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健康的认识和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
班主任在工作中会遇到许多学生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学生的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受挫、学习成绩下降等等心理问题。我们要多学习有关心理教育的知识,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性质有准确、客观、全面的认识。班主任只有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才能具备应有的心理健康知识。
二、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与班集体建设相结合
作为班主任,我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积极贯彻尊重与理解学生的原则,做一个民主的管理者,把心理健康教育与班集体的建设相结合。建立班集体目标,争创优秀班集体,要求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积极参加学校、年级、班级开展的各种活动,在各种活动之中形成班级凝聚力。
要树立健康的班级舆论,形成健康向上的班级风气。健康的班级舆论是良好班风的一个重要标志,班风健康,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平时在思想教育的时候,利用晨会、班会、队会对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对待身边的事情,形成正确、健康向上的班级舆论,能正确处理生活、学习和心理上遇到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尽情宣泄
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种消极的心理体验,此时,人总有表述的欲望,所以说“一吐为快”。小学生的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较差,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和爆发。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老师、家长、同学都可以是倾诉的对象。然而,他们不一定就会那么及时地、随时随地地倾听你的诉说,日记本便成了学生最忠实的听众。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状态;心理平衡;心理障碍;自觉平衡统一说
何谓心理健康?这是心理学、精神病学、心理卫生学等许多学科共同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其说甚多,先选有代表性的理论供借鉴。“心理健康”就个体的心理状态而言,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一般适应能力,自我满足能力,人际间各种角色的扮演,智慧能力,对他人的积极态度,情绪与动机的自我控制等方面达到正常或者良好水平。关于心理健康的正常状态,一般有四种意义:
1)正常即健康状态,以有无心理疾病为判断标准。
2)正常即平均状态,从统计学角度强调正常和异常之间的程度变化,处于正态分布中间范围的属于正常。
3)正常即理想状态,正常是用来评价行为而非描叙行为。
4)正常即适应过程,将正常看作是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心理健康的人能不断学习有效的技巧以应付紧张状态。
心理健康的人多能符合下列各点:
1)乐于工作,能将本身的知识能力,在工作中表现出来,并能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
2)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且乐于与人交往,其对人的态度是正面态度(如喜悦、尊敬)等多于反面态度(如敌视、怀疑等)。
3)对本身有适当的了解,并能有悦纳的态度,愿意努力发展其身心潜能,但对于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接受,而不以为羞。
4)和现实环境有良好接触,并能作健全的适应,对生活中各项问题能用有效的方法谋求解决,而不企图摆脱。心理健康观:称之为心理健康的自觉平衡统一说,心理健康是自觉平衡统一的心理状态,这个定义包含如下四方面相互联系的内容:
第一, 心理健康是心理的一种状态。心理健康的对立概念是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这两个概念共同的最邻近概念是心理状态。明确了这三个概念的种属关系就可以和我们前面讨论的心理状态的理论联系起来了。心理健康状态的最重要的规定在于健康,这是由定义包含着的三点内容来揭示的。心理健康的独特规定性在于自觉平衡统一,这个是从不同维度上进行慨括的结果;心理健康的另一个最重要因素是自觉,自觉是意识形态形成的综合功能,所谓自觉即在人整体统一的意识相对独立的整合对人自己的意识、肢体和整体的生活行为自控、自知、自正的作用规律。上面分几个方面论述了心理健康的自觉平衡统一,具有自觉平衡统一状态的心理,是为健康的心理,为进一步理解心理健康,还是把它与心理障碍相对照。
心理障碍状态:当明确了心理健康后,就可进而讨论心理障碍状态或心理疾病了。什么是心理疾病?
