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然科学概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Victor F Weisskopf(September 19,1908-April 22,2002)生于奥地利,是一位美国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他曾随海森伯、薛定谔、泡利和玻尔做博士后工作。二战期间在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参与了曼哈顿计划,之后反对核武器扩散。战后他加入了麻省理工(MIT)物理系,并成为系主任。在那里,他被他的朋友们亲昵地称为ViKi,并以优秀的理论物理学家和科学政治家双重身份被大家所敬重。
1974年10月17、18号,MIT为Victor举行了一个庆祝会,与会者们选了自己觉得能引起Viki兴趣的论题进行演讲。编者从中选了一部分论题进行整理,于1976年发表为“美国物理协会会议第28期会刊”,本书是这一会刊的再版。庆祝会的辉煌与本书各位作者杰出的地位不仅反应了他一生对现代物理的重要贡献:线性变化理论、标量场的量子化、量子电动力学、核反应、壳模型的建立、强子的结构;也反应了他作为欧洲核子研究委员会理事长、MIT物理学院院长、高能物理顾问委员会主席、公共场合自然科学的代言人对社会与物理界所起的作用。
本书共有11章:1.James Killian的开场白;2.Hans Bethe的能源问题,其中的分析可以延用至今,“去年,中东一桶油要3美元,今年大概要10美元甚至更多”,现在,当然,一桶油大概要花费100美元;3.Julian Schwinger的深度非弹性散射的无模式看法,这场会议一个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发生在理论物理因为夸克而发生的转化阶段,本章与第6章分别代表了这之前与这之后两个阶段;4.E.M.Purcell的低雷诺数下的生活,他教人们怎么在粘稠的液体下游泳;5.T.D.Lee的高密度物质的一种新的可能存在形态;6.Murray GellMann的夸克、轻子与玻色子的世界;7.Ben R.Mottelson的角动量对原子核的作用;8.S.M.Ulam的对数学家有用的物理,数学家都是从公理家推出定理,但物理学家不是这样的,他们试图从定理(观察现象)中推出公理(自然法则);9.Max Delbruck的亚里士多德是怎么发现DNA的,他觉得亚里士多德的物理简直是一个大灾难,但是生物想法―一代传向下一代是定好的―直指DNA;10.W.K.H.Panofsky的军备控制谈判的可行性;11.David Hawkins的第三种文化,本章的重点在进化与伦理。
本书内容广泛,深入浅出,许多演讲对于我们理解夸克前与夸克后时代各方所持的观点有很大帮助,不仅适合对物理感兴趣的学生们作为课外书阅读,也适合于物理学研究人员阅读,甚至于对军事、人文等学科感兴趣的研究人员也会觉得本书很有意思。
文章以重庆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分析本科毕业生基本要求,提出了符合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满足学生发展及社会需求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最后以用人单位及校友、大四学生和教师为调查对象,对毕业生基本要求的科学合理性进行了评估。
关键词:培养目标;毕业生基本要求;专业认证;工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3)04002707
近年来,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基本适应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规模已经达到世界最大[1]。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今后高等工程教育的首要任务。专业认证是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方法和途径。通过专业认证,对达到或超过既定教育质量标准的高校或专业给予认可,既可以协助院校改进工作,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也可以使公众、学校和学生的利益得到基本保障。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国际上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是认证标准,认证标准既是专业认证思想和理念的体现,又是专业认证制度实施的根本。国内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包含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能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7个方面的认证指标,其中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基本要求(培养规格)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是整个高等教育工作的核心,是制定教育计划和实施教育活动的依据。
一、毕业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分析
(一)人才培养理念
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基本要求是教育者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关于未来人才的主观形象,体现的是教育者的高等教育思想和理念[2]。现阶段对制定本
科人才培养目标产生重要影响的高等教育理念主要有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全人教育理念和终身教育理念等[3-4]。
1.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指出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全人教育理念
教学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能力、经验、性格、意愿等主观条件,并配合之来进行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快乐学习。全人教育的核心观念是推动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共同增长,综合素质、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的共同提高,最终促进学生知识、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3.终身教育理念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交的《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指出,终身教育是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终身教育除重视工作和职业需求外,还重视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使个人潜在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报告同时还提出了终身学习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和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学会认知,即获得理解的手段,其途径是将掌握足够广泛的普通知识与深入研究少数学科结合起来。这也就是说要学会学习,以便从终身教育提供的种种机会中受益。学会做事,即能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以便不仅获得专业资格,而且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获得能够应付许多情况和集体工作的能力。学会共同生活,即要学会与他人一道参加活动并在活动中进行合作。其途径是通过尊重多元性、相互了解及平等价值观的精神,在开展共同项目和学习管理冲突的过程中,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学会生存,即充分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指导行动。显然,终身教育强调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总之,这些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强调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共同增长,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意识的共同提高。大学教育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这些理念应反映在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基本要求中。
(二)欧美国家的本科毕业生基本要求分析
国际上影响广泛的华盛顿协议的毕业生属性概要、美国工程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的EC2000认证标准和欧洲工程教育认证联盟(ENAEE)的EUR-ACE认证标准都有关于本科毕业生基本要求的描述。
1.华盛顿协议的毕业生属性概要
华盛顿协议中的毕业生属性概要[5]是由一组独立的、可评估的毕业生基本要求组成,每项要求表示的是接受教育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和潜在技能。对毕业后期望成为工程师的学生来讲,毕业生属性概要共涉及如下12个方面:(1)工程知识。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数学、科学、工程基础和工程专业知识;(2)问题分析。能发现、阐明、分析复杂工程问题和研究相关文献,能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基本原理得出重要结论;(3)解决方案的设计、开发。能提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设计方案,能设计系统、系统组成或过程以满足特殊需要,并适当考虑公共健康、安全、文化、社会和环境等因素;(4)调查研究。能应用合适的研究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并得到有效结论,研究方法包括实验设计、数据分析与解释、信息综合等;(5)现代工具的应用。能在复杂工程活动中创建、选择并应用合适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与IT工具,包括预测和建模,同时还要了解这些工具的局限性;(6)工程师与社会。能应用广博的知识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和文化等问题以及对与工程实践相关的社会责任作出分析评价;(7)环境与可持续性。理解工程方案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并证明工程方案能促进可持续发展;(8)职业道德。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伦理责任以及工程实践的规范;(9)独立工作与团队工作。作为个人、团队成员或领导能在不同团队或多学科环境中有效地发挥作用;(10)沟通与交流。在复杂工程活动中,能与工程界和社会有效地沟通,比如能理解并起草可实施的报告和设计文件,进行有效陈述并能给予和接受指导;(11)项目管理与财务。证明具有工程管理知识并能应用于工作中,作为团队成员或领导在多学科环境下进行项目管理;(12)终身学习。认识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并有准备、有能力在广泛的技术领域里不断学习。
2.ABET的EC 2000认证标准
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现行认证标准是2001年开始全面推行的EC 2000认证标准[6],标准中第三项准则指出申请认证的工程专业必须证明其学生毕业时应具备以下11个方面的基本要求:(1)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知识的应用能力;(2)设计和进行实验操作,以及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3)在实际约束条件下,设计一个系统、组件或过程以满足预期要求的能力;(4)在多学科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5)发现问题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6)对职业道德和伦理责任的认知;(7)有效的交流能力;(8)知识面宽广,能够认识到工程问题对经济、环境、社会乃至世界的影响;(9)认识到终身教育的必要性,以及终身学习能力;(10)对当今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认识;(11)工程实践中运用各种技术、技能和现代工程工具的能力。
3. ENAEE的EUR-ACE认证标准
