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范文

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1篇: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范文

针对这一特点,在高三复习阶段,历史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授历史知识必须与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能力相结合,知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形成又是进一步获取知识的条件。在教学中既不能单纯讲知识而不培养能力,也不能单纯培养能力而脱离知识,而应在讲授历史知识时贯彻能力培养,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获得新知。 因此,教师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后,学生能把所学知识进行不同的组合和运用,进而能够游刃有余地面对不同的考查,成功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学习的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不仅表现为先前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而且表现为后继学习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旦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迁移方法,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身的学习能力。

迁移的种类有很多,但我认为对于高三学生而言,掌握和运用概括化迁移既能较好的提高学生的能力,又能推动活力课堂的构建。

概括化迁移是著名心理学家贾德的理论。他认为在经验中学到的原理原则是迁移发生的主要原因。贾德做过一个著名的水中打靶实验,他把十一二岁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分成A、B两组练习,对A组被试先教以光在水中的折射原理而后进行练习,B组则只进行练习、尝试,而不教原理。当他们达到相同的训练成绩后,增加水中目标的深度,结果继续打靶时,学过原理的一组的练习成绩明显高于未学过原理的一组。贾德认为这是因为学过原理的一组已把折射原理概括化,从而对不同深度的靶子都能很快做出调整和适应,把原理运用到不同深度的特殊情境中去。根据迁移的概括化理论,“对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对新情境中学习的迁移越好。”这一心理学的实验和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在掌握了概括化迁移后,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提升都将起到长远的积极影响。以下的做法是我在高三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一、强化原理,帮助学生构建概括化迁移的前提

现代教育中认同的一种观点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在教学时间紧张,学生的压力增大的情况下,这一观点显得特别重要。因此,我在教学中更多的教给学生一些原理,让他们懂得如何用这些原理通过迁移得到更多的知识,而通过他们的实际操作,他们又能把这种方法成功的内化为一种能力。比如,在讲政治专题和经济专题时都要求学生知道人类社会中每一种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是什么。因此部分知识较枯燥,不易理解,于是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机械性、生硬的进行记忆,其结果是不仅容易遗忘,而且直接导致其掌握知识的深度不够。于是,我以奴隶社会为例进行分析:奴隶社会时,因生产力低下,只能进行奴隶大规模的集体劳动,经济上实行井田制,奴隶主为维护、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保证奴隶制国家对奴隶和平民的统治政治上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井田制瓦解,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动摇,分封制随之被破坏,奴隶制度渐渐被封建制度取代。在分析的基础上,继而提练出一个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最后,再让学生根据这一原理用相同的方式分析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状况。通过这样的训练,既避免了学生对知识的简单记忆,又能让帮助学生最大程度地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理清概念,帮助学生构建概括化迁移的基础

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反映其本质特征。学生对于历史概念的掌握,能帮助其从整体上驾驭一个时期、一个阶段、一个历史事件的特征和规律,从而能够把历史知识进行有机联系,为迁移打下基础。如讲世界近代史上册时,我给学生强调的是:世界近代史上册资本主义的发展共四章:第一章是前期资本主义时期、第二章是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本主义、第三章是蒸汽时代的资本主义、第四章是电气时代的资本主义。这四章是资本主义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一章发生的事情都与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这一历史概念。如:第二章时资本主义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资产阶级的力量强于前期资本主义时期,但又比工业革命之后要弱,因此这一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是:资产阶级与人民组成同盟、反封建是其唯一任务、过程反复曲折等。然后,又让学生根据这一概念,分析另外三个时期资产阶级不同的表现及原因,这种讲解使学生对资产阶级发展有整体概念,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三、训练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构建概括化迁移的原则

概括是学生进行迁移的基础,又是历史思维能力的体现。如果学生自己具备了概括能力,那么在学习中就会如虎添翼。在教学中将概括技能目标作为能力培养的重点,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到书本再到史料,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是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中国古代史上讲到每一个王朝的兴衰,要求学生会分析兴衰原因,我用的方法是先引导学生分析某一个朝代,如汉朝“兴”的原因,学生列出内容后,再让学生找到其归属,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应该从政治、经济、人民、民族、外交等方面分析。进而又让学生举例证明,学生又分别用这些结论去分析唐朝、清朝等。当这一轮训练已起到积极效果后,我又让学生以同样的方法分析“衰”的原因。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的概括能力得以提高,并且,也能顺利地实现知识的内化,增强学生的迁移能力。

