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急救救护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大学毕业生就业是关系国家人力资源规划,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但是近几年就业压力趋重的现象,使得大学生发展前景堪忧。文章将针对就业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先进地区就业促进的经验,从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大学毕业生自身几个方面为大学生就业促进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促进 就业政策 就业服务
一、大学生就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大学生的就业保障并未改善,大学生就业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一)国家政策法制问题
为解决就业问题,国家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但这些政策和法规也并不完善,而且,从实际操作来看,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1.国家政策的不足
(1)现行的大学生就业保障政策仅仅只是达到暂时补救的目的。国家为了解决就业压力实施了对研究生扩招、招收村官制度的政策并给予相对优厚的就业条件,但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实质性的解决,所有的这些就业政策也只是暂时延迟了就业的压力而已。
(2)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还不够畅通。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不够健全,信息渠道也不够畅通,就业形势还很单一。再加上就业手续繁琐,就业政策上人为设置的障碍,毕业生就业的环节颇多,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2.法制不健全
(1)《就业促进法》以及对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支持的政策的实际可操作性不强。尽管我国新出台的《就业促进法》能够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法律保障,但是,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这部法律的相关规定却过于笼统、原则和抽象,导致它的可操作性不强。政策在实际操作中较弱的强制力会对大学生的创业优惠政策大打折扣,因而,大学生选择创业的大多畏难情绪较重。
(2)大学生就业市场严重缺乏法律规范和约束。高校就业往市场化方向发展,在大学生就业招聘会中,缺乏对用人单位的资格和条件等情况的审查以及对其招聘行为的监督,国家暂时也没有一部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来对各种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从而导致一些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有欠规范。
(二)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促进中起到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而,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就业的问题,可以从高校教育中查找。
1.高校的专业设置严重脱离市场,人才培养模式较单一,缺乏有效的竞争力。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化把大学生和社会现实联系得更加紧密,它要求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必须与市场对接。但大多数高等学校严重滞后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导致大量的毕业生因所学专业与市场脱轨,而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
2.就业指导方向漂移。高校就业指导只是停留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上,而对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就业观念的引导及自我剖析能力方面的锻炼和培养却动力不足。
(三)用人单位问题
用人单位作为人才的最终输入地,其用人需求和用人理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
1.追求“名牌效应”,过分强调高学历,造成人才高消费。许多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思路不够理性,用人配置也不够准确,用人计划明显缺乏针对性,一味追求人的高消费,片面强调高学历,无形当中提高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门槛。
2.用人单位存在就业歧视,造成大学生就业的不公平。用人单位提出的招用条件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歧视,这使得一部分人并不能够享受自主择业、公平竞争的待遇。
(四)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无论是经济体制、国家的政策法规,还是高校教育和用人单位,其对大学生就业促进的影响只起到外部影响作用,促进就业问题的关键还在大学生自己身上。
1.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下滑。随着高校精英式教育向大众教育模式的转变,高校教育也逐渐向通识教育过渡,高校教学的深度不能满足专业化需求。再加上高校行政高于市场的管理理念,高校的师资教育水平也呈现下滑趋势,大学生的素质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轨。
2.大学生就业观念僵化,就业期望值过高。由于用人单位唯高学历是用的用人理念的引导,许多大学生不得不追求更高的学历。而较高的教育投入使一般家庭不堪负重,收回成本就成为了当务之急,因此大学毕业生只能把收入高低放在择业目标的首位。
3.大学生就业诚信度不高。为满足用人单位的招用条件,一些大学生也会通过造假的方式来骗取用人单位的初步信任,以期得到工作,对大学生整体形象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往往使其错失了很多好的工作机会。
二、大学生就业促进应对策略
针对大学生就业促进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了先进地区就业的经验,可以从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大学毕业生自身这几个方面为大学生就业促进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政府应对策略
政府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导,可以从完善和落实就业政策、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几个方面来促进大学生就业。
1.国家政策
(1)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制定并充分落实就业政策。政府应充分关注大学毕业生独有的特殊情况,不仅要将大学毕业生作为特殊群体列入就业促进政策的范围,还要在实际的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政策,使众多大学毕业生都能享受到政府政策所带来的实惠,让就业促进政策真正变成他们的福音。
(2)完善配套政策与制度。深入推进国有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消除大学生就业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同时,建立毕业生未就业登记制度,实施困难毕业生未就业生活补偿政策。
