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效农田建设范文

高效农田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效农田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效农田建设

第1篇:高效农田建设范文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

作为我国基础建设事业的一项重要工程内容,农田水利建设为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当的便利。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生产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化,为了更好地保障农业的产量和促进农村建设,必须深化对农田水利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只有加大对其重视程度,解决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改变和健全管理体制,提高群众的认知程度,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建设事业的长足发展,下文就针对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占用土地。众所周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必然会占用大量土地乃至是农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动植物生长环境,迫使陆生生物重新寻找栖息地,在寻找过程中可能导致动物的死亡,生活在原有栖息地的生物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空间会引发争斗,导致生物链的破坏。工程施工过程中占用的土地,经过工业废料的排放导致土地硬化无法进行耕种减少了耕地面积。

1.2粉尘及有害气体。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也属于建筑工程施工的一种,在施工的过程中也会产生粉尘与大气污染。由于工程是露天作业施工,因此在进行混凝土搅拌、爆破与焊接等工作的时候难免会产生有害的气体,最终影响到当地的空气质量,还会对周围的大气造成污染,影响到当地居住村民的生活质量。严重的甚至会给当地造成相关的呼吸道疾病。因此,需要加强对粉尘等相关有害气体的防范措施。

1.3水生生态方面。基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河流的自然形态可能会发生变化,进而导致个别河道的水位降低,致使河道上、下游的泥沙量以及水的温度发生改变,进而使得河流沿线的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影响该地区的气候环境以及地质。首先,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会形成大量的废水以及污水等,多数情况下,在未对这些污水、废水实施降解或者过滤处理后就直接将排放至河流中,导致相应流域出现水质污染问题。同时,水利工程设施建设过程中,通常要对周边河道流域中的水流实施拦截操作,会导致其局部水流的流动速度减慢,进而致使相应区域水的自我净化能力以及大气的循环流动速度减慢,极易导致重金属污染等问题产生。其次,自然环境中的天然河道和周边区域经由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但多数水利设施的建设会直接于天然河道上进行,以达到有效拦截水域水量的目的,这导致水域中或者其他周边区域中本来存在的植物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最终对物种多样性造成不良影响。

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对策

2.1明确工程产权。由村镇集资建设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其运营产权归村镇集体所有,推行受益农户建设、管理及使用制度。由地方财政扶持建设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其运营产权归地方政府所有,交由地方相关部门进行监管,为农户提供有偿使用服务。

2.2建立统一的组织机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往往涉及发改部门、财政、水利和农业等部门,易导致部门机构重叠、权责不一致等,造成管理混乱、资源浪费。因此,组建一个统一的组织机构至关重要。该组织机构要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规划、招投标、全面履行质量监管职责和验收职责、建立后期维护管理机制等,并将责任明确到个人,保障工程的建设质量。

2.3拓展资金来源,创建新的投融资机制。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具有施工时间长、成本投入大以及收益效率慢等特性,加之具有不定因素的投资风险,致使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愿对此类项目进行投资。此外,在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方面的有关政策和方法不够全面,在开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过程中政府的投入力度薄弱,起不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从而影响银行与金融机构投资的积极性。当前,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程多半属于公益性质,而与之有关的金融服务产品比较传统滞后、缺乏创新。与农业相符的金融服务产品非常少,缺乏完善的担保机制。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费用不能全部依靠政府的帮助和投资,应建立与完善金融和信贷等多方面的风险保障体系,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設提供良好的资金基础,拓宽资金来源,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持久发展。

2.4完善管理制度,加大监管力度。对于不同类型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应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确定管理主体,明確相关人员各自的权利和责任。例如,工程建设完成后,工程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将移交给当地政府或基层管理组织,根据市场经济规律进行管理。此外,工程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保障工程的建设质量与使用效率。

2.5组建一支专业的建设与管理队伍。为提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水平,组建一支专业的建设与管理队伍至关重要。因此,要加大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施工水平。另外,要提升岗位福利、改善工作环境,积极引进专业的管理人才,实施绩效评估和奖惩制度,以提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效率。

2.6提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技术水平。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当地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都会带来重大影响,所以,在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前期进行方案设计时,需要专业的设计师经过实地考察,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生态环境设计出合理的方案,然而目前我国的水利工程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需要技术人员加强自身专业技术水平,设计出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可以推动当地农业发展的方案。

2.7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目前我国对于绿色环保理念的应用非常的重视,这一理念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也不例外,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对每一个细节的环境保护进行重视。同时从每一个人做起,从小事做起。不能够出现滥用资源、肆意破坏的行为出现。为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帮助。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主要是为了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资源在生态环境中也属于重要的一部分,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可以有效的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第2篇:高效农田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效节水理念;农田灌溉;工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S60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有效缓解并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国家及各级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节水措施。本文就以农田的节水灌溉为例,全面剖析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解决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以确保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高效性。

一、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长远规划与建设

随着我国新疆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尖锐,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规模和速度都将有较快的增长。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实践发展,我国节水灌溉园区、农业高效用水工程建设在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在某些地区、某些工程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1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无长远目标、总体规划

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缺乏较详尽的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总体、长远规划。具体到每个大的行政区、乡镇、村也基本上没有长远的、具体的节水灌溉工程发展规划。多数地区是根据当年的节水工程投资情况,选择建设地点进行建设,这种发展模式带来的问题是重复建设、浪费投资和节水效果差。

1.2节水灌溉工程的设计没有建立在可靠资料的基础上

目前有一定数量的节水灌溉工程处于瘫痪状态或低效运行状态,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工程的设计没有建立在可靠基础资料的基础上。如节水工程设计中,供水水源井出水能力的确定,设计中往往根据估计的流量进行。估计值往往偏大,造成运行过程中的水量不足,有时造成部分喷头不转,有时造成喷洒范围小于设计范围,出现漏喷问题等。再如,低压输水管道灌溉灌水技术参数的确定中,以土壤质地单一参数选定土壤入渗参数,而后确定灌水畦田规格,造成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的节水效率下降。

1.3设计标准过低,节水效果过差

据某地区面积为6万亩的节水园区的详细统计,园区内低压管道输水灌溉节水灌溉面积上平均的管道密度仅有3.5~4.0米/亩,多数灌溉地块的输水管道仅在耕作条田的上游端进行了铺设,灌水畦田长度与条田的长度相等(150~200米),管道仅解决了灌水井到灌溉地块的输水问题,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由于管网密度不够,低压管道输水灌溉仅减少了灌溉水在输水过程中的损失,而田间水有效利用系数没有提高,因此节水效果并没有大的提高。有些地区的低压管道输水灌溉仅停留在合流调水远浇的水平上,其效果更差。如项目区某村通过管道将14眼井并联起来合流远浇,14眼井单井工作时的出水量总和是78立方米/小时,合流后,其出水量总和仅有14~20立方米/小时。合流一方面使井、泵效率下降,另一方面出水量减小,灌溉速度减慢,延误农时,至于节水效果更无从谈起。

鉴于节水灌溉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就节水灌溉工程规划与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各乡村应在地区农业节水分区规划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制定本乡村的整体、长远节水灌溉发展规划,并结合投资能力制定分期实施计划,使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在有序、无浪费、高质量、整体节水效果最优的条件下进行。做到长远规划,分期实施;建设一片,见效一片。

(2)节水灌溉工程的设计一定要在获取详尽、可靠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并要充分考虑未来条件变化对节水灌溉系统的影响。对于诸如供水水源流量、地下水动水位等关系到系统能否正常运行的设计参数应进行实测。

(3)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应坚持标准。在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中应按国家现行标准一次到位建设,分期达标的建设思路不宜采纳。

