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社团章程范文

大学社团章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社团章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社团章程

第1篇:大学社团章程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成长成才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由一群具有共同爱好、共同志趣、共同目标的同学自愿组织的相对独立地开展活动的群众团体,是学生自我塑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形式。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高校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是高校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同时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大学生社团对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又是人文素质教育,需要通过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方面的学习实现。然而,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培养的是职业能力。学生社团活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在内容上的不足,如文学社举办的“校园文化节”“寝室文化节”“教室文化节”评选活动、“续写雷锋日记征文活动”等社团活动,培养了大学生人生发展的关键能力。

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又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例如:常年活动于留守儿童之家和居民社区的针推保健系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为了能为社区的居民送去具有专业特色的推拿按摩、拔罐刮痧、艾灸等服务项目,给老人们讲解常见疾病的预防、突况的急救处理,为给留守儿童普及常见的医疗小常识等知识,参加活动的志愿者们在活动前,需要做精心准备。一方面组织、策划、联系、沟通,另一方面要将课堂所学以及书本知识转化成熟练操作,训练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将专业术语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词语。学生在开展自愿者服务活动中,既可开阔自己的眼界,激发思想、熏陶品格、发展个性,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又能巩固、深化、扩展课堂所学内容,让所学书本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活动后,要写出总结、简报、新闻稿,提供活动中的图片等资料,整个活动对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有重要作用。

二、大学生社团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打造发展新平台,开拓发展新空间

社团活动这个平台,培养了大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成熟的组织策划和科学管理能力、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整体协作能力。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组织,它的各项原则、规章制度和活动的内容都是其成员共同制订和实施的,每个成员都能参与到管理组织活动里,社团的决策、事务、财务等也都是通过集体讨论制订的,这种运行机制充分调动了成员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每个参与者的组织策划和科学管理能力。具体到社团的日常活动中,一项社团活动的开展需要解决策划、宣传、经费、场地等诸多问题。为此,社团成员在校内要与院系、团委、学生处、后勤等诸多职能部门沟通协调。学生社团打破院系、专业、年级的限制,不同层次的学生融为一体,走出校园,与企业、社区进行多层面的沟通交流,自主筹集经费,开展各种活动,培养了大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成熟的组织策划和科学管理能力、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整体协作能力。

三、大学生社团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大学生社团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社团活动为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塑造社会形象铺设了一座桥梁。许多学生都是通过参加学生社团的活动一步步走向社会,增进了对社会的了解,进而深入地提前了解社会,为将来的就业创业做好准备,并对社会有所奉献。有学生说,进入学生社团后就进入“成长快车道”,通过参与、策划、组织各类社团活动,学会统筹与树立大局意识,在活动中提升综合能力。有学生在“社团活动体会”中写道:“在参加社团活动中,除了各项荣誉证书的获得之外,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择业和自身未来的发展中,其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学生通过社团活动这个平台,为其以后的求职面试增色不少。

大学生社团是人才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建设高水平大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然,大学生社团也还存在许多不足,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要善于学习先进经验,在学生的社团构建、管理上,活动过程中予以指导;在精神、情感上予以支持;面对社团活动经费不足,在经费上为社团争取、扶持,让大学生社团充分发挥社团建设的载体作用,努力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打造发展新平台,开拓发展新空间。

参考文献:

第2篇:大学社团章程范文

关键词:学生社团;社团建设;综合素质

大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补充和延伸。因社团活动的实践性、组织的社会性、社团成员专业的交叉性而具有实践和教育的功能,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但是,在社团发展过程中,许多因素制约着社团的发展,研究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对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

1.部分社团缺乏吸引力,社团会员流失情况严重

部分社团由于缺乏吸引力导致了社团组织松散,纪律涣散,社团会员严重流失,严重影响了社团活动的质量。社团活动参与情况也不尽如人意。其深层原因,这些社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团指导老师和社团会长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管理能力和凝聚力不强。有些社团没有社团指导老师,甚至一个社团指导老师指导五个以上社团,导致时间和精力投入不够,开课不能正常进行,活动不能正常开展,使得会员在社团中无所事事,不能充实自己,影响其积极性,导致社团失去吸引力。

