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保持身心健康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追求新知,减慢脑衰老。
追求新知识会使人从心理上感到年轻和充实。中年女性的学习优势在于是以一种娱乐的心境来对待学习的,而不单纯是为了职业及文凭。追求新知的过程是一种放松的养生方法,可使脑衰老的速度减慢。
2艺术陶冶,调整心理。
中年女性生活节奏紧张,难以保持心灵的宁静,易产生精神压抑、神经衰弱等。而精神活动与机体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关系,比如音乐能抚慰人的心灵,身体内各机能运动活跃,新陈代谢旺盛,各种激素的分泌保持在平衡的状态。舞蹈也有类似的作用。
3寻找快乐,提高机体免疫力。
人的情绪中,只有适度的快乐情绪是有利于人体健康的一种生理活动。欢笑时,人的各个器官能产生协调一致的振动,使神经处于兴奋状态,通过神经调节促进人体分泌有益于健康的激素。开怀大笑有助于使心中的郁闷情绪得到疏导,使脸、颈、背、胸廓肌、膈肌、腹肌反复收缩及放松,呼吸功能增加,能吸入更多的氧气。使人快乐的方法很多,关键在于寻找。
4注意饮食,预防骨质疏松。
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密度减低,会出现弯腰驼背、慢性腰腿疼、四肢无力等症。预防骨质疏松,保持身材挺拔,应补钙及维生素D、维生素C,多食用鱼油、蛋黄、牛奶、禽类、瘦肉、水果,还需要接受充分的阳光照射。
5充足睡眠,胜过美容。
充足睡眠不但可解除疲劳,使人产生活力,还可提高免疫力、增强机体抗病力。睡眠充足,血液中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均有明显上升,对抵抗疾病有重要作用。睡眠不足容易导致老年痴呆、减低人体免疫力,增强患癌症及心血管疾病等一些老年性疾病的概率。因此,对中年女性来说,保证睡眠时间比去做美容更重要。
6坚持运动,获得身心健康。
一、如何面对孤独
孤独感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常见因素。科学家已经证实,性格开朗、喜欢交际的老年人比性格内向、离群索居的老年人容易保持健康。面对孤独怎么办?通常儿女的关心是消除孤独感的良药。此外,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经常与朋友联络感情是避免孤独的最好方法。老年人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让自己不落后于时代前进的步伐。老年人要多与年轻人交往,青年人朝气蓬勃的身影,积极的思想,生动的语言,朗朗的笑声,可以使老年人的心态更年轻。学习和创作也是老年人避免孤独的好方法。学习使生活充实,创作使生命辉煌。上老年大学可以扩大社会交往,在学习过程中,老年人的生命会再一次闪光发热。
二、如何面对情爱
情爱有益健康。科学家调查统计发现,老年人有伴侣者其病死率明显低于无伴侣者。恩爱的老年夫妻对疾病和衰老的抗御能力比单身老年人要强得多。适度的性生活可以延缓衰老,保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老年人体积变小,精管细小萎缩,生成减少,性激素水平降低,减退。虽然老年人的性器官、有这些改变,但下丘脑及脑垂体仍有促性腺激素分泌,仍有情爱的需求。当今社会,“黄昏恋”逐渐得到社会认同,还出现了许多子女帮助父亲或母亲找老伴的动人故事。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我们应该对老年人的情爱生活给予理解、尊重和关怀。
如果把年轻人的情爱生活比喻为激荡澎湃的交响乐,那么老年人的情爱生活应该是舒缓悠扬的小夜曲。对青春的甜蜜回忆,对伴侣的抚爱与体贴应成为老年人情爱生活的主要形式。科学家说过,身体接触欲是人终生不变的本能欲望。老年伴侣在精神上的彼此眷恋和身体接触欲的充分满足,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
三、如何面对死亡
世界著名画家毕加索说过:“我不怕死,死亡是一种美。”这种认识使人们可以淡化对死亡的恐惧。
关键词:教育;儿童学画;智力;优势;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302-01
一、引言
人的大脑是一个整体。包括两个半球;左半球、右半球。它们的分工有所不同,简单的讲,左半球重于抽象思维,右半球重于形象思维,一般人在平常左半球用得多一些,右半球用得少一些,根据“用进废退”的规律,两个半球发展不平衡会影响脑力的充分发挥。对低幼儿童来说,右半球比成人占较大优势,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优势会逐步减弱。因此,我们应该抓住这段时机,巩固和发展这个优势。
二、儿童学画的好处
儿童学画有什么好处呢?主要是开发右半脑、发展智力,发掘和引导孩子所固有的天分,使孩子变得聪明起来。
