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酒店管理概论认知范文

酒店管理概论认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酒店管理概论认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酒店管理概论认知

第1篇:酒店管理概论认知范文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 酒店管理概论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F7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239-02

一、《酒店管理概论》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改革的学习过程

(一)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在酒店管理概论课程中尝试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由传统的“教师、课堂、教材”向“学生、学习、学习过程”转变。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学”为基础,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课程进行设计。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时,采取多元化的教学设计和手段,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如小组讨论、案例研讨、项目操作、团队合作等方式,采取“探究式”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二)改进教学内容和手段,兼顾学生需求和兴趣

首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在紧扣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同时,做到既与当下的社会实际发展状况相结合,也适当兼顾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比如,在课前安排了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讲解世界著名酒店及酒店集团,让学生分团队准备讲解内容,团队自行组织上台汇报,既让学生了解酒店业的发展形式,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其次,在教学手段上,尝试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营造自主学习、讨论、思考的氛围。本门课程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和手段:

1.多媒体教学法

本课程制作了多媒体演示课件,将原来抽象、复杂的内容用生动的图像和动画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情景模拟教学

校内完成的教学任务,实战性较强的项目,尽可能地为学生创建一个较为真实的学习环境,在校内实验实训室实施情景模拟教学。学生分小组模拟酒店服务场景,教师提出问题供学生研讨,一方面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工作的流程,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案例教学法

提供大量的来自真实酒店企业的案例供给学生阅读研讨,在经过同学们分小组研讨以及最后上台陈述的过程中,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沟通与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企业调研法

为了强化学生对酒店企业的认知,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由学生深入到合作酒店了解酒店实际运营状况、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分析、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争议等现实问题,最终提交调研报告,其中对酒店有借鉴意义的报告会直接呈递给合作酒店。通过深入酒店观看酒店员工真实的工作状态、体验酒店的整体氛围,提高学生对酒店的认可,找到归属感。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通过学生对课本知识与课外实践经验的对比和联系,构建学生自身对行业的了解和认知。

(三)指导学生课外实践,提升学生实践技能

学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课堂外的实践和锻炼。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改革过程中,通过布置一定的实践教学任务,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锻炼其搜索、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所以此轮改革也进行了“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的形式,在课下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来配合课堂教学以达到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酒店集团,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对该酒店的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并以课堂主题汇报的形式与全班同学交流。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能身临其境深入到酒店企业,与职业人交流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了解工作内容,直观地感受自己今后的工作环境,学生对此活动反响较好。

(2)请职业经理人进校园讲座,为学生介绍酒店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使学生能清晰地知道自己未来职业的发展,为其今后的学习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同时树立专业信心。

(3)布置读书笔记,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专业名人传记或酒店集团的成长史,并撰写读书报告,召开读书交流会,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加深对专业的认知,熏陶专业氛围。

(四)改革平时成绩构成,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关注的是课程背后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因此,加大了课程成绩构成中平时成绩的比重(由原先的占总评成绩的30%增加到50%),突出了对学生平时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的过程性考核。具体构成如下:

出勤10%(5分)、课堂表现10%(5分)、作业20%(10分)、读书报告及交流20%(10分)、专业调查及交流20%(10分)、课前酒店集团介绍20%(10分)。

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改革的学习成果

通过对酒店管理概论课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对教学目标的科学定位提供了思路,推动了课程体系的重构,同时促进了课程内容的全新设计,总体上推动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

(一)完成课程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

通过本门课程学习,基本完成了课程“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赋情感”的教学目标。通过课堂学习,学生掌握了酒店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建立起了该门课程较为系统的知识框架;基本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初步树立起学生酒店管理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培养专业兴趣,树立专业信心

通过课程中的酒店调研环节,使大部分学生从大一入学对专业的一无所知、迷茫到对专业初步建立了了解和认知。有同学表示“通过对酒店企业的实际考察调研,使我从被调剂的不满与毛躁变得开始热爱酒店管理这个专业与酒店的工作,为我以后的专业实习与参加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也有同学表示“酒店管理专业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专业,在选择这个专业之前,我们对这个专业几乎一无所知,但是在学习了相关酒店知识,参观了五星级酒店之后,我们对这个专业充满了期待,使我对酒店管理专业充满了热情与信心。”这种类似的感想不止一个两个学生有,很多学生们都通过一学期的课程和实践加深的了对专业的认知,并初步建立起专业兴趣,为学生今后从事酒店行业打下了基础。

(三)提升专业能力,拓宽专业视野

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改革过程中,针对每个教学内容选择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引导学生进入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态度养成的目标教学过程。案例以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形式完成,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程序,小组给出案例分析结论。不仅培养专业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搜集信息、团队合作、语言表达等方法和社会能力,以实现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同时围绕学生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实践操作能力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充分的实践机会。

另外,第二课堂配合课堂教学,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毫无保留――一句承诺成就万豪传奇》《雅高――一个酒店传奇的诞生》《金牌标准》等专业书籍。通过学生们的课外阅读及读书报告分享会,相互交流读书感受,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专业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通过阅读专业书籍,有的学生感概“在读此书之前,有一个错误的认知,认为客房工作量比前厅繁杂许多,后来才知晓前厅部工作的繁冗程度是最大的了……让我们不知不觉中爱上了酒店这个行业。”也有学生指出“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酒店管理≠服务员≠端盘子,因为这是一个实际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我们不仅要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如何把它们运用好才是重点。”

三、《酒店管理概论》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改革的体会

(一)加深了对“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理解

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对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为什么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融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有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深刻体会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要参与者,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发展,注意将教师引导与学生能力发展和成人、成才教育相结合。要转变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探讨、互动、平等、分析问题和解决能力为主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营造一种自我学习的氛围和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互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从而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

(二)备课的时候要“备学生”,做好学情分析,因材施教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备课时往往重视“备教材”“备课堂”,而忽视“备学生”。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中,要一改常态,重视“备学生”。不管是开课前,还是授课过程中,都要做好学情分析。不仅要了解所教授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更要关注学生的专业能力、专业素养和专业诉求。只要真正了解学生希望通过本门课程学习想要达到知识、能力、人格上的需求,才能根据学生现状,设定科学的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因材施教。

例如,本门课程面对的是大一的学生,面对学生第一志愿录取率低、对专业缺乏认知,缺乏专业学习兴趣和动力、职业导向不明确(职业发展目标模糊)、对抽象理论理解差的现状。而这个现状如果不解决,会导致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专业学习主动性差,对专业不热爱,不想从事本专业工作,进而导致学风差,大学学习没有目标,就业对口率低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在开课前要思考如何通过本门课程,提高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认知,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其学习积极性,而这就需要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来实现这些目标,在教学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参与性。

(三)课程教学要符合市场需求、结合企业职业岗位要求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逐步融合的过程,其培养途径应是“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能力培养。这种培养应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线,理论教学过程中也不能脱离实践环节。因此,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市场需求、岗位职业能力来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酒店管理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所以从大一学生开始,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基本达到1:1。

四、《酒店管理概论》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改革的创新点

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校企共建,学做一体,服务地方经济。利用吉林省实践合作教育基地(长春香格里拉大酒店)及其他合作教育基地(长春凯悦酒店、长春益田喜来登酒店等),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进行有针对性的现场教学。与实践基地开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领域的多方位合作;同时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专业调查的机会,将专业调查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学校学过的理论知识应用到酒店管理实践中,这也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最佳方式;另外,聘请校外专家、酒店企业第一线的管理者参与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他们有着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通过他们的讲授或开设的讲座(酒店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前景分析),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行业动态,为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树立从业信心,培养专业兴趣,塑造职业素养提供保障,逐步形成酒店服务与管理的专业能力,为吉林省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第2篇:酒店管理概论认知范文

