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会展经济 城市 历程
一、会展经济的内涵
会展经济是服务业发展至较为成熟阶段后出现的一种新兴产业,通过举办各类会议、展览、展销等活动,从而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经济行为。从内容上,会展经济被分为会议与展览两大部分,但在实际中这两部分相互交叉,例如大部分国际性会议期间也同时举办商业化展览,而展览会期间也常穿插各类专题研讨会,因此分析会展经济普遍将会议与展览结合。会展经济包含于现代会展,现代会展包括会展活动、会展产业及会展经济,从产业形态上属于产业经济学,在空间位置上属于区域经济学。
二、会展经济的特性
(1)节省交易成本
从科斯到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理论论证了交易成本对企业行为的重要性,会展经济为卖方(会展商、参展商)与买方(与会方、参观者)提供了信息交换的平台,省却了买卖双方互相寻找匹配、谈判、议价 订立契约等的中间交易成本,从而降低了厂商的交易费用和消费者搜寻替代品的机会成本。根据英联邦会展业联合会调查,会展业是优于杂志、直接邮购、公关、广告等的最有效的营销中介体,会展经济的这一特征使得许多交易能够现场完成。
(2)对上下游产业兼具推动作用
会展行业通过与其他产业部门的广泛联系,能够带动前向与后向等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所以会展经济某种意义上具有推动型产业的功能,即通过其本身能够带动前向、后向、横向关联产业共同繁荣;例如,一次较大的会展活动如西部世博会能带动餐饮、交通、旅游、商业等相关产业群发展。国际上一般认为会展业的关联系数为1:5~1:9,即当会展业收益为1时,其为相关产业带来的总收益为5~9。
(3)为流量经济带来载体
在信息化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区域间竞争力差异主要取决于流量经济的规模与速度,而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是构成流量经济的主体。会展经济作为一个载体,通过会议、展览等的形式为信息、资金和技术的交换提供有形的空间和场所,极大的促进了流量经济的聚集和扩散效应。在大型的国际和地区性会议展览中,大量的商品、技术、信息集中在有限的会展场地里,通过展示、交流、交易等方式迅速扩散至广泛的群体中。会展经济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其本身创造收益,更在于其对现代经济的强大服务功能上。
三、发展会展经济的条件
会展活动为当地带来的诸多经济和社会效益是有目共睹的,越来越多的城市希望借助发展会展经济这种绿色高效的产业来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地方政府甚至提出“会展兴市”的口标,期望会展业能成为当地支柱产业。然而会展产业却并不是一种可以任意发展起来的产业,而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其载体--城市需要先发展至较高水平,各个城市的现实基础存在很大差异,如地理位置、产业基础、服务业水平,盲目发展会展业不一定能带来巨大收益,更可能是“会展泡沫”。
一个城市能否发展会展经济,需要具备以下客观条件:
(1)良好的区位优势及便利的交通网络。
在会展经济中,商品、资金、技术等资源快速流动,加之参展商和消费者的人流运输,良好的城市区位和通达的交通网络能够为发展会展业带来极大便利,甚至是城市发展会展经济的首要参考要素。特别对于一些面积小的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凭借其良好的区位、发达的城市交通、较高的对外开放水平,成为一个典型的凭借会展经济大力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国家。
(2)具有较高产业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
一个城市的产业发展水平越高、品牌效应越强,其市场规模也相对越大,更能吸引大参展商的加入和消费者的注意;同时,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越高,越利于资源的流通和交换,世界上会展经济发达的城市,通常为对外开放程度高的国际化大都市。
(3)优越的城市服务功能。
城市服务功能包括良好的气候、环境条件及人文底蕴,还包括城市服务区域与全国的能力。宜人的气候、大气整洁的环境、浓郁的人文气息通常能吸引更多外地游客,使城市具有会展和旅游的双重功能。而城市的服务功能只要指其接待能力、文化氛围等,不同等级的城市服务能力承担的会展活动规模也不同,如国际化都市巴黎能够承担起国际化的博览会,而成都等中等城市可以承担专业化、区域化较强的会展活动,小城市则更适合承办具有群众性和强烈本地针对性的活动。
四、会展经济对城市的促进
1、增强城市的聚集和扩散效应
在信息化市场背景下,吸引经济主体注意力的区域总是能把握发展的先机。会展活动为经济主体提供了解城市的渠道,抓住了市场主体的注意力,直接地促进要素及资源的集聚。
另一方面,会展经济还起到了产业宣传和城市名片的作用,利于资源的扩散,加强会展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
2、会展经济与城市优势产业能够互动发展
一个城市的会展业及其优势产业之间,通常能形成良性的循环发展链,城市会展经济的发展能推动城市优势产业发展,而优势产业的发展也能反过来增强该市会展业的业界影响力,从而促使城市总体经济实力的提高。
3、会展经济带动城市就业量增加
会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大批工作岗位,除了会展行业本身的雇佣需求,还有相关行业的岗位。据测算,1996年在德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创造了10万个就业机会及45亿马克的税收。而据英联邦展览业联合会统计,会展对就业的带动系数为10:1,即每10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可创造100个左右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会展行业发展报告
(2014)》[M],中国经济出版社
[2]俞华,朱立文《会展学原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
关键词 动态计量分析;城市建设用地;经济发展;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 F323.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1-0007-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1.002
随着经济持续平稳较快的增长,我国城市化率不断提高,从2000年的36.2%增加到2009年的46.6%,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仍处于高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化进程伴随着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化和集中,导致大量的农地向城市用地流转和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同时也使得各种非农业发展的经济要素向城市集聚,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并且经济的发展也会进一步提高城市化率,引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进一步增加。
目前关于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研究文献较多,主要集中在城市化与经济增长机制的研究或者两者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1],巴曙松[2]认为城市化可以通过影响总供给和总需求两方面的基础性因素而对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和模式转变产生持久性作用。李金昌[3]利用时间序列数据,运行两变量协整的理论和相关的计量经济方法,检验了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在此基础上,高魏[4]将农地城市流转纳入到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系统来研究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5]考察了城市化、产业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关于城市建设用地的研究,学界主要集中于城市建设用地的驱动力[6-8]、城市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9,10] 两个方面,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灰色关联分析和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主的计量经济分析。虽然上述角度的研究文献较多,但将城市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本研究利用我国1981-2007年的时序数据,利用动态计量分析中的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模型,对城市建设用地、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之间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变化关系进行检验和分析。
1 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1.1 理论框架
城市建设用地、经济发展和城市化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关系非常复杂。根据西姆斯的理论,如果在一组变量之中有真实的联立性,那么这些变量就应平等地加以对待,而不应该事先区分内生和外生变量[11]。因此,研究将城市建设用地、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同视为被解释变量,考察其滞后值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其之间关系的计量模型如下:[KG)]
式(1)中,UJS、GDP、URB分别表示城市建设用地、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α、β、χ、ε、、φ、η、ι、κ为各变量回归系数,δt、γt、λt代表各方程的随机扰动项,并且与解释变量和自身滞后值不相关。
1.2 研究方法
传统的经济计量方法是以经济理论为基础来描述变量关系的模型,但是经济理论通常并不足以对变量之间的动态联系提供一个严密的说明,而且内生变量既可以出现在方程的左端又可以出现在方程的右端,使得估计和推断变得更加复杂[12],VAR模型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并具有易操作性。
1.3 变量选择
(1)城市建设用地(UJS)。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以及经济的强劲增长,还会使更多的农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其中主要为城市建设用地,并且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城市建设用地是城市经济的载体。因此选取城市建设用地面积(km2)作为研究对象。
(2)经济发展。研究选择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为剔除价格影响因素,根据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将当年GDP调整为以1978年为基年的实际GDP,折算公式为:GDPt=GDP1978×(当年GDP指数/100),单位为亿元。
(3)城市化(URB)。对于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学者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有单一指标法、综合指标法等,角度不同,指标也不一样,综观各类指标,还是从人口角度衡量得到广泛的认同,一般来说,中国有两个城镇人口的统计指标:“城镇总人口”和“非农业人口”[4]。二个指标无论选择哪个作为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标准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研究选择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测度城市化水平,单位为%。
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1981 -2007年的城镇人口、全国总人口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摘要2009》,国内生产总值(现价)、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可比价,1978=100)、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数据均来自于《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07》,只是其中2005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不含北京市和上海市。为此进行了如下处理:
