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辅导员的心理健康范文

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辅导员的心理健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辅导员的心理健康

第1篇:辅导员的心理健康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作者简介:张加亮(1967-),男,江苏涟水人,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码:1001-7518(2012)08-0085-03

一、引言

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是高职院校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资源。在高校教育过程中,辅导员自身的情感、意志、认知特征和个性特点等,对于高职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因此,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对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推动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可持续发展,以及对于提升辅导员自身的职业幸福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作了分析,并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以期对于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分析

目前高校的辅导员相对教师而言,工作中普遍存在“三多三低”问题,即分管的部门和领导多、面对的学生多、要做的事情多,而在学校的地位、学历或职称、待遇相对较低,辅导员岗位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感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辅导员普遍感受到心理失衡,甚至有“职业倦怠”的现象。综合当前辅导员常见的心理问题,成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管理压力大

扩招带来的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的持续扩张,使作为高等教育一个类型的高职教育,成为相当一部分高考博弈中的“受挫者”甚至“失败者”无可奈何的选择。为数不少的高职院校的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灰暗中带着郁闷心情走进校园的,他们往往或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学习方法不当,依赖心理很强;或学习态度不够积极,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对学习、生活缺乏自信心,没有动力,对自己的专业、学业不关心;或自身定力比较差,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或心理发展不平衡,感情脆弱,个性和自尊心强,易产生逆反心理;或就业压力大对前途深感茫然,对自我的职业生涯发展没有明确规划;甚至部分高职学生存在政治信仰迷茫、价值观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一系列现实问题。高职院校学生的现实状况,给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压力,现实生活中不少专职辅导员,常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可真正花在本职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多。每个部门都能指挥辅导员,频繁的文体比赛、各种检查评比、阶段性工作,事无巨细,只要与学生沾边的事情都要去抓去管,唯独没有认认真真地研究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更谈不上用新知识、新科技培养学生成才。面对高职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辅导员常常无所适从,疲于应付,使他们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二)职业认同感低

职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从当前现状来看,在部分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并未得到真正的重视,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也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辅导员的工作岗位既无教学人员的中心地位,又无行政人员的政治前途,同时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没有科学的考核制度以及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他们的工作业绩得不到肯定,收入偏低,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辅导员的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的认可,从某种程度上挫伤了他们的职业热情,同时,辅导员大多为青年教师,他们还面临着结婚购房、赡养父母等诸多现实问题,繁重的任务,微薄的收入等,使得辅导员对自我今后的发展产生了后顾之忧,最终丧失了对职业的热爱和应有的敬业精神,造成了较低的职业认同感[1]。

(三)职业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就是指因角色期望不一致而产生的客观需求矛盾和主观认同冲突,表现为客观角色冲突和主观角色冲突两种形式。角色冲突是辅导员面临的最主要的责任冲突。角色冲突的产生以及个体体验到的角色冲突强度,通常取决于角色期望的性质与个体的角色扮演能力。辅导员的职业角色是多方面的,对角色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辅导员的角色从单一的“政治引路人”逐渐转变成为集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咨询者、知心者、研究者等角色于一体。在辅导员的角色范围内,学生、学校、家长、社会、自己等都对辅导员有不同的角色期望,且这些角色期望难免因各期望者的不同角色而又有不同需求,辅导员在多重的角色冲突中,倍感困惑与迷茫,容易产生角色冲突,带来心理压力。

(四)职业心理倦怠

职业心理倦怠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不一样,它是缘自心理的疲乏。职业心理倦怠特征表现为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日复一日重复机械的作业中,渐渐会产生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在工作中难以提起兴致,打不起精神,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来工作[2]。高职辅导员职业倦怠是指高校辅导员在长期工作压力体验下,呈现出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较繁琐,他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做好学生的常规管理工作,包括班级学生管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贫困生资助等一系列琐碎的事情,这些构成了辅导员工作的大致内容,长期从事这些单调的工作,容易形成职业倦怠心理。研究发现,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心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工作热情逐渐下降。有些辅导员刚工作时,豪情满怀,干劲十足,但几年后其工作就日趋变得呆板,缺乏活力,形成一种惰性,工作热情降低。二是工作态度逐渐消极冷漠,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最终使他们的信念系统塌陷,身心俱疲。三是岗位的成就感逐渐降低。有的辅导员在工作初期有着较强的工作成就感,但是,有时现实工作并不让人满意,岗位价值得不到真正的认同,甚至与理想形成巨大反差,这就使他们身心疲惫,工作热情难以长期维持,工作成就感随之逐渐降低,产生了职业倦怠。

(五)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弱

自我心理调控能力是辅导员面对压力,自我调节,舒缓压力的重要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不足是辅导员心理问题严重的又一原因。面对来自工作、生活、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带来的压力,辅导员容易产生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辅导员大多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培训,心理健康知识缺乏,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薄弱,自我心理调控的能力不足,辅导员心理服务机构的空白或不够健全,使辅导员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调整与治疗,从而也使辅导员的教育行为出现偏差[3]。

三、提升高职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对策

辅导员的种种心理不适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提升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必须内外兼修、双管齐下:一方面辅导员要注重自身素质提高,加强自我心理调适和自我修养;另一方面,学校和社会要重视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优化环境,打造良好的职业形象,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

(一)提升自我保健意识,不断优化人格结构。辅导员要有自我心理保健的意识,要认识到心理健康要靠自己维护,一切外部的帮助都是间接的,因此,辅导员要自己学习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来维护心理健康。面对压力和挑战,要积极应对,不能消极回避,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和接受生活、工作中的现实问题,尤其是对自我发展产生阻碍作用的那些消极事件,要不断提升心理耐挫能力,优化自我人格品质,要进一步强化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学会辨证的思考问题,增强自我心理调试的技能,不断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通过查阅资料,参加培训,实践锻炼、心理咨询师考证等多种途径系统深入的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断提升心理调试能力,改善自我心理环境。通过自我成长训练等理性的认知自我,悦纳自我,有效的调整自我的心态和情绪,不断提高自我的职业修养,掌握心理调试的基本技能,要建立起一套自我压力预防体系,调整期望目标,不断改善和重建认知,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增强工作效能感使自我积极的投入工作。对于自我一时无法应对的心理问题,还需及时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帮助自己有效应对心理危机。

