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际贸易研究方向范文

国际贸易研究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贸易研究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际贸易研究方向

第1篇:国际贸易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纺织品;出口;国际贸易;影响;经济学

一、成本、价格与数量方面

在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以“成本、价格、数量”为基点,我国纺织品出口中国际贸易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贸易形式日渐多样化,抬高产品成本现象普遍化,进而,在提高产品价格的基础上,动态控制产品进口数量。由于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出现各种贸易壁垒,比如,绿色贸易壁垒、技术贸易壁垒[1]。随之,生产技术、劳工待遇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就我国来说,纺织品企业也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有效满足这方面的客观要求,为了有效打破技术壁垒,必须注重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同时,在纺织品原料来源、质量方面,部分进出口国家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大幅度增加了纺织品成本,纺织品价格也进一步提升。对于这方面来说,所采取的保障对策:关税、配额以及反倾销都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纺织品的价格,防止我国在纺织品出口市场中占据低价竞争优势,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在此基础上,本文作者借助相关曲线图,以“成本、价格、数量”为基点,从经济学层面客观分析了我国纺织品出口中国际贸易环境的影响,在(A)图中,S、D两条线分别指进口国国内纺织品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国内均衡价格、产量分别指图中的P0、Q0。由于我国纺织品物美价廉,该国家纺织品价格也有所降低,即P1,在低价影响下,该国纺织品厂商也适当减少了供给数量,即S1,但社会大众在这方面的需求量并没有减少,还有所增加,出现供不应求现象,需求、供给二者间出现缺口,这就需要我国出口的纺织品进行填补,有效满足社会大众在纺织品方面的客观需求。同时,在进口国贸易保护对策影响下,我国纺织品成本有所提高,进口国家纺织品市场中,纺织品价格有所提升,即P2,在该价格作用下,进口国纺织品生产量有所增加,国内对纺织品需求量有所减少,纺织品供应缺口发生了变化,即D2-S2,随之,我国纺织品出口量也有所减少,这是因为该进口国纺织品生产企业也能提供相应的纺织品,出现了贸易转移,其他价格更低的供应国来补充对应的贸易转移量。在(B)中,我国纺织品供给线、需求线分别为S0线、D线,随着国外市场纺织品价格持续上升,进口国在纺织品方面的需求量明显减少,导致大部分纺织品又流入国内,导致我国纺织品出现供给过剩的现象,纺织品价格大幅度降低。对于我国纺织品生产企业来说,一旦出现供给过剩问题,必定会减少纺织品生产量,生产规模日渐缩小,纺织品成本增加,纺织品供给价格也有所增加,进而,随着纺织品出口量日渐减少,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也受到严重的影响,不利于其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不利于其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贸易条件方面

站在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如果采用贸易限制实对策,我国纺织品出口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不利于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会增加其出口成本。如果只有两种商品,纺织品和一种其他商品,我国出口纺织品的同时需要进口该类商品,另一国和我国进口的商品整好相反。一旦实施贸易措施,短时间内,由于贸易条件受到限制,我国纺织品出口量会大幅度减少,出口的一些纺织品又会流回我国,纺织品出现供过于求现象,纺织品市场中纺织品价格会大幅度降低,其出口价格也会低于之前,贸易条件处于恶化状态,纺织品出口收益迅速下滑。这是因为在实施贸易措施之后,从我国进口纺织品的国家将会从其他国家进口纺织品,甚至依靠自身纺织品企业生产纺织品,会进一步扩大纺织品生产量,我国向该国出口的纺织品必须转向第三方市场。站在长远的角度来说,我国纺织出口企业会受到严重影响,纺织品进口国对其需求量不断减少,我国纺织品出口部门也无法处于正常运营状态,贸易条件会进一步恶化。

三、技术创新方面

站在客观角度来说,如果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长期受到贸易保护刺激以及压力,纺织品出口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极有可能被激发。就我国而言,属于最大的纺织品生产以及贸易国家,但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国民消费意识不强,纺织品出口企业也不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在纺织品出口贸易方面,发达国家极易采取相关贸易措施使我国纺织品出口受到影响,比如,技术法规、卫生检疫制度[3]。在复杂多变的贸易环境背景下,我国纺织行业也会意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纺织品生产整体效率与质量,大幅度降低纺织品生产成本,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不断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想要有效突破各贸易壁垒,必须将技术创新放在核心位置,通过不同途径不断提高自身技术创新水平,提高纺织品整体质量,避免受到纺织品各类贸易限制影响。在残酷的纺织品贸易环境下,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也必须转变自身运营理念,加大自身技术创新力度,也就是说,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以及纺织品产业技术创新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四、结语

总而言之,站在在经济学角度来说,我国纺织品出口中会受到国际贸易环境深刻影响,体现在不同方面,成本、数量、贸易条件、贸易流向等方面都会产生消极影响。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政府部门以及纺织品出口企业都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要根据纺织品贸易环境,立足基本国情,构建“安全、稳定”的出口贸易平台,纺织品出口方面要强化自身品牌战略意识,加大自身技术创新力度,采用“走出去”等战略方针。以此,避免我国纺织品出口受到各种贸易壁垒影响,确保一系列纺织品出口贸易活动顺利进行,增加纺织品出口量的基础上,减少自身成本,提高自身经济效益,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促使我国纺织品行业与国民经济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小燕.我国纺织品出口如何应对绿色贸易壁垒[J].科技资讯,2014,35:215.

[2]王丽萍.中国纺织品进出口贸易引力模型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12,06:56-64.

第2篇:国际贸易研究方向范文

摘 要:回顾了贸易保护主义和TBT的相关理论,结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现状分析所受TBT的不利影响以及遭遇TBT的原因。最后从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三方面为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出口应对TBT提出了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TBT);纺织品;服装;出口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106-02

1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技术性贸易壁垒却很快成为国际贸易中的新兴贸易壁垒,发达国家以关注人类健康与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保证产品质量等合法目的为由,以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种种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措施为手段,为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设置障碍。所以,立题研究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对于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稳步进行行业结构调整,促进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出口创汇的持续、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TBT的相关理论

2.1 TBT的含义和发展

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简称TBT,是指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为由,采取一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措施,这些措施成为其他国家商品和服务自由进入该国市场的障碍。

20世纪70年代,TBT占非关税壁垒的10%-30%左右。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TBT给国际贸易造成的障碍占各种贸易壁垒总和的比重,已经上升到80%左右。TBT成为越来越主要的非关税壁垒。

