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慢性病综合防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慢性病是当前人类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以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因,占总体死亡的80%以上。因此提高慢病防控能力,有利于家庭、社会和谐发展。自2009年我县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启动后,经过各级专家的反复跟进培训,我县医生的慢病管理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基层医疗单位的就医环境和综合服务也逐步得到了居民的认可,慢病防控能力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慢性病;预防与控制;能力
【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1065-021.慢性病防控现状
基层目前开展的慢性病管理主要围绕项目在所辖区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管理,肿瘤筛查和重性精神病人管理治疗等项目工作。慢性病危险因素的监测我县还未开展。就慢性病防控评估能力看,我县整体评估能力薄弱,截至调查之日,我县尚未开展过慢性病防控评估,慢性病工作开展的局限性和短期性,限制了慢性病评估的有效实施。
从基线调查、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入手,通过开展“家庭主妇培训班”、“小手拉大手”、“健康一二一”和发放限盐勺、控油壶等活动对辖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达到预防与控制各种慢病的目的,已取得了一定成效,采取的方法和措施逐步被群众认识和接受。2.慢性病干预
慢性病干预是有效控制慢性病的手段。慢性病干预的覆盖面越广,人群受益率越高,慢性病防控工作效果越好。慢性病高危人群的发现管理工作开展的远远不够。需要加大慢性病干预工作点,扩大干预范围,创新干预方式,加强干预力度。我县慢病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以国家经费补助项目或自治区科研项目的支持为依托开展。基层目前开展的慢性病管理主要围绕项目在所辖区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管理,肿瘤筛查和重性精神病人管理治疗等项目工作。
2.1高血压、糖尿病的干预。各单位对辖区内所有35岁以上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为管理目标人群,并且在以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为契机,对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筛查、评估登记建档管理和随访,并制订了高血压、2型糖尿病筛查、评估、确诊管理工作流程,做到了慢性病个案实行一人一病一档案,每个档案中有个人信息表、个人体检表、每次随访记录表等。
2.2精神卫生工作的干预。精神卫生工作作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造成的个人、家庭、社会危害是有目共睹的。今年来,针对精神疾病的卫生关注度和防治管理逐渐被纳入到慢性病的重要工作范畴。2009年,国家医改工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纳入9类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当中。宁夏地区为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实施,自2010年起,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全面纳入到疾控工作的常规性工作任务当中。2010年我县开展实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的辖区覆盖率基本为100%,然而因地区在精神卫生专科的发展上缺少配置,我县普遍存在专业精神专科医师和精神疾病防治工作人员短缺问题,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率未得到有效提高。开展精神卫生工作的专业人员队伍并未得到壮大,疾控机构中开展精神卫生工作的人员普遍缺少专业的精神疾病专业知识,加之诸多的疾病控制工作内容的统揽一身,难以保证精神卫生专业防控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总之,慢性病的管理缺少长期的、规范的、具有顺畅工作流程的管理模式。因此,要实现慢性病长远的预防控制管理水平,则需要制定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指南,在如何有效发挥疾控机构工作人员能力和基层百姓的参与性上进行深入思考。
2.3其他。2009年9月,隆德作为宁夏的试点县,首次开展实施中央补助地方妇女子宫颈癌早诊早治项目工作,随后在2010、2011年增加肿瘤随访登记、食管癌/贲门癌早诊早治项目工作,2012年又启动了妇女乳腺癌早诊早治项目工作,在项目支持下,推动了一部分的慢性病防控工作内容的开展,惠及广大群众。
较之结核病、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和免疫规划工作,隆德县慢性病防控工作缺乏丰富的经验、规范化的流程和科学指导的工作规范。慢性病工作涉及内容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对健康需求的增多,除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慢性病防治外,对于肿瘤防治、营养保健、口腔卫生等健康需求日益增大,慢性病防控工作任务越来越重。以隆德县现有的疾控队伍力量和慢性病防控机构、人员建设现状来看,满足人群诸多的慢性病防控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3.建议
3.1政府制定政策,落实防治经费,形成以卫生部门为主,协调各部门共同努力的“大卫生”新格局是关键。
3.2发展一支战斗力强的慢病防治工作队伍是保障;主动协调好涉及乡镇村领导和部门关系外,参与工作的乡村医生建立和管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给予一定的补助,形成“大卫生”的局面。
关键词: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社区
选择某社区医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就诊的220名慢性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查结果及问卷调查结果深入社区,通过开展讲座和家庭随访的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健康教育。一年后,对研究对象干预前后检查指标、生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对象的健康意识有了明显的进步,研究对象的体质指数(BMI)、腰围、收缩压与舒张压、空腹血糖、TC、TG、HDL等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加强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改善其不良的生活方式,控制慢性病危险因子,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进一步探究利用。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在本社区医院登记的22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其中男性122例,女性98例,本次研究对象的年龄均在65岁~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5.2±3.2岁。
2.方法
积极组织健康宣教以及防控活动,耐心介绍慢性病相关知识以及疾病防控方法,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进展。同时,定期对患者进行家访,了解患者生活状况,分析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制定个体化的病情防控方案。
(1)病情观察
与患者建立良好沟通,在病情观察中做到耐心细心。尤其是要充分掌握患者的疾病史及不良生活习惯,推测影响患者健康状况以及诱发慢性病的主要因素。然后根据患者的个人体质以及生活习惯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并落实到护理实践中。
(2)心理护理
慢性病由于病程长,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加强对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要重点关注有严重消极心理的患者,社区护士要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也可以邀请病情控制良好的病友与其交流,分享经验,减轻患者的压力,重新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健康教育
定期组织健康教育讲座,向患者介绍慢性病的相关知识,向患者介绍患者慢性病的临床表现和常见诱因,教会患者注意监测并观察慢性病常见急慢性并发症,并及时做好相应处理。强调慢性病患者在生活中必须要遵守的原则,如高血压患者必须遵循低盐饮食的原则,保持情绪稳定;糖尿病患者必须坚持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此外,社区护士必须耐心细致地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4)自我管理的指导
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也十分重要,如对于糖尿病患者,应详细讲述监测血糖的方法与注意事项,并对相关检查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乏力、饥饿感等不适感,建议立即测量血糖情况。让患者复述注意要点,确保患者理解相关知识。
(5)干预后处理
对研究对象生活方式干预1年后,再次进行体检,指标主要包括体质指数、腰围、血压、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并比较干预前后体格检查、生化等指标。通过问卷的方式对患者干预后的生活方式进行比较,使用SPSS18.0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方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由表1可知,干预后在研究对象BMI、腰围、血压等指标改善明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表2可知,干预后空腹血糖、三酰甘油等生化指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相关研究表明,生活方式在慢性病发生、发展、病变等全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此可见,加强慢性病患者健康教育,能有效控制慢性的发展,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慢性病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冯霞,杜文清,陈虹等.社区居民慢性病防治知识的干预效果评价[J].浙江预防医学,2012,24(7).
