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骨折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骨折康复训练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骨折康复训练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骨折康复训练方法

第1篇:骨折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 健康教育;肱骨干骨折康复训练

肱骨干骨折是指肱骨外科颈下1 cm至肱骨髁上2 cm处的骨折, 是骨科常见病之一, 好发于肱骨干中段, 其次为下段, 上段最少见[1-3]。中下1/3骨折易合并桡神经损伤, 下1/3骨折易发生骨不连接, 好发于青壮年, 多有明确外伤史, 直接暴力与间接暴力均可致病。一般中上段骨折多为直接暴力所致, 中下段骨折多为间接暴力所致。临床表现为上臂局部疼痛、肿胀明显, 相邻关节活动困难, 骨折局部有环形压痛及纵轴叩击痛。如合并桡神经损伤, 可出现典型垂腕畸形和伸拇、伸掌指关节功能丧失, 第1~2掌骨间背侧皮肤感觉障碍。X线检查可确诊本病。保守治疗是手法复位后夹板或石膏固定, 肱骨干上1/3骨折要超肩夹板固定, 下1/3骨折要超肘关节夹板固定;手术治疗是切开复位, 接骨板或交锁髓内钉固定。保守或手术治疗由于固定的原因均可导致肢体功能障碍, 因此康复训练非常重要。在患者治疗期间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有效的实施、及时的评价能有效地预防关节强直和肌肉萎缩, 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非常重要。本科从2013年5月~2014年12月对186例肱骨干骨折患者在康复训练中进行健康教育, 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满意, 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2013年5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86例肱骨干骨折患者, 其中男100例, 女86例, 年龄最大76岁, 最小15岁, 平均年龄56岁。

1. 2 健康教育计划的制定

1. 2. 1 健康教育制定原则

1. 2. 1. 1 树立正确的健康教育观念 健康教育是护理活动的组成部分, 许多护理目标都是通过健康教育来实现的, 如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提高适应能力等, 因此健康教育是很重要的护理活动, 护士应予重视, 并把计划落实到位。

1. 2. 1. 2 针对性、科学性 健康教育内容是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而制定的, 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康复训练关系到患者肢体功能的最大恢复, 是患者提高生活质量的根本。本科做康复训练的护士均经过河南省中医医院骨伤康复专科护士岗位培训, 经考核后持有相应的专科护士证书。

1. 2. 1. 3 实用性、通俗性 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时, 应根据患者的受教育程度和接受能力选择适当的健康教育方法, 教育程度较低的可以看电视、录像等;教育程度高的可以看图片、应用现代通信技术, 如加微信、QQ群等, 这样可使患者和家属乐于接受, 易于理解, 便于学会, 随时随地接受健康教育知识。

1. 2. 1. 4 全程性、阶段性 健康教育应贯穿患者康复训练的始终, 从入院到出院, 根据肱骨干骨折愈合分期进行, 在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健康教育计划, 直至患者肢体功能完全恢复。

1. 2. 2 健康教育方法

1. 2. 2. 1 语言交流 即通过与患者和家属进行语言的交流与沟通, 让其了解并掌握肱骨干骨折的相关知识和康复训练方法, 应态度热情, 口语化, 避免难懂的专业术语, 通俗易懂, 以增加患者和家属对健康教育知识的理性认识。

1. 2. 2. 2 文字宣传 把康复训练方法制成小册子发给每位患者和家属或制成图片挂在病房或走廊观看, 文字宣传有助于加深患者和家属对健康教育的印象和进一步深入掌握康复训练的方法。

1. 2. 2. 3 实践教育方法 指通过指导受教育者的实践操作, 达到掌握一定的健康护理技能的方法。专科护士可进行示范指导或协助患者和家属掌握肱骨干骨折不同时期康复训练的方法。

1. 2. 2. 4 电化教育方法 以广播、电视、网络、录像、幻灯等电化器材为工具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可克服时空限制, 随时进行康复训练教育。

1. 3 健康教育的实施 以量化健康教育为原则, 指专科护士根据计划, 分期分部位, 结合患者个体差异在规定时间对肱骨干骨折患者及家属进行一定的康复训练, 每个动作给予具体时间和量的指导。

1. 3. 1 入院后即开始鼓励患者行患手抓空增力和掌屈背伸的功能锻炼, 2~3次/d, 每个动作做10~30次, 随着肿痛减轻及个人耐受逐渐增加, 每1~2小时1次, 每个动作做30~50次, 坚持5~10 s/次。

1. 3. 2 手法复位或内固定术, 麻醉消失后可进行手指、腕关节的屈伸活动, 24 h后协助并指导患者进行指间、掌指关节的活动, 如握拳、抓空增力五指起落、腕关节的背伸、屈曲、桡偏、尺偏等, 2~3次/d, 5~10 min/次, 以后逐渐增加活动次数。外展型骨折应限制做肩关节的外展活动, 内收型骨折应限制做肩关节的内收活动。

1. 3. 3 手术后1周练习用力握拳、伸指, 被动伸屈肘关节, 主动活动腕关节、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 2~3次/d, 5~10 min/次;2~4周可加大活动量, 并进行屈肘耸肩活动, 2~3次/d, 5~10 min/次;逐步加大活动力度和幅度;外固定解除后, 可进行肩肘关节全方位的功能锻炼, 加大活动强度, 如托手屈肘、肘关节屈伸, 也可做弯腰划圈、后伸探背、手指爬墙、肩关节的外展、内收、上举等, 逐渐做提重物等活动。

1. 4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肩、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1]对患者恢复情况进行评价, 分为优、良、可、差四个等级, 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2 结果

6个月后对186例患者进行回访, 根据肩、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价, 优138例, 良43例, 可5例, 差0例, 优良率97.3%。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良好, 健康教育效果满意。

3 小结

在肱骨干骨折患者康复训练中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在患者康复训练中进行健康教育, 量化康复训练内容, 可使患者功能锻炼更到位、具体, 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良好, 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杜天信, 李无阴.正骨规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

[2] 岑泽波, 朱云龙.中医正骨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 66.

