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肩关节术后康复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乳腺癌;术后护理;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248.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9-0057-02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治疗乳腺癌最有效可行的方法是手术治疗。乳腺癌术后经常发生患侧上肢机能障碍,主要表现为上肢淋巴水肿、肩关节运动幅度受限、肌力低下、运动后迅速出现疲劳及精细运动功能障碍等[1],如何合理的进行康复训练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共同关心的问题。我们对76例患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康复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9月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乳腺癌患者148例,均为女性,国际肿瘤TNM分期Ⅱ期112例、Ⅲ期36例,年龄36-68岁,中位年龄47.7岁。两组在年龄、疾病分期、治疗方法、合并症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主要观察指标:患侧肩关节的活动度、上肢水肿及肌力下降发生率。术后半年每月随诊1次,术后6-12个月每3个月随诊1次。康复组随访至2012年5月。
1.3数据处理: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采用有序分组计数资料的Pearson x2检验。
2结果(见表1)表1 两组术后患肢机能障碍比较
康复训练有助于防止腋窝周围组织挛缩,从而加速患侧肩肌、臂肌及胸肌功能恢复,同时还能避免挛缩瘢痕压迫腋静脉,使腋静脉回流受阻程度减轻;康复训练还能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增强淋巴液回流,对减轻肢体水肿程度具有重要意义[2]。乳腺癌术后的康复训练从掌指关节运动开始,逐步进行肘腕关节运动、肩关节运动及全上肢运动,具体方法如下。
3.1第一阶段(术后第1周内):以掌指关节运动为主,每次10min,每日4-5次。(1)术后1 d内进行呼吸抬腿运动,即患者平卧,双手交叉置于腹前并少用力,深呼吸,抬高健侧下肢,再抬高患侧下肢。(2)术后2 d内进行手指伸展运动,着重锻炼手及前臂肌肉,即患侧指关节屈伸运动,以儿童游戏手势"石头、剪子、布"交替进行。(3)术后3、4天内进行球挤球运动,握弹力球运动。(4)术后5天后进行指尖揉纸运动,即指尖接触纸面,顺时针与逆时针交替揉动。(5)肘关节屈伸运动及腕关节牵引运动(健手握患手,从患侧向健侧牵引)。(6)用患肢梳头,尽量不运动肩关节。
3.2第二阶段(术后第2周内):肩关节运动为主,每次20min,每日4-5次。(1)抛球运动,即患侧手抛球、回球反复进行。(2)梳头运动,健侧手与患侧手梳头交替进行。(3)钟摆运动,即双臂伸直,内收交叉,双臂分开,外展。(4)耸肩运动,主要锻练斜方肌、前锯肌、肋间肌。
【摘要】 目的:探索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严重3~4部分骨折方法。方法:4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男3例,女1例,年龄64~71岁,平均66.2岁。按Neer分型法分型,3例4部分、1例3部分粉碎性骨折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结果:经术后6月~3年随访,平均随访10.5月,按半关节成形改良评分系统SSMH综合评分,优1例,良2例,可1例。结论:对于肱骨近端严重3~4部分骨折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术中应尽可能重建大小结节的解剖位置,修复肩袖损伤,术后积极进行功能康复训练有助于功能改善,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 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人工肱骨头置换术
人工肱骨头置换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我们自2004年10月至2008年4月对4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男3例,女1例,年龄64~71岁,平均66.2岁。按Neer分型法分型[1],3例4部分、1例3部分粉碎性骨折。受伤原因为摔伤(肩部着地或手掌着地扭转);4例患者受伤时间均不超过1周,身体状况良好,无手术禁忌。术前常规摄正侧位X片及CT片,检查显示为1例肱骨头向后外旋转移位,肱骨头压缩骨折范围大于关节面40 %;3例肱骨头向前外与肱骨近端短缩重叠移位;4例肱骨头均有不同程度的粉碎性骨折,伴大小结节的破损,不伴有关节盂及肩峰的骨折。
1.2 方法 全麻,仰卧位,用软棉垫将患肩垫高,手术顺三角肌内侧缘进入,注意头静脉及内侧血管神经鞘的解剖位置,尽量保护肩袖及周围软组织,沿肱骨解剖颈“T”形切开关节囊,暴露肱骨头及大小结节。不可随意去除破碎的大小结节骨块,并注意尽量保护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在肱骨大小结节的附着点。取出肱骨头,测量其大小,逐步扩髓,安装试模。以结节间沟或前臂纵轴为标志,调整试模位置,使术后肱骨头获得140°~145°颈干角及35°~40°后倾角。安装正式假体,复位,检查肩关节活动及稳定性,用22号钢丝将破碎的肱骨头大小结节捆扎在肱骨假体柄近端,仔细修补破损的肩袖,放置负压引流,关闭伤口。
术后处置:颈腕悬吊,术后1 d开始进行主动握拳的肌肉收缩运动,术后2 d逐渐进行肩关节前后钟摆式运动,术后3 d进行肘关节屈伸运动,术后3周逐渐做肩关节内收、外展运动并开始进行肩关节上举锻炼,在医师指导下鼓励患者正常使用患侧肩关节,定期门诊随访。
2 结果
按美国半关节成形改良评分系统(scoring system-modification for hemiarthrop lasy,SSMH)[2]综合对肩部疼痛、功能康复、肌力及运动范围3项内容进行评分,每项满分10分,共30分。优:27分以上;良:24~27分;可:14~24分;差:低于14分。术后随访6月~3年,平均随访10.5月。本组评分平均27.12分,疼痛方面平均9.00分,功能方面平均8.00分,肌力与运动方面平均7.62分;4例中优1例,良2例,可1例。肩关节主动活动平均前屈110°,外展85°,外旋25°,内旋至80°;被动活动平均前屈120°,外展95°,外旋30°,内旋至85°。无撞击综合征发生,平均肌力4~5级。1例术后随访2年时X片检查显示有假体柄轻度下沉,1例随访1.5年时X片检查显示关节周围骨赘形成,但均对关节活动无明显影响。
3 讨论
3.1 人工肱骨头置换与其他治疗方法的比较 随着CT及MRI的发展,我们对肱骨近端骨折的复杂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方法的选择也受到患者年龄、骨折类型、损伤程度、骨质状况及患者对功能的要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3]。在比较了以往的患者后我们看到,对于按Neer分型1、2部分骨折以非手术治疗为主,效果较为理想;但对于肱骨近端严重3~4部分骨折,石膏及小夹板外固定不能达到有效的解剖复位,造成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直等,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还耽误了患者宝贵的治疗时间;对于较为年轻,不伴有骨质疏松的肱骨近端严重3~4部分骨折患者,可根据骨折情况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效果肯定;但对于年龄较高,伴有骨质疏松的肱骨近端严重3~4部分骨折的患者,由于存在肱骨头坏死、骨不愈合、关节粘连等并发症,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常常造成肩关节功能丧失;而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手术可以早期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有效的改善了关节功能。
3.2 人工肱骨头置换手术指征 针对高龄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肱骨头缺血性坏死、肩部恶性肿瘤等以往难以治疗的疾病,肩关节置换手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4]。对于肱骨近端3、4部分骨折的老年患者,尤其是那些骨质疏松的患者,开放复位内固定术失败的风险大大提高,早期行肱骨头置换术是合适的治疗方法[5]。研究表明二期人工肩关节置换术,其术后肩关节的功能,明显较之前无手术史的一期人工肩关节置换差[6]。目前公认的人工肱骨头置换术适应证是:4部分骨折和骨折脱位,肱骨头劈裂性骨折,肱骨头压缩骨折范围大于关节面40 %,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的3部分骨折和骨折脱位[7]。
3.3 术后康复训练 有效的术后康复训练甚至与手术同等重要。康复训练要求医师的参与及指导,根据Neer的康复原则[8],肩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被动的辅助练习,术后24 h内即可开始。首先是钟摆活动练习、仰卧位的辅助下前屈上举练习以及仰卧位被动外旋练习、肩部肌肉等长肌收缩练习,活动度应严格限制在术中记录的活动范围之内。术后6周时若在X线片上存在大小结节愈合的证据,则开始第2阶段的康复练习,主要涉及早期的主动活动练习、抗阻肌力练习以及牵拉练习。术后3个月后开始第3阶段的康复锻炼,主要是在保证患侧肩关节恢复良好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练习,目的是逐步完全恢复患肩的肌力与活动度。人工肩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锻炼大约持续1~1.5年。由于康复时间相对较长,所以康复训练要求术后病人的坚持和家属的配合。术前就应该向病人及其家属详细交代其重要性。手术成功的前提下,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病人的配合成为肩关节功能改善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刘志雄.骨科常用诊断分类方法和功能结果评定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3.
