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专护理专业;存在问题;改革措施
由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护理专业的毕业生都存在很大误解,认为只有学习不好的学生才会选择当护士。社会偏见让我国中专护理专业教学一直都不受人们的重视,到中专学习护理专业成为很多学生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但是近年来,护士这个职业的社会地位随着医疗领域的发展而有所提高,中专院校的护理专业成为学校的大专业。虽然中专护理专业近几年的教学质量逐步提高,但是还需要长足的进步才能满足我国的医疗行业需求。
1.传统护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教学计划不明确
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应该是学校开展护理专业教学的首要任务,但是我国很多中专院校在开设护理专业之后并没有一套完整明确的护理专业教学计划。没有明确的教学计划导致学校教学内容与医院对护理人员的专业要求有一定差距,很多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以后无法达到护士执业能力的标准。
1.2缺乏教学实践
护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对专业人才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求很高,不仅需要对理论知识记忆得非常扎实,更需要临场反应迅速准确。但是在传统中专护理专业教学中,使用的教学实践方法单一、时间安排不合理,这就让很多学生无法从实践中得到应有的锻炼,导致很多学生只是记住理论知识,一旦以后需要实际动手操作的时候就容易忘记操作步骤、出现惊慌失措的情况等问题。
1.3临床实践的机会太少
通常中专院校开展护理专业实践课时都是在实验室里,学生在实验室里进行的模拟操作毕竟与以后的工作实际有很大不同,如现实生活中抢救病人的紧张气氛、面对真实病人之后护士的护理态度等,都是在实验室里学生无法真正模拟出来的。所以要培养更优秀的护理专业人才,学校应该给学生提高更多参与临床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得到更好的锻炼,学到更实用的知识。
2.中专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分析
认识到传统中专护理专业教学的不足之后,中专院校要对护理专业教学进行积极的改革创新,为培养出更优秀的护理专业人才而不断努力改进。
2.1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
护理专业是一门实践型专业,学校培养这方面人才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专业人才投入我国的医疗事业中。所以,学校在培养护理专业人才时要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学校可以对我国当前的各大医疗机构做详细的调查,把比较常用的护理知识作为医疗专业的教学重点,与医疗机构的实际需求进行对接,制订详细的人才培养计划,当学生毕业之后就可以不用接受岗前培训而直接到医院实习。
2.2灵活的运用专业教材
护理专业的学习虽然需要学生记忆很多专业知识,有一定的理论性,但是比这些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教材灵活运用,不能只是单纯地给学生讲解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还要根据书本上的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拓展,可以当前医疗案例为教学素材,让学生感到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在现实工作中是非常实用的。
2.3丰富护理专业教学的方法
使用丰富的教学方法能大大增强教学效果。在我国传统教育中,教学方法是比较单一的,通常只是采用简单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一度被教育者认为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但是经过不断教学实践之后,事实证明单调的教授式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甚至会导致部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感,教学效果远没有预期得那么好。所以,当前中专院校在开展护理专业教学时,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采用更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问题探究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其中的案例教学法应该是老师开展课堂教学时比较实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老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之前,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筛选出一些与之有关联的现实医疗案例,用真实的案例作为教学素材,不仅对学生理解知识点有非常大的帮助,而且为学生走入工作岗位之后提供更多的实践经验。这些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教学优势,只要老师对这些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在合适的时机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就能让它的教学优势发挥到最大。
2.4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要让中专护理专业的毕业生都成为合格的医护人员,更重要的是给他们提供实践机会,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而不是培养出一批纸上谈兵的书呆子。为了让学生重视起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学校可以把日常实践教学与学生的期末考核成绩挂钩,让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各占考核成绩的一半。而且在日常实践教学中,老师要尽量给学生模拟出比较真实的工作环境,可以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模拟一些现实场景,用视频和图片等形式帮学生融入场景中。除了日常的实践教学之外,学校最好与医疗机构合作,让学生每个学期都参加至少一次真实的临床实践训练,这样对锻炼学生的临床反应能力有很大帮助。
3.结语
护理专业的毕业生是我国社会上亟须的医护人才,中专院校要对护理专业教学高度重视,积极提高护理专业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田莉.护理专业教学中以情施教的探讨[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10(05).
