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科学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社会转型伴随管理转型。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加快,必然要求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管理科学。本文从这一实践出发,结合传统文化、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和制度因素,提出符合市场经济本性要求的企业内部和外部合理有效的制度建设以及在此基础上企业家择优机制的形成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科学的关键。
一、引言
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提出了建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科学的迫切性。但是,学界仍然在延用20世纪80年代初以管理二重性为理论基础,提出的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管理科学建构指导思想。其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并未深入探讨以我为“主”的内容究竟有哪些,如何判断和选择众学之“长”,怎样才能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可操作性管理模式。笔者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科学建构需要从制度基础和传统管理文化因素的相互关系角度出发,建构各种管理文化因素有筛选取舍功能的制度结构。
二、西方管理理论在转轨时期应用研究
进入市场经济进程以后,但是,我国在现实管理活动中深受自身独特的文化积淀的影响。而这种文化积淀,是缺乏社会化大生产和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的中国农业社会管理思想的延续,浸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实质。从现实来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就是由单一计划型结构向市场契约型多元结构的转变。经济多元化的出现导致单一利益关系的分化,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济利益多元化。市场经济进程表明,利益分化除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体制内经济利益分化以外,中国社会还存在体制外的利益分化,即一些人、群体或集团,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和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凭借手中政治地位、经济势力及支配资源的特殊权力,利用非市场化方式,通过不公平手段获取额外财富,形成具有投机性、排他性的既得利益集团。究其实质,则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双向寻租行为。尽管寻租行为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中同样存在,但是我国转轨状态使这种行为差不多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非规范经营行为与寻租行为越重,则政府收益越少,而部分政府官员个人的收益与寻租成功的企业的收益却越多。于是企业与政府之间就会出现相互报酬递减的关系。这是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陷入长期落后的陷阱的重要原因。分析表明,西方国家在市场经济发育成熟的经验基础上总结概括出来的管理科学,在现阶段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大都缺少现实的基础。
三、传统管理思想在转型时期应用分析
反观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其价值取向与市场经济社会的价值取向可谓格格不入。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本主义,把个体价值归结于社会价值,倡导重义轻利。但是,以功利主义为原则的市场经济却认为唯利是图是永恒不变的人类本性,强调”经济人”假设的普遍适用。再者,以孔孟之道为主的古代管理思想,主张三纲五常伦理模式为核心的等级制度,宣扬专制式人治主义。而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契约型经济,崇尚以法治国,重视共同的契约式约定上升为国家意志的过程。而在具体管理模式上,中国古代管理方略经历了春秋战国的雏形期和秦汉以后定型期两个阶段。前者主要包括:德治教化的儒家思想;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严法律民、以法治国的法家思想以及兼爱非攻、兼爱交利的墨家思想。后者则逐步形成以”儒学为主”、”道法相辅”为学派结构的中国古代主干管理思想。其后虽多有变化,但终未越出以儒家的”德治教化,修身治国”作躯干,添加”援道入儒,无为而治”、”阳儒阴法,德主刑辅”为两翼的内圣外王管理模式。很明显,管理知识一直未能与治国思想分离而成为专门的科学知识,强调的是以平均和共存为特点的有序、统一、稳定的内部和谐状态。因此,难以胜任市场经济时期中国管理的重任。在提倡竞争、创新和科学精神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以求和谐、中庸为代表的古代管理模式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四、操作模式的建议
本文赞同在探求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科学过程中,广泛吸取多种管理创新资源,从中国现代独特的价值、文化视角去发掘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和中国古代以“治国之道”表现出来的管理文化。但是,必须强调这种文化的汲取必须由新的企业产权制度的安排来起主要作用。由于该制度的功能机制却在于企业家作用。现代产权制度的构建需要众多的真正的企业家在实实在在的经营实践中去探索、去博采众家、融贯中西推陈出新。为此,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科学,不仅要求符合市场经济本性要求的企业内部和外部合理有效的制度建设,而且与完善企业经营者择优机制是不可分的。在这种择优机制的作用下,优秀企业家的涌现不是靠亲情关系的提拔,不是靠行政式的领导赏识,而是靠制度性的竞争,以优胜劣汰的规则产生。因此,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上企业家择优机制的形成是西方管理科学得以真正移植,并能同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相融合而达到建构中国自己的管理科学的充要条件。
另外,在具体操作模式中,既要极力营造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又必须强调允中谐协、知权通变。以平等、开放、宽容的态度对待古今中外的一切管理知识,从西方管理科学和中国古代管理文化中分析、剥离出各种不同的观点、思想,审时度势,在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根本判断标准基础上,将他们应用到实际管理中去,最终建立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科学。
参考文献:
一、线性代数的内容结构与存在的问题
