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土地规划专业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城镇化;土地规划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而很多的土地资源在利用上都是不合理的,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所以需要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规划整理,使其充分的发挥功能,为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概论
我国的土地规划自 1986 年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以来开始步入正轨,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从规划任务上可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从规划层次上一般可划分为国家、省、市、县、乡 5 级规划。各种规划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规划的核心和龙头,对其他规划起指导和控制作用,在不同层次的规划中,上一级规划对下一级规划起控制作用。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土地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合理、高效和永续地利用土地资源,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一直以来人口基数大,土地面积少,人口与资源的矛盾非常突出,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位置重要,经济总量大,市场潜力巨大,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因此,土地规划已经开始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但由于河南省土地规划起步较晚,理论还不十分成熟以及规划在实施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到位等,加剧了河南省的社会环境问题。
二、当前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在河南省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发展农村经济成了河南省面临的主要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也有所进步。在发展小城镇经济的过程中,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土地的规划利用等问题。其中对于土地的规划利用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2.1 在河南省现有的小城镇中,大部分都是由原来的自然村发展起来的,所以说在地域分布上具有非常明显的分散性。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由此建设速度有所提升,在建设用地面积上不断的增加,而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因而人均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土地供应出现紧张的局面。
2.2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很多的新鲜事物不断的出现,人们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在居住条件上也不断的进行改善。在很多历史比较久远的城镇中出现了大量的人口迁移现象,这些迁出的人口需要建设更多新的住宅,由此增加了土地的占用面积。而旧的住宅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出现了大量闲置的城镇建设。在新建设不断增加,而旧城镇又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的形势下,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出现了矛盾的现象,直接导致可利用土地资源的减少。
2.3 在城镇建设不断加快的同时,城镇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人口也在不断的增加,由此就需要对现有城镇进行扩建。由于过去人们择居的习惯,城镇建设的位置一般都是交通比较便利,土壤肥沃的地域,对于农田发展占有巨大的优势。因为小城镇的扩建,就需要占据大量的良田,不仅在扩建面积上占有了土地资源,同时也对优秀的土地质量产生了危机,对于全国的耕地质量有重要的影响。
2.4 小城镇的居民点小而且比较散乱,要缩减或者迁并比较困难。河南省的城镇特别是一些自然村落,大部分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存在着规模小、数量多、零乱分散的特点,受当地经济水平以及农民恋土情节、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以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低等诸因素的影响,小城镇的缩减或迁并多年进展缓慢,举步维艰。
2.5 建设与粮食难以保持平衡。受经济利益的影响,各地都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重点发展第二、第三产业,而对农业生产却重视不够。所以,在对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首先考虑的是建设用地,使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屈从于地方局部经济建设。还有一些乡镇村干部只顾自己开工厂、办企业,发展经济。对当地土地违法不予过问,全面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三、土地规划管理的对策
3.1 对规划人员实行培训, 提高规划能力
土地规划管理人员是保证整个规划质量的最重要的人员,要招收具有施工经验的管理人员进行土地规划管理工作。管理人员是否具有高的综合素质决定着这个土地总规划的质量是否合格。拥有一个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有利于保证土地规划能够加快开展,让地方政府能够彻底执行土地总规划的要求。这是因为土地规划的管理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对有关土地规划的法律、经济、行政、技术都要有一定的认识,要自己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管理人员还要全面参与到土地规划的全过程中去,管理土地规划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对于管理人员要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
3.2 运用科学的规划方法进行规划
规划人员在进行土地规划时,应该摒弃传统的定性研究方法,采取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或者是动态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就是通过定性分析得出来的结果再利用数学关系式、数学模型等方式来进行演算推理的分析方法。而且土地规划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所以必须采取动态分析方法。运用科学的规划方法来对土地进行规划有利于增强对土地规划的管理,还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3.3 建立完善的规划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的规划管理体系,主要工作就是完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从总体上来说,就是将全国的国土资源管理业务实现信息化管理。实现土地规划管理的信息化有利于提高规划管理的效率,减少管理费用;有利于社会和政府加强对土地规划的调整和实施管理;有利于提高土地规划的作用,让人们重新认识到政府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有利于促进地方政府和国家财政的发展。而且在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时,要处理好内网和外网之间的关系,构建全国统一的管理网络。
3.4 树立规划管理意识
