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慢性病的概念范文

慢性病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慢性病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慢性病的概念

第1篇:慢性病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预防;控制;慢性病;三级预防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0-0277-01

1 认识慢性病

1.1 慢性病的概念: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慢性病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疾病状态,表现为逐渐的或进行性的器官功能降低。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性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老年人是慢性病的高发人群。近年来,慢性病低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1.2 慢性病的特点:①病因复杂,常为多因素作用的结果;②发病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③发病与心理因素,环境因素有关;④潜伏期长,与长期不良习性有关;⑤病程长,发病后较难治愈,可终生带病;⑥慢性病可预防,通过改变行为和环境能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⑦病死率和伤残率高;⑧需要治疗的医疗费用高。

1.3 常见的慢性病:①呼吸系统:慢性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哮喘、慢性肺心病、慢性呼吸衰竭、矽肺、肺纤维化等;②循环系统: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先心病、高血压、心瓣膜病、慢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疾病、慢性心包炎等;③消化系统: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肠结核、慢性结肠炎、慢性腹泻、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胰腺炎、慢性胆囊炎等;④泌尿系统:慢性肾炎、慢性肾衰、慢性泌尿系统感染等;⑤血液系统:慢性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瘤;⑥内分泌系统:慢性甲状腺炎、甲亢、甲减等;⑦代谢和营养:糖尿病、营养不良症、痛风、骨质疏松等;⑧结缔组织和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血管炎、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系统性硬化病、骨性关节炎等。

1.4 慢性病的现状:

据《中国慢性病》报告,慢性病的现状有:

1.4.1 慢性病成为人群主要死因,死亡和患病持续上升。

中国人群慢性病死亡持续上升。1991~2000年中国慢性病死亡的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已经由1991年的73.8%上升到2000年的80.9%。死亡数将近600万人。慢性病已成为我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城市和农村慢性病死亡的比例高达85.3%和79.5%。即使在贫困地区,慢性病的死亡也是不容忽视的,许多贫困县也已达到60%。2000年全国死亡人数731万人,在近600万人的慢性病死亡者中,死亡于心血管疾病250万人,肿瘤140万人,慢性肺部疾病28万人,糖尿病直接死亡9万人,分别占总死亡人数的19.3%、34.0%、17.6%和1.2%。1959~2002年的四十余年间,我国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呈持续增长趋势。其中1991~2002年的10年间,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7000多万人。

1.4.2 慢性病相关危害因素流行日益严重我国人群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快速上升。由于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食物供应不断丰富的20多年中,人们偏离“平衡膳食”的食物消费行为日益突出。肉类和油脂消费增加,食盐摄入居高不下,身体活动不足,饮酒、吸烟等综合性因素增加,导致超重、肥胖等慢性疾病,从而增加了很大的负担。

2 预防和控制慢性病

要想控制慢性病,重点在于预防,因此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慢性病的预防上。

2.1 慢性病的三级预防:

疾病的自然史是每个阶段,都可以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或恶化,因此预防工作也可以根据疾病的自然史相应的分为三级。

第一级预防,也叫初级预防,主要是针对致病因子采取的措施。也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其中包括自我保健和健康教育。也就是说通过各种途径,宣传、教育方式在发病前期进行干预,增强人群的体制促进人们主动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从而消除致病因素达到预防疾病的作用。一级预防也包括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止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第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它是发病期所进行的防止和减缓疾病发展的重要措施。主要是对疾病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把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

第三级预防,主要为对症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减少疾病的不良作用,防止复发、转移,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经丧失劳动力或残废者,通过康复治疗,促进早日康复。

2.2 慢性病的预防对策:①

第2篇:慢性病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老年人;慢性疾病;抑郁症;焦虑症

[中图分类号] R74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0(a)-0021-03

患有多种久治不愈的慢性疾病个体,对于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尤其是那些常年倍受多种慢性躯体疾病疾苦折磨的老年患者,更易对生活产生负性情绪甚至失去生活的希望。过去国内研究表明,老年抑郁症的检出率在11.5%~21.1%。近年研究报道显示老年慢性病患者中抑郁症及焦虑症的发病率分别为11%和12%[1],但也有报道抑郁症的患病率为17. 2%,且抑郁症状比焦虑症状要高发,焦虑症状易和抑郁症状者合并发生。本文旨在比较分析哪些慢性疾病及合并多少种慢性疾病较易引起抑郁症及焦虑症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2011年1~6月在本院住院的老年患者,120例,年龄60~91岁。其中,男91例,女29例,平均年龄(77.9±10.3)岁。被诊断有高血压82例(68.3%)、冠心病58例(48.3%)、慢性阻塞性肺病21例(17.5%)、糖尿病49例(40.8%)、脑卒中45例(37.5%)、慢性肾病27例(22.5%)、慢性前列腺肥大45例(37.5%)、骨质疏松症62例(51.7%)、帕金森病40例(33.3%)、恶性肿瘤11例(9.2%)、肠功能紊乱28例(23.3%)、慢性便秘28例(23.3%)、轻度老年性痴呆14例(11.7%)。只患一种慢性病0例;两种慢性病11例(9.2%):轻度老年性痴呆+慢性便秘11例;3种慢性病48例(40.0%):其中,糖尿病+肠功能紊乱+高血压13例、慢性便秘+恶性肿瘤+慢性前列腺肥大9例、慢性前列腺肥大+慢性便秘+冠心病8例、慢性肾病+骨质疏松症+肠功能紊乱8例、轻度老年性痴呆+高血压+脑卒中3例、高血压+糖尿病+肠功能紊乱5例、高血压+脑卒中+骨质疏松症2例;4种及以上慢性病61例(50.8%):其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骨质疏松症+帕金森病31例、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肾病+慢性前列腺肥大+骨质疏松症19例、高血压+脑卒中+帕金森病+慢性前列腺肥大9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恶性肿瘤+骨质疏松症+肠功能紊乱2例。全部患者患多种慢性病的病程从2.9年到20年不等,平均(17.9±5.7)年。

