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端午节的四句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到大石箐之前,笔者一直在想,为什么叫大石箐?“箐”者,竹也;“大石箐”,山间的大竹林。“大石箐”的特色是“石”,而不是“箐”,如果大石箐只是一座普通的山谷,估计也不会蜚声消内外。有人告诉笔者,大石箐里有一座古老而历经沧桑的寺庙――石林寺,因此得名。看来,是石林寺赋予了大石箐灵魂。那么,石林寺又是一个什么地方呢?它与普通的寺庙有什么不同?
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从重庆出发,两个小时后便到达了大石箐。大石箐的入口隐蔽在山路一侧,稍不注意就会忽略。翠绿的竹林间有一巨石赫然在目,巨石表面斑驳不堪,墨绿的小生命不断在它身体上繁衍生息,石上的“大石箐石林寺”六个字也在岁月的侵蚀下模糊不清。在这字迹之上生长着一颗千年柏树,干粗寸许,冠高30厘米,叶绿不枯。要不是负责看守寺庙的刘明忠老人指点,笔者还真没发现如此神奇之树。刘老介绍说,他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看到这棵柏树时,便是这般大小,从未长大过,也从未枯萎过,一直保持这样的姿态在无土无水的光石板上过了上千年。供给柏树生长的土壤、营养、水分在哪里,笔者不得而知,但最神奇的是这棵柏树这么多年来从不变粗长大。
一行人在啧啧声中向大石箐最出名的石林寺走去。这座始建于清顺治年间的古寺,已300岁有余,占地50亩,寺由12个殿堂组成,分别为无常殿、夫子殿、黑神殿、老君殿、太阳殿、正殿、人王殿、观音堂、祖师殿、子午宫、鲁班殿和玉皇殿。过去香火兴盛,暮鼓晨钟,素有“小丰都”之称。每年的农历 6 月 19 日(传说观音菩萨2月19日生,6月19日得道成仙,9月19日坐莲台)前后几天更是游人如织,附近及各区县的善男信女、游客商贾均来这里烧香礼佛,求子求财者络绎不绝。
笔者来的时候错过了这一热闹的祭祀活动,整个石林寺静得出奇,一门之隔,就将外面嘈杂的人声与喧嚣的车马声全部绝缘。四周浓荫蔽日,万籁俱寂,仅偶闻树叶沙沙的摩擦声和间或的虫飞鸟鸣。
要想拜神灵,先得“下地狱”
要进石林寺,先要过鬼门关。石林寺的鬼门关是一道石门,石门的两边题字:“幽冥生死路,赏罚落魂台”,进门又题:“请看冥司注禄,善恶两等各分”。过了鬼门关,便来到第一殿――无常殿。只见两座巨石之间,形成了宽阔的夹缝,如天然的殿堂。善恶与否,就在这石缝间见分晓。木莲地藏王菩萨、阎罗大王、十殿转轮大王等十四名审判者,正襟危坐于殿堂,等待到来的受审灵魂。无论生前是谁,死后的灵魂都必须背着今生的一切功过去接受冥府的审判,或超生天界,或堕入地狱。无常、判官、小鬼、牛头马面和鸡脚神等一干阴司执事人员包围在笔者身边,无不青面獠牙,面目可憎可怖。他们中有的报生死簿,有的提笔作勾写状,有的手提铁链跃跃欲试,大有随时可以捉人归案之势。而这些破碎的无头塑像,更增加了地狱与死亡的气氛,叫人毛骨悚然。
走出无常殿,便是黄泉路,黄泉路的尽头是奈何桥。说是奈何桥,其实是在岩壁上凿出来的仅能容一只脚的凹陷地,陡峭得让人望而生畏,不敢上“桥”。幸得有84岁的刘老身先士卒,如猿猴一般轻松爬了上去,余下一行人也只有硬着头皮往上爬。
战战兢兢地走过奈何桥,登上望乡台。这里是鬼魂遥望阳间的唯一窗口,也是亡魂最后一次向阳世亲人告别的地方。站在望乡台上,石林寺周围的风景一览无遗。或许是刚经历了一场“死亡”考验,所以这草绿树苍山黛的美景来得格外珍贵。
