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康复训练的方法范文

康复训练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康复训练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康复训练的方法

第1篇:康复训练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脑梗死; 偏瘫; 康复训练;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0-0117-02

doi:10.14033/ki.cfmr.2015.20.065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其临床特点包括多发性、突发性及高致残率等等。即使现代医疗水平技术较发达,脑梗死发病患者能够得到有效的抢救及治疗,但抢救治疗后极易出现后遗症,如口眼歪斜、肢体瘫痪、语言障碍等等,不仅给患者的身体带来痛苦,同时患者极有可能伴随抑郁、恐惧等负面心理,若是患者负面情绪得不到缓解,那么在后期治疗过程中极易出现不配合医护人员治疗,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对于脑梗死偏瘫肢体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随机选择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偏瘫肢体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康复训练护理,患者肢体恢复较好,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60例患者均为2013年7月-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伴有肢体偏瘫的脑梗死患者,且本次研究中所有对象均经过MRI或者CT检查确诊。60例患者中男36例,女24例,平均年龄(71.42±13.58)岁,所有患者从发病到住院时间为

1~3 d。按瘫痪程度进行划分,重度偏瘫10例,中度偏瘫44例,轻度偏瘫6例。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对其进行康复训练,本次研究中均排除伴随意识障碍、精神疾病史的患者。

1.2 护理方法

1.2.1 翻身运动 翻身能刺激全身的反应和灵活性。首先将双手十指交叉相卧,然后伸直举过肩膀,并让侧肩在翻身之后可维持正确位置。弯曲膝盖,当患者向患侧翻身,则患侧的膝盖可以不用弯曲。把头转向要翻的一面,用手引导躯干旋转,随后腿跟上。

1.2.2 被动运动 给予无意识障碍患者进行被动运动护理,患者发病第2天,护理人员便需要对患者家属进行被动运动护理指导,2次/d,每次帮助患者坚持20 min运动。具体的运动方法为:从患者头部开始按摩,后依次按捏左右臂肌肉,重点按摩部位是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之后对下肢进行按摩,重点部位是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每个肢体按摩5 min。取患者健侧手拿起患侧上肢,缓慢屈伸患者的关节,被动运动

10 min,2次/d。对意识清醒的患者,在被动运动的同时,可配合意念主动运动。每天被动活动2~3次。

1.2.3 进行肢体活动 缓慢收缩四肢的肌肉,然后放松,各肢体可轮流运动。如此重复1~2 min,每天重复数次,注意保持患肢处于功能位置。瘫痪肢体的手指关节处于伸展、稍屈位,手中可放一块海绵垫、毛巾或纱布。肘关节微屈,上肢稍外展,避免关节内收。髋关节和膝关节同样伸展,踝关节稍背屈,以防止足下垂。偏瘫的下肢予以穿“丁”字鞋固定,以防止患肢畸形。

1.2.4 主动运动 当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开展床上的主动运动训练,以利肢体功能的恢复。首先进行四肢肌肉的收缩与松弛,缓慢收缩四肢的肌肉,然后放松,各肢体可轮流运动。如此重复1~2 min,每天重复数次;然后做关节的伸展运动,缓慢屈伸、内敛、外展、旋转各关节,如此重复1~2 min,每天重复数次。

1.2.5 坐位训练 当患者能自行翻身后,将训练改为坐位。先抬高床头,练习坐起,从30°开始,逐渐增大角度,延长时间,让患者过渡到双足下垂,坐于床边。患者坐稳后进行坐位平衡训练,逐渐由双手支撑单手支撑手扶膝部双手抬起,保持双足并拢着地,使髋、膝、踝关节保持屈曲≥90°,保持躯干和头位于中间位。

1.2.6 站立训练 首先是站起训练,医护人员帮助患者双足放平置于地面,两腿分开与肩宽,足尖和膝部成一垂直线,双手拉患者肩关节助其起来。站立时,护士在患侧保护,患者扶着栏、门、椅子等练习站起。身体重心置于健侧,站立数秒逐渐延至数分钟,然后逐渐将重心移向患侧。反复练习,直到独立站立。站起训练时一定要注意保护患者,开始时可站在患侧适当扶持一下,直到患者能自己完成动作。

1.2.7 步行训练 当患者可持续坚持10~15 min站立后,且无劳累感觉时,医护人员可指导患者进行步行训练。患者手持手杖,护理人员于患侧站立,告知患者手杖伸出的同时迈患侧肢,重心逐渐向患侧转移,护理人员此时辅助患侧膝关节支撑重力,让患者再迈健侧肢体,一个步行周期便完成。护理人员或患者家属协助患者进行反复训练,直到患者的独立行走。

1.3 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并记录患者肌力恢复状况,将其划分为六个级别:0级代表感觉不到肌肉的收缩;Ⅰ级表示无法进行运动,肌肉收缩;Ⅱ级表示无法自行完成运动,但在医护人员的协助下可以进行简单的运动;Ⅲ级表示能够克服自身身体的重量,进行简单的运动;Ⅳ级表示能够自发进行中级运动;Ⅴ级表示无上下床障碍,肌力功能基本康复。

