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案例范文

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案例

第1篇: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案例范文

[关键词]信息资源共享系统 绩效评估 信息资源共享

[分类号]G250.7

国外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形成和发展都早于我国。20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就系统内确立和实施统一的图书馆绩效评估体系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之后,这一研究热点逐渐分化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和图书馆两个方向的研究,前者是以图书馆网络和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为研究对象,旨在构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体系;后者主要集中于数字资源的利用绩效和数字图书馆绩效评估。通过对“数字图书馆使用及服务评价”、“数字信息资源及服务统计和绩效评价”的探讨,可帮助图书馆确定在馆藏体系变化和图书馆转型中的具体目标,这些都是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价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一时期,伴随着由欧盟支持的跨国图书馆合作不断发展以及各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开发,地区间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日趋强烈,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益也随之显现出来。尤其是LibQUAL+TM和E-Metrics等图书馆绩效评估和数字资源利用绩效评估项目的实施和推广,有力地推动了图书馆进行资源利用和服务质量的标准量化评估。统一标准的实施为图书馆进行利用和服务的比较提供了参照和依据,也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实践提供了必要准备,使得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研究具备了“实用主义”的砝码。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规模虽然远不及图书馆绩效评估,体现为研究者较为集中、研究成果少的特点,但仍逐渐形成了以下三个代表性的研究角度:

1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综合研究

该角度的研究开展得最早也最为广泛,相关的研究项目的开展和会议研讨所制定的评估指标框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在国外早期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中,1996年McClure和Lopata的“Assess-ing the academic networked environment:strategies and options”可谓是“开山之作”。该指南分四个部分,系统地论证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评估的基础;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数据采集方法的指导方针及建议;从用户、成本、网络传递、利用、服务和支撑6个关键评估要素人手,设计绩效评估体系。该文的最大贡献在于提供了绩效评估体系的研究框架,将系统绩效与外界环境的变化实际结合起来,进而提出评估的重点;将建立绩效评估策略和机制放在关键的位置上,强调多方配合去构建新型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模式。然而,受到时间的局限,它针对的是以传统图书馆构成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所提出的绩效评估指标有待更新。

1999年8月,“图书馆和信息服务绩效评估――第三届诺森比亚国际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围绕着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实施过程中评估指标设计、绩效评估的具体操作及实现等问题展开的。

美国博物馆和图书馆服务协会(IMLS)资助的Na-tional Data Collection Models for Public Library Network Statistics and Performance Measures和加拿大的“APLEN绩效评估战略”都是围绕着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统计数据和指标体系,通过绩效评估统一数据的采集,开展了大规模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绩效评估。经项目的实施发现,公共图书馆、联盟和国家图书馆机构都可以实现统一数据的采集,在变化的环境中,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统计指标还可以进行动态的调整,因此需要建立一个机构负责成员的合作和绩效评估的数据收集工作,这对绩效评估试验、推广和发展必要的。APLEN开发了一套绩效评估的指标(核心指标、选择性指标)和质量标准,基于此开展了相应的实证研究。美国研究图书馆学会(ARL)随后也公布了大学研究图书馆网络统计和绩效评估数据采集指南。这个指南从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视角,用数据统计的方法叙述了图书馆的利用和用户状况,帮助成员图书馆识别和选择数字信息资源利用和用户的统计及测量指标,规范了统计和评估的范畴及过程,提高了对统计和测评收集、分析、报告等数据的关注程度。

这些国外代表性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强调建立统一评估标准使绩效评估具备普遍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确保绩效评估指标可定量描述并易于采集和分析,但因受到统计指标的约束,很难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整体绩效进行全方位的认识,更适用于进行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之间和成员内的横向比较评估。

2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管理和发展角度的研究

该角度主要探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如何利用绩效评估推动自身的科学管理和持续发展。在借鉴管理学中战略管理和绩效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上,该角度强调从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战略发展出发,关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运行的效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实际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进行科学的探讨。

在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的认识上,Malviya和Kumar在对图书馆网络和联盟管理技术的探讨别指出,利用统一的评估标准体系能有效地提高成员参与图书馆网络和联盟活动的效果,从而可提高整个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绩效,这也是系统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方法和模型应用方面,Bundy和Amey建议利用成功关键因素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进行绩效评估,采用持续的自我评估和周期性的外部评估相结合的系统评估措施,将会降低成员的抵制,强化成员之间的协作。Ching等结合台湾电子图书馆网(TEBNET)的实践,利用所设计的PA-TOP模型(Philosophy,Assumptions,Theory of Organising和Practices),判断系统的核心价值和实践效果,并利用绩效评估引导系统的战略转变,对管理、组织架构和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协调,最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运行效率的提高。2007年,Kettunen开创性地应用平衡记分卡方法,从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在数字图书馆的战略目标出发,设计了成员、财务、内部流程和学习相互关联的四个维度的平衡记分卡绩效评估模型,在绩效评估与战略实现之间建立了有效的关联。

该角度的研究遵循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从绩效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到利用系统成功因素的绩效分析,最后到利用相关绩效评估理论方法模型设计以系统战略为导向的绩效评估。打破了绩效标准限定于可统计分析的指标的评估模式,在这

个过程中,战略导向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思路得以逐渐确立――建立在绩效评估基础上的绩效提高,才是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3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服务质量和终端用户角度的研究

图书馆强调以用户为中心关注服务质量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中也得到了体现。该角度是从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服务质量和终端用户着手,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进行评估,并通过服务利用统计和成员/终端用户的调查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进行评价。

2004年,Bertot在前期提出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服务质量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指标体系基础上,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输入一输出评估方法综合模型,分析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产出和服务质量,强调成员参与的意义。与此同时,还应让成员分享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相关数据,实行标杆管理,特别要收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运行流程中的数据,这对于提高成员的服务绩效也是至关重要的。McClure以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服务为评估对象,认为理解评估的情境、计划、培训、组织确定合适的数据采集方法、管理数据和目标用户调研等,是评估能否成功的要点。

Gatten则在OhioLINK定期的评估报告基础上,对其84个成员馆利用LibQUAL+TM进行服务质量的调查、统计和评估,以掌握系统整体层面的服务绩效状况,涉及到编目、数据库、电子期刊、数字化媒体、电子图书和学位论文服务,并指出成员之间的持续比较是十分必要的。

国外从该角度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研究依然保留了采用数据统计分析的定量评估方法,所不同的是增加了对多种评估方法的综合应用,如投入产出评估、效果评估、用户满意度的评估,力图全面掌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服务和利用绩效。但研究中缺乏针对馆际互借、文献传递、虚拟参考咨询等的专门研究,对共建共享产生的绩效也认识不足,未能突出共享绩效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重要地位,而是着重强调各成员服务质量的提升。

