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绘画启蒙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进行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时,教师要从幼儿的兴趣进行,使教学活动在幼儿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连贯的教学,让幼儿通过教师的引导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使科学启蒙教育顺利开展,并取得较好的教育成果。
一、注重科学启蒙教育的特点,创设高效的教学活动
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是引导幼儿对周围世界进行积极探索的活动,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注重科学启蒙教育的特点,设计出具有连贯性、综合性、开放性于一体的教育活动。在注重启蒙教育的科学性的同时,教师还要考虑教育活动的趣味性,充分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使教学活动在教师和幼儿的积极互动中进行,使科学启蒙教育获得实效。
1.注重启蒙教育的连贯性。在进行启蒙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在设计活动内容时,要考虑幼儿前一天参与的活动,在他们获得的认知基础上进行设计。通过连贯性的活动,幼儿能逐步理解活动内容,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例如,在让幼儿认识颜色时,教师可以一周设计一个主题,让幼儿通过连贯性的教学活动认识颜色,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使教学高效进行。
2.设计综合性的科学启蒙教育活动。在幼儿园开展启蒙教育时,教师要注重活动的综合性,使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全方面的方式,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修理机器”的活动,给幼儿创设一个修理厂的情境,让他们在参与活动中既能获得生活中的经验,提高交流能力,还能把学习融入到活动中,让他们掌握滑轮和斜面等知识。在趣味性和综合性于一体的启蒙教育活动中,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使教育活动高效进行。
3.设计开放性的科学启蒙教育活动。幼儿的兴趣不同,对事物的认知程度也不同。在设计科学启蒙教育活动时,教师要针对幼儿的具体特点设计多样化的活动,让幼儿从自己的能力出发进行参与,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例如,在组织幼儿进行剪纸活动时,教师给幼儿准备各种颜色的彩纸,让他们自己决定剪出的图案。在剪纸过程中,幼儿可以重复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出不同的剪纸图案。由于幼儿的动手能力较差,教师可以协助幼儿完成剪纸活动。在开放性的教育活动中,能有效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他们进行大胆探索,积极互动,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在开展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根据幼儿的特点进行活动的设计,还要从幼儿的角度出发,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和他们进行交流,让幼儿把教师当成自己的大朋友,积极的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使启蒙教育活动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
二、优化教学活动,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
在幼儿园开展科学启蒙教育,教师需要从幼儿的兴趣和能力出发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使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让他们在活跃的氛围中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1.开展绘画活动,激发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幼儿都有浓厚的绘画兴趣,他们喜欢把自己想象的事物通过画笔描绘出来。在开展绘画活动时,教师在幼儿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对他们进行绘画知识的渗透,让他们掌握冷色、暖色等理论知识,并对他们的绘画进行指导,使他们掌握绘画技巧,不断提高绘画能力。
在绘画活动中,教师为了激发幼儿的绘画热情,可以采用多种绘画方式来进行。例如,让幼儿观看天空中的小鸟,让他们给不同的小鸟画出不同的家。幼儿在趣味性的绘画活动中能充分发挥想象和创造力,画出各种各样的小鸟的家,让他们在绘画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激发了他们的绘画热情。通过开展趣味的绘画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幼儿画出的内容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找到更好的和幼儿交流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引导和启发,使教学活动在教师和幼儿的有效互动中高效进行。
2..开展音乐启蒙教育,培养幼儿的想象力。音乐是通过倾听来感受和体会的一项活动。在幼儿教学中,结合音乐开展启蒙教育,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使他们通过倾听音乐掌握音乐节奏,体会音乐中蕴含的情感。
3.通过音乐教学,能有效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使他们从音乐的节奏、力度、音色等方面进行欣赏,使幼儿的音乐能力不断提高。
4.在开展音乐活动时,教师为了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可以组织多样化的音乐活动。例如,组织幼儿举办演唱会,让他们分别演唱自己喜欢的歌曲;让幼儿和家长共同制作打击乐器,并让幼儿用自制的乐器按照音乐的节拍进行打击。
