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口腔医学的概念范文

口腔医学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口腔医学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口腔医学的概念

第1篇:口腔医学的概念范文

其实,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牙医,五年的本科学习只是一个基本的入门。口腔医学看起来只是嘴里那二三十颗牙的事,但它又不仅仅是那二三十颗牙的事。口腔医学是临床医学的分支,从事这个专业的人士首先需要掌握足够扎实的临床医学知识,这就需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这样的基础学科。

而相比于中医的“望、闻、问、切”疗法,或者内科医生擅长的药物治疗。口腔科医生对医疗器械的依赖较多。像口腔内窥镜、牙科扫描仪、X光牙片读取机等仪器也是诊断治疗牙科疾病的必要工具,这些都需要该专业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或操作的。

需要提醒考生的是,口腔医学专业不招收左撇子同学,一般不接受乙肝携带者报考,双眼矫正视力度数不能超过800度。

全国有不少高校开设了口腔专业,其中口腔专业综合实力比较强的高校有:四川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吉林大学、郑州大学、暨南大学、兰州大学等。

虽然个人的综合素质、技术水平是将来就业的决定因素,但在同等条件下,出身名校还是具有一定的优势,名校毕业的优秀研究生更容易受到教学医院、高档诊所的青睐。

口腔专业大学生包括口腔医学本科生和口腔医学技术高职生两个层次。选择专业的时候,考生可要看仔细了。因为你可能面对“口腔医学”和“口腔医学技术”两个专业概念。简单来说,口腔医学是治牙的,从业者是口腔医师,将来可以考执业医师,从事治牙、拔牙、镶牙、正牙等工作。而“口腔工艺技术”、“口腔医学技术”、“口腔医学技术与美容”等则属于口腔医学技术的范畴。口腔医学技术从业者是口腔技工,不能考执业医师,只能考技工证,一般不接触病人,而是根据医师的要求制作假牙,和口腔修复学联系紧密。

所以,如果你希望和病人打交道,针对不同病情进行诊断、设计治疗方案,请记住你应该选“口腔医学”;如果你喜欢工艺制造,能够耐下性子来雕琢一颗惟妙惟肖的假牙,那么“口腔医学技术”才是你所要的。

目前市场对这两个层次毕业生的需求量都很大。当前我国口腔医师人数与人口的比例大约为1∶17000,明显低于1∶3000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

口腔医学毕业的学生,多数人首选还是当口腔医师,这就需要在拿到学位后参加全国统一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考试内容一般都是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每年一次。如果没有考取执业医师或助理医师,那么你从事的医疗行动就属于“非法行医”的范畴。

口腔医师的就业去向主要有三个:一是教学医院,不仅从事口腔医疗活动,还进行口腔医学的教学及研究工作;二是口腔医院或综合性医院口腔科,从事口腔各科的临床诊疗;三是口腔诊所。

近年来,口腔医学本科生就业已经出现供过于求,专科生就更不用说了。另外,由于过去口腔医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好,部分口腔医学毕业生由于专业优势缺乏竞争意识,没有紧迫感。而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部分口腔医学毕业生的择业观念仍然陈旧,没有把目光投向民营口腔医疗机构或者口腔相关行业。

第2篇:口腔医学的概念范文

1整合医学的形成及趋势

漫长的医学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最早是“神道医学”时代,然后是“经验医学”时代,直到400多年前进入“生物医学”或“科学医学”时代,此阶段临床医学按照器官和系统进行分科,虽然已认识到相关器官组成一个系统,进而形成全身复杂的生理活动,但对相互间的作用还认识不够。20世纪70年代进入第四个时期,也就是目前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医学被认为是处理健康相关问题的科学,相关因素如遗传、生物、心理、环境、社会、生活方式和医疗系统等,交织形成了复杂的多因素模式网络。这奠定了整合医学的理论根据,为“整合医学”时代的兴起奠定了基础。2012年樊代明院士首次提出了整合医学的概念,将人视做一个整体,通过整合当今最先进的临床医学知识,制定更合适全身情况的方案。虽然近年来也出现了循证医学、转化医学和精准医学等医学模式,但这都是从医学发展的某一个方向或某一角度试图去解决问题,已不能最大限度地适应现代社会对医学健康的需要,而整合医学在其基础上进行优选和集成,其必将促进现代医学实践的正确发展。

2目前医学期刊中整合医学的实践情况

整合医学的实践在国内正在快速推进。比如成立了整合医学学术组织,在部分医学学会上设立了整合医学专业委员会;同时定期举行整合医学学术会议,比如2016年举行了“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专业委员会选举成立大会”;有些单位成立了整合医学相关的研究所;有些医院成立了整合医学中心等专门的病房。当然,在整合医学的实践中缺不了重要的一环即医学期刊的推进。目前,不少相关杂志多次设立专刊刊登发表整合医学相关学术论文,比如中华系列医学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肝病杂志》和《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和《医学与哲学》等,其中《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与时俱进地在2017年第8期创办“整合医学论坛”栏目,邀请5位口腔界专家针对整合医学在口腔医学各专业中的应用进行撰写文章。另一方面,一些整合医学专业期刊也相继创刊,比如《中华整合心脏病杂志》《中华整合消化病杂志》。所以种种迹象表明,整合医学理念正在改变我们医学期刊的结构,也为医学期刊带来新的思路与挑战,医学期刊编辑应该适应趋势,思考如何在新形势下发挥作用。

3医学期刊编辑如何在整合医学趋势下发挥作用

充分认识整合医学及其和医学期刊的关系

医学期刊编辑要想把握好这个新模式,首先必须认识并明确新模式最根本的理念。整合医学是将人看做一个整体,将医学各领域最先进的知识理论和临床各专科最有效的实践经验分别加以有机整合,并根据社会、环境、心理的现实进行修正、调整,使之成为更加符合、更加适合人体健康和疾病诊疗的新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基础包括三个方面:①整体观(Holistic)。人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而且不同的个体有其独特性。首先要把病人当成人而不是病来看。②整合观(Integrative)。这要求我们既要把现在已知各生物因素加以整合,也要把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等也加以整合;既要把现存与生命相关各领域最先进的医学发现加以整合,也要把与医学相关各专科最有效的临床经验加以整合等等,从而构建更全面、更系统、更适合人体健康维护、疾病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的新的医学知识体系。③医学观(Medicine)。要明确科学不等于医学,我们可以用科学的理论帮扶医学,但不能用之束缚或误解医学,更不能取代医生。在充分认识整合医学概念后,需要明确其与医学期刊的关系。首先医学期刊作为中介,可以有助于整合医学的引导和推广。医学期刊在医学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这个信息时代,很多医学研究及发现都会首先发表在医学期刊上,所以医学期刊在某种意义上对医学发展有引导的作用。另一方面,医学的发展也会影响医学期刊的发展,整合医学的出现会改变部分原来医学期刊的内容和方向,如果在此时没有跟上趋势,那么其发表内容将被其他医学期刊所湮没,医学期刊的质量和新颖性肯定大打折扣。所以这要求我们要有策略性改变一些组稿和编审方案。