二、节水灌溉工程的类型选择问题

目前节水灌溉工程普遍存在着利用率低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喷灌设施的利用率低。喷灌、微喷以其其它灌水技术不可比拟的高的灌溉均匀度和灌溉水利用率达到节水的目的。因此,国内外很多国家把喷灌作为一种主要的节水灌溉工程类型进行推广应用,我国也不例外。近几年来,我国节水灌溉工程的投入大多数集中在喷灌工程的建设上,使我国的喷灌面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我国农村目前实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土地的种植过度分散,每户农民耕作田块的规模一般为2~7亩。这种分散的种植模式给喷灌(包括固定式和半固定式喷灌)的应用带来诸多不便。在这种种植模式下,作物不能实现统一种植,作物的需水时间和需水定额不一致,不能统一灌溉。喷灌系统灌溉时的喷洒宽度一般在20米左右,按170米的条田长度计算,喷灌单支管工作时,一次喷洒面积将在5亩以上,或许涉及到2~3户的土地,灌溉很难进行。所以使喷灌设施闲置,节水灌溉工程有投入无效益。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这种节水灌水技术在农村普遍受到欢迎,其主要原因有:①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可以很好地解决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高度分散种植管理模式下的灌溉问题;②灌溉水供水速度快;③输水工程中的输水损失小;④在合理的畦田规格和单宽流量下可获的90%以上的田间水有效利用率。⑤相对喷灌而言,灌溉水压力低,长期能耗少,

灌溉水成本低;⑥工程管理简单方便,供水可靠,农民的灌溉可按单用户进行,不涉及其他用户。

理论计算和灌水实际都表明,如果低压输水管道灌溉的畦田规格和单宽灌水流量设计合理,井灌条件下的低压输水管道灌溉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85以上是完全可能的,基本上达到了喷灌条件下的有效利用率。因此,鉴于我国目前农村的实际情况,除了应加快研制适应我国土地分散种植模式下的喷灌设施外,在节水工程的建设中,应坚持高标准低压管道输水灌溉优先的原则,在条件允许的地区和地块发展喷灌。

三、节水工程建设与农民增收问题

节水灌溉工程利用率低的另一原因涉及节水灌溉与农民增收的关系问题。节水灌溉工程的实施在带来节水效益的同时,或多或少要增加灌溉水的供水成本或劳务投入。如喷灌、微喷、滴灌,由于灌溉水为有压水,需消耗一定能量给灌溉水加压,使得灌溉水的成本提高;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条件下,需要增加修筑田埂的劳务输出等。农民并不关心节水带来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他们所关心的是如何能在他们经营的土地上,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净收益。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是农民宁愿多支付用水的水费,而不愿意投入时间去修筑高规格的田间畦埂,而把修埂的时间用于外出打工,以打工挣来的钱来抵偿超额用水的水费。因此,在节水工程的建设中,应充分把节水与农民的增收结合起来。可采取的措施有:

(1)提高节水高效用水工程供水的保证程度。通过提高节水工程的供水保证程度,为农民种植结构的调整创造条件,促进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增加单位面积的产值,激发农民发展节水灌溉的积极性。

(2)加强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降低节水灌溉工程的供水成本。通过引入现代化管理技术和到位的管理,降低工程的运行费,减少管理费用中的人工费比例,降低供水成本,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调动他们使用节水工程的自觉性。

(3)优先在水资源极度短缺地区发展节水灌溉工程。在水资源极度短缺地区一方面节水增效效果明显,另一方面群众节水积极性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节水灌溉工程对于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经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现在我国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参考文献:

第3篇:高效农田建设范文

5月20日,兵团土地整理中心主任马金玉、三师国土局副局长秦爱民一行莅临五十三团复核2013年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该团党委副书记、团长曾宁江陪同检查。

复核验收组首先来到该团的项目建设工地现场进行了实地查看,听取该团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实施情况的汇报,之后对项目相关资料进行了详细检查。该团2013年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自2013年9月10日开始施工,于2014年8月15日竣工,项目总投资2008.79万元。累计完成现浇渠道防渗工程23.44公里,配套建筑物235座;建设高效节水膜下滴灌面积2723亩;田间道路砂砾石硬化11公里,配套建筑物12座;建设农田防护网203.3亩。该团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工程的实施,一是使渠道输水安全有了保障;二是通过田间道路硬化,方便了职工出行和田间作业;三是提高了条田标准化建设程度。该团4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分布在三连、六连、十七连等连队,在方案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当地耕地情况来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布局,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位一体”协调发展为目标,选择一些整治潜力大且相对集中成片的田块。综合运用调查、勘测、评估等各种手段,准确摸清项目区耕地质量和权属状况,明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效益的分配方案,确保收益权调整与分配方案的制定公开、公平、合理、合法。

项目完成后,将进一步提高农田的防洪抗旱能力,为实现农田增产、农业增效、职工增收奠定良好基础。

通过检查,复核验收组对五十三团高标准基本农田施工、建设情况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希望该团继续加强工作,逐步建立完善机制,科学调度用水,保证渠道的安全运行,充分发挥项目工程效益。

第4篇:高效农田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工程质量;丘陵山区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6-0158-04

1 引言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2012年实施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提出“建设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2013年颁布的《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提出到2020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由此可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已是我国当前重要的战略举措,对促进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农田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提升,促进了耕地保护,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也存在不少问题:包括建设标准模糊,各部门尚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与新农村建设协调不够,建设资金分散,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管理机制落后,专业人才缺失,前期工作滞后,规划设计方案缺乏实用性,后期管护力度欠缺,综合效益低等。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成败,在现有文献中,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质量的探讨尚不多见,加强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是保证后期土地利用效率的关键,但目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工程质量问题不容乐观。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东部边缘,地形地貌复杂,高标准农田建设难度相对较大,本文以重庆市丘陵山区开展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为例,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工程质量问题进行探析,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建议,以期为丘陵山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参考。

2 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进展

重庆市位于长江经济带上游,经济发展迅速,土地开发程度高,土地资源稀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问题突出。因此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促进耕地保护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重庆市地处四川盆地东部边缘,是四川盆地向盆周山地过渡地带,自然条件复杂,地貌类型多样,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投入和要求也相对较高。自被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重庆市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力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耕地质量,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助推了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重庆市主要结合粮油基地、蔬菜基地、优势农业产业基地、城乡统筹示范村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2002~2011年,重庆市入库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共2709个,实施规模974.77万亩,总投资128.52亿元。2009~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在南川、大足、合川、涪陵、梁平等5各区县实施高标准农田23.31万亩,总投资3.06亿元。目前,重庆市基本完成“3、8、110”工程,即长寿、丰都、荣昌三个国家级和万州、开县、梁平、铜梁、石柱、酉阳、永川、合川8个市级,共7.33万hm2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工程总投资34.98亿元。到2020年,规划新建24万hm2高标准基本农田,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因地制宜将农田建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进、物能出、土肥沃、高产出”的适宜现代化农业的标准农田。

3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工程质量问题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以及其他工程。依据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投资结构(表1),田间道路工程通常在总的工程施工费中投资占比最大,其次为灌溉与排水工程,土地平整工程投资占比较少,而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及其他工程在各个项目中投资都是最少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各项工程之间应合理规划、协调配合,工程布局和建设模式应从当地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条件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工程建设的综合效益。

3.1 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指为满足农田耕作、灌溉的需要,以及一定的肥力条件而进行的田块修筑和地力保持工程。田块归并可以使地块平整规则,满足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节水节能等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降坡和梯田化建设能够有效防止土壤侵蚀,减少水土流失。但土地平整工程有可能造成土壤板结,引起土壤的面蚀和风蚀。重庆市坡耕地比重较大,分布在6°以上的坡地基本农田占总量的84.71%,因此土地平整工程是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