第2篇:骨折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 肋骨骨折;功能康复

肋骨骨折是较为常见的胸部外伤,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后可导致反常呼吸(连枷胸),纵膈左右扑动,影响气道的换气,引起体内缺氧和二氧化碳滞留,并影响静脉血液回流,严重的可发生呼吸衰竭,危及病人生命。2009年6月-2011年12月我科采用环抱器治疗多发肋骨骨折病人45例,根据患者年龄和全身情况进行一系列康复训练,取得良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其中男39例,女6例。年龄18-56岁,平均37岁。均经X线检查确诊。致伤原因:车祸伤24例,坠落伤11例,打架伤9例,重物撞伤1例。单侧肋骨骨折41例,双侧4例。合并损伤:肺挫伤12例,血和(或)气胸:38例。

1.2 功能康复训练方法

1.2.1 术前 呼吸道准备吸烟会增加支气管分泌,加重呼吸道症状。应在术前戒烟、进行深呼吸及咳嗽训练,以利于术后肺膨胀。

深呼吸训练:腹式呼吸身体放松,左右手分别放在腹部和胸前。吸气时用鼻吸入尽力挺腹,胸部不动;呼气时用口呼出,同时收缩腹部。每分钟呼吸7-8次,每次10-20分钟,每天2次。缩唇呼吸吸气时用鼻子,呼气时缩唇轻闭,慢慢轻轻呼出气体。吸气和呼气的比例在1:2进行,慢慢地呼气达到1:4作为目标。呵欠动作每5-10分钟呵欠一次,持续吸气5秒钟后慢呼气。

咳嗽训练:坐位咳嗽时身体稍向前,侧卧位咳嗽时,屈膝侧卧。缓慢深吸气,屏气几秒钟,然后张口咳嗽2-3声,咳嗽时收缩腹肌,或用手按压上腹部,帮助咳嗽。停止咳嗽,缩唇将余气尽量呼出,再缓慢深吸气,重复以上动作。连续2-3次后,休息几分钟后再重新开始。

雾化吸入:术前药物雾化吸入,每天2次,每次15-30分钟。

教会病人做躯干和下肢主动运动。

1.2.2 术后 鼓励病人深呼吸咳嗽并早期卧床活动。术后6小时(患者全麻清醒后),开始做五指同时屈伸、握拳运动,每次3-5分钟,每日3次;术后第1天开始肘部屈伸运动,清晨用患侧手刷牙、洗脸、就餐时用患侧手持碗、杯;术后第2天开始梳头运动,颈部不要倾斜,肘部抬高,保持自然位置每次3-5分钟,每日3次;术后第3天开始上臂运动:运动时为保护患侧上肢,用健侧受拖住肘部,做上肢上举过头运动,每次3-5分钟,每日3次;术后第4天开始肩膀运动逐步将患侧手放于枕部,触摸对侧耳朵。开始时用健侧手予以协助,逐渐将患侧手越过头顶,触摸对侧耳朵每次3-5分钟,每日3次;术后第5天开始综合运动,包括摆臂运动、双手左右大幅度运动。为避免患侧与健侧差别,应共同用力。上肢上举动作、双上肢交替上举、煽动臂膀运动、双手十指在脑后叠加,两肘在前面开合,保持两肘高度一致,并向后大范围展开,每项运动每次3-5分钟每日3次。

2 结果及随访

本组随访6-12个月,术后1个月复查胸片,肋骨骨折对位对线好,无环抱器松动移位,胸廓无畸形,肺功能大部分良好。术后3-6个月后骨折愈合,肺功能正常,恢复正常劳动力。本组均未发生护理并发症。

3 讨 论

肋骨骨折,特别是多发肋骨骨折的治疗原则包括了固定胸廓及防治并发症[1]。肋骨环抱器是解决固定胸廓的问题,术前及术后的康复训练则是解决防治并发症的问题。术前呼吸道准备和术后循序渐进的早期活动可促进整个机体功能的恢复,防止肺部并发症[2],有利于骨折愈合及肺功能的顺利康复,使病人能够早日返回社会,自食其力。

参考文献

第3篇:骨折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制定康复计划卡:出院时由责任护士为患者评估,根据诊断、受伤部位、手术方式、手术日期、切口愈合情况、患肢末梢血循及出院时的心理状态制定康复计划卡,卡的正面印有医院,本科室科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的姓名,科室联系电话及电话随访日,并印有科室的服务理念;卡背面由责任护士针对患者的病情制定的具体康复训练方法及训练时间,并由责任护士按照卡片上的训练方法指导患者,使患者掌握各阶段功能锻炼的意义、方法和注意事项,功能锻炼应遵循个体化、渐进化、全面性三大原则。即使出院后在家中也能自行逐期进行康复锻炼。

电话随访:出院时由责任护士将患者的诊断、手术方式、手术日期、切口愈合情况、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填写在电话随访登记本上。每周五下午有本组责任组长电话随访,详细了解病人用药、伤口换药时间、愈合、患肢感觉血循、外固定及功能康复情况,针对病人状况指导功能锻方法。将每次随访内容详细记录备查,为下次随访提供依据。

了解患者伤口情况:电话随访时要询问患者伤口愈合情况,如果伤口有红肿和分泌物,则要继续服用抗炎药,每隔两天换药一次,如果伤口干燥无红肿可停服抗炎药,也不需换药包扎。

了解患肢康复训练舒适度:询问患者佩带外固定有无不适,患肢有无红肿痛,应根据患者年龄、体质和手术方法不同而灵活掌握,遵循主动与被动相结合,活动幅度从小到大,次数从少到多,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度进行练习,以达到防止关节功能丧失和肌肉废用性萎缩。如锻炼后出现不适或疼痛应及时联系,防止意外发生,并进一步调节功能锻炼的度和量,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

复诊:督促患者出院后一月带上病历和出院小结来院复诊,并预约好主管医生。通过X线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和医生一起观察功能康复效果,了解出院后康复的情况,指导功能恢复正常的患者按计划进行康复训练,对效果不理想的患者,指导修改康复计划。

了解患者康复训练后的心理状态,康复效果好的要给予鼓励,有的患者会因为进展缓慢而感到失望失去信心,应使患者认识到功能恢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要坚持锻炼才能看到康复的效果,以提高康复训练的兴趣。