线性代数是工科专业的一门数学基础课程。目前众多的线性代数教材体系似乎形成了一个标准模式: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举证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二次型,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教材模式比较单一,只不过不同教材对这些内容安排顺序不同。教材中对行列式、矩阵的基本运算都要花很长教学学时和力气进行细致的讲授。因此,由于教学课时较少,所以自然而然地忽略了线性代数的理论核心:“空间”和“变换”,教学也只能是点到即止。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学过之后仍感觉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学的东西没有实用价值。现行教材《线性代数》基本上是《高等代数》的缩写,重理论轻应用,重公式推导轻数值计算,不符合工科数学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已够用为度”的原则,教材大多忽略了概念、原理和模型的实际意义,因此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不到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在线性代数教学中开设试验课的可行性
由于工科院校线性代数课程是由基础的举证理论和空间及其基础上的线性变换的概念和理论组成,许多工科专业都要开设这门课程。对于这门具有广泛基础和历史悠久的课程来说,相应的教材、辅导书、习题集已经相当丰富和完善。但对于教授矩阵变换、行列式计算时,板书的书写量很大,很难通过现场演示这些形式和计算方法在计算时的巨大优势。课堂上教师教得满头大汗,学生学得很吃力,并且没有学习兴趣,很有必要采取一种方法去解决这种现象。因此我们探讨在线性代数中开设实验课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高教大众化的因素
近些年,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改革,我国大学的招生数量比前些年有了大幅增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入学的门槛,录取分数降低,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学生整体素质下降。对这样的学生进行抽象的数学理论教学并取得一定效果,难度非常之大。
(2) 社会对学生的影响
一方面,中学教学体系与大学教学体系存在差异,很多学生由于以前思维方法的惯性,无法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和节奏。
另一方面,社会的迅速发展,学校周围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已经大大不同于前几年,周围环境中吸引学生兴趣的事物非常繁多。在多姿多彩的社会环境中,要求学生集中精力学习那些枯燥的数学理论知识需要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加之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很多学生都觉得数学在现实中的应用很少,看不到学习它能带来的直接利益,所以不能静下心来去学习。我们应该让学生看到他们所学知识的应用面,这样就要和现代化的工具结合去体现理论在经济社会中的效益。
(3) 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同
由于中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干扰,与高等教育中数学相关的教学内容大量减少,使得中教与高教的距离拉得很大,缺乏衔接,造成学生知识缺失较多,基础薄弱。升入大学后,面对突如其来的大量的基础课程,学生显得手足无措、不知所云,感到无能为力,从而失去兴趣和自信,成绩短时间内下降。
(4) 课程大纲、教材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原因
经过几年来的教改,中学的数学课程已经增加了学生探索和应用数学教学内容,加强了实践环节,但大学数学仍然是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巨大落差,使之感觉所学无用,积极性不高。如果能将工业生产中的许多表面上与数学毫无关系的事情巧妙地引入我们的课堂,并用现学知识加以解决,一定能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功效,从而使他们能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进而激发他们的兴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但这种实际的例子往往有很多的资料和数据,在传统的黑板课教学中只能讲述很简单的例子,例如矩阵可以应用在物资配送、最优方案等方面,单纯地讲三阶、四阶的举证应用也体现不出理论的巨大优势和作用,学生感到好像应用中学知识也可以解决,反而不愿意去思考相对复杂的理论。但要讲能体现这些理论优势的例子,在黑板课上是做不到的,只有借助计算机才可以实现。
(5) 现代化教学的要求
随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研究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历史也有几十年了。计算机在高等教育中的工业设计、机械制图等工科中的辅教功能已经是非常普遍了,但在数学教学上却一直进展很慢。许多本科院校也都开设了“数学实验课”,这种模式有利于学习者对数学理论的深入理解,凸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导向,有利于教学实现现代化。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许多教材中也尝试性地加入了实验课的内容,但由于课时紧张、师资不具备或者机房等硬件方面的原因,而没有开设数学实验课程,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一定是很有前途的,也是迫在眉睫的。
三、尝试性的探讨
(1)合理引入《线性代数》实验课
数学实验是一个新兴的、先进的教学手段,它可以让学生通过相应的数学软件(Matlab)来实现大型矩阵、行列式的实用例子的计算,体会理论的实际效用和重要性,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但对于演绎性较强的《线性代数》的理论部分的教学环节绝对不能离开黑板课教学。所以,我认为应该在传统理论课的基础上适当地加开一定课时的《线性代数》实验课程,让学生多接触一些线性代数的理论在解决专业问题上的应用,介绍一些数学的最新发展状况,从而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具体做法
首先,在上实验课之前要先把相应的理论知识在黑板课上讲清楚,确定辅导内容,教师应该尽可能用通俗化、具体化的方法在线性代数的理论和应用之间建立平台,提高学生的兴趣。对于高职高专的基础较差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通俗浅显的提纲讲授,适当地简化定义命题的证明,只将课程的核心内容要点阐述透彻,保证基本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职业教育 高校教师 敏感性
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教学敏感性”,因为只要教师在课堂上细心观察,时时刻刻环顾同学们的听课情况,才能捕捉到每个同学在表情上、动作上、语言上的细微变化,洞悉到学生的心理变化,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节奏,更好地因材施教。
一、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敏感性的特征
(一)教学敏感的独特性
由于高职教学主体、教学条件及课程特点等与高职教学相关因素的制约,高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敏感具有独特性,它主要体现在教学敏感主体的特殊性、复杂性、开放性、导向性以及课堂教育活动的职业性。
(二)教学敏感的媒介性
