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生身心健康规划范文

高中生身心健康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生身心健康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生身心健康规划

第1篇:高中生身心健康规划范文

关键词: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加强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动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1]《纲要》还提出,在高中教育阶段,要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2]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高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学习压力比较大的时期,因高考受挫而引发的高中生自杀事件屡见报端。有些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则不但会对学生的学业和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还会给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困扰。近年来,高中生的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心理问题越来越普遍,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的问题行为甚至暴力现象时有发生,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而且对家庭、社会构成了伤害。因此,探索、构建科学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学校心理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3]

二、当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完全用德育替代心理健康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在学生教育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借助德育的教育地位,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学生个体人格的完善和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具有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共同目的。而且这样的定位,对处于起步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的,借助于德育工作的成熟体制和有效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有效地丰富了传统德育的手段,增强了德育工作效果。但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传统的关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的理解,给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目前,很多高中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完全用思想政治工作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在强大的升学压力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导致高中生心理问题层出不穷,甚至出现恶性突发事件。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对处于全面发展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关系认识不深,定位不准确。这是国家虽然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实际工作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原因。

(二)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不准确,工作缺乏前瞻性。

实际工作中,很多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为“救火”,而不是“防火”,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个别问题学生,而不是面向全体学生,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现很多短视行为,缺乏前瞻性。作为升学压力特别重的普通高中学校,这一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师们都明白,心理健康教育本应重在预防,重在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但由于人员不足、精力投入不足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者往往只能把精力放在少数问题学生身上,扮演“消防员”的角色,忙于“救火”。随着社会的发展,高中学生心理问题不断呈现新的情况和态势,必须加强有针对性的研究。而我国目前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非常有限,并且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不能充分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难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目前,在相当多的普通高中中,心理健康教育还难以做到惠及全体学生,也难以做到在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发挥作用,有的甚至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之后,都难以给予及时有效的干预和帮助,更不用说防患于未然了。

(三)心理健康教育缺少监管,机制不健全。

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不少文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有相关的要求,但由于督察、监管力度不够,有些学校这方面的工作开展得相当不力。相关文件虽然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讲得很多,但涉及经费、人员、机构等具体问题时,缺乏明确的指导和要求,也没有明确责任,监管工作不到位,导致很多学校模糊执行,甚至不执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严重影响。目前高中学校管理工作,基本上还是围绕高考、升学这一目标开展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应付检查的门面。很多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挂靠或者直接属于政教部门。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存在问题,因此工作很难有效开展。上级的文件往往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德育工作一起规划、共同落实,但实际情况是,规划中考虑到心理教育,但落实中往往以德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

三、加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建立高中生心理健康档案,是高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的工作。但就是这样一项最基本的工作,很多学校都没有做到。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指对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特点、心理测验结果、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记录等材料的集中保存,这些资料应按照一定的程序排序,组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体系,如实反映学生的心理面貌。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为学生个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条件,它是每个学生心理成长的轨迹,学生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档案,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在发现自己有心理问题时,积极寻求心理咨询与辅导,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与矫治,仍可通过心理健康档案来考察效果。因此,它能对每位学生的心理成长、心理潜能开发提供帮助,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提供重要保证。高中生学业受挫导致的情绪低落、抑郁、自卑问题比较常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可以从中筛选出高危人群,从而对那些可能处于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重点帮助。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立足教育,重在预防。高中学校要针对高中生学业压力大的特点,加强挫折教育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正视成功与失败,正确认识学业、生活中的各种挫折,热爱生命,善待人生。学校要采取选修课、讲座、团体辅导、个别辅导等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普及应对心理危机的基本知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危机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树立预防心理危机的意识,提高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学业挫折及各种各样的生活挑战。

(三)建立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和多元化的学生社会支持网络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度专业化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丰富的专业经验和娴熟的专业技术。高中生在学生的学业负担之下,精神压力比较大,也比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高中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制订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计划,列入学校师资培训的总体规划,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另外,建立健全高中生社会支持网络体系,对于预防高中生心理问题,帮助其成功度过心理危机,是非常重要的。高职学生社会支持网络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学校建立的能给予学生物质和精神帮助的支持系统,这些支持主要来自学校和社会支持的网络体系。另一方面是指学生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主要是指学生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与支援。对于高中生而言,交往最多的就是家长、老师和同学;尤其对于大部分住校的高中生而言,同学和老师的支持是其面临危机事件时最易于求助和获得帮助的资源。因此,学校要尊重学生的同伴关系,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并尽可能多地寻求社会资源的支持和帮助,建立更加多元化的学生社会支持网络体系。

参考文献:

第2篇:高中生身心健康规划范文

关键词:农村高中生 学习化学 心理碍障

21世纪是知识的世纪。高中生所面临的是海量的信息,大量无效的、有效的信息需要高中生去区分、吸收。面对各种信息,高中生容易产生吸收疲劳,只愿意吸收那些有趣的、内容短的、容易吸收的信息,对于枯燥的化学知识不愿意去学习。作为农村高中的学生,意味着已经失去了进入重点高中的机会,基本失去了考入重点大学的机会,再加上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很多高中生认为学不学一个样,是否学好也一个样,缺乏了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影响了学习化学的效果,容易产生影响化学学习的障碍。高中化学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学习化学过程中的主要心理障碍

由于学校布局的调整和优质高中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再加上适龄学生人数的逐年减少,影响了农村高中学校的生源和学生素质。大批学习素质好,学习成绩高的学生被优质高中录取。考入农村高中的学生综合素质比较低,学习态度不积极,学习基础、学习成绩和学习方法比较差,在高中化学学习方面存在着以下学习障碍。

1.态度消极。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对高中化学学习缺乏兴趣,缺乏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学习的上进心和进取心。

2.基础较差。在初中时就没有学好、学会化学,不能做到初高中化学的顺利衔接,导致高中化学学习根本不懂或者有心无力。

3.缺乏方法。缺乏学习高中化学的科学方法,不能正确区分易混淆的化学概念,记不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典型反应,缺乏严密的思维,抓不住问题的关键,不能够使用规范标准的化学语言去组织答案,表述不准确,书写也不规范。