UJS2005=UJSother+UJSBJ+UJSS(2)
式(2)中,UJSother表示2005年除北京和上海外其它省、直辖市以及自治区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UJSBJ、UJSS分别代表2005年北京市和上海市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因为统计数据中查找不到,只能根据2004年和2006年统计数据进行推断。依据《2005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2007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推断2005年北京市的建设用地面积为1 254km2,上海市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以2004年数据作为替代。因此2005年中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为32 715.8km2。
为了消除异方差,使得研究结果更有实际意义,对UJS、GDP和URB三个时间序列分别进行了对数化处理,这并不改变三者之间的协整关系,变换之后的序列分别为lnUJS、lnGDP和lnURB。计量分析软件采用的是EViews5.1。
赵可等:城市建设用地、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关系的计量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年 第1期2 计量分析结果
2.1 平稳性检验
本文利用ADF检验和PP检验对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lnUJS、lnGDP和lnURB三个时间序列在10%显著性水平下都是非平稳的,而其一阶差分序列dlnUJS、dlnGDP和dlnURB则全部平稳。因此,城市建设用地、经济发展和城市化三个时间序列均是一阶单整序列,即lnUJS~I(1),lnGDP~I(1),lnURB~I(1)。表1为城市建设用地、经济发展和城市化三个时间序列的检验结果。
2.2 协整检验
本研究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的方法来检验城市建设用地、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之间的协整关系,选择序列有确实性线性趋势,但协整方程只有截距项,做协整检验。表2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根统计量都表明在1%显著性水平下,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根据检验结果,将协整方程写成数学表达式,并令其等于VECM,得到:
VECM=lnUJS-0.6lnGDP-0.39lnURB-2.52(3)
采用ADF方法对VECM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其是平稳的,进一步验证了协整关系的正确性。式3清楚地表明了城市建设用地、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城市建设用地对经济发展的弹性为0.6,即经济增长1%,城市建设用地增加0.6%;而城市建设用地对城市化的弹性为0.39,表明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城市建设用地增加0.39%,后者的弹性小于前者,说明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引起的,而城市化所起的作用较小,这是因为我国城市化的进程还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步伐,农民转变为市民还存在着一些制度、经济等方面的障碍。研究结果还表明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
2.3 误差修正模型
协整关系反映的是变量之间长期稳定的关系,如要反映变量之间的短期变动关系,则需要建立误差修正模型[CM)]
-3.1273(C,0,1.18)-2.9862(5%)平稳[BG)F]注:dlnUJS、dlnGDP和dlnURB分别表示UJS、GDP、URB的一阶差分序列;(C,,K)代表ADF检验时包含截距项、时间趋势项和滞后阶数,滞后阶数由EViews5.1根据AIC准则自动给出;括号中的百分比为检验的显著性水平;(C,,B)表示PP检验时包含截距项、时间趋势项和采用Bartlett kernel估计方法时根据Andrews Bandwidth自动选择的带宽。
表2 变量的协整检验结果
ab.2 Results of co-integration test of variables
零假设0特征根Eigenvalue[B(][BDG6mm,K63mm,K]迹检验 race statistic最大特征根检验 MaxEign statistic[BDG6mm,K21mm。5,K] 统计量5%临界值Prob.统计量5%临界值Prob.[B)] r=0*0.685 737.501 029.797 10.005 327.780 121.131 60.005 0[BD] r≤10.331 19.720 915.494 70.302 89.650 214.264 60.2359(VEC),VEC模型是含有协整约束的VAR模型[13]。下面建立lnUJS、lnGDP和lnURB三个变量的误差修正模型:
VEC模型整体检验结果表明,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城市建设用地的误差修正项系数为-0.45,符合反向修正机制,表明在短期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会以45%的力度被调整到均衡状态;经济发展的误差修正系数则不显著,且为正值;城市化方程的误差修正系数为正,在滞后4阶的条件下,误差修正系数为-0.12,而此时,经济发展误差修正系数及其显著性无太大变化,城市建设用地的误差修正系数为-0.71,跟滞后2阶相比,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增加,非均衡状态被调整到均衡状态的力度更大。
2.4 脉冲响应函数
脉冲响应函数用于衡量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14]。图1为lnUJS、lnGDP和lnURB对各自一个标准差冲击的响应函数,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数,纵轴表示因变量对解释变量的响应程度,图中实线为脉冲响应函数,虚线表示正负2倍标准差偏离带。
首先考察lnUJS对各变量标准差冲击的响应情况。图1第1行表明城市建设用地对其自身的一个标准差信息立刻有较强反应,但影响的时间不长,到第3期即回复到原来的水平。这说明当前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与其滞后值有一定的关联性,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具有一定的惯性特征。对来自lnGDP信息的冲击,lnUJS的响应函数呈正弦波状,第1期冲击为0,第3期冲击达到第1次波峰,之后衰减,直到第6期达到波谷,第8期又达到了第2次波峰。[KG)]
再考察lnGDP对来自各变量标准差冲击的响应情况。图中第2行说明当lnGDP受到来自lnUJS标准差信息的冲击时,响应为正向的,而且持续的时间较长,比较稳定,表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比较大,而且持续的时间比较长。lnGDP对自身标准差信息的冲击的响应在滞后期内也一直是正向的,第2期达到最大值,之后虽有起伏变化,但总体是衰减的。lnURB对lnGDP的冲击力度很小,直到第8期之后,力度才有所增强。
最后考察lnURB对来自各变量标准差冲击的脉冲响应函数。图中第3行显示当lnURB受到来自lnUJS标准差信息的冲击时,lnURB的响应力度先是增加,后是减小,5-7期之间保持稳定,而且力度最大,lnUJS带给lnURB的冲击一直是正向的。lnGDP对lnURB的冲击虽然为正,但力度较小,呈现先递减后递增的态势。lnURB对来自自身标准差的冲击的响应,总体上呈减弱趋势,并在第9期之后变为负向。
总的来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变化与其滞后值、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有着非常强的关联性,特别是与经济发展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城镇土地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投入资源,加上土地市场的不完善,地价的不合理,地方政府追求GDP政绩,以及高耗地企业的普遍存在,经济增长对建设用地的冲击力度非常大。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渐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农地特别是耕地资源的进一步稀缺,经济发展对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冲击将会减小。
2.5 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变化(通常用方差来度量)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12]。表3、表4、表5分别是城市建设用地、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方差分解的结果。
表3表明lnGDP对lnUJS变动的影响在前4期增长较快,平均每期增长达到7%,之后基本稳定在28%左右,最大贡献度为30.1%;而lnURB对lnUJS的影响在前4期增长很快,5-8期基本稳定在13%,之后影响程度又以较快的速度增长;lnUJS变动主要还是来自其自身的冲击,贡献度达到55%。表4表明lnGDP的主要影响因素是lnUJS,前5期贡献率增长很快,从23.5%增加到52.1%,之后保持相对稳定,最大贡献率达到55.2%,说明城市建设用地对经济发展最为重要,而城市化的影响不大,最大贡献度也只有1.6%。表5分析结果表明lnURB的变化主要受到lnUJS的影响,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吸纳了更多的农业人口到城市就业、居住,逐渐转变为城市人口,有利于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在第1期贡献度最大,之后以较快的速度降低,第5期最小,然后又以1%的速度增加,第10期贡献度达到10%,在预测期内并未出现较为稳定的状态。
3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1981-2007年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三个时间序列的计量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城市建设用地lnUJS、经济发展lnGDP与城市化lnURB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均衡关系。
(2)误差修正模型表明城市建设用地在短期偏离长期均衡时,会以45%的力度被调整到均衡状态。
(3)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城市建设用地变动主要受到自身冲击的影响,与其滞后值关联度很大;城市建设用地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扩张有利于城市化的进程。
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还会进一步增加,但鉴于新增加的城市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是农地流转,而这些流转的农地多为优质耕地,会危险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因此,城市政府应该:①严格遵循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控制城市增长的范围;②清理辖区内非法和违法建设用地,目前城市边缘区存在着大量的农地非法流转为建设用地的现象,不利于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也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③提高城市范围内土地利用强度,城市政府不仅从外延上寻求建设用地面积的扩张,更应该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向“空间”要土地;④积极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改变过度依靠投资推动型的发展模式,曲福田[14]研究发现,固定资产投资很大一部分用于城市和工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场地的购买,这直接拉动了土地非农需求量的扩大。另外还应积极鼓励节地型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张翼,何有良.中国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生产率增长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0,24(4):9-12.[ hang Yi, e Youliang. he Empirical Study of Urbanization Level and Industrial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a[J].Economy and Management, 2010,24(4):9-12.]