通过多样化的音乐活动,激发了幼儿的学习热情,他们在活动中不仅掌握了基本的音乐乐理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音乐赏析能力,并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促进了记忆力的发展,实现了高效的科学启蒙教育活动。
3.开展问题教学,发展幼儿的思维活跃性。好奇心是幼儿的天性,在好奇性的引导下他们能主动进行探索和思考。在探索过程中,幼儿的思维活跃,他们能想出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法,有效促进了他们思维的发展。
4.在科学启蒙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有效运用幼儿的这一特点,设计有趣的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让他们通过积极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例如,在让幼儿认识物体时,教师可以给幼儿提供布娃娃、汽车玩具、教具等物体,让他们探究物体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形状。
然后,让幼儿探究物体是怎么做成的?用什么材料做成的?从幼儿的经验出发开展活动,使幼儿的思维能逐步深入,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思维活跃性,得到很多奇思妙想的答案。在问题教学中,教师不要用唯一的答案来限制幼儿的思维,而是要鼓励他们进行大胆探索,积极思考,得出独具特色的答案,充分发挥幼儿思维的创造性。
4.结合自然资源进行教学,拓宽幼儿的视野。在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过程中,除了课堂教学时间,教师还可以充分运用大自然中的资源进行教学,让幼儿在观察自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例如,春天到了,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到公园中观察各种花的生长情况,在活动中向幼儿介绍各种花草树木的名称和习性。
还可以让幼儿把自己喜欢的植物带到学校,每天进行观察、除草、浇水;夏天到了,教师可以带来幼儿到课外捕捉各类昆虫,让幼儿在喂养昆虫的过程中进行观察,使他们了解昆虫的生长过程。秋天到了,教师可以组织幼儿收集各种各样的落叶,并通过自己的想象把收集到的叶子粘贴成一幅画;冬天到了,教师可以让幼儿认真观察冬天的情景,体会冬天的寒冷,在下雪时让幼儿堆雪人、打雪仗,同时向他们介绍水、雨、雪之间的转化,让幼儿掌握更多自然界的知识。
5.设计实验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通过开展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来完成实验操作。
例如,在让幼儿探索“磁铁能吸的东西”实验过程中,教师让给幼儿准备磁铁、钉子、纸片、塑料盒、剪刀等实验器材,让幼儿通过操作来探究磁铁能吸什么材质的物品。通过探索,幼儿能有效掌握磁铁能吸铁的道理。通过实验操作,幼儿在积极的探索中提高了动手能力,培养了他们认真观察、大胆探索的的能力,使幼儿的综合素质在实验活动中获得提高。
6.有效利用社区资源,培养幼儿热爱科技的兴趣。在开展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时,教师不仅要充分运用学校资源,还要根据教学内容有效运用社区资源,让幼儿通过亲身参与和观察,激发幼儿广泛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参观市少年宫的科技馆,在那里,幼儿兴致勃勃地欣赏美丽的蝴蝶标本及地球、月亮、太阳、星星的运行演变;在天文台,幼儿不仅认识了土星、慧星,还了解了天文望远镜的神奇功用;在南航空馆,幼儿认识了战斗机、教练机、直升飞机等,还观看了航模表演,幼儿争先恐后地询问为什么飞机要有翅膀?为什么螺旋浆要转?为什么飞机不会掉下来?……,许多幼儿表示长大了要当一名飞行员,要当一名飞机设计师……。从而激发了幼儿发明创造,热爱科技活动的兴趣。通过充分的运用社区资源,给幼儿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空间,使他们接触到更多的知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通过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启发和引导,使幼儿充满兴趣的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他们能充分的利用课外时间,积极吸取各种知识,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发展。
总之,在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进行教学设计,给幼儿创造更多探索的机会,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能力,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趣味性的科学启蒙教育,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探究欲望,主动进行探究和学习,使幼儿的独立性和主动性都获得发展,同时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实现素质教育下高效的科学启蒙教育。
在我国的绘画历史上,本来就有“书”“画”同源,“字”“画”一家的传统。中国书画配有诗词文字题跋,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这是我们审美欣赏与交流的习惯。只是在近百年来,学习西方的课堂教学形式和引进教育教学科目以后,“书”和“画”就被分隔在“语文”和“美术”两个独立的教学科目中。 小学语文的“写作入门教学”与美术启蒙阶段的“儿童画教学”,本来都应该在发展学生观察世界,认识生活,创造“图形形象语言”和运用“文字符号语言”,以及在创造性地表现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反映对现实生活的感受的启蒙教育教学训练中,共同承担着别的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教育作用。但是我们现在的语文“写作入门教学”和“美术启蒙教学”,都已经完全丧失了他们本身原来赋有的“创造性”色彩,完全背离了同源、又同根的两种语言形式的特殊的“互补与依存”关系。两个语言工具学科进入教学课堂,成为互不往来的教学科目以后,各自盲目地步入已经无法自拔的教学困境中。
