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第1篇: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一、中学生心理现状及成因

1.中学生心理现状

生活环境的改变和学习方面的压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感到学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存在厌学、逃学现象;一部分学生心里感到自卑,焦虑,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抑郁,情绪波动大;有的学生由于缺少家庭监管,沉迷网络,这些学生人际关系紧张,较少参加课外活动。

2.心理成因

(1)社会因素。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环境已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生活。它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都带来了方便,也提高了效率,但是网络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给部分中学生带来了较多的烦恼。尤其是校园周边环境的不协调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一些网吧、电游室经营者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顾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变着法吸引青少年。他们沉浸于虚拟世界、网游中不能自拔。这些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精神萎靡不振,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与行为障碍。

(2)学校因素。学生在进入中学后一直处于紧张的(应试)教育环境,很多学校心理健康课和素质教育课过于形式化,因此不能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在我校,由于大班额情况,师生交流较少,过分重视成才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培养。

(3)自身因素。初中阶段是学生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理生理开始趋 向成熟。 青春期的他们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情绪情感,心理活动越发活跃,面临学习压力和生活困境时,容易冲动,逃避,自责,易丧失自信心。尤其是那些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不良环境的影响使他们缺乏自制力,性格上更加叛逆。

(4)家庭问题。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对人的成长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家庭环境、教育模式、、家庭的不完整,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子女交给亲人监管,父母与子女之间缺少正常的沟通,造成青少年自私、任性、孤僻专横的性格,因此人际关系更紧张 。

二、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我们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利用校园网开设“心理健康知识”栏目

对初中生而言,心理健康知识较贫乏。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及不良行为不能正确认识,这种盲目错误的认识就需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而信息技术具有及时性,灵活性,资源共享性和隐蔽性的优势。避免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因此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辅导更具意义。可以为不同的对象提供他们需要的信息. 例如:在线论坛、网络课堂等都可为学生提供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包括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常见的心理困扰及其解决方法等。学生对一些敏感问题如与父母沟通的问题,与教师之间的问题,对社会生活的困扰,都可与老师进行在线交流。

其次,加强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最新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动态,培训信息,为教师创造一个理论学习空间,这样更有利于专业教师的成长,提高课堂效率。

2.加强家庭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完成是不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才是主要的。现在的家长大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身体健康十分关注,却忽视了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加之现在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因此,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家长学校,家长节假日等多种途径,向家长多提建议,指导家长开展中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另外在家庭教育中严格控制学生的上网时间,要求家长监督学生安全上网,屏蔽不良网站。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多让子女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干力所能及家务活,使其身心健康成长。

3.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社会是一个大教育场地,其环境的改善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社会各方面应重视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加强对其正确的引导,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家庭可与公安、关工委、工商等部门进行密切联系与配合,呼吁他们对不良的娱乐场所、设施,积极查处,禁止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一有发现及时举报。严惩“伤风败俗”的不良现象,为下一代的成长尽心尽力。

4.积极引导,树立理想

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自信意志是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广大教师特别是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更应该加强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情操鼓舞人。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板报、演讲等多种方式和途径,让学生从古今中外,身边周围的许多鲜活的事件中感悟到人生的价值和信念的宝贵。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树立远大理想。

总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优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策略,具有初步的实效性。“但路漫漫其修远兮”,今后我们要持之心恒,让教师在现代化信息技术课程中享受专业成长的幸福,让我们的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第2篇: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1.学习方面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初中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和学习效率低。

(1)厌学。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可以说“厌学心理”在初中学生中有一定的普遍性。

(2)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分好班、差班,考试排名次,张榜,搞题海战术,使学生处于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2.人际关系方面

(1)与老师关系不和谐产生对抗心理。如果老师对学生缺乏理解、缺乏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就会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以至关系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不够融洽。学习任务越来越重,竞争越来越激烈,同学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如果老师疏于引导,同学之间就会产生隔膜,缺乏应有的同窗情。