寺周的美景让人沉醉,而这石上的世界,也别是一番风景。望乡台旁是仙人石,石高28米,周长160米,极像一个大石鼓。脚踏此石,便会发出“咚咚”的响声,清脆悦耳。仙人石的半腰有个碗口大小、深数米的洞,据说如果谁能把第一颗石子扔进洞里,他们第一胎准会生个胖男孩。因此这个小小的石洞便被人们叫作“打儿洞”。在一块巨大的石头顶上有一个水坑,无论赤日炎炎还是大雨滂沱,那坑里的水始终不溢不干。每年都会从水坑里长出一株稻秧来,秋来也抽穗结籽,甚是奇妙,故称其为仙人田。
上“桥”不易,下“桥”更难。但心里却少了忐忑和畏惧。或许这就是进寺先体验死亡的真正主旨所在。将死亡的过程具化,让人才能更有勇气去坦然面对死亡,而对于活着的人,则更多了一些珍惜和期许。
三教合一的龙王殿
走下奈何桥后,便可拜见各殿神灵。在这些殿中,东狱殿、南狱殿、城隍殿齐聚一殿,七朝八代的十位神王汇集一台,石林寺的历史起点是第六殿正殿――亦叫龙王殿。
说是正殿,其实已不见当年的朱楼玉宇,也不见雕梁画栋,唯能一睹的是正中的龙王菩萨,右边的山王河彪、土主菩萨和左边的药王、川主、镇江王爷。正殿的墙上有四句偈语:“酒气财色是堵墙,多少迷人在中央,有人跳出红尘外,便是生死不老方”。关于正殿的修建,凤来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清朝顺治初年六月十九,一位老人正在山间砍柴,突然一个晴空霹雳把他吓了一跳,定眼一看,地上出现了土地菩萨。老人把这消息一传开,大家都认为这是一块风水宝地。接着,当地郑、李、刘三姓的族长便带头募划钱粮,开始修庙。于是,大石箐的第一座殿――正殿,便在这巨石阵中拔地而起。
正殿地上有一个八卦图,据说修建时,12个工匠花了 3 个月时间都安不好,八卦图总是东倒西歪。主持只好禀告上天,请求神仙指点,就在那天晚上子时,神仙通过战坛降谕:“修八卦图要天上的石头才行。”怎么才有天上的石头呢?这又是一道难题。后来经人提醒去仙人石上开来石头才修好了。过去人们随时可以听到八卦图下有淙淙的流水声。一位好事者,出于好奇,打开八卦想看个明白,谁知里面完全干涸,毫无水迹,一时被传为奇谈。
为何庙宇内会有太极八卦图?关于这个问题,笔者询问了刘老与随行的乡镇干部,但都没有得到满意答复。有人说或许只是穷乡僻壤间的一处庙宇,没有大讲究,仅村里随意修筑,不值探究,直到笔者查询了相关资料才得出了答案:石林寺实则是“三教合一”思潮下的产物。儒的入世,道的游世,释的出世,三个观念差异如此大的宗教便在这里相互融合。
而他们为何能在此完美共存呢?原来唐宋以来“三教合一”的思潮便初露端倪。到清代时期“三教合一”的思想更加强烈。甚至将三教并列为当时国策。雍正言:儒可治国,佛可治心,道可治身。三教合一便可为生民立命,劝人为善,戒人勿恶。亦在补于治化。于是,集儒道佛一体的石林寺,便在这林野间数百年地存在着,成为邻里百姓的祈福之地。
不用寸木片瓦修建的神殿
无独有偶,乾隆也曾把这大山竹林间的隐秘之地视为风水宝地。雍正驾崩之际,诸王子为争皇位闹得不亦乐乎。一天,还未继承大统的乾隆微服出宫闲走,籍以排遣胸中的积闷。漫步间,他看见一个须发如银的老人坐在地上给人测字。乾隆不觉心动,便从人群中挤上前去,说:“老先生请给我也测一个字,看看前程如何?”老人便叫乾隆写一个字,乾隆在地上随手写了个“一”字,老人把“一”字看了又看,说:“你在土上站,土字上面加个‘一’字便是‘王’字,你的前程远大得很,有帝王之份呢。”乾隆听了大吃一惊,说:“老人家莫开玩笑啊,我怎能有帝王之份呢?我再写字请老人家为我好好推算推算。”说完又信手写了个的“”字,老人把字端祥了好一会,然后用手把字的左边捂住,问乾隆读啥,他想了想说读“君”;老人又把问字的右边捂住再问乾隆读啥,乾隆看了又看说还是读“君”,老人笑了笑说:“我左看你是君,右看你也是君,正面看你是君,背面看你还是君。你一定能继承皇位成为一代明君。”乾隆心中暗喜,说:“我要是真的当了皇帝,一定封你为丞相。”老人说:“出家人闲云孤鹤,一向无拘无束惯了,不想为官作宦,只求你不用寸木片瓦给我修间房子就行了。”乾隆忙问:“你老尊姓大名,仙乡何处?”
