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研究计划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可视化技术;图像理解
中图分类号:TP391.4
可视化技术是计算机图形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图形科学的新领域。它是指是运用图形学原理和方法,将大规模的科学数据-数值和图像,转换为可视的图形和图。它能够给予人们深刻与意想不到的洞察力,在很多领域使科学家的研究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它涉及的研究领域很广,成为计算机科学研究领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例如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它也是理解复杂现象和大规模数据的重要工具。
自从1986年可视化概念提出以来,发达国家纷纷开始研究可视化理论、方法,开发可视化工具与环境,它们的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石油勘探、气象预报、航天航空、核武器研制、医学图像处理等科学与工程领域以及自然科学领域中。
90年代初,我国开始了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的研究工作,一般需要使用巨型计算机和高档图形工作站处理庞大的数据量以及相关复杂的图像生成算法。所以,在高水平的大学、大公司和国家级的研究中心才有实力对可视化技术进行研究和应用。近几年来,随着处理器功能的不断提高,可视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它的应用已经扩展到科学研究、工程、军事、医学、经济等各个领域,但是,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差距,因此还需要在在医学、地质、海洋、气象、航空等行业加大应用力度。
1 可视化的基本概念
可视化是一种计算技术,它将符号转换成几何,使研究者能观察到他们的研究工作。可视化技术能够将看不见的事物通过计算机变为能够看见的事物,提供了科学发现和展现事物的新途径,改变了科学家原有的研究方式,能够给人们意想不到的启示。
根据可视化技术的交互性、多维性、和可视性的特点,以及考虑结合程度,可视化技术可以分为后置处理,实时跟踪处理和实时绘制及交互控制三个层次。后置处理指的是将计算结果解释或显示为可视化的图形,目前大部分应用软件属于这一层次;实时跟踪处理强调它的实时性,因此要求计算与显示必行同步进行,这样能够随时发现执行中的错误以便日后改正;实时绘制及交互控制一方面强调它的实时性,另外能够根据显示结果随时改变执行过程中的参数以便得到满意的结果,因此具有交互界面。近二十多年来,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著名大学都在致力于可视化技术的研究,而且已经重点向实时处理和交互控制方面发展。
2 国内外比较著名的研究成果
2.1 流体可视化软件
这是美国国家超级计算机应用中心(NCSA,National center of supercomputer Application)的研究成果。该软件通过多个相联系的模型,在交互及分布环境下研究暴风雨的形成规律。其中安装在NCSA的超级计算机CRAY-YMP进行模型计算,VGX工作站则用来实现二、三维图形显示,提供用户接口,二者之间使用网络连接。
2.2 医学可视化技术
医学数据的可视化,已成为数据可视化领域中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由于近代非侵入诊断技术如CT、MRI和正电子放射断层扫描(PET)的发展,医生已经可以非常容易获得病人有关部位的一组二维断层图像。因为核磁共振、CT扫描等设备能够产生人体病变区域的多个方面多个剖面的图像,或者重建为具有不同细节程度的三维真实图像,使医生对病灶部位的大小、位置,不仅有定性的认识,而且有定量的认识,从而及时高效地诊断疾病。CT图像打破传统的胶片感光成像模式,借助于计算机重构人体器官或组织的图像,使医学图像从二维走向三维,使人们从人体外部可以看到内部。利用可视化技术软件,能够重构有关器官和组织的三维图像,例如美国加洲的ADAC实验室,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开发出的软件已在许多医院得到应用。利用可视化技术可以以获得心脏的三维图像,并用于监控心脏的形状、大小和运动,为综合诊断提供依据,例如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等进行的主动脉病变的临床诊断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的血管显示等。正是应用了可视化技术,变不可见为可见,从而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耿国华教授实现了医学图象数据库系统MidBASE。在数据库设计、基于内容的图象检索、嵌入三维可视化构件、WEB方式远程查询等方面特色明显。已在多个医院使用,效果良好[1]。
2.3 地学可视化技术
科学可视化应用到地学中,产生了地学可视化。1990年的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的举办“科学可视化”专题讨论会,促进了地球物理勘探中的可视化研究。进而在1995年举办的“可视化技术用于发现和开发更多的油气资源”会议,使得科学可视化技术在油气工业中的应用成果大放光彩。目前,美国的SGI公司在可视化技术方面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它在地学中主要应用于油田开发、油藏数值模拟、石油地质、地震勘探、钻井、测井、遥感测绘等方面。
2.4 人类胚胎的可视化
这是美国依利诺大学芝加哥分校研制的成果。首先依据美国卫生和医学国家博物馆所得到的胚胎数据重构人类胚胎模型,其次将该模型进行三维显示。这一成果预示着人类可以远程访问人类性态数据,可以进行分布式计算。
2.5 数字博物馆的可视化技术
数字博物馆最突出的特点是:虚拟现实技术。虚拟技术通过计算机图形构成三度空间或把现实环境编制到计算机中去,产生逼真的虚拟环境,从而使得用户在视觉上产生一种沉浸于虚拟环境中的感觉。数字博物馆借助这样的技术,对珍贵藏品进行三维可视化的建模。在追求视觉真实感受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存了物体真实数据。研究者可以直接测量模型得到标本的形态结构信息,为远程标本研究提供可靠翔实的基础,真正地做到了辅助科学研究及数据保存的作用。例如中国地质大学地学数字博物馆、中山大学生物数字博物馆、清华大学美术数字博物馆、西北大学考古数字博物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数字博物馆等,这些数字博物馆不仅为学者提供了一个高水平高质量的学习平台,有利于院校之间的学术信息和研究资源的共享,而且满足用户的交互性、参与性和沉浸性。
2.6 大场景及文物的虚拟修复可视化技术
大场景与文物虚拟修复还原和展示的研究涉及多个研究领域,需要综合应用数字图象处理、计算机图形学、模式识别、可视化技术等研究领域。目前,在我国很多研究机构已在与大场景和文物的虚拟修复技术相关的领域内进行了一些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还没有研制出完全自动的虚拟修复和还原系统,并且这些研究成果相对独立,没有一个综合文物复原和大场景虚拟还原展示的系统。
3 结束语
NCSA(美国国家超级计算应用中心)是国际上从事可视化研究的权威单位,一直从事可视化算法如软件的开发研究。而在国内,清华、北大、国防科大、中科院软件所等单位相继开展了可视化算法的研究及可视化工具的开发,都已取得了一大批可喜的成果。随着计算机硬件条件的改善和诸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可视化算法的成熟,可视化技术一定会产生一个大的飞跃。
参考文献:
[1]荣国栋,孟祥旭.Inspeck3D-DF三维扫描仪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38(16):237-239.