【关键词】酒店管理;课程教学;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酒店业是旅游业支柱产业之一,也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酒店业的不断发展,对于酒店人才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育不仅仅要面向学生,面向未来,更重要的是面向社会,强调实用,强调创新,强调发展,使学生既能适应当前社会,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胜任,转岗后能够较快适应,又有较大的发展后劲。在此形势下,那种只重视专业技术教育的观念,在今天发展变化比计划快,技术更新换代迅速的社会,将阻碍学生核心能力的持续发展,已难以适应现代新型酒店的需要,酒店管理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现代酒店人才需求与酒店管理教学已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

1.现代酒店人才需求现状。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融入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酒店与国际酒店的竞争更加激烈,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并脱颖而出?酒店管理就必须向纵深发展,拥有更多具备新型酒店管理技能的应用型管理人才。而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都将学生的培养目标放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上,着重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便学生一毕业就可以立即上岗,为酒店创造效益。从就业的目的来看,这样的学生似乎往往也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因为酒店无需再花费时间去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岗前培训。但在酒店业的新形势下,这样的人才已难以满足酒店管理的需要。

2.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情况。(1)课程设置。目前,在大部分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在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时,都是一个“概论+实务”模式。课程设置一般即为:《饭店管理概论》、《饭店前厅与客房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饭店营销》、《调酒与酒吧管理》、《茶艺与茶馆管理》、《饭店餐饮管理综合实习》等,这样的课程设置模式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存在一定的问题,就是在相近科目中相近甚至是相同内容的重复出现。如: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中的零点餐服务章节的酒水服务这一内容,与在之后开设的《调酒与酒吧管理》中的酒水服务内容重复出现,这种情况在各门课程中多少都有所体现,这样不仅是教学课程设置及教材内容资源的不协调,更加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重复内容过多而造成听课率下降,从而失去学习的激情。(2)内容安排。目前,在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内容中,如《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有大部分内容是操作技能性课程,强调的是实务操作,但在众多高校中,学生的技能学习多数是富于想象思维的个体,学习内容的直观化和形象化程度将大大影响学习效果,其实践环节多数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系统知识进行设计性和验证性的实践。这种缺乏对工作任务和工作环境认同的实践,难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职业技能。(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当今,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课件的普及性开发,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已经发生较大变化,也为教学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方式与方法。目前,在一部分高校中,都已使用多媒体教学,这是我们教学手段的重大进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所充当的角色不仅仅是黑板的替代品,更是促进了教学内容的丰富,图片、音像资料的使用更是让授课内容图文并茂、形象、直观。但遗憾的是,教学工具在进步,教学方式却仍然一成不变,一言堂的教学、枯燥无味的教科书、死记硬背的考试内容,已经成为制约我们进行彻底的教学革命的桎梏。

3.学生学习的情况。目前大多数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情况是来自:一方面是学校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是社会酒店、饭店的见习实践,这中间连接学校教育和社会的学生又是什么情况呢?学生在学习理论时,由于缺乏实际的支持,难以深刻认识到理论的实用价值,而当进入实习阶段时,又由于理论掌握的不够牢固,不能有效地运用所学理论解决一切生产实践环节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工作上岗后是一头雾水,不知如何将学校所学的知识与工作实践进行整合与类化的灵活运用。

二、实施中的教学改革措施

在高校教育教学中,教学方法不仅具有层次之分,而且各种常用的教学方法都有其自身的适应场合。为此,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不断摸索,大胆尝试,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一整套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方法,颇具成效。

(1)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一是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与任务形式来组织教学,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如: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中学生在已掌握餐饮服务基本技能、中餐零点服务、中餐团队服务的知识点后,这时学生的知识点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可将中餐宴会服务接待课程作为任务和目标交给学生设计完成。二是情境教学法。是教师从语言表达的功能和意念出发,创设与之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实践情境设计中,帮助学生充分发挥完形知觉能力和识别空间结构方位能力的优势,从而认识事物的整体,发现事物的横向关系,了解和熟悉典型的职业情境。三是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教育学原理、观点与方法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这种方式的讨论,学生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同时还能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四是视听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教学环境,制作教学课件及多媒体学习软件,开发课程网站,给学生提供网络学习平台。例如:在介绍饭店餐厅种类时,可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观看相关餐厅种类内容,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最快的时间里,对饭店餐厅种类及职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印象。(2)学生成绩评定和考核方式的改革。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在酒店管理专业中的学生普遍存在“上课随便听听,考前拼命背背”,就能考试合格的情况,像这样的考试是无法全面的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一旦面临社会上岗,就如以上所说的,学生是无厘头,因此必须将单一传统的理论考试模式转为灵活多样的多元化考试模式,应从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三个主面进行,使平时成绩、实操成绩、课程考试成绩等在考试成绩中占有合理的比例。(3)教材建设改革。在教材建设方面的改革往往是在进行教学改革时容易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来说教材的基础理论是几年或几十年不变,而职教的教材最多连续三年,酒店业发展变化很快,总要有新的内容补充,不能一本书用五年以上,读的、学的、会的都是些过时的管理和技术,毕业后怎能找到好的工作?所以教材要有前瞻性,先进性,超前性。(4)实施学校与企业相联合模式。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价值,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利用资源融合,建立经营生产型实训基地,将学生的操作技能、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培养与酒店生产、技术革新进行有机结合,达到了办学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在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后,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也显著的增强。但要真正实现旅游酒管教育中的教、产、学一体化,仍然任重道远。在今后教学教研中必须摆脱单纯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的狭义思维,向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种素质相融合的方向发展,以适应新的环境适应新的行业和职业要求。

参 考 文 献

[1]Wal ker,John R.Interoductl on to Hospital{ty[H].New Jersey:Prentl ce-Hal 1,Inc.1999

[2]陈小琼.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职业教育研究.2009(3)

[3]魏景荣.论隐性职业素养与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职业教育研究.2009(3)

[4]唐超.饭店管理专业创新教学模式研究.科技经济市场.2006(12)

第3篇:酒店管理概论认知范文

CDIO培养大纲将毕业生的能力分为3个体系,一是理论层面的知识体系,包括未来工程师个体必须掌握的基础科学、核心工程基础和高级工程基础等知识体系;二是实践层面的能力体系,包括未来工程师个体必须具备的工程推理与问题解决技能、实验与知识发现技能、能够系统思维能力以及在企业与社会环境中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CDIO)工程产品/系统的能力等;三是人际交往技能体系,包括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外语交际能力。CDIO的核心是一体化教育,将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融入到教育教学中,符合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依据。