当前常规的小学美术教学,没有“启蒙阶段”引导儿童画进入美术教学的设计,没有促进 “儿童画”发展的教学目标,没有保护与发展“儿童画”创造性表现才能的教学要求。近年来虽然表面上教材有些改进,但是总也没有脱离开沿袭“成人化”的“临摹模仿教学”的模式。错过了启蒙教育阶段,引导学童创造“儿童画语言”,发展“创造性表现才能”的教育机遇,放弃了引导“观察——思考——发现”发展认知功能的教育优势。由于长期习惯于临摹模仿,学生观察写生的能力低下,所有“创作性表现”的教学,都已经成为美术教学的困难课题。
同样具有“创造性”色彩的“语文写作教学”,直到今天也还是语文教学的难点。“看图作文”流行了三十余年,几乎成为当前的“改革”时尚。老师引导学生把平面的图画当作真实的、立体的、生活空间去观察;引导学生编造“虚假”的情节故事;引导学生“臆想”设计语言和对话;引导学生统一写作的模式。从课堂教学表面上看,教师热心的启发引导很有章法,学生积极的踊跃发言还很活跃,好像是激活了“写作教学”的一湾死水。可是“程式化”“模式化”和“说假话”的习惯影响,总是难免要危及到学生的未来。
以写作入门教学——欢乐的春节为例。
启发学生根据自己创作表现的“儿童画语言”,回忆自己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怎么样游戏玩耍的。先请一位同学展示欣赏并讲述自己创作的“图画语言”,接着就让学生们默读欣赏自己创作的图画,让学生用无声的语言思考编拟自己要写的作文。
引导学生们“怎样说——就怎样写”。把美术课上自己创作的“图形形象语言”,通过语言表述导入写作创作。遇到不会写的字就用拼音,这样学生就无障碍的写出了完全是自己看的、自己做的、自己想的、自己说的和自己创造性的运用“文字符号语言”表达出来的“作文”。
两节课,间隔两天。虽然衔接不够及时,但“写作入门教学”进行的还很顺利。其实“发展式美术教学”与语文教学的配合,在一年级入学时的美术启蒙教学,就已经开始:
刚入学的小学生尚不认字,语文课进行的“拼音”教学正好能够帮助“美术启蒙”教学,利用“拼音”做“画题”,引导小学生创作随意性的“抽象表现”的“儿童画”。给学生发表的机会,讲述自己的画,进行“语言”训练。学生在读自己的“画作”时,都能用自己的语言讲出画中的故事。
语文课进入识字教学后,“美术启蒙教学”又利用“组词”、“造句”,启发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熟悉、最喜欢的“画题”,随意创作“主观写实表现”的“儿童画”。这时进行“语言”训练,学生读自己的画,能讲出更有情趣的故事情节。
进入“视觉写实表现”阶段的“儿童画”,形象逐渐趋向客观,初现写实倾向,画面中的“形象语言”及情景故事逐渐丰满,这个阶段的儿童画,配合“语文写作入门”教学,就像上述实验课一样,能够提供大量可供选择的“素材”。
儿童画——说话——作文的‘写作入门教学’,实验教学进展顺利,初步可以看出:
“儿童画”确有“语言”功能。实践教学证明,引导学生从“读画”——“说话”——再用“文字”转换,确能轻松写出“作文”。
建构多元视角是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追溯美术起源,领略美术线条美
东方美术起源,一般来说是与书写同步产生,所谓“书画同源”就是这个意思。最初的文字以象形文字为主,这便是书画同源的最直接证明,中国三千年前的甲骨文开启了美术的先河。在儿童美术教育启蒙过程中,是否应该引入甲骨文基础知识的教育呢?我认为是十分必要的。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11课《字的创意设计》时,学生们就开始接触字的装饰与设计,从汉字的义、形和结构特点出发,对汉字进行联想和变形,这就是最初的甲骨文。我在教学生这课的时候,先让学生欣赏书刊、广告、包装上面精美的字体,让学生讨论字是如何变成这样富有装饰性的?并告诉学生甲骨文是汉语言文字的源头,是东方书法绘画艺术的源头,是东方文明的源头。请看屏幕《甲骨文的演变》,学生们看得可入迷了。还发出阵阵感叹,之后经过小组讨论、小组创作,每个学生都设计出了与众不同的特色字体,还有许多学生下课过来告诉我,设计这些字体是甲骨文给他们的创意。初步了解甲骨文知识,有助于儿童在启蒙教育中直接触摸到华夏文明的源头,是对小学生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 感悟自然韵味,体验美术和谐美
如果用线条来表现一座桥,作品就根本不是现实中的桥,更不可能是这座桥某一瞬间的形态,它是作者意念中的桥,是作者的意念投射到线条上的对桥的体验;而印象派画家则不同,大师莫奈在同一地点上百次地临摹同一座桥,由于强调的是自然光对桥的形体的影响,其每一幅都是截然不同的,因为它真实再现的是桥的某个历史瞬间。自然,本身就是自然的,自然就是和谐。我们知道自然光是由光谱组成的,“赤橙黄绿青蓝紫”是从暖色调向冷色调有序过渡的。这就是和谐,所以自然光照射下的景物也是和谐的。有一些绘画作品经常让我们有不和谐的感觉,那是因为作者处理色调的偏差,不同温度的色彩杂错,少了必要的过渡。
那么在这一方向,我们又应该如何引导小学生感受这一绘画领域的本质呢?那就是让学生接触自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和谐,树立以大自然为师的理念。在教学四年级《生长的植物》这课时,我就带着学生观察了校园中的植物,观察它们的生长规律、色彩变化,而后通过与植物面对面的写生了解植物的结构特征,通过对植物的描绘进行生活中处处有美的教育。
三、 品味透视学,提升绘画技能
透视学是绘画艺术中技能表现的支柱性原则,不遵循透视学原则的作品,往往被认为是失败的作品。那么透视学原理的教学,在小学生美术启蒙教育中应处于何种位置?有两种观点:
(1)越早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透视学技能,学生的绘画技能就越能得到提升。从理论上说应该是这样的,但是如果小学生过早地去追求透视上的现实主义,那么就失去了儿童的幼稚与天真。
儿童看世界与成人不同,也应该不同。
(2)儿童绘画的本质就是体现他的幼稚与天真,当儿童秉承成人的理性的技艺时,儿童画的特征就消失了,或者就不叫儿童绘画了。有一种说法:儿童的视角是多元的,他可以通过想象,或是儿童特有的感受力,以不同的视角透视他所要感知的事物。所以在一年级的教学中,常常看到学生画出自己心中的作品,这个作品不一定要非常像,有的甚至变形得厉害。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想表现什么?若能把想表现的物品用简单的前后关系安排在画面中,再配上心中的色彩,这作品就算是佳作了。通过一次次尝试,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了,色彩和画风都多元化了。
四、丰富游戏活动,提升综合能力