[2] Kay SP,Amstutz HC.Shoulder hemiathrop lasty at UCLA[J].Clin Orthop,1988,228:42-48.
[3] 江少波,朱辉.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232-233.
[4] 尹庆伟,江毅.人工肩关节置换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22(7):612-614.
[5] 刘璠.关于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方式选择的探讨[J].中华外科杂志,2006,44(4):279-281.
[6] Hettrich CM,Weldon E,Booran RS,et al.Preoperativ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imporvement in shoulder functian after humeral hemiarthop lasty[J].J Bone Joint Surg(Am),2004,7:1446-1451.
关节镜技术因其创伤小,简便,快捷,受到许多患者,医生的青睐,随着关节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已成为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标准技术,而对病人进行系统的康复护理,尽快恢复肩关节功能也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1]。
资料与方法
2005年8月~2007年8月11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例,男8例,女3例,年龄27~56岁,均为肩关节疼痛伴肩关节运动障碍,经保守治疗3~6个月无好转,影响日常生活,术前已确诊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术前肢体功能训练:手术前指导并协助患者行肘、肩、腕关节的被动和主动活动。操练钟摆运动,爬墙运动,外旋活动练习,滑轮练习,使患者掌握手法要领,为术后正确功能训练做准备。①钟摆运动即:健侧手臂扶住桌子,弯腰,患侧手臂笔直下垂,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然后从小到大绕圈子。②爬墙练习,面朝墙,双足离墙站立,患侧手指爬墙,在疼痛允许范围内尽量往上爬。③内收外旋活动练习,患者用患侧手横过面部,去触摸对侧的耳朵,以练习肩关节内收,外旋活动。④内旋练习法即为患侧在健侧的帮助下逐渐触摸对侧肩胛骨。⑤滑轮练习用健侧手臂把绳子拉向自己,尽量抬高患侧手臂,重复10次以上。
术后管理:患者取仰卧位,患肢用腕,颈带悬吊,肘与胸之间垫枕垫,使肩关节保持轻度外展位,局部冰敷72小时,24小时后,白天祛除悬吊带,晚间入睡时仍予以制动。维持1~2周。
术后康复训练:①早期(术后1~7天)麻醉苏醒后,可进行掌指关节,腕关节的主动活动。指导患者最大限度握拳,持续5~10秒,然后伸掌指关节,2~3次/日,同时行肘关节的主动伸展运动,每次15~20分钟,术后1天可在护士协助下行肩关节的被动练习。每次5分钟,3~5次/日。②中期(术后7~14天)继续以上练习,在患者耐受的情况下开始做钟摆运动,0~90°屈伸外展,内收外旋练习2~3次/日,每次15分钟,防止在外展位外旋。行爬墙练习,在疼痛允许范围内尽量往上爬,每次5~10分钟,3~5次/日。③后期(术后3~6周)继续按中期功能锻炼方法练习、并开始力量恢复性练习,肘、肩关节被动上举和内外旋应达到最大限度,至第4周,肩关节活动水平恢复到正常水平,开始行对抗肌力锻炼[2]。术后4周增加辅助下的主动运动性练习,用橡皮管帮助进行主动的力量练习,包括上肢紧靠躯干,肘关节屈曲90°,进行抗力行外旋练习,肘关节完全伸直,利用在身体前方的橡皮管进行外侧三角肌的力量性练习,患肢完全伸直,上抬至胸部水平,练习三角肌、肩袖、肩胛肌的力量,辅助运动和等长运动,常需持续6周。为了保护肩肘下肌,必须在术后6周末开始肩关节主动内旋活动。在此之前避免这块肌肉的活动。在滑轮器上进行滑轮练习,每天2~3次/日,10~15分钟/次,功能锻炼早期缓慢,不可操之过急。
出院指导:在主动活动早期,会出现患肢疲劳感、僵硬感、肌肉酸痛,随着活动范围的增加,上述症状减轻,手术后4~6个月开始适当的投掷运动,恢复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肩关节可以向上下左右前后各个方向进行大范围的活动。
结 果
11例术后均获得随访,最长为24个月,最短为7个月,所有患者肩关节活动范围正常或基本正常,尤其疼痛明显减轻,效果满意。
讨 论
肩关节镜手术是治疗肩关节病的有效方法,而术后康复护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而在各个康复护理过程中,经常与病人沟通,做好心理护理,加强宣教,调动病人的主动性、积极性,正确的最大限度的进行功能锻炼,功能锻炼是一种治疗程序,可以改善血液、淋巴循环,牵伸挛缩组织,松解粘连,防止术后出现肩关节的粘连,肩周炎,早期关节内与关节外软组织尚未形成粘连或者粘连尚未完全纤维化锻炼难度不大,应鼓励患者尽早进行被动锻炼和主动锻炼,可较快改善和恢复肩关节的功能,术后康复训练应遵循个体化,渐进性,全面性三大原则。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肩关节撞击综合征 本体感觉康复训练 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R684.1; 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7)13-0013-04
Clinical diagnosis and rehabilitation of 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
JIANG Congyu**, WU Yi***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 China)
ABSTRACT 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 is one of the common diseases which can cause shoulder pain, and it is very important how to make correct diagnosis and rehabilitation to 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athogenesis of 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 its clinical diagnosis and rehabilitation.
