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常识范文

经济常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常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常识

第1篇:经济常识范文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4-0084-01

近几年。经济常识计算能力已成为高考考查的一个重点,结合近几年的高考题和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一、商品价值量计算

【原题】(2008年全国文综Ⅰ卷25题):假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

A.12元 B,12.5元

C.18元 D.18.75元

【解析】第一步,计算出2008年单位M商品的价值量。依据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原理,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时,其单位商品价值量为:15÷(1+50%)=10(元)。

第二步,计算出2008年该国单位货币的实际价值。2008年该国货币贬值20%,则意味着等量货币只具有原来(120%)的购买力,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位M商品的价值量用货币表示为:10÷(1-20%)=12.5(元)。

【原题】(2009年全国文综Ⅱ卷24题):某国2008年生产甲种商品100万件,每件商品的价值为6元,若2009年该国生产甲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该国本年的价值总量和该商品的价值量各为多少?

【解析】第一步,计算出2008年商品价值总量为:6x100=600(万元)。第二步,根据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同一劳动同一时间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的原理,设2009年该商品的价值量为x。则600=X・100(1+20%),X=5(元),或用另一种算法:6÷(1+20%)-5(元)。

【点拨】关于商品价值量的计算,必须搞清楚几个概念及其关系。商品价值量和价值总量的关系,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同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很明显以上两题都指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所以2009年24题中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2008年全国文综Ⅰ卷25题难度较大。除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外。还涉及货币的贬值、商品的价格等问题,这些课本只简单提了一下。教师应让学生知道货币价值和商品价格是反比例关系,货币贬值所支付的商品的价格就会越高。

二、纸币发行量计算

【原题】(2007年四川26题)某国去年的商品价格总额为16万亿元。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2万亿元,假如今年该国商品价格总额增长10%,其他条件不变,理论上今年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是()

A.1.8万亿元 B.2万亿元

C.2.2万亿元 D.2.4万亿元

【解析】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此题的计算有两种方法:第一种直接从理论上推导出,今年该国商品价格总额增长10%,由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则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也增加10%,即为2x(1+10%)=2.2(万亿元)。第二种用公式计算,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某国货币流通次数为16/2=8(次),当商品价格总额增长10%时,今年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16×(1+10%)/8=2.2(万亿元)。

【点拨】这部分内容学生需要牢记公式,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需要的数量就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这就是通货膨胀,如本应发300元,而实发了600元,则此时1元相当于0.5元。

三、股票价格计算

【原题】(2006年全国文综Ⅱ卷)股票W的票面金额为1元,预期一年可以获得5%的利息,同期银行存款年利率为4%,一投资者若以10000元购买股票W,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变化,理论上最多能购买的股票数为()。

A.12500股 B.10000股

C.8000股 D.7500股

第2篇:经济常识范文

【关键词】经济常识;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青少年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全民族的素质。然而,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日益严重,甚至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都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社会问题。造成青少年违纪犯罪的原因,客观上有社会原因、家庭原因等,主观上的原因是法盲,缺乏应有的法律知识。某中学郭某,是班里的学习尖子,一次闯入另一所中学的学生宿舍,向学生要钱,有的不给,他便拳脚相加,施之暴力。后被擒获,公安人员问他:“你是否知道你的行为已构成抢劫罪?”他却回答:“我怎会是犯罪呢?这事儿多着呢,有的学生缺钱花了,就向别的学生要,不给,比我打得还凶哩……”学校是青少年的主阵地,要在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中发挥基础性和主渠道的作用。以“四.五”普法为契机,在经济常识教学中千方百计地结合讲授内容渗透法制教育,努力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有利于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一、改革的合法性意识教育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我国《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和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宪法》的上述规定也就要求我们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必须处理好法与改革的关系。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目前,我国现行宪法和法律已民在相当的程度上体现了改革的精神,确立了改革的大政、方针。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现行的一些法律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30多年的改革中,市场经济充分发挥了它的积极作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国家强大了,老百姓富裕了。但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也显现出来了,市场主体出于赢利的内在动机,有可能做出违反市场正常秩序、损害他人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诸如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破坏资源环境、不正当竞争、垄断行为、偷税漏税、滋生权钱交易的腐败现象、扩大收入差距等,这些问题也带来了一些社会矛盾。这些都需要进行改革,那如何进行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以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为新一轮改革的突破口或重点任务,需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工作的能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以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为新一轮改革的突破口或重点任务,需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让法律制度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形成了一整套健全的、为全体公民所遵从的法律制度,才是成熟的国家、成熟的民族。我们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人民日报刊文:新一轮改革应以加强法制建设为突破口2013年06月13日)

因此,在经济常识教学中,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强化,渗透改革的(合法性)合宪性意识教育,让我们的学生认识到法律制度就是市场经济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最高保障,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损害他人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诸如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破坏资源环境、不正当竞争、垄断行为、偷税漏税、滋生权钱交易的腐败现象、扩大收入差距等一切违法行为都要受到追究,依法给予惩处。

二、平等意识教育

平等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基本原则之一。现代国家的宪法和法律都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我国《宪法》第三十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民法》第三条规定: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地位平等。《刑法》第四条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此外,在《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中都规定了“适用法律一律平等”的基本原则。