2构建CDIO模式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基于CDIO教学理念,以酒店工作任务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按照“酒店准员工——技术熟练员工——领班(主管)——部门经理”的梯队思路主导下再造酒店专业课程体系。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构建成4个层次的系列课程体系,即专业基础知识(第一层次)——酒店服务技能知识(第二层次)——酒店经营管理知识(第三层次)——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CDIO(第四层次),整个课程体系设置充分体现酒店员工职业成长规律。其中第一学期给新生开设酒店管理概论和酒店参观认知实训,既结合了入学专业教育,又让学生尽早接触了酒店管理基础知识,通过组织学生进行酒店企业实地参观,了解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使学生对酒店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增强学习兴趣;第二学期主要开设服务技能类专业核心课程(前厅与客房服务技能、餐饮服务技能、酒店英语、酒店服务礼仪等),利用课堂教学和校内实训基地锻炼,培养学生专业操作技能与外语交际能力;第三学期使学生深入企业,进行专业岗位技能综合实训,通过在企业实际工作情境中的锻炼,熟练掌握酒店一线服务岗位相关操作技能,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效果;第四、五学期,再次回到课堂,学生查漏补缺,学习酒店经营管理的基础知识,在对工作环境充分熟悉的前提下学习高级经营管理知识则相对容易。于此同时,推出网络课程及案例教学,扩大学生的信息量,突出对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第五、六学期,在充分掌握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前提下,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全面进行校外顶岗实习,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实现CDIO系统的能力。

3CDIO系列课程的信息化实现手段

课程体系的实施既要符合学习者认知规律,又需符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系列课程的实施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内容:(1)建设信息化生产性实训基地,确保CDIO模式的实施CDIO教育体系旨在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素质,因此应将项目的“设计—制作”全过程置于真实的生产环境之中,注重职业行为的反复训练。结合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现状,为了确保学生参加工作之后无障碍地迅速实现角色转换,实施无缝衔接,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将是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建设发展的趋势。将职业要素融入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营造教学工厂,依托真实的生产环境实现教学与实训、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在生产性实训基地便可进行前厅接待、客房预订、中式铺床、西式铺床、房间清扫等岗位的生产性实习,能真正让教师和学生多接触真实的环境和多类型、多层次的客人。通过实训基地的训练,使学生的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水平达到传统课堂上达不到的效果,顺利实现“教学做”一体化。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营,构建学生的职业化意识和掌握职业技能,确保学生参加工作之后无障碍地迅速实现角色转换,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2)改变学习方式,积极开展项目化教学,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CDIO教育模式要求学生基于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进行学习与实践,注重让学生参与工程项目,从项目的构思、设计、制作、运行四个环节中,主动获取知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结合生产性实训基地,以项目为中心展开教学,遵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结合具体课程合理有序的编排项目模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项目。项目运行过程中,使学生扮演酒店运行中的不同角色,在具体工作情境中,带着问题主动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分工、合作。教师由“满堂灌”的主讲者变为课程教学的引导者,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项目小组成员之间不仅要互相合作解决问题,还要相互支持,学会项目构思、制定计划、项目实施和项目的组织管理等等。完成项目后,学习效果的评价也依据学生在项目运作过程中的表现为主,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3)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和评价体系传统的学习考核一般仅采用“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并以分数的高低来甄别学习效果的好坏,不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较浓厚的功利色彩,学生只需要接受知识并取得好成绩就达到目的。CDIO教学模式从目标到内容始终强调学习过程,在过程中掌握必备的知识与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因此,在CDIO教学理念指导下,其学习评价就必须以“过程”为中心展开,关注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关注实践环节及综合应用能力,力求知识与能力的协调统一。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应由传统的知识认识性考核向知识转化能力的考核转变,由单一的评价转向多元化评价,注重形成性过程评价,以学生完成项目中的各项知识、能力、分工合作、创新等纳入考核评价体系。(4)建设多元立体化教学资源,拓宽教学平台为了使学生在CDIO教育模式中发挥,主体作用,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可以不断引进现代教育技术,采用不同的表现媒体为学生提供教学内容,利用网络、计算机互动教学,网络共享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等,全方位、多样化保证教学内容的落实与教学过程的开展。拓宽师生信息交流、学生自主学习平台。

4结语

第4篇:酒店管理概论认知范文

中国有句古话:“纵有良田万顷,不如一技在身。”因此围绕“一技之长”,渤海大学文理学院在教学改革方面的重中之重就是如何突出实践技能教学,学院倡导专业突出主修能力建设,旅游管理专业主修能力侧重酒店方向。

一、确定主修能力目标

中国有句古话:“纵有良田万顷,不如一技在身。”因此围绕“一技之长”,渤海大学文理学院在教学改革方面的重中之重就是如何突出实践技能教学。学院倡导专业突出主修能力建设,经过渤海大学文理学院实训部与管理系反复研究,旅游管理专业主修能力培养方案经过专家、教师论证,目前基本成型。通过研究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主修能力实施研究,能够明确在教学中把握主修能力培养方法,为主修能力培养奠定基础,同时也能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能够培养酒店管理领域的适用型人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具体包括以下几种专业能力:酒店英语听说能力、中式铺床能力和中西餐摆台等。

二、围绕目标设置相关专业主修能力的相关课程

根据2004-2011级学生在实习与工作的需要反馈信息,减少了旅行社和景区的相关课程,加大设置了与酒店管理相关课程的比例,可以分成以下几类:第一,英语交流沟通类,包括酒店服务英语、酒店英语听说和酒店英语阅读;第二,实践操作技能类,总台与客房管理、酒店餐饮管理、中西餐概论和酒店服务技术与礼仪;第三,酒店相关理论类,酒店管理原理、酒店质量管理、食品营养与卫生、酒店企业文化、酒店安全管理。以上12门课程为实现主修能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探讨目前主修能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酒店英语交流沟通类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首先,教材内容杂乱。目前酒店英语教材版本很多,教材的难度、选题都有差异,且教材内容存在老化,与酒店服务管理发展脱节,缺乏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系列教材。其次,师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酒店英语师资队伍主要由英语专业出身的教师承担。英语专业教师虽然有扎实的英语知识但缺乏酒店管理的基础知识,尤其实践知识。最后,纵观几届学生发现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书面英语较好,但是听说方面欠佳。

(二)实践操作技能类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首先,教学硬件条件受限制,乏专业的模拟实验室,包括标准的客房、餐厅实验室和酒吧茶艺室。此外现有的设施设备陈旧老化,不能满足酒店实际发展的需要,影响教学效果。其次,教学软环境存在问题教授实践技能课的老师知识技能陈旧,缺乏酒店管理中需要的最新技能,与五星级酒店需要的技能有一定的差距。最后,学生缺乏兴趣,没有正确认识实践技能的重要性,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将来是做管理者,而不是服务员,所以自己不需要掌握实践技能,因此在学习很多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操作质量不高。

(三)酒店相关理论类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首先,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输理论知识。这种方式目前仍为最普遍的方式。学生在课堂上非常被动地吸收枯燥的理论知识。大多数时候理论与实践脱节,有些理论过时,不能满足酒店实际的需要。其次,盲目使用多媒体,大量地填充影像资料。有些教师多媒体课件仅仅是把原来的文字榜书内容敲上去。有些则填充大量图片。

四、提高教学中主修能力能力的对策

(一)提高英语交流沟通类课程教学教学质量

首先,选用适合我院学生的酒店英语教材,选择实践性比较强的教材,同时尽快组织相关专业教师编写适合我院学生特点教材。其次提高酒店英语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师最好是旅游英语专业科班毕业的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采用情景式课堂教学。教学中将学生引入酒店经营定的情景里,让学生通过听、说和表演等环节,轻松愉快地学习酒店服务英语,通过真实情景或模拟情景中得到锻炼、强化。最后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对酒店英语的主修能力进行测试,测试题的难易程度适中,采用口试等方式进行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学生,要求其重修,通过对主修能力的测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提高实践操作技能类课程教学教学质量