在土地规划设计完成后,要主动向规划地的人们进行广泛宣传,不仅让广大居民了解到土地规划的指导思想、任务措施和规划目标,还要让地方领导认识到土地规划的实质精神,提高这些领导干部珍惜土地,保护耕地的意识,从而提高土地规划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马学勇.试论城镇化建设中的土地规划利用[J].科技信息,2011(25)
耕地是我国土地资源的精髓,对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使得人类与耕地间的矛盾冲突日益突出。为了带来更大经济效益,一些地方和企业片面注重发展建设,严重忽视农业发展,导致未能贯彻落实耕地保护规定,使得人与耕地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土地资源在耕地利用方面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出现大规模耕地搁置现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作物为农民带来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大幅度降低农民经营土地的热情,很多从事的农业生产都涌入到城市进行务工,导致农村耕地出现大规模闲置。同时一些农民为了获得较大规模的建筑用地进行开荒种地,在获得土地承包权后对土地实施荒芜处理,在一定年限后再通过占用非耕地名义来对申请建房,使得耕地出现闲置。此外,一些单位盲目地占用大量土地来进行项目开发,然而缺乏未对土地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使用,使得部分耕地出现闲置。②农村耕地的土地质量不断下降。地形、土壤以及气候等相关外界条件对土地资源的影响相对较大。一方面,我国坡耕地在我国耕地中占有较大比例,同时坡耕地的坡度相对较大,缺乏绿色植物,使得土地肥力不断流失,加上人们对森林的破坏,使得坡耕地土质不断下降。另一方面,在农田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资金不到位,过度追求对耕地的利用,忽视了对耕地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加上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破坏了耕地土壤中的营养成分,使得耕地土质不断下降。③缺乏有效的耕地控制手段。目前,我国在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方面缺乏有效控制,导致出现严重的耕地流失现象。④缺乏土地集约管理意识。一些地区的缺乏耕地保护意识,如农村住房建筑面积超过规定标准,一些家庭拥有的宅基地面积较大,一些乡镇存在着乱占滥用土地的现象,同时一些地区为了发展经济,盲目使用土地,甚至底价出售土地,直接影响农村耕地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一些地区在进行城镇化建设时,未在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盲目进行城区扩建,大面积破坏良好耕地。在盲目进行城区扩建时,由于缺乏规划、资金等问题,使得大面积耕地处于荒芜状态或是已建成城区成为空城,破坏大量耕地,严重浪费土地资源。
2强化土地资源管理措施
2.1提高土地管理者专业水平目前,我国大多数基层土地管理人员都不是专业土地管理人员,缺乏土地管理专业知识,土地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加上一些土资源管理人员缺乏对土地资源管理的规划和认识,导致其土地资源管理思想的落后,直接影响土地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应当加强对地土地管理者,尤其是基层土地管理者进行土地管理专业技术培训,不断提升土地管理者的土地管理专业技术水平,打造高素质土地管理队伍,确保土地的合理利用。
2.2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监管力度在发展经济和推行城区建设时,应当注重土地利用的整体规划,并对土地的利用进行科学管理,有效缓解经济发展和城区扩建与土地资源的矛盾。同时地方政府也应当成立相关土地资源管理部门,明确土地管理责任,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监管力度。对土地使用采取政府牵头、各职能部门联合审查的机制,同时严格实施土地供给制,对土地使用进行集中管理,提高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此外,严格审查用地,以实现土地的合理利用。相关部门应当对土地使用进行严格审批,拒绝批准任何缺少预审的项目,如有违规划、相悖国家相关政策、预审未通过以及相关补偿款无法落实等项目,实现土地的合理利用。
2.3加强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目前,我国一些地方缺乏土地节约和集约管理意识,严重浪费土地资源,因此,在进行土地资源管理时,应当加强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一方面,应当加强对农田的保护,实现耕地与其他生态的和谐,确保土地的合理利用。另一方面,对城市规划和土地使用计划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注重空间限制和用途限制的有机结合,有效缓解城市扩建与土地资源间的矛盾,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
3结束语
关键词:互联网;国土资源管理;工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 F307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土地管理所涉及内容也越来越多,例如地籍管理、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资源调查等等,而过去传统土地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为实现土地管理科学化与规范化,要建立高效现代化土地管理模式,就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也是土地管理工作者在未来工作中所要面临的问题。
互联网技术是目前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潮流,大力推进互联网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是推进区域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战略举措及破解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互联网在国土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如何更大程度发挥互联网技术应用范围、技术水平及服务深度,使之更好服务于新形势下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任然是个崭新的话题。
二、国土资源管理主要的内容
国土资源管理主要内容大致可以分成土地规划、土地利用、地籍管理和执法监察四大方面。
1、土地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也被称为土地规划,是指在土地利用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对各类用地结构与布局来进行调整或者配置长期的计划,根据土地开发,利用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基础及现状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等,并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组织利用与经营管理的一项综合性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规划是对土地的利用构想与设计,该任务在于它根据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计划,并依据因地制宜原则,同时运用土地利用专业知识,并合理的规划、利用资源,以此来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具体包括查清土地资源、确定土地利用方向与任务、监督土地利用、调整用地结构、合理协调各部门用地,消除不合理土地利用现象,同时落实各项土地利用的任务,包括用地的指标落实及土地的开发、整理、复垦指标落实,保护土地资源,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关系,协调城乡用地之间关系,协调耕地保护与促进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土地规划内容当中应包含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土地供给及需求预测,土地供需平衡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及重点用地的项目布局,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交通运输用地规划,水利工程用地规划,农业用地规划,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与规划实施。