美术课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能把课上得丰富多彩的老师往往都能抓住学生的心,在娱乐中参透教学。如象形文字辨识活动,教师可选择甲骨文中的象形文字,学生在辨识过程中,可以自己创造象形文字。如三年级下册第十课《跳舞的点和线》,我在教学中就运用了音乐语言和美术语言的切换游戏,在课堂上播放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用线条表达音乐家的内心情感。学生随着音乐摆动,随着音乐拿起画笔,舞动出了一幅幅出乎意料的佳作,同时使教学也意外地生动有趣。
当然,游戏的方式还可以多种多样,比如教学《四季歌》时,教师让学生添加色彩,看谁对色彩的明暗度、色彩的搭配、色彩的过渡把握得最好;也可以为画面穿上春的衣裳、夏的衣裳、秋的衣裳、冬的衣裳;还可以开展野外考察活动,领悟大自然的博大精深。
五、传承精品教育,弘扬文化传统
说到精品教育,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使学生通过记忆精品,感受精品,领悟精品,品味精品,消化精品,以提高自身文化艺术修养的一种教育方式。美术精品也是如此,现在的美术教科书几乎每一页都有一幅插图是名家名作,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品位和素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
一、按照封面发挥想象
大部分幼儿绘本的封面和封皮都会有描绘精美的图片,而图片往往取自于故事的内容以及情节,所以,可以根据绘本封面进行猜测故事。教师给幼儿讲故事之前,可先指导幼儿大胆地猜测封面,根据封面的图片发散思维,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这样的指导方法能直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也能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例如:《逃家的小兔》绘本的扉页为一片绿草、一只大兔子和一只小兔子。教师可向幼儿提问“大兔子和小兔子正在草地里做什么呢?”或者“大兔子和小白兔正在说什么呢?”通过直观的图画和问题,幼儿会带着疑问去阅读,寻找心中的答案。
二、合理运用悬念
故事情节的悬念属于小说、故事等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许多幼儿绘本则综合了该种描绘手法。幼儿绘本中的悬念一般使用翻页设计,通过翻页的巧妙设计,更加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而故事悬念通常都在结尾阐述,通常会有幼儿出乎意料的结果。所以,教师需按照绘本的故事情节,合理地运用绘本的悬念,指导幼儿预测绘本情节的发展,进一步诱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例如:徐志江的《谁咬了我的大饼》属于一个充满趣味、悬念的幼儿绘本。一只小猪做了一块好大的饼,累得睡着了躺在大饼上,此时的大饼是完整的。小朋友继续看下去就会发现,在大饼上出现了半圆形状的缺口,“是谁咬了小猪的大饼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故事就展开了,小猪开始寻觅那个咬大饼“小偷”。通过阅读幼儿会越来越想知道究竟是谁吃了大饼,而在被兔子、小鸟、鳄鱼、狐狸、河马各咬了一口后,小猪仍然未寻出谁咬了大饼,而当小猪自己咬了一口后才发现,牙印与偷吃大饼的牙印是一模一样的,这个时候悬念终于被揭开了,而这个答案却出乎意料。科学合理地通过绘本阅读设置悬念,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探究能力,促使小朋友于抑扬顿挫的故事中收获知识和快乐。
三、通过图画内容促使幼儿自由表达
绘本属于视觉艺术与文字艺术相结合的读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能在幼儿的启蒙教育中发挥极大的作用。绘本以其特别的陈述方式和巧妙的构思,在幼儿学习过程中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对幼儿的视觉和思维有了较大的冲击。例如:在指导绘本《月亮的味道》阅读中,教师可通过图片让幼儿独自想象:“月亮的味道是怎么样的?”“怎么样才能闻到月亮的味道?”通过这些提问,让幼儿自己表达内心的想法,然后带着这些想法去阅读作者的想法,探究故事真正的内容。
四、扩展阅读活动
在绘本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重点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而且需要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以及想象能力与读图能力。通过故事的阅读,教导幼儿细心观察图画中的色彩和形状,例如:小白兔是什么颜色?小鸟应该怎么画?带着这些问题,教师可指导幼儿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进一步扩展阅读教育。例如针对《蚯蚓的日记》阅读后,可指导幼儿描绘自己的《xxx的日记》,并通过想象力,绘画出自己的图画。又如:针对绘本《金老爷买钟》,可让幼儿装成金老爷,表演其如何买钟。
五、探究绘本的价值和意义
阅读绘本的意义在于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快乐和乐趣,促使其能心有所动、情有所感,感悟生活中美好,友善地对待身边的人、身边的事。
关键词:审美;教育;任务;作用;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137-02
一、审美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客观要求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就开始在自然美的环境下努力追求自身的美,并不断从实践中扩展美的范畴。中国古代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就已经开始对美进行探讨。殷商之后,社会所倡导的是中和为美,所谓“八音克谐”,“神人以和”,是见于记载最早的“和为美”的珍贵资料。到了春秋末期,美的内容从中和转为“以善为美”。这种对美的认识从形式美转为了内容的美。以善为美的内容,与孔子和儒学思想至密。孔子将人的行为美与思想美统一起来,强调“先王之道斯为美”、“里仁为美”、“君子成人之美”等。对于审美的评价,孔子则主张“中庸原则”。如孔子评《关雎》时所说的“乐而不,哀而不伤”这种以善为美,提倡中庸的思想影响了春秋末期及其后两干余年的历史。需要提到的是清代古文家姚鼐的观点,姚鼐根据古代阴阳刚柔对立的观点提出了“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概念,其对近代乃至现代的美论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西方,最早对美探讨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和艺术家。柏拉图就认为美的本质在于理式,而亚里士多德则把美的一般形式规定为秩序,均称与明确。18世纪英国美学家荷迦兹提出蛇形线条是最美的线条的观点,认为在优美的形体上,蛇形线最多,直线最少,并认为直线只是长度不同而缺乏装饰性。从以上中外人士对美的认识上看,美包涵了民族、文化、习惯等众多的社会因素。但从总体上看,都力求使之和谐。因此,人类的审美观,始终是围绕着和谐发挥的。
