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残疾人的心理健康辅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了解和掌握特殊教育学生的心理,发现特殊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从而培养他们健全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全面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增强特殊教育实效。
一、特殊教育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涵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各种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世界,根据自身条件建立起有益于个人与社会的生活目标,在学业、职业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得以充分发展,从而获得最佳的生活适应。在特殊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面临的都是身患有残疾的学生,他们一般比较敏感、脆弱,心理孤僻,心理障碍较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在特殊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的关键,决定着特殊教育质量的高低。
二、特殊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及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决定着每一位残疾学生的学习,直接影响着他们今后的就业和生活,与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因此,要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对特殊教育中残疾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信念,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直接决定学生的未来发展。他们只有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促使他们心理上更加成熟,对未来的生活有充分的信心,有克服自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残疾人学生由于身体因素、生活环境、早年经历等原因往往比较敏感,容易产生自卑、抑郁、恐惧、焦虑等心理问题。
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有助于提高残疾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状态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心理素质,影响着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加心理辅导,提高残疾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康的心理状态能够进一步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德,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为学生提供更好地学习动力,促进他们更好地树立人生观、价值观。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残疾学生作为社会弱势群体,要像正常人一样更好地融入社会,必须要有夯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具有一技之长,为能在社会上立足奠定坚实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热爱生活,而上述一切必须要以心理健康为基础。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特殊教育很有必要。
目前,在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受到越来越多地重视。
大部分学校都很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疏导,开设有心理健康课,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师,甚至成立了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和心理咨询室,多数学生走出了残疾的阴影,具有了正常人的健康心理,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特殊教育教学水平。
但是,我们的特殊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数量还比较少,力量还比较弱;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还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针对性还不够强;社会观念还需要进一步改变,较小联合的教育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仅停留在表面,执行力还不够强。
三、特殊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实施途径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队伍。目前,我国的特殊教育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师资队伍匮乏,但培养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掌握一技之长,实现自食其力最终走向自强自立,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这就要求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则更要关注他们、了解他们,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疏导和矫正。要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依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排除他们心理上的苦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消除他们的紧张和焦虑,避免他们可能产生的挫折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融入文明的社会大家庭中。
创新心理咨询及辅导工作。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有从业资格的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在选修课程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心理咨询热线,预约时间进行重点咨询。利用网络进行心理咨询知识的普及,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咨询的虚拟平台。同时对负责教学管理的辅导教师和班主任进行培训,形成网络化心理辅导体系,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
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对特殊学生来说,影响最直接、最经常的是学校班级以及与他们交往密切的老师和朝夕相处的同学。有序的学校管理,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习氛围,共同的理想目标,这些都会使特殊学生在心理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为此,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积极创建团结协作、互助友爱、乐观向上的班级环境和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课外环境以及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面对社会上一些不良影响和学生的现状,我们应把堵与导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激励性的活动,努力营造校园文明氛围,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集体规范的认同效应、校容校貌的陶冶效应、人际关系的凝聚效应和良好校风的导向效应。
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形成教育合力。家长应充分认识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让特殊儿童接受基本的生活技能、社会适应性能力的教育和训练,帮助孩子学会与外界交流沟通,注意引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健全的个性心理品质,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怯懦、任性、粗暴、敏感等不良心理品质,树立自信,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建立健全人格。
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家庭中的教育和训练应具有经常性、反复性和长期性。另外,家庭成员要分工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家长也要密切与学校及其他家长的联系。联系学校,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和学校教育的动态,联合教师共同制定合理可行的教育方案;与其他家长的联系,交流教育子女的心得、体会和经验,促进家庭教育质量的共同提升。家长要注意提高自身素质。特殊儿童自理能力差,独立性弱,他们的教育过程充满了枯燥无味的重复,这就更需要家长提高心理素质,耐心地教育孩子。家长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探究残疾儿童的特殊心理,实施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提高特殊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鼓励特殊儿童克服怯懦、畏惧心理,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此外,还应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为今后的生存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
【关键词】助残;青年;志愿服务;徐州市
1.徐州市助残青年志愿服务的现状
1.1残疾人的现实需求
(1)宽容和接纳的良好社会氛围
残疾人身体上的缺陷使他们看起来与正常人不同,社会上存在不平等的态度和风气。而残疾人又往往行动不便,可能会给市民带来一些麻烦,在生活中很容易被人嫌弃甚至歧视。
(2)健全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机制
特殊的身体缺陷使其对公共设施产生特殊的需求。但是在火车站、银行等常见的公共场合都没有无障碍通道,也没有专为残疾人服务的配套设施,使其融入现代生活的可能性减弱。
(3)帮助融入现代社会生活的陪伴
残疾人身体不便,日常的生活行动比如到银行办理业务等活动都需要陪伴。他们有的独居,有的家人无暇顾及,这时候他们需要志愿者给予一定的帮助,使他们得以融入现代都市生活。
1.2助残青年志愿者队伍现状
(1)助残青年志愿服务方式
目前的志愿服务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包括丰富视障、听障和肢体残疾人群的精神生活的文艺演出、游戏娱乐服务和有针对性地创业就业的培训与项目开发。但关注残疾人更好的适应现代生活的服务、关于解决残疾人公共设施建设等相关问题的活动以及针对其心理健康的服务较少。
(2)青年志愿者组成及管理方式
助残青年志愿者的组成包括自我报名或者熟人介绍的社会人员和高校学生。其中,高校学生是志愿者的主力。服务机构一般会通过志愿者交流群等多种交流形式与志愿者进行互动。在志愿服务之前,机构会对志愿者进行基本的培训,并会采用联欢等方式促进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交流和信任。