2、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是由土地质量特性与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土地功能使用过程。不同的学科以不同的方式研究土地利用对于实现人与地的和谐,促进经济重要作用,土地利用包含了两方面含义:一是指人类根据土地质量特性来开发并利用土地来创造财富,满足人类生产与生活需要;二是指利用土地来改善环境,满足人类生存需要。从系统论的观点,土地利用实质就是土地自然生态子系统及土地社会经济子系统,以人口子系统为纽带与接口耦合而成为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即土地利用系统。
3、地籍的管理
地籍是国家用来登记土地隶属关系簿册,就是土地的户籍,用来记载土地的基本的信息。其包括了位置,数量,质量,权属,地价,地类,界限等。基础地籍资料当中包括地籍图、地籍册与地籍登记档案。
自然资源与生产资源土地为地籍管理对象,而土地权属问题是地籍管理核心。现如今,中国地籍管理包含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土地定级和档案管理几个基本内容 , 土地管理内容也将随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对地籍资料的需求增长,而不断地调整和扩充。地籍管理工作一般都以国家规定管理的制度作为基础,以此来保证地籍资料连贯性和系统性,概括性和完整性,以及可靠性和精确性。
4、执法监察
我国已连续多年全面开展了土地和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卫片执法检查就是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对一个地区的土地利用、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情况进行监测,制成影像图,将同一地区前后两个不同时间点的影像图进行对比,发现疑似违法违规行为,将影像图和数据表格发到各个县区,由县区对本辖区的疑似违法状况进行核查,最终将核查数据经互联网登录卫片执法检查信息系统,将数据由县-市-省-部,逐级上报。
三、互联网国土应用的领域
土地的开发整治涉及了大量的空间信息,其中包括整理区范围确定,整理潜力分析,整理区田块高程,水系、水工建筑物、道路、村庄及土地利用类型等要素数据获取,项目方案确定,规划图编制,项目验收与评价等,土地整治项目是一项复杂综合工程,其中包含了现状复测,填方的碾压以及土方综合平衡等多个方面控制。
基于互联网技术下的国土资源管理,目前,业界普遍认为互联网关键技术包括射频识别,传感网,两化融合技术。在国土资源的管理问题当中,怎样将监测数据跟互联网来相结合,这项技术将起到关键作用。
随互联网技术发展,土地开发整治监管工程可以借助互联网实时感知。无线传输以其强大数据分析的能力,对土地开发整治过程涉及大量的空间信息,进行获取、存储、分析、管理及应用,为科学的进行土地的整理规划的设计提供了数据基础,为土地的整理工程的监管提供了决策依据。具体的建设内容包括下面几点:
1、农业资源感知系统
利用GPS和传感器技术实时获取整理项目区域内每个地块土壤及作物的信息,及时了解耕地状态信息,如地块连片程度,耕地土壤有机物,湿度,温度,水分及产量分布等情况,并利用埋在地块表层无线网络传输节点设备,进行数据无线传输,从而为土地整理项目中土地平整及农田水利等工程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提供一定信息基础,研究土地整治领域感知数据的标准,互联网共性技术平台、信息处理及数据分析等等都基于互联网农用地的资源监测及管理方面关键技术。
2、耕地的质量监控的系统
建立基于互联网土地整治耕地质量监控的标准流程,并对土地整理过程中耕地质量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其中包括耕地养分、土层、土壤肥力、盐渍化、土地污染程度等方面特性。利用专业土地监测传感器把上述耕地的质量因子来进行随机取样并获取其数据,感知的数据经过无线传感网来录入项目监管部门业务系统,系统再次将原始数据经过移动通信网来传输到专业土壤检测的机构服务器,进行智能处理及分析,并把结果实时反馈给监管部门系统。
3、重大工程监管平台
互联网环境下,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智能监控体系经由感知层、网络层及应用层3个层次构成。并利用红外光谱等专用传感器以及卫星遥感系统来采集项目,监管所涉及耕地质量,工程质量和进度,资金利用等信息,按统一数据采集标准将采集信息经网络层来传输到应用层。
建立项目区域信息网,并对土壤湿度与紧实度,道路修建长度等大量可感知信息进行智能化处理,在应用层方面只需少量人工就可进行调整及控制工作,进而提高重大工程监管平台智能化和科学化的水平。
4、土地利用以及土地和矿产违法违规监管平台
利用土地利用监管、矿业权年检、报备及督察监管、建设用地监管、供后监管、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等网络平台,每个监管平台都是利用了网络信息传递功能,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报送数据,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数据在线审核并将疑似问题数据反馈,同时要求核查处理并限时上报处理结果。
四、结束语
互联网技术应用在国土资源领域,可以实现土地开发整治的智能监管,耕地保护的智能监控,国土产权电子标签的管理等国土资源的管理智慧化,构建了基于互联网技术智慧国土信息平台,进而有助于提升国土资源的管理信息化水平,来增强国土资源配置科学性,形成国土资源管理新格局。本文,在描述互联网概念及国土资源管理内容基础上,深入分析互联网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领域应用方法及重要内容,提出指挥国土信息决策平台总体设计思路,体系架构及建设内容,并旨在给国土资源科学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陈 斌,艾浩军,李京生.物联网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研究与应用[J].2013(7)
一、督察局领导的硬朗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1、督察局领导关心地方发展,顾全大局的做法令我们敬佩。牛珏局长、高明主任、耿未名处长在土地例行督察工作过程中,他们时刻教导我们督察一定要严,“要敢于碰硬,不怕得罪人”。但同时,土地例行督察不是查个案,目的是规范地方土地利用管理,在查找问题督促整改到位的同时,更要促进地方人民政府提高依法管地用地意识和水平,促进地方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通过参与例行督察,使我对土地例行督察有了全新的认识,督察是手段,规范提高,促进发展才是目的。所以督察不可怕,我们应该欢迎。
2、督察局领导同甘共苦的精神,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在土地例行督察期间,督察局的领导始终和工作人员同吃同住,一起办公,特别是在矿区督察期间,吃住条件相对较差,风沙很大,道路非常坎坷,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牛珏局长、高明主任、耿处长等领导都与大家同吃住,一起办公,令我们倍受感动,在精神上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
3、督察局干部扎实的工作作风,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令我深受感动。土地督察工作比较艰苦,时间紧、任务重。1个半月时间里要对包头市年全年的土地利用管理情况和2800多个图斑进行全部核查,并对上万份档案进行察看,还要记录分析,经常要加班加点,周末不休息,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督察组领导都依然坚守岗位,从无怨言。和他们在一起工作的几个月时间里,我对坚守岗位、无私奉献、工作积极主动有了更深的认识。
二、提高了个人业务能力,结识了许多同行的新朋友
1、提高了业务能力,增强了服务意识。土地督察是对土地政策执行、土地规划、耕地保护、土地供应、土地执法等土地利用管理的方方面面进行全部核查,业务覆盖面广,通过这次工作,使我对土地利用管理和卫片图斑核查有了全面的认识,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大大提高。
【关键词】农业资源与环境遥感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16-02
一、引言