由于学院缺少对思维过程的评价,导致学生只看重结果,而忽略过程的重要性,也不可能促使学生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容易于形成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与习惯,限制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造成部分已经有的实践教学不能很好地执行,没有真正发挥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总结出问题所在,我们进行了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提出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应用方案,并且指出在实施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特别注意的问题,希望能够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同。依据计算机技术专业的要求,围绕着专业,结合各门课程特点,我们对计算机实践环节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尝试。
二、面向问题找到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方案
1.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大纲,独立院校计算机专业以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有一定的专业认识能力和抽象能力、具有较强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与自信、创新、吃苦耐劳精神品质为培养目标。专业教师也需要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认真理解,以此作为教学导航。在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时,不能向以往一样只罗列出知识点,必须在提出典型应用的项目及项目分解的任务,纳入计算机前沿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进行具体任务操练时还需指明课程群中各课程间的联系,以及实践环节中对综合项目的实际作用,并要求提供全面、专业的参考资料。在实际操作过程讲解中要增加对学习方法的引导,引导学生主动学生、高效学习、快乐学习。我们对已有的专业课程实验内容进行整合,突出联动性和任务性,对任务的难易进行相应的分类,加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使实践教学活动改变过去演示性和验证性的现象。
2.制作出严格规范的实践流程。实践性环节与理论授课相差甚远,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教师中心,强调以学生为本,通过对项目内容的深层挖掘分析,对任务的恰当安排,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项目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实践流程的实施一般包括:项目的收集,任务课题的拟定、任务课程的实施步骤、学生设计与开发、提交、评阅、总结等。教师的引导要从收集到总结,穿插在每个实践环节之中;利用网络及参考资料辅助学生搭建项目知识框架、划分出重难点,引导学生发现任务中的问题,引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由学生去自主探究,让学生发挥更大的潜能。每个实践环节的具体任务都要明确要求,使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做都有统一的标准。实践操作的实施主要体现出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产生相应的文档资料的编写能力。
3.挖掘适合的实践项目作为计算机专业课程群中的主干基础课程。计算机专业中课程群的实践教学项目,不要仅限于课程本身,而应尽可能地与课程群内其他课程相关知识点贯穿起来,形成一个综合的、科学的项目。当学生在完成某一主干课程实践任务时,能复习或了解先前学习的相关课程,并在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中,能通过本课程任务进行综合理解,知晓本课程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群中的地位与作用。这样就要求实践项目既要锻炼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更需要给学生理解本专业实践设计整体知识体系的网络。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认识计算机专业本身的规律,让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思维,可以达到举一反三之效果。满足就业岗位需求。
关键词:电网,自动化,技术,可靠性
引言
经济的发展需要强大的电力系统支持,如果一个城市的电网系统跟不上现代化发展需要,那么这个城市的发展步伐必定赶不上时代的节奏,经济全球化趋势对电力城市电力系统的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用户对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实现城市配网自动化是电网发展的必经之路,城市电网改造对提高城市配网自动化技术与可靠性提出了亟待解决而且必须解决好的课题。城市电网改造将给配网自动化技术与可靠性水平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一改造将打破传统的配电方式,构建电网的网架结构,形成自动供电系统,提高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电力保障。
一、城市配网自动化系统概述
(一)城市配网自动化系统简介
配网自动化是对配网的开闭站、小区配电室、电缆分界室、自动开闭器、负荷开关、用户分界开关等进行实现远方监控的系统。对城区公司各类站点的配网自动化系统可采取不同的实施方案,例如开闭站、带保护的小区配电室可以采用保护管理机与配网自动化主站按104规约进行通信,转发保护装置采集的所有10 kV遥测、遥信信息,并实现对10 kV开关、自投的远方控制。这一措施可以保护管理机与站内直流系统通信,转发直流母线电压及直流系统的异常信号,保证区域内通信正常进行。
(二)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功能