4.缺乏刻苦精神。在化学学习中充满了畏难情绪,面对教材中不懂的知识和问题,没有能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导致化学成绩每况愈下,最终丧失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5.能力不足。只注重具体知识的记忆和背诵,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审题能力差,缺乏获取和使用有效信息的能力,造成解题错误。

二、农村高中学生对学习化学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1.对自己缺乏长远的规划。中考失利,进入农村高中以后,很多高中生对自己的学习前途感到渺茫,认为自己缺乏学习的天赋,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进入梦想中的重点大学,从而降低了自己的人生规划,甚至不再去考虑以后自己准备去做什么,缺乏学习化学的持久动力,读高中就是混三年以后拿到一个高中毕业证。

2.家庭环境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到自己长辈的宠爱,过着优越的生活,多数孩子的性格自私、内向和懒惰,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长已经不在把子女升学做为孩子的唯一出路,对自己的子女只关心生活,不再关心他们的学习,也缺乏和学校、教师的沟通,不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状况,导致学校和家长的教育形不成合力,学生容易产生学习障碍。

三、克服农村高中生学习化学心理障碍的措施

1.坚持化学新课程改革,是克服农村高中生学习化学心理障碍的重要前提。针对当前教育中存在的弊端,高中化学教师一定要坚持新课程改革,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思想,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过程学习、体验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喜欢学习和愿意学习,从而克服学习化学的心理障碍。

2.创新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学习。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制作教学课件,将声音、视频、动画等融为一体,作用于学生的眼睛、耳朵等器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化学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开展小制作、小创新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操作中感悟,激发创新思维,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全面了解学生,关心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高中化学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化学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化学教师可以通过师生座谈、家长会等渠道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较好地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克服学习化学的心理障碍。

第3篇:高中生身心健康规划范文

在新世纪的十余年中,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极大的发展潜力,信息技术迅猛地影响、渗透、冲击着教育,由此带来教育思想、内容、方法、手段的深刻变革。作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信息化的强烈冲击。心理健康教育有关工作者不仅认识到了信息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更认识到信息化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需要,以及信息化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冲击问题,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整合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并已经深入到教育的各个领域这一特殊背景条件下提出的,它标志着在信息社会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是指广泛利用现代信息设备和技术,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成本,以培养人们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良好的心理健康标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加强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心理疾病,矫正不良的心理及行为偏差,开发心理潜能,促进人类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的一项系统工程。简单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化发展道路。而普通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笔者认为,是指在普通高中校园内外,将现代信息设备和技术广泛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宣传、心理预警等领域,让高中校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当代先进的科技水平下得到最佳发展。那么作为基础教育的最后一站,普通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实现信息化,以及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在世界信息技术挑战的大潮中顺应潮流,推动学校德育乃至学校教育的现代化,以实现“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这一心理健康教育总目标,是我们现代心理健康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本文试图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尝试着在普通高中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平台,探索与实践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道路。

二、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平台的构建

(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提高课堂的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一线教师的不懈追求。普通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这是最常用的信息化手段。由于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课与学科的系统教学有较大不同,心理课更多倾向于活动体验形式,所以除了运用传统的电脑课件进行教学外,还可以利用多功能教室的先进设备,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人际关系交往、情绪辅导、思维力训练等方面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实用的心理知识。例如在高一新生适应性心理辅导一课中,笔者运用畅销书《谁却了我的奶酪》制作的动画片头来引入高中生适应这一主题;又通过观看动画中迷宫里四个小主人公面对奶酪消失后的不同反应,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进入高中后的不同学习生活状态;之后又继续来猜测主人公积极应对的方法,并请学生来扮演角色……整部动画十五分钟,但是贯穿整堂课。通过动画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主动改变,区别于传统的说教式教学,信息手段的引入更生动简洁地达到让学生积极主动适应高中生活的教学目标。

2.建立交互式多媒体教学信息系统。建立交互式多媒体教学信息系统,让学生能够通过远程进行知识的交互式学习。交互式多媒体教学信息系统能够通过网络提供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动画,甚至电影和虚拟现实等多种形式的综合信息,使学生获得的信息全面而生动,具有较高的信息传递效率。它不仅能使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大量的信息内涵,而且由于多种感觉通道的信息加工,大大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自2012年秋季《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大大提高了选修课的比例,同时我省教育厅和教育技术中心推出普通高中选修课网络课程平台,每一个普高学生都可以通过互联网,选择自己喜爱的各类选修课程,随时获取同类课程的教学库,远隔千里的师生或同学可以进行协作学习。截止当前,该课程平台上已有十余门各具特色的心理健康类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任务要求以及认知方式,选取各个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材料生成知识。

(二)网络心理辅导平台的构建

1.心理测评系统的实现。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健康评测基本上都是采取开展问卷调查或者面对面交谈的方式进行的,这种方式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例如,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结果的统计不具有实时性;同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时,巨额的数据录入往往让我们一线心理老师望而止步。而建立在线的心理测评系统则可以有效克服这些不足。在录入充足实用信息的同时也是心理档案的建立和心理预警系统预警的依据,为班主任和心理教师的学生心理辅导提供参考意见。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校自2009年引进一项中小学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安装于学校机房。该系统拥有64套适用于中小学生的常用心理量表,如《90项症状清单》、《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等。采用的是先进的开发技术,优化的网络设计以及安全的数据库管理进行开发实现,服务器所采用的系统是安全性较高的XP系统,数据库系统采用的是分布式的大型数据库SQLServer,保障了数据的安全。除心理测量的预警作用外,在线的心理测试还可以为学生未来生涯作指导。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在2010年引进高中生生涯规划系统,该系统不仅拥有自我、个性、能力和价值观等测试,以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为文理分班做出科学选择,还集中了各大高校的录取信息和专业信息,为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服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心理健康领域得到了更为人性的发展,为学生的获得最大利益服务。