2.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名目繁多,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技术标准、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包装和标签、信息技术性贸易壁垒、标准国际化、绿色壁垒。

2.3 TBT的经济效应分析

从短期来看,TBT造成了进口国市场准入障碍,增加了出口国企业的成本,从而产生相当于一定关税水平的进口替代效应。对那些竞争力较强的企业来说,它们能够较快地通过技术创新来突破TBT的限制,从而使得自己的产品竞争力更强,国际需求增加,同时又帮助它们扫清了出口国内的部分竞争者,强化了他们的垄断地位.从这个角度来说,TBT还起着优化出口国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的作用。

3 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状况分析

3.1 出口规模分析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纺织服装业是中国出口创汇的支柱性产业。

表1 2000年-2007年纺织品服装行业的

进出口规模调查表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2000-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海关统计数据计算得出。

3.2 出口结构分析

按照我国出口的国别和地区分析,根据海关统计,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占出口总量的70%。

3.3 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构成分析

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构成看,2005年出口产品中,合资企业生产占39%;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出口313.64亿美元,占27.34%。民营企业正以其强劲的生命力,成为中国纺织品服装参与国际竞争的生力军。

3.4 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力分析

从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竞争力上来看,我国在化纤、丝绸、服装等劳动密集型的传统领域最具竞争力。而在资本密集型的新型纤维和面料、纺织机械、染整、工业用纺织品等领域,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此外,零售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生产企业的信息化以及品牌管理与营销也是中国纺织企业的弱项。

4 TBT对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影响

4.1 TBT对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不利影响

TBT对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不利影响包括以下几方面:纺织品服装行业收益降低、手续复杂、费用昂贵,大大增加成本、不利于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失业,给社会造成巨大压力、不利于国际贸易关系的发展。

4.2 TBT给我国纺织行业带来的机遇

我们不得不承认TBT是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经济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主要包括:促进我国纺织业的技术进步、有利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我国纺织服装产品标准体系的建设。

5 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遭遇TBT的主要原因分析

5.1 来自国际方面的因素分析

国际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原因:外国保护本国纺织品服装市场的需要、发达国家环保、安全与健康意识加强、WTO相关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被滥用。

5.2 国内纺织服装行业方面分析

国内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原因:我国出口市场过分集中,对国外市场依赖性较大、以低端产品为主,缺乏品牌竞争力、国内纺织服装行业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差距较大、缺乏快速反应机制和预警机制。

6 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应对TBT的建议

6.1 政府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应对TBT:加强跨国交流与谈判,尽可能削减TBT,保护自身的权益;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和引导产业升级和健康发展;规范标准制定,推进国际标准互认工作,与国际标准接轨;建立健全快速反应及预警机制。

6.2 行业组织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6.2.1 完善组织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纺织品服装行业组织建设还不完善,服务意识较差,未能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引导作用。应该加强纺织行业协会建设,形成权威性和凝聚力。此外,行业组织应该增强服务意识,及时向企业传递信息,并积极为维护企业的利益提供完善的服务。因为以权威性组织的形式出面应对TBT将会比企业单独应对收到更好的效果。

6.2.2 参与标准制定,积极与国外检测机构合作,制定国际认可的检测标准

6.2.3 启动自律机制,规范行业竞争,从根本上减少贸易摩擦

针对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出口市场集中,产品附加值低的特点,纺织行业协会应配合国家政策,引导和规范企业出口,鼓励企业出口市场多元化,形成行业自律机制,维护公平竞争。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大量出口低劣产品冲击市场,从根本上减少贸易摩擦,而且有助于我国纺织服装业的产业升级。

6.3 企业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6.3.1 企业梯度发展,促进产业升级

有实力的企业应加强控制销售渠道,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品牌知名度以获取更多附加价值,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分散对美日欧的市场依赖性,扩大出口销路。

实力中等的企业应注重加强自身技术力量建设,加强企业品牌营销,积极关注国外TBT动态,加强企业环保意识,提高生产效率,以降低和防范国外TBT带来的风险;扩大销路,分散风险,减少贸易摩擦。

实力较弱的企业应找准自身定位,选择合理的细分市场,可以给国外品牌做代工,也可以做国内品牌的加工方。在加工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积累经验和资本。同时要尤其关注TBT动态,避免大量出口低劣产品冲击市场、加剧贸易摩擦。

6.3.2 熟悉WTO规则,参与标准制定,积极应对歧视

6.3.3 加强环保意识,提高技术水平

发达国家滥用TBT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利用知识产权保护、信息TBT等方式限制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我国企业要从根本上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加快科技创新,加强环保意识,突破TBT的束缚。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科技水平、加强环保认证,是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突破TBT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出口商品技术指南(针织品)[G].2005.

[2]谷祖莎.贸易技术壁垒中技术标准问题研究[J].技术经济,2004,(12).

[3]Kenneth A. Reinert.“Give us virtue,us virtue,but not yet”. World Trade. 2000.

第3篇:国际贸易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中小型外贸企业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0-0137-02

作者简介:杨芳,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东方学院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周静,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徐生华,男,黑龙江双城人,讲师,研究方向:学生就业;李建军,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电子商务。

一、中小型外贸企业所需人才的特点

黑龙江省地处内陆,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外贸发展相对沿海省份比较落后,省内外贸企业数量较少且规模较小。黑龙江省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实习、就业的市场供大于求,因此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去外省中小型外贸企业就业。因此,本课题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了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了多家中小型外贸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一)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通过调查发现,中小型外贸企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进一步提高,其不仅熟悉国际贸易实务、了解贸易法律和国际贸易惯例,还要精通一门外语(即具有熟练的听说能力)及计算机(掌握WORD、EXCEL和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即一专多能的外贸人才是中小型外贸企业特别急需的。此外,企业还特别注重外贸人才的实践能力。

(二)注重外贸人才沟通和开发客户的能力

通过调查发现,中小型外贸企业对外贸人才除注重专业能力外,更注重其具有较强的沟通和开发客户的能力。外贸从业人员的工资薪酬直接与客户的数量、订单的金额挂钩,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外贸从业人员的能动性。

二、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外贸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

(一)完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可简要概括为基本知识够用,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具备就业竞争力。

1.基本知识够用

企业在招聘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时,对其专业能力要求较高。经过对黑龙江省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发现,企业比较注重的是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如运输与保险、商检、索赔、仲裁、外贸函电、国际结算、海关实务等)、熟悉国际贸易法律及惯例。所以,具备扎实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和具有相应的职业技能是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夯实专业基础,不断更新和拓展知识领域,紧跟时代与科技发展的前沿,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从而在未来的外贸工作中发挥优势,扬长避短。

