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流动资金测算管理办法范文

流动资金测算管理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流动资金测算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流动资金测算管理办法

第1篇:流动资金测算管理办法范文

关建词:商业银行 贷后管理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185-02

2008年以来,为积极应对全球日益蔓延的经济危机,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商业银行的各项信贷业务迅猛发展,信贷规模急剧膨胀,为我国拉动内需、促进增长,迅速走出经济危机阴影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长期以来,贷后管理一直是我国国有银行信贷管理的薄弱环节,由于在信贷经营中存在的惯性思维和做法,当前的贷后管理工作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最近银监总会下达了商业银行《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项目融资业务指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已将贷后管理问题作为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重要环节予以强调和规范,充分说明加强贷后管理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信贷总量急速扩大的条件下,贷后管理工作的相对滞后,成为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一大隐忧。

那么,在我国积极的货币政策条件下,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加强贷后管理工作,来确保信贷资产安全?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贷后管理是指从贷款发放或其他信贷业务(包括表内业务、表外业务、投行业务、中间业务等等)发生后,直到本息收回或信用使用收回的全过程的信贷管理。

贷后管理是信贷管理的最后环节,对于确保银行贷款安全和案件防控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贷后管理是控制风险、防止不良贷款发生的重要一环。因为市场是变化的,客户的经营财务状况也是不断变化的。可能在审批授信时客户经营财务状况良好,但由于全球经济的不断变化,行业政策的影响、客户经济行为失误的影响,上下游企业的负面影响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客户的经营状况,原材料涨价、市场萎缩,会引起客户经营财务状况发生恶化。贷后管理就是从跟踪客户所属行业、跟踪客户的上下游、跟踪客户本身经营财务状况包括其商业信用的变化,及时发现制约商业银行贷款按时归还的蛛丝马迹,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

二、商业银行贷后管理工作的现状

贷后管理是指从客户实际使用商业银行信用到该信贷业务完全终止前,信贷人员对可能影响信贷资产安全的有关因素进行跟踪和分析,及时发现预警信号,并采取相应措施的信贷管理过程,包括贷后检查、风险监管与预警、贷款本息收回、贷款展期、借新还旧、不良贷款管理、信贷业务档案管理等内容,是信贷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重要一环。就目前的管理状况看,国有商业银行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商业银行在贷款发放后,一是不及时实施有效的监管,听之任之,变贷后管理为“事后处理”,发生风险时,只能被动接受、应对;二是客户经理只是依赖贷前调查,认为贷前进行了严格的调查、分析、论证,并且落实了第二还款来源,就万事大吉了,把贷后管理做为一种形式而已。

2.贷后管理的预警与监管措施不到位。长期以来,信息不对称一直是影响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根本因素:银企信息不对称表现在银行信息滞后于企业的讯息,往往是事后诸葛亮;银行内部信息不对称表现在上下级行信息不对称,基层行发现贷款企业的一些蛛丝马迹问题,往往由于考核指标因素、银企关系角度、自身利益等不及时上报,进而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造成对客户的风险揭示与处置措施都不到位。

3.贷后管理的客户经理业务能力不强。客户经理的数量与素质直接影响着贷后管理的效果。目前,商业银行基层机构普遍存在着客户经理数量不足、素质不高、新业务层出不穷的状况,上级行组织的一些管理培训课程也针对性不强,流于形式,使贷后管理标准难以有效落实。

4.贷后管理的检查程序履职不到位。内外审检查工作由于抽查比较多,时间紧任务重,往往留有"死角",使各类贷后检查易流于形式。因为贷后管理工作要求高,工作起来比较繁琐,需要耗费相当大的人力物力与精力,使贷后管理的要求往往难以落到实处。其次是对贷款客户资产负债的异常变动等重要情况监督不力,缺乏必要手段,贷款放下去以后,企业也就变为主动了,各期报表的呈报是贷款企业说了算,稍有不慎就会影响银企关系。再次,对贷款企业的现金流量、利润指标、半成品、在建工程、应收款管理等重要财务指标监管不够。客户经理只是注重对企业赢利水平的分析,忽视了对现金流等其他指标的把握,不利于管控贷款企业的流动性风险。

三、加强国有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几点对策

全流程构筑贷后管理体系,是加强贷后管理工作的根本对策。

1.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贷后管理观念。贷后管理是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最为重要环节之一,是实现价值的最关键阶段,必须彻底改变“重贷轻收,重贷轻管”的习惯性倾向。正确处理好贷款营销和风险防范之间的矛盾,加大贷款质量考核指标在全行KPI指标考核占比,对因为疏忽贷后管理造成不良贷款的行为要从严问责。

2.抓班子带队伍,打造一支过硬的客户经理队伍。信贷管理队伍是保证商业银行业务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基层单位的领导班子是客户经理队伍的领头人。现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产品、新业务日新月异,必须不断加大培训学习力度,尤其是有针对性的案例培训,注重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只有客户经理的高素质,才能培育出贷款客户的高效益回报。此外,还必须保证客户经理队伍的稳定,充实改善客户经理队伍结构,淘汰素质差、能力平庸者。

3.完善贷后管理的监控手段,提高监控的科学化和长效机制。商业银行首先要规范贷后检查的内容、程序、时间、频率、标准,进行量化打分考核。对于达到一定预警分值的信贷客户要坚决退出,做到有进有退,有保有压。此外,必须建立一套能够实时监控贷款投放的风险预警系统,从源头和事前就把控住违规操作现象,减少事后的风险补救行为。

4.积极贯彻国家信贷结构调整的要求,有计划落实信贷退出计划。国有商业银行要持续优化信贷结构,把好贷款适时"退出关",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经济结构调整政策,确定每年的退出类企业名单,在定期跟踪和监控完成计划的同时,提高对关注类、次级类贷款的减值计提比例,通过考核手段发挥调整信贷结构的导向作用,引导基层行加快信贷结构调整步伐。

5.从金融监管层面要加快立法,不断完善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从法律上规范约束金融机构、企业、中介机构及相关部门的信用行为,建立企业信贷不良行为信息的及时披露制度,做到一经披露,其他金融机构不得发生银企信贷行为,全力打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诚信的金融环境。

第2篇:流动资金测算管理办法范文

物资控制是指医院管理会计中,对物量变化的动态掌握和调整,使医院存货物资保持最佳水平。即最经济的费用,在满足医疗服务活动需要的前提下,及时掌握和调整库存的变动,使医院物资的库存量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为此医院就要根据各种存货物资的特点进行A、B、C分类,加强物资的分类管理,并对各种物资库存量采用不同的控制方法。使物资所占用的资金得到最经济、最合理、最有效的使用,使物资控制相关的成本费用最小化。

一、ABC库存量计算分类

第一,加强安全库存量与定额管理,把各种药品材料年平均耗用总量分别乘以它的单价,计算出药品材料耗用总量及总金额。

第二,按药品材料耗费的金额的大小顺序排列并分别计算药品材料所占耗用总数量和总金额的比重。

第三,把耗费金额进行适当分段,计算各段中的药品、材料领用数占总领用数的百分比,分段累计药品、材料耗费金额占总金额的百分比,按一定标准将它们划分为ABC三类(分类的标准图)。

二、ABC分类控制办法

以上ABC三种存货中,由于药品、卫生材料、低值易耗品、燃料、包装物、其他材料的重要程度不同,可以采用以下控制办法:

对于A类物资材料要进行重点控制,要计算每种物资材料的经济订货量和订货点,尽可能增加订货次数、减少库存量。同时为A类存货分别设置永续盘存卡片,或确定储备定额进行测算比例储备资金定额=平均每日物资需要量×单价×储备天数,储备天数=间隔天数×间隔系数+保险天数+准备天数+在途天数,间隔天数=各种物资每日平均的资金占用额/各种物资最高的资金占用额×100%。

对B类物资材料控制,也要事先为每类药品、材料计算经济订货量和订货点,同时还需要分项设置永续盘存卡来反映库存动态,要定期进行概括性的检查既可。

对C类物资材料的控制,由于它们品种众多,而且单位价格又很低,存货占用资金也很低,因此可适当增加订货数量,减少年订货次数。一般可以采用一些较为简单的方法进行管理和控制,可以一季清查盘点一次,也可对其实行总额控制。在我们实际工作中,对物资材料的管理可分别采用以下方法(图表二)。

三、物资的管理

医院库存物资要按计划采购,实行定额定量的办法进行管理:

第一,要建立健全物资管理制度,物资管理制度包括库存物购进手续、数量和质量验收、进出库、保管、领用等管理制度,应明确责任严格管理。并尽可能降低物资的库存和消耗,保证物资安全,提高物资使用效益。对入库单以及保管账、财务账、电脑控制业务程序要进行全方位审查核对,分析结合起来。

第二,加强对库存物资清查盘点管理。库存物资的清查盘点是医院通过查点数量,这项工作是医院财务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由于在对库存物资的验收、计量、核算、管理中可能发生的疏漏,以及库存物资的自然耗损和发生的其他意外事故等原因,有时会发生物资的盘盈或盘亏,造成账实不符。因此,为了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必须加强管理,健全制度,做到账实相符。并以物资的账面记录、电脑数量、财务账实进行全面核对;对于盘盈、盘亏的物资及时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并按规定程序报经批准后,计入当期损益,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使物资的账面记录库存与实物相符。