课堂教学敏感的媒介性是指在高职教育课堂活动中,把教师课堂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连接在一起的一种特殊介质。例如,现代高职教育理念、每一位同学的个性特征等潜伏于课堂中的各种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会进行机智灵活的处理,做出有利于课堂持续性的行为。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敏感性可以将一些对课堂有力的,使教学活动引向良性循环的因素,经过整合反思,生成具有反馈性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学敏感的能量二重性
课堂教学敏感性的“正能量”是指一切能促进高职课堂教学动力形成的因素,如教师的课程把控意识、教师课堂语言的运用意识、教师对其教学活动中的“社会角色”认同意识等。相反,教学敏感的“负能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一切对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不利的因素。基于教学敏感的二重性,它可以在表征维度上呈现多个层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生物学层次的课堂教学敏感、心理学层次的课堂教学敏感和社会学层次的课堂教学敏感[1]。生物学层次的教学敏感重点在于教师的仪表仪态、精神面貌、外在形象等因素;心理学层次的教学敏感是指教师的课堂思维习惯,语言组织方式以及对学生学习氛围的感知能力;社会学层次的课堂教学敏感则关注于教师向学生传递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及对当今社会文化的认同感。因此,相对应于教学敏感多层次的表征维度,教学敏感的“正能量”与“负能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也呈现出各个层次的不同特征。(如下表所示)
二、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敏感反馈性的价值效应
(一)来源于高职教学课堂实践
教学敏感的形成离不开高职教师的教学课堂,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凸显其本质特征,明确现代高职教育的价值效用。高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的“实践性学识”,是催生教学敏感的直接因素。它具有借鉴性,但不具有可复制性[2]。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既有一般规律的体现,也有个性特色的呈现。一般规律基于教师对课堂程序的把控、知识的掌握,具有普适性和可借鉴性。特殊规律基于不同教师个性特点而形成的授课方法、授课艺术、授课策略等,不具有普适性,但具有可借鉴性。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决定了课堂教学活动不是它的主要教学模式,虽然目前的高职教育仍在沿用这种课堂教学为主的职教模式。“一旦走出课堂,任何完美的课程不经过教师的有效教学为学生所掌握,都只能是一纸空文。”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对现有的职业教育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职教师对此应该有更深刻的认识,一是要正确理解教材的导向作用,树立对教材知识的批判性意识,并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和交叉;第二,着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在课堂之上还是在课间之余,要鼓励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最后,教师要提高自己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敏锐的洞察意识和反馈能力,保持高度的课堂教学敏感性,以此为推动教学、改进教学、完善教学不断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应用于高职课堂教学实践
教学敏感的生命力孕育于课堂教学实践,它的应用价值也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敏感来源于教W实践,存在于教学实践,发展于教学实践,应用于教学实践。
行动研究的方法[3]是美国心理学家勒温(K.Lewin)在20世纪40年代研究集团心理学的倡导方法。在教学敏感的行动研究中,我们同样可以使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尤其明确几个重要的环节:一是精心的课前准备,制定详尽的授课计划;二是加强课堂教学的调查研究,采取一系列行动;三是对行动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总结经验与不足;通过对比分析、科学论证,形成总结性的研究结论。进而,将研究理论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接受实践的检验,逐渐在实践中增添内容和完善成果。如此反复循环,慢慢走向真理、接近真理。在课堂教学实践规律的指导下,高职教师应积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高职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了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心理变化,加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储备;其次,要注意洞察和挖掘课堂教学活动中敏感的灵动因子,善于因势利导,以教学敏感为契机改进思路、推动教研、完善教改;最后,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教学敏感的问题意识,积极主动探索和解决教学敏感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达到教学敏感研究的理论自觉。现代高职课堂教育过程的复杂性,课堂情境的不确定性,师生交流过程中突发事件的不可预知性,课堂教学效果的不可控制性等,这些因素都高度强调了高职教师主动开展课堂教学敏感性研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三、影响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敏感反馈性的因素
(一)高校教师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指挥官,应当对自己能力以及事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高职教师除应具有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外,还要求“学高”“技高”“德高”。
(二)高校教师的认知结构
通常说,对“课堂教学敏感”有影响的认知结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知识结构、技能结构和能力结构。知识结构是高职教师必须储备的内容。教师只有熟练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结构,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挥洒自如,专业知识也是高职教师本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保障。技能结构是指教师作为社会角色中的职业者所需具备的专业技能和作为一名高职教师所具备的教学技能。能力结构包括教师在校园生活和社交活动中,作为独立的个体,能够不断反思总结课堂教学中的经验和不足,保持对课堂教学中人际关系的敏感性。
(三)高校教师的师德自律
高职教师师德自律是指高职教师在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力的相互作用下,自觉、主动、创造性地把师德的必然性要求内化为师心自律和外化为师行自律,并在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将二者有机融合,和谐发展,不断升华师德的自主境界[4]。高职教师师德自律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实在在的行动,并体现在高职教学课堂中、体现于学校的教研教改,更要体现于学生毕业就职后的职业生涯中。从某种角度上说,高职学生在大学这个人生的过渡阶段,遇到什么样的教师对其今后开启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意义重大。高职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处理好这几个因素之间的关系,高职教师才能在教学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生成教学敏感,而教学敏感的形成与发展也将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
