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急诊医学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急诊医学本科教育在医学院校已普遍展开。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临床学科,理论课程结束后的临床见习或实习教学对于学生理解、把握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常各临床学科都会按照教学计划通过临床病例见习、示教、病例诊治的教学思路和模式,让学生逐步从单纯的课本理论学习过渡到实际临床工作中,稳定充足的临床病例、规律的工作作息时间保证了临床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与一般临床学科不同的是,急诊医学不是以独立的器官系统来界定自己的专业范围,而是以疾病的急缓和危重程度来界定。临床工作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危重症医学、院前急诊、院内急诊、复苏学、灾害医学、中毒医学、创伤学、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管理等内容。这也使得急诊医学的工作内容和方式与一般临床学科有很大不同,临床工作以救治各类急危重症病患为主,没有单一固定的病种,没有稳定持续的病源,工作场所多变,工作时间颠倒,病人的数量无法预计和控制等,这些学科特性也影响了临床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急诊医学在临床教学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①一是缺乏可控的临床病例这使得教学工作不能按计划实施。例如在对心肺脑复苏、中毒、创伤救治等内容进行临床见习或实习教学时,常会出现在既定的教学时间内没有相应的临床病例,原因是急诊病例具有突发性、偶然性、不确定性和夜间发病多等特点。②按照常规作息时间安排的临床教学与急诊医学的工作特点和规律不相符。急诊医学临床工作的特点是白天清闲重危病人少,夜晚繁忙抢救多,晚上才真正进入了急诊医学的工作时间,这与其他临床学科有很大的不同。按照常规作息时间安排的临床教学往往会出现白天教学时没有合适病例、到晚上有了病例但教学已结束的现象。③急诊医学在全国的发展状况很不平衡,没有一致的运行模式,不利于临床教学的开展。目前,全国不少医院的急诊科仍以分流转运病人为主,包括部分教学医院的急诊科至今都没有建立自己的急诊病房,仅有少数留观床位,急危重症患者经短暂处置后就转入其他科室,没有系统、全程的救治过程和经验,许多急诊医学应有的工作内容和研究领域也未开展和涉及,缺乏开展临床教学的场所和内容。④常规的临床教学模式容易引起医患矛盾。急诊抢救室是急诊医学临床教学的重要场所,学生在此可以亲历各类伤病的救治过程,学习各种急救技术,感受紧张的救治氛围,体验急诊工作的状况,深入了解急诊医学这门学科。但由于急诊抢救病人病情危急复杂,家属紧张焦急,情绪不稳定,抢救场所又不能完全封闭,在这样的情况下再按照常规的模式进行临床示范教学,患者和家属不易理解和配合,容易引起误解和不满,引发医患纠纷,影响临床教学的开展。在一些已经开展急诊医学临床教学的单位,上述问题常使教学计划的实施受到影响,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临床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利于急诊医学的学科推广和人才建设。这也提示我们,急诊医学的临床教学不能照搬其他学科以掌握某一具体疾病、症状或体征为目的病例教学方式,亟须在教学思路和模式上作出调整,探索出能适用于不同急诊条件和环境的临床教学思路和模式。
2转变急诊医学临床教学思路和模式
急诊医学作为一门涉及面广、内容繁杂、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无法做到面面俱到的逐一学习,而以学习某些代表性急诊或急症的教学方式既受到学科特性和临床条件的限制,也不能充分反映急诊医学的内容和特点。这促使了我们对临床教学思路和模式的反思,不再刻意地对某一病例、症状、体征等的见习、示教,转为对学生现代急救理念、基本急诊技能、急诊人文精神的教授,最大限度地体现现代急诊医学的学科特点和内涵,也能让绝大部分今后不从事急诊医学工作的医学生在临床其他领域工作时也能终生受益,这或许才是开展急诊医学教学的主要目的。
2.1现代急救理念的学习
新的急救理念推动着急诊医学的不断发展,通过急救理念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急诊医学的发展变化和新理论、新技术,培养基本的急救意识,更好地理解急诊的内涵,这较之对某一具体疾病救治的学习更有意义。在临床教学中,比如对“早期救治”理念的学习,我们会以颅脑损伤、心脏大血管损伤的救治为例提出创伤救治的“白金时间”、“黄金时间”等概念,借助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理解“时间就是生命”的含义,懂得“早期救治”理念中时间因素对于急救的重要性。又通过心、脑血管急症的院前救治为例讲述“早期救治”理念已要求急诊医学走出医院围墙,从院内向院外延续,让学生了解急诊医学“早期救治”理念已从以往单纯的时间要求转变到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抢救和防治的统一、这也是现代急诊医学的发展方向。在这一理念的学习中我们主要以案例教学的形式向学生讲授,期间还会安排每位学生参加一次120出诊,以获得现场体验。又如“整体救治”的理念也是现代急诊医学重要的理念之一,这是因为急诊医学面临的患者往往不是单一系统的单一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的复杂急症也越来越多,要求急诊医师在疾病的救治中必须具备“整体救治”的理念。对这一理念的学习,我们会以急诊ICU和全院综合性ICU为教学场所让学生了解、见识对重危急症患者的病情分析,以及器官、系统的支持治疗,学习把病人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单一、分离的器官的整体观念,这也是目前其他学科医师普遍欠缺的理念。再如“循证医学”的理念,近年来,循证医学理念在急诊医学理论和方法的变革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以《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每一版的变化为例,充分体现了循证医学的理念和原则。通过对这些理论、方法变化的对比学习,可让医学生了解到在现代急诊医学中,各种方法的应用不再是仅仅依据医师的经验,而是更加注重科学依据和科学论证,专业化急诊医师的培养和急诊专科的建设是现代急诊医学发展的方向。
2.2基本急诊技能的学习
急救技能是急诊医学的重要内容,也最能体现急诊医学的学科特色和水平。急救技能复杂多样,包括了非手术性的急救技能,如心肺脑复苏术、气管插管术、电击复律术、呼吸机呼吸支持技术等,和手术性急救技能,如开颅探查颅内血肿清除术和去骨瓣减压术、开胸探查心脏缝合修补术、膈肌修补术、胸腔闭式引流术等。教学中对于较为复杂、专业性较高的急救技能,主要通过安排学生到急诊手术室见习急诊手术和到急诊ICU了解重危病人的救治来开阔眼界,使其更为全面地了解急诊医学的工作内容。对于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电除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基本急诊技能则要求每名学生都要熟练掌握,掌握这些基本急救技能将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终生受用,这也是开展急诊医学临床教学的目的之一。对基本技能的学习,我们以医院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为教学场所,采取模拟教学的方式,先由老师讲解示范,再由学生在模型上训练掌握,最后设置各类急诊场景进行考核,做到人人过关。
2.3急诊人文精神的学习
医学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医学卫生实践中的应用与体现,是反映人类对生命根本态度的精神,忽略人文精神的学习只会培养出重技术而漠视病人病痛、感情和心理的冷面医生,这也是临床医患矛盾和纠纷突出的重要原因。急诊医学面对的是各类急、危、重症病人,所从事的临床工作与生命息息相关,也是最易出现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的学科,因此,在临床教学中除了教授给学生基本的急救技能和知识外,培养学生“善待生命,敬畏生命”的品质和尊重病人隐私,尊重病人人格和以人为本的医学道德观和价值观等急诊人文精神也应是急诊医学的临床教学目标。对学生急诊人文精神的培养应贯穿临床教学的全过程,这就要求带教老师具有良好的急诊人文精神素养,让学生在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和细节中体验人文精神的存在和效力。如让学生学习体会在与病人和家属谈话、沟通中的人文关怀,学习在救治病人过程中关爱、珍视生命的品质和精神,学习对弥留病人的尊重和家属的抚慰,让初入临床的学生能尽早感受到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为成长为兼具医学专业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医师奠定基础。