调整组稿及编审策略

第3篇:口腔医学的概念范文

高职医学生未来主要服务于基层、社区及农村等医疗机构,从事基本的医疗、卫生保健、卫生宣教等工作,需要掌握大量实用、适宜的技术。对于高职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来说,要多利用宝贵的在校时间掌握一些口腔医学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其中,技能的训练至关重要,这是职业技术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区别,所以必须把握好“操作能力强、上岗就能用”的培养目标。就口腔修复岗位而言,高职医学生“上岗就能用“”上岗就需用”的操作为临床过程操作,这是由于口腔修复的社会化服务使修复模式的变革加快,改变了以往医技不分的状况。由于专业性质的分工,医师与技师作为口腔修复主体的分工也更为细化,将以社会的分工合作来完成牙齿缺损与缺失的修复,不仅可以保证修复的质量,还能提高工作效率。高职医学生对于制作工艺过程操作(如烤瓷冠的制作、卡环的弯制、全口义齿的排牙等)只需了解方法和流程即可,应该利用大量的学时进行临床过程操作训练,放弃一些“上岗不需用”的工艺过程操作的技能训练。

2口腔修复学教学改革设想

2.1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教学要达到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的目的,就需运用动画短片及真实的录像让学生对操作过程进行详尽的了解、分析,然后模拟,最后由教师对重点环节作点评。理论教学中,对概念性的知识尽量配以图片讲解,可使学生获取的信息贴近临床实际,生动、直观,达到多接触、早接触临床的目的;同时,让学生明确工作岗位中必需的技术和操作,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2.2实训地点的变化临床操作技能的培养离不开临床实践,实践教学要突破实验室的局限,把教室搬到诊室,是增强实战能力的重要举措。对于一些重点、典型的病例,可分组、分批到医院口腔诊室,观摩带教教师的操作全过程,包括常规的义齿设计、牙体预备、印模制取、戴牙等,回到课堂后,针对容易出现错误的环节,组织讨论,再回到实验室模拟操作,并将自己的学习体会、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和解决办法写成实验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2.3教学内容的改革开展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支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体验式教学,关注本专业最新技术动态和观念变化,结合高职口腔医学专业学生能力,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引入教学中;按照未来岗位的要求精选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经济、社会现状同步发展,尤其要精心编写实验教程,将完成各种岗位任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需求的共性要求(如几类全冠修复的牙体预备特点)重新组成核心训练课程内容,并形成独立的综合实训课程,而不是单一训练一项技能,以便学生系统掌握技术要领。根据我们多年来对医疗机构的调研,可将口腔修复职业岗位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划分为6个工作模块:(1)口腔检查与义齿设计;(2)牙体缺损的固定修复治疗(包含桩核设计与蜡型制作);(3)固定义齿的牙体预备技术;(4)活动义齿的设计与牙体预备技术;(5)固定义齿与活动义齿印模制取技术;(6)各类义齿试戴与戴牙后相关问题的处理。以上6个工作模块是工作的基本内容,体现了岗位技能的精髓,应根据难度大小安排课时、制定技能标准。每个工作模块就是一项工作任务,实际工作任务可能是多个模块的结合。这种模式克服了以往实验教程专注于技工操作、混淆了高职口腔医学专业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弊端。口腔修复职业岗位调研证明,学生只要完成以上6个模块实训,就基本可以胜任岗位实际工作,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专业实践技能和提高解决临床问题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2.4强调知识和技能的整体性与综合性口腔修复临床工作不能脱离口腔医学相关学科,因为口腔修复学,不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必须自始至终体现知识技能的整体性与综合性;口腔修复学知识和技能离不开口腔解剖生理学、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等学科知识,同时还需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因此,教学中要体现医学的整体性与综合性理念,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例如,患牙拟行桩核冠修复,需要评估患者全身状况(如是否患有糖尿病)、患牙牙周状况、根尖周与骨质状况、牙根长度等。教师应在理论教学中引导学生开阔思路,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让学生多角度认识一种疾病或症状,多方面看待几种治疗方法之利弊,把所学知识用好用活,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临床医师。

第4篇:口腔医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口腔医学;健康;教师;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 R-0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6(a)-0148-02

Discussion on how to improv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vel for oral medical teachers

ZHANG Jun

Department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Affiliated Tianjin Stomatology Hospital of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41, China

[Abstract] Oral med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medical education, and improving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vel for oral medical teachers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to the development of oral medical education and to cultivate new oral medical talents meeting the needs of development of the era. The way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vel for oral medical teachers is made a discussion,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study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oral medical teachers, changing teaching methods, activing teaching atmosphere and so on.

[Key words] Stomatology; Health; Teacher; Education and teaching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国际化、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大为提高,医学知识更新速度加快;随着对医学研究的重视和大力投入,产生了许多新理论、新技术和新设备,医学教育的内容也随之越来越丰富[1]。那么,如何培养出适应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口腔医学人才,是摆在口腔医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问题。其次,口腔医学教师是引导学生步入口腔医学殿堂、激发学生对口腔医学探索产生兴趣的主导力量,其教育教学水平是口腔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也是我国口腔医学发展进步的基石。现从以下几点阐述如何提高口腔医学教师的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1 加强口腔医学教师的理论和实践学习

随着科技发展,交叉学科的兴起,使得医学有了飞速的发展,从而产生了许多新的医学理论及对疾病有了更为丰富的认识,研究成果层出不穷,那么作为医学教师,就要不断地通过关注医学动态、查阅相关文献以及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来汲取这些知识,使自己与时俱进,第一时间掌握新的资源,从而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口腔医学同其他医学学科一样,是一门经验学科,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对医学有理性认识,因此要注重实践学习,丰富实践经验,成为一名理论、实践兼备的教育者。比如,积极参与科研实验,掌握了解一些新的实验工具和实验方法;临床教师需要注意临床诊治过程中患者病情变化的每个细节,善于总结,从中发现一些新的规律性问题或经验教训,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工作榜样;积极参加进修学习及各种学术活动,多与他人进行交流,从中获得启发,取长补短。

2 改变教学方式,活跃教学气氛

在校学生步入临床前,对口腔医学知识的理解往往局限于理论,并且只是抽象的理解,与临床实践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更生动具体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一些新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而且可以非常直观地对一些难以用书面和口头表达的内容进行演示,如利用多媒体的概念和特点,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制作简洁易懂、直观生动、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视听教材,提高医学教学水平[2];利用标本或模具,讲解理论知识或演示临床操作过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同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以“医生”的角色与教师交流、探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如在学习完口腔颌面部感染疾病后,在对腮腺炎的诊断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现有的口腔颌面外科、口腔颌面解剖学知识背景下作出诊断、列举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提出自己的治疗方案,同时发挥学生想象力,设想对这一疾病从何种角度可以进行研究。

3 发挥教师团队的作用

教师团队具有目标明确、成员互补、分工协作、有效沟通及绩效显著的特点[3]。建设教师团队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合理的教师梯队是团队建设的保障,有资质的教师教学工作中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定期组织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鼓励优秀青年教师,多为他们创造机会,形成良性竞争环境[3],做到“人尽其才,各展其能”,提高教师教学教育水平。同时,各个专业课教师应该相互沟通,适当调整口腔医学的基础与临床课程的顺序安排,使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能有效串联起来,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强化所学知识,而且能够融会贯通,综合掌握所学知识。

4 鼓励教师参加科研,摒弃学术腐败

口腔医学科研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科研工作可以不断促进、丰富教师的业务学习,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也可以吸引学生对某一领域产生求知欲[4]。教师要正确对待科研,不能把科研等同于名和利,否则会变成学术上的“腐败者”,这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不尊重;教师本身要注重自身品德及学术修养,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师生观,要真正做到育人的目的,而不是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作为自己利益的牺牲品。同时要给学生发挥想象力的空间,支持学生实施有创新的研究设计,不能让对科研经费的顾虑成为制约因素。

5 教师评价机制

科学地评价教师业绩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建立重业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和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关键[5]。教师评价机制应为多元化机制,包括校方评价、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对于临床教师来说还应有患者评价,临床技能评价。教师评价机制的建立对于教师业务水平、教学艺术、品德修养、师生关系等方面均有促进作用,同时也为教师提供反思内容,为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可能值得借鉴并尝试的新方法,更好地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

6 学校管理职能作用的发挥

医学院校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也影响着教师教育教学业务水平,如图书馆建设、仪器、设备的购买等;“招贤纳士、不任人唯亲”,是学校管理者使优秀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及激励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用人准则;鼓励、帮助教师积极组织各种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是提高业务水平的一种途径。

口腔医学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医学教育担负着神圣使命,我们应该认真履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义务,这是使口腔医学得到继承和发展、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使我国的口腔医学科技发展蒸蒸日上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 吴光. 浅谈我国医学教育现状与改革[J].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6(B11):31-34.