二、审美教育的任务和作用
审美教育一词,源于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在该书中,席勒全面提出了审美教育的学说,他把审美教育的概念提高到人性和谐发展的高度,并把审美教育与社会团结,和谐与政治自由联系起来,赋予审美教育以深刻的社会内涵。我国审美教育思想源于孔子的仁学观。孔子将人的行为美与思想美统一起来,是美育思想的萌芽。近代审美教育理论在中国的确立,得力于王国维和。他们在美学和教育学的双重研究中,发现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把美育放在了一个特殊的地位上,确立了我国审美教育的理论基础。审美教育随着历史的发展,也有其一定的时代性。总体上讲,审美教育就是向受教育者施加审美影响,陶冶其性情和心灵,塑造美的人格。现代审美教育,结合了时展的特色,着重培养个体进步的审美观。以求达到个体与社会进步的和谐统一。因此,审美教育的任务可以确定为: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审美鉴赏力以及审美创造力。
对美的追求是人先天的本性,美的事物能引起人的冲动,使人的大脑活跃。审美教育的过程,是引导教育者从理性思维走向感性思维。这一过程,锻炼了受教育者的悟性及洞察力,使人的灵魂得到了洗礼和净化,开启了受教育者思维大门,使其享受最大的精神愉悦,进而促进身心健康。因此,审美教育的具体作用表现在陶冶情操、开发智力以及促进健美上。
三、审美教育的实施
教育家曾对审美教育的实施作出过论述,他将教育分为三个范围:一是家庭教育,二是学校教育,三是社会教育。这三个范围也是审美教育的三个实施途径。
1.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主要对象为婴幼儿。这个时期的教育对于儿童审美观的形成具有巨大的影响。所谓家庭教育,主要是家庭成员对儿童的心理智力的影响,施教以儿童的复韵母为主,其他成员次之。父母在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时候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说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由于父母与儿童之间存在着亲密的血缘关系,又由于儿童对父母尤其是对母亲的一定依赖性,所以开展一定的范围的教育很方便。婴幼儿情绪异变,基本上没有自律能力。因此,家庭教育的形式是不拘一格的,也是不定时的。启蒙教育的内容基本上是初级的审美教育,通过让儿童做游戏,看图画,或者让儿童看色彩鲜艳,情节生动的动画片,可以有效引起儿童的兴趣,从而使其产生美感,形成一定的审美观念。
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学校教育根据年龄的不同,一般分为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四类。幼儿园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衔接,是学校教育的准备阶段,其教育内容一定要结合儿童的特点进行。这个时期的儿童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感和新鲜感,且其具有一定认知能力,性格上活泼好动。因此,这个时期的教育适宜开展一些清新活泼的教育方式。如;唱歌,舞蹈,游戏,图画等。这些都对儿童的初级审美的形成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小学教育是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的初级阶段,这个时期的儿童正处于模糊的感知到整体把握的阶段。除了进行有规律的文化教育外,应该对儿童进行适当的绘画教育。还可以通过小制作,培养儿童的整体美感。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儿童的抽象能力和音乐美感。中学教育,包括高中教育。初中阶段是人生的少年期,对事物的认知热情以及自身的道德水平与日俱增。这个时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意志感情,要开展一些有意识的活动,增加学生的审美兴趣。课堂上要通过文学老师开展美育,文学作品里有相当部分内容具有形象性特点。这些内容可以使学生透过形象逐渐深入理解艺术典型的社会意义。高中阶段这个时期的美育课,也是主要通过文学来实施的。大学教育由于受继续教育模式的制约,现阶段与高中教育区别不大,但是学生的心理更加成熟,且其社会责任感日益增加。因此这个时期适宜进行美学理论的教育。
3.社会教育。人们常说:“社会是个大课堂,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同,社会教育更多的是道德教育、人际关系教育、行为教育。道德教育从大的方面讲,由国家两个文明教育组成。小的方面讲,有个人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另外,由于社会的根本关系和限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方面,而行为教育又与道德教育和人际关系教育联系密切。思想是行为的前提,行为中往往透露出个体道德观。因此,应该将行为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另一方面来讲,社会教育在人生教育中占有时间的比例最大,意义也较深远,做好这一门功课,对于人生的成败至关重要。
总之,审美教育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它对教育个体人格、塑造自身、修养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个体世界观的倾向,是个体走向成功的必要准备。
参考文献:
[1]赵孟雄.艺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J].大众文艺,2010,(23).