关键词:双元制 高职 护理专业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210-01
1 “双元制”教育模式及其特点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指各类职业学校与各行业企业构建紧密合作的关系,促进学生将学校所学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锻炼所获取的技能有机结合,确保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教育模式,该教育模式有利于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工人。学生不仅要在职业学校里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到企业培训中心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总学时为2~3年半,其中40%的时间在校学习,60%的时间在企业实践。“双元制”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实训的地点包括职业学校和培训企业,这使得学生拥有两种不同的身份,即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
“双元制”教育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实习教学计划、考试形式、毕业论文要求等,必须由职业学院与企业在共同研究的前提下决定。学校教学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企业的实习实训必须提供给学生最先进的设备和真实的实践环境。学生成绩评定和技能考核要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学校负责理论考试,企业负责实习实训评定,并且毕业论文选题必须紧紧围绕企业实际问题;其二,“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针对性和实践性较强,能够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应用性和职业性,学生所学专业可以充分满足企业实际需求,从而保证毕业生就业率可在90%以上;其三,德国高职院校拥有强大的师资队伍,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教师”和“工程师”的双师资格,不仅拥有高学历,还要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确保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其四,接受“双元制”教育的学生,必须与培训企业或培训场所签订培训合同,在此前提下才能获取到职业学校就读的资格,同时在企业培训期间,企业要付给学生一定的劳动报酬。由此可见,职业学校的招生和教学是为企业服务的,以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2 “双元制”教育模式对我国高职护理专业教育的应用启示
2.1 明确高职护理专业教育定位
“双元制”教育模式以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工人为职业学校教育目标。由于护理学是综合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一门应用型学科,所以我国高职护理专业可借鉴“双元制”教育模式中对职业教育的定位,明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护理教育模式,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现代护理工作方法,以满足卫生医疗机构对应用型护理人才的需求。为此,高职护理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在认真分析高职护理人才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具备技术应用能力、满足第一线护理需求的应用型高级护理人才。
2.2 重视实践操作技能培养
当前,受高职护理专业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忽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导致毕业生在进入医院工作后难以适应工作环境,无法胜任护理岗位,迫使医院不得不投入资源和精力对毕业生进行再培训。为了有效改善这一教育现状,高职护理专业教育要借鉴“双元制”教育模式,强调学生职业操作能力培养,加快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高职护理专业要模拟医院的真实环境开展教学活动,运用“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法,构建以工程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2.3 建立医院与学校紧密合作的关系
为了给护理专业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高职学校要积极与医院建立紧密合作的关系。我国可借鉴“双元制”教育模式,由政府卫生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医院与学校合作的有序开展。高职院校可与医院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研究决定人才培养方案,使医院参与到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习安排、成绩评定、毕业设计等环节中,这样既可以使学校节省建设实训基地的资源,又可以帮助医院招聘到能够胜任护理岗位的优秀毕业生。
2.4 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
“双元制”教育模式下,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应学历和实际工作经验,以满足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职业教育需求。我国高职护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要充分借鉴“双元制”教育模式,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当前专职教师实践能力不足、外聘教师理论基础欠缺的现状。高职院校要给予专职教师到卫生医疗机构进行学习锻炼的机会,让在职教师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同时还要直接引进具备一定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双师型人才,为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提供有力的师资保证。
3 结论
总而言之,我国高职护理专业教育要充分学习和借鉴“双元制”教育模式,在突出自身办学特色、准确定位护理专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积极探寻“院校合作”育人的路径,以此确保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为卫生医疗机构培养出具备良好职业素质和业务技能素质的优秀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书婕.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影响[J].北方经贸,2012(10):158.
[2] 易淼清.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看我国高职教育师资的建设与管理[J].教育与职业,2009(2):69-71.
【关键词】哈医护理;哈医护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1129.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23-0004―01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新医疗改革政策的出台,扩大了医疗市场的竞争。护理作为医院的一支主力军,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护理服务是医院吸引患者的一个亮点。医院的竞争,最终是人才和科技的竞争。医院要发展,护理服务是关键,而护理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护士作为充实医院护理队伍的人力资源,如何开发利用,科学管理,实现人尽其才,从而提高护理质量,是医院领导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护理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护理队伍的建设应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的支持。哈萨克医传统护理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门新的学科,也是整个“哈医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提高对“哈医”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中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它直接涉及到医疗、护理质量和效果。哈萨克医传统护理是哈萨克医学(以下简称哈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哈医理论为指导的前提下,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医疗活动而指定的特色方法和技术。哈医在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中,始终伴随着护理活动,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疾病经验和大量成熟的护理经验和护理技术,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哈医传统护理理论体系。早在哈萨克医药志《奇帕格尔巴彦》中系统地论述了哈医传统护理的各个方面,包括精神修养、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饮食护理禁忌及用药护理等内容。哈医传统护理技术在本地区已独具特色,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传统医药需求的特色护理。随着人们对医疗护理需求的不断提高,进一步深入研究、挖掘、整理、总结具有民族医学优势的哈医传统护理方法和技术,加强哈医传统护理人才队伍是我们今后的主要工作任务。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相关部门要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在现有的卫生学校哈萨克医学专业的基础上,建立哈医护理班,使护理人员正确认识哈医治疗的重要意义,哈医护理是哈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搞好哈医护理就是对临床哈医治疗的最大的帮助,为此培养高层次的哈医传统护理专业人才是必须的。