但重庆市土地平整工程难度大,工程质量问题比较严重,已建设的农田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首先,在田块归并中,普遍存在田块平整程度差,田面相对高差较大,导致农田灌水不均、排水不畅,进而影响作物长势,粮食产量反而下降。大型机械的使用造成土壤板结,表土剥离、回填过程中不合理的工程措施,导致土壤耕作层、犁底层的破坏,土壤厚度达不到耕作要求,新一轮耕作时甚至出现漏水漏肥的现象。在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乡镇,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田块归并意义不大。因此,田块归并一是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二要充分尊重当地农民意愿。其次,在水土流失并不强烈的区域实施旱坡改梯、修筑条石坎,不但浪费投资,且对增产增收的意义不大,因此在坡体较大且水土流失的区域进行修筑石坎,坡体较小的浅丘坡耕地区域少进行坡改梯,实施降坡平整。另外,土地平整之后,提高农作物效益的根本问题(如土层厚度、土壤肥力等)仍没有解决,土壤有机质含量没有明显改善。

3.2 灌溉与排水工程

灌溉与排水工程指为防治农田旱、涝、渍等灾害而采取的各种措施。灌溉与排水工程直接关系着项目整体效益的发挥。灌溉与排水工程应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配套水利设施,形成“旱能灌、涝能排”的灌排体系。水利设施的建设应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微地形、建材特色以及土地利用方向等确定,以利于节约成本,改善基本农田示范区的自然人文景观。

重庆市灌溉与排水工程的质量问题也比较多。部分项目水源工程的建设较少,蓄水池无蓄水,池壁、池底出现渗漏。提灌站不合理的设计使得使用寿命变短。排水沟无水排,但排水沟附近旱地被水冲刷;排水沟出水口设计在堡坎上,对耕地造成大面积冲刷。灌溉渠出水口的设计不合理,导致灌溉渠的利用效果未达到预期目标。此外,由于沉沙凼、拦山堰及沟渠的管护严重不到位,有部分项目区的水利工程已被淤泥和杂物堵塞,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农田水利设施普遍存在有人使用、无人管理、损坏严重的现象,工程效益大打折扣。过度硬化的沟渠孤立和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阻碍了农田物种的扩散,从而导致整理区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工程设计与实施中应融入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灌溉与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工程实施应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更多地考虑农民的建议,切实造福农民。

3.3 田间道路工程

田间道路工程指为满足农作物物资运输、农业耕作和其他农业生产活动而采取的各种措施。田间道路的布设应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在田、水、路、林、村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地块连片单元的大小和走向等统筹兼顾,本着投资省、占地少、利用率高、路线合理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重庆市大部分属丘陵山区,土地整治前田间道路普遍较差,耕作和出行十分不便,田间道路也成为农民最为关心的工程。

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中,部分田间道路的规划设计不符合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造成生产路无人行走,断头路较多。田间道路的布局也存在不合理现象,有的地方田间道路通达度过小,农产品运输仍然不太方便;有的地方通达度达到要求,但道路宽度不够,只适合小型农业机械。1.2m的生产路过窄,在平坝区或有条件的地区,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需求,增加道路的宽度。部分地区田间道路采用泥结碎石路面,但由于重庆市降雨量较多,泥结碎石路面的实用性不强,常被冲刷,损坏严重。有些项目区混凝土路面的硬度和厚度达不到要求,承受荷载大于设计荷载,路面损毁严重,且缺乏维护和修复。田间道路全部采用硬化路面也会加剧斑块破碎度,破坏生物的生境条件,影响生物的迁移,生态效应降低,所以田间道路的路面应注重生态化设计,增加生态涵洞和生态廊道的设计。

4 主要原因分析

4.1 规划设计注重理论,实用性欠缺

科学发展,规划先行。规划设计是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基础和依据,其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目前重庆市部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规划原则、规划目标、规划思路不明确,综合性和科学性欠缺。首先,基础工作不扎实,实地踏勘不够细致,对项目区的自然条件和土地利用条件分析不详细,设计以书本理论为基础,或一味追求图件美观,单纯为了实现“田成方、树成行、路成网、渠相连”,导致规划设计脱离实际情况,急需解决的问题未得到解决。其次,规划设计图纸达不到施工要求,地形图测绘的比例尺限定了测量精度,对工程设计造成阻碍,工程量误差较大,直接影响工程预算投资。部分项目规划设计图件生搬硬套,制作不规范,制图尺寸不切实际,部分参数未能提供,不能有效指导施工。

4.2 建设标准缺失,施工技术落后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是建设质量的重要保障,不同自然条件,不同农业生产活动,相应的建设要求也不同。在技术规范方面,重庆市仅出台了《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和《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对实践工作的指导远远不够。随着城乡统筹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要求和标准也随之提高,整村推进、蔬菜基地建设、粮油基地建设等都缺乏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在前期测绘、规划设计和工程验收等环节缺乏具体标准规范进行指导,影响了工程质量和建设效益。在施工过程中,缺乏一套科学系统的技术体系和工艺流程,技术基础薄弱,使得工程质量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项目施工单位未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施工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欠缺,一些项目的工程建设只重数量,不重质量。此外,由于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在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环节,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土壤板结、生物多样性减少、景观破碎等问题,不利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4.3 项目监管不严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成立专门机构、专业人才进行管理才能达到效益最优。但目前重庆市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有限,部分管理人员追求政绩,质量意识薄弱,对工程质量特别是隐蔽工程管理不到位,一味追求建设速度,导致工程质量不合格。监管力度不够,难以保证工程质量。目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中监理费用较少,且监理市场不规范,对监理单位的资质审查不够严格。监理人员配置较少,且技术结构单一,专业知识欠缺,部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现场监管不到位,导致工程监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工程质量问题。

4.4 工程后期管护缺乏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除了“事前规划设计”、“事中实施和监督外”、还有不可或缺的环节,即“事后评价和管理”。后期管护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长久发挥效益的重要保障,只建设不维护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丘陵山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类型多,后期管护尤为重要,但目前重庆市的建设项目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工程损坏严重,部分设施缺乏有效利用甚至丢失等。首先,丘陵山区后期管护资金需求相对较大,但项目预算中没有对后期管护列出专项资金,致使缺少工程管护资金保障,使得管护工作难以落实。其次,管护责任难以落实。项目竣工后移交村委会管护,但村委会不是真正的实施主体,也没有指定专门的单位或部门开展管护工作,导致管护主体虚化、权责不明,缺少可以执行的管护方案。忽视后期管护严重影响工程的使用寿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效益大打折扣。

4.5 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

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建设好高标准基本农田,达到强农惠农的目标。但现阶段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运作模式,整个过程都表现为政府行为、政府意志,公众参与体系不完善、制度不健全、机制可操作差。一方面,管理部门和设计人员对公众参与重视度不够,公众参与的方式主要为咨询、走访等,或是“走过场”式地与乡镇、村干部交流,公众参与的渠道单一、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地听取农民的意见与建议、反映农民的利益诉求,导致公众参与的有效性降低。另一方面,农民缺乏参与意识,对参与过程及概念认识不够,且长期以来公众参与仅限于个人参与,没有形成组织机构,使得公众参与力量薄弱,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导致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第5篇:高效农田建设范文

一、继续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力度

2013年,中央财政继续优化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农田水利薄弱环节建设。

一是支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安排180亿元,新增40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以重点县为平台,分类分片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继续实施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集中连片发展西北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优先支持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大力加强西南山丘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着力推进粮食主产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扩大农村河塘清淤整治试点,启动1万亩-5万亩中型灌区配套改造试点。

二是支持中小河流治理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安排218亿元,对2013―2015年实施方案确定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58个中小河流重点县综合整治予以支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四川、黑龙江等7省水毁工程修复和治理。安排95亿元,支持规划内3958座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安排资金15亿元,支持贵州等西南严重缺水地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

三是提取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安排中央财政统筹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63.25亿元,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

四是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农业综合开发用于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的中央财政资金达到214.5亿元,其中60%以上投入农田水利建设。同时,安排15.43亿元,支持308个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

五是用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安排奖补资金238亿元,其中约60亿元用于引导农民群众建设村内水渠、饮水管线、堰塘水窖、小型桥涵等水利设施。

此外,中央基本建设投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等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也有较大规模的增加。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财政部还配合有关部门,积极推动建立健全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和管理体制。