(二)重视辅导员心理健康,努力改善工作环境。高职院校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高度重视辅导员的自我心理成长,高职院校辅导员大多是年轻教师,满怀激情,对自我的职业生涯发展都有较高的期望,学校要为他们的发展提空广阔的空间,促进他们的职业发展,使他们认识到高职院校辅导员大有作为,从内心深处真正的接受和热爱这份工作,激发他们的职业激情[4]。高职院校应在政策上积极支持,在条件上提供保障,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政策环境,要进一步明确他们的角色定位、工作定位、工作职责、素质要求,要不断完善和优化辅导员队伍的选聘机制、管理机制、培养机制、激励机制,建立健全辅导员心理教育机制、心理咨询机制、心理干预机制、定期检查机制,为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提供条件保障。我院辅导员通过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考核培训,丰富了他们的心理学知识储备,帮助他们正确地认知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提升他们自我心理调试和帮助学生应对心理压力的能力。

(三)强化职业文化建设,树立辅导员良好的职业形象。一种职业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感的产生,取决于它的职业形象。通过职业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从而增强辅导员对岗位的认同和对自己的认同感。明确辅导员的职业使命,建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研究,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形成专业工作理念;提高辅导员的学术研究能力,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提升工作的内涵,树立起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实践者和研究者的职业形象。

(四)提高辅导员各项待遇,不断增强职业认同。一个职业的收入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个职业的社会声望,职业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往往对自我的职业认同和社会职业认同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辅导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面对他们复杂的工作,面对高职学生的个体现状,很多棘手的问题随时可能出现,他们压力很大,不能一味的强调爱岗奉献,高职院校要根据学院发展的实际情况,要从满足人的最基本、最迫切的需要出发,满足辅导员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不断增强自我和社会的职业认同。对连续从事辅导员满一定年限的辅导员,要建立一套科学且行之有效的对辅导员的考核系统,确立各项考核指标的权重并将其量化,尽量做到客观全面公正,同时要配套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奖惩措施,做到“岗位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既要对这支肩负重任的队伍高进严管,又要对他们宽容理性,精心培育,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利益,使他们真正的有位有为,力争成为辅导员工作的行家里手。

(五)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基层实施者,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工作的一个重点。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职化程度不高、流动性较大,专业化水平普遍较低,知识结构单一,学生思想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的专家辅导员较少,而新时期的大学生的思想、心理、个性以及活动交往等因素的变数增多,加之社会转型、科技变革、全球化等方面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新课题,迫切要求辅导员要有知识、有水平、重研究、重探索,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知识含量和针对性。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这是提升辅导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辅导员队伍自身发展的内在诉求,是帮助辅导员成长成才,实现职业梦想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综合素质的有力保障。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应注重四个方面:强调辅导员工作的学科性,肯定辅导员工作;抓好岗前学习培训;抓好在职学习培训;抓好离职脱产学习培训[5]。这是提高学历层次、培养和造就学生工作专家的主要途径,学校应根据学生工作专业化的方向,鼓励、引导、支持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学、伦理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经济学等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提高他们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为造就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辅导员创造条件。

(六)积极构建社会支持系统,提供丰富的应对资源。应对资源是指压力情境中对个体产生积极作用的、较稳定的个体或者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社会支持系统。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支持功能,能够有效帮助辅导员应对心理危机,提升自我价值感和效能感。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辅导员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为辅导员的工作成长和职业发展提供高效优质的应对资源,不断完善健全社会支持系统,使他们不断完善自我意识,正确认识辅导员角色,在复杂的工作中及时学会利用外在的资源帮助自我有效应对危机,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作用。

总之,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一支优质、高效的辅导员队伍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面对高职学生的特殊现状,辅导员工作的的确责任重大、意义深远。不断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努力提升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有效应对各种危机,提升他们教育管理的水平,从而促进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积极努力,努力营造他们工作的优良环境,积极建构心理危机应对的有效系统,使他们成为新时期优秀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

参考文献:

[1]胡金波.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58-59.

[2]孟勇.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与职业倦怠[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01):69.

[3]尚靖君.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04):50.

第2篇:辅导员的心理健康范文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必要性 优势

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必然要求,是青年大学生社会化历程中成长、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辅导员作为与大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教师,应当主动积极地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广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以增强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并及时对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进行

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

一、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部在2006年7月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应“认真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育人工作,加强学生班级建设和管理”。可见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包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学生及培养学生成长成才,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渗透于这几个方面工作中。高校辅导员因职务、素质方面的优势,已成为扩充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重要选择。一名合格的辅导员必须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原则和方法、技巧,如此才能更好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因此,辅导员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同时也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二、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一支特殊的队伍,与学生联系最多,相处的时间最长,接触的机会最多,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的组织者和教育者。高校辅导员作为最基层的学生工作者,在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辅导员参与大学生的心理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与心理咨询专家相比,虽然辅导员的理论知识不足,但他们更贴近学生,亲和力强。一般来说,学生愿意与辅导员接触,愿意接受辅导员的意见,特别是辅导员一般比学生年龄稍长,刚经历过大学阶段,对学生思想状况和心理动态十分了解,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辅导员可以发挥心理工作的主动性和情感信任作用,为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前提条件。

2.辅导员可以利用自身工作的优势,对那些思想认识与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产生的矛盾,从心理角度入手,运用心理康复的手段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加上思想引导,克服一些学生不健康的心理和偏激观点,把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增强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

3.辅导员也是学生组织的指导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发挥才智,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心理素质。

4.高校辅导员能够整合各种资源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辅导员可以整合学校内外资源,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高校辅导员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重要联系纽带,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处于枢纽的重要地位。辅导员可以从学生、学生干部等多种途径了解到学生的心理状况,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心理咨询室、专业心理教师等多种资源,既可以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又可以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指导或治疗,同时将这些信息及时与家长沟通,获得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帮助。

