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言文学研究方法范文

语言文学研究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言文学研究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言文学研究方法

第1篇:语言文学研究方法范文

做学术研究更要讲究方法。任何一项研究都离不开方法,没有研究方法的科学研究是不存在的,没有方法的研究,不是真正的研究。对研究方法选择的合适与否,及其应用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科学研究的效果、效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的研究者都非常重视对于研究方法的探索,可以说,一切理论探讨都可以归结为对其研究方法的科学探讨。研究方法的完善,某种程度上表征着该学科的完善程度。

一般来说,在制定学术研究计划时,研究者首先要根据选题性质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并对自己选择的研究方法进行必要的介绍,向读者清楚地表达研究数据的采集整理、论证材料的组织加工、理论运用和实践活动的过程。这样做,一则可以增强学术研究的规范性,体现研究的可行性和结论可信度,便于他人检验和审核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同时,研究方法与研究结论一样,是科学知识的一部分,并且研究方法是人类运用知识、获取知识的知识,可以为以后做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也能够推动此类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因此,无论是作为课题研究的执行者还是论文的写作者一定要注意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在电视这种现代传播工具进入黎族地区村寨之前,这些地区的信息传播方式一般主要是以相对原始的人际传播为主。这就使得该地区现代化过程漫长而且缓慢。电视媒体以接近于实时的传播速度和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把世界上遥远的距离拉得很近,把世界各地信息以声像与影像的方式传达到黎族地区的各个村落,大大促进了这里的现代化进程,民族传统文化逐渐被现代文化所取代。于是,这里居民的民族身份困境与身份焦虑成为现代化背景下的主题。电视媒体是如何影响黎族村寨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这种影响作用机制是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仅仅靠理论阐述和逻辑推理是不能完成的,必须深入到社会实际中去观察、调查,甚至实际体验。本书的作者到黎族村寨做民族志的田野调查,我认为这种研究方很法适合该书的选题。

虽然民族志在传播学研究中的是一种新研究方法,但是在人类学研究中有很长的历史。这种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西方殖民者传教士所做的纪录报告及探险家所描绘的奇风异俗志就是民族志作品,当然这些作品不是受过训练的专业人类学者所为,带有传奇浪漫及种族中心主义的色彩。20世纪初,一批有专业训练的观察者直接进行田野工作,标志着民族志研究的真正开始。这些研究者与他所研究的对象生活在一起,说他们的语言、研究他们的文化,搜集当地文物、家谱及生活史,并做系统性的纪录。马林洛夫斯基在1922年完成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被认为是民族志研究的扛鼎之作,他认为,民族志的主要目的就是了解当事人眼中的另一种生活方式,他主张研究者应与研究对象生活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当地人的生活过程。

田野调查是民族志研究中核心的部分,它使得民族志的研究设计能够具体化。这就要求民族志研究者一定要走入“田野”,成为该团体的一份子,进行自然观察,并且需要较长时间。只有“较长时间的走入田野”,才能帮助研究者对当地的历史、文化的脉络有更深一层的掌握。田野调查中,要求研究者能够融入调查的社区中去,要不仅“身入”,还要“心入”。还必须指出,观察者的偏见或先入为主的观念,可能会严重影响研究的发展及诠释的真实性,却不易察觉,因此要防止情感过于投入,而降低搜集得到资料的信度。

本书作者工作在海南,居住在海南,跟主管和研究海南民族事务的有关部门有过较多的接触,选择海南黎族村寨这一特定社区来做田野观察,具有研究的接近性,便于其“深入”。他在研究的过程中,在村里生活了一段时间,调查期间能够尊重村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因此也能够“深度浸入”村民中去,“以文化持有人的眼光”来观察和记录当地村民的言行。当然,作者在与村民打成一片,“跳进去”的过程中又尽量保持不丧失观察的敏锐性,注意自己的观察任务,还要从村民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以保证参与观察的信度和效度。

在采用田野观察法的同时,作者还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把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方法结合起来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黎族居民的生活方式变迁做了描述。当然,作者也没有停留于对一般的现象的描述上,而是依据国家―社会关系理论以及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站在高视点并分析了电视在黎族居民生活方式变迁中所起的作用和作用机制,提出了建立适应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议,这将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2篇:语言文学研究方法范文

要解决目前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必须从教师教的方法上引导教师运用正确、合理、科学的指导方法来指导初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我们提倡教师运用下列方法来指导学生的语文探究性学习。

1.情境探究法

情境探究法要求教师创设探究性学习情境,创造一种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情感化学习氛围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只有把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出来,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积极性。

2.自主探究法

自主探究法要求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去探究,并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阅读,让学生这个阅读主体独立驾驭文本。“自主探究”教学的主体和学习者应该有充足探究时空,去自读、自悟、自得、自用,提高语文素养,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更重要的是要成为知识的探求者、发现者。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在自学探究中,我让学生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学习主动权,在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知,培养创新能力。为此,我遵循这样的教学理念:问题由学生提出,思路由学生探究,方法由学生寻找,意义由学生概括,难点由学生突破,习作由学生点评。面对学生的疑问,我从不过多解释,而是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让生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让学生在争辩中碰出智慧的火花,在质疑解惑中明晰努力的方向。

3.合作探究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开展热烈而有序的合作探究课堂讨论,从而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实在的能力,掌握更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合作交流前,教师要先让学生把问题进行综合归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同桌互帮、四人小组研讨、全班辩论等,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竞争搭建舞台,使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传授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单一性思考和求异性思维相结合。在学生合作讨论后,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有序汇报。在汇报时要让学生先从解题入手,再理解课文;先汇报查阅到的收获,再提出疑问和想知道的问题。教师还要鼓励中下程度的学生积极参与,对他们的积极性要倍加呵护,努力营造全员参与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能养成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做到敢于修正补充他人的意见,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向他人学习,甚至敢于向教材、教师、权威说“不”,敢于发表自己挑战性的见解和主张,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4.网络探究法

网络探究学习法是由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两位教授伯尼・道格和汤姆・马奇首创的,其主要方法是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引导,以一定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运用网络探究法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这个意义我想比学习内容本身的意义更加重大。