遥感技术是环境、城市、农业、林业、海洋、地质、气象、军事等探测研究的新手段,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许多高校相关专业学习中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随着高光谱遥感、微波遥感、高分辨率影像,以及3S集成技术的应用,遥感技术得到更加深入、全面的应用和发展。遥感课程是新疆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全面地了解遥感技术的基本理论、技术体系、原理方法,以及图像分析处理和解译的知识,并且能利用遥感技术解决专业领域相关问题的能力。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遥感课程的开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开设遥感课程的必要性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本科生主要学习农业资源的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生态、资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要求具备农业资源调查与规划、环境监测与评价、气象观测、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具有对农业资源和环境进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毕业后能在农业、国土、环保、农资等部门或单位从事农业资源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农业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的科研、管理等工作。因此,要求该专业学生掌握基本的土地规划与制图、资源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这些都要求学生能有效的利用遥感技术方法,掌握遥感的基本技能,这也使得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开设遥感课程非常必要。
三、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遥感课程存在的问题及特点
(一)课程部分内容抽象难懂,学生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遥感课程中遥感原理章节要求学生掌握遥感的物理基础,包括地物的电磁波特性、电磁辐射与地物波谱的基本概念与性质、遥感成像原理等,涉及许多抽象的理论知识及相关定理、概念。一般要求在学习遥感课程前,具备测量学、地图学、计算机技术和相关的专业知识,而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对许多遥感课程涉及的重要知识内容仅限于高中的地理、物理知识水平上,对计算机的掌握能力也仅限于一般的应用,这就使得在理论教学上,需要重新制定适合其能力水平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多样的教学手段
现在许多高校开设的遥感课程,仍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收,参与度不高。这就需要改革教学手段,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组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更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另一方面,高校本科生很少参加老师的项目,科研工作仍以研究生为主,调动本科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可以促进其快速的了解遥感在专业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重视度不够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在培养模式上,往往更注重农业资源的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对配套的相应技术方法的掌握不重视;同时与本专业教师对遥感技术的掌握及重视程度也密切相关。在实习环节不设计相应的实习,要想单一的从一门遥感课程的学习中获取所需的本领面临很大困难。
四、课程简介
该课程理论课30个学时,实验上机10个学时,共计40学时。教学目标要求掌握遥感的概念、遥感的原理与方法、遥感的技术系统;熟悉遥感数据的特征和应用、不同卫星遥感数据及其影像信息提取的方法;了解遥感信息的应用以及3S(GIS,RS,GPS)技术的集成应用。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并辅以实验课上机操作。考核方法为平时出勤、课堂表现、实验成绩、作业、参加讨论次数占30%;期末考试70%,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
五、教学内容、方法及考核形式的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
一般农业院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开设的遥感课程,在内容上主要包括电磁辐射及物体的波谱特性、彩色基本原理、遥感技术系统、摄影成像、扫描成像、卫星遥感及其影像、遥感图像的分析解译、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遥感技术的应用、高光谱遥感与微波遥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与3S技术等内容。部分章节内容较深奥,对于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来说,缺乏前期的专业知识储备,理解掌握困难,而且在实际中的应用性较小。因此,本人在实际教学中将该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弱化了彩色基本原理、摄影成像、扫描成像等部分内容的学习,主要突出遥感应用部分的知识讲解,尤其是遥感技术在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应用方面,更是增加了许多相应的实例,以案例的形式进行深入的讲解,加深学生对遥感在本专业应用的理解。把3S技术集成应用章节也做为重点,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具有前沿性。另外在实验上机环节,将重点放在遥感技术的应用方面,以求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方法与方式改革
在理论教学环节将传统的板书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教学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公式的理解,同时也提高学生兴趣,增加互动。在实验上机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利用有限的上机时间,将重点放在遥感技术的应用案例分析上。提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学遥感常用软件的基本操作,在课堂上不把遥感软件的基本操作作为重点讲述内容。其次,要多采用引导、启发的方式,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互动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气氛。
(三)考核方式改革
在考核方式上,考核方法为平时出勤、课堂表现、实验成绩、作业、参加讨论次数等平时成绩占30%,期末闭卷笔试占70%。平时成绩主要根据课堂上参加小组讨论做汇报的情况,实验上机部分的课程作业为主。在实验课的学习中,要求以遥感技术在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的某一方面的应用为内容,完成一份详实的实验报告。期末考试在考试内容上作出调整,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深奥的概念,不设计相关复杂的计算题目,引导学生以理解为主,根据专业背景增加学生对遥感的应用及发展趋势的掌握。
六、总结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本科生在培养过程中要求掌握农业资源调查与规划、环境监测与评价、气象观测、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能力,要具有对农业资源和环境进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要求其必须掌握遥感的基本技能,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利用遥感技术开展土地规划与制图、资源信息管理等方面工作。因此,培养单位要重视遥感课程的教学,使其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遥感专业技能,更好的服务于农业资源与与环境专业领域的各项研究和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潘竟虎,赵军.高师遥感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8,01:118-120.