(3)建立覆盖全国的大学生数据库,实施网络化管理。数据库中收录大学生各方面的信息,以就业信息为重点,按照大学生专业设置和就业情况进行分类。另外,还要建立与数据库相衔接的就业帮扶信息系统,实现省、市、县、乡、镇五级联网,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对口帮扶、点线面无遗漏服务。及时更新系统内容,跟踪了解大学生就业状态,并能快速的传递信息和落实措施,社会系统分工、系统相互协作配套,帮助大学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4)构筑失业救助制度体系。由于失业大学生情况特殊,政府应针对失业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建立就业促进和保障制度,在失业保险的基础上,以吸纳社会保险的方式,基金由国家、学校和个人共同按比例承担,使失业保险的功能多元化,这样可以激发失业大学生再就业的积极性,并将失业保险待遇和促进就业措施结合起来,帮助失业大学生尽快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2.法律结构
(1)国家通过立法维护就业公平。国家要在现有的法律基础上,完善相关的法律解释等条文针对就业中存在的各种歧视,明确就业歧视的定义和认定标准,做到有法可依,落到实处。加快起草反就业歧视方面的法律和相关政策,清理有歧视条款的现行法律法规。明确确立就业平等、禁止就业歧视的法律原则,并由政府部门履行对就业市场歧视性行为的监管职能。
(2)要针对大学生创业者这一类特殊人群给予保护,用法律强制手段来促进大学生创业,构建更为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法律制度。坚持以创业促进就业,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原则。
(二)高校应对策略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就要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深化体制改革,科学地设置专业方向,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全方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
1.教育主管部门严格把握专业设置方向,提高校教学质量。高校必须改革教育结构,增加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改革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训练学生自学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严把教学质量关,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就业。
2.强化就业指导和服务。高校应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重要地位,建立集信息、咨询、指导、培训于一体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加强成才观、就业观教育,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3.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系统,保证就业信息畅通。提高就业工作服务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满意度、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构建适应新的就业形势需要的就业服务体系。
(三)用人单位应对策略
转变用人单位的观念,遏制用人单位日趋攀高的人才高消费误区,一方面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调控,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位分类制度,根据不同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分配劳动力,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使得人力资本与回报匹配。国家可采用政策引导用人单位聘用应届大学毕业生,以防止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培训成本的转嫁。同时,政府可以设立培训机构,相对减轻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的培训负担。
(四)大学生应对策略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还在大学生自己身上,因而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努力使自己成为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同时也要注意增加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大学毕业生应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鉴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与企业需求的不一致,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下功夫,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在大学生涯中,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就业能力,充分发掘自己的胜任潜质。抓住任何机会,提高自己的工作经验、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加自己的附加值。还要保持诚信的态度,不能弄虚作假,侵犯用人单位的知情权。
2.转变就业观念,保持合理期望。按照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用人单位更希望匹配到“性价比”最高的劳动力。因此,毕业生要充分了解和认识自我,转变观念,合理定位,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特点,清醒地看待自己的不利因素,找准位置,扬长避短,寻求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就业,不要只想一步到位,要学会从基层做起,适当放低薪酬要求。
[关键词] 化湿脂肝汤; 酒精性肝病; 肝硬化
[中图分类号] R25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107-01
1 临床观察
1.1 一般资料
1.1.1 观察对象:临床观察240例患者均为本院住院的患者及门诊患者,治疗组120例,男性108例,女性12例,年龄24-67岁,平均年龄46岁。普通饮酒者48例(每日饮酒精35克以上,连续饮酒5年以上),重度饮酒者72例(每日饮酒精90克以上,连续饮酒5年以上)。对照组120例,男性110例,女性10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45.7岁。普通饮酒者52例,重度饮酒者68例。经统计学检验,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饮酒程度、病程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1.2 临床表现 右胁疼痛不适224例,脘腹胀闷194例,食欲不振102例,乏力116例,头晕114例,腹泻52例,健忘166例,步态不稳28例。舌质暗或夹淤点122例,舌苔黄腻116例,脂肪肝184例,肝硬化52例。经统计学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1.3 治疗前两组病人肝功能比较表 见表1。
经X2检验说明,两组病人治疗前肝功能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六合氨基酸注射液250毫升1日1次静点,口服自制化湿脂肝汤一剂,1日3次口服。对照组:六合氨基酸注射液250毫升1日1次静点,同时给予肝太乐0.2克1日3次口服,护肝片2片1日3次口服。两组均治疗40天为一个疗程,一般1-2个疗程。
1.3 治疗结果