5.反思探究法

反思体现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自我反省,是学生自我监控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使学生形成反思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首先,学会自我提问。教学生学会自我提问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学习过程中。诸如“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可以用几种方法做”、“哪一种方法更简便”、“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等自我提问,可以促进学习主体的更深层次的思考。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发散思维能力,而且可以提高鉴别能力和学习能力。其次,自我总结。当某个问题解决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方法、思维策略等方面进行总结,以寻求思维规律。最后,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判与分析的一种自我审视的行为。自我评价应该是课堂教学中一种最主要、最经常的评价方式,组织有效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随时进行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有助于学生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总之,如果教师重视反思,鼓励学生反思,并巧妙地利用反思,定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乐思、巧思、善思,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6.诱思探究法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具体来说是强调“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教的真正含义是使学生真正地学,是优化和促进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学策略,不是以教为中心去设计教学进程,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去组织教学过程。因此,施教之功,贵在诱导;进学之功,贵在领悟。教师只有把‘循循善诱’调谐到学生的‘独立思考’上,才会使教与学和谐一致,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变教为诱”,这里的一个“诱”字,可以说是抓住了老师主导作用的根本。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体现在:“诱”学生思维,“导”学生探究,变课堂为学生探索、发现、创造、创新的场所,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运用诱思探究思想教学时,重在不失时机、科学合理地创设“思考”的情境,正确把握“探究”的导向,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在探索中开拓视野、提高能力,尤其是提高创新能力。

第3篇:语言文学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有各式各样、千变万化,大略地讲,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过程。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过程,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却只有教或者只有学的片面活动,或者只是这二项活动的简单相加而没有什么“结合”或“统一”,都不是我们所说的具有严格意义的教学活动。通过阅读一些教育理论,教育报刊杂志,联系我多年的语文教学反思,以及通过多种渠道与教师们交谈,使我对小学语文教学教法有了一定的见解。教学生学习语文,关键在于培育他们的语文素养,包括知识、能力、习惯等方面。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经过多方面的吸收、运用多种方法才能达到。他们不仅需要从教科书里学,还应浏览教科书以外的有关资料;不仅需要在课堂上学,还应利用课外的机会学;不仅需要跟科任老师学,还应自学或跟同学、其他老师学。我认为,语文教师教学时应该注意到这些情况,教学生学会多渠道学习语文,以活跃课堂氛围,确保和增进教学效果。

一、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

心理学认为,只有课堂上师生心理相容,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高涨。我的做法是:首先,课前了解“学情”,接纳学生自学后的建议。如讲“瀑布”一课开始时,我对陌生的学生主动推销自我,让学生在答问中认识我,熟悉我,接纳我,这本身就是为融洽课堂气氛,在“预备感情”中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悉心呵护学生的问或答的积极性。如提问后的热情期待,给予相应的思考时间、必要的提示和宽慰与信心,进行目光交流,回答后点头示意,并作感情化的简短评价等等。这种由“言情”到“传情”的情感交流过程,自然拉近了学生和教材、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教学的过程是作者、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过程,而是主动参与的过程。语文教学有两个层面:一是字词句段篇的感性教学,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基本技能和基本技巧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知识,达到听说读写的一定能力,这是语文教学最起码的要求。这是浅层次的,还不能说是一种境界,它只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入门,是语文教学中“情”的贯穿,“悟”的培养。“情”与“悟”交相辉映,互为因果,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升华,一种有意为之的拔高,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这是深层次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这种“情”结,有这种“悟”性。这也是为了更好地在美育上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形象化的美育在教学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小学语文学科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两重特点,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良好途径。语文教育的实施,就是要以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为基础,认识到是小学语文审美教育实施中的重要问题。

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要抓住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特点,或析文引导、或让学生读书陶冶、或写文抒情,把情感教育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如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文章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写出日子来去匆匆,稍纵即逝。为帮助学生具体地领悟“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一句子,我让几个学生去做一件具体的事来感受时间的流逝。学生们选择了“洗手”。于是记时开始,几个学生打水、洗手、擦手、倒水,整个过程下来,将近五分钟的时间过去了,有的同学甚至连擦手、挂毛巾用了几秒都记录得一清二楚。事后让学生们谈自己的感受,学生们谈了很多:“洗手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没人把洗手这件事专门列入日程安排中,但它的确占用了我们每天的许多时间。”“从洗手这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让我明白了,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这样不起眼的小事,比如上课走神,做小动作,毫无节制地疯玩等。做这些事情时,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正像作者所说的:时间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洗手,这一生活情境的真实体验使学生读懂了这个重点句,我相机提出:“生活就是由许多必要或不必要的事情组成,那么我们应如何去做才能让生命显得更有意义?”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要珍惜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让生命变得充实而不空洞,丰富而不虚无,从而达到了教学预期的效果。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与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

三、重视对笔记的习惯培养

学生课上要边听边记,以听为主。记录时善用符号,简洁明了,迅速整齐,可有自己的批语,重点处用重彩或着重符标明。课堂上的合作探究是多方面的,包括同桌互相帮助、小组共同讨论、师生共同探讨研究合作等。关键在于如何才能做得认真,做得有效。在教学课堂中,任何教学方法都与教学任务相关联,与教学目标的制约与支配。课堂教学中,有时候需要教师的讲解或示范,有时需要学生练习或讨论。并不是什么问题都要拿来让学生集体讨论,集体讨论的问题一定要有价值。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重在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通过教学,要让学生逐步掌握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功,不断提高看、想、研、做等学习技能。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指导、帮助,但最重要的还是学生的主动吸收和自觉运用,能融会贯通。因此,教学归根究底都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勇于探索的思维与习惯,要鼓励他们不断改进学习方法,通过多方学习和应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解疑、合作探究、勇于探索和求异创新的习惯。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很重要,引导他们提高语文的能力更重用。因此,教会学生多渠道地学习语文,有利于增加他们的语文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是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提高教学效率的最佳方式。

参考文献:

[1]赵丽华.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刍议[J].吉林教育,2009,(04).

[2]曾孝红.语文教法的再思考[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7,(03).

第4篇:语言文学研究方法范文

一、启发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着重抓住教材的结尾处,引导学生往新处想,并通过一系列的想象活动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鲁迅的《故乡》这篇课文结尾:“我希望他们(水生和宏儿)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围绕“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大胆想象:宏儿和水生以后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写出了许多情节曲折且结局不同的文章:宏儿像鲁迅一样成为了大作家,水生则开了一家很大的水果超市;宏儿出国留学去了,而水生继承了父亲闰土的工作,继续留在海边种西瓜,生了四个孩子,生活很艰难;宏儿大学毕业后,去了北京工作,结婚后没有孩子,而水生的孩子多,生活艰难,宏儿就收养了水生的一个女孩,将这个女孩培养成了大明星这些构思意义深刻,令人耳目一新。这样教学不但增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创设发挥性问题,诱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第5篇:语言文学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 识字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08-01

识字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语文能力,是进一步进行语文知识学习,进行其他科目学习的基础。倘若学生识字能力差,便无法进行独立阅读,难以理解文章内容。因此,识字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内容,发挥着重要教育职能。但很多教师在教学思路上停留在传统范式化教学,采用灌输教学方法,教学有效性较差。为提高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质量,在识字教学活动中应积极融入多种教学方法,来构建新型语文识字教学课堂。