除了上述三个角度对信息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研究外,围绕特定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开展的案例绩效评估研究能与系统发展实践紧密结合,使得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相关案例研究主要围绕着代表性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展开。芬兰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FINHEEC对芬兰电子图书馆(FinELib)成立以来的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并成为2008年IFLA年会上各国开展信息资源共享调研和绩效评估的范例。这种案例研究进一步证明了绩效评估不仅能达成系统与成员对战略的共识,成为系统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持,而且还能有效促进系统和成员的进一步合作,建立规范的绩效评估机制是定期开展绩效评估实践的必然要求。

4 国外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的启示

结合国内已有的相关研究发现,学者们一致认同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不但需要建立全面系统的绩效评估体系,而且更需要建立完善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然而,由于国内外研究基础和实践模式上的不同,目前所研究的成果存在着以下四个方面的差异:

・在研究视角上,侧重于从成员绩效评估的角度出发,将共享的绩效作为图书馆绩效的一个部分,通过数据统计说明如何利用共享系统发展来提升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问题。

・在研究方法上,以实证研究为主,侧重于在调查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理论或问题的研究,其显著的特点是结合特定案例进行研究。与此同时,在借鉴管理学绩效评估的成熟理论与方法的同时,以图书馆绩效评估统计标准为基础,设定评估的参数,并通过建立模型进行定量统计比较分析和用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

・在研究内容上,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与成员图书馆资源存取和服务提升结合起来,引导绩效评估支持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战略实施和策略制定。

第2篇: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案例范文

一、市场营销教学的特征

在创造、沟通和交换产品中,为顾客、合作伙伴、社会带来价值的活动、过程等,我们称之为市场营销。市场营销是一门独立学科,也是中职学校的常设课。其教学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简单易懂,形象生动

知识基础较弱的中职学校的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易于接受简单易懂的知识。市场营销是专门研究市场营销规律的学科,从课程自身来看,理论性较强,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学习会较为吃力,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结合生活实际,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将抽象的市场营销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知识点,易于学生接受。

(二)重视实践

市场营销有着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原理,但其理论来源于实践经验。为了让学生深入认识市场营销的理论,以及市场营销的实践性、应用性,为了培养拥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营销人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增加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从而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在理论中提高实践能力。

(三)创新性

成功的市场营销活动需要的是不断更新的营销理念和营销策略。因此,教师需要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点,在市场营销知识的讲授中,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引进最先进的市场营销理念、方法,使学生在时代的大潮流下,形成对市场营销的合理认知。

(四)灵活性

营销是一个外来的词汇,大部分的市场营销课程的内容是借鉴美国,章节之间没有基本的逻辑,基本概念具有双重性质,体现在概念和策略方法上,学生难以掌握此课程的基本框架。这需要在市场营销教学中,教师不能盲目地照本宣读,仅仅停留在书本层面。

二、网络信息资源的特征

共享性是网络信息资源的一般性质。主要体现在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整理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在市场营销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他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增加教学手段,使得市场营销教学中出现有趣、实用、创新的新趋势。此外,现代网络媒体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辐射范围越来越广。网络信息无时无刻不在更新和不断扩大。

三、网络信息资源在中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信息资源在中职市场营销教学中能发挥重要作用,离不开其自身的特点。然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中职营销教学中对网络信息资源的使用大大减少。因此,教师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重视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改善营销中专教学缺乏实用、有趣和创新的现状。

(一)现场指导,让学生真正体验

教师可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发挥其视觉性和生动的优点,让市场营销知识通过声音、图像、视频编辑等形式展现出来,模拟真实的场景运行,增强学生的理性和直觉的理解。如,在谈论“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这一课题时,可以通过网络展现一个真正的产品购买视频,让学生现场观测,剖析消费者的需求、心理倾向和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等等,这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市场营销的知识,通过真实经验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案例介绍,加强实践教学

市场营销课程的实践性、适用性较强。中职市场营销教学,需要不断进行实践性教学,并且开展大量的综合实践活动。在中职市场营销教学中,市场营销老师会介绍各种各样的情况,让学生在各种情况下结合知识进行判断、评估。这能够帮助学生从实际分析中增强实践能力。网络信息资源种类繁多,教师通过网络可找到各种适当的案例资料,不仅能够使授课内容丰富多样,还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职市场营销教学中有很多模糊和深奥的知识,运用网络信息资源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有着巨大帮助,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够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理解晦涩难懂的知识点的同时,增强学习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综上所述,网络信息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中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有着无法代替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选择什么样的网络信息资源,如何完美地整合这些资源并且巧妙地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去,是市场营销教学中教师必须加以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者:张瑾 单位:江苏省灌云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第3篇: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案例范文

步,在转变机关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信息化在政府决策方面的作用却非常有限,我国各级政府还是习惯于以行政首长的个人决策为主的决策方式。借鉴发达国家CIO制度(首席信息官制度),充分认识信息化对提高政府决策水平方面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大限度发挥信息化对提高各级政府决策水平的重要作用是实现行政管理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发达国家重视信息化在政府决策方面的重要作用

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信息化在政府决策方面的重要作用,其重要表现就是创立了CIO制度(首席信息官制度)。多年的实践表明,该制度在提高政府决策水平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CIO制度是在政府的每一个机构中设立一名主管信息资源的高级官员,全面负责本部门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并直接参与最高决策管理。例如,美国政府设立信息部长一职,并在政府各部门中设立CIO职位,从组织机构上保证联邦政府的信息资源管理活动得以开展。CIO的主要职能是统一管理信息资源,参与高层决策,为领导提供政策建议和支持。

CIO制度在实践当中给政府决策带来了积极的作用。一是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降低了决策失误率。CIO制度建立后,政府和民众能够及时掌握准确的信息。政府摆脱了“拥有太多的错误信息,太少的正确信息”的苦恼,政府决策失误率降低,民众满意度提高,政府变得更有回应力、更有效率、更有责任。 二是巩固了信息在决策中的作用,提高了决策的效率。CIO制度建立后,信息部门既独立于其他部门又依赖各部门, CIO既掌握行政权力,又具备信息技能。这种行政权力优势使其获得信息更快捷,专业优势使其掌握准确的信息,这两者无形中提高了决策的效率。三是促进资源共享,节约了政府决策的成本。CIO制度建立后使联邦政府各部门之间加强了联系和沟通,消除部门间的隔阂,进行部门间横向整合,促进了资源共享,从而减少了决策的时间和资金成本。

中国的政府信息化建设是沿着“机关内部办公自动化——管理部门的电子化工程——全面的政府上网工程”这一条线展开的。在多年的实践当中,政府信息化在政府决策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息化在政府决策方面的作用还是相当有限,我国各级政府还是习惯于以行政首长的个人决策为主的决策方式,相关的组织机构以及决策过程并没有体现出信息化的作用。下面,就以浙江省为案例,谈一谈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化在政府决策方面的作用。