关键词:造就;创造力;人才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21-01
在举国上下关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背景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使更多的幼儿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自然成了每一个幼教工作者思考的中心问题。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这一句话一语中的指出了创新的巨大意义,素质教育正是以人为本,着力于开发人的潜能--重点开发创造力的潜能,人得各种潜能,尤其是创造力潜能的展示越充分,对其他各方向素质发展的促进就越有效。学前期是个体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力,是对他们进行素质启蒙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儿童的创造天性是与生俱来的,儿童后天创造能力的差异主要与家长,教师等成人的影响和指导有关。我认为创造性教育观的内涵可以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1.尊重儿童的个性和他们的创造素质
尊重儿童个性是幼儿教育的前提,儿童的个性表现在生活的,丰富多彩的言行中,创造型的儿童往往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我们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教师特别要注意因材施教,尊重他们的一切想法和做法。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好奇,冒险,自信是典型的创造素质,是科学发明的巨大动力,教师要理解和保护幼儿的这些创造性表现,使之成为幼儿稳定的心理品质。幼儿园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而是保护,激发幼儿创造力的支持者。
1.1 宽容对待儿童的“与众不同”。心理研究指出,有创造性的人,往往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偏离了常模而感到焦虑不安。儿童也会如此,教师要营造鼓励和强化幼儿创造意识和创造行为的气氛,要降低幼儿的焦虑程度。应对幼儿多鼓励,多支持,多肯定,多接纳,多欣赏,多宽容,以宽之心对待孩子的"与众不同"的言行,使幼儿在轻松、自由、愉快、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
1.2 以满怀期待的心理对待每一位幼儿。期待的观念首先表现在对事物的处理态度上,教师不要立即对幼儿富于创造性的言行予以评判,更不要延迟判断,创造的过程比结果更有意义。我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和表现,是巨大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如创造水平的高低,创造力表现的早晚,创造力的类型等。因此,教师对每一个幼儿要多一份信心,多一份期待。
2.培养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策略
学前期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之一。是培养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时机。教师必须抓住这一时机,采用正确的教育手段,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2.1 提倡标新立异。具有创造倾向的儿童,往往有一些新奇的想法和"鬼点子",在老师和同伴面前喜欢表现自己,喜欢标新立异,由于这种创造性表现常常和错误、缺陷、顽皮、任性等联系在一起。他们往往被称为“坏孩子”、“调皮鬼”不受欢迎,相当一部分老师往往采取制止,惩罚等方式。强迫幼儿听话,顺从。“不做老师没让做的事”。即使是修养好的老师也往往是用劝慰,说服等方式,以达到让幼儿听话,顺从“不做老师没让做的事”的目的。而那些思路清晰长于记忆,听话乖巧的孩子往往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宠爱。前者经常遭遇许多冷眼,麻烦和挫折。很可能导致幼儿创造意识,创造勇气和初步创造能力的丧失。而后者则轻易地就得到许多机会。这实在是成人的偏见,对儿童创造心灵的一种伤害。因此家长和老师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将心比心地看待其思维和行为,其实孩子不断犯错的过程,正是不断改正、完善方法的过程。
2.2 创设创造环境。除了创设轻松、自由、愉快的心理环境外,还需要创设一定的物质环境。例如,丰富多彩的文学、音乐、美术、游戏、制作等活动。都有利于开发幼儿的创造力。例如:在美术活动中老师可通过几种方法来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A、添笔画,给幼儿一个图形,让幼儿添上几笔,画出一完整的形象,如O可以添几笔变化太阳、花、糖葫芦、车轮等。B、拼画,给幼儿两个或两个以上图形,让幼儿将它们拼成一个形象,如三角。正方形可以组成小房子等。C、接龙绘画,启发幼儿根据已知画面分析、想象、续画。如提供图形三角形让小组成员一次接画没人只添一笔,设法使这个图案变得生动而又有创造力。D、变画,给幼儿一个图形启发幼儿变画出各种丰富而又新奇的画,如幼儿可以根据半个西瓜皮,变画出鸟窝等。
一、“赢”在起跑线上的“小学化”教育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一句话使多少家长让自己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学习各种知识以及艺术文化,生怕落后于其他幼儿,当今某些幼教工作者也都还存在着以质量观衡量幼儿教育的错误意识。幼儿园推出特色教学、文化幼儿教学,注重知识灌输、技能训练,轻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忽视幼儿自我学习能力及其积极的情感体验状况等。而所谓“小学化倾向”是指一些幼儿园为了适应部分家长的错误需求进行的错误教学、提前对幼儿进行小学教育的不良倾向,使幼儿园教学计划中出现教学目标小学化、课程设置小学化、教学过程小学化、行为规范小学化以及教学评价小学化等现象。幼儿园无视幼儿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提高幼儿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出现不少幼儿园要求幼儿识字、学习拼音、珠算、外语等本该出现在小学教育中的教学计划。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行)》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应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应,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儿童富有个性的发展”。不同的年龄阶段儿童所呈现出来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是不同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也是不同的。幼儿园的指导性教学计划更应按照《幼儿教育指导纲领》来制定合乎科学的方法指导幼儿园的教学计划。避免出现错误的“小学化”教育。在幼儿的启蒙学习中我们更应注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去掉小学化教育的错误方式,给幼儿在启蒙教育中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方式,去学习、探索,科学的设置舞蹈、绘画、游戏等活动,使幼儿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等方面都获得初步发展。