1.3.1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肝区疼痛不适消失,食欲不振、头晕乏力、脘腹胀闷、腹泻等消失,彩超示脂肪肝明显减轻。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ALT、AST恢复正常,彩超提示酒精性肝病病变、脂肪肝病变程度减轻。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减轻,肝功能未恢复或加重,彩超提示病变无改变或加重。
1.3.2 治疗后两组病人临床症状疗效分析 见表2。
表2 治疗后两组病人临床症状疗效分析表
经Ridit分析,总有效率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1.3.3 治疗前后两组病肝脏彩超变化比较表 见表3。
经Ridit分析,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肝脏彩超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经t检验,组内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2 护理
2.1 健康教育 在东北,因为气候寒冷,人们为了御寒,往往把喝酒作为御寒手段,所以喝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司通见惯事情,同时也是不可或缺的交往手段,在饮酒人群中绝大多数人对大量饮酒的危害性认识肤浅,有些人甚至认为酒精能杀菌、活血化瘀,喝多少都没有害处。因此护士首先要和病人交流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家庭情况、社会背景及饮酒习性等,找出嗜酒原因,对其耐心讲解酒精对各器官的损害尤其对肝脏的损害,举例说明终止饮酒和继续饮酒的不同结局,使病人自悟继续饮酒的不良后果。
2.2 关怀 在嗜酒人群中以往大多是意志薄弱、离异和夫妻感情不合占较高比例,现在,嗜酒人群发生变化,他们大多发生在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及富裕人群,因为应酬多的缘故,大量饮酒,导致肥胖及酒精肝的发生,对这部分病人护士要多一些健康教育,帮助病人克服不良生活习惯,让病人知道人生的价值和健康的重要。从而增加病人戒酒的决心和信心,帮助病人度过戒酒这一难关。
关键词:建筑工程;基坑;支护;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基坑工程之所以受到重视,并不仅仅是因为基坑工程是建筑工程的一部分,更重要的基坑工程会涉及到公共安全,例如对周围的道路、管线、建筑物等的安全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群众的安全生活。与其他结构工程相比较,基坑工程的不安全因素较多,因此除了全面认真的对基坑工程进行设计,工程的监测和施工过程也是十分重要的。利用施工过程中的监测信息可以及时准确的了解到工程的安全状况,以及指导基坑的开挖与支护,能够及时的作出相关的应急措施,避免出现不可预测的破坏性后果。建筑施工中基坑的支护和土方开挖深度大于 3 m 但周边环境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基坑支护,有较大的危险性。开挖深度大于 5m 或者虽未大于 5m 但是周围环境、地质条件以及地下的管线复杂,或者会对相邻建筑物的安全造成影响的基坑开挖和支护工程,属于超出一定规模的分项分部工程范围,有很大的危险性。基坑土方开挖的方法、顺序必须和设计要求相符合,同时要遵循“先进行开槽支撑后再进行开挖,开挖过程要分层进行,严禁超挖”的原则。设立排水沟在基坑边界的周围地面,对于坡脚、坡面、坡顶需要进行降排水措施。
二、 浅基坑的开挖技术
浅基坑开挖之前,要先进行定位测量,抄平放线,确定需要开挖的长度,依据放线进行分层分块挖土。为了确保施工操作的安全性,要参照水文和土质状况,采取两侧或四周直立放坡开挖。在开挖基坑土体含较多的水分而不稳定,或周围场地的限制而需要较陡的边坡,或基坑较深,或直立开挖而土质差,则需要临时性的支撑加固。在挖土过程中,要求土壁平直,挖一层支撑一层。开挖较大宽度的基坑,部分地段不能够实施放坡,或者由于基坑尺寸的限制导致下部土方部分放坡不能较大,需要在下部的坡脚进行加固,例如用横隔板与短桩支撑或毛石、砌砖或用草袋、编织袋装土堆砌临时挡土墙,对坡脚进行保护。开挖相邻的基坑,需要遵循同时进行或者先深后浅的施工程序。挖土应当水平分层分段自上而下进行,挖土的同时检查坑底的坡度和宽度,不符合要求需进行及时的修整,然后根据设计标高,最后进行统一的清底修坡,检查坑底的标高和宽度。开挖基坑必须避免对地基土的扰动。
基坑挖好后不可以立刻进行下一道工序,需要预留 15~30 cm 进行人工挖土,直到开始下一道工序再挖至设计标高。若用机械开挖基坑,在基底标高以上需要预留一层人工挖掘的修整,从而避免了基底土的破坏。用推土机、铲运机是要保留 15~20cm 的土层厚度,使用反铲、正铲或者拉铲挖土时需保留 20~30cm。在地下水位下面进行挖土,则要在基坑的周围挖好临时的集水井、排水沟,或者利用井点降水把水位降低在坑底下方 50cm,确保挖方的顺利进行。基础施工完成之前降水工作不可以停止。雨季施工,需要分段开挖基坑,一段挖好后就进行浇筑垫层,同时在基坑的周围挖排水沟或土堤,防止基坑内流入地面雨水;且需要经常检查支撑和边坡情况,防止水浸泡坑壁出现塌方。基坑开挖时需要经常检查复测平面控制桩、基坑平面位置、水准点、水平标高、边坡坡度等。挖完基坑后需要验槽,且做好相关记录;若发现地基土质和设计要求、地质勘察报告不相符,需要及时的和相关人员进行研究处理。
三、 浅基坑的支护
基坑支护是确保基坑工程质量的基础,因此对各种支护的基本形式和适用范围的掌握是十分必要的。
锚拉支撑:是在柱桩的内侧用水平挡土板支撑,柱桩的一端用拉杆和锚桩拉紧,另一端打入土中,在挡土板的内侧用土回填。适用于开挖深度不大、较大型的基坑或者不可以安设横撑的机械挖土。斜柱支撑:柱桩内侧钉水平挡土板,外侧用斜撑支顶,斜撑的下端在木桩上支撑,挡土板内侧用土回填。适用于机械挖土或开挖深度不大、较大型的基坑。型钢桩横挡板支撑:预先在距挡土位置 1.0~1.5 m的位置打入 H 型钢柱、工字钢、或钢轨,然后在挖方的同时在钢柱和挡土之间塞入厚度为 3~6 cm 的挡土板,同时在型钢柱和横向挡土板之间打上楔子,确保土体和横板的紧密接触。适用于深度不大、地下水位较低的一般砂土或黏性土层。短桩横隔板支撑:把短小钢柱或木桩一部分露出地面,一部分打入土中,钉上水平挡土板,背面用土填埋、夯实。适用于开挖宽度比较大的基坑,局部地段下部不够放坡时的使用。临时挡土墙支撑:是在坡脚边用石块、砖叠砌或者是利用草袋、聚丙烯编制袋装砂、土进行堆砌,保持坡脚的稳定性,这种支撑适用于基坑的开挖宽度较大,局部地段的底部的放坡受限制。
挡土灌注桩支护:是在基坑开挖的四周,利用洛阳铲或钻机成孔,桩径为 40~50cm,进行现场灌注混凝土钢筋桩,各个桩柱之间的距离为 1.0~1.5m,各桩之间挖成具有土拱作用的外拱形。该支护适用于基坑较浅、开挖较大,周边有建筑物,背面地基不允许移位、下沉时使用。叠袋式挡墙支护:是利用草袋、编织袋装大量的碎石堆砌,是利用重力作用进行基坑支护的挡墙,墙的下部是用 50 cm 厚的块石堆砌,顶宽进行适当的卸土放坡 1.0~1.5m,墙底的宽度为 1 500~200 cm,以涂抹砂浆进行墙体表面的保护。适用于通常的面积大、黏性土、开挖深度在 5m 以内的浅基坑支护。
通过对基坑支护的基本形式以及使用范围的认识了解,能够使支护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在建筑基坑施工中,为建立安全可靠地基坑提供了保障。
四、 基坑的支护
建筑基坑在进行土方开挖过程中,当施工现场的放坡条件不充足时,放坡不能够确保安全的施工,设立临时支撑或者放坡已经不可以满足施工的需求,要确保基坑土壁的稳定,需要利用支护结构进行临时的支档。支护结构的选型一般有地下连续墙或排桩、逆作拱墙、水泥土墙或者是以上几种结构的组合形式。地下连续墙或排桩通常是由支撑、护墙以及防渗帷幕的部分组成。排桩能够根据工程状况为锚杆使支护结构、内撑式支护结构、拉锚式支护结构以及悬臂式支护结构。地下连续墙可和半逆作法、逆作法、内支撑等相结合使用,施工的噪音低、振动小,墙体的放射性好,刚度大,对周围的地基产生的扰动性小,能够形成承载力大的连续墙。水泥桩墙是依靠墙体本身刚度和自重对坑壁进行保护,通常是不必设立支撑,采取措施后的特殊情况可以在局部地方作出支撑的加设。水泥土墙的类型有高压旋喷桩墙、深层搅拌水泥土墙等类型,布置形式一般呈格构式。地基土的承载力在水泥土桩的施工范围内要小于 150 千帕;基坑侧壁的基坑的最宜安全等级为二、三级;基坑的深度不适宜超过 6m。逆作拱墙:在合适的基坑平面内,围护墙可以采用拱墙。其形式有椭圆形、圆形闭合拱墙以及组合拱墙。基坑的最宜安全等级为三级;不宜在淤泥质土场采用;拱墙轴线的矢跨比最好大于 1/8;基坑的深度需小于 12 m;当基坑底面高于地下水位时序采取截水或降水措施。
五、 基坑的土方开挖
在开挖基坑土方之前,需制定专项土方工程方案,同时需要通过专家的论证;对周围结构、地下水位以及支护结构都要进行必要的保护和监测。