首先看我国学术界代表性看法。心理障碍是在人心理、社会、文化、生物等原因作用下形成的昏乱失衡统一的心理状态。这个定义包含如下6方面相互关联的内容:
其一,心理障碍是一种昏乱失衡的心理状态。
其二,意识的失衡,意识是由多系列的意志过程和多种观念统一而成的,从意识全局来看,意识的平衡统一表现在许多方面。
其三,认识的失衡,认识有直接认识和间接认识之分,认识失衡分为三种:1.直接认识(感知)的失衡,2.思维的失衡,这种失衡的统一形成种种幻觉或者病理错觉,3.直接认知与间接认知关系上的失衡。
其四,意向的失衡,意向的失衡首先是间接追求与直接控制的平衡。
其五,认识与意向的失衡。
其六,情感与诱因的失衡。在病理状态下,诱因与情感失去平衡。因引起否定的感情,否定的诱因引起肯定的感情等二者的失衡统一为一系列悖谬的情感。
其七,记忆的失衡。在健康状态下,记忆、回忆、认知等记忆环节是平衡统一的。由此,我们简述了心理失衡的主要情况,心理失衡形成相互关系态势上的昏乱,是心理障碍的规定因素。心理障碍状态一般由心理健康状态转化来的,低下的挫折耐受力使人经不起挫折,不良的心理习惯积累着障碍的诱因,易受暗示性导致自我扰乱等,这些心理原因不见得导致心理疾病,但心理障碍往往离不开这些心理原因。此外,导致心理障碍的还有一系列社会文化原因。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体系中,按照社会文化要求组织自己的生活,来建利种种社会关系。总之,社会关系上的失衡,社会压力得超量,是导致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
上面分几个方面论述了心理疾病的昏乱失调说,次说与心理健康的自觉平衡统一互相参照,便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张述祖、沈德立.基础心理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
【摘要】部队青年官兵的健康心理是是促进部队战斗力、保持部队凝聚力的基础。新时期官兵的心理健康凸显出新的特点,论文研究了青年官兵心理健康的几个表现形式。
【关键词】心理健康 青年官兵 评价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人员个体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没有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最起码的含义;二是具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这是心理健康最本质的含义,它意味着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一个人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世界上许多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种心理健康的标准。
军队是执行特殊任务的武装集团,在急难险重关头,其成员心理健康状态对于保持内部凝聚力、促进战斗力发挥具有直接影响。因此,青年官兵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它的主要特点应该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 持久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实践证明,人们对学习知识抱积极态度时,学习效果可达90%以上;抱一般态度时,学习效果为70%左右;而抱消极态度时,学习效果则在40%以下。所以一个人求知欲强烈,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学东西就比较快,就越能体会出学习、工作、事业所带来的乐趣。心理健康的官兵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坚韧不拔的学习毅力和积极的进取心,能充分体验到事业成功的满足和人生进步的快乐。
2 情绪的控制与调整。人在情绪良好时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学习和工作效率高;而在情绪低沉或郁闷时,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学习工作效率低。强烈情绪会骤然中断正在进行的思维;持久而炽热的情绪,则能激发无限的能量去完成任务。愉快、喜悦、乐观、通达、恬静、满足、幽默等良性情绪,有益于身心健康和调动心理潜能,有利于进一步发挥人的社会功能。一位心理健康的官兵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乐观的心境,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虽然也有悲、忧、哀、愁等消极情绪体验,但能主动调节,同时能适度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
3 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的认识、体验和愿望,以及对自己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体验和愿望。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创办了一所学校,在这个学校的门口立着这样一块牌子:“认识你自己。”仅仅五个字道出了一个千百年来困扰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命题。心理健康的官兵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能做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理解“真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别;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善于接受批评和建议。
4 健全的人格。人格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对自己、对他人、对事物在其身心行为上所显示出的独特个性,是一个人心理特征的总和,又称为个性。一个人具有优良而成熟的人格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精神力量,并能与环境中的他人建立和谐良好的关系。同时,一个人的人格还是其自身品德、世界观的具体标志,是其精神面貌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心理健康的官兵在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信念、人生观等人格构成要素方面,均可获得平衡健全的发展。如:有许多兴趣爱好,能积极的参加集体活动;能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有同情心,无占有欲和妒嫉心;能忍受生活中无法避免的冲突和挫折;能正确看待事物;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对自己所有的或所缺的都知晓清楚、准确;有符合社会规范的、科学的人生观等等。
5 和谐的人际关系。青年官兵当兵来到部队,远离父母和亲人,大家都会产生这样一种愿望:尽快与战友建立起密切的关系,彼此以诚相待,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心理健康的官兵乐于与他人交往,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能分享、接受和给予友爱及友谊,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乐于助人;能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无占有欲和妒嫉心,有同情心,能容忍与自己在价值观念和对事物认识上有差别的人。
6 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人类因为具备了良好的适应功能,才能在纷繁复杂的自然界中生存并且不断进化,逐渐把自己从动物界中提升出来,有了高度完善的大脑神经结构和功能,创造了人类灿烂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心理健康的青年官兵能和内、外环境保持良好的协调,在环境改变时能面对现实主动地适应环境,比如:在工作变动、任务转换时,都能及时调整平衡自己的心理状态。
7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相对应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多数同龄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心理健康的官兵在认识、情感、言行、举止等方面都应符合他所处青年期年龄段的心理特点,表现出精力充沛、勤学好问、反应敏捷、喜欢探索、行为果断等。过于老成、过于幼稚、依赖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比如:18岁的青年战士连买一包洗衣粉都向远方的母亲电话请示一下,就是心理行为与年龄特征极不相符,是不健康的心理表现。
这些标准反应了青年官兵心理健康总的要求,更是我们青年官兵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和锻炼的方向。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不可能达到标准水平,有的人心理健康水平高些,有的人可能低一点,这都是正常的。并且,每个人都可能出现心理问题,就像都会患感冒、发烧一样,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己。
参考文献
[1] 卢爱新.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 张俐,刘波.高原地区军人心理健康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临床康复.2004(18) .