信息化在提高政府决策水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浙江省早在2002年就提出了建设“数字浙江”的重大决策,并把电子政务建设确定为“数字浙江”建设的核心工程。为此,各级政府和部门加强了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力度,加速开展了各项信息化试点工作,推进了一批信息化重点工程建设,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促进浙江省规范化、标准化保障电子政务建设,浙江省人民政府也先后制定并了《浙江省政府网站12类信息规范》、《浙江省电子政务网络技术规范》、《浙江省电子政府网络安全技术规范》、《省长信箱邮件处理工作规则》、《中国浙江政府门户网站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经过多年的努力,政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转变机关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信息化对政府决策的支持力度并不明显,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认识有待提高。政府官员还是习惯传统的政府决策过程,对于信息化条件下的政府决策过程并不熟悉。政府各部门之间协调性不够,决策相关的信息还是无法与其他单位流通与共享,这直接决定了信息对政府决策的影响极为有限。

二是核心技术有待突破。由于目前相对落后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浙江省电子政务中的基础设施(如网络连接设备、网络操作系统、服务器处理芯片等)基本上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而且引进设备中的核心芯片和系统内核逻辑编辑都掌握在他人手中,这种状况今后若未能彻底改变,将无法保证我们网络的安全利用和有效监控,从而威胁政府决策的安全性。

三是互动性有待提高。浙江省内各级政府网站有的还主要停留在单向信息的功能上,相当于把政府门前的公告栏搬到互联网上,而真正的让网民群众提议反馈等互动性的交流并不多,直接导致了政府决策缺乏对群众意见的考虑,群众无法参与到政府决策中来。

现阶段如何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在各级政府决策方面的作用

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政府决策方面的作用,进一步让民众参与到政府决策过程,提高各级政府的决策水平,将成为未来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下面针对浙江省信息化支持政府决策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是创立首席信息官制度。在各级政府的每一个机构中设立一名主管信息资源的高级官员,全面负责本部门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并直接参与最高决策管理。信息官员对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并且参与高层决策,为领导提供政策建议和支持。

二是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牢牢把握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历史机遇,将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与实现浙江省政府信息化决策的目标结合起来。信息化电子政务系统方面的硬件和软件是政府实现信息化决策的基础和保障,通过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突破政府信息化过程中的核心技术,为政府决策的准确性提供信息化技术支撑。

三是将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引入政府信息化建设。从实用性和经济性的角度出发,注重技术层面与政府管理创新应用层面的对接,优先将社会效益较高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在政府管理上。物联网时代,依靠强大实时的数据传输网络和云计算处理平台,可以为政府的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与可行性分析,从而保证政府决策更加准确、有效。

第4篇: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案例范文

1 高职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基础设施建设不达标

随着高职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开展,近年来不少高职院校已实现校园网和校园宽带覆盖,网络基本能够使用外部信息资源,网络结构设置相对较合理。但是,针对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来说,仍有不少高职院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如多媒体教室建设、校园网覆盖、系统网络教学设施以及基础软件设施平台等方面不达标。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达标是目前高职院校硬件设施建设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大大阻碍了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

1.2 现有的资源水平较低

在高职教育中,教育信息资源主要包括课件、练习题、教学案例、测试以及教学工具等系统内容。但是,结合高职院校现有资源的整体水平来看,其问题集中表现为资源水平较低。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高职院校缺乏共享型高质量的系统数字资源;第二,多数高职院校的资源库中积累的是教材内容,其资源整体水平不高,内容单一且存在重复现象;第三,高职院校中一些优秀资源散布在各个教师手中,由于缺乏完善的共享机制的引导与整合,使得现有的信息资源造成严重浪费;第四,高职院校资源库中的内容多数为教学服务,未能很好地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第五,在资源库的设计方面还未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极不利于高职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3 对信息化资源的利用率不高

从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的使用来看,仍然处于教学资源与实际教学模式应用的探索阶段。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初步建成了资源库,并未将其积极运用于实际教学中,资源整体处于闲置状态。而且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对信息资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时候局限于使用多媒体课件、课后拓展等一些浅层内容,造成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推广和共享进展缓慢。

1.4 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不高

高职院校的广大教师是教学资源的建设者和使用者,他们信息化素养的高低是整个教学资源建设的决定性因素。现阶段,仍有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师信息化素质亟待提高,急需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加快步伐,以达到整体范围上提高信息资源共享水平。

1.5 资源共享机制不完善

现阶段,资源共建的运行模式缺少一套切实可行的统一管理制度对其加以保障,而各高职院校纷纷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发出不同的网络平台,导致了兼容标准难以统筹规划,各高职院校间也会因利益关系或目标不同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在高等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中,期待能有一套完整的企业和内部协同建设机制出现,使高职院校信息资源在社会层面上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

2 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的措施

2.1 完善信息化资源共享系统

在高职教育化资源共享系统建设过程中,相关人员一定要全盘规划,不仅做到信息化资源系统的内容功能齐全,还应力求信息化系统使用方法简单易行,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完善完备信息化资源共享系统。在建设信息化资源系统时,还应完善资源搜索,为使用者提供普遍性与个性化结合的服务。如,系统能够根据学习者的搜索记录,为其推送一些适合的资源,来辅助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此外,在信息化共享系统建设中,还应丰富信息资源的属性,使其不仅便于使用者检索,还能自动发现适合的网络并进行传播。

2.2 以学习和使用者的需求为导向

在高职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上,应以学习和使用者的需求为导向,坚持应用驱动,使信息化资源建设更具规范性。如,可成立专门的课程专家小组或由一些教学和科研人员组成专业团队对资源进行开发和制作。还可通过第三方评价与反馈机制来对资源内容是否满足学习和使用者的需求进行评估。评估结束后,还应成立专门的技术服务小组,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从而确保资源建设的有效开展。

信息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学习者所用,在进行信息化资源建设时,要使信息资源库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可随意组合的知识,从而形成颗粒度小、储存量大的资源池,并对其不断充实,从而实现资源的整合。而在信息化资源建设中,建设者还要立足于高职院校的教育特点,努力为使用者构建以岗位需求为依据的实训资源平台,为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并鼓励教师积极与信息化技术人员合作。

2.3 严格遵循资源生成的原则

受高职教育特殊性的影响,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会形成一些生成性的资源。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推动资源建设的良性发展,应严格遵循资源生成的原则。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应遵循开放性原则。高职院校要打破学校及地域间的壁垒,面向全社会,吸引更多博物馆、科技馆、出版社等非教育部门的加入,在丰富自己信息资源库的同时,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第二,应遵循可持续性原则。要在提高教育信息化资源整体水平的同时,避免出现孤立的、短时性的开发项目,而应采取资源采集分布性的措施,吸引大量用户参与到资源建设中来,并在用户使用过程中形成资源共享。第三,应遵循合法性原则。在信息资源的共享中会出现版权及个人隐私问题,在建设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并谨慎使用版权。对于一些优质资源,则可通过购买方式实现资源共享。