2.社团管理缺乏规范性

大学生社团是按照社团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它们无系科、年级的界限,是在自愿基础上自发组织而成的。目前,每所高职院校都有数目不等的社团,少则几十,多则上百,每年还有新的社团加入,且类型多样:包括红色理论社团、科技类社团、文体类社团、公益类社团等。但真正有特色的社团不多。导致社团会员在思想上对社团的认识出现偏差,认为交了会员费,得不到锻炼。有些社团会员到了大二就退了,留下的大都是大一新同学,这样社团的运行就缺乏动力和活力。

3.学校保障力度不够

学校的经费和活动场地是社团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也是制约社团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调研显示,大部分社团会员反映社团经费只够刚好维持社团的基本运作,无力再对社团的活动进行拓展。活动场地的不足也随时困扰着各社团负责人,部分社团申请活动场地手续复杂,甚至没有活动场地。对于一些场地使用率比较高的社团影响颇大,授课及活动组织、交流受到限制。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社团发展解决策略

1.加强和完善社团指导老师的管理制度

加强和完善社团指导老师制度有利于学生社团健康长远发展、深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首先,制定社团指导老师管理和选配制度,有明确的管理和选配标准及形式,建立社团和社团指导老师双向选择机制;其次,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对指导老师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职责提出明确规定,并加强平时的监督工作,指导老师做好学期、月、周工作安排,社团管理组织对其进行日常考核,并在期末、年末对其符合条件的优秀社团和指导老师给予星级社团及社团优秀指导老师的荣誉称号,并且作为评选职称的重要标准之一,对于未达标的社团及指导老师给予解散和解聘。

2.加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社团的引导和物质保障

首先,学校社团管理机构应该对社团加强开展团活动项目化管理,对社团的活动投入固定的经费予以重点扶持。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激发社团成员及指导老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特色社团,解散一些没有任何价值存在的社团,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3.加强学生社团内外间的交流与合作

首先,学校管理部门定期举行社团发展论坛,组织校内社团与社团之间的交流,定期对前段工作进行总结和对未来发展进行规划;其次,发扬“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方式,解放思想,参加校外的交流、比赛、培训等;最后,利用网络新媒体与重点高校特色社团进行信息交流,学习新的知识和经验。有利于提升学生社团成员在校期间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社团成为真正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为社会更好地服务。

参考文献:

第3篇:大学社团章程范文

一、管理机制

(一)大队部对少先队社团的管理

1、推动大队各职能部适应不断变化的学生社团活动。因为社团活动的复杂性,原有的旧式的大队部的组织和管理方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变化中的社团发展,因此,必须在原有的组织结构上增设社团活动部。社团活动部的核心是主管学生社团的相关事宜,主要负责管理和监督各社团的日常活动的开展及活动情况的反馈,同时兼管新社团的创建。另外,综合所有社团的常规活动情况,涉及到的其他内容由相关的职能部分管。其他的少先队部门可按照工作或活动实际,参与和共同管理具体的社团活动。这样的职能转变有利于全面细致的管理各社团,并且少先队大队部也可以通过监管各职能部,以实现各社团具体工作的垂直落实和管理,如此就可以把少先队的社团活动推向最前沿,给了更多的队员有了锻炼自己的平台。

2、明确社团管理章程,形成规范化的工作流程及考评制度。制订社团管理章程,分别对社团的宗旨、社团的申请、成立和注销、社团的权利和义务、社团活动的开展和会员的招募、会员的权利和义务、社团经费的申请和使用、社团的监督和管理、社团的考核和评选等方面作了一定的细则规定;社长组织争章考核,在社团内部实行以“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展示”为原则的管理方式,真正使少先队社团活动成为深受队员喜欢,发展队员个性,增长队员才能的舞台。

(二)各社团内部管理

少先队社团的内部管理,应遵从,从队员中来,到队员中去的原则,在日常的社团内部管理中社长监督成员,实行以“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展示”为原则的管理方式,让有一定技能、想法、能力的普通队员提出自己可具操作性的社团创建方案;提倡各社团民主推选社长、自定社团章程、自聘辅导老师、制定活动计划,自主开展活动;围绕社团开展的时间、社团辅导员的聘任、最喜爱的社团、社团活动以及和“雏鹰争章”活动相结合的认可度等方面推进全面化的社团部管理。使得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升华。