建筑基坑的工程的挖土方案通常有逆作法挖土、盆式挖土、中心岛式挖土、放坡式挖土。前三者具有支护结构,后者没有支护结构。开挖土方的方法、顺序和设计工况必须一致,且遵循“先进行开槽支撑后再进行开挖,开挖过程要分层进行,严禁超挖”的原则。避免基坑挖土后土体产生过大回弹变形。施工中最有效的减少基坑回弹变形的措施是降低有效应力在土体中的变化,降低暴露时间,同时避免水浸入地基土。所以说,在基坑的开挖后以及开挖过程中,需要确保正常的井点降水,且在挖至设计标高后,浇筑垫层和底板需要快速的进行。必要时,加固基础结构的的下部土层。基坑的开挖在打桩完毕后进行,需合理的制定施工顺序、技术措施,避免桩位的倾斜和移位。若打桩完成后直接进行基坑的开挖,由于应力在开挖过程中释放,再加上高差挖土造成一侧卸荷的侧向推力,容易使土体产生相应的水平位移,从而使之前打设的基桩发生水平位移。尤其是在软土地的建筑施工中,经常会出现这种事故,对这一问题需高度重视。所以,在打设完基础桩、群桩之后,需一定的停留时间,同时利用降水设施对地下水进行预抽,等打桩积聚在土中的应力有所释放,孔隙水压力减小,被扰动的土体结构重新固结,然后再进行基坑土方的开挖。需要注意的是,土方的开挖要分层、均匀的进行,减小开挖过程中形成土压力差,确保边坡的稳定和桩位的正确。
六、 结束语
进行建筑基坑工程的施工中,为了全面的了解周围环境对基坑安全性的影响以及本身的安全性,需要预测基坑的开挖与后续的施工工况的变形和受力的趋势和数值,保证相邻建筑物和基坑支护结构的安全,及时反馈异常情况,能够及时的进行必要的应急措施,甚至修改设计参数、调整施工工艺等,同时作为工作经验的积累,为基坑工程的设计水平和整体的施工水平的提高提供依据。所以,在施工过程中系统、全面的监测基坑周围土体、基坑支护结构和相邻建筑物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单海燕,刘志平.浅谈建筑工程中基坑施工技术措施[J].珠江水运.2012(6).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获得了高度的关注,并且在很多方面都将影响社会工作的开展。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该制度是为了更好的确保技术创新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是一种必要性的制度。文章针对我国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方面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问题
相对而言,当前的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并不是很健全,存在较多的缺失和问题,导致大量的技术创新被盗用,无法快速的投入使用,影响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除此之外,在制度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时,有相当数量的新技术被搁置,甚至不愿意发表出来,这就直接影响了国家的经济意义和社会利益。为此,必须在将来的工作中,采取强力手段解决制度问题。
一、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问题
国家的发展和社会建设,都离不开技术的持续创新,但如果在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上出现问题,那么后续工作则难以开展。众多的技术研究人员、知识创新人员,都希望研究成果获得应有的保护和肯定,倘若反复被人窃取,自身利益长久得不到体现,那么技术研究项目将持续减少,流入国外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对国家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观念落后,制度不完善技术创新是属于单位、企业、个人的一种特殊“产物”,并不是公有的。我国在长久的发展中,针对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观念比较落后,制度的内容也不是特别的完善。首先,部分人在提出技术创新的概念后,未得到相关机构的认可,导致“冒名顶替”现象持续增多,甚至是出现了案件纠纷的现象。其次,现阶段所执行的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未对技术创新开展全面的保护,出现了矛盾、纠纷以后,多数情况会采取协调的方法来解决,也就是俗称的“私了”,导致很多技术创新人才心灰意冷,不再进行创新,部分地区出现了人才流失的现象。
(二)科研投入主体多样,成果权属不清晰与其他工作不同的是,技术创新、知识产权的保护,涉及到多方的利益,倘若在研究之前没有进行明确处理,将会导致成果“共享”出现严重的分歧。首先,很多技术项目在研究过程中,科研投入的主体表现为多样化的特点,多个机构共同合作、多个领域人才共同研究,导致日后的项目归属出现问题,争议较大。其次,技术成果在投入生产、加工时,获得的经济效益不能被合理分配,参与者之间的矛盾、社会需求的矛盾等凸显,无法在短时间内有效的解决,促使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走向了恶性循环。
二、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物质文化需求的提升,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将成为后续工作的重点,且对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较大。为了在客观上减少问题,在主观上实现认知的纠正,未来必须要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将缺失问题彻底解决。
(一)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战略意识当前的国际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想要在国际上获得更加稳固的地位,在内部获得更好的生存发展环境,就必须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尤其要在战略意识上加强。首先,必须在全国范围内,不断的普及教育知识产权相关知识,呼吁广大民众、技术人员自主保护,在技术创新上从实际出发,减少纠纷。其次,针对某些重要的技术创新、知识体系,国家的相关部门要开展调研和分析,采取相应的力量来进行保护。必要时,必须出台相关的政策及法律,避免出现技术外流的情况。
(二)加大原创性研究,加强护持力度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问题在于,缺乏相应的部门支持,很多纠纷和矛盾未进行深入的处理,导致同类事件不断的发生。为此,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知识产权的管理机构要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原创性研究的单位和个人提供服务。要利用专利文献,掌握最新科技信息,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研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重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在立项前需经过专利文献检索。对于原创性或专利性较强的项目,在组织项目验收或成果鉴定前,科技成果完成者应提供完整准确的知识产权报告,取得成果后,要及时进行专利申请、商标注册、作品和软件登记,提高其知识产权的拥有量,以取得法律保护。
三、总结
本文对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从目前的工作来看,相关部门已经开始投入一定的手段进行保护,制度本身有所健全,可整体上的成果仍然不是特别的理想,部分工作存在较大的争议,社会舆论压力较大。未来,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研究,投入较多的措施,更好的保护技术。
[参考文献]
[1]王华.更严厉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利于技术创新吗?[J].经济研究,2011,S2:124-135.
[2]刘海云.关于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0,05:75-77+82.
[3]杨震宁,李东红.政府监管,鳗鱼效应与知识产权管理: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J].中国管理科学,2010,06:177-184.