城市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具有多样性,重要有数据采集、信息处理、遥控、安全管理、历史库管理、报表生成与打印、画面编辑与显示、Web浏览、事件顺序记录、调度员培训模拟等。配网自动化系统的调度主站在整个调度自动化监控和管理系统中处于核心的重要地位,调度主站与人大脑的中枢神经一样冲整体上负责者整个配网系统调度自动化的监视和控制,分析电网的运行状态,对整个网络进行有效的管理,保证整个系统处于最优的运行状态。
在市配网自动化系统的重要节点往往采用双机热备用,这一举措能够提高整个电网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当其中有服务器出现问题不能正常运行时,所有运行在该服务器上的数据都会自动地切换到另一台服务器上而不至于中断,能够保证整个系统按照正常的程序推进,对突发事件时期的供电提供了一定的保证。同时配网自动化系统具有健全的权限管理功能,当故障发生之时能够快速、平稳地切除系统本身的故障,并且不至于影响到系统中其他正常节点的运行。在WEB浏览功能上,配网自动化系统能够通过WEB服务器,支持多个客户端实时数据、静态数据、图形、曲线、报表事项等查询,浏览功能十分强大。
二、城市配网自动化系统运行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各界对电力需求不断增长,工业、商业、金融、人民生产生活等各类社会行为对电力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城市配网自动化技术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目前在我国,现有配网自动化系统平台并不是统一的,电网自动化技术并不高,功能十分单一,各区域之间的电网系统之间很难实现相互联系和信息共享,电网系统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造成了国家电网系统信息资源的严重浪费,这些现状都极大的限制了电力系统的发展,同时也造成电力系统难以满足社会各界对电网系统使用的需求。
三、城市配网自动化技术的可靠性
在现代社会,配电自动化已从各种单项自动化林立阶段向开放式、一体化和集成化的综合自动化方向发展,即实现了“多岛自动化”配电向“大一统”迈进。现代城市配电自动化系统采用分层集结策略,各层技术都有相应的保障,在大城市配电自动化系统一般分为四个层次,以第一层为例,城市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第一层称为现场设备层,这一层主要由 FTU、TTU、远动终端单元(RTU) 和电量集抄器等构成,它们是配电自动化终端设备,RTU一般依靠其自身携带的免维护蓄电池来维持运行;FTU一般采用高性能单片机作为CPU,这使得其本身具有带光电隔离的开关量输入和交流采样、故障检测和上报、抗恶劣环境等功能,能够保证系统在运行过程是安全可靠的;TTU是配电变压器处安装的监测单元,它能够完成对配电变压器常规监测,同时还可以低压侧无功电压综合控制,分散用户抄表集中器与电能核算;电量集抄器安装于配电变压器附近,它能够采集分散用户的电量数据,为科学管理用户用电量提供依据和保证。城市电网应在未来的几年内加速网架结构建设和城区配网自动化系统建设,提高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以满足现代化建设的供电需求。
畅通、快速、安全的网络环境和实时、准确、有效运行信息的无阻塞传递是社会对城市配网自动化系统的要求,提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深入,在市配网自动化系统发展问题上,专家们越来越多的将目光投向了数字化变电站和数字化电网的研究开发上。城市电网自动化系统必定会朝数字化方向发展,实现测量信息、管理信息、控制信息和市场信息等方面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换,实现数据集成、信息共享,让数字化变电站成为市配网自动化系统的主体。让市配网系统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必定能使一些新兴技术在未来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得到广泛深人的应用,实现电网监控分析的数据统一和规范化管理,实现电力信息化和可视化、智能化调度,提高决策效率和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水平。
参考文献:
[1]钱成兵;苏娟;董志玲;配网自动化的建设应用[J];农村电气化;2011年07期
关键词:LOD技术;Creator;简化
模型的实时绘制是虚拟现实的一项基本要求,而计算机所提供的计算能力往往不能满足复杂三维场景的实时绘制要求。1976年,Clark提出了细节层次(LeveI ofDetail,LOD)模型的概念,认为当物体覆盖屏幕较小区域时,可以使用该物体描述较粗的模型。在虚拟现实系统的场景绘制时,在不同的显示时段需要不同的简化模型,因此需要进行一系列简化。
一、LOD技术相关研究
LOD技术是指在同一个场景中,依据视觉的特性,远离视点的物体只需较粗的细节,而只有离视点较近的物体才需要详细的细节,这样便可以通过具有不同细节的描述得到一组模型,供渲染时使用。LOD技术主要有顶点删除、三角形删除、三角形合并、基于包络网格的模型简化等算法。1992年后,国内外学者相继提出了许多LOD技术模型生成算法,对地形网格生成而言主要有基于规则三角形网格算法和基于不规则三角形网格算法两类。作为对规则三角形网格算法多分辨率地形的简化,在大地形的场景绘制时,在不同的显示时段需要不同的简化模型,因此需要进行一系列简化。Hoppe提出了一种递进网格算法,增加三角形到任意网格来满足需要的细节,后来又对递进网格算法进行了扩展,形成了基于视点的递进网格算法,避免了三角剖分给整体网格带来的影响。
二、实物模型在Creator软件中的LOD简化
Creator软件中的LOD技术主要通过设置模型的Switch ln、Switch Out值来实现不同视点距离显示不同复杂度模型。在实际开发中注意相邻复杂度模型中低复杂度模型的多边形数目是高复杂度模型多边形数目的75%。采用该技术不但可以增强场景的逼真度,也可以减少场景绘制的多边形的数量,既提高了可视性又节约了系统资源。
现代美术教学日新月异,手段和理念都再不断的更新,加之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运用,课堂教学更吸引学生,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启发学生的思维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同时也使得很多的教师几乎将课堂上的演示抛于脑后,认为这是落后的教学手段,陈旧的教学方法。笔者则认为不然,多媒体和课件的运用对教学的帮助是毋庸置疑的,中国画传统的教学,历来提倡“画从谱出”,凡学画的人,无论画山水、人物还是花鸟,对谱中或者老师传授的每一法、每一式都反反复复地精益求精。现在我们对小学生的绘画教育与培养专业画家的目标虽不一样,但对“画谱”在教学中的显著作用绝对不能忽视,绝对不能一味的厌旧求新而轻易抛弃。在技法类的教学中,范画比之其他的教学方法更有优势,更能让学生学习直观的学习,更喜闻乐见。“范画教学”更合乎我国民族特点。