[2]陈育德,赵文华.加强综合监测与干预应对慢性病的挑战[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0,44(4):286-287.
[3]张丽娟,马志红,周莹,等.强化生活方式对早期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干预效果[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20(4):432-433.
2016年,移动医疗依旧热度不减。
不同的是,更多企业将目光转向了慢性病医疗健康管理领域。
8月27日,在由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办、创业黑马集团承办、《支点》杂志社协办的第30期“光谷・青桐汇”移动医疗专场上,从事慢性病管理的迈德同信(武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迈德科技”),引发投资人热议。
讲述人 迈德科技综合部经理唐甜
项目概况
迈德科技2011年成立,注册资金1200万元,是位于武汉光谷生物城的一家新三板挂牌公司,定位于做慢性疾病防控和管理的产业生态建设者。慢性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当前慢性病患者高达2.6亿人。
最初,迈德科技是一个面向基层医生和患者的在线医学教育产品和信息服务互联网平台。一方面,收录糖尿病、甲状腺、肾病、肿瘤等慢性病领域权威专家的临床经验和案例;另一方面,集聚慢性病领域的权威专家,以线上授课的方式,培训基层医生和患者在慢性病领域的专业知识。主要产品有医师助手、空中课堂等慢性病教育软件,以及多种慢性病治疗和防控书籍,医生和患者主要通过付费方式购买。
目前,在慢性病移动医学教育的基础上,公司为基层医生和患者用户提供慢性病防治相关的实体产品。因为基层医生在管理患者的过程中,可发展患者购买迈德科技的快消品和医疗器械;而患者也可自行在线上或线下购买产品。快消产品主要有低糖卫士、清吟卫士、足浴灯等,大部分是自主研发。医疗器械除了基层医疗健康管理一体机是自主研发外,其他都是的世界500强企业产品。迈德科技有12项专利、13项软著、13项注册商标。
未来,公司还将为患者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基层医生为患者开的处方,患者浏览的医学知识及购买的产品,都会有大数据积累。这样就能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为他们提供精准的个性化诊疗方案。
总的来说,迈德科技通过权威专家吸引种子医生,种子医生吸引优质患者,优质患者再影响患者圈,从而实现销售慢性病防治产品和医疗器械的目的。
市场情况
2016年上半年,迈德科技医生用户29316人,患者用户389286人,营业收入1617.18万元。其中,实体产品销售占营业收入的30%以上。这说明,医患教育直接推动了实体产品销售。今年预计营业收入可突破5000万元,实体产品销售可占营业收入的50%。
融资需求
迈德科技已经过了两轮融资,第一轮融资金额为1408万元,第二轮融资金额为1780万元。第三轮融资需求为3000万元,出让10%股权。
投资人点评
需要把C端生意做成更多B端生意
陶天宇 创业黑马投资学院投资人关系经理
迈德科技的技术含量很高,有自己的研发团队,研发的产品很有价值。虽然现在慢性病管理的产品很多,但大多数都是国外产品。在中国的医疗创业项目里,具有专利技术的临床药物产品,是比较宝贵的资源。
迈德科技所选的路径也很好。主要通过线上和医生的导流,带动线下快消品和医疗器械的销售,后期还会做一些慢性病系统化管理的增值服务,前景非常不错。不过,在导流吸引患者用户方面,还要有更多的途径,如何把C端的生意做成更多B端的生意,比如和医院、健康公益组织等渠道进行合作,就能吸引更多患者用户。
还得加大自主研发力度
陈磊明 天使汇武汉首席代表
迈德科技最大的优势在于点抓得非常好,慢性病确实是移动医疗的重点。但是,迈德科技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的产品其实并不多,大多数产品是商生产的。迈德科技的产品做得还不错,只是毛利率很低。慢性病这么大的市场,迈德科技去年全年的营业收入也就1000多万元,其实并不算多。从这点来看,迈德科技的3000万元融资,估值有点过高。
如果所有产品都有自己的知识产权,那么迈德科技被复制的可能性就不是很大,因为自主研发的产品和技术能形成行业壁垒。而且,当产品足够好,再去做运营和推广,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迈德科技还得在自主研发产品上多下些功夫。
对患者的黏性有待增强
吴芹芹 深圳追梦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经理
和其他疾病一样,慢性病的诊疗也分为诊前、诊中和诊后。从慢性病患者的角度来说,迈德科技主要涉及的是诊后的管理环节。
慢性病的管理周期很长,大部分患者能够久病成医。社会上有很多提供健康知识的平台,所以迈德科技对患者的黏性不够强,发展得也不够好。再加上很多慢性病管理方面的知识,在电视、视频里也能看到。所以,迈德科技针对慢性病患者的教育,并不足以让他们产生很强的依赖性。
1 监测目的
通过持续居民死亡情况的监测和分析,掌握西山区居民的病伤死亡变化趋势、死亡水平和死亡原因的分布,评价西山区居民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 监测方法
2.1监测对象
发生在西山区辖区内的所有死亡个案均为死因登记报告的对象,包括在辖区内死亡的户籍和非户籍中国居民,以及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公民。
2.2死亡信息收集
通过医疗卫生机构收集本单位内死亡个案信息,由诊治医生做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家庭或其他场所死亡个案由所在地的乡村医生(社区医生)根据死者家属或其他知情人提供的死者生前病史、体征和/或医学诊断,对其死因进行推断,填写《居民死亡原因调查表》,涉法死亡个案,由公安司法部门判定死亡性质并出具死亡证明,由辖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调查表》,各级死因监测管理人员收集《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或《居民死亡医学调查表》进行审核、确定根本死因、编码和录入国家死因系统,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网络审核。
3分析方法
3.1人口资料
本报告所使用的人口数据为西山区户籍人口数,由区公安部门提供。
3.2死亡资料
本报告所使用的数据为:按照户籍地址,死亡时间在2012年1月1日到2012年12月31日范围内,并在市、区两级疾控中心已审核条件下导出年度数据和主要内容。以2000年全国人口构成进行标化率计算。
3.3统计学分析
采用死因监测数据清洗与分析工具和Excel 2007对西山区2012年居民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4死因监测资料分析
4.1总体死亡情况
4.1.1死亡一般情况 2012年监测报告死亡个案3404例,其中男性和女性死亡数分别为1974例,1430例。
4.1.2死亡水平 2012年西山区居民死因监测报告死亡个案3404例,死亡率为662.58/10万,以2000年全国人口构成进行标化率计算标化率为335.96/10万,其中男性死亡数为1974人,死亡率为769.58/10万(标化率为419.97/10万);女性死亡数1430人,死亡率555.89/10万(标化率为297.04/10万)。(见图1和表1)。
2012年通过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报告的死亡病例共3404例,其中,男性1974例(占58%),女性1430例(占42%)。
4.2三大类疾病死因分析 2012年西山区死因监测中,慢性病死亡占全部监测死亡病例的93.36%,伤害死亡占3.97%,诊断不明占0.50%,而感染性、母婴及营养缺乏性疾病死亡占2.17%(见表2)。
从三大类死因年龄构成看,0~14岁组主要死因是感染性、母婴及营养缺乏性疾病和慢性病;15~44岁组主要死因是慢性病和伤害;45~64岁组主要死因是慢性病和伤害;>65岁组也是慢性病和伤害,但随着年龄的增加慢性病死亡所占比重增大,伤害死亡主要集中在15岁年龄以上组。(见表3)
4.3分性别的死因顺位
2012年西山区居民男性和女性前十位死因顺位见表4。
5 发现和建议
5.1主要发现