KEY WORDS 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 proprioceptio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rehabilitation
肩关节撞击综合征又称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是引起肩部疼痛的常见疾病之一。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的概念最早由Neer[1]于1972年提出,主要是指肩关节在上举、外展活动中由于解剖结构或动力学的原因,肩峰下组织反复发生撞击,导致肩峰下滑囊炎症、肩袖组织退变,甚至肩袖撕裂,引起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症状的综合征[2]。喜爱和从事频繁地肩关节上举并外展、内收、刃等上肢过顶运动项目的人群是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的高发人群,有报告称排球运动员的患病率为13.6%,游泳运动员罹患肩关节撞击综合征(即俗称的“游泳肩”)的几率更高,达47%[3]。
近年来,随着对本体感觉障碍在影响肩关节撞击综合征发病机制方面认识的不断提高以及认识到本体感觉在维持关节功能稳定上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本体感觉训练成为肩关节撞击综合征康复治疗的有效方法并在临床实践中受到重视。如何在不影响运动员正常训练的前提下通过有效手段达到康复治疗及预防的目的、使预防和康复治疗的三级康复预防理念在运动员运动训练过程中推广是目前运动及康复医学关注与研究的重点。本文就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和康复治疗等作一概要介绍。
1 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诊断
有关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发病机制,长期以来存在各种解释。Neer[1]根据解剖观察认为,肩峰下间隙狭窄可能是肩关节撞击发生的主要原因,即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发病与肩峰形态异常有关,弯曲状或钩状肩峰、肩峰下有骨赘等[4]容易引起冈上肌腱撕裂而造成肩关节撞击。喙肩弓退变更易引起关节囊、肩袖与喙肩弓之间发生反复的摩擦,反复的肩关节外展等活动可使喙肩穹与肱骨头之间发生磨损与撞击,因此肩峰下骨赘和喙肩韧带的退变既可能是引起肩峰下间隙狭窄的原因,也可能是肩关节撞击的结果,而肌腱钙化、肱骨头不稳、肩峰骨化、肩锁关节退变以及盂肱关节囊后壁挛缩或粘连等造成的肩峰下滑囊韧带组织的挤压则可能是导致继发性肩关节撞击的重要原因。肩峰下间隙变窄和(或)其内容物体积增大常导致肩关节撞击发生[5],此共识已成为施行肩峰下间隙减压术治疗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的重要依据。
目前,较多研究证实,肩关节功能性不稳与肩关节撞击综合征之间关系密切,长期频繁的肩上举等过顶活动会造成肩袖使用过度,反复的肩关节外展、前屈等活动也会导致喙肩弓和肩峰发生碰撞,而反复、微小的撞击和拉伸损伤容易造成肩关节静、动力稳定结构的损害,使肩关节周围组织功能性失稳。当肱骨头轻度前上移位后即可造成肩峰下间隙狭窄,发生关节囊、肩袖和喙峰弓之间的反复摩擦,导致继发性肩关节撞击[6-7],并引起肩袖炎症、退变,甚至撕裂[7]。肩关节功能性失稳、撞击和肩袖损伤之间容易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加重症状。
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体检,同时应结合辅助检查以作综合分析、判断。由于肩上举时肩袖受肩峰压迫,因此肩痛是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的最常见主要症状。Wülker等[8]提出了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的5项诊断标准,认为满足其中3项即可明确诊断:①肩峰前外缘压痛;②上肢外展时疼痛弧征阳性;③与被动活动时相比,肩关节主动活动时的疼痛明显;④Neer撞击试验结果为阳性;⑤肩峰骨赘、肩袖部分或全层撕裂。此外,B超、X光或磁共振成像检查可帮助明确病因,以便尽早对症治疗。
2 本体感觉及其反馈机制与肩关节功能性不稳、撞击损伤的关系
本体感觉主要通过分布于关节囊、韧带、肌腱、肌肉、皮肤、关节软骨和其他一些关节内结构中的力学感受器以及游离神经末梢实现对躯体空间位置、姿势、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向等感觉的传导,是关节运动觉和位置觉的一种特殊感觉形式,主要包括[9]:①关节位置的静态感知能力和关节运动的动态(对关节运动或加速度)感知能力,主要反映了本体感觉的传入活动能力;②反射回应和肌张力调节回路的传出,这是本体感觉传出活动的能力反映。
运动中,肌肉、肌腱、韧带等组织的长度和张力的改变会引起组织本体感觉感受器(如高尔基小体、环层小体等)的兴奋,传入中枢提供关节的运动位置和组织形变信息,并与来自视觉、前庭感受器的信号在中枢进行整合,通过反射性神经―肌肉反馈机制正确判断肢体的空间位置并对运动进行快速调节,由中枢发出传出运动反应(神经肌肉控制),以保持适当的肌张力、协调拮抗肌和协同肌的舒缩,从而使机体运动对环境的改变产生及时和恰当的反应[10],因此运动的协调状态与关节的功能性稳定维持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神经―肌肉反馈可分为由低级到高级的3个运动控制水平:脊髓反射、脑干活动和认知处理。在关节被置于施加力学负荷的条件下,反射性肌肉稳定性通过脊髓反射受到刺激[11];脑干活动主要接受关节力学感受器、前庭中心和视觉信息的传入,保持姿势和身体的平衡;认知处理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最高水平(运动皮层、基底神经节、小脑),可按照中枢命令产生随意运动并进行重复,这种身置和运动的认知能力可使身体在没有连续意识的支配下完成不同的运动。
肩关节的功能性稳定受静力性和动力性限制结构的约束,肩关节周围组织与本体感觉系统的交互作用对维持关节的精确运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对“游泳肩”患者,内旋位划水周期容易引起肩胛下肌、冈下肌和小圆肌等疲劳,加重肩袖肌群负担,使肩袖、肱骨和肩胛骨的肌力平衡失稳,同时盂肱关节前向松弛和肩胛骨等周围组织的稳定性降低,造成肱骨头前上向移位而易发生反复撞击,导致肩关节本体感受性下降,最终影响运动成绩及表现[12-13]。
本体感觉信息传入后形成的神经―肌肉反馈机制对维持关节的功能性稳定十分重要。已有研究报告,肩关节不稳患者往往同时存在本体感觉的缺失[14-15]。Gross等[16]的研究证实,关节本体感觉冲动传入的降低会导致反射性的关节不稳和姿势反射能力的降低,大大增加关节撞击损伤的可能性。本体感觉反馈机制减退导致的关节功能性不稳可引起关节的微观损伤和再损伤,由此进一步加重本体感觉功能障碍,从而影响关节的稳定性、灵活性和控制能力,并会增加再撞击损伤的易感性,形成肩关节失稳、撞击和损伤的恶性循环。
3 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常规康复治疗及训练方法
对肩关节撞击综合征,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因、肩袖的撕裂程度、骨性异常和肩关节运动水平等因素[17]制定正确的常规保守或手术治疗方案,在发病早期根据患者的职业、症状严重程度和运动水平等情况首先给予保守治疗并至少持续3个月、通常半年左右。
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的保守治疗需在肩关节休息的前提下进行,常以口服或局部外用消炎镇痛药物缓解疼痛,但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时需注意其副作用。中医推拿、针灸等治疗也有一定的疗效。物理治疗方法有高频电疗、超声波治疗、半导体激光照射治疗等,安全性好且能促进炎症、水肿消退,临床上多选用超短波、超声波等治疗。超声波作用于人体组织具有明显的机械、温热和理化效应,小剂量时有镇痛、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刺激结缔组织增生等作用,中剂量时有软化瘢痕、松解粘连、解除肌肉痉挛等作用。超声波对药物耦合剂透过皮肤或黏膜而被吸收也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当使用双氯芬酸钠乳胶剂作为超声波治疗的耦合剂时,既可消炎镇痛,又能加强超声波的治疗效果。此外,对肩峰下间隙注射糖皮质激素能在短期内有效缓解疼痛和增加肩关节的活动度,但临床上一般不主张用于年轻运动员,以避免因局部组织代谢改变而导致患者在进行爆发力运动时发生肌腱断裂。
肌力训练是肩关节撞击综合征保守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肌力训练重建肩部肌肉力量的平衡对维持肩关节的正常解剖位置、改善肩关节动力性失稳具有重要作用。Morrison等[18]认为,通过肌力训练可加强肱骨压抑肌力(冈下肌、肩胛下肌、小圆肌),将肱骨头压低数毫米,同时可增加肩袖与肩峰下缘的间隙,从而防止肩关节撞击损伤的发生。
目前,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虽然常规保守治疗、包括外用或内服药物以及康复训练和传统理疗等都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肩关节疼痛和改善肩关节功能,但单一治疗的效不明显,联合治疗的疗效也不令人满意,联合治疗的应用仍需得到更多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Morrison等[19]的研究显示,616例肩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经接受保守治疗(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并进行肌肉等长、等张收缩锻炼)27个月,结果疗效满意率为67%;另有172例(28%)患者因保守治疗疗效较差而随后接受了手术治疗,术后疗效明显。因此,临床上对经严格的保守治疗仍无法减轻疼痛的Ⅱ、Ⅲ期肩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可考虑施行手术治疗,其中微创的关节镜下肩峰下间隙减压术是目前较常采用的手术治疗方法,其以去除撞击因素为目的,为肩袖创造较大空间,从而增加肱骨头在肩峰下间隙中的活动度,减轻上臂上举疼痛。不过,对关节镜下肩峰下间隙减压术治疗的疗效,目前还存在一定的争议[20]。
4 肩关节本体感觉康复训练方法
对肩关节本体感觉的研究为肩关节撞击综合征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本体感觉康复训练重建肩关节本体感觉对提高肩关节稳定性、改善肩关节功能等可能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本体感觉康复训练具有改善关节稳定性的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可[21-25]。许多学者认为,本体感觉康复训练可改善肩关节功能性不稳患者的神经肌肉控制能力[21-26]。Lephart等[27]的研究显示,在对关节损伤的康复治疗中,本体感觉的尽早重建对促进关节稳定性和关节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可能是神经―肌肉反馈机制部分、甚至完全恢复的重要保障。