EUR-ACE认证标准[7]中规定的本科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要求有6个方面内容:(1)数学、科学和工程基础知识方面,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数学、科学和工程基础知识;(2)工程分析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解决与其知识水平相当的工程问题以及专业领域之外的一些问题;(3)工程设计方面,要求学生能够与他人一起从事工程设计;(4)调查研究方面,要求学生能够采用适当的方法从事研究,或对相应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调查;(5)工程实践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不断提高解决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6)可迁移技能方面,主要包括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工作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项目管理能力和商业意识,认识到工程方案对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认识到终身教育的必要性,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呈国际化趋势发展,且采取的标准和实施的制度也越来越相近,已形成了许多共识,认证标准所陈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反映了当前全球、国家和社会发展对工程教育的需求,内容程序规范和可操作性强。华盛顿协议、ABET、ENAEE的本科毕业生属性要求规定毕业生必须掌握一定的数学、科学、工程基础和工程专业知识,强调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以及设计复杂工程系统的潜在能力。同时还要求毕业生必须富有社会责任感,意识到工程与环境及可持续性之间的重要性,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团队工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商业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等,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普遍要求,是与当前社会需求及学生发展相适应,可为制定工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本科培养标准提供借鉴和启示。
以制定工程类专业目标为例,主要的借鉴和启示有以下4个方面:(1)按学科要求而提出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基本要求更侧重于专业知识和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技术单元,还没有真正上升到工程的高度。以学生发展与社会需求制定专业目标符合当前的工程教育发展趋势。(2)习惯采用综合方式来描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要求,独立性、可评估性较差,难以将各项规格要求细化到每一门课程及其教学环节中,不易衡量各门课程对专业目标的贡献率。规格要求务必细化,独立性、可评估性好。(3)教师对工程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性认识不足。工程不仅仅是各种专门技术的综合应用,而且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及艺术密切关联,学生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促进专业能力养成。工程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过硬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又具有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高素质专门人才。(4)社会责任意识、职业道德、终身学习意识等素质要求不是一门或两门课程就能实现的,且有些短时间内还难以评估。素质要求的实现过程隐含在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全过程里,体现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
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毕业生基本要求
(一)重庆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育人为本、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分类培养、打造特色的思路,促进有重庆大学特色的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学校着力构建通识教育模式下宽口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多元化人才培养。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文、理与工程技术的交叉融合,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各类精英人才,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科学理论的探索者,工程技术的创新者,社会文明的传播者,建设事业的管理者”,即能够驾驭和应对未来的人。
(二)机械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应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保持一致,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细化和延伸。此外,人才培养目标还应和专业的办学历史、师资力量、实验条件、教学设施等办学条件相适应,与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相适应。基于此,重庆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制定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如下。
(1)具有健全人格、高尚情操、健康体魄和良好科学素质,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复合型、创新型优秀人才。
(2)熟悉机械科学技术,扎实掌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国际视野和出色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3)能在国内外的机械工程领域从事设计制造、研究开发、生产组织与管理等工作或进入研究生阶段继续深造。
(三)机械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基本要求
根据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社会需求以及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科近80年的人才培养经验,考虑中国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因素,提出了现阶段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独立、可评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基本要求(表1~表3)。知识是学生将来从事机械及其相关领域工作所必备的基础,能力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企业管理等工作所需的要素,素质是影响学生未来发展,使学生成为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并对社会有所担当的栋梁之材所应当具备的潜质。这三方面基本要求是实现机械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三大支柱。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尤其要在沟通与交流能力、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方面具备很高的水平。
三、毕业生基本要求的衡量
(一)毕业生基本要求与认证通用标准要求之间的覆盖关系
将机械类专业提出的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基本要求与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照表明该要求覆盖了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和机械类专业补充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此外,基本要求还强调了健康体魄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础,明确了沟通与交流能力、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是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应当具备的重要属性。
(二)毕业生基本要求调查评估
为了进一步分析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满足学生发展及社会需求,还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才能给出比较确切的答案。调查对象是用人单位、校友、大四学生和教师。
在2011年,采用李克特量表,调查用人单位、校友(毕业3~10年的骨干)、大四学生和教师对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态度和看法。该表由18条毕业生基本要求组成,采用5级量表形式,5种备选评语答案是“低”“比较低”“中”“比较高”“高”,分别表示各项基本要求的重要程度等级,并用1~5分别为5种答案计分,调查表总分最高分为90分,最低分为18分。重要程度是指各项基本要求对毕业生今后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向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十多家单位的青年骨干发放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74份,调查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用人单位及校友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平均分为74.75分,标准偏差为7.31分,可信度和有效度都非常高,其他具体分项数据如表4所示。收回的有效学生问卷141份和有效教师问卷32份,调查统计结果与用人单位及校友很相似。用人单位及校友、大四学生和教师的调查统计结果比较如图2所示。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及校友对知识、能力和素质评价指标总体是很认同的。其中,“独立思考和判断”“终身学习”“沟通与交流”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这4项要求被认可程度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沟通与交流”这2项的偏差最小,认识更趋一致。而“经济管理与法律法规”“人文社会科学”“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和“数学与自然科学”这4项要求认可度低些,但也高于平均水平。“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人文社会科学”这2项的偏差最大,说明人们对这2项的意见比较分散。总之,说明已制定的机械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毕业生基本要求总体满足了毕业生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四、结语
将人才培养目标细化成本科毕业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后,即可根据这些基本要求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然后,将每一项基本要求分解到每一门课程及其教学环节中,制定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最后,各门课程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和课外环节,辅之以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保障体系,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但这并不说明培养方案完美无缺,笔者从上述调查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1)如图2所示,用人单位及校友和教师所对应的趋势线大部分非常接近,但在起始段却有比较大的差异,体现了用人单位及校友与教师之间对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知识的重要性看法不一:用人单位及校友认为这些知识相比之下不是最重要的,而教师则认为很重要。这也是长期以来高校教师“重知识、轻能力”的一个体现。
(2)调查显示这3个群体认为数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与法律法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程度最低,而这些要求主要涉及一些通识课程。因此,说明人们对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体现了师生的意识形态或价值观与学校的教育思想、定位存在差异。
(3)对大四学生,除了调查毕业生基本要求的重要程度外,还调查了这些基本要求的实现程度,实现程度是指通过大学4年学习后学生对各项指标掌握或提高的程度。结果显示基本要求的重要程度与实现程度差距较大。这固然有调查的可信度问题,但也说明各项工作还不够好,与学生的期望值还有差距,还要继续努力不断完善各项工作,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启迪.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7(4):3-7.
[2]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孙禺,乔东.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理念更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7(1):10-15.
[4]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Graduate Attributes and 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R].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Alliance, 2009.
[6]Engineering Accreditation Commission. Criteria for Accrediting Engineering Programs [R].ABET, 2010.