三、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和方法

1.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学习。高校辅导员要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疏导者,首先要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水平心理障碍的类型、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技巧等相关学的专业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而且,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心理特征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微妙,作为辅导员,只有不断地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才能正确分析学生的心理障碍,对症下药,成功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2.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理论知识,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班会、讲座、网站、报刊、板报、个别谈话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调试方法,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让学生学会心理健康自我保健,增强心理卫生意识。从新生入学后辅导员就要通过看档案,谈话、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掌握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的心理动态,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及时了解、记录学生的心理变化,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教育学生,帮助学生远离心理疾病。

3.利用好朋辈辅导。长期以来,朋辈辅导受到一定的肯定。大学生易被朋辈辅导接纳,是由于他们的年龄相仿,体验相似,又由于朋辈辅导的言语表达方式与被辅导者相近,不会对被辅导者产生专业压迫感。青少年时期朋辈的说服力与影响力有时甚至超过父母与师长。因此,采用朋辈辅导可以提高辅导效果。

4.利用网络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通过面对面的思想交流,可以排解学生成长中的困惑与烦恼。但有时效果并不理想,表现在许多学生不愿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诉辅导员,有意掩遮,这大大降低了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网络恰好提供了一个学生和辅导员教师对等交流的平台。辅导员只要将自己的QQ或邮箱公布给学生,就可与学生在网上匿名交流。教师在明处,学生在暗处,增强了学生的隐蔽性,有利于其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教师。在这里学生可以责问辅导员,可以咨询一些政策,也可以尽情渲泄苦闷及不满、寻求帮助。面对一个完全坦露的心灵,正是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的大好时机,同时也为辅导员展示心理辅导及思想教育引导水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也可设立“聊天室”,让有经验的辅导员主持,让学生在此互相交流各自适应大学生活、克服心理障碍的经验和体会,相互促进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5.开展多种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高校是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高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必然要和校外的社会实践、校内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密切联系。要开展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实习见习、心理知识竟猜、趣味心理游戏等。社会实践会帮助学生在与人的交往中学会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成长,而且对整个社会都至关重要。同志曾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高校辅导员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金晓琴.关于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07,(3).

[2]梁文娟.试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职业技术,2008,(4).

[3]裴海艳.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教育与职业,2007,(17).

第3篇:辅导员的心理健康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必要性;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心理健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调查研究发现,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患有明显的复杂多样的心理障碍与疾病,且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于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问题来说,一方面需要学生自身的自我调节,另一方面,更需要学校进行适当引导和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培养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这其中辅导员是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如何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做好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职高专辅导员共同关注的话题。基于此,本文从高职高专辅导员工作的基本方向入手,就辅导员角色在高职高专学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势严峻

有关部门曾在全国范围内对12.6 万名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 20.33% 的大学生存在心理疾病,各高校退学学生中,有近一半直接原因是心理问题。 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迫在眉睫。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而且对社会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同时,给家庭造成了负担,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会导致犯罪等社会问题的出现。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2.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是高职高专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辅导员是大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的引路人,在我国教育部门出台的有关规定中明确指出,高校辅导员必须和学生之间经常沟通,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自尊自爱,对学生日常生活当中和学习当中的困难进行帮助,也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由此可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是高职高专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二、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

1.结合新生心理测试结果,对问题学生及早进行心理干预

新生入学后,笔者所在院校会对所有新生进行一次心理测试,并会对测试结果进统计、分析、汇总,及时反馈给辅导员。辅导员根据测试的结果,会对班级中的一些问题学生及早地、有正对性地进行干预,防止其心理问题愈加严重。这是辅导员进行心理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也非常有利于后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2.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关心爱护学生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可采取多种形式,可以通过大学生喜欢的方式如微博、QQ、论坛等互动形式将一些正能量的讯息传达给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关注学生的身心是否健康, 加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约束, 关注学生情绪变化,关心爱护学生, 提高其自信心,引导其在加强专业技术知识学习的同时, 关心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从而使其感受到温暖,并培养其面对困难保持良好心态。

3.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批思想积极向上的优秀学生干部对于辅导员进行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挥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辅导员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干部的思想健康教育工作,并且可适当的设立心理委员,在班里组织开展一些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趣味活动,使得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在游戏中完成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工作。

4.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系列讲座和主题班会

可在学生不同的阶段,开展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或主题班会。比如,对于大一的新生,可开展一些关于适应大学生活的讲座,大二时,开展一些关于学习、恋爱、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讲座,大三则可开设就业心理系列的讲座。另外,还可在班级里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的主题班会,,引导全班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的优秀人才, 学校必须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 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加强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辅导员作为重要的媒介,务必坚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辅导员也需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使自己成为合格的新时期辅导员,有能力做好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新明.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几个心理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26(1),138~140

[2]张信军.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国土资源成人教育

[3]刘胜男.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96

[4]黄景文.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86~87

[5]王家云.班级管理优化与良好班级文化培育[J].江苏教育研究,2009,4,24~27

[6]赵丹.关于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2,32,138

第4篇:辅导员的心理健康范文

关键词: 高校学生 高校辅导员 心理健康教育确 角色定位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学生来说,如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勇于奉献的价值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伴随着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期特点,升入大学的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因素的改变,许多学生表示不适应,甚至出现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因此,正确认识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效的疏导和调适,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人生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者,如何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一项重要工作。

一、对高校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

面向21世纪的教育,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心理健康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自我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未来民族素质的好坏和祖国的兴衰。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种整体、新型的教育手段,是思想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提出的新课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生活节奏正在加快,竞争正变得更加激烈。社会竞争既表现为经济实力的竞争、科技水平的竞争,同时又表现为心理素质的竞争。现代化的过程既是经济发展、生存环境变化的过程,更是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变革的过程,还是民族文化、国民性格变迁的过程。然而,当这种改革过多、过快、过猛时,相当一部分人会感到不适应、迷茫、困惑,加重其心理负荷。因此,现代社会的人们越来越需要用健康的心理去迎接挑战。