1.4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进行入院时和出院前1天肌力测试比较 。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分别对患者在入院时和出院前1 d的患肢肌力进行测验,将出院时肌力与入院时肌力对比,发现改善效果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梗死后遗症偏瘫在临床上治疗目的是活动患肢,使其恢复正常的运动,最终达到生活自理的目的。脑梗死发病病理是动脉硬化,若患者发病,则给予常规的用药治疗将只是防治措施中的一种。本次实践中证明,给予偏瘫肢体患者治疗时间需根据患者病情来确定,几个月到几年不等,治疗时间的长短还与病程长短、患者心态、患者个体状态等因素有一定关联[1]。偏瘫训练宜早不宜迟,大部分患者及家属常有的心态为药物保守治疗后便可恢复健康,对康复训练没有充分的认识,有的患者甚至因悲观状态不愿意接受康复训练,对训练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及行为[2]。缺血性脑梗后,只要患者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在48~72 h后就可开始主动性康复训练。高血压、实质性脑出血患者一般宜10~14 d后进行。不完全瘫痪或完全性一侧偏瘫的患者,当患侧的肌力已有所恢复时,应积极地做主动运动[3]。主动性康复训练旨在通过主动运动恢复肌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改善肢体或肌肉的协调性,从而降低脑梗死的致残率和致残程度。脑梗死偏瘫患者接受推拿按摩,可松懈连接,对关节位置的营养改善有良好的作用,还可加大关节活动范围,促进新陈代谢,从而加快康复的进程[4]。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患者患肢若能尽早得到康复训练,那么临床效果即为显著[5]。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的实际情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积极对患者进行指导宣教,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6]。偏瘫肢体发生肿胀后,可采取高位患肢的方法进行处理[7]。通过功能训练使感受器官接收传入性冲动,将机体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还能有效的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相关医学文献报道,早期康复训练能够使脑梗死患者的脑功能最低限度地恢复过来,同时使大脑皮层功能在感受器管接收的传入性冲动的作用下得到可塑性发展,从而重新恢复患者丧失的功能[8]。

综上所述,对比脑梗死患者在进行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前后的肌能状态可证明该疗法效果确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荣福红.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以及效果分析[J].现代养生,2014,4(18):181-182.

[2]杨晶.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3,11(21):1959-1960.

[3]刘行香.30例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分析[J].首都医药,2014,6(16):63.

[4]安文峰.脑梗死护理中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应用研究[J].医学信息,2014,15(36):257.

[5]张秀兰.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方法及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14,28(22):392-393.

[6]程朝惠.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护理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3(3):172-173.

[7]曾明梅,李瑞英,马玲,等.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语言、肢体康复中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3(16):83-85.

第2篇:康复训练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脊髓损伤;肺康复;呼吸系统并发症

脊髓损伤是多由外伤引起,如交通事故,高处坠落,打击伤,砸伤,高处跌落,车祸等,是一种较常见的严重致残的疾病。脊髓损伤患者各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并发症。呼吸系统并发症是脊髓损伤患者常见又危险的并发症,也是脊髓损伤患者急性期死亡的重要原因[1]。无论在脊髓损伤急性期或是稳定期,呼吸道感染特别是下呼吸细菌性感染经常是困扰患者及医生的突出问题。

脊髓损伤患者(尤其是高位脊髓损伤患者)常常由于肋间肌肉失去活动而靠仅存的膈肌运动来完成呼吸动作。因而呼吸和咳嗽力量减弱,痰不易咳出,久而久之,痰堵塞支气管、气管造成肺不张、肺炎、而产生呼吸困难,甚至病情恶化。肺部感染是脊髓损伤患者严重的并发症,也是脊髓损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肺康复训练对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呼吸状况,预防和减少呼吸系统并发症有重要意义[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02月~2012年02月收入康复科病区所有脊髓损伤患者128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64例,观察组64例,对照组男性40例,女性24例,年龄16~80岁;观察组男性38例,女性26例,年龄12~7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配合程度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康复科护理常规进行治疗,护理。对照组根据患者自身情况每日行物理治疗,给予预防呼吸系统并发症相关知识宣教。而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日增加1组肺康复训练。具体方法如下。

1.2.1腹式呼吸 患者取卧位或坐位,呼吸时腹部放松,经鼻缓慢深吸气,吸气时意念将气体吸往腹部。呼气时缩唇将气缓慢吹出,同时收缩腹肌以增加腹内压,促进横膈上抬,把气体尽量呼出。卧位吸气时可用双手置于腹部,随吸气双手随腹部膨隆而向外扩张;呼气时腹部塌陷,同时双手逐渐向腹部加压,促进横膈上移。

1.2.2咳嗽训练 患者处于放松舒适姿势,双手置于患者腹部且在呼气时做3次哈气以感觉腹肌的收缩,嘱患者练习发"K"的声音以感觉声带绷紧,声门关闭及腹肌收缩。将这些动作结合,指导患者做深弹放松的吸气,接着做急剧的双重咳嗽。

1.2.3呼吸肌训练 患者取仰卧位,腹部放置沙袋作挺腹练习,增强腹肌力量,开始为1.5~2.5 Kg,以后可以逐步增加至5~10 Kg,腹肌练习5 min/次。同时用一抗阻呼吸器(为一具有不同粗细直径的内管),在吸气时产生阻力开始练习3~5 min,3~5次/d,练习时间可逐渐增加至20~30 min,以增加吸气肌耐力。

1.2.4叩击、震颤 手指并拢,掌心成杯状,置于患者胸背部,运用腕关节摆动轮流轻叩30~45 s,患者可自由呼吸。叩击拍打后用手按在患者胸背部,嘱患者作深呼吸,在深呼气时作胸壁震动,连续3~5次,再作叩击,如此重复2~3次,再嘱患者咳嗽以排痰。