[7]ENAEE Administrative Council. EUR-ACE Framework Standards for the Accreditation of Engineering Programmers [R]. ENAEE,2008.
[8]吴昌林.认真开展专业认证培养创新型机械工程科技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8(18):19-21.
[9]张有声.关于我国工程教育培养目标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24(4):104-107.
[10]查建中.工程教育宏观控制模型与培养目标和教育评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3):7-14.
Analysis and assessment of basic standard for graduates based on professional accreditat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learning from basic standard for graduates in Occident
LI Liangjuna, YAN Xingchuna, YI Shupingb, CHEN Bingkuia
(a. Colle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b. 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0, P. R. China)
Abstract:
关键词: 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 关系
一、教育理论内涵
(一)教育理论是一种概要性的理论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比如,地理学以地质、地貌等实在之物作为研究对象,数学以数字、图形等抽象之物作为研究对象,而教育学则以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作为研究对象。与其它学科的研究对象相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可以固定的东西,因此,教育学理论不能像地理学理论一样可以从实在之物中分析和归纳出事物的本质,也不能像数学理论一样可以从抽象的数字和图形中推出精确和严密的理论。虽然,教育理论也能够准确地确定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和教育实践的一些特点,但是教育理论却无法详尽地把握住教育实践的本质,更无法准确地分析出教育实践的每一个具体环节。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育理论不是一种像自然科学理论一样的具有准确性和精密性的理论,而是一种概要性的理论。当然,我们说教育理论是一种概要性理论,不是说教育理论是一种无效的理论,也不是说教育理论是一种错误的理论,只是说教育理论是一种不能完全把握住事物本质的理论。事实上,这种对于教育实践的完全把握只能依靠教育实践活动自身来完成,而不能依靠教育理论的推论和探究获得。因此,对于教育理论来讲,概要性才是唯一可能和唯一有意义的确定性。
(二)教育理论不是一种自足的理论
从本质上来讲,教育理论也是一种知识。但是,与纯粹为了“知”的理论相比较,教育理论研究的目的却不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实践,在这一点上,教育理论与伦理学理论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虽然,从本质上来讲,伦理学理论也是一种知识,但是伦理学理论的价值却不能由理论自身来理解,而只能通过伦理学理论对于道德实践的价值来理解。同样,教育理论的价值也不是由教育理论自身给予的,而只能通过教育理论对于教育实践的有效性来理解。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教育理论不是一种为了自身而存在的理论,或者说教育理论不是一种自足的理论。教育理论不是自足的理论并不是说教育理论不是一种理论,而只是说教育理论不是一种仅仅为了自身而存在的理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归纳教育规律和特点也就不应当成为教育理论研究的最重要任务。
(三)教育理论是有价值承担的理论
与纯粹地以研究事物的本质、原因和依据的自然科学理论不同,教育理论除了研究人们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规律和特点以外,还需要研究价值领域的问题。比如,教育理论需要追问“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教育应当把人培养成为怎样的人”等问题。教育理论需要关涉价值问题的原因在于教育学是一门关注人成长的学科,而人的成长离不开价值,因此,教育学科需要研究教育活动中对人的成长有价值的东西。虽然教育学需要研究教育活动中对人的成长有价值的东西,但是这些价值却不能够仅仅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就可以展现出来,有些价值还需要经过研究者的理性思考才能够被发现,而这也就意味着教育理论中的一些价值追求可能是一些在教育实践中永远无法完全实现的价值。也正是在这个问题上,一些人批判教育理论脱离了教育实践。而笔者则认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是由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本质特征决定的,也是教育理论能够审视教育实践的一个基础。
二、教育理论不能够直接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理论不能够直接指导教育实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教育理论在被教育实践者接受的情况下才可能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在现实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实践者是依据于具体的教育实践情景来行动的,而教育理论只是人理性思考的一种表现形式,理性的教育理论能不能被具体的教育实践者所接受则是教育理论能不能对教育实践产生作用的一个基本前提。因此,在教育实践者的实践和教育理论之间存在着一个关键的联接,那就是教育实践者在其倾向中能不能接受教育理论,如果教育实践者在其倾向中不能够接受教育理论,那么教育理论就不能够对教育实践者的实践产生影响。第二,教育理论是一种概要性的理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教育实践者能不能接受教育理论是教育理论能不能对教育实践产生作用的一个基本前提,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们也会发现即使教育实践者在其倾向中接受了教育理论,教育理论也不能够直接指导教育实践者的
实践,其原因就在于教育理论是一种概要性的理论。事实上,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教育实践者是依据于教育智慧来进行教育实践的,而具体的教育智慧却不能够由理性的教育理论来代替。
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重归统一
(一)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是相互缠绕在一起的
教育理论的研究对象不是纯粹的理论前提或者假设,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教育实践,这也就表明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一开始就是联系在一起的。在教育理论研究的目的上,教育理论研究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归纳出抽象的教育理论,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实践,促进人的成长。因此,教育理论在研究目的上也是与教育实践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意味着教育理论在其研究的前提和研究的目的上都是与教育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另外,我们也应当清楚,虽然教育理论研究的前提和目的都是为了教育实践,但是我们不能够由此就把教育理论等同于教育实践。事实上,虽然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但是这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本质差异的。
(二)教育理论能够增强教育实践者的理性
教育理论是一种以教育实践作为分析对象的特殊性知识,而教育实践则是一种活动。虽然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教育理论并不能够直接指导教育实践者如何去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也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是这并不表示教育理论没有加入到教育实践中来。教育理论是对教育实践的原则、特点和可能性的探讨,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讲,教育理论可以满足教育实践者对于教育实践知识的需求。虽然教育理论并不能够告诉教育实践者在教育实践中应当如何去做,但是教育理论会告诉教育实践者“教育实践的原则是什么”、“教育实践应当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等。虽然原则的知识与具体的教育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原则的知识却可以让教育实践者更理性地思考教育实践。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可以说教育理论解放了教育实践者的思想,让教育实践者的思想更加自由了。当然这里的自由不是社会和法律下的自由,而是思维的开阔性和智慧性。教育理论可以让教育实践者的思想更加开阔,更加富有智慧,也就意味着教育理论让人变得更理性。
(三)教育理论对于教育实践具有批判功能
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许多的教育工作者把教育理论看作是具体教育实践的指南,事实上这是对教育理论的一种误解,因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不存在直接指导的关系,而同时,当我们把教育理论当作教育实践指南的时候,实际上就放弃了教育理论对于教育实践的批判功能。从本性上来讲,教育理论是人们对于教育实践的理性反思,是人们对教育实践的原则、可能性和价值等问题的研究,因此,教育理论与具体的教育实践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而也正是因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存在着距离,教育理论才可以判断某一个教育实践是不是正确的,才可以批判不正当的教育实践。教育实践是人给予性的实践,这就意味着在教育实践中必然存在着由于人自身的原因而带来的不可避免的不正当问题。但是,如何才能够辨析出教育实践中的不正当问题,如何才能够把不正当问题带来的危害减少到最低的限度呢?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有教育理论的帮助。一个正当的教育理论,除了辨析教育实践的规律和特点以外,还会告诉教育实践者“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正当的教育实践方式”。因此,借助于教育理论,教育实践者就可以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同样,借助于教育理论,我们才可以对不正当的教育实践进行批判。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教育哲学引论.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4]罗祖兵.教育理论与实践:后现代的检视[j].高等教育研究,20(6):60.