根据现代美术课堂的特点,范画主要分为五类:
1欣赏范画
美术教育不全是技术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艺术的鉴赏能力。所以美术欣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占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但课本中供学生欣赏用的古今中外名画和当代学生的优秀作品,因为版面有限的原因,他们都缩得非常小,很多地方无法辨认学生常常是一看而过,无法品味,教师即使在上课时将课本高高举起,但由于画面太小,也很难将学生的目光吸引,欣赏无法实施。要是事先把它们(主要作品)绘制放大成范画(无法仿绘的也该收集大副印刷品)悬挂于课堂之上,效果就截然不同,学生会对挂图目不转睛而较快的心领神会,产生较强的感受与共鸣,这也省去了教师许多不必要的唠叨。
2步骤范画
凡作画总的有个先画什么后画什么的步骤,由于课本中“步骤图”印得太小,不连绵,有的根本就没有(如人教版第十册“绘画——人物以类聚比例动态“第十一册”工艺——会徽设计“第九册”中国画——写意花卉等)学生不可能从这几课又简单的范画中“反”得很多,对他的忽视就是造成学生乱涂乱画的严重祸根,要指导,又不能光靠一枝粉笔,而且时间也容不得教师在课堂上那么“慢条斯理”。这就要求教师按作画一,二,三……的顺序,课前早有“预制品“到用时依次挂出,边挂边讲,既直观,又简练。
3对比范画
在讲评分析学生作业时,只是一味的讲述如何如何,一味的指出不应这样那样,往往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影象,学生在“好”、“差”之间始终趋于含糊朦胧的状态。如果两幅范画并列对照,如色彩的饱和与灰暗效果,景物的大小疏密,很快就一目了然,让学生欣然翻悟在分秒之间,在比较中使学生对什么是好,什么是差有一个比较肯定的明确的鉴别,成为学生从“所以然”的感性认识飞跃到“之所以然”的理性认识的催化剂。
4启示范画
有不少教师以为“范画”总是用来让学生“照葫芦画瓢”的,其实不然,它完全可以用来开拓学生的思维,而且是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才智的有效方式,学生创作水平跟知识、技法的增长应同步上升,然而不少学生却是相反,他们对“创作”随着年岁增大反而越来越怕,他完全应归结于我们课堂教学的失误,是我们在教学中没有调度好“导”与“创”的关系所致,如果教师在每次创作作画教育中,充分认识到“导”的重要性,在尊重学生的个性的同时,能按班级实际水平,事先组织几幅范画,用各种不同的构思。同时,范画中使用的技法又都是已学过和分散零星的集成,这就是用范例来启示学生如何“学用结合”,很大程度地培养学生把积累的技法,经常应用与自己笔端的习惯。
5当堂范画
尽管教师在课前准备了各种各样的范画,但还是很难一应俱全,如间色、复色和浓墨、淡墨的调和,油画棒、水彩颜料的混合使用等等,都必须让学生亲眼看一看才能真正让学生了解,特别是对学生临时提出的问题,才有许多更需要教师当场挥笔演示才能达到教学效果。
关键词:CO2 采油工艺 可行性
一、项目概述
进入油田开发后期,注水开发已经越来越困难,采出程度也越来越低。提高原油采收率成为油田主要的研究课题。而二氧化碳的应用是EOR研究和应用中比较早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EOR技术中比较吸引人的一个亮点。
现今国内外开展的CO2采油技术大体可分为几种:CO2吞吐采油工艺、CO2驱、CO2泡沫压裂工艺、CO2混气解堵工艺。现场实施的主要是CO2吞吐采油工艺,其中的二氧化碳三元复合吞吐采油技术已经在曙光油田实施。
二氧化碳三元复合辅助吞吐复合采油技术是针对现今稠油蒸气吞吐开采采取的一种单井增产措施。该项技术是把CO2吞吐技术与化学吞吐、化学解堵、气举助排相结合的复合性增产措施。该技术综合考虑了CO2、表面活性剂对油层的共同作用,克服了单纯注CO2易造成无机及有机结垢和胶质、沥青质结块而堵塞油层的不足,对油层具有储能,增温,解堵,负压掏空的多重作用,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补充地层能量、提高采收率的新方法。
1.CO2吞吐提高采收率机理
1.1气体流动携带和酸化解堵作用
在CO2注人过程中,强大的超临界态CO2的流动,溶解、携带有机垢进入地层深处,同时CO2-水混合物由于酸化作用解除无机垢堵塞,从而解除近井地带污染,疏通油流通道。
1.2形成内部溶解气驱
由于CO2在原油中的溶解,随溶解气量增加,井筒附近和油藏内部压力增加。当油井开井,油藏中的溶解气膨胀与脱出,带动原油流人井筒,形成内部溶解CO2驱,增加单井产量。
1.3降低原油粘度
当原油饱和CO2后,其粘度大大降低,从而改善了原油的流动性能,在CO2吞吐过程中,降粘原油更易于被采出从而增加单井产量。
1.4萃取作用
在CO2吞吐浸泡期间,在地层条件下,未被地层油溶解的CO2气相密度较高,能气化或萃取原油中的轻质成分。特别是部分经膨胀仍然未能脱离地层水束缚的残余油,与CO2气相发生相间传质,束缚油的轻质成分与CO2气体形成CO2-富气相,在CO2吞吐吐出过程中产出,增加单井产量。
2.表面活性剂改善油井吞吐效果机理
在注汽前将化学药剂一次性挤入油层,由于化学药剂是以复合型表面活性剂为主,具有良好的耐温、抗盐、乳化等性能,在蒸汽的作用下,根据以下作用机理,来改善油井吞吐效果,延长生产周期。
2.1注汽后,药剂在蒸汽的作用下将孔隙中的原油及沉积在岩石表面的胶质、沥青质及其它重质成份迅速剥离下来,通过蒸汽的高温作用将其分散溶解,最后采出地面。
2.2在蒸汽的热能与表面活性剂双亲分子的“协同”作用下,大大降低了油水界面张力,便于形成粘度较低的水包油乳状液,减少渗流过程中原油的流动阻力。
2.3表面活性剂吸附于岩石表面后,改变了油藏岩石的润湿性能,便于原油流出。
2.4表面活性剂中的无机成分可对岩石胶结物具有一定收缩作用,增大储层岩石的渗流孔道,降低渗流阻力,从而延长油井生产周期,提高油井产液能力。
3.CO2特点:
在常温常压下,CO2是一种比较浓的无色无味气体,其密度比常温条件下的空气重50%,并且具有很低的压缩系数。CO2临界温度为31.110C,临界压力为7.53MPa(或为1071PSI),在高于此临界温度时,CO2呈气态,且密度随着压力的增高而增大,CO2三相点温度为-780C,压力为0.58MPa(或为83PSI),CO2标准液态的温度-170C,压力2.1Mpa,CO2较易溶于水,常温下的溶解度0.878,其溶解度随压力增加温度增加而降低,随水中的矿化度的增加而减少,在大部分混相驱中,油藏温度在临界温度之上,因此在油层中很难形成CO2液态驱。
为了研究CO2吞吐采油机理以及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利因素,取冷42块油样进行溶解—膨胀、降粘、原油组分及馏分分析、及CO2驱油效率实验,实验结果如下:
3.1冷42块CO2溶解油气比为31.6 m3/ m3,体积膨胀7%,即体积系数为1.07。
3.2地层原油粘度降粘率为75%。
3.3吞吐后饱和烃下降4.2%芳香烃含量下降3.2%,而沥青质含量上升7.4%。
3.4 CO2驱油效率为26.9%~34.7%,高于N2。
4.数值模拟研究
为了筛选试验区块和优化注气参数,对影响吞吐效果的油藏参数(原油粘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和注采工艺参数(周期注入量、浸泡时间)进行模拟分析,模拟结果如下:
4.1换油率随吞吐周期增加而下降。
4.2渗透率对吞吐效果的影响比较小。
4.3措施井含油饱和度应大于40%。
4.4注入量增大,周期产油量增加,但换油率变小。
4.5浸泡时间、注入速度对吞吐效果的影响不明显。
5.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表面活性剂主要是化学助排剂即磺酸盐类助排剂,而我们施工井大部分为稠油井,工艺要结合蒸汽吞吐,所以对磺酸盐要求很高,要求具有良好的耐高温、抗盐、乳化等性能。所以在众多的磺酸盐类助排剂基础上研究了一种复配型表面活性溶剂,包括选择了带有芳香烃的石油磺酸盐,碱增效活剂等,它具有良好的耐高温、抗盐、乳化等性能。表面活性剂在蒸汽的作用下,能够有效的将孔隙中的原油及沉积在岩石表面的胶质、沥青质及其它重质成份迅速剥离下来,并将其分散溶解,最后采出地面;能够大大降低了油水界面张力,便于形成粘度较低的水包油乳状液,减少渗流过程中原油的流动阻力。而溶剂中的适当碱能降低表面活性剂在地层中的吸附损失,碱与原油中的活性成分反应生成的表面活性物质与外加表面活性剂之间有良好的协同效应,从而产生超低界面张力。
二、施工工艺技术指标
1.选井条件
1.1油井井况良好,套管完好,油井不出砂
1.2油层含油饱和度大于50%,
1.3油层渗透率大于 200×10-3,孔隙度大于18%
1.4油井圈闭性好,注入过程不会发生气窜
1.5射开厚度18-35米,油层相对集中,最大单层厚度大于5米。
1.6吞吐处于2-13轮
1.7地层无边、底水突破。
2.地面注入设备流程
注入设备主要由液态CO2储罐车、Ⅰ级离心加压泵、气液分离装置、Ⅱ级柱塞增压泵等组成。设备最高注气压力25MPa,注入速度6.5t/h。
3.施工管柱
采用热采注汽管柱完成施工。
三、效益分析
国内稠油油层的主体工艺即蒸汽吞吐工艺大部分接近采油经济极限,已不适合于稠油开采技术的发展,由于二氧化碳压缩、运输比较方便安全,且汽源充足、成本低、适用范围广泛;因此,为了满足我国工业发展对石油能源日益增长的需要,向地层注入CO2采油工艺提高采收率是很好的选择,此项技术的应用其潜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十分巨大的。
四、认识和结论
理论研究证明CO2三元复合吞吐技术是一种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稠油开采新技术。该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1.能够降低原油粘度,改善地层原油流动性能。
2.能够提高油井的供液能力。
3.能提高蒸汽吞吐回采水率,有利于提高下轮蒸汽吞吐效果。
4.适用范围广,既适用于稠油,也有利于提高稀油油藏的水驱油效率。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如何将多媒体技术与教学有效整合、如何将多媒体技术融合在学生的学习中,对于深化教学结构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师素质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重大意义。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师大顶岗实习学生的多媒体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课堂教学;整合
当前的教学多以一支粉笔、一本教材或几张幻灯片应付一堂课,这显然不能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多媒体技术教学能使教学过程变得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情境,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和质量。教学中要找到适应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方法,除了了解学生,还要了解教师。为此笔者对多媒体技术优化中学课堂教学进行了调查研究,希望对已经从事教育的工作者和即将踏上教师岗位的未来教师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贵州师大08级顶岗实习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85份,有效问卷278份,调查内容涉及“现阶段教师掌握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程度、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的影响、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等,对以上调查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处理。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2.1现在的教学是否需要使用多媒体技术
64.8%的顶岗实习生认为现在的教学需要用多媒体技术,其中认为非常需要的占了约35%,14.0%的实习生认为不需要,21.2%的实习生则认为无所谓。部分教师没有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中的意识,未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意义和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2.2顶岗实习生使用计算机的方式
实习生在工作生活中会接触计算机,但用于学习的人数较少,仅占32.3%,其中8.3%的实习生学习软件使用,10.1%的实习生练习打字,13.9%的实习生练习画画;而用于玩乐的人数却占到67.7%,其中上网人数占25.9%,玩游戏或娱乐人数占24.1%,与同伴交流的人数占17.7%。当问及“在教学中是否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一般不使用的人数占到43.5%,偶尔使用的人数占26.3%,经常使用的人数占30.2%。教学中不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原因很多。虽然很多学校已配备了多媒体教室,但有部分学校只是当作摆设,完全起不到信息化教学的作用。访谈中了解到学校多媒体未连接到因特网,甚至有的学校多媒体缺乏高质量的计算机教学软件。现有的学校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学习和使用计算机这一现代教学媒体的积极性。
2.3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对学生的影响
当问及“哪种方式进行授课最容易被学生接受”时,8.3%的实习生认为是多媒体教学,11.2%的实习生认为是小组讨论,20.1%的实习生认为是个人辅导,27.7%的实习生认为是传统教学,32.7%的实习生认为是传统和多媒体教学并用。