3结语
【关键词】 口腔科急症; 心理疏导
口腔急诊医学是急诊医学的一个分支和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口腔急诊医学的发展,各种新的理论和新的治疗技术不断被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1]。
急症患者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而需要紧急救治的患者。过去的观点认为急重症患者发病急,进展快,医生的任务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实施治疗,缓解患者病痛,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可以放在次要位置。近年来,随着急救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症患者也同样需要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由于急症患者存在明显区别于门诊患者的特殊性,突出表现在发病急,病程进展快,不确定因素多,导致多数患者在就诊时存在急躁、烦乱、应激等不良情绪,增加了沟通和治疗的难度,因此,在当前医疗环境较为复杂,医患纠纷明显增加的大气候下,急诊医师在诊疗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医患沟通,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只有这样,才能创造轻松和谐的氛围,为正确地诊断和治疗打好基础,反之,则会增加诊断和治疗的难度并导致医患纠纷的发生,因此,对于口腔急诊医师来说,在牢固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临床操作的基础上,更应该熟悉心理学及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在日常工作中加以应用,相信对于急症的处理和与患者的沟通会有极大的帮助。
口腔科常见的急症种类主要包括急性牙髓炎,慢性根尖周炎的急性发作,颌面部感染和创伤,急性牙外伤等,尤以急性牙髓炎和颌面部创伤多见。急性牙髓炎很大一部分患者就诊前已经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疼痛,实在无法忍受才选择到急诊就诊,导致患者情绪烦躁,应激,希望在短时间内缓解疼痛,对于这类患者,首先应做好安抚工作,稳定患者的情绪,以便检查和正确诊断,在排除系统疾病的基础上,医师在进行检查和治疗前,应将检查和治疗手段及可能的预后明确告知患者,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使患者做到心中有数,较好地配合治疗,反之,如果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例如诊断性操作过于粗暴,在缺乏交流和沟通的情况下盲目开髓等,则会加重患者的不良情绪,影响患者的正确感觉和表达,极易导致误诊的发生,为医疗纠纷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尤其对于感觉相对迟钝的老年患者和更年期女性患者,更应该注意这一点,对于合并根尖周炎的牙髓炎患者,应将炎症的转归明确告诉患者,适当降低患者的期望值,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颌面部创伤是口腔科急症的常见病,也是反映口腔急诊医师诊疗水平的重要方面,由于美观方面的因素,相对于身体其他部位的创伤,重伤除外,颌面部的损伤对于患者的心理会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因为很大一部分颌面部创伤会对患者的面部造成不可逆的永久性的损伤,这种担心有时候甚至会超出患者的心理承受范围,导致患者极端情绪的产生,在遇到颌面部创伤尤其是重伤的患者时,急诊医师应该做好应对患者恶劣情绪的准备,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让家属做好配合工作,以便正常诊断和治疗[1]。
随着学科分科的细化,口腔医学正逐步向专业化,尖端化发展,急诊医学也是如此,但急诊医学有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特殊性,由于急症患者的多样性,要求急诊医师对各学科都应该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胜任紧张复杂的诊疗工作。在掌握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日常工作中,还要注意与患者的沟通和心理疏导,这样,在正确诊断和治疗的同时,也能取得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 心肺复苏; 气管插管; 心电图
中图分类号 R605.9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7-0075-03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statusquo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120 pre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 in Dongguan.Method:152 cases who did CPR completed the questionnaire,establish a database with Epidata,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using SPSS 13.0 statistical software.Result:Breathing and cardiac arrest time before CPR of prehospital first-aid patients and emergency department first-aid patients were (20.32±18.21)min and (16.92±20.13)min(P
【Key words】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Tracheal intabation; Electrocardiogram
First-author’s address:Donghua Hospital Affiliated to Zhongshan University,Dongguan 523013,China
东莞市120自2013年运作以来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院前心肺复苏和急诊科内心肺复苏结果有何差别及影响因素如何,需要有个阶段性总结,因此,笔者对本院院前120和院中急诊科内做过心肺复苏的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4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两个急诊科120院前和急诊科内心脏骤停病例共152例,其中,院前120抢救82例,急诊科内抢救70例。
1.2 心肺复苏效果判断
(1)复苏成功:恢复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或意识基本恢复。(2)复苏有效:恢复自主循环[1]。
1.3 设计心肺复苏调查表
此调查表包括120院前和急诊科内心肺复苏的例数、性别、开始复苏时间、成功或有效的例数等7项内容,要求本院两个急诊科组织医生填写。采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每份调查表由2人分别录入并比较纠错,以保证输入数据的正确性。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3.3 病因构成
病因构成中,以循环系统疾患最多,外伤次之,与西安文献报道相似,但本研究中中毒病因构成第三与东莞的制造业程度高有关,另外,每年冬季洗澡还有大量的出租房使用直排式热水器,造成一氧化碳中毒而亡,这需要管理者、使用者引起高度重视。