2.在线心理咨询服务的实现。笔者在普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多年,实际工作中遇到大量的学生心理问题,从普通的学习适应问题、人际交往问题、青春期恋情受挫问题到较严重的抑郁症、强迫症,甚至精神分裂症等。在每日咨询时段总是应接不暇,而一个完整的咨询一般是60分钟左右,至少是45分钟,因而咨询室每天最多只能接待3~4个学生。这使得很多确切需要专业心理咨询、或者急切渴望得到心理老师关注的学生得不到有效帮助。针对这些实际问题,我认为在线心理咨询服务是一种非常合适普通高中心理健康辅导的有效途径。首先,在线心理咨询服务不受时空的束缚,具有快捷、高效的特点。其次,在线心理咨询服务让学生有自由的选择权,且隐秘性强。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巅峰,他们有很强的自我保护心理,往往不愿意公开自己的心理问题,即使面对心理辅导老师,也无法袒露心声。而网上心理辅导不受时空限制,没有尴尬之说,操作方便、简洁,隐秘性强。像早恋等隐私问题,学生可能不愿或不敢与老师直接交流,而把自己的心声写到网上,不仅可以使他通过虚拟化角色出现在辅导老师面前,避免了尴尬,而且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求助方式。在线心理咨询的实现形式可以是即时的聊天工具,如ICQ、OICQ等,也可以是网络论坛、留言簿、电子邮件等,这就需要用到富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网页。

第4篇:高中生身心健康规划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大学新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而大学新生是大学生中尤为特殊的组成部分,因为其正经历着从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身份转变,从对家人完全依赖到相对独立的生活方式转变,这必然会产生众多不适应因素,其中心理上的不适应凸显出的问题越来越多。如果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那么很有可能导致休学、退学甚至自杀的惨剧发生。有传统观念认为,学校应负责学生的学习及身心健康的发展,却忽略了家庭教育作为人生第一课堂,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面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一、大学新生适应期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部分新生不能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

大学新生从高中生变为大学生,这种身份的转换必然会使其对自身的认识发生变化。部分学生认识到大学的同学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人才,而曾经优秀的自己现今相比之下也变得普通了,部分学生会因为曾经的优势不在而变得自卑,也有一部分学生会觉得优势还在,自己依然优秀。这种思想上的变化,都是学生的自我认识。学生能否全面、客^、正确的认识自己,关系到其对自身的定位,关系到其人格的完善。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对自己有相对准确的认识,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会过高或过低的看待自己,出现自我认识的偏差。如果没有外力对其加以正确引导,常会导致学生出现各种心理上的问题,进而难以进行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二)部分新生不能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新环境

大学新生面对的新环境包括新的校园环境、交往环境及自然环境等。对新环境的不同认识,将会影响学生对待新环境的态度,从而影响其思想和行为。很大一部分新生面对新环境,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面对新的校园环境,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是被父母强迫填报的或是被调剂到该学校的,与自己期望的学校相差甚远,从而产生严重的排斥心理;面对新的交往环境,部分学生由于长期进行单一的学习,而忽略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从而引发交际障碍;面对新的自然环境,部分学生会有水土不服、身体不适的情况发生,很多时候都会将这些不适的情绪宣泄到对校园的不满上,从而降低对学校乃至对专业的认同感。

(三)部分新生不能正确的认识和制定新规划及目标

大学新生面对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一大部分新生在高中时期,受家长及环境的影响,将考上大学作为自己的唯一奋斗目标。在真正进入大学校园后,由于自身缺乏自主学习及规划的能力,再加之家长的松懈或者难以指导等客观原因,而会失去奋斗目标,将本应精彩的大学生活过成了“混日子”;部分新生在进入大学后虽有自己的小目标,但由于不能进行正确的规划,及受到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其目标与计划常发生变动,既定的目标也常常难以实现。

二、家庭教育对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教育观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教育观念,是父母对子女学业、就业的期望,以及对子女价值观培养等方面的基本认识。父母的教育观念作为家庭教育的指导因素,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影响到对子女行为养成、性格塑造、品格建立等方面。父母所选择教育观念的对错,将会直接影响到子女心理能否健康的发展。如果父母的教育观念不正确或者落后,便会严重影响到子女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家庭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是在家庭教育观念的指导下,父母对子女进行教育时所采用的通常做法,家庭教育方式有多种,本文从以下三类比较典型的方式进行分析。

一是权威型教育方式,在该类型的教育方式中,父母占绝对领导地位,对子女的教育多采取命令、要求等形式,从而严重压制了子女能动性,使得在这种单调、枯燥、紧张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很难适应社会生活、特别是在步入大学,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时,会表现出较差的适应性。

二是放任型教育方式,该类型教育方式与权威型正好相反,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干涉甚少,任由孩子自由发展,这会使得该类型的孩子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而缺少家庭教养、任性、固执。在步入大学校园后,由于习惯性的以自我为中心而难以适应集体生活,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会面临较大的障碍。

三是民主型教育方式,较之于前两种教育方式是最为和谐融洽的一类,父母给予子女充分的理解与尊重,既加以教育引导,也会营造出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使子女可以充分的发挥自主性。在该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情绪稳定、坚强乐观、独立合群,更容易适应新环境,并能在其中发挥积极的效应。

(三)家庭教育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长期稳定、家庭和睦的家庭结构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结构,在该种家庭中教育成长的学生由于长期受和谐温馨家庭环境的熏陶及教育,会热爱生活、乐观向上、充满爱心,对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单亲、重组、寄居等特殊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由于家庭结构遭受破坏,父爱或母爱的缺失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影响,其心理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强迫性格和抑郁情绪,对身边人的态度和行为也更为敏感。由此可见,该类家庭结构中进行的家庭教育会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消极的抑制作用。

三、通过家庭教育提升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健康水平的路径分析

(一)树立正确意识,重视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是教育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将家庭教育引入大学教育中,可以使对学生的管理,从传统的“两级结构”向“三元结构”转变。因此,要正确认识家庭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将家庭教育置于合理的地位,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学校也可以通过对家长培训,使家长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本身也需要通过营造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利用民主型的教育方式,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等多种途径,积极配合学校引导学生解决在初入大学阶段的各种问题,尤其面对心理上一些校方难以知晓的变化,更需要家庭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大学新生入学前家庭教育