当问及“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最大优势有哪些”时,24.1%的实习生认为多媒体课件教学形式新颖,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有乐趣,248%的实习生认为多媒体课件教学使重难点变得更加直观易懂,277%的实习生认为多媒体课件教学表现形式多样,可以容纳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15.5%的实习生认为多媒体课件教学能提高教学的容量与效率,7.9%的实习生认为多媒体课件教学没有什么好处。根据统计结果可发现,大部分实习生认为多媒体课件教学直观、易于理解、能拓宽知识面、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情感、提高教学的容量与效率等。多媒体教学有种种优点,30.6%的实习生认为可用多媒体技术完全代替黑板和粉笔,但69.4%的实习生还是认为前者不能完全取代后者。
2.4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当问及“‘多媒体教学会增加自身的惰性,导致电子化满堂灌’您对这句话的态度是什么”时,26.3%的实习生认为多媒体教学不会增加自身的惰性,但73.7%的实习生认为会增加惰性。多媒体课件能把教学的过程直接在课堂上展示,所以有的教师课前不再认真备课,上课时简单地将课件放映,教学过程成了大量信息的罗列过程,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看课件、念课件的过程,无形中增长了教师的惰性。
三、建议
3.1对学校教师进行计算机技术培训
主要使教师了解计算机基本知识、Windows基本操作、汉字输入法、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多媒体计算机配置及使用等。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及设计教学过程。根据相关教材,通过集体讨论、交流、合作等方式进行培训,获得具体的教学案例。
3.2提高教师对“多媒体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
多媒体技术与课程整合应向纵深层次发展。根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1]可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四方面对教师如何利用教育技术提出全方位的指导和要求,使教师突破一般意义上对于教育技术应用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全面推动多媒体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应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过程进行适时辅助,努力发挥其最佳效应,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2]
3.3引进高质量的教学软件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关键在于要有符合教育教学特点的教学软件,从而能够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开发具有灵活性的教学软件,使这些软件直接面向教师,使教师能够根据不同教学特点组织教学。
3.4高效率使用硬件条件
就计算机辅助教学而言,从目前来看,一般要求计算机机房具有以下功能:课堂教学信息播放、教师与任一学生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小组讨论、教师能随时查看学生学习状况、屏幕监视及语音监听、远端遥控、学生独立操作。[3]
结论:教学媒体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既是教师的辅助工具,又是学生的认知工具。[4] 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必须要有现代化的思想与之相适应。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服务于教学时,我们应以学生为中心,会用、常用、妙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以及知识基础来设计教学课件。同时,应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5]让学生从心底里喜欢它,从而开创课堂教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1)
[2] 谢晓波,李少鹏.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J].才智,2010(4)
[3] 王梦.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若干思考[J].中国现代课程装备,2008(11)
关键词: 工程施工;科学;施工计划管理;研究
计划管理是通过计划来组织和协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项管理制度,公路施工企业的工程计划管理是企业平衡劳动、调配材料、调度设备、筹备资金等计划管理的基础。搞好施工企业的计划管理有利于领导部门合理布置人力、物力、财力,指导施工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广大职工明确目标,更好地发挥主动精神,有利于施工企业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搞好工程计划管理也是企业本身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素质和竞争能力满足建设方提
出的工期、质量、费用等要求。
近年来工程计划管理面临着很大挑战,有些项目因得不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征地、拆迁工作等不能按计划完成,致使个别标段施工进度严重滞后,建设方的中、长期计划得不到落实,施工企业也是面临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由此产生了很多问题,不仅相关方蒙受很大经济损失,而且也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由此就公路施工企业而言搞好工程计划管理及时调整计划战略,既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建设方的进度要求,又免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就显得尤为重要。计划管理有其多变性特点,当施工单位按承包合同组织进场施工后,由于征地、拆迁的影响、施工条件的变化、设计的修改、工程变更以及业主、监理对工程工期的要求等不可预见因素较多,这就造成施工企业的施工计划的多变性。因此,编制施工计划除了要积极可靠和留有余地外,还要迅速收集和分析变化的信息,及时调整计划,以便适应随时变化的新情况。计划管理在执行中调整的必要性:无论采用什么方法编制的计划,施工计划都只是一种设想文件,当工程施工计划交付实施之后,通常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计划实施条件的限制和影响。一个比较好的计划,因为考虑施工条件和各种变化因素的影响比较切合实际与周到,执行起来与实际出入