1、培养绘画思维 调查资料表明,在中小学生中爱好绘画同学的智力要比不爱绘画的智力相对地高一些。在绘画中孩子要观察,要记忆,要想象。孩子一出生,父母亲便是他的启蒙教师。作为父母,我们能不能在孩子来到这色彩斑斓世界的最初几年,就给他以最好的启蒙知识,人生经验和幸福的童年呢?观赏大自然便是最好的契机。当我们带着孩子出门散步或者去山上野炊时,我们应摒弃成年人的心态和成见,与他们一起领略大自然的风光,观察和记忆植物和动物的不同;植物中花、枝、叶的不同;动物中小猫和小狗,蝴蝶和蜜蜂的区分;晴、阴、雨时天空和云彩的变化;和他们一起看空中的飞鸟、水中的鱼虾等等,使他们在学前绘画活动中获得兴趣,快乐受到保护。年龄幼小的儿童与成人比较,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极大差异。一个基本的不同点就是幼儿不能区分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把太阳、石头、树......都当成有生命的东西。他们绘画中的太阳都有愉快的面孔“我朝太阳笑,太阳朝我笑”。这种绘画思维,孕育旺盛的生命力。
2、培养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 美术活动能以形象、直观、活泼、自由、美好等独特的形式满足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童心。注意培养儿童对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的感受能力,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并启发他们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活动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从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德情操。然而色彩感觉的训练又是培养审美能力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马克思曾说:“色彩的感觉是美感的最普及的形式”。色彩感觉即是对色彩及色彩的微妙关系的感知。培养儿童的色彩色觉对儿童的审美能力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对其智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益处。儿童对画笔和色彩并不生疏。他们喜欢拿着笔任意地画,用小手去接触、尝试、感觉。这些使之感兴趣的东西,这种探索举动,有时是那么认真、忘我和持续。如动物形态、植物的气味【花、果、实】景物的色彩等。产生一种亲切、美好的气氛,更能调动儿童想象的积极性。又如在绘画活动中,用最简单的方法画圆形及色块涂圆;用螺旋圈成圆——蜗牛;色块涂成圆——刺猬;用线画圆形、画圆点——瓢虫。螺旋状圆和色块涂圆,易于修改,规范性小。这样的绘画方法,培养了色彩的识别能力,使画洋溢着活泼清新的色彩。
3、搭建儿童用绘画表达想像的平台 儿童的想像是非常丰富而且奇特的。他们想去月界旅行、太空嬉游、海底开战、蚁穴作客......想像力能超越时空。丰富的想像是科学家、文艺家最基本的品质也是童心的保持和升华。通过儿童绘画这一过程,搭建起儿童用绘画来表达自己对世界认知的想像力,使想像力得到扩展、深化,这是人才的基础工程。
4、有益于儿童的身心健康 调查资料表明,在小学、幼儿园的孩子中有50----65%心理上是不健康的。不少孩子主观反映与观察,刺激极不一致。他们执拗、任性、无理取闹、自理能力极差,这种心理上的不健康是长期不良教育形成的,不良教育起初造成孩子心理上消极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的反复出现,就慢慢地固定下来,变成不健康心理。儿童学画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使儿童消极的心理负担得到卸除,获得心理平衡,保障心理健康。要保障儿童心理上的健康,首先要提高父母的教育能力,同时,让孩子自由画画,也是使孩子心理获得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孩子内心的抑郁、心理上的负担,不会象大人那样通过和几位知心朋友谈谈心求得散发,他们没有这个能力,而绘画,特别是自由画,是孩子心理的自诉,孩子平时无法表露的内心矛盾可以从中得到发泄,使心理负担减轻,也有利于保持心理健康。