(3)与父母的关系不够亲密。专制式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导致这些学生产生孤僻、专横的性格,加上“单亲”家庭等问题的存在,使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或制造了痛苦,会因此憎恨父母、家庭。于是,有的学生就走向极端,家长和老师的话无论对错一律拒绝,以免家长和老师对自己进行干涉。

3.青春期方面

(1)自卑情绪严重。青少年时期处于由幼稚的童年期向成熟的成人期过渡的阶段,认知特点是天真、浪漫、理想化的成分多,现实性的成分少。一旦将他们的主观想象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时,他们惊讶地发现,理想是如此的脆弱。天真想象的破灭,给他们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往往把失败归因于自己无能,因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和自卑。

(2)逆反心理普遍。初中学生一般都对家长和教师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可是,他们的潜意识里却将自己看作大人,迫切要求独立。但在家长和教师的眼里,他们仍还是个孩子,还很幼稚,惟恐他们上当吃亏,于是对他们关爱有加,喜欢过多干涉他们的生活,这会引起初中学生的强烈反感。

(3)性困扰频繁。性早熟的女生因为发育较快,在班上找不到交往的对象,性晚熟的男生因为较同龄人发育缓慢,在班上也找不到交往的对象。这两种人在班上好像被孤立起来了,于是,他们很痛苦,就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加强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更新教师观念

尽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但仍有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错误认识严重阻滞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有些学校视心理健康教育为无关紧要的事情,有些学校简单地以思想政治工作取而代之,甚至采取简单粗暴的手段压服了事。因此,要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大力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一部分是开展心理健康调节训练。训练活动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

3.开设心理咨询室

第3篇: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援助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4-143-02

中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重大转变的关键时期。中学生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人生的发展、也关系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大力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中学生全面发展及健康成长起着重大作用,也是现代学校教育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归纳我国传统中学生心理健康方法,从而探索出与传统方法不同的新途径,以期缓解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状况。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中学阶段是学生的重要转折期,中学生处于青春期阶段,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第二断乳期”,进入青春期之后,学生有非常强的独立意识,希望师长能够像对待成年人那样对待自己,所以就会出现很大程度的叛逆心理。加之“应试教育”的学业和升学压力,许多学校弃“素质教育”思想理念于不顾,片面强调升学率和学业成绩,没有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导致中学生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

近年来,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随机抽样调查,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忧。有关的调查表明:“初中有4.5%的人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人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初中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身体、强迫症状、忧郁、焦虑和敌对五个方面,教育方式、人际关系、性意识、学业压力、性信息刺激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误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爱操心、缺乏观察力、过于担心将来的事、容易动怒、父母期望值过高、缺乏决断能力,自我认知错位、自我效能感差等。

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严重阻碍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所以,适当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疏导,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迫在眉睫的,对于我国中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发展中等教育事业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二、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观念仍很淡薄。社会、成人往往还不理解孩子会有什么心理问题,许多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在许多教育工作领导者的思想认识中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领导只关注学校的升学率和考试成绩,很少关心学生内心世界和心理问题。

(二)师资队伍不健全。虽然大部分中学都设置了心理咨询室,但是有很多心理教师都不是科班出身,大多是“身兼数职”,对中学生心理状况了解不够,以致不懂得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以至于面对学生问题手足无措。

(三)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疏导方式过于死板,绝大部分是邀请一些心理专家或学者为学生开展讲座,结果事倍功半,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不能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四)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参与度不够。社会上有很多人都认为,学生的教育问题是属于学校的,与社会上其他成员没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就造成了一种不良现象,即是学生的教育问题,包括心理健康问题只有学校关注,社会上其他成员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

三、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援助策略

少年强则国强!中学生的健康发展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目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状况日益严重,不仅影响其健康成长,而且由此引起的各种悲剧无不令人痛心疾首。然而当前的学校心理教育方面严重不足且很不完善,对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仅仅是杯水车薪。解决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我们社会所有人的责任。因此,笔者提出中学生心理援助策略,宗旨是在加强并完善学校心理教育的基础上,发动社会上各界以及各种有利资源,对中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系统的援助,以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的目的。