1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职能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起始阶段,是进行其他科目教学的基础。识字教学质量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其他科目教学质量,所以识字教学一直都是小学语文教育关键内容[1]。小学生只有掌握一定识字能力,学习文字后才能进行阅读及写作。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认识、理解、记忆、运用文字,能够将具象化的事物在脑中与抽象化的文字联系起来。

2 当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现状

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占的重要位置毋庸置疑,小学生只有掌握一定识字能力,才能进行语文知识的深入学习,阅读课文、认识文字。然而,当前我国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现状并不理想,基本上停留在老的教学思路当中,教学过程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学;教师写,学生抄,教学过程枯燥无味,单调反复,以“教”为中心,忽视学生识字兴趣的培养,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正确学习方法,所以学习过程依靠死记硬背,学习压力大,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识字学习痛苦,体验不到乐趣,甚至存在厌学心理,往往难以获得预期教学效益,造成学生识字能力差,整体语文成绩低下。因此,为转变当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现状,提高识字教学质量,教师应转变教学思路,构建新型课堂形式,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3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方法

通过分析可以知道,很多小学在识字教学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诸多方面有待改革创新。因此,在语文识字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应融入多种教学方法,丰富课堂内容,以提升教学质量。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方法:

3.1 兴趣教学法

著名科学家Thomas Alva Edison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些事物产生兴趣后,便会自主进行探索,付出更大的努力学习。小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应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通过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在识字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识字兴趣,可利用一些直观的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技术,例如,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丰富课堂内容,使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简单、具体。而且多媒体画面生动形象,丰富多彩,更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能够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给其留下深刻印象。学生对识字学习产生兴趣后,便能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学习效率将有所提升,识字效率也会更高。因此,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3.2 游戏教学法

小学生天性好动,对游戏兴趣浓重,所以教师完全可利用游戏教学法,将一些文字游戏引入到课堂中来,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丰富课堂内容,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对识字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应基于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特点,灵活设计一些文字游戏,例如:猜字谜、顺口溜等等。例如“雨”字学习中,教师可让学生猜一猜“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中看不见”,指的是什么?另如:“告”字教学,教师可打字谜“一口咬断牛尾巴”,是什么字。这种灵活教学方式,能弥补传统教学不足,使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趣。

3.3 看图识字教学法

小学生对画面比较敏感,看图识字教学法非常适用,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益。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引入一些绘本,利用绘本帮助学生进行识字学习。绘本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绘画精美,形象生动,图文并茂,能够有效调动学生注意力,使其产生兴趣。而且这种教学方法将识字与实物相对应,对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也有着很大帮助。而且在看图的过程中,学生不会觉得无聊,积极性更高。但具体教学过程中,不可一味追求识字量,应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使学生识字的过程科学合理,不能为了教认字而识字,让学生学习过后懂得运用,真正理解文字内涵,记忆更牢靠。

4 结语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是开展写作教学、阅读教学的基础,若学生不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便无法进行独立阅读,可见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然而,当前很多小学在识字教学方面存在问题,停留在老的教学思路当中,教学有效性差。为提高小学生识字能力,保障识字教学质量,应加强对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楼琦君. 文化视野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优化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5,09:21-25.

第6篇:语言文学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大学语文;中国古代戏剧;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已成为大学里增强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而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大学生大多对中国古代戏剧较为陌生,学习古代戏剧作品较为困难,因此在给他们上古代戏剧作品课时,笔者探索并采用了一些较为可行的教学方法,如故事复述法、影像呈现法、课件展示法、情景再现法、“创设意境”法,角色体验法等,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撰为此文,以期分享。以下笔者就以杨胜宽、陈晓春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中的精选课文《牡丹亭•惊梦》(游园)[1]150-151为主要教学案例,并适当借助自己所教大学语文中的其他相关戏剧作品,探析上述教学方法。

一、故事复述法

笔者在给大学生们上汤显祖《牡丹亭•惊梦》(游园)之前,提前布置了作业———阅读汤显祖《牡丹亭》,并复述故事。因此,上该课时,首先让学生自愿复述《牡丹亭》的故事。从上课情况来看,一般都会有学生主动站起来按教师的要求(重点突出、简练、清楚、详略得当、流畅的复述故事),抓住《牡丹亭》的主要线索复述故事。这里就不再重叙学生的复述了。只是强调一下教师除对复述提出一般要求以外,还应提示复述必有的一些要点:(一)复述故事以情节为主,但应注意人物形象、人物关系和规定的典型环境,以及经典文词。(二)复述故事,关键性的节点必须有,这样才能完整而精要。《牡丹亭》故事的节点大致是:1.严父迂师,管教甚严。2.私出游园。3.梦中幽会。4.相思成疾而亡。5.柳生得画像,与丽娘幽魂欢会。6.丽娘复生,杜柳结为夫妇。7.杜父以柳为盗墓贼,拒不认婿。8.遵旨大团圆。当一位同学形象生动的按上述主线与剧本相关情节和老师的要求复述后,其余同学会予以适当的补充,此时,学生们会沉浸于充满传奇性的戏剧里,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古代戏剧的积极性,又使大家熟悉了剧情,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讲授该教材中马致远的戏剧作品《汉宫秋》时[1]148-149,由于王昭君之事,年代久远,流传过程中说法不一,一说昭君是因为爱国爱民,自愿出塞和亲的;一说昭君出塞和亲是被迫无奈的,在汉朝与匈奴的边界投江自尽的。因此,采用故事复述法十分必要。课前,让学生查阅昭君出塞的相关资料,熟悉昭君出塞的两种不同的故事,比较两种故事的异同,理解昭君出塞的情怀,并阅读《汉宫秋》原文。在课堂上让他们按《汉宫秋》关键性的节点,对其故事加以形象、生动的复述。这样,学生们对《汉宫秋》的故事,昭君出塞的复杂情怀就会有较为全貌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材里所节选的《汉宫秋》的文本在学生的脑海里就不会是抽象空洞的了。同时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他们的记忆、概括、理解、逻辑思维等能力。这样的方法也可用于《西厢记》《长生殿》等其他的古代戏曲作品的讲解与理解。