有一次,我上二年级的课,题目是: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画张像,有位同学给他爸爸的脸上画成“五筒”、妈妈的脸画成“五条”,还写上字,我问这位同学为什么这样画?这位同学望望我,眼圈发红了,“我爸爸、妈妈每天就知道打麻将,从不过问我,放学回家,经常拿十几块钱叫我到馆子去吃,我真恨他们。”这件事引起他内心不平衡。他想着他爸爸、妈妈的所作所为,于是就把他父母亲的脸画成麻将,孩子内心的抑郁得到了发泄。后来,这位同学另用纸画,画得特别认真、专心,画画是孩子内心的表白,心中的苦恼说不出,就通过画画来发泄,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好处。中小学阶段正是孩子的智力,道德情操及审美能力不断发展的阶段。实践证明,美术教育将对其它课的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1研究对象
知信行教育模式在女大学生减脂中的应用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大量阅读分析与女大学生减脂有关的文献资料,总结出女大学生对肥胖的认知缺失,对正确减脂的认知以及行为上的缺失,是导致减脂不健康的主要原因,以及知信行教育模式的发展现状。
(2)问卷调查法。抽取40名在校女大学生,对其进行减脂知信行健康教育,并在教育前后分别进行减脂知识问卷调查,并统计数据分析结果。
2“知信行教育模式”对女大学生减脂的推动作用
2.1“知信行教育模式”的相关研究
“知信行模式”亦称KAB模式(Knowledge,Attitudes and Behavious),是健康行为研究的成熟模式,这种模式是改变人类健康相关行为的模式之一,它将人类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3个连续过程,即知识―信念―行为。知(知识和学习)是基础,信(信念和态度)是动力,行(促进健康行为)是目标。
KAB模式曾被成功地用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工作中。它的主要理念是,首先从宣教服务对象健康知识和改变健康信念入手,帮助受教育人员形成正确的健康知识,增强健康信念,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愿意主动采取积极的预防性措施,配合相关治疗手段。
近几年,知信行模式在多领域得到应用,?T如社区慢性病防治、教育、管理、健康、吸烟、交通危险行为、艾滋病防治等方面,均显示出了其可行性与有效性。
2.2“女大学生对减脂的认知程度
在我国,女大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94%和1.92%。在当前“以瘦为美”审美观点的影响下,女大学生易为追求苗条体型而盲目减肥,成为减脂的主体,而盲目减肥势必然会使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危害。国内学者的大多数研究中,有减肥想法的女大学生中只有2.5%是较胖的,其余都有属于正常或偏低,其中正常 体重者占76.8%,体重偏低者占 20.7%。这表明多数女大学生对自己的体型有着错误的认识,过于追求身形,已经超出了健康所允许的范围。在此种体型认知下,很多女大学生采取了一系列的减肥措施,越来越多的女性为了追求苗条的体型而减肥,对自己体型的认知存在着一些错误的导向。
标准的体重,是因人的身高、生活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的,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应有适合于自已本人的体重,女大学生对自己体型的认知错误会影响青少年,甚至是整个社会对体型的错误认知。女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日趋成熟阶段,是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又肩负着养育下一代的任务,如果在繁重的学习生活中为保持身材苗条而盲目减脂,必将影响其身心健康。
因此,应引 起广大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引导学生们不要盲目追求身材,建立健康的体型认知观和营养价值观。
2.3“知信行教育模式”对女大学生减脂的重要性
女大学生对减脂的认知调查统计
在知信行健康教育讲座中培养了正确认知,纠正了错误知识。知信行教育模式的运用在女大学生正确认识肥胖起到了关键作用,可以帮助女大学生健康减脂,增进体质健康。
盲目减肥势必然会使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危害。女大学生对正确减脂的认知以及行为上的缺失,是导致减脂不健康的主要原因,因此,从思想和减脂方法上进行正确指导尤为重要。
3结论与建议
【关键词】女性;体检;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709-01
健康体检是以健康为中心的身体检查。一般医学家认为健康体检是指在身体尚未出现明显疾病时,对身体进行的全面检查,便于了解身体情况,筛查身体疾病。应用体检手段对健康人群的体格检查,就是“健康体检”,或称之为“预防保健性体检”;21世纪的医学以“促进健康”为目标,以“生理-心理-社会”为基本模式[1];通过定期的健康体检,检查和发现影响健康的有关因素,就成为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和保证。