(三)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对学生的学习、就业、经济及心理工作等方面都提出了新课题。学生正处于青少年中期或晚期,心理已基本成熟。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心境开朗,具有统一而稳定的人格,能客观地认识自我,有效地工作及学习,友善而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与周围社会环境协调一致。但是,由于社会环境快速变化和主观原因等,也有部分学生产生了诸多心理压力,在学习、生活、择业等方面出现了种种不适应现象。为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准确把握当前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改革和创新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效性。这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

二、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优势

目前,各高校都建立了一支精干的专、兼职辅导员队伍,他们在开展工作中有很多优势。

(一)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辅导员工作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线,是高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可以直接指导学生、关心学生。他们与学生接触最多,对他们了解最多,很多都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路上的知心朋友。学生对他们充满了信任,这为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前提。

(二)高校辅导员可以最直接最充分地发挥学生干部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思想觉悟和思想素质的学生骨干队伍,能更好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辅导员可以定期指导学生干部加强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的学习,了解现阶段学生容易出现的思想困惑和外在表现,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

(三)辅导员在高校教师队伍中是一支特殊的队伍。

他们既扮演教师角色,又扮演管理者角色和服务者角色,在高校整体育人系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辅导员可以利用自身工作的优势对那些思想认识与心理问题交织的矛盾,从心理的角度入手,运用心理康复的手段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再从思想引导角度入手,克服一些不健康心理倾向和偏激观点,把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增强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他们在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应发挥的作用

(一)辅导员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状况。

辅导员是学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所以他们对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应该是最全面的,掌握的信息应该是最多的。首先在大学新生入学时就通过科学的心理测量工具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及早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对那些心理困扰较为严重的学生要逐一访谈,并根据访谈情况给予积极、有效的心理帮助或心理干预,实行档案信息动态管理。其次,要建立各班级的心理联络员制度。学生入校后,班级心理联络员要对容易引起学生巨大心理变化的事件、时间特别关注,如考试前后、恋爱前后、家庭变故后、冬春交季等时候。要形成早发现、早汇报、早预防、早干预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最后,辅导员要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及时上报学校,对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早联系学校心理辅导中心进行危机干预,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院与班级之间心理健康信息的相互沟通及交流。

(二)辅导员要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充分的指导。

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健康成长,因此要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中辅导员要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自觉健康心智、完善人格。指导学生选修心理素质教育课程,通过学习系统掌握学生的性格气质与心理健康、挫折与自信、人际交往与人才成长、学习与能力发展、情感发展、职业生涯规划等基本知识。在上课时老师会进行学会沟通和建立信任训练、交往形象训练、情绪表达和情绪控制训练等,使学生实现沟通、表达、交往等能力的运用自如。上课时老师还要结合学生常见的多种心理健康问题案例给同学们多方面的指导,丰富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

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培养建设一支具有较高心理自助与助人能力的学生骨干队伍,更好地推进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指导学生干部加强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的学习,了解现阶段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困惑和外在表现。鼓励他们广泛了解班级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帮助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干预学生的心理危机。同时还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健全班级心理联络员制度,定期对学生干部和心理联络员进行培训。

(三)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有针对性。

个别学生一旦受到挫折,再缺乏适时引导,往往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引发焦虑不安,甚至导致精神失常、行凶和自杀事件,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中针对性不强、“一刀切”等问题,就是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学生个性心理差异,只有了解和掌握每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才能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教育疏导方式,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了解人的气质特征,因人施教;掌握人的性格特征,个别施教;注意人的能力特征,因材施教。只有这样,针对具体人和具体问题用具体方式进行教育,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比较充分和全面的发展。

(四)坚持从内心深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基础好的学生,有时也可能消沉,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帮助他;基础差的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也有闪光的一面,这就要求我们能抓住这一闪光点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他、鼓励他。心理健康工作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会产生。但每解决一个新问题,就在原有基础上前进了一步。心理健康教育学是一个长期的自我教育过程,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必须不错过任何一个时机,持之以恒,循循善诱。辅导员要深入学生,把握学生思想、心理特点,了解事情真实面目,客观公正地处理每一件事,讲道理,以理服人。提高教育的艺术水平,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谈话艺术,增强感召力。要多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态度诚恳,感情真挚,讲话富有人情味,这样,才易于被教育学生接受。辅导员要根据不同挫折状况,从心理健康角度入手,采取不同矫正“挫折心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要与受挫者进行心理交流,创设一种心理情境,增加心理的透明度,让他们毫无顾忌地倾诉自己的烦恼、苦闷、忧虑,把不满的情绪全部发泄出来。可采取谈话、征求意见等方式,为受挫者提供抒发受挫情绪的场所和机会。教育者引导时要有针对性,要从受挫者的心理、思想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把“理”说到他们的心坎上,使其心灵受到感染,心悦诚服地接受忠告、劝导和建议。

总之,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者,是学生事务的服务者,更是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使学生拥有一颗不断向上的心、宏伟的目标和昂扬的斗志,不断完善自我,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心理咨询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

[2]罗明亮,张学军.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沃建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第5篇:辅导员的心理健康范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大学生心理 健康教育

1前言

面对当前的高校发展形势及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心理方面的问题,辅导员是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有必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与思想活动,便于今后开展各项教学管理活动。因此,高校辅导员应该重视对大学生心理方面进行教育,并且采用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教育活动,更好地确保大学生能够健康、全面的发展。

2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2.1来自家庭方面的心理问题

随着教育支出费用的提高,很多大学生来自并不富裕的家庭,因此对于昂贵的学杂费难以承担;部分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节衣缩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此外,这部分同学既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的帮助,但又碍于自尊心而未将家庭情况告知他人,也担心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或讽刺。物质生活方面的窘迫导致部分贫困学生出现抑郁、烦恼、自我封闭、自卑等心理。

2.2由于环境变化产生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刚步入大学,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老师、同学,难免有些不适应,随着生活、学习节奏的规律化,大多数同学可以很快地适应,但少数同学难以适应。这些难以适应的同学当中以独生子女居多,他/她们在家、在学校独处惯了,进入大学,面对集体生活、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与学习模式,这部分同学不能适应大学的集体生活,其的心里会产生焦虑与不安。