2结果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随访两年,患者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例数,见表1,数据采用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呼吸衰竭和肺部感染是脊髓损伤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人体有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胸式呼吸由肋间神经支配的胸间肌来完成。而腹式呼吸由膈神经支配的膈肌收缩来完成。脊髓损伤患者(尤其是高位脊髓损伤患者)由于胸式呼吸消失,呼吸非常费力,呼吸表浅,无力咳痰,易发展为坠积性肺炎,其结果导致呼吸道感染难以控制或浓痰堵塞窒息而死。

脊髓损伤患者由于呼吸肌神经传导障碍,引起呼吸肌麻痹,造成呼吸困难。呼吸功能障碍[3],排痰能力下降,加上长期卧床,抵抗力下降因素,加重肺部感染。因此,加强肺康复训练,辅助患者排痰,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是预防和控制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

腹式呼吸、缩唇呼吸训练可预防呼吸道塌陷,促使更多的肺泡参与交换,促使肺内血液循环。同时进行有效的咳嗽排痰动作训练,有利于膨胀肺部,改善通气和供氧,使患者能主动排出呼吸道分泌物。高位脊髓损伤的患者,由于膈肌受累,使膈肌运动发生障碍,加强膈肌力量训练,可增强膈肌收缩力,增加膈肌活动幅度,改善呼吸困难症状。叩击、震颤可促使粘稠、浓痰脱离支气管壁,在患者深呼吸时,将痰液等分泌物移向大气道,排出体外。

综上所述,肺康复训练可以有效预防脊髓损伤患者呼吸系统并发症,延缓病情发展,该操作简单、方便,患者易接受,易掌握,具有良好的依从性。值得在住院期间及家庭生活中推广和实行。

参考文献:

[1]叶添文,贾连顺.颈椎脊髓损伤呼吸系统并发症及其处理[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4,17(6):330-332.

第3篇:康复训练的方法范文

资料与方法

2009~2010年收治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7例,排除并存内科严重病患。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立体”健康教育模式护理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年龄56~84岁;对照组(传统健康教育模式护理组)23例,男10例,女13例,年龄57~81岁。两组手术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进行,其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疾病、麻醉及手术方式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方法:两组均由责任护士做康复训练指导,包括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后病情观察、如何预防并发症,以及出院后的健康指导和注意事项[2]。其中,两组中护士所花费的精力与时间基本相同。观察组由医生、护士、患者和家属共同制订和实施康复训练计划,4方各司其职;对照组则由护士独自制订康复训练计划,医生、患者和家属不参与。

观察组实施方法:⑴评估阶段:首先,患者入院后,由护士负责告知患者和家属是否自愿参加观察组训练,以取得配合;其次,由护士先评估患者的认知和需求情况,并将收集到的资料与患者、医生进行核实[3];最后,由医生、护士、患者和家属共同讨论,详细评估患者的需求,确定其现有和潜在的康复训练问题、护理目标和措施[4]。⑵计划阶段:首先,把上述评估内容制订成立体康复卡,包括4部分:①患者基本情况表;②健康指导参与人员基本情况表;③健康指导综合意见表;④患者反馈意见表。其次,在康复训练过程中,随着患者康复情况的变化,相应调整康复训练内容,并由护士做好记录。⑶实施阶段:①由医生向患者及家属做示范讲解,医生查房时为患者进行康复指导,讲解训练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并让患者和家属讨论发言,由护士记录在立体康复卡上。②由护士向患者做康复示范,介绍手术的相关知识、锻炼程序,并评价效果。③由患者和家属具体实施康复训练计划,及时向护士和医生做出反馈,并调整康复训练计划。

观察组评价标准及方法:⑴根据患者对康复训练内容知晓率进行评价:根据患者对康复训练内容的掌握情况,分为优、良、差3个等级。①优:患者能复述85%以上的康复训练内容,能完整回示所教授的方法;②良:患者能复述50%~85%的康复训练内容,不能完整回示所教授的方法;③差:患者能复述不足50%的康复训练内容,不能回示所教授的方法。⑵根据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评价:该手术并发症主要包括髋关节脱位、栓塞、关节僵硬、便秘等[5],分为有和无两方面。⑶根据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评价:根据行风办设计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共13项内容,分为满意、较满意和不满意3个等级。

结果

数据处理,主要运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进行X2检验。

两组康复训练内容掌握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满意率比较,见表1~3。

表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组别总例数有无对照组232(8.7)1(91.3)观察组24024(100.0)注:两组比较,P<0.05。

讨论

从实验可以看出4点:①观察组平均住院日14.10天,而对照组平均住院日16.95天,这表明对住院患者开展积极有效的“立体”健康教育,有助于缩短患者住院日,降低医疗费用;②观察组对康复训练内容的知晓率高于对照组,表明采用由医生、护士、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康复训练,有力地调动了患者康复积极因素;③观察组无1例并发症,说明立体健康教育模式对患者坚持完成康复计划起到了重要作用;④观察组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说明立体健康教育模式体现了医院对患者的人性关怀,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立体”健康教育模式,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训练中是十分有效的。它实现了医患互动,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率,减少了并发症及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俊.骨科患者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2007,22(4):53.

2章秀峰.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心理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2,1:68.

3李秀英,王德玲.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2,8(6):428.

