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康复注意力训练方法范文

康复注意力训练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康复注意力训练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康复注意力训练方法

第1篇:康复注意力训练方法范文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52~81岁。经CT证实脑出血8例,脑梗死18例。基底节及内囊病变引起的假性球麻痹18例,脑干病变引起的真性球麻痹8例。23例于入院72小时进行康复训练,3例延长至8~15天进行训练。

1·2吞咽障碍程度的评判标准:参照洼田氏的咽水试验[1]:正常:5秒内30ml温水一饮而尽,无呛咳;轻度:5秒内1次饮尽,有呛咳;中度:5~10秒内2次以上饮完,有呛咳;重度:呛咳多次发生,10秒内不能饮完。

1·3训练方法

1·3·1中、重度吞咽障碍的病人,予以系统的基础训练,即吞咽功能训练。(1)吸吮训练:病人食指戴上胶套放于口中,模仿吸吮动作,体验吸吮的感觉20次。(2)喉抬高训练:病人把手指置于训练者的甲状软骨的上缘,在训练者吞咽时,感觉它的向上运动。然后让病人照镜子将自己的手指置于甲状软骨上,模仿动作20次。以上动作每日2次。当病人掌握了吸吮和喉抬高后,指导病人在吸吮后立即喉抬高。这两个动作的协调一致,就可产生吞咽动作。不断练习,直到唾液不再从口中流出。(3)咽部冷刺激与空吞咽:用冰冻的棉棒蘸少许水,轻轻刺激软颚、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病人做空吞咽动作,每日2次。

1·3·2对轻度吞咽障碍者主要是选择和摄食训练。进食时取躯干30度,头部前屈,健侧在下的卧位。采用最易吞咽的食物,如菜泥、果冻、蛋羹,这些食物易在口内控制,病人将注意力集中于吞咽,而不是咀嚼或吸吮。使用金属勺给病人喂食,每次进食为1/2勺。每次进食吞咽后,嘱反复做几次空吞咽,使食物全部咽下,然后再进食。

1·3·3对意识障碍的患者,先采用非经口摄取营养的方法,如鼻饲,等待恢复,一旦意识清楚,病情稳定,即予以基础训练。

1·4训练后效果评定:无效:训练前后无变化;有效:吞咽程度缓解Ⅰ度;显效:吞咽障碍程度缓解Ⅱ度或接近正常。

2结果

本组内囊以及以上部位病损引起的吞咽障碍,康复效果好,多在10天内改善。脑干(双侧)病损引起的吞咽障碍症状较重,康复效果差,1例31天有效,2例无效。

3讨论

康复护理是护理学中一门新学科,是帮助护理对象重建健康的护理。急性脑卒中的吞咽障碍治疗不仅需要采用医疗手段,更需要护理人员尽早进行康复训练。通过26例病人的康复训练,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3·1针对吞咽障碍的程度实施不同的训练方法:训练前,对吞咽障碍程度进行仔细评估,按不同程度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轻度吞咽障碍者,以摄食训练为主。中重度障碍者先进行吞咽动作训练,并辅以咽部冷刺激,冷刺激可提高相应区域的敏感性,使吞咽反射更强烈。当产生一定吞咽能力时再利用摄食训练让患者做吞咽练习,以提高实际的吞咽能力。

3·2训练时间和进食的选择:急性脑卒中发病后除及时有效地药物治疗外,要尽早开展康复治疗。只要病人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康复几乎与药物治疗同步进行。除脑出血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脑出血可稍延长外,康复应于病后第3天进行。本组有23例均于发病第3天进行训练,2例脑出血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于第8天开始,1例脑干出血破入脑室患者延至15天后进行训练。急性脑卒中引起的吞咽障碍多发生于口腔期(口腔咽入口处,随意运动)和咽期(口腔食管入口,反射运动),因此,训练时应选择既有代偿作用又安全的。取躯干30度仰卧位,头部前屈,健侧肢体在下。此食物不易从口中漏出,有利于食物向舌根运送,减少向鼻腔逆流及误咽的危险。本组26例在训练过程中未发生误咽。

3·3脑干病变引起的吞咽障碍因脑干运动核受损,一般症状重,舌肌萎缩或有肌束震颤,咽反射消失,代偿能力差,故康复效果差。内囊及以上病变引起的吞咽障碍以单侧多见,支配咽喉肌的下运动神经元的神经未受损,代偿能力强,故康复效果好。

3·4创造合适的康复训练环境。训练时要为病人营造一个轻松,愉快,无拘无束,整洁的就餐环境,进餐前患者至少有30分钟的休息时间,帮助患者做好就餐准备,如排便、洗脸、洗手、刷牙等。给病人取舒适的。

3·5要取得病人及家属的配合:本组1例重度吞咽障碍病人,家属及病人害怕训练时会呛咳窒息,不能主动配合训练,经耐心解释,解除了思想顾虑,取得了很好的配合。因此,训练前要做好病人及家属的思想工作,鼓励病人增强康复的信心,调动病人自身的潜力,以顽强的毅力,按康复训练计划进行训练。

第2篇:康复注意力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羽毛球运动 韧带运动损伤 康复方法

羽毛球运动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在享受羽球乐趣同时,由于技术动作不规范锻炼方法不得当,可能会带来一些运动损伤,尤其韧带损伤在其中占较高比重。很多爱好者发生运动损伤后,急救意识淡薄,未及时的采用康复治疗手段,恢复效果不理想。本文帮助羽毛球爱好者了解关节损伤的成因及康复方法,提高康复意识,合理科学的进行锻炼,提高运动寿命。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赣州市羽毛球馆的广大羽毛球爱好者。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校园网检索中国期刊网上,中国知网查阅本研究相关文献。

2.归纳分析法

对所得的结果与资料进行整理、系统分析、研究、总结。

二、主要的韧带损伤类型、原因分析及康复方法

(一)膝关节韧带损伤分析及康复

膝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的力量柔韧性不佳是造成膝关节损伤的直接原因。羽毛球运动过程中瞬时的变向、蹬转、膝关节的屈伸,跳跃等.这些瞬间的动作变化很容易造成膝盖的过度运动,造成前后交叉韧带的损伤。