2.4 实现资源的均衡共建

在高职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中,要想实现资源的共享,还必须关注和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一些关键的核心技术。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能够避免出现信息孤岛现象,从而有效形成教育大数据。教育大数据中的具体数据是经过严格分析和细致整理的,能够根据使用者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为使用者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必要保障,实现资源均衡共建,并最终推动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

2.5 构建资源共享机制

政府部门要不断加强对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视度,加大对薄弱地区的扶持力度,缩小东西部教育信息资源的差距。此外,政府还可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发展职业教育,并为其提供公共服务,从而促进高职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均衡发展。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其教育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并建立自己的信息资源平台和学习管理系统,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资金浪费,从而推进高职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共享。

第5篇: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案例范文

关键词 信息化教学能力 表现形式 教师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拓展,教师能否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已经成为衡量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除了要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关键要掌握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因此,从教学活动过程的实践出发,分析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能更加深刻地认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学活动按照时间先后可以分为教学前的准备阶段、教学中的实施阶段、教学后的评价反思阶段。

1 教学前的准备阶段

在教学准备阶段,首先教师要掌握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包括利用网络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时事新闻、教学视频、经典案例等,根据教学需要分析、整合这些信息资源。其次,教师要掌握信息媒体和网络学习平台的操作技能。比如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要掌握文字编辑、图片编辑、图表制作、动画处理以及音效和视频的处理等技能;在创建学习网站时,要掌握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收集、加工、整合等技能。然后,教师要掌握结合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的系统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化工程,要求将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充分融合到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包括教学过程中利用哪些网络资源进行教学,采用哪些信息媒体和信息平台展开教学,以及设计如何在线进行案例学习和任务驱动的项目学习。

2 教学中的实施阶段

在教学实施阶段,首先教师要掌握信息媒介的实践操作技能。比如多媒体课件的播放,网络学习平台的各种操作技能。其次,教师要掌握信息化教学监控能力。比如通过监控摄像头、网络互动平台记录、学生活动录像等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实时监控,及时指导改正。然后,教师还要掌握信息化教学交流能力,主要是在线与学生进行各种交流。比如课堂在线指导学生进行项目设计,问题分析,以及各种技能训练。最后,教师还要掌握促进学生信息化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各种信息媒介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对信息技术有一种全新的认识,明白信息技术的重要性。通过课堂在线各种任务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操作技能。通过课后作业布置,使学生主动接触网络,自主进行信息化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最终提高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

3 教学后的评价反思阶段

教学活动结束后,首先教师要掌握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可以依据各种信息资源,做到客观公正。比如通过查看学生网络学习的记录,观看教室监控视频,评价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任务完成情况,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后网络主题研讨,作业网络提交批改,进一步直观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其次,教师要初步掌握信息化协作教学能力。协作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教师之间,教师与其他相关人员就某个特定施教目标组成团队或搭档进行协同教学模式。信息化协作教学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平台,和同事搭档一起探讨适合特定学生的教学方法,课后一起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共同完成专业教学任务。然后,教师要掌握信息化教学反思能力。信息化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比如,教师在教学结束后,通过在网络上撰写教学日志进行教学得失的总结性反思。这样的反思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不记名问卷调查,对授课班级进行调查,主要包括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安排、教学步骤、学生掌握情况、学生兴趣点等方面展开调查。根据调查情况,进行理性反思和矫正。最后,教师要培养信息化终身学习能力。信息资源更新速度很快,教师要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利用网络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完善信息化教学资源,加强与同事、学生、同行之间的网络互动,不断强化自身信息化终身学习能力。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未来教师必须掌握完善的一种基本的教学能力,是未来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教师应该根据日常教学活动需要,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交流平台,掌握各种信息化教学能力,持续发展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顺钰.面向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体系构建[J].高校科技,2012(34).

[2] 赵健,郭紹青.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综述[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4).

[3] 付忠勇,李斯嘉.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及误区[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2(3).

第6篇: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案例范文

关键词:突发事件;决策方法;科技情报;检索

中图分类号:C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2)11-0141-04

Research on the DecisionMethod for Sudden Events

——ISDS Decision System

ZHOU Yan, LAI Zhi-jun

(1.The Institut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of Sichuan, Chengdu 610016)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Information Search Decision System” in detail. Deal with the result of the sudden event, the system can define many of the phenomena which caused by the result, by making use of net information resources, all kinds of databases and a special solution database which is established by expects in daily work. According to the phenomena, the system will define secondary result which will happen by making use of net information resources, databases and special solution database again. Based on this, the system gives a series of response steps and methods. Again and again, the system will give the final solution.

Key words: sudden event; decision method;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search

1 概述

在全球,由于自然界的变化和人类的各种活动,导致一些影响范围广、强度大的重大事件突然发生,如地震、泥石流、台风、海啸、大火、洪水、瘟疫、动乱、战争等。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界改造能力的增大和改造力度的加强,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频频发生,并有增多的趋势。这种现象给各国政府和人民增加了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甚至会降低经济发展速度和生活水平。

人们已充分认识到对重大突发事件处理决策的重要性,从国家各部门到地方政府及各单位,通常采用的紧急预备方案就是一种事后决策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种方案仅是一种组织管理方案,其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措施主要依赖组织管理者的经验。不同的管理者由于经历和知识面不同,采用的措施也不同,人为因素较多,科学依据较少,没有技术知识层面的支撑。

1.1 事件处理共同现象

重大事件发生后,在处理决策时,往往具有一定的共同现象:

事件时段:重大事件的发生,从发生时刻至较长一段时间内,其事件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方面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需要根据不同时段采取不同的积极对应措施。

事件范围:由于重大事件往往涉及面广,从而涉及的各种专业知识、相关行业和相关管理部门也较多。在事件决策处理过程中,对于不同方面的问题需要不同管理部门进行协调,其决策会有较长时间的滞后,可能导致应对措施的延后执行,以至于重大事件的影响不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事件规模:对于不同规模的单位,如国家、省市、行业,其重大事件的定义可以不同,主要是以社会影响和社会价值来确定。如非典型肺炎、大地震、海啸等问题,影响全国乃至全球,属于国家级的重大事件;城市供水源污染问题,属于省市级的重大事件;煤矿安全问题,属于行业级的重大事件;还有一些问题,如食品安全问题、楼市问题,虽然是食品、土地建设相关行业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直接涉及群众生活,也可视为影响较大的国家级事件。