三、进行针对性训练,强化学生迁移能力、构建活力课堂

知识和能力的获取和掌握在经过反复训练后,才能得以巩固。因此,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显得尤其重要。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分题型进行。

第一、根据题型进行训练。如选择题的训练,我把每一个知识点,把不同问法的题进行编辑,让学生用掌握的原理去解决。对材料题,高中教材及习题中出现的大量历史的原始材料及相应的思考题为开阔学生眼界,增加其知识的厚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加强训练学生阅读、归纳史料的能力。对分析题,则强调学生先搜索已掌握的原理,然后再进行分析。

第二、专项练习提高能力。历史教学中练习,不仅使学生深入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还能培养运用技能技巧解题能力,使迁移具有灵活性和准确性。如选择题,一个选择题的四个选项,我让学生当成四道题来做,分析每一选项包含的知识点。又如拉线索训练,历史知识既多又琐碎,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为其整理线索并进行相关训练,有利于理顺知识和培养迁移能力。如:中国古代史上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中国近代史上思想近代化的过程等等。通过对旧知识加工梳理,对所学内容提炼要点,找出规律,清理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概念。

第三、讨论构建活力课堂。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和能力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如在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和平解放问题,有学生就直接提出“为什么不用战争?”,我让学生先讨论,然后我再从历史原因、民族关系、国家大局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说明和平解放的正确性。在讨论中,学生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分析问题,增长了知识又让课堂一反以往的宁静,充满了活力,学生都非常喜欢这种类型的讨论。

通过以上做法,学生掌握了概括化迁移方法,而且在运用过程中顺利地演变为自己的一种长久的能力。“形成知识的广泛迁移能力避免了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贯通理解的转换,有利于认识事件的本质和规律,构建知识结构网络,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的有效性。”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要避免两个错误:

第2篇: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范文

您好!在日常的地理学习及考试中,综合题部分的得分总是拖我的后腿,请问,如何才能够做到科学的、高质量的“踩点得分”?谢谢!

——江苏省丹阳市第五中学高三(4)班 眭芸

眭芸同学: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这是地理学习中的一个很普遍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种积极的知识积累和历练的过程,是对人生境界的提升过程,而高考则是一种竞技比赛。既然是竞技,就一定有技巧和方法可循,面对高考,你必须适应它的竞技规则。熟悉了其中的规则和技巧,你就很有可能在高考那众人瞩目的战场里杀将出来,成为一匹脱颖而出的“黑马”。

俗话说:机会和真理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因此,要想成为日常学习中的佼佼者和考试中高质量“踩点得分”的实力派学习能手、高手,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充分、精心地准备。

一、扎实的能力基础、全面的知识储备

高中地理学习是一场持久战、心理战、攻坚战,它是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能力素养储备的过程。而你要想取得较好的地理成绩,必须以全面的基本知识储备为基础。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再合适的“上层建筑”也没用。要做到这一点,一是应该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全面科学的学习规划,二是要有实现自己规划的自信心和毅力,三是要虚心听取老师和成功者的意见、建议,四是要学会反思自己的地理学习,并善于归纳总结。地理知识储备过程中,学生一定要学会记忆和背诵,记背地理规律原理、地理术语和关键词、主干知识点等。请记住:背诵和记忆确实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受用、最有效、最不能省略的学习步骤。不要觉得记忆和背诵是最笨的方法,如果没有快速记忆的本事和巧妙记忆的方法,那么就慢慢记、慢慢背。常言道,“慢工出细活儿”。

同志说得好,“世界上的事情怕就怕‘认真’二字”。考试考的就是基础知识,平时学习中你只要认真,只要肯做,只要坚持,只要会反思,只要会总结提升,地理成绩自然就会提高了。而且如果你全身心投入了,学习效率会如芝麻开花般节节提高。