1.3供需矛盾问题凸显
造成供需矛盾的原因有两种,一是残疾人需求的特殊性对青年志愿者的服务技能及其专业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志愿者因为服务专业性不足和服务热情不够等情况无法满足服务对象的要求,久而久之产生倦怠情绪,甚至不愿参与助残服务;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时间与残疾人的要求不匹配,且目前徐州市的助残志愿者主要由高校学生组成,其志愿者服务不具备连贯性和长久性。
2.徐州市助残志愿服务面临的问题
(1)相应的支持性政策不健全,活动资金不足
徐州市很多志愿服务中心,活动资金主要来自于公益创投资金和活动奖励,对于公益基金会所支援的资金,还需要上交大分数额的税款,这无疑给中心在经济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直接影响其活动质量和服务。
(2)良好的助残爱残的社会氛围的缺乏
事实上,车祸、血栓等生活变故都可能造成残疾,而这样的隐形残疾群体也是不计其数的,但是助残意识、助残观念的缺乏像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一旦成为残疾群体,就意味着其将永远被隔绝在城市生活之外,等同于被判了死刑。
(3)助残机构和助残志愿服务机构混乱
据本次调研的中心反应一些针对脑瘫康复、儿童康复的机构其实是打着助残旗号收费的康复机构,并非专门的助残志愿服务机构。目前,政府和社会对两种组织机构没有明确的界定,这直接影响到了对相关机构的管理和政策经济支持。
3.解决性建议
3.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培育和帮扶志愿组织,开展专项扶持项目。
(1)加强青年志愿服务专项资金制度建设
通过相关优惠政策的倾斜和专项资金拨款和公益创投等多种形式为助残志愿服务机构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调配专业的社工和义务人员进入非官方服务机构,配套保障其工资和相应福利,解决“服务机构一个专职人员都养不起”的尴尬现状。
(2)培育和帮扶民间青年助残志愿服务组织
可以将残疾人纳入“居家养老”的服务范围,提供政府买单,外包服务的家政服务、生活服务,减轻残疾人家庭和助残服务志愿团队的压力,培养专业的服务人才,全方位多角度地满足残疾人的生活需求。鼓励志愿服务组织向“一专多能”发展。
3.2加强青年助残氛围建设,提起社会成员对残疾人的重视和服务热情。
(1)多种媒体形式,还原残疾人生活
采用报纸等纸质媒体记录典型残疾人的故事,公益广告等电视媒体在公共场合播放关于残疾人生活和助残服务的公益广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使残疾人与健全人平等交流联系,这些媒体形式能使更多的市民了解残疾人的真实生活,增进理解信任。
(2)采用多种活动形式宣传青年助残志愿服务
大力推动开展“公益大讲堂”、“公益志洽会”、“公益项目推介会”等公益系列活动项目,通过丰富多彩、年轻时尚的系列活动吸引更多的青年志愿者参与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在活动中收获快乐,实现价值,同时在系列活动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性和敬业性。
3.3关注残疾人自自我成长,鼓励残疾人在工作中自强自立。
(1)通过宣传优秀残疾人榜样的奋斗事迹鼓励和带动更多的残疾人自强奋斗,成就精彩人生。通过寻找和宣传优秀残疾人代表,大力弘扬身材残志坚精神,发现身边不一样的榜样。
(2)为有需要的残疾人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和精神陪伴工作,定期开展活动,关爱成长。残疾人群体因为身体缺陷心灵更加敏感,又因为其生活中可能面临更多的困难和不顺,这些都需要相应的心理辅导和精神陪伴,心灵和精神的健康是身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爱残疾人的精神生活,成就“残健同乐”。
(3)加强残疾人创业就业支持,鼓励残疾人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增强生活热情,享受美好生活。残疾人创业就业工作是现有服务的主要形式,但也存在很大的空间。本次调研的心缘志愿服务中心已经开展了相关的就业活动,包括手工坊、盲人按摩等形式,鼓励帮助和鼓励更多的残疾人走上工作岗位。
助残青年青年志愿服务是青年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对助残青年服务提出了更多特殊的要求。解决助残青年志愿服务的供需矛盾,营造助残爱残的社会氛围,激发青年志愿者的热情,充分调动青年志愿者的积极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千里之行,基于跬步。希望本报告能对助残青年服务的发展壮大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网成.中国公民志愿行为研究(2011)- -现状、特点及政策启示[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关键词 聋人 大学生 自杀态度 调查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8.089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suicide attitude and differences of deaf college students in Zhengzhou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suicide attitude of deaf college students is neutrality and contradictions on the whole,a positive attitude about suicide in the deaf college students accounted for 16.9%, neutral (73.8%), denial (9.4%), there is a difference in gender. It suggests that the corresponding system and related intervention was carried on,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suicide.
Key words the Deaf; college students; suicide attitude; survey
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有听力残疾人口2004万,其中11万人处于学龄期,他们中的85.05%在普通教育或特殊教育学校接受义务教育。①部分学习成绩优异者在完成高中阶段教育后,通过国家专门为聋人组织的统一考试,进入高等学府深造,成为一名聋人大学生。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全国聋人大学生的数量逐年迅速递增。面对人数不断增长的聋人大学生群体,关注心理健康状态,探索心理教育和健康管理,成为聋人大学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已有研究发现,与健听人群相比,成年残障者更易产生心理问题,②有自杀意念的比例较高;③聋人大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种健听群体,④其心理健康现状整体不佳,⑤在躯体化、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6个症状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⑥
自杀是指个人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因社会心理冲突而产生的一种有计划的、自愿地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⑦自杀态度是指个体对自杀行为的认知与看法。近年来,自杀已成为我国大学生中仅次于意外伤害事故的第二位死亡原因。⑧聋人大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处于心理健康水平偏低的状态,为了预防聋人大学生自杀并对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干预依据,对聋人大学生的自杀态度及特点进行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以郑州某高校的聋人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190份,回收有效问卷160份,有效率为84.2%。其中男生70人,女生90人;一年级74人,二年级86人。年龄分布为18岁以下4人,18-20岁70人,21-24岁80人,24岁以上6人,平均年龄20.9岁。
1.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肖水源等人于1999年编制的自杀态度调查问卷(QSA)。⑨该问卷由四个分量表组成,共有29个条目,测查四个维度――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F1)(共9项)、对自杀者的态度(F2)(包括自杀死亡者与自杀未遂者)(共10项)、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F3)(共5项)和对安乐死的态度(F4)(共5项)。问卷要求被试对每个条目的描述在完全肯定与完全否定这样两个极端之间,进行5级评分。其中13个条目为反向计分,16个条目为正向计分。在分析结果时,一般以2.5和3.5分为两个分界值,将对自杀的态度划分为三种情况:大于等于3.5为对自杀持反对、否定、排斥和歧视的态度;小于等于2.5分为对自杀的肯定、认可、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大于2.5至小于3.5为矛盾或中立的态度。经检验,该问卷的重测信度与同质性信度均达到了问卷测量的要求,并具有一定的内容效度与结构效度。⑩
1.3 施测与数据统计
在手语老师的协助下进行现场团体施测,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聋人大学生自杀态度特点
表1数据为聋人大学生自杀态度各维度的分数及总体成绩在四种态度上的人数和所占的比例。调查的结果显示:从总体看,对自杀持肯定态度的占16.9%,持否定态度的只占9.4%;对自杀行为(F1)持肯定态度的有14.4%;对自杀者(F2)和安乐死(F4)持肯定态度的均在30%以上。另外,学生对自杀者家属持同情态度(F3)的比例较高,占58.8%。
2.2 聋人大学生自杀态度性别差异
结果(表2)发现:在总体上男女聋生态度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四个维度中,除了F4(对安乐死的态度)之外,其他均无显著差异。也就是说,男女聋生对自杀的态度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在对待安乐死态度上,女生表现出更能理解、接受安乐死。
3 讨论
3.1 聋人大学生自杀态度总体特点
调查的结果显示:从总体看,对自杀持肯定态度的聋生占16.9%,在以往相关研究中这一比例从14.6% 到47%不等,Z在本研究中由于研究对象较特殊,人数较少,所以此比例对于聋人大学生群体来说偏高一些,也就意味着即100个人中就有近17个人赞成自杀。思维是行动的先导,可以推测当他们在消极不快的时候,采取自杀行为的可能性极大。有73.8%的中学生对自杀的态度是中立的,这一绝大部分人在受到不良刺激时,也有可能采取自杀行为;只有9.4%的学生是否定自杀的。聋人大学生既是聋人群体中的佼佼者,又是大学生群体中的残障者,成为兼具双重特征的高校特殊教育群体,他们对自杀所持矛盾或中立的态度,表明他们内心可能承受着相当的心理压力,缺乏安全感;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快节奏的大学生活、专业性较强的课业学习易出现适应困难,表现为暂时性的心理失调和挫败感;[当个体在学业、恋爱、就业、家庭等方面遭遇重大挫折时,出现应激障碍,如果采取不成熟的应对方式,有可能选择自杀。针对聋人大学生对生命珍爱程度偏低的现状,教师、家长和社会均需给予相应的关注。
3.2 聋人大学生的自杀态度性别差异
不同性别的聋人大学生在对安乐死的态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具体表现为男生显著低于女生,这个结果与已有研究不一致。\]^_安乐死属于自杀的一种特殊形式,对安乐死的态度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人们对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认识。`王冰蔚a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越容易认同、接受安乐死和自杀行为,对安乐死的态度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呈负相关;对安乐死和自杀行为持肯定态度的大学生在精神质和神经质的得分偏高。精神质偏高,常表现为自我中心、冷漠、固执、倔强;神经质偏高,常表现出焦虑、紧张、易怒、抑郁、抱有偏见、不稳定等情绪。聋人男生在大学阶段,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用工单位对聋人的歧视、排斥现象,恋爱对象的稀少,感受到就业、恋婚等方面的巨大压力,造成不良的心理健康状态,对无痛苦死亡的安乐死抱有理解、认可的态度。从性别差异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聋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多元化,对生命态度和生存方式自由选择性认同的多样性。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16.9%的聋人大学生对自杀持肯定态度,有73.8%的聋人大学生对自杀的态度是中立的,有9.4%的聋人大学生对自杀持否定态度;聋人大学生对自杀的态度存在性别差异。