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断肢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两组病例中都有完整的随诊记录,随诊时间为6月~2年,实验组优为58例,表现关节自主活动与正常相比相差5°~10°指端痛温觉全部恢复,两点辨别差3~5mm,日常生活活动均完全自理,均已参加原工作。良为39例,表现关节自主活动与正常相比相差10°~15°,指端痛温觉大部分恢复,两点辨别差5~8mm,日常生活活动均基本自理,已参加较轻的工作。

第4篇:骨折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32例,男20例,女12例,其中左侧14例,右侧18例,年龄5~12岁,平均8岁,骨折分类:屈曲型28例,伸直型4例。

2 康复训练方法

2.1 心理治疗 儿童骨折由于自我控制能力差,配合差,早期普遍存在着对治疗的恐惧心理,因此对早期训练中产生的疼痛应严格控制,尤其对肘关节屈曲时的疼痛应提前向儿童说明,争取家属和儿童的配合。

2.2 运动疗法

2.2.1 拆石膏前运动疗法主要以肌肉等长收缩和腕手功能训练为主。

2.2.1.1 肌肉等长收缩 在石膏固定期间,行肱二、三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每组10~15个,每次5组,每天5~6次;行挠侧和尺侧伸屈腕肌的等长收缩训练,每组20~30个,每次5组,每天3次;行伸指总和屈指总等长收缩训练,每组20~30个,每次5组,每天5~6次。

2.2.1.2 腕手功能训练 每次手腕向四个方向最大限度的主动活动,每天3~4次,每次20个。加强手骨间肌和内在肌的练习,采用皮筋抗阻,握拳抗阻等方法,每天5~6次,每次20个。

2.2.2 拆石膏后运动疗法以肘关节主动或辅助活动为主。

2.2.2.1 伸屈肘练习(主动练习):将患肘置于OT桌上,患儿取端坐位,肩与OT桌面等高,瞩其用力屈伸肘关节至最大,每组 15个,每次2~3组,2次/d。伸屈肘的比例为1:2。

2.2.2.2 助动训练 患者同主动训练,双手平握一木棒,用健侧上肢动患肢伸屈肘关节,每次力求做到最大范围,并停留1 min,每组20个,每次3组,每天做3~4次。

2.2.2.3 CPM训练:使用上肢CPM机,循环速度3分20秒,角度0~120度,患者每天两次被动训练肘关节,每次训练30 min,每天训练肘关节力求屈伸进展角度2度左右。

2.3 物理治疗

2.3.1 以蜡疗为主。采用盘蜡法每次30 min,在运动疗法之前进行。蜡疗时用塑料薄膜和毛巾分层包裹蜡和肘部,使蜡和肘部充分接触。

2.3.2 采用保鲜袋里加入2:1的冰水混合物进行冰敷,保证其温度控制在0~4℃,冰敷时间15~20 min。在运动疗法之后进行。

3 讨论

肱骨髁上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儿童骨折之一,目前骨科治疗仍选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对于一些复位比较困难而又不稳定的患者,可采用透视下复位+克氏针固定+石膏固定;对GartlandⅢ型伴神经损伤患者采用切开复位+石膏内固定。术后常规石膏固定肘关节2~6周。

主动训练和助动训练主要目的是提高肘关节屈伸肌肉的自身募集率,提高屈肘肌肱二头肌和伸肘肌肱三头肌的单位时间内的屈伸强度。主动训练同时提高臂丛神经对屈伸肌肉的支配能力,助动训练主要是用健侧来牵引与运动方向相反的挛缩的关节囊肌肉肌腱等。主、助动训练主要是提高肘关节屈伸角度。主动训练对肌力的提高有明显作用,适当抗阻作用更明显。

第5篇:骨折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 运动疗法 肌张力 共济失调 康复训练

【Abstract】 Cerebellar ataxia sex is the cerebellum injury after a kind of common disease, its main symptom for neural control disorders, balance ability is poor. The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s extensive research, there is no effective cure method, this paper studies to find an experiment, simple and practical method to alleviate cerebellar ataxia sex.

【Key words】 Exercise therapy Muscle tension Ataxia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运动疗法是指采用物理治疗方法时主要以力为因子的治疗方法[1][2],其优点为通过设置合理的运动处方来使患者得到身体功能的全面改善,此方法作为康复治疗的核心方法,在康复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合理、有效的运动处方可以使患者尽快的康复[3],因此如何设置合理的运动处方成为了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本文介绍针对一例小脑性共济失调病人设置的运动处方,为学者研究提供一种借鉴。

1 实验对象资料

实验对象,男,15岁。2006年因车祸导致小脑性共济失调,曾在车祸中左侧锁骨,左侧股骨骨折,车祸后患者住院昏迷四个月后苏醒,患者主要症状为:左侧手臂与腿出现肌肉萎缩,左侧肱二头肌与股二头肌肌张力明显增大。颅脑MRI显示,患者小脑部有淤血,全身CT图像查示,患者骨折处预后良好,骨折愈合处无偏移。右侧手无法完成指鼻试验,出现神经性放电现象。具有典型的闭目难立特征,患者双脚平行并立时,无法闭眼超过1秒。

实验前对患者进行的测试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治疗前的测试数据

测试项目成绩(单位)

坐位体前屈-18.9(cm)

俯卧撑7次(膝关节着地)

选择反应时1.112(s)

握力左手:13.2(kg)

右手:23(kg)

单脚站立左脚:2.7(s)

右脚:7.1(s)

2 运动处方方案

运动处方的设置主要围绕如何降低患者肌张力,增强肌肉的力量,并通过进行平衡练习来达到缓解患者闭目难立的症状,增加指鼻的稳定性。运动处方实施的时间为2010年1月4日到1月17日上午9:00-11:30、下午2:00-5:30,每天训练时间为6小时。