3.4 心肺复苏前呼吸心搏停止时间
心肺复苏前呼吸心搏停止时间国内平均为12 min[5]。及时心肺复苏是抢救心搏骤停患者成功的关键。美国30万/年死于心搏骤停,95%到达医院前已死亡[6],有效的抢救“时间窗”只有5 min[7]。笔者所在医院救护车反应时间是(7.60±3.50)min,但因交通雍堵等问题使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延长至(9.49±7.60)min。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普及大众的心肺复苏急救技能,笔者所在医院有专门的培训部门,从1998年开始到目现在已培训5万第一目击者,但主要集中在工厂,社会大众培训较少,从本研究者中只有5个在救护车到达前目击者实施了心肺复苏术,可见培训第一目击者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样对缩短开始心肺复苏的时间,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意义重大。
3.5 人工通气方法
本研究显示,在院前采用不同人工通气方法抢救结果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院前气管插管不优于面罩给氧。其原因除了院前现场条件所限不适宜插管外,主要是由于在心肺复苏初期,胸外按压的重要性高于通气支持,并且气管插管也较难实施,即使是熟练的操作者也很难在10秒钟内完成,所以院前气管插管应选择合适时机。当电除颤2~3次后仍未成功或心脏复律后不能维持,或叹息样呼吸完全停止,或通过有效的胸外按压仍未恢复,或虽有叹息样呼吸但非常浅慢,全身紫明显,此时应紧急开放气道[8]。反观在院前现场给面罩辅助呼吸或口对口呼吸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动作迅速。在急诊科急救的结果显示气管插管抢救成功率高于面罩给氧和口对口呼吸,其原因可能是气管插管熟练,常在1.0~1.5 min完成,急救条件好,急救人员多等因素促使[9]。
3.6 心搏骤停表现
有三种形式:心室颤动(VF)、电-机械分离(PEA)和电静止(VA)。本研究显示心肺复苏术前心电图为VF、PEA和VA三者间救治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章亚平,裘云仙.186例院外猝死分析及急救干预[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6(19):660-662.
[2]薛继可,冷巧云.急诊科心搏停患者心肺复苏预后的影响因素[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1(22):28-34.
[3]邹向阳,张晓明.西安市院前疾病谱分析[J].中华医学急诊杂志,2005,14(11):964.
[4]郭荣峰.上海市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现状及展望[J].中华医学急诊杂志,2004,13(8):518-520.
[5]赵俊,鞠丹.某大学生对心肺复苏术的认知现状调查及对策探讨[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3,2(25):121-122.
[6]徐俊.218例心肺骤停院前心肺复苏抢救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2012,33(10):1750-1752.
[7]鲁力.心脏骤停心脏性猝死和现场心肺复苏[J].中国急救医学,2012,11(32):1059-1062.
[8]李春盛,龚平.我国心肺复苏的近10年研究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1(21):5-8.
[9]钟坚,何景招,李少洪,等.急诊抢救心肺复苏成功率提高的原因分析[J].河北医学,2013,19(6):878-882.
1.研究对象。设第四军医大学2004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22人为对照组,第四军医大学2005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32人为实验组。由相同教师授课。
2.研究方法。实验组采用Seminar教学法,包括以下步骤:(1)分组并确定主题:学生分成5个小组,教员提供典型病例,拟定讨论主题并发放资料,引导学生如何自学。(2)学生自学: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并小组内部讨论,准备发言方式和内容。(3)课堂讨论。教师先讲解重点知识点,并引入主题讨论。各组采用任何形式汇报自学成果并展开辩论。(4)总结评价。教师分析总结,再次强调关键知识点,评价各人课堂表现,提出更进一步的学习要求。课后以小组为单位上交学结。对照组按照传统的LBL教学法教学。教学结束后,对各组学生进行相同试卷考核和填写问卷调查。
3.统计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表示有差异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试卷考核对比。实验组考核平均成绩为88.1±3.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平均成绩82.5±4.7分(P<0.05)。尤其对概念的理解深度、病例分析的广度,实验组表现突出。2.问卷调查分析。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形式,发放53份,回收率100%,问卷共设十个项目,每项10分,满分100分,见附表。实验组中,除“概念掌握”一项外,其余各项分数均高于对照组,在总分上有显著优势(P<0.01)。
三、讨论
Seminar的意思是“大学或暑期学校学生为研究某问题而与教师共同讨论的班级或研习班”,欧美主要用于大学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教育阶段,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Seminar教学法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课程完成方式由“教师灌输”变为“教师引导—师生讨论—共同总结—深化主题”的双向或多向互动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实用能力、探索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这与临床医疗八年制教育的核心相一致[2-3]。八年制学生人数少、学习能力强、医学理论基础扎实、便于开展小班讨论,这些为引入Seminar教学法提够了很好的时机和条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获得如下效果:
(1)激发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气氛。急诊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教学使学习内容抽象、记忆困难,学生不能真正体会到急诊急救的惊心动魄和成功救治的欢欣鼓舞,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低。改用Seminar教学后,最直观的感受是课堂气氛活跃。在充足课前准备下,学生发言踊跃、讨论热烈,对知识点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明显提高。
(2)互动性强。在LBL教学中,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精修教案、添加案例、加强语言技巧,但事实是花费大量时间准备的精美幻灯、真实病例只能博得学生片刻的激情;尤其在互动设计上问题最大,要么太假、要么太难,往往是面对教师在讲台上充满激情的提问,台下一片静默,教学收获很少。这种现象在Seminar教学模式中得以改变。学生在上课之前,已明确课堂主题并做好充足准备,因此在课堂讨论中不会出现冷场的尴尬现象并敢于提出质疑或辩论。另一方面,教员在备课时已基本了解学生的需求,将用于幻灯制作、互动设计等表面形式耗费的大量时间用于思考和充实教学内容,真正做到分析全面、重点突出、有的放矢。
(3)开阔视野、培养临床思维。打破传统教学中“疾病概念—病因与分类—病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的顺向思维模式,以临床病例为起点,按照“临床症状、体征—疾病病因分析归类—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的逆向思维模式组织教学,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局部到全身,并结合自学与讨论,开阔视野,在逐步理解和领会知识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关键词] 初级创伤救治;救治情况;回顾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5)21-194-04