首先,提高教学硬件质量。一方面可以加大资金投入,更换、淘汰不能满足需要的设备设施,同时可以兴建模拟实验室。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其他机构,共享资源设施,可以与渤海大学旅游学院合作,也可以与锦州喜来登酒店等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其次,提高教师实践技能。一方面可以组织教师利用业余实践去酒店考察学习,提高操作技能,也可以鼓励教师参加酒店相关机构组织的培训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聘请星级酒店的优秀员工来到学校进行讲解示范。最后,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认知教育。改变学生以往错误的就业观,认为自己将来从事管理工作,所以可以忽视基本的技能训练。

(三)提高酒店相关理论类课程教学教学质量

首先,采用三点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推行文理学院独特的“三点式教学法”,即“教师精讲一点,师生互动一点,学生多练一点”,对相关的理论内容、操作方法以学生的理解和吸收为目的进行精讲,对重点、难点通过互动、多练,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其次,结合学生酒店实习,理论联系实践。文理学院推行的课堂见习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每门课程都要求教师组织学生见习,到相关企业参观考察学习,甚至是直接可以工作。 最后,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我院学生在大二实习将近半年时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回到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可以结合学生在酒店实习的经历,结合酒店不同岗位的需要,使理论与实践更好的有机结合在一起。

第5篇:酒店管理概论认知范文

【关键词】职业人文素养 养成教育 酒店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7-0093-02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定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质量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各高职学校在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也出现了职业人文素养教育缺失的不良现象。不少学校在学生教育培养中看重职业技能的训练而轻视职业人文素养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出现严重偏差,一些职业人文素养课程课时少而且还被当作选修课来对待,甚至有时被专业实践课所取代。教学内容走过场,职业人文素养教育流于形式。这种弊端势必使高职教育走向极端,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能是被社会淘汰的畸形儿。基于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高职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当今高职学生的就业现状表明,随着信息化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一个成功的职业人除了有出色的职业技能,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协作尤为重要。很多社会矛盾产生并不是我们的设备、技术、制度或职业人专业技能出了问题,而是长期职业人文素养教育缺失造成的,工作没有责任心、缺乏创新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差等。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人文素养的养成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必要内容,也是发展高职教育的客观要求和必经之路。

那么什么是职业人文素养呢?所谓职业人文素养是指针对于某一个特定职业所需要的修养或涵养。具体可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中。职业人文素养的内涵极为丰富,可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职业习惯等。它涉及到的是人的一种内在品质和精神修养,是职业人综合素质的集中显现。具体分开来说,职业道德是指职业人在工作过程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例如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一个合格的毕业生必须具备热情友好、宾客至上、真诚礼貌、不卑不亢、团结协作等职业道德。每个酒店员工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对于酒店的竞争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直接的影响。职业情感是指一个人从事特定职业而产生的内心体验。试想一个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如果不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工作缺乏热情与兴趣,那么苦练业务基本功、钻研业务技能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职业习惯是指职业人在职业信念的支配下把良好的职业意识变成自己自觉地行动。一个好的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人,我们可以从他不经意的言谈举止和待人接物习惯细节中感受到特定的职业风范。职业习惯是在工作实践中长期积累并形成的。

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养养成教育我们应该怎样进行?笔者认为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教育培养务必要避免形式上的僵化和脱离实际,不能形而上,不能仅仅依赖于大学语文和“两课”教育来进行。职业人文素养的教育应该多渠道、多方式立体式进行,要以形象性和生动性为特点。可以说探索职业人文素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已经成为现在迫切而重要的话题。具体来说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是提高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先决条件

由于受传统认知的影响,相当一部分高职专业教师认为职业人文素养教育不是自己的责任,职业技能的训练和职业

知识的传授才是重中之重,从专业本位考虑先天就对学生职业人文素养教育比较轻视。有的教师更是认为职业人文素养教育不可能有明显效果而且也无从下手,在他们的脑子里职业人文素养只是一个轻描淡写、抽象的概念。从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问卷调查看,84%的教师将自己的职责定位于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认为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等职业人文素养内容属于思想政治等课程的任务。基于此,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是提高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先决条件。只有专业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了,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教育才能提上日程。也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职业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强化自己的基本道德素养和业务素养,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课堂教学渗透是提高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因为教育年限短,技能实训任务重,所以在课程设置上职业人文素养教育课课时远远少于专业课。例如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中,语言与交际、思想道德与法律、大学语文等周课时限两课时,且仅限其中一二门。从与学生的访谈中也了解到,这些人文素养课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教学内容枯燥空洞,缺乏与特定职业情景的真实性和学生的互动。学生对这些课程的设置意义不明,大多认为与本专业无关缺乏学习兴趣。因此,我们一定要在这些单独设置的职业人文素养课程中加强引导,把课程内容和职业人文素养融合起来,可利用一些真实有效的职场案例来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而对于一些专业课我们也应该适时融入一些文化元素,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深入浅出的使其成为职业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渠道。此外,还可以根据各专业的不同,在专业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开发一些选修课,进行职业人文素质教育。例如在酒店管理专业中可开设中国文化概论、美学概要、中国民俗等选修课。这既可以增强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的了解,又可以使学生自发的对本专业产生热爱之情。

三、严格执行实训考核规范是提高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核心环节

实践出真知。高等职业教育中实践技能训练环节,既是教学重心又是提高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核心环节。严师出高徒。能力高,素质也要高。作为高职院校可通过详细的社会调研,结合企业相关生产工艺规程的要求,制定出实训的具体要求和标准。在学生实训时,教师一定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操作,务必让学生亲自体验,切不可因为学生人数多而敷衍了事。教师严把实训质量关可以实行操作环节一票否决的考核机制。细节决定全部。只有教师认真做好每一个细小环节的实践教学考核工作,学生才能养成一丝不苟的严谨的工作作风。例如在酒店管理专业中无论客房部、前厅部还是餐饮部实训,首先,肯定要明确不同部门相关工作操作标准,要求学生养成不懈怠、有责任心、严谨的工作习惯。其次,可以对学生进行岗位编制,结合不同岗位要求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实训可按不同的酒店管理技能单元循序渐进的进行考核,实行实训带队教师和酒店综合考评的考核机制。最后要规范学生的酒店实训报告写作,并将其纳入实训考评内容,以此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丰富校园文化内容是提升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必备补充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学校发展的独特理念与发展特色。丰富的校园文化在营造优良的校风、学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高职院校来说,可结合专业特色及利用一些社会上的人际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酒店管理专业可以搞一些酒店项目调查、酒店科技文化服务、酒店勤工助学、大学生青年志愿者、酒店管理人员专题讲座等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校园文化的载体异常丰富,可以寓教于乐,避免了理论教育的枯燥、乏味,同时职业人文素养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栗延斌.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就业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

2 许亚琼.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综述[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3 白鸿辉.高等职业教育要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第6篇:酒店管理概论认知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酒店行业;顶岗实习

一、高职学生酒店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差异造成的难以适应

江浙饮食偏甜,满足不了学生们从小吃辣的重口味。夏季又相对贵州体感温度更炎热。另外语言上的差异也无法适应,听不懂当地方言,而平时的私下交流,上海同事都用方言,W生被隔离、被排外的感觉就更强。

(二)生活消费水平高

学校立足教育本位,希望学生能到经济发达地区去开拓视野,学习最新的管理理念,学生自身也希望涨见识,然而这些地区消费水平较高,学生在平时下班休闲之余感觉消费高,实习工资难以为续,从而出现心理失落感。