膝关节最好的康复是预防,要加强膝关节周围肌肉与韧带的力量训练,特别是股四头肌的训练,以改善膝盖的稳定性与灵活性。训练的办法可以采用蹲马步,在蹲马步的基础上负重、采用走鸭步的方法进行训练。急性膝关节韧带损伤应该马上休息,然后冷敷、加压、抬高。如果感觉不适要及时就医。如果出现韧带断裂可以考虑手术进行缝合,术后配合运动疗法、物理因子疗法。

(二)踝关节韧带损伤分析及康复

踝关节最常见的就是韧带的损伤,俗称脚踝扭伤。发生脚踝扭伤的原因有: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规范、准备活动不足、肌肉力量不平衡等。踝关节力量不足、柔韧性差也是造成踝关节损伤的主要原因。

羽毛球运动技术中,在跑动的时候要利用前脚掌着地,还包括起跳和急停,使踝关节承受很大的压力。另外肌力的不平衡导致踝关节更易发生内翻扭伤,外踝韧带包括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的损伤更常见。

在运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特别是注意外侧韧带的拉伸,平时要注意对踝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的练习。踝关节出现损伤应立即采用RICE治疗措施,休息(rest)、冰敷(ice)、加压包扎(compression)、患肢抬高(elevate)。在急性损伤中要持续进行冰敷,48小时后进行热敷。48小时后采用物理疗法(超短波、干扰电疗法磁疗法等),同时加以针灸、按摩。伤情恢复情况好转后要考虑对踝关节肌肉力量的训练,恢复踝关节的柔韧性,可以采用踝关节负重训练等。

(三)腰肌扭伤分析及康复

腰肌劳损是指因为长期的运动造成的腰部肌肉、筋膜、韧带或椎间关节等软组织损伤。羽毛球运动对腰部的要求很高,很多动作会出现腰部弯曲或伸展动作,这些动作的不断重复就会造成运动疲劳的堆积,导致发生腰肌的损伤。同时运动者准备活动不充分、注意力不集中、技术动作不规范、身体素质不高等也会造成腰肌的扭伤。

如果腰肌损伤要及时停止运动,避免损伤的加重。腰肌扭伤者易睡硬板床。可以采用理疗、针灸推拿等传统疗法的方式进行康复。可以在患侧部位贴一些肌贴,已达到缓解疼痛的作用。此外要进行核心肌群的训练,以增加腰椎的稳定性、平衡性、协调性。常用的核心力量的训练方法有平板桥、俯卧平衡球屈膝、夹臀踏步桥式运动、俯卧腹斜肌旋转等。

三、结语

本文论述了羽毛球的一些常见的韧带损伤,预防是解决损伤最好的办法,在发生急性损伤时要遵循RICE治疗原则―休息(rest)、冰敷(ice)、加压包扎(compression)、患肢抬高(elevate)。伤势严重者要及时去往医院进行救治,另外还要配合一定的运动康复手段进行康复训练。建议在从事羽毛球运动时纠正自己的不规范动作;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适当的安排运动负荷,注重身体素质的练习;要加强易受伤部位肌肉力量、韧带柔韧性的训练等。以减少伤病更好享受羽球快乐。

参考文献:

[1]陈亮军. 羽毛球业余运动员常见的运动损伤及原因分析[J].2012.10.

[2]潘岳民.实用常见运动伤病中医疗法[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1.

第3篇:康复注意力训练方法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患儿的早期综合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对69例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分为治疗组(综合康复干预组)36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以运动疗法、高压氧、脑循环治疗、脑细胞营养药等进行早期综合干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治疗的基础上加认知训练;在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用上海Gesell发育量表对发育商进行评估。结果:干预后治疗组五个能区发育商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

【关键词】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早期综合干预;疗效

【中图分类号】R71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170-02

为了提高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我院康复科对精神运动发育迟缓的患儿进行早期综合干预治疗。并将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我院康复科进行就诊、随访及康复并具有完整资料的患儿69例,按就诊时间先后分为治疗组36例,其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3.5~30.3个月,平均(13.74±7.80)月;对照组33例,其中男24例,女9例,年龄3.4~30.9个月,平均(13.19±7.05)月。大部分患儿具有高危因素:18例有围产期窒息缺氧史,12例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史,10例有黄疸延迟史,16例早产,胎龄29-36周,11例孕早期有先兆流产和药物保胎史,8例原因不明。

1.2 治疗干预方法:两组患儿用上海Gesell发育量表评估后, 对照组以运动疗法、高压氧、脑循环治疗、脑细胞营养药等进行早期干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认知训练。具体方法如下:

1.2.1 运动疗法: 由专业康复治疗师施行神经运动发育疗法Bobath法及Vojta法,每次40min,每日1次,其余时间由家长进行家庭康复。

1.2.2 药物治疗:主要是营养脑细胞剂: 肌肉注射神经节苷脂、鼠神经生长因子等,每10d为一个疗程, 间隔10d 再进行下一个疗程。可促进神经细胞代谢,改善脑细胞功能,根据患儿病史的不同,提倡尽早应用。

1.2.3 认知训练的方法

1.2.3.1 采用一对一的方式训练,由专业治疗师实施,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并指导家长掌握康复训练的基础知识和训练方法。

1.2.3.2 训练活动的设计根据患儿评估后的情况而定,给予综合性训练。但有所侧重,评估后哪里有缺陷就着重训练哪些项目,以便有针对性的训练。

1.2.3.3认知训练常采用问题情景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引起患儿的注意与兴趣,促使他们去探究。对患儿的提问可以比较简单,但同样可以激发他们去思考。

1.2.3.4提供具有丰富感知刺激的康复环境。通过提供不同色彩的环境布置,必要的背景音乐和声音刺激,提供玩具、游戏、创设学习条件,让患儿在感官上有充分的刺激及学习机会,从而把这些感觉组成经验,促使感知的发展。