第4篇:康复训练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家庭康复训练 脑卒中 偏瘫 运动功能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8)8-0197-02

脑卒中是我国常见病、多发病,主要表现为偏瘫,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尽管康复工作者为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做出了很大努力,住院期间患者的运动功能有一定的恢复[1],但是患者出院回家后如何延续住院期间的康复训练,对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我们对脑卒中出院患者制定了家庭康复训练计划,并定期电话督促,患者定期医院复诊,观察这种家庭康复训练对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的影响。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0年3月~2001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脑卒中住院患者94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并且患者能配合治疗、无训练禁忌症,如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和恶性高血压者等,在住院期间均接受系统的康复训练。应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康复训练指导组和对照组,康复指导组48例,男27例,女21例,平均年龄61.35±5.5岁;脑梗死36例,脑出血12例;发病后开始接受治疗时间7.8±2.3天。对照组46例,男23例,女23例,平均年龄60.18±5.3岁,脑梗死31例,脑出血15例;发病后开始接受治疗时间6.83±3天。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出院回家后药物治疗基本相同。对照组出院回家后,在是否继续进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项目、训练时间上完全由自己决定,所需技术由病人住院期间获得。康复指导组则利用家庭现有条件进行以下康复训练:

床(硬木床或炕)上训练:仰卧位 关节活动度训练、翻身、搭桥(双桥或单桥)训练。

坐位训练:坐位平衡训练,床边静态坐位平衡训练;患者交叉双手前伸或者是方桌放一块毛巾,键手压住患手推毛巾训练;患手绑在木棒的一端,键手握末棒的另一端上举;双手交叉上举过头训练;

转移训练:卧位和坐位的转移;床和椅或轮椅的转移;轮椅和坐便器间的转移;坐位和立位双向转移;患者坐床边左右移动;键手扶床或椅站立;键侧上轮椅的练习。

站立及步行训练:站位平衡;患肢单肢负重;重心前后、左右移动;步行练习。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进食、如厕、洗漱、更衣等。

康复训练时间为每天2次,每次40分钟,康复训练技术由病人在住院期间获得,康复人员2周电话督导一次,病人每月回医院复诊一次。康复训练的原则是遵循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同时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个人兴趣而有所不同。

1.3评价方法

采用FAM评定肢体运动功能,用Barthel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3]。评定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发病后3个月由同一位康复评定师完成。

1.4统计学分析

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t检验分别比较康复指导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两组之间FAM积分和ADL积分改善情况,数据值采用X±S

2结果

治疗前两组FAM积分及ADL积分相近,差异无显著意(P>0.05)。患病3个月后,康复指导组患者FAM积分和ADL积分由有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对照组FAM积分和ADL 积分提高不明显,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康复指导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见表1-2)

3讨论

随着现代康复技术的普及,许多脑卒中偏瘫患者在住院期间得到了及时和系统的康复训练,其生活质量得到一定的提高,尽管患者及其家属在住院期间掌握了一些康复知识,具备一些康复技能,由于社区康复工作一直是我国的薄弱环节,使患者不能在家继续进行维持性和巩固性康复训练。

在调查脑卒中偏瘫患者后报道[4],约75%患者出院后有进一步接受康复训练的愿望。有42.2%患者实际做了运动训练,训练知识主要来源于住院指导,还有27.87%的患者接受了针灸、按摩、推拿治疗。可见,一方面脑卒中偏瘫患者出院后有继续康复的愿望,另一方面我们还没有真正形成有组织的社区康复服务体系,使脑卒中患者出院回家后不能延续住院期间的系统康复治疗。

对出院回家后的偏瘫患者,如何延续住院期间的康复治疗,是一直困扰患者、家属及广大康复工作者的一个问题。适合我国国情的康复训练方式是把康复训练方法教给患者、家属和家庭服务员使他们能帮助、督促、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尽管两组患者在出院时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无明显差异,但经过家庭指导康复训练后,康复指导组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明显提高,优于对照组,说明脑卒中出院后,通过家属的康复训练能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肢体功能训练是现代康复的主要内容,它区别于正常人的健身运动和单纯的被动按摩、推拿。它是一项患者必须积极参与的主动运动,家庭康复指导不但使患者在康复时间和康复内容上得到系统的指导,而且减轻了患者及家庭的经济负担,减轻由于患者长期住院对社会保障系统的压力,调动了患者及家属的积极性,并且能确保患者家庭康复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促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家庭康复训练模式可能更适合于目前我国国情,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参考文献

[1] 尚翠侠,李强,刘珊珊,等.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临床研究[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619~621.

[2]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380.

第5篇:康复训练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健康教育 康复训练 残疾人

通常,将身体某一或多个部位出现功能失常、功能缺陷、先天不足和后天原因影响,导致出现生理或心理失常的人称为残疾人。据统计,2006年我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约829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4%。残疾人进行一项正常的社会生活活动,需要付出比正常人多好几倍的时间和精力,在学习、工作、婚恋等一系列问题上,都面临更严峻的形势。因此,若能通过一些医学手段改善残疾人的状况,加快其康复速度,提升其康复程度,对残疾人来说非常有意义。

一、健康教育的含义及重要作用

所谓健康教育,即人们通过科学合理的计划和组织,针对人的健康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对残疾人进行健康教育,首先,可以提升残疾人的健康指数并维护原有功能完好部分的健康,可以防止患处的病情加重,预防各类并发症的发生。其次,可以扩大残疾人的交际圈,调节残疾人的心情,使其心理健康,可以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升社会整体健康和谐。

二、康复训练的含义及训练项目

康复训练的目的,是修复和复原病人的患处,使病人正常自理,它是康复医学中一种重要的手段。同时,康复训练不单作用于患者的生理,对心理康复也具有显著作用,康复训练常用于治疗各类残疾病症。对不同类型的残疾人,有不同的康复训练方法:(1)对肢体方面残疾患者,可以开展有关运动和日常生活行动为主体的康复训练,指导训练患者使用器具、进行简单的肢体运动。对于脑瘫方面的患者,应开展有利于病人尽快恢复运动功能的活动,同时,对病人的姿势进行矫正、对语言功能进行训练和恢复、指导其进行简单的日常行为活动。(2)对智力方面残疾患者,需要开展运动、认知、感受、语言、生活行动及社会适应能力恢复等康复训练。(3)对听力方面残疾患者,应与患者家人积极配合,开展听力训练、耳聋预防等康复项目。(4)对视力方面残疾患者,需要开展视力训练、定向性行走等康复训练。(5)对精神方面残疾患者,需要采用多种方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配合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对残疾人进行健康教育及康复训练的重要意义