二、科学而有效的“踩点答题”策略

有了全面的地理基础知识储备和学习方法,还要有科学有效的答题技巧。我们知道,现在的考试阅卷采取的基本上都是网上流水作业,老师们要在短时间内阅完数量众多的试卷,“踩点”便成了给分的依据。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要想提高应试过程中的得分率,“踩点答题”就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1)判断得分点,确定答题基本思路。

一般情况下,每道地理试题往往都包含着若干个得分点,要“踩点答题”。首先必须明确试题的得分点有几个,是关于哪些方面的,然后就可以确定答题的基本思路了。

①对于非选择题而言,要根据分值判断有几个得分点。很多学生之所以没有得到高分,常常是因为答题时漏掉了某一个或几个要点。明智的做法是,先看分值,根据分值基本可以确定得分点应该有几个。如果是地理单科试卷且分值是3分,则大多是3个得分点;如果是文综卷且分值是6分,则一般是3个得分点,但也可能是6个得分点。所以,答题时为了尽可能得满分,回答出的要点最好不要少于得分点。

②对于选择题而言,目前其背景材料基本上都是以材料和图的形式呈现,解答这类题型时应注意审清题干。首先,要准确理解题干中的背景材料。其次,要弄清题干所提问题的要求,以及规定的范围和角度,并分析题肢,这是进行正确判断的关键。在选择时,首先排除本身错误或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的题肢,然后将符合题干要求的题肢选入。

③根据问题判断得分点的基本方向。对要作答的问题,学生一定要仔细分析,明确问的是什么,以免错答或答非所问,要根据关键词确定得分点的基本方向。如分析区位因素时,应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进行;评价影响时,既要考虑有利影响,也要考虑不利影响;要求分析社会经济区位因素时,就不能回答自然因素等。

④调用知识储备判断可能的得分点。明确答题的基本方向之后,记忆库中储备的知识就派上用场了。如关于工业布局的题目图示中有指向标和主导风向等图例,这时就要调用工业布局中关于防治污染的知识。一般的回答为:位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位于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或位于与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等。

当然,要做到上述几点,学生还要在平时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对试题中的关键词不妨经常勾勾圈圈,提高对试题中关键词的敏感度;基础知识储备要全面,对知识网络要非常熟悉;要熟悉常见非选择题的答题思路,其可以从典型案例中归纳出来,如分析传统工业区时可以参照鲁尔区的分析思路,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时可以参照西气东输的影响,分析生态问题的防治时可以参照西北荒漠化的防治等。

(2)关注细节,辩证思考,“踩点答题”。

在明确基本得分点和基本答题思路后,还要明确答案的表述方法和技巧。

①抓住地理关键词,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表述。地理教材中的语言是最规范的地理语言。书面表达是否规范、精准与否,直接影响到得分情况。老师在阅卷时,最关注的就是地理术语和关键词,并常据此判断学生答题是否规范和“踩点”。这就进一步告诉我们,平时的地理学习中学生应该用规范的地理常用术语来记忆和背诵。

②注意条理性和逻辑性。“踩点答题”时答案一定要有清晰的层次,让阅卷老师一眼就看出你是从哪几个方面作答的,得分点一目了然。同时,要明确各得分点的权重,将最重要的写在最前面,次要的紧跟其后,无关紧要的放在最后或忽略不写;要认真审题,清楚题目要求,如果仅仅是让你写优(劣)势条件,那就按照要求回答,否则就应该辩证地回答,即突出回答优势条件,同时不忘写一至二点不足;要兼顾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一般多采用“2+1”方式回答问题,即答两个自然条件,一个社会经济条件,或答两个社会经济条件,一个自然条件,并且不忘回答一个以上的不足之处,以防止答案偏颇。