1.2 方法

对所有的住院患者进行老年抑郁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G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的评分。GDS得分范围0~30分,得分≥11分表示存在抑郁症状。SAS得分范围20~80分,总粗分的正常上限为40分,大于者表示存在焦虑症状。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关于抑郁症及焦虑症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中、重度老年性痴呆;急、危重患者和老年性精神病患者。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计数资料以率(%)以表示,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GDS得分≥11分的有52例,占全部患者的43.3%,其中,患两种慢性病的患者中有1例(9.1%),3种慢性病的患者中有5例(10.4%),4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患者中有46例(75.4%)。SAS得分>40分的有39例,占全部患者的32.5%,其中,患两种慢性病的患者中有0例,3种慢性病的患者中有2例(4.2%),4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患者中有37例(60.7%)。本项研究中39例SAS均是与GDS合并发生。GDS的患病率高于SAS的患病率(P < 0.01)。GDS得分≥11分的病种概况:11例的轻度老年性痴呆+慢性便秘中有1例;9例慢性便秘+恶性肿瘤+慢性前列腺肥大中有4例;2例高血压+脑卒中+骨质疏松症中有1例;31例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骨质疏松症+帕金森病中有22例;19例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肾病+慢性前列腺肥大+骨质疏松症中有15例;9例高血压+脑卒中+帕金森病+慢性前列腺肥大中有7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恶性肿瘤+骨质疏松症+肠功能紊乱中有2例。SAS得分>40分的病种概况:9例慢性便秘+恶性肿瘤+慢性前列腺肥大中有2例;31例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骨质疏松症+帕金森病中有16例;19例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肾病+慢性前列腺肥大+骨质疏松症中有13例;9例高血压+脑卒中+帕金森病+慢性前列腺肥大中有6例;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恶性肿瘤+骨质疏松症+肠功能紊乱中有2例。

3 讨论

在老年人的一生中,由于不断地受到长达几十年的外部环境各种致病因子的作用,加之进入老年后人体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衰退,机休免疫力的下降等,一个老年人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就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了。我国有13亿多人口,其中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早已超过了10%,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也在20%。因此,我国已经实实在在地是一个老龄化社会。关注老年健康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同时也一个是全新的重要的医学课题。

从本研究的同期住院病例病种来看,心脑疾病依然是老年人的高发病种,诸如高血压(68.3%)、冠心病(48.3%)、脑卒中(37.5%)、帕金森病(33.3%)等,代谢病如糖尿病在老年人中也有较高的发病率(40.8%)。另外,随着年岁的增加,老年人的活动越来越少,胃、肠道对钙的吸收障碍,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明显增高(51.7%),因此,老年人也是发生骨折和长期卧床的高危人群。这些慢性疾病,对老年人来说都需要终生治疗,从现在医学发展阶段来说也仅能做到缓解症状或延缓病情发展而已。疾病的久治不愈对任何一个患者都会是一个沉痛的心理压力。本研究的住院患者没有一例是仅患一种慢性病,患两种慢性病也仅占9.2%,患3种和4种及以上合计占了90.8%。从GDS和SAS得分所覆盖的病种来看,主要集中在心脑血管疾病、脑卒中、慢性肾病、骨质疏松症、恶性肿瘤等。这些慢性病合并发生时极易引起抑郁状态或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发生。正如岳秀娟等[2]研究结果所提示:老年患者随着合并疾病种类的增加,其人格状态差异程度也逐渐增大,表明疾病给人的心理带来较强烈的伤害。进一步说明躯体慢性疾病通过不良人格状况的变化,使人们产生焦虑及抑郁。在本研究中,抑郁症的发病率(43.3%)要远高于焦虑症(32.5%),P < 0.01,且焦虑症均伴发于抑郁症;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虽然在这120例的病例中只占9.2%,但是,11例的恶性肿瘤中出现抑郁症的有6例、焦虑症的2例,反映了恶性肿瘤心理障碍的高发性。

现今的医学模式已由经验型转换为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健康的概念已不仅仅是指躯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的健康。因此,亚健康概念的提出可以让医生对疾病的干预措施前移,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疾苦,节约医疗资源,造福社会。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所发生的心理障碍,如不加以重视和处理,就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临床医生对其器质疾病的治疗,甚至会使治疗失败,直至悲剧的发生。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出,一个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多年的患者,倘若其主诉非常多dylw.net ,但与其客观检察又不相符合的时候,临床医生不妨对其进行GDS和SAS的评分,以筛查出隐匿存在的抑郁症、焦虑症患者,辅以心理疏导或口服抗抑郁药就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在当今社会,临床医生不应只注重对器质性疾病的治疗和处理,同时还应关注患者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对常年患有多种慢性病的老年人来说更应如此。郎森阳[3]报道一项研究有高达60%的老年抑郁症和焦虑症长期在神经内科就诊却没能得到及时诊断,如加上共病合计更是高达80%没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荟萃资料显示心理障碍患者有74%常就诊内科,50%的患者被漏诊,仅有10%得到治疗[4]。另有研究者行门诊病例调查,发现有高达86.51%的误诊率[5]。漏诊率、误诊率之高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否则不仅是对医疗资源的浪费,更会延长和加重患者的痛苦。

总而言之,常年患有多种慢性病的老年人是抑郁症、焦虑症的高发人群。虽然抑郁症和焦虑症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情感障碍性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人格和社会环境等众多因素,但其发病都伴随单胺类神经递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失调、神经营养因子和炎症反应等生物学机制[6]。在本项研究的临床资料中抑郁症的发病率高于焦虑症,且焦虑症均伴发于抑郁症。常年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脑卒中,慢性肾脏疾病,恶性肿瘤,骨质疏松症等病种似乎易于出现心理障碍问题。及早对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老年人进行GDS和SAS筛查,及早进行心理干预治疗,不仅能够提高患者对慢性疾病治疗的医从性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患者的生命质量也会因此而提高[7]。

[参考文献]

[1] 李永杰,袁彤,徐茂凤. 老年慢性疾病合并抑郁症及焦虑症的临床分析[J]. 中国老年病学杂志,2006,26(9):1263-1264.

[2] 岳秀娟,袁左鸣. 老年慢性疾病患者人格状况的评价[J]. 中国老年病学杂志,2011,31(34):4923-4934.

[3] 郎森阳. 老年人群中常见的抑郁焦虑症状的诊治[J]. 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2006,8(1):13-16.

[4] 宋全芳. 综合医院中焦虑障碍的识别[J]. 医学临床研究,2003,20(7):520-522.