Comparison of the treatment situation of trauma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primary trauma care training
GE Boyong1 WANG Mingtai1 LIU Zhenghe1 WANG Yubo1 ZHOU Lu'an1
YANG Ying1 LIN Yu'nan2
1.Department of Emergency,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3,China; 2.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Nanning 53002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treatment situation of trauma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Primary trauma care training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to evaluate its effectiveness and practicability in China. Methods Trauma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07 to September 2010 and October 2010 to July 2013,were enrolled in our study clinical.The data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in the two groups.In the two groups the cervical vertebra protection,airway open,hemothorax and pneumothorax diagnosis,missed diagnosis and the time that was needed to complete the primary survey were recored.With comparison in the two groups we assessed the effectiveness and practicability of primary trauma care courses in China. Results After the primary trauma care training trauma patients’ cervical vertebra fixed rate, effective rate of airway open,hemothorax and pneumothorax positive diagnostic rate a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aining,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Key words] Primary Trauma Care;treatment situation;control study
初级创伤救治(primary trauma care,PTC)是由世界初级创伤委员会(PTCF)发起的,以麻醉、急诊、院前急救医师为主要培训对象,以规范化、标准化、实用化程序和措施处置各类创伤患者为主要培训内容,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应对严重创伤患者的紧急处置能力,解决在第一时间内对创伤病例进行及时、规范、有效医治问题的一项国际继续教育项目[1-3]。该项目自1996年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运行,目前已经被翻译成14种语言并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
展,得到世界卫生组织高度认可[4]。我国于2010年9月5日在湖北武汉启动此培训项目,随后在湖北、 辽宁、河南、广西建成4个国家级培训中心,用3年时间采用梯级培训的方式完成对我国麻醉、急诊、院前急救医师进行初级创伤救治的规范化、标准化、实用化培训,历时3年的中国PTC培训工作已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培训班1053期,培训了全国近5300家医院的学员2万余名。
创伤患者的病情复杂,变化快,从而导致在救治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困难[5]。传统的救治流程对于大部分中国医师,特别是急诊科和院前急救人员都是根据工作经验和习惯来对患者进行救治。而PTC重在快速、系统和有序对患者进行救治,从而缩短抢救时间,减少漏诊率,提高救治的成功率。我院急诊外科共有9位医师,均完成PTC课程培训。为明确PTC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对创伤患者救治的有效性,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比较急诊外科医师在接受PTC培训前、后对创伤患者的救治情况进行分析,了解PTC在临床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9月~2010年9月我院急诊科救治的324例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并记为旧救治组,此时间段进行急诊抢救的医师均未经过初级创伤救治培训,另外选择2012年2月~2015年2月我院两个时间段我院急诊科收治的426例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为新救治组,此时间段进行急诊抢救的医师均经过初级创伤救治培训。所有患者均在住院时进行ISS评分,其中ISS评分≥16分的为严重创伤患者[6]。旧救治组中,男200例,女142例,年龄18~58岁,平均(29.7±12.8)岁,受伤时间45~100min,平均(61.5±21.3)min,ISS评分(22.64±6.21)分,同时依据其受伤原因可分为:交通伤154例、坠落伤74例、机械伤58例、锐器伤41例、火器伤15例;新救治组中,男249例,女177例,年龄19~60岁,平均(30.3±14.5)岁,受伤时间50 ~ 105min,平均(59.9±22.5)min,ISS评分(23.17±5.61)分,同时依据受伤原因可分为:交通伤189例、坠落伤113例、机械伤68例、锐器伤30例、火器伤2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平均年龄、平均受伤时间、ISS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收集两组患者在进行抢救时,完成初级评估所需的时间,并对两组患者进行抢救之后的有效开放气道情况、血胸和气胸阳性诊断率、其他损伤的漏诊率、完成初级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对收集得到的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伤者可疑颈椎损伤者颈椎固定率比较
培训前伤者颈椎固定率仅为12.96%,培训后伤者颈椎固定率为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伤者有效开放气道情况及低氧血症发生情况比较
旧救治组呼吸道梗阻者中,仅有32.51%的有效气道开放率,低氧血症发生率为47.56%,开放气道的方式仅有口咽通气道置入及气管内插管两种方式;新救治组中呼吸道梗阻者有效气道开放率为95.00%,低氧血症的发生率为9.72%,开放气道的方式有提下颌、口咽通气道置入、鼻咽通气道置入、喉罩置入、气管插管、环甲膜穿刺及气管切开等八种方式。
2.3 两组伤者血胸和气胸诊断率情况比较
新救治组对单纯血胸、气胸、血气胸的诊断率分别为76.29%、89.43%、70.89%,明显高于旧救治组44.44%、57.31%、34.80%的诊断率,三项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伤者漏诊率比较
旧救治组首诊确诊率为39.56%,漏诊率高达60.44%;新救治组首诊确诊率为72.63%,漏诊率仅为28.37%,x2=4.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5 两组完成初级评估所需时间比较