(三)身体素质问题

因为水土不服,容易导致突发疾病。酒店服务岗位24小时人员在岗的特殊性,会出现“三班倒”的班次安排,有些学生无法适应夜班,身体出现不适,无法坚持完成实习。

(四)家长、亲友缺乏正能量引导

有些学生家长对酒店行业有偏见,尤其针对服务岗位。家长、亲朋好友自身都会带有歧视眼光去看待,觉得孩子是去伺候人,没有给孩子正面疏导。并没有与指导老师一起,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和解决矛盾,适应工作环境,跟上工作的节奏。

(五)角色转变难适应

在学校有问难能找老师,而在实习中却不敢找上级主管,心里委屈、困惑的时候无人能及时疏导。从学校被老师宠着,到酒店被上级管着,角色转变不适应。

(六)现实落差大

参加酒店实习以前把工作想象的太美好,走入岗位中会发现很多没有触及过的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失当、轮上夜班的班次安排、同工不同酬。使学生心理失衡,当实习中出现问题时,学生容易采取偏激的态度去处理。

二、高职学生酒店顶岗实习的对策与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我校情况,从顶岗实习前,顶岗实习中、顶岗实习结束后三个阶段考虑:

(一)顶岗实习前

1、根据学生专业差异进行分类职业指导,组织顶岗实习前期职业指导

针对专业学生的前期职业指导,内容设置:实习酒店的基本概况、酒店所在地的气候、饮食习惯、交通、语言文化、人文背景等,做好吃苦受委屈的思想工作、进行挫折心理辅导、做好职业规划。

针对非专业学生的前期职业指导,内容设置将增设:酒店管理结构、岗位、工作时间特殊性说明等、让非专业学生对酒店有概论性认识,同时增加时间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技能操作培训和岗前酒店礼仪培训等。避免非专业学生出现在上岗前一无所知的状态。

2、签订实习协议,发放实习管理规定,并告知学生和家长

签订实习协议,并将实习期间的管理规定发放到实习学生以及家长手中,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到顶岗实习是职业院校进行教学的必需环节,从政策上消除学生、家长对顶岗实习的顾虑和误解。同时与学生明确顶岗实习期间因个人原因违反酒店管理、影响整个实习进程自己将要承担的后果。避免学生遇到一些问题就轻易放弃实习,甚至擅自旷工离岗。让学生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也让家长了解学校对整个实习管理的态度和方式。

(二)顶岗实习中

1、安排指导老师跟踪管理

每一批实习学生指定1到2名老师跟踪、负责学生整个实习期的管理。不一定要和学生同吃同住,但一定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动态,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学生实习日志和实习进程,并根据学生情况提出下一步的实习目标和任务。同时对学生的情绪进行有效疏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2、信息群的建立

利用QQ\微信等软件,建立一个信息交流平台。一是随时关注学生的动态,同时实习学生能够通过平台第一时间了解学校动态,获取所需信息。二是指导老师还可以通过信息交流平台,给学生做一些心理疏导、正能量的传播。三是针对实习期间学生违纪的通报说明。体现信息公开、透明。

3、建立企业档案

学生实习过程也会遇到不诚信、不公平的酒店,专门建立实习企业档案。对缺乏诚信的酒店,要慎重考虑下一次合作,并将情况通报给学生,让学生对学校有信任感。

(三)顶岗实习结束

1、实结交流会

实习结束后,在指导老师的主持下,组织优秀实习生与在校生进行实习经验交流,一是让优秀学生学会总结经验。二是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让在校生对顶岗实习有正确的认识。三是通过指导老师总结人际关系处理的方法,调整心态的方式等。让学生认知社会,更好的适应顶岗实习。

2、指导老师工作总结

第7篇:酒店管理概论认知范文

关键词:旅游;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比较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177-03

由于旅游业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特点,已经定位于战略性经济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根据《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到2015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达到2.5万亿元,旅游业新增就业人数将达到1650万人,每年新增旅游就业岗位60万个。

在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和快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管理创新和发展模式转变势在必行。而这种集约型内涵式转变的关键在于加大旅游人才开发力度,确立旅游人才在旅游业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众多类型的旅游人才队伍中,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已经悄然成为主力军。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不少问题,在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方面与旅游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旅游职业教育与欧美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中国职业教育未来10年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建成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要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第一步,就是要在课程体系上与世界接轨。因此,借鉴国外成功的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经验成为关键。

在课程设计上要大力推广大旅游产业观念

(一)综合性课程必不可少

我国高职教育旅游相关专业的分类如图1所示。

通过图1可发现,我国高职旅游专业还是传统的以旅游业三大支柱(旅行社、酒店和旅游交通)为主线培养人才。旅游产业是一个多元化产业,其组成部门可以涵盖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对旅游业的界定要“大”,同理,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也要随之变“大”。在调研国外旅游职业教育的课程与专业门类时,我们很难分得很细致,国外绝大部分的旅游教育是从旅游业的关联性和系统性出发设计课程,旅行社与酒店、酒店与景区等教学内容没有我国这样多层次、多角度的划分,更多的课程是从总体上把握,体现的是大旅游产业的观念。国外很多旅游专业在学业初期或毕业前期的课程设置比较注重综合类知识的传授,例如日本JTB(日本交通公社)旅游专科学校的旅游业概论,英国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旅游与旅游业介绍和旅游研究技巧,澳大利亚旅游职业教育课程中的旅游管理,以及瑞士旅游职业教育课程中的旅游学和旅游与酒店研究等等。这类课程多是必修课,占用的课时与我国所谓专业核心课程不相上下。可见,旅游业很难被解剖出很多支系,学生在接触这个专业之初,必须从大旅游产业的全局视角对行业产业有全面的了解,在毕业时才能从大旅游产业的广阔领域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

(二)技能课程需多元化拓展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致使我国很多专业的课程在设计时更多地考虑与岗位结合。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大都与导游、计调、市场营销人员或酒店前台、客房等一线服务人员紧密联系。通过几个院校旅游管理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应的岗位群即可看出端倪,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院校旅游管理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是旅行社、酒店等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服务企业。随着会展行业在我国的兴起,也有少数院校将其纳入。但休闲旅游企业的认知度还是很低,只有桂林旅游专科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所涉及。正是这种人才培养目标的初衷,使得我国很多院校的旅游管理相关专业的专业课或技能课多是常规课程。例如,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有:《旅行社管理》、《计调实务》、《旅行社营销实务》、《奖励旅游》、《旅游消费心理》、《旅行社客户关系管理》、《大型活动与项目策划》、《旅游销售技巧》、《跨文化交际(双语)》、《导游语言艺术(双语)》、《上海旅游景点讲解实训(双语)》等。

对比国外旅游管理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我们会发现很多似曾相识但又相对陌生的“新课”。例如,韩国济州大学的珠宝设计、酒店广告设计、室内设计装潢、休闲体育运动、警护、跆拳道、音乐艺术、广播照片影像、观光美容设计、西方餐饮、东方餐饮、糕点制作、观光多媒体等课程,英国旅游管理专业常见的事件管理、遗产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再一次印证了大旅游产业的理念。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不能过多地局限在旅行社这种老牌旅游企业,应该多开发一些与新型旅游产业部门尤其是休闲旅游相对应的新课程。在这方面,湖南高尔夫旅游职业学院、上海立达职业学院会展专业已经相继开设了高尔夫相关课程,或以专业必修课形式,或以选修课形式,为学生的就业口径拓展做出了大胆创新,并且师生反映良好。这种大旅游产业理念下的多元化课程能最大限度地与产业发展动态结合,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就业服务。