[5] 余国汉,梁绍才. 医院门诊广泛性焦虑症误诊186例调查[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3):364-365.

第3篇:慢性病的概念范文

1 慢性病的定义

慢性病是指病理变化缓慢、病程长、短期内不能治愈或终身不能治愈的疾病(注: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如高血压病及糖尿病等虽然还不能治愈但只要按规律服药就能够长期生存。

2 对肿瘤的认识

2.1 所谓肿瘤 就是人体某一些细胞长期不正常增长形成的新生物,并对人体产生危害。肿瘤通常分为良性和恶性,恶性肿瘤(癌症)是细胞基因突变及快速增殖、侵袭或转移、经久不愈、 危及生命、难以根除、可发生在人体任何部位、任何系统、多达100种以上的一组疾病。

2.2 为何要将恶性肿瘤定为慢性病呢? 可能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2.2.1 肿瘤的发病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包括较长时间的潜伏期和发病阶段。临床上一般将肿瘤分为临床前期及临床期。临床前期是指肿瘤由发生阶段至形成症状、临床上可以察觉到肿瘤(肿瘤细胞达109,约1 cm大小)的这一阶段。临床前期病变过程隐匿,患者没有自觉症状,目前还难以识别。据估计,此阶段在整个肿瘤发展过程中占据的时间长达75%,多数长达8~20年,有的可达30~40年之久。临床期是指从肿瘤被确诊之后的整个阶段,患者可能已出现自觉症状,但已成为晚期了。这一阶段只占整个病程的最后的25%时间,多数患者已不能治愈,最终难免死亡。以上资料说明肿瘤有一个较长的慢性发展过程[2]。

2.2.2 肿瘤是可以治疗的。如今,恶性肿瘤已不像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那样谈癌色变了,现在可治疗的及有较好预后的肿瘤有不少。高治愈的有:乳腺癌、大肠癌、卵巢癌、皮肤癌、软组织肉瘤、鼻咽癌、喉癌、前列腺癌及淋巴瘤等。可延长生存期(治愈率在30%左右)的有: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食管癌及胃癌等。有待进一步研究可延长生存期的有:肾癌、黑色素瘤和子宫内膜癌等[3],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新技术及新疗法的应用,可将使可治愈肿瘤种类和疗效得到进一步提高。

2.2.3 肿瘤是有预防作用的。从我国对于食管癌的预防来看,经过对高发区群众的宣传教育,改变生活习惯和食用经过处理的饮水,近年发病率已显示出下降的趋势。肺癌亦然,在美国从上世纪60年代大力宣传戒烟运动,历经30多年后到2000年调查显示发病率开始下降。

3 癌症的预防措施

要想预防癌症关键是要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改善我们不良的生活习惯,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3.1 远离致癌因素 如戒烟;注意营养均衡;多吃蔬菜,避免过多的脂肪,过多的肉食,否则会增加肺癌及大肠癌发病率。

3.2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每年需要进行一、二次体检,发现健康稍有问题,就可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很多癌症发病前都有一些癌前病变,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要是不及时处理,就有发展成胃癌的可能性。

3.3 加强锻炼身体 强健的体质能增强人体防御各种疾病的能力,使人少生疾病。

3.4 及时的预防接种 例如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就能减少乙肝的患病率,这样会明显减少患肝癌的机会。因此,接种疫苗十分重要。

4 肿瘤治疗的现状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对肿瘤认识的提高,现已认识到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肿瘤的治疗已进入个体化的综合治疗阶段。而个体化综合治疗的基本概念为:根据肿瘤的部位、病理类型、病期及患者的身心状况,合理地、有计划地应用现代各种治疗手段。随着病情变化及对治疗的不同反应,为每一个患者制定可行的治疗方案,并以最适当的费用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因此个体化综合治疗的概念更能准确地反映当今肿瘤治疗新观念的全部内涵。这一概念强调了患者机体和疾病两个方面,强调了应有计划地采用不同有效的治疗方法,强调成本效益的社会医学观点,而且目的明确,最终的结果是达到效果和生活质量的统一。根据以上观念,现代的肿瘤治疗不仅要追求“根治”,还要根据机体状况保持长期“带瘤生存”,减轻痛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讲求成本效益关系,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措施[4]。

目前肿瘤的治疗方法不仅有传统的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中医中药治疗;还有更多的治疗方法,如介入治疗,热疗、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核素治疗、氩氦刀治疗等局部治疗以及生物免疫学治疗。特别引入注目的是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不仅具有特异性地、选择性地靶向治疗,还不影响正常细胞、组织或器官的功能,从而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如吉非替尼(商品名:易瑞沙)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特别是针对亚洲人、女性、非吸烟、腺癌患者能够明显延长无病生存期及减轻疼痛、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自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所以现已普遍认为靶向治疗必将成为21世纪肿瘤治疗中最具潜力、最有希望带来突破的新疗法。

5 将恶性肿瘤定位为慢性病的现时意义

根据我们的理解,肿瘤定为慢性病是包含了两层意义。第一是肿瘤的发病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重视预防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第二是尽力把临床已发展形成的肿瘤变成慢性病,延缓肿瘤的发病进程,让肿瘤像糖尿病、高血压等其他慢性病一样,得到长期控制,让患者与肿瘤和平共处很多年。目前,我们有很多肿瘤患者,经过治疗可以很好地能够长期“带瘤”生存。最好的例子就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以生存20年左右[6]。

随着人们对于恶性肿瘤的认识和处理能力不断提高,适时地转变观念,并及时地提出肿瘤就是慢性病的认识,无论对于医生,还是患者,乃至健康人群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作为医生会对治疗恶性肿瘤更加积极、主动和自信;对于患者也一样会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会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对于健康人群自然是压力大减,可以更加集中精力投入到工作中,生活的质量大大改善,这就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总之,肿瘤定义为慢性病,从理念上讲是积极、主动的,为我们战胜肿瘤疾病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本刊编辑部.与慢性病面对面:癌症.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7,4(1):1-2.

