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双一流大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华南师范大学是双一流。根据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可知,华南师范大学虽然没有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但入选了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所以华南师范大学是双一流大学,并且有1个学科入选了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华南师范大学,简称“华南师大”,校本部位于广州市,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是首批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来源:文章屋网 )
教育部等三部委宣布一批规范性文件失效的通告,引发各界广泛关注。这批宣布失效的文件,包括《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关于补充高等教育“211工程”三期建设规划的通知》《关于实施“重点特色学科项目”的意见》《关于继续实施“优秀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意见》等。这几份文件的失效,令早些年“985”“211”工程的“存废之争”再次回到舆论场。
对于此番文件的失效,教育部负责人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回应: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正研究制定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和配套政策,拟于今年启动新一轮建设。“985工程”“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未来将统一纳入“双一流”建设。这一回应,意味着2015年提出、计划与五年规划同步实施的高等教育“双一流”战略,将迎来实质性落地。
“985”“211”工程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近年来却受到不少质疑:部分观点认为,其已造成非“211”院校学生深造和就业的“歧视”、科研经费运作效率低下等等。而社会公众对“双一流”的期待则是解决这些问题,包括给数量众多的中下层高等院校更多机会、促使教育资源利用更高效。其中,设立滚动淘汰机制,给原来的非“211工程”院校更多机会,是不少教育政策研究者期待落地的改革举措。
“身份固化”被诟病
近年来,“985”“211”工程受到质疑的原因之一,是非“985”“211”工程院校在科研经费分配、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985”“211”工程的上马,有财政经费不足的历史原因。在这两项工程实施的早中期,集中财力支持重点院校确实支撑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过,两项工程运作到中后期,事实上成了只进不出的“铁饭碗”。
储朝晖进一步分析,只进不出的弊端是,院校只要入围就高枕无忧,没有太多绩效考核压力。这造成一些“211工程”院校“有钱拼命花”,而另一些非“211工程”院校“没处找钱花”的局面。其结果是,教育财政投资分布不均,利用效率低下。
尽管此前的相关文件有“211工程”院校评估不合格就取消资格的规定,但实施20余年还没有相关案例。取而代之的是,2014年教育部曾经释放出“985”“211”工程不再新增院校的消息。
而事实上,“985”“211”工程对国家财政投入“蛋糕”的瓜分,广受舆论关注。2009―2013年的公开数据显示,“985”“211”工程院校拿走全国七成的科研经费,其中“985”高校1 394.94亿元,占比52.7%;“211”高校510.66亿元,占比19.3%;而剩余高校仅拿走742.1亿元,占比28%。但值得注意的是,“211”“985”工程院校仅占高校总数的14.3%,每年的招生人数在50万左右,仅占总升学人数的1/8。
另据2013年的统计数据,大多数“985”高校科研经费财政拨款占比在60%以上,“211”高校科研经费财政拨款比例则在40%以上,而非“985”“211”高校科研经费最多的是西南石油大学,4.6亿元中有1.2亿元为财政拨款,占比仅为26.1%,其余73.9%需要自筹。
广东某二本院校的一位教师表示,鉴于“985”“211”工程院校申请课题较非“211工程”院校门槛要低,两大工程院校的教师科研热情越来越高、科研氛围越来越浓,申请课题更加积极;而非“211工程”院校的教师则随着科研氛围的淡化逐渐对科研工作失去兴趣。这也是造成“985”“211”工程院校在科研方面长期领先的原因。
而针对“废除”的声音,北京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系教授陈晓宇表示,事实上并不存在“985”“211”工程的“存废”问题,“985”“211”工程都是财政资金专项计划。各级政府按期限来设置财政的专项,执行到期专项就已结束。不过这些专项结束后,人们还会以“985”“211”标签来区分院校的整体水平。
事实上,国内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座次,并非遵循“985工程”―“211工程”―其他院校的线性排位。
教育部2012年的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也证明,不少非“211工程”院校在某些学科领域并不亚于“985”“211”工程院校。比如在法学评估中,并列排名第五位的西南政法大学与华东政法大学都是非“211工程”院校,而该学科排名第七位为“985”“211”工程院校清华大学;再如,外国语言文学的学科评估中,两个非“211工程”院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黑龙江大学分列第四、第五位,而排名之后的是“985”或“211”工程院校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
长期关心“大学精神”的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曾在2014年撰文,呼吁关注被排斥在“985”“211”工程之外院校的艰难处境。他在文中写到,内地的高等教育,备受关注的是处在顶端的大学,而很少有人认真讨论那些处于中间或者底层的大学。在现行的制度设计中,一些非理工科的或者不以理工科见长的非“211工程”院校很难找到充裕的经费,发展通常遇到瓶颈。
“双一流”引入滚动淘汰机制
“双一流”战略浮出水面之后,社会公众的期待是其能够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生态良性发展。其中备受关注的信息是,“双一流”建设或将加入滚动淘汰机制。这种有进有出、类似足球联赛的升降级制度,被当作打破“985”“211”工程院校“铁饭碗”的有效途径。