随着社会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过去家庭所持有的对孩子“只养不教”的观念显然已不能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因此,家长需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自觉性,改善家庭教育质量。家庭教育在大学新生入学前的近三个月中可以充分发挥优势。该阶段,高考已结束,家长可以将对孩子的培养从单纯的学习方面拓展到综合能力方面。首先,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全面了解现实的大学生活,使其做好思想和心理准备,降低期望值,缩小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其次,要努力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其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同时培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孩子树立长远的学习目标。最后,要着重努力提高孩子的心理调适能力,密切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

(三)增加联动机制,学校和家庭齐发力促进大学新生心理健康

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沟通合作,将学生的最新情况让双方知悉,才能更好的共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家长应将学生入学前的基本情况、成长背景及特点、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家长的基本期望反映给学校,同时学校也应及时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基本表现、情绪波动等了解到的近况反馈给家长,以此保障学校和家长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特别是针对新生心理状况不稳定的特殊情况,更需要学校与家长密切沟通,对新生的思想波动加以积极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环境认知、明确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总之,家庭教育是一种值得充分利用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大学新生,在入学初期会面临各种心理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需要家庭在平时教育过程中注意对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进入大学后,将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尽量避免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进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闫海水:《大学新生入学前家庭教育初探》,载《中国培训》2016年第10期;

[2]石丹妮、冯亚利:《家庭教育对大学新生适应期影响》,载《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3]王丽芳、王志波:《父母婚姻关系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载《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年第7期;

[4]文毅:《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研究》,2013年西安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5篇:高中生身心健康规划范文

〔关键词〕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5)20-0009-04

中学生的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是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需要生涯规划的支持,另一方面又为科学、切实的生涯规划提供重要保障,两者在个体身上构成一种循环和整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1]。俞国良[2]等曾指出,心理健康视野下的生涯规划是在纵横交织的生涯发展框架中展开的,其根本任务是建构完整的人格,有效地适应社会,其终极目标是自我实现。

我国高校自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面临着难以就业的困境。这一问题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学生在生涯探索、规划和决策上面存在种种困惑,却没有及早接受正规的生涯规划教育,也是关键原因之一。如果中学生能尽早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能力有所了解,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并对这一职业所涉及的专业进行一些探索和研究,那么他们在高考选择专业和毕业择业的时候就会有比较清晰的方向。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思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追逐无限的知识,那就危险了。在当今多元的社会环境下,学生该如何将有限的知识学以致用,这就很有必要事先制定生涯规划,有目标地进行学习、培养自己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我国庞大的中学教育体系,存在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相对滞后的现状,使得在中学阶段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变得尤为迫切。

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生命成长与发展起着引导、示范、催化、矫正和疏导的作用,这也正是基于学生生命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开发学生的潜能,奠定学生终生发展的心理基础。它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自我信念、健全的情绪与情感,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独立的生存能力,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实现[3]。本文以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现实情境需要为出发点,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方式,探索中学生的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模式,从而促进中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一、生涯及生涯发展的演变

(一)生涯的概念

我国的生涯概念最早开始于孔子。孔子曾对人的一生进行过生涯规划:人只要本着“仁、义、理、智、信”的行为准则行事,以“克己复礼”的原则约束自己,采取《易经》的辨证思维方法,则可按如下步骤度过人生:“十五治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八十而圣”,如此则有望实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4]。

西方学者对于“生涯”则作出了不同的定义。Shartle认为,生涯是指一个人在工作生活中所经历的职业或职位的总称。McFarland指出,生涯是一个人依据心中的长期目标所形成的一系列工作选择以及相关的教育或训练活动,是有计划的职业发展历程。Webster强调的生涯是指个人一生职业、社会与人际关系的总称,即个人终身发展的历程[5]。Super认为的“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6]。

综上所述,对生涯概念的定义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长期到终身、由静态到动态,由关注个体行为和职业发展向注重个体的心理特质与心理过程,在不断演变,而这一演变历程正是生涯规划逐步迈入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历程。

(二)生涯发展的演变

在生涯发展理论被提出之前,职业指导已经为人们所熟知[7],但随着生涯理论的不断演变,“职业辅导”逐渐被“生涯发展”所取代。生涯发展强调个人一生发展的全过程,它包括个体在一生中所扮演的各种角色,是各种角色的协调和整合,是人生发展的全过程。这一概念的转变被Super记录在自己的生涯发展理论之中,从此生涯发展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最重要的则是生涯发展教育被纳进了学校教育之中,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8]。生涯发展取代职业辅导,意味着从只关注人的学术发展与职业发展转变为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该理念的转变在教育中展现的功能将会愈来愈明显,这也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启迪。

对于人的生涯发展的探索研究大约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生涯发展的理论则出现在50年代,此时的理论涉及兴趣、态度与个性发展等因素,人们开始关注经济与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对人的职业发展的影响。60年代生涯发展理论进入其成型的重要阶段,在60年代大批理论涌现的基础之上,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自己亲身实践的检验,继续推动着生涯理论的向前发展,至80年代生涯理论的发展逐步进入到了成熟阶段[9]。

二、探索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

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是指把二者结合起来实施,使学生在生涯规划课程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素质;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主动思考如何在把握自身心理特性的基础上进行生涯规划,使它们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可持续成长与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既不是隶属关系,也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属于交叉关系,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且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正是它们结合的条件和基础[10]。

面对日趋激烈的升学、就业压力,中学生在生活事件、意识形态、成长、家庭、社会等方面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和心理问题[11]。生涯的规划同样需要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基础,在充分把握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开展中学生的生涯规划[12]。中学生处于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我是谁、我想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和我如何去做。下面就中学各年级的不同特点分别进行阐述。

(一)初中阶段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是为初中生奠定生涯成熟的基础,促进学生的生涯发展。因此,对于初中生的生涯规划内容选择不宜过于专业,应该适合于大多数初中生,帮助他们学会自我认识、职业认识与生涯规划。同时学校在组织与开展活动时,要注意建立层次递进的活动体系,以适合学生的阶段性发展特点,促进其身心健康[13]。

初中一年级:这一时期的学生处于生涯发展的认知阶段,同时也处于自我意识强而不稳的青春期。教育应侧重给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的指导,使之了解生涯规划的一般知识,初步帮助学生树立生涯规划的意识,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尤其是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初中二年级:这个阶段应考虑学生的能力因素,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进行生涯规划的探索与尝试,并逐步提升相应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涯规划观念与合适的职业倾向,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社会需求并认识自身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理想积淀力量。