2.实践能力较强

外贸企业对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较高,通常希望应聘人员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熟悉外贸业务流程、熟练填写外贸单据、实际操作能力强,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尤其是中小型外贸企业,由于条件和资金所限,不愿意再花费时间和资金培训业务员。因此学校教育必须着重加强学生专业素质的训练;学生也必须熟知将要从事的行业的背景和特点,努力掌握相关技能,使自己能够学有所长。

3.综合素质较高,具备就业竞争力

经过调查发现,黑龙江省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外贸企业特别注重员工寻找客户的能力和与客户沟通的能力,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外语听说能力,而且还必须了解某一国家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和相关法律,尊重其,具有跨文化沟通的能力,以此增加就业竞争力。

三、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外贸所需人才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系统的理论功底,同时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加强国际贸易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可采取如下措施:

1.聘请外贸行业的业务骨干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主要讲授外贸实训课程,同时培训校内现有师资,提高其业务水平。

2.选派教师到外贸企业实习,参加企业的实际工作;同时选派教师到知名大学的外贸专业进修,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参与同行的业务交流会和教学研讨会,提升自有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沟通能力是当前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的重点。

1.重视校内实践教学

校内建立外贸综合实训室,通过仿真实训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训教室内设置进出口公司、银行、海关、货代公司、保险公司等模仿实体企业和机构,让学生亲身操作,使学生熟悉外贸业务的每一个环节。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加深学生对外贸业务流程的了解,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已学到的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就业竞争力。

2.与省内外外贸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由于黑龙江省外贸企业数量不多,使得学生在省内实习和就业的机会较少。针对此种情况,学校可以把学生实习的单位延伸到外省中小型外贸企业,与省外外贸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努力达到双赢。这样不仅使学生提前上岗,接触真正的工作岗位,熟悉工作环境和流程,同时学生在实习外贸企业得到了培养和锻炼,为学校培养合格的外贸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3.增加“商务谈判”和“商务礼仪与演讲”等辅课程的教学内容

通过“商务谈判”和“商务礼仪与演讲”课程,教会学生在商务沟通方面应掌握的技巧。通过校内实训和课外兼职等方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待人接物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韦霞.我国外贸人才需求状况与培养问题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12).

[2]王秀霞.高职对外贸易人才培养与中小企业需求研究[J].改革与开放,2009(11).

[3]杨芳,崔磊.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北方经贸,2010(3).

第4篇:国际贸易研究方向范文

在全国各省市中,广东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位列第一,达到了 116.3亿美元。上海位第二,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达到60. 43亿美元。上海和广东作为中_经济的领头羊,许多行业都是处于全W领先地位,尤其是制造业,而且在实施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中,也还是以制造业为主。

在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很长一段时间企业在贸易中的作用是被忽视的。

传统贸易理论关于企业的描述仅有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新贸易理论中虽然将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引入国际贸易分析中,但企业还是同质的(homogeneous)典型企业,即所有企业都从事出U。然而,近十几年的贸场理论研究表明,企业是异质的(heterogeneous),为什么一辟企业从事出口而另-些企业不从事出口?为什么有些企业选择通过出口进入海外市场,而有些企业选择FDI?对上述两个问题,异质性企业理论从新的角度给予了解释。

Melitz首次通过异质企业模型将上述研究规范化,出现了以企业异质性为特征的新-新贸易理论(New-New Trade Theory)。

新-新贸易理论是同际贸场理论的前沿,能够很好的解释当前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的现实情况,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思路和研究方向。该理论主要分为两个研究方向,以Melitz (2019)为主导的方向主要探索企业的国际化路径选择,又称为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Heterogeneous-Firms Trade,简称HFT);以Antras (2019)为主导的方向主要研究企业全球组织生产抉择,又被称为企业内生边界理论(Endogenous Boundary Theory of the Firm)。而从现有文献来看,该理论还处于发展初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证方面都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关于异质企业的理论假设需要更加详细的企业面的数据来进行检验。

本文将沿着Melitz的研究方向,从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山发,就企业生产率与出口、对外直接投资之问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分析,通过采用上海和广东制造业上市公司的企业层而数据,来重点考察企业生产率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本文为我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

1.2本文的研究内容

本文首先阐述了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产生及其主要研究内容,为本文的研究奠足了理论基础。接着论文结合上海和广东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特点,进一步探讨对外直接投资与企业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本文将通过实证分析给出相对明确的结论,为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决策上的支持和指导。

第1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异质性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难点及解决办法,并对本文的框架和结构做出相关的说明。

第2章是文献综述部分,是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总结,首先简单介绍了不同文献对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研究假设、理论框架等相关内容的分析,为本论文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接着对有关异质性企业生产率与出口、对外直接投资之间关系的论证,进行相应的回顾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的实证假设。

第3章是分别对上海和广东省的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做出了分析,通过对这两个典型区域的相关研究,来发现这两地实施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劣之处,从而为我国企业今后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4章是本文的实证研究部分,首先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对两地出口企业与FDI企业的生产率进行比较,从而来验证HMY模型的相关结论,即FDI企业的生产率要高于出口企业。然后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FDI企业的生产率,即为什么FDI企业的生产率要高于出口企、Ik,是自我选择效应还是学效应的结果。

第5章根据实证分析结果,进行相应的分析,对企业生产率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做出总结,并对我国企业制定走出去战略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1.3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框架

1、文献研究法第1章的研究动态和第2章的文献综述,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在前期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异质性在主要贸易理论中的体现进行了回顾和归纳,为本文的实证分析提供理论支持。

2、定性分析法

第3章主要运用了定性分析法,通过对相应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来说明上海和广东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一些不同之处。

3、实证分析法

第4章是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从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度出发,在己有的研究基础上,对企业异质性与企业国际化经营选择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的实证分析。首先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来验证FDI企业的生产率要高于出口企业。

然后通过回归分析,解释为什么FDI企业的生产率要高于出口企业,是自我选择效应还是学习效应的结果。

以下是论文的研究框架:

第5篇:国际贸易研究方向范文

摘要:国际贸易作为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紧密的专业,很多高职院校都设立该专业,但是随着专业化趋势的不断延伸,高职国际贸易的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质量良莠不齐。在社会对专业化要求不断提高的趋势下,必须对高职国际贸易课程进行整理。本文主要从高职国际贸易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高职国际贸易的课程整理思路。