[2] 贺冰,史东光,杨春梅. 提高临床医学教学水平的研究[J]. 现代情报,2003,23(12):223-51.

[3] 张意忠. 建设高校教学团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3(2):40-43.

[4] 余平.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水平提高途径探讨[J]. 南昌高专学报,2008, 23(4):145-146.

第5篇:口腔医学的概念范文

1.应用美学手段处理牙医学临床中的技术问题直接应用美学手段处理牙医学临床中的技术问题,包括医学方法不能解决的难题。这就是实践功能,例如美学对色彩学的研究远比医学为早且更为深刻,牙科医生早已借助美学对色彩学的研究成果,而且其依存关系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日本专门成立齿科色彩学会组织学术交流,培养博士生,足以说明色彩学这一美学方法在牙医学中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视错觉"本来是美学领域的研究课题,如今已成为美容牙科用来解决临床疑难病例的一种手段。当前牙修复缺隙过大、过小、过长、过短时,常规处理方法总是不尽人意,美学效果较差,然而利用视错觉原理,将牙齿轴面角修整,改变唇面突度和受光面积,却能使病人满意而归。又如利用美学中关于光的漫反射原理,增加牙齿唇面纹理,可获得真实、生动的质感;利用"色深显窄显远,色浅显宽显近"

的原理,选择人工牙的明度,可改变牙齿唇舌向位置的视觉效果;利用"分割增多,面积显小"的原理,处理唇面发育沟及其深浅,来改变个别牙的视觉大小等等,这些美学原则都能为美容牙科实践带来直接帮助。

2.美学的广泛渗透关系到牙医学水平的提升美学对提升牙医学水平的指导功能,在国外早已被普遍认识。国际美学牙医学会主席GOLDSTEIN指出:虽然美不是绝对的,但是某些美学原理可以转化为牙科技艺却是相同的,知道一些原理比单纯靠直觉重要。

近年来我国学者的实践也证明,美容牙科的几项主要技术指标,诸如色彩、形态、大小、排列、咬合等,无一不在接受现代美学和医学美学的理论指导,口腔医学美学已广泛渗透到临床设计、操作技巧和效果评价之中,牙齿与颜面审美的协调关系更是口腔正畸、口腔修复的最高追求目标。又如黄金分割律的美学原则用来确定前牙牙合龈径与近远中之比,指导排牙时上颌前牙的转位程度,选择微笑时尖牙间距与口角间距的比例关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格式塔"美学理论,对前牙唇面突度与侧貌面型的协调,颊线走向与上颌中切牙形态的确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审美能力是介入牙医学的基本条件美学可以提高审美能力,熔铸深层文化内涵。一个人的审美能力,虽然摸不到,抓不住,但它犹如一缕轻风,是可以感觉到的。牙医学中的美与审美客观存在,能否发现它,发现的深度及能否运用于临床,就看你的审美能力了,也就是你对优化功能的掌握。

人对美的感觉是有层次的,即审美能力由浅入深分为三种层次。①直觉审美能力

接受事物的外在形式美,与生俱来,偏重通俗、情节、装饰、外表等美学因素。②

第6篇:口腔医学的概念范文

急诊医学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发病急、病情危重、变化急速、时间短、应急性高,要在瞬间决定病人生死存亡,这时任何的操作都要精、准、快,而没有试验的机会,这就决定了急诊医生所负担工作的艰巨,也造就了急诊医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更高,其培养比其他医学学科更加严格。传统条件下,急诊医学教育和其他内外科医学教育一样,都致力于“课堂教学-课后临床见习-教师临床讲解与示范-学生自行理解与掌握”。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需要反复的临床实践与操作,需要相应病种的反复处置与经验积累。尽管近年来我国急诊医学的教学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目前仍面临一些不足,如没有整体的救治方式(思路)、实习时间短、急诊的资源设备未得到很好的利用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教学要求的提高,在病人身上学习和演练临床技能的学习方式在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等各方面越来越多的暴露出许多困难与弊端,在病人身上进行实习越来越被社会大众所不能接受,尤其近年来法律的健全以及人们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医学实践教学中的问题越来越多———临床病例少,病人不配合等,既往在真实患者身上进行的实习方式,越来越受到限制。同时,在现行的医疗法律法规下,以及保护病人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任何试验性的操作都是不允许,也不应该在病人身上实施,尤其是急诊医学。这些情况都对以往以病人为见习和实习主体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带来了新的难题。

2高端模拟系统在医学教育中的优势

当以病人为实习对象的可能性日趋减少时,模拟与虚拟技术的出现与发展给予了我们新的平行教育途径,模拟与虚拟技术开始走向医学教育的前沿,尤其是近年来,高端医学模拟技术日趋成熟,医学模拟教学也逐步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所谓高端模拟系统是一门利用模拟技术创设高仿真模拟病人和临床情景来代替真实病人进行临床医学教学实践的教育学科[1]。它倡导以尽可能贴近临床的真实环境和更符合医学伦理学的方式开展教学和考核,创设出模拟病人和模拟临床场景,利用更加科学和人性化的教学和考核手段培养医学生敏捷正确的临床思维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临床综合诊断能力及各项临床操作技能,从而在有效培养临床医学人才的同时也减少了医疗事故和纠纷在临床实践中的发生[2]。在我国,高端仿真模拟训练技术,尤其是以“生理驱动技术”为核心所制造的模拟人,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模拟病人[3]。它是一种结合多种生理功能的多级综合模拟系统:这些功能包括心肺系统、肌肉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模拟系统可显现出各种临床表象(如:自主呼吸、眼睑眨动),同时监控参数变化(如心电图、血压等),并在指导者不进行干预或干预极小的情况下对操作者的行动产生反应。其训练真实、方便、多样、可行、安全、可控、可重复等诸多优势已经得到了国际上的普遍认可[4]。这些优势就决定了高端医学模拟系统在急诊医学教育教学中的可行性。