高职教师的教学敏感来源和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其产生和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这样充分掌握教学敏感的刺激因素,无疑会增强教师的教学敏感意识,只有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安排,并把教学敏感作为一种必备的课堂教学艺术加以灵活运用,才能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严红丽,林高明.语文教学要增强教师语言敏感力[J].中国教师,2007(7):34-36.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 线性代数 工程专业 教学改革
工程、经济分析、磁共振成像、交通流动分析、天气预报、商业规划、决定和策略等都可以通过线性方程系统建模。因此,探索这些未知就转化为计算线性方程系统的解决方案。作为数学工具的《线性代数》,成为各高校很多专业的一门必修重要基础课程,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和工程与科学问题的分析解决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通过讲授线性代数,除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和运算技能之外,更培养学生通过基本理论知识表达实际问题的抽象建模思维和推理能力。笔者从事多入多出通信系统研究,并在国外担任此课程助教,日渐认识到理论和实用结合的重要性,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觉得很有必要改革此课程教学方法。
1.构建新的授课内容体系结构,循序渐进
鉴于学生有向量的知识背景,提出《线性代数》课程讲授从向量开始,主要学习工程和数学的向量和N维空间、点积和正交、线和面的向量问题等。继而,讲授线性方程系统的解决方案的计算方法,几何学分析及应用,在此,线性系统的矩阵表示、初级行变换、行阶梯矩阵、高斯消去法、线性系统的齐次方程等相关知识一一讲授。关于矩阵和矩阵代数的重要性,再以解决线性系统、存储和操纵列表式信息、传输数字图像和视频等实例导入。然后学习矩阵运算和基本运算,包括行向量、列向量、矩阵加减乘、转置、内积、外积、逆、线性性质和初等矩阵求逆等。接下来分别学习子空间和线性独立、线性系统的解决方案空间、特殊形状的矩阵。再讲LU分解,通过分解解决线性系统,并研讨高斯消去法和LU分解的关系,讲授LU分解求逆、矩阵分割。关于行列式,以其在几何学和线性理论中的重要性展开,主要学习2×2、3×3矩阵的行列式、余子式展开、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特征值和行列式的关系及用特征值表示行列式等。然后通过在控制系统、信号处理领域的分析等应用引入线性变换,主要学习矩阵变换、线性运算的几何结构、核与值域等,并强调旋转、反射、投射、正交投射等重要的线性运算及应用。最后介绍维和结构。这样循序渐进、过渡地安排授课结构,使学生容易接收、便于掌握。
2.以实际工程和科学问题为例,讲授理论知识
首先将学生已有的向量知识在航海、力量、动作等的应用作为引导,讲授向量和N维空间、点积和正交、线和面的向量问题等。在此,通过电脑中的RGB(红绿蓝)颜色模式讲解N维向量作为N个向量的线性组合的概念,并说明高维向量在遗传、经济、晶体学、生态学等领域的应用做简单说明。继而,以GPS(全球定位系统)背景知识及原理为应用例子,讲授线性方程系统的解决方案的计算方法,几何学分析及应用,从而让学生巩固所学基本知识的同时拓展知识面,很有兴趣地了解卫星定位是在第四颗卫星发射成功以后才可能的事实。关于矩阵和矩阵代数的重要性,再以解决线性系统、存储和操纵列表式信息、传输数字图像和视频等实例导入。在矩阵求逆时,以机器人学的应用例子,再次吸引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明白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方式。讲授LU分解求逆、矩阵分割时,介绍多入多出系统接收端的信号检测及矩阵逆的作用。通过在控制系统、信号处理领域的分析等应用实例引入线性变换。讲授反射、投射、正交投射等重要的线性运算及应用,可以通过计算机图形学形象说明。这样通过应用实例的问题讲授理论知识,使学生直观了解到线性代数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并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乐于接受,同时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意识及建模抽象能力。
3.提高教师素质,不断充实自己
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教师必须提高专业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掌握创造性思维方法提升自身素质。教师不仅要熟悉所教教材的基本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还要通晓社会、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注重相邻学科间的联系与沟通,加强学科渗透,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要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将其运用到教学中,通过自身教学实践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做到“以德为先,科研为基,教学为要,科教合一”。
4.稍增课时量,修改考核方式
线性代数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更是一种工具,重在应用。因此培养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需要重视,可以通过布置项目作业巩固基础知识,并作为最终考核指标计入总分。再者,因为多而复杂的线性代数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参考手册,所以为了降低期末闭卷考试在最终成绩中的百分比,可以在课时量的基础上进行开卷随堂测验,并计入总分。这样既能让学生端正每节课的学习态度,又能让学生养成时刻为自己人生负责的思考习惯及品质。
总之,《线性代数》是一门学习如何用向量和矩阵解决工程和科学问题的重要基础课程,学习目标是学以致用,因此有必要通过相应领域的实际问题传授和巩固基本理论知识,并且这样才能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针对线性代数的抽象难学特性,构建新的授课内容体系结构,使学生更容易掌握这个重要数学工具,最终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作为讲授这门课程的主体,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基础知识,形成完整知识体系,熟悉其他学科加强学科渗透,并将关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将其运用到教学中。最后通过修改考核方式,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学会为自己负责,既实现技术层面上的“教”,又实现价值层面上的“育”。
参考文献:
[1]朱军辉,程春蕊.浅谈线性代数的教学改革[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
[2]李春华.线性代数的教学改革――从理论走向实用[J].科技信息,2008.