1.2.3.5运用游戏的方法来进行感知、认知的训练。例如,通过隐蔽图形来训练视觉辨别能力,通过拼图游戏来训练辨认色彩、形体,通过扮演“快乐小厨师”来进行味觉的训练。训练活动切合患儿的需要,他们学习兴趣则会浓厚,训练过程就会轻松,这样患儿与训练师就能从中获得成就感。

1.2.3.6将感知、认知的训练与相关活动结合训练。如患儿的活动几乎都需要眼手协调,一边用眼睛看,一边做动作,从大运动到精细动作,都需要得到视觉、听觉、触觉和平衡觉等方面的配合。并且感知是认知的基础,当患儿有某方面的感知缺陷时,相应方面的认知活动就难于发展起来,因此一定要注意加强感知训练,增进感知能力,才能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

1.2.3.7 感知训练应激发患儿的参与动机,不应直接拿目标进行训练,要考虑康复活动趣味性和竞争性。

1.2.3.8 在进行训练时,应先将一种学习内容让患儿熟悉以后再教新的内容。例如,先让患儿认会并较好地掌握一种颜色后,再教认第二种颜色。

1.2.3.9 认知训练要诱发患儿的好奇心,使其能主动地参与活动从中学习知识。治疗师的作用是激励和引导他们参与,并加以辅导,同时注意双方的交流。

1.3 评价标准:发育商评估:2组患儿治疗前后均用上海格赛尔发育量表Gesell’s Developmental Sched―ule)[1]进行测验,内容包括适应、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个人一社交等5个大行为领域。发育商(DQ)>85分为正常水平,67―85分为边缘水平,52~67分为轻度智力落后,36―51分为中度智力落后,20~35分为重度智力落后,

1. 4 统计学方法:数据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7.0处理数据

2 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格赛尔发育商(DQ)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 05),见表1;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儿格赛尔发育商(DQ)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认知是认识和知晓事物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注意、 记忆、理解和智力方面的能力[2]。 认知康复(cognitive rehabilitation,CR)是发展脑损伤患者的认知能力,以克服知觉、记忆和语言障碍的一种康复治疗方法[2]。根据婴幼儿感知认知发育特点,从出生到约1岁培育患儿的感知动作思维水平,主要以训练患儿的感知能力为主[3]。提供一个视听触丰富刺激的环境,增强患儿的感受性和观察力。本文采用的听觉训练能提高患儿的听觉反射行为,患儿能随声源方向转头,并出现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等,发生惊奇、哭、笑等变化;注意力是智力因素的基础,这类患儿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或易分散,训练中以丰富刺激内容、多变化的游戏方式激起其好奇心理,建立视听反射,再进行注意稳定性训练、手功能训练加强患儿手眼及手口眼的协调训练,可明显提高患儿完成精细动作的能力。家庭训练指导使患儿能长期坚持在一个规范训练的环境中,并能将训练内容自然融合到日常生活,可显著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随着围产期保健逐步完善和新生儿重症监护与抢救技术的进步,围产高危新生儿存活率明显提高,精神发育迟缓发病率势必随之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早期干预治疗尤为重要。早期干预是指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丰富环境(提供刺激)的教育训练活动。它施用于发展略偏离(或落后)正常或可能偏离(或落后)正常的5、6岁以前(主要是

参考文献

[1] 茅于燕.早期智力落后儿童早期教育手册[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

[2] 谢欲晓. 认知康复的新领域――认知神经心理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1):5.

[3] 刘蓓.范晓华.综合康复治疗脑瘫患儿的临床效果[J].中国康复,2005,20(4):224~225.

[4] 宋治.对脑可塑性理论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1997,183):125―127.

第4篇:康复注意力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康复护理;脑卒中;认知功能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201-0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脑卒中发病率及致残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预后有50~70%患者存在认知、失语、神经及运动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不仅影响患者运动及神经功能的康复,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很大不便,康复护理是通过认知康复、心理康复、康复锻炼相结合的护理模式,近年来发现其对患者神经、运动及认知功能的恢复有积极作用。本文以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早期认知功能训练护理干预对患者认识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2013年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的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49~74岁,平均64.5±3.8岁;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0~72岁,平均65.5±4.2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入选标准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2],经CT或MRI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排除大面积脑梗死及脑干梗死、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重症感染、严重糖尿病。

1.3 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进行早期认知功能训练护理干预,随访3个月,采用MMSE量表对两组患者认知情况进行评价。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3.1 一般训练:对患者进行身体、感觉方面刺激,提高患者觉醒能力,保证患者能认出环境中的人和物。选用音乐催醒方法,角调式乐曲节奏鲜明有力,曲调亲切爽朗[3],每天进行2~3次,每次30min,30d为1个疗程。由患者最亲密的人对头面部、耳朵、手进行抚摸,结合语言进行抚慰。

1.3.2 认知功能训练:采用现代康复认知训练方法,进行注意、记忆、思维训练,在患者面前摆放3~5件生活用品,让患者注意辨识并记住它们的名称,后撤除物品,让患者回忆刚才摆放物品的名称,成功后增加物品的数目,训练患者读报纸和讲故事的能力,成功后更换内容。向患者提问当天日期、时间、所在地点、位置、方向,区分自己的左右肢体[4],周围环境中物理的距离。10以内或100以内数字加减训练,用过去的照片、物品激发患者回忆生命中重大的事情,以及与家人共同经历的时光。训练患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安排与日常生活有关的事情,让患者独立完成

1.3.3 生活能力训练:提高患者在认知训练中各种功能技巧,进行生活能力训练,包括进食、洗澡、梳头、刷牙、穿衣、系鞋带、控制大小便,平地行走[5],将每件事分解为若干个小部分,分解训练成功后将一系列动作做连贯性联系,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数据间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相关分析采用r检验,检验标准为0.05,当P

2 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及对照组MMSE评分分别为20.81±1.77分和21.09±1.88分;3个月后观察组及对照组MMSE评分分别为27.66±1.57分和23.44±1.75分。观察组患者经干预后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咋还能改包括信息处理效率和速度下降,专注力和注意力分散,记忆和学习障碍,知觉混乱、丧失自我意识,执行功能障碍、交流障碍。在本组资料中,观察组患者在训练前MMSE评分较低,卧床、反应迟钝、答非所问、生活完全依赖家属照顾,肢体训练时不能集中精力,缺乏主动性,这说明脑卒中后患者认知能力受到严重损伤。经过护理干预后,评分明显增加,说明护理干预效果明显,患者受到康复训练取得进步,自信心增强,不良情绪得到改善,心理精神障碍得到缓解,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康复训练,自发坚持学习和训练,进一步促进患者全面康复。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认知功能训练护理干预,能改善患者认知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慧,姜亚芳.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87.189.