二、一个科学的教学课程方案
幼儿园除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性的教学计划,更需要一个科学的课程教学方案。幼儿园每学期都有依照有关教育部门的请求制定相关的幼儿教学课程方案。在制定幼儿教学方案中,课程方案的讨论权、制定权和决议权完全掌握在园方手中,幼儿教师就只能毫无自主性的按照教学方案上面的进度来指导教学,园方制定好并出台教学课程方案后,对于大多数的幼儿教师来说,教学的过程就是执行园方出台的教学课程方案的过程,如果教学的方案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幼儿成长不会有较大影响。假如园方在制定教学过程中侧重于认知性的读写算,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幼儿教师在校所学技能,使得幼儿教师不能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及志向,出现幼儿教师在课程上与教学目的发生冲突的现象,就会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在幼儿园里,应充分利用游戏的综合作用,开展各类游戏会更好的激发幼儿的积极性,锻炼幼儿拼搏的意志,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一些集体游戏还能增强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各种活动竞争或能力竞争中,幼儿能不断的超越自己,找到在学的乐趣,学会独立做事和团队协作,不断增强竞争意识。在学与玩中更好的找到一个平衡点,用游戏提起幼儿的兴趣,从而促进学习以及身心健康的发展。
由此可见,在儿童智力迅速发展,兴趣爱好,个性品德迅速形成的时期,早期教育的作用很大,一个科学的教学课程方案对幼儿的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良好的作用。幼儿智力及身心健康发展与幼儿教育是密切相关的,与幼儿管理教育的联系也是不可分割的,若在这个时期内,规划一个科学的教学课程方案,对孩子用正确的方法施以适当的早期教育,其效果可想而知。
三、幼儿园班级工作管理
对于幼儿来说,良好的班级管理,有利于其形成各种良好的习惯。班级的管理方式,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班级是幼儿园施行保教任务的一个小场所,在幼儿园里,对幼儿来说,班级是他们与其他同学一起学习生活的地方,大多数的学习、游戏活动、进食都是在班级内部进行的,因此幼儿是否能在幼儿园健康成长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保教工作的实施与管理是否恰当。拥有一个良好的班级管理状况必定拥有一个适合幼儿学习生活的环境,有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要想拥有一个良好的班级管理工作,就要注重老师与幼儿的关系。怎样处理老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呢?不同年龄性格的幼儿,都应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教育管理,而要管理好一个班级,爱则是首要条件,最不可或缺的。除了爱之外,我们也要注重老师和幼儿之前的交流,交流多了,自然双方也就更亲近了。
每一个幼儿都是一个可爱但敏感的天使。在班级管理中,老师应对每一个幼儿的家庭状况,个性特性,身体情况等等进行适当完善的了解,同时用真诚的爱心、完美的耐心并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去感染幼儿,让幼儿体会到爱,打开心扉,乐意与社会交流。对于不同年级的幼儿在管理办法上应该有所不同,比方说对小班幼儿,多用肢体言语来亲近幼儿,如摸一摸、抱一抱、拉拉手等来传达爱意,让孩子感到教师对他们的保护、关怀,使幼儿自然而然的对教师产生一种平安感、亲切感等。在对于这个陌生的脱离父母保护的集体中体会到安全、舒适、开心。到了中、大班,则适合多用表情、言语去感染教导孩子,一句真心赞誉的话语、一个鼓舞的眼神、一个会意的笑容,都会使幼儿感受到老师的爱和暖意。老师的爱一旦被孩子了解和乐意接受,他们就会积极开心的参与到老师的教导教学游戏活动中来,从而使幼儿管理可以愈加顺利有效地展开。
四、结语
当幼儿离开疼爱自己的家人来到幼儿园时,他的生活将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单一的家庭生活突然过度到复杂的集体生活,坏境的转变给幼儿带来了的不仅是生活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变化。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对幼儿的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有些幼儿在幼儿园很受其他小朋友的欢迎,拥有很多好朋友;而也有的孩子在幼儿园里独自一人,几乎没有朋友。幼儿园就像是幼儿踏进的第一个小小的社会,不同性格的幼儿在各方面的发展都有不同。但幼儿也处于朦胧阶段,对大多东西都在学习中,学前幼儿正处于幼儿教育的关键期,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期、人格健全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在各个方面都将在幼儿成长有或大或小的影响,使得幼儿在自我管理能力,幼儿的竞争意识,集体观念等各方面都向着一个较好的方面形成发展。
关键词:儿童画;启发;涂鸦
我在指导儿童画画时,积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儿童置身于画境,倾泻情感,融感情于绘画内容之中,从而提高了作品质量。以下是我在美术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指导儿童创作,增强自信心。
儿童的心理发展还处于一个相对不平衡和不稳定的阶段,对新事物怀有好奇和新鲜感,但遇到困难又有畏惧心理,缺乏信心。因此教师要善于消除影响学生创作的各种不利的心理因素,增强学生的信心。在教学中,一方面以表扬为主,教师的激励和表扬会增强学生创作自信心;另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欣赏自己作品的成功之处,从中发现自己作品的价值,增强创作信心。
二、创造条件,启发想象,激趣
1.选择合适的情境,激趣,把学生带入想象的天地,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充分尊重儿童创造的绘画语言,选择合适的情境,激趣,把学生带入想象之中。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设置情境。
儿童对故事都比较感兴趣,在指导儿童创作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诱导学生置身于创作的故事情境之中,则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跃然纸上,惹人喜爱,显露出儿童的创造智慧和创作才能。这样,学生既能听讲故事,又能自由作画。
(2)播放动听的音乐感染学生,创设情境。
在指导儿童绘画创作时,有选择地播放一些音乐,用音乐的和谐和韵律美去感染学生,在其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使学生的绘画创作增强艺术效果。
(3)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展开讨论,引入情境。