[2]奚秀梅,贺凌云.遥感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设计[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03:110-111.
[3]马丹.农业院校遥感课程的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3,09:59-61.
关键词:广西大石山区;土地整理;措施;
Abstract: in the guangxi DaShiShanOu, because the land resources are limited, must use 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 means, in farmland, water conservancy, roads, forests and comprehensive rearrangement village, increase effective cultivated land area, improve the land farm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void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improving the rural population production, life and living condition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land consolidation DaShiShanOu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Keywords: guangxi DaShiShanOu; Land consolidation; The measure;中图分类号:F30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土地整理并不是由中国诞生的概念,而是已经在不同国家取得成效的一种土地治理措施。由于每个国家的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土地整理也赋予了不同的内涵。由于每个地区的土地性质及地质情况不同,各个国家和地区只能因循当地的地质情况提出相应的土地整理方案。例如俄罗斯和加拿大等国将土地整理的重点定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关系以实现土地规划的目标。而日本则更注重土地的整备和复垦,韩国则更注重土地的调整应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颁布之后,土地整理在我国的实施变得有法可依、发展迅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土地整理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土地整理是指为了改变地块零散、穿插的自然状态,改良土地性质,提高土地利用率、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改善周边生态环境,而采取的一整套调整土地权属、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整治措施。一般而言,可以通过行政、经济、法律以及工程技术、生物活化等手段来进行。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归并土地零散的自然状态,调整农地结构;②平整不规则的土地,改良种植土壤;③对区域内的道路、林网、沟渠等配合设施进行综合规划及建设;④归并自然村及农村居民点、合理第三产业及乡镇企业用地;⑤退耕还林及复垦荒废土地;⑥重新划定地界,确定土地权属;⑦利用生物措施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系统平衡;⑧治理荒漠化、干旱化、盐碱化等不良地质情况,开发可用耕地。
二、近年来广西土地整理的实施情况
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决定在天等、大化、都安、马山、隆安等五个以大石山区地质为特征的县份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用两年左右时间完成建设总规模14310公顷63个(乡镇)的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面积371公顷。至2010年项目结束,审计调查结果表明:2008至2009年,大石山区五县认真落实自治区大石山区五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方针政策,及时制定了大石山区土地整理项目实施方案以及有关项目实施办法、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把工作目标和任务落实到具体项目,严格执行依法管地、集约用地制度,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广西大石山区的土地整理项目还是存在以下不足:①未按规定管理使用专项资金。有1个县将历年暂未拨付的项目资金分批定期存入银行,并将定期存款所得利息110万元缴入县级国库,属专项资金违规操作。②有4个县项目建设进展缓慢、未能按照要求完成竣工验收。③部分项目设计招标混乱、完工项目未达到原设计要求,其中不达标项目有179个。④有17个完工项目存在质量问题,必须整改才能满足竣工验收要求。⑤虚报项目列支费用,例如个别项目将原先集资修建的水渠和水利设施虚报为新建农渠列支。⑥施工单位管理混乱,向当地群众收取费用。
三、大石山区土地整理措施要点
针对已经完成的大石山区土地整理项目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及总结后,我提出一下控制措施及实施要点。
1、因地制宜进行土地整理项目建设,不能一味贪多求快。
各县及地区均应针对自身的土地建设情况进行土地整改项目的安排,将自治区下达的任务进行优化排序,以最有效的人力、物力及各项资源投放到项目建设中,不能一味贪多求快集中建设项目,也不能一味拖延缓建慢建造成资源浪费。
2、重视土地整理的设计及优化,加强土地复垦,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为主要目标。
土地整理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把土地整理与新农村的规划发展结合起来,先摸清当地土地的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地对区域进行科学规划,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达到合理的协调统一和效率最大化,其中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是整个土地整理的最重要目标。但是实际上,很多政府部门、设计及施工单位重数量轻质量,导致项目工程质量低劣,存在占优补劣、开发不利等情况,甚至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二次破坏。因此,土地整理工作应该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才能让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得到体现与发挥。
3、最大限度的保障农民权益。