关键词:专业化;趋势;高职;国际贸易;课程整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合作不断加强,社会对外贸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倾向于专业化。高职教育作为培养专业技能的主阵地,开设国际贸易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学生系统化的培训,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外贸相关的现实经济问题,但是从目前高职院校在国际贸易的教学课程来看,与我国国际贸易对专业化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的发展趋势不协调,课程教学上有待整理,以突出高职教学特点,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一、高职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一)不符合高职教学的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以及中职教育均不不同,高职教育是属于高等教育的一种。高职教育既注重实践性与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又注重对学生所学技能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高职国际贸易的教学目标也是如此,但是目前来看,高职国际贸易的课程教学内容仍旧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轻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没有体现与专业化趋势相适应的特点。高职国际贸易所选用的教材一般与本科专业所使用的教材一致,其中大部分是理论知识的讲解,对本科专业的学生是重点学习内容,但是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其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不符合高职课程适用、实用的要求,另外,高职国际贸易对实践课程的设置十分有限,同时实践教学的资源也相对短缺,致使高职院校在国际贸易专业上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一直处于空白状态,这些都不符合高职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兼顾实践与理论培养理论技术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二)课程教学内容滞后,与职业资格证缺乏联系

很多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所采用的教材相对较老,对于近年来国际贸易领域的新发展趋势、新发展特点、新问题等方面都缺乏讲解。如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颇为显著,但是旧的国际贸易教材的理论方面没有涉及对该问题的讲解,教材内容缺乏及时的更新使得课程教学内容相对滞后,这不符合专业化趋势的内在要求。

另外,对高职院校而言,很多专业都会设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会计专业的学生需要考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计算机专业的需要考计算机等级证书等,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在于要求学生在具备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着重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践工作的基本技能和高新技术,既要求学生获取毕业证书,又要求学生考取相应的专业等级证书,这种“双证制”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但是目前高职国家贸易课程教学与商务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缺乏有效的联系。本身高职教学较本科教学少一年,如果在课程设置与专业资格证书的考取上不能区别于本科,那么高职学生在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的市场上将缺乏竞争力。

二、基于当前专业化趋势的高职国际贸易课程整理思路

在当前专业化的趋势下,高职国际贸易课程整理思路应该兼顾对学生理论知识与操作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以后的从业、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以就业为导向,注重课程教学与现实需要的衔接

高职教育应该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夯实基础,培养应用,突出技能,以学生就业为基本导向,这应该成为高职国际贸易课程整理思路的核心。调查表明,很多高职毕业生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够紧密,毕业生难以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所授课程知识难以满足企业对专业化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在国际贸易课程整理中,应该以就业为基本教学导向,从学生的职业岗位诉求出发,立足于社会发展需求与企业对专业化与专业技能的需求,注重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与强化,加强课程教学与现实需要之间的衔接,研究制定符合专业化要求与市场需求的课程教学内容,使之能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要求。

(二)更新教材内容,“课证融合”的技能型课程设置

国际贸易课程是一门需要与国际贸易发展脉搏相一致的课程,其发展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与过去相比,如今的国际贸易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今多以多边贸易为主要国际贸易关系,双边贸易在国家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弱;国际贸易的政策已由自由贸易、保护贸易政策转变为协调管理的中性贸易政策等。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之后的贸易经济体系、贸易政策、贸易关系等方面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因此应该不断更新教材内容,使教材内容也与时展同轨。

另外,培养实用的技术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更是高职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区别于本科教育的具体体现。在实现了有针对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方向,更新了教材内容之后,接下来需要检验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是否符合专业化的趋势与社会需求,而检验的重要标准应该以行业从业资格证书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高职国际贸易教学应该强化与商务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联系,有针对性地加强培养与国家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专业能力,做到有的放矢,增强学生对行业资格考试的适应性。课证融合的考核模式不仅能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重视,而且也能提升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从而能更快适应行业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与社会的需求。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社会对专业化要求日益严格的趋势下,高职国际贸易课程整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合作,从而以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作者单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姚文宽.基于岗位群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J].广西教育,2013(15).

[2]廖益.高职国际贸易课程评价改革探讨[J].大家,2011(10).

第6篇:国际贸易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行业课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010-02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旺盛,与之相适应,全国过半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都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市场供需两旺。但是,21世纪以来,我国出口产品的类型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进口产品增长迅速。而传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仍然以贸易流程模式为主,无法适应现在的市场需求。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形势极度恶化,中国的对外贸易遇到重大挫折。这两方面因素严重影响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一是总体人才需求量减少。二是人才需求出现结构性改变。这导致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困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2011年成为红牌警告专业。这种局面逼迫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作为地方院校,其目标应该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应用型人才。21世纪以来的国际贸易行业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及湖北省的对外贸易重点产品已经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变为高科技产品。高科技产品贸易已经占到我国对外贸易的50%以上。在这些技术含量高的行业从事外贸首要的要求是懂产品,懂技术。而我们的传统教学方案仍停留在外贸这个“表”上,没有深入到行业技术这个“里”。只有外表而无内核。这导致高科技企业往往从工科学生中招英语好的进行培训来从事国际贸易。在此情况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必须进行行业课程的设置。

二、地方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

地方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就本校而言,在培养模式上将加强行业和实践课程设置,重点打造湖北省地方经济发展所急需的机械、信息、生物工程等行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立系列完整的企业实践基地,与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量开设实验实践课程。实施“2+1+1”的人才培养方案。

“2”是指国贸专业学生入校后的第1、2学年共四个学期主要进行理论和实践能力共进的培养。在理论课程中加入案例教学、调查研究等实践性课程教学,教师由课堂主导转变为课程辅导。改变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其中第1、2学年的培养方式又分为:

第1学年主要做专业学前教育,指导学生认识本专业,重点做英语教学和经济类课程教学,狠抓学风建设。第2学年至第4学年实行专业导师负责制。每个专业导师负责所分配的学生的所有实践活动,包括课外研究、实习、毕业论文等。第2学年主抓学生的理论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第一个“1”是指第3学年进行行业分方向教学,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课程设置上分3个行业各开设4-6门行业课程,使学生既掌握国际贸易这个表皮,也掌握行业知识这个内核,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进行学生的创意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在学生中普及创业教育,挑选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创业辅导,组建公司,以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进行创业孵化。第二个“1”是指第4学年进行校内加校外实践教学。校内实践以学生创业公司为依托,带动全体学生进行行业经营实践。校外实践以基地实习为主,学生自主实习为辅,到各行业进行实习,撰写实习报告,并结合实习内容撰写毕业论文。使毕业论文理论联系实际,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1.开设服务地方经济的行业课程。行业课程的重要性已经在现在的就业市场上反映出来。根据前期的调研,企业普遍需要的是懂行业知识和国贸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来看,在行业选择上重点放在机械、信息、生物制药上,另外对服装与纺织业也进行调研,如有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将开设服装与纺织品行业课程。