1.2 事件分类

(1)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四类[1]:

①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②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③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④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

(2)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2 研究现状

2.1 现状

决策情报研究在先进国家开展较早,在理论模式研究方面,主要有系统学中的系统动力学(SD)、大系统理论、灰色系统理论等,管理决策法中的统筹法、多目标决策法、层次分析法(AHP)等,这些理论和方法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为全球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正是决策情报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愈来愈受到各国管理部门的重视。

在中国,研究相关内容的工作开展较晚,一是重视不够,二是受方法和手段的限制,如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等条件。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计算机、数据库、网络技术支撑下,研究重大事件和紧急事件的决策和应对措施逐渐展开。不过对于这类事件的决策工作主要在理论层面研究,还没有进入实际操作和应用中,各级部门并没有采用。

2.2 分析现状

在重大决策研究和实践工作中有如下的问题:

(1)对科学的决策和方法认识不够。由于突发事件并不是随时发生,它是在各种相关自然和社会影响因素积累一定程度后突然发生,这种现象往往造成人们的疏忽。

(2)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由于突发事件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影响因素较多,涉及面较广,导致在研究工作中出现了多种研究模式,其研究方法也较多,如前所述的系统动力学(SD)、大系统理论、灰色系统理论等,管理决策法中的统筹法、多目标决策法、层次分析法(AHP)等。

(3)研究模式处理复杂。由于突发事件是多方面的,其采用的处理模式也不同,而不同的模式影响因素也不一样,即使采用同一模式处理,其不同问题的影响因素也不一样,其计算系数和影响因子也不一样。虽然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引入各类研究方法及相应的数学模式,使决策方案尽量定量化和精确,而另一方面也使决策模式研究和计算复杂化。导致实践中不易被采用。

3 科技情报资源支持的检索决策系统研究

3.1 常规情报分析方法和特点

常规的情报分析方法,首先根据一定目的和要求,收集相关的各类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归纳、判断,提出有效信息,以此为依据,通过一定的分析模式或数学模型计算,得出定性或定量结论。其结论可是已存在的或是即将发生的。

常规的决策情报分析方法是针对特定的、即将发生的事件,通过收集大量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分析,提炼有效信息,通过一定的分析模式或数学模型计算,得出结果,以判断事件是否发生、发生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应对措施。

常规情报分析方法流程如下(图1)。

常规情报分析方法过程是各种各样信息经过整理、归纳、分析、计算,得出在数量上大为减少的有效信息,逐渐集中,最后趋于单一结论(图2)。

3.2 科技情报资源支持的检索决策系统研究

以科技情报资源支持的检索决策系统的研究模式和过程与传统情报分析方法正好相反,它是在强大的信息资源和网络支撑下,通过检索完成工作。因此也可称为科技情报检索决策系统。

(1)研究条件。

以科技情报资源支持的检索决策系统必须具备信息资源(包括各类数据库)、知识库、网络、检索工具条件。

信息资源和数据库:在多年的数字信息建设中,世界各国都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各类信息资源和数据库,如三大索引数据库SCI,EI,CPCI,全文Elsevier(Science Direct),SAGE,Wiley,Wilson,ACS,IEE, DIOLOG系统等,中国有万方、维普、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重要会议论文集全文数据库(CPCD)、中国企业知识仓库(CEKD)、中国图书全文数据库、中国年鉴数据库等,完全可以支撑信息检索。

网络: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互联网高速发展,其网络通过有线和无线方式已满布全球各个角落,在中国的网民高达5亿。在互联网建设上,其网速由开始的56kbps发展到现在的2.5Gbps以上,普通用户均为100 Mbps网络连接设备。由此可见网络的建设均可满足网络数据库的高速检索要求。

检索工具: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也随之发展,如百度、搜狐、雅虎、谷歌等。各大数据库系统自身镶嵌有搜索引擎。达到在浩瀚信息资源和数据库中检索信息的要求。

知识库:除了上述各种信息资源数据库外,还应建立用于决策需要的知识库,作为辅助工具。内容为包含自然和社会各方面一定条件下的因果关系数据,其中因果关系可为单一映射或非单映射。如冰水(t>0℃)汽(t>100℃)。

上述条件是以科技情报资源支持的检索决策系统研究的条件,也是决策系统的组成部分,其核心部分为检索工具、数据库和知识库,通过网络与外界信息联系(如图3)。

(2)研究过程。

科技情报资源支持的检索决策系统强调重大事件已发生,采用的决策方法是事后决策,是结果到现象,再到次结果的顺序,而不是常规的对即将进行的重大事件是否进行、怎样进行的决策分析方法。与常规情报分析相反,是一种逆向决策分析。

[XC;P]

重大突发事件科技情报资源支持的检索决策系统针对已发生的事件并产生了结果后,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数据库和长期建立的知识库,确定事件结果将会导致的各种现象,并将其按重要至非重要排序,再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数据库和长期建立的知识库分析将产生的次生结果,并以此为依据,采取相应的对应方法和措施,周而复始循环,直至最后解决问题。

上述研究工作流程如下(图4)。

其研究工作过程由单一结果逐渐散发,通过决策系统得出多个现象和多种结果,再以此为基础出现次生现象和次生结果,以此类推(图5)。

(3)系统使用条件。

科技情报检索决策系统模型研究的出发点是针对已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提出应对和解决方案,是较为宏观的控制研究方法。使用条件是在具有信息资源(包括各类数据库)、知识库、网络、检索工具前提下,面对各种突发事件时,逐级、快速分析由此引发的次级现象,同时提出对策。

(4)系统使用优势与劣势。

重大突发事件科技情报资源支持的检索决策系统(科技情报检索决策系统ISDS)由于工作条件、方法和流程性质,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高效快速:利用网络和数据库能对发生的特定事件将要引发的现象,通过检索立刻可获得结果以及相应的对策。

这是该决策系统最大的优势。由于该系统结构和工作方法,通过对网络、数据库和知识库中相关信息的提取,特别是前人成功案例的检索和提取,可为事件的决策立即提供解决方案。在面对问题时,不需要汇集各有关专业部门意见,再做出事件解决方案。从而避免决策的延误导致更大的损失。

科学性:依托各类专业数据库和知识库,快速检索,其决策方案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和可行性。

由于该决策系统有各类专业数据库和知识库支撑,其检索情报均有较强的专业性,为前人实践经验、成功案例和总结,因此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可行性。规避了决策者在决策特定事件时的知识不完整性和人为性。

简便可行: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利用网络检索工具,运用传统的情报检索方法,即可完成工作。