初中三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们面临就业或升学的压力和选择。一部分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投身工作,但绝大多数学生会继续升学,因此应侧重对其进行就业与升学的指导,帮助学生培养相关的职业能力与技巧。

(二)高中阶段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生与初中生相比,身体的主要器官与性发育都趋于成熟,产生了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同时也面临新的矛盾和冲突,形成探索与解决矛盾的过程[14]。高中生需要面对高一结束后的文理分科和高考后的专业选择,这些都是生涯规划中的重大选择,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因此,要重视这个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抓住实施的关键时期。生涯规划的实施并不是杂乱无章地传授,而是结合学生的实际,循序渐进地开展[15]。

高一年级: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已有生涯规划的知识体系基础上,继续对社会环境进行认知与探索。可以通过组织与高年级学生的交流会、聆听专家讲座报告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专业特点,了解相关政策和法律,理性看待当前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锚等测试,帮助学生分析自我特长、优势和局限,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特征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职业适应范围,了解专业发展方向,为高一结束后的文理分科做好充分准备。

高二年级:学校一方面要强调分科方向,让学生对自身文理各科的学习情况有清晰认识;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分科学习后,也可以对分科结果作出调整,这时就需要得到学校专业人员的指导,让学生能顺利进行调整。同时,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社会探索,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

高三年级:这一阶段应着重进行专业选择、就业心态等方面的指导,培养学生生涯规划的决策能力、实施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业能力等。让学生充分了解就业形势、专业特色和发展前景;集中宣传高考志愿填报政策和填报技巧,举办专业选择、就业程序的讲座;对毕业生提供升学、就业等方面的政策咨询与指导;通过各种心理测试,引导毕业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及时修正升学、就业目标,确立合理的升学和就业期望,帮助学生转变角色,尽快适应社会。

综上所述,中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休戚相关,但两者却不存在替代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俞国良[2]认为,生涯规划概念的演变历程是生涯规划逐步迈入心理健康教育视野的历程,也是生涯规划的理念与当代心理健康观日趋吻合的历程。个体在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实现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继而影响着生涯规划的整个过程。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生涯教育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涵[2]”。

相对于初中生、高中生具体设计的生涯规划方案,可以通过让学生回答6个“W”问题[16](见下页表3),设计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生涯规划方案。

三、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及启示

生涯规划课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评估的出发点不是教师与学生的知识授受程度,而是通过学生是否有更明确的自我认识、是否增强了生涯规划的意识等标准进行评估。此外,评估的参与者也不能忽视生涯规划的主体――学生。

(一)生涯规划档案和心理健康档案

建立中学生的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的跟踪档案,记录并有效地监督个体在设计生涯规划及其确定生涯规划后的成长历程,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给予其相关的生涯规划辅导,及时纠正偏差,以帮助中学生提高综合素质[15]。生涯规划档案和心理健康档案能对每位学生提供切实帮助,为生涯规划辅导和心理咨询提供了重要保证。同时,这也是评估中学生的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

(二)各种心理测验辅助评估

开展各种心理测验,如职业兴趣测验、职业价值观及动机测验、职业能力测验、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和职业性格测验等等,这些测验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测验前要先充分学习该测验的使用手册,了解测验用途及使用规则。此外,解释测验分数的时候也要得当,测验是为了初步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不是主观给学生“下诊断”和“贴标签”,所以不仅要解释测验分数的意义,还要帮助学生针对测验结果,寻找改进与提高现有状况的方法。

(三)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生涯规划

在中学阶段,各学校可以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内容包括个人探索、职业探索、就业形势和政策、素质拓展训练、成功校友经验分享、模拟招聘、兼职体验等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帮助中学生合理地思考和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动力,帮助中学生了解各类大学及专业的具体情况,提高将来考入大学及专业选择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春峰.论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通互动[J].教育与职业,2012(17):88-90.

[2]俞国良,曾盼盼.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J].教育研究,2008,(10):63-67.

[3]江光荣,柳BB,黎少游,等.国内外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27-32.

[4]任卓.初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

[5]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85-129.

[6]孔春梅.国外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综述[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9(3):5-9.

[7]吴武典.生涯发展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19-21.

[8]胡春森.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的探索性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9]程利娜.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J].教学研究,2012,35(4):41-45.

[10]褚庆文,施永斌,孙秋芳,等.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6):656-658.

[11]骆一,郑涌.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3):661-664.

[12]王亚歌.初中阶段生涯发展教育初探[D].上海师范大学,2008.

[13]杨蓁.普通高中职业指导实施途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

[14]何晓丽.青少年生涯教育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

[15]Nevill D D. The development of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J].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1997,45(3):288-292.

第6篇:高中生身心健康规划范文

一、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净化学生的心灵,努力培养又红又专的合格人才。

为了配合学校团委和政教处的工作,我们班积极开展了许多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例如,“跨步进入新世纪系列活动”、“寻找我身边的活雷锋”、“青年学生应该怎样以实际行动热爱祖国”、“青年学生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报复”等。

同时,我也经常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身心教育,帮助学生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我还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有关学生促膝谈心,及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二、加强班级管理,培养优秀的学风、班风,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努力培养“赤诚、严格、活跃、奋进”的班集体。

高三年级是学生的世界观发展、变化的重要阶段,同时,面临着毕业、升学等实际问题,随着课时和知识复杂程度的加重,容易产生两极分化,有的学生甚至会感到迷惘,对前途失去信心。

因此,在学生毕业前夕的思想工作显得更加复杂和重要。在这个学期里,一方面,我主要加大了对学生自治自理能力培养的力度,通过各种方式,既注意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让学生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产生进取心,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行为品质

又注意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放手让他们自我设计、自我组织各种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把教育和娱乐融入一体。

还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服务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规划、料理、调空自己,使自己在集体中成为班集体的建设者,而不是“包袱”。

另一方面,我有效地利用好每周一的班会课开展一些专题性的活动,例如,学习经验交流会,意志教育,如何做时间的主人,习惯养成教育等,这些活动大大地促进良好的学风、班风的形成。