2.1柔韧性练习

柔韧练习之前患者需进行10分钟的热身活动,热身器械为跑步机,负荷起始为3.5,逐渐增加,通过心率监控来确定热身的负荷,心率应控制在120-130次/分。热身结束后马上进行柔韧牵拉,股二头肌的被动牵拉:患者取坐位,双腿伸直,髋关节弯曲,双臂伸直用手触摸足尖,康复师用力压于患者的背部,使其腿后侧股二头肌得到充分的拉伸。每天6次,每次3组,每组至少牵拉90秒。肱二头肌的被动牵拉:每天6次,每次3组,每组至少牵拉30秒。

2.2力量训练方案

2.2.1肱三头肌的训练

对患者设置三种肱三头肌锻炼方法,其锻炼方法如表2所示:

表2 肱三头肌训练方案

训练方法器械负荷(kg)组别

坐位胸前推推臂器455

坐位伸肘关节哑铃155

颈后臂屈伸哑铃55

2.2.2 股四头肌的训练

训练方法如表3所示:

表3 股四头肌训练方案

训练方法器械负荷(kg)组别

坐位伸膝关节M4仰卧式倒蹬训练机785

负重单腿蹲起哑铃685

2.2.3其它肌肉的训练

其它肌肉的练习包括:背阔肌、伸腕肌群、胫骨前肌、胸大肌。

锻炼方法如表4所示:

表4 其它肌肉的训练

锻炼的肌肉训练方法器械负荷(kg)组别

背阔肌直臂下压拉力器285

胸大肌夹胸夹胸器 285

伸腕肌负重伸腕哑铃2.55

胫骨前肌负重足背伸哑铃305

2.3平衡训练

平衡功能是人体维持正常及完成各项日常生活活动的基本保证[4],平衡功能的维持依赖于感觉器官对人体所处位置信息的正确接受及输入,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对这些信息的加工及整合,还有运动系统对中枢信号指令的正确反应等等[5]。

训练时患者在具有上肢支持功能的椅子上进行静态平衡训练,并逐步缩小基底支持面;同时还要叮嘱患者积极活动头部、上肢及躯干以改变身体重心,并指导其进行动态平衡训练及骨盆控制训练。训练时,治疗师一手扶持患者倾斜侧的上肢或躯干,另一手则扶持患者肩部向倾斜侧方向加力,以加强其头部的调整反应及健侧躯干的侧屈功能,如平衡积分小于7分的患者应每日训练2次,每次训练30 min。

3 治疗后的评价

患者在接受康复治疗两周后进行一次测试,指鼻试验时,患者可以稳定的指鼻时间超过100秒;闭眼单脚站立超过10秒。治疗前后数据对比如表6:

表6 治疗前后测试数据对比

测试项目测试前成绩(单位)测试后成绩(单位)对比(+提高 -降低)

坐位体前屈-18.9(cm)-5.7(cm)+13.2(cm)

俯卧撑7次(膝关节着地)16次+9次

选择反应时1.112(s)0.634(s)+0.478(s)

握力左手:13.2(kg)左手:18.8(kg)+5.6(kg)

右手:23(kg)右手:34.4(kg)+11.4(kg)

单脚站立左脚:2.7(s)左脚:7.46(s)+4.76(s)

右脚:7.1(s)右脚:16.82(s)+9.72(s)

如表6所示:患者在接受康复治疗后,其身体形态与机能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坐位体前屈显示的是患者的柔韧功能,提高了13.2cm;俯卧撑与握力显示的是患者的力量素质,分别增长了9次和5.6kg、11.4kg;选择反应时显示的是患者的反应能力,提高了0.478s;单脚站立显示的是患者的平衡能力,左右脚分别提高4.76s和9.72s。

4 讨论

柔韧训练是为了提高患者的柔韧性及关节的活动度,在柔韧性和关节活动度恢复到正常水平的前提下进行肌肉力量的训练,这是康复训练的基本原则[5],本文的柔韧训练采取多次牵拉的方式,保证了牵拉的时间与频次,可以使患者的柔韧性得到有效的恢复。

力量训练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分析患者症状后,选择所要锻炼的肌肉进行专项训练,欲通过肌肉力量的增加来降低患者的肌张力,从而使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针对患者的目标训练肌肉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训练中通过器械的刻度来监控患者的力量变化情况,使力量练习量化。肱三头肌的训练主要是降低患者上肢肱二头肌的肌张力,改善患者走路时手臂的紧张状态,同时稳定与肱二头肌配合稳定患者的肩关节与肘关节,从而改善患者的指鼻稳定性[6][7][8][9]。

平衡训练是共济失调患者训练的主要内容,完整对称的人体结构组成、前庭系统、视觉调节系统、身体感觉系统、大脑平衡反射调节功能、小脑共济协调系统以及肢体肌力、肌张力平衡等在人体平衡功能的维持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两周的运动疗法的实施,可以看到患者的稳定性有明显的提高,左右脚闭眼单脚站立的数据具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指鼻试验的时间有了显著的提高,从原来的无法完成指鼻增加到指鼻时间稳定100s,由此可见,采用运动疗法,以力量训练为主,改善患者肌张力来改善患者关节稳定性的方法是可行的。

5 结论

5.1通过目标肌肉的训练,可以改善患者关节稳定性、减少肌张力。

5.2平衡训练能改善患者走路的稳定性。

5.3通过力量训练为主的运动疗法对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康复作用明显。

参 考 文 献

[1] 毕胜.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的起源与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3):739-743.

[2] 励建安.运动疗法进展[J].继续医学教育,2006,30(5).

[3] 王文清,晁志军等.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在脑损伤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0).

[4] 陈惠君,朱雨岚等.平衡训练对不同年龄共济失调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3).

[5] 张轶美.小脑性共济失调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12(27).

[6] 李欣.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10例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8,4(3).

[7] 刘宁疆,张本恕.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3,36(12).