对于加强并完善学校心理教育这方面,前人著述颇多且相当完善,在此不提。下面社会层面的心理援助策略谈谈,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媒体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引导正确的价值导向。良好的文化环境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基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商业气氛的日益浓厚,致使整个社会开始浮躁起来。父母和老师的过高期望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学习的压力、学生自己的受社会影响的浮躁,中学生怎能不产生心理矛盾和冲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符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拔苗助长只能自食恶果。社会的浮躁还滋生了各种价值观的混乱,使中学生容易受到不好的影响,迷失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一个人沉下心来,才能看清自己前进的方向,一个社会沉下心来,才会有平稳健康的发展。作为引领社会思想文化阵地的社会媒体,有责任也有义务来营造一个平静、沉稳、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有关中学生的报纸和杂志加强青春期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杂志社创办针对中学生的高质量心理杂志,并通过寻求政府扶助、社会赞助或向公益基金会申请资金等形式筹措资金,以印刷更多杂志向中学生免费发放。另外电视和互联网也应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

(三)各地区的心理学会和心理咨询师协会联合成立心理服务义工组织,组织义工定期到当地中学进行心理服务的公益活动。这样做不仅为中学生心理进行了指导,而且在活动进行中可以为心理学会的研究提供更广泛、更贴近实际的研究资料,同时也为心理咨询师树立了光辉的社会形象,无形中对其心理工作室做了市场推广和宣传。

(四)大学心理系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自主组成志愿者组织,定期对周围中学(暑假去山村)进行心理支教活动。这样既缓解了大部分中学心理教育系统不完善和师资缺乏的问题,又为相对空闲的心理系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社会实习机会。另外在心理支教活动的同时,启动成长接力计划。大学生过去经历的问题,中学生正在经历;大学生现在经历的问题,中学生未来将要经历。因此成长接力计划即加强中学生和大学生在学习、心理、社交、恋爱、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展开广泛的交流,这样有利于解决中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也有利于中学生看清前方的道路,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动力。

(五)政府部门普遍解决农民工子女就近上学的问题。农民工在中国是个庞大的群体,其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因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农民工子女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指导、缺乏与父母的交流,比较容易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普遍解决农民工子女就近上学的问题,将会有效的遏制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

(六)社会上的学习能力培训教育公司以低价策略进入中学市场,并与学校合作,向中学生普及快速学习能力的培训。知易行难,掌握科学的学习能力远比知道科学的学习方法有效。学习问题还是中学生面临的头等大事。中学生一旦掌握快速学习的能力,学习起来轻松自如,那么由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迎刃而解。而这些教育公司也会在此项目中打响品牌,迅速占领广阔的市场。

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就是每一个社会人或社会组织都能自发的承担起社会责任,贡献社会需要的一份力量。所以,笔者认为,针对目前严重的中学生心理问题现状,社会各阶层应该发动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和力量,建立最广泛的中学生心理援助统一战线。最后,希望所有的中学生都能健康成长,祖国的未来繁荣富强!

作者简介:孙朝阳(1986.2―),男,汉族,河南鲁山人,郑州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

王成龙(1988.5―),男,汉族,河南宁陵人,郑州大学教育学专业。

马宏伟(1989.7―),汉族,河南许昌人,郑州大学应用心理学系。

参考文献:

第4篇: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关键词:初中学生;自卑心理;成因

【中图分类号】G620

一、初中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原因

自卑心理是指由于某些生理、心理或社会诱因引起的一种不良自我意识,是一种性格上的欠缺,表现为对个人的能力和品质偏低的评价。自卑心理是初中学生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由于自卑,常常使学生无法正确地审视自己,从而使学生容易形成诸如胆小、羞怯、内向、沉默寡言、自暴自弃等一系列不利于自我发展的个性。造成自卑心理的原因有多种,产生初中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可总结为两个方面:

1、内在原因

(1)与父母关系冷漠

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总是将所有焦点集中在自己所关心的事情,以显示出自己与别人与众不同,所以他们常常夸大自己的情绪,认为除了他们自己,别人根本体会不到。由于自我意识的高涨和独立意识的发展,学生渐渐才产生了反抗心理。他们追求独立、自尊和权力,但由于他们心理不够成熟,很多行为都受到束缚,很多想法不被现实所接受,从而使他们产生了排斥感,对束缚他们行为,拒绝他们想法的成年人产生了敌对情绪、反抗心理,这就是很多家长所说的叛逆期。因此孩子们经常会抱怨家长,不理解他们,和他们有代沟,而此时父母如果不及时改变沟通策略、不从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而是一味的苛责他们、干涉他们,就会导致孩子与父母间关系不断恶化。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转变只重分数,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同时,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2)孤独感

孤独感也是这个阶段学生消极情绪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这个阶段的学生,他们所要面临的问题比小学阶段都要广泛,比如人际关系、学业压力、独立生活等等,有些问题他们很难自己去解决。但由于自我意识高涨所产生的过强的自尊心与独立的愿望,使他们不愿意去求助他人的帮助,不愿意问父母、老师,甚至同龄人也不愿意沟通,久而久之会产生一种孤独感。传统的师道尊严和严师出高徒的教育观念依然在一些教师的心中根深蒂固。一些教师认为,要提高学生的成绩,必须对学生严格,在学生面前保持一定的威严,这样才能让学生听话,才能压住课堂。因此,对犯错误或学习不好的学生动辄进行指责和呵斥。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师的反感,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形成对立面,出现抵触情绪。

2、外在原因

(1)家庭富有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贫富差距显著,学困生在初级学校比重也越来越大。这些学生不但在学业上没有竞争压力,由于家庭经济情况较好、出手阔绰。长此以往,他们渐渐不能正确面对自己,学习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甚至悲观,形成自卑心理。

(2)起点决定终点论

初二年级的王燕曾说,他们班的班风很差,主要是由多数人的自卑沉沦所致。“不是说初中生没有压力和紧迫感,更不是他们的自制力不强,而是身边的大环境将一些人的意志力给消磨掉了!”

王燕说的这种现象,不仅仅在他们班级、他们学校有,在很多初级学校都存在类似的现象。近年来,由于用人单位一味的求高学历、高技术的精英人才。部分学生认为,从他们踏入中学学校大门的那一刻起,再怎么努力,前途总是灰暗的。加之受传统观念和学科本位教育的影响,初中学生入学时普遍存在着“大学去不了,读书就是混日子”的想法,总觉得低人一等。

二、初中学生自卑心理的矫治

1、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一是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程。根据初级学校学生的年龄和特点,介绍一些基础的心理常识以及自我保健的方式,让学生懂得更好的认识自己、保护自己、适度的控制自己的情绪。(1)通过主动找老师、朋友、亲人诉说自己的郁闷来发泄受压抑的情感,从而使得压力得到缓解。(2)通过运动的方式。如跑步、登山或者大声的哭喊,通过这些方式来发泄心中的不满。还比如自我鼓励法:在做某件事但缺乏信心时,可以对自己说:“我可以的,我一定能成功。”要学会看到事物好的一方面,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相信只要努力了就一定会成功,事在人为。

二是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心理咨询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帮助、劝告、教导来改变他的认知、行为和态度。学校应建立一支以专业心理学专业教师为主、辅导员为辅的心理团队来帮助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辅导员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学生的第一手资料,有助于专业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可以使学生用新的视角去看待自己和社会,用新的方法去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并产生出新的思维方式,实现心理放松,扬长避短,提高心理素质,所以有助于初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品格完善。