第3篇: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范文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解放前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帝国主义强烈的残酷剥削和掠夺,经济基础差,可以说是“一穷二白”,缺医少药的问题非常严重。为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工作的需要,我国医学教育呈现包括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博士及博士后教育研究在内的多层次发展模式。这种多层次的医学教育模式符合当时的国情,广大中专、大专医学人才为我国基层医疗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医疗卫生保健的要求也随之改变。医生不但能看病救人,而且还要会运用各种现代医疗手段,尽可能减少病人的痛苦,为群众提供医疗保健知识。其次,在人类社会全球在趋势的推动下,国际交流日趋频繁,促进了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追赶时代的步伐,与国际接轨,超越国际先进水平,就要求广大医疗工作者具备应用各种现代化手段获取新知识、新技术,并加以利用、创新的能力。但我国医疗卫生队伍的整体水平还远远达不到这一要求。我国加人WTO后,医疗服务领域逐渐开放,国外医疗机构介人,不仅会带来先进的技术,而且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化素质较低的医疗卫生人员已不能迎合现代医疗技术发展的需要,难以肩负迎接挑战的任务。

二、教育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医科院校以传授医学知识为主,轻视数学、物理、化学、统学计、计算机学等学科的教育。而且学科的教学比较分散,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联系,教学安排欠缺整体性。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医学生通常能较好地掌握各个知识点,但对各知识点的结合认识往往不够充分。再者,由于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知识面相对狭窄,他们对现有知识的扩展能力,对新知识的获取能力,对工作的科学总结能力,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创新意识不强。

三、医学生源良荞不齐

近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为适应高速发展的需要,国家教委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而且为了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就医难的问题,国家向医学教育投人大量资金,医学院校不断扩招,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医疗卫生人员。

目前,我国医生数量已达每千人口1.65人,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基本满足社会需求。不过,同时又带来一个问题。医学院校扩招,招生要求自然有所降低,因此,很难保障生源质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卫生人员的整体水平。针对以上几点,我在此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医学教育相对精英化

21世纪,我国医学人才结构和人才需求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随着我国全面进人建设小康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医药卫生质量需求迅速提高,社会更加关注医生的层次、素质和水平,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正进人“更加注重结构和质量的时代”。也就是说,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比,高等医学教育要相对精英化。为了达到这一要求,首先要确保高质量的医学生源。扎实的文理科基础知识是更快、更有效掌握医学及医学相关知识的基础。其次,对医学生要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度,在教育过程中始终保障医学生队伍的高素质,保证优秀的医科毕业生走向社会,逐步提高医学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为正在走向富裕的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同时增强我国医学研究的国际竞争力,从整体上超越世界先进水平。

二、建设综合性大学中的医学院

医学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合并是我国高校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能够促进医学教育的发展。医学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合并,可以发挥综合性优势,建立新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使医学生有更广阔、自由的空间施展自己的才华,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另外,还可以减少教学经费的重复投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专长,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医学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合并,可借助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交叉、融合,增加博士点和硕士点,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学科间互动,能够提高医学科研质量与效率,有利于开展高尖端的研究工作。因此,医学与综合性大学合并,无论从教学上,还是从科研上,两者都能相互促进,可以使我国医学教育踏上一个新台阶,符合国际标准,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增强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力。

第4篇: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学习课标;史料;学生;教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教学、高效课堂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怎样在教学中实践,备课是其中的关键。

怎样在备课中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的学习。

一、学习课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教育部统一颁布并在全国实行历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检验历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优劣的基本依据。因此,我们要深入、认真地加以钻研,并在研究的基础上使之具体化,真正落到教学实践的实处。因此,历史教师备课的第一步便是深入钻研学科课程标准。例如,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简述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钻研教材

历史教材是课程标准内容的具体化,它既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基本来源和进行独立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较好处理教材、灵活驾驭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基本主张。备课时一定要钻研教材和新课标,搞清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才能做到详略得当,避免平铺直叙。

例如,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必修2第10课《中国的曲折发展》的教学思路总结如下:

知识目标:(1)中国各阶段发展的原因。(2)影响中国发展的主要因素。(3)在近代史上的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国家统一、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前提。

教学重点: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短暂的春天。

教学难点: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民族工业的历史地位。

明确教学目标后,还要再认真通读教材,把握教材整体的框架结构,并清楚教材上的全部基础知识要点,然后再分析教材内容的基本线索,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了解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过去我们学习时,教师更多注重知识体系的灌输,而现在要求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备课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把他们引导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来。

例如,必修2第10课《中国的曲折发展》的授课中提出从的“短暂春天”的“短暂”,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

四、用好史料

史料要服务于教材,又互补于教材。恰当地选取史料,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史料有许多种:图片、地图、表格、柱状图、音频、视频、文字资料等。

例如,投影

思考1:从“农”字了解它所涉及与农业相关的知识有哪些?