2.加快哈医护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①加强各专科护士人才的培养,整体护理的内涵和病人对护理的期望,要求高水平的护理服务,临床医疗新技术的开展,也要求相配套的护理工作,所有这些都要求有专科护士来更好的来完成,我们应该尽快培养更多的专科护士,来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②建立哈医护理学科培训系统,提高哈医护理专业水平。有计划的岗位培训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队伍。重点培养护理部管理人员、重点护理单元专业护士及哈医临床护理研究人员等。
3.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在职培训,实行终身教育制度,既是护理人员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医院护理质量的迫切要求。在地区各级哈医医院、哈医专病科室健全专科护理人员的培训考核机制,为切实做好农牧区哈医护理技术人员临床实践进修工作,加强基层护理人员对哈医传统护理的认识,通过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掌握哈医传统护理方法在临床应用的技巧,从而杜绝未经培训而盲目执行特色护理的现象,提高哈医护理人员在医疗保健服务中的引领作用,使哈医护理专业人才培养逐步走向正规化、现代化。
4.有关部门应设立“哈医护理专业人才专项培训基金”,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哈医传护理文献抢救整理与研究、哈医护理教材的编写及哈医传统护理法收集整理、筛选等。
5.加强对高级护理人才的培养,造成一批护理学科带头人,推动护理专业的发展。人事局、卫生局、医学会牵头,委托新疆医学院校或著名医院举办高层次的护理人才培训班,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培训1-2名学科带头人。医疗机构从年度经营总收入中提取0.5~1的专款,建立本单位护士继续教育培训基金,用于护理人员的年度培训和继续教育。
6.引进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有效地激发护士的工作能动性,增强其竞争意识和危机感,缩短其工作的角色转换心理成熟过程,从而提高护理队伍整体水平。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充分利用医院灵活的机制克服人力资源方面的劣势,打破原有的职称界限,注重实际工作表现和能力,通过“高职低聘”、“低职高聘”、评选“骨干护士”、“护理标兵”等形式使护理梯队逐渐形成。
7.完善规章制度,采取有效的管理方式,建立《医院医护人员管理实施办法》主要内容包括:招聘办法、管理办法、工资福利待遇标准、奖罚规定、辞职、辞退标准、档案管理等。
护理学是以人为中心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护理教学不仅包含知识的教授、操作技能的培养,还包括人文素养的培育。护理教育应以患者、医疗团队需求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护理人才。实践教学是护理教育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是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的重要环节。然而在护理专业传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教育观念落后,存在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实践教学内容及方法缺乏科学性、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探索出适合于护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
护理专业是基础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为此,采用以校内实训中心为依托的课程实践教学、以附属医院为主体的教学见习、以“二甲”以上综合性医院为基地的毕业实习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以适应护理专业的发展趋势。
2.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环节。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等专业内容,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就出现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这对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2为护理专业的理论教学提供良好的补充和参考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护理教学仍然以教师课堂讲授和实训教学为主,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被动的“灌输”对象来进行培养的,教师往往过多地强调其接受性而忽视其能动性。由于许多学校没有建设实训基地,因此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训教学的学校并不多,能让学生去医院见习的也不多。因此,通过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可以梳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强化实践教学在护理教学中的地位,不仅是提升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一种良好途径,更是为护理专业的理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补充和参考。
2.3是运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保障
护理专业以培养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健康保健等方面的高素质专业人员为目标,属于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因此,通过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制度保障,可以使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管理上更为严格。
2.4可促进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
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通过让学生在医院进行毕业实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医疗服务体系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更是为学生和医院创造了相互了解的平台。因此,通过建立与护理行业发展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可以培养出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就业。
3护理专业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3.1以校内实训中心为依托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为了更好地保证护理专业学生在校内的实践教学质量,我校早在2000年就建立了2000平方米的校内护理实训中心,目前已发展成为省级财政重点资助的专业实训中心。校内护理实训中心的建立和成功运行,为护理专业学生的实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和保障。校内实训中心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紧紧围绕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等专业课程的实训教学来进行,以实训教材的编写为主线,形成了一套适合于护理专业教学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例如,在内科护理实训教学中,以疾病护理过程为主线,通过学生分组讨论,自行完成整个护理程序等开展实训教学。