4.2 建议
调查结果表明,在自杀态度方面聋人大学生群体存在着严峻问题。无论是学校和社会,还是家庭和个人均需实施干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可以此为切入点,采取相关的积极干预措施,协助其建立对自杀的正确健康态度与观念。
(1)学校应加强生命教育。学校首先应定期对聋人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筛选高危人群;针对聋人群体中存在心理障碍和自杀倾向者,提供专业的咨询、辅导与治疗,还要安排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做好随访和长期心理状态记录与评估工作;严重者必须做好转介工作,及时与家长沟通,并积极配合医疗部门工作。其次要做好心理教育与引导。认知扭曲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重要心理原因之一,因此,学校要在聋人大学生中全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定期的心理保健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基本的自我减压方法,提高耐挫力,培养优良的心理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危机和挫折。第三,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观。针对聋人青年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冲动性、从众性、盲目性,开展一系列的生动活泼、形式多样、体验丰富的生命教育,从认识生命起步,逐渐懂得要珍爱生命,最后上升到尊重生命的层次。正确认识生命与死亡,深刻理解生命的宝贵性和严肃性,建立成熟的生死观。
(2)家庭创设温暖、接纳和尊重的环境。家长首先要充分了解并理解自己的聋人子女,做知心朋友,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设身处地地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当聋人子女在家庭、学校、社会上受到挫折或不平等待遇,家长要及时沟通、耐心解释、全面分析;发现聋人子女有自残、自伤或自杀倾向时,父母应高度警惕,耐心疏导,及时与学校和专业干预机构进行深度沟通,共同发现原因,探讨解决方案,消除危险因素,全力阻止不良后果出现。其次要注意教育的方法,进行换位思考;避免粗暴、专制、包办代替的做法。及时顺畅的沟通,可以为聋人子女纾解遭受挫折的郁闷情绪,调整偏激认识、消除固执、狭隘、自我中心的思想,避免出现极端行为。
(3)个人应提高心理耐挫力。个性心理的成熟度直接关系到个体的心理状态。聋人群体的自杀态度受个体性格的影响。有内向、固执、自卑、怯懦、嫉妒、猜疑、孤僻、任性、胆怯等性格特点者,需要主动接受自我情绪管理、人格健全发展等内容的心理辅导,纠正自己的不良性格,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掌握自我合理宣泄情感的技巧,建立起良好的自我防御机制,拥有良好的心理素养。
注释
① 国家统计局.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07年5月28日.
② 李楠柯,张爽等.残疾人的心理症状及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10):798-800.
③ 闫洪丰,胡毅等.成年残疾人心理健康现状评估与分析[J].残疾人研究,2013(4):5-10.
④ 李强,张然等.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4(2):68-71.
⑤[郝均倩.国内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11(1):47-51.
⑥ 王志强.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Meta分析―基于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评估[J].绥化学院学报,2013(10):41-45.
⑦⑨`肖水源,杨洪.自杀态度问卷的编制及信度与效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4):250.
Z 刘茂玲等.大学生死亡,自杀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8.12(3):255-258.
⑧\白月薇.大学生自杀态度的研究[J].行政与法,2005(6):66-67.
⑩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64-367.
] 杨玲,李丽丽.大学生自杀态度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7(6):126-128.
^ 桑海云,咸大伟.大学生自杀态度相关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10):148-150.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特殊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章二十八节指出: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要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教育是帮助残障人员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是残障人员学习一技之长、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保证。特殊职业教育是特殊义务教育的继续和深化,其主要教育目标,就是以能力为本,着力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残障学生的就业自立问题,使之将来能够适应于社会、立足于社会,从而减轻家庭与社会的负担。特殊职业教育不仅能对残障学生进行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为其走向社会打好基础,还能提高残障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残障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精神。
就业,是为了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人需要被认可,需要从事给人感觉有贡献、被接纳和有自我价值感的职业或爱好。对于残障人员来说,拥有一份能够胜任的工作,解决生存问题是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为了让更多残障学生掌握生存技能、自食其力,学校和社会应该做出更多的努力。WWw.133229.Com
设置较低的入学门槛
对普通人来说,受教育是一种权力,但对残障孩子来说,受教育则是一种幸运的权力,尤其是义务教育以外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较正常人而言,残障人员在某些方面较为薄弱。如何利用残障人员的优势来获得一门生存技能,是教育者首先需要考虑的,对学生的受教育程度、社交能力、经济能力应设置较低的门槛,让所有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和劳动能力,并有求学意愿的残障人员获得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实现教育公平。
教育与康复相结合
对残障学生采取康复措施,帮助残障学生恢复或补偿功能,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既是《残疾人保障法》的法律规定,也是特殊教育学校的任务之一。对教育部门来说,帮助残障学生康复不仅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工作任务,也是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义务。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特殊学校应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把文化教育、康复、职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功能缺陷得到补偿或恢复,心灵康复和身体康复相结合,学习和生存相结合。
根据地域经济特点设置专业
残障人员一般选择在本地就业,因此,因地制宜是办好特殊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在设置专业前,首先要了解当地的经济和人才需求状况,了解政府发展的重点产业和支持产业,了解当地紧缺或急需人才的岗位需求情况。有就业市场,培养的人才才会“有用”。例如,广州市番禺区珠宝产业较为发达,珠宝设计和制作工作适合下肢残障人员,所以,广州市番禺区的特殊教育学校可以开设该专业,并与当地的珠宝协会和珠宝企业合作,获得师资培训、技术、学生实习甚至就业的支持。当然,在现在的条件下,也需要当地政府牵线和协助。
根据学生优势设置专业
设置专业,既要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特点,也要考虑学生的生理特点,按需供教、按能施教是培养残障生的特殊要求。由于生理缺陷的限制,不是所有职业都是残障生所能胜任的。从残障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真正适合残障生就业的专业进行技术培训,缺陷补偿与他们的职业期望、职业能力相一致,对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有益。比如,为盲生开设按摩、音乐、接线等培训,为下肢残障生提供缝纫、陶艺、按摩、美容、绘画和手工等培训,为聋哑生开设舞蹈、绘画、园艺、刺绣、文物修复等,而智障生则研习绘画、体育等,扬长避短,发挥特长。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为培养学生走入社会后开展正常的人际交往打下基础。在人际交往上,由于生理有缺陷,大多数残障生在生活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以及他人的歧视,很多人会因此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和挫折感,从而导致自卑、抑郁、焦虑、孤僻、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一系列心理问题。长期的郁闷得不到排解,压抑到一定程度最终就会出现心理障碍。要让残障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同心合力地烹制一道“心灵鸡汤”。
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特教工作者在对残障生传授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残障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培养其良好品格,让残障生正视自身的缺陷,勇于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困难,既要客观地面对自身的残障,也得客观地面对来自外部的歧视、误解以及不公平的待遇。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走出学校后理智客观地对待就业和择业,乐观积极地生活和融入社会。同时,对学生多点耐心和赏识教育,让学生获得自信、学会快乐。这样,特殊教育的最终目标才会实现。
鼓励学生自由组社学校应为残障生创造自由轻松的环境,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成立社团组织,参与集体活动。很多残障人由于身体原因很少与外界接触,缺乏朋友。而学校是一个大家庭,残障生在学校里面对的是与自己一样处于弱势的同伴,同样的遭遇和处境更能增强大家对集体的认同感,他们也能从中感受到平等和自信,暂时远离外界冷漠的歧视和廉价的同情。残障生需要社交和关爱,学生社团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和沟通交流的舞台。