3高端模拟系统在我系急诊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在2008-2009年度,我们对临床系和口腔系选取两个班的学生应用高端模拟系统,从理论、见习、操作和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急诊医学新教学方法的改革尝试。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既往急诊医学教学模式不同的是,减少了急诊医学授课与内外科授课之间重叠部分的内容,增加内外科授课中属于自学或略讲、但又与急诊医学密切相关的内容。利用丰富的电化教学课件及我系自行录制的教学录像,反复强化、强调急诊医学的急、危、重特点,同时利用平面与立体相交叉的方式,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内容。例如在心肺脑复苏的讲解中,利用自行录制的教学录像,不仅在课堂上予以电化教学,同时还通过网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共享,为学生的反复观摩、理解提供可能。加强床前教学与特殊病例讨论小结。在学生临床教学期间,结合我科留观病人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讲解临床处理的方法及内容,并适时的提出相应的问题,为学生课后的思考和查阅文献提供一定的引导和帮助;同时,通过高年资教师带领学生参加临床教学,让学生在实景情况下观察和学习急诊处理。实习期间,组织学生调阅我科积累的教学病例资料,在高年资带教教师主持下,共同探讨、分析特殊病例的临床资料,并由此引出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遇到类似患者的处理及鉴别,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学生操作能力培养以及高端模拟系统的应用通过前面所述教学阶段过程,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急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也对急诊患者的临床处理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认识。在高端模拟系统方面,让学生在具备一定急诊临床技能的情况下,进行手把手示范教学,然后让学生分批次在模拟人上进行练习,并由学生互相发现和指正操作过程中的不当之处,而带教教师进行质量监督。与传统教学相比,高端模拟系统可提供多种临床可能的练习,除了心脑肺复苏外,还可以进行胸腔闭式引流、诊断性腹腔穿刺、急救药物处置及其反应、气管插管、动静脉穿刺、除颤、起搏等。通过多种多样的急诊技能练习,不仅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急救技能。急诊教学考核。除了传统的笔试理论考试外,利用高端模拟系统能更好的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在设定相应的急诊病患模式下,也可以考核学生的临床分析、诊断及处置能力。例如,给学生设定急性空腔脏器穿孔的病患,但只给出患者的病史及临床症状,让学生利用高端模拟系统进行查体,并要求学生描述患者的可能诊断及依据,以及需要进一步进行的检查,同时还可考核学生诊断性腹腔穿刺的指征及方法。

第7篇:口腔医学的概念范文

口腔医学及牙齿人类学在研究牙齿形态上的差别及联系

牙齿形态是口腔医学及人类学一个共同的研究专题,两者在研究目的、方法、侧重点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同时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学对牙齿形态特征的定义始于19世纪下半叶的西欧,之后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南非、印度广泛传播,至20世纪形成了牙齿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及方法。其研究对象不仅包括不同地区及种族的现代人,还包括古代人以及一些灵长类动物。研究目的多是为了阐明人类的起源和演化,迁徙与交流,以及族群间亲缘关系。尽管牙齿人类学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牙齿病理学,但研究目的是为了推测当时、当地人类的生活环境、卫生状况、经济和饮食结构、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信息。而口腔医学的研究、服务对象为现代人,研究牙齿的形态学特点,是为牙疾的预防及诊治提供解剖依据。相同的牙体解剖结构,在口腔医学及牙齿人类学往往具有不同的名称,形成各自独立的术语体系。这些名称可以为等义词(含义完全对等,如:切牙与门齿),有时在概念的内涵及外延上又有所差别(如:畸形舌侧沟与门齿中断沟,下颌前磨牙C形根与Tomes根)。相比较而言,牙齿人类学对于牙齿外形特征的描述与分类更为详细、系统,更符合国际化、标准化。这是由于牙齿人类学需要对不同种族、不同地区人群的资料进行比较。尤其是Scott等[1]提出了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牙齿人类学标准(Arizonastateuniversitydentalanthropologysystem,ASUDAS),各项牙齿形态特征按其表达强度被详细定义和分级,并建立了标准化参考牙模(standardizedrefer-enceplaques)。而口腔界尚未建立如此全面的、国际化、标准化的牙齿形态评价体系,在界定某些解剖特征时(如:下颌前磨牙根面沟、卡氏尖、畸形舌侧沟)其阳性门槛值的设定常常不是很明确,这不利于资料间的比较。

在研究方法上,牙齿人类学常常要同时对十余项甚至数十项牙齿特征进行观测,再采用特定统计方法,如:计算MMD(meanmeasureofdivergence)距离系数,比较不同群体间的相似程度,分析人群亲缘性的远近[1]。由研究对象多为珍贵的化石、古尸遗骸或正常人,故一般不进行破坏性研究,研究重点多在于牙齿的外部形态;通过观察实体牙齿、化石或牙列石膏模型记录牙齿形态特征的表达强度及阳性表达率。但近年来,随着高分辨率CT、显微CT的出现,可以在不破坏标本的前提下对牙齿内部结构进行观察(如釉牙本质界的3D形态[6]),故牙齿人类学的视域也会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拓展。口腔医学则更关注具有临床价值的牙体解剖结构,尤其是牙齿内部根管系统的形态,它与牙髓治疗的成败密切相关。方法上,以往常用的连续硬组织切片法、透明标本法往往会破坏标本。口腔医师常研究不同牙位、不同牙根内各型根管的发生率,但不少学者没有将牙根变异与根管变异结合起来考虑,这就会丢失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口腔界学者往往孤立地对单项牙齿形态特征进行研究,不探讨多项特征之间的相关性。而同一项牙齿形态特征在人类学与口腔医学可以具有不同的地位与价值。如:卡氏尖、铲状齿、下颌磨牙转向皱襞等,尽管人类学价值非常高,但临床价值较为有限,某些牙齿特征在口腔界甚至没有相应的名称(如:臼齿转向皱纹);然而,仍有不少牙齿形态特征同时具有重要的人类学价值及临床价值,如:牙根形态、数目的变异(前磨牙及磨牙的牙根数目、Tomes根、上颌切牙畸形舌侧沟等)。此外,对牙齿特征发生率高低的判断两学科的着眼点也不相同。牙齿人类学强调相对性,一个绝对值较低的发生率在人群比较时可能属于高发生率。而口腔界更重视发生率的绝对值大小;临床医师可据此判断某项变异出现的概率,从而制定相应的对策。

各项重要牙齿形态特征的特点及意义

人类牙列上可被识别的牙齿形态特征不下100种,但有明确的定义及标准,并被用于详细的人类学分析的特征有30~40项,其中最常用的有二十余项;以下列举一些具有重要人类学价值和(或)口腔医学价值的牙齿形态特征[1,7]。

1上颌中切牙铲形齿、双铲形齿铲型齿最早在东亚及欧洲的直立人中就已出现。其特征是切牙外侧边缘向腭侧卷起,横截面如“┕┙”状(图1A)。铲型齿还能发生于上下其他切牙。以铲形门齿为特征的中国型牙齿在华北汉族人中出现频率超过98%,出现率居全球之首。在北亚地区也比较多,但不如华北地区发生率高。双铲型齿(图1B)指切牙唇面也出现铲型凹陷。中国人同样具有高发生率。本文作者认为,在对中国人前牙美容修复(烤瓷牙或树脂修复)时,可以考虑到这一牙齿特征,使修复效果达到对称与逼真,并符合种族及个性特点。

2上颌侧切牙中断沟(interruptiongroove)中断沟的发生原因尚未探明,与口腔界的畸形舌侧沟、牙内陷关系密切,但在界定上又有所差别[1,8]。中断沟在欧亚西部人群(西欧、北欧、北非)及巽他群岛-太平洋人群(史前东南亚、现代东南亚、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的发生率在20%~40%,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人群(西非、南非、闪人)及萨胡-太平洋人群(澳大利亚、新几内亚、美拉尼西)出现较少,而在中国-美洲人群(中国、蒙古、日本、绳文人、东北西伯利亚、南北美洲)更为常见。中断沟也可发生于上颌中切牙,但发生率低于侧切牙。中断沟有可能成为细菌、菌斑的藏身之地,导致龋病或局部持续的牙周炎[9,10]。