第3篇:流动资金测算管理办法范文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5-1110-03

高等教育改革,使高校的法人实体地位基本确立。体现在财务管理上,就是高校在办学资金筹集、教育经费的使用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自,而正是这种独立的自,使高校的财务管理已由无风险管理转变为风险管理。

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对财务风险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未建立起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无相关的防范制度.仍然沿用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决策机制,造成财务状况失衡、投资失控,直接影响了办学效益,为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带来隐患。因此,如何尽快建立有效的高校财务风险防范机制,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1 高校财务风险的现状

1.1 支出结构不合理导致的失衡风险

高校财务支出担负着学校科研、教学等各项事业发展的经费开支的需要。在目前高等院校支出总量不足的情况下,既要保证重点项目的开支,又要做好统筹规划、综合平衡。支出结构失衡,直接制约了教学、科研的长远发展。虽然高等院校作为事业单位,在总体财务风险方面与企业有所不同,不太可能因财务危机出现破产的现象,但其流动资金是有可能短缺的,出现拖欠工资、日常开支资金严重短缺等现象,显现出高等院校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

1.2 规模扩建带来的债务风险

近几年来,各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办学条件与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高等学校在财政资金和学校自筹收入不能满足建设需求的情况下,大多利用银行贷款解决问题.高等学校在利用银行贷款加快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高校对贷款的风险认识不够,还贷的责任意识不强;个别高校对贷款的论证不充分,贷款规模极大超出高校的经济承受能力;有的高校缺乏勤俭办学的思想,不切实际地依靠贷款铺摊子,上项目,盲目追求高标准,存在借款金额超过还款能力的过度举债现象。

1.3 大额采购活动、维修工程形成的欠款可能引起的支付风险

大额采购是指高校成批量采购教学仪器设备、家具、用具等,这类采购一般合同约定或到验收合格后付款,并且供货方亦习惯于按付款进度开具销货发票,因而所签购货款一般都投有进入高校的负债账簿中。财务部门难以监控,一旦大批欠款到期,往往会造成支付困难。

1.4 过多依赖银行贷款的财务风险

高校向银行借款是高校作为应付支付困难的最主要资金来源。从理论上讲,只要国家金融政策不变,高校未来发展环境不发生大的变化,银校合作是可以实现“双赢”的。对银行借款过分依赖的一个潜在风险就是巨大的利息支付压力。

1.5 校办产业的连带责任风险

随着高校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校办产业逐渐脱离主体.形成自负盈亏的独立性组织。有些校办企业由于没有法人资格,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其财务风险实际上是由高校来承担的,学校作为校办产业的主要投资者,理所当然对校办产业负责任。一旦校办产业清算破产,学校也会负连带责任,学校要承担相应的财务风险,因而会对学校财务状况造成影响,形成学校财务的连带风险。

2 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2.1 财务风险的意识淡薄

原来高校财务活动基本没有独立的投资政策,所有资金来源由国家统一供给,资金的运用也必须按国家计划进行。在这样的模式下,高校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很小。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探入,高校成了法人实体,国家的财政拨款不能满足学校的日常资金需求,资金需求与财政拨款间的缺口日渐扩大,高校自筹资金的压力随之增大。然而,不少高校的管理者以及财务工作者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转变,仍然墨守陈规,不能正确测算学校财力可以承受的能力,盲目追求脱离实际的发展,资金运用缺乏合理性导致学校综合财力入不敷出,也导致高校财务营运风险加剧。

2.2 教育成本支出加大

高校负债发展,扩大招生规模,为增加学校的事业费收入解决正常运行中的资金缺口打下基础。扩招给高校带来了学生学费、住宿费收入的增加,但增收不减支,增收不增效,学费等收入并不能完全用于建设和发展,有相当一部分要用于满足学校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加,而同步增长的是对教学教辅设施、设备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经费增长的需求,用于高校由于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而增加的成本。加之许多高校对支出的控制严重不足,从而给高校的运营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其主要表现在财务支出缺乏必要的制度规范,高校行政机构改革滞后,财务支出结构中日常性支出膨胀,加大了财务收支平衡的难度・财务支出管理方法落后,支出不足与浪费现象并存。

2.3 借款费用过高

不少高校将自己的定位定得太高,大力发展新校区,贷款规模也随之加大,负债投资的成本与收益不匹配,导致潜在的负债风险。并且学校负债的偿还责任存在着模糊性.存在“债多不愁”现象。高校的建设规模与潜在的招生规模不匹配,如果高校生源不足或完不成招生计划,就会出现建设规模与在校生规模不一致的情况,在目前高校还贷主要依靠学费收入的单一渠道时,高校预期收入无法实现必然造成资金紧张,这将直接影响债务的偿还能力,产生负债风险。

2.4 负债结构不合理

现在高校使用的银行贷款有两种.一种为项目贷款,这类贷款的周期长,风险的可控性较强。另一种为流动资金贷款,这类贷款期限短,资金流动性强,使用灵活,资金利率较低,资金使用率高,负债成本相对较小。高校贷款不论期限长短,最终都要通过现金流量来偿还,如果不考虑负债风险系数的大小,一味追求低成本,过多地使用流动资金贷款,则会导致负债风险的短期集聚,在没有适当的现金保证情况下,就会形成还贷困难.出现资金链断裂的现金性财务风险。

3 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3.1 强化经济责任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建立高校经济责任制。经济责任制的核心是将权利和义务相结合,使校内各有关单位在经济工作中既按规定行使权力,又按规定履行责任。经济责任制的内容贯穿学校财经工作的全过程。高校财务风险实质上是一种经济责任风险,它是由管理层的决策造成的,如建设项目缺乏科学论证、盲目跟从等会形成高校巨大的财务损失和财务风险。通过建立和强化经济责任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使高校的各级管理者承担起财务安全与风险控制的责任。

3.2 增强财务风险意识,建立银行贷款管理制度

高校的管理者要树立并增强财务风险意识,高校既是一个法人主体,又是一个投资主体,投资是有风险的。而在当前很多高校以银行贷款作为高校基本建设的主要投资资金来源时,建立银行贷款管理制度则是高校防范财务风险的必然措施。高校要认真研究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根据资金市场利率走势和项目建设进度对资金的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使

用方案,通过优化贷款资金结构,降低贷款成本,减少财务风险;学校应制订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要按照贷款本息归还的时间、额度要求,合理安排调度资金,避免因准备不足、资金周转困难而出现的延期还款损失。

3.3 做好长期财务规划,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高校财务部门要在学校已有事业发展计划的基础上,对学校未来5年甚至10年的财务收支进行科学预测,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的变化和实际财务收支的完成情况,不断滚动修正,使之成为高校经济决策的落脚点。同时,高校要在现有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础上,设置相关量化指标,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分析和评价学校办学资金使用的合理程度、财务管理水平和真实的财力情况,及时揭示隐性问题,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预警预报。

3.4 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努力增加收人

增加收入是防止高校出现财务风险的根本途径。目前大多数高校财务已经或逐渐形成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格局,但许多高校对财政拨款的依赖程度还是非常高,多渠道筹措资金对大多数高校来说,仍然是以财政拨款和学费、住宿费收入为主。因此,高校一方面要解决应收尽收问题。学费的收缴率要与学院、系、职能处室的经费挂起钩来,同时要建立健全“奖、贷、助、补、减、捐”的助学体系,落实助学贷款、奖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组织困难学生开展勤工助学,从根本上解决困难学生的欠费问题。另一方面,高校要打破传统的筹资观念,对教育筹资体制进行制度创新,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吸引社会闲散资金,通过社会投资、融资、教育国债等多种市场手段积聚教育资金,实现多方筹措教育资金的目的。

3.5 强化预算约束管理,严格控制支出膨胀

①制定高校预算管理办法,规范预算管理。高校预算管理办法一般应包括学校内部预算管理的职权、学校预算编制的内容、预算的编制、调整的程序等。首先要从制度上保证预算管理的科学规范。学校一般的预算编制、执行、反馈、调整。

其次,维护预算的严肃性。高校年度预算一经下达,无特殊情况,一般不予调整。各单位如需追加预算,必须经校长办公会研究同意后方能追加。

再次,高校正常年度收支预算要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坚持银行贷款不能用于高校的正常年度收支,遏制高校年度正常收支的无原则膨胀。

②把财务公开作为校务公开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即公开预算标准和程序,公布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结果a

⑧在高校内部推行集中采购制度。集中采购制度是政府采购制度在高校内部的延伸,是市场竞争机制与财务支出管理的有机结合,这种制度的实施可以提高采购效率,有利于强化财务支出管理与控制,硬化预算约束,也有利于促进高校内部管理功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第4篇:流动资金测算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对策建议

一、企业融资需求动因

绍兴汇丰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主要经营人造皮革、塑料薄膜等产品。企业雇员人数为300人,平均年营业收入额为2000万元。在销售旺季,企业经常出现短期流动资金较为紧张的状况,资金回笼速度慢,企业自有资金不足。眼看着大笔订单接进来,却因为流动资金不足而无法及时备货。如果交货时间多次拖延,将会大大影响企业的信誉,这对稳定及发展企业的客户群体极为不利。企业希望通过融资来解决短期的流动资金紧张问题,但情况并不乐观,融资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

二、企业融资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汇丰公司在融资上主要存在融资渠道少、融资成本高两大问题。