在指导儿童画创作时,可根据创作主题设计问题,鼓励儿童积极思考问题,支持他们大胆发表见解,通过自己的探索去解答问题,从而进入绘画情境,深化绘画主题。
2.学生想象力的丰富,源于平时对周围事物的细致观察,想象力是儿童绘画必不可少的因素,更是儿童创作的重要成分。
想象力源于见多识广,当然,培养想象能力,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自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鼓励学生用笔记的形式把所见、所感、所想的及时记录描绘下来。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表现,在尊重学生主观想法的前提下进行恰当的启发和引导,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想象的源泉才不会枯竭。
三、以儿童般的手法指导学生作画技法
1.突出主题的“儿童味”。对儿童绘画心理的研究证明,不同年龄儿童的表现也不同,往往较小的儿童在绘画上表现得比大孩子更大胆、更单纯,即体现在绘画上的“稚拙”和“粗狂”。儿童的“涂鸦”很大程度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所以,教师在指导“儿童画”创作时,教师要牢牢记住所指导的“儿童画”是儿童的画,所以必须要有较强的“儿童味”即“童趣”。如果让孩子们画成人的画,那就会成为“小大人画”,这样缺乏“儿童味”又不具成人功力,这种创作当然是失败的。要让儿童画有“儿童味”,就得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大胆地去画,尽可能地让他们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大胆地表现出来,把他们丰富、大胆而幼稚的想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定稿时,教师只能在构图的处理及整体效果方面帮助学生出谋划策。这样由学生自己用“心”表现出来的作品,才是有真正品味的“儿童画”。
2.突出画面布局的整体性。教师在指导“儿童画”创作时,不要拘泥于笔、用墨等传统的一些技法上(因为往往孩子们自己创作的一些方法更能表现出他们的内心世界,这当然就是他们要表现的“技法”),而应该从画面的整体效果出发,注意大的层次及色彩变化就行了。不要面面俱到,要指导学生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特征表现出来。鼓励学生大胆地运用多种工具,综合使用多种技法。
【关键词】美术教学,向心力,培养,方法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现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何使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大胆地想象、创新,值得我们美术老师去研究并努力实践,这是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对美术教学的迫切要求。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中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而现在很多人将儿童美术教育简单的理解为教孩子学画画,即由不会画到会画、由画不像到画得像。一位中国小朋友的画技让外国教师很惊叹,因为他画得太像了,跟墙上贴的一模一样。可当让他自己创作一幅画时,他却无从下笔。因此,外国人评价说:“中国小朋友临摹能力强,但创造能力差”。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社会因素,人们习惯以像不像来评价孩子一幅画的好坏,而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二是教学因素,一些教师上美术课,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所以在当前美术教学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训练孩子形象的思维能力,是极其重要的课题。
1.要善解儿童,在生活中启发想象意识
想象是不受自然知识、科学定率、传统观念、道德习惯、规则制度等限制的,不是现实的机械翻版,因此教师不能以“像不像”来评价孩子的作品。孩子的作品中想象成分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评价。教师平时以“像不像”为标准,下次孩子们的画就都会向“像”靠拢,弱化了想象力。教师在绘画活动中,应提出疑问让学生改变思路,肯定他们的想象,避免形成僵化、固定的思维模式。所以在绘画引导活动中应多提问、多肯定学生,引导他们将现实的物象任意夸张、错位、变形、组合、打乱、改动,从而启发每个孩子萌动想象意识。儿童的想象潜力是巨大的,他们天真的童趣,独特的想法往往会出乎意料表露出来。
2.善于利用大自然的活教材,开阔儿童的想象力
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主张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的体验。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应常常带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里寻找美丽的花朵、摸摸大树、观察小动物等等,这样儿童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被激活,想象也就随之迸发。教师还可以通过图片、实物投影、电脑等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手段再总结归纳,并与几何图形、夸张变形等相联系,使孩子了解到各种各样的花朵、大树、小动物之间的不同,但又有着共同的规律。利用活动,以鼓励孩子们按自己的想象创作出一幅关于上述内容的作品。在这个基础上,再请学生在自己画的作品进行添画,孩子们会更加兴致勃勃,作品显出的是我们常见到的,动态的情景也会因儿童自己的想象而丰富多彩。自然界的景象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大自然是儿童绘画活动的最好课堂,欣赏大自然的景物必然会为学生开启了想象大门金钥匙,使他们发现美好并努力展现创造美好。
3.善于启动各种感官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教师可以组织形式各异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系统。人的大脑信息百分之八十来源于视觉,“看”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美术活动中观察是极其重要的,通过观察物象、再现物象、添画、装饰、涂色,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让孩子闭上眼睛闻各种各样的气味,边闻边想象,刺激孩子的嗅觉系统,然后通过交流,有各种色彩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孩子亲身摸一摸不同质地、不同规则的物体,刺激他们的触觉系统,再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大胆的描绘。放一段音乐,让孩子们仔细倾听,刺激他们的听觉系统,让孩子们用手上的绘画工具表示听到音乐后的感受等,这会得很好的效果,将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探索欲望,提升他们的想象力层级。
4.善于欣赏儿童的作品,激发他们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