本体感觉的重建以结合3个运动控制水平恢复的康复训练进行,使运动功能水平,包括关节位置觉和运动觉、关节动力性稳定、反射性神经肌肉控制、功能性特殊活动等得以恢复。Lephart等[28]认为,结合3种运动控制水平恢复的康复训练必须以刺激关节和肌肉感受器为目标,循序渐进地增加训练难度,以鼓励最大刺激传入各中枢水平,从而恢复关节感觉意识、重建神经―肌肉反射性稳定并阻止运动损伤的再发生,最大程度地恢复本体感觉和神经肌肉控制能力。
Kennedy等[29]J为,脊髓水平的运动控制主要表现在关节受到异常应力时会反射性地提高关节的稳定性。Tyldesley等[30]认为,反射性关节稳定性的刺激重点在于关节位置突然改变时的训练,以促进神经肌肉的反射性控制;同时,可通过睁眼和闭眼条件下的平衡和姿势训练或从有意识到无意识的最大限刺激关节位置运动来实现脑干水平的运动功能训练,特别是关节活动范围终末时的训练。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PNF)是对躯置觉和运动觉的认知水平训练方法,其通过重复运动并使之贮存为中枢指令,从而提高在没有连续意识参考下重复完成同一运动的功能水平。
目前,关节本体感觉康复训练已有效地用于运动员损伤预防和康复治疗[22-24,31-32],其中使用较多的本体感觉重建手段主要包括――
1)使用关节护具[33] 使用关节护具增强关节本体感觉功能被认为是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法[34]。Perlau等[35]评估了弹性绷带对54例22 ~ 40岁的无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症状者的作用,结果证实使用弹性绷带可使本体感觉提高25%;当肩关节活动度减退超过5%时,使用弹性绷带可使本体感觉提高66%。
2)肌力训练[33] 一些研究显示,大部分本体感觉的恢复需进行特殊的肌力训练,正常的肩部肌肉力量的平衡不仅对维持关节动力性稳定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可增强关节周围软组织的韧性和关节面软骨细胞对机械应力的敏感性,提高本体感受器的易感性[36]。临床上常用的肌力训练方法有等张练习、开链运动、闭链运动和增强式训练。不过,以往的肌力训练主要着重于维持关节活动度和增强肌肉力量,因此只能部分恢复本体感觉。
3)PNF[33] PNF主要利用运动觉、姿势觉和视觉刺激等,通过肌肉牵张、关节牵引和挤压等刺激本体感受器,改善神经肌肉反应,进而诱发易化弱肌群的反复收缩,提高运动控制能力,增加关节稳定性。研究发现,PNF是提高关节活动度及力量的有效方法[37],通过动员肩胛下肌等关节软组织可明显改善肩关节外展、外旋以及上举、过头运动等时的功能障碍[38]。刘晓林等[39]的研究显示,联合PNF进行N绳肌快速收缩的功能性训练可明显提高膝骨关节炎患者关节的本体感觉。
4)其他康复训练方法[33]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通过逐渐加大电流强度使肌肉收缩,促进中枢传入大量的本体运动和皮肤感觉信息,帮助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平衡功能训练包括负重训练等[40],主要通过单腿站立位的静、动态平衡功能训练达到康复治疗的目的。
此外,如何在康复治疗的早期即实现本体感觉的恢复是临床康复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McKeon等[41]完成的一项系统回顾性分析显示,进行预防性的本体感觉训练可有效减少习惯性关节损伤,而在急性关节损伤恢复期进行6周持续性的本体感觉训练可在随后1年内有效降低关节再损伤的发生率。Wester等[42]和Holme等[43]通过研究还发现,本体感觉训练具有一定的累积效应,随着训练时间的延长,其改善关节稳定性的作用会愈加显著。基于本体感觉训练具有促进关节稳定性和关节整体功能恢复的肯定作用,因此可以且应该将其贯彻于以关节不稳为主要发病原因的肩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治疗过程的始终,对肩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可起到三级预防作用。
参考文献
[1] Neer CS 2nd. Anterior acromioplasty for the chronic impingement syndrome in the shoulder: a preliminary report[J]. J Bone Joint Surg Am, 1972, 54(1): 41-50.
[2] Neer CS 2nd. Impingement lesions [J]. Clin Orthop Relat Res, 1983(173): 70-77.
[3] Stocker D, Pink M, Jobe FW. Comparison of shoulder injury in collegiate- and master’s-level swimmers [J]. Clin J Sport Med, 1995, 5(1): 4-8.
[4] Pujadas GM. Coraco-acromial ligament symdrome.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 [J]. J Bone Joint Surg, 1970, 52-A: 1261-1262.
[5] 张芳. 肩部撞击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和影像学表现[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8, 24(6): 823-825.
[6] Bigliani LU, Levine WN. Current concepts review. Subacromial impingment syndrome [J]. J Bone Joint Surg Am, 1997, 79(12): 1854-1868.
[7] Ludewig PM, Cook TM. Translations of the humerus in persons with shoulder impingement symptoms [J]. 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 2002, 32(6): 248-259.
[8] Wülker N, Mansat M, Fu FH. Shoulder surgery: an illustrated textbook [M]. London: Martin Dunitz Publishers Ltd., 2001: 66-73.
[9] Collier MB, McAuley JP, Szuszczewicz ES, et al. Proprioceptive deficits are comparable before unicondylar and total knee arthroplasties, but greater in the more symptomatic knee of the patient [J]. 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4(423): 138-143.
[10] Krogsgaard MR, Dyhre-Poulsen P, Fischer-Rasmussen T. Cruciate ligament reflexes [J]. J Electromyogr Kinesiol, 2002, 12(3): 177-182.
[11] Guanche C, Knatt T, Solomonow M, et al. The synergistic action of the capsule and the shoulder muscle [J]. Am J Sport Med, 1995, 23(3): 301-306.
[12] Pieper HG, Quack G, Krahl H. Impingement of the rotator cuff in athletes caused by instability of the shoulder joint [J]. 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 1993, 1(2): 97-99.
[13] Bak K. Nontraumatic glenohumeral instability and coracoacromial impingement in swimmers [J]. Scand J Med Sci Sports, 1996, 6(3): 132-144.
[14] Jerosch J, Steinbeck J, Clahsen H, et al. Function of the glenohumeral ligaments in active stabilization of the shoulder joint [J]. 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 1993, 1(3-4): 152-158.
[15] Forwell LA, Carnahan H. Proprioception during manual aiming in individuals with shoulder instability and controls[J]. 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 1996, 23(2): 111-119.
[16] Gross MT. Effects of recurrent lateral ankle sprains on active and passive judgement of joint position [J]. Phys Ther, 1987, 67(10): 1505-1509.
[17] Husby T, Haugstvedt JR, Brandt M, et al. Open versus arthroscopic subacromial decompression: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of 34 patients followed for 8 years [J]. Acta Orthop Scand, 2003, 74(4): 408-414.
[18] Morrison DS, Greenbaum BS, Einborn A. Shoulder impingement [J]. Orthop Clin North Am, 2000, 31(2): 285-293.
[19] Morrison DS, Frogameni AD, Woodworth P. Non-operative treatment of 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 [J]. J Bone Joint Surg Am, 1997, 79(5): 732-737.
[20] Budoff JE, Nirschl RP, Guidi EJ, et al. Débridement of partialthickness tears of the rotator cuff without acromioplasty. Long-term follow-up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J Bone Joint Surg Am, 1998, 80(5): 733-748.
[21] Lephart SM, Perrin DH, Fu FH,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ected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al capacity in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insufficient athlete [J]. 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 1992, 16(4): 174-181.