再一方面,我自己也以身作责,努力做学生的榜样,跟班勤,管理方法得力,班风正、学风浓。我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评比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本学期的几次月考均能超额完成县局和学校规定的指标数,各项管理也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又进一步鼓舞了士气,使班级管理工作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积极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努力使后进生以失败者来,以胜利者走。

后进生的教育和管理历来历来是班主任工作的难点,却又影响班级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这方面,我作为班主任首先做到了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他们,深入调查摸底,搞清他们所以成为差生的原因,做到了因材施教,对他们处处真诚相待,时时耐心相帮,真正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最可信赖的朋友。

及时对后进生加强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消除或减轻种种心理担忧,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同时,我还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后进生表现其优点和长处,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欢乐和喜悦。

四、积极开展好文体活动,做好课间操、眼保健操,保护学生视力,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高中学生学习任务比较繁重,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而且也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每次活动我都亲临现场与学生一起活动并适当予以技术性的指导,这样不仅可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而且也可以加深与学生感情的交流。

五、积极主动地和各科教师联系,协调学校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发挥好纽带作用。

在与任课教师的交往中,我尊重他们的地位,尊重他们的意见,同时又把他们当作班级的主人,视为自己的良伴、知己。

凡事都主动地同任课教师协商,倾听、采纳他们的意见。能够慎重地处理学生和任课教师的关系,在处理师生矛盾时,尽量避免了激化矛盾,在这方面,我平时注意到多教育学生,让学生懂礼貌,尊重老师的劳动,树立老师的威信,增进师生情谊。

第7篇:高中生身心健康规划范文

一、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净化学生的心灵,努力培养又红又专的合格人才。

为了配合学校团委和政教处的工作,我们班积极开展了许多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例如,“跨步进入新世纪系列活动”、“寻找我身边的活雷锋”、“青年学生应该怎样以实际行动热爱祖国”、“青年学生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报复”等。

同时,我也经常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身心教育,帮助学生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我还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有关学生促膝谈心,及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二、加强班级管理,培养优秀的学风、班风,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努力培养“赤诚、严格、活跃、奋进”的班集体。

高三年级是学生的世界观发展、变化的重要阶段,同时,面临着毕业、升学等实际问题,随着课时和知识复杂程度的加重,容易产生两极分化,有的学生甚至会感到迷惘,对前途失去信心。

因此,在学生毕业前夕的思想工作显得更加复杂和重要。在这个学期里,一方面,我主要加大了对学生自治自理能力培养的力度,通过各种方式,既注意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让学生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产生进取心,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行为品质;又注意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放手让他们自我设计、自我组织各种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把教育和娱乐融入一体。

还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服务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规划、料理、调空自己,使自己在集体中成为班集体的建设者,而不是“包袱”。

另一方面,我有效地利用好每周一的班会课开展一些专题性的活动,例如,学习经验交流会,意志教育,如何做时间的主人,习惯养成教育等,这些活动大大地促进良好的学风、班风的形成。

再一方面,我自己也以身作责,努力做学生的榜样,跟班勤,管理方法得力,班风正、学风浓。我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评比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本学期的几次月考均能超额完成县局和学校规定的指标数,各项管理也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又进一步鼓舞了士气,使班级管理工作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积极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努力使后进生以失败者来,以胜利者走。

后进生的教育和管理历来历来是班主任工作的难点,却又影响班级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这方面,我作为班主任首先做到了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他们,深入调查摸底,搞清他们所以成为差生的原因,做到了因材施教,对他们处处真诚相待,时时耐心相帮,真正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最可信赖的朋友。

及时对后进生加强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消除或减轻种种心理担忧,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同时,我还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后进生表现其优点和长处,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欢乐和喜悦。

四、积极开展好文体活动,做好课间操、眼保健操,保护学生视力,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高中学生学习任务比较繁重,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而且也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每次活动我都亲临现场与学生一起活动并适当予以技术性的指导,这样不仅可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而且也可以加深与学生感情的交流。

五、积极主动地和各科教师联系,协调学校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发挥好纽带作用。

在与任课教师的交往中,我尊重他们的地位,尊重他们的意见,同时又把他们当作班级的主人,视为自己的良伴、知己。

凡事都主动地同任课教师协商,倾听、采纳他们的意见。能够慎重地处理学生和任课教师的关系,在处理师生矛盾时,尽量避免了激化矛盾,在这方面,我平时注意到多教育学生,让学生懂礼貌,尊重老师的劳动,树立老师的威信,增进师生情谊。

第8篇:高中生身心健康规划范文

一、建设和谐校园,营造强大心理场

人的心灵就如一块纯净的园地,如果你不希望这里杂草丛蔓,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也就是说,抵御消极心理因素的最好办法,就是用积极的东西去充实人的心灵,用阳光、健康、向上的思想占领这块高地,让那些消极的思想无藏身之所。为此,学校首先应建设和谐校园,营造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强大心理场。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校长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要和谐相处,形成校园内融洽的人际关系,那学校管理自然就顺畅了。学校建章立制,创设文化氛围,构建和谐校园,就是为师生提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条件。同时,学校还邀请学生家长、文化名人参与进来,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的“心理场”。学校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决定,从而化解教师矛盾。学校逐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真正做到制度管人,制度管事,使得各项工作有序进行。这种有序和谐的人际关系极大地调动了师生的主动性,教学效益就出来了。

建设高品位的学校文化。对学校建设进行统一规划,精心布局,融建筑与文化于一体。学校的雕塑、花园、音乐喷泉、运动场、灵璧石刻等主环境,展现出典雅、厚重、向上、怡人的特点,让优美的环境熏陶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让全体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养心、健心。学校统筹各楼室内的专栏张贴,大厅悬挂“一训三风”,走廊悬挂学生书法、绘画、摄影作品,每个教室设有班级风采宣传板。