二、辅导机制

一套全面有序的辅导机制,是少先队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与否的关键因素,离开了辅导员的指导,社团的运行效率必定大打折扣,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社团的辅导机制,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功能与职责。辅导机制的展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指导社团开展日常活动。

辅导员教师作为整体的调控者,应该在充分相信每一位少先队员的能力的基础上,适时地引领和点拨,对每次的社团活动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预案,对社团里的不正常的现象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同时要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重点放在协调和指导方面,坚持队员“自己的活动自己搞”,放手让他们进行组织和策划。

(二)引导队员开展文化特色活动。

开展文化特色活动是少先队社团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社团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尤其是特色文化活动中,往往有一些骨干社员能力较强在活动中表现突出,对这部分成员以培养素质型新时代的少先队员为目的,有意识的把他们培养一批有特长的少先队员。而大部分的成员多半是好奇和兴趣参加了社团,辅导员此时要做好引导工作,引导队员互相学习,引导队员谈体会、说感悟,使活动的文化熏陶功能得到升华。

(三)与中队辅导员共建双向辅导通道。

社团突破了固有的以中队为一个单位的学生单元,对于部分在中队这个单元埋没了潜能的学生,社团是一个重塑自我的空间。在社团这个新的组织中,很多队员都会产生巨大的变化,展现出不为人知的一面,甚至是突破自我,实现了潜力的激发,这些情况,社团辅导老师应该敏锐的记录下来,及时和中队辅导员反馈队员在社团中的表现,不仅能够帮助调动队员在社团活动中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队员在回到中队后继续健康快乐地成长,实现与中队辅导员共建双向辅导通道,共同育人。

三、评价机制

社团活动的评价应和社团争章紧密结合,帮助队员在评价中实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这一升华的过程,使评价机制向纵深发展。

(一)评价对象多元化

鼓励每一位队员,参加社团活动的少先队员都踊跃的参与到评价活动中去,将评价对象的范围延伸出去,甚至可以进行社团间的互评等等,通过这种方式能从不同角度为队员本人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有助于队员更全面认识自我。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不仅仅是每一位参加社团的少先队员,还包括社团成员、辅导员、家长。通过与不同评价主体的接触和理解不同主体的评价,既是对自我的提升,同时也增强社团的活力,加强了社团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回顾多年的实践,我觉得有关少先队社团建设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人思考,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只有扎扎实实的把握好每一个细节,勤勤恳恳的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兢兢业业的保持一个阳光向上的心态,实实在在的探求和总结一些社团建设和发展的切实规律,才能够真正的把少先队社团建设做的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敬菊华,张绍荣;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出路与走向[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

[2]李伟胜;中学生社团建设的三种取向[J];教育科学研究;2010,07

[3]姚建礼;初中少先队社团建设机制研究[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4

[4]史晶璐;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的对策研究[J];才智;2014,27

第4篇:大学社团章程范文

中学生社团问题发展对策学生社团是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中学学生社团是团组织是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阵地,是学校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深入了解裕华区内各中学学生社团运行状况及社团活动对促进学生学习、成长的教育效果,近期,我们对区属七所中学的学生社团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裕华区中学生社团开展得有声有色,涌现了一批如25中美术社、27中摄影社、40中校园梨园春、43中模拟联合国等有特色的优秀社团,在提高学习质量、丰富课余生活、提升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调查中,各学校的学生社团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

一、中学生社团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学生社团开展活动缺少必要的政策和经费支持。由于中学有升学率的压力,学生社团不属于硬性指标,加之学校办学理念的差异与重成绩、轻素质教育观念的束缚,学生社团重要的育人功能和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得不到学校领导的足够重视。重视不够,相关政策、活动经费、激励和保障措施就更无从谈起了。由于缺少经费支撑,社团活动的规模较小,难以走出去和外界加强交流联系,达不到社团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充实自我、提高自我的效果。因此,大部分学生社团多处于由兴而起,随时可止的状态,拓展和提高的空间有限。