[22] 周敬杰, 明, 张秀芳, 等. 本体感觉功能训练对粘连性肩关节囊炎关节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J]. 中国康复, 2015, 30(5): 372-373.
[23] 刘金权, 黄崇侠, 朱伟亮, 等. 原发性冻结肩关节镜下关节囊松解术后康复训练[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 28(8): 1116-1117.
[24] 汤从智, 夏扬, 马明, 等. 本体感觉训练对肩袖损伤关节镜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35(3): 407-410.
[25] 周游飞, 王德强, 薄智慧, 等. 脑卒中后肩关节本体感觉障碍的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6, 31(7): 805-808.
[26] Wilk KE, Meister K, Andrews JR. Current concepts in the rehabilitation of the overhead throwing athlete [J]. Am J Sports Med, 2002, 30(1): 136-151.
[27] Lephart SM, Henry TJ. The physiological basis for open and closed kinetic chain rehabilitation for the upper extremity [J]. J Sport Rehab, 1996, 5(1): 71-87.
[28] Lephart SM, Henry TJ. Functional rehabilitation for the upper and lower extremity [J]. Orthop Clin North Am, 1995, 26(3): 579-592.
[29] Kennedy JC, Alexander IJ, Hayes KC. Nerve supply of the human knee and its functional importance [J]. Am J Sports Med, 1982, 10(6): 329-335.
[30] Tyldesley B, Grieve JI. Muscles, nerves, and movement: kinesiology in daily living [M]. Oxford: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1989: 268-284.
[31] Lephart SM, Pincivero DM, Giraldo JL, et al. The role of proprioception in the manage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athletic injuries [J]. Am J Sports Med, 1997, 25(1): 130-137.
[32] Mandelbaum BR, Silvers HJ, Watanabe DS, et al. Effectiveness of a neuromuscular and proprioceptive training program in preventing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ies in female athletes: 2-year follow-up [J]. Am J Sports Med, 2005, 33(7): 1003-1010.
[33] 姜挠瘢 李骥耀, 张鹏, 等. 本体感觉训练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研究进展[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3, 32(7): 637-645.
[34] Birmingham TB, Kramer JF, Kirkley A, et al. Knee bracing for medial compartment osteoarthritis: effects on proprioception and postural control [J]. Rheumatology(Oxford), 2001, 40(3): 285-289.
[35] Perlau R, Frank C, Fick G. The affect of elastic bandages on human knee proprioception in the uninjured population [J]. Am J Sports Med, 1995, 23(2): 251-255.
[36] 江海燕, 于法景. 膝关节常见运动创伤术后康复方案――总论(下)[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2, 21(5): 527-532.
[37] Rees SS, Murphy AJ, Watsford ML, et al. Effects of 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stretching on stiffness and force-produc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kle in active women [J]. J Strength Cond Res, 2007, 21(2): 572-577.
[38] Godges JJ, Mattson-Bell M, Thorpe D, et al. The immediate effects of soft tissue mobilization with 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on glenohumeral external rotation and overhead reach [J]. 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 2003, 33(12): 713-718.
[39] 刘晓林, 李建华, 陈健尔. 老年性退行性膝关节炎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重建[J]. 浙江实用医学, 2002, 7(3): 144, 150.
[40] Diracoglu D, Aydin R, Baskent A, et al. Effects of kinesthesia and balance exercises in knee osteoarthritis[J]. J Clin Rheumatol, 2005, 11(6): 303-310.
[41] McKeon PO, Hertel J. Systematic review of postural control and lateral ankle instability, part II: is balance training clinically effective? [J]. J Athl Train, 2008, 43(3): 305-315.
[关键词]脑出血锥颅碎吸溶解引流术;早期康复;运动功能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2-0080-01
随着脑出血锥颅碎吸溶解引流术技术的普及,脑出血患者存活率明显提高,但致残率仍居高不下,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对降低脑出血锥颅碎吸溶解引流术后患者的致残率,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家庭和社会负担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们根据康复训练介入的时间不同对32例脑出血锥颅碎吸溶解引流术后患者进行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对照性研究,以探讨早期康复治疗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7年6月~2009年3月我科住院的脑出血锥颅碎吸溶解引流术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32例,均经头颅CT证实为脑出血并达到脑出血锥颅碎吸溶解引流术标准,行锥颅碎吸溶解引流术,均为首次发病,病灶位于单侧大脑半球,出血量30~50ml,存在中重度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排除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32例患者分为两组,早期组16例,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59岁;病程7~14d。对照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平均年龄60岁;病程3~6月。
1.2 方法:两组均根据病情给予必要的内科支持治疗,管理血压,脑保护治疗,治疗过程中配合心理护理,调动患者主动参与康复训练的积极性。①早期组:患者脑出血发病24h内行锥颅碎吸溶解引流术治疗,配合降颅压,脑保护等常规药物治疗后,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无意识障碍及明显精神症状,7~14d即转入康复科实施系统的康复干预,依次分阶段进行功能康复训练。急性期卧床时良肢位保持,各关节的被动活动,从简单屈伸开始,从大关节到小关节,幅度由小到大,健侧肢体同时协调配合训练[1]。每次10min,电动直立床每次10min,1次/日;逐渐增加主动运动,更换训练,利用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作屈伸,内外旋及桥式运动等,每次20min,2次/日。恢复期根据患者康复评定结果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制定下一步训练方案,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坐位平衡,站立平衡,步行训练,及ADL训练。训练方法参照Bobath、Brunnstrom、PNF等技术具体操作,训练程序,下肢按无支撑坐位训练-床上躯干肌训练-床边起坐训练-站位训练-步行训练的程序进行。上肢按肩-肘-前臂-腕-掌指关节功能训练的程序进行[2],每次30min,2次/日。②对照组于术后3-6月才开始系统的康复干预,其训练内容根据患者肢体功能情况制定包括主被动关节活动,转移,坐站平衡训练,步行训练及ADL训练,对肌肉萎缩患者使用低频电刺激,智能康复训练器做主动或被动训练性活动,对痉挛患者使用反射抑制肢位和持续性牵伸手法等。