举行文艺活动,传承民族文化。通过运动会、艺术节、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书画展等活动,学校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开展“每周一歌”活动,每个班级都确定了自己的班歌,歌声充满了校园。响应国家“阳光体育”的号召,所有班级开展跑操活动。三个年级步伐整齐,口号嘹亮,绕运动场跑两圈。冬季,在零下三十几度的严寒中,学生坚持每天跑操,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开展感恩教育,强化学生对父母、老师、亲人、社会的感激之情,学生学会了感恩,学会了珍惜。积极开展《弟子规》《道德经》学习,提升师生的传统道德素养。这一系列的活动从不同侧面丰富了学生生活,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了鉴赏能力,塑造了高尚的人格品质。

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师生健康成长。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每一位导师都有固定的责任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导师。导师为所负责的每一名学生建立工作档案,记录其成长过程,每周至少与责任学生进行一次面谈,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学校采用社会一学校一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定期与家长进行交流,使教育更有针对性。设立每月一次的校长接待日,校长亲自与教师、家长、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化解他们存在的困惑。校长的手机向学生和家长公开,随时通过电话和短信答复他们的问题。这些做法融洽了家校关系,增强了互信,形成了教育的合力。

二、打造多元平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和谐校园的建立为心理健康工作奠定了基础,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心理场,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仍需细化,使得这项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世界,每个人的心理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所以学校要保证全体师生的身心健康,还必须结合具体情况,才能深入扎实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担任组长,由副校长、教研室主任、年级部组长担任副组长,全体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为组员。学校设立了“心扉”心理咨询室,开辟了心理健康教育专栏,配备专职教师负责。学校还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年规划》《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这就保证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使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全年级开设心理健康课,编入课程表,以课堂讲解与电视教学相结合的形式,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中一年级进行“适应新环境、自我调适”专题辅导;高中二年级进行“信心教育、生命教育、情感教育”专题辅导;高中三年级进行“调整心态、缓解压力、应考策略”专题辅导,逐步构建起了我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采取多种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化解师生心理困惑。除了每班每学期固定的两节心理健康课外,学校还通过校园网站、宣传小报等方式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更具有现实意义的是,学校开通了面对面咨询、电话咨询、信函咨询、网络咨询,直接回答学生疑问,同时保密隐私。例如,针对目前女高中生中普遍存在的情感困扰和心理纠结问题,学校举办了《站在人生的第二起跑线上——青春期女高中生心理健康辅导讲座》;在学校网站上开辟“校园情感”专栏,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校还开通QQ在线答疑,一些学生敢说出自己的心事,得到了辅导老师的帮助。

注重教师培训,打造一批有良好心理素质并能承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根据实际需要,学校展开常态性的校本培训,这提高了教师的心理辅导水平和工作效率,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全方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我校心理辅导的一个特色。因此,学校被《中国教育报》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评审委员会授予“全国心理辅导特色学校”荣誉称号。

重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制定了《牙林一中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案》,各学科运用心理学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教师寻找提高教学效果的切入点,使老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学生的思想问题和行为问题往往与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因此学校在德育工作中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军训、主题班会、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等一系列德育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是我校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和创建我校心理辅导特色的有效尝试。

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些来自社会和家庭,学校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示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这形成了学校与社会、家长的教育合力,及时化解学生的消极心理,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9篇:高中生身心健康规划范文

如何管理好一个庞大的寄宿生群体,维护校园环境的稳定,营造生活区域的温馨,展示寄宿生的生活风采就成了农村校长的一个大课题。

本人任农村校长多年,近年来又到一所完中担任领导职务,学校寄宿生既有初中,又有高中――年龄递度大;既有偏远自然村,又有乡镇所在地的学生――地域差别大;同时,寄宿生达1079人,在我市农村乡镇中学中,我校寄宿生数量居于首位。

一、建设布局合理的生活区域

生活区域的规划建设是寄宿生管理的“硬件”模块,布局合理的生活区域能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和学生的生活质量。

1.生活区块的布局与规划有序

规划出学校的西北地块为学生生活区块,因地制宜,统筹布局,依次建设餐厅、宿舍A、宿舍B三幢建筑。餐厅为两层楼,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可以容纳1400个寄宿生同时用餐,两幢宿舍均为四层楼,总建筑面积2809平方米,可容纳1200个铺位,满足寄宿生住宿需要。充分考虑寄宿生的生活需求和生管教师的管理需求,男寄宿生住宿舍A幢,女生住宿舍住B幢。又因为学校为完全高中,考虑到初中学生晚上休息时间比高中学生早,将初中生安排到高楼层,高中生安排到低楼层。每层宿舍楼设有卫生间、洗澡间和盥洗室,顶楼配备空气能热水器。各宿舍添置了橱柜,装饰了窗帘,安装了防护网。在宿舍楼侧又另建冲水式公共厕所一座。

2.生活区块建设的环保与扩展合理

宿舍与餐厅均依山而建,建设完成后,对宿舍区进行集中绿化,种植桂花、紫薇、铁树、楠木、小径竹、迎春花等各种苗木,四时有绿色,四季有花香,使学生放松心情,感受自然胜境。整个校园,规划好绿点的分布,所有可能绿化的空地上都安排绿化,寄宿生在学习之余,漫步校园,鸟语花香,一步一景。

在餐厅前规划建设了塑胶跑道运动场,用于寄宿生的生活扩展区,有乒乓球、排球、篮球等体育场地,丰富寄宿生的课余生活,放松学生身心。同时,每天早上6点40分,塑胶跑道运动场为寄宿生晨集场地。

从宿舍楼到运动场建设林荫休闲带,条状绿化带,种些景观植物,同时,设置若干电话亭,以方便未配置手机学生的通讯。

总之,生活区的规划建设关注人文,关注生态,便于生活,便于管理。随着寄宿生管理“硬件”体系的健全,有效地解决了该校寄宿生住宿难、居住分散、管理难度大的问题,极大地改善了该校寄宿生的生活条件,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可持续发展。

二、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

寄宿生管理“硬件”体系属于低层次的生存层面的体系,寄宿生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是更重要的“软件”建设体系。