经济常识中的平等意识教育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平等。市场经济下的商品交换是平等自愿的交换,它需要法这种具有特殊权威性的社会规范法来确认交换主体的地位,以便交换能在平等条件下进行。教材中关于市场经济的平等性特征、市场交易中的平等原则是贯彻地位平等、机会平等意识教育的有机结合点。在商品服务市场上,卖者与卖者之间、买者与买者之间、卖者与买者之间是一种平等竞争、平等交换的关系。二是国家之间的平等。国家平等原则是现代国际法基本原则体系中的最重要原则。各国不问经济、社会、政治或者其他性质有何不同,均有平等权利与责任,并为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教学中,应强调平等互利是我国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发展对外贸易中,坚持双方的地位平等、权利相同,权利和义务要符合对等原则,我国绝不允许别国将不平等条件和不合理的要求强加于我国。

三、依法办事意识教育

坚持依法办事原则,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和基本条件。公民只有严格地按法律的要求办事,才是正当的,也只有严格按法律的要求规范自己的活动,公民的权益才能得到有力的保障。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的法律正在日臻完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已基本上可以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所以,我们遇到问题,我们首先应当想到法律,依靠法律。一定要摒弃那种不相信法律的陈旧思想和有法不依的错误做法,自觉地树立法制观念,运用法律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经济常识教学中渗透依法办事意识教育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政府的依法行政。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是国家的宏观调控、社会保障制度、财政与预算、税收的作用、市场秩序的规范与整顿。二是组织的依法成立。涉及的知识有企业、企业法人、公司的设立、银行的产生。三是公民、企业的依法办事与维权。关于企业的竞争、劳动者权利的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等知识都是这方面的内容。讲授这些内容时,一定突出“依法”二字,并注意引用相关的法律。

教学中渗透依法办事意识教育,要注意讲清:坚持依法办事,不但要做合法的事,而且要按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步骤去做。法律不但规定了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而且告诉了人们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做不合法的事,无理取闹,是违法;即使有理的事,而不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步骤去做,同样是违法。有些人往往因为自己有理而采取了一些不合法的手段和方法,结果激化了矛盾,引发了新的问题,甚至使自己从有理变成无理,从合法变成违。这样的事在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教训,引以为戒。

四、权利主张精神与义务的自觉履行精神培养

社会主义的确立和日益完善使我国公民享有的权利和自由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其他法律规定的公民的一般权利。

经济常识教学中渗透公民权利主张精神的有关知识有:公民的劳动权与政府努力创造条件促进就业、劳动合同的签署、预算的审批、纳税人意识的树立、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如学习“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时,除讲清消费者在商品服务市场上依法享有的权利内容外,还要通过一些典型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增强权利意识,在自已的权利受到损害时,不能忍,不能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一定要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然也要让学生知道如何维权,也就是要让学生养成索要购物凭证和按照法定途径解决纠纷的意识。

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我国宪法在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也对公民应承担的基本义务做出了明确规定。

第3篇:经济常识范文

【关键词】市场经济经济犯罪现状成因对策

一、市场经济下经济类犯罪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商品的生产、交易、流通和消费环节,经济类犯罪案件的数量日益增多。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结构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巨大转变,从而产生了负面影响。另一方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旧的体制尚未被取代之前,新的经济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市场经济的管理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问题和漏洞,使得犯罪分子抓住时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最终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市场经济下经济类犯罪的特点

(一)主观故意性

在经济类犯罪当中,犯罪分子在主观上表现为故意形态。其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金钱和私欲而实施的违法犯罪活动。而且在经济类犯罪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犯罪主体具有身份特定性,他们利用职务之便,、贪图钱财,最终走上不归路。

(二)技术性

经济类犯罪案件当中,犯罪分子的行为大多侵犯的是国家、企业或者个人的财产利益,并未对被害者进行人身方面的损害。而且在犯罪的过程中,往往利用高科技为犯罪行为提供便利。比如犯罪分子作案的交通工具、手段、和方法,大多甚至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用于避免犯罪行为的发现。从而加大犯罪侦查的成本和时间。

(三)团队性

由于经济类犯罪的复杂性,大多数的犯罪分子为了追求犯罪结果的发生,往往采取团队协作的方式进行作案。走私罪就是团队协作的一种典型经济犯罪。

三、市场经济下经济类犯罪的成因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特点,极大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经济主体能够通过合法的行为获取最大利益。但是,在市场经济允许下的自由竞争能够谋取到的巨大经济利益却容易导致犯罪分子的不法行为。因此,市场经济对于经济类犯罪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影响。

(一)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导致市场经济主体

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市场主体必须是具有独立的经营权,能够承担一定的责任能力才能成为企业法人。而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由于经济的独立性,使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弱化,使得企业内部员工经不住金钱的诱惑萌发犯罪意图,最终导致犯罪的发生。

(二)市场经济的营利性助长了犯罪意图

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生产经营者生产商品并不是满足消费者对于物质和精神的需求,而是在买卖的过程中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市场经济的营利性导致许多人趋之若鹜,为了追求巨大的经济效益,不惜铤而走险、采用非法的手段来谋求自己的利益,从而构成犯罪。比如走私犯罪、犯罪、信用卡诈骗罪等,都是由于犯罪分子在市场经济营利性的驱动下,萌生了犯罪的意图。

(三)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导致犯罪分子不法行为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其允许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在一定的自由当中展开公平竞争。竞争促使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能够不断的创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争取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但是,正是由于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时刻威胁着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根本,一旦在竞争中处于弱势,便会被市场所淘汰。因此一些企业就在竞争当中,不惜损害别人的利益,来换取自己的利益,致使不法行为的产生。