关键词: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技术处理
一、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特点
1.由于在开挖和其他土木施工中往往还存在各种交叉作业过程,而深基坑结构的自身荷载主要由结构立柱直接承载并传递给地基,减少了大面积开挖时卸载对基坑持力层的影响,同时降低了深基坑内部土基的回弹量;
2.底层结构平面一般作为工作平台,不需要另外架立设置开挖工作平台和内撑结构,这样做即可大幅削减支撑结构和工作平台等临时设施,从而减少了施工费用;
3.施工受力合理,超大面积深基坑内的围护结构变形量较小,从而避免了对临近建筑物的严重影响;及时地处理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可以很小地受到风雨的影响,且在土方开挖过程中不浪费工期;
4.应用施工可使得建筑工程上部结构的施工与地下基础结构施工平行和立体同时作业,在建筑规模大、上下层次多的情况下一般可节省工时1/3左右;
5.应用技术处理措施对深基坑开挖施工中存在的主要有:支撑位置会受到地下室层高的限制而无法调整净空高度,在遇到较大层高的地下室结构式需要另外设置临时的水平支撑结构或加大维护墙体的断面和配筋数量。因为在开挖施工是在深基坑顶部完全封闭的情况下进行的,深基坑内部要分布具有一定数量的中间支撑立柱和降水用井点管,而我国目前还欠缺一种小型且高效的挖土机械,致使深基坑开挖难度增大,无法安全保证施工质量与进度;
6.最大化地利用地下空间,以扩大地下室的建筑面积。
二、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处理要点
2.1 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应调整采用逆向思维
在深基坑支护施工中,建筑工程的地下室剪力墙结构是作为一种承担荷载的竖向构件。通过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处理,剪力墙是以先施工上一层结构,再施工下一层为原则,其受力模式已发生本质的变化,故在建立计算模型中应按照大梁结构构件输入;
2.2 钢管桩的吊装垂直度需严格控制
由于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特殊性决定了建筑工程深基坑的竖向构件必需采用钢管桩或格构式钢桩,而吊装这样的竖向构件时如何能够控制好垂直度是关键因素。首先,在深基坑钢桩桩顶的标高以下一米处架设定位钢板,为了调节钢板水平,定位钢板需要具有三个以上的调节螺栓,钢管桩中部采用钢筋笼定位架,同时在地面上架设井字形临时定位木架;
2.3 桩基类型的选择
从一般地深基坑钢管桩安装定位的设计要求来看,人工挖孔桩是一种相对较好的选择,由于挖孔桩施工中存在泥浆的扰动,钢管桩的沉桩过程难以把握精确的垂直度,基坑开挖后出现偏心问题比较普遍。
2.4 技术处理应用效果
超大面积深基坑施工技术处理是适应现场环境的绝佳方案,如在雨季中的桩基施工往往会彻底暴露在不利环境中等。深基坑施工工艺简单易于掌握且不会占用主导工期,可与主体工程的施工协调作业。从工艺技术的应用与普通的基坑基础施工相比较而言,深基坑施工技术施工可有效避免基坑围护、旧楼加固施工等,从而节省了工期和节约了施工成本,同时亦可为下一步的施工打好坚实的基础。从以往的施工实践中来看,超大面积深基坑应用施工技术既可在技术上得到保障又可以在社会经济上收获效益,不可不谓“双赢”。
2.5 转变设计理念
近年来,我国在深基坑支护技术上已初步摸索出一套新理论和新方法。但在岩土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实际设计和施工方法方面仍有待于提高,缺乏统一的相关规范和标准。土压力分布还是以库伦或朗肯理论为基础,支护桩仍用“等值梁法”进行计算。这些陈旧的理念既不安全也不经济。因此,在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中,应逐步建立健全一套以施工监测为主导的信息反馈动态设计体系。
三、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处理探究
3.1 施工准备阶段
在深基坑钢筋绑扎过程中必须保证事先预留桩位的孔洞模板,设计位置及尺寸需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操作。通常,在桩位孔洞周围预埋四根M32螺栓,并采用胶带密封好螺纹部分,以避免螺栓受到混凝土的污染。预制加工施工用的钢筋混凝土桩体,需确保混凝土的强度达到设计规范要求,浇捣过程中要查看预留孔洞模板和预埋螺栓的设计位置,确保不发生偏移;
3.2 施工阶段
开始正式沉桩要求每根钢桩长为三米,预制桩顶部为尖头的预制桩,桩尖冲下放入预留孔洞内,在机架上调整大梁高度,安放千斤顶,接好高压油泵站,开始压桩。立机架、用预埋螺栓作地脚固定,调整垂直。焊缝应连续满焊,上下桩身的中线偏差不得大于10mm,节点的弯曲矢高不得大于桩长的千分之一,每节桩长为两米。当压入桩已达到设计要求时,应尽可能用送桩器压入条基内,至基底面300mm处,再做封桩混凝土施工。先用钢制送桩器试压,顶进土层后拔出,以防预留孔内存有杂物阻碍正常压桩。压桩操作必须保持桩垂直,进尺均匀,压同一根桩应缩短停顿时间。接桩采用钢板围焊,上下桩身对齐校正,间隙用垫铁挤实焊牢。浇捣时一定要注意孔洞内是否有存水,否则必须采取措施解决,加强振捣以确保混凝土密实。
3.3 质量检查及验收阶段
当主体工程施工进度较快时,要适当调整沉桩的整体进度。针对超大面积深基坑应用逆作法施工工法的安全技术措施,必须要提前拟定专项的施工技术方案,施工进度必需协同主体工程的进度。主体施工应尽可能保持结构的平衡,偏差控制在允许误差范围之内。顶桩施压过程中要注意到桩身的变化,如有异常情况的发生则应立即停止施工作业,并卸压处理。沉桩施工方案,要在设计内容中明确沉桩的顺序、路线及机械配置等,根据结构设计的要求,分清主次。吊机架安放保持稳固,应用的千斤顶和高压油泵设备应在相关专业部门的检测核定后才可使用。
预制桩必须有出厂合格证,材质单等,强度必须达到设计要求。 桩位正确,桩身垂直,接桩偏差均应控制在规范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压桩孔与设计位置的平面偏差不得超过±5mm。压桩时桩段的垂直偏差不得超过1.5%的桩段长。桩基按有关规定必须做单桩静载试验。必需在沉桩施工停止15天以后,待土的强度恢复即可进行试验程序,并要严格控制预制桩桩头进入基坑内必须预留有一定的锚固长度。接桩焊缝牢固,无缺、漏焊现象,压入土中铁件必须刷防腐漆处理。操作进尺均匀,记录必须真实可靠。另外,严格控制封桩混凝土的浇筑质量,确保混凝土振捣密实,强度准确,满足设计要求。混凝土必须按要求留试块,检验混凝土强度。
四、结束语
总的来看,通过深基坑施工技术处理,在设计中采取关键线路思维,施工中避免了传统施工中如架设临时支撑结构等工序,从根本上节省工程量、缩短工期,从而节约了工程施工成本。在我国很多建筑工程中,涉及到深基坑的施工问题已逐步趋于扩大推广的阶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各种新技术的研发,深基坑施工技术处理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与发展将前景无限。
参考文献:
[1] 邓伟仁;浅谈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0):57-59.