老人回答说:“我姓李名耳,现住四川涪州大石箐。”说完便化作一阵清风去了。后来乾隆果然登上龙位,南面称孤。他不忘前言,差人至四川涪州查访到大石箐,真的不用寸木片瓦,在坚硬的石壁上凿出一个老君殿来。
老君像与殿内的雕饰均在巨石内部凿刻而成。200多年前,多少工匠费尽心思雕琢这块巨石。当老君像慈祥地端坐在殿堂,当腾飞的双龙盘旋在石柱上,当整个神殿在欢呼声中竣工,谁又会想到有一天,它会只剩残垣断壁与荒草作伴。
如今,老君殿前已立了一块气势恢宏的牌坊,牌坊上有联,曰:“修心须悟存心妙,炼性当知养性安”,横批“心境虚明”。牌坊后也有联,曰:“丹炉夜气凝金液,石洞春风长云烟”,横批“云锁堂深”。老君塑像两侧的对联是:“心境空明百尺虬松皓月,仙源缥缈一溪春水桃花”。
财神爷旁的藏宝文
与老君殿一样,巧用巨石而建的殿堂还有祖师殿――正是藏宝文的所在地。它修在一个巨大的岩穴里,岩穴宽约十二米,深十五米许。无论是滂沱大雨还是绵绵阴雨,这岩穴从不浸水。
殿内供祖师菩萨和财神菩萨,殿壁上刻有似诗非诗的文字:“一 s点二有百轮,石皮鲜得此方存,一密二渊来作战,日歪月斜火当心,古庙原来从草盖,点一二s不非轻,株木解散成灰卷,去了刀兵又防剑一人一夕三斜看,禾苗无主八月观,五横三立旁边站,车行寸立在眼前,二人自下一寸地,三人观天不非轻,小字多心横一字,书一点二十字全,攒得童镇吾殿字,方显天殿玄中玄。”最末是“嘉庆丁已八月初十”这八个字。传闻得到财神菩萨眷顾的人便可解开此碑文,寻到无尽宝藏。
与宝藏相关的还有凉风洞。洞甚宽广,不知其深浅,一年四季,冷气袭人。据说以前有人放了两只鸭子进去以测洞深,许久不见出来,后来端午节那天,那人在涪陵龙王沱看划龙舟时无意发现了那两只鸭子在大江里游。传说,石林寺从前有个主持欲穷其洞,他不知走了多少时日,见有一加锁的封皮的大红箱子,封皮上写着:“三石朝上圣,宝藏大石箐,时人来取出,修庙用不尽。倘有人乱动,定遭雷火身。”为好奇心驱使,老主持壮着胆继续向
洞的深处走去。几经惊险,始终未穷其尽头。后来,一块大石从洞顶落下来,恰好封住了洞的通道,从此再也没有人能去洞的深处了。
穿过人王殿来到观音堂,门上有联曰:“翠竹香山,仙方仙境双龙殿;琉璃宝藏,四季佛口变乾坤”,横批为“佛恩普赐”四字。观音大士端坐于正中莲台上,左手抱净水瓶,右手执杨柳枝,一副慈眉善目,悲天悯人救苦救难的神态。
观音堂石壁上有一道泉水流出,异常冰凉,这是最早的天气预报。每当石壁开始有泉水流出,便说明即将下雨,且水流速度越快,雨下越大,几百年来从未失误。
相传,最早此处并无泉水,整个寺庙附近都无净水烧茶敬神。大家正在为难的时候,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妇,拄着拐杖进了观音堂向僧人讨口水喝。僧人惭愧地说:“我们连烧茶敬神都没有水,实在对不起。”只见老妇用拐杖向石壁一指,说:“怎么没有水啊,那不是水吗?”众人急忙朝石壁望去,清冽甘凉的泉水正汩汩地往下流。大家惊喜不已,再回头看,那老妇已化为观音远去,从此观音堂的石壁上便有泉水流出。
时代的祭品与涅
顺着观音堂的山梯拾阶而上,过子午宫,眼前所见的鲁班殿和玉皇殿显得更加破败,到处是断壁残垣,碎石条案。鲁班殿更是只剩一块供人凭吊的石碑。在那个黑暗无知的年代里,拿着棍棒的人们,高喊着的“新思想”的口号,冲进寺庙,砸坏了佛像,拆掉了庙堂,赶走了僧人。
夫子殿的关羽刘备还没来得及阻止他们的暴行,古人数百年的心血,便在一瞬间坍塌。这块寄托祈愿的圣地,再也听不见暮鼓晨钟,再也看不见金香炉升起袅袅香烟。拥有一双巧手的鲁班,也只能看着鲁班殿沦为无知者的屠宰场,精美雕像变成屠刀下的残石碎粒;玉皇殿的威严也没能让这群侩子手们有半点迟疑,那些宏伟壮观的美丽,只能停留在老者的记忆和世人的想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