2012年西山区粗死亡率>6.00‰以上。死因监测中,慢性病死亡占全部监测死亡病例的93.36%,伤害死亡占3.97%,感染性、母婴及营养缺乏性疾病死亡占2.17%,而诊断不明占0.5%。三者的死亡率依次为618.60/10万、26.28/10万、14.40/10万。在慢性病中以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肿瘤、消化系统疾病为主要死因,占全死因的85.46%。
5.2 主要建议
5.2.1 加强质量控制
通过死因网络数据分析表明,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存在报告不及时、医疗机构根本死因链填写不准确、编码错误等少数问题,影响死因数据质量和分析与利用。各死因监测机构要进一步加强死因监测网络报告组织领导,认真督促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死因监测网络报告及死因漏报调查工作,严格落实考核、通报制度,加强以公安、统计、民政(殡葬)等部门的沟通、合作的协调机制,为疾控部门开展死因监测网络报告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加强人员培训和督导,确保死因监测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进一步提高监测质量。
5.2.2 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已迫在眉睫
监测结果显示,慢性病死亡率为618.60/10万,占全死因的93.36%。慢性病防治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实行全员覆盖的医保,适当提高农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缴费额度,针对不同年龄设计不同的年缴费金额,制订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合理调整和利用卫生资源,提供开展工作所必需的人财物和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专项经费,同时要协调政府各职能部门、社会以及社区各部门的广泛参与,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环境和条件,保障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根据慢性病流行病学的特点,建立一个以社区为基础的卫生服务体系,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解决慢性病防治管理的有效措施。发挥媒体作用,增加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公益性宣传,使人们尽可能做到不吸烟、不酗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的行为干预,降低慢性发病率,减少死亡率。
【摘要】本文从慢性病的概念及其研究范围、导致慢性病的各种危险因素、预防措施等方面阐述了慢性病的几个问题。采取三级预防策略以及以健康促进为主导的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策略,是我国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原则。
【关键词】社区;慢性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三级预防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世界各国的疾病病谱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疾病逐渐由过去的生物因素引起的传染病,转变为非生物性因素或生物因素较少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新华网北京2009年2月27日专电(记者吴晶晶、周婷玉)卫生部27日公布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我国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20%,以此推算,全国有医生明确诊断的慢性病病例数达到2.6亿。这说明由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导致的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和危及生命的主要原因。
1 慢性病的概念及其研究范围
慢性病又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指以生活方式、环境危险因素为主引起的一类病程较长、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被确认的疾病总称。慢性病是一种长期性的状况,表现为正常生理的功能逐渐地、进行性地减退,需要治疗和护理。就我国而言,慢性病的研究和防治主要包括肿瘤、心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神疾病、糖尿病、职业性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等。
2 导致慢性病的各种危险因素
慢性病的病因十分复杂,数目多,范围广,暴露方式形形,交织作用纵横交错,只有了解慢性病的病因,才能深入探讨致病机制,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有上百种,甚至更多,但常见的有10多种,最主要危险因素有不合理的膳食、吸烟、体力活动不足、病原体感染、遗传和基因、职业暴露、环境污染和精神心理因素等。
2.1 吸烟 吸烟至少可以引起20多种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肺癌、食管癌、膀胱癌、胃癌、唇癌、口腔癌、咽喉癌、胰腺癌、慢性阻塞性疾病,甚至新生儿低体体重等。WHO统计,2000年全世界吸烟引起的死亡约490万人,占总死亡的8.8%。
2.2 饮酒 过度饮酒与很多癌症、肝脏疾病、心血管疾病有关。大量饮酒的人群中,肝癌的死亡率增加50%,中度严重饮酒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远高于正常人群;酗酒还可以增加脑出血的危险性。
2.3膳食因素和肥胖症 慢性病的发生与膳食方式及结构关系密切,与膳食有关的血脂水平,肥胖也有很大关系,与发病有关膳食因素主要有脂类维生素与纤维素等。如WHO 2002年估计高胆固醇每年引起约440万死亡,占死亡总数的7.9%。膳食中的微量元素、食盐、食物的加工与烹饪及进食方式等,也与慢性病的发生有关。
2.4缺少体力活动 由于现代交通工具的不断更新,工作和生活条件改善,缺乏体力活动是慢性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与冠心病、多种癌症、骨质疏松等有关。
2.5 病原体感染 病原体感染与慢性病的关系也很密切,如研究发现有15%~20%癌症与病原体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有关。幽门螺旋杆菌在胃部的慢性感染引起胃溃疡,也是胃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乙肝与丙肝病毒慢性感染是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2.6遗传与基因 几乎所有慢性病的发病均有遗传因素的参与,已经有很多研究证实,家族史是癌症、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神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分子流行病学、遗传流行病学和人类基因流行病学对慢性病的很多易感基因或相关基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2.7多种危险因素的综合作用 慢性病的发生与流行往往是多个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研究多个危险因素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它们对疾病发生的协同作用与方式十分重要。不仅能了解疾病的危险因素及其之间的作用,而且能为正确制定疾病的预防策略和综合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3 慢性病的预防措施