1.融资渠道少。通过对汇丰公司2010-2012年的融资结构调查分析(见表3-1)可以发现,企业高度依赖內源融资,2010-2012年这三年,企业內源融资比重有所下降,但平均的內源融资比重仍高达64.5%,企业主要依靠自身内部的利润留存来发展企业;从银行和其他方式融入资金占比少得可怜。通过对表3-1中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汇丰公司获取外部融资较为困难,依赖內源融资仍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2.融资成本高。汇丰公司对外部筹措的资金主要是企业在生产与经营过程中资金支出与回笼在时间与空间上不同步而产生的短期贷款,加之季节性、临时性等因素的影响,决定了企业对贷款的需求呈现出以短期性流动资金为主,且频率高、时间紧、单笔资金需求金额小的特点。银行对这种资金需求额小的贷款利率要求远高于大企业金额大的贷款利率,企业的贷款成本高达10%-15%,甚至超过了企业盈利水平。汇丰公司反映,2011年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真实单位融资成本比2010年上涨了40%-60%。

三、企业融资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企业自身因素

1. 经营稳定性差,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与大企业相比,汇丰公司规模较小,资金实力较弱,抵御市场波动风险的能力较差。汇丰公司经营的不稳定性主要体现为收入的不稳定,企业产品市场销售额波动较大,甚至出现连续两年市场增长率为负数的现象。通过对表3-2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2011年汇丰公司的营业收入比2010年下降6.11%,2012年的营业收入比2011年下降6.89%,相较于2011年下降幅度又有所上升。

经营的不稳定性直接导致企业融资更加困难,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缺乏吸引力。金融机构更愿意贷款给一家产品盈利能力好,发展前景好,经营稳定性强的企业。

2. 财务管理不规范,资金回笼缓慢

汇丰公司在财务管理方面不规范主要表现在没有建立严格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赊销政策和催收措施。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收回困难。一些大企业与汇丰公司的贷款往往是每季或者半年才结算一次,无常占用了资金。企业的营运资金过多地呆滞在应收账款上,资金不能及时回流,严重影响了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更有可能影响企业向银行还款付息的能力。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这一指标是银行综合考虑企业还款能力的一个指标,应收账款周转缓慢将直接影响到银行对企业的放贷。

3. 自有资产不足,缺乏可抵押物

银行更看重抵押品能否顺利出售或是抵押品的价值是否稳定。汇丰公司主要的资产就是土地和机器设备。但由于汇丰公司是一家乡镇企业,企业用地为村集体所有,为了发展当地经济,土地无偿使用,该企业一直没有办理土地使用证。受土地使用权的限制,该土地不能作为贷款抵押品。而机械设备这类资产更新换代快,价值变化大,并且汇丰公司的许多机械设备都已经很旧了,因此在评估的时候,折旧率非常高,能够贷到实际价值的30%都属不易。

(二)外部因素

1. 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力度不够。许多发达国家都建立了中小企业特殊融资机制。如韩国的中小企业银行、日本的中小企业融资库等,这些机构一般由政府设立,并在不同程度上依靠政府资金来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而在我国,目前还是大企业受到政府更多地重视和政策方面的支持,中小企业基本得不到资金上的便利和优惠。在我国缺少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政策性银行。

2. 金融体系不健全。我国金融体系是以国有大企业为对象设计实施的。金融机构依然是国有银行垄断的局面,以国有经济为导向的金融制度安排,使国有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在融资体制上不对称。近年来,尽管国家开始重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问题,不少银行也都成立了中小企业信贷部,但效果并不明显。正如汇丰公司一样,受季节性与临时性需要的影响,中小企业贷款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为主,具有时间紧、次数多、额度小、风险高的特点,贷款的周转期难以准确测算,逾期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因此,中小企业也在向银行申请这类贷款的时候,银行要求其提供足够的抵押物,并且对其提供的抵押物还要进行评估、确认、等级,中间手续相当麻烦,环节较多,这不符合中小企业对贷款时间紧的特点。

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及建议

(一)企业自身层面

1. 注重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企业应增强产品和技术开发能力,推进技术、产品、品牌创新,降低产品市场趋同性,做到产品有企业自己的品牌特色,通过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和产品档次来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综合实力,增加产品盈利空间,扩大内源性的自筹资金,同时增强中小企业外源融资吸引力,形成有利于金融机构间接融资和政府产业政策支持的硬件环境。

2. 加强财务方面的管理。在应收账款管理方面,要及时调研评定赊销客户的信用,定期核对应收账款数额,严格控制账龄,并对坏账在取得确凿证据后,进行妥善的会计处理。避免因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而导致企业出现资金链短缺的现象。建立完善的财务报表体系,提高企业财务状况的透明度以及财务报表的可信度,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如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3. 培养和引进优秀管理人才和技术创新人才。企业的竞争关键是人力资源的竞争。[26]中小企业资金的筹集、投资决策、利润分配、成本费用管理、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的选择以及资金和资本结构的选择,这些都需要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参与经营决策。此外,人才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没有创新人才,就不可能使企业达到创新,因此,人才的积累和聘用也是企业创新的重中之重,企业需要通过提高福利水平,待遇等吸引更多地优秀人才加入自身创新队伍。

(二)宏观层面

1. 加大政府对中小企业政策扶持

(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融资性担保管理办法,修订《贷款通则》、《乡镇企业法》等法规制度。制定鼓励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法律法规,对促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优惠措施,特别是税收金融、引进技术、开发项目等优惠措施,要以法律法规形式予以明确,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法律保障。

(2)设立面向中小企业政府基金。根据浙江不同类型的企业特征,政府适当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创业基金、技术研发和新产品开发基金、产业扶持基金、技术改造基金等,采取引导性科技投入或者低息、免息、延长偿还实现等方式,为中小企业人才培养、技术创新、设备更新、产业升级等方面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进一步引导企业依靠技术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加大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

(1)设立专门的中小金融机构。发展适合中小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可以考虑政策性中小金融机构,以弥补中小企业商业性贷款的不足,其主要职责是对需要扶持的中小企业发放免息、贴息和低息贷款,资金主要用于中小企业的产品开发和产业升级。同时,也可以发展中小企业投资公司或互助组织。积极化解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借鉴美国社区银行的成功经验,建立在目标市场方面不同于大银行、主要服务于银行所在地区周边的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家庭的社区银行、村镇银行等。

(2)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中小企业的多方需求。金融机构应结合中小企业贷款特点创新信贷产品,解决中小企业抵押担保难题。针对中小企业需求资金“短、频、急”等特点,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金融产品。如杭州银行,专门面向市场内个体工商户和经营户的“个私经营信贷伙伴”,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订单贷”。

参考文献:

[1]穆争社.企业融资与非对称信息[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13-15

[2]胡君晖,胡君旸. 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研究[J].中国商贸,2011(04):52

[3]白帆.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11):23-27

[4]张淑玲. 信息不对称约束条件下的中小企业融资[J].金融研究,2012(03):67

[5]陈蕾. 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J].投资研究,2011(10):33

[6]Duan, H B, X J Han, and H B Yang. An analysis of causes for SMEs financing difficul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2009, 4(6): 73-75

第5篇:流动资金测算管理办法范文

1.1高风险

(1)职业风险。以职业判断和执业能力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的风险。一方面,如果通过其他途径被发现、被证明该单位曾经被审计过的经济事项存在经济问题,反过来,将对参与审计的人员的个人能力产生怀疑。另一方面,如果在审计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审计报告应以何种方式适当披露,需要认真考虑。(2)政策风险。对政策的把握、理解和运用不同,可能会因人、因事产生不同的结果与后果。行业的特殊性、经济业务的复杂性、政策选择的多样性,难免导致审计人员形成不同的职业判断,得出不同的审计结论,造成不同的政策风险。(3)滞后风险。总体上说,相对于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来说,审计总是在经济业务结束或即将结束一段时间后才进行审计。滞后的审计必然对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可能存在的经济问题并不完全了解和掌握,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多不知情的问题和风险。

1.2高难度

(1)身份的局限性:内部审计无非区分为主管部门的部门审计和单位自身的内部审计。主管部门的内部审计同样存在滞后审计风险,存在对被审计单位某些具体经济业务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的局限性;而单位自身的内部审计主要是身份过于倚重单位,个人利益和单位的生存与发展紧密相关,不敢放开手脚大胆审计,存在畏惧心理。(2)计划的局限性:部分审计事项是需要主管领导安排的,不是审计部门可以自行安排的。什么时间审计,审计什么样的内容,对哪些单位进行审计,审计部门是有局限性的。(3)审计目的的局限性:内部审计以服务为主,也要对单位的经济管理、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制度建设和内部控制制度等各个方面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对于是否违反国家和地方财经纪律,是否有偷漏税问题,关注较少,或者不便于公开在审计报告中。而且由于行业不同,对政策的掌握与理解不同,对某些政策风险难以做出准确判断。

1.3挑战性

相比而言,内部审计、政府审计和社会中介机构审计,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自身的优越性和局限性和各自审计的目的和重点,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优与劣之分。内部审计的存在和发展当然有它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内部审计在整个审计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相反,经济生活发展到今天,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要求审计人员既要充分履行内部审计的职责,发现问题,还要比较客观公正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给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这就要求单位各级领导要对内容审计工作予以理解、信任和大力支持。特别是当单位内部的审计人员发现问题、做出审计结论时,主管领导应积极支持本部门、本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要求被审计对象认真整改,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发挥内部审计重要的经济监督和内部管理职能作用。