2.加入创业课程。在大三、大四开设创业课程。在大一、大二重点抓理论学习和调研能力的培养的基础上,大三开设创业课程,培养创业精神和能力。挑选有创业意向和较成熟的创业思路的同学进行创业重点扶持,作出创业特色来。

3.课程的国际商务化和国际化。西方国家一直以来都是只有国际商务专业,没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商务专业强调的是对整个商业流程的掌握和国际化运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趋势是被国际商务专业所取代。教育的国际化在中国已经反映明显。本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也要适应国际化趋势,一是加强课程的国际商务化。二是加强课程的国际化教学。(1)专业课的国际商务化。国际商务专业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进行了扩展。专业课程涉及到各类法律、管理、财务、企业运营等。本次教改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作出适当调整,加入国际商务课程,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向国际商务专业的转型做准备。(2)课程的国际化教学。现在的国际贸易主要交流语言是英语。学生的专业英语教育要进一步强化。要建设双语教学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对专业英语课程采取小班化教学,鼓励专业课程双语教学。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学习第二外语。

四、配套措施的改革

教学理念、内容、方法的改革要有必要的配套措施。这些配套措施主要从如下几方面来进行改革。

1.实行专业导师负责制。在专业学习上,老师和学生相互之间都不是很满意。主要原因是缺乏专业和学术沟通。教师只管课堂教学,学生认为教师就是上上课而已。学生不会做研究,不会应用所学知识,教师认为是学生水平太差。二者之间缺乏深入的专业和学术沟通。鉴于此,本校国贸专业计划实行专业导师负责制。自第3学期开始,根据老师和学生的研究兴趣进行双向选择,将每个学生分配給专业导师,由专业导师负责所指导的学生的所有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用3年的时间来进行师生间的充分的学术交流,增进相互理解,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水平。

2.完善实验室建设。本校国贸专业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新建了国际商务实验室和国际贸易综合业务实验室。国际商务实验室注重人群实验,主要进行分组研讨和理论的应用研究。国际贸易综合业务实验室注重贸易流程中分角色实验,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专业贸易环节模拟。

3.建立规范的师资培训体系。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持续变化,教师的理念、方法、方向也要随之而变。建立规范的师资培训体系,系统的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为教师跟进学术前沿,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创造好条件。

4.建立完善的教师自我学习机制。定期在教师间开展读书会活动。每位教师轮流推荐书目,作为主持人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教师间的读书会发展完善后向学生推广。鼓励教师带着学生一起读名著、一起探讨学术问题和社会前沿问题。

参考文献:

[1]毕鹏,魏吉才,尚东昌.多学科交叉在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8).

[2]魏兴民.地方院校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本科人才课程体系的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10).

[3]陈艳玲.独立学院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19).

[4]张汝根.服务地方经济的国际贸易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26).

[5]吴国松.国际贸易专业技能培养途径探讨[J].山东纺织经济,2012,(08).

第7篇:国际贸易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品 国际贸易 文献综述

世界范围内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贸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新的竞争领域。

一、“文化产品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综述

(一)政府机构的界定与分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收支手册中,对国际文化产品贸易有这样的描述:居民与非居民之间,有关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交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4―2003年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的国际流动》报告称文化产品一般是指传播思想、符号和生活方式的消费品。它能够提供信息和娱乐,进而形成群体认同并影响文化行为。文化产品包括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将文化产品分为核心文化产品及相关文化产品。WTO三大协议中没有独立于经济贸易规则外的文化贸易规定。文化贸易的相关规则大都包含在《服务贸易总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中。《服务贸易总协定》涉及的服务范围十四个大类,其中与文化贸易有关的有七类。

(二)学者的界定与分类

关于国际文化产品贸易的概念,国内外的文化学者、经济学者、政府官员及业内人士没有一致性的描述。Van Grasstek(2005)从概念上讲,可交易的文化实体可被定义为能生产或分配物质资源的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能通过音乐、文学、戏剧、喜剧、文档、舞蹈、绘画、摄像和雕塑等艺术形式娱乐大众或激发人们思考。这些艺术形式,有的能以现场表演的方式(如音乐厅和舞台剧)展示给大众,有的却是先被存储记录下来(如在压缩光盘里)再卖给大众。高洁(2005)认为文化贸易主要是指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文化产品(Cultural Goods)和文化服务(Cultural Services)的贸易活动。周成名(2006)认为文化产品贸易属于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殊的服务贸易,它是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贸易活动。文化产品不仅具有商品属性,同时也具有精神和意识形态属性。李怀亮、闫玉刚(2007)指出国际文化产品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进行的以货币为媒介的文化交换活动,它既包括有形商品的一部分,例如音像录音制品、纸制出版物等,也包括无形商品,例如版权、关税等。有些学者把文化产品贸易分为硬件贸易和软件贸易。一般来说,文化硬件指用来生产、储存、传播文化内容的器物工具和物态载体,如摄影器材、游戏和娱乐器材、艺术创造和表达的工具等;文化软件则指包含文化内容的产品和文化服务,包括广电节目、电影动画片、印刷出版物、视听表演艺术、载有文化艺术内容的光盘、视盘和多媒体、娱乐、会展等。

二、关于文化产品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综述

(一)关于传统理论对文化产品国际贸易适用性的研究

1、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对文化产品国际贸易进行解释

对普通的跨国商品贸易,人们通常倾向于以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乃至赫克谢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为分析工具。但由于国际文化贸易格局的复杂性,不同学者采取了不同的理论来解释。李怀亮(2003)从偏好相似理论解释文化产品进口和出口高度集中于少数几个国家的趋势。邱继洲(2005)利用比较优势理论对国际文化贸易的分析,认为由于发达国家早已完成了工业化进程,第三产业成为了创造财富的主要手段。借助于网络化和信息化手段,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进一步升级,文化产业的异军突起就是第三产业升级的表现。在国际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发达国家具有资金、技术、创意上的相对优势,从而可以拉开与发展中国家文化产品的价格差异,价格差异会导致文化产品由发达国家流入发展中国家。龚晓莺(2008)认为文化产品是典型的异质产品。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是中高档消费品,某些文化商品和服务甚至是奢侈品,具有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文化背景相似的两个国家的消费者容易理解、接纳、欣赏来自对方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所以国际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贸易也呈现出产业内贸易的特征。还有学者利用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解释文化产品的国际贸易。韩骏伟、胡晓明(2009)从产业融合理论进行解释,认为传统文化产业和新技术、新服务、新产业的融合创造出的产品往往具有较高的附加值,既可以作为传统文化产品的补充,也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偏好,扩大了消费群体。