第6篇:骨折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选择本科临床上行THA术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常规组各30例。常规组患者术后实施常规护理,出院后告之功能锻炼方法。康复组进行系统的分阶段完成功能锻炼教育内容,出院后定期家访、电话追踪,指导患者功能康复。结果THA术后4周末,临床效果评价:康复组患者及家属康复训练方法掌握98%,功能锻炼计划完成量96%,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护理随访;功能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3)08―0007―03

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的功能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平均住院日的缩短、住院费用的高昂,大部分患者不得不在家中度过康复期。而THA术后功能锻炼是否有计划完成,直接影响置换关节的功能恢复程度及生活质量。面对这种现状,我院成立了护理随访管理中心,开展了电话回访式及家庭随访式健康教育。现将我科从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进行护理随访的方法及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行THA术后患者60例:男24例、女36例,年龄60~82岁,平均70.5岁。其中骨水泥固定假体32例;非骨水泥固定假体28例。手术方式用采用髋关节侧方、后外侧入路为主。采用随机分组法,将60例患者分常规组、康复组各30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术后常规治疗护理,指导功能锻炼。常规组出院时给予出院指导;康复组出院时由责任护士制定康复计划,由随访组长进行系统的、有计划、分阶段的功能锻炼指导。建立护理随访档案。医院成立护理随访管理中心,由医院护理部主任总负责。下设办公室,专人专职负责。由各科室提供要回访的患者的一般资料,调查表中包括:人口学资料、住院治疗情况、康复功能锻炼计划、出院康复指导等。建立患者随访档案。科内排选主管护师一名,要求大专学历、责任心强、有临床经验、善于沟通交流者,担任随访组长。按照责任护士为分管的患者制订个体化的康复计划,系统地指导患者每阶段的康复功能锻炼。患者出院后发给图文并茂的《人工关节置换康复锻炼手册》,接受患者咨询,并定期电话回访与家庭随访;进行跟踪每阶段的功能康复程度、修正康复计划。

1.3评价指标

1.3.1以吃饭、穿衣、洗澡、入厕为指标评价ADL

此4项活动全部自理为生活自理;1项或多项需要部分帮助为生活不能自理,生活全部自理无部分自理患者统计有效。

1.3.2术后康复训练计划完成量

测量4周末时,2组在接受康复护理指导后完成任务规定动作的能力,设定完成4阶段规定动作的90%以上为优,80%~89%为良,70%~79%为中,70%以下为差。

1.4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取P

2结果

康复组患者及家属通过护理随访健康教育干预后,对康复知识及功能锻炼的方法的掌握、功能锻炼计划完成量、ADL三方面比较,术后并发症康复组优于常规组,2组差异有显著性(P

3讨论

第7篇:骨折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功能锻炼;骨科患者;心理护理

1前言

康复的一般原则应尽量减少因创伤或疾患所致的病废后果,使功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恢复;对可以预防的并发症,应避免其发生,一旦发生则积极治疗;康复应尽早开始,在病情及治疗措施允许情况下,愈早开始,功能恢复愈快;康复治疗的实施,主要依靠病人的主动锻炼,没有病人的积极努力,康复难以收效。康复训练方法应是积极的、引起兴趣的、循序渐进的,才能较易达到康复效果。功能锻炼是骨科所有疾病治疗的重要内容,它的主要作用是保持和恢复关节运动的幅度,防止关节僵硬。功能锻炼的最终目的是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2骨科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的措施

(1)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

脊髓损伤截瘫,涉及呼吸、循环、消化、肌肉及骨关节系统,为了维护患者生命及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要求对患者进行早期及全面康复。

1)下肢截瘫患者的功能锻炼:卧床练习上肢伸肌与屈肌力量锻炼,可利用哑铃,拉力、拉杆等锻炼,脊柱稳定后可以举杠铃。在床上可练习自己搬动下肢翻身、练习起坐及坐稳等;坐位练习穿脱内衣裤、外衣裤、袜子、鞋子等双上肢撑起躯干。搬动肢体。下肢穿脱支具等;站立练习扶床站立,带支具站立、站稳,不带支具站立、站稳,用步行双杠行走或步行车行走,用拐行走;从床上到轮椅,从轮椅上床,在轮椅上完成各种生活需要的动作,如洗漱等。

2)四肢瘫痪的功能锻炼:四肢全瘫患者,即便是经过艰苦的锻炼,也难于做到站立与行走。因此主要是卧位与坐位的锻炼。截瘫手的锻炼,不完全瘫痪手或经过功能重建手术的手,有部分肌肉活动,主要锻炼捏与握的功能,练习捏住汤匙并用之进食,再增加力量捏住更重的物品。在坐位姿势还要锻炼进食、洗漱、阅读等,坐便桶及自己清洗也要锻炼。

(2)手部损伤的康复

不是每一个手外伤或手疾患病例都需要康复,主要是一些手部慢性病变状态,如急慢性水肿、疼痛及过敏、关节活动丧失需要进行康复以恢复功能。(1)腕关节的功能锻炼。用健手帮助患手腕做背伸、掌屈、尺偏和挠偏活动。用两手背相对以练习掌厢及两手掌相对使前臂放于胸前,则练习背伸。将手掌平放桌面上使前臂垂直于桌面则练习了背伸。

(2)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功能锻炼。各关节的屈曲以指尖达掌横纹为正常。掌指关节多有过伸。锻炼方法最简单者为用力握拳与伸指。用一系列不同粗细的圆棍,最细如铅笔,从抓握粗棍开始,逐渐达到握住最细的。练习对掌捏物可用一组大小不同的物体,例如橡皮、纽扣、铜钱、曲别针等,练习捏起上述物体,从大到小等。(3)恢复肌力的锻炼。除抓握物体、伸指等锻炼外可利用提拉重锤、抓哑铃、弹簧拉力计等进行。每日将手举过头顶25-50次可预防肩僵硬。

(3)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

对于周围神经伤的康复,最重要者在于精细的神经吻合。只有良好的神经吻合,才能期望获得较好地功能恢复。影响功能恢复的因素是肿胀。术后患肢抬高应高于心脏以利回流,不用冷敷,不用吊带悬吊前臂,而是每日将手举过头数十次,坐下时将前臂放在桌子上。前臂神经伤修复后,不要固定掌指关节与指间关节,以便活动手指。先将手置于低速漩涡水中15-30分钟,以后逐渐增加漩涡速度,以病人能忍受为限。按摩过敏区,可用皮肤洗剂。有水肿者抬高患肢。用触摸拿取不同的物品以去除过敏。如不同纤维织物、皮毛、毛毯、丝织品、沙粒、口袋、泡沫塑料、冰块等反复触摸,从平滑的到粗糙的,逐渐适应,去除过敏。