【关键词】线性代数;主体地位;创新能力
0 引言
《线性代数》是高等院校理工科以及经济管理类等文科大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由于它覆盖面广,应用广泛,对于学生的数学素质的培养有较大的影响并且受到广泛的重视。这门课程对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科学计算能力及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都有重要的作用。学好线性代数知识对学生来说无意是十分必要的。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实现的,然而课堂教学向来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长此已久是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无法适应学生的发展。由此,通过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有效途径,提高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质量。
1 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法被沿用至今,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似乎都已经习惯这样的教学方法,线性代数难点首先体现在其概念的高度抽象上,比如:行列式为何这样定义,矩阵乘法为何要这样计算,更让学生不易理解的问题是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概念为何这样定义,这就要求学生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计算能力。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数学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而线性代数这个起点较高的课程,使许多学生茫然失措。因此改革并非一朝一夕,所以,必定会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具体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学生的主体性被忽略且缺少互动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的“问题思维理论”指出,思维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起源于问题,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学生提问是思维过程和吸收知识的反映,教师提问则是启发诱导和执教反馈的手段。长期以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成为教学改革的中心命题。然而,现实中线性代数课程的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忽视的现象。学生反映,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不停地讲解理论知识,整个过程成了教师一个人在活动,一个人在思维,一个人在讲话中,学生成为旁观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事先设计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提问的回答,必须符合教师在备课时事先准备好的答案。教师并没有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的位置上,而是过多注意自己的教学活动如何安排得环环相扣,过多地注意自身教学行为的设计和执行,没有真正意义上以学生为主体。
“问答”成了某些课堂的点缀,“互动”只停留在形式上。一方面学生不积极回答问题,另一方面老师又调动不起学生的主观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感到课堂枯燥无味,老师课堂教学效果甚微,尽管大多数教师都能利用这个环节解决许多教学难点,可是不难发现一些教师在这个问题上做的比较牵强。
1.2 教学目标不清楚
有些教师一进教室就开始讲,一直讲到下课,说得都对,板书也不错,中间也有师生互动,只是一节课下来使学生很茫然,学生不明白这节课到底应该知道些什么,应该掌握什么。由于教师目标不清楚,学生也就无法进行自我检测。
1.3 教学过程存在缺陷
在有些线性代数课程的课堂中,教师的教授内容完全是课本的翻版,存在“定义、定理、性质、公式、例题(计算)”现象。教学思路较单一,讲授知识点多,讲述数学知识来源少,没有创新,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没有新鲜感提不起兴趣。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思维跨越太大,学生跟不上老师思维。
1.4 注重考试――创造性培养的缺失
我国有良好的教学传统,就是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训练。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背什么。长期以来用划一的内容和固定的方式培养循规蹈矩、听话顺从的孩子,以考试为教学目的,以标准答案为准则。教学工作者一直强调是知识的传授,是继承和接受,这就必定会抑制学生主动思考。
1.5 利用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多媒体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在线性代数教学中不能正确使用就会带来一些问题:(1)以单纯的教学课件为主,没有更好的利用多媒体的特点;(2)多媒体使用过多讲解太少;(3)多媒体与传统教学不结合或结合过少。
2 利用计算机的教学实践
计算机在现代课堂中的应用可以说已经是屡见不鲜,但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依然以板书为主,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工具,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然而,计算机辅助教学将教学内容、教学经验、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有很明显的教学优势。将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引入教学,使用MATLAB等数学软件解决线性代数问题,把MATLAB渗透到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中去。线性代数整个理论体系,并不因为使用计算机而改变,只是有些理论可以通过计算机来验证,而且可以把大量的应用问题纳入课程的习题或作业中,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科学计算能力、创新能力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下面是应用MATLAB软件求解的实例。
例1 用MATLAB软件求线性方程组(1)的解:
5x+2y-9z=-18-9x-2y+2z=-76x+7y+3z=29(1)
解:先输入系数矩阵A=5,2,-9;-9,-2,2;6,7,3和向量b=-18;-7;29,再输入函数det(A),运算得A的行列式的值为437≠0,则输入计算式X=A/b,运算得X=1.0000;2.0000;3.0000,此即为方程组(1)的解。
例2 求矩阵A的相关参数。
解:输入矩阵A=1,2,3;5,4,9;11,8,6
(1)求矩阵A的秩。输入函数rank(A),运算得A的秩为3。
(2)求矩阵A的逆矩阵。输入函数inv(A):
运算得A的逆矩阵为:■
(3)求矩阵A的特征向量v及特征值d。
输入函数v,d=eig(A),运算得:
■
因此,在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概念、相关定理及解题基本方法后,可借助数学软件MATLAB较快地解决复杂的计算,增强几何直观。
3 总结
学好这门课程对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有很重要的意义。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营造宽松、活跃的课堂环境,对学生进行积极肯定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最大效能地提高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质量。将数学软件MATLAB应用到“线性(下转第204页)(上接第203页)代数”课程教学中,加深了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理解,使一些复杂的计算和推导过程在计算机上得以实现,学生不但学习到了有关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应用数学方法,借助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得到了开发,促进学生从“知识型”人才向“创造型”人才发展。与此同时,大大增进了自身的知识储备。总之,课堂教学的改革任重而道远,线性代数课程教学需要教育者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朝着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方向去努力。
【参考文献】
[1]于秀琴.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J].教学改革.2007-02-05.
[2]马志勇.浅谈数学课堂现状及“问题式”[J].教学改革.2007-05-28.