1.3 评定指标:2组分别于康复训练前及康复训练3个月时采用Fuge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法[3]评定肢体功能,Barthel指数评定ADL。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s)采用表示,t检验及χ2检验,显著性水平为P
2 结果
康复训练前FMA评分对照组明显高于早期组,ADL评分相近,康复训练3月后,FMA评分和ADL评分2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2组间比较,早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3 讨论
目前对于早期康复的时间界定是指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h即可开始[5],应无昏迷,对疼痛和不适有反应,无明显精神症状,能配合康复训练。并不一定要求患者有良好的交流能力。
【摘要】目的 探讨两种乳腺癌术后康复训练操的效果对比。方法 将120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术后3天患者运用改进式有氧康复操进行功能训练;该康复操功能训练共6个阶段,第1阶段主要是锻炼指关节,腕关节及头部的运动;第2阶段主要为前臂的运动;第3阶段主要是肘关节的运动;第4阶段主要是肩关节的运动;第5阶段主要是腋窝伸展运动;第6阶段主要是手臂及胸部的运动。对照组予传统康复操。对比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接受效果。结果 改进式乳腺癌术后康复有氧操能有效的改进患者术后患肢功能恢复,令患者得到满意效果。结论 改进式的全身有氧康复操综合了康复医院学、生理力学、心身医学的理念和安全规范的特点,具有传统方法所无法比的优越性。
【关键词】乳腺癌;康复操;患肢功能;对比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每年有上升势态。已升至成为威胁女性健康的第一肿瘤。行乳腺癌手术治疗时,需要切断或切除与肩关节、肩胛骨运动相关的肌肉及营养血管和神经,往往造成上肢某种程度的运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1]。2010年3月我科建立了乳腺癌术后康复训练活动室,为乳腺癌术后功能康复提供了很好的锻炼场所。该活动室内设有乳腺癌术后康复训练操、肩梯、肩关节回旋训练器以及滑轮吊环设施。在医护人员的专业指导下,乳腺癌患者患肢功能康复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科2010年3月到2011年3月期间病理确诊为乳腺癌,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纳入实验的病例共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年龄为23~71岁,平均47.55岁;对照组年龄为28~69岁,平均46.7岁;跟踪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患肢功能恢复情况作比较。两组年龄、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康复训练操方法 对照组使用乳腺癌术后传统康复操,具体参考文献[2]方法。实验组则是在传统康复操的基础上增添了全身有氧运动。以真人DVD示范,每一节动作为4个8拍,配合上轻松的音乐,即增添了患者的兴趣,又简单易学。
1.2.1.1 第一阶段(1-3节):为术后第3天患者能够下床活动的训练内容。第一节:指关节运动;第二节:腕关节上下运动;第三节:腕关节内外运动。
1.2.1.2 第二阶段(4-5节):为术后3-5天的患者增加的训练内容。第四节:触耳运动;第五节:触肩运动。
1.2.1.3 第三阶段(6节):为术后5-7天的患者增加的训练内容。第六节:抬肘运动。
1.2.1.4 第四阶段(7-9节):为术后7-9天的患者增加的训练内容。第七节:肩部上下运动;第八节:肩部内外运动;第九节:画圈运动。
1.2.1.5 第五阶段(10 11节):为术后10-11天的患者增加的训练内容。第十节:伸展运动;第十一节:过头触耳运动
1.2.1.6 第六阶段(12-14节):为术后12-14天的患者增加的训练内容。第十二节:滑轮运动;第十三节:划船扩胸运动;第十四节::整理运动。
1.2.1.7 患者7-9天可进行肩梯训练,以手指爬梯式提高肩关节的活动,减轻疼痛。
1.2.1.8 患者拆线以后可进行滑轮吊环训练,提高肩关节活动,增加关节牵引肌力的训练。
1.2.1.9 伤口愈合良好可进行肩关节回旋训练器的锻炼,改善肩关节活动范围的回旋功能。
1.3 评价指标 观察患者术后4周患肢功能,包括:患肢穿衣、进食、梳头、洗脸、高处取物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应用PSS10.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采用X2检验。
2 结 果
实验组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接受效果上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见表1。
3 讨 论
乳腺癌术后有氧操是针对患者术后上肢功能主要影响因素及康复特点编排的,能够促进,胸部,患肢血液循环,恢复患肢功能,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机体胜利功能的效果。功能操与有氧操相结合能够被患者所认可,这源于呼吸运动的增加促使身心放松,遵循了有氧运动的健身价值,综合了康复医院学、生理力学、心身医学的理念和安全规范的特点,具有传统方法所无法比的优越性[3]。
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的受限,化疗间歇期回到家中,日常生活多半依赖家属的协助。由于家属缺乏相关知识,往往会延误患肢的最佳锻炼时机。为了不影响其功能锻炼进程,这款有氧康复操DVD可以方便患者带回家继续锻炼。
有氧康复操能通过增加机体的氧利用量,消耗多余脂肪,减少雌激素的生成,从而达到改善免疫系统功能,调节抑郁情绪,通畅大便等功能[4]。在本研究中,患者通过进行有氧运动康复的操的锻炼,能够调节术后自卑的情绪,有效的促进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笔者观察到,在进行有氧运动康复操的过程中,很多家属主动要求加入,并与护士共同探讨问题,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医院与社会双方面对乳腺癌患者的支持,有助于降低患者术后上肢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乳腺癌术后有氧运动康复操是传统乳腺癌患者功能锻炼方法的改进,突破了传统康复操的缺陷,内容安排合理,操作简单,对乳腺患者树立自信,尽快恢复家庭角色,从而提高了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葛永勤,张小建.功能锻炼操作流程设计和在乳腺癌术后种的应用[J].当代护士,2005,10(6):45-46.
[2] 宗智敏,阳世伟,李戎,等.乳腺癌术后康复操的设计及临床应用[J].现代护理,2006,12(4):387-388。
[3] 邱琼,成沛玉,彭翠娥,等.有氧健肢训练在乳腺癌术后功能恢复中的应用[J].现代护理,2007,13(22):2066-2068.
[4] 金然,刘晓溪,刘洁,薛萍.两种乳腺癌术后康复操的效果对比。武警医学,2010,2(21):156-157.
作者单位:430022 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
(上接第366页)
患者易于接受,且脂肪肝在超声图像上有较独特的表现,超声检查现已作为脂肪肝的首选诊断方法[1]。本组主要根据B超检查结果,结合血脂、血糖和体格检查而明确诊断。
3 脂肪肝的易患因素
过量脂肪尤其是甘油三酯在肝细胞内过度沉积引起脂肪肝,具体易患因素大致分以下几点。
①长期嗜酒及酗酒者,由于酒精对肝细胞及其功能的损害,使肝内脂肪酸堆积,造成酒精性脂肪肝,其病理程度与饮酒(尤其是烈性白酒)总量成正相关。②肥胖者血液中含有大量的游离脂肪酸,源源不断地送往肝脏,一旦超过了运转代偿能力,便会引起肝脏脂肪的堆积,而造成肥胖性脂肪肝。③营养过剩者尤其是偏食荤菜、甜食者,过食的高脂和高糖食物,使肝脏负担增加,干扰了脂肪代谢,使机体平衡状态发生紊乱。
4 结果
在年轻时,男性脂肪肝的患病率为11.66%,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呈线性正相关。女性在30岁以下脂肪肝患病率为3.04%,最小者为23岁,31~45岁患病率为5.94%,女性脂肪肝患病率也与年龄呈线性正相关。并发现男女各组发病率均与年龄呈线性上升,P<0.02,男性发病年龄显著提前,与女性组差异显著,P<0.01,46岁以后无明显差异,P<0.05。