[5]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张振东.农村中小学教科研必须回归中小学教育教学现实[j].上海教科研.
关键词:学习方法;目的;阅读;实验
化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化学知识,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此谈几点笔者指导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和体会。
一、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它是古往今来无数化学家的科学研究和实践的成就,它编入了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科学探究等知识,它充满了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和内容,它介绍了许多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和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学风。化学是一门实用的学科,化学的核心知识已经应用于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与其他学科相辅相成,构成了创造自然、改造自然的强大力量;化学对农业生产、国际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们的衣、食、住、行样样离不开化学。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化学课的学习,要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学会动手做实验的能力,为今后作科学实验打下基础,也为今后学习高中化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阅读法是指通过阅读化学教材或相关资料获得知识的方法。通过阅读,掌握知识、拓宽视野、培养能力。在教学中,在辅导学生学习时,我发现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课本新,教材没有重点标记,更没有眉批笔记;完成作业时,不看书,也不会看书;照抄其他同学的作业,至于作业习题为什么这样做,就更不知道了。追究其原因是厌学,不想看书,也不会看书。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方法的侧重点应放在教会学生“粗、细、精”地阅读教材。所谓“粗读”,就是让学生浏览一遍,明确大意找出难点。此法适用于课前预习,目的是让学生上课时心中有数。所谓“细读”,就是对课文逐字逐句地读,推敲关键词语,掌握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精读”是要对课文内容加以概括和总结,化繁为简,化厚为薄,使知识条理化、规律化,必要时,把自然段或知识单元的概要写在教材的旁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某些重要内容进行记忆。
三、重视实验指导学习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重要概念、理论、结果都是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同时实验最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最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据调查,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都是从化学实验中产生的。有化学实验,学生就高兴。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突出化学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体验实验的乐趣。学生通过独立动手操作实验,亲自体会知识的真谛,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方法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重视实验,做好实验。做实验不是为了好玩、图热闹、看稀奇,而要指导学生做好实验预习准备工作,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实验中做好记录,认真分析实验结果,填好实验报告。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生产实际中出现的有关化学问题,并能用学过的知识去解释。近几年中考化学试卷中,化学实验以及化学与社会生产、日常生活相关问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指导学生实验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才能使学生学好化学。许多家庭小实验均为探索性实验,这些实验需时较长,无法在课堂完成,所以安排为家庭小实验。学生在这样的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管理,亲自观察、记录,并且动脑筋去比较、分析和思考,不仅获取了新的知识,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
四、指导学生记忆学好化学
记忆很关键。初中化学内容多而散,需要记忆的内容比较多。指导学生采用理解、概括、归纳、联想等思维、记忆的方法。(1)理解记忆:建立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运用有关的经验所进行的识记。(2)要点记忆:对复杂的概念、性质、操作可概括成要点,使记忆的内容简单化。如过滤的操作,概括成“一贴、二低、三靠”。(3)规律记忆:化学知识是有规律的,掌握了规律就能记忆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
五、课堂专心听讲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感知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讲课时,语言生动,比喻恰当,妙趣横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中,结合内容穿插一些化学史和化学上的奇闻轶事,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从化学家身上学到崇尚科学、刻苦学习、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精神。如英国科学家雷利发现稀有气体氩,这就是有名的“第三位小数的胜利”的故事。
有关基金申请的一些须知,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和获知。譬如2009年度《项目指南》前面专门列有“申请须知”和“限项规定”,清楚地说明了有关问题。所以,仔细阅读和理解《项目指南》、《基金条例》、《基金管理办法》中的相关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须知的基本问题主要指申请书中涉及到的非学术性填写内容。首先,申请者需要了解自然科学基金的定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定位是:“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它的二十四字工作方针是:“尊重科学,发扬民主,提倡竞争,促进合作,激励创新,引领未来。”它的评审原则是:“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因为这些原则决定了项目的总体资助走向,不管是从学者个人的兴趣出发,还是以国家需求为牵引,终极目标都是要探索、寻找、发现现象背后的科学规律的必然性。
其次,申请者还需要了解《基金条例》和《基金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譬如关于申请条件和资格、经费预算中的管理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用以及劳务费的比例和使用范围、限项的一些规定,等等。此外,还需要认真阅读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与自己的申请有关的部分。这些基本的功课做完之后,动笔才会比较流畅,没有障碍。如果能做到意在笔先,申请质量应该能得到更好的保证。
关于基本信息和项目组主要成员,只要如实填写即可。对于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和地区基金,项目组成员也不必过多,一般情况下4~6人足矣(包括研究生或博士后在内)。如果邀请海外学者参加课题,则需要提供参加者的确认函副本(传真件亦可)。
关于申请代码。2009年将使用新版申请代码。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申请代码是按照学科领域涵盖原则构成的,不同级别的代码,覆盖的领域大小不同,有一些代码之间会有所交叠。不要简单按字面意思理解,找到对应的代码就一填了之,而是在理解代码覆盖范围的基础上,对照自己项目的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再选择合适的申请代码。
关于项目的研究期限。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地区基金的研究期限一般为3年,从申请年的下一年1月1日开始算起,到3年后的12月31日结束,譬如,对2009年度的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和地区基金申请,其研究年限应该是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