2、从文化理论对文化产品国际贸易进行解释

文化产品贸易实际上是产品和服务背后隐藏的文化。季羡林(2001)提出“文化交流论”,文化具有交流的本质。恰恰是这种交流,使不同文化群体间产生了对不同文化的需求。国际间的文化贸易,就意味着不同民族、国家的人对不同的文化存在需求。白玲、吕东峰(2001)提出文化互补理论,文化互补理论有两个前提: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文化是不同的、人是有好奇心和探知欲的。不同国家生产者的文化背景是不一样的,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即使是同一产品,仍然存在文化差异,这一差异永远存在。金元浦(2003)提出文化多样性原则,文化的价值超过商业价值,传递着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反映一国和公民的多样性。因此一些欧盟成员国在关贸总协定的谈判中成功运用“文化例外”来拒绝文化服务的自由化。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议”,提出《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指出文化创造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二)关于文化产品国际贸易成因的研究综述

1、从意识形态角度对文化产品国际贸易成因的研究

Nordnesrtneg和varis(1974)发现美国主导了电视节目的国际贸易,英国、法国和联邦德国也是领先者。Katz和Wedell(1977)把文化产品国际贸易现象与阴谋论连结。Hermna(1990)认为,仅由少数大国控制国际信息,称为“文化帝国主义”或“新电子殖民主义”。Mhaamdi(1992)指出,现今帝国主义的完成不是靠剩余价值的获取或对产物的索求,而是由特定国家对其他国以免费或低价方式倾销媒体产品。siune和McQuail(1992)认为,相对说来较小的国家比较会有国家文化独立丧失的危机。

2、从经济学角度对文化产品国际贸易成因的研究

Widlmna和siwke(1988)认为,较大规模的投资,会使其所生产的影视节目对观众来说具有较大的内在吸引力,也就会使其生产者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Hoskins、Mirus和Rozeboom(1989)三人引入文化折扣这一概念。Hoskins,McFadyen和Finn(1997)提出文化产品具有共享性、文化折扣和外部效应。Gunther G、Schulze(1999)认为文化产品贸易不是大工业化的生产,差异性的小规模文化产品贸易会存在发展。李怀亮(2003)认为规模经济是美国文化产业领先世界的主要原因,不同的文化折扣导致了中美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的巨大逆差。Mah.Furuya(2005)认为文化、经济和政治方面的接近是影响媒介和文化产品全球贸易的主要原因。

3、从社会学角度对文化产品国际贸易成因的研究

Sinclair,Jacka和cunningham(1996)认为,基于文化和地理的相似性发展了重要的区域市场。HvaneS(2003)强调人际关系、制造“议论”和展示自己的公司品牌带来交易的成功。Bielby和Harrington(2004)指出,一个节目的美学要素只有与观众的情感发生共鸣,才能使节目获得经济上的成功。

三、评论与展望

目前文化产品贸易理论还在发展之中,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首先,文化产品作为特殊的商品,其贸易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涉及到意识形态、文化安全。因此有必要从文化学、人类学、国家安全、经济学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其次,对文化产品贸易的界定,不同学者、机构各不相同。对文化贸易的研究也刚刚兴起,从而导致划分标准不统一,数据缺乏。因此有必要建立普适性的划分标准,并进行定量研究。第三,文化产品种类、文化贸易方式等不断出新,文化产品的价值链实现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

参考文献:

①Central Product Classification(CPC),ver.1.1,unstats.省略/unsd/cr/registry/regcs.asp?C1=16&Lg=1&Co=96,访问时间:2008-8-1822

②UNESCO.International Flows of Selected Cultural Products and Service.资料来源:UNESCO网站

③韩骏伟,胡晓明.国际文化贸易.中山大学出版社[M].2009

第8篇:国际贸易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3-0065-01 DOI:10.16550/ki.2095-9214.2016.07.057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浪潮推动着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经贸往来的密切和深化,我国的外贸人才在从事对外经贸交往工作中必然需要掌握和运用世界经贸地理知识。因此,我国各高校的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纷纷开设了国际贸易地理课程,对这一门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在培养高质量的国际外贸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性质和目的

国际贸易地理课程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干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处于核心地位,其必要的先修课程为国际经济学、后续课程有世界经济概论等。国际贸易地理学是研究世界各国(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理分布和地理格局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二、当前我国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更新速度难以跟上国际贸易格局变化速度。现有的国际贸易地理教材出版时间距课程授课时间往往具有一定的时间差,但是国际经济贸易格局确实瞬息万变的,其动态性特征直接导致多数的教材内容出现陈旧和过时等现象。学生学习陈旧的教材内容是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根本无法将之用于实践。因此,教授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教师只有将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有用之才。

(二)实践教学环节缺失。国际贸易地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的学科,但是我国部分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缺失。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学生全面掌握国际贸易地理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实践教学环节能够为学生提供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三)课堂氛围和教学质量有待改进。国际贸易地理学作为一门经济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它的相应课程内容应该是丰富有趣的。但是由于部分高校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教学方面,且长期采用灌输式教学,使得课堂氛围较为沉闷,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想要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是比较困难的。

(四)师资力量有待增强。目前,各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主要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任课,这些教师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经济学相关领域,而地理学相关领域并非其专长。同时,有限的师资力量也增加了这部分老师所承担的压力,进而影响到学科教学质量。因此,师资力量成为了部分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的薄弱环节。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优秀的师资力量的培育,优秀的师资力量能够将课程的精髓提炼出来,培养出更专业的优秀人才。

三、我国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选择新颖适用的国际贸易地理教材。现有的国际贸易地理教材良莠不齐,这就要求教师在甄别和选择过程中慎之又慎,坚决摒弃那些内容陈旧和过时的教材,选择适合授课对象适用的、紧跟国际贸易最新形势的教材。当然,再新颖的教材也难免会出现部分滞后的内容,这就要依靠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及时收集最新的教学资料对这部分滞后内容进行更新或替换。教师切忌照本宣科,要运用多种渠道更新和充实授课内容,如互联网、著作、学术期刊等都可能为教师提供有用的教学素材。