[2]巴曙松,邢毓静,杨现领.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动力:一种长期观点[J].改革与战略,2010,26(2):16-19.[Ba Shusong,Xing Yujing,Yang Xianling.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A Longrun View[J].Reformation and Strategy, 2010,26(2):16-19.]
[3]李金昌,程开明.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动态计量分析[J].财经研究,2006,32(9):19-30.[Li Jinchang,Cheng Kaiming. An Analysis of Dynamic Econometric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06,32(9):19-30.]
[4]高魏,闵捷,张安录.农地城市流转与城市化、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的计量经济分析――以湖北省1980年至2003年为例[J].资源科学,2010,32(3):564-572.[ Gao ei, Min Jie,hang Anlu. DynamicEconometric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RuralUrban Land Conversion and Growth of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in ubei Province[J]. Resources Science, 2010,32(3):564-572.]
[5]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城市化、产业效率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9,(10):4-21.[ Research Group on China's Growth and Macroeconomic Stability. Urbanization,Industrial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Growth[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09,(10):4-21.]
[6]刘瑞,朱道林,朱战强,等.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德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分析[J].资源科学,2009,31(11):1919-1926.[Liu Rui,hu Daolin,hu hanqing,et al. Analysis of the Driving Forces of Urban Sprawl in Dezhou CityBased on a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J].Resources Science, 2009,31(11):1919-1926.]
[7]鲍丽萍,王景岗. 中国大陆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动因浅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8):68-72.[Bao Liping,ang Jinggang. Driving Forces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J].China Land Science, 2009,23(8):68-72.]
[8]陈利根,陈会广,曲福田,等. 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以马鞍山市为例[J].资源科学,2004,26(6):137-144.[Chen Ligen,Chen uiguang,Qu Futian,et al. Economic Development,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Scale Regulation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he Case of Maanshan City[J]. Resources Science, 2004,26(6):137-144.]
[9]姜海,夏燕榕,曲福田. 建设用地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区域差异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2009,23(8):4-8. [Jiang hai, Xia Yanrong,Qu Futian. Study on Contribut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to Economic Growth and Its Regional Difference[J].China Land Science,2009,23(8):4-8.]
[10]姜海,曲福田.不同发展阶段建设用地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响应[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1):70-75.[ Jiang ai,Qu Futian. Contribution and Response of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to Economic Growth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a Case Study for Jiangsu[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9,19(1):70-75.]
[11][美]达摩达尔•N•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基础(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Damodar N.Gujarati. Basic Econometrics(Fourth Edition)[M].Beijing: People's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2005.]
[12]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GAO iemei. Analysis Method and Model of Econometrics: Application and Examples of EViews[M].Beijing: 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6.]
[13]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Yi Danhui.Data Analysis and EViews Application[M].Beijing:Chinese Statistic Press,2002.]
[14]曲福田,陈江龙,陈雯.农地非农化经济驱动机制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 2005, 20(2): 231-241. [Qu Futian, Chen Jianglong, Chen en. 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tudy on the Land Conversion Economic Driving Forces[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5, 20(2): 231-241. ]
An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Level of Urbanization
AO Ke ANG Anlu
(College of Land Management, 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han ubei 430070, China)
关键词:城镇化 工业经济发展 VAR模型
引言
城镇化与产业发展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经济动力,城镇化是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产业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将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与重构,而工业经济发展则是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刘刚(2013)通过研究产业总产值的增长所产生的城镇化效应,以及三次产业增长和结构优化对产业总产值的影响,表明三次产业发展的城镇化效用各有不同,产业增长推动城镇化效用存在明显边际作用,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应把第二、三次产业同时推进。吕一清、何跃(2010)运用协整理论、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考察了成都1985-2008年城镇化率与第三产业发展之间的长期动态影响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化率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整个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互为双向因果关系,其相互促进;在短期内,随着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促进城镇化率进程的发展。从方差分解结果可以得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整个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对城镇化率的贡献度相对比较大。马远、陈军(2012)利用VAR模型对1960至2009年新疆城镇化与三次产业发展的动态关联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农业现代化、工业化、第三产业发展对城镇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城镇化发展同样会带动三次产业发展。从长期来看,农业现代化、工业化、第三产业发展对城镇化贡献率分别达到了33.75%、29.45%、6.85%。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要显著高于第三产业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李刚、魏佩瑶(2013)通过构建完美市场和不完美市场条件下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模型,分析了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协调程度较低的形成机理。
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根据城镇化与工业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运用VAR模型对中国城镇化与工业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试图揭示中国城镇化与工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旨在为更好推动中国城镇化进程及提高城镇化质量提供决策依据。
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衡量城镇化水平(URB),采用工业产值占GDP比重(ID)、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IU)表示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所使用的样本1998-2011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2012年新疆自治区统计年鉴》。并对城镇化、工业经济发展水平与工业经济效益水平分别取对数值,记为LNURB、LNID和LNIU。
本研究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揭示城镇化、非农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动态关系。VAR模型常用于预测相互关系的时间序列系统及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从而解释各种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形成的影响。
VAR模型的数学表达式是:
式中, yt是k维内生变量列向量,xt是d维外生变量列向量,d是滞后阶数,T是样本个数。Φ1,…Φp和k×d维矩阵H是待估计的系数矩阵。εt是k维扰动项列向量。若滞后期p和r足够大,则可完整地反映模型的动态特征,但滞后期越长,自由度越少,因此,在滞后期与自由度之间应寻求一种均衡状态。下文将以VAR模型为基础,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关系、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模型对城市偏向、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动态效应进行分析。
(二)实证分析
1. 单位根检验。表1检验结果显示,原序列LNUEB是平稳序列,LNID和LNIU是非平稳序列,而经过一阶差分后,一阶差分序列DLNUEB、DLNID和DLNIU均是平稳序列,一阶差分序列LNUEB、LNID和LNIU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可以确定LNUEB、LNID和LNIU是一阶单整序列,即LNURB~I(1),LNID~I(1),LNIU~I(1)。
2. 协整检验。本研究用Johansen法检验LNURB、LNID与LNIU之间的协整关系。表2中的r表示LNUEB、LNID和LNIU之间协整关系的个数,在5%的置信水平上接受r≤1的原假设,即原变量之间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说明城镇化与工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3.VAR模型构建。基于我们选择的变量:LNURC、LNURB及LNNAI,构建3维的向量自回归模型。采用AIC和LR准则来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数为2,并建立VAR模型,如表3。
4.Granger因果检验。表4说明了中国城镇化与工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因果关系。表4数据显示,滞后1-2期,LNURB不是LNID的格兰杰原因,说明城镇化不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没有推动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
滞后1-2期,LNURB是LNIU的格兰杰原因,说明城镇化是工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格兰杰原因,即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中国的工业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了工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究其原因是,城镇化发展使得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这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在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农业富余劳动力、技术工人以及高级人才纷纷转移到城镇或城市,这又为中国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这些都有益于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水平的提高;而滞后期1-2期,均接受LNIU不是LNURB的格兰杰原因原假设,没有充分理由说明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是城镇化的格兰杰原因,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工业经济发展并没有促进中国城镇化的发展。
5.脉冲响应分析。城镇化与工业经济发展的脉冲响应函数结果如图1-4所示。
图1显示,从工业总产值占GDP比重看,工业经济发展对于城镇化一个标准差冲击的响应,除了第8期之外,均呈现出负效应。第1期时负效应为-0.010825,随后开始减小,到第5期时达到-0.000393,而后开始先增后减,并在第8期时暂时转为正响应(0.000555),第9-10期均为负效应。这说明工业经济发展对于城镇化产生了负面的效应,工业经济发展并未有效促进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这与国内其他学者关于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结论基本一致。
图2显示的是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对城镇化的一个标准差响应,在开始时呈现出正效应,在第3期时出现负效应(-0.007917),而后转为正效应,在第7期时又呈现出负效应(-0.001667),随后一致呈现出正效应。这说明,从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来看,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对于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起到了正向的促进作用。其作用机理在于,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一方面提高了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加速了中国农村居民城镇化的进程和速度,最终促进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发展。