课程与职业认证需多元立体化对接

限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历史发展背景,不仅旅游职业教育面临尴尬局面,职业教育的整体社会认可度都存在问题。绝大多数的家长希望孩子上大学本科,一部分旅游企业招聘的门槛也是本科生。而在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士等国家,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与其他教育类型不分伯仲,与本科学历几乎同等待遇。甚至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毕业证书就是金字招牌,比研究生学历还有竞争力。可见,造成我国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窘境的元凶很有可能是毕业与就业的脱节,课程合格与上岗能力的脱节。澳大利亚的TAFE体制似乎找到了解决方法,TAFE的培训内容由相关行业制定标准,学生从TAFE学院毕业后即可达到相应岗位的具体要求,可直接上岗,而不再需要其他就业准备或培训。这种教育的内涵真正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本质,意味着学生通过课程考试后即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毕业文凭只具有学历证明的作用,与普通教育学校的毕业文凭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职业院校毕业生要到某一行业就业,还得再到培训机构接受额外的职业培训,获得相应的上岗职业资格证书。例如,旅游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要从事导游工作,必须考取由旅游局颁发的导游资格证书。

所以,我国旅游职业教育的课程考评应多增加一些行业标准,真正与职业资格证书融合。但另一个难题随即出现。据调查,我国相关部门颁发的旅游相关职业资格证书门类少得可怜,只有导游证书、出境领队证书、旅游咨询师证书、旅行社计调师证书等。其中,全国通行、认可度最高的只有导游证书。旅游管理相关专业的课程面临这种“有课无证”的局面,自然这些课程的考评只能是学校主导、教师评定。而新加坡的旅游职业教育在这方面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新加坡旅游管理学院规定:学生学习第一类课程(旅游业概况简介、卓越的顾客服务、票务及预定系统、旅游英语作业等)合格后,将获得由学院与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联合颁发的ITE旅游服务技能证书;学习第二类课程(旅游业原则、商务交流、经济学原理、金融会计、旅游业市场营销、商务统计学和会议、奖励、研讨与展销会)合格后,将获颁PSB工商管理(旅游业)大专文凭;完成第三类课程(旅游业的商业环境、地理区域的旅游计划、陆路—水路—空路交通、旅游手续—旅游配套、旅馆顾客服务、机票与费用、旅游业科技等)后,将获颁国际旅游初级文凭;进修第四类课程(地理区域的旅游计划、销售技巧、旅游配套住宿〔旅馆除外〕、法律与条规、机票与费用)合格后,将获得国际旅游专业文凭,并可考取IATA-UFTAA国际证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选择需要的课程并考取对应的证书。这样,多层次的教学也满足了旅游企业不同的用工需求。

不难看出,要解决我国旅游职业教育就业难的问题,必须不断拓展新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配套与之对应的课程。这些课程的考评应成为学生就业的直通车,不再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导,而是更多地与行业标准接轨,课程考评合格与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越来越趋于等同,或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考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可以得到课程成绩加分、免修甚至免考等优惠。

课程设置反映人才培养规格的高端定位

在比较了国内外旅游职业教育的课程后不难发现,国内的课程多针对旅游行业就业的初始岗位,例如,酒泉职业学院旅游相关专业的主要课程有《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景区景点服务与管理》、《甘肃导游》、《旅游市场营销业务》、《前厅客房服务》等。这种重视培训学生初级技能而忽视学生职业发展的课程设置比比皆是。

国外的旅游教育课程在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有相当一部分课时用来学习高端管理人才所需的知识。例如,英国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课程中绝大多数课时用于开设旅游研究技巧、旅游财务与经济、旅游现象分析、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电子商务、旅游公共关系、旅游服务心理学、旅游规划与发展等课程,更多地强调学生的企业、行业管理能力。

所以,旅游职业教育不能走单纯的导游、服务员培训的路子,而应该多设置辅助学生未来自我实现的“个人发展”方面的课程,人才培养的规格应定位于旅游业的高端技能型管理人才。

课程实践教学需要制度保障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实践、工学结合。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好在国家已经开始逐步深化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推动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机制。

在具体落实这些政策时,意大利的旅游职业教育模式可以深化我们对实践、实习的理解。意大利的旅游职业教育可谓真正做到了“店教合一”,真正实现了“学校即酒店,酒店即学校”。酒店的大门就是学校的校门,酒店的总服务台就是学校门口的保卫科,酒店的餐厅、厨房、客房等就是学校的教室。在酒店开始营业之前,旅游职业学院的专业教师就在这些教室里传授理论知识,而到了酒店的工作时间(一般在上午11︰00~14︰00,下午16︰00~20︰00),学生就进入了“实战”时间。意大利的多数旅游专业教师都拥有自己的酒吧、旅行社、餐厅等第二职业,这样不仅使上课的“教室”有了更多的选择,也更方便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完美结合。在课程评价上,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实践操作能力,而且强调口试的重要性,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也相当严格,意大利的大部分旅游专业教师都具有各种资格证书,如欧洲领队证、导游证、饭店经理资格证、调酒师证等。

瑞士洛桑模式则更坚定了我们对高职顶岗实习的要求,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专业声誉最高的国际酒店管理人员培训院校,每年要接受400余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子就读,在校学生总量通常为2000人,其中,1000人在校内学习,另外,1000人在世界各地的酒店实习。一般情况下,学生每学完一个门类的课程,就要相应地进行一段时间的实习。酒店运作管理门类的学生先进行5个月的理论学习(前台及房务部管理、前台运作、客人账目系统、客房管理、客房运作、房务项目、销售学等课程),然后进入4~6个月的带薪实习,实习合格后,回校进修高级文凭课程(餐饮管理、房务管理、酒店与旅游管理、款待业销售、人力资源管理、金融管理等课程),再进入第二次4~6个月的带薪实习,而后再经过5个月的学习(第一线管理、高级管理文化等课程),便可拿到学士学位。通过这种“双进双出”,往返于学校和实习岗位的实践教学培养出来的中、高级管理人是世界上各酒店最欢迎的才俊。据统计,在全球16家大型酒店集团中,就有9家酒店集团的总裁或董事长是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毕业生。

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人才的培养越发重要,旅游职业教育的作用也将无限扩展。中国旅游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已缓缓拉开,并将为实现建设旅游强国的目标奠定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楠.韩国与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比较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15).

[2]梁金兰,郭双宙.中瑞旅游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比较[J].职业技术教育,2009(2).

[3]冯麟茜,刘丽娟.中英两国旅游课程模式比较[J].教学研究,2007(5).

[4]王鹏飞,傅桦.日本高等旅游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以立教大学旅游学部为例[J].旅游学刊,2005(21).

[5]王玉.中国与瑞士旅游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差异分析[J].商业经济,2011(10).

[6]关萍,杨丽春.关于高职旅游专业开设高尔夫课程的几点思考[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4).