2.学生社团管理机制不健全,运行不顺畅。健全的制度、规范的管理对于社团的运行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也正是中学生社团所缺少的。通过调查,学生社团大都由学校团委统一管理,由于人员限制,又是兼职管理,难免出现力不从心、管理松懈的现象。调查中,只有一所学校制定了管理制度,大部分学校缺少社团章程和管理制度,更难提及章程和制度的科学性、严谨性、执行力。没有建立对社团的审核、考评、监督机制,有制度的也基本停留在纸面上。25中、27中的社团运行比较顺畅,大部分社团有较好的运行经验,27中甚至将参加社团活动纳入了校本课程,实行学分制,对学生有较为合理的考核标准。有的学校的新建社团较多,还没有完整的运行周期,很多社团创立之初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但由于没有制度作保障,通常是搞个活动之后,成员之间彼此再无联系、更无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销声匿迹了。社团的建立、运行、取消随意性比较大。

3.缺乏专业指导教师,社团活动质量层次难提高。辅导师资的建设和管理是社团活动质量的重要保障。调查中,中学生社团指导教师力量配备不足、指导教师专业水平偏低是一个是困扰大部分社团发展的普遍问题。现在,一般学校的学生社团生指导教师来自于本校,或是团委老师直接带社团,或是在某项目上有一定基础、特长的教师兼任。由于有本职工作,而社团及成员需要的是专业化、个性化的指导;加之指导社团多是义务性质的,不计算工作量,也没有明确劳动报酬(走访中,只有27中表示从今年开始,指导教师将按课时给予一定的课时补助),指导教师大多凭着对社团的热心和对学生的热情指导社团活动,从而极大的削弱了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再者,指导教师的学习和培训没有引起上级部门和学校管理者的足够重视,导致指导教师对于先进知识掌握和技能、能力再提高存在难度,从而也制约了社团的发展。

4.社团活动时间没保障,场地不固定,效果难保证。中学生由于有中高考的升学压力,精力和时间有限,参与社团活动的时间不能得到保障。调查中,25中、27中有固定的社团活动时间(25中为每周四第八、九节课,27中每两周不少于一次活动并建立了学生参加活动的考勤制度)。随着学生个性化教育的深入,社团的数量逐渐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学校校舍资源相对紧张,导致社团活动场地不固定。有些学校虽然有固定社团活动室,但大部分是很多社团共用一地(只能错时使用)。社团组织一次活动,需要方方面面的协调,活动效果难以保证。

基于上述因素,我们认为大部分中学生社团存在学校建立一下、老师指导一下、学生参与一下、活动热闹一下的现象,社团开展仅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社团发展难以有实质性的提高。

二、促进学生社团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观念传输,形成学校学生社团活动和建设的相关政策体系。首先,要转变观念,从思想观念上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社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绝不是课堂教学的简单补充和学生生活的点缀,它具有文化、创新、发展、凝聚、交流、实践等多方面功能,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挖掘学生潜能至关重要。其次,基于认识程度的提高,在区级层面,共青团组织、教育主管部门及有关单位要将社团建设纳入素质教育的整体体系当中,加快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形成政策性文件,建立评比表彰机制,树立先进典型,使一批优秀社团脱颖而出,进一步促进学校社团文化的全面繁荣。

第5篇:大学社团章程范文

高等院校学生社会团体(简称为学生社团),是高等院校大学生的群众性组织。它是在校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锻炼、展现才华的主要场所。高校学生社团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参加人数众多。

以成都某大学为例,在校5911名本科学生中,就有近4060名学生参加了由学校团委审批的21个社团,占全校四个年级学生总数的68.9%。如果加上一些仅凭共同的爱好、兴趣观点自发聚集、联络、以聚会形式的团体活动,可以说学生社团活动在广大学生中无处不有,无处不在。虽然学生社团一般是由本校在校学生组成,但是,其活动往往突破学校的界限,在活动中建立起此社团与彼社团的联系,进而与社会其它行业建立起更广泛的联系,成为大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的纽带。

高校学生社团具有功能的多样性。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但使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多数大学生从进大学校门那夭起,就把它作为了走向社会的起点。他们在读书期间,不再是简单地追求课堂知识和成绩单上的分数,在自我培养和追求实现自我价值方面,增加了社会需求人才的参数,更加注重自身知识、素质、能力等全方面的培养,因而各类大学社团应运而生,有学术类、科技类、语言类、新闻类、文学类、艺术类、体育类、应用实践类、服务类等等,全面涉及到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学术、文娱、体育、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这不仅使大学生在学校因为课程的压力而局限了的空间得以拓宽;使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渴望交流的愿望得以实现;也使大学生各自的爱好专长得到施展;还使大学生在发挥特长、服务同学的同时,既领略到了社会实践、自我价值实现的喜悦,又获得了经济上的收益。因此,社团活动从多方面促进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大学生之间的多种交流。