1.临床资料
378名在职女职工,其中:24-29岁87人,30-39岁117人,40-49岁134人,50-55岁40人。未婚:32人,已婚346人,其中离异现单身9人,均在一周内做完各项检查,分别为:血、尿常规、肝功能十项、肾功能四项、上腹B超、妇科B超、双乳彩超、妇科宫颈涂片八项检查。地点:均在同一家省级医院检查,检查时持身份证。
2.结果
378名女性职工健康体检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高,疾病的发病率随之也增高,30-39岁年龄段提示已经要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问题,开始出现身体机能的减退,部分疾病开始逐渐发生,50-55岁发病率高于其他年龄段,乳腺疾病、妇科疾病趋于年轻化,具体情况,(见表1)。
3.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在1986年的进一步定义健康是“人人能够实现愿望,满足需要,改变和适应环境的状态。健康是每天生活的资源,并非生活的目的,是社会和个人的资源,是个人能力的体现”[1]。健康体检是用医学手段和方法进行身体检查,这里包括对女性常见病、多发病进行相关的化验、功能检查,根据以上检查结果,明确有无异常体征,进一步分析这些异常体征的性质。有些异常体征本身就是生理性变异,可以定期复查,有些异常体征可能是疾病危险因素,需要通过健康促进手段去干预和纠正;而有些体征则就是疾病的诊断依据,需要进一步检查和确诊。
3.1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作息饮食习惯逐渐在改变,很多职业女性的生物钟早已被打乱,因此越来越多的疾病正快步向女性走来,并不断地严重威胁到女性职工的身心健康[3]。如双乳检查、妇科B超、宫颈涂片均显示具有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且增高年龄趋于年轻化,可能与女性激素水平的逐渐衰退及工作压力有关;家庭和睦、夫妻关系和谐也有利于女性的健康,因此,关爱女性健康的问题迫在眉睫。
3.2 从本资料体检的8项检查中可以看出,高年龄段的患病率明显高于低年龄段,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乳腺疾病和妇科疾病的患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且大多数女性职工有多种疾病并存而无临床表现和自觉症状。因此,对高年龄段女性职工加强健康知识普及,提高其健康意识,定期进行健康普查,具有对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重要意义。
3.3 血脂、血糖水平的升高对人群健康水平有直接影响,间接反映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饮食结构有不同,血脂、血糖之间相互关联,互相影响,血糖升高糖代谢障碍致血脂代谢紊乱,血浆蛋白中清除脂肪酸、三酰甘油能力减低,使血液中的胆固醇(1、c),甘油三酯(TG)浓度增高,造成高脂血症,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2]。
3.4 建议35岁以上的人群应进行定期健康体检,重视血脂、血糖、双乳及妇科的定期复查,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在单位中经常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平衡膳食,控制热量的摄入,不要“三高”(高脂、高糖、高热量)饮食,保持“三低”(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水果、蔬菜及豆制品、鱼[4]。常参加体育活动,对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定期健康体检对高年龄段人群比低年龄段人群更具有临床实用价值。如在体检发现时两例癌前(宫颈)病变,通过进一步相关检查确诊后,经系统治疗三月均以痊愈。
随着经济的发展,饮食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旧的疾病发生谱等已[X1]经成为过去。体力劳动强度的降低,工作节奏的加快,心理压力的增加,环境和致病因素的变化,使人们必须认识新的疾病。定期健康体检,及时早期发现异常体征,做出正确诊断和有效处理措施,将疾病消灭于萌芽时期,为健康提供了超前保障,成为促进身心健康的时尚。
参考文献
[1] ttp://省略/content-11-1710.html.
[2] 祝惠民,主编.《内科学》[M].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9月.