四、预防和控制经济类犯罪的对策

(一)加强舆论宣传,提高公民法律意识

由于社会舆论对于公民的行为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我们要通过报纸、电视、讲座和活动宣传的方式,在思想上进行宣传教育,向群众普及国家打击经济犯罪的决心和举措,以及预防经济类犯罪的常识,努力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鼓励公民举报经济类犯罪案件线索,把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法制建设的进步相结合,进一步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观念,通过强化社会舆论的正面导向作用,最终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减少经济类犯罪的发生。

(二)不断完善经济立法,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

当前,经济类犯罪案件的层出不穷,使得市场经济受到很大的波动。因此,在经济立法的过程中,应当适当考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性,把握经济类犯罪分子的心理,努力调整立法规范,争取让犯罪分子五可乘之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在法律层面上,保证市场经济的稳定性和规范性发展。

(三)强化司法执法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侦查水平

经济类犯罪案件的特殊性使得执法机关必须培养一批能够严厉打击经济类犯罪案件的队伍。因此,必须重视执法司法队伍建设,对其进行相关业务的培训,使其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转变执法观念,努力提高业务能力水平,强化法学专业素质。专业的执法司法队伍的建设将对社会形成一种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深层上解决经济领域的违法犯罪现象。

(四)加大科技手段的投入,严厉打击经济犯罪

由于现代经济类犯罪大多依托高科技进行犯罪,使得在实际操作中调查取证和侦查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执法机关要主动引入新技术和新设备,主动适应新形势。在案件侦查和取证阶段,充分运用科技手段获取犯罪信息和线索,积极探索打击经济犯罪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通过对经济类犯罪案件的严厉打击,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

五、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时期,既存在经济类犯罪案件的经济基础,也存在诱发经济犯罪案件的思想因素。我们必须正视存在经济犯罪的客观条件,面对新形势下的经济类犯罪案件的发生,依据市场经济和经济犯罪的共生性原则,充分认识到严厉打击经济类犯罪案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加强经济犯罪知识的教育宣传,强化执法司法队伍建设,利用高科技手段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减少经济犯罪案件的发生,从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扬春洗,高格.我国当前经济犯罪研究[J].北京大学出版社

[2]马克昌.经济犯罪新论破环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研究[J].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

[3]朱兴有魏赛娟新型经济犯罪研究[J].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5月.

[4]任克勤.经济犯罪案件侦查[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第4篇:经济常识范文

执教时间:2007年10月17日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高一年级思想政治上册,第二课之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第一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二、教材分析

由于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资源是有限的,那么商品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资源的配置,市场经济有那四大特征。在明确了什么是市场经济后,重点分析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并肯定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但是市场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框内容也为下一框国家宏观调控作出了依据。

三、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才从初中进入高,还不能完全适应高中的学习思维和方法,需要一个过程。

开学第一堂课,我问学生:你喜欢上政治课吗?为什么?结果大部分学生不喜欢上政治课,因为它枯燥无味。高一学生还没有完全实现从初中到高中、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思维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而高一的经济常识是一门思想政治课,而不是一般的具体经济专业课。因此从学生最常见的经济现象入手,并用经济学原理加以分析,从具体到抽象。让他们发现原来所学知识并不只是一堆大道理,让他们发现原来生活当中彼彼皆是的现象中蕴含着这么多的经济学道理,从而理论联系实际,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真正地进行自主的学习、有效的学习,才能真正地完成经济常识“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三位一体的教学任务。

四、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方面

(1)识记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2)理解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和法制观念的必要性。

2.能力方面

(1)通过无形市场与有形市场的举例比较,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2)根据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说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说明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之一,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3)对市场活动进行模拟,培养学生社会实践、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

3.情感方面

(1)增强学生对资源有限性的认识,并树立“节约资源,从我做起”的意识;(2)通过对竞争与平等、法制、开放三者关系的分析,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3)懂得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从而奠定以后在经济活动中所必需的法治意识。

五、课前准备

录像机、录像资料、投影仪、投影资料、教学方法设计。

(1)通过对比、讨论、谈话等多种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启发式教育这一指导思想。(2)充分运用录像、投影等现代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开拓学生思维,激感体验,加深对市场经济一般特征的理解。

六、教法学法分析

启发式教学、讲解式教学、探讨式教学。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总结,最后老师点评,总结。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课堂导入的好坏,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同时也对重点、难点突破、课堂教学效率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导入过程中,应尽可能提供学生感兴趣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或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问题。对于市场,学生并不陌生,但对于市场的了解仅限于那些有固定场所的有形市场,即经济学中的陕义市场。基于学生懂得市场是用来“进行商品交换”的,因此从这点入手,播放一组录像镜头:上海繁华的南京路、人来人往的庙会、宾客盈门的商业大厦,电话订货、网上购物、邮购。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它们的共同点:都在进行买卖或交换。进而指出只要存在着商品交换关系,就存在着市场;市场不仅有有形市场,还有无形市场。并让学生分辨出上面六个镜头中,哪些是有形市场,哪些是无形市场,从而能够准确地把握市场的概念,并对认识社会实际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导入注重学生参与,注重联系社会实际,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效果好。)

(二)突出重点设计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本课的重点。从计划经济走入市场经济,很多人存在着疑惑:为什么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根本原因是,在目前,市场经济更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经济是一种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而这一优势的具备主要是因为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寓抽象道理于直观教学之中,学生更易理解,因此,通过一些模拟活动、资料对比、录像、漫画赏析等活动的设计,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