1.使患者具有良好的健康意识。残疾人患者,具有良好的健康意识非常重要,如果不具备健康意识,就无法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隐患,进而无法采用正确的方法对生活行为进行改正,将对患者身体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通过健康教育及康复训练,患者能学到更多的健康知识,能加深对自身疾病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觉规避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有利方式改善身体状况。此外,患者具有健康意识也能为下一步的康复训练提供便利和帮助。

2.增加患者健康知识储备,提升康复技能。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和康复训练,能使患者及家人学习到更多的健康知识和康复技能,对不健康的 生活习惯和行为有清晰的了解,患者将学习到关于如何预防疾病发生、预防患处复发的知识,对病情的控制有很大帮助,对后期的训练和恢复大有裨益。

3.加快患者康复速度。对于残疾患者,既要对原有病症进行控制、缓解和消除,又要实时监控和预防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不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员很难做到。而康复训练,能为患者量身打造训练方案,并有专业的康复医务人员对其进行指导和亲训,能够在保证不损害患者正常功能的前提下对患处进行治疗,并能对各类可能发生的疾病进行预防。因此,患者的康复速度将大大提升,康复效果更佳。

4.改善患者心理。残疾人属于社会特殊人群,由于不具备完整的生活、工作能力,患者内心很可能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将制约着患者的健康恢复。通过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患者的人际关系将得以改善,内心的消极因素可以通过心理疏导、情感转移、情绪抒发等方法得到排解和消除。患者的心理健康指数得到提升,不但能使患者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接受治疗,还能促进生理治疗的效果。

四、对残疾人进行健康教育及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

1.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患者残疾的类型不同,治疗方法也将有所差别。而且,病人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患病部位不同,对应的治疗方案也将有所区别。为提升治疗效果,在对不同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时,应注重对症下药、因材施教,选择符合患者情况的治疗方案。

2.积极引导患者,关注和尊重患者。残疾人作为特殊人群应该受到关注和尊重,在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活动中,医护人员应采用了解――分析――鼓励――指导帮助的方法流程,激发患者的康复希望和信心,鼓励患者正确面对自身实际,努力改进,从而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3.引导患者及家人共同学习。作为残疾患者,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可能存在问题,需要家人、亲友的帮助,因此,在进行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活动时,不但要对患者进行教育和指导,也应对家属进行指导,可以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和健康咨询活动,发放健康书册,传授康复训练的方法等。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残疾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及康复训练,不但能提升患者的健康意识,增强健康知识和康复技能,而且能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改善患者心理。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在实际的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活动中,应注意对症下药,了解患者需求,照顾患者感受,引导患者与患者家人一同学习。

参考文献:

第6篇:康复训练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康复功能训练

股骨颈骨折是骨外科常见病,约占全身骨折3%~4%,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股骨颈骨折伤情多较重,约80%为移位性骨折,治疗难度大,加之患者多为老年人,后者恢复能力差、自我管理能力不足,恢复困难、预后多不佳,骨折不愈合率可达5%~10%、股骨头坏死率约30%,存活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运动功能障碍,生活能力下降,生命质量严重受损,股骨颈骨折已成为致老年人残障的重要病因之一[2]。手术是治疗股骨颈骨折主要方法,可供选择的手术方法包括内固定术、关节置换术,疗效肯定,安全性基本能够得到保证,成功率较高。康复训练是股骨颈骨折术后重要内容之一,但目前尚无规范的康复路径,一般认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及早开展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阶段性康复功能锻炼是一种适应骨折愈合生理阶段、患者恢复情况、患者康复训练耐受而制定的护理计划,关于股骨颈骨折术后阶段性康复功能锻炼研究较少,此次研究就此进行探讨。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3年2月~2014年5月,医院骨外科与康复科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临床资料完整,确诊为股骨颈骨折;②均手术治疗,且手术均获得成功;③未合并其它类型严重骨折;④无原发性认知、运动障碍,如痴呆、卒中后偏瘫;⑤可耐受康复训练,未合并严重的骨质疏松症;⑥知情同意。共纳入患者84例,其中男40例、女44例,年龄56~84岁、平均(74.8±4.0)岁。Garden分型:Ⅰ型1例、Ⅱ型11例、Ⅲ型64例、Ⅳ型6例。手术类型:复位钢板内固定术28例、手法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20例,髋关节置换术36例。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61例。家庭支持情况:全力支持52例、一般31例。合并症情况:高血压23例、糖尿病8例、肥胖19例、营养不良20例。据入院顺序,采用随机插入法,将患者纳入常规组与阶段组各4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类型、手术治疗情况、营养状况、家庭支持情况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常规护理:治疗护理,静脉滴注活血化瘀中药制剂,口服补血理气方剂,同时加强术后早期病情监护,落实基本的常规宣教、并发症防治护理、伤口引流护理、敷料更换等。

常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特别关注院内康复训练,有完整的院内康复训练表,但对于出院患者,仅进行出院前指导,不进行跟踪式的院外治疗。