[2] 朱雄增,蒋国梁.临床肿瘤学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 孙燕,石远凯.临床肿瘤内科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 李岳.实用肿瘤治疗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第4篇:慢性病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慢性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

1相关概念

1.1慢性病:在WHO叫做非传染性疾病。我国卫生部称它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慢性病从广义上讲,是指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长期紧张疲劳、环境污染物暴露、忽视自我保健和心理平衡逐渐积累而发生的疾病。从医学角度讲是一组发病隐匿,潜伏期长,一旦发病,不能自愈或很难治愈的疾病。它主要包括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等一系列不能传染且长期不能自愈的疾病。

1.2 慢性病病人主要照顾者:所谓慢性病病人主要照顾者,是指与慢性病病人同住,用最多时间照顾患者或执行大多数的照顾活动,其年龄在18周岁以上的家庭成员。一般是指父母、子女(包括子女配偶)、配偶或兄弟姊妹等与患者有亲属关系的主要负担照顾工作的家庭成员。

1.3生存质量: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研究组1996年给生存质量下的定义是:生存质量是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个体对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相关的生存状态的体验。生存质量是一个多维概念,涉及的范围至少包括3个方面: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社会健康状况。

2生存质量在慢性病病人照顾者中的应用价值

有研究表明照顾者的状态是预测患者是否住院的一个最主要因素,所以一旦照顾者生存质量下降将严重影响照顾能力,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的进程,影响患者的依从性、照顾活动和社会支持的持续性。

3慢性病病人照顾者生存质量研究现状

长期以来,研究生活质量时常常着重于患者本人,而忽视对照顾者的观察和探讨。但有关生存质量的研究表明,中风、痴呆、精神疾患、帕金森等对患者和照顾者的躯体功能和健康状况都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并且认为照顾者和患者情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极强的相关关系。对慢性病患者照顾者的生活质量的研究,近年来也逐渐得到学者的重视。国内外研究均显示患者家属的生活质量水平下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日常生活、家庭关系、娱乐活动及心理状况等方面。

4影响慢性病病人照顾者生存质量的因素

4.1患者一般情况对照顾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4.1.1患者特性:患者的特性一般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状况、受教育水平等,多项研究表明,这些均会不同程度的影响照顾者的生活质量。

4.1.2患病情况:对于日常生活能力依赖者,其照顾需求相对较多,需要家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照顾者的工作、生活、身心健康等产生影响。

4.2照顾者一般情况对其生存质量的影响:

4.2.1个人属性:照顾者自身的一些特性,如年龄、性别、婚姻状况、职业等对其QOL影响也较大。

4.2.2身体健康状况:Vaddadi KS等对严重精神疾病病人亲属的研究发现,照顾者QOL另一个重要预测指标――照顾者的自身健康状况,在临床实践中常常是家庭易损性的负性指标。多项研究表明,身体健康状况好的照顾者的QOL也较高。

4.2.3照顾者对患者QOL的评价:照顾者对患者QOL的评价是患者和照顾者QOL的一个重要预测指标,这在很多研究中(多种硬化症、精神病、糖尿病)已得到证实,而且需要引起大家的关注。此外,目前对积极情绪的研究表明,在社会网络中,幸福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递,人们的幸福取决于与其联系特别是居住在一起的家庭成员的幸福。

4.3社会支持情况对照顾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有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为生活质量最强的预测变项,主要照顾者本身社会支持的足够度与否和幸福感呈正相关。国外学者对阿尔茨海默病及其配偶照料者的研究,配偶照料者的生活质量与患者的社会地位、照料者自身的激惹、焦虑、对社会支持的来源等因素相关。多个研究表明,照顾者QOL在各个方面的满意度已被证实与家庭结构有关,特别是存在社会支持和家庭凝聚力较强时。

5建议

5.1确定潜在的生存质量低的照顾者:根据患者和主要照顾者的社会人口学特性和社会支持来确定哪些照顾者生存质量会降低。然后采取有效的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或护理措施来改变相关的影响因素,从而提高照顾者的生存质量。

5.2加强主要照顾者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医务人员应对患者及家庭成员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讲解,知道正确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适当功能锻炼、定期复查,是照顾者对慢性病患者的需求能正确评估,对所要给予的帮助和照护任务能有较好的预见性和可控性。Lalit Kalra等在康复病房对300名脑卒中照顾者进行技术训练,包括基本护理操作和护理技术如日常生活护理、搬运、协助进行康复锻炼,结果表明:对照顾者进行训练使患者在康复期的费用下降,照顾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和照顾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状况都改善。

5.3加强心理护理: Asmahan F Alshubaili等指出,对照顾者进行心理社会干预,解决他们对疾病的消极态度和为满足的需求,以提高他们的照顾质量和QOL。特别应该对那些照顾年轻、患病初期、无工作、教育水平低的病人的照顾者及无工作、教育水平低、自身患病的照顾者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

第5篇:慢性病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社区;慢性疾病;控制;成本-效益;成本-效用;研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逐渐提升。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饮食习惯和作息时间都有了进一步的调整。由于大多数的人们作息时间不规律,生活习惯不好,导致引发了很多的慢性疾病。其中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癌症居首。这些非传染性疾病已经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这些疾病导致的死亡率甚至高于传染病的死亡率[3]。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全国每天约有1万人死于慢性病,其中城镇居民居多[4]。近几年,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了上升的趋势。针对慢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是我国卫生部门应该引起重视的一个关键环节。同时,花费在慢性疾病预防与控制上的钱也逐年增加,给卫生部门增加了很大的经济负担[5]。同时慢性病的治疗过程十分漫长,也给患者的家庭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经济负担。社区内部针对慢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效果明显。

1 社区有效地预防与控制是成为防控慢性疾病的有效路径

慢性疾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负担使得针对慢性疾病的控制与预防成为卫生部门的重点。很多慢性疾病都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疾病慢慢积攒而来的,所以对于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疾患者们应该具有防范意识,小疾病及早医治,以防后患。对于慢性疾病的预防,选择正确有效地防控措施是比较关键的,有效地预防措施能够很好的控制慢性病的发病率。但是选择预防措施要考虑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成本问题,更要考虑到措施的长远发展。社区内部针对慢性疾病的防控就具有这些特点。