[3] 廖雅琴,胡彦述,冯正直.我国军人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20)
教育模式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在这个陌生的知识领域里,很多知识点在关乎着我们这个民族的身心健康。由于我们在心理健康研究方面,起步较之于西方要滞后,所以还存在着一个被了解、被认识、被接受、被重视的过程。幼儿园是生态环境中学前教育系统的支柱,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起着导向作用。而幼儿心理健康在整个心理健康中更处于濒临遗忘的角落,大多数幼儿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身体健康十分重视,而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却考虑不多,甚至忽略。健康的心理不仅是孩子智力的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他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素质。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下幼儿心理健康的相关问题。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内涵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简单地说,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主要特征为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与愉快、行为协调统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力。而“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与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与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与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与发挥。幼儿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对待未来的态度。
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广博的知识、娴熟的教育技艺,去培养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此外,教师还应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待学生,要和他们做知心朋友,用爱心去浇灌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得到安慰和满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三是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自我调节。从积极意义上看,理解父母的罗嗦、老师的批评,要懂得父母、老师的行为多是善意的,只是有时表达方式不对。要学会理解他们,多与他们沟通,敞开心扉,抱着宽容的态度去体谅他们,应多与同学谈心、互帮互学,学会大度,并保持开朗的性格,以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同时,也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学会用科学思维、辨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去分析一切事物,达到客观、全面地评价问题的目的。
要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在看到自己优点的同时,也不能刻意地回避自己的缺点,要勇敢地面对缺点,并努力克服,还要客观地评价他人,学习他人的长处,从而逐步塑造一个健康的自我。再次,要学会适应。学生应学会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适应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教育方式等,要能够在不同的情况、场合下,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与行为。如当自己被同学误解时,不要急躁,而应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的症状所在,减少敌对情绪,以善意、诚心对待同学,最终换取同学的信任。中小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学校教育中客观存在的一种显示,要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但只要教师有信心,不懈地努力,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互相配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并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把逆反心理的消极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认识一 心理健康问题≠职业道德问题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心理健康与职业道德等同起来。例如教师在课堂上体罚了学生,一些人会认为该教师有严重的职业道德问题。事实上这一不当行为隐藏更多的是心理问题。出现这一行为可能是由于该教师正面临着较大的教育教学压力,引起情绪和行为失控。但事后,教师常常会内疚自责。由此可见,“体罚学生”行为的背后并非一定是职业道德缺陷,而是自身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调节。另外,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内涵和标准,二者有一定的区别。教师心理健康是指向教师个体心理的适应与发展,侧重于教师主体对各种环境的自我调适;而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对教师言行的要求与规范,带有社会评价性质,有“是”与“非”之分。所以,不能简单地把心理问题当作职业道德问题来理解。
认识二 没有心理问题≠心理健康
一般人们会认为,有心理问题就是“心理不健康”,从而把“心理健康”等同于“没有心理问题”,常用健康或者不健康来评价教师的心理状况。人的心理是结构复杂、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动态系统。心理健康是从健康到不健康的连续体,有的人可能距离健康状态更近一些,有的人可能距离某种心理问题的状况更近一点。从分布来看,大部分人都处在更接近心理健康一端的区域,而处于完全不健康和完全健康区域的个体都是极少数。对于中小学教师群体来说也是一样,绝大部分教师处于心理比较健康的区域,就算是被检出心理问题的教师,也可能只是心理的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状态不好,在其他方面不一定有问题,因此不能对其全盘否定;同时要注意到,没有检出问题的教师,也不代表完全没有问题。