(4)骨与关节损伤的康复

骨折,特别是关节内骨折,经过外固定之后,常发生关节活动障碍,尤以骨折愈合迟缓或形成骨不连接,经过长期外固定者更为严重,甚者关节僵硬。其原因不外关节内粘连与关节外肌肉粘连与挛缩。对关节活动障碍的预防及治疗,莫过于早期进行康复锻炼。早期康复措施如下: 1)抬高患肢、消除肿胀。2)肢体末端的关节,进行活动锻炼。上肢的手指、下肢的趾多未包括在外固定之内,每日应多次进行活动锻炼。3)固定肢体中的肌肉,行等氏收缩,每日进行多次,每次15-20分钟,做成百次的收缩。几种锻炼在早期康复中甚为重要,由于患肢肌肉收缩,即可促进肢体的静脉及淋巴回流,减少肌肉间的粘连,消除肿胀;又可减慢肌肉萎缩,给骨折处以生理压力有利其愈合。两者均有利于以后的功能恢复。4)骨干骨折两端关节或骨折关节的活动,需视治疗及固定方法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锻炼方式。5)连续被动活动,用于股四头肌成形等手术后。早期活动关节的有利条件是,关节内与关节外软组织尚未形成粘连或有粘连尚未完全机化,锻炼的难度不大,可较快地恢复功能。但早期锻炼需以治疗原则为指导,此期中骨折尚未愈合,锻炼活动时,需避免发生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例如肱骨髁上骨折,伸型者屈肘牵引,可行屈曲活动而不能伸直锻炼。因此,应在指导下进行锻炼。

3结语

总之,通过各种正确的康复护理,才能使患者缩短疾病的疗程,减轻痛苦,加速康复,最大限度地恢复生活能力和劳动能力,尽快、尽早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陈静,陈新胜,毕素清.实施康复护理训练计划对骨科

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作用.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5,3

[2]宁宁.骨科康复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65

[3]李娟,徐燕.上海市骨科康复护理现状调查研究.

护理学报,2007,14(2)

第8篇:骨折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 骨筋膜室综合征

骨筋膜室综合征(OCS)是四肢骨折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由于四肢的肌肉和神经都处于由筋膜形成的间隔区之中,当其中的压力增高时会影响血液循环及组织功能,最后导致肌肉坏死、神经麻痹,若能早期监护和康复治疗,可避免或降低肢体的致残率。本院2004年7月至2007年6月,对56例OCS患者采取早期的动态监护措施及康复训练,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6例,男41例,女15例,年龄21~69岁(平均45.5岁);左前臂骨折3例,右前臂骨折6例,左胫腓骨骨折22例,右胫腓骨骨折23例,右股骨骨折2例;车祸碾压伤46例,塌方砸伤8例,石膏和夹板外固定后各1例。就诊时间:伤后2h 16例,4h 31例,9h 7例,25~30h 2例。通过Whitseide测压法[1]测定患肢各骨筋膜室压力,按≥2.75kPa提示OCS发生可能(本组42例),≥4kPa时,OCS诊断成立(本组14例)。确诊OCS 14例中立即采用筋膜切开减压手术、皮肤初期缝合12例,另2例延迟切开手术;OCS发生可能42例行保守治疗。随访6~12个月,骨折愈合良好,未留有后遗症,立即切开减压手术的12例,术后消炎消肿,关节及肌力未受明显影响,以上54例肢体功能恢复正常,延期切开手术2例因就诊时间较晚,留有后遗症(1例前臂双骨折小夹板外固定30h切开减压后遗留伏克曼氏挛缩,1例胫腓骨骨折石膏托外固定26 h出现马蹄内翻足,功能全部丧失)。

2 监护和康复训练

2.1 术前动态监护

(1)早期观察:OCS早期多有局部明显的间隔区肿胀和不同程度的被动牵拉痛,本组中41例表现为创伤后患肢持续性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重,尤其当指(趾)呈屈曲状态被动牵拉指(趾)时,引起难以忍受的疼痛,观察时要鉴别原发伤还是肌肉缺血导致的疼痛,前者经复位及固定后疼痛可逐渐减轻,后者是受累肌肉被动牵拉痛或肢体远端痛且静止时仍疼痛。15例出现患肢肿胀(触之较硬)、多发张力性水疱、肢体牵拉痛、皮肤暗红、皮温升高,或皮肤苍白、皮温降低、疼痛剧烈麻木,以及局部皮肤感觉障碍有蚁走感、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提示病情加重,更应加强监护。(2)解除挤压因素:制动患肢并适当抬高,置于心脏等高水平;局部禁用按摩和热敷;患肢制动,避免增加组织耗氧量,严密观察患肢末梢血运变化,测筋膜间室内压力[2]。(3)监测远端脉搏及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早中期,远端动脉搏动、指(趾) 端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可以正常,温度可稍高于正常侧,因此不能以桡动脉或足背动脉搏动消失为OCS的早期诊断依据;晚期表现为组织坏死征象,其远端动脉搏动消失,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或消失,肢体冰凉,表面紫黑或呈现大理石样花纹[3],受累间隔内肌力减弱、组织肿胀,使动脉与皮肤距离增大,脉搏相对减弱,若脉搏真正消失,则可能是血管损伤或晚期OCS致动脉闭塞。(3)疼痛的处理:1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患肢疼痛肿胀、皮肤暗红、多发性张力性水疱,给予20%甘露醇250ml加地塞米松10mg快速静滴,分别间隔2、4、6h各1次,后改为每6h 1次,连续用药3d,并应用抗生素。用药4h尿量开始增多,血压平稳,疼痛肿胀有所减轻,Whitseide≤2.8kPa病例,连续治疗3~5d症状基本消失后,给予骨折内固定,术后3~6周行膝踝关节功能训练。35例出现患肢明显疼痛肿胀,并有局部皮肤感觉障碍有蚁走感者,给予20%甘露醇加654-2 10mg快速静滴,每2h 1次,用药6次后,根据患肢的症状、体征及Whitseide,改为每4h 1次,连续用药3~5d后,患肢症状基本消失后予骨折内固定。