该决策系统由于系统结构和工作方法特点,使该决策系统达到了相当简便可行的程度,省去了繁琐复杂的数学模型建立和运算。从理论上讲,一个具有数据库和网络检索能力的工作人员即可完成该系统的工作,不需要面对不同事件需要不同专业人员的问题,使科学的决策方法易于接受和运用。

同样,也是由于该决策系统的结构和工作方法特点,致使该系统决策工作存在不足。该决策系统对事件结果将要导致的各种现象可以很快确定,如前面所讲各类事件现象,但对各现象将要导致的次生结果的程度和影响强度(即级别)不能较好地确定,仅为定性判断。另外,由于依赖于数据库或知识库中的信息,在系统工作时,如果网络信息、数据库和知识库中无相关信息,则该系统无法工作,不能完成决策。

(5)系统改进完善。

如上所述,该系统在工作中存在依赖网络信息、数据库和知识库,同时不能进行定量分析的问题。对于该问题,较好的解决方案为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增加知识库信息量。其知识库内容为事件因果关系信息,过去已经发生的重大事件应急处理方案信息等。

4 案例说明

在采用科技情报检索决策系统之前,需要足够的数据库、知识库和计算机及网络条件作为支撑。检索工作过程中,要具备一定的检索知识和经验,先从网络信息搜索,再有的放矢地在专业数据库中检索相关信息。

例:

主题:地震(已发生)地震现象滑坡滑坡危害滑坡危害处理滑坡治理

在进行该类检索时,需进入专业数据库检索,检索词和技巧十分重要。采用准确的检索词和表达式,即可检索到相关科学内容。通过在维普数据库中检索,共搜索到730篇滑坡治理相关专业文章,根据检索内容提出治理方案。

从上述应用案例可知,采用科技情报检索决策系统方法,可快速检索到需要的相关内容,从容应对自然界和社会上各种突发事件。

第7篇: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案例范文

[关键词]医学信息检索中职信息素养

1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的。他认为信息素养是“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LibraryAs-sociation,ALA)将信息素养的概念明确为:“具备信息素养的人是能够敏锐地洞察信息需求并能够进行相应的信息检索、评估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人[1]。”信息素养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资源的能力,而且还包括收集信息、筛选信息、识别有效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及传递信息的能力。同时,在整个信息活动中的道德规范更是信息素养的基础,信息素养是人们终身学习的核心。如今身处信息网络化时代,面对爆炸式增长的信息量,如果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必将落后于这个社会。作为信息时代人们必备的一种能力,信息素养正日益受到各界的关注。

2中职生人文素质现状

中职生对扑面而来的各类信息,多数情况下,只会被动接受,而缺乏主动搜索和探寻的意识和能力。玩游戏、看电影、购物、聊天这些才是中职生上网的主要目的。通过网络对信息的搜寻和获取,尤其是学习信息,中职生明显做得不够。笔者通过数年的信息管理与信息检索教学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也多会在百度、谷歌等综合性搜索引擎上进行搜索,但对于自己专业领域的网络信息资源及各类学术数据库还知之甚少。虽然多数学生能够借助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解决学习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但他们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总是差强人意。他们对信息的感受力、注意力、判断力以及对信息的捕捉能力、分析鉴别能力、处理加工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还远远不够。他们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信息处理常用软件的应用能力以及对信息检索技能以及对信息道德等方面还需要学习和提高。

3医学信息检索教育对提高中职生信息素养的作用

卫生信息管理和信息检索课都是增强信息意识、提高检索与利用信息技能的方法课。其卫生信息管理和医学信息检索教育教学目的应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二是使学生具有管理信息的的技能,三是使学生具有分析、加工、评述、利用信息的能力,四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在对于中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方面,有如下四方面的作用。

3.1培养中职生的学习综合能力

医学信息检索课不仅仅是对检索工具和数据库的介绍和讲解,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信息意识的培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医学信息检索课的上机实习通常要求学生就某种选题进行信息的查找和搜寻。从分析选题的信息需求到确定检索策略,到资料的收集、阅读、分析判断,到最后完成一个选题报告,在整个过程中,锻炼了学生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运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及自学能力。结合卫生信息管理课程,可以让学生们更为迅速、全面、有效地检索及利用医学信息资源。并且在自学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让学生实习时,不再只是抱着书本看,遇到问题也不再只会问百度了。通过医学信息检索课的学习,学生逐步掌握各种检索工具、网络搜索引擎、各种专业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从而使他们的信息素养、学术水平能够在短的时间内取得迅速的提升。

3.2培养中职生的信息道德

卫生信息管理和医学信息检索都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在中职医学生生信息道德教育中可以发挥其特殊的作用。在网络信息资源获取的讲授中,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信息,做到不轻信流言,不传播谣言,做个有道德的信息民众。通过信息管理课程和检索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并认识到学术道德的重要性。信息检索课还可以通过专利知识教学提高中职生道德修养,通过具体案例强化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道德修养。

3.3提升中职生对网络电子信息资源的利用

中职医学生在学习和解决临床问题是通常要伴随信息的检索和筛选辨识,信息素养和信息管理的能力关系到临床实践工作的效果。在当今大网络环境下,各类搜索引擎、国内外医学专业数据库、电子期刊、网站等网络电子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有用的信息,而利用这些信息资源需要学生提升信息管理处理能力、跨学科分析问题的能力,即综合性的信息素养。只有当学生提升综合的信息素养之后,才有助于更好吸收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发挥创造才能,令中职生学会主动利用信息,而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主动筛选信息,问不是被错误或有害信息导入歧途;学会利用网络电子信息提升自己的综素质,而不是将时间浪费在不必要的玩游戏、看电影、购物、聊天上。

3.4提升中职生对医学前沿信息的关注程度

一名合格的中职医学生及医疗卫生工作者应能够将最新的医学知识和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不断追踪最新的科研成果、技术和诊断治疗方法。他们要经常参加各类会议,关注医学领域最新的期刊或登录网站,不断扩充、更新自身的医学知识和技能。

第8篇: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案例范文

[关键词] 电子政务;信息化;信息共享

[作者简介] 闫丰,河北省信息资源管理中心,河北 石家庄,050071

[中图分类号] D0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3)03-0003-0003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已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现代化、国际化加速阶段,电子政务的发展要把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当作重要任务。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的发展,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单个政府机构建设自己的门户网站,实现基本的信息检索和信息功能。

第二阶段:单个政府机构在门户网站的基础上,对内(包括机关内部及其下级机构)实现集成的网上办公功能,对外实现网上业务受理,并与内部办公业务集成,实现简易交互功能。

第三阶段:多个政府机构在信息交换平台上实现数据处理、在线互动,为公务员和普通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一站式”服务,从而形成面向社会的政府服务职能。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正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迈进,信息交换与共享成为亟待解决的基础性问题。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曾明确指出“当前电子政务的重点是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为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各业务系统的互联交换和资源共享,以及规范政府管理和服务创造必要条件”。