许多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是相同的,并且与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密切相关,如果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以大大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慢性病带来的危害和损失。我国对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采取以一级预防为主的三级预防策略以及以健康促进为主导的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策略。
3.1 一级预防 又称病因预防,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所采取的措施。即“防病于未然”。一级预防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它包括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两方面内容。健康促进是通过创造能够促进健康的环境,使人们避免或减少机体对病因的暴露,改变机体的易感性,使机体免于发病,降低发病率,主要包括健康教育、自我保健、环境保护和监测等。健康保护是对易感人群实行特殊保护措施;避免疾病的发生,如矿工采用湿式作业来减少尘肺的发生,控制吸烟来预防肺癌,接种乙肝疫苗宋预防乙型肝炎等。目前我国的一级预防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3.2 二级预防 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发生、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预防,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防止疾病复发或转为慢性。大多数慢性病因不明,要完全做到一级预防是不可能的,由于慢性病发生和发展的时间比较长,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是可行的。如黏膜白斑及皮肤慢性溃疡易发展成为皮肤癌,宫颈糜烂易发展为宫颈癌等发现并及时治疗各种癌前期病变,属于肿瘤的二级预防。产前检查发现胎儿染色体异常而早期做出诊断,进而终止妊娠,属于遗传病的二级预防。
关键词:慢性病;患病;控制;调查分析
随着全国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生活方式的逐步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广泛流行,已对人民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慢性病都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主要死亡原因和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云南省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4~2005年云南省居民死亡率为655.61/10万,慢性病占总死亡的74.85%。因此,及时掌握慢性病患病及控制情况,可以更好地采取措施,制定慢性病防治规划和干预策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辖区内18岁以上常住居民(居住6个月及以上的居民)。
1.2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辖区15个乡镇和4个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38个自然村(居委会)18岁及以上的常住居民。
1.3统计方法 以年龄和性别作为分层因素,使用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
2.1.1性别 此次调查男性1178人,占49.14%,女性1219人,占50.86%,男女性别比为1:1.04。
2.1.2年龄 被调查的2397名居民中,18~39岁、40~59岁、60岁及以上年龄组居民分别有1071人、965人、361人,所占比例分别为44.68%、40.26%、15.06%。
不同性别各年龄组被调查居民人口数中,男性居民所占比例最高的是18~39岁年龄组,占44.74,而女性所占比例最高的也是18~39岁年龄组占44.63%。见表1。
2.2主要慢性病及患病情况
2.2.1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被调查的2397人高血压患病率20.53%、知晓率59.35%、治疗率77.40%和控制率9.39%。见表2。
2.2.2糖尿病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被调查的2397人中糖尿病患病率4.13%、知晓率48.48%、治疗率78.72%和控制率31.31%。见表3。
3讨论
从调查可看出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高血压、糖尿病的控制率均偏低。一个地区高血压、糖尿病控制率的高低,关系到该地区慢性病管理情况质量的好坏。研究表明,采用健康教育的方法,可有效地改变慢性病患者的不健康行为。而知晓慢性病药物治疗需要终身服药,知晓规律服药,加强锻炼,生活规律对高血压、糖尿病的控制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因此,要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
为什么有争议呢?我想是因为不合理,不够科学。按照这项指导推荐的量,一句话:只能越吃越胖,越吃慢性病越多。
最新数据统计:我国成人高血压病患病率为18%,患病人数将近两亿人。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确诊患者2.6亿,慢性病导致死亡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85%,慢性病为何会井喷?主要原因包括社会老龄化、城镇化加剧,人们的饮食习惯不当,再加上不爱运动,这些方面综合起来就造成了慢性病致死突然呈现井喷。所以我国慢性病的防控已经“刻不容缓”。这些因素中,营养过剩、生活方式不合理是引起慢性病的元凶。
在这项指导未出台之前,中国营养学会就出台了一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明确告知老百姓一日三餐要吃多少种食物,和食物的大概数量。
中国营养学会是营养专业学术团体,101名理事是来自国内医学院校、疾控系统、医院以及科研单位等营养领域的优秀人才。中国营养学会2007年接受卫生部委托,组织专家组修订《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并于2008年1月卫生部以1号令的形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以全国营养调查的科学证据为基础,密切联系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的实际,建议居民选择平衡膳食、注意食品卫生、进行适当的身体活动、保持健康体重,对各年龄段的居民摄取合理营养,避免由不合理的膳食带来疾病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为居民提供最根本、准确的健康膳食信息,指导居民合理营养促进健康。该指南推荐每人每天应该吃谷类食物250g~400g;蔬菜和水果分别为300g~500g和200g~400g;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150g~225g(其中鱼虾类75g~100g,畜、禽肉50g~75g,蛋类25g~50g);鲜奶300g的奶类及奶制品和相当于干豆30g~50g的大豆及制品。每天烹调油不超过25g或30g,食盐不超过6g。同时强调足量饮水和增加身体活动的重要性,建议成年人每日至少饮水1200ml(约6杯),每天进行累计相当于步行6000步以上的身体活动,如果身体条件允许,最好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中国营养学会在全国进行了广泛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宣传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促进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两个推荐一比对,明显发现第一个公布的指导方案能量过剩,油多了一半,蔬菜、水果的量少了。为了控制能量摄入过高,带来肥胖危害。所有的营养专家都在强调控制油脂摄入,如果是一天炒菜当中拥有50克的话,外加一些零食中的脂肪,会大大超标。举例一下,一个人原先是一天摄入25克油炒菜,25克的油产生225千卡,如果是一天50克的油量那就是摄入了450千卡,一天多摄入225千卡,一年365天就多摄入82125千卡,这得用多大的运动量来消耗啊!如果运动量不够的话,那就直接导致肥胖,肥胖引起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而蔬菜、水果基本含能量很少,又是调节生理、促进新陈代谢不可缺少的营养素,因此需要多摄入。正因为能量吃多了,慢性病导致的多了,各种癌症也随之来了。