3上颌第一恒磨牙卡氏尖、釉质延伸ASUDAS将卡氏尖的表达强度分为0~7级(图1C)。它在白人中的出现率及表达强度要高于黄种人及黑人。是白种人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性牙齿特征[1]。卡氏尖的临床意义不是很大,沟隙型可能导致龋齿,结节、牙尖型可能影响正畸带环的套入,还可能咀嚼时刺激黏膜,引起不适[11]。牙釉质延伸(enamelextension)即口腔界所谓的釉突。在欧亚西部人群、撒哈拉南非洲人群、萨呼尔-太平洋人群发生率低于10%,东北亚及美洲土著人为40%~60%。釉质延伸的任何一级都可能伴有釉珠,釉珠还能单独发生。口腔界将釉珠和釉质延伸合称为异位釉质,磨牙区异位釉质好发于颊侧,可导致根分叉牙周附着丧失及牙周炎症性囊肿[12]。治疗过程中有时需将其磨除。

4上颌第三恒磨牙退化东亚人群第三磨牙齿的缺失率明显高于其他现生人群。Turner认为,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在牙齿形态上出现了一种缓慢的退化趋势。第三恒磨牙经历了钉形-缩小-先天缺失这样一种连续退化过程。Turner还指出东北亚人群的缺失率(32.4%)高于东南亚人群(16.3%),东南亚型的第三磨牙缺失这一特征的形成年代较晚(不超过5万年前),东南亚型的人群北移后因自然选择或漂变作用而产生了东北亚型的人群[1,5]。我国的刘武对此持不同的观点。他基于我国古人类化石中,蓝田人、柳江人都存在第三磨齿缺失现象,主张东亚人群连续进化的观点,并指出第三磨牙缺失现象的出现时间比Turner设想的早得多[13]。

5单根型上颌第一前磨牙Turner规定了前磨牙牙根数目的计数方法:1.单根:根尖可以存在分叉切迹;2.双根:牙根分叉高度超过根长约1/4~1/3;三根:牙根分叉高度超过根长约1/4~1/3。上颌第一前磨牙双根在北亚、美洲人群发生率在5%~15%,东亚人为20%~30%,欧亚西部人群、巽他-太平洋人群及萨胡-太平洋人群发生率30%~60%,撒哈拉沙漠南人群超过60%[1]。口腔界往往更为关心牙根内部的根管类型。双根型牙的根管大多为Weine2-2型或1-2型,而单根牙未必是1-1型根管。

6下颌第一前磨牙托梅斯根(Tomes''''root)Tomes最早(1882年)注意到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近中面有时会出现一条深沟,该解剖异常实可视为从单根牙到双根牙之间的过渡类型[1,14]。ASUDAS将其分为0~5级共6级(图1D):0:无发育沟,即使有截面也呈浅圆形而不是V型;1:浅的发育沟,沟的截面呈V形;2:中等深度的发育沟,沟的截面呈V形;3:深的V形发育沟,长度超过根长1/3;4:牙根近远中面各有一条突入较深的发育沟;5:存在2个牙根,根分叉位置超过根长的1/4~1/3。通常所谓的托梅斯异常根指ASU3~4级的状况。在撒哈拉沙漠南人群及澳大利亚土著人群发生率最高,超过25%;欧亚西部人群、绳文人、美洲极地人群、新几内亚人发生率<10%。Fan等[15]用显微CT观察了86个存在根面沟的离体下颌第一前磨牙,发现共有93条根面发育沟,78.5%位于近中根面,根中部双根管率为21%,根尖部双根管率为80%,C形根管在不同水平形态各异。Lu等[16]对82个台湾地区中国人下颌第一前磨牙进行连续切片观察,报道双根管率为22%,C形根管发生率为18%。

7上颌第二恒磨牙牙根数上颌第一恒磨牙通常有3个根,牙根数变化较大的是上颌第二磨牙,而第三磨牙通常有1~2个根。3根上颌第二恒磨牙在美洲极地、西北及北美洲人群出现率最低,为35%~45%;在欧亚西部、东亚、南北美印第安人出现率为50%~70%;在北非、东南亚、密克罗尼亚、美拉尼西亚人群高达70%~80%,撒哈拉南非洲人群及澳大利亚人群发生率最高,超过80%[1]。三根型上颌第二恒磨牙发生率越低,牙根及根管发生融合、弯曲等复杂情况的概率就越大,根管治疗就越困难。

8三根型下颌第一恒磨牙下颌第一恒磨牙可有1~3个牙根,三根型下颌第一磨牙表现为除了近、远中根外,额外存在一个独立的远舌根。它在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东北亚人群及北美极地人群发生率最高,超过20%,欧亚大陆西部、撒哈拉沙漠南及萨呼尔-太平洋人群发生率最低,低于5%[1]。Turner认为下颌第一恒磨牙远舌根变异是现代人才有的特征,在非人灵长类、南方古猿、直立人、尼安德特人等化石人类均未见报道;他提出该牙齿特征的起源是由于基因突变形成于约三万年前,在东南亚人群发生率在10%左右;该人群在向北扩展过程中,由于选择和遗传漂变,造成东北亚人群更高的发生率[5,17]。但刘武在1995年发现的周口店人类下颌化石上找到直立人阶段就出现三根型下颌第一恒磨牙的证据,提出对于该牙齿特征的形成机制需要新的解释[18]。由于远舌根管口通常较小,在髓室底位置较为隐蔽,根管治疗时,如果发生遗漏将导致根管治疗失败;此外,远舌根管不仅较为细小,而且常弯向颊侧,根管预备时易产生各种不良形态,或发生器械断裂[19,20]。

9单根型下颌第二恒磨牙单根型下颌第二恒磨牙在东北亚、美洲人群中发生率最高,超过30%,其次为欧洲、东南亚及波利尼西亚人群(20%~30%),北美、密克罗尼亚、新几内亚发生率约10%~20%,撒哈拉南非洲人群、澳大利亚及美拉尼西亚人群发生率低于10%[1]。单根型下颌第二恒磨牙包括了口腔界所谓的C型牙根及C型根管(2个牙根在颊侧不完全性融合),也包括完全融合的单根。出现C形根管时,常规方法往往难以彻底清理其复杂的根管系统,达到彻底的三维充填,是根管治疗的难点[21-23]。

第8篇:口腔医学的概念范文

中华医学会学术会务部主任杨民和戴毓平同志到会指导;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王炜教授、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副主任鲁开化教授、澳门美学美容协会主席陈清海先生应邀出会。开幕式由邓典智教授主持,彭庆星教授致开幕词,张其亮教授作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工作报告,会议收到《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社等单位的贺电贺信。

从1989年7人筹备组成立时算起,今年正值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组建10周年。学会编印了一部精华本纪念册《中国当代医学美学美容:1989-1999》奉献给会议。

本次会议交流学术论文460篇。专题报告有:

①医学人体美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彭庆星);②二论加速我国医用生物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关于医用生物材料(植入体)的安全性评价与评价标准(高景恒);③美学牙医学及其发展(孙少宣);④皮肤保湿研究进展(魏骏);⑤躯体变形障碍--美容医学中的重要精神医学问题(何伦);⑥面部轮廓形及美容(王炜);⑦美学牙医学与微笑审美(王光护)。