社区内部对于预防慢性疾病可以采取很多措施,包括针对慢性疾病的宣传活动,针对慢性疾病的治疗方式以及注意事项对社区居民进行教育,使社区居民了解慢性疾病的危害以及慢性疾病应该如何预防还有一旦患上慢性疾病应该注意哪些事项来控制病情的发展与延续,告知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多加运动,注意饮食与生活作息时间,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慢性疾病,不要有消极厌世的情绪,健康乐观的生活[6]。相关学者认为社区内部控制与预防慢性疾病具有3个特点:受益的人群很多、成本符合经济效益,也符合社会效益,同时能够防止人们有进一步患上慢性疾病的可能[7]。社区内部通过宣传与教育,能够对社区的居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针对性较强,能够使慢性疾病的教育覆盖到每个家庭,使每个居民能够有防范意识并且能够对慢性疾病有一个理性客观地认识。同时,每个社区进行宣传时只要安排合理的时间,在社区显著的地点,不用耗费太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就可以使慢性疾病的知识得以普及。社区内部关于慢性疾病预防的知识宣传能够使患上慢性疾病的患者保持阳光积极的心态配合医生更好地接受治疗,早日康复。另一个方面,也能够加强健康人士的防范意识,使社区居民对于慢性疾病有一个概念,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多加防范,防止新患者的产生,同时也就控制了慢性疾病的发病率,这样在成本上得到了节约,在效益和效用方面也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2 社区内部对于控制与预防慢性疾病活动的开展情况探讨分析

我国关于慢性疾病的控制与预防教育在社区内部实施本身起步较晚。在其他地区,关于心脑血管防治、癌症以及糖尿病的知识普及已经有所进展。有效的慢性知识教育的宣传活动可以使人们加强防范意识,对慢性疾病有所了解,然后提高对慢性疾病的认知率。在我国的北京上海等地陆续出现了社区慢性疾病防范试点,按照慢性疾病的防治方案,进行知识教育普及。开展针对心脑血管、糖尿病以及癌症的教育,以社区为基础促进健康,综合治疗慢性疾病,这样的教育普及取得了良好的结果。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北京的某个社区在进行慢性疾病知识教育普及之后,心脑血管的发病率由之前的68%下降到46%,死亡率也有所下降。这就足以说明,教育的普及使得慢性疾病的防治工作进展的非常顺利。判断慢性疾病知识的普及教育情况是根据小区居民的发病率变化、健康指数变化以及对待教育普及的态度进行评判的。成本-效益的比较的是针对教育普及项目投入的成本和货币化健康程度产出量[8]。成本-效用比较的是教育普及项目投入的成本量和调整后健康效果的产出量[9]。两者具有差异,但是差异不是很显著。

3 社区慢性疾病预防控制成本-效益与成本-效用的探究

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没有对社区居民进行慢性疾病防控措施知识普及的时候,平均每个人花费在慢性疾病方面的金钱很高。但是进行了慢性疾病知识的普及教育以后,花费在慢性疾病防控方面的金钱就大大减少了。这就是慢性疾病预防控制成本-效益中产生的效用值。这也充分说明了慢性疾病健康知识普及教育的作用,也说明社区的干预导致了花费在慢性疾病治疗方面的成本大大降低[10]。在社区内针对慢性知识的教育普及,根据调查显示,是可以使用最低的成本但是带来最大的效益的。上海某社区开展了社区慢性疾病防治工作以来,18514例当中,有568例糖尿病患者社区对其进行干预,管理率高达84%。心脑血管患者中有376例进行了干预,发病率也明显下降[11]。不仅在国内,就是国外的经济学者通过研究表明,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的开展不仅能够使人们了解慢性疾病,普及慢性疾病的知识,同时也能够在经济上省下一大笔开销,还能够收获同等的效益,是最有效的途径。

4 结论

慢性疾病中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对人们的危害很大,我国每年在慢性疾病防控与治疗中投入的成本也很多。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成本,但是收到的效益却很少。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经过了诸多的试点分析以后发现这样的方式不仅收获了很大的效益,同时投入的成本减少,节省了很多的开支。开展慢性疾病预防与控制教育需要达到的效果是受益的人群很多、成本符合经济效益,也符合社会效益,同时能够防止人们有进一步患上慢性疾病的可能。在社区的基础上开展教育就具备这样的特点。社区慢性疾病的宣传教育在近些年当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国心脑血管、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下降,这是与社会上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社区中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得投入成本低但是获取的效益却很高,远远高于以前的水平。同时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也很大,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用。人们对于慢性疾病的认识逐渐深入,同时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时间。社区普及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一个家庭中一旦有一个人知道了该如何预防慢性疾病的知识,就会使这个家庭的其他成员也能够受益,这样的普及效果是其他方式不能达不到的。综上所述,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的成本-效益与成本-效用具有一定的意义,可以在社会教育中普及。

参考文献:

[1]武瑞雪,刘宝.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防治的发展及经验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10(9):706-708.

[2]朱荣,李士雪,滕芬.以社区为平台在慢性病综合防治中开展健康促进活动[J].实用全科医学,2007,5(12):1035-1036.

[3]盛锋,程晓明.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的成本效益与成本_效用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02,5(5):199-200.

[4]白雅敏,王卉呈,董建群,等.慢性病预防控制适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0,18(6):651-653.

[5]田惠光,郭则宇,宋桂德,等.1991年~1996年天津市慢性病-省略-预项目成本-效用和成本-效益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0,8(5):196-198.

[6]庄志雄.我国毒理学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8,42(9):10-15.

[7]朱雯,王红妹,钱小萍,等.卫生适宜技术研究进展[J].卫生经济研究,2006,5(7):10-14.

[8]祁国明.卫生技术评估[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0,3(1):3-4.

[9]陈春明,赵文华,杨正雄.中国慢性病控制中膳食关键因素的研究[J].中国流行病学杂志,2006,27(9):739-743.