从图3可以看出,城镇化对工业总产值占GDP比重的冲击效应,一直呈现出了负效应,在第3期最大值为-0.001903,并且是在逐步减弱的。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城镇化对于工业经济发展产生了反向作用,并未促进工业经济发展。但是这种反向作用是在逐步弱化的,并趋近于零的。究其原因是,在中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我们过度重视城镇化规模,忽略了城镇化发展质量,并未实现城镇化与工业经济发展的互动发展。
从图4可以看出,城镇化对工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冲击效应开始时为正效应,第3期为-0.000152,随后的第5-10期均表现为负效应,并且是逐渐减弱的。这说明城镇化发展对于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并未产生多大的促进作用,或者说这种作用不是很明显。究其原因在于,城镇化的发展并未激发中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进而对于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并未产生多大的促进作用。结合图3和图4可以看出,中国城镇化对于工业经济发展并未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过度关注城镇化发展速度和规模,忽略了城镇化发展质量。
6.方差分解。表5是跨期为10期的城镇化的方差分解表。
表5是城镇化的方差分解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城镇化水平波动不仅受自身冲击影响显著,同时还受到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城镇化水平的波动受自身冲击影响在第一期达到100%,随后随时间推移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到第10期以后保持在85.11%。工业总产值占GDP比重和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这两个指标对于城镇化变动的冲击不尽相同,工业总产值占GDP比重对于城镇化的冲击大于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对其的冲击。来自工业总产值占GDP比重对城镇化变动的贡献率的冲击起初很小,随后逐渐增大,最后稳定在14.44%左右,也就是说城镇化预测方差的14.44%,这可由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动来解释。但从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这一指标看,工业经济发展对于城镇化变动的影响和冲击不是太大,大概保持在0.46%左右。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城镇化水平变动不仅受到自身变动影响,工业经济发展对其也有显著影响,从长期来看贡献率达到了85.11%、14.44%。
表6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方差分解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受自身冲击影响,同时还受到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工业经济发展的波动受自身冲击影响保持在第一期为80.36%,随后随时间推移大致呈现出稳中有降的趋势,到第10期以后保持在79.35%。城镇化对于工业经济发展的冲击不是很显著,第1期为19.64%,随后开始增强,并于第3期达到20.57%,第4-10期呈现出阶段性变化趋势,第10期时为20.02%。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工业经济发展受自身变动影响较大,而城镇化对其不太显著,从长期来看贡献率达到了79.35%、20.02%。
由此可见,城镇化与工业经济发展的互促作用不是太明显,城镇化对于工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要弱于工业经济发展对于城镇化的促进作用,这同时也说明了中国城镇化发展和工业经济发展均处于较低的水平。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中国城镇化发展与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得到以下结论:中国城镇化与工业经济发展互促作用不是很明显,但城镇化对于工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要弱于工业经济发展对于城镇化的促进作用。从长期看,工业经济发展对于城镇化发展的贡献率为14.44%,城镇化发展对于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为20.02%。
(二)建议
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对应的政策建议:
第一,提高中国城镇化质量,实现城镇化与工业经济发展的互促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是促进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城镇化质量的核心内涵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个过程会有效激增消费需求,改变现有的消费结构,为中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市场条件和前提。
第二,加快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工业企业是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核心主导力量,同时工业企业的发展状况也是反应城镇化中的居民或消费者需求的满足程度和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和效益的重要表征。随着工业经济发展,工业企业面临着产能过剩、税收负担、资金成本上升所导致的企业经营压力大等障碍和压力,这需要中国工业企业要加快企业的转型和升级。中央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行与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相对应的体制机制、管理方式、生产要素市场改革,切实做好政府在市场配置资源中的服务性作用,明确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大力发展私有经济。私有经济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私有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可以提高城镇居民和进城农民的就业水平,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市场条件。另一方面,可以为中国城镇化发展提业支撑,促进中国城镇化的发展。
第四,大力发展农村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村消费结构升级。农村城镇化进程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农村的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均低于城市的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中国城市和农村的工业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存在较大差异,城乡二元结构明显,这也是农村城镇化质量低于城镇化质量的重要原因。农村的公共设施落后,公共产品服务水平较低,农村生活成本较高,农民收入水平低下,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的消费结构转换和升级。中国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应该是在农村消费结构转换和升级的背景下完成的,让农民、农村、农业切实的享受到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成果。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马远,陈军.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动态关联效应研究-以新疆为例.管理现代化,2012(5)
3.刘刚.产业发展及结构优化进程中城镇化效应的研究.市场论坛,2013(2)
【关键词】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湖北省;相关性
一、引言
城市化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2001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指出,新世纪对于中国有三大挑战,居于首位的就是中国的城市化,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产生最重要的经济利益”。2010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将“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1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一个综合性概念,不仅是一个城市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市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即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区域的不断减少,城市区域的不断增加;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由农村向城市聚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份额的下降及第二、第三产业份额的上升;城市自身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城市功能对农村的辐射影响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水平一般用城市化率来表示。城市化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人口占其总人口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城市化率=国家(地区)城镇人口/国家(地区)总人口×100%
二、湖北省城市化水平发展的现状
图1
湖北省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之一,湖北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水平的提高对劳动力需求的不断增加,人口的城市化水平趋势更为显著。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用于衡量城市化水平最常用的指标是人口城市化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78年的17.92%到2011年的51.27%,涨幅高达411.6%,而湖北省城市化率也从1978年的15.09%增长到2011年的51.83%。显示出我省的城市化水平从建国初期到现在一直保持增长的趋势。2001年,我省城市化水平为40.22%,在全国31个省市中居第12位。现在,这一比重已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13%,这在中西部地区(内蒙古除外)是“拔尖”的,但比排在“前三甲”的上海、北京、天津低30个百分点以上,与同为老工业基地的辽宁、黑龙江、吉林相比,也有10个百分点左右的差距,这与我省城市的规模尚小、功能较差有关。如,我省大城市只有4个(武汉、襄樊、荆州、黄石),比辽宁少6个,特大城市只有武汉,比辽宁少3个。而到2011年,我省城市化水平高达41.83%,城市化率一年提高2.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6个百分点,同时转移农村人口达到138.27万人。图1中,我们观察中国城市化率与湖北省城市化化率(其中x1为全国城市化率,x2为湖北省城市化率)。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与我省城市化水平都大体表现为逐步上升的趋势,但是湖北省的城市化水平在1998年到2005年间高于全国城市化水平,到2006年至2010年间略低与全国城市化水平,而到了2011年开始高于全国城市化水平。
按照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地区的城市化率高达50%,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以后,就进入了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加速发展期。而2011年我省人均GDP为5300美元,远远超过了3000美元,这表明湖北省城市化正处于加速发展期。如果这一时期城乡一体化改革体制和政策调整有重大突破,城市化率有望达到60%至65%。因此,这一时期政府调整城市化改革,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化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发展的相关性检验
自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进程才开始加速。据钱纳里的世界发展模型(钱纳里,1988),在工业化率、城市化率同处于0.13左右的水平以后,城市化率开始加速,并明显超过工业化率(见图2,工业化率指制造业附加值占GDP比重,城市化率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图2 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较世界发展模型
同时,发展中的城市以其聚集效应为工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并且提供一个总量不断扩大、由较高收入的城市就业人口组成的市场,对工业持续增长起到拉动作用。对发展中国家说,城市化还通过不断吸收农村人口而改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使经济走向现代化。
(二)最小二乘估计
本文在此处使用湖北省1982—2011年城市化水平数据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数据,把城市化率作为解释变量,人均GDP作为被解释变量,来分析湖北省城市化水平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首先,利用了最小二乘估计,通过简单的回归分析,得出下图表: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3768.020 80.57746 46.76270 0.0000
X 0.033243 0.003837 8.664842 0.0000
R-squared 0.903707 ????Mean dependent var 4411.100
Adjusted R-squared 0.891670 ????S.D. dependent var 301.4677
S.E. of regression 99.22363 ????Akaike info criterion 12.20949
Sum squared resid 78762.64 ????Schwarz criterion 12.27000
Log likelihood -59.04743 ????Hannan-Quinn criter. 12.14310
F-statistic 75.07949 ????Durbin-Watson stat 0.539583
Prob(F-statistic) 0.000024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拟合度为0.9037,可见我省的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呈现高度相关关系。由此我们可得出结论:中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程度非常高。
(三)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
目前,对时间序列的分析是通过建立以因果关系为基础的结构模型进行的,而无论是单方程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还是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都要求这些数据是平稳的,以此来判断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同时,我们还需要在序列平稳的基础上,分析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以此证明城市化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不是偶然事件。这里也是选取了湖北省1982-2011年的人均GDP与城市化率的数据来分析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和协整检验,见下图:
Null Hypothesis: D(ZC) has a unit root
Exogenous: Constant
Lag Length: 1 (Automatic based on SIC, MAXLAG=5)
t-Statistic ??Prob.*
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statistic -4.903188 ?0.0009
Test critical values: 1% level -3.788030
5% level -3.012363
10% level -2.646119
*MacKinnon (1996) one-sided p-values.