[2]徐慧英,李爱萍.创伤性颅脑损伤的康复治疗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5):489 491.

[3]李晓华.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l,27(18):11.12.

第5篇:康复注意力训练方法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

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按照脑卒中后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30 d时MMSE和MBI评分。

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MMSE和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0 d时观察组患者MMSE和M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脑卒中后康复护理干预能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促进心理康复和身体机能的恢复,增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 中认知功能障碍 康复护理干预

脑卒中在我国每年的发病率约217/10万,全国每年发病数逾150万人,致残率高达86.5%,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1]。据相关资料报道,脑卒中高达64%的患者存在某种程度的认知障碍[2],脑卒中后如不早期对认知功能障碍进行护理干预,可发展成明确的痴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为改善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和预后,自2010年起我院对脑卒中患者施行康复护理干预,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0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0例,均行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均符合200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脑梗死和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入组标准:初发脑卒中、意识清楚、病情稳定、小学以上文化、具有一定的语言沟通能力、能配合检查和训练、MMSE评分为轻中度认知障碍、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肢体功能丧失、有精神病及痴呆病史、伴严重心肺和肝肾功能不全及其它合并症不能进行康复功能锻炼、严重失语、MMSE评分为重度认知障碍、住院天数少于30 d、患者及其家属拒绝参与者。将100例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23例,女7例;年龄52~75岁,平均(61.7±5.0)岁;病程15~55 d,平均(21.8±6.0)d;观察组男26例,女4例;年龄53~74岁,平均(62.6±5.7)岁;病程16~53 d,平均(22.0±5.5)d;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经t检验和?2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脑卒中后常规治疗和神经发育治疗,对照组按脑卒中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干预,内容包括:病情观察、良肢位摆放、心理干预、康复功能锻炼和日常生活能力练习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待患者病情稳定48 h立即给予认知功能康复护理干预,每天2次,每次30 min,持续30 d,具体认知功能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如下。

1.2.1注意力的行为训练通过删除游戏、猜测游戏、视觉跟踪、迷宫、电脑游戏等方式训练患者注意力的转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删除游戏即用小黑板写上汉字或画上图形,让患者用健手删除指定的汉字或图形,反复练习直至正确无误后逐渐增加汉字和图形数量,如写出一串数字“3098351”,让患者将这数字里面的“5”删除等。视觉跟踪采用红外线光照射方式进行,让患者跟随追踪光点移动而移动。本组患者使用较多的是简单方便易行的删除游戏、视觉跟踪和猜测游戏,由于材料易取,患者家属亦可施行。注意力的行为训练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30 min,持续30 d。

1.2.2记忆力训练临床上常用的写日记、记事等外部刺激,以及图片刺激、编故事等内部刺激补偿性干预措施以提高患者的记忆效果。本组患者采用回忆法即让患者回忆并说出刚看过的几个人或几件物品、刚做过的几件事;与家属回忆近3天内来探视过的亲戚、发生的事件。准备几组简单的分类图片让患者仔细观看后拿走,5分钟后回忆并说出刚所看的图片内容,先从简单分类图片开始逐渐增加为复杂不分类图片。同时交代家属用过去的照片、物品、视频等激发患者对生命中具有重要意义事情的回忆。

1.2.3计算力训练让患者按顺序写出0~20的数字或让患者念出0~20的数字卡并按顺序排列,指出偶数和奇数,将偶数和奇数分类排列,从简单的两数相加逐渐过渡至复杂的加、减、乘、除计算,熟练后逐渐将难度增加到50~100、及日常生活中相关价格让患者进行计算,如此依次循序渐进锻炼患者的计算能力。

1.2.4语言训练通过MP3、视频、电视等播放拼音、信息、新闻等指导患者从拼音开始学习、从单音字开始练习,逐步过渡到词语、句子、段落、文章等训练,对患者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复述、提问、讨论,多与患者进行语言交流,对患者的进步适时进行表扬和鼓励,指导家属对患者的语言训练方法,使其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都能进行学习。

1.2.5执行能力训练[3] 主要有5个施行步骤,包括定向及对任务终止的留意状态(Stop);目标的制定及详细说明(Define);步骤(List the steps);学习并按照这个步骤(Learn steps);检查(Check)是否按计划完成任务。每次训练时间持续1 h。我们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由患者安排解决,如:进餐的安排,购物的组织、简单的烹煮食物等。

1.3效果评价

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30 d采用MMSE和MBI评分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康复效果。①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4]:该表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认知缺损评测和筛选工具,其主要包括时间向力、地点向力、即刻记忆、注意力及计算力、延迟记忆、语言、视空间7个方向共30题,每题正确回答得1分,回答错误或不知道得0分,总分范围为0~30分,每次测量5~10 min,评分越高代表认知能力越低。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70~0.920,评定者之间信度为0.960~1.000,敏感性为85~95%,特异性为80~90%。测量成绩与文化水平密切相关,正常界值划分标准为文盲>17分,小学>20分,初中及以上>24分;小学<20分、初中及以上<24分可考虑存在认知障碍。②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5]:MBI由Shah等于1989年在BI的基础上改良而来,内容包含修饰(洗脸、梳头、刷牙、刮脸)、洗澡、进食、如厕(包括拭净、穿裤、冲水)、穿衣(包括系鞋带)、大便控制、小便控制、上下楼梯、床椅转移(从床上转移到椅子上就座)、平地行走10个内容,评分分值分5个等级,最低1级,最高5级,级数越高代表独立能力程度越高,各项目所得分之和为总分,满分100分,>60分为良,有轻度功能障碍,能独立完成部分日常活动,需要部分帮助;41~60分为中,有中度功能障碍,需要极大的帮助方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40分为差,有重度功能障碍,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完成或需他人服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MMSE和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0d时观察组患者MMSE和M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讨论