二、着力推动农田水利投资与管理体制改革

财政部将按照本次会议的要求,落实好各项政策和工作部署,积极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着力推动农田水利投资与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突出支持重点。财政部已将部分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专项资金提前通知地方,为地方落实资金和开展建设创造条件。2014年,各级财政部门将加大投入力度,统筹整合资金,突出支持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抗旱水源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等重点工作。

二是推动管理改革。加大农田水利投资与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农田水利设施运行管护机制改革,建立农民、农民合作组织和村集体组织参与农田水利项目建设管理的长效机制,推动形成农田水利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6篇:高效农田建设范文

一、2011年度项目任务与投资

2011年我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包括存量资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一般土地治理项目和增量资金一般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总任务4.1万亩,其中湖西农场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1.0万亩,一般土地治理项目朱寨镇1.1万亩,敬安镇1.0万亩,张庄镇增量项目1.0万亩。项目涉及湖西农场一、二、三分场;朱寨镇阎集、阎寨、黄井、甄庙;敬安镇大韩口、袁大庄、宗楼、刘庄、郭楼;张庄镇姚楼、卓洼、朱桥、袁庄共十六个行政村。

项目总投资4289.18万元,其中财政投资3804万元,群众自筹380.4万元。财政投资中,中央财政1902万元,省级财政配套1806.9万元,县财政配套95.1万元。

湖西农场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总投资1336.43万元,其中财政投资1200万元,群众自筹120万元,整合资金16.43万元;朱寨镇项目总投资1030.51万元,其中财政投资924万元,群众自筹92.4万元,整合资金14.11万元;敬安镇项目总投资998.24万元,其中财政投资840万元,群众自筹84万元,整合资金74.24万元;张庄镇增量项目总投资924万元,其中财政投资840万元,群众自筹84万元。

二、2011年度项目工程计划完成情况

2011年度我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按照项目规划和省市年度计划批复内容,土建工程通过公开竞争招标,择优选取了机械化施工处、铁路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金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汉源建设工程公司、力信建设工程公司、铜山市政工程公司、庆安建设有限公司、华旭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立弘建筑工程公司、利通水利建设安装工程公司、荣祥建设工程公司等十一个施工企业。土建工程于2011年5月开工建设,按照合同要求于12月底全部完成建设任务。节水工程、科技推广、土方工程、农田林网植树等均以不同方式与施工单位和供货单位签订合同,按计划内容组织实施完成任务。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

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安排在湖西农场,涉及一、二、三分场等3个分场,项目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万亩,完成投资1320万元,其中财政投资1200万元,群众自筹120万元。财政投资中,中央财政600万元,省级财政配套570万元,财政配套30万元。项目完成土方15.12万方,新建电灌站6座,改建电灌站10座,中沟桥8座、维修中沟桥1座、小沟桥20座、节制闸1座,生产桥10座、渡槽25座、支渠闸10座、分水门757座、跌水22座、过路涵214座。架设输电线路1.16公里,修筑防渗渠27千米,新修混凝土路10.6千米,砂石路18千米,农田林网0.85万株,完成示范推广面积4000亩,技术培训1200人次。

(二)一般土地治理项目

一般土地治理项目安排在朱寨、敬安二个镇,涉及朱寨镇阎集、阎寨、黄井、甄庙;敬安镇大韩口、袁大庄、宗楼、刘庄、郭楼等九个行政村。完成中底产田改造2.1万亩。完成投资2028.75万元,其中财政投资1764万元,群众自筹176.4万元。财政投资中,中央财政882万元,省级财政配套837.9万元,财政配套44.1万元。项目完成土方22.05万方,大沟桥2座,中沟桥35座、小沟桥83座、跌水35座、过路涵687座,新打机电井130眼,配套井房40座,架设输电线路6.83公里,新修混凝土路18.3千米,砂石路90.87千平米平,农田林网1.3232万株,技术培训1000人次,示范推广面积5300亩。

(三)增量资金一般土地治理项目

增量资金一般土地治理项目安排在张庄镇,涉及姚楼、卓洼、朱桥、袁庄等四个行政村。完成中底产田1.0万亩。完成投资924万元,其中财政投资840万元,群众自筹84万元。财政投资中,中央财政420万元,省级财政配套399万元,财政配套21万元。项目完成土方12万方,新建电管站1座,改建电管站2座,新打机井81眼,配套井房18座,中沟桥7座、小沟桥44座、维修桥4座,跌水68座、过路涵110座。新修混凝土路5.8千米,砂石路69.43千平米,架设输电线路3.0公里,节水工程500亩,农田林网0.766万株。

三、开发成效

2011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开发成效显著,首先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项目区的生产条件,提高了生产能力,促进了高效农业的发展;二是通过农田林网更新改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三是通过科技措施增加了项目区科技含量,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四是通过项目实施,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一)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2011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项目区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为基本任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工程。项目累计开挖疏浚中、小沟78.25公里,完成土方49.17万方,新打机电井211眼,新建电灌站14座,改建电灌站12座,配套建筑物2325座,修筑防渗渠44.46公里,架设输电线路7.99公里,修筑砂石路223.3千平米,混凝土路34.7公里,通过项目建设,生产条件和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基本达到了田成方、沟相通、路硬化、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高效示范田。项目累计新增灌溉面积2.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7万亩,新增除涝面积1.6万亩,改善除涝面积2.1万亩,新增农田林网3.1万亩。年新增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1726.3万公斤以上。

(二)促进了高效农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2011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与促进高效农业相结合,通过工程配套、科技示范等措施,有效地促进了高效设施农业的发展,增强了农业发展的后劲,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项目区基本实现了生产规模化、高效化,优质化。张庄镇新扩钢架大棚1000余栋,敬安镇新扩设施蔬菜2000余亩。项目区共新增蔬菜面积10000余亩,以年亩产蔬菜3000公斤计,年新增蔬菜生产能力2550万公斤,按蔬菜每公斤平均市场价1.2元,年可新增蔬菜种植业产值3060万元。

(三)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本达到生态农业示范园。

2011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通过内外三沟开挖疏浚、生产道路砂石化、农田林网更新,项目区形象焕然一新,不仅实现了格田成方,田地平整,沟河相通,道路相连,交通便利,林网整齐的高效农田,而且增强了项目区排灌能力,减少了水土流失,提高了防风固沙能力,减轻了农业生产环境污染,农业生产小气候明显改善,项目区已呈现出了生态和谐,景观优美的生态农业园的新景象。

(四)增强了农民科技意识,提高了科学生产水平。

2011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依托市农科院、市土肥站等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充分利用省科技示范项目及土地治理科技推广资金,大力加强项目区新技术、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和农民培训,努力提高项目区蔬菜生产能力和水平,打造一流的科技含量高、质优高效蔬菜生产示范园。项目累计建设节水示范区500亩,新技术示范推广0.93万亩,推广节水灌溉、双膜覆盖、大棚无公害高产栽培、大棚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培训项目区农民2200人次,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增强了农民科学种田的意识。

四、主要做法和体会

我县农业综合开发以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为着力点,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和高产出效益,以增效富民为目标,创新机制,走出了农业综合开发新路子,有效地推动了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实现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新跨跃。