关于经费预算。对于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地区基金而言,项目管理费用的使用额度是5%,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用的使用额度是15%,劳务费的使用额度是15%,而且其使用范围仅限于研究生和博士后的津贴。在备注栏中要给出各项预算的简单计算依据与说明,对5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费用预算,需要给出较为详要的必要性说明。
关于申请者正在承担的其他项目和基金项目。申请者如果有在研的科研项目与申请的基金项目相关,应该对两者的关系给予说明。对在研基金项目进展情况如能给予恰到好处的描述,也会产生较好的效果(新申请者不必考虑这一点)。
关于承诺和签字。英语中有一句谚语非常好:“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这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之一,而这里主要就是体现申请者的诚信意识。要实事求是地填好申请书的每一部分,对每一部分涉及的基本信息、使用数据和文献的真实性负责。
关于依托单位及合作单位承诺。应该提交加盖单位公章的原件(纸质文本),而且单位名称必须与公章一致。
申请书的电子文本必须与纸质文本严格一致,并具有前后一致的版本号(无页码部分除外,如承诺页)。关于工作基础。工作基础有狭义的理解,也有广义的理解。人们常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其实地下是有地基的。狭义上,有一些前期工作基础应该更好一些,因为前期基础往往是开展高水平研究的必要条件。在水中泡过足够的小时数,才能体会和驾驭水的浮力;驾驶过一定的里程数,才能开始体味驾驶的乐趣。如果没有直接的基础,也只好给出间接的基础,即概要描述自己过去曾经做过什么工作、取得过什么结果,但这些叙述只能提供一种间接证明,起到让别人了解申请者的科研能力和素质的作用。
关于工作条件。应该围绕拟开展的研究工作和研究思路,给出必需的实验仪器和设备条件,不需要罗列很多面面俱到的高精尖“武器”。如果工作中涉及到的个别工具和手段不具备,则需要说明通过什么途径加以解决。
关于申请者简历。这里的申请者既包括项目负责人,也包括项目主要参加者。所以简历的填写不要漏掉后者的信息。既然是简历,当然也包括等能够说明问题和体现个人工作价值的内容,但没有必要罗列相对次要的信息。
需注意的关键问题
前面主要罗列了一些申请书撰写须知的非学术性注意事项和说明,其实更需要申请者加强关注的是,在撰写申请书中的学术性内容时,应该怎样更好地把自己的思索和考虑变成清晰的文字表述,让自己的同行能够清楚、无歧义地理解申请项目的真正内涵。
自然科学基金新申请者,当开始考虑进入学术内容的撰写时,最先进入脑海的应该是什么呢?答案说起来很简单,就是选题和立题,即需要先考虑在申请的项目里要解决什么科学问题。选题不是选领域和研究方向,而是选择一个具体、明确的科学问题,这一点至关重要。相当多的申请书都是给出一个比较大的范围,没有聚焦到一个“到位”的点上。此外还需要考虑,提出的问题是一个真正的问题吗?其重要性如何?然后应该考虑以什么样的思路来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新视角来理解它,随后还要回答这样的思路或者理解是否对路。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物理学的进化》,1938年)。这需要开阔的视野、独到的角度,之后才能有所发现和超越。问题锁定之后,需要的则是打开这个问题的钥匙。长时间的必然思考和灵机一动、计上心来的偶然所得,都可能帮助自己到达向往的彼岸。申请书是你的敲门砖
事实上,申请书设计的格式(撰写提纲)就是提供了这样的形式,让申请者能够围绕自己提出的科学问题和新思路,给出清晰、明确、充分、有说服力的论证。科学问题和思路体现申请者的思维、想象力和洞察力,论证则体现申请者的逻辑推断、展开和分析能力。在申请书中,这些内容是通过立项依据、研究内容和目标、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等的具体叙述来体现的。要想使申请的项目有竞争力,申请者需要下大气力对上述几个方面进行充分细致的准备。这里需要注意的有两点:第一,自己确实有想法和好的思路;第二,要善于把自己的想法和思路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两者缺一不可。项目特色或创新之处(即创新点)实际上是点睛之笔,是想象力、洞察力和逻辑思考的必然结果。
项目的论证开始于题目。题目不是简单地给项目取个好听或者好看的名字,而是能否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凝炼而抽象出一个到位的科学问题,使同行能够确切体会到申请项目要解决的问题。例如,从材料科学的角度来看,“镁合金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研究”就不是一个好题目。再比如,“金属配位氢化物储氢材料中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也不是一个好题目。改善的办法是,首先申请者得清楚自己究竟要研究一个什么样的具体问题。第一个题目太泛,所以显得空洞、不具体,科学问题不明确。应该围绕实际要研
究的内容,给出关于组织结构的特定演化路径对性能产生作用的微观机理。第二个题目的范围就更大了,无法判断所申请的项目具体要解决什么科学问题。再譬如,“金属配位化合物抗癌药物和肿瘤显像药物研究”也不能算理想的题目,如果是“抗癌及显像双功能金属配合物研究”就好一些,更可取的是“抗癌及显像双功能金属配合物的结构特性”。
摘要部分应该看作是展现申请项目特色的地方。因为有400字的字数限制,要千锤百炼、言简意赅,充分利用好这里的空间,不要浪费文字资源,把申请书的精华所在表达出来,把问题的来龙去脉表达出来。比较好的摘要应该能使同行更好地了解申请项目的进一步信息,提供比题目更丰富和细致的内容,可以结合项目特色和创新之处,进行概括性叙述。
立项依据的撰写应该注意,不要把它写成对于领域的学术价值和重要性的论证,或者是国内外同行工作历史和现状的简单罗列。而是应该以自己提出的问题和思路为主线展开论述。
立项依据是整个项目的立论基础,需要明确表达出自己要做什么和怎么做,有什么理由和道理做这个和这样做,紧紧围绕凝练的科学问题和提出的针对性、自己的学术思路,结合本领域他人的工作,展开分析和论证,由此体现课题的研究价值。简单说来,就是千方百计地把拟开展的研究和要探索的科学问题、思路等方面的道理说深讲透。这需要严谨的逻辑发展过程和缜密的连贯而流畅的叙述。还要注意叙述中的衔接和转承。这个过程很像和面,一定要把面揉透,才有可能蒸出好吃的上等馒头。
这里特别需要注意避免“三段体”式的论证,即第一部分描述领域的国际热点,接下来自然归纳出这方面的研究有意义,最后,自己也准备开展相关研究。另一种三段体的表现形式为先从各个方面叙述研究的大背景和意义,然后给出或者罗列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用几句话说明自己拟开展的研究内容。这种形式的立项依据撰写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由于没有充分阐述自己对具体一个科学问题的理解和提出新的想法及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论证,使申请项目的价值打了很大折扣,因为同行尽管看到申请者了解了很多信息,但申请者本人的思路并不明确和清晰。其实,领域前沿也罢、领域热点也罢,都不代表一个具体项目的研究价值。项目的研究价值应该是申请者自己提出的问题和另辟蹊径的理解思路。
论证过程还须注意避免文不对题或离题太远,以及论证叙述展开层次和脉络。注意直接相关文献的充分占有和展现。别人的工作要钻研和理解透彻,不要留下死角。通过文献和其他形式的交流和讨论,真正理解他人工作的实质究竟在哪里,这样才不至于犯不求甚解的毛病,也才能真正做到视野开阔,找到特别的角度,才能真正做到独到和新颖。另外,应客观评述别人的工作,自己的观点也不要绝对化。
论证要围绕主线展开。如果选择金属间化合物的塑性问题展开研究,就需要给出自己对塑性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以什么样的思路去研究它,并给予令人信服的论证和说理。再譬如,如果研究抗癌及显像双功能金属配合物的结构特征,叙述过程就不能离开这条线,在逻辑上密切相关,要始终围绕结构特征这个科学问题,通过翔实有力的分析,讲清楚自己的思路和想法、与以往别人的工作有何不同、新颖之处在哪里,唯此,才能使论证令人信服和有说服力。
把握好每一个环节
项目的研究内容。应着重考虑由科学问题延伸出来的最相关要素和本质关联作用、规律,需要重点突出,有足够的深度空间可以挖掘。引申出来的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之间可能是涵盖式的,即科学问题覆盖的范围内需要揭示的客观规律,两者的关系也可能是纲举目张式的??不管是哪种形式,需要申请者注意的是,不要罗列太多的研究内容,3~5个方面的内容应该足够了,关键是内容涉及的深度;也不要泛泛地讲述尽人皆知的一般规律性研究,一定要突出特色角度和考虑,才能引人入胜。
研究目标。应该明确、简洁,突出项目的科学性和学术性。科学基金的目标不是追求具体做一件什
么事情,而是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以特定的思路去达到预期的目的。应该从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出发,借助一定的手段,实现拟探索的最终目标。避免目标和内容相混淆和相似。归纳、凝练好的目标应该是项目的科学指向,或者是阶段性驿站。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指项目的关键、难点之所在,问题得到解决之后,项目就可以顺利开展下去,而不至于卡壳。所以,需要在随后的研究方案部分给出解决关键问题的方案和对方案思路的可行性分析。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应避免一般化,要有自己的特色,采取的方案能够确保内容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同样的实验手段,在解决不同的问题,研究不同的内容,甚至不同工作深度都会对方案的思路提出不同的要求,申请者应该对方案中涉及的具体方法、技术路线等给出有针对性的考虑和构思,并给出可行性分析。这里的可行性分析,重点应放在方案的思路上进行,而不是人员和设备条件。