[7]蒋小华,卢永忠.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 创新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

第8篇:酒店管理概论认知范文

关键词:高职;旅游学概论;教学设计

美国的康奈尔大学和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这些传统上专门致力于旅馆经营管理的院校,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都已将《旅游学概论》纳入自己的课程设置。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各高等院校在开设旅游专业时,借鉴了国外旅游教育的成功经验,将《旅游学概论》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纳入自己的课程设置。现在,各院校的旅游类专业无一例外都开设了《旅游学概论》课程。然而,由于目前对旅游学的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各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在开设《旅游学概论》时碰到了许多实际困难,具体表现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条件及手段等各方面差异较大,《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很多问题尚有待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课程内容体系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学的专业基础课,是该专业学生学习和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入门课程。也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7门主干课程之一,是旅游专业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课程。旅游学是研究旅游者、旅游业以及双方活动对旅游接待地区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之影响的科学。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与旅游活动的关系,旅游对接待地区的基本影响,以及政府的旅游政策等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懂得旅游的性质、特点和类型,了解旅游者的类型,旅游资源的类型及其开发利用的原则,了解世界及国内旅游市场情况,世界及我国的主要旅游组织,以及旅游对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影响,掌握旅游业的构成、性质、特点及各旅游行业的业务范围及其在旅游业中的作用。目前高职《旅游学概论》教材的内容体系大同小异,基本上围绕旅游与旅游学、旅游活动、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业、旅游市场、旅游效应、旅游组织与旅游产业政策等内容进行叙述,从课程内容构成看,《旅游学概论》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从课程内容深浅程度看,又具有基础性的特点,涵盖面宽,深度不够。

二、教学手段选择

(1)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根据《旅游学概论》的课程特点,理论教学要采用多媒体上课,制作电子课件,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光盘或其他电子存储介质,为学生进行旅游业的实践演示,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创建生动的表象,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巩固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

(2)为弥补课堂教学时数相对不足而提供的网上课件。网上课件可以补充课堂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更深刻、更全 面。

(3)为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组织的实验室和网上模拟实验。《旅游学概论》应用性强,要想学好,只靠理论教学是不行的,必须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其学习热情。

(4)为解决学生的疑点和难点而进行的课后答疑和网上答疑。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影响其学习兴趣,并可能对后面内容的学习造成影响,所以及时进行课后答疑是非常必要的。网上答疑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使教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教学方法的设计

(1)专家教学法。在“旅游业”这章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旅游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及实际运作的基本情况,给学生多一些了解和接触行业成功职业经理人的机会,树立从事旅游职业的信心,专门邀请旅游企业高层管理者结合教学大纲进行课堂授课。同时,每学期至少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到校开设2~3次讲座。

(2)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是旅游概论教学联系实际的特色形式,应引起教师高度重视。本课程所选案例,是较为典型的、具有学生讨论与研究余地的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时,采用多种方式,既采用由学生独立分析,再以书面作业完成的分散方式;又采用先分小组讨论,后到课堂上全班讨论这种集中形式。其中,后一种方式主要用于对重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的指导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主要是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

(3)辩论教学法。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独立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对保护旅游资源的责任意识,例如就“旅游开发重于保护,还是保护重于开发”论题,模仿全国大专辩论赛举办课堂辩论赛事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又加深了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效果很好。

(4)影视教学法。因旅游学涉及社会的许多问题,在旅游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会引发与社会、文化、经济、环境、技术等共生影响的关系;同时,旅游业又是一个产业关联性极强的产业,而且对将来从事旅游职业的学生来讲,具有美学欣赏水平是十分必要的。鉴于此,为了能在有限的课堂讲授中将大量的信息直接、立体、生动地展现给学生,采取“看片子、评片子、谈想法”的启发式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快乐学习中获得大量专业知识和发现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实地考察法。因《旅游学概论》是旅游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为了激发学生热爱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安排学生到旅游饭店或旅行社进行一定课时的专业认知实践学习。在本课程的开始与结束阶段,在校外实践基地可分别安排为期一周的实践教学。

(6)实景模拟教学法。利用实验室、多媒体等创设旅游活动的实地条件,模拟再现旅游业实践中的场景,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体验旅游活动的过程,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层次从简单的理论认识上升到实践体验。

四、教学条件

1.教材建设

(1)教材编写。依据课程规划方案,进行《旅游学概论》的进一步修订工作。新修订的高职教材将改变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严密、完整的做法,要求新修订的教材能够充分体现社会需要、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三者有机的统一。新教材强化了教材的基础性,提高教材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删除以前教材中那些次要的、陈旧的内容,加强与现实生活、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同时注重实践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在实践中建立充分体现“应用能力第一”的知识体系。与《旅游学概论》配套的《旅游学概论习题与案例》、《旅游学实验指导教程》等系列教材也在完善中,形成《旅游学概论》立体教材体系。

(2)教材选择与内容调整。教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决定了课程内容体系、大纲基础以及和后续专业课的衔接。随着旅游业、旅游教育的发展,本课程的教材日益丰富,但各种教材都是编者根据本时代、本学校,甚至旅游业在本地区的发展实际编写的,各有特色,各有优缺点,因此必须首先抓好教材建设,选定优秀教材。本课程教材选择确定的标准是:①符合本系旅游专业培养计划;②能反映当代世界、中国旅游发展现实情况;③得到教育部或国家旅游局批准、认可;④集中了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专家、学者编写的教材。

2.实践性教学条件

为突出实践技能,要创造较好的校内外实践性教学条件,建设条件一流的校内实训客房、实训餐厅、模拟导游实训室、形体房等实训基地。校外有稳定的产学基地:我学院已与北京昆仑饭店(五星级)、福建大厦(四星级)、齐齐哈尔的天马、中信等三十几家旅行社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通过与各种类型的旅游饭店、旅行社及旅游景区签订实习实训协议,为学校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性教学条件。另外,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施,保证所有专业课程均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专业实训室都拥有多媒体设备,较好地满足了课程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五、考核办法

(1)平时考核(20%)。主要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意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水平和程度;对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和问题的态度等进行评价。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听课情况、在小组和全班讨论时是否积极发言、积极参与讨论、与其他同学相互协作,以及情景设计现场模拟时的操作情况 等。

(2)期末考核。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以百分制评分,占学科总成绩的50%。

(3)实践考核。采用教师、单位共同评价的方法,给出学生的实践成绩,占30%。

最后,综合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计算出本学科的总评成绩。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第9篇:酒店管理概论认知范文

【关键词】广西高职院校 旅游专业同质化 非同质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095-03

所谓同质化是指同一大类中不同品牌的商品在性能、外观甚至营销手段上相互模仿,以至逐渐趋同的现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出现了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和办学层次等方面趋同的现象,称之为高等教育的同质化现象。这一现象的直接结果是人才培养上“千人一面”,各高等院校间同质化竞争。非同质化优化是针对同质化现象提出的一个新理念,它指的是各高职院校运用市场细分的理念,结合旅游行业的发展动态,对高职旅游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及专业实践等环节进行合乎地区特色、院校特色及专业特色的改进,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其进行监督和控制。

一、广西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同质化

旅游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得到了国家的重视,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广西逐步提出了打造旅游大省和旅游强省的旅游发展目标,加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建设,使得广西对旅游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基于这一背景,广西不少高职院校相继开设了旅游专业,兴起了一股旅游专业的开办热潮。从近年的办学情况看,广西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是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实训实习方式等方面出现了同质化现象。这将使得旅游人才的培养最终出现趋同的局面,既会增加学生的就业压力,也会给高职院校招生、专业建设及专业长效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一)专业设置趋同。旅游专业作为一个大类,涵盖了与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相关的若干专业,主要可划分为以下三类:酒店服务与管理类、旅行社服务与管理类(包括导游、领队、计调等)、旅游特殊服务经营类(包括景区、休闲、烹饪等)。根据调查,在广西的本(专)科院校中,开设了旅游专业的有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财经学院、广西师范学院和广西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在高职院校和高职教育中,开设了旅游专业的有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等。旅游专业的本科和高职专业设置均出现了趋同现象。从具体开设专业的情况来看,酒店管理和旅游管理为广西高职院校的常设专业。而烹饪工艺与营养、国际邮轮服务、休闲服务与管理、餐饮管理与服务(连锁经营方向)和涉外旅游为特色专业,为各院校结合自身特点,在近3年中陆续开设的。此外,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为传统性专业,广西各层次的高等院校在开设旅游专业时,均倾向首先开设这两个专业,这也导致了同质化现象的出现。