2.2 术后康复护理

对于OCS患者,多采用彻底减压术。在行筋膜切开减压术治疗的12例中,其深筋膜保持开放、切口内留置负压引流管,引流液30~50ml/d,且伤口渗液较多,除伤口换药1次/d、清除坏死组织外,抬高患肢,密切观察伤口分泌物的性质、量、颜色,同时,测体温4次/d,记录血常规、尿常规、伤口分泌物培养及药物敏感实验结果,观察动脉搏动和指(趾)端血运、感觉、活动及皮肤温度,如发现末梢温度降低、紫绀、麻木、疼痛等逐渐加重,首先考虑是手术减压不彻底[4]。本组3例因伤口渗出过多,引起低蛋白血症,给予适当的输血或血浆、白蛋白。还须确保病室内空气清新,冬季开窗通风3次/d,夏季通风并保持23℃~25℃室温;术后患者卧床时间较长,护理时特别要注意防止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由于护理到位,本组11例60~69岁患者,未发生并发症。因创伤的意外和突然,使患者心理受到极大冲击,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应早期进行心理干预,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以积极配合治疗。

2.3 早期功能康复

患者入院时就应保持患肢正确的功能位,最大限度地避免功能障碍和畸形。术后第1天进行以主动运动为主、被动运动为辅的训练,指导患者进行除患肢外的各关节的主动活动。患肢训练方法:股四头肌等长收缩10s,休息10s,每10次为一组,每天完成5~10组[5];负重训练: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力量;牵引训练:从5kg逐渐加至25kg,3次/周,同时还应做前臂旋转练习。术后应予以局部理疗、肌力增强训练、持续被动运动(CPM)和关节活动训练。本组3例腓骨骨折患者切开4个筋膜隔区减压,1周后开始下肢功能训练。术后所有患者均给予甘露醇加地塞米松、抗生素治疗。

【参考文献】

1 陆裕朴,胥少汀,郭宝丰,编. 实用骨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136.

2 刘丽娜,王爱兰.骨筋膜室综合症的临床预防及护理.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6):46~47.

第9篇:骨折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摘要】 随着交通的飞速发展,交通事故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而且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的人越来越多,骨折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尤其膝关节周围骨折是目前骨折治疗中较为棘手的问题,易发生关节运动受限、功能受损,单纯内固定因为材料的限制有时不能有效固定,单纯外固定因为骨折涉及关节面而导致固定困难,外固定时间长对关节功能恢复不利,并且术后的康复锻炼将直接关系到关节功能的康复. 目前,虽然临床上报道有很多的康复锻练方法,但各种方法的适应症、禁忌症及康复效果均有不同,我们重点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功能康复方法进行综述,阐明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适应症及禁忌症,以有益于临床医师在今后的治疗中掌握.

【关键词】 膝损伤;骨折;功能康复;术后;CPM

1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功能康复的重要性

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者,易发生关节运动障碍,其术后锻炼的早晚、锻炼的方法直接关系到关节功能康复的效果. 关节周围骨折的传统治疗原则是修复病理性组织后固定,待组织愈合后再进行功能锻炼,常常引起关节囊粘连、挛缩,甚至关节僵硬或强直,不得不行手术松解. 尤其是膝关节周围骨折,因膝关节承重大,结构复杂,许多同道进行了很多研究,以前的学者多主张膝关节周围骨折后患肢以制动为主,以利于组织修复,因制动所造成的膝关节功能障碍在所难免;但若强行被动活动常引起再损伤,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2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功能康复方法的发展

对于膝关节周围骨折的患者,手术方式、内固定方法的选择和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有很大关系,有经验的临床医师术前就会考虑到骨折愈合后关节功能如何恢复的问题,所以高明的医师常常会将手术方式、内固定方法及术后康复方法联系在一起并综合考虑各种方法的利弊后才作出决定. 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医生Salter从开胸术胸骨截骨或肋骨骨折后能在胸廓的反复运动中愈合的事实中得到启发,经大量实验研究提出了骨关节术后持续被动活动的概念[1](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CPM)骨软骨关节持续被动活动理论. 采用下肢CPM活动器对膝关节周围骨折牢固内固定术后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疗效满意. CPM锻练的优点有:① 持续被动活动增加了关节软骨的营养与代谢,加速关节软骨和关节周围组织如肌腱、韧带等的修复,并刺激且有双重分化能力的细胞向关节软骨转化,抑制了关节损伤及术后患者的疼痛,促进软骨损伤的自身修复,且使用方便,患者易于接受. ②CPM使肌肉处于无收缩状态下被动活动,不会产生使复位后骨折端再移位的剪应力,避免内固定的松动或骨折端移位[2]. 鲍磊等[3]通过对36例膝关节周围骨折采用内固定与外固定架超关节固定治疗,术后行股四头肌锻炼和CPM锻炼,最后认为超关节外固定结合有限内固定手术,术后CPM锻炼是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的较为理想的方法. 林世荣等[4]采用髌骨牵引预防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伸膝装置僵硬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他们认为骨牵引可以防止股四头肌及肌腱的挛缩和粘连,可恢复髌上囊的活动度,防止髌骨支持带挛缩. 持续牵引和改变屈膝角度以及被动活动,可以防止股髁、髌股、胫股关节面及后关节囊发生粘连,使膝关节功能得到较大的恢复. 万春友等[5]对74例膝关节周围骨折采用不同的内固定方法并选择性结合应用早期主动股四头肌收缩及踝关节运动、早期CPM运动、作业治疗、物理治疗等手段,采用Karlstrom和Olerud肢体功能评定标准[6-7]来判定疗效, 他们认为对于膝关节周围骨折应选择合适的坚强的内固定[8-10],以外固定架为首选,其次可选择解剖钢板或交锁髓内钉;术后要尽早行功能锻练,主动进行股四头肌收缩训练,早期(术后1~3 wk)CPM持续被动活动能防止关节内及关节外粘连[11],专业医师的作业治疗对防止或松解早期膝关节粘连有很好的效果. 潘鸿志等[12]认为对骨质疏松性膝关节周围骨折的治疗应贯彻积极手术、早期主动功能锻炼、延期负重的原则,以最大限度恢复膝关节功能,防止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还应联合用药补钙,只有做到骨折与骨质疏松的治疗并重,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康复效果. 董纪云等[13]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发生膝关节僵直的患者行小切口膝关节粘连松解并连续被动活动治疗获得较好的功能恢复. 盘柏军等[14]在膝关节周围骨折内固定术后采用麻醉下持续被动运动对预防膝关节僵直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国际内固定研究会(AO/ASIF)微创内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是一种新型内固定系统. 第一代LISS研制于1995年,先后用于股骨远端、胫骨近端骨折的治疗. LISS作为“生物力学固定技术”的典型代表及与自锁内固定装置成功的有机结合,能明显改善一些在传统钢板螺钉接骨方式下手术难度较大、预后欠佳或并发症发生率高的骨折的治疗效果. LISS的预先解剖塑形钢板,辅以自锁、自攻、成角、单皮质固定的螺钉,提供了更高的稳定度;通过螺钉与钢板锁定提高固定程度而非依赖钢板与骨面摩擦产生固定效果,使得内固定物对骨膜的干扰降至最低,有利于骨膜的灌注,且钢板通过射线可穿透的引导手柄插入肌肉下间隙内并为经皮钻入螺钉提供准确的定位,明显降低了软组织并发症的发生率,不仅内固定强度高,术后可以早期功能锻练,而且因为手术对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创伤小、不损伤关节附属结构,因此术后发生关节内外粘连的机会小,明显降低了关节僵直的发生率[15]. 微侵袭钢板接骨术(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MIPO)也是在国外新兴的一种微创技术,是以生物学内固定为基础,与LISS有类同之处,也不直接剥离和暴露骨折区,不破坏骨折区软组织血供,降低或减轻了传统内固定治疗的并发症,无手术过程中大出血及副损伤的报道,但对C形臂显示功能及骨科医师操作技术有较高的要求[16-17],手术时间可缩短60%,可早期活动,避免了并发症,术后可以获得较好的功能恢复. Farouk等[18]通过新鲜尸体股动脉注射蓝色硅酮后的解剖研究,结果表明传统固定的骨动脉及滋养动脉均处于危象状态,而生物学固定组未受明显影响,骨膜及骨髓微血管灌注良好,表明生物学固定在维持动脉循环和灌流方面优于传统钢板固定.