(这里的ZC值的是人均GDP)
从结果可以看出t检验值为-4.903188小于显著性水平,说明人均GDP无单位根,且差分平稳(这里按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得出城市化率也是无单位根也就是平稳的),所以序列人均GDP和城市化率都具有平稳性,这里可以进一步证明城市化水平是对经济发展有影响,两者之间存在关系。接着,我们对残差e做时间序列模型,进一步得出协整检验的模型,见下图:
Null Hypothesis: D(E) has a unit root
Exogenous: None
Lag Length: 0 (Automatic based on SIC, MAXLAG=5)
t-Statistic ??Prob.*
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statistic -4.046689 ?0.0000
Test critical values: 1% level -2.674290
5% level -1.957204
10% level -1.608175
*MacKinnon (1996) one-sided p-values.
从图中依然可以看出序列e无单位根,说明两个序列在显著性水平上也是协整的。说明城市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协整的,具有相关性。
然而,从梁强在对《城市化水平对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分析》的脉冲响应模型检验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化率在初期对经济发展有持续的正向作用,到一定时期之后开始呈现负面作用,到末期又回归到正向作用。这说明了开始城市化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呈现正相关关系,然而,维持过快的城市化水平不仅不会促进经济发展,相反还会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作用,阻碍经济发展的步调。这主要是因为过快的城市化率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城市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失业率上升等。后期又经过政府政策的调整和体制改革,最终回归到稳定的正向关系。因此,我们认为,城市化水平当以一定的增长速度,才能有效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当城市化水平发展过快时,有可能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的脚步。把握好城市化水平的节奏尤为重要。②
三、城市化水平对湖北省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城市化水平提高能扩大湖北省的市场需求
目前,湖北省的市场需求和城市化均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处于较低水平。根据斯密的观点,农村与城市相比,有些业务,哪怕是最普通的业务,也只能在大都市经营。虽然这个观点不一定全部正确,但是却能说明了城市化过程也就是市场需求增加的过程,随着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对商品的需求相应也会增加,从而带动了食品、服装、机械、电子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城市人口的消费能力远远高于农村地区,所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能极好的带动市场消费。城市既是经济中心,又是区域最大的市场,城市市场规模越大,其经济优势越明显,吸引区外各种生产要素的能力越强,城乡之间的交易越频繁和交易量就越大,城市带动乡村经济的能力越强(段瑞君)。
(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2010年从湖北省统计年鉴可以看出,湖北省的人均耕地面积为0.87亩,农林牧业人均占有为0.37亩,而我国的人均耕地1.51亩。同时,从1978年-2010年湖北省城镇失业率均低于4.4%,处于充分就业阶段,这同时也在透露信息表明湖北省城镇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也显示了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必要性。因此,对农村人口众多的湖北省来说,在没有耕地与农林业的优势情况下,只有加大城市化水平,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的同时,把所有劳动密集型企业都向外转移,在产业链上力求紧密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进而全面提升城市的就业吸纳能力,才能很好的扩大湖北省地区的就业。③
(三)城市化水平提高有利于发挥聚集效应
目前,湖北省与东部地区的省份相比,城市效应还存在很大差距,东部地区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形成了城市聚集效应的增长极。湖北省由于城市规模偏小,城市化水平较低,吸收各种生产要素的能力不强,目前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城市效应,只有加快城市化进程,吸收优秀人才和资金投入,尤其是通过武汉地带圈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把优质资源汇聚到城市,从而带动本区域的经济增长。
(四)城市化能够促进湖北省的创新
三星公司的雅各布斯说:“大部分的街区都应缩短距离。也就是说,要有很多在大街以及转角相遇的机会”,使得城市充满差异意味着高产出、中产出、低产出和无产出企业的混合”。通过城市化,使得创新在城市群里集聚,也就是“缩短街道”,把各种高新技术聚集起来,形成创新集群体,同样也能汇集广泛的创新意识体,把大批产业相关的企业聚集在城市中,既加强了彼此的竞争,又能产生互相学习的效应,使原来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为创新优势。
四、结果分析与总结
2011年湖北省城市化水平首次全国平均水平,达到51.83%,但是总体来说,城市化率相对于东部地区依然较为低下,因此,加快提高城市化水平极其重要。城市化本质上是一个人口的地域集中过程,人口和经济的集中便于经济活动利用技术和资本的外部性,通过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生产率,增加盈利能力,从而促进资本高效和创新体制的形成。结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合理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可以很有效的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形成城市创新圈、人才圈和增长极,增加地区就业。而维持过快的城市化率却会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作用,不仅不会促进经济发展,相反,还会阻碍经济发展的步调。因此,在强调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时也要注意其不良的影响,以循序渐进的步伐加快城市化进程,推动经济发展。
注释:
①江易华,程琼.湖北省城镇化现状及对策分析.
②梁强.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分析.
③段瑞君.中部崛起的城市化探析.
参考文献:
[1]梁强.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分析[J].兰州学刊,2011(11).
[2]王小鲁,夏小林.城市化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R].是国民经济研究所,2011.
[3]江易华,程琼.湖北省城镇化现状及对策分析[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26).
[4]段瑞君.中部崛起的城市化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6).