高校学生步入校园开始走向社会,再也不是以单元式的家庭生活为主,饮食起居都要广泛地与同学、职工和其他行业打交道,都要独立地处理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学生社团因而成为大学生心理、身理等多种需要的反映。表现在:

(一)它是大学生在情感依靠方面的需要。虽然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群体一般需求的反应,而这种需求表现在大学生身上则是对社团的积极态度。大学生们进校后,离开了母校,离开了家乡,从衣食住行一向由家长、老师们、亲友操特,一下子进入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角色,思想上和生活能力方面有一个实质性的变化。曾经有人把这阶段称为“断奶期”。为了寻求心理上的依靠和获取信息、结交朋友,自然热衷社团活动,尤其对那种情感依赖、排解乡愁的活动尤感兴趣。

(二)它也是大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需要。大学生从17岁左右入校到22岁左右离校的四年,要经历一个思想不断成熟的发展过程。由于受社会阅历、思维能力、批判接受能力的限制,理想化与各种社会现实的统一和矛盾常常在思想上交织。他们追求理想、关心国家大事、疾恶社会丑恶现象,又无力制止腐败和不良行为,常常陷入迷惑、仿惶之中,有的苦闷,有的情绪偏激。而学生社团正适应了大学生反映心声、发表个人意见,交流思想、建立友情,探索问题、掌握理论武器、提高理论水平,排解烦恼,寄托情感、寻求帮助的需要。

(三)它还是社会对大学生课余社会实践的要求。大学生们随着思想的成熟和对社会的逐步了解,渐渐地把社会对人弓的要求与目我培养结合起来。改革开放使大学生们扩展了视野,广阔的信息来源使他们了解了社会对人才的挑选不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包、揽、配,而是必须具备高素质、有专业知识和社会活动能力等多方面择优。加之近几年高校毕业供需见面、自主择业,即实际上竞争下的择优录取,使他们自身高要求的紧迫感得到强化,促使他们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努力去锻炼才干、增强能力。而在时空条件和环境等方面最适合大学生从事社会活动的学生社团就成为众多学生竞相参与的组织。

因此,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这个社会群体在高等院校这个特殊环境条件下,大学生心理、生理、学习、生活以及社会需求的综合反映。而且,随着高等院校办学体制的改革,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效益的提高,学生社团将会成为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培养的重主要渠道而得到发展。

二、遵循学生社团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加强引导,强化管理

高校学生社团是在改革开放后才迅速发展起来的。学生社团由初始阶段比较单纯的兴趣、爱好的自发性、聚会性,经过教育、引导和管理,已经向着有目的、有方向、形式多样方面发展,在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等方面走上了规范化。虽然大学生社团之外还有一些非组织形式且活动频繁的聚会,如“同学聚会”、“同乡聚会”等,还有些不符合校规、校纪或不健康的小团体活动在小范围内进行,但是,大学生们的课外活动、业余文体活动主要还是由学生会管理的社团在组织、引导。积极向上的、健康文明的内容是其主流方面。可是,学生社团不可能穷尽大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游离于学生社团之外的小团体活动还客观存在。对此,我们必须予以正视和重视,加强指导和管理。由于学生社团是大学生的群众性组织,它不像共青团组织那样具有先进性,而是以组织的松散性、动态性和活动的多样性、新颖性、业余性为特征。

(一)从发展成员的组织过程来看,一般是在新生入校熟悉和适应大学生活后第二学期开始选择社团组织并投入到其活动之中,在二年级至三年级期间,普遍对社团活动较为热心,而到了大四年级,学生的思想观点则转入以毕业、择业为中心的活动之中,有的对社团活动不热衷,有的干脆不参加活动,有的参加社团活动也选择与捕捉信息、选择职业、开辟就业渠道有直接关系和影响的活动。所以大四年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呈现热情明显下降、内容有选择性、目的性强的特征。成员变化呈明显的周期性。