认识三 出现心理与行为问题≠心理不健康
关键词:新时期;心理健康;抓手;方法;措施
【中图分类号】G444
党的十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一直以来,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薄弱环节,导致了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上存在许多缺憾,有部分学生因心理上的一些障碍和问题得不到辅导帮助而发展成心理疾患。因此,学校应抓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多种积极有效的措施来促进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要能够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本身及其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一般来讲,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和特征表现在五个方面:具有稳定的情感;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多种心理特点;智力正常;意志力发展好,自控力较强,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儿童青少年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能够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能克服困难,面对挫折能坦然处置,并对自己的失败能正确地评价;对自己地外型特征、人格、智力、能力等都能愉快地接纳和认同;能适度表达和控制自己地情绪和行为;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行为目标、心理不平衡状态、与环境的不适应性,能及时的反馈、修正、选择、变革和调整;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发展自我;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二、我校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采取的有效措施。
1、提高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首先就是先做好教师心理健康知识教育。通过科组学习,聘请专家讲学等形式,给教师介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方法和措施。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要求教师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一些心理教育的方法。
2、开设儿童心理健康辅导课。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心理健康辅导课是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形式。心理健康辅导课着眼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全面发展。学校应聘请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并且从一至六年级都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3、营造小学生健康的成长环境。
心理氛围的创设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起点,是激活或唤醒学生心理活动的"起搏器",也是诱发学生积极行动的外在因素;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育人氛围,能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建立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在班里开展互帮互学、互助互爱的活动,让学生之间相互深入了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以增强其信心,激发其求知欲,使其勇敢面对困难挫折,对他人能理解、尊重、宽容;让每位学生都能合群。
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那么,应如何减轻或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营造最佳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
4、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实践活动。
学生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不能认识自身的心理现象,有了问题更怕别人知道。因此,对学生积极地开展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写"心里话"日记、周记,进行电话谈话、心理咨询,设置"悄悄话"信箱,与他们进行心灵对话,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或个别辅导。此外,还可以结合班队会以及校内的实践活动等,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
5、倾注真诚的师爱是关键。
罗曼・罗兰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是的,教师的阳光就是热爱学生的心。有了爱心才会对学生多赞扬、多激励,少训斥、无讥笑,才会使学生处在自由、民主、开放的环境中,才会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智力,健全学生的人格。
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经常与学生谈心、交流,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心理健康中学生因素影响中学生处在心理状态不稳定的时期,认知结构不完整,生理方面与心理方面的发展不一致。这一时期,中学生对家庭具有依赖性,对社会认知模糊,因此,相比于成人,中学生更容易遭受挫折,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出现心理障碍。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较多,本文简要分析了这些影响的因素。
一、内部因素