2.3学习方面的不适应引起的心理问题

部分大学生高中时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并且经常受到老师及家长的表扬,一旦进入大学,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成绩相对有所下降,其的内心受挫,易于产生自卑感。此外,大学的学习方式是不同于高中的,多数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的开设的,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假如不适应这样的学习方式必将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与动力,久之,学生可出现厌学、恐惧等心理问题。

2.4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导致的问题

处理好大学生当中的人际关系十分必要,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其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等方面不同。因此,进行交往时应避免谈及对方忌讳的事情,部分大学生没有考虑到这点,加上不擅长交际、性格过于内向、畏惧与人交往等因素,从而造成部分大学生胆怯、多疑等不良心理,不利于学习与生活。

2.5恋爱方面导致的情感困扰问题

大学生恋爱是正常的事情,但应该掌握好分寸,在不影响学习的基础上自由恋爱,并且应该尊重对方、相互关心、帮助,共同进步。但是少数大学生对这方面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把握好学习与恋爱之间的关系,当恋爱受挫或者出现矛盾时,其精神不振、意志消沉,甚至不能自拔或者无心向学,最终影响了学习。

2.6就业或择业面临的心理问题

大学毕业的数量与就业竞争逐年提高,少数学生在就业或者择业的过程中,未做好心理准备或者部分学生好高骛远、认为单位对自己是大材小用,以致就业时多次受挫,进而感到迷茫、消沉。与此同时,部分就业的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摇摆不定,总觉得自己不适合这份工作、工资低等,认为辜负了父母的期望,从而出现失望、怨天尤人等严重的心理问题。

3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教育的途径

3.1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面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辅导员需要进一步深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当中,针对学生现有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正确引导学生较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以及生活。此外,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活动,引导其确立正确的抗挫折与恋爱观;倾听学生诉说心理困惑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理解、关心并且信赖学生。

3.2辅导员需努力提高心理素质教育能力

高校的辅导员需不断提高心理健康能力、素质修养能力,保持乐观的心态。可通过参加心理健康学习、教育及培训等活动,进而提高自身的心理学知识。与此同时,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辅导员还应有效利用朋友身份及时与学生沟通,较好地了解其的思想与心理状况,提高其的心理健康。

3.3辅导员应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

辅导员可在班里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有效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交谈、知识讲座等活动;同时鼓励性格孤僻、内向的同学多参与集体活动,锻炼其的胆识,做到不卑不亢,从而使学生的心理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鼓励同学之间相互进行心理交流,便于及时发现同学的不良心理预兆,进而对其进行开导、交谈与引导;确保学生能够缓解其的心理负担,正确处理好其的心理问题,使学生较快地恢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3]。

3.4采取多样化的情感沟通方式

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时,可采用多样化的情感沟通方式,辅导员可选择在球操上、凉亭、草地或树荫下等地点进行。使用QQ聊天工具、邮件、手机电话以及短信等方式与辅导员进行交谈,将心理的困惑、烦恼告知好朋友或辅导员;此外,还可将辅导员、家长与学生三者进行有效结合,从各方面了解学生的心理与思想动态,较好地促进学生更快乐、更健康的发展。

第6篇:辅导员的心理健康范文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心理健康问题 现状 改善对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进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各高校相继建立了引导和干预机制,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社会在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的时候却忽略了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当前,高校学生工作难度大、任务繁多、突发性事件多,影响着高校辅导员心理的健康发展。此外,由于辅导员是我国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和教师中的特定角色,特殊的工作性质和特定的职业角色,不仅使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比普通教师大,而且对他们心理素质的要求比一般教师高。因此,关注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是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的需要,而且对于全面开创高校学生工作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一)事务繁多和任务繁重

高校辅导员每天面对的是大量繁琐的事务性工作,所谓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就是辅导员工作的真实写照。高校各部门各项工作落实到学生层面,执行者都是辅导员,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的事情都落到了辅导员的身上。有时,高校各部门的规定或者管理不科学和合理,辅导员不但要做好解释和安抚工作,还要及时执行,因此,所面临的任务极其艰巨,进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

(二)教育效果的周期性长和工作量大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需要投入很多精力和时间,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做好每一项琐碎的工作,但是辅导员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其工作的业绩都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明显的成果,这样辅导员难以产生成就感。

(三)职责不明确

各高校均明确了政治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其主要任务是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然而在现实中辅导员的主要精力和时间却花在了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管理;第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三,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在工作中政治辅导员实际上还承担了大量的具体事务性工作。如:出早操,检查宿舍卫生、课堂纪律和考勤,评定各级各类先进,奖、贷学金(有的高校甚至评定奖学金或学生毕业的学分或绩点都要辅导员来算),安排学生勤工助学,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和文体活动。此外,还要反馈教师授课效果,做好专业分流、实习安排,从事部分教务工作,追缴学费,安排学生宿舍,反映伙食质量,等等。有的领导认为:“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就是辅导员的事。”职责不明,评估考核也就无从谈起。

如此繁杂的事务,使辅导员没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深入细致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没有时间去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和提高,从而使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热情和兴趣降低,由此还会形成工作被动、不动脑、工作效益低下的恶性循环,最终诱发工作心理疲劳和厌烦。

(四)突发性事件多

当前,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已经成为各个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保平安、创和谐、促稳定”的理念不断加强,学校各级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而其中辅导员是直接责任人。为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和学生人身安全,辅导员基本上是“5+2”、“白+黑”24小时待命,随时应对学校可能出现的突发性事件。而且目前很多高校采取了“出了问题,一票否决”的制度,辅导员一旦处理事情不当,轻则挨批写检讨,重则考核不合格扣奖金甚至可能被解聘丢掉饭碗。辅导员长时间处于这种精神高度紧张的“应激”状态中,工作压力得不到及时舒缓,势必导致身心的疲惫、心理疾病的产生。