(二)从活动时间阶段来看,春季、秋季是学生活动的旺季。一是因为老生毕业、新生进校社团组织要调整充实;二是因为春、秋两季没有进入考试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对小些,有更多的精力参加社团活动;三是因为国家的一些大型活动、纪念日比较集中在春、秋两季,社会上举行的各种大型活动选择春、秋两季的也为数较多。如“清明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十月国庆节”,以及具有地域性的“国际艺术节”、“电视节”、“熊猫节”等等,学校一般也在这两个季节组织文艺汇演、体育运动会等大型活动。

(三)从社团成员的思想发展的过程来看,有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刚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一般都是按照组织的安排活动,随着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的增强,便参与策划、组织等工作,变被动为主动。这是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过程的正常表现。因此,我们要用动态的观点来对待学生社团,把握时机,适时指导。学生社团活动充滞着学生课外的主要生活,与大学生的思想进步、成才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引导好了,激励作用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又促进社团向积极方向发展,形成良性的循环;但是,如果不注意引导,出现了颓废消极的思潮,不仅影响到对大学生的教育、培养,而且会使社团误入歧途。因此对学生社团的引导要从政治上强调方向性。把稳定、健康、积极向上作为社团发展方向性问题来把握(尤其是在政治问题面前,要把政治稳定放在社团工作的首位),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主要内容,同时,对学生社团中的不安定因素要引起高度重视。

第一,要防止学生社团活动中的闹事苗头。大学生活泼、热情、思想活跃,关注社会热点,人员密集、信息传播快,感情充沛、易冲动。在一些“敏感”问题上和大型活动中因为激情进发和情绪兴奋,容易出现分不清是非、不能自我控制的异常情况。有的被利用游行、张贴大家报,构成违法;有的一触既发,酿成事端(如在有的高校中学生球迷因为输球就发生闹事的情况),造成危害。因此,对社团的闹事苗头应高度警惕和重点防范。 转贴于

第二、要防止学生社团外的一些柞正式社团活动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除了社团组织、班集体等活动外,大学生课外活动较多的另一种形式是以“同乡”、“同学”名义的聚会,有的还与在社会上办企业的同乡有直接联系。对这种没有组织形式但活动十分活跃和经常的小团体,在思想上要高度警惕,经常地、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教育、引导,防止被社会上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利用。

第三、注意区别矛盾,加强疏导。在大学生的活动中,还存在社团活动与非社团聚会相互交叉的情况。学生行为也表现出多重性:既是学生社团干部,又是聚会者的朋友;活动中各种消息混杂:有正常渠道的信息,也有流言蜚语传播。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简单地加以定性和处理,而是要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区别矛盾、疏导矛盾,引导其向好的方面转化。比如,对常见的又较普遍的同乡、同学生日聚会,就可以把社团对成员的祝福与乡情结合起来,使未加入社团仅热衷于小团体聚会的同学感受到社团组织的关心,体会到社团活动的热烈,增加社团的吸引力,淡化学生中的哥们义气和乡土小团体活动。

强化管理是使学生社团健康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学生社团成员多,分布广,活动时间以业余为主,活动地点不固定,活动形式不拘一律,活动内容多样而新颖,给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正因为如此,更加显得加强管理的重要。根据学生社团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通过制定、执行规章,让每个社团成员明确社团的宗旨,了解社团成员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使每个成员有了自我约束、规范行为的可循之章;同时,公告社团章程,将社团活动置于广大师生的监督之下,也便于校团委和其他部门规范管理。

第二、在社团中,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把学生社团作为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提高依法办事、遵纪宁法自觉性的重要渠道。针对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法律知识贫乏、法制观念淡薄,用法律武器维护正义、保护自己、惩治违法的能力较差的情况,结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必须的法律意识、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在社团开展法律知识讲座、专题研讨等,结合课程开展“三五”普法活动,使广大社团成员在喜闻乐见的方式中受到教育,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依法办事能力。

第三、密切结合学校中心工作,有计划地开展多种有益活动。比如,通过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吸收广大同学参加;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歌咏、书画、摄影、棋、牌、球类、文明教室、文明宿舍等等),用健康的娱乐活动抵制社会黄、赌、毒的侵害;通过社团开展各种学术讨论,举办学术讲座创造学术气氛,通过社团组织学生勤工助学、设立维修站、组建读书俱乐部等,总之,通过有组织的活动增强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有利于他们积极参与学校的工作,促进校园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