很多人谈癌色变,可是很多人没有想到起码40%都跟生活方式改变紧密相关。而我们可以做到比如说控烟、减盐,盐别太多,尤其北方,合理膳食和身体活动,简称就是管住嘴、迈开腿;限酒,别那么玩命喝;享受基本药物与技术;比如高血压超过指标该控制就控制,不影响寿命;定期体检,别三五年再去,小病变成了大病。
目前很多慢性病跟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之后,大家由饿突然变成了可以吃得很饱,于是中国人现在依然吃得特饱,都百分之百的饱或者百分之一百二的饱,其实吃到七成饱、八成饱没有问题,您问问自己有多久没有饿过。
中国人营养过剩,导致慢性病增多,也跟营养直接过剩和不运动,导致的营养沉积有很大的关系,所以真的希望您迈开腿、管住嘴,干嘛不多活好多年,让自己的家庭不付出那么多的代价,其实国家也因此不付出那么多的代价。
慢性病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70%。各种疾病的经济负担加起来差不多占了整个国民经济(GDP)12%左右,这个12%中间增加最快和主要所造成的就是慢性病。
去年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称:“慢性病已成为中国的头号健康威胁”,报告中推算2010年至2040年间,如果每年能将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1%,其产生的经济价值相当于2010年国内经济生产总值的68%,或多达10.7万亿美元,而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显然意味着巨大的损失。
到农村去看,现在农村很多这样的病例,给家庭带来劳动力损失,家庭为了治疗病人需要家庭的护理,所以带来了很多劳动力损失。
【关键词】 标准化沟通; 社区; 慢性病管理; 应用
doi:10.14033/ki.cfmr.2016.30.0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0-0163-02
随着我国进入老年化社会,慢性病患者逐年增加,慢性病防治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1]。由于慢性病患者需要坚持服药治疗,调整生活方式指导,医患之间交往频繁,本社康中心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优势,开展标准化沟通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提高了社区居民慢性病知晓率和自我保健能力,提高了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现针对标准化沟通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慢性病的社区综合防治提供科学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怀德社康中心成立于2006年7月,本社区现有人口32 360人,选取2014年12月31日登记在深圳市宝安区卫生信息系统管理的慢性病患者1037例,其中高血压患者782例,糖尿病患者196例,脑卒中患者15例,精神病患者21例,肢体残疾患者23例;年龄60岁以上825例,60岁以下212例;大学本科45例,大专98例,中专208例,高中205例,初中305例,小学138例,文盲38例,在开展慢性病管理的第一季度,由于社区医务人员缺乏沟通技巧,出现慢性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血压、血糖控制满意率等多项指标不达标的情况,据此,本中心对社区医务人员进行了标准化沟通的培训,将标准化沟通运用到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中。
1.2 标准化沟通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
慢性病管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社区居民的支持,良好的沟通尤为重要,可以与社区居民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使医患之间相互理解与信任,这是推动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原动力。笔者所在中心自2015年3月开始对本中心医务人员进行了系统的标准化沟通五步工作法培训,具体如下。
1.2.1 问候 主动迎接患者,用真诚的微笑,使患者感受到社区医务工作者的友好和尊重,这是相互理解,建立良好沟通关系的前提;通过培训学习,使医务人员在慢性病管理工作中首先微笑问候患者,尊重患者的价值观、人格和权益,对慢性病管理工作多一份自信,社区的慢性病患者也对管理者多一份信任。
1.2.2 介绍 给予尊称,对患者恰当的称呼是社区慢性病管理的重要环节,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针对不同的群体采用不同的称呼,向患者介绍自己的姓名、职称、已经接受的专业培训等,这大大增强了慢性病患者和社区医务人员的感情,通过培训提升服务理念,着重介绍自我及其医疗团队成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是做好医患沟通的基础。
1.2.3 过程 医患沟通是信息的传递过程,及时让患者对所患病情和服用的药物有更多的了解,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做到规范治疗和干预,强调饮食、运动、心理健康对慢性病的影响,普及健康知识,指导患者改变膳食习惯,适宜运动,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患者的言语、行为中的积极面或长处予以鼓励,从而使患者认识到自身的潜力,通过自己努力和医生的帮助,可以提高生活质量,这是促进患者保持乐观心态的基础。
1.2.4 解释 医患沟通是为患者的健康需要而进行的,大多数患者及家属对医疗知识了解程度低,而对于治疗的预期较高,要详细向患者讲授慢性病的病因、治疗及自我保健等系统知识,介绍所要接受的检查、治疗的目的,患者在治疗期间,会更加焦急和迫切的了解治疗的进度,要教会患者合理安全使用药物,让患者清楚地知道可能出现的不适感及注意事项等,预防或延缓并发症的出现,提高慢性病的控制率。劝导患者调整生活方式,戒烟限酒,控制体重,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并重视健康教育信息沟通的双向性,多去沟通和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患者自身行为的改变。
1.2.5 致谢 最后要向患者做出感谢,大多数医生已习惯于患者的感谢,要对每一个走入诊室的患者表达,感谢他们的配合和理解,需要更多的人文素养积累和良好的职业精神。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处理本研究所得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
2 结果
标准化沟通后,慢性病知识掌握率及血压、血糖控制率均高于标准化沟通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标准化沟通是对社区医务工作者提出的时代要求