关键词 城市公共交通 经济发展 思考
中图分类号:F572.89 文献标识码:A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的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元素,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城市公共交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城市公共交通作为城市的枢纽,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强化了城市的整体建设。
一、城市公共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城市公共交通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来说是一种纽带,这种纽带的作用既体现为内在的融通,又体现在对外的融通,这种内外呼应的作用是其他交通所不具备的。
(一)内呼作用。
从内呼的角度来说,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的内部是一种枢纽,在城市公共交通的作用下能够促进城市交通更加合理,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捷,进而更好的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对于城市而言,自我发展离不开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的作用下,城市的发展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使得城市能够进行良好的内部协调,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二)外应效应。
外应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另外一个作用,在城市经济发展中提供了保障。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各个城市的公共交通主要是服务于城市内部,为城市内部的居民的生活提供了诸多的便捷。但是,从广义上来说,城市公共交通与城市外部交通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带动的关系,没有城市公共交通的保障,也无法促进城市交通运输的根本发展。因此城市共交通能够促进城市运输事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当前城市公共交通现状分析
从目前我国的城市公共交通来看,其在运行的过程中没有充分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尤其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对公共交通的需求之大是当前的城市公共交通所不能满足的,针对目前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整体水平来看,其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公共交通路线分布不合理。
在我国的所有城市中,公共交通都是有自己固定的路线的,每一条公共交通路线都有自己的线路和站点,在线路和站点的设置上欠缺合理性是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比如说在我国的许多城市中,繁华地带的线路相对较多,众多的路线汇集到繁华地带,对于繁华地带来说无疑是一种交通上的压力。这种不合理性非但没有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反而有碍于城市交通的优化。
(二)忽视了经济效益。
从目前我国的诸多公共交通整体情况来看,其存在大多以事业单位为主,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而且很多公共交通忽视了经济效益,没有将经济效益作为经营的一个重要目标,反而将公共交通作为一个公益性的单位运转,这种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与城市经济发展相背道而驰,忽视经济效益公共交通不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三)运营方式过于平面化。
根据目前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的运营方式来看,城市公共交通主要集中于公交汽车、出租车、地铁、轻轨等方面。在这些运输模式中没有形成一种必然的联系,影响了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中,单一化的、平面化的城市公共交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阻力。
三、优化城市公共交通促进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优化城市公共交通,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是目前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略,在当今的社会中,城市要想获得新的发展,获得新的机会,就必须强化交通,以公共交通的强化为基础,带动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能够更好地协调城市发展的步伐。
(一)优化公共交通的路线。
优化公共交通路线是需要一个全局的观念,即从整个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商业区和不同居民区的不同需求来制定相应的路线图,从而在整个城市内部形成一个稳定的、科学的、合理的路线,这样才能在避免交通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城市经济的发展。可以说,以城市公共交通路线为基础,进而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十分合理的,其将更好的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科学化进程,使城市公共交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并非是一大阻力。
(二)协调经济性和公益性。
对于城市公共交通来说,其不仅仅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获取经济效益的能力。针对目前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过于侧重公益性这一特点,需要进一步协调二者的关系,使得公益性和经济性能更得到合理的发展,最终以城市公共交通的经济发展带动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
(三)建立立体化的运营模式。
立体化、多元化的运营模式是促进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方面,比如说现在许多城市已经建设了高架桥、地铁等不同的公共交通轨道,这使得地铁、公交等多种交通模式共同存在,而且充分的利用空间资源和地下资源。在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诸多城市一直致力于平面化的公共交通建设,忽视了立体化的公共交通建设。针对目前广大城市的需求,需要建立一个立体化的城市公共交通,促进城市公共交通能更好的体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最终促进城市的发展。
总之,在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过程中,要对城市公共交通与城市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衡量,从而进行精准的定位,突出城市公共交通建设的优势所在,进而进一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城市公共交通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作者:贵州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经济、工程经济)
参考文献:
[1]徐华兵.城市公交优先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0(6)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发展;作用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呈现不断深入的势头,城市规划在实现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以及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进程当中,广大城市管理人员通过设计、制定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的城市规划来明确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指引城市经济发展的方向、控制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从而有效推动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在城市规划的进程中,城市经济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1]
一、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城市规划是达到社会发展目标以及城市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通过世界上大量的实践得知,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好的城市规划决策有概率盘活一盘棋,入错则非常容易适得其反。[2]凭借城市规划措施来提升城市资本的合理竞争力,追求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的最佳组合,是当前各个城市建设所共同追求的目标。
(1)充分应用城市规划的作用,推动城市经济获得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城市规划的根本在于指引,针对城市的环境、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实施宏观的调控。具体而言,城市规划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合理配置城市当中的土地资源,科学指引城市当中各种建设的发展,平衡城市当中的消费结构,维持城市经济的稳步提升,最终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2)在城市的空间布局方面寻求全新的经济增长点,健全城市经济的功能布局,使得城市当中的经济环境更为适应现代化都市的发展需求。3)明确城市中的开发建设方向,统筹安排各个投资环境的选择以及各个大型建设工程的选址,充分发挥整体投资的经济利益,达到城市规模经济效益的目的。4)保障城市各种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有效满足城市当中生活与生产的各类需求,逐渐达到城市规划的高效、公平原则。5)制约损害公共利益的各类建设项目,同时要在满足城市规划原则的先决条件下,针对一些群体或者个体投资者进行鼓励,并且要想社会当中一些收益偏低的公共设施进行投资,不断拓展公益性工程的建设。6)落实政府关于城市发展的方针,保证城市当中的用地规模与人口规模获得稳定发展。总而言之,处于市场经济中的城市规划,其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并且能够起到较为独特的经济作用,城市规划当中的市场机制和干预机制之间联系越密切,城市规划越能够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为城市创造出全新的价值与财富,越能够提升城市在国家经济体系当中的地位。[3]
(2)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城市规划的不断健全。当城市规划在对城市经济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城市经济也能够对城市规划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能够推动城市规划实现全新的发展。城市经济发展是在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提出的,其是适应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的。城市经济发展对于城市的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需要城市为城市经济的发展供应优质的空间环境与社会环境,其同时也是对城市规划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处在这样的要求下,城市规划才能够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能够为城市规划供应充足的物资支持,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从而有效提升城市中建设资金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而社会也就能够设计更高水平的城市规划,而优秀的城市规划则能够有效推动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4]
二、平衡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建议
(1)优化城市产业与空间结构。城市规划应当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设计以后产业空间布局的目标以及产业机构的发展方向,不断改造中心城区,实施新区拓展,从而有效优化城市的空间布局,进而有效促进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1)中心城区改造。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口进入到城市的中心地带,导致城市中这些中心地带的居住面积、交通以及环境情况不断恶化。城市规划应当顺应产业机构与城市发展的调整方面,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实施计划与规划目标,采用财政投资或者吸引社会投资等措施,在中心地带淘汰一些落后的产能,大力推动高附加值与低污染的第三产业,持续优化产业机构,推动城市顺利发展,实现城市经济有序发展的目标。2)拓展城市新区。城市在不断发展的进程当中必然会面对许多有力的内外部因素,如良好的外部发展机遇、自身经济实力持续提升等,城市的决策层应当制定出具有预见性与前瞻性的城市规划目标来掌握这些良好的发展机遇,有效整合常识当中现有的各类资源,设计与构建科学的、系统的、完整的城市功能新区。通过不断地拓展新区,来提升城市的规模,从而有效提升城市的辐射与聚集功能,不断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2)整合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管理。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不仅需要运营,同时也需要管理。“管理”的本质在于以加大规划管理力度为龙头的综合管理,其始终贯穿在整个城市资本原作的进程当中。城市规划管理体系应当进行转变,以此来适应城市经营的改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为:一是集权与分权有机融合的城市规划管理体系,二是加大适应城市经营突变的城市规划管理政策研究力度。针对城市规划管理体系当中集权与分权的利弊研究,提出集权与分权有机融合的城市规划管理体系才可以在充分发挥城市经营能动性的同时,有效预防其所出现的违规行为。集权――城市规划管理的权利主要集中在市级城市规划专管机构,针对其所管辖的区域实施集中式的管理模式,分权――城市规划管理机构应当适当将一部分的权利下方到各个市级规划专管机构中。
(3)科学配置土地资源,推动城市经济有序发展。城市当中的土地是人们在生活活动与生产的重要载体,属于城市建设的关键资源。政府是配置土地资源的主要力量,应当立足于城市经济状况与产业结构情况,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方向,通过城市规划持续调整目标,逐渐协调各类影响土地发展与利用的利益与因素,从而有效引导与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组合与高效配置。根据土地有偿使用的基本原则,不断健全地价的形成体系与监督体系,保障地价的发展适合城市发展的需求,从而有效推动城市经济实现有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城市规划指的是针对城市的实体与空间发展实施的预先考虑。其对象主要侧重于城市当中的物质形态,关系到城市当中项目的设计安排、运输设备与道路的设置、建筑与的空间布局以及各个产业的空间布局等。而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能够为城市规划供应充足的物资支持,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经济是城市实施规划的基础条件,城市规划则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只有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平衡,使得两者成为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相辅相成,才能推动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书林,杨秋生.城市规划行为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宏观作用与
意义[J].现代装饰(理论),2011(06).