宣传权益保障政策
依法保障残障人权益是各国政府的职责,也是社会应尽的义务。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残障人事业发展和残障人权益保障,先后制定了《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权利公约》、《残疾人就业条例》、《残疾人教育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并正在完善《无障碍条例》、《残疾预防与残疾人康复条例》,积极保障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就业、文化体育、无障碍等权利的享有和实现。
学校的义务,除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外,也需要让学生了解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残障人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可以通过公共课的形式,宣传残疾人保护、医疗救助、优惠扶持、就业援助、生活困难补助等政策,让残障生享受到应有的权利。
开展就业服务
确定就业方向自己适合干什么?又能干好什么工作?从入校开始,职业学院的学生都要思考这个问题。对残障生来说,就业更是摆在第一位的事情。学校有义务为每个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学生提供职业指导服务,帮助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劳动能力和兴趣特长,确定就业方向,为选择专业和求职意向打下基础。
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由于自身缺陷,许多残障生或单纯、或偏执、或消极、或冷漠、或不谙世事,在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1)一些人往往因自卑而过于自尊,心理敏感,不善于或不愿意与同事和上级沟通,难以融入集体,易被排挤;(2)一些人认为被照顾安排就业是理所当然,甘居弱势而缺乏进取心,在工作时不尽心尽力;(3)多数残障生在基层从事技术性工作,一些人不肯屈就于基础工作,使得机遇白白流失。客观地讲,短期内消除社会对残障人群的就业歧视是不现实的。对于这种现象只能通过合理的渠道去呼吁、去疏导,甚至也需要忍让和等待。职业指导就是让学生摆正心态,客观分析社会就业现状,积极寻找工作,珍惜工作机会,主动融入工作团队。
建设校内实习和就业基地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是实践性,顶岗实习是职教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学校可充分利用国家给予残疾人就业的优惠政策,积极主动地与企业联系,校企合作,对学生进行相关专业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培训,学校负责组织教学及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企业提供实习场所并负责实习指导。但现实情况是,校外工厂多因工作效率、利益和风险等一般不愿意接受学生到厂内实习,特别是残障生。为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特殊的职业学校更应注重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根据国家优惠政策及自身优势,积极兴办校办产业,按照市场标准打造工厂和生产车间,直接面对市场开展业务,拓宽创收渠道,不仅为学生提供教学实习基地,也能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1.1专业、课程设置相对比较单一
由于我国的残疾人高等教育起步晚,办学层低,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专业设置上只关注残障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和优势,只是适合残障学生就读,但不一定有就业市场,显得较为狭窄。比如,各大高等院校现阶段招生的盲生,其专业仅限于音乐和针灸推拿等单一的专业;聋生也局限于计算机和美术等相关专业,许多优秀的残疾考生很难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的专业。而所有的课程设置基本是参照结合普通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设置的,这就导致部分残障大学生即使很努力,也完全无法适应这些课程。而对于按照生理残疾分类招收的学生,即使课程设置是面对同一教育群体,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差异性,课程设置也不能完全满足他们学习和就业的需求,依然存在“一刀切”现象。这样就限制了残障学生的发展,无法满足其多元化的需要,阻碍了他们潜能的发挥,限制了他们的就业,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
1.2校园环境不能满足残障大学生的需要
由于我国的残疾人高等教育起点低,办学经验不足,无障碍设施、校园人文环境、教学条件、学习资源以及辅助设备和技术等均不够完善。第一,校园公共设施无障碍水平不达标,比如现有的教育环境很难向视障学生提供有声读物或各专业盲文图书和规范的无障碍设施;第二,教育培养机构专业师资力量薄弱,造成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师资数量不足,起点也不高,理论素养差,实践操作技能欠缺;专业基础不牢固,业务能力不强;大多数特教教师实质上没有受过正规特殊教育专业教育和考核。因此,很难理解残障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由此产生额外压力;也很难与残障大学生有效地交流,不能给于残障大学生针对其残疾类型的、高科技含量的辅助的支持,以至于无法为这些残障大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支持与服务。因为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阻碍是双向的,学生需要给予适当的支持帮助才能完成学业,教师也需要接受适当支持来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构建残疾人高等教育支持和服务体系中教师的支持对教师的支持都是不可或缺的。
1.3残疾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
由于残疾人高等教育办学积淀不足,其发展目标定位还处在摸索阶段,一方面专业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建设和发展缺乏科学的政策导向和宏观指向;另一方面现行管理系统不够完善,如有些高校教务管理系统无法实现视障大学生像健全学生那样进行网络选课;残障大学生的康复系统有待进一步研发,如缺少盲文转换系统,听障手语直译系统等等。另外,参与残障大学生管理的人员,专业素养不足,不了解残障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不懂盲文和手语,也不了解他们群体环境的具体的文化特征,无法与残障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根本没法满足残障大学生多元化的需求。
1.4事务支持不够完善
这种事务支持体系包括学生的心理、思想、经济、就业等各个环节支持。由于残障大学生生理的特殊性,其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普遍偏高,招收残障大学生的院校的警惕性不够,这方面的支持不力;由于残障学生认知水平和思想成熟度相对较低,发展其为党员难度较大,所以残障生党员人数较少;对残障学生的经济支持针对性不强,在支持项目上有待进一步细化;残障大学生就业难度远远大于健全的大学生,与就业、创业相关的筹备,积淀工作欠缺,这方面的支持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2残疾人高等教育学校支持体系的构建
2.1残疾大学生学业支持体系构建
2.1.1专业课程支持
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扩展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使其具有更宽广的就业选择空间。对于承担残疾人高等教育任务的高等院校来说,要进一步拓宽现有的专业口径,增设新专业,为残障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选择,并且在专业内容的选择上也要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建议借鉴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的成熟的经验,另一方面要结合我国目前的情况、区域经济的具体发展状况、社会市场的需求以及残障学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并对专业设置的培养目标和市场定位认真地进行研究,并广泛征求社会行业专家以及特殊教育专家的意见,比如,聋生具有敏锐的视觉观察能力和较强的模仿能力,其专业不必局限于计算机和美术设计等相关专业,也可将其扩展到心理咨询、法律、语言等专业;美国的加劳德特聋人大学下设交际学院、教育与人类服务学院、艺术与科学院等学院并开设诸多专业供学生选择。当然,盲生的教育也不必限制在推拿、音乐等相关的单一职业教育中,根据视障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听力好,记忆力强等特点,还可为他们提供法律、语言等的人文学科专业,比如,2004年,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系开设了盲生学习心理咨询和特教辅导专业。这样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各招生残疾人大学生的高等院校应充分考虑特殊教育相关专业的特殊性,既兼顾普通高等教育的特点、残障学生的特殊性及个体差异,又充分考虑社会市场的需求,突出课程的综合性、特色性和实践性,建设一批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特色专业,逐步带动其专业结构的优化,提高残障人培养的质量。
2.1.2特殊需要资源学习中心、相关辅助设备(特殊的学习资料和工具)及技术支持
图书馆要提供各种专业的盲文图书或有声读物;支持残疾人康复系统,如盲文转换系统,视障学生选课系统,听障直译系统,学校主要网络终端配备盲人阅读和输入设备等;提高听障大学生听课效率的实时字幕、FM调频助听系统和课堂笔记员、手语翻译员等;尽可能提供给视障生:扩视机、放大镜、点字列表机、电子触摸显示器、电脑语音合成系统、导盲鼠视障资讯系统以及其他视障电脑资讯系统等学习辅具帮助他们“获取信息”弥补视力的不足;根据肢体障碍者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经费情况为其提供手动/电动轮椅、辅助握笔套、按键式滑鼠器、组合式可微调靠背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设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三大主要职能,包括建立信息通报系统和资源库、开展研究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提供综合性的社会服务。这样就能改进残障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其生活独立性,改善其生活和学习质量,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提供有效的支持服务。
2.1.3专业化的残疾人高等教育师资队伍支持