S着我国医疗体制不断改革与深化,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作为社区居民最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形式,更多的是通过深入居民家庭建立互信,开展慢性病管理工作。标准化沟通方式,能降低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根据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求,慢性病患者更加希望得到人性化的、朋友般的医疗服务;作为居民医疗保健和卫生服务的主体应不断地调整工作模式和服务意识,切实做好慢性病管理工作,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有效、方便和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通过本中心医务人员用标准化沟通方式对慢性病患者进行规范管理,慢性病患者对慢性病知识的掌握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慢性病的建档率达到95%、规范管理率达到85%,大多数患者能坚持合理膳食和适量运动,保持心理平衡,有效地控制了血压、血糖的变化,防止了并发症的发生或发展,提高了生存质量。
3.2 标准化沟通能推进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
社区卫生工作包括六位一w的服务,从总体上来说,不良生活行为应该是中国人健康最大的危害[2],健康教育是促进人们改变不良生活行为的有效方法。对于医疗、康复服务过程来说,健康教育也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3]。为此,采用标准化沟通,可以使医患之间相互理解,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做相关内容的调查时,有很多居民采取回避的态度,只有相互信任才能配合做好慢性病建档和随访工作;良好的沟通,不仅能够减轻患者身心痛苦,对治疗发挥积极的作用,还能够调动患者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其康复;医患沟通时医务人员一定要时刻规范自己的态度,按照不同患者的特点进行恰当沟通。对于文化素养较高的患者,可以用得体而大方的态度和语言来与患者进行沟通,对于文化素养较低的患者,可以用通俗而易懂的态度和语言来与患者进行沟通[4]。标准化沟通促使医务人员与居民建立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实现预约门诊,社区首诊,有效转诊,有效的“防治一体”管理模式,使慢性病干预和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3.3 标准化沟通可以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
社区卫生工作有很多内容(居民健康档案的信息采集、家庭访视地址等)涉及到居民和慢性病患者的个人隐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随着人们的文化素养与法律意识的逐渐提高以及社区医务人员只关注患者的治疗,忽视患者的权益,而引发医疗纠纷[5]。医疗纠纷通常是沟通不畅导致的,标准化沟通是最大限度减少医患矛盾的方法,通过标准化沟通在社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定期对慢性病患者进行随访,组织健康体检和健康宣教活动,使其感到温馨、亲切,消除陌生感,这些工作的开展增进了医务人员与社区居民和慢性病患者的感情,避免了由于沟通不当而导致的各种医疗纠纷的发生。
3.4 标准化沟通可以促进社区卫生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目前慢性病主要是家庭治疗,患者对疾病认识不够,管理效果甚微。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在社区开展慢性病的预防和管理具有明显优势,用标准化沟通与社区居民建立的良好关系,采用细心、耐心而尊重平等的态度与患者进行密切沟通,使慢性病患者能够感知到社区医务人员对其的关心和尊重,增加医患间的信任,这是社区医务人员开展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重要技能,能提高患者依从性及满意度,普及卫生科普知识,倡导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升治疗效果,促进社区卫生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3.5 体会
通过应用标准化沟通对社区慢性病患者进行管理后发现,良好的沟通技能是提高慢性病患者管理率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进程,慢性病已经成为极其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特别是60岁以上老年人群,生活重心由事业向家庭转移,心理方面存在巨大转变,因此急需得到心理护理的基层社区医疗服务[6]。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工作同样也对社区医务人员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只有加强对医务人员标准化沟通技能的培训才能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进一步提高社区慢性病患者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同时提升社区医务人员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李杭生,管水好,潘玮,等.永安市创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的做法与体会[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27(7):97-98.
[2]杨秉辉.临床医生要以健康教育为己任[J].中国健康教育,2013,29(6):483-484.
[3]毛群安.健康教育应与医疗卫生服务有机结合[J].中国健康教育,2013,29(3):195-196.
[4]安琦,李桂琴.内科护理护患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3):97-99.
[5]高云燕,赵福梅.运用沟通技巧做好社区慢性病患者的护理[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1):120-121.
【关键词】 主要疾病;死亡率
Analysis of death rate of main diseases among urban populations in China
YAO Jian-yi,MIAO Shu-jun,JI Xue-mei,et al.
Office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Beijing 10005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death rate of main diseases among urban populations in China from 1990 to 2007,to understand the epidemiological trend of main diseases’ death in China,and to provide some strategies for prevention.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based on the epidemiological data of death rate of main diseases from 1990 to 2007.Results The three main leading diseases for urban population’s death in 1990 were cancer,cerebrovascular diseases,and heart diseases,respectively; in 2002 were cancer,cerebrovascular diseases,and respiratory diseases,respectively; in 2007 were cancer,cerebrovascular diseases,and heart diseases,respectively; cancer and cardio-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has been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among urban populations.Conclusion Cancer and cardio-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re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among urban populations,the risk factors could be the change of living environment,and diet,etc; public health strategy in China is "Prevention first,and combination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target prevention measures should be implemented.