关键词: 五“要” 小学班主任 职业幸福感
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指出,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许多资料表明,在小学里,学生对班主任的认可程度要远远大于其他人,很多孩子都把班主任当作自己的偶像。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黄正平教授说:“只有幸福的班主任,才会关怀学生的幸福,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由此可见,小学班主任的职业幸福感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幸福感。
幸福感是一个人在物质、精神和心理上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内心的积极而快乐的情感体验。班主任的职业幸福感,就是班主任在从事教育工作的时候感受到这个职业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并且产生愉悦感。小学班主任职业幸福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黄正平教授认为,幸福和幸福感不是从天而降的,获得幸福和感受幸福是一种需要磨砺和培养的能力。班主任是否体验到职业的幸福感,与班主任的教育理想和价值取向等密切相关。因此,做好五“要”就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班主任的职业幸福感。
一、要保持身心健康
人的基础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身心健康是人生幸福的前提,有了健康的身心,我们才有资本去实现理想,去寻找幸福。身体健康、心理健全不仅使人更好地发挥创造才能,而且使人更好地感受生活和热爱生活。身心上的疾患不仅会造成班主任肉体上的痛苦,而且会造成班主任精神上的压抑。
一般来说,只有身体和心理方面都健康的小学班主任,才有可能感到幸福。那么如何改进小学班主任的健康状况呢?陶行知说:“健康的身体,离不开自觉持久的锻炼,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生活和作息。”另外,还要做到与朋友保持交往,善于排解压力,并拥有充实的休闲生活,等等。如果班主任这样做了,就可以拥有健康身心。这些都为提升小学班主任的职业幸福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要不断加强学习
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对小学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班主任必须加强学习,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班主任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不够。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不断学习是每一位班主任的责任,因为教育理念往往决定了班主任的教育行为,即观念落后,实践一定会停滞不前。另外,落后的观念还可能误人子弟,后果相当可怕。
不断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多读书。读各种各样的书是较快转变教育观念,跟上时代步伐的最佳途径。不仅如此,班主任还要向他人学习、向实践学习,等等。小学班主任通过多方面的学习会使自己成为智慧的班主任,从而享受丰富的而又幸福的教育人生。可以说,不断学习是小学班主任获得职业幸福感的不竭动力。
三、要搞好教育科研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由此可见,教育科研是提升小学班主任职业幸福感的重要路径。
小学班主任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需要实践和探索。班主任要对所带班级的几十个学生的身心健康负责,就要深入而细致地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经历,性格特点和心理品质也是千差万别的。并且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有其自身规律。班主任只有根据孩子的特点和教育的规律去教育和引导孩子,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班主任不研究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就不能胜任班主任工作。因此,新时期的小学班主任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是一个具有强烈科研意识和较高科研能力的教师。
教育科研能够提高小学班主任的知识涵养。在教育科研中,班主任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感到“学然后知不足,‘研’然后知困”,从而激发对教育科学知识、专业理论的渴求,广泛收集相关研究成果和资料,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自觉弥补不足,保持求知的热情与动力,而且从中收获自身发展的喜悦和教育研究的幸福。
四、要善于沟通交流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十二条指出:班主任要经常与任课教师和其他教职员工沟通,主动与学生家长、学生所在社区联系,努力形成教育合力。班主任要管理好一个班级,仅靠班主任的孤军奋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协调好各种关系,克服狭隘的个人英雄主义,向教师、学生和家长借力的缺陷,做好与他们的沟通和交流工作。
1.向任课老师借力。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关系,是一种志同道合的协作关系。很多时候班主任向任课老师借力,会大大减轻班主任的工作负担。要和任课老师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一方面要和任课老师经常交流,在交谈的过程中,可以把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赞誉与改进意见反馈给任课教师,另一方面要善于欣赏自己班级的任课老师,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欣赏每一个任课老师。只有这样,班主任与任课教师才能为了共同的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教育合力。
2.与班级学生交流。班级学生是班主任的服务对象,班主任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学生。平时,班主任要多找学生谈话,多参加学生的活动,找机会与学生交流。班主任要有意营造一种平等宽松的谈话氛围,这样学生才能愿意把真实的想法和真情告诉班主任,而班主任也应以诚相待,把班级管理的难处与苦处告诉学生,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学生,以便取得学生的谅解、支持与信任。
3.和学生家长沟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孩子的思想和品行。要教育好学生,关键一点是要争取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小学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家长会、家访、电话和写信等。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班主任要注意方式方法,总的来说,尽量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通过沟通,班主任与家长才能保持思想上的一致,才能共同寻求教育孩子的方法,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
小学班主任要通过恰当的交流沟通,争取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使班主任工作顺利而又扎实地开展,使班主任的职业幸福感油然而生。
五、要拥有平和心态
《幽窗小记》中有这样一幅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把这幅对联用在小学班主任身上,就是告诉我们班主任要有一颗平常心。我国当前学校管理的主要模式是量化管理,对教师工作绩效和班集体管理进行量化评价。
一般来说,班主任总是希望自己的班各项量化成绩最好。一旦班集体建设出现问题,班主任的第一反应就是本班量化成绩受损。功利思想严重的班主任在处理问题时会情绪急躁、方法简单,过于追求量化结果,从而工作思路狭窄。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失去信心,使班集体丧失凝聚力,甚至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班主任也会陷入深深的苦恼当中。要改变这样的状态,班主任就要有一颗平常心,重视成绩和荣誉,重视过程,淡化结果,只把量化评价作为建设优秀班集体的一个重要途径。这样,在开展工作时思路才会更开阔,方法才会更灵活,教育的效果才会更好,班主任的职业幸福感才会更强烈。
参考文献:
[1]王传金.教师职业幸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
[2]黄正平.班主任专业化应关注职业幸福感[J].人民教育,2008,(15-16).