1.平等性

由学生和老师配合,表演小品《如此买卖》,模拟市场活动。大意如下:一工商人员到某处购物,老板点头哈腰,明卖暗送;一年轻学生前去购物,老板满脸不屑,漫天要价。引起学生思考:如此买卖合理吗?为什么?通过讨论,学生很自然地归纳出:市场交换的当事人身份是平等的,在交易过程中也应该是平等的,这是由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的。

2.竞争性

播放录像:火车上,人满为患,坐着的、站着的、蹲着的,挤成一团;小孩的哭闹声、大人的吵骂声,乱作一团。车厢里是肮脏的,茶桶里是空空的,工作人员的脸是冷冷的……

投影材料:(1)铁路局提出“随到随上,车上买票”;(2)京沪、京哈、京广三大铁路干线提出多发以“夕发朝至”列车为基本框架的列车运行方案;(3)某地区准高速铁路在加大发车密度的同时,票价下调10.6%~12.2%;(4)《铁老大有动作》――明年推出28条精品旅游线路……各铁路局还将对团体旅行进行价格优惠。

通过资料的对比引发学生思考:铁路为何会呈现出前后如此大的变化?学生联系近年来航空、公路、水运事业迅猛发展的社会实际,不难得出结论:变化的原因在于竞争。并进而认识到竞争性是市场经济的特征,以及竞争性对于当今社会的重大意义,从而确立竞争意识。

3.法制性

播放录像(边讲解):这是一场精彩的角逐。穿红色运动服的是武汉红桃K队,穿蓝色运动服的是上海申花队,双方争夺很激烈。请看这个镜头,红桃K队的队员将申花队的队员绊倒了,裁判判申花队发任意球。

引导学生思考:裁判为什么要判申花队发任意球?足球比赛还有哪些规则?如果没有这些规则,足球比赛将会怎样?从学生感兴趣的足球比赛入手,再引入市场活动,学生很自然地就会认识到:市场经济活动同样需要规则,失去了必要的约束,就不能公平地展开竞争,就体现不出市场经济的平等性。这样将新知识建立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旧知识的基础上,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水到渠成之效。

4.开放性欣赏漫画《谁也别想发财》,并思考“想一想”

通过学生讨论、归纳,达成这样的共识:地方保护就其表面效果而言,是保护了地方利益、当前利益,但实际上排除了竞争者,保护了落后,最终也会被社会所淘汰。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要想在竞争中立稳脚跟,不能自我封闭、排斥竞争,必须开放市场、迎接竞争。

市场经济的四个一般特征其内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通过对市场经济的各个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之后,还要让学生明确以下几点联系:(1)没有平等性,竞争就不能展开;不开展竞争,就无公平可言。(2)法制性是平等性、竞争性的保证,也是平等性的体现。(3)开放性是平等性、竞争性充分展开的前提,是法制性发挥作用的社会条件。

八、本课小结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A、平等性B、竞争性C法制性 D、开放性

第5篇:经济常识范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这种体制尚未完全确立和不尽完善的情况下,经济犯罪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本文着重从四个方面论述经济犯罪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一、经济犯罪及其特征。1、经济犯罪并不是一个法律术语,而是经济和犯罪这两个概念的相加与组合。经济犯罪指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的,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让利法规定为犯罪,并且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2、特征:(1)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2)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3)被刑法规定为犯罪或者违反了刑法规定的行为。(4)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二、市场经济及其法制特征。特征:(1)是权利经济。(2)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3)是契约经济。(4)是竞争经济。(5)是法制经济。三、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的危害。1、侵犯经济活动主体的合法权益。2、扰乱市场竞争的有序、正常运行。3、妨碍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4、破坏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外部环境。四、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危害的途径。1、严格执法是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危害的根本保证。2、完善刑事立法是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危害的基本前提。3、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养活经济犯罪,是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危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经济犯罪、市场经济、法制、刑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健全,使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空前活跃。但与此同时,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各种原因,也由于商品经济本身的各种负面效应,经济领域的犯罪现象也不断出现,这极大的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并直接或间接的引发了很多经济犯罪,严重的妨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经济犯罪也因此成为当前的突出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这种经济体制尚未完全确立或不完善的情况下,经济犯罪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思考探索经济犯罪,市场经济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为一名法学本科生,对于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刑法的有关规定,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经济犯罪及其特征和特点 

绝大多数的犯罪行为,归根到底都与经济有关,但是人们通常并不把这些犯罪都称之为经济犯罪。一般情况下,人们只是把某些与经济活动有关联和具有财产内容的犯罪行为称之为经济犯罪。从严格意义上讲,经济犯罪并不是一个法律术语,而是经济和犯罪这两个概念的相加与组合,是在犯罪这一整体范畴中从经济这一角度或者层面对犯罪中部分范围的界定。而犯罪一般被认为是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违反刑法规定,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经济犯罪中的“经济”一词本身是一个多义词,在这里应该理解为,经济活动或者财产。因此经济犯罪就应该定义为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的、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被刑法规定为犯罪、并且应该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可见看出经济犯罪的这一定义,3、具有以下四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的行为。只有这样的行为才可能是经济犯罪,没有这一特征的犯罪,只能是其它犯罪;二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经济犯罪直接危害着社会经济秩序和其它秩序,并且这种危害性达到了一定程度,否则不是经济犯罪;三是被刑法规定为犯罪或者违反了刑法规定的行为。这是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所决定了的,刑法没有规定为犯罪的不为犯罪,只有被规定为犯罪的才可能是经济犯罪;四是应该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犯罪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当然要受到刑罚的处罚。这四层涵义密切相联,共成一体,构成经济犯罪的一般特征。经济犯罪与其它犯罪的最大的区别是经济犯罪的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这一区别也是经济犯罪的独有特征。另外,我们从经济犯罪的这一特征入手,可以将经济犯罪分为两个类别,一是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经济犯罪,它直接破坏着经济秩序,可称之为经济活动犯罪;另一类是具有财产内容的犯罪,它破坏着经济秩序,同时也破坏着其它秩序,比如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侵犯财产罪、贪污贿赂罪,可称之为财产犯罪。