【Key words】 Main diseases; Death rate
近年来,我国城市居民死亡率以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为主,已经成为我国居民首要死因之一,其死亡率位于世界较高水平[1,2]。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环境状况等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尤其是人口城市化、老龄化、环境污染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城乡居民健康行为和疾病模式也发生了变化[3],与之
作者单位:10005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控制与应急处理办公室(姚建义 张伟东);天津市宁河县中医医院(苗树军);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纪雪梅)
相关的主要疾病的死亡率也发生了变化。本文旨在掌握主要疾病的死亡率特征,为国家制定疾病预防控制规划、预防保健策略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主要疾病死亡率数据来源于相关年度我国居民主要死亡原因调查以及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人口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
1.2 统计学分析 利用Excel完成数据录入。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状况 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恶性肿瘤是我国城市居民的首位死因(占城市死亡总数的28.53%),死亡率为176.23/10万, 其次为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精神障碍, 2007年我国城市居民死亡原因前10位的疾病占城市居民总死亡率的91.28%。2002年和2003年度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前3位均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2002年和2003年居民死亡原因前十位的疾病分别占城市居民总死亡率89.34%和90.10%;自2002年起,我国首次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ICD-10统计4,2002年之前的1997年和1990年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前三位均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1990年和1997年居民死亡原因前十位的疾病分别占城市居民总死亡率91.33%和91.76%。详见表1。
表1
1990~2007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统计
位次
200720062003
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
1恶性肿瘤176.23 28.53 恶性肿瘤 90.67 27.25 恶性肿瘤134.54 25.47
2脑血管病111.47 18.04 心脏病 52.97 17.66 脑血管病105.40 19.95
3心脏病100.61 16.29 脑血管病51.69 17.10 呼吸系统疾病 77.29 14.63
4呼吸系统疾病 80.94 13.10 呼吸系统疾病 38.89 13.06 心脏病76.23 14.43
5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 37.63 6.09 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 25.33 6.10 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 32.55 6.16
6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20.38 3.30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10.33 3.32 消化系统疾病 19.31 3.66
7消化系统疾病 17.46 2.83 消化系统疾病 9.65 2.94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14.05 2.66
8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7.93 1.28 其他疾病 6.46 2.41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7.08 1.34
9神经系统疾病5.86 0.95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4.52 1.37 神经系统疾病4.81 0.91
10精神障碍5.35 0.87 诊断不明 4.50 1.29 围生期病2.14 0.89
合计91.28 92.50 90.10
表1
续表
位次
200219971990
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
1恶性肿瘤135.38 23.53 恶性肿瘤135.39 22.71 恶性肿瘤 96.69 21.88
2脑血管病100.61 17.49 脑血管病134.88 22.63 脑血管病88.29 20.83
3呼吸系统疾病 89.90 15.63心脏病99.99 16.77 心脏病 66.21 15.81
4心脏病84.12 14.62 呼吸系统疾病 84.00 14.09 呼吸系统疾病 68.37 15.76
5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 50.42 8.77 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 36.84 6.18 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 34.98 6.91
6消化系统疾病 19.60 3.41 消化系统疾病 18.51 3.10 消化系统疾病 17.74 4.02
7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14.10 2.45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15.84 2.66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8.01 1.74
8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9.68 1.68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8.88 1.49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6.90 1.58
9神经系统疾病5.23 0.91 精神障碍6.91 1.16 新生儿病 5.77 1.51
10围生期病4.87 0.85 神经系统疾病5.77 0.97 其他疾病 4.95 1.29
合计89.34 91.76 91.33
2.2 性别差异