在大会重点发言的论文共24篇。

①赵永耀:面向21世纪的医学美学研究。

②李祝华:试论美容外科风险及对策。

③景生保:医学美学学科发展方向之管见。

④黄兰柱:面部缺陷患者心理卫生评估。

⑤陈言汤:硅凝胶假体隆乳的临床观察。

⑥庞水发:大面积瘢痕性秃发的整形修复。

⑦熊韬:眼袋分型与下睑成形术。

⑧李东等:上睑成形术后并发睑下垂的诊治探讨。

⑨于国中:鼻翼与鼻大部分缺损的修复。

10刘林山番:全耳廓再造成形术63例临床体会。

11鲁开化:耳后皮瓣在耳部创伤与畸形修复中的应用。

12张文龙: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前评估。

13刘小蓉:唇裂术后鼻畸形的综合治疗。

14林培炎:非手术性面型矫治可行性之临床研究及后牙牙合垫医学美容应用价值初步探讨。

15王光护:电脑影像系统(CIS)与牙齿美容。

16张宁宁:日本口腔医学美学研究现状。

17蔡中:上海市90例汉族女性软组织侧貌的X线头影测量研究。

18陈清海:用"皮肤生物钟"提高美容效果。

19刘津:超脉冲激光皮肤磨削术78例临床治疗报告。

20王学民等:一种化妆品成品及原料人体皮肤保湿功能评价方法的研究。

21邓丙戌:328名青少年的白况分析及中医辨证探讨。

22冯信中:皮肤的老化及其防治。

23林茂昌:眉眼唇美容文饰术的医学性征及并发症的预防处理。

24刘伟:江西省美容医学教育进展汇报。

此后进行分组讨论(医学美学理论、美容外科、美容牙科、美容皮肤科、专业美容)以及代表间广泛的交流接触。美容器械药品的展示也非常丰富多彩。学术质量较前两届大会又有明显提高,反映了我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发展的新水平。

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举行了改选换届,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由43名委员组成。

名誉主任委员:张其亮 顾问:邓典智

主任委员:彭庆星

副主任委员:高景恒 孙少宣 杨希惠

常务委员:方彰林 田家琦 孙少宣  何 伦 杨佩瑛 杨希惠 陈言汤 张树孝 胡骄平 高景恒 梁祖琪 郭天文 彭庆星 潘可风 (常务秘书:何伦)

新当选的副主任委员孙少宣教授主持了闭幕式。副主任委员高景恒教授宣读了第三届委员会工作计划。新任各学组组长胡骄平、陈言汤、潘可风、田家琦教授分别代表医学美学学组、美容外科学组、口腔学组和美容皮肤科学组作总结发言。最后由彭庆星主任委员作大会总结发言。(本刊记者综合报道)

世纪之交,美丽的南宁依然是鲜花朵朵,温暖如春。美容医学的全学科性学术信息载体、卫生部主管期刊--《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第三届编辑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经过半年的筹备,于1949年11月25日在此开幕。来自全国的60余名专家、教授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杂志社辛映继社长主持。本刊编委、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分会的领导张其亮、彭庆星、孙少宣等教授也参加了会议并代表学会作了重要讲话。

南宁会议时值世纪之交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是《中国美容医学》杂志获批国家刊号、正式成为国家级期刊后的第一次大型会议,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会议,是前进路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辛社长代表杂志社和朱宏亮主编致开幕词,对二届编委会全体编委所作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并表示衷心地感谢。他多次强调,编委会是期刊的学术领导,编委会是杂志的灵魂和支柱,正因为有了大家多年来的积极支持和共同努力,杂志才得以生存和壮大。

为了更好地发挥全国各地区编委的作用,开展美容医学的各项学术活动,发现和培养本地区本专业的学科人才和作者,辛社长就关于"设立地区委员会的意向(草案)"与编委们交流了意见。

编辑部姜如蓉主任汇报了二届全委会以来的工作情况和获批国家正式刊号的前后经过及现况;对为期刊的创办做了一定的贡献,现在虽然已退休但仍在为期刊做工作的王泽民、郑信民、查元坤三位同志推举为资深编委;评选了马奇

尹存贞

王海棠

孙少宣

田奉宸

冯光珍

李世荣

何伦

冷同嘉

陈宝驹

陈美兰

张风翔

庞水发

周兴亮

赵新华

赵永耀

贺孟泉

高建华

黄拔瑞

彭庆星

潘可风

姚月玲

郭树忠

熊明根

谭升顺等26位同志为二届优秀编委。

本刊副主编、第四军医大学整形外科鲁开化教授宣讲了《新一届编委职责》。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修复科教授、《中国美容医学》杂志副主编郭天文公布了"第三届编委"名单。表彰了"《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第二届优秀编委"和"特聘资深编委"名单,之后会场上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会议上,编委们畅所欲言,气氛热烈。大家就《中国美容医学》杂志在新世纪如何发展工作展开了讨论。在肯定杂志八年来所做的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不足,从封面设计、版式装帧到内文质量、编辑素质等都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编委们对组建各地区编委会的建议非常感兴趣,认真分析、酝酿,热情很高,表示愿意将此建议带回去与所在单位领导协商并表示在新一届编委会的指导下,要再接再励,积极组约高质量、高水准的学术论文,宣传《中国美容医学》杂志,发挥编委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力争把《中国美容医学》杂志办成一本高质量、高水准的中国一流期刊。

第9篇:口腔医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菌斑控制;漱口;剔牙;刷牙

中图分类号:R24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4-0769-03

现代牙周病学认为,菌斑生物膜是牙周病发生的始动因子,所以通过适当的口腔卫生措施和用具来控制菌斑是牙周病的预防保健及治疗中的重要一环。菌斑控制(plaque control)指的是日常清除牙菌斑并防止其在牙面及邻近牙龈表面上的继续形成,是治疗和预防牙周疾病的重要方法,是保持牙周组织健康必不可少的措施[1]。

在我国的古代典籍及医学著述中有许多关于菌斑控制措施的记载,无论这些措施的原始出发点是基于对美观、礼仪、教规的要求,还是真正出于对口腔保健的认知,但殊途同归,都对我国菌斑控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漱口 漱口液及漱口方式的发展

虽然按现代牙周病学的观点,单纯的漱口并不能消除菌斑,但它对保持口腔卫生、延缓菌斑的形成有积极的意义[1]。

我国最早见诸于文字的有关漱口的描述是《礼记•内则》中的“鸡初鸣,成盥漱”[2]。目前较普遍地认为《礼记》中的篇章大多数写就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已提倡早起用盐水漱口。

除了用盐水外,其它的漱口剂还有酒、茶、温水等。如《礼记•曲礼上》中的“主人未辩,客不虚口”[2],唐孔颖达疏曰:“虚口谓食毕饮酒荡口,使清洁及安食也”。苏轼在《漱茶说》(1083年)谈到了浓茶漱口:“每食已,辄以浓茶漱口,烦腻即去,而脾胃自和。凡肉之在齿间者,得茶浸漱之,乃消缩不觉脱去,不烦挑剔也。而齿便漱濯,缘此渐坚密,蠹病自已。”[3]据现代药理分析,茶叶中含有茶单宁和少量的氟化合物,有抗菌、防龋的作用。说明古代主张用浓茶漱口来进行口腔保健是符合科学原理的。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在《饮膳正要》(1330年)中提到:“凡食讫温水漱口,令人无刺激口臭。”[4]

从汉代开始,人们对口腔不洁与口齿疾病的关系已有所认识,并有用漱口治疗口腔疾患的记载。《史记•仓公列传》记载了一则西汉名医淳于意(公元前205年-前150年)治疗龋齿的病例,提到其病因为“得之风,及卧开口,食而不嗽”。并提到了治疗方法,“即为苦参汤,日嗽三升”[5],这也是我国最早用中药汤剂漱口治疗口腔疾患的记载。南宋张杲《医说》(1189年)中还有用盐水漱口治疗牙齿出血的记载[6],并引东汉《金丹全书》云:“凡一日饮食之毒,积于齿缝,当于每夜刷洗,则垢污尽去,齿自不坏。”同时书中还提到“今人漱齿,每以早晨,是倒置也。……故云:晨漱不如夜漱,此善于养齿者。今观智者每于饭后必漱,则齿至老坚白不坏,斯存养之功可见矣。”[7]不仅认识到了饭后漱口的重要性,还认识到了睡前漱口比晨起漱口对护齿更为有效,这也符合现代口腔卫生概念。我国最早的漱口画面见于敦煌莫高窟第159窟南壁《弥勒经变》,此窟建于中唐吐蕃时期(781-847年),图中可见受戒者左手持净瓶,瓶口对嘴,仰面朝天,正在进行漱口的姿势[8]。