3.1认知功能障碍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脑卒中后可出现感知、语言、定向力、注意力、执行力和记忆等认知功能障碍,上述障碍常单独出现或多种并存,可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致自理能力下降,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的生命。据研究,房颤动、糖尿病、收缩压、HDL-C、hs-CRP、NIHSS评分及抑郁是脑梗死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额叶、颞叶、基底节、丘脑区域梗死与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6-7]。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发生与大脑皮质及皮质下脑细胞变性坏死有关,据研究报道,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对外环境的刺激可做出适应性改变,适当的认知干预可使受损的神经细胞发生轴突再生、树突“发芽”,重新建立神经联络通路,而其他正常的神经组织可发挥代偿作用[8]。

3.2认知功能障碍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智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脑卒中患者由于不可逆转的中枢神经损伤以及病灶和其水肿带来某些神经元的不完全损伤,其功能不可能只依靠单纯药物治疗自然获得[9]。注意力、记忆力、计算力、语言和执行能力训练等认知功能的反复训练,能促进大脑神经功能的重组,使认知功能得到改善,认知功能的改善对患者的智能状态和日常生活能力具有促进作用。从本研究可见,认知功能训练有利于患者智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见表1),经干预30 d后试验组患者MMSE和MBI评分均优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与王丽香等[10]通过定向力、注意力、记忆力等的认知功能训练,能提高脑卒中后患者的认知能力,促进心理康复和身体机能的恢复,增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的结果一致。

3.3认知功能障碍康复护理干预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意义

认知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疾病治疗的结果不再只局限于生命的保留,更关注病后的生活质量。脑卒中后及早进行康复护理干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同时,积极给予认知功能康复训练,能恢复一定程度的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的功能缺损状态,促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中施行的各项功能训练措施均操作简单方便、文化相关性小,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在各级医院均能开展应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严翠香,刘琪雄,李雪琳.脑卒中肢体挛缩的康复护理干预[J].现代医院,2013,13(2):74-76.

[2]陆兰芳.Qrem自理模式在首次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9):19-20.

[3]范秀娟,范静.脑卒中认知障碍早期识别和康复护理研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31(4):569-571.

[4]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57-59.

[5]王曙红.临床护理评价量表及应用[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36-140.

[6]鲍丽彦,余剑.首发脑梗死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5):34-36.

[7]司霞,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8):132-133.

[8] 陈建伟,许红梅,陈晓琳,等.早期认知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康复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3):201-203.

第6篇:康复注意力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干预;疼痛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605-0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因椎间盘破裂、退化、后凸压迫神经或脊髓、神经出现的一系列症状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腰痛和腿部放射痛,如何减轻患者的疼痛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1],传统的护理方式多是护士遵医嘱给患者止痛药物,效果欠佳。本文介绍我院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系统性护理干预,减轻患者疼痛,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参考文献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2013年收治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在48~74岁,平均63.3±5.2岁;对照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51~76岁,平均67.2±5.6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系统性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 护理评估:评估患者的认知、情感、心理、疼痛原因、部位、强度,是否有伴随症状,局部皮肤色泽、温度及感觉,有无反复发作的情况,是否伴有焦虑、抑郁、神经官能症、恐惧等影响因素。

1.2.2 心理干预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发作时多表现为焦虑、担心、恐惧,同时迫切想改变这种状态,此时护士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心理支持及理解,向患者讲述病情及本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水平,患者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让相同病症的患者进行教育,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2.3 护理 恰当的能让患者感觉舒适,减轻疼痛,患者在疼痛发作时应制动,多平稳休息,起床后站立与平卧交替,避免坐位[2]。平稳时椎间盘间压力能降到最低,可缓解症状,有利于局部消肿,缓解疼痛症状。理想的睡姿能使腰部和胸部保持自然曲度,全身肌肉放松,减轻腰部及下肢疼痛。

1.2.4 康复锻炼 应用医疗体操路径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不同时间段制定不同的康复训练方法,利用图片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达到规定的次数及幅度,纠正不到位的动作,康复训练内容细化到每一天。疼痛消失后在腰围的保护下,下地活动,不复发,可逐渐恢复体力劳动。

1.2.5 健康指导 预防腰部再损伤,站立时双脚与肩同宽,行走时挺胸抬头,坐立时端正,腰背肌肉收缩,避免骤起、久坐、剧烈运动,减少腰椎间盘所承受的压力[3]。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1.3 数据处理 使用SPSS19.0软件包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以95%为可信区间,计算结果显示p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后VAS评分对照见表1

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疼痛是个体的主管感受,是指躯体组织有实际或潜在损伤时产生的不适情绪和情感性体验,可以对该损伤进行描述,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间盘退变、破裂、后突压迫脊髓出现的临床综合征,神经局部炎症、水肿、静脉淤血,引起血液循环障碍。患者就诊的最要症状就是腰部疼痛及下肢放射痛,患者受到文化程度、注意力、环境因素及心理因素的影响[4],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要从生物学、心理学及社会学等多角度进行分析研究。恰当的心理护理能减轻患者的焦虑状态,消除紧张情绪,患者可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轻松愉快的心情,对于调整机体功能,保持内环境稳定和统一,激发内源性镇痛物质如脑啡肽、内啡肽。患者进行放松肌肉训练,能减轻精神压力,给患者设定一定的训练目标,能分散患者训练时的注意力,并积极配合训练。系统性护理干预能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王兴红,丛 中.临床心理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50―557.

[2]曹美娟,曾秀莲,刘宏青.术前干预对改善腰椎问盘突出症手术病人焦虑的作用[J].护理研究,2012,9(20):190.