2审前应了解和掌握的重点审计资料

随着会计从业人员知识水平(学历层次)、综合素质(全国会计师、高级会计师考试)的不断提高、核算手段(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完善、核算内容的不断深化(目前,会计电算化可以核算6级明细科目),单位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传统的查看全部会计记账凭证及其原始凭证,然后查阅会计报表或许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审计需求,而且耗时太长。必须更新观念,寻找更为有效的审计途径,确定审计重点,按照现代审计的思路,采取科学的审计方法,更好地实现审计目的。(1)查阅被审计单位的规章制度、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办法、经济运行管理办法等,了解掌握该单位现行的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2)掌握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计划书所下达的各类技术经济指标,以便明确会计核算和目标任务的内在关系,分析有无不符合入账条件的经营收入,或者结转下年度的预收账款等因素;内部经济责任书,了解被审计单位针对内部责任单位所需要组织的内部核算体系以及考核管理办法。(3)了解和掌握被审计单位的重要经济合同、收款情况及其和年度入账的经营收入、拨款项目之间的重要关系。(4)了解和掌握被审计单位人员构成、组织机构、经营特点等,项目毛利率、间接费用开支水平,测算被审计单位总计盈利能力和水平。

3内部审计应重点分析的经济指标

(1)盈利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是指经济组织利用人财物要素获取利润的能力。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有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以及股东权益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经营收入净额×100%该比率越高,表明企业为社会新创价值越多,贡献越大,也反映企业在增产的同时,为企业多创造了利润,实现了增产增收。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该比率越高,表明企业一定的耗费所取得的收益越高,这是一个能直接反映增收节支、增产节约效益的指标。总资产利润率=利润总额/资产平均总额×100%此项比率越高,表明资产利用的效益越好,整个企业获利能力越强,经营管理水平越高。资本金利润率=利润总额/资本金总额×100%这一比率越高,说明企业资本金的利用效果越好,企业资本金盈利能力越强;反之,则说明资本金的利用效果不佳,企业资本金盈利能力越弱股东权益利润率=利润总额/平均股东权益总额×100%该项比率越高,表明股东投资的收益水平越高,获利能力越强。还可以用以下公式连环乘积:股东权益利润率=(总资产/平均股东权益)×(经营收入/总资产)×(利润总额/经营收入)(2)偿债能力指标。偿债能力分析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两个方面。短期偿债能力主要表现在公司到期债务与可支配流动资产之间的关系,主要的衡量指标有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长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1年以上债务的能力,与企业的盈利能力、资金结构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企业的长期负债能力可通过资产负债率、长期负债与营运资金的比率及利息保障倍数等指标来分析。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长期负债与营运资金的比率=长期负债/营运资金=长期负债/(流动资金-流动负债)。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利润总额+利息费用)/利息费用。一般来说,企业的利息保障倍数至少要大于1。(3)资产使用效果指标。A存货周转率=产品销售成本/[(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率=[360×(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产品销售成本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意义: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说明其收回越快。反之,说明营运资金过多呆滞在应收账款上,影响正常资金周转及偿债能力。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意义:营业周期是从取得存货开始到销售存货并收回现金为止的时间。一般情况下,营业周期短,说明资金周转速度快;营业周期长,说明资金周转速度慢。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期初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资产)/2]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意义:该项指标反映总资产的周转速度,周转越快,说明销售能力越强。企业可以采用薄利多销的方法,加速资产周转,带来利润绝对额的增加。总资产周转指标用于衡量企业运用资产赚取利润的能力。(4)安全和质量情况评价。要通过查阅合同、上级文件、项目结算单、相关会计业务、个别谈话等途径确认。(5)年度计划完成情况指标。计划完成率=计划指标/(会计账面值+审计调整值)×100%。以百分制为准,审查各指标得分之和是否超过或小于100分,综合考量三个文明建设成绩。(6)发展能力指标。分析发展能力主要考察以下六项指标:营业收入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营业利润增长率、技术投入比率。营业收入增长率=本年营业收入增长额/上年营业收入总额×100%该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越快,企业市场前景越好。资本保值增值率=扣除客观因素后的本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年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一般说,资本保值增值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本保全状况越好,所有者权益增长越快,债权人的债务越有保障。该指标通常应当大于100%。资本积累率=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年初所有者权益×100%资本积累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本积累越多,应对风险、持续发展的能力越强。总资产增长率=本年总资产增长额/年初资产总额×100%总资产增长率越高,表明企业一定时期内资产经营规模扩张的速度越快。当然,也要避免盲目扩张。营业利润增长率=本年营业利润增长额/上年营业利润总额×100%技术投入比率=本年科技支出合计/本年营业收入×100%技术投入比率,是企业本年科技支出(包括用于研究开发、技术改造、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支出)与本年营业收入的比率,反映企业在科技进步方面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企业的发展潜力。

4审计应当发现的重点领域

通过上述几个年度的经济指标计算,一定可以发现被审计单位在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资产使用效果、年度计划完成情况安全和项目质量情况及相关经济损失的处理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发展规律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确定审计重点提供明确方向。

5审计抽查

第6篇:流动资金测算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控制;预警系统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概述

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受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造成财务状况不确定而使企业存在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是企业风险货币化的表现形式,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都是客观存在的。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要完全消除财务风险及其影响是不现实的。因此,研究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防范和控制是可选之路。

二、加强财务风险控制及防范的必要性

1.目前企业的主要筹资渠道为对外借款,虽然对外借款可以使企业利用财务杠杆调节资本结构,但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潜在的财务危机,一旦企业无法到期偿还本金及利息,企业将面临破产倒闭。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财务风险的日常防范,通过建立相关的防范机制,使企业在扩大生产经营的同时降低财务风险。

2.在企业投产的前期,片面追求利润率较高的产品,由于企业未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往往造成产品大量滞销,资金周转速度减慢,使得企业财务风险不断加大。企业通过对财务风险的防范,以及对市场的详细调查,可以加速资金的周转,缩短资金沉淀的时间,避免产品占用过多的企业流动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几点措施

(一)加强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处理机制。提高管理层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是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思想保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管理层重视,并建立完善有效的风险防范处理机制,控制财务风险才有保障。(1)建立风险责任制。企业主管领导对单位经营风险要负总责,注重风险管理,重点把握重大财务收支决策。(2)发挥财务部门的监控作用。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完善资金管理,控制贷款和担保规模。(3)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监察约束机制,认真审查签证制度,经济合同须经合同管理部门和法律咨询单位审查签证后,才能加盖合同章。

(二)对企业资金运行的全过程进行风险控制。资金对于一个企业生存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一旦资金链阻塞或断裂,企业将不得不面临破产清算。因此,企业如何加强资金在生产经营整个过程中的财务风险控制,是企业不得不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加强财务风险控制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在企业筹资方面应合理选择和利用债务资金。企业在成立伊始,注册资本主要由股东以现金、实物资产、无形资产等权益资本及向金融机构、其他企业或个人借款等债务资本组成。多数企业偏好采用筹资时间短、资本较低的对外借款作为筹资渠道,在享受财务杠杆带来的利益时,财务风险也相应增加,企业应在对各种筹资渠道资本成本进行准确估计的基础上,根据企业财务目标、税收政策、行业差异、财务状况和发展能力,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特点的、综合资金成本低的筹资方式,在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风险。

2.在企业资金使用方面应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和效率性。一是对所申请购买的固定资产采用净现值法进行测算,当未来各年经营现金流量净值折现合计大于固定资产价款时,企业方可进行投资;产品投产前对市场进行前景分析,在合理估计市场份额的基础上,采取以销定产的生产方式,避免存货占用大量资金,从而降低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二是在将闲置资金进行股票、债券、基金等收益性投资时,应充分考虑发行人的违约风险、证券市场的利率变化、市场流动性及债权到期时通货膨胀带来的风险,在获取报酬的同时,避免企业面临无法收回资金风险。三是以资金支付日常开支时应加强审批、复核。财务人员应严把审核关,对无领导签字、无正规原始凭证的支付活动,一律不予办理支付,降低企业资金贪污舞弊的机率。

3.在账款回收方面应加强赊销审批、债权催收、定期对账管理。一是建立严格的客户资信评级制度,针对不同的客户,从信用品质、偿付能力、资本、抵押品、经济条件五方面规定相应的赊销额度,对未符合标准的客户一律不予批准赊销。二是在合理估计坏账损失与收账成本的基础上,加强销售人员账款催收力度,并可采取电话、承诺函、登门催收或者法院强制执行等方式进行账款催收,加快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三是财务人员应定期向赊销客户寄送对账单,在保证应收账款金额记录正确的基础上,防止销售人员对已经收回的货款进行贪污舞弊。

(三)利用长短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有效防范企业资金风险。企业既要利用短期预警系统对近期财务风险进行预警,又要根据各种财务预警指标合理估计未来的偿债风险。

1.定期编制企业现金流量表,使企业决策者在抛开高额利润的情况下,真正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资金状况和偿付能力。通过对现金流量表的分析,决策者可以完全掌握企业资金在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中的收支情况,便于根据企业发展目标、市场定位、偿债计划等需要,合理安排资金,在降低财务风险的同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企业应建立偿债能力分析指标体系,通过分析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如企业发现存在一年内即将到期的债务不能及时偿还,应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企业面临、倒闭的危险;评价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通常有资产负责率、股东权益比率、权益乘数、产权比率、利息保障倍数。通过对长期偿债能力的分析,便于债权人和投资者全面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提前根据借款合同筹集资金进行债权偿还,在保证企业以最低的资金成本筹集到偿债资金的同时,降低企业未来承担较大的财务风险。

总之,从现代企业的诞生之日起,竞争与风险便如影随形。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使自身内部环境处于最佳状态,并且适应外部环境,坚持用财务核心指标来衡量企业财务状况,明确自身的财务优势与财务劣势,扬长避短,以充分实现企业目标。

参考文献:

[1]沈锋杰.对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几点思考.科技信息,2010(10).