《新京报》早前援引教育部官员的话称,“双一流”建设的评审标准和资金分布将采取新的机制,在遴选上加入滚动淘汰机制。这一回应在2015年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可见端倪。该《方案》显示,对评定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要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积极采用第三方评价,提高科学性和公信度。在相对稳定支持的基础上,根据相关评估评价结果、资金使用管理等情况,动态调整支持力度,增强建设的有效性。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明显的,适当加大支持力度;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适当减少支持力度。
这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中国高等教育“重新洗牌”的开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蓝分析,构建学科的评估指标比构建大学的评估指标要简单,因而未来“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核心将是以学科建设为主,而“一流大学”的评估将以学科评估为基础。而学科的评估体系也会有变化,比如:由科研为主到区分科研型、应用型、教学型的不同“一流”;对照国外做法增加考虑社会评价、毕业生评价和专业的第三方评估;或者由单纯的事前评估转向事后追加,类似韩春雨的案例就比较适合追加支撑。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表示,“双一流”建设以学科为基础予以支持,将一定程度打破院校身份壁垒。原有“985”“211”高校中水平不够的学科,也有可能失去支持机会。而其他学校原来就重点建设的学科,以及水平很高却没有纳入支持项目的学科,有可能得到支持。
[关键词]“双一流”大学;高校管理队伍;建设措施
“双一流建设工程”能在极大程度上推动我国部分高校建设发展。以西北工业大学为例,它作为我国“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重点建设高校,主要以航海、航天以及航空工程为建设特色,以工科、理科为发展重点,以管、法、文、经等为协调建设科目,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它的战略定位更加优化,管理模式更加高效,经费渠道更加多样,发展前景也更为光明。实际上,“双一流”大学建设与高校管理队伍建设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就意味着相关人员在探究“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高校管理队伍建设时,应兼顾两者。
1“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
现今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等教育也趋于市场化、信息化,这也意味着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师资流动性越来越大,办学资源日趋全面。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有限,出现了大量优秀学生赴美、赴英留学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致使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巨大的发展困境。在此背景下,我国相关部门在提出“985工程”“211工程”后,又提出了“双一流建设工程”,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以及一流学科。其实,“双一流”大学建设能有效削弱传统教育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优化、创新我国教育体制。另外,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高校管理队伍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发展挑战,而无论是站在高校发展的层面,还是国家建设的层面,相关人员都应为高校管理队伍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提供更多的资源,给予更多的帮助。
2“双一流”大学建设与高校管理队伍的关系
建设“双一流”大学就必须依照世界公认的大学评价体系评估自己,就目前的情况看,只有包括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学排名、世界大学排名以及全球大学排名在内的四种高校评价方式被世界人民广泛认可。而无论是以上述四种评价方式中的哪一种为研究主体,都会得出这一结论——“双一流”大学建设与高校管理队伍间具有不可磨灭的关系。具体来说,师资队伍是世界一流大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且其在大学排名体系中约有85%的直接影响,而从某种层面上说,高校管理队伍和“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关系与师资队伍和世界一流大学间的关系十分相似。
3“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的措施
3.1更新思想观念
欲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组建高校管理队伍,相关人员必须更新其思想观念,重视管理队伍的建设,强化高校管理的重要性。这是因为高校管理队伍缺乏与之相对应的评价体系,高校管理的重要性与价值不能准确、直观的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导致部分人员轻视高校管理,所以更新观念,促使管理人员转变态度十分必要。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转变、加强相关理念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容易与时代脱轨。因此,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为了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相关人员不仅应具备我国的高校管理理念,还应深入了解外国的相关理念,并结合高校管理现状,加以优化、创新。
3.2加强人员培训
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建设高校管理队伍必须加强人员培训。这是因为人才是建设发展的“本钱”,是提高建设质量以及建设效率的关键,也是将“双一流建设工程”落到实处的实力保障。培训人员的方式众多,比如高校自主开办培训班,利用自身的教师、教室、设施等资源来达到强化人员能力的目的。再比如,增强相关人员提高能力的意识,鼓励他们借助网络或者书籍进行自学。值得注意的是,培训是带有目的性、计划性的,高校必须要重视考察培训成果,避免培训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