(二)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那些没有在国际贸易地理课程学时中安排实践学时的高校应该为该课程设置专门的实践学时,同时各高校应该选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以及为师生创造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又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需要相应的实践设施,例如需要配备实验机房和实践教学软件。校外实践教学需要各高校积极开展与外贸相关企业、机构和组织的合作,例如安排学生到外贸企业中去交流、参观或实习。

(三)运用多种方式活跃课堂氛围,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在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摒弃单调的教学方式,通过理论讲授、地图展示、案例解析、小组任务、师生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氛围和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互联网资源、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教学软件等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来充实课程教学。丰富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中去,师生间的共同协作必然会大大提升教学质量。

(四)注重增强师资力量。针对各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师资力量在水平和数量上有待增强的问题,应该采取以下两种途径解决:一方面,应注重对校内任课教师的培训,这些培训应该既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又有教学方法和技巧的培训,其中,还应特别注重对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可以选派教师到国际商事组织和机构中去学习和锻炼;另外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从校外国际经贸相关企业、组织、机构中聘请兼职教师的方式增强师资力量,这些兼职教师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给学生实践性指导。

四、结论

国际贸易地理学是一门经济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且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区域性。针对上述学科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指导学生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课程学习和研究。如抽象法、归纳法、演绎法、对比法、地图法和系统分析法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应注重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国际贸易地理学具备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各高校应加强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如增加实践学时和加大对实验设施的投入。各高校还应该加强校企合作,安排教师和学生到外贸企业中去参观和学习,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环境有助于提高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质量,为各高校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外贸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的形势下,熟知世界经贸地理格局的外贸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因此,我国各高校应重视对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

基金项目:重庆三峡学院财经学院重点课程项目。

参考文献:

[1]蒋江林.探析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自主-合作教改模式[J].才智,2013(04):64.

第9篇:国际贸易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商务英语;国际贸易;谈判技巧

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也在迅速的发展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参与到国际贸易中去,给国际贸易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会使得竞争更加激烈。而国际贸易的交易中基本上都是以英语作为交易和沟通的,对于中国人来讲,用非母语进行沟通和谈判时,难免会有些劣势。因此,贸易谈判人员应该学习商务英语,并学习商务英语在贸易谈判中的技巧,这样才能增加竞争力,促进交易的达成。

一、商务英语的概念

商务英语(Business English),是专门性的英语,有着专一、独特的用途,主要是指在进行商务活动使用的英语,大多应用于国际贸易的交流中,更加具有专业性。商务英语的词汇更加专业化,同样一个词在商务英语和日常口语中意思是不同的,例如,“book”这个词,在日常英语中,大家都认为这个词是指书籍,然而在商务英语的环境下,它被赋予了其他的意思,预订。还有一些让人容易误会的词汇,例如商务英语中的“Line Manager”,指的是部门经理。所以,要重视商务英语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的应用,让谈判顺利进行,最终达成交易。还应该使用相应的技巧来进行谈判,使谈判向更利于我方的方向发展。下面从文化差异、用语专业化、用语礼貌、使用模糊用语几方面对商务英语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的应用技巧进行阐述。

二、商务英语在贸易谈判中的应用技巧

1.在谈判中注意文化差异

由于贸易的双方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国际贸易的交易双方。在进行国际贸易时,面对的客户或者是供应商来自世界各地,有着自己不同的文化和习惯,因此,在国际贸易的商务英语谈判中一定要尊重对方的文化,了解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用语不当,致使谈判失败。往往一场谈判的失败,不是由于商品或者价格等原因,而是由于文化差异。因此,谈判人士一定要注意对对方国家文化进行学习和了解。

例如称呼方面,一定要了解对方国家对于称呼的习惯。比如说,如果你的谈判对象是德国人,那么称呼对方时一定要称呼对方的职衔。德国的商人并不和其他欧洲的商人一样,热情的对待商业伙伴,他们非常拘泥于礼节。所以,在和德国人进行商务活动时,礼貌一定要到位,要正确的称呼对方的职衔,不这样进行称呼或是错误的称呼都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由于谈判的语言基本上都是使用英文的,所以,在进行谈判时谈判人员应该尽量去了解对方国家的语言表达差异,同样一个词汇,并不是所有英语国家的意思都是相同的。同时,同样一个事物,在不同的国家使用的英文词汇也有所不同。例如,在进行车辆零部件的贸易时,挡风玻璃这一产品,美国英语中是“windshield”,而英国英语则是“windscreen”,美国称后备箱为“trunk”,而英国英语称之为“boot”。虽然在国际贸易中,商家都使用国际标准名称来进行交易,但是在进行谈判或是客户寻找或是询问产品时,还是会使用自己熟悉的商品名称,因此,谈判人员要事先对该国的词汇等进行了解避免产生误会。

由于在商务谈判中也存在暗喻的表达手法,因此谈判的商务人员应该避免使用直译对自己的语言或是对对方的话语进行翻译。要充分考虑到对方的文化背景,结合语境来理解对方的言语的含义,了解对方真正的意图,避免因为直译或是不了解对方文化环境而造成理解困难,或是产生误解。

在进行谈判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误解或是误会。了解对方的文化也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因此,谈判人员要及时补充自己的文化知识,满足贸易谈判的需求。

2.在谈判中用语专业化

在进行国家贸易的谈判时,一定要注意相关的英语词汇。用词应该更加的专业化,体现出谈判者的专业素养。谈判者一定要有相应的国际贸易知识,要知道FOB、CIF、CFR等最基础的国际贸易方式,由于现今的谈判中,为了方便客户喜欢使用缩略词,这就要求了谈判者一定要知道这些词汇的意识,避免因对词汇的误解产生不必要的麻烦。还要注意谈判中部分因素的专业化,这样能够更好地将谈判的进程继续下去,同时向对方展示谈判者的专业素养,让对方更信服。