(一)科学论证,提高项目建设规划水平

为了高标准定位农业开发项目发展目标,坚持以改善项目区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聚集组织资源、技术资源、资金资源,努力打造一流的项目区。为此,县政府多次组织县有关部门深入湖西农场、朱寨、敬安、张庄等镇深入调研,并依托省农科院、扬州大学、农科院等科研院所,认真编制出《省2010-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按照总体规划方案和2011年项目入库原则,考察筛选入库项目,最终确定2011年度农业开发项目投资重点区域,组织编制年度项目可研报告、初步设计及实施计划,并对省市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予以修改完善。为保证项目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立项之初,我市还组织人员到各项目村召开农民立项意愿调查会,面对面地宣传农业开发政策,征求项目区农民对年度规划方案的意见,着力夯实农业综合开发的群众基础,努力营造出基层干群盼开发、要开发、干开发的浓厚氛围。通过在项目区开展立项和工程建设公示,农业开发工作得到了项目区广大干群的热情欢迎和大力支持,不仅充分体现了农业综合开发“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和“公平、公正、透明”的立项原则,而且也使项目规划更加符合当地实际,为项目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规范管理,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对项目建设实行全过程控制管理,是建设好农业开发项目、使用好农业开发资金的关键所在。在计划管理上,开发主管部门严格按照年度计划组织实施,对确需变化的,严格按照县级管理权限抓好计划调整和设计变更工作,对少量涉及工程数量、规格型号变化的,认真履行相关手续,报请业务主管部门、监理批准后,方可实施;对超过县级审批权限的土建工程招标节余资金实施计划,在上报省、市批复后,及时组织再次招投标。走科技推广管理上,组织召开各科技推广单位与项目镇村干部见面会,让双方面对面地确定科技推广实施方案落实工作,根据科技推广内容落实好品种发放、技术培训的时间,安排专人对科技推广单位实行调度,督促他们加快实施进度,保证了科技推广工作的按时完成。

在土建工程建设上,始终按照“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益”的原则,坚持“事前与检、事中监督、事后检验”的质量控制要求,实行县、镇、村三级联动的监理制,业主、总监、旁站、群众代表共同监督,严把工程开工关、材料质量关、施工工序关、工程进度关和质量验收关。施工期间,县开发局实行每周一召开监理、施工单位负责人调度会制度,对上周来的工程质量、进度进行点评,对施工中出现的不好的苗头性问题及时予以指出,对下周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县开发局还专门成立了项目建设督查小组,组织了10名业务人员不定期地到各个标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通过全面实行工程质量跟踪制度,不仅大大提高了工程建设质量,而且减少了建设过程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有效地保障了工程质量和进度。在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上,委托市招投标机构进行统一招标,按照最低评标价法确定施工企业,及时与中标企业签订施工合同,保证了管灌建设的质量和进度,建成的管灌工程已在相关村设施瓜菜生产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工程验收上,实行单项工程验收与整体工程验收相结合形式,采取验收组、监理、项目区镇政府三级联合验收制,对单个建筑物、砂石路等工程对照施工合同、设计图纸、竣工图表进行逐一丈量、卫星定位,对不达标工程提出限期整改意见,经再次验收合格后,方可将完工工程移交到有关村组,增强了施工单位的责任心,杜绝了撒手工程想象的发生,提高了工程效用的持久性。在林网工程建设上,首先按照“货比三家”的原则采购林网苗木,选用质优价廉的企业进行统一供应;其次是采用拍卖、承包的形式落实林网管护主体,按照在“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落实好浇水、培土、看管等工作,充分调动一家一户农民的管护积极性,以尽量克服持续干旱对苗木生长的影响,提高成活率。在档案管理上,对照省市档案管理办法,整理完善档案资料,做到项目计划、施工合同、监理资料、报账手续、定位图表、移交管护等档案资料与现场实物相互衔接,保证了档案资料的真实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在整体形象建设上,对项目区全面进行沟渠疏浚和土方整理的同时,把标牌、标语、标志工作放在与工程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安排专人负责“三标”的工作,将“三标”工作贯穿于项目建设始终。各项目区内设置过路龙门、立柱宣传牌,在所有建筑物上贴农业开发标志和编号,制作管护制度、竣工公式牌等,不仅起到了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的功效,而且对农业开发工作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扩大了项目建设影响力。

(三)科学规划,提高项目建设水平。

项目规划是项目建设成败的关键,也是提高资金效益的前提,我们始终把科学规划作为项目建设的关键,坚持做到从项目区实际出发,项目建设符合生产发展实际,建设内容满足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一是明确规划的指导思想。我县2011年度土地治理项目,特别是湖西农场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在规划上,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发展现代农业要求,以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以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为原则,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全面提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加快农业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二是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根据项目区的自然资源条件和主导产业特点,对照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制定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规划,明确重点,综合治理。在治理措施上,针对影响项目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采取水利、农业、林业、科技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如:在水利措施上,针对项目区防洪标准不高,灌溉排涝能力不强的情况,在湖西农场高标准农田工程项目区上,新建电站6座,改建电站10座和新修27公里防渗渠。在田间道路建设上,主干道实现硬质化,既方便农机作业和农产品运输,又方便农民的生产生活。

(四)突出重点,提高开发效益水平。

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始终坚持以实际出发,围绕影响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障碍,优化项目规划,合理布局工程。在项目规划和建设中,一是重点加强排灌沟河疏浚整修,提高项目区排灌能力,项目累计开挖疏浚中小毛沟78.25余公里,完成土方49.17万方,有效地解决了项目区排涝不畅的问题。二是重点加强排灌工程配套建设,做到灌水能控制,排水有出路,沟、路、渠交叉配置建筑物。累计新打机电井211眼,配套桥、涵、闸、站等建筑物2351座,彻底解决了项目区灌溉问题,生产能力和效益显著提高。三是重点加强生产道路建设,2011年项目累计新修砂石路223.3千平米,混凝土路34.7公里,不但改善了项目区生产生活条件,而且解决了蔬菜外运和销售问题,有力的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了项目区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

(五)综合投入,提高项目投资水平。

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仅靠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投入,不但难以达到建设标准,而且也难以发挥项目区的最大效率。因此,我县以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为平台,按照“渠道不变、资金配合,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注重整合各方资金,逐步形成了以农业开发项目为平台,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其他资金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开发机制,较好发挥了农业开发项目集聚效应,取得了明显效果。累计整合农委、水利、财政、发改委等部门的支农资金近1000多万元,吸引企业、合作社和大户投入200多万元,这些资金的投入为项目区的建设及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六)密切配合,提高项目资金管理水平。

在项目资金管理中,一是开发、财政密切配合,实现项目与资金有机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是一个有机整体,两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工作中,我们坚持做到不分工程与资金,一同规划,共同监管,开发局全面掌握工程质量、进度和项目资金报账支付进度,财政局经常深入到项目区,及时掌握工程建设的进度和质量,参与项目实施的监管及竣工验收,确保项目资金按工程进度及时到位。

第7篇:高效农田建设范文

一、今年以来的工作回顾

(一)农业招商和农业园区建设

上半年共上报农业招商项目22个,确认到位资金28477.5万元,列B组镇街第一名。在建的乐汶设施农业项目,西边钢架19000平方米设施大棚共栽植蓝宝石、阳光玫瑰两个葡萄品种5000余棵;东边16000平方米玻璃温室大棚水肥一体化、取暖管道已安装铺设完毕,目前30000多棵西红柿已结果;马埠民福源羊肚菌项目,已经建设完成200个高标准大拱棚,其中160个已种植菌株,长势喜人;北京三润公司高标准设施大棚项目,目前主要是电线杆、果树等清障工作。中铁11建冷链物流项目已经签约,正在选址,中化农业万亩粮食标准化基地等重点项目正在积极洽谈推进中。

(二)“三品一标”认证和农业龙头企业创建

“三品一标”考核认证12个,分别是:

1、无公害认证5家:正东村富士园大樱桃、苹果,前寨子村大樱桃,郭庄村蓝莓,东赵村罗非鱼;

2、绿色认证1家:北石村沣莹小麦;

3、有机认证6个:安东食品王颜子基地3个,绿源食品北石、红庙基地共2个,冯楼村凤栖苑茶行1个;

4、农业龙头企业创建:泰安市农业局组织专家和第三方完成了现场评审和初验,全市共10家,我镇2家,晟旺牧业以及和瑞丰农业科技。

(三)圆满完成了前寨子樱桃销售期间疫情防控工作任务

根据主要领导指示精神,自5月6日起至5月31日,先后历时26天,配合武镇长、张主任以及抽调专班人员,严格执行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对东三省、湖北等重点疫区人员落实核酸检测、其他省区人员亮码、测量体温、登记、消杀等措施,圆满完成了樱桃销售期间疫情防控工作任务。