二、影像呈现法

大学语文教学应更多地介入多媒体教学。其中形象、生动、直观的影像呈现法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将戏剧作品以影像呈现。当这种方式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以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可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笔者教授汤显祖《牡丹亭•惊梦》(游园)时,在学生复述故事之后,即采用多媒体教学:播放许珂导演,梅兰芳、言慧珠主演的昆曲电影《牡丹亭•游园惊梦》,影片中,演员扮相靓丽,服饰典雅,唱腔优美,配乐和谐。旦、贴、生配合默契,将杜丽娘“沉鱼落雁鸟惊喧,羞花闭月花愁颤”的美貌“,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赞叹,“恰三春好处无人见”的遗憾,“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的哀叹,梦中生(柳梦梅)“一片闲情爱煞你”的深情表白,生旦携手的缠绵,巫山云雨的欢梦等都完美地展现出来了。学生通过对影片的观看,不仅可以具体地感受到戏剧中角色之美、人物之个性、剧情之离奇、情节之动人、唱腔之悦耳动听等,更能体味到封建时代闺阁小姐被封建礼教禁锢的痛苦、对自由的渴望、对爱情的期盼、对封建礼教的婉曲反抗等。在讲《汉宫秋》时,也为学生适时播放了黄梅戏《汉宫秋》的视频。影像呈现法,能让学生目视耳听、身临其境地进入古代戏剧的场景中,去领略中国古代戏剧的特别之美。以此铺垫后,再讲文本就不会让学生感到陌生和疏离了。

三、课件展示法

对相关作品的作家的介绍只用文字叙述,不够形象、直观,其阐释、讲解一般是纵向贯穿、横向展开、纵横交叉、错综复杂,与作品形象性内容比较,更具理性思考,不易把握与记忆。教师借助详细的板书又较费时。而课件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使问题得以解决。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指根据教师的教案,把需要讲述的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视频、音频、动画)图片、文字来表述并构成课堂要件。它可以生动、形象地描述各种教学问题,增加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使用多媒体课件,依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出条理清楚、图文并茂的作家生平介绍,使单调的线性化陈述与阐释变得形象可感,宜于学生把握和记忆。如介绍《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可运用课件:第一张课件图片,用米黄色作背景,然后用深蓝色、楷书、加粗三号字体,在背景色与模版上方居中处,推出汤显祖及生卒年,蓝色沉静、庄重、醒目,易于记忆。在模版的左上方放入汤显祖富有特点的古代画像———头像。在模版的右上方用深棕色写出:一、汤显祖生平。提行,宋体、深紫色、加粗小三号字写出:汤显祖,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早有才名,他精通古文诗词、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接着第二、三、四张,图文并茂地介绍汤显祖的坎坷仕途与其戏剧创作及代表作品,这样,学生通过汤显祖的画像和老师结合课件对其生平的形象、生动、有力度的讲解及师生的互动,就能够具体、生动地感受其形象、气质、精神风貌等,了解其坎坷的人生、复杂的情怀,理解其创作的艰辛,从而在自己的心中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作者形象,这是传统的文字描述式教学难以实现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容易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较快地理解与接受所讲内容,同时缩短古代作家与当代大学生之间的心距。接下来师生进入汤显祖《牡丹亭•惊梦》(游园)的欣赏、理解、审美,就是水到渠成了。课件不仅具有生动性、联想性、直观性,补充性等特性,还有其特别的色彩美、意境美、画面感、情景感等优势,对戏剧作品中那些含蓄、跳跃的唱词有较强的补充性。这就使学生随之产生一定的联想、思考,深思其意蕴,进入戏剧作者所表现的特定情节,感受戏剧唱词的特有内涵,走进戏剧中的人物的内心世界,体验其不同阶段的特有情感,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畅游于其特定的意境之美,因此,教师在讲授唱词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课件配合教学。笔者在讲授《牡丹亭•惊梦》(游园)的一些唱词时,因其具有较强的含蓄性、跳跃性与较深的思想意蕴,导致学生难以理解与欣赏,所以主要制作、运用了一些符合唱词剧情、内容、情感,学生容易看明白,易于联想、思考、理解、欣赏的幻灯片介入教学过程。如唱词【皂罗袍】的讲解。【皂罗袍】是脍炙人口的名曲,文词精美,抒情经典,影响广泛,《桃花扇•传歌》和《红楼梦》第23回都曾引用。教师作了上述提示后,便推出第一张幻灯片。第一张幻灯片,用白色作背景色,在左上方插入开放的粉红色桃花,右下方插入灰色的废井与隐约可见的破败的院墙,居中的上方,用深紫色、二号字、隶书写出原唱词一、二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唱词隐含深意,含蓄、跳跃,因此使用了深紫色。紫色是矛盾色,具有双重表情性,既蕴含戏剧主人公所处时代的黑暗,被封建礼教桎梏失去自由的痛苦,青春虚度,如花似玉却无人欣赏、无人爱,情怀悲忧、抑郁;又透露出杜丽娘对春景春光之美的惊异与赞美;色彩的运用正隐喻式地表现了杜丽娘的矛盾情怀。画面上怒放的桃花,充满活力,如青春美貌渴望爱情的杜丽娘。但姣美的桃花等花儿却不幸被迫把自己都交付给了废井、颓垣,这样不和谐的画面,显现其含蓄性,连接其跳跃性,容易引领学生进入悲凉的意境,引发学生的相关联想、思考,这时,伴随着画面是教师的讲解与分析,然后教师适时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发表个人见解。教师则斟酌时机给出合于情理的答案,并放映有答案的第二张幻灯片。接着,根据教师继续讲该解唱词的需要,有序放映以下相关的既有诗情又具画意,又能表现戏剧特定情节,使人感受唱词的特有内涵、情感的课件图片,配合教师的教学。笔者讲解教材节选的《汉宫秋》第三折里“灞桥送别”的【七兄弟】【梅花酒】【收江南】等唱词,仍借助多媒体课件,对唱词里充满诗情画意的场景予以生动、形象的展示。如讲解【收江南】时,先放映相关幻灯片。这张幻灯片用黑色作背景色,在左上方置入昭君的美丽画像,右下方插入汉元帝黯然神伤、独坐空宫的图片,居中的中上方,放置烛台与流泪的红蜡烛,居中的下方用白色、二号字、华文行楷书写出原唱词中的:“美人图今夜挂昭阳,我那里供养,便是我高烧银烛照红妆。”在学生充分感受课件画面后,教师依据原唱词结合课件予以讲解:画面里的黑色暗示出昭君出塞后汉元帝的绝望。悬挂的美丽的昭君画像,表现皇帝对昭君的爱恋、牵挂与不舍。独坐的汉元帝,以此反映他痛失爱妃后内心的孤独、寂寞、忧愁、痛楚等情怀。课件中的唱词,充分表现了汉元帝此时此刻难言的各种感情……唱词里的愁泪透露出他无限的哀伤与万般的眷念。到此,学生便会融入凄清悲凉的意境,深思皇帝无奈痛失爱妃的复杂情感与深层次的原因等。从上可知,具有画面、色彩、文字、意象、意境等要素的多媒体课件在古代戏剧的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不仅有助于教师进行生动、形象、具体、可感、有层次、有深度、有力度、多视角的有效教学;还可以创造活跃、丰富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形成生动、主动、快乐学习的局面。