关键词:建筑工程;支护;施工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1 关于基坑支护的内容
由于地下建筑项目获取了显著的成就,此时基坑项目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常说的基坑项目,是为确保挖掘和主体的建设稳定,以及附近的区域不会扰而使用的一项支挡方法。除此之外,其还涵盖了其土方的挖掘以及建设装置的使用等等的一些内容,上述的内容,一起组合得到了基坑支护。
由于此类建筑的挖掘尺寸变深,同时挖掘的规模也扩大了,支护就变得更加的艰难。基坑项目本身非常繁琐,其涵盖非常多的不明确的内容,牵扯到力学中的一些知识,要靠着深入的探索和在建设的时候不断的吸取经验,是基坑项目的建设工艺能够获取显著的成就。
现在挖掘的时候,使用最多的两类建设措施就是放坡挖掘以及在支护体系之下进行的。对于第一种来讲,它是说没有支护的挖掘,其适合使用到那些深度不大,而且有着优秀的土质状态的区域之中,和它相对的是支护措施,也就是说存在支护体系的措施。对于不一样的项目状态,要适当的选取优秀的挖掘以及支护的措施,而且在选取的支护状态中选取优秀的建设措施。因为这类项目的氛围非常繁琐,而且因为在建设的时候有很多的不可知的内容,此时支护建设中就会面对非常多的不利现象。
2 当前基坑支护活动中面对的不利现象
如今在支护的时候,其面对着很多的不利现象,具体的说有如下的一些:
2.1环境较差。当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结合选取的材料对其开展设计工作,因为环境非常繁琐,在建设的时候并不能够想到所有的事项,因为地质调查并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具体活动中的软基或者是涌水区域不一定会勘察到,在具体的活动中要积极地应对,以此来确保支护建设工作开展顺畅。
2.2设计以及建设活动不合乎规定。因为设计工作者的大意或者是没有充分的认知,当开展设计的时候会面对很多的不利现象,不过此类问题并不是经常性的出现的。关键是因为在开展建设工作的时候,未结合相关的规定来开展建设活动,比如在开展养护工作的时候,没有结合相关的规定开展养护活动,没有实现设计的规定就开展后续的建设,或是当开展土钉支护活动的时候,锚杆没有实现设计的特性,这些情况都是在建设的时候时常会碰到的问题。而且,如果不积极的设置边坡的话,其不合乎设计的规定,或者是工作者为了追赶时间,未开展好建设事项等都容易导致不利现象出现。
2.3基坑工程中地下水的影响。在基坑工程的开挖和支护过程中,地下水的影响尤其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问题。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不断增加,许多基坑在地下水位一下或者受到地下水的影响,尤其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以及粉砂地基中,往往容易发生地下水的灾患,容易给基坑工程支护工程带来极大的危险。对于基坑支护等过程中出现的涌水、渗水等现象,需要事先制定响应的防范措施。
此外,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比如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施工工艺的优化等,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3 关于建设工艺的特征
针对以上所述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作出如下建筑工程基坑支护施工的技术要求论述:
3.1 合理选择支护施工方法。在此,针对深基坑工程的支护形式进行简单的说明和论述。重力式挡土墙支护结构、混合式支护结构和悬臂式支护结构是深基坑支护的三种主要方式,悬臂式支护结构潜入基坑底部的岩体或土体,借助于岩土体的支撑作用保证结构的稳定,适用于基坑开挖深度较小、土质条件较好的情况下,而重力式挡土墙则依靠自身的重量来保证支护结构在各种压力下的平衡,混合式支护结构可以简单的理解为锚杆支护结构,借助于锚杆以及喷射混凝土面层,使基坑与支护结构形成一个整天,相互作用,保证基坑支护的安全。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施工工艺,在经济的条件下尽可能的保证安全和稳定,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3.2 建筑基坑工程开挖。由于建筑基坑工程多在土质地基或软弱岩层地基下施工,挖土量一般都较大,在基坑的开挖过程汇总,应该针对具体的情况选择合理的开挖方式,一般可采用分开挖的方式进行,则样就可以一边进行开挖一边进行开挖土的运输,避免了在工作面处土方的堆积,提供了好的施工环境。同时,在土方开挖过程中,应对维护结构进行适当的监测,合理的控制土方开挖的速度和进程。
3.3 建筑基坑支护施工。对于不一样的基坑,由于它们使用的支护措施不同。对于各种支护措施,要关注对应的建设规定。像是在开展锚杆建设的时候,要开展场地的测试活动,要确保其强度达到设计的规定。总的来讲,要切实的结合设计和相关的规定来开展该项建设内容。
3.4 支护施工中的安全防护措施。在建筑基坑的施工过程中,安全防范措施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进入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或者是监理人员等都必须有相应的防护措施,必须佩戴安全帽,以及持证上岗等;工作人员不可酒后上岗工作;需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按照规定检查机器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工作,保证正常施工等。
3.5 建筑基坑支护防水技术要求。当开展该项建设工作的时候,会关注地下水内容。如果水位的变动比较的严重或者是是其长久的处在水位之下的话,此时就要对其开展降水活动,以此来确保建设工作正常,对于或许会出现的流沙等问题,要设置合理的应急方法。
结语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得知,要认真的开展设计活动,要结合相关的规定来设置,积极地开展建设工作,确保支护体系的安全性,以此来避免发生不利现象。
参考文献
[1]陆佰鑫.浅析建筑工程中的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J].科技资讯,2011.
[2]靳永军.吴海洋.刘德成.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的施工质量控制[J].科技信息,2009.
[3]龙亚德.建筑工程中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应用[J].四川建材,2008.
俞国栋:身份证号码:3306211979090
38055
关键词:电厂;深基坑;支护;土体
Abstract: combining with their own work experienc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struction of power plants in deep foundation pit supporting technolog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ower plant project of deep foundation pit supporting technology that there are some related problems, and analyzes the common support method.