土地整理必然同步关系着田块重划、房屋拆迁、迁坟腾地等问题,而这些都和当地农民的实际利益息息相关。但是有些土地整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为了改变田地地块凌乱分散、水利设施老化等情况,进行强行规划建设,强制农户拆迁防护、填埋鱼塘、搬迁坟地。这就破坏了农民的正常利益,造成了当地农民的反抗情绪,也使得本来一件有利于民的事情变得怨声载道,导致项目规划建设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土地是农民生产和生活的保证,也农民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土地整理工作中,一定要切实保障农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农民参加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在实施过程中一直明确以农民自身的农业利用为重点,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实施相关的策略,在保证农民权益的基础上,利用相关的手段将劣质更低其转化为整齐、规则、能使用于集约经营的土地,达到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的要求。
【关键词】土地;规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3-0114-1.5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程序是:编制规划的准备工作;调查研究,提出问题报告书和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报告,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规划的协调论证;规划的评审和报批。土地利用规划报告是土地利用规划主要成果的文字说明部分,包括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和方案说明。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方案是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资源分析、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规划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
编制土地利用规划要遵循以下原则: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
土地规划是对土地利用的构想和设计,它的任务在于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因地制宜的原则,运用组织土地利用的专业知识,合理地规划利用全部的土地资源,以促进生产的发展。具体包括:查清土地资源、监督土地利用;确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和任务;合理协调各部门用地,调整用地结构,消除不合理土地利用;落实各项土地利用任务;保护土地资源,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城乡用地,耕地保护和促进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土地征用、征收制度
众所周知,土地在我国既是重要生产资料和财产,也是人民安身立命之本。土地征收意味着对所有权的转移,势必影响到集体、个人的利益,需要严格按照土地征收法定程序进行。否则就难以平衡各方利益,容易引发人民不满,甚至危害社会稳定。我国现行的土地征收程序,对于保证国家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其中的缺陷就日益凸现,亟待解决。
(一)土地征收程序存在的问题。《宪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收”。该法律中“公共利益需要”缺乏明确的界定。
(二)土地征收的补偿问题。土地征收是政府强制取得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一种有偿的行政方式。《土地管理法》中明确规定了土地征收的补偿标准,相比之前有所提高,但仍不足。土地征收得到的补偿往往低于人民的客观需求。
(三)土地征收权的行使问题。我国自实行土地有偿制度以来,各级地方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对征地权的行使乐此不疲,加之监督机制不完善,便在征地申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弄虚作假的行为。
(四)土地收益分配和管理问题。土地征收过程中,土地收益在被征收者与征收者之间进行分配。有关部门统计数据表明,地方政府占了补偿收益的大部分,而被征收的百姓收之甚微。
(五)有关土地征收程序的立法比较简单、粗糙,在许多具体的制度设计上存在漏洞。比如“土地征收目的合法性审查没有纳入程序中”、“缺少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机制”。
三、相关对策措施
(一)严格限定公益性用地范围,土地征收权只能为公共利益的需要而行使。我国《宪法》和《土地管理法》均明确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征收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据国外经验和我国实际,“公共利益”应严格限定在以下几类:军事用地;国家政府机关;能源、交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国家重点工程用地等等。
(二)土地征收补偿标准要结合市场、当地经济情况和被征收者的实际情况合理给出。要保证土地征收程序的顺利进行以及被征收者的应得利益。减少土地征收中的不公平性,使双方可以在相对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协商,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和平衡化。
(三)事实的认定。这一阶段包括两个环节:申请和核准。申请要符合法律规定,核准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来实行。
(四)土地征收范围的决定。被征收者有权知道征收范围和提出异议。如有争议,可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复议或申诉,对复议或申诉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讼。
(五)土地征收的执行与完成。双方要在达成协议或法院裁决维持征收决定后,才可确定具体征收事宜。当然,在整个土地征收过程中,都要注重被征收者的征地行为过程中的参与,让他们在征收的目的性、征收的范围、征收补偿安置和征收补偿安置费用的使用、管理等方面都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并能采取足够的措施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救济措施,保证在被征收者存有争议时,可以通过多种救济途径,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此外,其他相关措施也要跟上,才能使其顺利地通行。一是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之后,可以真正实现政府垄断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城市公益性用地可以通过征收农地解决,其他则可通过土地储备机构在城市存量土地市场上采取“回收、收购、置换、整理”方式取得的土地来解决。这就为收缩征地范围后非公益性用地找到了途径,这既盘活了城市土地存量市场,又十分有利于保护耕地。二是缩小征地范围,为土地市场的正常运转提供了基本前提条件。三是加快我国农用地定级估价的步伐,以促进农用地市场迅速发育并使之逐步成熟,为改革我国土地征收程序作出贡献。四是应尽快出台土地征收方面的法律,尽快建立以法律机制和经济机制为纽带的土地征收程序。
【参考文献】
[1]郭勇.浅析土地发展权与土地利用规划[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6).