关键词:现代设计方法;教学实践;有限单元法
现代设计方法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是一门多元综合的交叉学科,涵盖了众多设计方法[1-2]。在这些设计方法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涉及模型建立和模型求解问题,以及大量复杂抽象的理论分析和繁琐公式推导。对没有任何工程实践经验的学生而言,在课堂上仅仅依靠教师抽象灌输和讲述这些理论与公式推导,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也不知道该如何具体运用这些知识。近年来,随着研究型教学理论逐渐普及,以及仿真技术的发展[3],教学团队将教师在科研实践中获得的成果引入课堂教学,精选教学对象,将抽象的数学模型与科研成果相结合,将模型化、理论化的问题工程化、形象化,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与应用,最大限度提高可接受的信息量及对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逐渐形成一定的风格[4]。
一、教学对象的合理选择
在有限单元法的教学过程中,面对实际工程问题时,要求学生抓住研究对象的主要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于学生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对模型的抽象和简化、网格的划分、载荷及约束等教学难点和重点,特别是各种现代设计方法中强调的各种设计方法的交叉融合觉得非常抽象,不易于理解和掌握。针对学生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的问题,选择开坯轧机的牌坊为教学对象,选择的主要理由有四点。一是学生普遍经过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对轧机在轧线上的工艺路线、工作情况有所了解,基本具备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对于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自主学习。针对牌坊这一研究对象,掌握各种不同的设计方法,从而在这一研究对象上实现多种设计方法的交叉融合,进一步提升工作、学习能力。二是在传统的轧钢机械、冶金生产工艺及设备、冶金机械设计与制造等课程和教材中,对轧机牌坊强度的传统计算方法均有所介绍。通过对轧机牌坊的有限元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现代设计方法和传统设计方法的异同,更加深刻理解掌握现代设计方法的必要性和优越性。三是对于轧制生产线上这一重点关键设备,许多科技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相关参考文献较多,如中厚板轧机机架有限元分析研究,应用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分析轧机机架,轧机机架的有限元优化设计,4200mm轧机机架的三维有限元分析,2150热连轧机机架强度刚度和振动分析,1500轧机机架的有限元仿真优化,基于ANSYS-Workbench机架振动的模态分析,某钢厂5000mm轧机机架和辊系分析,等等。因此,可以通过让学生查阅相关文献,阅读文献、总结文献、进一步提升发现问题和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四是针对轧机牌坊这一教学对象,不但可以完成有限元法的教学,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成牌坊结构的优化设计、轧机牌坊的动态设计等,实现多种现代设计方法的交叉融合。通过几年的教学,学生均认为通过对轧机牌坊这一对象的教学有利于进一步理解现代设计方法的内涵。
二、模型的抽象和简化
由于学生普遍已经掌握CAD建模技术,因此,要引导学生明白在抽象和建立分析模型时能否照抄零部件图,照抄零件图会带来什么弊病,在利用已经掌握的力学知识分析轧机牌坊承载情况和预判轧机牌坊变形和应力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如何抓住主要矛盾,舍弃不太重要的细节,着重强调有限元和CAD模型的区别。在满足计算精度的条件下,为了减少计算工作量,节省计算资源,鼓励学生善于利用研究对象的对称性来简化模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发现牌坊几何模型的对称性,但经常会忽略载荷和约束是否存在局部对称性的情况,导致简化模型出现偏差。比如,当牌坊只承受上下两个方向的轧制力时,可以取牌坊的1/4模型来进行分析;当牌坊同时承受水平方向轧制力和垂直方向承受轧制力时,还可以取牌坊的1/2模型来进行分析,此时要引导学生如何判定牌坊的正确对称面;当轧机牌坊只承受单边载荷时,轧机牌坊只能进行整体分析,而无法利用其对称性。通过对牌坊在不同工况下模型的简化,就很容易让学生明白在利用对称性简化模型时,必须充分考虑几何模型和物理模型的对称性,以避免模型简化时发生错误。
三、模型网格划分和约束条件的施加
当确定几何模型后,就面临有限元分析中重要的环节,即模型的离散化。学生初次接触到有限元时,经常为了提高计算精度,将分析对象的网格划分得比较密集,导致计算计算量过大,浪费计算资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牌坊将进行不同类型的分析,如进行牌坊的温度场分析、模态分析、刚度研究、应力分析等,确定不同的网格划分方案。比如,当牌坊只进行模态分析时,由于牌坊频率只和牌坊质量以及刚度相关,而刚度涉及变形和载荷,所有这种情况下牌坊的网格可以稍微粗一点,而不必采用特别密集的计算单元。通过不同工况的分析对比,可以让学生掌握如何针对不同分析工况,采取相应、合适的网格划分方案,以减少计算资源和节省计算时间。当牌坊的网格划分完成后,就面临重要载荷和约束条件的正确施加问题。当牌坊只承受上下轧制力时,让学生思考如何正确施加载荷,如何避免在有限元中经常会出现的应力集中带来计算偏差。针对这些问题,让学生明白在有限元的实际分析过程中,不能施加理论教学中的集中力,而必须将集中力转换为分布面力,从而避免应力集中。这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由于牌坊上部有压下系统,导致上部施加面力的区域为一个圆环,而底部施加面力的区域为一个正方形。由于划分网格的原因,很难保证上部施加面力的面积严格等于底部施加面力的面积,导致施加在牌坊上部和底部的均布面力不同,经过有限元的迭代运算后,导致轧机牌坊的上下的轧制力不平衡,产生了不应该出现的附加载荷,导致模拟的计算工况与实际工况产生较大差异,影响到计算精度。在施加约束时,根据机械设计所学知识和轧机牌坊的受力分析,学生很容易理解牌坊地脚螺栓的主要作用是防止牌坊因为自重而发生倾翻,而这个地脚螺栓不会承受巨大的轧制力。但是,如果约束施加不合理,经过有限元分析计算后,经过查看有限元的后处理,发现地脚螺栓处承受了巨大的支反力,即承受了不应该有的轧制力,导致计算模型和真正的牌坊受力的严重偏差,带来计算误差。面对这种载荷和约束施加不太合理的情况,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查阅文献,发现已发表文献中分析问题中的瑕疵,通过事实引导学生吸取参考文献中的精髓,避免部分瑕疵的误导。
四、有限元分析结果分析和多种现代设计方法的交叉、融合
学生在学习一种现代方法时,经常会面临如何在实际工程运用的问题,当完成牌坊在承受上下轧制力工况下的有限元计算后,也会面临一个如何利用有限元可以提供的众多结果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难题。在面临牌坊的有限元计算结果时,可以引导学生查看约束的支反力情况,用来辅助判别有限元分析的计算结果是否合理。可以通过对比分析节点解和单元解,让学生明白单元解和节点解的区别,并善于利用这两者的差别来帮助学生明白单元网格的划分是否合理,如何通过查看牌坊的变形情况来掌握轧机的刚度,如何从有限元众多的应力分析结果中来选择合适的应力分量,根据牌坊材料来确定合理的强度理论,从而分析研究合理的应力分量,等等。通过这些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初步掌握有限元分析的基本过程。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而言,可以鼓励他们进一步展开自主学习,利用这个牌坊的有限元模型,继续开展其他研究。比如,可以利用牌坊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完成轧机牌坊的模态分析,实现有限元和动态分析的融合。同时,可以利用有限元模型,对轧机牌坊的结构参数进行分析,探讨更加合理的结构参数配置。也可以鼓励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利用轧机牌坊的参数化建模,实现CAD的参数化建模、有限单元法和优化设计的一体化综合分析。即在轧机牌坊参数化建模的基础上,利用有限单元法,实现轧机牌坊结构的优化设计,真正实现多种设计方法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解决有限单元法的难点的专业素养,将现代设计方法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提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秦勤,吴迪平,郜志英,等.现代设计方法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冶金教育,2012(4):6-8.