投影

1911年的爆发,让荣氏兄弟欢欣鼓舞了一阵子,政

府也大力倡导实业。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了,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中国市场进口棉纱锐减。荣氏看准了面粉、棉纱工业大发展的苗头,不失时机地大力扩充。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后,国内“抵制日货爱用国货”更是推动了荣氏企业产品迅速占领市场。

思考2:这段期间促进荣氏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五、选好方法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教学要精益求精,教学方法必须机动灵活。

情境式教学是近几年较流行的教学方式,它对于集中学生的

注意力和参与力有一定的优势。

自主学习式是另一种教学模式,更侧重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但每一种模式中教学方法是否选好很重要。

提问式,每抛出一个问题,学生是否能懂,是否会用已学的知识去思考,准确地回答问题。这是备课时准备问题时需要注意的

一点。

启发式,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渗入教学中。

例如,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启发学生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去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阅读式,所用材料一定要短小精悍,切勿长篇大论,一定要注意问题的答案在材料中是否涉及,这样既锻炼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掌握教材知识点。

答案既在材料中,又是教材阐述的知识点。这样的教学点不是学生死记硬背来的而是学生自己思考而来的,这要比拿来的印象更深刻。

六、精彩导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是否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是一节课最关键的环节,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质量。

导课的方式有多种,如,复习导入式、悬念导入式、图像导入式、歌曲导入式、诗词导入式、故事导入式。

例如,必修2第10课《中国的曲折发展》的导课,可以采用一段介绍荣氏家族的视频导入,直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历史课改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教师的备课之功更是保证学科课程目标顺畅实施并落实的关键所在。历史教师只有在充分研究学科课程观念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从灵活处理教材入手,高水平地完成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并注意处理好主导与主体、课内与课外、继承与创新、灌输与启发以及接受与探究等关系,才能较好地运用备课技巧,达到教学事半功倍之效。

第5篇: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美术教育专业;困境和对策

在我国的师范教育中,将美术教育专业中艺术设计作为课程设置与内容的改革新成果。我国高校对美术专业的设立已经有了很多年的探索,关于美术专业艺术教学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其中也还存有一些缺失。就现在高校的教学具体情况出发,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学提供一些方法,争取让日后美术教育专业的艺术设计教学能够越来越好。

一、美术教育专业在艺术设计中的教学现状与困境

1、轻理论、重技能

和传统的教学就所不同的是,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甚至于艺术类的所有教育都存在轻理论重技能的缺陷。可是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是离不开理论基础的支持的,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前提。美术设计不能仅仅是一个模仿练习,而是对于艺术设计素质的全面培养,这是模仿练习中无法完成的。高校中对于理论知识学习的忽视,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首先课程的枯燥让学生无法产生学习兴趣;还有就是学校不科学的课程设置,也让理论教学进程缓慢的原因[1]。

2、不够科学的课程设置

美术教育专业中艺术设计的课程设置并没有被很好的落实。在进行课程的设置时,一般院校采取的方法就是借鉴名校中的设计课程。但是,学校与学校实际情况的不同会让教学出现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除此之外,教学体系的残缺也会让课程显得非常单薄和不理想。

3、不够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

设计专业和美术教育的结合必然会让课程增添许多特色之处。可是相关的美术教师却存在不知道该如何而去教的问题。依照现在的高校教学情况来看,在美术教育专业的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形成有效的课堂管理。教师还是以旧思维进行课程的讲解,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换句话说,教师注重的依旧是设计专业知识的讲解,并没有在其中加入美术教育的内容,让课程不具备特性与师范性。