(二)课程设置雷同。高职院校的课程大多由三个部分构成,即公共课+必修专业课+选修课。其中,公共课在全部课程中占的比重较大。第一个学期由于新生入学晚和军训,授课时间又缩短了一个多月,因此能够开设的专业课十分有限。最后一个学期大多安排毕业实习,有的高职院校则在最后一个学年进行顶岗实习,实际上专业课大多集中在第二、第三、第四学期内安排。在必修专业课的开设上,广西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主干课程大多是:旅游学概论、导游基础、广西导游、导游实务、旅游政策与法规、旅行社经营与管理、酒店管理、前厅客房与服务、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心理学。这些课程均属于比较传统的课程,所有本(专)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均包含了这些课程。因此,广西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必然存在同质化现象,缺乏特色课程作支撑。

(三)实习实训形式单一。由于旅游专业的实操性较强,对学生的动手、动嘴和动脑能力要求较高,因此高职院校对该类专业的实习实训环节都比较重视。在实训环节中,比较多见的形式有两种:第一,以课程为依托的课内、课外实训结合。课内实训多以利用多媒体教室和教师口传身授的方式来开展;或者建立专门的校内实训室,配备旅游专业所需的软硬件设施设备,以教师示范与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第二,建立实训基地并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实训。与校外的旅游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对其冠以“实习(实训)基地”的名称,安排学生在特定的时间进行实训。不管以哪种形式开展实训,时间都较短,往往以“节”为单位。实习环节的时间较长,多以“月”为单位,因此其常见形式有:实习月、毕业实习及顶岗实习。总的来说,广西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实习实训的形式还比较单一,采用的是较为传统的方式,特色也不够鲜明。

二、广西高职院校旅游专业非同质化优化

对广西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进行非同质化优化,有利于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条件提炼开办该专业的特色,促进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针对专业设置进行非同质化的优化。专业设置是一个专业开办的基础性前提,也是不同高职院校旅游专业间进行区分的首要因素。因此,专业设置的非同质化优化对于广西高职院校各自旅游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应做好充分的社会调查,了解同类院校旅游专业设置的基本情况,做到知己知彼,不盲目跟风。其次,应配合大环境下旅游发展的热潮,立足学校所在地旅游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进行专业设置。最后,应逐步根据专业完善相关资源的配套,如师资(现有教师在职培训、引进人才、兼职教师),教学软硬件设施设备等。

(二)针对课程设置进行非同质化的优化。课程设置是一个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对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和特点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课程设置的非同质化是广西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核心内容。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这一环节的非同质化优化应采用“减量增质”的方式,在完成公共课教学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开设那些适应高职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能够促使学生积累旅游专业相关知识、增强旅游实际工作能力和提升综合素质的课程。广西高职院校开办旅游专业时,可通过以下途径对课程设置环节进行非同质化的优化。

1 根据学校所在地旅游资源特色对课程设置进行非同质化的优化。高职旅游专业培养方向与高职院校所在地的旅游开发特色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这是因为:首先,高职院校所在地区是旅游专业学生接受专业教育及进行专业实践的主要区域,所在地区的旅游开发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知;其次,旅游专业毕业生一般遵循就近就业的原则,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在很大程度上肩负着为所在地区旅游业培养专业人才的重大使命;最后,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旅游资源,有不同的优势旅游项目,对旅游人才的专业和素质要求也不同。鉴于此,广西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各自所在地的旅游资源特色对课程进行非同质化优化。如位于桂林的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可根据桂林山水旅游资源丰富、喀斯特地貌特征独特、文化气息浓郁、在国内外知名度美誉度较高、地接团较多等特点,对旅游线路设计、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导游地接实务等方面的课程有所侧重;位于南宁市的高职院校可根据南宁市是广西首府、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联合国最佳人居奖获得城市、出省团较多等特点,对会展旅游、城市休闲游、酒店会务服务、导游全陪实务等方面的课程有所侧重。

2 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及办学条件对课程设置进行非同质化的优化。广西高职院校的学科背景存在差异,大多是借助其他学科背景发展起来的,有的是从外语系分离出来的,有的是从工商系分离出来的,还有不少院校并未成立专门的旅游系(学院),只是作为某个系的下设专业。因此,广西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有必要利用自身学科背景的优势对课程设置环节进行非同质化的优化,还可以在分析旅游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借助学校整体学科优势对师资进行整合,进而设置出更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专业课程。比如,从外语系分离出来的旅游专业,可以依托外语的学科背景,尤其是融入东盟国家的小语种,在课程设置中增加涉外旅游和小语种方面的课程,以培养针对东盟国家的涉外旅游人才。

3 结合区情,通过增加东盟国家小语种进行非同质化优化。在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背景下,广西与东盟国家的来往日益频繁和密切,对于能掌握一门东盟国家语言的涉外旅游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目前广西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对于涉外性的体现主要是在英语、日语等语言类课程的开设上,而开设泰语、越南语等小语种较少。广西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学科背景和办学条件,增加东盟国家小语种进行双语教学或者作为选修课,并与旅游专业课程相结合。这样既符合市场需求,又能形成课程特色,进而实现课程设置的非同质化优化。

(三)针对专业实践进行非同质化的优化。广西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实践的同质化现象由来已久,因此,从实践的形式、时间、内容等方面对其进行非同质化优化,有利于增加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具体措施如下:

1 加强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的合作,拓宽专业实践的领域。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是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实习渠道的主要来源,改善和他们的关系,是实现专业实践非同质化优化的先决条件。第一,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深入社会、旅游企业以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深度调研。掌握广西乃至全国旅游业发展的新动向,对旅游业人才培养需求的最新态势,以此作为专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的制定依据。第二,解放思想,积极探究专业实践的新方式。通过与旅游产业界、旅游政府部门合作进行订单式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闭门式模式。这样一来,在专业实践这一环节,针对性就更强,学生也能获得更多的实习实训机会。同时,也可以借力发展的理念,依托企业建设专业实践体系,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兼职实践指导教师。第三,根据专业发展需要,结合高职院校所在地旅游行业发展特色,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积极拓宽专业实践的领域。

2 把专业实习与专业主干课程相结合,增加专业实习的次数和深度。实操性和实践性本来就是高职教育的特色,而旅游专业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则更高。因此,把专业实习与专业主干课程相融合,在授课过程中,适量地加入实习的内容或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大有益处。首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充分征求授课教师的意见,在专业主干课程的课时中配套适量的实践课时。其次,建设校内实验室,边授课边进行虚拟实训。依托校外实训基地,安排适量课时为校外实训课,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观摩,有的课程内容,甚至可以进行实地授课。比如旅游景区的规划和旅游线路的策划,可以带领学生在学校所在地的旅游景区开展教学。最后,结合学校所在地旅游行业发展特点,增加专业实训的次数和深度。组织学生不定期地前往旅游企业进行考察和实践操作,甚至安排部分学生作为合作实训企业的后备力量,在旅游旺季进行上岗实习,既能实现企业和学校双赢,又能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