项目的特色和创新之处。也就是创新点。指有别于他人的学术思想或思路。可能是技术和方法层面上的,最好是一种思路上的新理解,以独特的角度看旧的问题,或者提出新问题,避免罗列似是而非的东西。创新的程度取决于自己的想象力能否比别人走得更远。
年度研究计划。应该尽量具体一些,主要体现项目的研究进度和工作安排,应该结合研究方案,再加上时间安排,就能产生很好的年度研究计划。“一年一句话”式的表述不应该称作研究计划,只能算作计划纲要。
预期研究结果。更多的应该体现在和学术有关的产出上,与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科学问题有密切的关系,应该与之有所呼应。重心最好放在研究工作的质量上,不是简单地发表多少论文。完成的工作发表之后最好能够有一定的影响力,或者有助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关键词 规范化 小儿推拿 穴名 英译
小儿推拿作为一种传统中医外治疗法,是中医推拿的一个原始分支,渊远流长,简便易行,疗效显著。但是长期以来,小儿推拿在治疗儿科疾病方面并非处于主导地位,也未受到一贯地重视,以致生存范围狭窄,从事小儿推拿的医护人员不多,对外交流则是捉襟见肘,甚至在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9年组织专家学者开展的《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研究》项目中,也未列入小儿推拿方面的英译内容。
为了促进小儿推拿的对外交流与合作,让小儿推拿这一神奇瑰宝发扬光大,温暖人间,我们认为很有必要对小儿推拿进行一系列翻译探索和研究,从而规范小儿推拿术语英译,推进国际化进程。
穴位是小儿推拿基础的基础,因此小儿推拿的穴名英译需要首先达成一致。通过文献检索和查阅资料,笔者暂未发现有关小儿推拿穴名英译的专门论述,即使在有限的交流材料和英译书籍中,基本也以直接音译为主,以简单的字面直译为辅,比如在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金宏柱主编,杨洪英主译的《中国推拿》(英汉对照)中,小儿推拿的穴名英译就完全采用音译方法。其实,在中医翻译中,适合音译的无一例外地属于中医学所特有的概念和疗法,内涵广泛或独特,译入语中没有对应或近似的表达法,但是小儿推拿的穴名大部分是可以找到对应语的,并不适用于简单的音译法。这种完全没有系统性和规范性的翻译,十分不利于记忆理解和交流实践。
1 小儿推拿穴名英译规范化的原则
众所周知,小儿推拿穴位不同于针灸穴位的点状循经分布,而是点状、线状和面状等共存地散在分布于小儿体表,没有顺序性和规律性。因此,采用针灸穴位英译一样的编号方法,肯定是行不通的,同时笔者认为不一定把穴位全都英译成Point,而应根据具体情况,如线状穴位是Line,弧状穴位是Arc和圆状穴位是Circle等,以免引起误解。在目前的翻译实践情况来看,要做好小儿推拿穴名英译,必须要符合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原则。下面分别对其加以概要介绍和分析。
1.1 自然性原则:指的是翻译的中医名词术语应是译入语中的自然对应语。这要求在翻译时既要考虑到中医的固有特点,又要考虑到自然科学的共同之处。具体到小儿推拿穴名翻译上,对一些与西医较为接近的概念可采用相应的西医术语对译之。这不但使译语具有科学性,而且具有自然性。因为这样的译语才是译入语中最自然的对应语。例如:坎宫穴(位于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故可英译为Eyebrow Line,而不是Kan Palace Point;又如,天柱骨穴(位于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英译为Cervical Line,就比Heaven Pillar Bone Point为好。
2.2 简洁性原则:为保证译名的信息密度,运用“简洁法”的译法,反映中医术语的简明扼要特点是有必要的。所谓“简洁法”,就是对采用其他翻译法翻译的中医名词术语进行简化的方法。这种“简洁法”在医学英语中也很普遍,例如:DNA(脱氧核糖核酸),CT(电子计算机横断层扫描)。对小儿推拿穴名翻译来说,主要体现在按自然性原则所得出相应的西医术语复杂,需要简洁的情况下。例如:耳后高骨穴,相当于西医解剖的枕外隆突,若译成External Occipital Protuberance Point则是繁杂突兀,可以简洁为EOP Point;而穴位掌小横纹,小横纹,四横纹和大横纹中均有“横纹”二字,可将Transverse Crease简洁英译为TC,从而以上四穴的英译形式分别为Palm TC Point,Small TC Line,Four TC Line和Large TC Line。
1.3 民族性原则:中医学在思想原则、概念范畴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在观念系统、理论系统和操作系统方面与现代医学都有明显的不同。所以就文化特征而言,中医学还只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医学体系,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事实表明,中医语言中只有一部分在西医语言中能找到对应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找不到的。民族性原则就体现在这部分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上,小儿推拿穴名的翻译也不例外。例如,六腑穴中的腑和内八卦穴中的八卦,都不能在西医语言中找到对应语,只有采用音译形式:Six-fu Line和Interior Bagua Circle。
1.4 回译性原则:“回译性”是指英译的中医名词术语在结构上应与中文形式相近,便于双向传递。具有回译性的译语有利于翻译人员准确传递信息,也有利于限制滥译。例如,桥弓穴在颈部两侧,沿胸锁乳突肌成一线,若采用西医相应术语,应该是Stermocleidomastoid Muscle Line,显然不如Bridge Arch简洁形象,而且回译性强。其它如脾经和肝经等,按回译性原则翻译成Spleen Channel Litie和Liver Channel Line也很明了。
1.5 规定性原则:“规定性”指的是对中医名词术语在内涵上加以规定,使其不能另有解释。由于英语中缺乏中医对应语,因此,在翻译中医名词术语时,我们可以对其译语的内涵加以规定。这样既可以保证释义的一致性,又能消除种种误解。对于小儿推拿穴名翻译来说,由于有许多穴位可有不同比较合理的译法,若不加规定,势必造成混乱不一。比如,天河水穴,根据自然性原则,可译为Anterior Forearm Mid Line;根据回译性原则,可译为Heaven River Water Line;而根据简洁性原则又可译为AFM Line或HRW Line。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加以统一规定,如可以规定为HRW Line,不能有其它译名。以约定俗成形成规范。
2 小儿推拿穴名英译规范化试译
根据以上五点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原则以及小儿推拿穴位特殊性,笔者试将小儿推拿常用和特定穴位英译如下。
2.1 小儿推拿穴位与针灸穴位位置相同,根据针灸穴位编号的有:太阳(EX-HN5),人中(DU26),百会(DU20),风池(GB20),印堂(EX-HN3),准头即素GF373(DU25),牙关即颊车(ST6),囟门即囟会(DU22),迎香(LI20),耳门(SJ21),膻中(RN17),中脘(RN12),脐即神阙(RN8),肩井(GB21),大椎(DU14),肺俞(BL13),脾俞(BL20),胃俞(BL21),肾俞(BL23),十宣(EX-UE9),合谷(LI4),曲池(LI11),箕门(SP11),膝眼(EX-LE5),百虫窝(EX-LE3),三阴交(SP6),足三里(ST36),涌泉(KI1),内劳宫(PC8),外劳宫(EX-UE8),后承山(BL57)。
2.2 小儿推拿穴位名称根据自然性原则英译的有:坎宫(Eyebrow Line),山根(Nasal Root Point),天柱骨(Cervical Line),脊柱(Spinal Line),腹(Abdominal Region),胁肋(Hypochondrium Area),丹田(Lower Abdominal Point),龟尾(Coccyx Point),小天心(Thenars’ Boundary Point),五指节(Penta-knuckle Point),总筋(Tendon Point)。
2.3 小儿推拿穴位名称根据简洁性原则英译的有:耳后高骨(EOP Point),掌小横纹(Palm TC Point),小横纹(Small TC Line),四横纹(Four TC Line),大横纹(Large TC Line),二扇门(Bi-gate Point),二人上马即二马(Bi-horse Point),三关(Tri-pass Line)。
2.4 小儿推拿穴位名称根据民族性原则英译的有:内八卦(Interior Bagua Circle),外八卦(Exterior Bagua Circle),膊阳池(Forearm Yang Pool Point),六腑(Six-fu Line)。
2.5 小儿推拿穴位名称根据回译性原则英译的有:天门(Heaven Gate Line),桥弓(Bridge Arch),肚角(Belly Corner Line),七节骨(Seven-bone Line),脾经(Spleen Channel Line),肝经(Liver Channel Line),心经(Heart Channel Line),肺经(Lung Channel Line),肾经(Kidney Channel Line),大肠(Large Intestine Line),小肠(Small Intestine Line),肾顶(Kidney Top Point),肾纹(Kidney Crease Line),胃经(Stomach Channel Line),板门(Plank Gate),老龙(Ancient Dragon Point),运土入水(Earth to Water Arc),运水如土(Water to Earth Arc),一窝风(Whirlwind Point),洪池(Large Pool Point)。
2.6 小儿推拿穴位名称根据规定性原则英译的有:天河水(HRW Line),威灵(Spiritual Point),精宁(Essential Point),左端正(L-regular Point),右端正(R-regular Point),前承山(Posterior BL57)。