三是针对当代初级学校学生中存在的一些特定问题,有重点地开展理论研究,如关于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问题、独生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等。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为很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第5篇: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一、农村职业高中学生心理问题及成因

(一)个性问题

个性是个体经常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基本的精神面貌。农村职高学生个性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自制力。自制力是一种意志品质,是指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并能有效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农村职高学生往往缺乏自制力,做事情三分钟热度,经常制定计划却难以执行下去;想努力却只停留在思想的层面,缺乏实际的行动,因此也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

2. 依赖心理。部分农村职高学生依赖心理比较强,懒得思考,经常需要他人的帮助和指导,遇事往往犹豫不决,缺乏自信,很难单独进行自己的计划或做自己的事,总是依赖他人为自己作出决策或指出方向。

3. 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因过多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一些农村职高学生认为自己的能力、智力等不如别人,自觉矮人三分,认为进入职高的学生比进入普高的学生差,常常认为己不如人。他们将失败归结为自身能力不足,进而更加自卑;自卑的学生往往不爱表现,甚至不想表现,总怕自己表现不好,久而久之也就失去表现的欲望了。

(二)厌学问题

1. 学习动机不足,缺乏目标。农村职高学生往往缺乏理想和追求,生活满足于现状,更多关注的是吃穿用度,而对于学习却是能学多少算多少,凭心情,没有目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学习的动力不足。

2. 学习习惯差。大部分农村职高学生初中成绩比较差,一些人在初中的时候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到了职高后仍然延续着一些不良习惯,如听课注意力不集中,走神儿,随意说话,不动脑筋,不爱记笔记,课后作业不认真。

(三)情绪情感问题

1. 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相当一部分农村职高学生为独生子女,还有一部分为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不在身边,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他们往往不会管理、控制、调节情绪,加之正值青春期,情绪呈两极性,缺乏稳定性。

2. 社会情感淡漠。农村职高学生是基础教育中易被忽视的群体,所受到的各方面的关爱、鼓励相对较少。人的心理就像一面镜子,得到的爱少,能够施予别人的爱也少,一些农村职高生常常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与自己无关的事情毫无兴趣,对集体缺乏关注和热爱,社会情感淡漠。

(四)人际关系问题

农村职业高中学生性情纯朴、真诚,但是由于自卑、自我评价低,总有一种己不如人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些问题。

1. 无意识退缩。农村职高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出现无意识退缩,交往的积极性不高,不愿主动交往。主要原因是怕自己不被接受,或被看不起,这其实都是内心深处的自卑在作怪。

2. 缺乏安全感。部分农村职高学生由于成绩不好,常被教师忽视,被家长批评,在同伴中没有“地位”,因此在其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中处于劣势,不被信任,也难以信任别人。

二、农村职业高中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策略

(一)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 动中学。农村职高学生大多在农村长大,喜动不喜静,动手能力强。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根据教学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可以进行实地教学、实验基地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竞中学。一些农村职高学生理想追求不明确,因此,定期进行知识、技能竞赛,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 用中学。农村职业高中课程设置应将实习部分比例加大,每学期加一定时间的实习,使学生能够在实习过程中认识到所学知识的价值,体验到“书到用时方恨少”,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要照本宣科、纸上谈兵,即使是知识讲授,也要尽量采取多种形式,如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小组教学、演示教学等,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建立信任型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一部分学生在中学时成绩不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师生关系不佳。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往往依据自己的喜好,要求也比较完美,教师的做法与自己的想法稍微有些不同便不买账,对教师的人格加以否定,接着便是不爱学其所授学科。对于青少年来讲,要信其道必先亲其师。因此,建立信任型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这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动力。

信任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更多要依靠教师的主动,及对学生的爱心与宽容心。教师应主动找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关心学生生活,包容不同个性、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

(三)实施立体、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一周或者两周一节,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设置相应主题。应遵循发展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

2. 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根据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组成同质团体,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如针对单亲家庭学生、留守学生、特困学生群体开展相应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