(四)0.5万亩和0.33万亩高标农田建设工作

0.5万亩高标农田建设项目目前新打机井9眼、埋设暗管22800米、新修2条机耕路2360米已完成路基处理;0.33万亩高标农田建设项目目前埋设暗管13500米、40个维修机井已更换水泵18台、两条机耕路正在处理路基。

(五)完成了小麦直补审核上报

依照上级文件要求,严格程序,按照农户自报、村委会组织丈量审核、公示、上报程序,已初步完成了2021年全镇13691户82114.72亩麦田面积的审核工作,已完成第一次镇村两级公示,下步主要是镇级抽样和村级复核,同时完善材料,适时上报市农业局。

(六)2021年小麦政策性保险工作

目前小麦参保户数11344户,参保面积70318.2亩,完成比例85.03%,同时对有机蔬菜和设施农业种植户进行了投保宣传。

(七)完成了小麦统一供种统计、核实和上报

全镇完成小麦统一供种44.26万公斤,涉及小麦种植面积6.3万亩。

(八)粮食生产“十统一”和“托管”服务继续深化提升

在原有“十统一”镇级服务点1个、村级服务点11个的基础上,新发展益发、鲁裕、盛鑫、胜安4个村级点,镇村级服务点达到16个,为我镇粮食生产“十统一”插上了翅膀,先后多次迎接省厅和泰安、肥城各级组织的视察指导和现场观摩。全镇2020年度累计完成“十统一”服务面积25.78万亩,“托管”服务累计完成2.4万亩。

(九)“汶阳田”农高区科技示范持续推进

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夏辉双北合作社武海荣承接玉米大豆带状轮作及套种试验,成功完成优质小麦筛选育种实验,以乐汶设施农业和红庙埠村为龙头的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正全面规划、有序建设,“汶阳田”资源优势携手农业科技发展迈出坚实一步。

(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情监测

协同市农业执法大队进行了农业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对有违法疑问的2个农资业户进行了执法检查,安排了5家合作社、10个大户、2个检测室作为迎检点。今年以来采集土样36个,农业污染源定点调查上报12次,采集蔬菜、瓜果农产品农残检测样品85个,做到了农产品安全监管全覆盖。同时,市局分配我镇的60盏杀虫灯已完成规划设计,既要保证病虫防控需要,也要保证迎检重点路段、重点区域,近期开始安装。

(十一)加强了农业科技培训

今年以来年举办“十统一”、“托管”、无人机、植保、水肥一体化、质检等培训班20余次,参加学习达到了2000多人次;遴选科技示范户30户,推广新技术新品种4项,提高了农民整体素质,为发展高效农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十二)完成了扶贫保户、包村以及党委、政府和市农业局交办的各项工作。

二、2021年的工作计划

(一)农业招商、农业园区建设和对上争取

农业招商在加快乐汶设施农业、马埠民福源羊肚菌和北京三润设施农业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的同时,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引进3-5个高效农业项目,全年上报农业招商项目20个以上,确认到位资金3亿元以上。对上争取项目主要有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秸秆综合利用试点、粮食生产“十统一”和“托管”专项资金等。

(二)“三品一标”认证和农业龙头企业创建

完成15个“三品”认证,标准化基地认证完成2家以上,泰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创建完成2家以上。

(三)完成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棉花和设施农业政策性保险,确保完成任务。

(四)充分利用1个镇级点和16个村级点,促进我镇粮食生产“十统一”和“托管”服务继续深化提升。

(五)尽快完成0.5万亩和0.33万亩高标农田建设任务,根据市局要求启动2021年高标农田建设工作。

(六)持续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情监测

(七)继续加大科技培训力度。

(八)继续确保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严格各项惠农补贴发放程序,避免虚报、漏报现象,加大各项惠农政策的宣传,提高农民认识。

第8篇:高效农田建设范文

这次会议是经县委、县政府同意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也是我县召开的第二次低丘岗地改造工作会议。刚才,县国土局**局长对低丘岗地改造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通报,**县长对当前我县的低丘岗地改造工作进行了具体细致的安排部署,我完全赞同。下面,我再三点意见。

一、要充分认识低丘岗地改造工作的重大意义。所谓低丘岗地改造,就是对地势相对较高,坡度在25度以下,立地条件较差,缺水怕旱,利用效率不高的山地、坡地进行科学开发和综合利用。开展低丘岗地改造工作,是省委、省政府统筹城乡发展、落实科学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是继我省开展高产农田建设后,在今后一个时期内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又一重大决策,也是今年省政府承诺的八件实事重要内容之一。大家知道,我县是一个以丘陵为主的山区县,国土构成是“六山两水两分田”,山地面积达221.8万亩,占国土总面积(417万亩)的52%,其中可以改造利用的低丘岗地至少在30万亩以上,相当于全县耕地总面积(65万亩)的一半左右。一直以来,这些低丘岗地综合利用率非常低,大部分是灌木林、次生林,有的甚至是荒山。过去,要想改造这些低丘岗地,可以说既无资金,也无能力。现在省委、省政府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计划用5-7年时间,投入巨额资金对绝大部分低丘岗地和低产林进行改造开发。其中对我县的改造计划是,从**年起,5年内总投入约4亿元,改造低丘岗地18万亩。这对我县来说,是一次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对于我们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我县扩大土地有效供给、缓解经济发展用地“瓶颈”制约,增加用地占补平衡指标的储备。近些年我县因建设占用、生态退耕、因灾毁损等因素占用了大量耕地,推进低丘岗地改造工作,既可以履行“占补平衡”的法定义务,又可以实现全县耕地保护目标。二是有利于我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林业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量低丘岗地和低产林的存在,既浪费了有限的土地和林地资源,又不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这些地区的农民生活都比较困难,广大农民迫切希望在改造生态环境的同时,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高效林果经济,低丘岗地改造可以帮助其实现愿望。三是有利于我县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低丘岗地改造后,就可以变“荒地”为“宝地”,就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如大王镇的九垴十三垱水果基地,枫林镇的吴茱萸基地等,都是低丘岗地改造的典型例子。通过低丘岗地和低产林改造,每亩年平均可增收1000元以上,全县18万亩低丘岗地年可增收1.8亿元,相当于全县农民人均增收225元。因此,各镇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低丘岗地改造工作的重大意义,认真领会上级文件精神,要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低丘岗地改造工作作为发展我县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和重大机遇,切实抓好。

二、要准确把握低丘岗地改造工作的目标要求。我县低丘岗地改造的目标任务已经确定,就是从**年至**年,第一年完成2万亩,后四年每年完成4万亩,五年共改造完成18万亩。如何保质保量地完成今年的改造任务,既是积累经验、扎实起步的重要保证,又是增强信心、争取支持的关键措施。我们既要顺利完成低丘岗地改造的目标任务,又要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阳新特色,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处理好低丘岗地改造和产业发展的关系。低丘岗地改造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结构调整,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因此,在改造过程中,首先要考虑产业布局。要根据当地实际,通过广泛调研后,再确立发展思路。坚持宜林则林、宜园则园、宜耕则耕的原则,大力发展油茶、茶叶、药材、水果、蔬菜和粮油等特色产品,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个片区一个特色,抓住自己的优势产品,打造特色板块基地。二是处理好低丘岗地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低丘岗地改造的目标是要将低丘岗地改造成园田、农田,达到园田化、水利化、生态化,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打下坚实基础。要想达到预期目标,必须在改造中,把沟、渠、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为将来发展产业基地打基础。三是处理好低丘岗地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当前,我县正在着力推进以产业发展和村庄整治为突破口的新农村建设。低丘岗地改造工程,是一项有利于产业发展和环境美化的工程,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可以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可以创新思路,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有条件的地方,完全可以按照“生态家园、农家乐”等模式,把低丘岗地改造、新农村建设、观光游览景点开发一起抓,互相促进,锦上添花。此外,我们还要因势利导,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新建几个生态小康新村居民点,改变项目区农户过去一家一户大量占地的散乱状况。四是正确处理低丘岗地改造和高产农田建设的关系。高产农田建设和低丘岗地改造都是省委省政府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八件实事之一。我们必须在抓好低丘岗地改造的同时,着力抓好高产农田建设。凡是涉及到高产农田建设项目的镇区,务必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好这两个项目。相关职能部门要采取得力措施,集中力量,整合涉农资金,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要重点抓好项目区的土地平整工程,规整田块,方便机械化耕作,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排灌和防灾减灾能力,通过综合整治,将项目区建成道路畅通、田块规整、灌排自如、林网秀美、环境优良、人居和谐的示范区,建设成为高产农田建设的样板工程。