院内康复训练主要路径:①术后患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并持续24h以上,开展安排康复训练,先进行下肢、上肢小关节训练,如活动踝部、足趾活动,伸展上肢进行股四头肌伸缩训练,10min/次,或至有劳累感,每次至少间隔5min,上举训练8次/组,早中晚各1组,同时对膝盖进行按摩以舒经活络;②术后次日,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主要训练下肢小腿、上肢,3次/d,早中晚各一次,10~20次/组,若条件合适,开始直腿抬高训练;③术后第2~3d,待患者引流管拔除后,进行关节被动活动持续训练,膝关节训练早期活动度不大于15°,以患者耐受为准,逐渐增加至90°,一般每日增加10°左右,10组每次,早晚各1次,每次30min;④术后4~8日,若伤口愈合较好,可在扶持下进行下床活动;⑤术后2周可进行协调性、步态训练,适度负重训练。

阶段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落实院内康复训练,还强化院外康复训练,进行跟踪指导。所有训练,均有专业的康复师、护士、患者及其家属通过制定,据患者实际情况,讨论通过,训练遵循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合理适度、安全可靠四项基本原则,主要训练内容包括踝部锻炼、股四头肌舒缩锻炼、深呼吸锻炼、直腿抬高训练、下床锻炼、负重训练、特殊训练(认知功能训练、肺功能训练。一般路径为:①术后1周:肌力训练、4次/d,髋部屈曲训练、4次/d;②术后第2周,增加髋外展、内收训练,10~20组/次,2-4次/d,注意控制关节活动范围,若条件合适进行负重行走训练,行走时应先迈患肢、避免内外八字步;③术后3-12周,增加耐力与肌力训练,扩大髋关节训练角度范围,强化负重步行训练,每天至少30min行走锻炼,一般在术后6周独立行走。每隔2周,进行1次电话随访,了解训练开展情况、患者感受,每隔1个月返院复查1次,评估骨愈合情况、肌力与耐力恢复情况。肺部功能训练主要包括早期缩唇呼吸、后期歌咏训练、床上腹式呼吸训练、晚期上肢有氧训练,若患者不耐受,也可不进行有氧训练。

1.3 观察指标

分别在出院时、6个月,以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进行下肢活动功能评分,以髋关节功能评价表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以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价患者日常活动能力[2]。统计患者出院后并发症发生例,如骨不连、股骨头坏死、下肢静脉血栓、骨折后遗症、褥疮、积坠性肺炎、内固定松动、髓内感染等。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以SPSS18.0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检验,P

2结果

2.1 功能评价

6个月后,阶段住FMA、髋关节功能、ADL评分高于出院时、同期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出院时与6个月后常规组与阶段组FMA、髋关节功能、ADL评分对比(X±s)

注:与出院时相比,*P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阶段组骨折延期愈合率、骨折后遗症发生率、并发症合计例次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常规组与阶段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注:与常规组相比,*P

3讨论

股骨颈骨折手术安全性、有效性已能得到基本保障,术后院内康复训练也逐渐得到医院重视,部分医院开始落实院内康复训练路径管理,也取得一定成效。但需注意的是,骨折康复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而言,术后康复期间长,院内康复训练落实不易,出院后仍长期卧床者并不鲜见,患者因此出现肺功能下降、下肢微循环障碍等病理表现,甚至可并发积坠性肺炎、褥疮,加重营养不良症状表现,影响骨愈合、肌力恢复[3-5]。阶段性康复训练,在院内康复训练基础上,还提供系统的院外康复训练指导,结果显示,阶段组下肢功能、髋关节功能、日常活动能力恢复更显著,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术后并发率显著下降。持续的阶段性康复训练优势主要为:①提高了术后康复训练安全性,避免继发性损伤[4];②提高康复训练科学性,可在据患者耐受、恢复情况,尽可能在保障安全前提下,提升康复训练水平,增进康复训练效果;③适应了老年患者生理、病理特点,弥补了院内康复不易开展之不足,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以保障康复训练持续性。

参考文献:

[1]刘月驹.股骨颈骨折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2:22-31.

[2]朱燕宾.京津唐地区133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流行病学特征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4:22-25.

[3]董昌海.中医治疗骨折迟缓愈合的临床效果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3,13(9):16-18.

第7篇:康复训练的方法范文

摘 要 本研究对一名北京体育大学篮球爱好者前交叉韧带部分断裂采取保守治疗到重返赛场进行了为期六个月的康复训练跟踪研究,总结并分析本次康复训练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之处,旨在分析出如何使运动员尽快实现功能康复。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保守治疗 康复体能训练 篮球爱好者

一、前言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是常见而严重的运动创伤之一。ACL断裂引起的膝关节不稳称ACL缺损膝,治疗不当将严重影响运动能力或丧失运动能力。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在运动损伤中较为常见,篮球运动爱好者是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多发人群,男子篮球运动员膝关节前十字韧带保守治疗后立即进入康复治疗的研究数量较少。因此本实验预通过从术后到恢复竞技能力全程的康复治疗来评价康复治疗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情况,为以后的ACL重建术后运动员的损伤康复提供参考。

本文采用个案分析法,研究普通篮球爱好者ACL断裂临床表现和保守康复治疗措施,探讨其发生机制及伤病发生规律和特点,以提高我国篮球运动的医务监督水平,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尝试对运动员受伤的情况及伤后恢复手段进行探讨,使运动员了解更多正确、科学、有效的伤后恢复手段,让运动员尽快摆脱伤病的困扰,快速恢复到以前的竞技状态,为运动员和教练员伤后恢复训练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并且寻找训练和比赛中导致损伤发生的风险。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北京体育大学篮球专项本科生李×为研究对象,其基本资料如表1所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以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作为出发点,通过网络、图书馆搜集阅读一些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寻找本次研究的理论依据,为更好地撰写论文打下基础。