3. 设置心理辅导室。设置心理辅导室,由经过心理辅导专业培训、具有心理咨询资格证的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个体心理辅导,预防问题的出现。

4. 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在心理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制作心理辅导报、心理知识宣传板报,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开通校园广播心理专栏,开办网站;开展校园心理剧表演与展演等活动。

5. 家校结合。农村职业高中学生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投入的精力有限,自身在教育方面的知识又比较匮乏,为此,学校可以以资料或者报告的形式向家长宣传相关知识,定期向家长反馈孩子在校情况,加强家校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更有效地实施教育。

第6篇: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一、教师要全面了解教育对象

初中阶段是个体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及性成熟时期,然而,他们的心理发展速度则相对缓慢,这使初中生的身心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从而引起各种心理矛盾。这些矛盾多变的青春期发展性特征在绝大多数初中生身上表现了出来,每一位教育者必须全面了解,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渐渐成长起来的初中生,成人感日益强烈。然而身心发展状况又让他们或多或少经历着心理的困扰: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沮丧;有奋斗的快乐,也有迷茫的无奈。因此,老师要在传授心理健康常识的同时,要教给他们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巧,要教会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挫折,保持自信与乐观,学会在帮助自我中帮助别人。

三、对初中生的发展性心理问题,做到早预防和早纠正

时代的飞速发展给予了当代初中生较为广阔的视野,他们接受信息渠道多,活动范围广,却因此也容易有来自社会、家庭、学校以及自身的众多压力,从而产生心理矛盾。教师长期和这群孩子生活在一起,只要多注意观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能够做到及早预防,及时纠正。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学生心理安全的基础

教师应当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营造良好的师生感情氛围,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共同参与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并且通过鼓励支持学生有意义的兴趣爱好,从而缩短学生对老师的心理距离,减轻心理压力,以求师生心理相容。

五、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

第7篇: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关键词】 农村中学生;心理教育;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1

2004年,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发生之后,很多的专家都试着对马加爵的犯罪心理进行分析,各执一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奔赴云南,对此案进行全面调查,她研究了此案所有相关材料,访问了办案人员,还专门为马加爵设计了心理问卷,做了心理测试,发现了很多真实的东西,之后做出上万字的《马加爵的犯罪心理分析报告》。

李玫瑾教授认为,将“贫穷”归结为马加爵犯罪动机起点的归因并不全面,也并非真实的问题起点。她指出,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是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而这一系列的心理缺陷在很多学生身上都有所体现,所以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尤其是身处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更应高度重视。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89年就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也就是说,健康不只是不生病,防止疾病是健康的一部分,但不是最重要的,心理健康占有重要地位。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能够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来说,心理健康至少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一、农村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社会大环境有关

学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必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当前,农村尤其是贫困农村的社会问题比较多,一些消极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例如,赌博。现在的农村可以说是赌博成风,很多的村子村头巷尾几乎都是赌摊,大小不一。男女老少挤做一堆,有做庄家的,有下注的,还有围观的,可谓一派盛景,逢年过节更是壮观。人们对此已是熟视无睹。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学生跟着长辈门一起成了村头赌摊的常客,有些甚至成了专业的赌徒。利益的诱惑和当前社会一些人宣扬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的影响,学生厌学也就是再平常不过的了。

二、农村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家庭教育有关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农村学生的家庭环境至少有三个不利于学生心理成长的问题:一是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二是学生大多在校寄宿,与家长的沟通不够;三是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家庭受到较大冲击,问题家庭、特殊家庭数量增大,受害学生的数量也在增大。所以教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现在许多家族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即使对小孩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其结果是,中学阶段不少学生对家长采取的能骗就骗,能瞒就瞒,结果是受害的是学生,心灵情感必然不健康。