3目前各种方法存在的缺点

虽然上述方法各有不同的优点,但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主要有以下缺点: ①早期伤口未愈合,患者常因惧怕疼痛或意志力不强不进行或者不能坚持有效的股四头肌功能锻练;② CPM锻练可造成被固定骨折端移位、被修复韧带撕裂和伤口愈合不良,使用时会增加骨折处的应力,容易引起内固定松动,临床上关节周围骨折严重不能坚强内固定者、软组织损伤重者或骨折合并膝关节韧带损伤修复者等均不宜早期CPM锻练,而且在当前国内多数基层医院并未配置CPM;③ 髌骨骨折的患者不能施行髌骨牵引;④ 国内中小医院尚缺少专业康复医师;⑤麻醉下持续被动运动松解粘连除了加重患者的痛苦,而且多次麻醉对老年人有很大的风险;⑥ LISS 和MIPO虽然国外和国内少数人报道对膝关节功能恢复好,但其价格昂贵,操作技术复杂,国内开展此项技术的医院尚很少.

4展望

目前临床上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出现膝关节功能严重受限的患者并不少见,仍然需要骨科医师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微创内固定系统的发展可能会减轻膝关节周围骨折后功能受限的程度,临床医师应熟悉已有方法的优缺点,掌握各类方法的适应症,术前要根据伤情选择恰当的术式或内固定方法,术后宜选择合理的康复训练方法,以期达到较好的膝关节功能恢复,同时还需要探索更多、更好的康复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1] Salter RB,Simmonds DF, Malcolm BW, et al.The biological efect 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on the healing of fullthickness defect in articular cartilage.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in the rabbit[J]. Bone Joint Surg(Am),1980,62(8):1232-1251.

[2] 苏奇. 持续被动活动在下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 中华创伤杂志,1997,3(1):51.

[3] 鲍磊,马华松, 周雪峰. 内外固定结合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3(2):91-93.

[4] 林世荣,温东栋. 髌骨牵引预防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伸膝装置僵硬[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19(4):587.

[5] 万春友,金鸿宾,夏群,等. 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的功能康复[J]. 中国骨肿瘤病,2004,3(10):288-293.

[6] OBricn PJ.Fracture fixation in patients having multiple injuries[J].Can J Surg,2003,46:124-128.

[7] Tscherne H,Regel G,Pape HC,et al.Internal fixation of multiple fractures in patients with polytrauma[J].Clin Orthop,1998,347:62-78.

[8] 管廷进,孙东升.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干骨折术后早期康复训练[J]. 中国临床康复,2003,4:592.

[9] 王安庆,洪毅,张军卫,等.四肢长骨干骨折骨不连的原因及治疗康复训练[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6,9:207-208.

[10] 潭新玲,曹秀丽.下肢骨折术后患者的康复训练[J]. 现代康复,2001,12:137-138.

[11] Pape HC,Krettek C.Management of fractures in the severely injuredinfluence of the principle of “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 surgery”[J]. Unfallchirurg,2003,106(2):87-96.

[12] 潘鸿志,胡立敏,李琪. 骨质疏松并膝关节周围骨折的手术治疗[J]. 江西中医药,2004,12:28-29.

[13] 董纪云,卢世壁,王继芳,等. 小切口膝关节粘连松解术后及连续被动活动治疗膝关节僵直[J]. 中华骨科杂志,1997,7:675-677.

[14] 盘柏军. 麻醉下的持续被动运动预防膝关节僵直[J].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995,10(4):230-231.

[15] 王秋根,谭瑞星. 微创内固定系统在膝关节周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 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4,25(4):252-254.

[16] David L,HelOt DL,Paul Y. 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 of distal fracturesof the the tibia[J]. Injury,1997,28:22-48.

[17] Perren SM. The technology of mininally invasive pereutaneous osteosynthesis (MIPO)[J].Injury,2002,33:VI-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