3.3进行有效激励
为了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及主观能动性,有关部门可以借助有效的激励机制来实现,换言之,相关部门可以通过量化考核人员工作成果的方式,督促人员积极完成工作,借助利益诱惑等形式,增强相关人员的工作热情。但值得注意的是,激励机制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兼顾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灵活运用,标准统一,公平公正,避免出现力度过大,效果不佳的现象。
4结语
南京大学,简称“南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是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百年名校。位列首批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211工程“、”985工程”。
2、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简称“东大”,位于江苏省会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全国重点大学,建筑老八校及原四大工学院之一,国家首批双一流(A类)、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3、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坐落于虎踞龙蟠的古都南京,是一所以农业科学与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理、经、管、工、文、法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211工程”。
4、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简称“南林”,位于江苏南京,是一所由国家林业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省属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特色重点学科项目”、江苏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5、南京中医药大学。
云南大学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大学简称云大,位于昆明市,是教育部与云南省以部为主、部省合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入选国家211工程、一省一校、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云南省重点支持的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扩展资料
云南大学始建于1922年,时为私立东陆大学,1934年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是中国西部边疆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之一。1946年,《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云南大学列为中国15所在世界最具影响的大学之一。1958年,云南大学由中央高教部划归云南省管理。1978年,云南大学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1996年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成为中国首批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之一。
(来源:文章屋网 )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这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同年10月,国务院又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拉开了我国高等院校“双一流”建设的大幕。对本科院校而言,“双一流”建设具体是指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对高职院校而言,“双一流”建设具体是指世界一流高职院校和一流专业群建设。
高职院校“双一流”建设评价机制是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指挥棒,其是否合理、科学关系到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成败。根据本课题组的前期调研可知,一些省份开始启动高职院校的“双一流”建设,但其评价机制继承了原有的评价机制,没有实质性的创新,使得未来高职院校的“双一流”建设变成了国家高职示范校、骨干校的又一个变异形式,被形容为“换一身衣服重新登场”。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双一流”建设评价机制,推动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刻不容缓。
一、“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院校“双一流”建设评价机制的基本原则
第一,硬件达标、软件一流。在原有的评价机制中,硬件指标占有很大权重,不符合一流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思想,硬件指标可以在很短时间内突击完成,但无法完成一流高职院校的建设,因此,在未来的高职院校的建设过程中,硬件建设达到相关标准即可,不应该变成一个拉开差距的指标。未来的“?p一流”建设应重点突出软件一流,据此构建相关评价标准。
第二,淡化指标、符合规律。我国教育原有评价机制的一大败笔是过于重视指标数字,但在大学建设过程中,很多核心的理念无法通过指标数字体现出来,或者局部体现出来,但又被一些其他无关紧要的指标数字稀释掉,无法体现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因此,未来高职院校的建设过程中,应淡化指标。是否符合相关的办学规律应该是高职院校“双一流”建设评价机制的一大标准,此标准看似容易,实际难度很大。根据本课题组的调研,一个省份在高职院校建设的推动过程中,实施了两个措施:一是实施省级的技能抽考,二是实施省级毕业设计的抽查工作。此两个措施看似可以很好地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实则不符合高职院校的发展规律。技能抽考在实施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为了取得好成绩,所有的教学计划都围绕此抽考进行,不敢有任何创新,把高等职业教育变成了应试教育,严重违背了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此外,由于高职院校的特点,很多高职院校逐步取消了毕业设计,但是省级毕业设计抽查的行政命令使得职业教育严重倒车。