经济犯罪严重的扰乱了市场经济的秩序,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经济犯罪浮动呈现上升趋势,有其以下特点:1、经济犯罪发案率居高不下,犯罪金额越来越大。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案要案不断出现,犯罪金额在几十万元以上,甚至数百、上千万元的大案时有发生。2、职务经济犯罪以及非职务人员与经济领域工作人员相勾结的共同犯罪呈上升趋势。犯罪分子利用从事政府的公务或在经济领域工作的职务之便实施经济犯罪,其犯罪手段具有相当隐藏性,社会危害也较其他犯罪更为严重。3、单位犯罪已成为当前经济犯罪的显著特征。这类犯罪后果严重,查处十分困难,经济犯法案范围的加大,犯罪主体身份的复杂化,犯罪手段的智能化、隐藏性等特点,导致了司法机关对经济犯罪的查处阻碍重重,十分艰难。

、市场经济及其法制特征 

第6篇:经济常识范文

关键词:公路施工;机械管理;经济效益;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我国的公路建设事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起步阶段,特别是随着我国拉动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给公路建设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各地方政府抓准机遇,不断加大公路建设基本投资力度,积极发展公路建设事业,逐步扩大施工生产能力和规模。公路建设事业的发展不仅仅对公路建设的速度与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还对公路建设中的机械施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路建设中机械化施工问题的解决,对于公路建设的顺利竣工,对于提高公路建设质量以及维护工人公路建设的安全性有着重要意义。尽管我国在公路施工机械管理及提高施工经济效益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在实际的公路施工机械管理方面,很多问题依然存在。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公路施工机械管理及提高施工经济效益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我国在公路施工机械管理以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一、公路施工机械设备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1、设备管理与施工使用职责不清,管理混乱

由于受到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公路施工机械管理制度的影响,目前我国很多公路机械施工管理部门将机械的管理与技术的管理混为一谈。机械的管理与技术的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盲目的提高机械工作效率,为施工单位节约资金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然而,实际情况是,很多施工企业过度注重施工技术和施工进度的重要性,对于机械设备的管理缺乏有效重视,使得机械设备管理与养护出现问题,最终导致设备管理与施工使用职责不清,管理混乱问题的出现。

2、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机械设备工作流于形式

任何工作都是在一定的规章制度下进行的,公路机械设备施工与管理也不例外。尽管我国在公路机械设备施工与管理方面设置了相当多的法律法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法律法规早已不适应时展需要。另外,有些规章制度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无法得到有效执行,规章制度如同虚设,起不到应有的束缚与管理作用。我国在公路机械设备中使用的一些基本的制度,例如,三定制度、保养制度、经济核算制度等很难实施,使得我国公路机械设备管理与养护很难开展。

3、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及机械操作人员缺乏专业培训

我国公路施工中的机械设备种类繁多,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家在机械设备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机械设备操作复杂程度进一步提高。这就对机械设备使用和操作人员对于机械设备的管理养护、使用维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公路施工要求的体力需求远远地要高于智力需求,这就使得一批文化水平低、素质低、能力低的人员进入到机械设备操控的范围内,造成对机械设备管理维修不到位,严重阻碍了公路施工的顺利竣工。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及机械操作人员缺乏专业培训,是目前我国公路施工中的机械设备管理中出现的重要原因。

二、公路施工机械设备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策略探析

1、必须重视机械化设备的安全检测、保养和维修

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由于过度使用或者使用不当出现机械破损,这就需要对机械设备进行定期检查与维修。然而,在实际的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中,由于缺少资金和技术支持,很多公路施工方缺乏最基本的对机械设备的更新使用,甚至出现带病作业的问题,这些陈旧的设备往往造成因失灵而对施工工程进度带来消极影响。机械设备是公路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法宝,公路施工中如果缺少对机械设备的使用维护,工程建设的质量与时期就无法得到保障。加强对机械化设备的安全检测、保养和维修,对于提高机械使用效率,缩短公路工程建设周期以及提高经济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必须强化机械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制度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要想加强对机械设备的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强化机械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制度。数据表明,由于机械设备操作不当或者机械设备出现问题而导致的安全事故不在少数,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国家及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相当大的影响。因此,公路机械施工中必须强化机械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机械操作人员基本安全常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建立健全相应的安全管理监督体系,对机械设备使用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安全监督。

3、科学安排,合理调度,实现机械设备的高利用率

公路工程的机械化施工并不是由单一的机械单独完成的,它需要所有各式各样的机械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合作。对于那些越高级的公路建设,对需要的机械设备就要高级,数量也就越多。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要做到机械设备的优化组合,设定合理的机械使用施工方案,让机械获得最大的使用效率。另外,对于一些闲置的机械设备,施工企业应该依托市场,灵活外租,提高设备管理的经济效益。通过租赁合同建立制约机制,降低施工成本,加速施工企业资金周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4、实现机械设备在公路独立核算