[2] 贾晶晶.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J].黑河学院学报,2011(02).
[3] 高中清,李志勇.试论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J].科技信息,
关键词:城市;水利经济;关系;效用
1引言
一个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很多,但是水资源为最重要生态环境因素。一般来说,海滨、江边、水乡等城市都形象的表现了城市和水之间的关系,就算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城市,其都是靠近水资源而建立的。城市水系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不仅仅可以防涝抗旱,还可以调节该城市的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随着经济发展,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中人们对于水资源的利用需求也大大提高。专家根据数据推测,我国城市生活用水量将会在2050年达到720亿立方米。随着近年来水利工程的建设加快,城市进程也不断推进,而水生态是人居住的主要资源,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2城市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市水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呈现出无法满足人们需求的状态,其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也会呈现出一定的滞后作用,城市水资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3点:(1)洪涝灾害。水资源和城市发展二者是相互作用的,当水资源满足城市建设的需求时,水资源就有利于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当水资源无法满足城市建设的要求时,城市经济也会收到其影响。当前,我国仍旧有一半以上的城市没有完善的防洪措施。大多数的城市的防洪水平较低,甚至难以应对国家规定的100年到200年一遇防洪标准,有些河道甚至无法满足20年一遇的标准,一旦出现了洪涝灾害,则会给人民群众带来大量的损失,使得城市经济严重滞后。(2)城市防洪建设设施不足。因为城市原油局面被水泥地、楼群和其他人为建筑群替代,那么这就会使得排洪面积小,地方难以渗水,汇流时间短,从而容易造成洪涝灾害。(3)生态环境恶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开始越来越大,城市逐渐向原本农村地区扩张,从而道路不断扩张,城市保水能力下降,原本的植被覆盖面被马路、楼群所替代,而且随着城市中的湿地和水域面积大幅度下降,使得城市生态变的异常脆弱,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城市经济难以进入到良性循环当中,城市经济的增长速度放慢。
3城市水利建设开发并用
3.1更新水利观念,加大城市水利功能多样化
(1)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满足生态环境的进一步发展,从而需要确保城市水利生态化,城市对水资源的建设需要从生活、生产用水中出发,从而形成人水相依的关系,确保人们的生产、生活用水,以此确保城市经济正常健康发展。(2)建设必要的水网和水工程设施。在进行城市水利工程建设中,需要进行全面规划、统筹监督,联系不同水系,从而建设合理、科学的水利工程,利用优秀的水利文化设施来完成城市生态环境的提高,从而使得城市形成“水域共建、水绿共融”的独特城市生态风格,形成特有的水利经济体制。(3)加强城市工程建设的同时,提高水生态环境质量。1)对城市原有水资源提供行政上的保护,建设饮水区,来确保城市饮水安全。2)保护地下水资源。由于供人供水、雨水、污水都会对地下水资源产生污染,是城市建设良好的水生态的影响因素,地下水对于城市的生活、生产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城市领导班子必须要确保地下水资源的洁净。
4水利经济效用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开始向农村地区扩张,并且城市人口剧增,所以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供需矛盾也越来越尖锐,水资源成了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就以河北石家庄为例,其地下水降落中心区已经达到50米,并且漏斗地区逐渐扩大到300多平方米,城市处于严重缺水状态,这样的水资源状况,已经严重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5实现城市水利经济发展的措施
水资源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资源,城市想要进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解决好城市水生态的问题。(1)首先要对水进行正确的认识,水不仅仅是自然资源,又是经济资源,更是战略资源。水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在农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形态中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城市如果没有水资源以及良好的水利措施,那么谈和城市经济的发展。(2)在城市建设发展中,首先要确保城市水资源可以满足日常生活生产,否则会出现过度抽取地下水,超过城市水生态的原本承受能力。而且一些缺水城市为了满足其用水需要,往往会不惜成本的进行调水,由此可见,水资源对城市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城市在利用水资源进行经济发展时,需要建立节能减排的产业,尽可能进行水资源的循环使用,以此来确保经济发展。(3)人类自身各种功利化活动, 是影响水环境的主观原因。城市需要建设良好的水生态来促进城市经济发条,就必须要减少城市污水排放,并且建立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统,减少城市自身排洪压力。并且需要建立科学的供水体系,做到先地表水、后地下水,最后为环境水,从而使得城市形成和谐的生态环境,从而使得城市经济处于良性发展。
6总结语
一个城市的水环境直接影响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一个发展规划良好的城市必定是具有健全的城市水资源规划,在城市发展中需要重视如何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来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并且维护城市经济带,促进城市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索丽生.城市水系建设[A].中国水城市长论坛主题报告[C].2003.
[2]王儒涛,城市生活供水量预测方法研究[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6(5):17-19.
[3]任光照,徐小恺,王国新.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业绩与前景[J].水文,20155(5).