3.2以附属医院为主体的教学见习体系的建立
教学见习体系的建设以附属医院为主体,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临床见习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启发及指导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进一步巩固了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学习、实践、沟通协作和临床思维能力),使学生自觉完成从学生到护士的角色转变。
3.3以“二甲”以上综合性医院为基地的毕业实习体系的建立
校外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而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因此,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深入医院临床一线进行毕业实习,对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此,笔者将从以下3个方面加强和保障以“二甲”以上综合性医院为基地的毕业实习体系的建立。
3.3.1加强校院交流,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我校多年来一直与多家“二甲”以上综合性医院(如江门市中心医院、江门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第六附属医院等)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关系,这为组织学生深入医院临床一线进行毕业实习提供了稳定的实习基地。
3.3.2完善毕业实习体系的机制和管理措施
学生到医院进行毕业实习的时间定在第三学年,此时学生已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到实际工作岗位实践的基本能力。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评估和监督机制,是保证毕业实习良性运转的重要前提。毕业实习采取医院与学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实习计划、组织、实施、检查和监督等。应根据护理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由学校教师与医院临床一线专家共同负责制订和编写实习计划。在具体的实习过程中,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完成岗位训练和操作,全程跟踪学生的毕业实习,并将医院作为护理教学的实践场所,结合医院的实际护理操作流程讲解专业知识,以拓展教学内容和改善教学方法,完成对护理专业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再培训。
3.3.3建立毕业实习的考核评价机制
实践教学是护理教育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是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的重要环节。然而在护理专业传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教育观念落后,存在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实践教学内容及方法缺乏科学性、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探索出适合于护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
护理专业是基础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为此,采用以校内实训中心为依托的课程实践教学、以附属医院为主体的教学见习、以“二甲”以上综合性医院为基地的毕业实习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以适应护理专业的发展趋势。
2.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环节。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等专业内容,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就出现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这对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2为护理专业的理论教学提供良好的补充和参考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护理教学仍然以教师课堂讲授和实训教学为主,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被动的“灌输”对象来进行培养的,教师往往过多地强调其接受性而忽视其能动性。由于许多学校没有建设实训基地,因此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训教学的学校并不多,能让学生去医院见习的也不多。因此,通过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可以梳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强化实践教学在护理教学中的地位,不仅是提升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一种良好途径,更是为护理专业的理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补充和参考。
2.3是运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保障
护理专业以培养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健康保健等方面的高素质专业人员为目标,属于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因此,通过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制度保障,可以使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管理上更为严格。
2.4可促进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
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通过让学生在医院进行毕业实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医疗服务体系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更是为学生和医院创造了相互了解的平台。因此,通过建立与护理行业发展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可以培养出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就业。
3护理专业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3.1以校内实训中心为依托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为了更好地保证护理专业学生在校内的实践教学质量,我校早在2000年就建立了2000平方米的校内护理实训中心,目前已发展成为省级财政重点资助的专业实训中心。校内护理实训中心的建立和成功运行,为护理专业学生的实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和保障。校内实训中心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紧紧围绕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等专业课程的实训教学来进行,以实训教材的编写为主线,形成了一套适合于护理专业教学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例如,在内科护理实训教学中,以疾病护理过程为主线,通过学生分组讨论,自行完成整个护理程序等开展实训教学。
3.2以附属医院为主体的教学见习体系的建立
教学见习体系的建设以附属医院为主体,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临床见习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启发及指导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进一步巩固了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学习、实践、沟通协作和临床思维能力),使学生自觉完成从学生到护士的角色转变。
3.3以“二甲”以上综合性医院为基地的毕业实习体系的建立
校外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而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因此,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深入医院临床一线进行毕业实习,对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此,笔者将从以下3个方面加强和保障以“二甲”以上综合性医院为基地的毕业实习体系的建立。
3.3.1加强校院交流,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我校多年来一直与多家“二甲”以上综合性医院(如江门市中心医院、江门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第六附属医院等)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关系,这为组织学生深入医院临床一线进行毕业实习提供了稳定的实习基地。