商品的名称应该专业化,在谈判中尽可能使用国际通用名称,使买卖双方都能明白商品的种类等。例如,“Potato”“Sweet Potato”就是国际通用的名称,而“Yam Bean”国际上用的就相对较少。由于现在的国际贸易,部分谈判是同商务英语的函电来进行的,在进行相关事项的磋商谈判时,一定要注意在谈到商品时,名称的问题,避免对方产生误解。在进行函电贸易时,要注意商品的描述,有着这样一个常用的例子,在进行对外贸易时,对于花生产品,单单使用“Peanut”这个词就不够专业具体,因为“Peanut”有很多品种,有小白沙、大白沙等。这时候就要加上具体的种类和其他信息,单单说小白沙、大白沙是不够的,“Xiaobaisha Peanut”和“Dabaisha Peanut”这样说还是不够具体,应该具体到规格、等级、产出年,例如:“Dabaisha Peanut, Grains:40/50;50/60;60/70;2016 Crop,A-I Grade”。这里的“40/50;50/60;60/70”指的是商品的Size。关于商品的等级划分,谈判者一定要清楚,这个能够成为谈判中的有利筹码。例如,鸡蛋(egg),Grade AA级别的鸡蛋是每个蛋要达到65gm。

度量衡也要注意专业化。国际贸易中涉及到的度量衡有很多种,公制、英制、美制和国际单位制。如果不能提前商量好,双方统一度量衡,就会出现乌龙现象。所以,在计量单位的选取要取决于买卖双方的交易意愿,同时还应该符合商品的特性。还要注意对产品数量设置一定的机动幅度,不能直接给出固定的数量。因为部分商品在进行交易时,受某些因素影响,数量不能够和商谈时一致,这时就要注意使用机动幅度。向对方说明商品在运输过程或在其他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损耗,所以要制定机动幅度,签订“溢短装条款”。

3.在谈判中应用礼貌策略

在进行商务谈判时,礼貌是十分重要的,不论是国内的客户还是国外的客户都十分注重礼貌。我国作为礼仪之邦,礼貌用语的发展已经有一段历史了,然而对于商务英语的礼貌用语方面,部分谈判者不是十分了解。在进行谈判时,会因为表达不当而被对方误认为不友好。所以在进行国际贸易的谈判时,要注重商务英语中礼貌用语的应用。

首先应该注意使用较为礼貌的英语词汇。例如,“please”等词汇应该多加使用。在谈判过程中,应该避免主观意愿很强的词汇出现,尽量从对方的角度出发,以对方为中心。让对方觉得自己是被尊重的,还要造成谈判是向着对对方有利的方向进行的错觉。由于文化差异,在英美文化中更倾向于客观视角,而中国人往往习惯于从主观的方向进行语言的表达和阐述问题,所以在进行商务谈判时应该尽量使用“you”、“your”等词语,相当于中文谈判中的您,避免使用主观性的我、我们这类词语,也就是英语中的第一人称词语,“I”、“we”、“our”等。将对方作为句子的主语能够获得对方的好感,有助于谈判的顺利进行。

谈判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达成双方都满意的协议,是一种双方需求的融合过程,最终的目的是达到双方共赢。但是在进行谈判时,大部分人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最大限度的为自己谋求利益。这种单方面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不利于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因此在谈判的过程中应该留有余地,而不是一味的强势的只对自己这一方的利益进行争取,这样做只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不利于进一步的磋商以及交易的达成。在进行谈判时,要尽量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如上文所说的,使用第二人称作为主语,争取对方的好感和信任。这样有利于谈判的进一步发展,使对方更愿意倾听我方的观点,考虑我方的要求。在进行词汇的选择时,尽量使用能表达对对方利益重视的词汇。

在进行国际贸易的商谈中,难免会出现摩擦,或是因谈判结果不统一而产生一些不愉快。这种事情虽然无法避免,但是可以及时应对,防止事情恶化。如果对方感到不满,应该及时致歉,降低对方的不满情绪。要用诚恳、真诚、富有情感的语句进行道歉,避免双方感觉尴尬。可以使用加强道歉语气的词汇,比如说,道歉一般用“I am sorry.”,加强强调的话,就可以加上一个副词“really”,就能显得更加真诚。

4.在谈判中使用模糊用语

中国人一直讲究话说半句,留有余地。在商务谈判中使用一些模糊词语,可以回避一些问题,给自己的谈判留下更多的空间。并且能够显得语气更加委婉。比如拒绝对方的要求时,可以用“I am afraid…”这种句型,能够委婉的拒绝对方的要求,避免对方尴尬,还能留有一定的余地,比直接说“no”的效果要好得多。

而有时使用一些模糊词汇能够比准确的词汇效果更好,更显示出我方的严谨。比如在进行数量和产量的商定时,使用模糊词汇反而会使话语更加精确,比起300million,加上一个“about”更能使话语严谨,并为后续的谈判工作留有余地。过于精确的数量并不能适用于某些产品上,带有模糊意义的词汇,更加有利于接下来的“溢短装条款”的谈判。在进行交货时间的商定时,也应该尽量使用模糊词汇,由于国际贸易的大部分产品都是走海运的,然而海运也是受一些外因影响的,因此在交货时间的商定时,一般都是多少天以内,“within 15 days”。

还可以在商务谈判时使用隐喻的技巧,就是所谓的话中有话。在进行谈判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某些委婉的语句,来暗示对方,传递一些信息。这样能够更加委婉的表达观点或者是意见。而对方的话语中也会蕴含一些隐藏的含义。因此,在谈判时要结合语境,仔细揣摩对方的话语,听出其中隐藏的观点和态度。并及时做出回应,进行进一步的谈判。

但是要注意,在运用模糊用语时,要把握好尺度,注意分寸。避免模糊用语给带来歧义,造成对方误解,使交易双方产生不必要的损失。因此,模糊用语的使用一定要在建立在清晰、准确原则的基础之上。把握好使用的方式和时间点,这样才能更好的使用模糊用语,发挥模糊用语的积极作用,促进谈判的顺利进行,最终达成交易。

三、总结

对外贸易的从业人员只有掌握一定的谈判技巧,才能在贸易谈判中取得一定的优势,将谈判的方向引导至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文章简要地介绍了商务英语的概念,并从文化差异、用语专业化、用语礼貌、使用模糊用语这几个角度对商务英语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的应用技巧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够帮助相关从业人员更好的对商务英语进行运用,提升谈判的技巧。

参考文献:

[1]戴文艳.委婉模糊的语言在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功能[J].科技视界,2015,36:199-200.

[2]李彦武.商务英语在外贸谈判中的应用[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5,10:14-15.

[3]黄雪芳.浅谈商务英语谈判翻译原则及口译技巧应用[J].中国商贸,2012,20:229-230.

[4]谢群.商务谈判话语互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