三、农村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学校教育有关

学校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就农村中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还不健全,还不能有效地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够。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向来不敢在教育质量尤其是教学质量上有丝毫马虎。但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却疏于指导、研究和教育。学校没有一个明确的工作理念,一个科学的管理机制,一个得力的人员保障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并实施有体系的心健康教育工作。甚至有些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有偏见,认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虚的东西,他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可以通过考试来衡量教学效果,或者说目前还没有这样衡量。在当今功利心比较强的社会里,所谓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一句流于形式的空话,是为了应付检查做做样子,心理咨询、辅导室的牌子可以挂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可以开设,至于有无真正去抓去干就很难说了。就在我动笔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就在班里问过我所教的149个学生,问他们原来的初中学校有没有设有心理咨询室,90%以上的学生说没有,也没听说过心理咨询这回事。设有的,也说几乎没见有同学去,所谓的心理咨询室纯粹是形同虚设。这些也都体现了农村中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远远不够。

其次,教育者的心理学知识和能力水平有限。在农村的学校里,心理健康知识在广大教师中普及率低,面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少教师爱莫能助,束手无策。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当遇到学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都习惯于用思想意识,道德观念或是自己的准则去作出是非、对错的简单判断,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四、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在智力、品德、身体诸方面的开发与养成,这一点早已被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所证明。不少国家在学校开办心理咨询机构、心理训练中心,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心理患者提供治疗帮助。我国的北京、天津、上海、辽宁的少数学校,也把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其效果是显著的,但绝大多数地区尤其是较为闭塞的农村学校却仍是我行我素。究其原因,应试教育难逃其咎--追求高分、高升学率,已成为不少学校办学的思想基础。当前,要加大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使所有教师都懂得,心理健康教育对人一生的成就都有极大的影响。马克思曾说过:“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要提高思想认识,树立全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就要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首位。

五、充分调动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配合学校,切实加强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限于学校的范围之内,需要扩展到家庭、社会的各个方面,使家长加深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加强与孩子的心灵沟通,形成一个家校合作携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面,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为一体,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整个社会应尽的义务,共同做好教育工作。

首先,各地方政府积极开展“文明”下乡活动,利用一切国家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利时机,向村民宣传先进的发展观、价值观、教育观,提高农村家长的思想觉悟,杜绝农村赌博、偷盗等陋习,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其次,在学校开展一系列的、形式多样的、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据调查:“有41.0%的中学生认为健康教育的最佳形式是广播;37.2%的中学生认为是黑板报;21.8%的中学生建议开设健康教育课。”因此,学校要采用开设健康教育课或讲座,利用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中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转变不良行为,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第8篇: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 环境 教育 辅导

中学阶段是人的个性发展的“暴风骤雨”期,如果出现的心理问题没有及时得到关注和引导,而任其发展必将给学生的整个学生生活甚至一生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正常的情绪反应及智谋适度、意志品质健全、人际关系协调、社会适应良好等健康的心理素质,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格为目的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一、营造和谐友好的校园环境

良好的心里环境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必然途径。学校要营造校园内健康乐观,奋发的情绪氛围,以及友爱,和谐,轻松的人际环境。要本着环境育人的理念,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首先,要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树立民主与平等意识,与学生平等对话,互相沟通。首先,建立起和谐、友好、合作的人际关系。学校行政管理层、教师、教辅导人员都致力营造良好的心理育人环境。如图书馆工作人员以亲切的微笑积极主动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帮助和服务,图书馆和阅览室成为学生们课余最愿意去的场所。学校后勤服务中心要为学生生活排忧解难。我校对住宿生开通了二十四小时的服务热线,及时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给学生温暖如家的感觉,颇受学生欢迎。同时,学校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宣传,在学校文化长廊,宣传栏等处开辟专栏,在校园广播开设专题,向广大学生宣传普及心理知识,及时进行心理咨询服务,营造了良好的校园心理教育氛围。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