较少。但再好的施工计划方案,由于在施工过程中资源的供应、工艺方法和气候等因素不可避免地会随机变化,必然造成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发生偏差,如果这种偏差得不到及时的纠正,进度总计划目标的实现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要发挥计划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指导和控制作用,及时、有效地调整施工计划是必须的。也就是计划的合理性和均衡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计划的滞后性和局限性是绝对的,只有对计划进行及时的调整,才能使计划适应客观条件的变化。计划控制的原则:施工计划管理分为质量、工期、成本和安全四大目标体系,四者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前提,辩证统一。而其中工期目标在保证其他目标前提下,往往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
因此,对施工进度的控制决定着管理目标的成败。工程施工计划的调整:在工程施工进度检查过程中,一旦发现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不符,即出现进度偏差时,计划人员必须认真寻找产生偏差的原因,分析进度偏差对后续工作产生的影响,并采取必要的进度调整措施,以确保总体计划的实现。具体调整过程为以下几方面。
(1)分析产生进度偏差的原因。计划人员通常根据所收集的实际数据与计划数据进行比较来发现进度偏差,了解实际进度比计划进度提前还是落后,深入现场,进行调查,以查明原因。对于出现重大偏差的项目,计划人员必须汇报给主观领导,有企业的主观领导与业主沟通,作出重大计划的调整方案;同时对该项目的人员、材料、设备、资金等作出相应的调整,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2)分析偏差对后续工作的影响。当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产生偏差时,在作必要的调整之前,需要分析由此产生的影响,例如对那些后续工作产生影响、对总工期有何影响以及影响的大小。
(3)确定影响后续工作和总工期的限制条件。在分析了对后续工作的影响之后,需要采取一定的调整措施,此时应首先确定进度可调整的范围,以及总工期允许调整的范围。
(4)采取计划调整措施。相关方为保证调整后计划的有效实施,必须采取相应的经济措施、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合同措施等,以保证最终任务目标的实现。施工企业的计划管理的关键应搞好里程碑事件的管理。发生里程碑事件的原因除一些自然灾害影响施工计划落实以外,一般为征地、拆迁及变更问题的影响。合同规定该问题一般由业主负责解决,但由于一些沿线的乡镇、村委会、通讯、电力部门等对赔偿问题与业主意见不一致,造成问题复杂化,致使
这些问题迟迟不解决。作为施工企业应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而不能一味的等靠,甚至不与业主沟通随意撤出。如此不仅影响本单位形象,也给解决问题增加难度。
二、施工计划的重要性
在过去的工程建设中,有时会出现施工时间超过期限,耗费资金超过预算,造成企业亏损,所建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低下。究其原因,从企业的内部管理来说,人们经过长期的工程实践认识到,只在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之初,就针对企业的发展经营目标,认真制订完成工程项目的实施计划,并在施工过程中,以此计划来指导、检查和调节具体的施工活动,才能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为了充分发挥施工计划的作用,每一具体计划都应认真制订、实施和调整。工程性质规模、工期要求。了解施工条件和劳动力、机械设备、材料等资源情况。
(二)均衡、科学地安排计划
综合平衡是计划管理的核心,也是计划工作的基本方法。要统筹兼顾全面考虑,搞好施工任务与劳动力、机械设备、材料供应之间的平衡,科学合理地安排人力、物力。
(三)积极可行,留有余地
所谓积极,就是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潜力,运用各种技术组织措施,使计划指标具有先进性。所谓可行,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计划的可行性,使计划留有充分余地,防止指标过高而挫伤执行者的积极性。
(四)计划指标要明确具体
做到长计划、短安排,年度计划要保证合同工期的要求;季度计划要保证年度计划的完成;月份计划要保证季度计划的完成;避免各类计划之间的脱节。
(五)突出重点
一般工程应受重点工程的制约;附属工程应受主体工程的制约;单位工程计划应受项目总进度计划的制约。
(六)计划的内容及要求
项目经理部计划人员应依据合同、施工组织设计和甲方的有关要求,以及施工的客观条件,负责编制所辖工程项目的月份施工计划和季度、年度建议施工计划,内容要准确、完整,分清投资和建安数量,如有变更的项目,合同数量有变化的要及时做好调整。应根据所施工的工程项目按章、节进行编制施工计划,章、节内容包括主要施工项目的数量、产值(土石方、桥、隧、涵要进行折合),最后以书面的形式对所施工的项目进行形象说明,特别应提出本期计划中按合同工期即将完工的项目。概况总结上期计划的执行情况,对未完成的项目要分析出原因,以便领导及时采取措施,并附质量、安全保证措施和技术措施。
关键词:可持续策略 参数化 建筑设计
Abstract: the author of the a point, any architectural design, nature is the architect on the building with the purpose of understanding. But the parametric design is from Cognition Intermediary -- architectural design tool angle definition. This study focuses on sustainable strategy under parametric design.