第三,凸显特色、突出创新。一流专业群的建设必须凸显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突出创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二十余年的飞速发展,办学实力、办学特色、办学规模已有极大的提升,但是创新程度却严重滞后。创新程度的滞后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是很多高职教育者认为职业教育是低等教育,不需要创新;客观因素是高职教育受相关行政命令影响较大,自主权太少,或者是由于职业教育者的整体水平偏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够。因此,在未来高职院校的“双一流”评价机制中,应重点突出高职院校的创新性。
第四,服务当下、引领未来。高职院校“双一流”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就是服务当下,引领未来。服务当下要求高职院校的基本办学条件要满足办学要求,符合办学的基本规律,凸显专业群的办学特色;引领未来要求高职院校要提升软件建设、淡化指标体系,突出创新。
二、“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院校“双一流”建设评价机制的指标体系构建
(一)硬件指标体系构建
1.办学条件指标体系的构建
办学条件是“双一流”建设的基本保障,因此,在构建“双一流”建设评价机制过程中,办学条件应该是一个必须条件,但不应该是一个产生差距的因素。办学条件应包括校园面积、实验实训室建筑面积、教学楼的建筑面积、体育设施、后勤服务设施、图书馆馆藏图书等。这些指标既要考虑总量,又要兼顾个体的平均数。达不到要求可以一票否定,但在评价过程中,不应该产生差距,否则将稀释“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指标。
2.师资队伍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原有的评价机制中,师资队伍一般被放在软件建设中,但在实际考核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被指标化,使得高职院校盲目地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师资,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因此,高职院校在未来“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不应该盲目攀比学历和职称,应重点考核师资队伍的架构和师资队伍建设体制。师资队伍的架构应该分为理论教师的架构、实习老师的架构、辅导员教师的架构、管理人员的架构、后勤服务的架构、真正双师型教师的架构。每个架构人员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方式应该有所不同,以理论教师队伍架构和实验实训教师架构为例:师资队伍架构重点考核本科及研究生的比例(以第一学历为考核重点,不盲目攀比博士数量)、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实验实训教师架构重点考核本科学历的比例(以第一学历为考核重点,不盲目攀比研究生数量)、工作经历等。师资队伍建设体制包括一个学校教师的引进制度、培养过程、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制度。在评价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也应该实施一票否决制,不应该产生差距,否则也将稀释“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指标。此外,师生比例也应该纳入一票否决制中。
3.实验实训室指标体系的构建
实验实训室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保障,特别是面对“中国制造2025”,实验实训的设施设备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因此,在构建“双一流”教育评价机制的过程中,实验实训室的指标体系是重中之重,且指标体系的构建根据不同的专业群实施不同的标准,达不到要求的一票否决,且实验实训室指标体系要重点考虑学生的人均占有率。
以上的硬件条件,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短期内可以突击完成,和一个学校的办学经费来源有很大的关系,体现不出一个学校办学内涵和办学实力,因此,在构建“双一流”办学评价机制的过程中,硬件条件应该实施以下政策:不符合条件的“一票否决制”,符合条件的不额外加分,避免形成一种盲目的攀比,稀释了“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指标。此外,硬件条件的考核既要实施总量的“一票否决制”,又要实施个体平均数的“一票否决制”。
(二)软件指标体系构建
1.办学理念及办学规律指标体系的构建
职业教育有其基本的办学理念和办学规律,但针对不同的专业群,又有具体不同的办学理念和办学规律。这些理念和规律看似很虚,实则对办学质量的影响最大,并且把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规律融入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难度最大。因此,在构建“双一流”建设的指标体系中,对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规律的考核尤为重要。
2.社会影响力指标体系构建
社会影响力是一流高职院校建设结果的具体体现,在构建考核体系的过程中,评价难度最大,也是一个高职院校无法突击完成的指标。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社会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是构建“双一流”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
3.创新意识的指标体系构建