第6篇:慢性病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慢性病;高血压;社区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66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29-01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人群的疾病谱和死因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公共卫生突出问题,采取行动减慢和遏制慢性病的上升趋势已成为公共卫生的当务之急及政府的重点工作目标。研究表明,多数慢性病如高血压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预防是取得公共卫生最大效益的关键。由于人们的生活植根于社区,而对慢性病的整个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持续的监测、追踪和管理又是社区卫生服务的最大特点和优势之一,所以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必须通过社区干预。

1 高血压的分级管理

高血压与遗传,吸烟、高盐饮食、过度营养、缺乏体力劳动、精神过度紧张等不良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社区护理的主要实施者在于护理人员,我们需要要先从完整的健康档案开始,可以通过随访将所管理的高血压患者的家庭状况、家庭结构、身体状况、家庭依赖程度、生活习惯等录入计算机,建立完善的个人和家庭的健康档案,便于资料管理和病史记录和医院共享资料系统。同时落实责任制管理,为了做好社区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将辖区内现有高血压患者按居住地分为若干片,社区科的护士根据管理对象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疾病情况进行管理。可分为一般管理-正常高值及低危患者(140/90-159/99mmHg),中度管理-中危患者和强化管理(160/100-179/109mmHg),强化管理-高危及很高危患者(≧180/110mmHg),已有早期并发症的病人;自我管理能力差的病人;血压控制情况差的病人;其他特殊情况:如妊娠、围手术期病人,治疗上有积极要求的病人;相对年轻,病程短的病人。三者的非药物治疗可以立即开始,而前两者的药物治疗可以在非药物治疗的同时观察疗效再加以使用。

2 高血压的健康干预措施

2.1 认知干预 高血压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致。为了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培养健康行为,社区护士有针对性地进行行为纠正和生活方式指导。通过各种方式如电视、广播、报刊、画册、黑板报、讲座、咨询、家访、门诊等形式,对社区居民进行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使之对高血压病的概念、危险因素及高血压病的危害性有充分的认识,以提高居民对高血压病的知晓率,摒弃不良的行为方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了解非药物治疗与长期随访的重要性和坚持终身治疗的必要性,使患者及家属明确高血压是可以控制和治疗的。

2.2 心理干预 高血压作为一种心身疾病,社会心理因素在高血压的形成和治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社区护士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问题,实行包干负责制,在提供帮助和支持时对患者讲解心理情绪对高血压的影响,同时对家属进行心理指导,减少家属的应激、焦虑情绪,为患者营造一个宽松的生活环境。在患者焦虑烦躁时给予关心支持,避免其情绪激动,从而改善治疗护理效果。

2.3 行为干预 讲解改变家庭的不良生活方式对高血压的影响。促使患者改变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包括:合理饮食,戒烟限酒,减少食盐摄入,每日摄取不超过6g,少食刺激性食物。每日食用新鲜蔬菜和牛奶,补充钙和钾,并相对减少脂肪的摄入,控制在总热量的25%以下。最新研究表明,低强度和中等强度的锻炼具有足够的健康效应,每周至少运动3次,每次至少30min,可以分次完成,逐渐增加强度。同时控制体重,对体重超标者因人而异制订减肥计划,根据患者体重,估计每天所需的热量,三餐提供热量分配2/5、2/5、1/5。使体质指数

2.4 转诊干预 社区和各级医院需要建立完善的转诊途径,患者一但出现以下情况:按治疗方案用药2-3个月,血压仍不能达标;血压控制平稳的患者,再度出现血压升高并难以控制者;血压波动较大,临床处理有困难者;随访过程中发现新的严重临床情况或靶器官损害;患者服降压药后出现不能解释或难以处理的不良反应或合并症。一定要及时转入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3 预高血压的干预结果

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使得患者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意识得到提高,改变了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提高了家属的认知能力,使得家庭护理和康复得以更深入的开展,使患者得到连续性的医疗服务。合理利用了卫生保健资源,使得预防与治疗相结合,各医疗部门不各自独立,双向转诊更加完善,医疗体系成为一个整体。

社区干预是慢性病防治的最佳手段,慢性病的发生、发展有其漫长的过程。慢性病的防治应以社区为基础,三级预防相结合,运用健康促进策略,反复地开展健康教育,逐步培养居民的健康理念,结合多部门的综合管理,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持续有效地健康发展。自我管理水平的提高对降低慢性病的发生,对提高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生活质量、期望寿命以及降低医疗费用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7篇:慢性病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慢病  现状  管理  措施

        随着社会老龄化和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加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慢性病在居民当中的发生呈现发病率高、年轻化等特点,大大影响了居民的生存和生活质量,也增加了社会的经济、医疗负担。社区是进行慢病防治的平台,是健康促进的主要场所。为了解我社区慢病的发病和诊治情况,制定社区慢病防治规划,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慢病管理中的核心力量,我社区2011年初对60岁以上居民进行了一次免费健康体检,将具体情况浅析如下:

        1  当前社区慢病现状

        1.1 对象及方法

        我们采取对辖区60岁以上居民以免费健康体检方式发放体检单,共有2559人参与了此次体检,其中男性1231人,女性1328人。对调查对象进行了测量身高、体重、血压、心肺听诊、血脂血糖检测、心电图、以及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家族史、生活习惯及相关医学常识的知晓情况。慢病调查主要以高血压、糖尿病为主,同时对高血脂、冠心病、脑卒中等并发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1.2 相关诊断标准

        1.2.1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诊断标准,以三次不同日平均收缩压≥140mmhg或(和)舒张压≥90mmhg为高血压。对初诊血压高者进行三次非同日随访后确定。

        1.2.2 根据2010年ada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fpg≥7.0 mmol/l,口服糖耐量试验时2h血糖≥11.1 mmol/l,伴有典型的高血糖或高血糖危象症状的患者,随机血糖≥11.1 mmol/l。

        1.2.3 使用酶联法进行血脂测定,凡甘油三酯高于1.7mmol/l或胆固醇高于5.87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低于0.9mmol/l视为高血脂。

        1.2.4 心电图异常:左室肥厚、劳损、心肌缺血、传导阻滞、频发期前收缩等,排除其他原因心血管疾患

        1.2.5 冠心病及脑卒中因社区缺乏条件,以既往在其他医院明确诊断过为依据。

        1.2.6 目前仍在服用慢病药物治疗,或经明确诊断过慢病的,虽检查结果在正常范围内,仍归入慢病范畴

        1.3 结果

        在本次调查的慢病中,患病率排名依次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慢病患病人数共计1341人。其中高血压患病人数1018人,男性498人,女性520人,糖尿病患病人数292人,男性131人,女性161人。通过询问病史对老年人所患疾病的知晓率及服药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有247人对自己患有慢病不知晓,占患病人数的18.42%,有229人不规律或间断服用慢病药物,占患病人数的17.08%。血压、血糖控制良好者851人,占患病人数的63.46%。1018例高血压患者中血压升高而无明确并发症者428例,占患者总数的42.04%,合并高脂血症者378例,占患者总数37.13%;合并心电图异常242例,占患者总数的23.77%;合并脑卒中者45例,占患者总数的4.42%;同时存在有糖尿病者185例,占患者总数的18.17%。患者中同时患有两种慢病者408人,占患者总数的30.43%,112例患3种及以上慢病,占患者总数的8.35%。