园区经济与城市经济的互动机制
1.园区对城市经济的辐射、带动机制
园区通过得天独厚的优惠政策、交通等基础设施,吸引企业、项目、资金和人才向园区集聚,带来技术、信息和物资的聚集,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产业集聚,带动和引领园区、城市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如美国硅谷、印度班加洛尔、台湾新竹工业园。园区经济的发展除了增强城市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之外,还促进自身经济发展空间膨胀、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使城市和园区在产业、空间上相互融合,最终融入到城市体系中。因此,强化园区的集聚功能和簇群功能,增强招商引资的竞争力,有效地引进大集团、大项目,充分发挥园区经济对城市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2.城市经济对园区经济的反哺机制
城市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带来新的、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影响和推动园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园区功能的完善,促进园区经济转型升级。从空间上来看,城市经济的发展不但促进园区的城镇化,而且使建成区不断向外拓展,加速了城市与园区的融合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园区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的主要模式
近年来,各级政府和各类园区通过退二进三、土地置换、产业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房地产业、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城市功能等,进行第二次创业,加快园区经济的转型升级步伐。
模式一:行政区调整驱动模式
园区与所在的行政区域在城市管理与行政权属上存在着条块分割、交叉重叠等问题,在土地征用、安置拆迁及行政执法等方面需要借助所在区域政府或上级政府。这种特殊的行政隶属关系,导致园区经济发展遭遇到了“行政壁垒”。园区所在地方政府与园区争夺土地、投资、人才等资源。因此,应注重园区行政级别的提升,将其从“城市孤岛”转化为城市主体的一部分,融入到城市经济发展中去。目前,一些园区开始将园区管理机构与所在行政区域合并,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使园区兼有行政管理和园区管理双重职能。如天津的滨海新区、重庆的两江新区、苏州高新区等。
这种模式需要根据园区的发展实际和需求,调整园区的地域范围与行政权限,便于对园区的建设、管理、招商引资和资源分配等。
模式二:产业群体社会化创新模式
园区内产业集群从松散型价值链向紧密型价值链,或者从紧密型价值链的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进化隐性升级,其根本目的在于园区内、园区之间、园区与其他区域之间,在园区企业的生产网络、技术信息网络和社会关系网络三个层面协调集群中各利益主体行动,进行资产、资本和技术的累积、整合与优化,最终实现园区整体绩效最大化。
园区管理部门利用宏观调控手段,加强产业内与产业间的联系,形成园区产业网络,建立相对稳定和快速的物流、信息流渠道;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引进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大项目,带动园区产业层级的提升和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要素资源。这就需要通过加强园区的公共服务平台,发展酒店、餐饮等传统服务业,重视物流、法律、会计、融资、人才服务等生产业,促进产业的融合与产业链的形成,构建完整的服务业产业体系。如苏州高新区的物流产业园、围绕先进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而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
模式三:空间升级拓展模式
早期的园区开发由于受资金、企业、土地等的限制,主要采用滚动开发模式,使得园区缺乏统一规划、功能混杂、基础设施缺乏,也制约了园区经济,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转变园区滚动式开发模式,加强规划、功能分区和土地置换,并预留区域性的物流、商贸中心用地;利用交通枢纽,构建“点-轴-网络”体系,优化园区空间布局与结构,园区空间升级拓展;打破传统单一的生产园区模式,从“生产型社区”向“城市/半城市型社区”转变。
空间结构的优化为园区经济的进一步升级转型提供了物质形态基础和设施保障,使园区从单一的产学研基地向结构稳定、形态多样性的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变。如中关村科技园由最初的一个园区发展成目前的“一区十园”;西安高新区一、二期目前已经由原来的制造、研发为主的产业园区转型为以商务会展为主的服务业中心,发展起了沿高新路、科技路的第三产业集中发展的街区。
模式四:城市功能再造模式
早期,大多数园区远离市区,缺乏相应的生产、生活配套服务建设,园区职工主要采用“钟摆式”的通勤式生活方式,企业为其在园区工作而提供交通、餐饮等基本生活服务。随着园区企业数量增加和园区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的向外扩张,园区内的人口、企业数量增加,园区逐渐衍生出生活区,并逐渐与城市融合,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或城市新区,急需相应的生活配套服务。同时,园区的发展和生产的专业化、市场化,也派生、吸引一批为专业化制造企业和大型专业市场服务的商业物流、商业中介、技术咨询以及金融、会计、法律、市场调查、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培训和教育机构等服务组织。因此,园区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需要再造城市功能。
结语
关键词:会展经济 区域经济 带动作用
会展是随着社会生产力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产出高而投入低、高效益且无污染的经济形式,在整个资源配置体系中占据重要组成部分时,才标志着会展业的形成[1]。其中,会议业和展览业为狭义的会展业总称,而会议、节庆活动、大型活动、展览等则统称为广义的会展业,内容上主要包括会议和展览这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应当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区域经济是指特定地域空间内的经济活动体系和运行机制的总称,由各种经济要素发展而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年的研究结果表明,会展业的发展对于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1.会展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关联性
会展经济与区域经济既有相关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2]。会展经济与固定的区域经济不同,是具有区域特色的跨区域发展经济,它可以包容多种经济发展成分,吸引多元化要素,不完全受特定地域空间和特定产业部门的限制。因此,在特定的区域经济体系中,会展经济能够表现出所特有的区域特性,形成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主体。而两者具体关联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会展经济属于城市经济的一部分,它具有强烈的城市经济特征,而城市可以理解为一个特殊的区域,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城市也是一种区域经济,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城市所在区域的核心,因此城市经济自然就是所在区域的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会展业是会展经济的核心,而从另一方面来看,会展业算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发展行业,是构成区域经济体系的一部分,对区域经济结构的完善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会展业的市场,所以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着会展经济的发展。第三,城市经济属于区域经济的核心,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带头作用。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区域经济的依托,而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城市经济的带动,可以说两者发展荣俱荣,损俱损。而正是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关系,造成了城市和区域两者间的分工,形成各自的明显优势。
2.会展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2.1会展经济对城市会展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
会展经济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然而城市在发展会展业的过程中,所带动的相关产业主要由前向关联产业、旁侧关联产业以及后向关联产业这三个部分组成[3]。
首先,会展经济前向关联产业。会展经济前向关联产业主要包括品牌会展的标志识别、会展反馈、跟踪、分析以及对会展群体式通讯系统的开发等,通过对会展过程的分析以及对相关经验和教训的总结能够对会展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的影响。同时,会展经济的发展对企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我国的会展经济前向型产业较之发达国家仍然相对落后,而这也为我国会展经济的发展指明发展方向。
其次,会展经济旁侧关联产业。会展经济旁侧关联产业主要包括、餐饮、住宿、销售、交通、文化、物流、旅游、环保、保险等多个方面。城市举办会展的过程会吸引大量的观众及其参展商前来观看,这些人的餐饮和住宿问题形成较大的需求,因此餐饮业和住宿业就得到较大的发展。从通讯和交通来看,举办会展的过程必将带动大量的人流和物流,因此无论是城市交通还是业务通讯都将产生较大的需求量。而从销售业来看,大量的人群涌入城市必将对各种生活以及生活用品产生较大的需求。保险业也是如此,产品展览、人群出行,专利产权等必将涉及保险行业。
最后,会展经济后向关联产业。会展经济后向关联产业主要由会展咨询、广告、展场布置、场馆建设以及会展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组成[4]。在一些发达国家存在着专业性较强的会展广告与会展咨询企业,这些企业为会展经济的发展和竞争中提供优质的保障和发展经验,而展台的搭建和布置都是由其它专业的企业来完成,这样就减少了相应的资源浪费,达到了较高的工程质量和工程效率等特点。这些产业的发展是这些发达国家中会展经济之所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同时会展经济的发展也为这些产业提供了更多的相关业务,而这些业务大都是有独立的专业企业来完成,这与我国的会展经济发展状况截然不同。而这就正好暗示了我国会展业的发展空间。
以上几点可以看出会展经济的发展能够有效的推动会展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2.2 会展经济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带动作用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以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生活环境为条件的公共服务,同时也是城市发展中的硬件系统,作为城市活动和经济发展的载体,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发展水平的体现。其中,会展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大型会展举办能够明显的试验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与漏洞,从而更好的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指明规划方向。一般来讲,大型会展活动的举办和开发都会带动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兴建。相对于会展活动来说,专业的会展场所条件还不够,还需要发达的交通、高校的通讯充足的后勤、有效的废物处理部门可靠的突发信息监测系统等,这都是大型活动会展的举办对城市所提出的基本要求。不过,会展经济本身具有高回报的性质,会展经济的发展能够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这就使得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资金。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互惠双赢的局面。
2.3 会展经济对城市发展的宣传和营销作用
大型的会展活动一般都会邀请大量的媒体进行转播和报道,从而吸引众多的参展观众关注,这就为会展经济初步发挥出城市宣传的作用奠定了基础。同时,会展活动的成功举办能够为城市带来正面的效果,尤其是人们在讨论会展的时候,一般都会提到会展的举办地点,随之便是该地点的特色、景点之类的,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城市曝光度、建立了良好的城市形象。另一方面,由于大型的会展活动一般都规模宏大,其中的参展商家都有一定的影响特点,会受到投资者的密切关注。因此,通过这次会展的举办,能够让投资者更加客观的认识到城市本身所具有的投资环境和特点,并以此为城市的发展吸收大量的投资,这样就为吸收外来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有效促进了投资积极性。
另外,城市也能够利用会展活动这一机会来对本地的新技术和新产品进行推广和宣传,而且会展活动的举办有利于扩大城市人员、物资、信息等方面的交流,能够吸引大量的科学技术和先进设备投入。城市利用这些条件可以加强与其它城市间的交流和合作,为城市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验。
3.总结
综上所述,会展经济的发展能够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城市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核心,因此会展经济相应的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所发挥的带动作用主要包括:会展经济对城市会展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会展经济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带动作用、会展经济对城市发展的宣传和营销作用。这几大作用充分的说明了会展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对我国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武文、邬佳桦.会展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竞争力的提升[J].特区经济.2014(5)
[2]魏晓莉.会展经济:转型城市新的发展助推器――对大同市会展业发展状况和绩效的思考[J].沧桑.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