因生理、心理的骤变,中学生难免会受到这些变化的影响而产生困扰,内在因素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精神疾病具有遗传性,如果家族中有过类似疾病史,中学生犯病的可能性也会增加;病毒、病菌的感染会对神经组织结构造成损害,引发器质性心理障碍或者是精神失常,阻碍心理健康导致智力迟滞或是出现其它心理疾病;此外,体重较重的中学生容易产生焦虑感,体重数值越大越容易受到来自周围环境的嘲笑,产生自卑、抑郁等心理。
人际交往是中学生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益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显示,人际关系受欢迎的中学生表现出较多的亲社会行为,被同伴拒绝的中学生表现出较多的攻击、退缩行为,被忽略的中学生表现出最多的退缩行为。此外,同伴的支持也会对学生适应学校的能力造成影响。因为中学生的心理、生理日益成熟,中学生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希望与异往,而与异性正常的交流也有助于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帮助中学生迈向成熟。很多中学生在这一阶段开始对异性产生爱慕心理,有的甚至开始了恋爱关系,但大部分的恋爱最终都是无疾而终,恋爱关系上的挫折会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这种影响甚至可能相伴终生。也有不少中学生只是处在暗恋的阶段,暗恋中的中学生容易产生情绪不稳、抑郁寡欢、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身心状况,情节严重的中学生还会患上心理、身体疾病。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学生因自制力不强,易被互联网所吸引不能自拔,容易出现道德意识较弱,因泛滥的网络信息而迷失自我,因沉迷网络虚拟世界而造成现实社交能力障碍等问题。
二、外部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是中学生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环境,也是其生长的地方,家庭成员的态度与观念会对中学生造成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其文化修养、教育方式、教育态度等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直接的影响。在家庭关系中,父亲的理解与温暖,对于孩子的心理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家长的严厉与处罚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处罚的孩子也许会使用同样的方法攻击他人,把心中的怨气施加到其他人身上,带着敌对的情绪看待他人。这不但会影响孩子正常的人际交往,也会使学生产生适应不良、压力增大等问题。来自于父亲的严厉处罚会使孩子产生威胁阴影,一方面,孩子的自尊心、创造性、独立性受到抑制;一方面,孩子的外在行为也会被压抑。在实际生活中,父亲的过度干涉、保护不会明显地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而母亲的过渡干涉、保护会使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
家长的文化水平越高,家庭经济水平相对也会较高,在生活、心理、学习等方面能够满足孩子需求,孩子的心理健康情况也较好。父母的文化水平越高,在孩子的教育与成才方面有自己的理解,能够帮助孩子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文化水平较低的父母关注得更多的可能是孩子的分数,或是把自己未达到的目标施加于孩子,使孩子产生焦虑、抑郁、敌对心理。
2.学校因素
学校是除家庭之外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环境,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师的教学方式都会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影响。
部分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学生不得不将课余娱乐休闲的时间用于学习,使学生产生焦虑、自卑的心理。虽然不少学校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开展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成效却不明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教育形式表面化,只是进行概念、原理的讲述再进行考试,或是将心理健康看作道德、健康教育,以道德教育、健康教育的方式进行新健康的教育;(2)心理健康教育力量不足,不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专业知识不足,没有受过系统的训练,使得心理健康的教育形式单一;(3)虽然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档案不齐全,且只在固定时间开放,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作用。
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中学生造成影响。中学生十分敏感,在意他人的看法与评价,希望亲近教师,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理解和关爱,希望得到教师的耐心、真诚对待,在自己遇到问题时给予自己帮助和指引。教师的一句话能够让学生欣喜不已,也能够让学生丧失信心。在教学时,为了班级整体的成绩与荣誉,教师会在学生表现不好时给予其批评甚至是体罚,在这些情况下,学生容易对教师产生对抗心里,或是产生抑郁。另一种情况,教师责任心不足,心胸狭窄,不能接受学生意见,对学生进行挖苦、嘲笑,使学生产生消极心理。此外,教师不理解、不信任学生,教师存在认知偏差等问题也会使学生产生压抑、攻击心理。总而言之,教师的态度、品质、性格对学生影响非常大。
3.社会因素
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刻,容易被社会的负面信息、坏风气影响,使其出现心理问题,使其没有能够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其心理健康和未来的发展。
三、结束语
健康的心理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能够使人终生受用。在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中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自我原因是主体,而家庭、学校、社会等的外部影响也十分重要,只有各方面给予关注与努力,才能确保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占诗苑,杨智辉.中学生社交焦虑:家庭教养方式和同伴依恋的影响[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01):8-10+14.