慢病中有明确家族史者230例,占患者总数的17.15%,有不良生活习惯者213例,占患者总数的15.88%。对其进一步整理发现,社区慢性病呈现一些特点:a、慢病患病率随年龄递增而上升b、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慢病c、慢病呈现三低现象:低知晓率、低控制率、低服药率

        2  总结 社区慢病的管理措施的探讨

        综合慢病的发病及现状,具体分析其发病因素有不良的饮食(高盐高脂)及生活习惯(抽烟,酗酒),缺乏持续性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心理压力、遗传因素等。其中生活方式的转变对改善慢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就为社区加强慢病有效管理提供了可能性。社区卫生服务具有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于一体的功能,在慢病管理上可以发挥有效、经济、方便、综合和连续的优势。现在我就社区慢病管理谈几点个人体会:

        2.1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有效改善慢病患者的防治理念

        近年来,随着居民对健康和疾病观念的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体魄的重要性。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日益增长的慢性病,满足城市居民的健康需求,促进居民树立良好的健康理念,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对慢病患者、高危人群、健康人群有计划的开展专项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出宣传栏、举办健康教育讲座、义诊、主题日宣传、专家讲堂、居民健康知识答题等多种形式对慢病进行宣教,使居民转变现有的不良观念和习惯,积极支持和配合慢病防治工作,从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上进行有效干预,从而达到可以降低慢病的发病率及疾病的致残、致死率。

        2.2统一服务模式,努力提升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转变原来的专科医生的概念,对社区医生进行统一的全科规范化培训。慢病是一个多器官、多系统的疾病。原有的专业限制对社区医生管理及治疗慢病存在很大的缺陷。另外积极和大中型医疗机构结对,按照隶属、就近、方便、有效的原则进行双向转诊。定期选派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选派专业人员到上级医院免费进修、学习,这样可以有效的提升社区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逐渐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良性疾病防治模式。

        2.3改变服务方式,变被动型服务为主动型服务

        慢病重点是防,防治结合才能有效的控制慢病对居民带来的健康危害。将预防、治疗、康复科学有机的结合,形成慢病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的健康导向型疾病预防模式。积极转变服务模式,加强主动服务,贴近居民健康需求。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性化服务理念,以亲情化服务为切入点, “让医生进家庭、让家庭有医生”。在每个社区居民的健康卡片上印制社区医生的电话,方便居民及时、方便获得社区卫生服务。同时,社区医生对患者常年定期巡诊、随诊、回访、跟踪服务,深入家庭为居民开展社区巡诊、家庭出诊、急诊转诊、专家会诊等全方位的医疗保健服务,营造人性化的就医环境,使患者体验到亲情化服务。

        2.4转变服务重心,强化居民慢病管理

        为增强服务实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积极主动开展健康入户调查,为居民群众进行健康普查,建立健康档案,并运用计算机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疾病分类,梳理慢病种类和多发病序列,了解各户家庭及个人健康状况、体检情况、慢病治疗情况,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病患者建立专项个人健康档案,建立辖区慢病管理台帐,有针对性地进行慢病干预、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每年组织辖区内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免费健康体检,门诊对首诊35岁以上患者免费测量血压,从而及早的发现高危人群及高危因素,减少慢病的发生率和不良转归。

 参 考 文 献 

[1]左惠娟,姚崇华.北京市社区慢性病健隶教育现状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03,6(12):1017—10178.

[2]程疑链.社区慢性病防治的全科医疗服务及成效 j.中国全科医学,2004,7(21):1587—1589.

第8篇:慢性病的概念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抽取2011年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人免费体检的人群中年龄60岁以上居民1173人,性别不限,神志正常,语言表达清楚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53人,年龄61-92岁,女性720名,年龄61-95岁。

1.2调查内容 采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09年版健康档案中健康检查表,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计算体质指数、腰臀比等指标。询问现有症状及现存的主要健康问题及住院史。慢性病史有病历记载诊断明确为有效,新发现的高血压、糖尿病通过测量血压、空腹血糖为筛查方法。

1.3调查方法 由本中心的社区医师护士询问病史,查看病历记录,并在健康检查表上作好记录。血压测量:采用标有2mmHg刻度的汞柱式血压器,测量右上臂坐位血压3次,取其平均值。高血压诊断标准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版,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或近2周内服用降压药,血压<140/90 mmHg,原确诊高血压者直接记入高血压患者数。体质指数25-29kg/m2超重,≥30 kg/m2为肥胖。男性腰围/臀围≥0.9,女性≥0.85为腹型肥胖。空腹血糖测量,空腹至少8小时,抽静脉血测定血浆葡萄糖,初次诊断糖尿病诊断标准是空腹血糖>7mmol/L,且经另日复查仍>7mmol/L。原确诊为糖尿病直接记入糖尿病患者数。

2 结果

2.1慢性病情况 对1173名60岁以上老人目前所患的慢性病进行调查,大多数老年人(90.7%)患有慢性病,所患的慢性病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慢性支气管炎、消化性溃疡、慢性前列腺炎等15种。排在前5位的有高血压548例(46.71%)其中初次发现高血压98例,占高血压病例数的17.88%,冠心病196例(16.7%),糖尿病154例(13.13%)其中新发现糖尿病48例,占糖尿病例数的31.16%,骨质疏松症106例(9%),同时存在2种以上慢性病246例(20.9%)。