2剔牙及其用具的发展

关于口腔卫生,除强调漱口等外,我国很早就有剔除齿缝间食物残渣的习惯,牙签的使用可以追溯到穴居人时代,也可能牙签的历史更为古老[9],可以想见,当牙齿缝中嵌入食物残屑后,人们会随手找根小竹丝或细木条把它剔除,随着剔牙成为经常性的需要时,作为常备用具的牙签便应运而生了。

《礼记•曲礼上》提到“(与人共食时)毋刺齿”[2],意思是在进食时要注意礼节,不要随意不加掩饰地剔牙齿。这是我国最早的关于剔牙的文字描述。

而牙签的文字记载始见于西晋。晋代陆云(262-303年)在致其兄陆机的《与兄平原书》中有“一日案行,并视曹公器物,……疏枇、剔齿、纤皆在”之语:在另一封《与兄平原书》中则说:“近日复案行曹公器物,取其剔齿一个,今以送兄。”“”,通签,“剔齿”,即剔齿签。晋代的这一剔齿签制法虽不知其详,但从“今以送兄”一句可看出,此剔齿签不是用后就扔的那一种,而是金属(或就是黄金)制品,属罕见之物[10]。1976年,江西省南昌市发掘了汉代三国东吴时代赤乌元年(238年)的高荣墓葬。其中有一个金制的长24.5cm的龙形器物。龙的口腔内突出长舌,舌背呈勺形,构成耳挖。尾部呈尖形,经考证认为此系墓主人生前用来剔除齿间食物残渣的口腔清扫用具,这是我国最早的牙签实物[11]。可反复使用的牙签不符合卫生,且用金银打造者,亦非一般人用得起。所以古代多用的是柳木材料制成的牙签,因为柳木“柔不伤齿”,故牙签又名柳杖。清人高静亭《正音撮要》释云:“柳杖,柳木牙签。”清代王之春《椒生随笔》卷三载苏州有一对老夫妇,“削柳木为剔牙签,以此致小康”[12],这表明牙签在当时的消耗量已经非常可观。

此外,从陆云的这两封书信看来,牙签较早的名称叫剔齿或剔齿签。这一称谓一直延用至元代,元代赵孟《松雪斋文集•卷五•老态》诗有“食肉先寻剔齿签”句,意为怕吃肉会嵌入牙间隙,要事先备好剔齿签。此外还出现了剔牙杖、牙杖、柳杖等称呼。

3刷牙及其用具的发展

现代牙周病学观点认为刷牙是自我清除菌斑的最有效的措施。我国刷牙的发展史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并且与外来的佛教文化有过密切的联系,最初可能是伴随佛教在东汉由印度传入的[13]。

在原始佛教时期,出家人用杨枝(也叫齿木)来清洁口腔,杨枝是比丘所应该随身携带的“十八物”之一。佛教使用杨枝的缘起在《五分律》卷二十六中有记载,一些比丘口气臭秽,在与上座讲话时,上座厌恶他的口臭,所以这些比丘将这种苦恼告诉给佛陀,佛陀于是指点比丘应该嚼杨枝,并且说明嚼杨枝有使口气不臭等五种功德。我国最早使用杨枝的文字记载见于东汉时期安世高在公元148-170年间翻译的《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书里提到,信徒在沐浴卫生时“当用七物除去七病”,其中第六物便是“杨枝”,谓其可“除垢秽”,使“口齿香好,方白齐平”。但书中未详细说明杨枝的用法。我国关于揩齿的文字记录,首见于南北朝梁刘峻(462-521年)撰《类苑》一书所载的《西岳华山碑载治口齿乌髭歌》,但这里未提及揩齿的用具。唐代义净法师(635-713年)撰《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中则对齿木的刷法作了详尽的描述:“每日旦朝,须嚼齿木,揩齿刮舌,务令如法。……(齿木)一头缓须熟嚼良久,净刷牙关。……用罢擘破,屈而刮舌。或可别用铜铁作刮舌之篦,或取竹木薄片如小指面许,一头纤细以剔断牙,屈而刮舌,勿令伤损。”[14]由义净的记载可以看出,齿木的用法是先“嚼”,并指出“其木条以苦涩辛辣者为佳”,按现代牙周病学的观点,这些汁液具有收敛剂的作用,对牙龈炎症的消退有辅助作用。然后是“刷”,“少壮者任取(齿木)嚼之,耆宿者乃椎头使碎”,意即把齿木一头嚼扁或敲扁后,露出絮状纤维,呈扫帚状,用以刷牙,这就是现代牙刷的雏形。按现代牙周病学的观点,菌斑是牙周病的始动因子,而牙菌斑生物膜不能被水冲去或漱掉,所以用齿木刷牙方法的出现在口腔卫生保健方面较前期的漱口和剔齿有了质的进步。最后是“刮舌”,把齿木撕开,曲成弯月形状,刮除舌垢,以去除“牙中食在舌上腻存”。现代牙周病学观点认为,正确地刷舌可以减少舌面菌斑并大幅度降低口腔中的挥发性硫化物,对牙周病及口臭的治疗有积极的作用[15]。同时,《南海寄归内法传》中还对“齿木”的取材及制备做了详尽的说明:“齿木者,梵云‘惮哆家瑟诧’。‘惮哆’译之为齿,‘家瑟诧’即是其木。长十二指,短不减八指,大如小指。……或可大木破用,或可小条截为。近山庄者,则柞条、葛蔓为先。处平畴者,乃楮、桃、槐、柳随意预收。备拟无令阙乏。”由此可见,杨枝是齿木,而齿木并不单指杨枝。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还提到了用齿木去除牙结石,“牙齿根宿秽,积久成坚。刮之令尽,苦荡净漱,更不腐败。”这是我国最早的关于机械清除牙结石的描述。更精确的关于去除牙结石的记录见于数十年后王焘在752年编撰的《外台秘要》[16]。《南海寄归内法传》虽是义净历访印度及南海诸国之时,详细观察记录的各地见闻、戒律之实情,以及寺院中生活方式,其目的是给予当时持戒修行者以借鉴反省的作用,书中所载内容当时在我国可能并没有完全得以开展。但毋庸质疑的是,这些记述对我国的菌斑控制措施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也说明佛教文化的传播,在中西医学的交流以及卫生知识的普及方面曾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敦煌莫高窟的第159窟南壁《弥勒经变》中画有一幅揩齿图,一僧人左手持净瓶,以右手食指揩齿。此图是世界上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揩齿画面。在莫高窟的晚唐第196窟(建于892-893年)西壁的《劳度叉斗圣变》中,则绘有劳度叉左手持净瓶,右手拿齿木刷牙图[8]。这也是世界上保存至今的最早的使用齿木揩齿画面。

揩齿的方法,除了用手指以及杨枝等齿木,在唐代还有专门的“揩齿布”,法门寺唐塔地宫内出土的《应从重真寺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物宝函等并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帐》(简称《法门寺物帐碑》,874年)中有“揩齿布一百条”的记载[17]。