[2]朱艳华,孙丽杰,《现代设计方法》教学的探讨[J].现代教育,2015(16):73-74.
[3]张宇,刘伟忠.研究性教学的深层次实施路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37-39.
爱因斯坦通过著名的电梯假想实验,明确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中的引力质量和牛顿第二定律中的惯性质量的等效性,也就是著名的等效原理,而这是广义相对论的基石。牛顿的引力理论建立在平直的欧几里得空间,而爱因斯坦在利用等效原理找到了局部惯性系之后,使用相对论原理并且加上当时已经成功发展的描述弯曲时空的非欧几何(黎曼几何),建立了广义相对论理论。使用广义相对论能够精确地解释水星近日点的进动,所以广义相对论的第一次验证就是通过天文观测进行的。广义相对论的一个重要预言就是引力场中的光线偏折,而这个预言第一次得到验证就是通过日全食的观测,这个观测确立了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
1666年,牛顿把通过玻璃棱镜的太阳光分解成了从红光到紫光的各种颜色的光谱,而这就是物理光学的基础。在1814年~1815年之间,天文学家夫琅和费在太阳光谱中发现了很多谱线。1885年,天文学家巴耳末发现了符合已知氢原子谱线位置的经验公式。随后对原子光谱的进一步观测又发现了更多的谱线序列和经验公式。1913年,为了解释氢原子谱线位置的经验公式,玻尔建立了原子光谱的量子模型,成功解释了原子谱线的经验公式,奠定了原子物理的基础,量子力学也从此诞生。波尔作为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于1922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因此天文学的观测研究对于建立牛顿力学、验证广义相对论和奠基量子力学的实验基础都功不可没,也可以说天文学研究奠基了包含牛顿力学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两个现代自然科学的最重要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 初中数学;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6-0089-02
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日益发展,信息技术已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今教育界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如何让学生掌握并运用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标准中前瞻性地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如今计算机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学校内也逐渐兴起了教师网络和校园网。学校在使用多媒体授课的时候,这些内部网可以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方便。初中数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从数学教学的角度出发的,目的就是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数学的授课服务,让学生更便捷地接受知识。教师根据课程内容适当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选择合适的教学软件,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逐步发挥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中的辅助功能,以便于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数学教学中的经验,笔者谈谈现代信息技术和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几点做法。
1 利用信息技术的新颖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多媒体计算机能给学生展现出图文并茂的课题,让一直以来只能在黑板上看的粉笔字变得更生动。这样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相比之下学生更愿意这种人机交互的授课方式,对于数学的授课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既然是授课,那就一定要有训练题。一改以往学生在黑板上演算,然后再由教师点评的训练模式,可以利用题组训练软件让学生在计算机上练习,这样使得每个学生都有验算的机会。学生做完后,如果选择了正确的答案,计算机会弹出窗口“答对了,真棒”;如果答错了,又会马上弹出“打错了,请再试一次”这样的窗口,直至学生答对为止。学生还可以根据需要,点击计算机上的图标以显示解题步骤。这样一来,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变浓了,效率也高了。如果是在网络教室授课的话,教师可以通过服务器明了地看出哪些学生答错,哪些学生答对,如此便能适当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授课模式中,教师既是主角又是导演,学生是配角,从授课内容、授课步骤、授课方法到练习作业都是教师布置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跟在教师后面走。教师画的那些试题并不是适合每个学生做的,由于学生层次不同,做完后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而如果教师做一份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学什么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水平高低来选择适合自己做的试题。
对于一些初中数学的复习课或习题课,非常适合这种人机交互的学习模式。初中教师有条件也有能力完成这样的课件,知识复习、例题讲解还有巩固作业的选择,每个环节可以设置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内容,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内容。这样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能让学生体会到做主角的感觉。
2 借助信息技术对人的外部刺激,便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保持
多媒体教学对人的感官有多种刺激,能让学生有听觉、视觉、触觉多方面的刺激,这样要比单方面地听教师讲课好许多。另外,信息技术丰富多样、资源广阔、生动形象、易于控制、参与性强等这一系列的特点加大了感官刺激的效果,对学生获取知识并长期保持有很大的帮助。
2.1 把无形转化为有形
初中数学中纯理论的知识过多,以往的教学模式只能完全凭教师的口述片面地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缺乏画面感,导致学生只能死记教师的说教。比如,初中几何中关于三角形的旋转这类的问题,学生只能看到三角形旋转60°后的结果,至于过程中各角度的位置变化以及和水平线的夹角,是很难想象得到的。可是通过几何画板这样的软件,学生就能很直观地看到三角形在旋转过程中的不同状态,这种动态的效果生动形象,那是教师说上千言万语也达不到的。
2.2 把抽象变成直观
初中数学中关于概念式的授课是课堂上的难点,教师强制性地把一些概念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如此学生只能靠每天的强化记忆来了解那些概念之间的共性及其本质特征。例如,初中三年级中的“函数”,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概念式教学。教师为了表明其定义中“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会举这样的例子:函数就像一座工厂,送进去一头猪(x),出来一根火腿肠(y)。无非是加深学生对函数定义的理解。如果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来解析类似于y=x+a这样函数,用声音和画面直接显示:“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另外,教师还可以播放钱塘江大潮的录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说,可以把潮水到大坝的距离设为y,涨潮的时间设为x,这样就组成了一个x与y的函数。如此不仅能引发学生的自豪感,还能加深其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3 把静态转变成动态