3.3.2完善毕业实习体系的机制和管理措施
学生到医院进行毕业实习的时间定在第三学年,此时学生已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到实际工作岗位实践的基本能力。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评估和监督机制,是保证毕业实习良性运转的重要前提。毕业实习采取医院与学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实习计划、组织、实施、检查和监督等。应根据护理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由学校教师与医院临床一线专家共同负责制订和编写实习计划。在具体的实习过程中,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完成岗位训练和操作,全程跟踪学生的毕业实习,并将医院作为护理教学的实践场所,结合医院的实际护理操作流程讲解专业知识,以拓展教学内容和改善教学方法,完成对护理专业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再培训。
3.3.3建立毕业实习的考核评价机制
[关键词] 护理人才;培养;价值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7(b)-064-02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医疗保健需求日益增长,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医疗卫生服务还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主要是护理人员数量不足,尤其是护理人才紧缺、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大部分医院护士与床位的比例达不到1∶0.4这个最低设置,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与我国卫生部的要求也有较大差距;而在我国13亿人口中,护理人员的总量为142.6万,仅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30.8%,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护士与人口总数比例1∶200~400的要求差距甚远。护士紧缺不仅是小医院存在的问题,大医院同样存在着护理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下面是本人对现阶段医院加快护理人才培养的一点见解。
1 高度重视
实行护理人才培训制度,是进一步强化医院管理,加快高素质护理人才培养与管理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规范和完善,对广大护理工作者素质要求会越来越高,文化层次及综合能力水平也会越来越高。护理管理者的资质会向更高、更全面的专业管理层过渡,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要求将会更多地倾向于高素质护士,医院管理年以后高素质高层次护理人才将会全面取代原来只懂打针发药的功能性护理人员。因此,作为医院的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对护理人才的培养,为培养优秀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提供环境及创造良好条件。
2 统筹计划
实行护理人才培训制度后,护理人力资源部门要根据医院发展实际情况需要实行统筹计划,确保各类专业护理人才及人才的数量能满足等级医院长期发展的资质需要,为此应做到:护理人才的资质范围要满足等级医院资质范围的需要;专科护理人才要满足医院的资质范围需要;护理人才数量要满足医院的规模发展的需要。根据以上几方面需要,积极探索建立护理人才培养的有效体制。
3 培养措施
一是加强护理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优秀的护理专业技术队伍。建立护理人才培养机制,形成靠人才促进医院事业,靠事业造就人才的良好格局,作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坚持“尊重老年,依靠中年,希望青年”的人才培养规划。二是建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支持、引导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敢于冒尖、善于创新,使其专业技术水平在医疗护理实践中有成就、出成果,促医院医疗事业的全面发展。为医院创造良好社会和经济效益。三是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全面提高业务素质。把开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四新学习作为一项工作常抓不懈,要提高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从而促进我国护理事业不断完善和发展,实现与国际接轨,开拓国际护理人才交流。
4 组织考试
根据培养目标、确定考核项目,对业务知识和思想政治、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实行重点考核和基本考核相结合。确立培养考试目标,一方面不属护理专业毕业的应严格限制参加护理执业资格考试;另一方面长期不在护理工作岗位上的护士,不应纳入护理人才培养范围,不作为护理人才培训考核对象。为此,医院人力资源部门要统一安排,组织好有资格的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的综合培训考核,确保护理人才的高素质执业水平,保证医院护理质量不断提高。
5 加强培训
鼓励参加高等护理自学考试,高等护理自学考试是护理学历教育和护理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要形式和途径[1]。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护理专业人才,重视德育培训,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护理人才;加强素质培训,培养学以致用的全能型护理人才;彻底改变传统“形式式”培训方法,培养主动灵活的学习型护理人才,规范每个人的行为,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发挥每个人的创造精神[2],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开拓型护理人才。
6 强化管理
医院设专人全面负责“护理人才培养计划”的选拔、培养和考核等管理工作,高度重视护理人才管理,建立护理人才培养、使用、业绩考核等管理办法,彻底杜绝经专门培养后不在护理岗位或在护理岗位上工作却不能成为培养对象的现象,努力规范护理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医院医疗水平及医疗安全质量工作的提升。
7 讨论
护理学由一门简单、从属、辅助的学科逐渐发展为复杂、独立、整体的学科,特别是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的实施,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健康需求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不仅满足于有病医病,还需要无病先防;不仅满足于单纯的医药治疗,还需要精心的护理治疗; 不仅满足于熟练的护理技术,更需要全身心的全面护理。因此,要全面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提高护理质量, 就必须解决因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而带来的护理服务行业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匮乏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护理人员不仅是技术工作者,还是教育者、组织者和管理者,除了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外,还要为健康人群提供服务和健康教育,这样仅靠在学校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3],因此,应加强护理人员在职继续护理教育,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知识层次和技术水平。
实行执业护士轮训制度,有利于护理学科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执业护士进行轮训人数寥寥无几,大部分护士毕业后只注重机械性工作,学习与实践脱节,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巩固不扎实,医院对护理人员的在职培训大部分只局限于一些形式上的业务讲课及学术讲座,对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能力非常有限。这就标志着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培养现代新型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开拓型护理人才。
医疗市场的竞争,最终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医院要发展,培养护理人才至关重要。加快护理人才培养及梯队建设是当前医院工作的迫切任务,应纳入医院人才培养的重要议程。
[参考文献]
[1]施月姗,李桂枝.论高等护理自学考试与护理人才培养[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7):501.
[2]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1.