一流的教学质量源于一流的教师队伍,师资力量是办学的关键因素之一,普通高等教育如此,残疾人高等教育更需要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作为强有力的支撑。这方面建议借鉴国外的经验,针对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状况,承担残障学生教育的高等院校,首先,要把好教师入口关,制定出详细的教师准入制度,严把质量关,以确保教师任职资格达标。其次,符合条件的特殊教育本科专业,努力创造条件扩展特殊教育硕士、博士研究生专业,并且要把在师范院校开设特殊教育公共选修课的相关规定尽快落实,使师范生都能尽快掌握一些特殊教育的基本知识、技能。第三,改变师资培养长期依赖师范教育的状况,因为世界发达国家师资大多是综合性大学培养的,综合性大学课程设置宽泛,学科水平较师范学院高,有利于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也易于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事实上,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工作岗位越来越需要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这样才能培养出能满足就业市场多元化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所以综合性大学应率先创造条件,在残疾人高等教育师资培养上有所突破,做出大胆的尝试,积极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应用性技术能力的双师型高等特殊教育教师,以便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来满足社会就业市场的需求。同时残障大学毕业生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也提高残障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当然,这种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的建设,除了给予残障学生爱心和针对性的教育外,还能针对其残障类型提供高科技含量的辅助来支持其学习,即为残障学生提供手语翻译、专门的辅导教师、职业指导师和心理咨询师等,这些均需要高等特殊教育教师具备特殊教育专业核心知识与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为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质量保障。
2.1.4个人策略与教学支持
第一,由于残障学生的特殊情况:社会适应性相对较低、专业限制,很难介入教学过程的科学研究,需要个别教育计划(IEP)、同伴辅导等具体到个人的策略;第二,课程教学中尽可能多的渗透实践活动和技能训练,尽可能多的借助具体、生动、形象的PPT;学校也应设立相应的实训室,让学生在教室中实际操作各种设备和工具,掌握职业岗位要求的技术能力;也可以把实践性强的课程,搬到相应的实习基地去,在实践教学阶段完成,比如把园林专业讲授的课程内容转到相应植物的种植场地里,这样教师在种植、养护植物的实践中更形象具体地讲授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残障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会更有效的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学会应用型的专业技能。因此,承担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学校既要加强个别化教育,又要不断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有实效性。第三,教学的有效支持离不开教师,教师承担者使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责任;建议教师参与到课堂范围调整及措施决策过程中,并且尽可能保证课程要求不降低;教师也要参与相关政策的评估和制定,但其最关键的作用是根据具体情况对课堂教学进行及时、科学、有效地调整,以便残障大学生尽快掌握适合其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式。
2.2残疾大学生环境支持体系构建
2.2.1建设无碍物理环境
在经费到位的情况下,高校应在行政体系中设立无障碍支援的综合协调机构,并任命专业的无障碍支援策划,从高校整体建设全面发展的大局出发,客观并全面考虑各个细节,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支援方案并一一落实;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应该按“急需优先的原则”,首先建设急需的,如轮椅用的卫生间、建筑物和到路边的滑坡、盲道以及图书馆、教室、食堂、宿舍的规范的无障碍设施,紧接着要给残障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用具,康复设备,图书馆也要补充各专业的盲文版图书资料或有声读物等等,从而逐步完善高校的教育环境。进一步为残障大学生提供生活及学习便利,使其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平等接受教育。
2.2.2人文校园环境支持
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要想短时间内实现物理环境的无障碍有一定的难度,有时候仅有无障碍环境,或者即便是具备了相当完备的无障碍环境,也很难实现真正的无障碍目标,这是因为人不仅仅要有物质追求,更需要满足其精神层面的需求。人作为社会的人是需要周围环境中人的理解、宽容和接纳,渴望参与到群体生活中。因此,从健全的大学生招聘无障碍志愿者,成立服务残疾学生团体和中心,进行同伴辅助,如手语翻译,笔录员等,可以补救不完善的环境而消除其带来的障碍,也可以在高校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2.3残疾大学生管理支持体系构建
承担残障学生教育的高等院校首先,明确办学定位,在办学过程中积极探索适合各类残障学生的教育教学规律,采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招生部门可以借鉴中职招生的经验,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实行“免试”“免费”入学的制度给残障学生提供一定的支持,是他们上的了学、也上得起学,进一步提升残障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教务处要健全教务综合管理系统,必须不断地研究开发和促进视障学生选课系统、专业调整、考试调整以确保残障大学生正常学习、顺利完成学业;同时学校内有残障学生就读专业的各个系、教务处、学生处、后勤部门等都应有专兼职的特教工作者,专门负责对残障学生的管理和支持服务。
2.4残疾大学生事务支持体系构建
残疾人高等教育是以生活质量为取向的支持性教育。对于残障大学生来说,学生事务支持体系包括学生思想、心理、经济等各个环节支持,对残障生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特教学院负责解决残疾学生的生活困难,尽量把各种补助细化并确保落到实处;协助做好思想教育工作,从新生入学之初,就要建立学生教育档案,掌握第一手资料,落实每位辅导员的个别教育目标责任制,也可以邀请残障学生家长参与到学校共同研究教育方案;针对残障学生心理特点,学校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各种形式的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评估等方式,形成相对完备的心理支持体系;这就业方面,既积极帮助他们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及金融管理、税收服务、人际关系处理等选修课,引导他们进行创业计划,加强就业、创业实践,积极创造条件为他们顺利就业提供支持和服务。以便更有效地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自强、自立的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掌握就业创业的本领,在学校就开始逐步积累融入社会的经历和信心,使之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3思考
3.1支持是否有效
实践证明,仅具备多样性的支持体系,并不能为残疾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负责提供支持服务的各部门缺少有效沟通,已经成为支持不足与不当的关键因素。笔者认为,以上多种支持服务若能形成沟通良好、联系密切的支持网络协同发挥作用,比如,在支持可行的基础上,学校各部门明确各自支持服务的任务,然后相关责任各部门在招生、教育及就业创业等各个环节都应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最后各部门还必须通过科学的评估来确保其支持服务的有效性。这样不仅残疾学生、其他普通学生、教师、科研专家和教育一线的管理者均会从中受益。
3.2支持是否延伸
残疾人高等教育不能孤立进行,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残疾人高等教育支持系统,关键要从残疾人终生,从整体进行宏观调控,使各个阶段残疾人的教育、劳动就业和社会生活的协调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残疾人的高等教育问题。此系统中,教育过程在纵向上是从中等教育自然过渡至高等教育并且最终指向就业及社会生活。所以对于残疾大学生的支持来说,一方面要做好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衔接的支持服务工作,另一方面也要构建良好的就业安置的支持服务体系。
3.2.1健全过渡支持
适龄残疾学生由中学进入大学极需接受适宜的服务,以便为进一步受教育做好准备,但目前的这方面的支持几乎没有。然而,国内外的大量研究都表明,残疾人高等教育的阻碍之一正是没有对高等教育做好前期的支持准备工作。即便过渡支持服务非常重要,处于摸索阶段的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支持服务工作还很不成熟,仍未有效地提供给将要接受高等教育的残疾学生。因此,这部分残障学生便缺少这种过渡服务中的自我提高技能、自我意识、社会技能和职业决策技能等,正是由于这种过渡服务的缺位他们在其高等教育阶段就不能更具体地向教育提供者解释自己的特殊需求,以至于严重影响到对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残障学生后续支持的有效性。
3.2.2加强就业、创业支持
残障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实效性在于其与未来就业的关联性。不完善的学校支持与不理想的就业状况相伴而生,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的发展。而笔者大范围的访谈表明,现实的情况是70%的残障学生无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环节缺乏实践性;《就业指导课》重视不够;一些有关创业的储备工作完全可以在高校完成的,事实上,这方面的工作却极少涉及或根本不涉及,这就要求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加强对残疾学生的职业指导,如与学校协商开设相应的法律课程、金融保险、工商税务、人际交往,创业技能等的课程培训,尽可能举办各种活动为其提供创业实践,以便他们能掌握足以立业的技能,增强创业的本领和信念;同时要加强社区、企事业单位和机构的联系,及时了解社会市场供需的信息,调整专业培养模式,及早安排残疾人实习,形成学习—实践—就业一体化的机制。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残障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帮助其做好科学的职业规划,等等诸如此类的学校支持的脱节和支持的不充分会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不利于残障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也进一步阻碍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
3.3支持中是否存在适应不良
实践证明,政策发展对残障人高等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学校实际措施的发展远滞后于理论的关注,导致一部分残障大学生很难在高等教育阶段顺利完成学业,而这些适应不良则很少出现在其他学生身上。2因此,招收残障学生的高等院校应该对这部分适应不良的学生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对他们的适应情况进行全面调查、观察和访谈;另一方面,就其适应的客观情况及时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他们的具体状况来调整专业课程,开展心理评估、咨询和疏导,同伴辅导或适当降低学业难度等,来为这部分学生提供足够的,适切的支持和帮助。
3.4支持的发展趋势
人群康复(专科,三年制)
这个专业所从事的是对人体保健、护理、治疗和康复方面的工作。在社会上有很多特殊人群和高压人群,他们也许没有明显的疾病,但是因为身体残疾或是长期高压后身心产生压抑,需要专业的“康复师”来对他们进行干预治疗,从而大大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目前,这个专业主要有三个培养方向。
一、从事残疾人康复
残疾人的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管是残疾人特殊学校,还是社区或是医院里的康复中心,都需要有专业的人员来帮助他们进行康复。他们的心理状态怎么样,有什么样的锻炼方式能让他们更快地生活自理或是学到专业技能,怎么样才能进行特殊教育――不仅仅是老师,也不仅仅是医生,而是两者的综合体。
这个培养方向的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康复治疗技术并且熟练操作常见病的康复治疗方法,就业大多在残疾人康复中心、特殊教育学校等。