(五)多重角色的冲突

高校辅导员与其他系列教师相比角色需求是多方面的,一个辅导员往往扮演着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学生保姆”、知心朋友、师兄师姐等多种角色。辅导员在将不同的角色加以融合和组织时,常常会碰到两个角色同时为他提出相反的两种要求。如辅导员既要树立角色权威,又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既要履行管理的职责,又要如同学生的保姆;既要树立辅导员的领导地位,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辅导员为了成功扮演多重角色,就不得不在面对学生时压抑自己的情绪,不同角色需要之间的取舍必然引起心理冲突,导致焦虑的产生。

(六)职业认同感和个人成就感低

辅导员的工作岗位既无教学人员的中心地位,又无行政人员的政治前途,加上很多高校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既没有科学的考核制度,又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使得辅导员的业绩得不到肯定,收入得不到保障,职务得不到晋升,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很多辅导员还面临着结婚购房、赡养父母等诸多现实问题,这些使得部分辅导员对自我的出路产生了后顾之忧,最终丧失了对职业的热爱和应有的敬业精神。

二、改善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高校辅导员的种种心理健康问题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工作应激(压力)需要组织和个人共同解决,否则,个人成功应对应激的策略只是帮助雇员从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中求生存所用的临时补救方法。面对如火如荼的社会和高校改革及由此催生的种种问题,首先社会和学校应该创设良好的外部支持系统,其次辅导员自身要注意加强自我调适,以更好地保障身心健康发展,进一步促进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

(一)自身

1.充实有关心理健康知识。这是自我心理健康管理的基础,如形成合理的压力应对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寻求心理援助等。

2.培养良好的性格,提高心理素质。主要指个人应付、承受及调节各种心理压力的能力,如情绪是否稳定,情绪反应是否适度,意志是否顽强、果断,人际关系是否和谐。

3.改变不良行为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这是免除一些疾病的根本方法,如生活规律、经常运动、不吸烟、少饮酒、戒毒、戒赌,胸怀坦荡,工作生活松弛有度等。

4.创造良好的小环境。主要指家庭的物质、心理环境,如生活、学习、休息和娱乐条件,家庭成员间和睦相处、关心照料等,这对保持良好的心理环境有着积极的作用。

5.建立个人心理健康档案,制订心理健康计划(目标、措施),并做好定期自查。

(二)高校

1.明确岗位职责,进行科学定位。

长期以来,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定位一直是学生工作中有争议的问题。迄今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如辅导员应做什么不少人还不清楚。没有一个清楚的定位,没有明确的职责范围,严重地影响了辅导员职能的发挥,也使很多辅导员觉得很迷茫,使辅导员队伍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在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于管理者专业化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工作面临严重考验的今天,要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科学定位,改变辅导员重管理和服务,轻引导和教育思想的状况。

理顺辅导员和教务管理人员、办公室人员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关系,明确辅导员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进行科学的定位,把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好地发挥其思想教育的职能,确保辅导员队伍的稳定。

2.建立辅导员心理保障机制。

当前,由于辅导员一般都比较年轻(大学毕业1―4年的居多),心理承受力也不是特别强,心理健康水平偏低,辅导员虽然感到自己有心理问题,但是也不知去哪里求助,所以,高校及有关部门应建立辅导员心理健康保障机制。

3.加强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建设。

随着知识经济的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的加快,学科的交叉、渗透和综合化趋势日益显著,竞争日益激烈,对高校辅导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辅导员要加强自身的素质建设,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自信心,提高整体素质,克服知识经济时代所面临的各种心理疾患。

4.优化各项辅导员管理机制,优化辅导员的成长和工作环境。

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系统可以充分提高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工作机制上,高校既要保证辅导员工作重心不转移,又要允许辅导员把鲜活的思路带到工作中。在奖惩激励制度上,高校要改变“无事就是功,有事功全无”的观念,而是以科学、客观的态度对待学生问题,在人事机制上,要根据辅导员自身情况和综合素质,建立科学合理的流动机制和发展规划,允许换岗流动,给辅导员提供各种施展才华和体验成功的机会,并根据辅导员的工作实绩、思想素质和个人专长,培养一批专业化水平高的辅导员队伍。要激活用人机制,优先提拔优秀辅导员走上领导岗位,使辅导员看到工作有出路。在后勤保障机制上,建立人员经费、设施等落实投入机制;要同培养教学科研骨干一样,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教师队伍整体培养规划和年度培养计划之中;要创造条件鼓励年轻的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因为现在各高校现招的辅导员基本都是硕士)或进修有关课程,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只有出路解决好了,才能从根本上稳定这支队伍,提高辅导员的心理素质,优化辅导员的成长和工作环境,为高校的稳定发展作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延民.关于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维护的思考[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6.

[2]陈翔.高校思政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探析及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

[3]罗伏生,沈丹.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现状及自我修复策略[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9.

第7篇:辅导员的心理健康范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作用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6-0048-01

辅导员是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对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健康的成长以及将来成功走向社会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高校教育正在不断深入,辅导员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一 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形成原因

1.自身因素

在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就将其在高中的所有的压抑状态全部都释放出来了,在精神上就显得比较放松,但正是由于这种放松使得他们产生了心理空白,在学习和生活上渐渐失去了目标。这种现象也直接导致了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偏差,所以,心理问题就产生了。如很多高校学生上学期间谈恋爱,由于爱情观不正确,心理产生了严重的问题,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一些高校学生对某种事情比较迷恋时,没有把握和控制好时间和分寸。当前高校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当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事情时,就容易产生极端的心理,甚至做出一些永远都无法挽回的事情。这就折射出一个问题,高校的大学生所接受的挫折教育较少,当遇到困难时就会一蹶不振。

2.学校因素

大学的生活相对比较宽松,而大学时期也是学生由学校进入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是学生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在此期间,当学生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管理模式发生矛盾时,学生的心理就会处于一种非常迷茫的状态。还有一点就是学校和学生之间缺乏沟通,这也是导致高校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到的知识大部分都是理论、学术性的,缺少一定的心理教育,这种在学校教育方向上的偏差也是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3.社会因素