关键词: 高职护理教学 《护理管理学》 课程建设
为了深化高职护理教学改革,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职业型”和“技能型”高素质护理人才,体现“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现代教育新观念,使护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护理岗位要求,根据护理学的性质和护理职业岗位的特点,我们对《护理管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一、正确认识课程建设的意义
课程建设工作是贯彻落实(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和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体现,保证人才培养充分满足学生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深化教学改革和学院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有利于全面提高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重新进行课程分析及定位
根据护理学的性质和护理职业的特点,分析就业岗位的护理人才需求,对《护理管理学》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修订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
三、确定课程的基本理念及思路
以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为依据 ,以“工学结合、院校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根本,贴近临床工作,全程渗透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体现“素质、知识与能力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优势。
四、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一)课程组教师能深入领会学院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对照课程建设实施的目标、具体要求和做法,疏理出需要不断完善的工作或需要做好的重点工作。
根据学院课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评价指标(教学队伍、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课程特色),对照评价标准得出分值,客观实际地对本课程作出自我评估,找出差距和建设依据。
(二)课程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1.护理教师数量不足,知识结构较陈旧,教学方法手段滞后,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不能完全满足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的培养要求。
2.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年轻教师缺乏临床工作经历,难以体会护理职业情感,无法模拟临床真实情境,在讲授护理管理理论知识和管理技巧时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的支撑,生搬硬套,授课内容与临床实践联系不密切,讲解不够详尽透彻或不能把握知识“必需”、“够用”的尺度。
3.与临床医学相比,护理的专业化发展相对滞后,护理科研工作相对薄弱,护理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和课程带头人不足,导致对本课程所起到的初进学生远期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作用认识不足。
4.护理教育发展的步伐迟缓,课程体系不健全,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5:1,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护理管理技能的培养。
5.本课程实习实训条件及教学资源比较薄弱,既要求在医疗实践中学习管理,又限制了在真实护理管理环境中的学习管理,只能以情境教学法或模拟护理管理作为在校实训的形式。由于课时限制,有的案例分析只能在课外由课程模拟小组组织分析讨论、完成书面作业,不能安排课堂讨论,无法全面评价教学效果,导致教学过程以理论为主,实践实训项目的开展比较欠缺。
6.护理职业岗位分析及工作定位不准确,常常忽略了护理岗位应具备的综合管理技能及应关注的主要内容,护士甚至被认为是一种机械的“工具人”,重视其技术操作能力培养,忽视人文素养和临床决策能力的培养。
五、课程建设的思路
(一)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创新。
1.明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护理管理学》为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必修课程,把管理理念、管理职能应用、管理艺术作为护理专业综合管理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的指导思想,使高职学生具有知识面较宽、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高等特点。在教学内容的整合上,应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1],真正做到“知识够用,技能过硬”,选取与护理管理学针对性和适应性密切相关的内容,摒弃与护理管理学无关的部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效融合。理论教学以临床应用为目的,注重实用;实践教学选择最基本、最必需的护理管理技能为学习内容,设计实训项目,避免部分理论知识的重复讲解。对课程内容作模块化设计,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以管理基础的学习奠定管理思想的基础,具备管理的理论及知识;以管理职能的学习走进管理、学会管理,初步具备护理管理能力;以质量管理的学习体会护理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在教学中将课程标准与护士执业考试大纲有机结合起来,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以护士执业考试的标准题型进行课堂、课后训练,为学生顺利通过护士执业考试奠定基础。
2.革新教学方法、手段,激发学习兴趣。成功有效的情感教学使护生的学习活动由消极转变为积极,这就意味着护生专业学习和生活的积极化,它必然对护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2]。根据《护理管理学》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教学特点及专业思想素质教育的需求,加强人本管理理念、护理管理技能和实践能力训练,突出实践性、强调情感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导入法、难点定向法、提问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典型案例分析、临床与学校联合指导技能实训等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手段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注重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还可邀请医院、企业管理专家讲学指导,增强学生对护理管理学的学习兴趣。
3.正确评价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正确评价学生的实践管理技能,为学生顶岗实习奠定基础,改变过去期末考核一锤定音的做法,重视实践过程的评价。依据国家相关职业岗位各模块基本技能要求,制定各模块的考核标准,综合评价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获得护理专业学历毕业证书、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方准毕业。课程的考核评价由理论、平时训练、专项训练、综合训练组成,不再是以理论为主的形式。在实训基地选派医德高尚、富有敬业精神、护理技能精湛、临床护理经验和管理经验丰富的的高年资护理人员带教、考评和监督,在专业态度、专业情感、专业素质塑造方面起到良好的言传身教作用。推行轮训的考试制度,确保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专业素养,掌握临床护理和基层一线必须的综合护理管理技能。