在学习几何的时候,往往会牵涉很多的图形,以往学生看到的都是静止在黑板上的图形,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来想象图形的运动。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话,就能轻松地使图形运动起来,从而更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大脑。比如,在讲初中几何中“圆”这一节的时候,其中各知识点都是相互联系的,图形之间涵盖的定律和结论是不变的。教师再次使用“几何画板”来演示“圆幂定理”的相关内容,如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切线长定理,教师只需要轻轻移动一下鼠标,那些相应的线就会出现。还有些像垂心定理,三角形内切圆、外接圆、圆心角、弧、弦心距等,这些需要用平移、旋转、翻折这样的知识来证明的,都可以用几何画板轻松地实现。
3 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获取各种所需的数学资料,其中包含了图片、声音、视频等。通过这些资料可以模拟出各种和数学教学有关的情景内容,学生能更深层次地探索数学知识,从多个角度解析数学思想,从而开阔眼界,有利于学生创新。比如,教师可以投影出一个漂亮的多边形镶嵌图案,带领学生探究其中涵盖的几何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继续探索此类镶嵌的问题,并制作出自己的作品。最后,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成果,共同发现新问题。
4 结束语
现代技术和初中数学课程的整合,并不是一味追求计算机的辅助功能,要把握好方寸不能滥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不提倡用计算机上的模拟实验来代替学生自己能手工完成的实验。所以,教师要科学合理地把二者融合起来,这样才能使教学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优化数学的学习和授课过程。
参考文献
一、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1)增加学生的团队意识。开发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可以增加中学学生的团队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了解人与人交往的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提高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开发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比如发动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构思练习方式,通过编排,形成符合学生特点的体育游戏。这样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开发及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3)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学生所接触的人、物、事往往会涉及很多人文类、科普类知识,而学生通过自我管理、自我开发、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其综合能力会有不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二、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
1.开发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资源
开发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资源,主要是对传统型体育科目的改进,要充分利用中学学生学习的心理,调动中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对传统型体育科目的改进,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对技术动作及活动规则的简化――中学学生的体育课要求少说多练,如果一个规则或者是技术动作就要讲解很长时间,相信学生也不愿意听,因此我们需要保留能够激发中学学生的练习兴趣,同时符合学生练习内容的简单的技术动作;减少技术动作的练习难度――在简化规则及技术动作的基础上,对难度也有必要进行降低,中学体育课始终是本着“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所以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有必要降低运动难度。
2.开发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硬件资源
(1)对体育器械、器材的开发。对体育器械、器材缺乏的学校来说,通过对器械、器材的特点的研究,开发其多种功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例如:跨栏架不仅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在足球比赛或者练习时用作球门;用跳绳通过多种组合进行体育类的各种游戏,可以作为拔河比赛的绳子,也可以作为投掷练习鞭打动作的辅助器材。
(2)对体育场地资源的开发。很多中学现在用的都是标准化的体育场地,但是由于场地过大、单调、器械是按照成人的标准设计等原因,不符合中学的体育教学。因此,在不破坏原有设施的基础上,可对场地略加改造,例如:可将标准的足球场地以半场为界,变成两个小的足球场地;降低篮球架及排球网的高度;室内的篮球馆可以开展羽毛球、排球、乒乓、武术等多种活动的教学。
3.开发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信息资源
(1)开发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文献资料资源。随着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可充分利用中国期刊网、重庆维普等多种电子期刊查询的网站,广泛搜集、整理、开发文献资料。
(2)开发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媒体资源。各种体育管理软件、多媒体光盘、DVD、VCD等教学课件和运动会训练,为我们提供丰富多彩的资源信息,我们要善于挖掘资源,为不断充实体育课程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4. 开发校外、课外体育资源
(1)课外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发挥学校各类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的作用,在学校体育部门的协调下,形成全校性的体育网络,把体育课程与课外体育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吸引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层次的学生到体育活动中来,促进学校体育活动的健康发展。
(2)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发挥校外的体育资源,比如节假日期间的大型体育类活动等,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符合自己运动能力的,能适应身心全面发展的活动。
三、结论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丰富课程内容和形成多样的体育教学组织方式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因此,无论是教学管理与实践,还是课程建设与科学研究,都应当充分重视对课程资源的研究以及开发利用,以此来促进体育课程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