第7篇:流动资金测算管理办法范文

1998年底,厦航提出并推行“精细化财务管理”,通过优化财务管理手段、深化财务管理内容、拓展财务管理领域,将财务管理融合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带动企业总体管理水平提高,促进企业效益稳步增长。

精细化财务管理是以“细”为起点,做到细致入微,对每一岗位、每一项具体的业务,都建立起一套相应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规范,在实践中狠抓落实,并将财务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公司的各个生产经营领域,通过行使财务监督职能,拓展财务管理与服务职能,实现财务管理“零”死角,挖掘财务活动的潜在价值。

“天下难事始于易,天下大事始于细”,精细化财务管理并不复杂,只是细中求精

精细化财务管理的主要特征

1.以“三个转变”为核心。“企业的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有其财务意义”,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核心就是通过实现“三个转变”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即财务工作职能从记账核算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财务工作领域从事后的静态核算向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控制转变;财务工作作风从机关型向服务型转变。

2.以细化财务管理内容,拓宽财务管理领域为重点。通过对内容的细化、分解和整合,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财务工作质量。通过对财务管理领域的拓展,在企业内实施“大财务”战略,形成以财务预算为指导的“计划—决策—实施—控制—调整—优化”的工作程序,使财务管理与生产经营管理融合在一起,各部门围绕企业的效益目标协同作战,提高企业经营的灵活性和战斗力。

3.以科学的管理手段和制度为平台。通过建立严格细致、切实可行的工作规范和督察机制,细化岗位职责和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实现从人治向法治过渡。

4.以提高企业效益为目标。精细化财务管理的目标是通过不断拓展财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挖掘生产经营活动的潜在价值,追求财务活动的高附加值,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树立“大财务”观念,把财务管理渗透到企业的每个细节

从1999年至今,厦航积极调整管理思路,要求各部门增强财务意识,树立“大财务”观念,并赋予财务部门计划、财务、资金、法律等方面的管理职能,以财务部门为核心,从财务管理内容、领域和手段三个方面着手,在全公司大力推行精细化财务管理。

(一)深化财务管理内容,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精细化财务管理要求在具体工作中,结合实际情况将财务管理的内容细化、分解、再整合,并辅以完善的管理制度。

1.完善资金管理体系,确保营运资金流转顺畅

厦航的营运资金主要来源于票证销售取得的款项,分别从自营机构、销售和其他航空公司三个渠道取得。针对各自营机构滞留销售款,资金零星分散的情况,厦航在公司内部建立统一管理、集中调度的资金使用三级权限管理制度,将现金支出的批准权高度集中在财务部门,下属营业部和二级财务单位根据业务规模设置两级不同的资金使用权限,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方式,各单位实现的销售收入必须全额及时清缴,费用由总部审核拨付。为了确保资金使用三级权限管理制度的落实,及时回笼资金,除了制定规章制度外,还采用总部开户,定期托收的方式回笼资金,并利用银行提供的查询系统,监督各单位帐户的资金余额,全面及时地掌握公司整体的资金状况,实现统一调度,大大减少了资金沉淀。

厦航销售资金的主要部分,约 65%来自遍布全国的1000多家销售人。为了确保这部分销售资金的安全,厦航在实践中总结出“四个管理制度”,即“人资信审批制度”、“人档案管理制度”、“结算跟踪制度”和“应收帐款帐龄分析制度”。这些制度从事前、事中和事后对人进行全方位的跟踪管理,有效地降低资金风险,减少了呆帐和坏帐,在国内航空公司中均得到广泛认同。航空公司主要是通过控制票证的发放数量,缩短结算周期来加速人销售资金的回笼。由于人每年销售的票证数量庞大,在人工管理的情况下,航空公司无法对每张票证进行有效的监控,常常发生票证漏结算、少结算的情况,一些人甚至谎称票证尚未销售,恶意占用航空公司资金。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厦航自行设计开发了“航空公司收入结算管理系统”,彻底革新了结算手段。这套系统实时监控每个人的票证领用数量、结算周期和库存周期,一旦超过规定的标准就向管理人员发出预警,管理人员随即采取相应的措施,把各种作弊、违规或压占航空公司资金的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既保证了销售资金的及时回笼,又控制了资金风险。

另外约有10%的销售资金来自其他航空公司。与人销售资金相比,这部分资金损失的风险较小,但回笼速度较慢。主要原因是结算销售款的凭据——票证乘机联回收滞后。厦航的航线延伸至国内外40多个机场,每月平均有3000多个航班,约257张票证须从各地回收,当月执行航班的票证通常要到两个月后才能完整拿到,严重影响了资金的回笼速度。虽然这种情况在国内航空公司中非常普遍,却不符合精细化财务管理的要求。厦航成立“以加快航空运输量票证回收速度为题”的qc小组,分析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并不断改进。对内整章建制,规范的工作流程,保证每个环节的分工明确,责任清楚,并定期考核,施以奖惩,确保了财务、销售、运输、空保等部门的密切配合,扫清了资金流转的内部障碍。对外则不厌其烦地到机场单位协调关系,培训业务,督促他们及时传递票证。经过不懈的努力,到2000年底,终于做到在次月6日前回收90%的上月承运票证,使厦航的收款时间整整提前了一个月,成为国内收款最快的航空公司。

2.优化财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

流动比率不能低于1是企业衡量财务风险的警戒线,也是评信机构进行信用评定的重要指标。为了保持这一比例,同时也为了保证日常生产经营的资金周转需要,厦航曾在银行帐户中保留了大量现金。早几年人民币存款利率较高,盈余的现金采用定期存款、七天通知存款等方式增加利息收入,尚能为企业带来一定收益。但近两年,人民银行连续调低存款利率,公司持有现金的相对成本逐渐提高。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美元利率一路爬升,在2000年达到历史高位,此时正好厦航要引进两架b737- 700飞机,是继续采用国际银团贷款融资引进飞机,承担高额的贷款利息,还是采用自有资金购买,承受流动比偏低的财务风险?是否还有必要为了维持正常的流动比率而“贷高息,存低息”?厦航进行了认真的评估。参考国外航空公司的情况,流动比例低于1的情况屡见不鲜,公司良性运转使这一比率富于弹性;分析厦航自身的情况,一方面,连续多年的良好业绩和稳健的会计政策,使厦航树立了优良的商业信誉和良好的企业形象。厦航先后与中行、建行等商业银行签订了授信协议,可以从这些银行获得随借随贷,利率优惠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在资金流动性供给上有充分的保障;另一方面,国际银团贷款已失去其利率优势,对比自有资金购买,一年利息费用近千万元,从效益的角度看已非常不经济。基于以上考虑,厦航作出了用自有资金加少量银行贷款购买飞机的决策。此举将闲置的现金转化为固定资产,虽使厦航的流动比率由1.27降为0.83,但从后期的经营看,这种结构性的改变并没有给资金周转造成负面影响,相反还节约了财务费用,规避了潜在的汇率风险,给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现金置换成了固定资产后,公司日常经营的资金缺口需通过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来调剂。这对现金的日常调度和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缩减现金存量,减少闲置资金,就意味着减少贷款,增加效益。对此,公司算了一笔帐:少贷1000万元,1天的利息就是1个人1个月的工资。为了实现将日现金存量由5000万元降为1000万元的管理目标,财务部门从内部管理上不断挖潜,利用公司网络提供的便利,加快现金收支计划编报的频率,将现金收支计划由月报缩短至周报,每周滚动编制,大大提高了资金计划的准确性和指导性。从外部条件上,利用短期授信协议取得可以随借随贷的优惠利率短期贷款,资金不足时及时用贷款补给,闲余时随时还贷,弥补了现金收入和支出之间的时间差产生的资金缺口,既保证了日常资金周转需要,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利息支出。通过这两项措施,2000年下半年实现了现金存量1000万元的控制目标,仅5个月的时间就减少利息支出100余万元。

由于各种原因,厦航资本金扩充受限,只能通过举借债务来筹措相应资金,大量借债一方面形成巨大的财务负担,另一方面也使企业的资产负债比愈来愈高,加大了公司的财务风险。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厦航在飞机引进方式中适当选用经营性租赁,利用经营性租赁的表外融资功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长期负债的压力。根据公司的长期机队规划,综合评估不同机型的市场价值和未来残值,对于残值风险高的过渡机型采用经营性租赁,对于市场评价高,竞争能力强,公司作为干线使用的机型则采用融资性租赁。两种形式并用,不但优化了财务结构,还合理解决了短期需求与长远规划的矛盾。

3.全面评估、追踪管理,确保投资效益

厦航在投资管理的事前决策中力求“精”,强调理性投资,不管对内、对外投资都以有助于企业长期战略发展目标为决策前提,防犯“做大做空”;在事中和事后的控制、监督和考核评价中则体现“细”,确保投资的保值和增值,努力提高投资效益。