2.实验法。通过实验法,对受试者进行专项康复训练,探讨专项性康复训练对篮球运动员ACL保守治疗后膝关节神经肌肉功能的影响

3.数理统计法。测试结果各指标以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平均数±标准差”表示,使用SPSS。同一指标,康复锻炼前后使用配对样本,健侧患侧的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使用相关分析观察康复锻炼前后部分指标间的相关性。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下肢围度测试结果:实验对象在康复初期下肢大小腿纬度都有不同程度的萎缩,但通过12周的康复训练两侧小腿围度逐渐增长,较康复前患侧增长1.7cm健侧增长1.4cm。两侧大腿围度也各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髌上5cm处患侧增长1.8cm健侧增长0.7cm,髌上10cm处患侧增长1.6cm健侧增长1.2cm,髌上15cm处患侧增长2.0cm健侧增长了1.5cm。

(二)膝关节活动度测试结果:实验对象在康复初期两侧膝关节主动屈被动屈均存在轻微程度受限;康复训练后,患侧膝关节主动屈提高14度,患侧膝关节被动屈提高17度。

(三)等速肌力测试结果:康复训练后,患侧腿股四头肌向心和离心肌肉量不仅和健侧腿没有差距还略高于健侧腿。患侧腿股后肌群向心力量恢复到健侧腿的81%,离心力量恢复到90%,基本完成康复目标。健侧腿和患侧腿的股四头肌的离心力量/向心力量(E/C)都达到了140%以上。

(四)疼痛测试结果:实验对象疼痛值随着康复进程的推进逐渐减小。静息痛在康复训练第8周彻底消失,膝关节区域按压痛在康复训练第8周消失,术后第10周起走路时无疼痛出现,术后第12周起进行跑跳训练时,无疼痛感。康复训练第12周实验对象进行专项踢击时,会感觉到轻微的震痛,14周痛感消失。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经过为期24周的康复治疗及训练,实验对象膝关节肿胀消失,疼痛基本消失,膝关节关节活动度基本恢复,膝关节肌肉力量加。

2.实验对象可进行跑步、跳跃、变向等运动员所需要的基本功能性活动,且可以进行篮球专项运动的基本技术。患者已经开始进行了高强度的训练并且无不良反应。说明在本次后交叉韧带保守治疗康复训练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二)建议

1.康复训练要尽早进行,实验对象由于在受伤后4周才开始进行康复训练,导致健患侧肌力都有明显下降,关节活动度也比正常值偏低。

2.在康复训练初期训练方法单一,枯燥,应该充分考虑到运动员兴趣,制定一些有趣味性的康复训练项目,希望在今后的训练方案设计上要做到系统化、多样化,严格规范运动员每个康复动作,使康复训练练好。

参考文献:

第8篇:康复训练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康复训练;功能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110-01

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死率低,致残率高,如何减轻其所致的残疾程度,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成为患者康复的主要目标。近年来,随着神经康复功能锻炼的介入,极大地改善了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从何时开始康复训练,专家观点一致认为早期训练好,现将我院近3年来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训练的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1月――2013年2月我院共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在45-76岁,平均年龄为60.5岁。所有患者的临床诊断均符合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梗塞的诊断标准,经MRI检查确诊。其中,12例为重度损伤,64例为中度损伤,24例为轻度损伤,将10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分别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等六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所有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并服用神经营养药物。接受的支持治疗有降压、脱水及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等,对伴有感染、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脑水肿的患者给予相应的治疗,若患者出现颅内高压,则给予20%甘露醇脱水治疗。

1.2.2对照组50例患者进行神经内科常规护理,主要内容包括心理护理、语言训练、康复训练、认知功能等。对患者的康复护理从局部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开始,当患者肢体功能得到适当的恢复以后,逐渐训练患者下床,自己饮食、换衣、移动物品等。

1.2.3观察组5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当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开始按全面康复训练。①第1-3天,肢体训练,床上活动四肢,伸手屈时,用手反复做洗脸动作,反复屈伸膝关节及髋关节,先被动后主动练习。语言训练,用小毛刷刷面部,冰块刺激面部,嚼口香糖练习。语言配合练习,听音乐。②第4-7天。肢体训练,练习起坐,开始由护理人员扶着进行,以后让患者扶着床栏或独立起坐。语言训练说数字练习:①、②、③…等反复进行。语言配合训练,将日常用语、语组、句子录入录音带,让患者反复听,跟着读。③第8-10天,患者能独立坐稳之后,练习投掷沙包,球等上肢训练。语言训练,给患者示范唇舌动作,发音口形,然后指导患者通过镜子练习。语言配合练习同前。④第11-14天,肢体训练站立和步行,开始由2人扶着站立,站稳后,鼓励迈步,利用护栏,墙壁,扶手等辅助设备,语言训练,教给短语、词如:吃饭、回家等。语言配合训练同前。⑤第15-18天肢体训练,用拐杖等协助走路。语言练习,让患者听常用句子的前半句,令其讲后半句。⑥第19-30天,肢体训练,进行生活锻炼,主要包括起床、穿衣、洗漱,自行进食及大小便等。语言训练,练习简单的看图说话。以上阶段因每例患者病情不同,在时间、内容上根据患者症状及恢复情况调整。

1.3评估方法分别于训练开始第10、20、30天,由责任护士对两组患者进行功能(采用fuglmyer肢体运动功能评价法)和日常生活护理能力(ADL,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法)评价。