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总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经接近或超过许多发达国家,其最主要原因是由“三高”患病率大幅度升高所致,因此应该综合控制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尤其对高危人群更应强化防治,而脂肪肝与这些危险因素密切相关,且调查证明,脂肪肝的发生与血脂、血糖的增高成正相关[2]。我们根据不同年龄的人群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案,通过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讲座,例如保持平衡心态、坚持有氧运动,戒酒、降低体重、合理膳食,限制高脂肪食物的摄入,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通过对运城供电分公司干部、职工脂肪肝的现状调查,为体高职工的整体健康水平,对我们实施具体干预方案并应用于临床实践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贾春梅,康春松,刘素香.均匀性脂肪肝的超声组织定征研究.中国超声医学.2002,第18卷,第12期.941
关键词:肩关节功能;内固定术后;肱骨近端骨折;康复治疗
肱骨近端骨折在临床当中是一种常见疾病,当中有大约18%为移位骨折[1],必须要采取内固定临床手术治疗。但是目前对于这种疾病只是对临床治疗非常关注,可是对手术以后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恢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根据这一情况,本文笔者抽取近年来在我院收治的肱骨近端骨折采用内固定手术以后的患者60例,对其采取合理、有效的处理措施,并取得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近年来在我院收治的120例患有肱骨近端骨折采用内固定手术以后的患者,当中男性患者75例,女性患者45例。年龄在28~75岁,平均年龄为54.2岁。骨折类型包括有2部分骨折、3部分骨折、4部分骨折,它们依次为57例、36例、27例。两组的年龄,疾病情况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对患者实施常规临床治疗方法,其中包括有止痛药物、抗生素,对患有骨质疏松的患者采取抗骨质疏松进行治疗。
1.2.2实验组治疗方法 实验组对患者实施康复治疗,其中包括有以下几点;手术以后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耐心对患者讲解康复治疗的方法、目的,同时向患者接受相关成功案例,使患者不良心理问题消除,使患者依从性提高。同时根据病情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系统的康复治疗措施。
1.2.2.1被动功能锻炼 患者在内固定手术以后7d以内进行被动功能锻炼,要注意必须要在患者能够承受的范围。首先在颈腕吊带之下采取上肢体呈现钟摆形状的锻炼,并缓慢采取上肢外旋功能锻炼。21d以内进行X线检查,在保证骨折稳定的前提之下,有医务人员协助患者实施前驱,还有就是对外旋功能锻炼给予增强,同时还要对肌肉收缩功能进行适当锻炼。这一个阶段治疗时间在30min/次[2],进行2~3次/d,一共为28d,同时在这个阶段可以根据病情的实际情况采取肌肉松弛剂以及止痛药物。
1.2.2.2主动功能锻炼 在上述功能锻炼的基础之上采取增强康复干预锻炼。患者治愈出院以后,2次/w回到医院进行康复训练,临床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康复训练方案。通过X线检查以后,通常在有骨折愈合现象以后加强主动功能锻炼,刚开始是对上肢肌肉力量给予锻炼,其中有对肩袖和三角肌肉进行锻炼,患者采取仰卧,肩关节要进行前屈,但是要使上肢重力明显降低,以便于前屈功能训练,然后缓慢采取坐位实施主动前屈训练。最后协助患者在病床采取双手抱头动作,使上肢向外能够充分伸展,之后患者可以逐渐采取站立下实施锻炼。这个阶段要进行2次/w,患者熟练以后可以回到家中进行锻炼,2~3次/d,30min/次。
2 结果
2.1两组Neer评分结果之间对比 经过临床治疗以后,实验组Neer评分为(87.2±5.3)分,对照组Neer评分(82.1±7.2)分,临床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Nee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2.2两组优良率之间对比 经过临床治疗以后,实验组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目前,肱骨近端骨折主要采取内固定手术治疗,可以对骨折附近组织损伤明显降低,使骨折内固定具有稳定性,使肩关节功能得到稳定、患者对手术以后肩关节功能满意度对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效果起到一定的影响。根据相关临床报道表明,固定以后,疏松结缔组织会出现致密结缔组织,长时间制动还会造成静脉回流不通畅,并出现纤维粘连,之后加上病原菌扩散,使局部血液和淋巴回流造成一定的障碍,进而引发疼痛等相关临床症状[3],因此,采用系统的康复治疗,对病情的恢复以及预后起到关键的作用。在进行康复治疗时由临床医师和护士进行,动作要轻柔、缓慢,使肌肉痉挛和疼痛发生率明显降低,以免引起其他并发症,在康复治疗的最后阶段,应该督促患者采取强化训练,并每天次数要增多,可以使肩关节功能迅速恢复。
总而言之,对肱骨近端骨折固定手术以后采用康复治疗,可以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使骨折早日愈合,在临床当中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石恩东,张凯,林永杰,等.康复治疗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肩关节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1):59.
【关键词】钢板内固定;锁骨骨折;手术室护理
临床上传统治疗锁骨骨折患者主要运用保守疗法,但锁骨特殊位置不易固定,且固定后易发生骨折移位现象,进而导致出现愈合畸形或者骨折不愈合,严重影响肩关节的活动功能。目前,临床治疗主要运用钢板内固定,效果较好,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1]。笔者对我院收治的77例锁骨骨折患者在采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同时给予精心护理,取得较好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8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7例锁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8例,女9例,年龄13~76岁,平均年龄(39.2±4.3)岁20例左侧锁骨骨折,17例右侧锁骨骨折;25例车祸伤,10例摔伤,2例坠落伤;15例粉碎性骨折,22例横行及短斜行骨折;骨折至手术治疗时间为0.5h~7d。
1.2 方法
1.2.1 手术治疗方法
术前,取患者垫肩仰卧位,使其头部偏向对侧,根据患者情况对其给予全身麻醉或者臂丛麻醉,对锁骨骨折切开并解剖复位,给予钢板内固定术和钻孔螺钉固定;术后,使用绷带悬吊患肢于胸前一个月,术后三天,指导患者主动锻炼侧肩关节主动功能;术后一个月,指导患者进行负荷功能锻炼。
1.2.2 手术室护理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给予手术室护理,主要包括,包括术前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中护理配合、术后护理、饮食指导、康复训练以及出院指导等。
2 结果
本组研究的37例锁骨骨折患者,经过实施有效的手术室护理对策后,所有患者骨折均痊愈,无一例患者出现手术切口感染、骨不愈合以及延迟愈合等术后并发症,且无一例患者发生内固定钢板松动、脱落以及断开等,所有患者的肩关节功能均得到良好恢复。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为1~3个月,平均愈合时间为(1.6±0.3)个月。
3 讨论
锁骨主要呈S形处于胸骨柄和肩峰之间,连接上肢和躯干的骨性支架。由于其距离体表位置比较浅,易受到外伤因素导致骨折。在全身骨折中,锁骨骨折约占5%~10%,主要发病人群为儿童和青少年。为有效提高手术治疗有效率,增强治疗效果,需要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手术室护理对策。
3.1 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患者受到突然意外事故导致发生锁骨骨折,心理情绪较低落,且患者伴有受伤部位疼痛感和肢体功能受限的情况;另外,由于患者担心手术治疗结果,担心术后发生功能障碍,易产生焦虑、紧张、恐惧心理,进而给手术治疗效果和预后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因此,要求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对其讲解手术治疗的重要性、目的、意义、手术注意事项以及预后等情况,并使患者认识到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优点,提高患者积极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师治疗。
(2)术前准备
术前对患者进行血生化、三大常规、传染四项、凝血功能、血糖、血型、血电解质、血脂、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以及肾功能等检查,对患者的手术耐受力进行评估,排除手术禁忌症的患者;另外,做好皮肤准备,主要包括清洁皮肤、术野备皮等,注意避免损伤患者皮肤[2]。
3.2 术中配合
术中护理人员要严密配合医生进行手术,严格在无菌环境下操作,确保及时、准确的将手术器械递送给医师;另外,护理人员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师处理。
3.3 术后护理
(1)监测生命体征
术后患者回到病房后对其血氧饱和度和心电进行监测,持续吸氧,定时检查、记录患者的脉搏、血压、呼吸等指标;另外,由于锁骨骨折手术部位接近肺尖部,进行护理时注意严密观察呼吸情况。