一是开放心理健康必修课。我校高一年级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高二开设了心育选修课,高三为专项辅导,同时,利用周末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讨论,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发展性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我校努力开发的校本课程。我们克服了科学化的倾向,对心理教育课的原则,内容,组织形势和教学方法开展了系统的研究,根据心育课活动内容和师生活动的主导方式的不同,总结出“认知一一讨论一一评议模式”几种中学生心育课常用的教学模式。我校的心育课轻松和谐,生动活泼,形势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深受学生欢迎。二是班级管理与教育中注意结合心里教育方法的运用。如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多正确领导,少消极惩罚;注意批评方式,重视心里施教;避免简单粗暴及忽视学生个性特点;重视学生主动自觉性的培育,避免一味强制要求。三是设立“心灵之桥”心理咨询信箱,及时为学生的提供心理辅导,指导学生写心理周记。师生书面交流。我校还把学生书面交流汇专辑免费发给学生。四是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与学校互动。我们学校开辟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指导、协调家庭教育,在家长学校开展家长心理知识讲座,提高家长对优化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重要性的认识,此举深受家长普遍赞赏。

三、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为学生释疑解惑

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及时解除心理障碍,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环节。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室除固定周三晚上为咨询和辅导时间外,还利用其它课余时间,为学生消疑解惑,尽可能做到第一时间为学生服务。如高二有一女生李芬,因母亲经常焦急忧虑,不幸意外车祸身亡,产生了内疚,自责甚至是自罪心理。认为是自己不听妈妈的话,加速妈妈的死亡。在强烈的自责自罪情绪控制之下,该学生产生了强迫思维“就是因为我不听话,母亲才会长期忧郁”的顾虑,这些时时缠绕她的脑海,使她根本没有精力没有心思学习。心理辅导教师了解这一情况后,首先与她建立起相互信任,融洽的咨询关系,在其倾吐了一年多压抑,紧张的情绪后,为她制定了详细的心理咨询与辅导计划,针对其实际情况,每周一次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训练,一直持续到毕业,终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学生的心理就会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否则就会越滑越远,甚至酿成难以预料的恶果;同时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加大社会对学生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为学生释疑解惑,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四、结语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按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充分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现代教育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素质教育也不再是呼声日紧,而是提上的日程化的位置,对教育的关注,从家庭到社会,处处可以体现。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江远;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S1期

2 杨桂芝;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3 张大均;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1期

4 龙献忠,张存群;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异化问题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1年01期

5 孙有福;中学生网络迷恋形成的心理机制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2年19期

6 李萍;网络对青少年情商影响及对策[J];教育科学;2002年02期

7 ,张漓雅;青少年网络情结的心理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01期

第9篇: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1987年7月通过有关部门鉴定的“大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课题显示,在被调查的2961名学生中,有16.7%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随年龄增长而大幅度上升,其中初中生为13.76%。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胡胜利通过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49?6%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前不久,陈沛霖、陈立华用自制的问卷在武汉市抽取了1500多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武汉市中学生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我们可以把以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以上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现象,绝大部分是普通中学,学生在中学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大学而准备的,实际上升入大学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性还表现出教学内容过难,“据人民教育出版社调查,80%的中学生学习理科教材有困难”。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

    (二)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地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③。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抑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观注的问题。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二、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一)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两部分:心理卫生与健康理论部分和实际训练操作部分。前一部分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一部分是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其实际训练活动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二)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

    实践证明,热线信箱十分有利于与中学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碍于颜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忧虑,而且中学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组织得更为严密。这样可以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三)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由于学生们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迫切,心理咨询服务室的建立也就势在必行。无论初中高中,城市乡村,中学生们已开始从拘束、害羞地进门到落落大方自然地进行心理咨询;从以试探性的心情谈话到充分倾吐心中之烦闷。时代的发展显示出,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中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时代的趋势了。

    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性原则。这样就能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信任关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双方的情感与心理方面得以充分交流,如此才能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有些情况下要进行心理治疗,因此心理咨询老师要有意识地和困于心理问题的同学建立起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并依据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减轻或消除学生的不适应的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适应习惯,促进心理的健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