[2]孙芳,曹资立,沈菊生.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7):88-89.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师;自我维护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283-01
教师这一职业虽说工资稳定,工作稳定,假期多。但教师职业工资不丰厚,自己可支配的时间极少,工作压力大。尤其是山区初中教师,长期担负着繁重的教育教学一线工作任务,承受着学生成绩、升学等各方面的压力,家长、社会期望过高,教学或班级管理任务重、教学成绩评比、工作时间长等等。他们每天早晨天刚蒙蒙亮就匆匆赶到学校,上课、批改作业、找学生谈心、辅导学生,晚上披星戴月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还要做家务,辅导自己孩子写作业等等。面对这么多的压力,就会容易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的这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会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的发生,从而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恰恰来自于教师不适当的教育方法,这种不适当的教育方法有时主要来源于教师的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有时教师很随便的一句话,就有可能造成对学生的伤害,如果不能及时引起注意,学生就有可能发展成为心理疾患,甚至会做出极端的事来。因此,教师维护自我心理健康的工作势在必行。
一、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甚至影响着学校、社会乃至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维护教师心理健康,使教师拥有健康的身心,保证教师以良好的师德和心理素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教师的自身发展需要一个健康的心理
教师是个普通的社会人、自然人,教师自身发展也存在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待遇一般、工作压力大、社会经济竞争激烈、形势变化快等,这些因素都威胁着教师的人格、工作、生活,容易使教师产生消极紧张的情绪。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有效地解决,就会形成心理疾病,就会对教育事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对个人来说,就发挥不出工作潜,影响教师的其他生活质量,无法从事有益的社会工作,甚至还会对社会造成威胁。
2、学生的成长需要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
美国的教授所罗门认为:“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那是无比幸福的。相反,如果他既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关怀与爱护,又受到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无端困扰,必将造成许多身心发展的问题。”可见,教师心理健康,适应性良好,就能够尊重、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良好关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反之,教师心理不健康,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赏罚无度、喜怒无常,容易使师生矛盾尖锐,引起学生情绪的困扰,适应性不良,甚至会发生心理障碍。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首先要重视和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保证教师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健康的人格。
3、学校的发展需要心理健康的教师队伍。
山区初中学校肩负着为县、市高一级学校、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任务,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和社会与家庭的高期望,面临着学业发展与全面素质发展的巨大矛盾,这些都容易使教师们产生心理问题,他们也难以真正认识和完善自我。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对未来对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教师就必须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学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其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尊重和成功的快乐,实在是我们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而这需要加强维护教师心理健康来保证。
4、国家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心理健康的高素质教师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改造社会、改造人生,增进人生幸福。而人类幸福是以保持身心健康为基本前提的。当前,我国应试教育还没有彻底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是忽视学生身心健康、违背人类教育目的的体现。国家提出素质教育,其目的不仅要让学生接受知识、掌握技能,还要把他们培养成为道德高尚、身心健康、具有开拓精神和创造性的全面发展的人。其中身心健康就是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很多调查显示,我国的中小学校中有30%左右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并且导致这一结果产生的师源性因素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出现行为偏差,对学生大声呵斥、侮辱、体罚等并不全是道德问题,更多、更直接的内在原因是教师心理健康方面出了问题。因此,要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维护教师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营造高品位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潜能的最大发挥,已成为家长和社会的强烈需求。那么,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就成为了当前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作为山区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起主导作用。山区初中教师要建立和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而且心理健康要靠自己维护。因为心理问题最终还要靠自己来解决,所以山区初中教师要善待自己,关心自己,帮助自己,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做到既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又要重视自己的心理维护。那么,山区初中教师应如何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呢?以下我结合自身经历与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1、要干一行爱一行,愉快接受自己身份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们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首先一定要接受“自己”是教师,也就是心理学上常说的进入角色,并且能够感受到作为教师的快乐。要做到“我喜欢,我选择”的心态,热爱自己的学生,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
2、要有一颗平常心,坚守平衡和自在的心理
心态失衡,其源于比较与差别。如,自己的付出与收获比较;自己的待遇与他人的待遇比较;把自己与周围的同事、朋友进行比较。由于盲目地进行比较,我们教师的心理常常失去平衡,时间长了,就容易产生怨气,感到憋气、恼火等。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在一个充满竞争、挑战的年代,成败得失、此起彼伏,是常有的事,因此需要我们教师要有一颗平常心,有时候要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有时候要退一步;有时候也要学会放弃。保持心理的平衡与自在,才能体会到人生的快乐。
3、要合理作息,保护用脑卫生
身心是统一整体,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脑的健康也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一旦大脑机能失调,无法保持心理健康。因此,我们教师必须要科学用脑,保护用脑卫生:一是用脑适度,避免过度疲劳;二是合理用脑,避免过分单调;三是善于抓住大脑高效工作的最佳时间。
4、要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
5、要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保持宽松愉悦的心境
我们教师从事的是脑力劳动,过多的重复的脑力劳动容易产生心理倦怠,所以必须通过体力劳动来调节。如经常跑步,或参加一些群体活动,如时下老少皆宜的气排球等,能够让自己的身心很好地放松,会更有利于精神抖擞地去应付繁重的教学工作。
总之,教师的心理素质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兴衰。因此,每个教师都应该努力学会自我心理调节,都要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来维护个人的心理健康。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才能创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才能从自身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学生,帮助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也才能得到最有效的保证和最大程度的提高。愿我们山区初中教师的精神世界能充满理解、关爱和温暖,愿我们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能得到不断地提高!
参考文献:
[1] 章永生.教育心理学. 河北出版社.2004.06.