二、社会高压人群和运动损伤处理
现在社会上“亚健康”的人很多,说不上来有什么疾病,但就是没有精神。另一方面,不仅仅是运动员,普通人群也会由于运动方法不恰当而造成运动损伤。人群康复专业就可以在企事业单位、社区或是体育俱乐部从事护理康复方面的工作。
和第一个方向一样,在学校的课程设置方面以基础医学和保健学知识为主,心理学知识为辅。在实际的工作中,以物理疗法为主,和能够开处方药的医生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很多医学院都会设置这一专业。
三、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里大人的压力大,学生的压力也不小,很多发达国家的学生自杀率一直居高不下。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始重视这一问题,设置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和心理老师,让学生可以进行“秘密”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因此,这一培养方向多为师范院校设置的人群康复专业,毕业后做的是面向社会的心理咨询工作或是中小学的心理健康老师。在课程设置方面倾向于青少年的心理卫生。
光源与照明(本科,四年制)
用一句话来介绍这个专业的话,就是“为人类带来光明的边缘交叉学科”。这个专业一般设置在信息与通信学院,因此在课程上物理的比例相当大:高数和物理自不必说,还有电器原理与设计、电气照明设计、光电测试技术等课程。从名字上来看,似乎这是一个学习如何做灯的专业,这种说法算是对了一部分。实际上,“光源和照明”指的很大一部分是半导体的照明。作为一种环保节能的新型照明光源,半导体具有很大的优势。
这一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可以在光源、照明和电气工程相关的领域进行信息处理、研制开发和经营管理等工作。目前我国的照明行业市场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在2009年底,我国的电光源照明产量已经占到了全球总产量的87%,因此很多院校和企业之间都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比如浙江丽水学院的光源和照明专业,就和丽水市规模最大的“山蒲照明”有着良好的就业合作关系。
不过,目前本科开设这一专业的院校并不多,天津工业大学是国内开设这一专业的学校。同时,在不少专科院校也有这一专业,同学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生物安全(本科,四年制)
大家一定听说过“转基因”这个词。本来是生物学家们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而取得的基因研究成果,现在却开始有“谈转基因色变”的倾向。据最新全球转基因作物年度报告表明,到目前为止,全球有59个国家或地区批准了两千余项转基因作物申请,这其中食品项目几乎占了一半,远超饲料等其他用途。但同时,各种转基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不绝于耳。转基因的生物产品到底安全吗?有危险吗?
生物安全专业正是为了回答这一疑问而设置的专业。是不是觉得这个和我们的生活有点远?其实不是,大家如果去超市的话就可以看到很多食品已经开始标注“非转基因”的字样。在各国的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对动植物的卫生检疫也从来没有停止过。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转基因生物的跨国转移都会对原本的生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该如何保障环境和人们的健康,学了生物安全就知道了。
它的特点就是通过开展对生物灾害风险评估、预警与控制的研究,通过建立外来有害生物和转基因生物信息系统、风险分析系统和预警系统。生物安全是一道转基因的安全屏障。可以说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很多,现在有不少农业大学都开始设置这一课程,很多检验检疫局都会去这些院校专门招收这一专业的毕业生。
轻化工程(本科,四年制)
这里的“轻化”指的是轻纺化工,具体说来包括染整工程、皮革工程、制浆造纸等轻纺化工领域。纺织品、皮革、造纸、卷烟这些普通的日用品也包含着很大的学问,涉及的理论和工艺也在与时俱进地变化着。轻化工程学习的内容主要是针对以多种天然资源及产品为原材料,通过化学、物理和机械方法加工纺织品、皮革、纸张和卷烟等的理论及工艺原理。所以这是一个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专业。
【关键词】:心理健康 英语课堂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4-0062-02
近年来国内心理学家和和教育工作者对中小学的心理健康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部分学生在学习、自我、个人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校恐惧、 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对此,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引导,后果将不堪设想。而要预防、减少和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就离不开扎实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而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仅仅依赖于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活动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的。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品质,塑造性格主要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已成为现代教育理论和社会发展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要求。作为高中英语教师,我们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以下是笔者作为高中英语教师兼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具备一定的心理教育知识和技能是实施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重要保证。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实施心理教育的前提和重要保证。现代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现代教育理念中教师的职能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塑造人格。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能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直接的、积极的影响, 而且有助于教师形成较强的心理教育能力。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模仿的榜样,教师心态良好,意志坚定,有进取心、同情心、创造力,人际关系协调,人格完善,能迅速调节不良情绪,就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根据学生身心特点组织教学和活动,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并能以自身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反之,人格不完善、心理不健康的老师,常常是赏罚无度,喜怒无常,冷默粗暴,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情绪困扰,适应不良, 甚至发生心理障碍和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因此,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需要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教师的指导。此外,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教育技能,也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重要保证。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共性与特性,能够对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有效的教育和指导,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发展健全的人格,并且持续发展。
二、充分挖掘英语教材本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现行人教版高中英语新教材内容贴近现代生活,富有时代气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许多课文直接或间接地蕴含着可以利用的心理教育资源,如一些有关人物、事件、历史、地理、等方面的文章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验情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也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凭借物。 一些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文章,可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一丝不苟的学习作风,树立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并形成认真、细致、耐心、踏实等良好的性格特征。
如在教学高一Unit 1 Good Friends中的Reading 部分Chuck’s Friend 一文时,可利用Chuck因飞机失事落于荒岛时的感悟“Chuck learns a lot about himself when he is alone on the island.He realizes that he hasn’t been a very good friend because he has always been thinking about himself…. Chuck learns a that we need friends to share happiness and sorrow…,he also learns that he should have cared more about his friends”让学生反省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对他人和集体的影响,反思自己的人际关系,从而明白团结、友爱、互助的重要性,并且学会如何对待他人和朋友。再如,高二Unit 17 Disabilities中的Reading Diabled? Not Me? 这篇文章一开始就介绍了一个残疾的高中女生钟晓文不仅是班上成绩最好的学生,而且还设计了许多电脑程序,其中一项还获得了省级奖项。 我们可以趁机教育学生,让学生摒弃自卑的心理,增强自信心,学习钟晓文身上那种不曲不挠,勇于面对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了解残疾人、关心残疾人、增强为社会献爱心、关心社会公益事业的意识。又如,高二Unit19 中的Speaking 部分要求学生针对贯穿于《威尼斯商人》的两条线索“宽恕与报复”和“爱情与金钱”展开话题讨论,那么教师就可以针对话题,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明辨是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建立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体系,并做遵纪守法的公民。多一点爱心,多一片光明。
总之,新教材的选材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年龄特征和他们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教材中许多鲜活的人与事能够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教材还注意渗透社会和自然学科知识,使其具有学科融合性和拓展性,中外文化交织在一起,充满了跨文化交际的信息,体现了国际性和民族性。丰富的教学资源体现了选择性和弹性。若英语教师能巧用心思挖掘教材中的心理素材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加以引导,那学生在获得认知上的教育的同时还能维护心理健康,使两者得到协调发展。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