Keywords: power plant; Deep foundation pit; Support; soil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电厂建筑设计由于其工艺的特殊要求,经常会有超越常规的形式和固有的类型。因此,火电厂的建筑设计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的要求及建筑手法的运用和构思上,由于其功能要求的不同而和一般的建筑设计有较大的差异性。大型火电工程建设是一个工程量大、施工时间集中、技术难度大的关键性工程,也是一个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的结构体系,它与施工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需要结合建材生产水平和工程实践逐步完善。火电厂建筑深基坑工程要实现技术可靠、经济适用既要学习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也要与电厂生产工艺密切结合。
一、电厂工程深基坑支护技术存在的问题
1.土体物理力参数的选择
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安全性能的好坏很大程度是受所能承受的土体压力大小影响的,但是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地质情况变化无穷,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这使得要选择一个适宜的土体物理力参数来精确计算实际土体压力,以目前的技术来看还是一个大难题,尤其内摩擦角、含水率和粘聚力这三个重要参数在深基坑开挖后更是一个可变值,这样就提高了准确计算支护结构实际受力的难度。除此之外,土体物理力学参数的选择还受支护结构形式及施工工艺等因素的影响。
2.基坑土体取样不完全
设计前对地基土层进行取样分析是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的必要步骤。由于地质情况变化无穷,随机取得的土层样本不可能准确地反映土层的真实情况。故支护结构的设计并不能完全符合基坑的实际地质情况。
3.基坑开挖后的空间效应
大量的深基坑开挖实例表明:基坑的四周朝内侧发生水平位移,且常常是中间比两边大,这种情况使得深基坑边坡失稳,故深基坑开挖还存在一个空间的问题。
4.理论计算受力与实际受力不符
在很多实际工程中,设计人员按极限平衡理论来确定安全系数及设计计算支护结构,这虽然从理论上讲是绝对安全的,但这样会加大支护结构的建设成本,且不一定就完全适应工程;而有的工程虽然选择规范中较小的安全系数来设计支护结构,但却能满足实际工程的要求。
二、深基坑支护方案优选
大型电厂建筑基坑具有深、大的特点。基坑临近多有建筑物、道路和管线,施工场地拥挤,周边环境对基坑支护结构变形要求严格。
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与施工不同与上部结构,地下水位的高低、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以及周边环境条件等,都直接与支护结构的选型有关。支护结构型式选择的合理,就能做到安全可靠、施工顺利、缩短工期,带来可观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可见支护结构形式的优化选择是基坑支护发展的必然趋势。一般而言,深基坑支护设计方案的优选宜遵从以下流程进行:放坡无支护开挖 - 复合支护方案(上部放坡下部土钉)- 土钉- 复合支护方案(上部土钉下部桩),此外为达到方案的最优化,有时根据地层土质的变化、基坑周围环境,也可采用更灵活的组合方案,如内支撑+ 锚杆、单排桩+ 双排桩。
电厂建筑工程在深基坑土方开挖前,要认真谨慎地进行开挖的勘察,确保深地基开挖的顺利、安全进行。首先要详细确定挖土方案和施工组织;要对支护结构、地下水位及周围环境进行必要的监测和保护。深基坑工程的挖土方案,主要有放坡挖土、中心岛式挖土、盆式挖土和逆作法挖土。前者无支护结构,后三种皆有支护结构;土方开挖顺序、方法必须与设计工况一致,并遵循“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防止深基坑挖土后土体回弹变形过大,施工中减少基坑回弹变形的有效措施,是设法减少土体中有效应力的变化,减少暴露时间,并防止地基土浸水。因此,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和开挖后,均应保证井点降水正常进行,并在挖至设计标高后,尽快浇筑垫层和底板。必要时,可对基础结构下部土层进行加固;防止边坡失稳;防止桩位移和倾斜打桩完毕后基坑开挖,应制订合理的施工顺序和技术措施,防止桩的位移和倾斜;配合深基坑支护结构施工;挖土方式影响支护结构的荷载,要尽可能使支护结构均匀受力,减少变形。为此,要坚持采用分层、分块、均衡、对称的方式进行挖土。
三、深基坑支护方式
1.排桩或地下连续墙
通常由围护墙、支撑及防渗帷幕等组成。排桩有钢管桩、预制混凝土桩、钻孔灌筑桩、挖孔灌筑桩、加筋水泥土桩等多种类型。适于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一、二、三级;悬臂式结构在软土场地中不宜大于5m;当地下水位高于基坑底面时,宜采用降水、排桩加截水帷幕或地下连续墙。
2.水泥上墙
水泥土墙,依靠其本身自重和刚度保护坑壁,一般不设支撑,特殊情况下经采取措施后亦可局部加设支撑。水泥土墙有深层搅拌水泥土桩墙、高压旋喷桩墙等类型,通常呈格构式布置。适于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宜为二、三级;水泥土桩施工范围内地基土承载力不宜大干150 kPa;基坑深度不宜大于6 m。
3.上钉墙
土钉墙由密集的土钉群、被加固的原位土体、喷射的混凝土面层等组成。土钉墙是一种边坡稳定式的支护,其作用与被动起挡土作用的围护墙不同,它是起主动嵌固作用,增加边坡的稳定性,使基坑开挖后坡面保持稳定。适于用于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宜为二、三级的非软土场地;基坑深度不宜大于12m;当地下水位高于基坑底面时,应采取降水或截水措施。
4.逆作拱墙
当基坑平面形状适合时,可采用拱墙作为围护墙。拱墙有圆形闭合拱墙、椭圆形闭合拱墙和组合拱墙。对于组合拱墙,可将局部拱墙视为两铰拱。适于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宜为三级;淤泥和淤泥质土场地不宜采用;地下水位高于基坑底面时,应采取降水或截水措施。
五、深基坑止水效果的控制
止水帷幕是高水位地区深基坑支护工程中常用的止水措施,其施工方法主要有高压喷射注浆法、浆喷深层搅拌法、粉喷深层搅拌法和压力注浆法等。采用浆喷深层搅拌法进行止水帷幕止水施工时,如果止水帷幕的搅拌桩成桩质量不好,深基坑开挖后会出现渗水较多的现象。若此时再采用灌浆的方法进行处理,则延误工期、增加造价。因此,在该类止水帷幕施工时要注意几点:①保证桩体质量。确定合理的水泥浆掺加,保证桩体搅拌均匀、桩长达到设计深度,避免桩头出现搅而无浆的情况,特别是在土层情况变异较大的地区,因搅拌桩的桩径不易控制,容易导致止水失效。②保证桩的搭接长度和密实度,杜绝空洞、蜂窝及桩头开叉的现象。③不得随意在基坑支护结构上开口,否则会影响支护结构的安全,也破坏了止水帷幕,导致地下水的渗入。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想充分调动起中职《物理》课堂的师生互动性,教师就应先努力实现自己角色的转变,从灌输者变为领路人。而要求中职教师放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就应当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加强师德师风的修养,不仅在外在更要在内心深处平等地对待学生。只有这样做才能使中职学生打开平常封闭的内心,将对教师的敬畏之心转为喜爱之情。从而使师生之间的心灵搭建起彼此沟通的桥梁,消除彼此之间的沟通障碍。从而构建起真正的民主课堂,有了民主,师生间才能真正地实现互动。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品质,真正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例如在第一章的教学结束之后,笔者让学生自主地梳理出本章的知识结构网络,使学生们积极地参与进来,增加了他们对本章的了解。
二、加强生生互动与学生的自我互动
课堂教学中的生生互动模式是指在师生互动所营造的良好课堂氛围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相互提问、对答、讨论等课堂表现形式。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动模式,目的是为了发挥群体动力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进行相互教育与自我教育。依据社会群体动力理论的分析,人与人之间在群体中必然会产生出一种比较复杂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又会进一步使其行为受到影响,最终对群体行为产生影响。根据这个理论在教育中的运用,教师在进行基础知识与相关理论的时候,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互动能力,比如组织团体性的辩论活动主题发言与小组间的讨论等,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讨论,进行思想与情感的交流,从而营造出真诚、开放与充满友谊的教学氛围。比如学习增大压强与减小压强的方法前,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改变自己对地面的压强,可采用哪些方法?”先让学生经过小组讨论,然后选出代表到讲台表演,学生经过讨论后,都争先恐后地进行表演,他们千奇百怪的方法让课堂上充满了欢声笑语,从而使学生在这种娱乐性极强的表演中,获得了知识的积累。