二、当前我国地方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一)发展电子政务,建设服务型政府

从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历程来看,电子政务可以很好地服务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四大职能,能够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能够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行政体制的演化,电子政务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十二五”期间,电子政务工作应当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务的重要手段。针对新时期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应当以技术与需求作为发展电子政务的驱动力,要积极探索新技术的应用模式,要突出各部门政务信息的职能,并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推动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并要转变思想,建立服务的理念,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强调面向公共服务,解决信息共享协同的难题。

(二)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形成绩效评估机制

要正确认识电子政务开展过程的信息安全保障问题,由于电子政务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必然会招致各种势力的关注和攻击。因此,在实现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时应充分考虑到信息安全风险,明确电子政务内外网的限制和作用,做好防护、预警、监测、应急、恢复、反击的安全保障措施,全面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创建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构建一个电子政务综合安全体系。

要向坚持服务至上的理念、坚持业务需求导向、坚持完善发展环境、坚持体制机制创新转变。同时,重视对电子政务项目的绩效评估,把绩效评估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纳入到部门的考核中去。

(三)整合政务信息资源,推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由于多年来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各地区各级部门已经基本建成了本部门的业务和应用系统,下一步电子政务工作的重点,是对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利用。电子政务的发展要强调面向公共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服务对象为中心,整合相关各项业务数据,深度开发利用信息资源。要依托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逐步实现政府信息按需共享,支持面向社会和政府的服务。

根据各地区的不同需要建立完善的统一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形成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数据基准,并通过建立交换与共享平台,解决信息交换共享的难题。同时,还要加大对信息化相关工作的标准建设,由统一的标准规范出发,推动电子政务的规范建设,并积极推动法律法规的建设,形成保障电子政务工作的长效机制。

三、我国地方电子政务发展的先进经验

随着我国电子政务工作的深入开展,各地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虽然各地的政治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但是加速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积极推动信息交换与共享的建设,是各地电子政务工作者的普遍共识。通过对一些地区先进经验的了解和考察,笔者认为在电子政务工作中存在着共性的和有借鉴意义的经验。

(一)信息是基础

通过开展电子政务较为领先省市的经验,不难发现绝大多数地区的法人、人口、宏观经济和空间地理信息四大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其中上海、广州等地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已经完成。各地都很重视共享信息的质量,确保信息满足应用的需求,这就为梳理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相关业务数据,深度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打下了基础。

(二)平台是依托

全国大多数地区基本都是采用一个平台支撑多个应用系统的方式,集约化建设平台,发挥集中统一建设的成本优势、资源共享优势、管理优势。通过平台推动部门间政务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应用,逐步实现政府信息按需共享,支持面向社会和政府的服务,促使新应用、新服务的产生。

(三)应用是抓手

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强调面向公共服务的理念是全国各地电子政务建设的共识。他们都是以应用或者公共服务作为电子政务工作的切入口,由主管部门牵头,运用以各种规范和制度,明确了部门共享的责任,围绕需求迫切、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领导关注的政府热点工作开展信息共享。

(四)制度是保障

以满足需求为目的,重点协调业务系统对信息共享的需求,并制定专项应用信息共享制度,保障各部门协同应用运行,促进信息共享常态化。围绕统一标准规范、统一的基础设施和法律法规的建设,解决信息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问题。

四、我国地方电子政务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一)加大协调力度

各地的电子政务工作基本依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普遍提出了希望国家和各省市对电子政务工作给予更多的支持。面对当前工作的难点和各地的实际情况,要理顺上下机构关系,完善省、市、县各级支撑部门的相关机构建设,并要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加强领导,统一部署,制定总体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并立足于电子政务工作的推进和协调,加大对相关部门的协调力度,推动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支持立法规范

要逐步制定电子政务建设所需的标准和规范,要抓紧制定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和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统一规范和标准,建立电子政务规范、标准的实施机制,确保标准在电子政务各个建设环节中的应用,为形成统一的电子政务体系提供保障。

(三)调整资金投入

应用于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的所有财政性资金要统筹安排使用,进一步加大电子政务建设资金的投入。加强对电子政务投资的审计和绩效评估,防止盲目投资、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确保电子政务投资效益。

(四)完善安全保障体系

根据我国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各地需要制定统一的安全技术方案和规范,逐步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体制,积极推动建设CA认证体系,建设电子政务授权管理体系,建立应急支援中心和数据灾难备份等基础设施。还要抓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

(五)积极开展培训与考核

要组织制定科学的电子政务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定期考核评价各地、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情况,并纳入到对各地、各部门的整体工作考核体系。考核结果将按分数进行名次排序,并在内、外网站公布;对考核成绩突出的单位将予以表彰,对考核成绩不合格的单位予以通报。进一步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培训标准和培训计划,发挥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切实有效地开展公务员的电子政务知识与技能培训,并将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考核纳入机关工作人员的年度考核内容。

(六)推动信息共享和整合

积极推动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的开展,以应用需求为抓手,由业务部门牵头开展信息资源的交换共享与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发挥政务信息资源的作用。

1. 建设和完善重点业务系统,整合开发信息资源。进一步发挥电子政务在“阳光政府”、“高效政府”、“廉洁政府”建设中的作用,要整合已有资源,着重建设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建设,围绕基础数据库应用,推进公文档案、政策法规等基础性、公益性数据库建设,并不断丰富和完善信息资源库的内容,建立动态更新机制。

2. 建立政务信息共享机制,推进政务信息资源的公开和共享。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坚持应用主导和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国家、省、市有关信息公开的规定,确保应予公开的政府信息资源及时向社会公开;加快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体系,编制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工作,强化在信息资源的采集、登记、备案、共享、、安全、保密等环节的管理,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

3. 切实发挥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的作用。通过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实现信息资源之间互相关联、互相共享,以“协同办公”、“公共服务”等应用为主线,以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为支撑,推动各项相关业务间的数据整合与服务整合,支持互联、互通、互操作,可促进政务流程优化再造,实现政府、企业和公民信息资源共享,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避免暗箱操作,提高政府公信力,不断完善民主政治。

五、结 语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对电子政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不能仅仅把电子政务发展局限在IT领域的应用过程,更要从社会公共管理变革的角度,对电子政务发展思路进行总体的思考。

[参考文献]

第9篇: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案例范文

关键词: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高校图书、情报、档案的一体化管理,就是通过建立一个包括高校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使用和服务于一体的信息服务体系,实现高校图书、情报、档案的信息资源共享。通过网络共建、资源共享、分布式收藏、远程存取等手段,实现信息、信息人员、信息技术、信息设备、信息标准等各种要素之间的匹配和磨合,为用户提供集成的服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图书、情报、档案需要在数字资源的平台上,通过改变资源建设、信息交流、信息存储的方式,达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从而发展自身[1]。