四、情景再现法

中国古代戏剧作品产生的年代较为久远,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等与当代大学生都存在一定的距离,而古代戏剧作品中的唱词,其意象的丰富性、含蓄性、意境的审美性等都一定程度地使大学生们感到赏析、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为解决这一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情景再现教学法,收效较好。所谓“情景再现”教学法即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想象与联想,运用吻合作品实际的语言,把作品中蕴含的意象、意境、含蓄性、跳跃性、空灵性,甚至多义性等通过情景交融的描绘与展示“再现”于课堂,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情景、境界,在如同身临其境中,正确欣赏与理解作品,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情景再现法的使用,具有一定的条件。即应在教师讲解、师生互动后,学生对作者的生平、作品的创作、角色、情节等较为理解与熟悉的情况下,教师主讲、学生配合,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解析,对其中的意象、意境、艺术特色作有效的探析与概括后,教师方可使用情景再现教学法。也就是说,这是在对作品有一定的理性把握之后,再一次进入感性体验,在感性与理性的连接、交融中,实现审美的又一次飞跃。因此,使用情景再现教学法,就要求教师必须以作品的意象、情景、内容等为蓝本,引导学生展开相关的联想与想象,运用吻合大学生心理、思维与情感等的艺术语言,融合作品中所蕴含的意象、意境、含蓄、空灵、跳跃性,多义性,情景交融地再现于课堂,让学生有真切的身临其境之感。在讲《牡丹亭•惊梦》和《汉宫秋》的“灞桥送别”时,笔者都采用了情景再现法。这里试将《牡丹亭•惊梦》的一段唱词【醉扶归】的“情景再现”展示如下:春天来了,幽禁深闺、孤独、寂寞、春愁满怀的杜丽娘迷恋春光春景,在春香的游说下,准备瞒着桎梏自己自由的封建家长偷游自己家的花园。游园前杜丽娘精心打扮自己,对自由充满向往之情,加之春香对其漂亮的穿戴的艳羡与赞叹,杜丽娘的心中充满自喜自赏自信而又自怜、惜春又惜人等复杂情怀。她深情款款又意味深长地唱到:你(春香)说是色彩鲜艳明丽衬托得我衣裙更加艳丽吧。我又戴着嵌有各种珍宝、光彩灿烂而又漂亮的花簪子,你以为我今日才如此呀?你长久把我陪伴侍候,其实你应该知道爱美是我的天性啊。唉,我正值春光般美丽的容颜却无人看,无人赏呀。你瞧,一不提防呀,我美丽的容貌,就会使鱼雁因惊异于我的美艳而沉落,鸟儿也因我的美貌而惊叹,发出叽叽喳喳的欢鸣声。我只怕啊,只怕我姣美的容颜呀,使姹紫嫣红的花儿也羞愧,使皎洁清丽的月儿也躲藏,花儿也会因为没有我美艳而忧愁得颤抖啊。哎,我这样青春、姣美而又多情,却被不理解我的父母呀,幽闭在深闺,只剩下满怀令人痛苦不堪的绵绵春愁和剪不断、理还乱的思春忧绪呀!这样的情景再现既符合唱词之意,其间的想象和联想又合于情理,并充溢着动人心弦的诗情画意,将原唱词的裙衫、花簪、沉鱼、落雁、鸟、花、月等意象与杜丽娘美艳的容貌、自喜自赏自信而又自怜、惜春又惜人的情怀有机交融形成可以让学生具体感受与沉浸的情景画面。唱词“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里的色彩、情态、情感、微妙心理等在情景再现里得到了形象生动地呈现。“恰三春好处无人见”的幽怨、娇羞、无奈、痛楚等情怀与其中的空灵、含蓄的丰富意蕴,“不堤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的自我肯定,难以言传的良好的自我感觉、感动,也通过富于画面、易于感受、能够共鸣的情景,有声有色有意境地再现出来,使学生感同身受。笔者在对《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的唱词[正宫•端正好][2]205进行讲授时,因这一唱词,体现了审美移情的原则,即“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3]597如唱词中所写景物总是蕴含着人的情感的,是情与景的有机融合。唱词里,也有紧扣秋季富有特征性的景物进行描绘、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因此笔者采用了情景再现法,对作品中所描述的情景予以生动的展示:“天上,淡淡的云彩,轻柔地漂浮在蓝色的天空,秋意横亘;地上,枯萎的,十分憔悴,惹人伤感;此时耳畔又响起阵阵凄厉的撕裂人心的秋风声;北雁列队成行,相依相随,一路艰辛,向遥遥的南方飞去。是谁一夜未眠情染霜林,情醉霜林呢?总是那即将离别的离人的凄清悲泪染红了霜林。莺莺我心已碎啊!”这种延伸、扩展的情景,渲染了北地萧瑟冷落的悲秋气氛,强烈感染着学生。让他们更易体验和理解作者所运用的以“染”致“醉”的拟人手法。作者将枫叶上欲挂还滴的朝露与离人的愁泪叠印、融化为一体,凸现莺莺内心曲折而深沉的悲愁之情。使学生在再现的情景里,自然而然地完整、深刻、诗化地理解唱词的内涵,体会文词的华美和表现手法的力度,在审美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审美的能力。