创新意识是目前高职教育最为缺乏的元素,高职教育创新元素的缺乏既源于对高职教育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又是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及发展程度的一个体现。高职教育本质上是“动手”教育,和中专教育比较,高职教育既要会动手,又要知其所以然;相较本科教育而言,不但要知其所以然,还要会动手。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生的就业一直受到市场的追捧,但很多教育者,包括一些职业教育者把高等职业教育当成了低等教育,从思想上没有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过去的十余年,我国高职教育一直处于求生存求发展的时期,主要的精力、财力都投放在求发展的方面去了,没有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然而,高职生是把思想、设计、规划变成实物的最重要一环,因此,加强高职生创新教育刻不容缓。在未来的高职院校“双一流”的建设过程中,创新意识指标的构建必不可少。
三、“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院校“双一流”建设评价机制的风向标
招生和就业被喻为高职院校的入口和出口,招生分数线体现了社会、家长和学生对一个学校的认可度,就业体现了社会、企业对学校的认可度。因此,招生和就业是高职院校“双一流”建设评价机制构建的风向标。
在构建高职院校“双一流”建设评价机制风向标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通盘考虑。行业特点、学校地域、招生人数等对学校的招生分数线都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一些高职院校,随着招生人数的上升,招生的分数线会直线下降,探讨、研究招生人数和分数线的线性关系至关重要。
就业指标体系的构建同样非常重要,且难度更大,就业品质一般包括就业企业、就业岗位、就业薪酬等方面,但是在新形势下,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自主创业,且自主创业的品质差别非常大,例如学机械专业的学生,有的是自己开办加工企?I,有的被动去饭店、便利店,如何评价这些就业对学校培养品质的影响也是一个亟须研究的课题。
为何一份造假名单可以席卷网络?这还要从我们终将逝去的“985”“211”说起。前段时间,教育部正式宣布,关于“985”“211”的政策文件均已废止。而此前,这6个简单的数字,在人们心目中早已和“名校身份证”“名企敲门砖”“名人聚集处”画上了等号。所以,当它们即将走出历史舞台,习惯了以此为依据来评定学校实力的人们,只剩下“拔剑四顾心茫然”。
随着“985”“211”的谢幕,“双一流”新格局开始了。那么,“双一流”之后,考生们又该以什么标准择校呢?
・七嘴八舌・
老师A:清华大学就算改名叫五道口男子职业技术再教育学院,它也还是国内的top。
学生B:别扯那些没用的,就说给不给装空调。
路人C:这就好比是全国销量领先的红罐凉茶改名为加多宝。
单位D:我们这次招聘会优先录取原“985”高校的毕业生,当然,原“211”高校的毕业生也会有机会。
……
“国家队”依旧值得你拥有
――原“985”“211”高校
经过多年的重点建设,原“985”“211”高校享受了很多的好待遇,当一切重头再来,从各方面来看,它们都在新一轮的高等教育支持计划中占尽先机。所以,学生在择校时,它们依旧值得考虑。
・河南・
河南省往常因仅有郑州大学一所“211”高校为人诟病。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河南省公布了相关方案,并豪砸31亿元打造一流学科。从该方案公布的一期名单中可以看出,河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普通高校有更多的机会竞争“双一流”,但郑州大学还是毫无悬念地成了大赢家。在首批入围的17所高校中,郑州大学占据了35个重点培养学科的9席。
・内蒙古・
内蒙古也仅拥有一所“211”高校――内蒙古大学。该自治区曾提出要建设4―6所国内一流高校的目标,并专门提到要重点支持内蒙古大学率先进入“国内一流”,争取早日进入“世界一流”。
・上海・
即便是在强校扎堆的上海,“985”“211”高校也是大赢家。上海提出了“高峰高原”学科计划,在未来三年预计投入36亿元打造世界一流学科。在其中的I类高峰学科名单中,仅有5个学科来自非“211”高校。
・广东・
在广东省2015年公布的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中,省内4所“211”高校全部被列入重点建设高校之列,而非“211”高校仅有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入选。
・武汉・
近日,武汉市通过《关于实施“十大计划”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的意见(草案)》(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要支持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支持在汉高等学校将测绘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作物学、理论经济学等优势学科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学科。
选择一匹“黑马”杀出重围
――具备优势学科的高校
美国斯坦福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崛起归根于它们在学科选择和学科建设上另辟蹊径,别具一格。所以,占有学科优势的高校很可能会成为“双一流”中的“黑马”,在择校时,有优势学科的“黑马”型院校也是准大学生们很好的选择。
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面对诸国对于我们那片蓝色领海下的石油资源的觊觎,“981号”的出现给了我们强有力的信心和方向,而西南石油大学就参与了“981号”的研发。该校的石油与天然气学科稳居全国前列,且拥有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经费连续两年超过4亿元,排在众多高校的前列。
此外,还有一些拥有行业背景特色学科的高校,如西北民族大学的民族学、昆明理工大学的冶金工程、云南农业大学的植物保护、四川音乐学院的音乐与舞蹈学等,在“双一流”的背景下,它们很可能会借助自己的优势学科“突围”,成为一匹匹“黑马”。
民间高手
燕山大学:我是“土鸡店”的王者
在强手如云、工科必备的“土鸡店”(土木、机械、电气)摘得机械工程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和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殊荣,燕山大学作为一所以机械见长、符合国家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高校,此次相当有希望冲击“双一流”。
首都师范大学:最接近“双一流”的社科类高校
从近年来的学科评估结果来看,首都师范大学的中国语言学、世界史超过了80分,获得了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超过10项,培养出多名全国知名的院士。
南京工业大学:实力将证明一切