课堂心理氛围指的是班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情感状态。这种心理状态的优劣是学生能否悦纳教与学的重要的心理基础,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潜在教育因素。良好的情感能够激发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让学生热爱学习、主动学习,引发各种快乐理智感。卡尔罗杰斯认为,课堂教学过程与其说是师生间知识的输入输出过程,不如说是师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过程。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心里气氛,消除学生的紧张、焦虑、恐惧、烦躁不安和消极对抗等心理。
首先,教师应该格外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和授课语言。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面部表情及肢体的运动随着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而变化,教师的表情变化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作为教师,脸上保持微笑是对学生的一种赞许和鼓励,学生对教师信任感和安全感就会得到增强,而脸部表情僵硬,或是喜怒无常,就会使学生感到困惑和焦虑。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学习英语是较困难、枯燥的。教师应把微笑带进课堂,使它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让学生感到学英语是一种乐趣而不是包袱。语言是教师表达思想、传授知识,传播文明、启迪学生智慧、塑造学生心灵的最基本工具。因此英语教师首先要做到语感强、语流畅、语速适中、语音语调标准;在此基础上英语教师的语言要做到既浅显易懂,又优雅风趣,这样不仅能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增进情感,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英语氛围里增长知识、发展能力。
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育民主化的推进,我国中小学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形势的要求。本文着重讲解新的形势下特殊教师应培养师德品质、业务能力、教育创新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只有这样加强了自身的能力,才能更好的服务特殊教育这一行业。
关键词:特殊教育 特殊教师素养 基础教育 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1-0100-03
引言
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可见,教师素质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以及如何培养教师素质这两个相互关联的主题就成为教师研究中最受关注的焦点问题。
特殊教育教师是教师群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我国大陆地区特殊教育教师研究中,关于教师教育的研究数量较多,也有学者专门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本文旨在结合我国大陆地区有关特教教师素质的众多研究,总结分析我国大陆地区特教教师素质研究的局限与不足,以及对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素养提出一些建议。
一、特殊教育的形成与发展现状
1.特殊教育的形成
特殊教育学校产生于18世纪的欧洲,一些进步的教师和医生曾提出各种理论为特 殊教育奠基。逐渐形成了聋教育学、盲教育学、弱智教育学等。19世纪,有的医生和教师提出了治疗教育学理论。19世纪末心理学发展使特殊儿童心理学产生,形成了 "特殊教育学"。20世纪中期特殊教育概念有所扩大,研究对象从学龄残疾儿童大规模 地扩展到学龄前残疾儿童的早期诊断与教育训练,同时特殊教育在较大的范围内延伸到 残疾青年的中等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多种学科(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语言学、哲学、电子学、听力学等)在研究残疾儿童教育、心理和康复方面密切结合和交叉,使特殊教育学发展成为研究有特殊教育需要人的发展规律的一门跨学科的、边缘的、新兴的学科。
中国特殊教育有着厚重的文化渊源,从《礼记》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到孔子的 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从孟子的恻隐之心到《中庸》的勤能补拙无一不是中国发展特殊 教育的理论基础。可是由于受刑罚制造残疾和佛教报应说的影响,中国文化传统观念中对残疾错误的认识又严重制约着特殊教育的发展,迄今为止的文献资料表明,漫长的封建统治年代没有发展特殊教育,一直到1874年苏格兰长老会人士穆威廉在北京建立瞽叟通文馆,即现在北京盲人学校的前身,盲文点子才开始引入我国。
1887年美国基督教 长老会传教士梅尔斯夫妇在山东省登州(今蓬莱)建立"启喑学馆 ",这个学馆后迁址烟台,即现在的烟台市聋哑中心学校,手指语才引入我国;我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1912年在南通筹办了盲哑师范传习所;1916年成立了南通盲哑学校,这是中国人最早兴办的特殊教育学校之一;1927年,南京市公立盲哑学校成立;陈鹤琴在40年代创办过特殊儿童辅导院,并对特殊教育问题有精到论述。由于特定矛盾的文化氛围、低经济水平和动荡的社会环境,使我国的特殊教育发展较慢,在旧中国我国仅有42所盲聋学校,2380在校生。建国后,随着1951年《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的签署,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颁行,特别是1990年《残疾人保障法》和1994年《残疾人教育条例》的实施,我国才开始大力推广残疾儿童的义务教育。
2.特殊教育的现状
1987年4月1日,我国第一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残疾人口5164万,其中0-18岁的残疾儿童数量为1074万,0-14岁的残疾儿童有817.5万,6-14岁义务教育学龄阶段的残疾儿童约625万。当时中国大陆人口总数约为十亿,如果1998年按有人口十二亿来计算的话,我国大陆现有残疾人约6200万,0-18岁残疾儿童约1289万,6-14岁义务教育学龄阶段的残疾儿童约750万,其中视力残疾儿童15.1万,听力语言残疾儿童96.6万,智力残疾儿童513.6万,肢体残疾儿童57.8万,精神残疾儿童1.4万,综合残疾儿童65.9万。
二、特殊教师素质研究概况
随着全纳教育在世界各国的推广以及我国大陆随班就读工作的不断发展,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渗透和相互支持,这就对普教教师和特教教师的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学者针对全纳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进行了论述。为满足全纳教育实施的需要,教师应该具备三方面的素质,即:形成全纳的态度、价值和期望(真诚接纳所有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形成合理的教育期望、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树立民主的教育观(树立民主的教育机会观即教育机会均等,树立民主的教育过程观即"合作学习、共同生活",树立民主的发展性的学生评价观);具备教育特殊儿童的知识(如特殊需要儿童的概念及分类、全纳教育发展及趋势、关于特殊教育的文件法规、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特殊需要儿童生理心理特征、从事全纳教育的专业信念)、技能(音乐、舞蹈、手语、盲文等)和情感(关爱和帮助)。
以上几种关于特教教师素质结构的观点都是基于实际经验和理论分析而提出的。另有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对即将成为特殊教育教师的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所应具备的素质进行了分析。。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者提出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素质:思想素质(一般公民具备的思想素质和特殊教育理念)、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必备素质(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和儿童心理与教育的基础理论)、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必备的专业素质(系统的特教理论,特殊儿童病理理论,特殊交流技能和鉴别、教育、训练、管理特殊儿童的方法与技能)、良好的身心素质(心理健康)。
综观现有我国大陆地区各种关于特殊教育教师素质结构的论述后不难发现,知识与技能(一般科学文化知识与能力、普通教育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特殊教育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科研能力)和观念与态度(专业信念、职业道德)是特殊教育教师素质的两大主要构成因素。
三、特殊教师素养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可以肯定的是,我国大陆已有的关于特殊教育教师心理研究的成果有助于人们对特教教师素质的认识和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的改革提供了依据。然而,我们也不应忽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局限与不足。
1.研究内容上的局限
对特殊教育教育教师任职资格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是特教教师质量的有效保障。我国大陆特教事业的发展正缺乏这样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统一的教师标准。对特教教师素质定义及构成的研究可以为我国大陆地区特殊教育教师资格标准的制定及教师培养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科学系统的理论依据,但遗憾的是,虽然有一些研究者探讨了特殊教育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结构,但深入分析教师素质构成要素之间内在关系及教师素质发展过程的研究却还没有得到开展。
现有研究的主题偏重于教师特征,如知识与技能、观念与态度、心理健康等,而缺乏对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研究。探讨特教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描述和分析教师在每一阶段的心理特征和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模式和有效策略,可以为特教教师培养和改革提供建设性的研究成果。因而,我国大陆地区需要尽快开展这些方面的研究。此外,特教教师专业素质研究涉及的方面也非常有限。
现有研究中关于普教教师和特教教师的对比研究也非常缺乏。除对普教教师和特教教师在随班就读态度上的比较研究之外,没有其他研究对两类教师在专业素质特征和发展过程上进行对比分析。另外,现有大陆地区特教教师素质研究主要以描述和讨论为主,如何促进特教教师素质发展的研究亟待开展。例如,有很多学者通过调查发现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但没有学者通过实验对特教教师心理健康的干预方法和策略进行设计和评估。
2.研究方法上的不足
相对于研究内容上的局限,研究方法上的不足显得更为突出。
首先,现有研究的研究对象基本局限于特教学校教师和特教师范生两类,对于不同教育环境下的多类教师(如普通学校特殊班教师、随班就读教师、资源教师、早教机构特教教师)的专业素质研究非常少见。而且,多数调查研究的样本量偏小且具有地域性,因而研究结果往往无法得以广泛推广。