旧救治组完成对伤者的伤情评估所需时间为(12.62±3.17)min,新救治组完成初级评估所需时间为(3.15±1.05)min,短于旧救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创伤救治有两个主要目的:其一是挽救生命,其二是最大限度地恢复伤者的生理功能,避免二次损伤,降低伤后伤残率和病死率[7-8]。创伤患者由于病情的复杂性,多变性,我国各个地区创伤救治的水平参差不齐,从而使创伤救治具有独特的挑战性,尤其是对伴有多个脏器系统或部位的严重创伤,对医院整体救治能力和人员协调配合能力及专业水平、医疗设施与条件均是综合考验[9-10]。创伤患者救治中,有单一损伤也有复合损伤,有明显损伤也有潜在或隐匿损伤,有一般患者也有严重创伤危重患者,在救治过程中如何让接诊救治医师能对患者做出快速、准确的判断,从而进行有序、有效的救治,是急诊医学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我国,创伤的死亡率在死因顺位中居第五位,是l~34岁居民的第一位死因,也是导致青壮年死亡的首位原因[11]。人们对提高创伤救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综合国内外创伤救洽的发展现状,探讨现代创伤救治模式的进展,进一步提高创伤救治的整体水平是创伤医学的发展目标。我国现阶段急诊医学发展的基本方针是三分提高七分普及[12-13]。而PTC培训课程的引入,无疑是我国卫生部(现国家卫生计生委)对创伤救治的一项重大决策,从其培训的时间持续性(3年计划)和广泛性(全国多个省份、地区等和麻醉、急诊、院前急救等人员)可以充分反映出国家对规范创伤救治的普及性方针。
本研究显示,在培训前后对可疑颈椎损伤的颈椎固定有差别,培训前伤者颈椎固定率仅为12.28%,因此而遗漏一些体征不明显的颈椎损伤,培训后伤者颈椎固定率为100.00%。由于颈部脊髓占据50%的椎管,颈椎损伤不一定出现脊髓损害。因此,判断颈椎颈髓情况是根据受伤机制而不是症状和体征,颈椎固定应在怀疑存在损伤时而不是确定有损伤时。在接受培训以前,大部分医生认为上劲托会影响创伤患者呼吸,会浪费时间,因此觉得没有必要对四肢活动正常的患者上颈托来保护颈椎。在PTC课程里强调创伤救治颈椎保护的重要性,并且在课程的情景演练中进一步强化学员的颈椎保护观念,因此在培训后学员能将观念的转变带到临床实际工作中,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对可疑颈椎损伤的患者给予颈托进行颈椎保护[14](对可疑颈椎损伤颈托固定率达100%),而在随后的辅助检查中确实发现有3例患者无明显的阳性体征但是存在有颈椎的骨折或者脱位,有效避免损伤后的二次损伤。说明通过PTC课程的培训,不仅可以使我们临床一线医师能认清颈椎保护的重要性,并且能将所学的知识指导临床抢救。
未能及时打开控制气道和维持呼吸功能,或未及时发现张力性气胸而未行穿刺减压是以往创伤患者救治的常见失误,在PTC课程里强调对创伤患者救治初级评估的流程,对整个流程(气道、呼吸、循环、神经系统功能和暴露)分别用简单的字母ABCDE,使学员容易记忆掌握。在本研究中的问卷调查中100.00%的人员(特别是年资比较低,临床经验欠缺的医师)反映由于PTC课程简单且容易熟记但是实用性强,所以在单人接诊处理严重创伤患者时会不容易慌乱,对患者救治思路比较清晰。在本研究中,培训前、后对梗阻气道开放的有效性为32.51% VS 95.00%,培训前因呼吸道梗阻出现严重低氧血症为47.56%,培训后为9.72%,而对于一些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问题如:单纯血胸、气胸、血气胸,非仪器依赖性的阳性诊断率较培训前提高,分别是44.31%、57.23%、34.72% VS 76.31%、89.57%、70.85%。目前大部分文献资料表明,对于威胁生命的损伤如能及早发现及早处理,可明显提高伤者生存率。与疾病“诊断”不同,创伤诊断称为“伤情评估”,强调在短时间内做出判断,并能对威胁生命的损伤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处理后尚需对其进行评估,从而判断处理是否准确及时有效,整个过程是动态和变化的过程,然而缺乏临床经验的一线年轻医师,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时往往会表现出不知所措、顾此失彼,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心中无底”。本研究中从事急诊外科工作10年及以下年资的医师共8名,其在培训前检查处理创伤患者是时间为(12.62±3.17)min,在培训后为(3.15±1.05)min,对于在检查患者过程中发现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问题时,67%人员表示在培训前感到慌乱,而在培训后仅11%感到慌乱。并且所有人员均表示,PTC课程对急诊外科的工作非常有指导意义,实用性非常强。漏诊率居高不下,是创伤患者救治过程中的一个棘手问题,特别是多发伤致伤能量大,漏诊率达2%~40%[15]。漏诊意味着确定性治疗的延迟,伴随着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增加,在紧急救治挽救生命的同时,遵循精确评估的策略和技术是降低漏诊、误诊率的关键。在本研究中,培训前后对多发伤的漏诊率分别为60.44% VS 28.37%,说明PTC课程的培训可以改变我们临床的工作习惯,提高临床的工作效率及减少创伤患者的漏诊率。
通过本次回顾性分析研究,结合PTC培训前后我院救治创伤患者临床对比,可以明确得出初级创伤救治培训能极大的提高急诊科医师对创伤患者的救治水平,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Schluter PJ,Nathens A,Neal ML,et al.Trauma and injury severity score (TRISS) coefficients 2009 revision[J].The Journal of Trauma and Acute Care Surgery,2010,68(4):761-770.
[2] 徐少文,张茂,干建新.关注严重创伤救治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中华创伤杂志,2011,27(1):4-7.
[3] 施建国,姚远,周继红,等.规范创伤救治模式促进严重创伤救治质量的作用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2011,27(12):1110-1113.
[4] 王正国.创伤学―基础与临床[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423.
[5] 王一镗.再论发展我国急诊医学的重要方针之三分提高七分普及[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2):97-98.
[6] Stanescu L,Talner LB,Mann FA.Diagnostic errors in polytrauma:a structured review of the recent literature[J].Emerg Radiol,2006,12(3):119-123.
[7] 张连阳.重视多发伤的精确伤情评估[J].重庆医学,2010,39(9):1025-1026.
[8] 韦小珍.初级创伤救治原则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2):295-296.
[9] 孙晓宇,梅宇欣,张硕,等.中国初级创伤救治培训项目开展效果与评价[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14,4(3):46-49.
[10] 郑宏,张蕾,古丽斯坦・阿斯木江,等.初级创伤救治培训在临床麻醉教学中的应用与价值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9(3):41-42,57.
[11] 麦泉云,符兆亮,曾宇,等.初级创伤救治急救技能培训实践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6(4):583-584.
[12] 林海凤,徐艳.创伤救治管理模式在创伤病人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3,11(25):2348-2350.
[13] 王俊,王小慧.初级创伤救治原则在口腔颌面部创伤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0,3(11):701-702.
[14] 苌海华,李超乾,王威,等.初级创伤救治体系在急诊科院前急救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8):1378-1379.