五、创设意境法

创设意境教学法,是笔者在长期的古代文学教学实践活动中,结合“意境论”的美学观点总结出来的一种可行性的教学方法。“创设意境”教学法,即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根据作品里作者所创设的意境,运用一定的相关联想与想象,以形象化、情感化、色彩化、画面化的语言,创造出与作品特定意境相联系、可互通的相似或相类的课堂意境,并引导学生自然进入这种特殊的审美境界,从而进行相关教学的方法。它包括“背景创设意境”“色彩创设意境”“特征性景物创设意境”“特定时空创设意境”“多角度创设意境”教学等多种方式。创设意境教学法也适用于大学语文中的中国古代戏剧作品的教学。“意境”是中国艺术特有的美学范畴之一,是情景有机交融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有感染力的艺术境界。王国维先生在其《人间词话》中也认为“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4]60。中国古代戏剧作家在他们创作以韵文为主体的戏剧作品时,自然而然地、精心地创造了许多精彩的动人心魄的意境。在《牡丹亭•惊梦》(游园)的讲授中,笔者采用了“创设意境”教学法,如唱词【皂罗袍】,即采用“色彩创设意境”“特征性景物创设意境”进行教学。因为在此唱词中,作者巧妙运用了能表达主人公情感的特定色彩与春天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并使之有机交融,形成特殊的艺术境界。唱词里,首句“姹紫嫣红开遍”中不仅用了春天特定的色彩———紫色、红色,还写了春天特定的景物———春花。紫色、红色,配以“姹”、“嫣”二字,呈现出繁花似锦的艳丽之美,不仅为春天抹上了亮丽的色彩,暗示了如花一般的杜丽娘之青春美艳,还透露了杜丽娘对春光的赞赏之情,并与烂漫绚丽的园中各种春天的花朵、春景相交融,构成明丽的意境。紧接着“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则用带有残破特征的景物———断井、颓垣,即无人问津的废弃之井与破旧、坍塌的花园之墙,以及它们陈旧、暗淡的色彩,与杜丽娘浓郁的惜春情怀交织出悲凉的意境,从而深入地表现了惜花更惜人感伤、忧愁、痛苦、无奈的悲怀。在此悲凉的意境里,学生们理解大家闺秀杜丽娘“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忧怨、无奈、矛盾情怀等就较为容易了。而后又以朝飞的白色流云,暮卷的淡灰色细雨,轻柔的风,绿色的小轩,淡青色的烟波,五彩缤纷的画船,这些颇带春天特征的景物、色彩和杜丽娘赏春的情感相交汇,构成清丽空濛的意境,又与其“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的遗憾、无奈、惋惜抑郁、忧伤等情怀相聚集,呈现清冷之意境。学生在教师结合唱词着意创造的或明丽或清丽空濛或清冷的意境里徜徉、沉浸、体味……就会自然进入特定的审美境界,感受唱词的意境美,提高其欣赏、理解作品的能力。在讲洪昇《长生殿》第二十四出“惊变”[5]235时,笔者采用了“特定时空创设意境”的方法,即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借助一定的事物,创设出吻合教学内容的特别之意境,使人身临其境,产生共鸣,从而进行有效教学的方法。因为古代戏曲中的人物、景物必然存在于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其教学,就可以采用“特定时空创设意境”的方法,以便学生在特定的时空与特有的氛围里,更好地学习作品。“惊变”一开始写道:(丑上)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咱家高力士,奉万岁爷之命,着咱在御花园中安排小宴。要与贵妃娘娘同来游赏,只得在此伺候。(生、旦乘辇,老旦、贴随后,二内侍引,行上)从其中的“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可知是一个清风明月的夜晚,因此,笔者在上大学语文课时,特意将“惊变”安排为烛光课,白天上课可以拉上遮光布和窗帘,晚上可以利用自然的黑夜,使教室变暗。然后在屏幕上放映有银河与月亮、云彩为背景的幻灯片;再让学生把早已准备好的蜡烛放在课桌相应的位置上,然后点染,此时教室烛光盈盈。银河、月亮、云彩、烛光交融,就会使学生自然沉浸在美妙的夜晚,在老师相关教学语言的导入下,进入清幽的意境,感受下文皇上与妃子美宴小酌、沉醉于爱情、贵妃醉酒的极乐场景与情怀,从而深刻理解“惊变”里所揭示的乐极生悲的客观规律与警示作用。其余的“背景创设意境”“多角度创设意境”等教学法在大学语文中的中国古代戏剧作品的教学中也可适当加以运用。创设意境的教学方法,能创造出有多种意境的特色课堂,让学生深入体会戏剧中的意境美,给学生以艺术的审美享受。

六、角色体验法

角色体验法,在此一指教师让有表演才能的学生扮演戏剧作品中的相关角色,在课堂进行模拟表演,让学生们体验特定角色的心理、情感、行为。二指教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文本的相关唱词,以体验剧中人物的心理、情感、行为。使学生进入戏剧所规定的场景,对戏剧艺术产生真切的审美体验,从而更深入、全面地把握戏剧艺术作品。在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讲解,师生互动默契,学生对戏剧作品有正确、深入、细致的理解,对角色有准确的艺术定位,对人物情感的体验与把握较好时,教师可采用角色体验法,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以下仍以《牡丹亭•惊梦》(游园)为例介绍角色体验法。教师在学生自愿或推荐的基础上,选出两位有表演才能的女同学(若是男同学愿意反串角色也可以),并让她们在课前背好相关台词,充分酝酿情感,练习好戏剧舞台动作,并装扮成《牡丹亭•惊梦》(游园)里的旦角杜丽娘、贴角春香。上课时,由班上的报幕员同学报幕后,在同学们的期盼与热烈的掌声中“演员”出场,并以讲台为舞台,舞台周围有适当布景。“演员”按剧本的规定与要求进行生动形象的表演,可唱也可说,辅以动作,还可用一定的多媒体音乐适时伴奏,“演员”要尽量把春香的天真、诙谐、机智,杜丽娘的美丽、青春和她惊喜、无奈、忧怨、感伤等情感表现出来,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让“演员”学生和观看表演的同学,都身临其境,充分体验角色的心理、情感、行为,并强化对戏剧作品的欣赏、理解与感悟,学好相关作品;同时,认识古代社会女性的悲惨处境与复杂情怀。再者,教师可以让学生一对一分角色声情并茂地朗读《西厢记》(长亭送别)的相关唱词与说白;也可将1小组规定为莺莺的角色,2小组为张生的角色,3小组为红娘的角色,4小组为其余角色:老夫人、长老。根据剧本中的提示,让学生们分角色朗读《西厢记》(长亭送别);而后再互换角色,相互配合,进行有效朗读等;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会在特定的情景与氛围中用心去体验杜丽娘、春香的不同心理、情感、行为,进而充分理解戏剧中人物的特点,把握作品内涵,获得审美价值。角色体验法的有效运用,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亲力亲为,具体感受与体验戏剧角色的思想、情感、心理、行为等,深入理解、欣赏作品,进一步巩固教学成果。综上所述,大学语文里中国古代戏剧作品的教学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因材施教,上述教学方法,既可以综合运用,也能够独立使用,还可以有主有次交叉使用,从而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乐,积极主动完成大学语文中中国古代戏剧作品的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与审美能力。并“通过艺术体验去把捉生命的价值,通过艺术活动,去穿透生活晦暗不明的现象,揭示生命的超越性意义”[6]149。这些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运用于大学语文的中国古代戏剧作品的教学,而且还可以运用于其他中国古代戏剧作品的教学,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与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杨胜宽,陈晓春.大学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徐中玉.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4]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5.