【关键词】房地产估价 土地资源管理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39-02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伴随着土地管理事业的兴起而产生、发展的,并随着我国土地问题的日益突出,土地管理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事业也随之迅速发展。据统计,全国已有80多所普通高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土地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土地规划、测量、计算机、地籍管理的基本训练,具有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基本能力。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1.房地产估价课程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的地位
1.1房地产估价课程丰富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研究内容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实行土地使用制度及住房制度改革,对整个社会经济得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动产的市场特征越来越明显,其经济属性日趋突出,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开始活跃。一些高校开始设置房地产研究方面的专业,如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或在其他专业内进行研究,如经济类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等。之后,许多高校在土地管理方面的专业里也开始了对房地产相关内容的研究。房地产是指土地以及建筑物等土地定着物,是实物、权益和区位三者的结合体。对房地产的研究离不开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研究内容一直在不断拓宽,研究内容几乎涵盖土地管理方面的全部内容。此外,有关房地产方面内容的研究,在高等院校专业的演变与调整过程中,主要有两个分流方向,大部分分流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一部分分流到工程管理专业,当然还有分流到其他一些专业(包括少数自主设置的专业)[1]。总体上来看,对房地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当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研究房地产产相关内容(当然也包括房地产估价)的支柱专业,房地产估价丰富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研究方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房地产估价师人才培养提供了基地。
1.2房地产估价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专业课程之一
纵观开设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几所具有代表性的高等院校,如南京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包含了房地产估价课程及相关课程。以华中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表1列出了华中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
2.房地产估价课程的特点
2.1知识体系综合性强
房地产估价理论知识体系庞杂,房地产估价课程是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一门学科,同时还具有理论基础与实践操作高度结合的特征。这对于在高校生源中不是文科生就是理科生的课程教学对象来说,既要学工程又要学法律、经济等相关知识,不同的课程而且要求不同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甚至接受、消化知识的过程都存在很大差异。广泛的知识内容跨度,使得我们并不能仅仅将教学大纲的要求停留在掌握这个层次上,而是还要学会综合运用。
2.2房地产估价课程的实践性
房地产估价除了具有较深的理论性,还具有较高的实践性。一方面,房地产估价的实用性很强,这门课程是住建部组织认证的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资格考试的主要内容,涉及到两个科目的考试――“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和“房地产估价案例与分析”[2]。学生如果能够在校期间将本课程学好,则会有利于未来房地产估价师的考试。另一方面,未来随着我国房地产税的全面铺开,将需要更多的估价专业人员。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涉及到估价的行为有很多,包括房地产交易、抵押、征收征用、拆迁补偿等。所以,房地产估价表现出来的实践性主要包括:①社会经济生活与其关联度高;②与社会上存在利益关联的部门众多;③本课程的综合性高、程序复杂[3]。
3.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房地产估价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探讨
将房地产估价作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其课程如何设置及设置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结合当前我国房地产价行业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房地产估价在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设计方面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3.1加强房地产估价理论及技术学习
房地产估价课程不仅要注重公共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还要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估价理论方法的深入学习与研究,要学习国外较为成熟的估价理论,熟练掌握方法的适用条件、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发展对房地产估价师技术及知识结构更新的要求。
3.2加强实践教学部分
房地产估价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与经验的结合。雄厚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是是一名房地产估价师所必备的,然而更重要的是丰富的从业经验。经验是房地产估价师在多年从事房地产估价实践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
对于实践环节的学习,要为学生创良好的学习条件及充裕的实践机会。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教学模式的相互结合来强化房地产估价实践学习:(1)建立房地产估价模拟实验室,从而使得学生不但可以巩固房地产估价理论知识,还可以熟悉房地产估价的操作规程,并且可以在模拟实验室条件下,运用不同方法评估各种状况下的房地产价格;(2)与房地产估价机构建立联合办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房地产估价实务中来,让在实践过程中切身体会房地产估价的内涵,清晰把握当前我国房地产估价行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其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发展、行业发展对房地产估价师的要求,掌握其实际操作程序及现实工作中应注意哪些环节,并据此为自身以后学习的重点及奋斗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3.3课程学习与专题讨论相结合
除了学习课本内容外,要针对房地产估价行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国家近期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经常开设一些专题性讲座或研讨会,使学生能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关注学科的发展。同时,专题讨论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可以开设有关如下内容的专题讲座:
(1)房地产估价典型案例分析。选择较为典型的房地产估价案例,由老师或邀请经验丰富的资深房地产估价师为学生作专项分析,让学生更深刻的掌握房地产估价实务及有关注意事项和应对措施。
(2)房地产估价师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即使房地产估价人员很精通估价理论,有丰富的估价实践经验,但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评估出的价格也不会客观公正。评估出的价格如果不客观公注意哪些环节,并据此为自身以后学习的重点及奋斗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参考文献:
[1]李斌.关于新建本科院校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5)