实现机械设备在公路独立核算,是目前我国公路机械设备管理中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策略。通过实施独立核算,使得机械管理与技术管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逐步实现机械设备管理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另外,通过实施独立核算还有利于设备管理资金的投入,加强对机械设备管理与操作人员的培养,提高他们机械操作技能与水平,进而提高工程施工效率。还有,实现机械设备独立核算,有效降低施工成本、减少返工和浪费,更能够加快工程进度、保证施工质量,在隐形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总结:

公路运营中的机械化施工工作不仅仅可以提高公路使用时间和寿命,而且还会增强公路运载量,促进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公路建设市场竞争的加剧,公路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将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企业只有不断提高机械设备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使用效率,实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机械设备管理,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建立适应公路建设市场竞争机制及发展规律的机械设备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参与公路市场竞争,提高公路施工经济效益,加快公路建设事业的发展。我国在公路施工机械管理及提高施工经济效益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很多问题依然存在。公路施工部门及管理人员应该深入研究我国在公路施工机械管理及提高施工经济效益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我国在公路施工机械管理以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王佳楠. 公路施工机械设备管理[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0(03)

[2] 杨修志,宋汉乾. 加强筑路设备管理 发挥机械最大效益[J].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 2009(01)

[3] 赵铁栓,陈新轩,韩斌. 浅谈公路施工企业对工程机械的管理[J].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 2011(10)

[4] 曹红. 筑路机械使用管理的几点体会[J]. 山西建筑, 2008(12)

第7篇:经济常识范文

一、实体经济及其特点

实体经济是以物质资料的生产经营活动为主,以精神产品与各种服务类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为补充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称,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通信业、商业、建筑业、服务业等,也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艺术、体育等精神类产品的生产与经营部门。

实体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实体经济的发展才能真正促进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总体提升。其概念决定了其三大基本特点:

有形性。任何实体经济都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依托,能为人们切实地感知和触摸。

主导性。实体经济是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保证,它主导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进程。

趋降性。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实体经济在所有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会趋于下降。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总量有的已经降到50%以下。

二、虚拟经济及其特点

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拓展了经济的覆盖范围,产生了生息资本,并且促成了利息这一经济范畴的独立化,同时形成并促进了信用制度的发展,造成了“收入的资本化”,人们因此就可以通过收入的资本化,定期得到一定的收入,形成了以股票,国/债券等为主要形式的虚拟资本,而且通过人类自身也创造了各类衍生品,促成了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在现代经济运作中,虚拟经济就是以虚拟资本为核心,以各种信贷体系为依托,以各类金融衍生品为补充的一切经济运作形式,其特点表现为:

无形性。虚拟经济是一种虚拟的,以钱生钱为主要特征的经济运作方式,会逐渐脱离实物依托,只通过资本的不断流转,而扩大其规模。

复杂性。虚拟经济的发展及创新,是被大多数人接受的主观性的无实物积淀或假托实物基础的创新。有着复杂变换的一面:(1)运作方式的复杂化。通过各种创新与衍生,造成运作方式的相对复杂,再加上人为因素,导致运作方式的更加复杂与不透明。(2)组成的多样性。包括各类有价证券,信用凭证等,而且随着衍生品的出现与增多,还会有更多的新的组成方式。(3)内部联系的多头性。银行、金融机构、证券市场、实体经济等等之间,以及自身内部都有着多方面的联系与影响,并且随着规模的扩大与形式的多样化,各种联系会以乘数倍扩张而更趋复杂。(4)不稳定性。在虚拟经济的运作过程中,信用是其发展的基础与保证,各投资者,借贷者等之间及内部的联系与影响都以层层叠叠的各种信用,契约等为纽带,一旦其中一个环节脱节,就会导致整个经济如多米诺骨牌一样整体瘫痪。

扩张性。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虚拟经济在其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多。而且经济体越发达,虚拟经济所占比重越大。

投机性。西方经济学中假定人都是追逐利益最大化的,但因为信息等的不对称与不完全,尤其在对虚拟经济的运作中,人的投机本性会增多。就造成马克思所说的经济虚假繁荣。

回归性。因繁荣的虚假,只要整体运作中的某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通过经济危机的方式实现回归。2008年爆发的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明证。

三、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运作组成了市场经济的运作,它们的发展,共同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它们之间通过相互间的作用达到彼此的平衡。

(一)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其发展程度决定了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

(1)虚拟经济产生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过程中。(2)虚拟经济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发展。(3)实体经济的发展状况归根到底是虚拟经济发展状况的衡量标准,虚拟经济不能过分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规模。

(二)虚拟经济有相当的独立性

虚拟经济以股票,国,债券等为代表。国/债券的发行,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代表实体经济的成长与壮大;股票,若是新上市公司所发行的股票,则能反映实体经济状况,而股市上大部分股票价格的上涨与下跌,只能是股市上人们对于某公司的行情的判断,并不能完全代表此公司的实际情况。故在很大程度上,虚拟经济的状况会脱离实体经济的真正状况,表现出一种虚构的需求。