第9篇:高效农田建设范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xxxxxxx讲话精神,落实xxxxxxxxx关于农田水利管理的批示要求,全面掌握全省农田水利灌溉现状,切实发现农田水利运行管护中的问题,促进农田水利长效良性运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水安全,根据《xxxxx关于开展全省农田水利灌排工程管理现状调查的通知》的文件要求,由xxxxxxxxx成立调研组,于6月2日~3日赴XX县开展农田水利灌排工程管理现状调查。

本次采取现场调查和书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调查工作,通过查阅资料、问题访谈、现场考察及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了解了XX县农田水利灌排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听取了基层同志的相关意见和建议。现将调查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工程基础设施基本情况

XX县总耕地面积54.47万亩(该数据来自于农业农村局确权划界数据),总灌溉面积44.25万亩(该数据来自2019年水利统计年鉴),设计灌溉面积36.48万亩,总有效灌溉面积35.46万亩,实际灌溉面积30.66万亩,其中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14.80万亩(包括2020年实施的4.31万亩,已完成县级自验,暂未完成市级验收),高效节水面积1.51万亩,高标准农田与高效节水覆盖率达30.0%。全县实际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87.4%。

XX县现有200亩以上农田灌区278座,其中:重点中型灌区1座(走马垅中型灌区),一般中型灌区4座(五渡港中型灌区、白兰中型灌区、上迳中型灌区、迳口中型灌区),200亩以上小型灌区273座。

XX县小(2)型以上水库82座,其中中型水库7座,小(1)型水库10座,小(2)型水库65座,总蓄水量14143万m3;山塘4610座,总蓄水量4287万m3,其中万方以上山塘1022座;水陂922座;机电灌排站401座,装机容量1465kw;机电井354眼,装机容量346kw。灌溉渠道总长3389km,其中:砼衬砌的渠道长588.7km,石衬砌的渠道长12.2km,预制块衬砌的渠道长589.2km,砖衬砌的渠道长19.4km,土渠2179.5km,渠道完好率65.2%。

(二)工程建设情况

近年来,XX县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县财政也积极配套相应资金,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近年来共计投入财政资金2.40亿元,2010~2017年县财政配套资金近千万元。覆盖全县16个乡镇近226个行政村,共改造农田灌溉面积24.0万亩,完成山塘整治171座,水陂改造42座,提灌站更新改造7座,衬砌渠道1210km。2010~2012年及2013-2015年实施了两批次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2016年实施了农田水利项目县建设;2017年实施了农田水利项目县和水利扶贫工程项目建设;2019-2020实施了走马垅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对灌区总干渠8.55km和左干渠19.18km进行了配套改造。但自2017年以后,因为政策原因,原水利资金被整合至高标准农田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基本停滞。

(三)工程管理运行情况

1、中型灌区

2006年,在XX县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已明确XX县五渡港、白兰、走马垅、上迳、中村五座中型水库管理委员会(2021年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变更为水库工程管理站)负责本水库及灌区的调度运行和日常管理维养工作,但管理体制改革未有效落实,水库管理委员会仅负责本水库的日常运行管理和维养,并未对灌区的骨干工程进行运行调度和维养。据统计,XX县中型水库的维养资金合计约200万元/年。

灌区的骨干工程无专人管护,而农户需要用水灌溉,因此灌区骨干工程管护主体责任自然而然落在受益主体即所在乡镇。但受人员、经费缺乏等制约,乡镇也仅对干渠规模以上的水闸安排专人放水及除锈等简单维养工作,并未对骨干渠系进行系统性维养。

田间工程根据“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由所在村组负责运行和维养,但无具体责任人,管护效果差,只有在渠道难以输水,田间缺水时才进行疏浚工作,渠系破损基本无人维修。

2、小型灌区

(1)小型水库管护主体为乡镇或所在村委。据统计,近年来全县小型水库每年约有100万的维养资金,用于水库的日常维修养护工作,目前管护情况良好。

(2)山塘和灌区骨干工程管护主体一般为所在村委,若山塘出现水毁、设备老化、漏水,灌区骨干工程破损、漏水等需要维修加固的情况,管护主体无力负担,村委便向乡镇汇报,乡镇向县水利局打报告,努力争取上级资金对其维修加固,但因县财力有限,近年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基本停滞,多数情况均无法落实维修整治经费。管护主体为村委,但无明确专门责任人,农户的“等、靠、要”思想严重,灌区骨干工程出现淤堵也时常无人清淤疏浚。

(3)拦水堰无明确管护主体,主要在使用过程中,由受益农户进行管护,但如堰前清淤、岸坡固脚等费用较大的维护目前处于缺失状态。

(4)提水灌溉泵站的运行管理及维养由所在村组负责,由村委通过摊派灌溉用电电费,负担基本的养护经费,而一旦出现损坏、老化等需要大修的情况,则村委向乡镇或者县水利局申请维修。

(5)田间工程管护主体为受益村组或新型经营主体,但无具体责任人,管护基本缺失,效果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按照每亩6.00元的标准下拨了维养资金,但维养资金未落实到管护主体,从实际情况来看,维养资金并未发挥应有效果。

二、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基础设施问题

多数农田水利工程存在老化失修,供水功能萎缩,工程效益呈下降趋势。

1、水源工程病险多。82座水库有4座被列为三类坝,计划2022年完成除险加固;1022座万方以上山塘中已整治171座,需整治760座;922座水陂已整治42座,需整治710座;401座泵站已整治7座,需整治197座。未整治的山塘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险情,如引水灌溉涵管破损老化、坝体渗漏严重、库内淤积严重等,导致山塘蓄水能力差,蓄水量减少,严重影响到灌溉效益。

2、大部分骨干渠系工程未整治。全县灌溉渠道总长3389km,其中:砼衬砌的渠道长588.7km,石衬砌的渠道长12.2km,预制块衬砌的渠道长589.2km,砖衬砌的渠道长19.4km,土渠2179.5km。渠道衬砌率35.7%,渠道完好率为65.2%。骨干渠道不同程度地存在渗漏、淤积,放水不畅通等问题。限于资金,整体整治达标欠账较大。

3、渠系建筑物损毁严重。全县渠系建筑物自建好以来基本无专门的维修,经过多年运行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损坏。受限于资金,仅在有上级项目资金建设时才会对项目区内的建筑物进行维修改造。大部分渠系建筑物损坏后,因无资金来源导致维修不及时,损坏程度逐年递增。

(二)工程建设问题

1、部分已建工程不够系统。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时,仅仅考虑田间工程建设,并未对项目区的水源工程及骨干渠系工程进行建设,大量存在水源蓄水不足,骨干渠系工程淤积或渗漏现象,无法有效将水引至项目区,导致高标准农田即使建好后无法充分发挥高标农田的效益。

2、部分已建工程不达标。存在部分高标准农田建设时未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实施,导致来年无法进行机械耕种,或导致耕作土质变差,影响收成甚至是抛荒现象;存在规划设计不够合理,影响耕种灌溉效益和耕种效率。例如水陂或分水口等建筑物存在设置不合理、漏设情况,导致局部田地灌水慢,甚至是无法灌水的现象;存在人行桥、机耕桥设置不合理影响农户耕种效率。