高校大学生所面临的重要的社会问题就是就业问题,就业问题又包括能否找到工作,能否找到好的、理想的工作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在面临毕业的时候需要考虑的,甚至有很多学生在大学刚一入学就开始考虑。学校的高就业率不实,社会竞争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节都成为影响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4.家庭因素

独生子女家庭也是造成学生就业压力大的重要因素,作为独生子女,在这一方面的心理压力也较大。父母的婚姻问题也是造成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社会原因,还有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都是高校生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二 辅导员应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与成年人的心理问题相比,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还较轻。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都不是很稳定,所以在出现问题时还是较易改正的。

对于社会问题所引发的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要求辅导员多为学生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就业方面的指导,可以适当采取模拟就业的方式,开展一些职场教育的课程,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帮助他们对职业进行正确的规划,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对于独生子女来说,要确立他们正确的交友观。对于父母离异的学生,要在精神和生活上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对于学校问题所引发的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应帮助他们通过其他途径进行知识学习,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同时作为高校辅导员应对学生的思想动向进一步重视,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对于学生个人原因所引发的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多跟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和爱情观,要帮助学生正确合理地安排时间,把学生课余时间充分分配好。

三 结束语

高校辅导员在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时候要注重实效,将心比心。要将学生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开展工作时要更加注重工作的细致化,使高校学生在迈入社会时可以勇敢承担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谭卓婧、邱向英.基于胜任力理论的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发挥[J].中国电力教育,2010(7)

[2]杨通宇、杨通琴.心理健康: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及工作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2(8)

[3]李桂兰.浅谈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0)

[4]朱珍葶、包生耿.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探析[J].教育导刊,2009(25)

第8篇:辅导员的心理健康范文

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据大量的大学生心理调查的统计资料分析,在目前的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大约占大学生总数的20%。其中:(1)精神疾病目前呈逐年上升趋势。据北京16所大学调查: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因精神疾病休学的比例也越来越大,1982年前在30%以下,1982年以后达40%。(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佳者比例较其他人群高。据天津市高校体育卫生验收资料统计:全市5万名大学生中,16%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即有8千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不良(《中国青年报》1988年1月13日报道)。湖南医科大学对827名医科学生的调查显示:有21―35%的人存在着中度痛苦水平以上的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或偏执症状,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以上统计数据表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刻不容缓,高校辅导员参与其中已经成了必然趋势。

二、 高校辅导员现状

目前,全国高校的辅导员队伍整体的走向良好,但对于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却存在一些令人堪忧的问题。

第一,辅导员队伍中存在学历层次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理论素养不高等问题。很多辅导员都不是心理专业毕业的,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了解得不多。辅导员队伍的这种现状难以适应新时期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不利于高等学校对合格人才的培养。

第二,日常事务的繁杂性严重削弱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能。高校辅导员本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但由于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事务繁杂,其工作范围融汇教育、管理、服务等方面,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就严重地削弱了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职能。同时,由于过多地应对事务性工作,辅导员不能很好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学习,由于自身理论水平的有限性,对于出现在学生当中的严重心理问题及存在学生思想深处的疑虑不能给予有说服力的解答。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职能的有效发挥,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三,辅导员队伍不稳定性严重影响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今形势下,由于各高校对辅导员建设工作不重视,辅导员队伍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地位低、待遇低、工作繁重、压力大、后顾之忧多,进而导致辅导员心理失衡,队伍人心涣散。辅导员队伍中存在的这种不稳定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 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性

中央十六号文件的配套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性,在促进和维护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科学定位辅导员工作职能

目前大部分高校存在着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清晰,职责不明确,承担工作庞杂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辅导员基本职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因此,各高校必须清晰辅导员职能,实现辅导员的科学定位。在实践中增设一些必要的工作岗位,把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好地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职能,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 健全辅导员管理机制

为了更好地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性,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过程,因此必须有相应健全和完善的管理机制。首先,严格辅导员选聘选聘程序,在真正意义上把德才兼备又热爱大学生的人员选聘到辅导员队伍中来。其次,提高辅导员队伍素质。各高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规划,适时安排辅导员参加各种形式的专业培训,尤其对于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要加大力度,实现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高效创新。最后,建立合理的保障机制,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让辅导员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工作中,以学生健康成长为己任。

3. 提升辅导员自身建设

辅导员自身要积极探索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尤其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课必须不断加强,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很多新的特点,有待于不断各个辅导员不停地在理论和实践中摸索。作为辅导员,只有不断地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才能正确分析学生的心理障碍,对症下药,成功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更重要的是,对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应该以预防为主。辅导员要主动接近大学生,增进师生间的沟通和信赖,扩大辅导员与学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跟大学生做朋友,及时、全面地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和处理,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处理大学生的心理疾病,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第9篇:辅导员的心理健康范文

关键词:如何发挥;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用

大学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辅导员承担着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职责。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同样要有健康的心理。但是,由于这种特殊的群体自我要求和自我期望值都很高,心理容易出现各种各样问题。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代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辅导员的这种特殊身份必然就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者。本文主要从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辅导员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展开。

一、大学生中最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学业问题

大学是象牙塔,是学生最最向往的地方,为了能顺利考取大学,他们的高中生活是枯燥无味的。进入大学后,他们发现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都和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大大增强,很多时间都由自己支配,这种方式的转变使很多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从而产生迷茫、无助、空虚、无聊。大学生最为常见的学习问题主要集中为学习的目标缺失、学习的计划不强、学习压力过大、学习方式不适应导致考试不理想等学习问题。而辅导员一般年龄与学生相近,又曾今经历过和学生相同的大学生活,这样,辅导员就可以从自身学习经历谈起,贴近大学生学习实际,便于学生接受,使得辅导员的学生教育工作更容易开展。