Key words: sustainable strategy, parameterization, architectur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
1.可持续策略下参数化建筑设计的本质
从对建筑认识的角度来看,参数化设计可以认识任何问题,也就相当于没有认识问题;可以是任何建筑设计,也就不是某种确定的建筑设计。再回到工具的角度,参数化设计的特殊性,就在于使用参数化工具,能够表现一般工具所不能表现的建筑构配件形状及其空间位置关系。然而归根结底,参数化设计不回答本质——建筑认识的问题。
而可持续建筑设计可以直接从本质上定义。从本质上讲,可持续设计就是建筑师对与建筑相关问题有目的的认识,尤其是对建筑中与可持续相关问题有目的的认识;前者将可持续设计与非建筑设计区分开来,后者将可持续设计与其它非可持续设计的建筑设计区分开来。
可持续设计与参数化设计,是建筑设计按不同标准分类的产物,类似“大学生”与“四川人”,两个概念划分标准不一样,因而没有可比性。但是两者确实又有相同或相异的地方,并统一在一类建筑设计中。
2.可持续策略下参数化建筑设计的意义
2.1对于参数化建筑设计
参数化建筑设计是从工具角度定义的,它本身并不能回答任何“认识”的问题,就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在漫无目的地游荡。而可持续策略下的参数化建筑设计,赋予了参数化设计以可持续的内容,使参数化设计具有了崭新的灵魂,从而构成一个完整而鲜活的认识。
参数化建筑设计,由于其工具的先进性,目前被广泛用来设计新颖的建筑表皮、建筑形态和建筑空间。诚然,形式和空间是建筑师永恒的追求,如果使用参数化工具,能够有助于建筑师设计新的形式和空间,这本身也就是参数化工具的一大功劳。但同时还应该看到,参数化工具的潜力还远远没有被发掘,特别是其对部分非线性问题的解决,与可持续问题中的通风、采光等,完全可能发生联系;如果是这样,将极大的提高建筑师解决这些问题的效率。此外,由参数化设计带来的建筑师对线性思维和非线性思维的认识,对于发现和分析像通风、采光等自然界非线性问题,无疑也将有极大帮助。
即使是为了创造新的形式和空间,用可持续策略去指导,也能使参数化设计获得更多的设计源泉。目前,用参数化工具单纯为了形式而创造形式,确实可以有相当庞大的“数量”;但是这些形式能用在建筑中的,具有一定“质量”的,却并不多。所以,参数化建筑师目前面临的一个尴尬就是,他们能用参数化工具和手段设计出大量形式丰富、独特、新颖的工艺品,却很难将这些形式“套”到建筑中。那么换个角度,如果参数化建筑师跳出这个为了形式而形式的惯性思维,转而向可持续策略寻求创新点,或许能产生出新的有“质”有“量”的形式。事实上,像国内建筑师王振飞,仅仅是用参数化工具和手段设计于家堡工程指挥部
大楼的立面,由于考虑了采光这一因素,也创造出了非常新颖和独特,同时又极具内容的表皮。
2.2对于可持续建筑设计
可持续建筑设计,无疑是极具理性的建筑设计,在作为技术和艺术结合的建筑设计中,它偏技术的成分非常明显。极端的看,可持续建筑是离“居住的机器”最近的建筑。也因为这一点,可持续建筑在建筑美学上,极易遭人诟病。比如剑桥大学马丁中心可持续建筑专业博士郝林,在《世界建筑》2004 年08 期和 09 期的英国可持续建筑专辑篇首语中指出,“整体上讲,除了个别的案例外,现今可持续营造的美学状态是相当令人失望的。宣称是绿色营造的案子,往往会呈现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状态:第一种是‘看上去很绿’,虽然充满了绿色建筑的语汇,却可能与本质毫无关联;第二种是把可持续营造仅仅当作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处理,而忽略了技术内涵在建筑性上的表现。”
3.可持续策略下参数化建筑设计的过程
对于一次具体的可持续策略下的参数化建筑设计,其过程大致如下;
3.1发现建筑中的可持续问题
建筑中的可持续问题,一般说来就是通风、采光、遮阳、采暖、降温等问题。由于项目所在位置的气候、纬度、场地、周边环境等条件不同,在不同的建筑设计中,这些问题有轻重之分;即使在同一个建筑设计中,由于上述条件对建筑影响程度各异,这些问题也有主次之别。
从哲学的角度讲,这些问题构成了可持续设计的矛盾体系;而进一步的讲,在这一矛盾体系中,必然存在处于主导地位的主要矛盾。所以,在可持续策略下的参数化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师考虑这些可持续问题,一方面要认识到所有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切忌主观遗漏;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要在这些问题中找出主要矛盾。
当然,理想情况下,建筑师应该无论主次,对所有这些问题都进行全过程的认识。但实际操作中,这些问题之间往往会互相掣肘,比如在寒冷地区,通风常常会与采暖相冲突,而面面俱到容易导致解决主要问题的不彻底;同时,由于可持续问题认识的复杂性,要对全部问题都进行全过程认识,会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建筑师对此也需要做出权衡。然而无论如阿,先认识主要问题,之后有条件再认识其它问题,与认识所有问题也并不矛盾。
要在这众多问题中发现出主要问题,建筑师可以通过现场踏勘、查阅气象数据、考查当地传统建筑,以及调研当前周边建筑使用情况等方式获得一手资料;在这基础上,建筑师通过比较和判断,可以发现主要问题。
3.2借助可持续策略分析问题
以分析通风为例,建筑师一方面要认识通风的自然规律。比如形成通风的根本原因是空气的流动,而引起这一流动的外力一般可分为风压和热压。除了受外部风速和风量的影响,风压通风又与风场的形状和大小有光,风场形状越狭长、风场体积越小,风压通风越猛烈;而热压通风又与进出风口的高差、温差有关,进出风口高差越大,温差越大,热压通风效果越显著。
另一方面还要认识人在风环境中的活动规律。一般说来,适宜的通风可以促进人体体表水分蒸发,可以清洁空气从而有利于人体呼吸,这些因素是人对通风的普遍需求。但是在炎热地区和寒冷地区、潮湿地区和干燥地区,人对通风的需求又有各自的特殊性。以人在炎热地区的风环境中活动为例,通风带来的体表水分蒸发会吸收热量,从而增加人体舒适度;但风速过大,又会造成体表水分大量流失,增加人体供水负荷,造成舒适度降低。再以潮湿地区为例,通风有助于清洁和干燥空气,防止霉变;但风速过大,又可能带来温度降低,增加供暖负荷。在认识以上两个规律的基础上,分析通风剩下要做的,就是用第一个规律指导布局墙体、窗户、楼板,以及它们围合成的空间,使在这里面的通风尽量满足第二个规律。
3.3借助可持续策略和参数化工具解决问题
在上一过程中,满足第一个规律要求的墙体、窗户、楼板等布局,绝不是一次就能成功,它需要建筑师反复修改调整,排列组合。而所谓解决问题,也就是在这些排列组合中,通过比较、判断,找出尽量满足第二个规律的最优方案。
参数化工具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事实上在分析问题的末尾,或者叫解决问题的开头,也就是对“墙体、窗户、楼板”进行“反复修改调整,排列组合”时,就已经开始了。
参考文献:
[1]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新思维(上),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3,(4):6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