1高校图书、档案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性

1.1有利于高校教学、科研的发展 在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速度和效率显得尤为重要。高校的教学和科研的发展,使得读者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其传统的收藏方式和查阅方式很难满足人们对公共信息的需求,他们对信息的需求既要求全面、系统、准确,又要求方便、快捷,这已不是单独的档案馆和单独的图书馆所能满足的。图书、档案联合起来,建立共同的资源平台,积极加强馆藏文献的电子化和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实现信息数字化,利用网络技术,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实现网络化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2有利于图书馆、档案馆自身的发展 高校图书馆和档案馆为了求生存、求发展,需要探索出一条"精简、高效"的新思路,以使图书和档案工作发挥更大的潜能。图书和档案是高校信息资源网络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的横向联系,协作共建,既便于实现文献交流与信息共享、优势互补,也利于节约软、硬件投资,同时,缩短了信息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的周期,可减少重复检索的环节,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文献的利用率和高校档案馆和图书馆服务水平。随着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日臻完善,各项业务工作已逐步由传统的手工管理转为以计算机集成管理为主的现代化管理,现代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过程中得到普遍应用,各种电子书刊、文献数据库和电子文件日趋丰富、完善。相比之下,部分高校档案馆的数字化、信息化水平还不高。因此,档案馆有必要通过走协作共建之路,借助图书馆的人气、技能、社会化经验和已经得到成熟运用的信息数字化技术,将档案信息融入其中,高校图书馆将会取得双赢的结果。

1.3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和档案馆是两个独立的单元,读者信息资源的获得必须是从某一个单元得到,不能够做到共享,使得读者对信息的获取带来许多的不便,借阅程序不具有统一性,给读者带来许多的不便。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读者对一体化管理缺乏认识性,对信息文献的检索过程和业务需求缺乏全面的认知,以至于对文献的查阅带来困难,对图书、情报和档案的信息资源缺乏纵向和横向的联系,给读者的查阅带来不便,同时也使得文献和信息的利用率下降;同时,档案馆、图书馆等缺乏对文件需求全面考虑,各个单元收集、整理和归档各不相同,也为读者的查阅带来困难,使其利用率下降。

2国内外图书馆、档案馆共建共享的实例

图书、情报、档案在上古时期的同出一辙和同为一体构成了目前研究"一体化"最基本的理论依据。同源性赋予了三者内在的本质联系,在实质内容、载体材料、目的作用、社会职能、工作方法、技术手段等方面存在着共同的特征[2]。人们在进行理论探索的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国外,档案机构与图书机构协同服务、资源共享早已有之。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将国家档案与图书馆、政府新闻网等众多的信息资源机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庞大的国家信息资源体系,是一个能提供全方位、多功能信息资源服务的网络在线服务体系。在实际应用中,美国已有了档案机构与图书机构联网使用的,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收集、存储、管理和提供利用的图书馆信息网络系统,并且已有60多个档案机构参加了该网络系统。在欧洲等国,档案机构在将信息化建设成果面向社会推广和传播并为社会提供服务时,往往与图书馆在技术上和手段上进行联合,因为图书馆在面向社会服务方面具有成熟的技能和社会化经验。2003年,加拿大国家图书馆及档案馆共同建立了一个虚拟社区,称为LAC。通过这一虚拟界面,用户可以全方位地获取所需信息,而不必查找该信息是收藏在图书馆还是收藏在档案馆。2000年4月在巴黎召开的第24届图书馆系统研讨会的主题就是:档案馆、图书馆与博物馆的融合。在国内,最先实践图书情报工作一体化的是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该馆于1985年改名为"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198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将院属科技情报研究所、图书馆、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3个单位合并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天津医学科技信息研究所也在原来医学图书馆的基础上合并发展,集图书、情报、杂志和网络于一体。1995年,上海图书情报新馆组建成立,使图书情报一体化开始了一个跨世纪的里程。它作为我国最早实行图书情报一体化的大型图书馆,其管理方法和实践均可以成为新世纪我国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范式。1996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图书馆和省医学情报研究所合并,成立黑龙江省医学文献信息中心,实现了一个大学图书馆与一个情报研究部门的合并。1987年,国家组建了"部级图书情报协调委员会"。2001年1月天津泰达图书馆档案馆新馆落成,尝试一体化办馆模式,向全社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2009年11月江南大学图书馆与档案馆合署办公,新机构运行2年来,馆藏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资源共建共享取得新进展。由此可见,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不是任何人凭空想象出来的,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其自身发展的必然性结果。

3高校图书馆与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具体措施

3.1改变管理模式 建立一个完整的图书档案体系。这种体系既是图书馆,又是档案馆,它既收藏图书,又收藏档案。由专门机构进行协调,信息资源建设上图书档案一体化,体制上仍保持二位一体的实体,只是通过二者的横向联系组成统一的网络,构建网络一体化平台通过现有的网络平台,建立图书、情报、档案的统一网站,在数字化馆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的动态链接,使其进一步公开化、社会化。高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打破了传统技术条件下地域、时间和行业限制,使得全方位的信息共享在技术上成为可能[3]。这样既满足了协作共建的要求,又保持了两个部门自身建设的特色。

3.2标准化建设 加强图书、情报、档案标准化建设是信息一体化管理的基础。建立数字图书馆从具体的数字共享平台,以数字化的信息为底层,统一标准和规范,分布海量资源库群,加强智能检索技术为手段,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信息传递给用户。高校图书、情报、档案需要标准化的方面很多,应该从全局着眼,在小范围内着手进行,也就是要从信息一体化管理的前景考虑标准化工作的进程。

3.3引进图书档案管理系统 高校档案馆和图书馆的协作共建可应用清华同方开发的RFID图书档案管理系统。该系统分为五部分:①对图书档案管理信息集中进行储存和处理,由中心数据服务器和管理终端组成的数据中心;②完成图书档案信息RFID标签的统一制作以及对新建图书档案装入RFID标签等工作,由管理终端和标签发行、打印终端组成的内务管理系统;③管理员在用户借出时在标签内写入相关信息,在用户归还时检验图书档案,并验证RFID标签内信息的流通管理系统;④使用管理终端和手持机可以方便地查询每一件图书档案位置的查询系统;⑤对系统功能和权限设置、账号管理等的系统管理,使用该系统可大大提高管理效率。

3.4健全规章制度 高校档案馆和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来保证。从高校本身来讲,由专门机构负责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与共建相关的管理条例及规定,用以科学规范地解决协作共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为协作共建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这样,能够从根本上保证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确保图书馆和档案馆协作共建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巩淑芳.高校档案馆与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J].科技信息,20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