(2)护理
对患者进行护理时,要注意使患肢处于利于促进骨折恢复的部位。取仰卧位时,要去枕仰卧,在患者肩胛位置铺垫枕头,使患者两肩后伸;站立位或者半卧位时,使用绷带悬吊患肢于胸前,高于心脏位置。护理能够使患肢保持较好姿势,并缓解疼痛,促进静脉回流,促进骨折快速愈合。
(3)饮食指导
术后六小时患者以少量全流饮食为主,术后一天患者饮食易消化食物,多吃蛋、水果、蔬菜以及豆制品等食物,提高机体免疫力,保持营养丰富,促进骨折快速愈合。
(4)功能康复锻炼
术后嘱咐患者早期下床锻炼,术后一天指导患者进行手指轻微屈伸、腕关节、肘关节以及前臂等锻炼;术后5天指导患者进行肩关节锻炼;术后两周指导患者进行肘关节和肩关节的内收、前屈、内旋以及外展等锻炼[3]。
综上所述,对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的锁骨骨折患者给予精心、有效的手术室护理对策,能够缓解患者痛苦,增强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参考文献:
[1]陈凤琴.锁骨骨折钩钢板内固定稳定性观察及护理干预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02):118-119
【关键词】 肱骨骨折; 近 端; 骨折固定术
中青年肱骨近端粉碎骨折往往由于大的外伤及剪力所致,常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肩袖损伤和关节囊撕裂,因移位明显及不宜一期行人工关节置换,故多主张行钢板内固定治疗[1~3],本科自2004年6月至2006年9月采用手术治疗31例,疗效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31例,男性28例,女性3例。年龄24~43岁,平均28.6岁。致伤原因:车祸伤 20例,高处坠伤6 例,滑倒摔伤 3例,摩托车伤2例。按NEER分类[4]:三部分骨折14例,四部分骨折17例,不包括外展嵌插型Neer四部分骨折。其中伴有肱骨头脱位9例,伴有臂从神经外侧束损伤1例,伴桡神经损伤2例。
1.2 手术方法:手术在臂丛麻醉下进行。患者取平卧位,患肩略垫高,采用标准的肩关节前内侧入路。切开皮肤,分开三角肌和胸大肌间隙,保护头静脉,保存三角肌止点。在三角肌内侧缘分离头静脉并向内侧牵开,三角肌拉向外侧,必要时(肱骨头有骨折)作三角肌锁骨前缘切开,增加手术暴露。在骨膜外暴露骨折端,彻底清除关节内血肿,确认肱二头肌腱长头和大小结节及结节间沟,显露肱骨头颈骨折形状,利用这些骨性标志直视下进行骨折复位,恢复肱骨近端骨折解剖对位,利用肱骨内外旋来观察复位情况及关节囊完整与否,用短克氏针临时固定,摄X线片示骨折端对位满意后采用钢板固定,拔出临时内固定的克氏针。 如有肱骨头颈处骨缺损,则估计骨质缺损空腔大小后行自体骼骨或人工骨植骨,本组骨缺损应用自体髂骨移植16例,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15例。本组应用T型钢板8例,三叶草钢板10例,AO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us plate LPHP)13例。
1.3 术后功能锻炼:术后三角巾颈腕悬吊。术后d1即开始进行肩关节前屈和外旋被动功能锻炼,术后10d做钟摆式锻炼,术后2周开始加大活动量,术后3周增加被动内收、内旋锻炼,6周后线片证实有骨痂出现,即可行外展和上举主动功能锻炼,约8周后肩关节功能大部分恢复。
2 结果
31例病例均获随访,时间15~26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6~12周,平均8周。无骨折不愈合,肱骨头部分吸收3例。按照Constant评分标准[5],功能优20例,良8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90.32%。
3 讨论
肱骨近端骨折是指肱骨外科颈以远1~2cm至肱骨头关节面之间的骨折,包括肱骨头、大结节、小结节、肱骨干近端等结构的骨折,以中老年多见,其发生率约占全身骨折的4%~5%[6]。在受伤机制方面,中青年患者肱骨近端粉碎骨折多由直接暴力引起,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多由间接暴力所致。近年来,随着经济和交通的发展,遭受高能量创伤的中青年患者逐渐增多,越来越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3.1 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 中青年肱骨近端粉碎骨折主要包括Neer骨折分类中的三、四部分骨折、脱位,骨折多波及肱骨头关节面,同时合并肱骨头下骨折压缩、骨质缺损,增加了骨折复位的难度。此外该类骨折还多伴有肩袖及关节囊不同程度的撕裂,并影响到肱骨头的血液供应,治疗康复过程较为复杂,保守治疗很易造成骨折位线不良及关节粘连、关节疼痛,效果较差,因此大多学者主张手术治疗[1~3]。手术从各种固定方法到肱骨头置换不一,其目的主要是重建肩关节的解剖结构、恢复肩关节功能,保护肱骨头血供,避免肱骨头坏死等并发症,为早期功能锻炼提供足够的稳定。对中青年患者,内固定应考虑为首选,在确保疗效的基础上,保留了患者自身的肱骨头,免除了人工关节置换晚期松动、塌陷等并发症;既使出现了肱骨头缺血坏死的表现,仍然可以行人工肱骨头置换作为补救治疗。对中青年患者来说,假体置换则仅适用复杂骨折且伴有严重骨质疏松及延期手术导致肱骨头严重吸收的病例。
3.2 肱骨近端粉碎骨折内固定钢板的选择: 由于肱骨近端粉碎骨折形成骨缺损,需要一种对肱骨头及大小结节复杂骨折的多维支撑固定,钛合金T型、三叶草钢板具备了以上要求,能支撑骨折端、增强抗旋转力、抗剪力,固定后可达早期稳定性。但仍存在以下不足:需进行广泛的软组织切开,对肩肘损伤较重;肱骨头、结节骨折的复位固定不很确切,容易影响肱骨头血运;钢板放置过高可引发肩峰下撞击,影响肩外展功能。经本组应用,有3例出现肱骨头部分吸收,但因价格较低廉,操作方便,仍在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随着技术的进步,AO组织于2001年研制了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PHP),对以上不足作了改进:①解剖型设计,不需进行预弯,减少肩峰撞击征的发生;②近端宽度较窄,软组织不需广泛剥离即可放置钢板,减少血运破坏,减少术后肱骨头坏死的发生;③接骨板上端有缝合孔,可使用钢丝或缝线将关节囊及肩袖固定于缝合孔,增强肩关节的稳定,加快肩关节的功能恢复;④肱骨头固定螺钉向不同方向交叉设计,提高了内固定物抗拔出力;⑤钉-板间锁定联成一个整体,可防止螺钉退出和内固定松动,抗旋转能力强。鉴于以上优点,LPHP在临床工作中应用越来越多。
3.3 手术体会: ①术前尽早使脱位的肱骨头复位。②术中应遵循微创手法,尽量保留附着肱骨头周围的关节囊及与骨片相连的骨膜。本组病例中可见到,若肱骨头骨折块连接的关节囊多,则骨折面渗血好,术后愈合快。③内固定时要避免损伤肩袖。要很好地进行肩袖的缝合与固定,如修复不良将影响肩关节功能。手术切断三角肌的部分止点在钢板固定后应及时进行缝合,以免术后出现肩关节不稳。④注意保护旋肱前动脉的前外升支,该动脉的损伤可造成肱骨头缺血坏死。⑤术中注意避免引起腋神经及桡神经的继发性损伤。⑥术中根据局部骨性标志使骨折解剖复位。由于骨折断端的挤压,肱骨近端骨折复位后会留有明显的骨缺损,必须进行植骨治疗。首先用克氏针固定,使骨折块形成一体并可直接观察到骨缺损的情况,为了保证骨折端的接触,防止骨丢失而造成的延迟愈合,多需取自体髂骨或人工骨进行植骨。⑦术中在采用钢板固定时,根据骨折的情况,选用不同形状的钢板及螺钉,钢板需术前塑型,注意支撑钢板螺钉固定要对骨折块做到切实有效,在置钢板时确认钢板上端在肩外展时不与肩峰碰撞。⑧早期被、主动功能锻炼,对肩关节术后的功能恢复至关重要。⑨肩关节系非负重关节,肱骨头的缺血坏死并不一定造成肩关节功能恢复较差。
3.4 术后功能锻炼: 术后早期主、被动功能锻炼是极为重要的。我们主张一定要指导和鼓励患者进行积极正确的功能锻炼,在骨愈合前主要以肌肉伸展活动为主的被动功能锻炼,防止关节粘连;骨愈合后以主动功能锻炼为主,进行肌肉力量的训练,恢复关节的功能。肩关节康复训练的同时,进行同侧手、腕关节及肘关节功能康复训练。功能锻炼的强度应根据患者活动能力和期望值以及骨质情况、固定牢固程度等进行调整[7]。
【参考文献】
[1] Wijgman AJ, Roolker W, Patt TW, et al. Open reduction and intemal fixation of three and four part fractures of the proxinal part of the humerus[J].J Bone Joint Surg Am,2002,84:1919-1925?
[2] 黄强,王满宜,荣国威.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中华骨科杂志,2005 25 159-164?
[3] Bjorkenheim JM,Pajarinen J, Savolainen V.Internal fixation of proximal humera1 lfractures with a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a ret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72 patients followed for a minimun of 1 year Acta Orthop Scand 2004, 75: 741-745?
[4] Neer CS. 2nd Displaced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 Ⅰ.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J]. J Bone Joint Surg(Am),1970,52:1077-1089.
[5] Constant CR, Murley AHG.. A clinical method of 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the shoulder[J]. Clin Orthop ,1987 , 214: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