[5]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第7篇:语言文学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性;教学;方法

伴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小学语文的课本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仅仅是教学内容的调整并不能达到语文教学变革的目标。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小学生以后的学习与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就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的自主性教学展开分析。

一、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自主教学意识

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上,主要是由老师单向地传输知识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占据着主体地位,而学生负责接受、理解,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只会从课堂上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而不会去自主性学习。

很多老师觉得在课堂上,讲解完计划规定内容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或者认为只是讲解透彻就算达到教学目标,所以出现 “满堂灌”的现象,不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这就养成了学生的依赖性,出现疑难知识点,或者作业遇到不理解的情况,就会向老师或者同学请教,自己不思考,不去找寻答案。

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应该提高有关自主学习的教育意识,教导学生如何学会自主性学习。比如说在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时,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留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在新课讲解之前,老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进行设疑,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并在此过程中找到答案。在课堂上,老师应该适当地给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课堂讨论。完成教学内容之后,老师应该根据当天的教学内容,给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与巩固。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提高小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积极性,注重因材施教

由于语文的教学内容比较多,学生的学习习惯、性格、特点不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做到因材施教。

1. 根据不同的题材,安排不同的教学方式

语文的教学内容很多,题材差异较大,所以每篇文章的教学重点与方式都应该随之做出调整。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亲身经历相结合,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然后让学生对课文分析讨论,由此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会随之调动起来。这样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与效率。

2. 根据学生性格、学习特点,进行分组教学

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并不切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学生会出现很多疑难点。老师应该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习惯出发,因材施教。有些学生擅长预习,有些学生课堂效率较高,还有的学生生活经历相对较丰富。老师可以适当进行分组,尽量体现每个小组的组员都有各自擅长的学习方式。课后预习、复习、课堂讨论等自主学习时间,就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加强自主性学习,还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三、设立自主性学习奖惩标准,养成良好习惯

小学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性格培养的重要阶段,所以语文教学方法的正确应用,不仅关系到现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还关系到以后的学习方式与态度。自主性学习对小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很重要,所以,老师应该采用奖惩、鼓励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从而养成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习惯,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老师可以设立一定的奖惩标准,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比如说,老师从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开始,就应该给学生讲新课文预习的重要性,按时布置每篇新课文的预习任务,如朗读全文两遍、新字词抄写一遍。老师应该在新课开始时,进行这方面的预习检查,如果表现优异的学生就给予一定的奖励。检查成为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举措,而奖惩制度成为了鼓励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如果得到奖励,学生就会在下次预习中表现更认真,复习、课后自主学习等也是同样的道理。

而且这样的检查、奖惩也会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性学习习惯,如果这样的教学方式持续一年,那么学生在下年上课的时候,就不再需要老师来布置每天的自主性学习任务,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自觉去预习、复习、钻研学习内容了。这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阶段,对于以后各科的学习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小学语文测试中应该加重学生自主学习的相关内容

在我国的教育制度下,考试检测是督促学生认真学习的最有效措施。而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考试中,比较侧重于书本知识、死记硬背内容较多,这与现在的教育理念相违背。所以,学校以及相关教育部门在安排考试内容的时候,可以适当地进行改变。除了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应该加大时事信息、课后活动内容等相关的自主学习知识点的考察,让学生在考试后,了解自主性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热情。比如说,传统的课文默写,就是对课本原文的考核,现在可以让学生写下自己在课外书上读到的类似语句,以后学生在阅读课外书时,就会联系书本知识,从而达到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这样不仅考核了书本知识,还检查了学生的课后自主学习质量。

在小学语文自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意识,合理安排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时间,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性学习习惯打下坚实基础。其次,应该根据教材、学生思维方式、学生学习特点等进行因材施教。第三,采用合理的奖惩制度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热情,从而提高自主性学习兴趣与效率。最后,在小学语文的考试中,应该体现出自主性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在以后的自主性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雷慧.德育课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科技信

息,2010(1).

[2]党亭军.中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基本矛盾分析及对策研

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2).

[3]邱伟利.培养学生政治课堂上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J].消

第8篇:语言文学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中学语文;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74-02

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变化,教师在课堂中所处的角色发生转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现在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有效教学就是在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逐渐引起教师的重视。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的过程。

一、有效教学的提出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语文学习的过程变成享受的过程,由于中学语文本身比较有趣味性,有些文章描写得非常优美,比较有诗意,教师要抓住语文的这一特点,让学生学会享受学习的过程。新课改对语文的教学要求是教师应该多注意学生的进步;教师要注重教学的效益和效率;有效教学要侧重量化教学;教师要有反思教学的意识。近年来,很多教师对语文教学进行反思,反思的重点主要放在语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上。对语文进行有效性教学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二、中学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

1.教学目标没有落到实处。一些教师高呼要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新课标的教学内涵并没有彻底的弄清楚,只是一味跟风,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传统的教学注重传授学生知识,新课程标准注重学习的过程,讲究学习的方法,要求学生品德和人格方向的发展。教师应该对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仔细研究,挖掘新课标的深层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抓住教学的重点。

2.教学方法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新的教材开始全面使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使课程教学充满活力。但是,由于传统教学的方法延续多年,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形成了思维定势,无形中就会用传统教学的一套方法去进行新教材的教学,这对教学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注意更新教学观念,重视提高学生的领悟和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多表达自己的看法。

三、分析中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方法

1.使用电教媒体设备。电教媒体在教学中是非常有效的工具。把电教媒体用于课堂教学中,可以展现生动形象的画面,以此对学生形成感官刺激,电教设备能够设置贴近生活的情景,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会进行自主性的学习。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电教媒体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主要集中在视觉和听觉方面,学生的视听感官受到强烈的信息刺激,对信息的记忆比较深刻。电教媒体技术把生活中的画面真实的展示出来,学生可以接触到生活中常见的画面,聆听多样化的声音,融入到教学情境中。例如,教师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把自己融入到作者所塑造的环境中,可以播放音乐、展示图画,借助这些来营造气氛,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快乐,在进行《紫藤萝瀑布》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设置特定的情境,展示紫藤花的图片,搭配适当的音乐,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对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学生对中学语文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会有不断学习的动力。中学生处在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他们对新事物有很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旺盛,但是他们不容易集中精力,洞察事物的能力不足。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一特点,利用电教设备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时集中注意力,进而让学生在学习时精力充沛,兴趣浓厚,学生处在享受学习的状态,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本中的难点是较难掌握的部分。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化解难点,让学生深入了解。此时,电教媒体设备就可以很好的发挥作用,化解教学中的难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的质量。

2.设置高效的教学环节。中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语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学生进而能够自主地学习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环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提问是非常必要的。提问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提问的重点在于问题的设置。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问题必须目标性明晰、难度适中、较为新颖。此外,教师要为学生设置思考的方向,给学生适当的提示,学生就能够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深入思考,这一方法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对提高教学效果有一定的作用。

3.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学生的参与,因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得尤为重要。一些教师注重总结教学经验,经验总结主要侧重在以下方面:第一,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多表达自己的看法;第二,设计教学环节时,注重各个环节之间的关联性,注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第三,在课程教学设计中,注意师生之间的交流。进行实际教学时,教师多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而对课程设计做进一步的修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投入热情,以充沛的精力进行教学,此外,课堂教学需要注重内容,注意提高教学效率,根据语文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把语文的教学落到实处。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情况,改善旧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学会享受性学习,切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开展教学工作的目的,认真做好每一次的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康新伟.语文有效教学方法探析[J].科技信息,2012,(09).