第7篇:康复注意力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书法训练;个案分析;结论;作用

弱智,又称精神发育迟滞、智力障碍。患有此病的儿童,其智力水平明显低于同龄儿童。患儿的临床表现主要就是运动、语言方面较差,坐、立、行及语言方面发育都比较迟缓,并伴有理解能力、计算能力、动作协调性、自控能力、情绪稳定性、社会适应能力及人格等方面的问题。

由于弱智儿童是因为先天性脑发育不全或脑损伤造成的智力水平低下,目前在医学上尚无有效的医疗康复手段的时候,教育训练尤为重要,医疗的尽头即为教育的开始。书法训练治疗是一种结合调心、调息、调身三类方式对身心(形体与精神)进行锻炼,利用书法或书法相关的活动作为治疗的媒介,以增进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的心理治疗措施。希望能通过书法训练作为治疗手段,一方面提高弱智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和技能,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使其心身状态得以改善,增强其各种心理能力,使其各种心理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补偿。

长期以来,社会各界人士以及特殊教育学校和各类机构都在对弱智儿童进行多种康复训练:音乐治疗、运动康复、观察力试验……并配以文化知识教学。在此期间,我到一所特教学校实习,接触到了不同方面的特殊儿童。在校方的指导下开设了兴趣小组,开始对智障儿童进行书法运作训练。以下是我实习期间对一个案例进行简单的总结分析。

一、研究对象

姓名:小明(化名)性别:男年龄:12岁

入学时间:2007年9月 类别:唐氏综合症

二、特殊表现

1.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很难注意到老师或者同学与他讲话。注意力差,目光呆滞。2.语言能力薄弱。语言问题比较大,有语言障碍,发语音困难,只懂几个极简单的命令。3.动作发育迟缓。很少离开座位参与到同学们的集体活动中去。4.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会被别的声音、鲜艳色彩的事物所吸引。5.对周围的任何环境都缺乏兴趣。老师在上课时自顾自在的发呆,不能跟着老师融入到课堂上去。6.喜欢音乐。一听到歌曲,就情不自禁的靠近甚至手舞足蹈。7.无目的活动多。经常一个人游走,使老师或家长很难理解。

三、情况分析

该生属于典型的唐氏综合症,先天智力障碍、学习障碍,程度为中等,除了对数字不敏感外,对文字的认识还能慢慢接受。由于家长的不理不睬和缺少同伴的生活,使得他十分任性和自卑,不懂的如何与人交往以及融入群体,对新环境恐惧。

四、措施

以书法训练(软笔书法)为切入点,在每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加以关注、引导,提高他注意力的持久性,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培养他的恒心与毅力,增强他的自信心和社会交往能力。

五、治疗过程

第一阶段:第一次接触毛笔时被研究对象对这种笔感到很好奇,于是我趁热打铁将文房四宝的名称、功用和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介绍了一遍。他对此产生了兴趣,这对接下来的治疗有着里程碑式的进步。

这个阶段主要是引导孩子入门,了解书法的大概,想办法使其对书法产生兴趣。

第二阶段:学习书法已有一段时间,经过对握笔、用墨和楷书横画的训练后,小明在练习过程中出现了懈怠情绪。在写横画的过程中,运笔不到位、匆匆了事,写的“横”完全没有笔法可言。对此,我将训练方法和内容及时做了调整。示范用毛笔画画,画了一个人形,小明却嫌麻烦又将其简化。我顺势把他的“画”修改成一个篆书的“人”字,开始引导他学习篆书。

此阶段孩子已经略微进入状态,并且出现了常有的懈怠期,这个时候老师应该要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方案,使之更加符合被治疗者的实际情况。

第三阶段:当我空余时间在教室练习书法时,他会主动靠近并在一旁默默的观看着,等我写完时会对我露出一个天真的笑容,表达他的想法说“老师写的真好”。

到了这个阶段,被治疗者已经能时常对教他书法的老师微笑了,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进步,说明他已经不再完全封闭自己的内心,而是试着与外界进行沟通。

第四阶段:接近最后阶段的时候,带领学生参观书画展,一幅幅装裱过的书法作品无疑对孩子们有着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孩子们在满足好奇心的同时,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而小明表现出来的则是非崇拜和钦佩,并在回学校时告诉老师希望长大能当一名书法家。与此同时,回家后的小明也让父母看到了可喜的变化,对他的态度大有改观,这更让他的内心逐渐阳光起来。

治疗进入到了尾声,小明的情况也让人十分惊喜。他已经能主动用简单的话语与老师同学或者父母进行沟通,并能简单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对自己的注意力也能较好的掌握,而父母的肯定也让他信心十足。

六、阶段效果评价

经过一段时间的书法教育,小明对书法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能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学习习惯也慢慢养成,开始能够与同学友好相处,社会交往能力也得到锻炼,自信心增强了,注意力的持续性也有所提高。书法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刻苦、反复的训练。

七、讨论

通过这个案例分析结果表明,书法行为干预对弱智儿童的注意力(包括注意的稳定性、选择性和灵活性等)的提高都有明显的康复作用。而对他们的心理康复也有了显著的治疗功能。书法行为干预就是书法艺术和书法相关的行为活动的成效来实现干预的目标,使书者能恢复、维持和促进个体生理、心理健康的作用。

八、结论

书法运作训练对弱智儿童的康复确实存在着治疗作用,并分为以下几点:

1.书法训练能帮助弱智儿童改善心理情况。在训练过程中,明显改善了弱智儿童的阴性症状,减轻其精神紧张和焦虑情绪,对唐氏综合症也有一定的康复效果。香港大学的高尚任教授指出:书法除具有文字、艺术的功能以外,也同时具有心理治疗的高附加值。它结合运用调心、调息、调身三类方式对身心进行锻炼,实不可以轻视。