地方普通高校为什么要推行通识教育
地方普通高校为什么要推行通识教育呢?地方普通高校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相比,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专业结构单一,专业设置过细,实用型强。这对提高效率和发展经济有着重大的贡献,但对社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却有着莫大的缺陷。实施通识教育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种缺陷。有利于改变专业结构单一的现状,培养善于沟通的人才当代科学技术正在迅猛发展,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与融合,直至自然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又越来越相互结合和渗透。一些大的工程,科研课题,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有多方面的专家,多个学科的研究人员通力合作。推行通识教育,使我们培养的人才可以与不同领域的人才一起沟通合作,改变不同专业间互相对立的状态,适应社会对人才应用的综合性要求。有利于改变专业划分过细的现状,培养适应性强的人才以知识为特征、为基础的经济要求的是一种知识型、创造型的人才,而目前的地方普通高校教育定位于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这样,现行的教育不仅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更不能保证学生在多变的,层次越来越高的岗位上适应工作。推行通识教育,使我们培养的人才具有创业能力、创新能力、自我适应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才能适应现今知识经济时代不断更新的要求。有利于改变专业功利性强的现状,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许多地方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其特点是着重进行适应社会和生产发展的技能的培训,这本身就具有过专的工具理性倾向。人的整体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在现代社会中做事能力的提高,均非仅靠专业技能教育就能完全解决的。推行通识教育,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既具有高深的学识,同时也是有教养的合格的社会公民,才能适应现今和谐社会的要求。
地方普通高校实施通识教育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方普通高校还没有接触到通识教育的理念,实践更是少之又少。为什么地方普通高校迟迟不愿走上通识教育之路,这与地方普通高校在实施通识教育上遇到的巨大障碍有关。我国地方普通高校在实施通识教育时主要遇到以下困难:地方普通高校对通识教育概念理解的偏差,是导致通识教育课程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为了迎合现今教育界的通识教育潮流,不少地方普通高校不愿承认自己没有通识教育,而一旦问到他们的通识教育都有哪些课程时,通常都是把一些现有的课程冠以通识教育之名。如: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思想政治、体育等,甚至是把全校性的所有公共选修课都列入通识教育的行列。这样所谓的通识教育其实只是把一类课程换了一个名称,所谓换汤不换药,距离真正通识教育还相差很远。与高校的管理者相同,地方普通院校的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的理解还停留在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的阶段,是娱乐性的课程,是挣学分的课程。同时,强烈的功利心导致学生对非本专业的课程缺乏热情和兴趣。巨大的就业压力,导致地方普通高校对通识教育缺乏必要的重视地方普通高校的培养的人才大多数是毕业后直接参加具体工作,这样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就会对这部分大学生的专业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这部分学生一毕业就能很快上手具体的工作。
要是学生专业素养差,就会直接导致用人单位对此类高校的问责,认为该高校培养不出社会所需的人才。同时,政府的行为更是雪上加霜,学校每年必须统计上报的就业率对学校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导致地方普通高校一般都会强调人才的应用和实践能力,认为只要抓好专业教育,学好专业课程,学生就“不愁嫁”,通识教育就成了事实上的配角,成为了可有可无的营养课程。地方普通高校学分制度不完善,是通识教育受阻的重要因素前面提到,由于社会对地方普通高校的问责,高校对专业教育绝对无法放松,专业课程的学分是只能增加,无法减少。另外,国家统一规定的课程很多,导致学校能自主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寥寥无几。根据某些学者对几所地方普通高校的调查,“两课”、语言类课程、体育类课程与一些工科或文科类学生必须修的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必修课程共4分左右,能够供学生自由选择的选修课一般只有6学分左右(最少只有3学分,开展的较好的学校在10学分左右),公共必修课与公共选修课的比例一般为10:1,而我国台湾地区一般为3:1,日本为1:2,美国为1:3.5。[4]地方普通高校学科门类单一,师资缺乏,导致通识教育开拓广度不够由于地方普通高校学科门类不多,如很多都是专门的工科类,技术类高校,或是专门的师范类高校。这些高校的教师本身受专门化教育影响很深,对讲授通识教育课程通常会在学术视野、知识结构与内容方面存在缺陷。另一方面,在工科类院校普遍开设人文社科类通识教育课程,会出现人文社科类师资不足的现象。同样,在文科类院校(如师范类高校)普遍开设自然科学类教育课程也会出现自然科学类师资不足的现象。
地方普通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对策
针对以上提到的地方普通高校实施通识教育遇到的困难,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以供正在实施或即将实施通识教育的地方普通高校参考。将通识教育课程融入专业课程中,使其成为专业课程的一部分,来弥补对通识教育概念理解偏差、对通识教育课程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通识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什么?是各种学科的大杂烩?那学生是没有精力和时间在大学四年中学完的,高校也提供不了这样的教学条件。是除专业课程外各类学科蜻蜓点水般得概要性介绍课程?哈佛大学长达20年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种做法失败了,努力实施这种通识教育,只能使学生得到一些肤浅的知识。英国哲学家亚历山大(SamuelAlexander)对通识教育的内容是这样解说的:“通识教育指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不是指教导学生选修哪些学科。”而德国人相信:参加研究工作本身就是通识教育;当学生注视着教授探索新知识时,就可以领悟一些新颖的思想方法。[5]因此,通识教育的内容应该是新颖的思维方法。学习这种思维方式最好是通过实际研究人员对这门学科的一个片段做详细的讲解,而不是广泛的浏览学习。如何将其他学科的思维方法教给学生,同时又能使学生对不是本专业学科的课程产生兴趣呢?美国最新的方法是通过学生选修的专业去激发他的积极性,最为上策。叫一个想做物理学家的学生花费时间去学习西方文化遗产,他可能会很不耐烦。假如叫他以物理学为学习中心,讨论物理学在历史上的影响,物理学对社会产生的结果以及物理学与伦理学的关系之类的科目,他就会注意了。#p#分页标题#e#
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二、探索概要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基本要领
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便于学生的记忆。
三、探索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
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地概括和掌握。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四、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首先是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失败的直接原因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给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的社会性质,它决定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从革命的特点,可以分析革命属于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革命的失败,又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一规律性的结论。
五、积极开拓学科内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
对历史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建构完整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也是高考命题能力测试的重点。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以此提高综合归纳概括能力。