二、在美术教育中专业艺术设计的教学对策分析

1、对课程设置加以改革,发展特色性教学

一项课程的开展,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所以对于课程的设置一定要符合学生具体学习情况。艺术设计本来就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2]。对于此类课程的设计必须既有科学性又有一定的艺术性。所以,在进行专业艺术设计的课程设置时,要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在其中也可以选修一些广告学和传播学的课程。对于学科之间的教学和交流也要不断加强,这是为以后综合性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艺术设计所涵盖的部分有很多,比如印刷品、美术、广告等等。高校也可以根据当地对人才的需求,来选择自己办学特色,这样也能促进性学生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学习积极性。

2、改变教学组织的形式,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导位置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的主导一直是教师,学生只能被动听课,但听课效果却越来越差。尤其是在艺术类的课程教学中,学生必须成为课堂的主体,将教学理念与情感相结合。这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消除对课程的抵触感。对于课程中理论课程的学习也应该是逐步渗透的,不能将一整个知识点以“满堂灌”的方式全部倒出,应该科学合理的分配到每一节教学课堂中,将知识进行有机的分解,按阶段完成阶段性任务,从而让学生能够完成学习目标。而对于美术教育的融入也是不能少的,教师也应该定期组织学生课堂,让学生自己成为教师,教师在最后给予点评和指导,让学生能产生实感,将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全部调动起来。

3、将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艺术设计的最终源泉就是创造力,这也是高校设置艺术设计课程想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就是让学生形成一种“问题意识”,有了想要问问题的冲动,才会在生活中细心的发现无限可能。除此之外就是深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3],和艺术设计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基础知识为联想提供了源泉,提供了思想,引导了学生在教学中产生新灵感的发挥。当然,对于学生再设计中的创造也是要给予鼓励的,这也是形成自我风格的重要一步。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进行美术教育专业的艺术设计教学时,要将现存的问题进行不断的改革和探索,找到更好的方法让教学变得更加科学化、合理化,进而能也能将教师在教学中的问题加以解决。我相信,专业艺术教学与美术教育的融合一定会在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变得越来越好。

作者:杨晓莹 单位: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孙斌.基于创新型CG人才培养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软件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23):158-159.

第6篇: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PBL教学;皮肤科;药疹;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058-02

皮肤性病学是临床医学中主要研究发生在皮肤及与皮肤相关疾病的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由于皮肤病的病因复杂,这一领域仍然存在很大的挑战。学好皮肤性病学重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皮肤教学中的药疹这一章节,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皮疹形态不一致,与其他常见病临床表现类似,既往调查发现传统的临床教学方法学生对该章节无法清晰把握重点,对难点的理解感觉有障碍,对鉴别诊断混淆不清,因此传统的临床教学方法已明显不适应现代皮肤性病科发展的教学要求。

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是目前临床教学应用较多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同,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它的基本特点是打破学科界限,以临床问题为基础编制综合课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通过学生自主地收集并互相交流获得的信息,最终获得与临床问题相关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以及临床诊断、治疗、预防等各方面的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PBL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使用PBL教学法在药疹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之能够深刻地理解药疹的重点及难点内容[1]。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2014―2015年度带教的2011级麻醉医学班共86人,其中女44人男42人,已经完成基础阶段学习,正在临床医院学习临床基础课和专业课。

(二)方法

1.PBL授课方法。在授课结束时提出与下次课程内容,让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学习后,由教师组织集中到一起,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就病史、疾病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具体方案等予以陈述,小组内的其他同学给予必要补充,并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相互协作、相互学习,在讨论过程中,提出并解决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教师可适当地参与其中,以控制讨论的方向、广度、深度等,对于学生讨论过程中即时出现的专业问题要适当给予解答,并对一些基础知识和理论进行讲授,使讨论顺利进行。某一课时或某一阶段的讨论结束后,由教师作最后的陈述,并对每位学生的表现作出全面准确的评价。在点评总结过程中,教师一边与学生充分交流,一边讲解,师生互动,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及观点,适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并给予启示、补充、解答。

2.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PBL教学的态度;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对今后该课程教学方式的建议。

3.调查方法:采用问卷式调查方法对学生进行调查,药疹课程结束后发放问卷,学生自行填写后当场收回,发出问卷86份,收回86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二、结果