[3]王中华.中小学班主任职业幸福及其获得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04).
[4]董奇,王耘.班主任的心理学策略[J].人民教育,2007,(20).
关键词体育运动健全人格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4.8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9-040-01
一、前言
法国教育学家、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曾在《体育颂》一文中这样写道:“啊!体育,你就是乐趣。想起你,内心充满欢喜,思路更加开阔,条理更加清晰。你可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你可使快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近来年,时常可以听到或者看到有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新闻报道,轻则无法继续学习,选择退学,重则威胁他人人身安全,走上犯罪的道路,时常让人扼腕叹息。然而,随着一步步临近社会,学生面对各方面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心理疾病的困扰便随之而来。可是,心理疾病是比生理疾病具有更大危害的一种疾病。如若任由心理疾病的发展,它可能使人变得精神异常,造成生理机能上的损伤,甚至可能会丧失学习和工作的能力。而通过体育运动能够帮助大学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提升自我调适能力,进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并能更加高效地去学习和研究。
二、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受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并不重视体育运动,许多大学生认为,只要学习好专业课就行了,身体在没有病痛的情况下,忽视参与体育运动的必要性。然而,体育运动可以增强我们的体质同时,也可以提升我们的智力水平、锻炼我们的人格品质,还能有效改善我们的情绪状态。
三、心理健康的定义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智力健全。对突况能做出一定的判断和反应能力,并完成心理环境对身体的自由协调支配。2.人格方面的完整。有较为明确的生活目标,能够在所处的环境中获得充分的安全感,但也能拥有一定的紧张感。愿意且能够根据实际地情况努力进取,为追求理想和事业付出努力。3.个人情绪的自我调节。拥有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能维持心理的平衡,做到自尊、自信、自爱、自知。
那么,关于心理健康更为具体的解释是: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充分了解自己;生活目标切合实际情况;要有足够的安全感;不脱离实际环境;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当的评价;善于从经验中提炼学习;能有控制地发泄和控制情绪;能在考虑集体的前提下,适当的释放自己的压力;在不违背社会道德的情况下,能适当地努力追求达到个人的满足。
四、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体育运动能帮助大学生提高智力功能。种类繁多的各种体育运动,都会有一个相同的特征:就是在缓慢运动或者高速运动中要求参与运动的人既能对外界物体(如球等),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判断和感知,又能很好地协调自己的身体,以保证完成有效动作。比如健美操、跳水、花样滑冰﹑体操等运动,就能充分展示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对美的表现力。参加运动的人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快捷的反应能力,通过独立地、灵敏地、创造性的处置方法来面对当前所面临的情况.这些对于提高和发展大学生的思维想象力以及记忆力和观察注意力都有着显著的效果。
(二)体育运动能对大学生的人格全面发展有积极的影响。竞争是在体育运动中经常见到的,体育运动参与者通过自身的坚持和努力,来表现自己的实力和能耐。合作也是体育运动的基本要求,一个团体一起去完成同一个目标,相互配合、相互鼓励,无形之中,将许多个人汇聚成一个整体。体育运动能教会我们如何与他人相处,成功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保持谦虚,就算要失败也要选择坚持。而当别人获得成功的时候需要我们去表达赞许和欣赏,分享成功的经验和胜利的喜悦,而这一些都是健全人格的法则。
(三)体育运动能帮助调节大学生的个人情绪状态。一个人的情绪,它主要是受到精神意志的控制。想要维持一种愉悦的情绪,需要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并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同时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另外,能很好的适应外界条件的变化,主动利用一种积极地情绪来抵制消极的情绪也是非常必要的。而体育运动就是解除心理压抑的有效方法。参与体育运动一方面可以让血液循环加速,让肺部的呼吸加深,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松弛紧张的情绪;另一方面可以让人集中注意力,减少之前所受到的精神压力,并缓解消极的情绪。其实,大家都会有一个同样的感受,假如生活中,我们遇到了困难,紧张压抑的情绪无处释放,这个时候,如果去进行大量的体育运动,常常能够很有效的消除心理压力,这便是体育运动在改善情绪状态的实例。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体育运动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作为当今社会的大学生,要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健康,选择参加体育运动是明智之举。体育运动不只是能强身健体,还能有助于养成健康的心理环境。所以说,运动有理且“有礼”。参加体育运动不仅是对个人体质的锻炼和提升,对于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大有裨益。所以,无论您是否认同自己的身心健康,请都加入到体育运动中来,既能强身健体,又可以促进心理健康,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生;生活习惯;体质健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5014302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学校体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初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中小学生身心健康问题仍然受到社会各界所重视,体育运动与健康的关系已经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与研究的课题。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采取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苏州市初二、初三年级在校中学生作为测试对象。测试人数为:初二男女生:484、493人,初三男女生:476、482人。