【关键词】院前急救;指挥调度;
【中图分类号】R197.3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2)10-0026-02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是否完善与及院前急救水平、指挥调度质量是衡量一个地区急诊急救工作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随着我州的不断发展,院前急救需求也逐年增长,本文通过凉山彝族自治州2005年—2011年“120”指挥调度信息进行分析,为不断完善我州院前急救体系的建设,提高指挥调度质量和我州院前急救工作的整体水平,更好地为少数民族地区广大病员服务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凉山彝族自治州紧急救援中心2005年—2011年有效呼叫“120”的指挥调度信息
1.2方法:对我州7年间院前急救发展情况、呼救病种构成、呼叫出车月、日高峰时段进行分析
1.3统计学方法:使用Excel和安克“120”指挥调度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凉山彝族自治州总面积6.04万平方公里,辖17个县市,有彝、汉、藏、回、蒙等14个世居民族,人口487万,其中彝族人口244万、占50.1%[1],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自2005年—2011年全州有效出诊117338次,急救伤病员123608人。
2.2院前急救发展情况:七年来有效出诊117338次,急救伤病员123608人次。年有效出诊趟次平均增长率为8.73%,平均发展率为108.73%。年急救病员人数平均增长率为6.73%,平均发展率为106.73%,见表1 (P
表1凉山州2005—2011年院前急救发展情况统计表
Table 1Statistical table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situation in the state of LiangShan from 2005 to 2011
年度出诊趟次较上年增长率急救病员数较上年增长率200512510 14200 2006136509.11%146333.05%20071566314.75%1663113.65%20081786914.08%1867112.27%2009181101.35%190171.85%2010189804.80%195873.00%2011205568.30%208696.54%合计117338 123608平均增长率 8.73% 6.73%平均发展率 108.73% 106.73%2.3呼救病种构成: 呼救病种构成前三类依次为:交通伤(33.27%)、除交通伤外的创伤(25.44%)、内科疾病(22.60%),见表2 (P
2.4呼叫出车月、日高峰分布:呼叫出车月高峰依次为:12、11、8月,低谷依次为:4、2、6月,见表3 (P
表2凉山州2005年—2011年院前急救病种统计表
Table 2Pre-hospital emergency medical statistical table in the state of LiangShan from 2005 to 2011
病种 病员人数构成比(%)内 科2793522.60%除交通伤外的创伤3144625.44%妇产科90237.30%交通伤4112533.27%中 毒89377.23%儿 科23981.94%其 它27442.22%合 计123608100.00%表3凉山州2005—2011年按月份统计出车情况表
Table 3 Monthly statistics dispatch table in the state of LiangShan from 2005 to 2011
月 份出诊趟次构成比(%)一月100898.60%二月90937.75%三月92257.86%四月89957.67%五月94218.03%六月91447.79%七月99518.48%八月101428.64%九月98298.38%十月100028.52%十一月103838.85%十二月110649.43%合计117338100.00%表4凉山州2005年—2011年按时刻统计出车情况表
统计资料显示,7年来我州院前急救有效出车趟次和急救病员人次逐年增加,年出诊趟次平均增长率为8.73%,平均发展率为108.73%。年急救病员人数平均增长率为6.73%,平均发展率为106.73%。这说明:①随着我州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健康的需求也日益增加。②凉山州紧急救援中心及相关“120”网络医疗机构对“120”的重要性和院前急救知识的大力宣传、普及,我州人民对院前急救的重要性意识逐步增强。③得益于我州建立了比较完善的“120”院前急救机制[2]。
就院前急救呼救病种构成来看前三类依次为:交通伤(33.27%)、除交通伤外的创伤(25.44%)、内科疾病(22.60%)。可见我州以车祸为主的创伤高居第一位(58.71%),与国内报道基本一致[2, 4,5,6]是危害我州人民健康的第一大因素,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为:①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山区地区,山高、路陡,道路状况相对较差。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交通工具广泛应用的同时部分民众在使用交通工具时安全意识缺乏存在疲劳驾驶、超载、无证驾驶、酒驾等情况。③部分民众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安全意识缺乏、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④酒后突发安全事件和治安事件中的打架斗殴等[3]有所增加。因此,应加强我州的城乡道路建设,改进通行状况;加强我州民众交通安全认识以及安全生产和生活的相关知识教育,从而提高我州民众遵守交通规则以及自我防范、自我保护能力;“120”网络医疗机构应加强针对创伤的急救物资、人员准备,加强创伤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学习,规范急救技术和流程,从而建立一支装备精良、技术过硬的院前急救队伍。
就呼叫出车月、日高峰分布来看呼叫出车月高峰依次为:12、11、8月,低谷依次为:4、2、6月。这是由于①11、8月是我彝族自治州的传统节日彝族年和火把节大假期间外来旅游人员和出行民众较多,交通拥堵,交通事故频发以及假日综合征导致各类疾病发病率增加有关。②12、8月是一年中相对较冷和较热的季节。气候因素导致各类疾病发病率增加同时驾驶员易疲劳、道路通行情况差(结冰、下雨导致道路湿滑)增加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率[5]。③我州农业人口比例占总人口的86%以上[1],12、11、8月份系农闲季节广大农民朋友慢性病就诊、外出活动、打工的意愿增强,而4、2、6系农忙季节广大农民朋友慢性病就诊、外出活动、打工的意愿下降。呼叫出车日高峰时段为16时—02时、低谷时段为02时—06时。这与我州人民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时间规律一致。因此应按照呼叫出车月、日高峰分布特点适当调整 “120”指挥调度平台、各医疗机构的院前和院内急救资源配置,如:弹性增减“120”指挥平台调度人员、院前急救人员、急救车辆及急救物资,以适应院前急救之需要[6]。
院前急救工作随机性强、情况紧急、工作环境差、病种多样、急救药品及设备有限、急救人员劳动强度大、治疗主要以对症为主。应根据这些情况结合我州院前急救工作的自身特点不断完善院前急救体系的建设,合理布局急救网点、急救资源,急救人员,加强急救从业人员培训。从而缩短院前急救反映时间、快速启动应急救援工作,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应急急救能力、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更好地保障少数民族地区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安全。
参考文献
[1]凉山州政府信息网 http:∥
[2]彭重力.重庆市主城区120急救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9,18(7):689-691.
[3]吴群召.基层医院院前急救疾病谱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6,9(4):319.
[4]曾量波,梁子敬,黄力,等.广州市中心城区院前急救状况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6):1359.