2.书法训练有利于提高弱智儿童的注意力。弱智儿童大多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知识范围狭窄。而让他们练习书法运作,通过手的触觉、眼的观察、直接书写,手眼并用,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既容易做到,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由此可见书法运作可减少多动儿童的分心行为,在注意力、对自己的能力、成就及对外界接纳的态度方面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3.书法训练能有效的培养弱智儿童的良好性情和道德情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之一,书法给人情感上的冲击力更加直观与明显。一幅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有的描绘各种情景,有的表达不同情感。通过欣赏这些书法作品,可以帮助弱智儿童明白,他们自己也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想法,宣泄内心的情感。实践证明,经历一定书法训练的弱智学生,往往性情温和,情绪稳定,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

4.书法训练有利于提高审美意识,培养一技之长。书法以汉字为载体,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通过一定时期的教育和训练,弱智儿童完全可以用自身特有的书写工具,运用自身特有的艺术手段,通过笔法、结构、布白等进行审美理想的追求,创造出一个变幻无穷的艺术境界。

总的来说,在书法教学中,我们通过组织弱智儿童观看有关录相、参观书法展,欣赏拙朴浑厚的隶书、遒丽趣味的篆书、精致的欧体、秀媚的赵体、刚劲的柳体,可以使弱智儿童在轻松、愉悦的条件下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怡情养性,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欣赏美、评价美、塑造美,领悟到书法作为文化艺术瑰宝的魅力。同时,弱智儿童直接参与书法练习又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意识,对于培养他们的一技之长,将来自立于社会都至关重要。

但是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书法教育也是这样,对于弱智儿童而言,教育者需要更多的是耐心和爱心,并且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书法课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既相辅相乘,又相互促进),要合理选择,有所侧重。我们深信,通过书法运作训练治疗,弱智儿童的注意力、动作、情绪及心理健康定会有所改善,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第8篇:康复注意力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自闭症;专业人员;个别教育;家人配合

自闭症的患病率为0.03%~0.04%。但近年报道有增高的趋势,2010年,广东孤独症患病率为0.67%,深圳地区高达1.32%。自闭症幼儿有严重的情绪障碍,一般日常教育无法适应他们的

需求。

一、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本文通过对一名自闭症幼儿的个案研究,分享对自闭症幼儿在沟通、教育方面的一些经验,证明自闭症儿童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让他们在适当的教育下逐步具备社会适应、自理及人际交往能力。研究内容包括自闭症幼儿的行为心理特点、在园所得教育需求、自闭症幼儿的矫治方法以及经过矫治辅导后的改善情况。

二、个案分析

1.研究对象

本研究所选个案为天津市某公立幼儿园幼儿马园(化名)。马园,2009年11月2日出生,六岁,女,汉族,祖籍天津,2012年秋入园。该幼儿入园时,口齿不清,答非所问,只会重复他人问题。有刻板行为,只专注于自己的活动,不能听从老师的口令。三岁被诊断为自闭症,幼儿家人认可病情,在两年时间里每天下午带其到特殊学校进行专人专业训练,并能积极配合幼儿园保健医生及教师的教学安排。

2.研究方法

此次个案研究采用的是观察、访谈和资料分析等方法。笔者每周去幼儿所在班级,观察记录其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并对其教养保育老师进行访谈,最后根据所学习理论知识对现象和资料进行分析。该幼儿特殊训练前存在的症状,针对训练及症状改善情况做出以下总结:

(1)感知

训练前在视觉方面,幼儿表现出目光游离,旁人无法了解其在看什么。听力正常,但对呼唤她的声音会置之不理。

针对性教育方法为:通过创设情景学习法和图片沟通系统,引导其主动沟通,家长配合利用逻辑表达训练教材和情景表达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做沟通训练。训练后其目光正常但依然不与人有眼神接触,对呼唤能做出正确的反应。

(2)语言

训练前幼儿在语言发展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发音节奏不稳定,语调平板,语言重复。

针对性教育方法:通过气息基础训练,改善唇舌能力。配合音乐训练法,让其即兴、自由地弹奏、吹打,以达到自我表现的目的。经过两年专门的训练,该幼儿已经能够准确发音,正确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可以用语言语调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

(3)注意力

训练前该幼儿在参加幼儿园教学活动时无法维持注意力。

针对性教育方法:通过游戏的方式提高其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的兴趣和愿望。经过两年的专业训练,幼儿的自制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4)智力、兴趣及刻板行为

该幼儿机械记忆力较高,对已经学过的儿歌或生字几乎全部可以背诵下来,但如果改变顺序就不认得了,存在严重的刻板行为。例如,如果她在剪纸,老师提醒她开始下一项活动,她就会大喊大叫,甚至躺在地上打滚。

针对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行为模式的训练:强调事物的多样形式,任何事物根据它的形状、大小、味道等都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通过制约学习,改善其自闭症状与不适应行为,形成适应行为,从而改善刻板行为。

(5)表情认知

训练前该幼儿在情感表达与理解上表现出极大的困难。

针对教育:有效地利用亲子关系。家长作为幼儿的主要照顾者,耐心地配合教师做好家庭中的陪练调教工作,使自闭症幼儿在认知、行为、情绪等方面的发展在家中得以强化,从而取得更加明显的进步。经过训练后,她不仅能表达自己的感情,更重要的是能懂得他人特别是父母家人的许多感情。

幼儿自闭症康复训练对孩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需要患儿本人、家长、保健医生、教师的共同努力,坚持早发现、早治疗、早训练的原则。另外,康复训练活动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必要时,家长可以找专业人士帮助,根据不同患儿的特点采用适当的训练方法进行教育与干预,使他们的障碍程度得以控制,达到回归社会的目的。本个案中,自闭症幼儿的整个家庭都能够积极配合训练,这对幼儿治疗训练的成功、幼儿情况的改善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9篇:康复注意力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 腰椎;脊柱融合术;围手术期护理

腰椎椎间融合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治疗。椎间融合器的运用可防止植骨块移位和塌陷,供骨区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1-2]。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钉棒固定的腰椎椎间融合术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2007年5月-2011年3月,我科共收集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患者56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56例,男34例,女22例。年龄38-78岁,平均55.2岁。腰椎滑脱22例,腰椎管狭窄26例,脊柱不稳引起力学源性腰腿痛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3例,椎间盘源性腰痛2例。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腰痛,神经根痛,下肢无力,跛行等。