对于人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但是我们的教育却对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忽视了,不但是中小学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在幼儿阶段就应该注重这方面的教育了。从幼儿抓起,让幼儿时代就让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陪伴他们的成长。对于幼儿的心理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这些标准也是仅仅供我们参考,我们还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根据生活的实际,考虑到幼儿的心理和行为表现进行连续的教育,教育策略因人而宜因事而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1.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
人类在朝代过程中,解剖和生理上在不断发展,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结构和机能达到高度发达的水平,具有其它一切生物所没有的特征。人类共有的遗传素质是使儿童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由于遗传切缺陷造成脑发育不全的儿童,其智力障碍往往难以克服。由此可见,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它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自然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
2.家庭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
对于学前儿童,家庭所给予的影响是更多的,更大的。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庭观念、家庭活动内容与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具有率先性、随意性与随机性、亲情性、持久性、丰富性等特点,若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将会对幼儿产生积极影响。
3.幼儿园的环境和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幼儿园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托幼机构对学习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作用,学前儿童对教师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如果儿童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密切、不融洽、不协调,往往会导致其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4.幼儿心理的内部因素之间的矛盾是推动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
由于受幼儿理解、认识等方面能力的限制,幼儿时期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要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形成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势或反射,包括个性心理品质、情绪情感。
二、构建高效实用的教育模式
1.养成性教育模式
在幼儿时期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受幼儿理解、认识等方面能力的限制,在操作上,主要是要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形成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势或反射,包括个性心理品质、情绪情感、社会适应等方面,即采用养成性教育模式。
2.补尝性教育模式
对于已经出现了心理障碍的幼儿,除了应加大养成性教育的力度之外,还应积极采取心理保健措施以及心理咨询、治疗技术,对他们的心理障碍实施有效干预。这种补偿性教育模式在幼儿时期的使用不仅重要,而且比幼儿成人之后再进行干预,效果要好得多。
三、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维护
1.提高幼儿教师素质
第一要从教育理念上更新。幼儿教育既要关注他们的生理成长,同时心理素质的提高也很重要,既要培养他们健康的体魄,也让他们形成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社会生存能力强的人,乐于与人交往,性格好,能及时调整自己的需要与外部的关系。第二要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既有教学方法,也有丰富的知识水平,并把这些运用到教育教学当中去,第三,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水平,并把这些素质施加给幼儿,对幼儿的心理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创设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环境
生态学指出,幼儿的心理发展需要一定的环境中才能更为健康,要把幼儿的心理发展放在多个心理系统中并加以整合。而幼儿发展的环境并不是在一个家庭中、一个幼儿园中就可以的,而是特指那些以人际文化为主要元素的人文环境。这里所说的幼儿心理发展环境所需要的人文环境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即所三个系统:第一是直接环境,一般指家庭和幼儿园,因为这里的教育对幼儿会产生直接有影响;第二是间接环境,一般是家长的工作或者家长所处的朋友、亲威等,这些会对幼儿产生间接的影响,第三是宏观环境,比如幼儿所处的时代、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等是制约幼儿发展的大环境。
3.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施加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关系,日常生活可以对幼儿的心理产生好影响也有坏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引导幼儿正确的心理健康成长方向,使他们的心理是健康的。
4.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对幼儿的心理保健教育
在教育教学中让幼儿形成自我保健的意识,让幼儿知道心理健康对他们长大后具有很大的帮助。
5.注重个体差异
每个幼儿的心理状况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要对心理有一定的问题的幼儿进行个别辅导。
给幼儿一个心理健康的环境免不了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这里所说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一日活动相结合,并不是有意的给幼儿施加多余的环节,也不是只有生活就可以代替幼儿心理健康教学,而是把日常生活中或者教学中具有这方面的内在因素发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长与发展需要进行有意识的教学,使生理健康教育更接近生活,甚至辅助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幼儿园中,我们不能只限于让幼儿与本班的幼儿打交道,而是可以与其他班的幼儿交往,甚至与高一年级的或者低一年级的幼儿交往,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与交往能力。
综上所述,幼儿时期的心理如果能得到健康的发展,那么,会对他们以后直至一生的健康与幸福会有很大的帮助。幼儿是祖国的栋梁,是我们的希望,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对幼儿的心理健康负责,让他们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参考文献:
[1]李善英.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2)
[2]姚本先,邓明.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与途径[J]. 教育科学研究. 2004(01)
[3]唐艳春.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