(三)虚拟经济反作用于实体经济,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但一定时候,又会影响甚至严重阻碍实体经济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当虚拟经济的发展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居民财富积累所派生的金融交易需求相适应时,虚拟经济便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当虚拟经济的发展适度繁荣时,企业便能够筹集更多的资金,从而促进投资市场,及由此引起的劳动力市场,产品市场的繁荣与发展。也能增加那些拥有以股票为代表的金融资产的消费者的财富拥有量,促使他们有更多的资金和信心去消费,从而促进消费市场的繁荣与发展。以此促进了收入一消费一投资的良性循环。当虚拟经济规模不适合于实体经济发展和居民财富积累所派生的金融交易需求时,会阻碍实体经济的发展,严重时,会造成经济衰退。虚拟经济的虚假繁荣会因其中的某一个环节的脱节而造成危机,造成资金外逃,股市、房市、汇市、衍生品市场缩水,从而发生金融危机及实体经济危机;造成消费力下降,劳动市场失业率上升,使整个国民经济衰退。

第8篇:经济常识范文

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是经济增长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新课题。当经济学家详细探讨了贸易与经济增长、金融中介与经济增长关系后,感到如何界定股票市场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其目的是要揭示未来股票市场的发展前景和经济增长的潜力。对于股票市场尚未充分发展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假如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那么,促进股票市场的发展就是显而易见的政策建议

截至2000年3月初,我国股票市场的a股流通市值已达10609.4亿元,在上海与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a股的公司达到了929家。股票市场的规模和流动性指标与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相比,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我国1993—1999年间a股流通市值与gdp的比率平均为0.052,46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1976—1993年间的平均比率为0.32。1993—1999年间我国a股的平均交易率(股票成交金额与gdp的比率)为0.275,1976—1993年间美国股市的平均交易率为0.29,英国为0.253,韩国为0.183,泰国为0.144。显然,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了。

怎样研究和确定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呢?莱文和泽尔沃斯(levineandzeros,1998)在总结阿切和乔万诺维克(atjeandjovanovie,1993)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次证实了一个重要的假设:股票市场的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本文运用莱文和泽尔沃斯(1998)提出的方法对1993—1999年期间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以检验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是否起到了促进作用。一、变量与数据的解释

为了检验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我们需要确定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

(1)股票市场发展的指标。下述四个指标可以反映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水平。

第一个指标是资本化率,用capitalization表示,等于每一季度a股流通市值与名义季度gdp的比率,我们用它来反映股市的发展状况。之所以选择流通市值而不是市价总值,是因为我们认为国家股和法人股并没有上市流通,不具备股票市场应有的风险分散、信息收集等功能,只有社会公众股才能代表我国股票市场的规模和发展水平。股票市场规模越大,募集资本和分散风险的能力越强。考虑到b股相对于a股规模较小,1999年底b股流通市值仅为a股流通市值的3.5%,将b股舍去不会影响计量模型的准确性。流通市值等于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股票a股流通市值之总和。1998年和1999年的季度流通市值数据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统计月报》(1998.1—1999.12)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市场统计》(1998.1—1999.12);上交所1994年第三季度至1997年第四季度的流通市值和深交所1994年第一季度至1997年第四季度的流通市值来自《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1995—1998年);上交所1993年第一季度至1994年第二季度的流通市值和深交所1993年的季度流通市值无法从公开出版物上获得现成数据,我们利用上市公司每季度末的流通股本和股票的收盘价计算而得。1992年第四季度至1999年第四季度的季度gdp数据来自《中国统计》(1992.11—2000.2)。

第二个指标是交易率,用value表示,等于上交所和深交所每季a股总成交金额与季度名义gdp的比值。反映出以经济总量为基础的股市流动性。1998年第一季度至1999年第四季度的a股成交金额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统计月报》(1998.1—1999.12)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市场统计》(1998.1—1999.12);1994年至1997年的a股成交金额来自《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1995—1998年);1993年的a股季度成交金额在公开出版物上难于找到现成的数据,我们依据《中国证券报》(1993.1—1993.12)和《证券市场周刊》(1993.1—1993.2)上的数据计算得出。

第三个指标是换手率,用turnover表示,等于a股季度成交金额除以a股季度流通市值。高换手率意味着相对低的交易费用。第二和第三个指标均反映了股票市场的流动性(liqridity)。

第四个指标是股票市场收益率波动,用volatility表示,等于沪市a股指数的季度标准差。沪市a股指数来自《中国证券报》(1993.1—1999.12)。在我们研究的期限内,深市和沪市大盘的走势基本一致,因此,我们只计算了沪市a股指数的标准差。因为上市公司的季度红利分配数据无法精确得到,所以我们在计算股票收益率的波动时,只计算了资本利得的标准差。

(2)经济增长指标。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我们使用三个经济增长指标。

第一个指标是实际gdp季度环比增长率,用gy表示。我们以1993年第一季度为基期,计算各季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基期rpi=100。用名义gdp除以当季的rpi就得到实际gdp季度环比增长率。在计算各季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时,采用商品零售价格的月度环比数据,其中1996年和1997年各月的数据来自《中国物价及城镇居民家庭收支统计年鉴》(1996年、1997年),其它年份的商品零售价格月度环比数据散见于《价格理论与实践》(1992.11—2000.1)、《中国统计》(1992.11—1996.2)、《宏观经济管理》(1994.8—1996.2)。需要指出的是,在capi-talization、valre以及下文中的savings、depth指标中,我们使用的均是名义gdp,这是因为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同时作用于这些指标的分子与分母,两者相除在一定程度—亡抵销了这种影响。