2.2饮食习惯 饮食偏咸115例(9.8%),有糖尿病者按规范糖尿病饮食仅35人。

2.3用药依从性 见下表。

3 讨论

老年人多受慢性病的困扰,参加健康体检60岁以上老年人中90.7%患有慢性病,其中20.9%患有2种以上慢性病。饮食偏咸虽然仅有9.8%,但必须引起社区医生的注意。因为中国人食盐的摄入普遍高,承认自己饮食偏咸每日摄入量已大大超过平均水平。很多人认为自已饮食不算咸,实际食盐摄入量都超过6克/日。我国居民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平均为10.7克[3]。老年糖尿病患者对饮食疗法概念模糊,大多数人知道少吃一点,不知道怎么去操作。不少老年人又走另一个极端,什么都不敢吃,吃素菜,易导致蛋白质营养不良。慢性病服药依从性不容乐观,间断服药和不服药合计比率占44.32%。不坚持治疗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危害更大,可增加严重并发症的危险。服药依从性主要与自我保健意识,是否有社会医疗保险有关。针对上述之老年健康问题,我们认为,当前老年人的保健任务为做好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骨质疏松的预防,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提高慢性病服药依从性。基础性工作包括开展健康教育,普及慢性病防治工作,增加自我保健意识,推进健康老龄化[2],合理使用社会医疗保险资源,降低治疗成本有利于提高服药依从性。开展居家养老,使医疗服务廉价方便可及,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适量运动,每周运动3-5次,每次20-60分钟,有利于调节血压水平,改善不良胰岛素抵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可选择步行、慢跑、骑车、爬山、球类、健身操等有氧代谢运动。不吸烟,限制饮酒,有高血压、糖尿病最好戒酒;合理膳食,适当限制钠盐及脂肪的摄入。世界卫生组织提倡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用天平称出6克盐实物作为宣教用品,更让居民了解6克食盐的量。增加蔬菜及水果的摄入;保持正常的体重;心理平衡。每年进行健康体检,有病早治无病早防。将高血压、糖尿病运用社区适宜技术进行管理。高血压病人应明确降压目标,将血压逐渐降至140/90mmHg以下,有合并糖尿病、肾脏损害等应降至120/70mmHg以下。通过慢性病管理,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对糖尿病病人,应根据体重、活动情况制订书面的饮食疗法参考方案。根据病情使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督促病人监测血糖,识别低血糖反应及紧急处理措施,随身携带应急联系卡,注明是糖尿病病人,在用的药物,低血糖昏迷时联系的亲人等事项。冠心病患者如没有禁忌应服用阿司匹林、辛伐他汀,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片,控制好血压、血糖,定期检查心电图。骨质疏松症应注意防止摔倒,减少骨折的发生,服用钙剂和维生素D。妇女绝经期后如无禁忌可在专科医师指导下作性激素补充疗法,抑制骨吸收的药物可选用降钙素。

参 考 文 献

[1]乔轶娟.我国人均寿命影响因素计量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370(6):112.

第9篇:慢性病的概念范文

论文摘要:我国目前已经进入老龄布七社会,人口老龄化发展千民决,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中医药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中医药教育中应重视的一些问题。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人口生育率在下降,而人的寿命在延长,世界人口正在加速老化,这其中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老龄化己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老年人是疾病的高发人群,现有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己证明,在相同基础疾病的情况下,高龄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高龄人群具有“三最”特点:即最高患病率、最高伤残率和最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实现“老有所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理应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鉴于此,笔者从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谈谈中医药教育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老龄化社会背景下需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保障老年人健康

祖国医学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中医药在防治疾病和重大疫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日益强盛作出了卓越贡献。老龄化社会下我国人口老龄化在医疗保障方面面临如下挑战:慢性病患病率高、老年人残疾率高、老年人医疗费用消耗大、病残弱老人的基本护理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卫生资源与卫生需求不成比例、资源分配不合理等,相对而言,中医药“简、便、效、廉”的特点,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卫生保健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表现在:一是中医药学在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对老年人慢性病具有个体针对性极强的治疗,同时注重整体调护,有利于老年人慢性病的防治;二是应用中医药养生保健和中医药预防医学知识,中医“治未病”是祖国医学在为全人类保障健康方面始终重视的研究领域,从《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中医治未病的记载,加之目前我国大力鼓励开展中医治未病工程,这必将为提高老年人预防保健、自身养生水平和能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三是中医药资源较为丰富,同时药材价格和诊疗费用相对较低,可以极大地缓解老年人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还为老年人的卫生保健起到积极的作用;四是全国各省几乎都有中医药高等院校,每年培养大批的中医药人才,这些中医药学子能够普及到医院、卫生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对于平衡我国卫生资源与卫生需求比例、合理分配资源具有积极的意义。

2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中医药教育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2. 1在中医药教育中重视的养生保健教育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所作的重大贡献之一。在中医药这座宝库中,与当前老龄化社会和大众日常保健关系密切的内容,是养生方面的知识。养生是健康之本,是幸福之源,更是快乐之门,懂得养生才是懂得人生。老龄化社会对整个国家的全面及深层次影响是相当大的,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特别是要满足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卫生保健的需求,面对老年人最高患病率、最高伤残率和最高医疗资源利用率的“三最”特点,目前培养的中医药学子即是2015年以后的中医师,他们毕业后走上医疗卫生岗位,要面对更大基数和更复杂的老年人“三最”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九五”攻关项目的资料表明,达到同样的健康标准所需保健投入与治疗费、抢救费用的比例为1: 8. 3 :100,即如果在预防保健上多投入1元钱,将来就可以在治疗上少支出8. 3元和可以节约开支100元钱的抢救费用[2],故而需要重视预防工作,将预防工作做到位,即做好中医药治未病工程,将极大地减少老年人医疗费用的支出。因此,在中医药教育中要高度重视养生保健,尤其是老年人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培训。

2. 2在中医药教育中重视对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的教育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老龄人口增多带来了许多相应的社区保健需求,而健康老龄化观点的提出,使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需求更需加强,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进行探索。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做好老年医疗保健,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减缓老年人的痛苦、延长健康寿命、改善生命质量。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疾病谱和临床症状也在改变,要不断发现、总结和完善老年病的防治规律,研究和认识高龄老人临床中出现的特殊症状。对于中医药教育而言,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必须重视在中医药教育中的老年医疗保健的学习,如前文所述,目前老年人健康中影响较大的主要还是慢性病发病率较高的问题,故而要重视由于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引发的老年人健康问题,掌握老年人的生理、病理和心理特点,运用中医理论,熟练处理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