张颉驰马珏孙强: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广州510150
吴涯雯: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广州510150
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知识普及方法的初步讨论
张颉驰吴涯雯马珏孙强
THE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POPULARIZINGING PRE-HOSPITAL CARE KNOWLEDGE AMONG COMMUNITY RESIDENTS
ZHANG Jiechi, WU Yawen, MA Yu, et al
【关键词】社区居民院前急救普及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5.07.061
随着我国各类灾害事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频发,应急安全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其中社区院前急救作为应急安全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愈来愈受到社会和全民的关注[1]。
广州市是我国南方特大城市之一,作为老城区代表的越秀区,路况复杂、房屋密集、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明显。基于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已趋于完善,面对百姓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强,社区“院前急救”知识的普及仍存在问题,为此,在2014年8月~2015年2月我院走进越秀社区,开展有关“院前急救”的科普讲座、培训。这里对如何在社区开展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知识普及进行初步探讨。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选择越秀区社区居民,开展CPR、创伤急救及意外伤害科普讲座2次,期间通过居委会自由招募“少青中老”各年龄段居民及“第一目击者”人群,开展有关“院前急救”知识培训2次,共约160人次。
1.2普及方法
1.2.1普及小组成员急救知识培训小组由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急救生命复苏的高年资麻醉医师带队,再联合其它专科一线专家及护理团队,为技能培训提供技术保障。
1.2.2培训内容①社区基本急救常识:如急救电话是什么、如何正确拨打120、气管异物、烫伤第一时间如何处理等;②以《初级创伤救治手册》为教材,指导社区常发生的急症急救知识:如对突发心脑血管病患者,如何保持其合适的,如遇到骨折病人、胸痛病人的初期处理等相关知识[2]。③以《2010心肺复苏指南》为指导的初级心肺复苏技术CPR,包括意识丧失的判断、心搏、呼吸停止的判断、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口对口人工呼吸。
1.2.2.1理论知识制作有关“院前急救”的科普小挂图、宣传小画册等张贴于社区街道公告栏,每个季度均开展各种形式的有针对性的急救知识教育,如发放急救常识宣传材料、门诊面对面传授急救方法、深入社区开设不定期院前急救知识讲座,增强社居民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另外,对“第一目击者”人群的进行重点培训教育。
1.2.2.2技能培训①准备心脏复苏模拟人“安妮”及纱布、绷带、三角巾、夹板、担架等供操作训练用。②要求培训人员掌握心肺复苏术(CPR),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技术。③在讲解CPR时,培训人员通过模拟生活中的场景,在模拟人体身上进行现场演示,互动教学,面对面教,强调按压指标的重要性,并纠正动作要领。然后,分组训练,相互之间进行相关技术的训练。根据上述完成情况,每期均进行培训考核,最终通过模拟场景完成“院前急救”的人次约达120人,总共培训人数为160人。
1.2.3宣传工作急救面对着社会各个层面,触及到社会每个角落。①深入越秀各个社区的宣传板,普及简单的急救知识。②通过医院微信平台,每周一期关于突发事件处理的小贴士,让居民在手边即可学习掌握基本“院前急救”。③发挥“第一目击者”作用,尽量对公共场合服务人员做到人人普及。
2普及效果
对越秀区参与培训的居民进行“院前急救”知识现状调查,培训前,明白何为“院前急救”仅有17%,了解心肺复苏CPR的不到1%。培训后,受训的成员一次通过理论、操作、试讲考核的占90%。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在社区中科普开展学习急救知识有重要意义的占95%,对医院此次开展的普及小组授课满意程度达99%;认为讲解内容可以为以后生活、工作中的突发紧急情况提供帮助的占93%;会主动向身边其他人推荐该讲座的占92%。
3讨论
一个国家的院前急救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组织管理、医疗水平和公共福利的综合能力。院前急救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综合服务能力的重要标志。院前急救对于发挥政府职能、树立政府形象、保障群众健康、促进社会发展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3]。
然而,目前我国各地社会公众“院前急救”意识普遍淡薄,大部分知识都是从电视节目上了解,具有相对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对“可预见的灾害事故”急救知识几乎不懂(如:城市暴雨、暴风雪、地震、爆炸、交通事故等),对院前急救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较低[4]。从事院前急救人员配置不明确,对于院前急救的准入制度不规范,实施培训不系统,方案不统一[5-6]。目前西方国家院前急救处于成熟发展阶段,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完善的
急救培训体系,并通过法律法规对急救培训作了明确规定[7]。中国院前急救正处于初期起步阶段,院前急救正逐步得到政府和公众的重视,中国应抓紧时间加快院前急救的建设工作,其中应该包括以下几种工作:①国家应通过立法,制定政策,确立院前急救的任务和资金保障机制。建立院前急救准入、急救医生福利、晋升方向明确的规定。②民众的医学知识普及教育,使第一目击者在急救工作者未到达之前能实施正确有效的处置,为医生抢救赢得时间[8]。③向社会公众普及“可预见的灾害事故”急救知识,如:城市暴雨、暴风雪、地震、爆炸、交通事故等。④加强公众对“院前急救”的意识,提高社区居民对院前急救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⑤加强急救网点建设,加强公众拔打“120”电话意识。⑥院前急救医学应列入医学院校必修课程。
社区急救服务,是生命攸关的初步医疗救护,垂危濒死伤患者,在发病现场的4~6 min内,是最重要的时刻,称之为“救命的黄金时刻”。在此时间内,抢救及时、正确,生命有可能被挽救。如今现代急救,不再是关在医院围墙里医生的专利,也不再单单只是昔日所普及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简单的“四大技术 ”,更多的是要立足于现场,开展以心肺复苏及电除颤为主的挽救生命,以及对严重创伤造成伤残等危急情况的医疗救护。根据这次培训效果,在社区普及“院前急救”,居民学习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在实际生活中是可操作的、实用的,这对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麦艳婷, 陈燕萍. 广州市番禺区 2010~ 2012 年突发群体事件院前急救分析[J]. 现代医院, 2013,13(12):152-154.
[2]范小勇,郝向峰,石德志,等. 初级创伤救治原则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 重庆医学,2014(07):838-840.
[3]吕传柱,周才旺,张玉霞,等. 院前急救在急救医学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J]. 中国急救医学,2002(06):63-64.
[4]张军根,王红妹. 我国公众急救技能普及的现状与趋势[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0):1115-1117.
[5]徐绍莲,夏莹,方萍,等. 成人心肺复苏模拟培训考试中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1):130-132.
[6]吕传柱,付大庆,刘红梅,等. 急救医学教育与急救人才梯队建设[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2):223-224.