4.创造条件开展管理技能实训。护理专业的培养周期长、实践性强,为确保护理教学与临床护理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以护理专业实训中心和我市护理人才紧缺岗位技能培训基地建设为依托,加强本课程实训基地的投资和建设,以满足专项管理技能训练或在模拟病房强化学生综合实践管理技能的训练。充分发挥附属医院、实习基地作用,使学生及早感受真实的护理职业环境和医院文化,巩固专业思想,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担任护士长助理,在护士长的直接指导下亲自体验并处理护理管理工作。实践实训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护理人文情怀、职业情感、责任感、奉献精神和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尽快进入护士角色、管理角色,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打下良好的基础。
5.适应社会发展,培养职业能力。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护理服务范围在向医院、社区两大主体拓展,要求护士“以人为本”,为服务对象提供整体护理。为适应这些转变,本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针对护理学发展需要和完成护理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管理理论及知识、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为护生的专业学习提供适宜的医疗服务机构和建立动态的、连续的护理临床教学机制。
6.开发、共享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网络,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课程标准、实训指导、练习题及电子教案、参考文献目录等,全部内容制成网页,免费开放,随时可上网查询。积极采集《护理管理学》教学光盘和典型管理案例、汇编护理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案例习题集》、与临床共同开发护理管理实训教材,使教学资源库不断丰富,提高教学效益。
(二)护理师资队伍建设。
1.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使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整体提升,涌现院级或省级教学名师。挑选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教改经验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担任本课程的教学。
2.参加教学研讨及培训,开展课程建设学术研讨会,引进高学历层次的护理人才,带动护理科研的开展。
3.师资团队与护教双栖对接要求教师既有教学职称,又具备对口专业护理或医疗专业的技术职称;既具备理论教学素质,又具备实践教学素质[3],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医院顶岗实践,以更新知识,提高实践指导能力。
4.对于兼职教师,鼓励并支持其参加高等教育学、高等心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增强其执教的能力;对新任课的教师继续落实岗前培训制,学习教育理论、教育职责、规章制度及教学各环节等。
5.聘请校外专家参与到专业指导委员会中来,并加强和校内教师的交流,全面提升校内外专家的实质性合作和交流的层次。
(三)加强教学管理,促进课程建设。
1.实施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充分发挥护理教研室的基层管理职能。
2.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教学管理工作制度,抓好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价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
3.课程负责人抓好课程的总体水平和建设进度,统筹安排课程建设经费,实行专款专用,对课程年度检查和鉴定验收负全面责任。
参考文献:
[1]雷正光.职业教育课程的功能与发展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1:27-29.
关键词:合作教学;教学模式;职业教育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进入21世纪,也是全球人口年龄进入老龄化的时代,我国现有老年人口已达1.3亿,占全球人口的10.9%。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及家庭规模的缩小,培养具备养老护理职业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
2007年我校率先开办养老护理专业,实行“院―校―社区一体化”教学模式,即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课程的同时,参加学校实训室实训、医院老年病区见习、社区家庭实践、福利院实习。
一、我校养老护理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职业教育特色不足
本专业是要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要突出职业技能学习与实践,然而学校没有自己的养老机构,实训室器械使用率不高,缺乏完善的实训条件,导致学生就业后还不能很快胜任自身岗位。
2.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与岗位无缝对接
政府提出我国养老服务是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养老机构为支撑的服务格局,因此,养老方式的多元化决定服务内容侧重不同,然而学校培养主要针对养老机构,其他涉及过少。
3.专业课程体系不切合实际
院、校、社区之间缺乏交流,学校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不能与工作岗位需求相契合,导致所学技能无用武之地。
二、养老护理专业“校―院―社区一体化”合作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1.重组教学内容
专业教学应基于服务过程思考,岗位实际需求,从认识老年生理变化开始,以服务过程为线索,以服务情境技能引导课程内容整改。专业教学内容包括老龄化基本理论;健康评估内容与手段;老年保健知识及常见疾病观察;常用康复方法与指导及自救互救基本措施;日常生活照料技能;沟通技能、抚慰技能、娱乐、作息、爱好引导、个性化生活及家务照料关注等;老年人心理变化及基本心理疏导措施;临终老人关怀服务;对知识层面、人际交往方面、技能应用方面、职业道德素质方面及突发应对服务能力等进行培养。
2.整合多方资源
我校在南丁格尔获得者章金媛教授带领下,成立中国南丁格尔志愿者江西省民政学校服务队,每周二、四、六参与青云谱区洪城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周六安排进入老年博爱公寓志愿服务及周日南昌市第三医院老年病房见习,暑期及第三年各大福利院实习,均配备专业带教老师及机构指导老师。
3.改革教学方法
采用讲、看、听、做、带、考六步教学法;哈佛大学尼普斯坦教授“十字追问法”:假如、举例、比较、替代、考虑、可能、联想、组合、检讨、策略、六为何(为何、何以、何事、何处、何时)、类推;PBL教学法;带教转化能力法:以带教影响学生,如榜样带教、技术带教、理论带教、思想带教、作风带教、态度带教、品格带教、修养带教等。
4.改革考核方式
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全面反映教学效果,改革以往一卷定终身的考试方法,考核包括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实践考核即“校―院―社区一体化”社会实践,学生需完成护理方案,接受专业老师考勤及监督评估。