机队规划是航空公司最重要的决策之一。1999年,厦航曾萌发引进b767的设想,该机型具有航程长、货舱大、客舱较舒适等优势,市场普遍看好。但在进行了细致的市场调查分析及详尽的财务测算后,我们发现这种机型与厦航当前的航线网络结构不匹配,其优势在厦航现有的航线网络中无法发挥,且该机型固定成本及保本载运率较 b737、b757高得多,盈利能力较差。经过反复的评估与论证,厦航最终放弃引进b767的计划,并确立了以150座级飞机为主制定和落实飞机引进计划,保持现有b737、 b757中小机型配置的机队结构。事实证明这一抉择是正确的,它使厦航在近两年日渐低迷的航空市场中保持较好的盈利,并为今后的长期发展奠定了低成本运营的基础。

(二)拓展财务管理领域,实施“大财务”战略

精细化财务管理要求将财务管理触角延伸到公司所有的生产经营领域,实现财务管理与经营业务的协同发展。

1.强化财务管理职能,拓宽财务管理领域

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生产环节越来越多,各部门往往从自身原有职责出发,未能从公司生产经营目标的高度来处理问题和确立工作流程,任此发展将损害厦航的长远利益。针对这个问题,厦航决策层进行深入调查研究,逐步认识到财务管理应具有综合性的管理职能。在精细化全过程管理理念的指导之下,果断地强化了财务部门的工作职能,将法律事务并入财务部,理顺合同管理、工商注册管理等重要管理工作。另外,厦航将机队规划工作也并入财务部,使得机队规划更多注重企业效益的提高。

法律事务管理职能赋予财务部门后,厦航以财务部门为核心,从可行性研究、设备寻价、报价评估、合同谈判、合同审核、会签到合同签定后的付款和履约情况的跟踪管理,对各种合同进行全过程的监控,建立了一条龙的合同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将财务控制延伸到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有效地预防和消除了许多潜在的隐患,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为的失误,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2.提供精确财务信息,引导生产经营健康发展

服务于日常生产经营,我们要求财务分析“从财务的观点来看经营,从经营的观点来看财务”,对重点业务和重要财务变动情况进行跟踪,定期或不定期地提出各种财务分析报告,如,运输生产情况分析、成本费用支出情况分析、主营业务收入分析、财务收支情况分析、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分析、下属企业经营效益分析以及针对生产经营中的特殊业务进行专项分析,如航线联营结算分析、专机经营情况分析等。这些分析报告一年100余期,及时主动地将生产经营相关的数据反馈给公司领导和生产运输部门,客观揭示了公司经营的全貌,为公司经营决策提供依据,确保经营方向的正确。

要适应市场变化,服务于公司的总体战略,还必须将先进的管理理论与公司经营的实际结合起来,提供更高层次的财务信息。由于近两年航空市场供大于求,客源严重不足,对航班安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有限的运力合理地投放到各条航线上,最大限度地为公司创造效益?厦航的财务人员运用边际理论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测算每种机型、每条航线的变动成本,定期编制航线变动成本一览表、日利用率与保本客座率关系图以及分机型、分航段保变点、保利点速查表供生产部门决策前使用;定期对每条航线的边际贡献、经济效益及运价变动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建议,指导生产部门以边际效益最大化为原则合理安排航班。这些财务信息的产生和运用,逐步改变了销售部门只追求运输量,不顾经济效益的行为方式,在公司内部形成先预测后决策,力争航线“边际贡献”的灵活经营方式,为公司效益的增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厦航目前拥有b737、b757两个系列机型,前者有座位123~138个,后者有座位200个。由于757的市场形象较好,销售部门在航班安排中总是优先使用b757。1999年,财务人员仔细测算后发现b757的变动成本远大于b737,优先使用b757的做法并不经济。根据这项测算,厦航调整了两种机型的日利用率结构,在b737运力有剩余的情况下,首先选用b737执行客源不足的b757航班。这项措施从1999年执行至今节支变动成本达2296万元。

3.推行全面财务预算,实施全方位财务控制

厦航借鉴邯钢的经验,采取以成本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以目标利润为依据,以市场价格为已知变量来规划公司总预算成本,再分解到公司的各个部门,建立约束各预算单位行为的分预算成本。通过严格控制预算执行过程,考核预算执行结果,及时纠正调整偏差,将公司的经营目标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有效推动了“大财务”战略的实施,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在具体实践中,厦航按照“总量控制,分解到项,重点突出”的成本控制思路,将各项成本,特别是可控成本,分门别类细化到最末端,然后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将各成本项目考核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人或物,对责任人或单位进行考核。比如将电话费细化到每一部电话,办公费细化到每一位职工,制定出各部门、各处室、各项费用甚至每位职工的支出限额。在精细量化的基础上,结合各单位的特点,推出了5套成本考核方案:在飞机维修部考核每小时航材消耗指标和全年航材送修费用支出指标,对承接的飞机维修业务则实施“模拟市场核算”责任管理;在配餐部、客舱服务部实行每份餐食成本指标、人均机供品消耗指标和每航班客舱服务用品消耗定额指标;对行政办公部门费用开支实行刚性约束,“限额支报、超支不补”;对市场部门的费用开支则采取“以收定支”的方法,进行弹性预算管理,费用额度随实现的销售收入浮动,即实施了控制,又保护了生产积极性。这些措施使生产过程中的物耗和费用得到有效控制,促使各部门自觉建立“购、存、领、耗”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制度,杜绝了人为浪费和营私现象,并在全体员工中牢固树立了成本观念。目前在厦航,从一只笔、一张纸,到几千万元的投资项目;从主要生产部门到后勤管理部门,各项成本费用都处于有效地控制中。

(三)优化财务管理手段,夯实财务管理基础

1.建立三级手册管理制度,规范财务基础管理

为确保精细化财务管理能够顺利实施,厦航针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特点及厦航实际,建立了三级手册管理制度。第一级,即公司级的《计划财务手册》,该手册对公司计划统计管理、财务制度、会计制度、资产管理、合同管理、成本费用开支管理、收入结算管理、会计工作管理、财务监督及财会人员管理等方面所应遵循的基本制度、规定以及相应的管理办法、流程作了总括性的规定,是其他两级手册制定的基础和依据;第二级,即部门级的《计划财务部管理手册》,该手册则主要阐述了财务部门主要工作职责,及各主要岗位的工作流程;第三级,即处室级的《岗位业务手册》,该手册是一、二级手册的延伸、补充和细化。它以一、二级手册为基础,结合各岗位业务特点,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详细规定和说明每一个岗位、每一项财务工作的办理程序、会计处理、工作台帐、关联信息、注意事项、经验教训和资料存放等内容,并在使用的过程中根据业务变化及时修改和补充。三级手册管理制度的建立在厦航精细化财务管理体系中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一是明晰和规范财务管理工作,使各项业务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减少了工作盲目性和随意性;二是及时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及其解决办法书面化,使这些宝贵经验和知识得到保存和积累,避免今后在同类问题上再犯错误或多走弯路;三是为不同岗位间的业务交流和新员工培训提供学习材料,促进岗位流动,为培养业务全面的综合性人才创造条件。

2.推行“检查单”,防止“错、漏、忘”

厦航还借鉴飞机维修“工卡”经验,对各项财务工作实行“工作检查单”制度,就各个岗位而言,“检查单”相当于工作计划,又兼有工作日志的功能,一方面在月初确定每月需完成的工作项目以及时间要求,指导当月工作有计划地进行;另一方面及时备注每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和存在问题,提醒后期注意,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就综合性较强的业务来说,“检查单”积累以往的工作经验,详细罗列每项业务可能涉及到的各个方面,指导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简洁地说明每项业务办理的时间、责任人和注意事项,有效地解决了以往工作中存在的责任不清、顾此失彼、丢三落四的问题。

第8篇:流动资金测算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 商业银行 表外融资

银行表外创新业务的主体是表外融资业务,表外融资呈现明显的顺周期特征,即外汇资金流入增多时,表外融资活跃,负债头寸大量增加;外汇资金流入减少时,表外融资萎靡,大量敞口头寸被平仓。表外融资的顺周期特征加剧了结售汇波动,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不容忽视。

目前,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表外融资业务数量和品种较多,外资银行表外融资业务量较少,主要包括海外代付、协议付款、减免保证金、出口发票池、进口开证、远期信用证、进口押汇、出口押汇、保函(备用信用证)、融资性保函、非融资性保函(预付款保函、履约保函)、提货担保、贷款承诺、信保押汇等。除此之外还包括内保外贷、期限结构搭配的组合套利融资产品等创新型表外融资业务,如汇利通、付汇理财通等。

为了解商业银行表外融资业务的开展情况,本文对大连市外汇指定银行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商业银行表外融资业务增长迅速。

一、商业银行表外融资业务开展情况

1、银行表外融资业务量呈折线型上升,增速快于同期进出口额的增速。从表外融资与进出口额的增长情况看,表外融资业务的增长速度快于同期进出口额的增速,随着表外融资业务的增长,表外融资业务占进出口额的比例不断提高,2010年上半年达到35.7%。