最早的植毛牙刷的实物见于1953年发掘的辽宁大营子村驸马卫国王墓,该墓葬时间为辽应历九年(959年),从随葬品中发现了两把骨制的牙刷柄,同出于一个白瓷盆中,瓮内还放有鎏金龙纹的银碗,盆、碗、牙刷柄同出一起。牙刷头部呈扁平长方形,有8个植毛孔,分两排,孔部上下相通,每两孔间的距离相等,虽因年代久远,牙刷头部所植毛束已消失,但仍可以看出植毛的痕迹。牙刷柄呈细圆柱状,整个牙刷的制法、形状与现代的标准牙刷很相似[18]。这种牙刷后来在辽宁、吉林、河南、江苏的宋辽金元的墓葬中时有零星的发现。到了宋代,我国有了植毛牙刷的文字记载。温革(1006-1076年)撰《琐碎录》记有刷牙皆是马尾为之,这就是植以马尾的牙刷。1223年日本高僧道元禅师到中国的各山寺参观,也亲眼目睹了“僧侣们除漱口之外,尚用剪成寸余之马尾,置于牛角制成的器物上,用于刷洗牙齿。”[7]钱塘人吴自牧(约公元1270年前后在世)《梦粱录》[19]卷十三“铺席”条记临安(今杭州)街市的各色店铺,其中有“凌家刷牙铺”、“傅官人刷牙铺”,以及“诸色杂货”条记有“镜子、木梳、篦子、刷子、刷牙子”,可以证明,在南宋的都城已有专门制作和销售这种新型牙刷的店铺。显然它们不是前文提及的不含复杂工艺的齿木牙刷,说明至晚从南宋开始,牙刷已成为某些城市中商品化了的卫生用具。明代高濂(1498年)在《遵生八笺》中还提到了棕制牙刷。

关于用牙刷刷牙的时间及其与口腔健康的关系,南宋严用和著《严氏济生方》(1253年)中记载:“每日清晨以牙刷刷牙,皂角浓汁楷牙旬日数更,无一切齿疾。”[7]认识到了刷牙对预防齿疾的重要性。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提到:“清旦刷牙不如夜刷牙,齿疾不生”[4]。认识到了睡前刷牙比晨起刷牙更重要,已经比较符合现代牙周病的防治观点了。现代牙周病学认为,睡眠时涎液分泌减少,口腔自洁功能减弱,细菌更易繁殖,牙菌斑更易形成,因此睡前认真刷牙更为重要。但在同时也有许多反对使用牙刷的记载,南宋周守忠(约公元1208年前后在世)撰《养生类纂》中提至到:“早起不可用刷牙子,恐根浮兼牙疏易摇,久之患牙痛,盖刷牙子皆是马尾为之,极有所损。”[7]《遵生八笺》也反对刷牙,可见当时人们对正确的刷牙方法尚缺乏认知。南宋医家陈自明(1237年)在《妇人大全良方》中也提及“不可刮舌,恐致心气;不可刷牙,恐致血逆”[7],这种反对孕妇在妊娠期控制菌斑的观点至今在民间仍有流传,导致我国妊娠期龈炎的高发。但这些资料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当时的牙刷已是常见之物了。

我国虽然在辽代就出现了植毛牙刷,而且到南宋时期,植毛牙刷在一些都会城市已经商品化,但可能刷牙的方法并不正确,从而影响了使用牙刷刷牙来进行菌斑控制这一措施的普及,以致在明清时期的许多文献中仍不乏揩齿方和擦牙的记载。

古代为了保持口腔的清洁卫生,在使用各种工具揩齿刷牙的同时,还配以各种洁牙剂。最常见的是盐,且在我国流传久远。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652年)中有:“每旦以一捻盐纳口中,以暖水含,揩齿……”的记载[20]。到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中仍有贾宝玉用青盐擦牙的描述。关于药物洁牙剂,最早见于《类苑》所载的《西岳华山碑载治口齿乌髭歌》,歌曰:“猪牙皂角及生姜,西国升麻蜀地黄。木律旱莲槐角子,细辛荷叶要相当。青盐等份同烧煅,研熬将来使更良。揩齿牢牙髭鬓黑,谁知世上有仙方!”方中的猪牙皂角、青盐洁齿增白,固齿止痛;熟地黄、旱莲草补肾填精,固齿乌发;升麻、木律消肿止痛;细辛通窍止痛;荷叶升阳去湿化浊;槐角清热泻火,凉血止血。诸药合用揩齿,有固齿乌发的功效。唐代《外台秘要》中记载的“升麻揩齿方”曰:“升麻半两,白芷、蒿本、细辛、沉香各三份,寒水石分研,右六味,掰筛为散,每朝杨柳枝咬头软,点取药揩齿,香而光洁。”[16]不仅提到了牙粉的制作,还提到了具体的揩齿用具和方法。其后在《千金要方》等医书中还有不少揩齿方,所用药粉多有芳香祛风、解毒止痛、排脓消肿之功。宋《太平圣惠方》(992年)则载有药膏揩齿法: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姜汁,细辛末、芍药末,每用擦牙[21]。此可谓今之药物牙膏的雏型。宋代还出现了“牙粉行”,专门出售中草药配制的牙粉,反映了当时牙粉制售的专业化和应用的普及程度。

4结语

我国古代人民已经认识到口腔卫生的重要性,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人们已有漱口、剔牙等口腔清洁措施。在汉代开始,开始有杨枝清洁口腔卫生的方法传入,并注意到了口腔卫生与口腔疾患间的关系。外来的佛教文化对我国的菌斑控制措施的发展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辽代开始,我国已经开始制造并使用植毛牙刷。在宋代,植毛牙刷、牙粉等菌斑控制用具已经商品化。综上所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药物制剂漱口,最早使用并制造牙签、植毛牙刷、牙粉等菌斑控制用具的国家之一,在世界牙周病学的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欧阳翔英.牙周基础治疗[M]//曹采方.临床牙周病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246-251.

[2]戴圣.礼记[M].长沙:岳麓书社,2001:17-361.

[3]苏轼.苏轼文集•漱茶说:卷七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6:2370.

[4]忽思慧.饮膳正要:卷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33.

[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三家注点校本),1982:3235.

[6]徐治鸿.实用中医口腔病学[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1:353.

[7]赵双战.牙刷溯源[J].中华医史杂志,2006,36(3):186-189.

[8]余占海,白成平.从敦煌壁画谈我国古代口腔保健[J].广东牙病防治,1996,4(2):31-32.

[9]周宗歧.口腔卫生小史[J].中华口腔科杂志,1954,1(2):156-158.

[10]周大成.中国口腔医学发展简史[J].日本齿科医史学会会志,1981,8(3):1-9.

[11]周大成.江西省南昌市东吴高荣墓发现的金制小杨枝[J].日本齿科医史学会会志,1981,8(2):23-24.

[12]王之春.椒生随笔:卷三[M].长沙:岳麓书社,1983:37.

[13]周大成.隋唐时代的口腔医学[M]//周大成.中国口腔医学史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76.

[14]义净法师.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M].彰化:传正有限公司乾隆版大藏经刊印处,1997:712-713.

[15]沙月琴,朱卫东.口臭与牙周炎及舌苔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2,37(4):300-303.

[16]王焘.外台秘要:卷二十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606.

[17]韩金科.法门寺文化史[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2:400.

[18]周宗歧.辽代植毛牙刷考[J].中华口腔科杂志,1956,3(2):157-160.

[19]吴自牧.梦粱录[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