2006年男女城市居民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均为恶性肿瘤,男女前3位主要致死性疾病分别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以及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1990年男女城市居民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分别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男女前3位主要致死性疾病分别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1990年和2006年男性居民死亡原因前10位的疾病分别占城市男性居民总死亡率92.46%和92.78%,1990年和2006年女性居民死亡原因前十位的疾病分别占城市女性居民总死亡率90.83%和92.11%。(表2)。
表2
1990年、2006年我国城市居民不同性别主要疾病死亡率统计
位次
男
19902006
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
1恶性肿瘤122.1224.98恶性肿瘤110.7930.45
2脑血管病102.0720.35脑血管病53.6716.34
3呼吸系统疾病81.7816.29心脏病52.6116.11
4心脏病80.9413.10呼吸系统疾病40.9512.91
5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41.047.58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32.546.87
6消化系统疾病20.674.21消化系统疾病11.563.14
7新生儿病17.161.62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8.572.53
8泌尿生殖系统疾病7.691.55其他疾病5.191.77
9肺结核7.591.54诊断不明5.391.37
10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7.161.27泌尿生殖系统疾病4.591.29
合计92.4692.78
续表2
位次
男
19902006
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
1脑血管病76.6621.39恶性肿瘤68.3723.02
2恶性肿瘤73.6418.16心脏病53.1019.71
3心脏病60.3917.73脑血管病49.1318.11
4呼吸系统疾病57.7616.59呼吸系统疾病35.6913.26
5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28.556.11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17.915.09
6消化系统疾病14.903.80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12.284.35
7内分泌、营养和代谢及免疫疾病8.902.30其他疾病7.863.25
8其他疾病5.051.78消化系统疾病7.682.67
9泌尿生殖系统疾病6.381.6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4.361.48
10新生儿病14.261.36诊断不明3.541.17
合计90.8392.11
3 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居民首要死亡原因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仅次于恶性肿瘤的头号杀手,而且呈持续的增长趋势,2007年城市前3位主要疾病死亡原因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这三项就占总体疾病死亡原因的62.86%。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将成为城市居民主要的死亡原因,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环境状况等的变化,也将影响疾病模式的变化[5-7],与之相关的主要疾病的死亡率也发生了变化。
自2002年起,我国首次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ICD-10统计[4,8],ICD-10在分类轴心上强调以病因为主,尽管我国推广应用ICD-10已多年,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广大的医务工作者以及编码和统计人员在执行和使用ICD-10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规范、甚至不正确的做法,可能导致各地统计上报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下降,因此在处理相关数据时需要结合相关的较为严谨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
根据对2008年全球疾病负担的估计:慢性病占43%,中国更是达60%[2,5]。慢性病发病的高发人群是成年人,导致大量劳动力损失,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虽然现在慢性病的主要患患者群仍是中、老年人,但年轻人比例逐渐上升,美国是慢性病防治做得较好的国家,它总体的慢性病比例在下降,但其年轻人的比例却呈上升趋势。足见,慢性病的低龄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9]。
我国近年已经制定并完善了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工作规划,提出了我国居民膳食指南,对一些主要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等,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社区综合防治干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5]。今后应该加强在我国公共卫生设施相对落后的地区以及老少边穷地区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扩大健康教育的普及范围,扩大宣传面和宣传力度,这对于倡导健康行为,降低肿瘤以及其他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等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全民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Colin D Mathers,Cynthia Boschi-Pinto,Alan D Lopez,Christopher JL Murray.Cancer incidence,mortality and survival by site for 14 regions of the world.Global Programme on Evidence for Health Policy Discussion Paper No.13 2001.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2004 update.Geneva,2008.
[3] 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卫生部,2004.
[4] 董景五.推广应用“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的几点体会.中国临床康复,2002,6(20):3038-3039.
[5] 中国慢性病报告.卫生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6.
[6] Yang G,Kong L,Zhao W,Wan X,Zhai Y,Chen LC,Koplan JP.Emergence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in China.Lancet,2008,8,372(9650):1697-1705.
[7] Wang L,Kong L,Wu F,Bai Y,Burton R.Preventing chronic diseases in China.Lancet,2005,366(9499):1821-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