1.四位一体,齐抓共管

管理组织的健全是寄宿生管理的基础,学校逐渐摸索出“四位一体,齐抓共管”的管理模式。

充分重视寄宿生管理工作,明确寄宿生的管理是学校重点工作之一,每学期初召开一次校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解决寄宿生管理中的新问题。形成了一套可操作、切实可行的制度和传统。在此基础上,建立以生管老师为主体,政教处协助,值日领导下宿舍,班主任下宿舍,四股力量分工协作,齐心协力的管理模式。学校师资严重不足,从行政队伍中抽调了政教处主任一名、政教处副主任两名担任兼职生管老师,加上一名教师家属担任专职生管,1100多人的寄宿生群体管理工作由3位兼职生管加一个专职生管4个人担任,3位兼职生管老师同时还承担着学校较繁重的教学、行政和班主任工作。

虽然是简单的4人管理机构,但反而容易形成管理的合力,同时,加强自我管理,提升寄宿生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也是管理的重要途径。要提高生管的执行力,仅仅靠校行政的监督和生管教师的自我约束还是不行的,生管教师还在每一层楼培养两位宿管学生,选拔优秀的舍长,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每个学生思想动向,了解寝室的情况,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让宿管、舍长带动其他寄宿生主动地安排生活,追求和谐,追求一种不需要监督也能主动落实各项内务的状态。

2.制度健全,安全第一

完善管理制度,制订了《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宿舍财产管理制度》《食堂用餐管理制度》、《值日行政下宿舍监督制度》、《寄宿生请假制度》,比如寄宿生请假条需要生管、门卫、班级各一份,班主任与生管掌握寄宿生请假情况,门卫看到学生的请假后才予以学生出校,资料系统化后能让生管老师和班主任及时了解学生动向。

树立“安全第一”、“安全无小事”的思想,加强安全保卫工作,加大安全投入,完善安全、消防设施,完善校园保卫工作人员职责,建立、健全和完善安全制度及各种相应的安全应急预案,定期加强对安全隐患的排查,利用各种讲座和黑板报宣传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卫生知识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防范寄宿生夜逃上网,点蜡烛、乱接电线拉灯熬夜读书等不安全因素。

3.按宿舍编席就餐,用餐秩序井然

寄宿生吃饭问题是家长和寄宿生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初中生、高中生都是长身体、增知识的最重要时期,学校比较慎重和周到的解决学生吃饭问题。学校有比较标准和规范的锅炉蒸汽蒸饭间和学生餐厅,实行按宿舍定饭盘、按饭盘定桌子的编席就餐方式,每桌8人。每天每桌有一位学生值日,负责端饭盘,在下课时,生管老师在食堂监督学生端饭盘和排队买菜,形成自觉有序、安静、列队的用餐习惯。

实施营养早餐工程,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学校食品供应的安全。学生食堂坚持公益性、服务性原则,切实提高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预防饮食卫生安全事故,杜绝食源性中毒事故的发生。学校食堂建立留样制度、食品采购索证制度和台帐登记制度、卫生检查制度。同时,建立食物中毒和其他食源性疾患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并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实行食品卫生事件责任追究制,并定期对食堂进行检查登记制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按时体息,准点起床

生管老师每天晨集前会到楼道唤醒学生,晚上分时段监督学生休息,初中的楼道九点多便熄灯了,高中的则十点多,生管教师作好就寝前学生清点工作,做好登记并进行舍长签名制度。每周查铺2~3次,对学生冷、热、生病、学生缺席等突发事件进行及时处理并登记上报,生管老师的严格管理会使学生形成文明守纪的良好风气。

5.周末分时段下课,保障乘车安全

为保证寄宿生周末乘车,星期五下午提前一节课上课,初中部上两节课,高中部上3节课,这样既分流学生流量,减轻运输压力,又可以使偏远的寄宿生提前些时间到家。每到星期五下午,学校值日领导、政教处、保卫科、各年段安排的护送教师到场维持寄宿生返家秩序,疏散学生,防止超载。同时,联系镇公交公司、派出所民警、交通协管员加强寄宿生周末返家乘车管理。

6.关注社会问题与个体差异

寄宿生中,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常常是“问题少年”、“问题少女”。或者由于爷爷奶奶的溺爱,或者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这些寄宿生智力早熟、个性孤僻、敏感多疑,对他们教育不当容易出现后遗症。同时,寄宿生的贫富差距问题也日益突出。经济条件好的学生花钱大手大脚,贫困生却要节衣缩食,这对贫困生心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还有学业问题、友谊问题、师生关系问题都会困扰着寄宿生,因此,建立每周一次心理教师巡视制度,学生可以递纸条,可以面谈,可以约时间到心理咨询室与教师交流,利用心理室这个平台敞开心扉,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生管教师还通过各种渠道建立师生交流氛围,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从而促进了师生间情感交流,培养学生具有自尊自爱、健康向上、努力进取、性格开朗、自主自理、自我约束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营造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

寄宿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宿舍中度过的,每一所寄宿制学校都有必要创造一个文明、整肃、清洁、雅静、安全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进而促进宿舍内务的管理并建立独特的宿舍文化。

组织宿管和舍长协助生管老师开展内务评比,并建立内务评比奖惩制度,对内务评比中较好的宿舍适当发放洗衣粉、洗发水、牙膏等日用品当做奖品,充分激励寄宿生积极整理内务,保持宿舍卫生。

宿舍文化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内务整洁的层面,这仍然属于低水平浅层次,文化品味不高,宿舍建设更要以育人为本,把宿舍变成良好的养成环境,把宿舍变成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的基地,把宿舍变成陶冶情操、促进交流、增长知识的场所。

全面开辟文化阵地,在宿舍走廊,楼梯走道,设立“知识窗”、“新闻版”、“艺术栏”,收集粘贴有关身心健康、天文地理、安全防范,国内外、校内外的重要新闻,学生的剪纸、美术、书法;给学生自己创意的平台,让一扇门、一扇窗、一片窗台承载启人深思的文化主题,窗户玻璃上或是传统剪纸或民族传统节日粘贴,窗台上可放置能绿化美化寝室环境的盆花、盆景或学生自制的工艺品等;宿舍可以取些有文化品味的名字,如“聚贤阁”、“天然居”、“艺苑”等文明高雅的名字,生管老师可以安排各宿舍舍长定期或不定期编出自己宿舍的报纸,如《八人行》、《风铃在响》、《小人物大事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