1.2研究方法
体质测试采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问卷,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立定跳远、握力、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女)等。生活方式调查采用调查问卷,该问卷主要从饮酒和药物使用、体育锻炼习惯、饮食习惯、应激控制能力、安全习惯六个方面评价生活方式。
2统计与分析
2.1身体形态指标
身体形态是反映体质状况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包括身体的发育程度、机体的生理功能等。本文采用体质指数(BMI)来衡量,BMI=体重/身高2,该标准为:BMI
表1中,初中生男女身体形态指标出现问题人数比例在12%左右,绝大部分初中生处于正常的身体形态,男女生之间的对比数据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但男生过重与肥胖比例均略高于女生,这可能与男生经常暴饮暴食、女生爱美节食有关。
2.2身体素质状况
身体素质是反映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承受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是人体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身体机能的综合反映。本文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标准,总分86分以上为优秀,76~85为良好,60~75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
表2中,初中男女生身体素质优秀人数比例均低于10%,而女生优秀与良好人数比例约30%又明显低于男生比例40%。经卡方检验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
2.3吸烟情况与饮酒习惯
表3显示,初中男生吸烟和偶尔吸烟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从不吸烟的比例同样低于女生。经卡方检验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
吸烟严重威胁人类生命,是目前最主要的可导致疾病与死亡的因素,同时危害周围的人,尤其是儿童和妇女,被认定为社会的公害。虽然因烟草而致疾病者大多数为成年人,但吸烟通常始于青年时期。该研究得出约有1/4的男生偶尔吸烟,因此对男生进行远离烟草的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表4中,女生有饮酒习惯的比例远低于男生,有相当一部分男生则是长期饮酒,这严重威胁了身体健康。经卡方检验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
适度饮酒有助于身体健康,促进血液循环与新陈代谢,而过度饮酒则会适得其反,对身体伤害极大。因此,加强对初中生的饮酒习惯的控制则显得尤为急切。
2.4饮食习惯
表5中,男生良好的饮食习惯比例要好于女生,但男女生整体的良好饮食习惯比例仍然较低。表现为,男生出现问题的人数比例30%左右,女生存在问题的比例约为45%。经卡方检验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
合理的饮食习惯是保持健康的物质基础。饮食应做到:食物摄入应多样化,粗细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每天吃豆类、奶类或其制品;经常吃适量的鱼、肉、蛋、禽;少吃荤油的膳食。初中生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是保持身体健康不容忽视的因素,应得到教育者格外重视。
2.5运动习惯
表6中可以看出男生的良好和基本良好的运动习惯的比例明显好于女生,经卡方检验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
初中生学习负担较重,大部分时间处于静坐状态,研究表明不少学生除上体育课外,几乎很少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而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是影响初中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原因。因此,初中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不仅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和保持健康,更为重要的是将对他们未来的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
2.6应激控制与安全习惯
应激控制反映初中生情感表达、应对压力以及与人交流的心理适应能力。分析得出,拥有良好应激控制习惯的男女比例均低于20%,约有18%的女生和24%的男生在应激控制方面存在问题。表现在不善情感表达、排解压力等,人际交往上出现嫉妒、冷漠、敌对等不良心理。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密切关注初中生心理紧张和心理异常现象日益增多的情况,以便促进初中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统计显示,男生安全习惯良好的人数比例明显低于女生,经卡方检验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
3结论与建议
苏州市初中生共同存在的问题有运动不足,饮食结构不尽合理,应激控制能力欠缺等,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是一朝一夕的,并且从信息、知识的获取到行为的落实还有很长的距离。因此,这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第一,加强宣传,积极营造关心学生体质健康的社会氛围;第二,切实改革体育课程,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为基础设计课程方案;第三,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共同努力,加强健康教育,促进初中生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树立体育锻炼的良好意识。
参考文献
一、网络环境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在心理健康状态下,人的基本心理活动内容完整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而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的心理健康会受到一定影响。