高血压危象包括高血压急症和高血压亚急症。高血压急症的特点是血压严重升高,BP 180/120 mmHg,并伴发进行性靶器官功能不全的表现。高血压亚急症是高血压严重升高但不伴靶器官损害。对待高血压急症必须在短时间内(1 h)迅速降低血压,一般均采用静脉注射降低血压药物,以减轻过高血压对器官功能的损害。高血压亚急症因不伴有新的进行性的心、脑、肾等器官功能损害,允许在24 h左右降低血压[1]。2005年4月~2008年2月,作者在急诊科诊治26例高血压亚急症患者,经积极的处理,24例将血压降至安全范围,2例出现靶器官功能损害。为提醒基层急诊医生注意,现将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26例,男16例,女10例,42~76岁,平均55.7岁。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22例(病史最长的23年,最短的1年),新发现高血压4例,发病时间1~6 h。
1.2 诊断要点:突然发病,收缩压>180 mmHg和(或)舒张压>120 mmHg,伴有头晕、头痛及恶心等症状。无语言障碍及定位体征,心电图排除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室衰竭等,经头颅CT 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无严重肝肾功能障碍。
1.3 治疗方法:(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采用头高侧卧位,镇静、吸氧、加强监护。(2)控制血压:血压高于240/140 mmHg患者9例,先给予呋喃苯胺酸20 mg静脉注射,然后用硝普钠避光静脉滴注,从0.25~0.5 μg/(kg・min)开始,每5~10 min测血压,根据血压调整滴速,最大滴速180 mmHg或舒张压>120 mmHg者3例,先给予硝苯地平10 mg舌下含服,10~15 min测血压不降则加用呋喃苯胺酸20 mg静脉注射,或加卡托普利口服。(3)当患者血压平稳12~24 h后按高血压药物选择原则逐步停止静脉用药,改用口服降压药长期治疗。
2 结果
本组患者经以上积极处理,24例安全度过高血压亚急症期,观察1~3 d改口服药离院治疗;2例因静脉滴注硝普钠时血压波动过大,复查头颅CT提示脑出血住院治疗。
3 讨论
3.1 高血压患者在紧张、激动、寒冷以及疾病等各种病因和诱因作用下,引起交感肾上腺素系统活性增强,交感神经和儿茶酚胺类等神经递质释放增加,进一步兴奋β受体,使心率增快,心肌张力及收缩力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α受体兴奋,引起血管收缩,导致血压迅速增加,诱发高血压危象[2],如果高血压严重升高但不伴靶器官损害则导致高血压亚急症。高血压亚急症如果不积极治疗则可能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甚至死亡。
3.2 高血压次(亚)急症血压明显升高,但未出现新的或进行性心、脑、肾等器官功能损害,尚无危及生命之虞,应按一般高血压急诊治疗,多采用口服降压药物,不用静脉降压药[1]。本组病例根据血压升高程度进行分组给药,23例采用静脉给药,3例口服降压,其中2例因用硝普钠时血压监测不及时,不能及时调整滴速,致使血压波动,不能平稳降压引起脑出血外,另外24例安全过渡到口服降压药维持。因此,笔者认为,高血压亚急症的治疗,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如果能及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持续监测血压,熟悉静脉降压药的使用,先采用静脉降压至一定范围再转为口服维持也是较安全的临床治疗方法。
3.3 不要忽视护理的重要性。高血压患者表现为焦虑、恐惧、紧张不安,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因此对高血压急症的心理护理及临床护理的重要性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3]。如去除诱因、安定情绪、保持安静、卧床休息、尽量减少搬动。观察用药后血压变化,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防止低血压的发生,尤其是警惕服药后低血压。防止血压降得太低导致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灌流不足或血压忽高忽低导致靶器官损害等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王一镗.急诊医学[M].第三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233.
[2] 许海燕,顼志敏.高血压急症的诊断和治疗[J].保健医学杂志,2007,9(4):197.
1研究对象
选择我校2012级护理学专业4年制本科学生为实验对象。
2方法
我院现已购置了高智能数字网络ICU(综合)护理技能训练系统(型号:YJ/H1200),采用问卷调法,分组对照法进行研究,选择我校2012级护理学专业4年制本科学生为实验对象,采用随机的方法将2012级护理学本科生分为4个小班共136人按班级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习前的6~8周,实验组采用高智能数字网络ICU(综合)护理技能训练系统进行教学,对照组则仍采用传统的护理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护理技能的训练,两组学生的年龄、性别、基础文化、所学护理学专业课程及成绩、授课教师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将2组学生的理论学习成绩、护理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及医院带教老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进行对照研究。用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调查学生对两种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3结果
3.1 2组学生的理论学习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实验组有比对照组成绩高的趋势、护理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2带教老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实验组优良率63人(92.63%),对照组优良率55人(80.88%),X2=4.098,P=0.043。
3.3学生对两种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实验组满意度64人(94.12%),对照组满意度53人(77.94%),X2=7.403,P=0.007。
4讨论
4.1高智能数字网络ICU(综合)护理技能训练系统意义。
模拟实验室是现在全球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建立综合模拟实验室,发挥护生的创造性思维,强调以护生教学活动为主题的教育理念已成为教学主流[2]。高智能数字网络ICU(综合)护理技能训练系统,将护理技能操作实验与模拟临床实验有机结合,其重要性在于它能填补护理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与临床教学之间的差距,有效解决理论知识与临床动手能力脱节的矛盾,是护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和护理患者之前,在模拟病房能反复练习,有所准备。运用它他能说话、会呼吸、有心跳、有脉搏,不是真人胜似真人,超越真人,自主表现生命体征,对所给予的治疗措施自主而非人为做出反应的特性,让护生能够更直观的了解实验过程中病人的血压、呼吸、心率、中心静脉压、氧饱和度、体温等参数的变化;高智能数字网络ICU(综合)护理技能训练系统的药理系统及药物代谢系统,可模拟不同药物的多种给药途径,选定药物剂量和给药方式,系统会自动产生相应药理学效果,也可联合给药和模拟补液等等,来判断护生各种护理操作措施是否得当,因护生各种操作都得到模拟患者的反应,一方面增强真实感,另一方面可以考察护生的沟通能力。
4.2高智能数字网络ICU(综合)提高护生综合能力
由于高智能数字网络ICU(综合)护理技能训练系统的高仿真性,可重复性,有利于培养护生各种综合能力,是护生从理论课堂到临床实践的桥梁,将有助于护生更快的适应临床,减少护生实习初期的焦虑等心理[3]。帮助护生记忆复习,大大提高了护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护生不断上进,发挥她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护生尝试多种不同的实验方案,从而使护生思考更合护理救治措施。高智能数字网络ICU(综合)护理技能训练系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有别于填鸭式教学,要求综合多种知识和多种实验原理来制定实验方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