其次,研究方法缺乏规范化、科学化和多元化。现有特教教师专业素质研究也明显存在这一问题。不少研究都是研究者以自身经验为依据而进行的直接分析,而这种对问题进行的探讨是否能够指导实践很大程度上是由研究者的理论水平而决定。研究者理论素养的参差不齐造成了现有研究的随意性和非理性化特点。除此之外,现有研究描述性研究方法单一(问卷调查),而解释性研究又极度缺乏。通过问卷调查、准实验设计和定量数据统计分析手段等实证研究方法确实能为建构特教教师素质结构和评估特教教师素质提供有力帮助,但运用参与性观察、个案研究、档案资料研究、话语分析等质的研究方法对特教教师素质特征的获得和发展进行深入的了解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另外,由于教师心理的情境性、发展性和可塑性,动态与纵向研究也应成为特教教师专业素质研究的有益补充。
现有相关研究在方法上的缺陷表明,只有日益高涨的科研意识和科研积极性还不够,特教研究者必须从改进研究方法出发提高研究的质量。
四、提高特殊教师素养的建议
国内目前存在的各种研究,其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能更好的提高特殊教师的本身素养,提高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笔者认为,新形势下的特殊教师提高自身素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高尚的师德品质
教师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首要任务我们面对的受教育者有多位聋、盲、肢残等残疾学生他们普遍由于存在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就业压力、社会交往和适应方面其核心问题是由于自身残疾和社会的消极影响形成了自卑、自怨、自弃的消极自我喜欢模仿甚至盲从他人常常把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老师当作心中的偶像和楷模因此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极大的感染性和示范性。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塑造一个良好的师德形象要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感染学生、教育学生通过自己的 言传身教给学生以情操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把残疾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2.精湛的教学业务能力
如果说高尚的师德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动力是做一个好教师的基础的话那么精湛的教学业务则是做一个好教师的关键。面对特殊的教育对象教师首先要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要把单纯的以传授知识为目标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做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育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教师在业务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精通教育理论具备稳健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还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不能满足于已取得的学历和掌握的知识而应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更新和"充电"自觉拓宽知识领域了解所教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将最新的、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2)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只有加强实践锻炼、进修学习由教学一面手转变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双师型教师。
3)提高使用以计算机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4)作为特教工作者面对特殊的群体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比如面对聋生手 语一定要好交流起来才没有障碍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取得他们的信任工作起来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3.强烈的教育创新意识
我国教育要解决的两个重点问题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不是丢掉现有的东西重新搞一个新的异类的东西而是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的探索能力、"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根据聋生的认知与思维的特点首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营造一个民主、尊重个性的创新氛围。赋予每个人自由发挥的机会和权利让他们通过选择在自己擅长的方向上去发展以自己独立理想和优势去超越、去突破、去创造。
其次是通过课程的重组、综合化达到知识结构的创新。具体到工艺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由于各学科知识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各学科间联系更为紧密根据教学实践经验证明将一些课程通过重组、融合成新的课程既缩短了教学时间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门课程融合为构成艺术一门课程将基础图案、设计基础融合成图形创意等。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是将经过实践证明的优秀的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的教学手段结合运用加强直观教学针对聋生达到最佳效果。如在国画山水课程教学中通过采用教师课堂教学示范、范图分析等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相结合丰富了教学手段拓宽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具体到实践训练中通过鼓励学 生进行探索性学习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4.很好的组织管理能力
班级与学生的管理能力是教师的必备的素质之一。由于残疾学生的一些生理、心理特点从而造成班级管理难度加大班主任难当的局面。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首先应摆正心态转变观念从了解学生着手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班级管理要以情为基础班主任既要善于抓住育人时机事半功倍地教育学生做好转化后进生的工作又要自始至终地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1)坚持以人为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就是要充分发挥环境和教育过程的潜在心理效应培养自爱、自尊和自信的人必须营造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的教育环境。
2)激励学生建设自强不息的精神家园。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卑情绪既不能压抑也不能否认要转化为超越的力量面对压力不能无动于衷也不能手足无措要从容面对积极行动面对缺陷不怨天尤人不自怨自艾要顺其自然为所当为面对偏见不激忿不自弃要正道直前。
3)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中要以"情"为基础。对聋生有感情 对他们的家庭有感情善于与他们沟通。真正做到尊重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特殊心理进行心理辅导。班主任要善于抓住育人时机特别是对于一些后进生从学习、生活等多方面予以关心、爱护尊重个性分类引导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洪明.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培养[j].教育探索20018.
[2]郑立.论新时期教师素质结构的内涵[j].管理观察20098.
一、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们地区的社会因素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好的、积极向上的、令人欣慰的,他们在思想道德方面表现出具有青春气息的群体特征和强烈的时代特点。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社会公德意识增强,绝大部分青少年能在公共汽车上给人让座。能在地震灾区需要帮助的情况下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能够关心学校的公物,对集体的活动积极参与,青少年公德水平较高。
(二)家庭道德有所进步,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的时代已经不存在了,他们在家庭中关心父母,经常帮助父母干家务。
(三)青少年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绝大多数青少年对体现集体主义内涵的雷锋精神、奉献精神、服务社会等观念是接受和认可的,并在其心目中占据主导地位。好人好事,帮助残疾人的先进事迹很多很多。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已经深入普及到广大青少年的内心,并得到他们的广泛响应和高度认同。
二、当前青少年的思想教育的负面影响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一)互联网中一些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对未成年人产生不良作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获取信息的渠道空前广阔,这既为未成年人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又使他们的求知欲望得到更好的满足。但是未成年人在获取信息时容易受反面信息的影响。如:黄毒侵害,上网成瘾,陷入虚幻,上网恋爱等。世界各种文化可以堂而皇之地进入青少年的视野,各种消极思想借助各样伪装也随之进入,对未成年人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经济改革速度加快,形成了需求多样化,服务个体化,行为个性化,关系复杂化的人际环境。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领域道德有失规范,诚信缺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钱权交易等消极腐败现象,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三、社会近几年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做法
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机结合,落实以学校为龙头、社会为依托、家庭为基础的要求。近年来,政府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作为社区建设的一项任务,依托社区各种阵地和设施,发挥社区人才优势,整合各种资源,精心搭建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活动平台。
(一)建立领导体制。党委、政府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都要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各个部门都要按照分工协作的要求,切实履行各自职责,把各方面的资源都组织起来,在整合资源、共享资源、形成合力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