3、部分已建工程遭到破坏。存在因其他工程建设如高速公路、铁路投资建设破坏现有灌排工程体系,实施期间缺乏有效监管,相关实施单位未对破坏的工程进行及时恢复或设置临时解决措施。另外,农户机械耕作时不爱护也时常导致已建工程破坏。

(三)工程管护问题

1、管护体制缺失

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的实行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村集体逐步退出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主置,特别是取消了“两工”后,农田水利建设的农民投入部分急剧减少,管理上出现“无人问津”的现象,“等、靠、要”思想严重。后续没有有效的运行管理体制替代原农村集体作为运行管理主体的体制。

2、管护主体缺位

有中型灌区和小微灌区,中型灌区虽设有专门的水库管委会,但通过现场调查发现,仍存在工程管护责任落实不到位或管护主体责任不明等情况。除水库落实了管护,山塘、泵站及机井等水源工程由村委代管外,其他工程均处于无人管理状态。

3、维修养护经费缺口大。2017年之前,上级每年会下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维养资金,约120万元/年。自2017年以来,因职能转变等政策原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维养资金被整合到高标准农田建设。据统计,近年来,XX县用于小(1)、小(2)型水库标准化的维养资金约100万元/年,中型水库的维养资金约200万元/年,上级未下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维养资金,且县级未配套相应的维修养护专项资金,维修养护经费缺口大。

(四)灌溉水源问题

本次调查到,XX县大部分病险山塘蓄水量减少,水源水量不足;大部分乡镇不同程度存在灌溉用水与农饮水之间的矛盾、山塘养殖用水与灌溉用水之间的矛盾、上下游用水户之间的用水矛盾,导致灌溉用水需求得不到满足;部分地方在枯水季节灌溉水量得不到满足,如铁石口镇的上塘、寨背村,西牛镇的天龙村、源和村,油山镇的新水塘村、坑口村、红米塅村、长安村,大塘埠的大塘村、樟塘村等。

(五)耕地面积问题

根据调查,XX县嘉定镇侵占耕地的现象,据统计侵占耕地面积达500亩;各乡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抛荒现象,其中嘉定镇1700亩,虎山乡1200亩。

三、问题分析

(一)工程基础设施问题分析

1、水源工程病险多,灌溉渠系及其建筑物损坏和未整治工程,均无资金加固整治。自2017年以后,因为政策原因,原水利资金被整合至高标准农田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基本停滞。而县、乡镇财力有限,水源工程病险多,灌溉渠系及其建筑物损坏和未整治工程,均无资金加固整治,导致部分灌区无法有效灌溉。

2、工程管护不到位,加速工程老化、损毁,缩短了工程使用年限。由于缺人、缺资金、管护体制等工程管护问题,农田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有限,老化失修,使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原来只需小维修即可,现在需要大整治才能发挥功效,导致供水功能萎缩,工程效益呈下降趋势,部分灌区无法有效灌溉。

(二)工程建设问题分析

1、建设项目多头审批,无统一管理的平台。以往项目因无统一审批平台,项目建设存在多头立项、多头审批、多头建设情况,造成工程不能相互衔接、资金浪费。

2、已建工程不够系统,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时,未考虑对已有的水源工程和骨干渠系工程进行建设,主要原因是《江西省统筹整合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中高标准农田专项资金用于建设内容不包含水源工程和骨干渠系工程。

3、部分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因方案设计前期调查工作不到位,导致人行桥、机耕桥、水陂或分水口等渠系建筑物出现漏设、设置不合理的现象,还有因资金的限制,原征求群众意见该设置的渠系建筑物在方案评审时被更改,甚至被取缔,导致与实际生产需求存在偏差,最终无法有效灌溉。

4、其他工程建设导致已建的灌排工程被破坏,因为管护责任主体管护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监管。机械耕作导致已建工程破坏,主要因为农户对灌排工程保护意识低,部分农户机械耕作怎么方便怎么来,即使发现农户破坏了相关工程,也无处罚措施,缺乏有效监管。

(三)工程管护问题分析

1、考核机制不合理。目前水利工作考核主要针对水利部门,未对地方政府、基层政府抓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的责任落实情况进行考核。灌区管护仅由水利部门监督,无法有效推动,管护难以落实。

2、管理体制改革落实不到位。工程管护责任落实不到位或管护主体责任不明,管护经费来源缺乏,未建立有效的维养制度。中型灌区虽进行了水管理体制改革,成立了灌区管委会,但管理体制改革未有效落实。小微灌区没有建立统一的管护机构。

3、抗旱保障措施不完善。由于防汛压力大,汛期强调水库等要保持安全水位,甚至是低于安全水位,不让蓄水,一旦到了干旱季节,抗旱保障措施不够完善,用水高峰时部分水源工程蓄水量不够,导致无法有效灌溉。

(四)灌溉水源问题分析

1、水量不足。主要原因是水源工程病险多,渗漏严重、库内淤积严重,未对其进行加固整治,蓄水能力差;其次是骨干渠道与末级渠系存在不同程度的渗水、淤堵等问题。

2、灌溉用水与农饮水之间的矛盾,以前很多水源仅作为灌溉水源,随着农饮工程的建设,共用水源需优先保证农饮水安全,导致枯水期灌溉用水水量不足;山塘的养殖与灌溉用水之间的矛盾,目前还存在许多山塘被承包养殖的情况,山塘养殖对水位有一定要求,干旱季节养殖户不让放水;上下游用水矛盾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上游来水不足,如水源水量不足,渠系淤堵或渗漏导致上游来水不足;二是因为缺乏有效运行管理,上游水浪费严重,甚至会出现灌溉水入河的现象。

(五)耕地面积问题分析

因项目开发或百姓建住宅等人为原因导致耕地被侵占。

耕地抛荒的原因:1、耕种经济收益低,农业收入在家庭收入占比逐渐减少,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老龄化严重,农户耕种的意愿低;2、部分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单位未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实施,耕作机械化程度低,或导致耕作土质变差,农户不愿种植;3、土质和灌溉条件较差的地方,尽管实施了高标建设,部分农田也流转不出去,无人愿耕种;4、邻近山脚的田地庄稼易遭野猪等野生动物破坏,极大影响收成,无人愿耕种。5、部分乡镇存在矿产开发导致耕地土质变坏无法耕种的问题。如嘉定镇的龙舌片,因早期稀土矿条件差,运行管理不到位,尾砂流入农田,导致耕地土质变坏,无法耕种,2020年虽采取整治措施,但效果甚微。

四、问题处理情况

(一)工程基础设施问题处理情况

针对基层群众反映的农田水利问题,如有具体问题时,相关的负责部门能提出措施及时解决。近年来关于农田水利方面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相关部门都积极协调解决,但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全部得到有效落实解决。

(二)工程建设问题措施处理情况

针对建设项目多头审批,无统一管理的平台问题,相关部门建议顶层设置统一的项目审批机制,目前并未形成相关机制。

对农户机械耕作导致已建工程破坏问题,乡镇和村组加强对农户宣传教育,如有损毁要求其对损毁工程进行恢复。

(三)工程管护问题处理情况

根据《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关于加强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的意见》水农〔2005〕502 号文,XX县按文件要求在各乡镇成立用水户协会负责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但近年来由于管理人员与资金的缺失,用水户协会职能已名存实亡,无法发挥效益,现XX县用水户协会已全部注销。工程管理问题目前无有效解决措施。

(四)灌溉水源问题处理情况

水源缺水问题:遇到干旱灾情田间缺水时,积极发动水利、应急部门和乡镇根据需求给农户配备临时抽水机进行抽水灌溉。用水矛盾问题:一般由所在乡镇或村委协调解决。

(五)耕地面积问题处理情况

项目开发或百姓建住宅等人为原因导致耕地被侵占的情况在早些年较多,随着县政府要求对基本农田的严格保护和对农村宅基地的严格审批,近几年耕地被侵占的情况控制较好。

针对农户种植意愿低的问题,对种植农户进行精准补贴,鼓励村干部和种植大户承包种植,加快土地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