2、人际交往问题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必备条件,它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乃至身心健康。由于学生们出生于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活环境导致大家的生活习惯不一样,在交往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你看不惯我,我看不惯你的”心理倾向,现在很多学生都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在家庭中的优越性造就了独生子女自私自利的性格,在和其他同学的相处中,就会表现出冷漠、算计、猜疑、嫉妒、不友好等交往态度,再加上许多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想交往又不知道该怎么和他人相处,从而导致他们对人际交往产生自卑、恐惧、烦恼、抑郁,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抑郁病,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辅导员工作要求和学生经常相处,所以能够及时的发现学生中存在的人际交往障碍问题,可以通过开展集体活动尽快让同学们有熟悉之感,开展讲座让学生尽快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

3、情感恋爱问题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暴风骤雨时期”,生长发育极为迅速,生理趋于成熟,而由于阅历较浅,社会经验不足,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看法往往飘忽不定,心理滞后,就容易情绪问题。如因为考试失败,奖学金没评上,入党没批准产生抑郁情绪;社会交往能力的缺乏,家境条件不好产生自卑心理;对学习满不在乎,对集体活动不热心产生冷漠情绪。加上国家允许大学生可以结婚,使大学生恋爱合法化,恋爱已经成为大学校园里非常普遍的现象,但是有些大学生在失恋后,错误的归因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在泥潭里越陷越深”,甚至走向极端。而辅导员作为学生最亲密的朋友能够理解大学生这些行为出现的必然性,能够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找出原因,帮助学生走出情绪困扰,找回自我,迎接灿烂的明天。

4、就业问题

面对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已经就业同学的工作不稳定,都会无形中给这些在校大学生增添就业的压力。有的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有了就业压力困扰,又不能把这些困扰转化成学习的动力,再加上社会中就业市场存在的的一些不良现象,而自己有无能为力,使得这些大学生们惶惶不可终日。在选择职业面前,不能正确的定位,导致不能顺利的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进而导致在此过程中产生患得患失的忧虑心理。而辅导员也曾经经历过这样的就业压力,也曾今出现过和学生们一样的就业忧虑心理,所以能够理解学生们的就业心理压力,能够根据自身经历让学生了解这种压力出现的必然性,让学生们调节好自己心态,根据自己的能力找到适合于自己的且自己满意的工作。

二、如何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对于所有辅导员来说,能够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能够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是他们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辅导员要充分利用年龄和学生相近、容易和学生相处的优势,在教育管理中善于发现学生中容易出现的不正常心理现象,能用科学而有效的方法给予及时的处理,才能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1、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让辅导员掌握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技能技巧和方法,加强自身修养。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需要掌握的、了解东西非常多,除了自身学习有关心理学、法学、哲学知识外,还需通过各种培训加强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技巧,真正的专业的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因为辅导员工作的繁琐性、加上私人生活的各种压力问题,很容易导致情绪困惑。作为经常和学生联系、接触的辅导员,自己的各个方面都会无形中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高校辅导员应该保持健康心理状态,用自己健康、乐观的心理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示范者。所以,高校辅导员要加强自身修养,掌握自我心理调试的方法和技能,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是非常重要且紧要的。

2、通过新生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辅导员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因为这样才能使教育工作“有的放矢”,取得优秀效果。首先通过新生心理健康测评,可以对学生情况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首先要了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如对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对学习目标的缺失问题、对前途的迷茫问题、对人际交往的无助问题、对恋爱的烦恼问题等。除了了解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更要了解个别学生存在的特殊心理问题,了解有哪些学生可能存在着潜在的心理异常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及时防控。其次可以和任课老师、宿舍管理员、寝室长、同学谈心,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最后,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要尽可能详细,具体,要根据学生情况的变化不断进行更新、完善,这可以有效的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防控,在出现问题之前辅导员通过各种方法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

3、利用各种途径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现在高校辅导员所带学生较多、日常事务多且杂,可以利用班级心理委员、寝室长做好此方面工作。因为心理委员、寝室长的有利条件,可以使辅导员及时获得学生心理信息,掌握有心理问题学生的现状,发现该同学有不正常表现,能够立即马上告知辅导员,尽快做好危机干预工作,防患于未然。(2)利用朋辈进行心理辅导。朋辈有很多优势,比如他们都可能存在当前大学生共同存在的心理问题,他们年龄相仿,有共同的语言,这样接受起来可能会更容易一些,效果会更好一些。我经常会组织高一年级各方面比较好的同学与低一年级的学生交流、谈心,反响还真的不错。(3)经常和学生谈心交流。通过谈心,可以和学生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无所顾忌,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烦恼,不愉快,从而使心情释放。通过谈心,可以使辅导员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能够及时应对。但要注意的是,辅导员的态度、语言、体态以及坐的位置都会影响谈心的效果。(4)利用各种网络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利用网络辅导可以弥补因为面对面的尴尬、不好意思、说不出来等因素造成的困扰。据调查研究,qq是当代大学生最长用的交友方式。主要是因为它的隐蔽性,同学们可以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样辅导员可以大大利用qq和学生网上交流,对于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情感宣泄有很好的帮助作用。除了qq之外,还有电话、MSN都是不错的选择。

4、通过开展丰富多样性的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开展各种集体活动,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如:针对部分学生集体荣誉感不强,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球赛活动和团体活动;针对学生人际交往障碍问题,可以在班上集体讨论活动、游戏娱乐活动,给他们提供多接触的机会,促进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营造和谐人际关系氛围。因为举办这些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让学生在集体中感受到家的温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起到了很好的教育和引导。

5、联合各种力量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单靠辅导员的力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势单力薄的,除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之外,辅导员还可以联合各种力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比如说家长的力量,据研究调查,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大多与家庭成长的环境有关,辅导员可以从这方面入手,联合家长、动员家长,共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果是因为家庭的因素导致的学生心理不健康成长,那么辅导员就要指导家长从自身做起,从自身改变,给孩子一个温暖的的家,让孩子感受到家的爱,这种爱的力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长是任何一个因素都没有办法取代的。

总的说来,辅导员只要在工作中注重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手段的有机结合,学习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做学生的示范者;了解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学生内心生活;一定会协助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成长,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健康的合格者和接班人,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尤世红.发挥高校辅导员自身优势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08,(10):140.

[2]芮东华,赵鹏.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科技信息2010,(25):140.

[3]张欢.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定位.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01).

[4]李桂兰.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