南京工业大学是国家首批“2011计划”高校之一,拿到了很多“985”高校都梦寐以求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在化工领域,南京工业大学已跻身全国一流高校的行列,完全有机会冲击“双一流”。
昆明理工大学:彩云之南,心中的方向
作为云南地区最知名的工科大学,如果将其建设好,可以辐射整个东南亚,完全符合国家的战略意图。该校的冶金工程专业全国排名第4,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是一应俱全。
河南理工大学:来自民族起源地的晨光
河南理工大学作为一所从矿业高校发展而来的工科高校,其在安全科学与工程上的造诣是相当值得肯定的,该学科排名位居全国第5,仅次于中国矿业大学、中科大、中南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这些全国一流大学。
竞争上岗,实力说话
――选学校,看名气不如看实力
学科高精尖是大学立足的方向所在,借助“双一流”的东风,会有更多的好大学冒出头来。下面,让我们一起盘点那些在“双一流”大潮中“时将待我”的高校吧。
十所高水平地方高校
苏州大学:该校的高被引学者数量在全国排名第23,与中南大学齐平,并超过了厦门大学。该校还在2015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榜上有名(大陆地区共有32所大学上榜)。
上海大学:取得的企业科研经费在所有地方高校中最高,达4.9亿元。
首都医科大学:数在非“211”高校中排在首位(11713篇)。在获得的科研经费排名中稳居非“211”高校前3名,同时还拿下了临床医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下面的3个二级重点学科,其临床医学的学科稳居全国第7名,国家三大奖拿到手痛,各项数据远超大部分独立的医科院校。
福州大学:FWCI指数为1.261,达到且高于全国38所“985”高校的论文质量的平均水准;成果转化收入8300万元成地方高校之最,排全国第5名。
南京医科大学:该校的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ESI学科数排名全国高校第41位、全省高校第4位。
其他5所:天津医科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江苏大学、浙江工业大学。
获得“红包”较多的高校
・陕西・
日前,陕西省公布了《陕西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陕西省未来5年将按照优势学科A类、优势学科B类、特色学科、扶持学科4个层次,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和优势特色学科。
长安大学:获得了4.57亿元的企业科研经费,在西部地区排名最高。
西北工业大学:科研论文数量超过了1万篇,在国内排第25名。获得企业科研经费达3.97亿元,位居国内第21名。
・广东・
2015年,广东省教育厅分别与深圳、佛山、东莞市政府,南方科技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东莞理工学院签署了省市共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协议。目前,已明确的省市两级财政投入超过80亿元。
东莞理工学院:在未来5年内,东莞理工学院将投入35亿元用于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其中,省政府投入5亿元,东莞市财政投入15亿元,东莞理工学院自筹经费10亿元,社会投入5亿元。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获得省市两级共计60亿元的大手笔资金支持。
・北京・
未来5年,北京市将投入超50亿元巨资建设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首批获得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认定的高校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
・安徽・
自安徽省公布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之后,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先后入选。
除了安徽师范大学和安徽财经大学没有公布具体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其他6所大学目前公布的方案中都明确了巨额的建设经费,这6所大学得到的经费最低都有6亿元,相信安徽师范大学和安徽财经大学这两所大学所得的经费应该不会低于5亿元。安徽省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投入预计将超过70亿元,虽然与广东省还是无法相比,但是总体投入规模已经算非常庞大了,不禁让人非常期待安徽省这8大省属高校未来的发展。
东南大学研究生录取比例为1:12。
东南大学位于江苏省会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中央直管、副部级全国重点大学,著名的建筑老八校及原四大工学院之一,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入选高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并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2011计划、、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是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的主要成员。
(来源:文章屋网 )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985,也是21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中管32所副部级建制重点大学之一,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2、部省级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果树学、蔬菜学、茶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临床兽医学、森林培育、森林保护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农业水土工程、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食品科学、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态学、农业经济管理、林业经济管理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