2、表外融资业务需求不断增长,银行表外融资业务增速快于本外币贷款的增速。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汇资金相对短缺,企业对外汇资金需求增长,促进了表外融资业务的增长,增长速度超过了同期本外币贷款的增速。2009年银行表外融资业务的增速仍超过了本外币贷款的增速,超出14个百分点。此外,表外融资业务量与本外币贷款投放量的比例不断提高,2009上半年、下半年和2010年上半年分别达34.46%、35.82%、49.42%。

3、创新型表外融资业务发展增速快于传统型表外融资业务。2010年上半年累计发放4.13亿美元,同比增长88.08%。创新型表外融资产品发放量虽然尚小,但增长速度十分显著,增速超过传统产品的3.5倍以上。

二、几个典型产品的发展情况

1、海外代付业务。海外代付业务是境内银行以承诺付款方式请境外行先行支付款项,待融资到期日、客户偿还融资后,境内银行偿付其行本息及相关费用的行为。今年信贷紧缩,银行外汇资金头寸紧张无法为企业提供进出口押汇等表内融资业务,从而选择境外同业进行海外代付。因90天以上的海外代付占用银行短期外债指标,所以银行目前办理的海外代付期限均在90天以内。

2、内保外贷业务。内保外贷业务是为了帮助企业解决走出去的海外融资难问题。境内母公司在境内银行有授信额度,而境外新成立或小型的子公司以其自身的资信情况无法得到境外银行的贷款,通过内保外贷的形式,即可满足境外子公司的融资需求,同时可以利用母公司的授信额度,享受境外较低的外汇贷款利率。内保外贷业务占用银行外债余额指标。

3、远期信用证业务。远期信用证为银行传统表外融资业务,为企业增强资金流动性、延长企业付款期、降低企业付款压力及财务成本提供了保障。目前银行开立的远期信用证多为90天以内。大连辖内2009年累计发放远期信用证14.40亿美元,2010年上半年累计发放8.38亿美元,同比增长42.52%,环比下降1.23%。

4、协议付款业务。协议付款业务是由中国银行海外机构(融资行)向境内的进口商提供的短期融资业务,即中国银行境内分行受海外融资行的委托与境内进口商(即融资申请人)签署协议付款合同后,由海外机构(融资行)将融资款项按进口商指示对外进行付款。

三、表外融资业务快速发展的原因

1、国内流动性趋紧促进银行表外融资业务增长。世界经济稳步恢复,大连市进出口企业订单增加,企业贷款需求增长。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剧,本外币利差空间较大,一方面企业愿意提前结汇或尽可能少地保有现汇,导致外汇存款显著下降;另一方面,企业为实现套利,往往利用外汇贷款和贸易融资推迟对外付汇,使外汇贷款大幅增长。在银行外汇流动性趋紧的背景下,表外融资业务尤其是代付类业务成为银行解决自有外汇资金短缺、满足客户进口融资需求的重要途径。

2、境内外资金成本差异促使表外融资业务发展。境内外资金成本差异较大,现阶段本外币利差仍然存在,在国内外汇贷款报价Libor+300点的情况下,通过表外融资方式从境外融资报价一般为+200个点左右,甚至有银行报价低至+120个点。与国内进口押汇利率相比,海外代付利率较低。

3、银行短期外债余额指标政策的调整助推表外融资业务的发展。现行外债管理规定,90天以内的海外代付等业务不占用代付申请行的短期外债额度,在银行自身信贷资金不足、短期外债额度趋紧以及企业进口单证合规等情况下,海外代付等表外融资业务的规模可以无限放大。另一方面,一些银行将授信主体由海外银行向境内银行的授信,再由境内银行向境内进口企业的授信,改为境外银行直接向境内企业授信,境内银行一般起担保作用,从而将境内银行的外债转为进口企业的外债。

4、人民币升值预期扩大了表外融资业务需求。人民币升值预期使企业推迟付汇的意愿增强。基于海外市场NDF一年期报价与国内市场同期限远期交易品种存在较大价差,企业普遍预期人民币将有较大幅度升值,出口收汇尽量提前结汇,进口付汇尽量延后购汇。海外代付等业务可以推迟国内企业进口后实际付汇日期,为企业赚取利差赢得时间。

5、企业进口需求带动了表外融资业务的增长。2010年以来,随着国际市场铁矿石、原油价格一路走高,市场对铁矿石价格上涨的预期较强。铁矿石涨价预期拉升了企业进口付汇需求,为海外代付等表外融资业务的开展提供了空间。据调查,由于国内银行普遍按照“以存定贷”的原则对进出口企业核定外汇贷款和贸易融资额度,受“存贷比”限制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因素的影响,各商业银行外汇存款普遍减少,造成外汇贷款规模压缩。同时,由于企业减少外汇留存,其进口外汇需求相应大幅增长,从而出现外汇贷款不能满足国内企业进口需求的情况,在这种形势下,海外代付业务等表外融资业务保证了企业正常的进口付汇融资需求。

四、表外融资业务对外汇收支影响的分析

在从紧货币政策的影响下,各银行外汇头寸较为紧张,海外代付等表外融资业务可以充分利用国外资金满足客户的融资需求,促进企业贸易项下流动资金的周转,支持企业进口付汇增长,加大了外汇资金的流出量。

近年来,随着境内外汇流动性日趋紧张,银行贷款利率逐步上升,加大了企业的融资成本。表外融资业务如海外代付业务的海外贷付利率明显低于境内的融资利率,因而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利于企业增加融资,促进了企业外汇收支规模的增长。

一些表外融资业务如融资类保函、内保外贷等融资形式可以解决走出去企业海外融资难问题,满足境外子公司的融资需求。境内担保企业都是资信良好、在银行具有一定授信额度的母公司,而境外贷款企业可能是新成立或小型的子公司,以自身的资信无法得到境外银行的贷款,这类企业的融资需求促进了内保外贷业务的发展。又因境外外汇贷款利率较低,因此颇受一些大型走出去企业的青睐,有利于母子公司外汇收支规模的扩大。

企业利用表外融资方式获取资金,加大了外汇流入规模,同时表外融资产品也扩大了企业贸易信贷规模,企业资金充裕后,在未来融资产品到期付款时对外付汇量也随之增多,外汇收支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表外融资业务增强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企业通过表外融资业务可减少自身的外汇留存,延期使用人民币购汇以获得预期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收益和避免留存外汇而带来的损失,最终增加了国内的外汇储备,进一步助长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五、银行对表外融资业务的风险管理措施

1、制定管理办法,严格实行授信审核。多数银行针对不同的表外融资业务制定了具体的管理办法,客户的表外融资业务需要经过信贷审批过程,并占用客户的授信额度,必要时提供保证金,授信额度或保证金一般能够覆盖银行所承担的付款责任。

2、统筹管理,将表外业务纳入到本行资产风险管理体系。一些银行对表外融资业务进行资产分类管理,利用经济资本计量方法准确反映风险控制能力和资本抵补能力,以掌握融资风险变动情况。银行通过对资本、风险资产权重、表外信贷业务转换系数来测算和控制风险,加强资金管理,提高银行经营的安全性。

3、加强事后跟踪和监督,及时发现融资风险。各银行关注融资企业进出口贸易情况、企业经营业绩及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等,监控企业的资金及货物流向,确保贸易融资的第一还款来源,以规避银行风险。一些外资银行总行、国外母行的审计人员还对分行的表外融资业务进行审查,避免融资风险的产生。

4、加强信息收集和业务培训,提高融资业务水平。各银行通过加强对表外融资业务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对表外业务进行全面风险监测,及时识别并发现风险,有效预警和报告,做好风险成因分析和风险趋势判断等手段,有效控制了融资风险。尽管目前各银行采取了各项风险控制措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个别银行对于在银行贷款审查中,因风险过高不能放贷的企业,选择为其发放表外融资产品来满足企业资金需求;内保外代业务中,同一母公司旗下多个子公司同时办理内保外代业务时,母公司承担风险过大等等。

六、商业银行发展表外融资业务的政策建议

1、实行报备制度,监督银行表外融资业务的发展。实行贸易融资产品报备制,设置贸易融资产品数据报表,加强对贸易融资数据的监测,在总体上掌握贸易融资产品类型和产品规模,监督指导银行表外融资业务的发展。

2、加强检查,避免表外融资业务系统性风险。表外融资业务数据不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体现,容易形成监管疏漏,因此,需要加强对表外融资业务现场检查,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各银行表外业务合规经营状况,对银行表外融资业务开展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系统性风险。

第9篇:流动资金测算管理办法范文

2010年12月22日,江苏荣联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IPO上会被否,原因在于股权相对简单,客户及销售市场相对集中。据悉,这已是2010年第59家被否的120上会公司。截至2010年12月底,共计有6D家拟上市公司在IPO冲关时折戟,无功而返。

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各个方面满足上市的规范要求,而财务问题往往直接关系功败垂成。据统计,因财务问题而与上市仅―步之隔的企业占大多数。本文拟对企业发行上市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有关财务问题,结合证监会审核关注点进行说明,以期对后来者所有帮助和借鉴。

关注点一持续盈利能力

能够持续盈利是企业发行上市的一项基本要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

从财务会计信息来看,盈利能力主要体现在收入的结构组成及增减变动、毛利率的构成及各期增减、利润来源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等三个方面。