第9篇:语言文学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要素构成。正如古代著名学者朱熹所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由此,可以看出,在这个庞大的语文教学系统中,教学方法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离开了教学方法,教师就无法教,学生也无法学,整个语文教学系统就无法运行了。因此,语文教学方法是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语文教学方法也应有相应的变化[1]。

1、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特征

1.1依存性

所谓的依存性,就是语文教学方法不能独立的存在,而是受各种语文教学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首先,语文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目的。有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目的决定着教学方法的走向,失去了目标指引的方法是无意义的。如果是以单纯的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目的,那么采用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最合适不过了。如果既需传授知识又要培养能力,显然采用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就不能达到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了,则必须讲练结合。其次,语文教学方法依存于一定的教学理论。一定的教学方法总是一种理论或学说的体现。最后,语文教学方法还要受到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师自身素质与风格以及学生的感知能力、知识规律等的制约。因此,语文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依存性,既不能主观随意地盲目设计又不能机械效仿。

1.2综合性

语文教学方法的综合性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对方法的运用不是单一的,具有综合性。往往是以某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多种教学方法的交错使用。采用多种多样活动形式,凭借不同的传媒,刺激多种生理器官,多方面调节学生的心理机能,发挥多种语文教学效应。

当代语文课程所包含的教育教学目的任务是多方面的,教学过程是由多环节组成的。既不能用一种教学方法去完成多方面的教学任务,也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都使用一种教学方法。要实现某一方面的教学任务,就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就要使用适应于该环节的教学方法。如评点法、串讲法、讲解法、朗读法、吟诵法、默读法、讲述法、评析法,不同的环节用不同的方法是一种多层面的教育实践活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产生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等,都产生于一定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能力的实际及其生理心理特点、教学的目的要求决定教学过程的安排和教学策略的选择,而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策略的选择又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能力和教学个性,同时也反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和态度。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对方法的运用不是单一的,具有综合性。

1.3交互性

语文教学方法的交互性,即教学方法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作用而发生的。语文教学方法的交互性体现在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学为前提,学生的个性、爱好、学习的准备状况、身心发展水平及其在课堂具体情境中的反应,都是语文教师在采用适当教学方法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而教师的知识水平、个性特征也影响着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用。从“教”这方面看,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即扮演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从“学”的角度来看,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既扮演“学习的主人”的角色,以表现出“自主学习的意识”,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还应合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学生学习情感,直接制约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师生双方情感的沟通和协调、相互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需要教师以自身积极情感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在每节语文课上让所有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唤发他们学习的激情,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每一节课都带着期盼而来,都能有所收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拥有积极而亢奋的情感。营造教学的和谐性,于学生展开良好的交流与互动,在文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方法时必须能使两个方面有机的协调和统一起来[2]。

2、优化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策略

2.1继承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并赋予其现代的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方法具有继承性和创造性,这是语文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之一。综观今天现有的语文教学方法大多数都是从古人或前人手中继承过来的。特别是朗读、讲授、问答等常规的语文教学方法更是继承了自孔夫子到叶圣陶两千余年教学方法的衣钵。但是这种继承是批叛的继承,是“扬弃”的继承,就是把其适应当今教学理念的合理部分保存下来,把不合理的成分丢弃。如:诵读法。诵读在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并不常用,但在学校教育中,尤其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诵读作为一种阅读教学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古代诗文作品的教学,熟读成诵应该成为第一位的教学方法。诵读可以通过眼、脑、口、耳一起活动来帮助学生建立语感,加强理解和记忆,锻炼学生的口齿和听知能力,陶冶学生的性情。诵读作为一种阅读教学方法,又可以具体分为教师范读、学生个人朗读、集体朗读和分角色朗读。如:陶冶法。这种方法强调教学中要“激发感情抓住心”“披文以入情”。教师读文“如出我口”,讲文“如出我心”。课堂气氛应和课文的内容相吻合。引导同学“入境”,使学生如临其境,爱作者之所爱,憎作者之所憎,喜作者之所喜,怒作者之所怒。把作者之情,化而为学者之情,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感情得到陶冶。再如,问答法。问答法是一种以师生、生生互动形式为主要形式的双向信息交流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具有古老历史的语文教学方法。问答法有利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积极思考的习惯以及口头交谈、对话的能力。

2.2引进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并结合汉语文教学规律,力求创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国外先进教学方法的引进和借鉴,是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是促进创新教育改革的捷径,也是充实和发展我国语文教学方法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途径。当然这种引进和借鉴要建立在符合本国国情和实际语文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是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并加以改造创新,使其符合汉语文的母语教学。在这方面较为成熟的当属“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法得源于建构主义理论和当代认知心理学的支持。情境教学就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教师同样是情境中的事件探究者或问题解决者,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2.3依据实际语文教学,对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多变,优化组合

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多样性”是指不同的教学活动,不同的教学阶段,不同教学情境都需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即使是不同的教学活动,相同的教学阶段,相同的教学情境,也都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供选择使用。“综合性”是指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搭配使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是综合性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施教过程中,以一种方法为主,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以起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授法中可以运用讨论法、问答法等。灵活多变,优化组合是语文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怎样使语文课教学方法优化组合呢?

①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以及本课教学内容,适合本班师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使其能有效地为明理、激情、导行服务。

②合理的安排教学方法的主次、顺序、层次搭配,以及如何相互补充、相互配合。依据明理的思路,优化结合。

③教师应具有协调能力以及控制能力。应针对学生思情感的变化,创造性地运用每种教学方法,注意各种方法发灵活搭配,发挥其综合效应,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语文课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因教材、教师、学生的不同而异,语文课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的根本原则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结论

我们必须善于从这些思想理论资源中去汲取智慧和力量,充实语文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转换语文教学方法研究的方法论视角加强对其理论内涵上的原创性研究,特别是要深入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去,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情境中,不仅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的生成,而且也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