三、增强互动的引导技巧
课堂教学互动的引导是指教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基础上借助某种手段让学生进入到某种氛围之中,从而使其产生一种兴奋的、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这是激活学生思维的一种方法。引动的主要方法是设置情景。它包括背景的介绍、氛围的制造、相关内容的展示等。具体来说,情景可分为:(1)直观情景,即运用直观手段,如运用投影仪、多媒体、幻灯机等工具将图片、电影电视画面、实物等展示出来。直观情景的效果,一是制造氛围,开启思维,让学生进入状态;二是由情景形成问题,为深入研讨作铺垫。(2)问题情景,即首先提出学生心理存在的质疑,引起学生共鸣,激活学生思维。例如笔者在教《人造卫星宇宙速度》这一节课时,在刚开始就设计出这样一个问题:是否能让被抛出的物体永远停留在空中?这个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议论纷纷:有的会说,物体被上抛的初速度越快,能升起的高度越大,当初速度超越临界点的时候,该物体有可能飞出地球的大气圈,进入太空不再回来;有的会说,从平抛规律来分析,物体出发的地方约稿,初速度越大,那么它落地的距离就越长,而当初速度达到一定的程度时,物体就不会落回地面了;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再比如在《平抛运动》的这节课的学习中,笔者设置了如下问题:猎人在水平方向上用枪瞄准树上的猴子,在枪响时,猴子从树上松手掉下来,会打中猴子吗?这样的小问题贴近生活,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在课堂上纷纷进行大胆的猜测与讨论。
四、开展探究式实验教学
【关键词】专业市场 产业集群 互动机制
一、引言
作为一种重要的区域经济增长现象,在我国30年的区域经济发展中,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就浙江和广东省而言,到2008年为止,浙江省约有专业市场4300个,交易额5000多亿元,产业集群总产值达18405亿元,占全省总产值的64%以上;广东省有各类产业集群300余个,专业市场6000多个,年交易额8000多亿元。从新制度经济学出发,作为经济活动运行的两种组织形态,专业市场可以看作是商品流通领域一种大规模集中交易的坐商式的市场制度安排,而产业集群可以看作是商品制造领域一种大规模生产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专业市场以嵌入式的市场体系,通过交易、物流网络等与当地的产业集群形成关联,其互动发展在以二者为经济支撑的区域中呈现出相互拉动和彼此支撑的特征,它们的关系变化往往会直接影响到相关区域的经济发展。
二、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的互动发展模式
就我国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发展来看,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典型模式有三种,分别是专业市场主导型、产业集群主导型和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共同主导型。
(一)专业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
在该模式下,最先形成的专业市场只是作为某一种或者某一类产品的集散地,伴随着市场规模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市场内专业信息的交流不断增加,这为产业集群的产生营造了一种专业氛围,当一定数量的交易者在积累了资金和掌握了相关技术之后,便开始从事专业生产,随着区域内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一个由专业市场带动的产业集群就诞生了。
(二)产业集群主导型发展模式
在该模式下,产业集群先于市场出现并发展。在一些不具备优先发展专业市场的地方,由于地缘、亲缘等因素,首先逐渐出现了一些分散的以简单和模仿生产为主的小企业,而后由于内在机制的影响,聚集在该区域的小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最终形成产业集群。该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制造业企业群体处于产业集群的中心位置,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不断模仿衍生,若干个专业市场依附此集群生存发展。
(三)专业市场产业集群共同主导型模式
该模式由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共同主导,同时兼具前面两种模式的特征。其基本特征是:一方面,专业市场发展势头良好,具有较强的辐射力,不但对其它区域的同类产品有很强的聚集作用,同时也被本集群内的众多企业作为重要销售终端。另一方面,产业集群中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并不完全依赖于专业市场,它们重视利用专业市场所能提供的服务,但同时它们往往都还拥有自己的销售网络,具有完善的分销体系。
三、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演化互动机理
(一)专业市场能为产业集群的产生提供资金、信息和技术支持
专业市场形成之后,同类商品集聚,一方面,购买者的选择余地扩大进而吸引购买力向市场内转移;另一方面,供给也会相应增加,由此产生的规模集聚效应可以推动企业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此外,通过市场内的交流,专业市场可以传播大量与产业集群发展有关的设备、技术等专业信息。显然,专业市场辐射范围越大、发展越成熟,其市场内的信息交流就越频繁,信息量也越大,从而产业集群内企业可以共享的资源也就越多,规模也越大,集群的效率也就越高。
(二)专业市场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
由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可知,作为一种高效的产品交易市场,专业市场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其主要原因在于:首先,作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无论是企业与企业之间还是企业与个人之间,他们在彼此的搜索过程中都要花费成本,而专业市场通过信息共享,可以降低搜索成本,使企业以较低的陈本进入流通领域。其次,专业市场通过生产链可以紧密联系生产、采购、运输等上、下游产业的相关企业,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集群内企业的交易费用。最后,由于受自身规模的限制,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往往没有属于自己的品牌,然而依托专业市场的“区域品牌”,众多中小企业可以共享专业市场的品牌效应,降低营销成本。
(三)产业集群为专业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提业基础
专业市场作为大规模的原材料和商品的集散地,其发展需要有一定规模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作为支撑。而与规模经济相联系的产业集群在其发展过程中既可以集聚各种生产要素同时也可以向市场提供大量的商品供给。产业集群一旦形成,便可以类似“滚雪球”的方式聚集相关企业,随着新增企业的增加,集群效应也增加,如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而随着大量企业的集聚,市场需求和供应也相应地增加。许多区域专业市场的实践经验证明,庞大的产业集群可以为专业市场的兴起提供强大的支撑。
(四)产业集群保证专业市场的竞争性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定义,产业集群是大量密切联系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某一特定区域空间上的集聚,其本质是专业化分工的结果。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入以及要素、信息等的共享,企业可以就近采购生产要素,从而降低生产和运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这样可以提升集群企业的产品在价格、质量等方面的竞争力。此外,作为集群中的企业对外界市场需求信息变化迅速做出反应,及时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满足市场的竞争力。
四、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互动案例分析
(一)专业市场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