1.网络环境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网络环境下,通过校园网络文化能够对教师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一是可以促进教师角色适应能力,推动了教师从传统的单一传授课本知识的角色向学生的指导者、管理者、咨询者、合作者、知心朋友等综合角色转换;二是有利于丰富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他们教书育人的热情;三是可以提升教师人际交往的自由度,促进教师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四是网络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交往环境,有利于缓解教育教学工作中产生的各种压力,培养教师宽容豁达的心理素质。
2.网络环境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网络是开放性平台,各种社交软件的广泛应用,使沟通更加便捷,也使人际关系环境更为错综复杂,对教师的心理健康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一是基于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等特征,教育信息化促进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都产生了巨大冲击,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知识结构跟不上变革的形势,加深了教师的畏难情绪;二是网络发展形成的新的教育环境,使得在传统社会教育中独享的教师权威收到了挑战,网络资源的共享让教师作为知识的占有者、垄断者的地位发生了动摇,这一转变让教师一时手足无措;三是教师的教学手段跟不上新技术新技能发展的速度,给教师带来了一种力不从心的心理压力,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丰富性、多渠道性和先进性,更使教师产生了深层次的危机感;四是过度依赖信息设备使教师的作息时间和生活方式不受传统工作制度的约束而更加自主,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法会引发各种肢体综合症,发生生理疾病而影响教师心理健康。
二、网络环境下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初探
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时代需要,是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事业需要,是关爱我国教师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职业需要。因此,面对网络环境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应该构建从社会、学校到教师自身的立体化心理健康教育行动体系。
1.社会支持,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一是国家应采取各种措施维护教师形象,增强教师地位,以坚定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构建以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人才为使命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二是社会应重视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遵循心理健康规律,启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工程”,建立教师心理咨询机构,开通教师心理咨询热线,为教师心理健康发展创造条件;三是调整社会期望,不要求教师在短期内就具备处理网络环境下学生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给教师顺利适应网络环境提高宽松的社会环境和有力的社会支持。
2.学校关怀,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一是要研究教师心理需求,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建立人性化的管理机制和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理解和尽量满足教师的合理诉求,减少诱发教师心理问题的因素;二是要采取必要措施协调处理好教师人际关系,促进教师之间互相了解、互相学习、互相沟通,组成团结一致的教育团队,促进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营造和谐、民主、活跃的教学氛围;三是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对教师进行教育新理念的灌输,引导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以适应网络环境下教育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
3.教师自爱,提高心理健康意识
一是要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与正确的价值观和教育观,待人真诚,做事磊落,积极进取,提升自我,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保持身心健康发展;二是在网络环境下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防止心理失衡,正确认识和评价网络、网络教育,恰当给自己进行网络环境下的角色定位,客观看待现代网络媒体有关教师的信息,避免以偏概全;三是要加强自身心理保健意识,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扩大和融洽人际交流,提高自身压力应对技术和情绪自我调控能力。
教师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教师职业规范的需要,更是教师个体发展和自我追求的需要。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全体教师的共同不懈努力。要从根本上改善网络环境下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但需要政治上的关怀、物质上的关心,更需要情感上的关注、心理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国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讨[J].广州大学学报,2002年5月第1卷第5期:81—85.
[2]吴少怡.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3]林梅珍,曾忠毅.论校园网络文化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J].新余学院学报,2004年12月第19卷第16期: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