1.4统计学六法采用七检验。

2结果

3讨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因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受损,辛生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而导致患者死亡独立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下降,要提高生活质量,就必须获得最大限度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因此,ADL是否提高是衡量康复治疗疗较时最直接指标。本研究显示,干预前、干预后第10天两组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均P0.05),干预后第20、30天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运动功能由于受到损伤原因,部位及范围等限制,其恢复缓慢,需要一定时间,但全面,有计划的康复训练时非常必要的。干预前两组ADL评分比较,差异无显性性意义(P0.05),我们利用患者健肢功能及患者肢残有功能,对患者肢体及语言进行反复训练,使患者最大限度地获得部分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干预后第10、20、30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说明全面、有计划的康复训练能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我们在开展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训练中体会到其重要性,本文通过对我院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与早期康复训练,其护理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从患者被动接受治疗到患者及家属积极主动参与,从单学科发展到多学科的通力合作,使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急性脑梗死患者恢复速率在病后3个月内特别是最初4周内最快。本组康复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后,最大限度改善了肢体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功能,降低了致残率及致残程度,提高了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姚景鹏.内科护理学[M].第2版.

第9篇:康复训练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腰椎 爆裂骨折 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 R274.3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腰椎爆裂骨折是一种严重的脊柱损伤,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尽早手术治疗可解除对脊髓的压迫,恢复椎管内径,重建脊柱的稳定性。经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结合植骨融合术,不仅起到了早期支撑固定的作用,同时减少了内固定的应力,防止后期的内固定松动和矫正度丢失,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2004年1月-2008年1月我科收治腰椎爆裂骨折51例,均采用经后路减压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分期进行康复训练,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51例患者,男38例,女13例;年龄25-54岁,平均年龄35.7岁。 致伤因素:交通事故27例,高处坠落21例,重物砸伤3例。受伤部位: L119例,L221例,L39例,L42例。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A级,2例,B级12例,C级18例,D级16例,E级3例。

2术后康复训练

2.1术后早期(0-4周)

2.1.1预防早期并发症的康复指导术后平卧24小时预防刀口血肿,同时进行双下肢向心性按摩,每次按摩5、6回,间隔5到十分钟。待麻醉消失后即进行双下肢踝关节的屈伸运动,十组/日,5-10 回/组,以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指导直腿抬高运动3次/日,3次/组,抬高角度30°逐渐增加角度和抬高时间直至抬高70°以上,以预防神经纤维粘连。术后24小时协助患者平衡翻身预防褥疮发生。截瘫患者被动完成上述训练。

2.1.2增加肌肉力量和四肢各关节活动度的训练术后第一天开始指导进行四肢肌肉的静力收缩运动和各关节屈伸运动,如股四头肌的静力收缩运动。术后一周加强四肢各关节活动康复训练,如肩、髋关节外展内收运动。术后二周进行腹背肌静力收缩运动,如双手拉吊环做引体向上运动。上述功能锻炼均在腰椎不负重,椎体各关节不活动下进行。

2.2术后中期(5周-12周)在巩固和加强早期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指导患者进行治疗性的站立,步行训练,维持脊柱、骨盆、下肢的应力负荷防止骨脱钙。方法:患者先戴腰围俯卧于床上,然后上肢支撑跪于床边慢慢退下床,起身站起。逐步进行站立平衡练习,步行练习。上床方法则采取“爬上床”的方法。

2.3术后后期(13周-1年)X线复查显示骨块达到骨融性后进行以下康复训练:

(1)腰背肌的锻炼方法:

①挺胸法:患者仰卧,用双肘支撑胸部,使腰背部悬空。

②五点支撑法;患者仰卧,用头部、双肘和双足支撑全身,使背部尽量悬空后伸;

③三点支撑法:双臂置于胸前,以头及双足撑在床上而全身腾空后伸;

④四点支撑法:以双足撑在床上,全身腾空呈一拱桥状;

⑤背伸法:患者仰卧,抬头,胸部离开床面,双上肢向背后伸,两膝伸直从床上抬起两腿。上述方法应逐步进行,以患者能耐受为限度,不可操之过急,用力过猛。

(2)功能性步行训练 方法:可做起下床进行家中活动,术后16周取下腰围进行户外活动,应避免久坐,腰部剧烈运动。截瘫患者此期逐步离床坐轮椅继续康复训练。

二、结果

本组病例均获10-24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1例患者术后8个月出现螺钉松动,主要因过早负重有关。51例患者均达良好骨性愈合,其中2例截瘫患者借助轮椅恢复部分生活自理,49例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术后按ASIA损伤分级平均提高

1-2级(见表Ⅰ)。

三、讨论

腰椎骨折分为单纯压缩性骨折和爆裂骨折。单纯压缩性骨折多采用非手术治疗。要求手术早期进行腰背肌锻炼。而爆裂性骨折由于手术相对复杂,骨性愈合时期长,术后的康复训练则是长期坚持,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正确的康复训练指导是造成植骨块移位,内固定物松动,腰背肌萎缩的主要原因。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模式的转变,要求护士不仅仅是医嘱的执行者,病情的观察者,更是康复训练的指导者,健康行为的促进者。为患者制定并指导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价的康复训练方案是手术成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全面履行护士职责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费俊梁,王黎明,蒋纯志,王大林.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可注射型人工治疗严重腰椎爆

裂性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2008,3:10•3.

[2] Marino RJ.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neurds for neuroagiral classficication of spinal cord

Injury.5th.ed.chicago.American.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