1.2方法 本组患者均经严格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无效或症状、体征进行性加重而手术治疗。本组患者手术方式包括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26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30例,均为单节段病变,其中L3.43例,L4.537例,L5-S126例。内固定材料包括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及椎体间融合器。

2 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 术前对患者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抑郁评估,发现13例有不同程度抑郁倾向存在。经过全方面的心理护理,帮助他们克服了心理障碍。主要的心理护理措施包括:(1)向患者交代病情,说明那个手术的目的、必要性和预后,讲解手术的实际过程、麻醉方式,解除患者对手术的疑惑和顾虑。(2)了解患者的社会关心和经济状况,帮助她们寻求社会和家庭的支持。(3)训练患者进行腹式深呼吸、逐步放松肌肉,并采用听音乐、看电视、与家人或朋友谈话等方法使患者放松心情、分散注意力。(4)对患者和家人进行健康教育。

2.1.2信息支持 为使患者克服早期锻炼的心理障碍,采用了下属措施:(1)强调早期功能锻炼的意义,使患者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治疗。(2)分析早期功能锻炼的危险因素与保护措施。(3)提出注意的问题和配合事项,积极听取患者对早期训练的想法、意见和要求。(4)安排疗效满意的手术后患者进行现身说法,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1.3术前训练 (1)排便训练:术后早期仍需绝对卧床,大部分患者不适应卧位排便。术后2d训练患者卧位排大小便,并指导腹部按摩(讲手掌面贴于腹部自左向右旋转按摩,双手交替各50次,2次/d),防止术后腹胀、便秘。(2)呼吸训练:全麻气管插管和长时间卧床可使气道分泌物滞留。充分的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可减少术后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进行深呼吸训练患者分别使用肋间肌或膈肌进行深呼吸。并在深吸气末屏气片刻,然后进行咳嗽。(3)起床训练:从侧卧位开始,用一侧手臂的力量将身体撑起至坐稳,整个过程中脊柱必须保持呈一条直线,不得弯曲和旋转。(4)功能训练:向患者介绍术后康复需进行的下肢和腹背部功能训练方法并进行练习。

2.2术后护理

2.2.1术后观察 床边心电监护24-48h,记录心率,心律,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观察患者面色,意识,皮肤黏膜色泽,注意有无血容量不足的早期征象。动态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监测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

2.2.2引流管护理术后创口放置引流管。定时挤压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挤压方向从近端至远端。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色、质、量。如发现引流量≥100mL.h,夹闭引流管并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2.2.3舒适护理 手术能解除致压物对神经根的压迫而使症状缓解,但因术中牵拉神经且神经修复需要时间,部分患者术后腿部麻木疼痛更为明显。因此,本组患者除术后3d采用静脉自控镇痛泵和口服镇痛药联合控制术后疼痛,同时帮助患者采用舒适、活动肢体、调整呼吸、分散注意力等非药物的应对技巧来减轻疼痛,以达到最大程度的舒适。

2.2.4预防感染 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注意切口局部有无渗血、分泌物等。保持病房清洁,定时开窗通风,严格室内空气消毒,嘱患者避免与其他感染性疾病和呼吸道疾病接触,减少室内陪床及探视人数。鼓励患者进行肺功能锻炼,包括深呼吸、有效咳嗽,并叩背协助排痰,防止肺部感染。术后麻醉消失后,夹闭尿管,观察膀胱充盈情况;患者自觉与尿意时拔除尿管,协助床上排尿;嘱患者多饮水,防止泌尿系感染。协助按摩、翻身,解除受压部位,防止褥疮。

2.2.5饮食调护 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钙和有利骨质生长的食物,增加饮食中纤维素的含量,补充水份,忌食辛辣食物。根据血糖情况控制热量。

2.2.6康复护理 (1)术后6h开始进行整体翻身,预防褥疮。(2)术后6――24h开始指导患者主动做踝、膝、髋关节小范围的伸屈运动,3次/d,10min/次;术后24h开始做小腿三头肌、股四头肌、腹背肌及髂腰肌的等长舒缩运动,髋内收、外展肌的抗阻训练,3次/d,15min/次,预防出现下肢静脉血栓。(3)术后24h起进行下至直腿抬高练习2次/d,5min/次,第2天每次10min,逐渐增加角度至正常的活动角度,防止术后神经根粘连,促进神经根水肿消退。(4)术后第2周起行腹背肌训练,以增强记住稳定性。术后5周开始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上下楼梯训练,训练时需保持上身直立,不要扭曲,行走要稳、慢,保持躯体协调性,可辅以下肢助行器,以帮助患者行走平稳。术后3个月内均需在腰围保护下进行。在进行康复锻炼时教导患者应循序渐进,根据个体差异调整锻炼强度,坚持适度疲劳原则。

2.3出院指导 选择患者出院前1d或出院当天进行宣教,尽量要求家属在场。①嘱咐患者多食高营养、高钙、粗纤维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适当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②嘱咐患者定期来院复查,行X线、CT检查以了解骨小梁有无通过上下椎板以确定有无融合。③强化安全教育,告知功能锻炼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并强调功能锻炼需在专人陪护下进行,以防止摔跌。

3 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26月,平均16.7月。手术切口均I起愈合。除1例患者术后8月因其他疾病死亡,其余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本组56例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后,均未发现椎弓根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无椎间融合器显著下沉。后移和假关节形成等现象,55例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8.2%。

4 体会

建立在手术治疗基础上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围手术期护理,有利于提高下腰痛手术的临床疗效。本组患者术后经适当的下肢和腰背肌力锻炼以及早期过渡到腰围辅助下负重功能锻炼,有利于患者尽早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增强患者信心。早期负重使椎间植骨获得应力刺激,也有利于椎间融合。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是保证本病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术后加强病情观察,做好引流管护理、疼痛护理、饮食调护,预防感染,给予详尽的康复护理计划以及出院指导,才能保证患者获得最大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