关键词:土地管理;“3S”技术;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4-0224-02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我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土地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我国耕地资源稀缺,在不到世界10%的耕地上,承载着世界22%的人口。我国面临的人地矛盾,在世界上是最尖锐、最突出的。更为严峻的是,有限的耕地资源还在大量减少。我们既要考虑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和发展空间。唯一的出路就是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保护和利用好每一寸土地,舍此别无选择。
一、“3S”技术概述
“3S”技术即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GPS),是目前对地理观测系统中空间信息获取、存贮、管理、更新、分析和应用的三大支撑技术。RS用于实时地或准实时地提供目标及其环境的语义或非语义信息,发现地球表面的各种变化,及时地对GIS进行数据库更新;GIS则是对多种来源的时空数据采集提供地学知识;GPS主要用于实时、快速地提供目标,包括各类传感器和运载平台的空间位置。
二、“3S”技术在土地科学中的研究特点
1.定位。土地资源管理需要信息准确,定位准确是信息准确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只有定位准确,才能保证对工作区内各种信息特征做出迅速准确地判定,才能根据各种地物的相互位置关系进行正确的地学分析。精确定位是由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来完成的。
2.定性。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信息量大,种类繁多,对部分信息只需划分其分类界线。由于研究对象不同,定性则要求各有各的指标限定。通常,作定性判断是由专业技术人员结合遥感影像资料做出的。
3.定量。进行管理工作,要抓住各种决策机会,需要定量的信息。如耕地面积、农作物估产、城市绿化率估算等,这些信息都需要有确定的量。
4.定时。现代的科学技术要“嫁给”现代的土地资源管理,满足土地资源管理所需要的有效的、源源不断的地学信息供给,就必须有遥感技术支撑。通常遥感信息是由遥感卫星发送回来的。
5.定谱。不同的遥感影像是通过不同的遥感波谱通道所接收的地物电磁辐射信息。因此,对于特定的遥感影像来说,具有定谱特性。
三、“3S”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一)“3S”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土地利用动态的实时监测
利用遥感与GIS技术研究区域内土地利用情况的变化,揭示其空间变化规律,建立引起其变化的驱动力模型,已经成为当前国际上开展土地利用研究的最新趋势。纵观国内外土地资源宏观监测的发展趋势,要在相对短的时段内,快速地完成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同时建立相应的技术系统,遥感与GIS技术是不可缺少的支持手段。遥感对地理观测技术的发展,能使得对土地利用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应用TM、SPOT等遥感图像,可以快速获得地面矢量或栅格数据,为监测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提供方便。为了掌握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遥感与GIS技术已经在部分地区开始进行试验。朱会义等同志在遥感与GIS技术的支持下,对环渤海地区的1985~1995年间的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空间变化特征进行研究,为土地管理决策、生态环境保护奠定了基础。该研究表明,环渤海地区在10年间,土地利用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耕地以平均每年1.126%的速度减少,同时,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的面积具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在整个区域内,耕地转化为城乡建设用地和耕地转化为林地的分布最为广泛,占土地利用图斑总数的10%以上。这些研究表明,遥感与GIS技术应用到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中,及时地反映了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和存在的问题,是政府决策的基本依据。
因为卫星遥感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高技术手段,用来进行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监测,既具有视点高、视阈广、多视角等优点,又具有所反映的信息客观真实、整体性、综合性和时效性强等特点,所以是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土地资源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等政策的重要技术支撑。1998年以来,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已经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被列入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从国土资源部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最新的遥感数据对土地利用动态进行遥感监测的效果来看,遥感技术的确显示出其快速、准确、全面的优势。利用遥感监测结果,直接掌握了全部建制镇,特别是新建小城镇建设规模与发展的年度变化情况;直接掌握了主要城市规模扩展情况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直接掌握了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数量变化及保护情况。同时,在遥感监测区内,可以利用遥感技术辅助更新土地利用现状图,可以利用遥感监测结果辅助开展调查土地违法情况等等。监测结果显示,城市化进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城镇扩展都占用了相当的耕地,人地矛盾更加突出,保护耕地形势更加严峻。
(二)“3S”技术在土地资源利用调查和土地规划中的应用
对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进行调查是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3S”技术在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方面应用,主要是利用遥感技术得到地面物体的遥感图像,并结合专业知识如GIS信息的分类方法、专家知识和人工智能的分类方法以及基于分形理论和神经网络的分类算法等提取信息,最终提供精确的土地资源利用数据和图件。事实证明:“3S”技术被应用于土地资源调查,可以使决策管理部门得到可靠信息,避免了/避实就虚现象,为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和执法提供了客观的科学依据。我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灾害严重的国家。土地资源由于水土流失、沙漠化、荒漠化、干旱以及环境污染而损失严重。利用“3S”技术对土地资源进行规划,使土地资源恢复生产力是当务之急。
“3S”技术在土地资源规划方面主要是获取被治理区的基础资料,采用合适的规划模型,对规划区进行规划,并对规划的效果进行评价,为土地资源规划提供最优规划方案。随着RS、GIS、GPS技术的发展并日益呈现出集成化、智能化、自动化的“3S”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建立土地利用的动态信息系统已成为可能。它不仅能实现信息更新和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而且能快速按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同时制定几种规划方案,供领导部门决策。在黄河流域,将遥感技术逐步应用于水利工程的地区稳定性分析、土地利用及水土保持调查、河口演变以及影像地图编绘等方面,为黄河流域的治理提供了科学资料,在治理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长江流域治理过程中也充分发挥RS、GIS、计算机制图技术及网络技术等前沿技术优势,为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决策提供服务。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河下游,通过RS、GIS及GPS等新的技术手段,以多维动态监测来获取准同步、短周期、大范围的多平台、多时相、多波段的环境信息资料。
四、结语
我国人口仍在迅速增长,农用地在减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为了保证经济建设的稳定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加强土地管理除了采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以外,还必须采用技术手段,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把土地管理建立在高新技术水平上,同时,做好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等基础性工作。尽管任务是繁重的,但是只要我们扎实工作,就一定可以把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杨玉章.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若干看法[J].资源·产业,2004,(1):42-43.
[2] 聂艳,周勇,陈平,等.基于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的农用地分等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