近年来的高考历史试题,特别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阶段特征、历史发展规律和基本线索的把握以及对宏观历史的认识,要求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内涵,强调再认、再现的系统性、完整性和透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突出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强调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努力让学生掌握系统的而非零碎的历史知识。其关键在于要确立历史知识结构的纵横联系,即所谓的“立体知识教学”。
历史知识的纵向联系,是指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历史经历世代交替的链式结构发展,把握纵向线索,就能贯通来龙去脉,明确趋势归宿,揭示变化规律。而历史知识的横向联系,是指历史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它包含了共性与个性、本质与现象、普遍与特殊等历史范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形成完整的、立体的知识树。这样,学生就能非常清晰地把握事物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就能从深度和广度的层次上认识事件之间的本质和结果。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和搞好素质教育的重大课题。而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在学习、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
一、质疑――简单问题引路
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教的过程,而且是学生学的过程,教学是师生双向的活动,因此,课堂的主人应该是学生,学生自主学习,更能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挖掘自身学习的潜能。
面对一些简单的问题,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学。如在讲授“加法估算”一节课时,讨论小红的妈妈要买一台洗衣机3015元,一个电饭锅302元,大概要带多少钱?估计时,大家思维活跃,有好几种估算结果和方法。有的说:我把3015元看成3000元,302元看成300元,这样大概要带3300元。有的说:我把3015元看成3020元,302元看成300元这样就是3320元。有的说:3000元加300元就是3300元了,我一看后面还有数,我估计大概就是3400元了。还有的说:是3330元,我是把3015元看成3020元,把302元看成310元。我把这些估算的结果写在黑板上,让大家进行评价。
大多数人觉得都可以。因为大家估算的3300元、3320元、3330元没有太大的区别,只要任选用一个结果就可以了。有的学生觉得,3320元和3330元,都是3300元多一些,没有超过3350元,可以估算成3300元。大家进行争辩。有的认为:带3300元不能买回这两样东西,就觉得估计3300元不合适。
更多的学生觉得估计应该接近准确值,于是就同意3300元这个估计结果。他们认为既然是估计,买东西的时候带的钱比3300元多一些就行了。有的学生觉得3300元、3320元这两个估计结果都行。(大家表示同意)……在这种质疑的氛围中,学生探索估算的方法,体验估算的合理性,思维得到发展,思路得到拓宽,对数学的感受是真实、亲切的。放手让学生学习数学,留给思考的空间,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研究数学问题时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学习数学,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此时,我由衷地表扬学生:你们能自己自主学习,真了不起。老师的肯定与信任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了积极性,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课中建议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工具、合作伙伴,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把权利和空间交给学生。起初,我很担心这样的方式流于形式,学习效果差。但在交流的过程中,我意外发现学生的自主性很强,伙伴之间有交流的、争辩的、互教互学的,等等,没有按照老师统一的要求面面俱到地学习,反而取得了更好的学习效果。
学生“自主”性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独立思考为主,充分实现个体在数学活动中的自主价值。在课堂开始的阶段,为学生参与课堂,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让他们愿意学、想要学。
二、释疑――加强合作交流
在学生学习研究数学问题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个很好的形式。因为学生参与到课堂来,不仅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还应该是生生之间交流的活动。小组合作是能够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活动。它以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实现问题的解决,生生互动的形式,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学生在平等的氛围中对话,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在合作过程中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讨论中要学会“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学会“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例如:派车问题:30人去机场,面包车坐8人,小轿车坐3人,你怎么派车?这道题,放在小组内讨论,要求设计出本组的派车方案。思维活跃的学生设计出好几种方案:①可以派4辆面包车,②可以派10辆小轿车,③可以派2辆面包车和5辆小轿车等。那些不爱表现自己的学生在小组内积极设计方案,至少在思考同伴设计的方案是否合理。最后,经过小组成员的积极参与,推出本组成员认为最佳的方案参加全班的交流。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快乐的,是幸福的,而且在小组这种宽松氛围下大家的参与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不同的人会获得不同的发展。
尤其对中年级的学生来说,小组合作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让他们知道了合作的益处。在与数学知识深入“对话”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用集体的智慧攻克难关。也可以把自己探究的内容和小组学生分享,其他学生如认同你探究的方法,就可以互相补充;如有疑义,就可以反对、辩论。在此过程中,思维与思维碰撞得非常明显。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学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因为是经过讨论研究出来的结果,更乐于表达,从而增强了自信心。
三、探疑――深度问题拓展
在数学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难问题,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如有的关于自然科学、耐人寻味的数学文化知识等,凡是产生疑问的,都可以作为探究的对象。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式学习研究活动,在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例如教学解决实际问题:“有25块棱长是0.6米的正方体大理石,每立方米大理石重2.5吨,如果用载重4.5吨的汽车一次运往工地,那么运走这些大理石至少需要多少辆汽车?”学生的解答是:2.5×(0.6×0.6×0.6)×25÷4.5=3(辆)。教师认同了这种解法,正要讲下一题时,有个学生提出疑问:如果25块大理石用3辆汽车一次运完,由于25÷3的商不是整数,又不能超过汽车的载重量,那么在实际运输过程中只能把一块或一部分大理石锯开来,分装在这3辆汽车上,而这在实际运输中是不太可能的。所以至少用3辆汽车来运是不对的。听了这种讲法,教师感到很惊喜。想不到这位学生能以事实说话,不迷信老师,不迷信题目,不盲目吸收,能独立思考,而且讲得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这正是创新精神的表现。由此可见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质疑,并积极与他们一起探索,发现更广阔的新天地。而在自我寻求更深层次的问题中,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快乐。问题的解答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迸发出来的创新的火花,更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