(一)学生对PBL教学的态度

76.74%(66/86)的学生对PBL教学感兴趣,17.44%(15/86)学生无所谓,5.8%(5/86)的学生不感兴趣。

(二)开放式教学中学生的互相评价

47.67%(41/86)的学生在自我评价中认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表现比较好;34.88%(30/86)的学生在自我评价中认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表现比较一般;17.44%(15/86)的学生在自我评价中认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不好;

(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59.30%(51/86)的学生认为教师引导较好。40.70%(35/86)的学生认为教师引导一般。

(四)讨论

皮肤教学中的药疹这一章节,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皮疹形态不一致,其中荨麻疹样表现、猩红热样表现、湿疹样表现等,与荨麻疹、猩红热、湿疹有相似表现,药疹皮疹形态的讲授一直是《皮肤性病学》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尽管教师充分备课,努力讲授,仍感到一些皮肤病不容易用语言、文字描述清楚,使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平时繁重的工作,教师很少有时间和学生交流,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靠死记硬背,缺乏客观逻辑分析能力,对疾病认识不深刻,对千变万化的症状抓不住主体,结果进入临床实习便不知所措[2],而且药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发病阶段,同一阶段的不同发病部位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动态地掌握各种疾病的变化规律,区别疾病原发损害和继发损害是学好《皮肤性病学》的基础与关键。往往这些是医学生很难掌握的地方,因此,临床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抓住皮肤性病科的疾病特点,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观的问题引向深入,加强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注重实例和问题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以临床学生为主体,以分组讨论为形式,在带教老师的参与下,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等问题进行讨论的学习过程。该方法最早于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 Barrows在加拿大Macmaster大学提出[3]。与传统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的不同,PBL教学法主要强调的是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PBL教学法将学习与更深的问题相联系,使学生投入于问题之中;通过学生们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使他们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运用在临床医学中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为教学目标[4]。

通过这次研究表明在药疹章节中使用PBL教学优于传统教学以及不足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PBL教学法能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效率。PBL教学法着重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接受问题而又未给予提示及答案,促使学生去复习或预习相关的知识点,查寻资料,整理资料,解答问题。充分的课前准备,利于学生在课堂时间内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学生可通过查阅资料、分析讨论,参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习热情迅速被调动起来;学生带着疑问听课,进入课堂后不再感到教学内容枯燥无味,能够主动地重组知识,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处在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中[5]。大部分学生对新教学模式适应,并很感兴趣。

其次,PBL教学法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PBL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们积极讨论,各抒己见,激烈竞争,力求答案合理、全面,甚至多次修改直至问题解决。另外,PBL教学法利用模拟现实病案,提出连贯性问题,引导学生注意力集中,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样,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拓展思路。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在PBL教学中表现较好,提高学生自我认同感。

最后,仍有部分同学认为自己表现一般,教师引导一般,为此,我发现还有一些缺陷:其一,在硬件设施方面,对信息、计算机及耗材、管理、图书馆等要求高,故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其二,PBL教学使学生采取自我学习的方式,使得有经验教师的知识及专长未能充分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其三,教学内容缺乏完整性,不能完全覆盖课程设计的要求。

综上所述PBL学法还是优于传统教学内容,传统教学固然有其独特的教学规律,但在新的形势下,面对不一样的学生群体,做一些适应形势变化的教学方法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应该是所有教学参与者应该关注的。PBL教学法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更好地利用了社会所拥有的教学资源,同时把教与学更有机地结合,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独立探索的基础上,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但是临床医生能在我院的皮肤性病科教学中还处于摸索和起步阶段,配套设施和资源还不够完善,教师和学生对于学习过程中的角色转变还不太适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只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不断实践,勇于探索,总结经验教训,寻找在现有国情下,适合我国学生的PBL临床教学法

参考文献:

[1]杨静,冯文莉,奚志琴.PBL教学法引入皮肤性病学临床见习教学的尝试[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6).

[2]史毓杰袁杨健袁杨文林.关于PBL教学模式在皮肤性病学教学中应用的思考[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8):149-150.

[3]刘忠秀.医学教育中PBL教学模式应用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袁,2008,(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