从公司自身经营来看,决定企业持续盈利能力的内部因素――核心业务、核心技术、主要产品以及其主要产品的用途和原料供应等方面。

从公司经营所处环境来看,决定企业持续盈利能力的外部因素――所处行业环境、行业中所处地位、市场空间、公司的竞争特点及产品的销售情况、主要消费群体等方面。

公司的商业模式是否适应市场环境,是否具有可复制性,这些决定了企业的扩张能力和快速成长的空间。

公司的盈利质量,包括营业收入或净利润对关联方是否存在重大依赖,盈利是否主要依赖税收优惠、政府补助等非经常性损益,客户和供应商的集中度如何,是否对重大客户和供应商存在重大依赖性。

【案例】某佘司创业板上市被否决原因:其主营产品为药芯焊丝,报告期内,钢带的成本占原材料成本比重约为60%。最近三年及一期,由于钢材价格的波动,直接导致该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在18.45%~27.34%之间大幅波动。原材料价格对公司的影响太大,而公司没有提出如何规避及提高议价能力的措施。

某公司中小板上市被否原因:公司报告期内出口产品的增值税享受“免、抵、退”的政策,2008年、2007年、2006年,出口退税金额占发行人同期净利润的比例肖分别为61%、81%、130%,发行人的经营成果对出口退税存在严重依赖。

某公司创业板上市被否原因:公司三年一期报表中对前五名客户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9.02%、70.57%、76.62%及93.87%,客户过于集中。

关注点二 收入

营业收人是利润表的重要科目,反映了公司创造利润和现金流量的能力。在主板及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规定的发行条件中,均有营业收和的指标要求。

公司的销售模式、渠道和收款方式。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判断公司能否确认收入的一个核心原则是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给购货方,这就需要结合公司的销售模式、渠道以及收款方式进行确定。

销售循环的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流程是否规范,单据流、资金流、货物流是否清晰可验证。这些是确认收人真实性、完整性的重要依据,也是上市审计中对收入的关注重点。

销售合同的验收标准、付款条件、退货、后续服务及附加条款。同时还须关注商品运输方式。

收入的完整性,即所有收入是否均开票人账,对大量现金收入的情况,是否有专门内部控制进行管理。对于零售企业等大量收入现金的企业,更须引起重点关注。

现金折扣、商业折扣、销售折让等政策。根据会计准则规定,发生的现金折扣,应当按照扣除现金折扣前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现金折扣在实际发生时计人财务费用;发生的商业折扣,应当按照扣除商业折扣后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发生的销售折让,企业应分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关注销售的季节性,产品的销售区域和对象,企业的行业地位及竞争对手,结合行业变化、新客户开发、新产品研发等情况,确定各期收入波动趋势是否与行业淡旺季一致,收入的变动与行业发展趋势是否一致,是否符合市场同期的变化隋况。

企业的销售网络情况及主要经销商的资金实力,所经销产品对外销售和回款等情况,企业的营业收入与应收账款及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的增长关系。

关注点三 成本费用

成本费用直接影响企业的毛利率和利润,影响企业的规范、合规性和盈利能力,其主要关注点如下:

首先应关注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是否规范,核算政策是否一致。拟改制上市的企业,往往成本核算较为混乱。对历史遗留问题,一般可采取如下方法处理:对存货采用实地盘点核实数量,用最近购进存货的单价或市场价作为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等的单价,参考企业的历史成本,结合技术人员的测算作为产成品、在产品、半成品的估计单价。问题解决之后,应立即着手建立健全存货与成本内部控制体系以及成本核算体系。

费用方面,应关注企业的费用报销流程是否规范,相关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票据取得是否合法,有无税务风险。

对于成本费用的结构和趋势的波动,应有合理的解释。

在材料采购方面,应关注原材料采购模式。供应商管理制度等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价格形成机制是否规范,采购发票是否规范,关注点四税务

税务问题是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在税务方面,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主板和创业板发行上市管理办法均规定,发行人依法纳税,各项税收优惠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发行人的经营成果对税收优惠不存在重大依赖。

企业执行的税种、税率应合法合规。对于税收优惠,应首先关注其合法性,税收优惠是否属于地方性政策且与国家规定不符,税收优惠有没有正式的批准文件。对于税收优惠属于地方性政策且与国家规定不一致的情况,根据证监会保荐代表人培训提供的审核政策说明,寻找不同解决办法。

纳税申报是否及时,是否完整纳税,避税行为是否规范,是否因纳税问题受到税收征管部门的处罚。

【案例】上海某公司创业板上市被否决原因:2006年纳税使用核定征收方式,不符合企业所得税相关规定而未予纠正。

关注点五 资产质量

企业资产贯量良好,资产负债结构合理是企业上市的一项要求。其主要关注点如下:

应收账款余额、账龄时长、同期收入相比增长是否过大。

存货余额是否过大、是否有残次冷背、周转率是否过低、账实是否相符。

是否存在停工在建工程,固定资产产证是否齐全,是否有闲置、残损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的产权是否存在瑕疵,作价依据是否充分。

其他应收款与其他应付款的核算内容,这两个科目常被戏称为“垃圾桶”和“聚宝盆”。关注大额其他应收款是否存在以下情况:关联方占用资金、变相的资金拆借、隐性投资、费用挂账,或有损失、误用会计科目。关注大额“其他应付款”是否用

于隐瞒收入,低估利润。

财务性投资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等占总资产的比重,比重过高,表明企业现金充裕,上市融资的必要性不足。

【案例】如某企业创业板上市被否决原因就是应收账款余额过大,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例每年都在40%以上,风险较大。

如某企业创业板上市被否决原因:存货余额较高,占流动资产的比例为33,75%。而且存货周转率呈现连年下降的趋势,2007,年为3.67,2008年为4.92,2009年上半年仅为1.88,下降幅度惊人。随着公司应收账款和存货规模的不断增加,流动资金短缺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关注点六 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反应了一个企业真实的盈利能力、偿债和支付能力,珊金流量表提供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无法提供的更加真实有用的财务信息,更为清晰地揭示了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和财务状况。现金流量主要关注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直接关系到收入的质量及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应结合企业的行业特点和经营模式,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进行比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负数的要有合理解释。

关注投资、筹资活动现金流量与公司经营战略的关系。例如,公司投资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增加,表明企业实行的是扩张的战略,处于发展阶段。此时需要关注其偿债风险。

【案例】如某公司上市被否决原因:公司报告期内经营活动现金流不稳定,2007年、2008年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负且持续增大。2009年1~9月,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仅为138.6万元。公司现金流和业务的发展严重不匹配。

关注点七 重大财务风险

在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方面,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主板和创业板发行上市管理办法均作了禁止性规定,包括不存在重大偿债风险,不存在影响持续经营的担保、诉讼以及仲裁等重大或有事项;不存在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进行违规担保的情形;不得有资金被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以借款、代偿债务、代垫款项或者其他方式占用的情形。

【案例】如某公司创业板上市被否决原因:控股股东在报告期内持续以向企业转让债权、代收销售款方式占用企业大量资金。

关注点八 会计基础工作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是企业上市的一条基本原则。

拟改制上市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由于存在融资、税务等多方面需求,普遍存在几套账情况,需要及时对其进行处理,将所有经济业务事项纳入统一的一套报账体系内。

会计政策要保持一贯性,会计估计要合理并不得随意变更。如不随意变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不随意变更坏账准备{十提比例,不随意变更收入确认方法,不随意变更存货成本结转方法。

关注点九 独立性与关联交易

企业要上市,其应当具有完整的业务体系和管理结构,具有和直接面向市场独立经营的能力,具体为资产完整、人员独立、财务独立、机构独立和业务独立五大独立。尤其是业务独立方面,证监会对关联交易的审核非常严格,要求报告期内关联交易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因此对关联交易要有完整业务流程的规范,还要证明其必要性及公允性。

【案例】如某公司上市被否决原因:与其关联公司在提供服务、租赁场地、提供业务咨询、借款与担保方面存在关联交易。2006年、2007年、2008年及2009年1~6月,与其控股股东及其附属公司发生的业务收入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8.19%、32.53%、29.56%、27.47%,关联交易产生的毛利额占总毛利的比重分别为48.18%、42.28%、34.51%、30.82%。发审委认为其自身业务独立性差,对控股股东等关联方存在较大依赖。

关注点十 业绩连续计算

在IPO过程中,经常有公司整体改制,这就涉及业绩连续计算的问题,主板上市管理办法规定最近三年内主营业务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实际控制人没有发生变更。即使创业板也规定最近两年内上述内容没有变化。

对同一公司控制权人下相同、类似或相关业务的重组,在符合一定条件下不视为主营业务发生重大变化,但需掌握规模和时机,不同规模的重组则有运行年限及信息披露的要求。

【案例】如某公司创业板被否决案例:报告期内实际控制人及管理层发生重大变化,公司的第一大股东A信托公司持有公司32,532%股份,2008年10月8日,经某市国资委有关批复批准同意,A信托与B集团签署《股份转让协议》,A信托将其持有的公司32,532%股权悉数转让给同为某市国资委控制的B集团。转让前后控股股东的性质不完全一致。同时,A信托以信托业务为主。B集团以实业股权投资为主,二者的经营方针有所区别。另外,2009年1月,本次控股股东发生变更后,B集团提名了两住董事和两名监事,企业主要管理人员发生了变化。发审委认为企业本次控股股东的变更导致了实际控制人变更。

关注点十一 内部控制

不可否认的是,政府相关机构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越来越严格。主板及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均对发行人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了明确规定。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4月《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等18项应用指引以及《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颁布,自2011年1月1日起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施行,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因此企业应按照相关要求,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并严格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