三、养老护理专业“校―院―社区一体化”合作教学模式的实施意义
1.实现与岗位无缝对接
如何实现与岗位的无缝对接一直是职业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但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养老观念、家庭结构都在悄然改变,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在接纳社会养老模式的“浸润”,老年公寓、社区“日托班”居家养老、医院式养老……一个个崭新的养老方式正在成为现代老人的新选择,因此,养老护理专业实行“校―院―社区”这一开放式教学,逐步形成以养老服务行业岗位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了市场需求。
2.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引导其主动地在实践中探究学习,达到思与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能通过结合开展社会志愿服务,促使学生具备“尊老爱老,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精神,成为适应养老护理岗位工作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
专业教师能了解老人的需求,为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真实情报”。“教师进基层,在一线了解、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对自身发展意义重大,是一种对教师非常有用的学习培训方式。”
综上所述,涉老机构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养老护理专业人才,专业的建设和教学需要紧密依托涉老机构,必须走“校―院―社区一体化”的道路。实施“校―院―社区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激发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养老护理专业走“校―院―社区一体化”的道路是培养高质量、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我们必须增强认识、更新观念、大胆实践、开拓进取,积极探索“校―院―社区一体化”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助产 中职助产 教学方法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41-01
国际上的助产专业已发展为独立的高等教育,世界上最早的助产士法案于1904年注册成立,并将其与护士区分开来。我国助产专业教育仍以职业教育为主,临床助产人员数量远远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因此,大力发展助产专业人才培养不仅是壮大职业教育的新路径,同时也符合我国国情需要。高职助产与中职助产在教学改革上除需体现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特点外,还有着不同的改革重点,本文将就两者在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差异进行详述。
1 教学定位上的不同改革
中职助产专业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一线工作者,改革之后的教学方法要延续九年义务教育基础,将其培养成高素质的劳动者。高职助产的任务是在高中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因此,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需要注意理论知识的系统与深化。
2 教学课程设置上的不同改革
我国助产专业仍系属护理专业,尚无助产注册准入制度,不论是高职助产还是中职助产学生毕业后都需要参加护士执照考试才能正式上岗。因此,助产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多沿用护理专业课程,仅是在临床科目上设置了《产科学》和《妇科护理学》,用以区分护理专业[1]。大多数人认为高职助产与中职助产在专业内容上并没有本质要求,只是学历层次不同而已,只要在中职助产专业的基础上拓宽文化课内容就可以过渡到高职助产,其实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因为高职助产和中职助产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明显不同,因此,在课程设置改革上两者也存在较大差异。开展高职助产教学改革后,专业培养目标也得到进一步明确,高职助产学生的课程学习内容也更加详细具体:进行规范性的妊娠诊断、产前检查、接生、产后处理、新生儿处理、健康指导,此外,还要具备妇科常见疾病的观察、护理和预处理能力,通过基础护理操作开展身心整体护理,对于产科急危重症患者还要具备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能力,可自行开展围生期保健指导、社会护理保健指工作。这些教学内容上的改革要点表明高职助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还要具有更加出色的工作能力。中职助产教学改革在课程设置上则更加注重文化课的系统化学习,对学生课堂以外的沟通能力、自学能力、宣教能力等并没有太多的要求。因此,高职助产教学改革在课程设置上的重点是适当增加保健医学、护理心理、医学遗传学、营养学等相关知识教育[2]。
3 教学内容设置上的不同改革
高职助产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综合助产人才,注重理论知识与临床术实践的紧密结合,因此,在教学内容设置上的改革,高职助产教育更加注重临床实践质量。现有的医学教材一般是5年修订1次,这与临床医学日新月异的发展现状不符,导致助产专业教材中的内容总是落后于临床实践。此外,理论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很少有时间带领学生参加临床实践,因此,在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可以固定聘请具有专业经验和授课能力的助产士,使其参与高职助产的教学计划,向学生传授一些比较新的专业知识,如新生儿抚触与阴式子宫切除术等[3]。中职助产在教学改革中并没有涉及过多的临床实践教学,只是将讲座、参观学习等穿插于理论教学中,以此补充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临床实践的基本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
4 服务意识培养上的不同改革
高职助产人员在工作上往往是一个工作能力极强的个体,因此,其服务意识对产妇及产科工作质量的影响较大,随着“以人为本”医疗改革的深入开展,高职助产教学改革也注意到了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使助产士在产妇妊娠、分娩、产褥期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助产士与产妇之间的伙伴关系可以大幅度降低产妇分娩难度,提高自然分娩率。高职助产在服务意识上的培养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助产行业的窗口服务本质,尊重产妇的独特性,为其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帮助,增加产妇分娩时的舒适体验。中职助产专业则对助产士的服务意识培养没有过多的强调,只是锻炼学生正常的沟通和交往能力,毕竟与高职助产士相比,中职助产是在工作中更像是其他医务人员的协助者,并没有过多的服务任务,因此,对于服务意识培养上只要能够克服羞涩,合理表达自己即可。
5 结语
高职助产是现代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中职助产教育之间的区别并不像人们习惯认为的学历层次上的不同,因此,在教学改革中,不论是教学定位、课程设置、内容设置还是在服务意识培养上均存在明显不同。
参考文献:
[1]程瑞峰,马李琛,郑巧灵,等.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助产专业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22(9):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