第二个指标是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季度环比增长率,用gc表示。理由是:①无法获得资本存量的季度折旧数据,所以不使用资本存量增长率指标;②无法获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整的季度数据,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绝大多数属于国有企业,股票市场的发展和国有企业的投资活动联系较为密切,所以使用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各季度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名义值同样除以季度零售物价指数而化为实际值,然后再计算各季度的环比增长率。1993年第一季度至1>

99年第四季度的名义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1992.11—1994.5)和《宏观经济管理》(1994.8—2000.2)。

第三个指标是居民的银行储蓄率,用savings表示,等于居民本季度末的储蓄存款余额减去上季度末的储蓄存款余额再除以该季度的名义gdp。1993年第一季度至1997年第四季度的居民储蓄存款季度末余额来自《中国金融统计年鉴》(1995—1998年),1998年第一季度至1998,年第四季度的居民储蓄存款季度末余额来自《宏观经济管理》(1998.5—2000.2)。

(3)传统的金融深化指标。用depth来表示,测定金融中介的规模,等于金融中介的流动负债(现金以及银行与非银行金融中介的活期和带息流动负债)与当季gdp的比率,即m2/gdp。这里的m2是上季度末和本季度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存量的算术平均值。1993年第一季度至1997年第四季度的m2来自《中国金融年鉴》(1995—1998年),1998年第一季度至1999年第四季度的m2来自《宏观经济管理》(1998.5—2000,2)。因为1993年前后m2的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所以1993年第一季度的depth指标中的m2更指1993年第一季度末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在现实世界中,经济增长受到许多因素内影响。为了检验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否独立于其它变量,有必要结合相定变量进行分析。金融中介与股票市场在优比资源配置中的功能有很多重叠之处,西方关于金融中介的理论表明金融中介同样能够降低信息获取成本、促进对大企业的控制,以及提供风险分散和提高流动性的机制。但越来越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股票市场和金融中介在经济体系中提供了不尽相同的功能。例如,股票市场在提供风险分散和提高流动性机制方面似乎有更大的优势,而金融中介在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和对大企业控制方面似乎比股市做得更好。

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状况的指标和经济增长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线性回归,我们得到以下几个结果:结果一:capitalization、value和capitalization(-2)和capitalization(-4)、value(-4)都显著地进入回归模型(相应的t检验值都大于1.71)。

当期的capitalization、value和gy之间的高相关度并不一定说明股票市场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增因为当期经济的繁荣同样会导致当期股票市场交易的活跃。在回归模型中,capitalization(-4)的偏相关系数比capital-ization的偏相关系数要大(由1.93增加到2.37),而value(-4)的偏相关系数与value的偏相关系数相比,则没有发生多少变化(由0.63变化到0.60)。这说明当期股票市场的规模和流动性水平与一年后经济增长率的相关度是非常高的。仅仅根据上述数据,我们仍然不能得出股票市场推动了经济增长的结论。因为还存在着另外‘下问题——“价格效应”,即预期将来经济的繁荣会导致当期股票价格的上涨、股票交易的活跃。“价格效应”会使股票流通市值扩大,成交金额增加。为了检验“价格效应”是否是促成gy和capitaliza-tion(-4),value(-4)之间高相关性的主要原因,我们把capitalization(-4)和value(-4)放在同一个方程中进行回归,表1显示的回归结果表明价格效应不是主要原因。因为capitalization(-4)仍然显著地进入回归模型,而且capitaliza-tion(-4)的偏相关系数虽然有所下降(由2.37下降为2.28),但依然相当大。由于,我们大胆地引申出如下结论:这些年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增长在总体上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为了增强这一结论的说服力,下述几个方面的论证无疑是必要的。

首先,银行贷款得到的是固定的利息收入,无法分享高风险投资带来的高收益。因此,银行的中长期贷款总是在贷款合同中规定贷款的用途,限制企业将资金投资于高风险项目。投资者购买股票能够通过股票价格的上涨,分享高风险投资带来的高收益,因此,上市公司将筹集的资金大部分用于知识、技术更加密集的项目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而且企业在投资这些项目时不再面临短期还本付息的压力。上市公司确实也将80%以上的资金用于新建、扩建项目和技改项目,这些项目的投资回报率一般都较高。

其次,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是广大投资者对公司投资决策、管理水平、经营业绩较为客观的评价,会对公司管理层产生一定的监督压力。朝阳产业、高科技产业的高市盈率会促使上市公司管理层增加对科研的投入,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同一产业内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差异反映了投资者对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不同评估,公司的股票价格随着不尽如人意报表的公布而下跌,这些都是投资者迫使企业管理层改善自身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绩效的一种市场压力。股价的低迷也将使公司配股资金的筹集遇到极大的困难,这是股票市场保证资源优化配置的一项重要机制。纵观目前国内学者关于中国股市有效性的实证研究结果,大部分结论支持中国股市已逐渐达到弱式有效性,即股票价格反映了所有过去的价格和交易信息。股票市场达到弱式有效性也意味着股票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在不断提高。

第三,国有银行在贷款项目的选择上并没有一套科学、严格的评估方法,而且还要经常发放一些低效的政策性贷款,对那些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进行“输血”,使银行信贷资源没有实现最优配置。我国公司上市名额非常稀缺,证监会的选择尽管不是最优的,但是基于“稀缺性”所形成的遴选机制,使获准上市的企业往往是该行业、该地区的优秀企业,相对说来,募集资金的流向和使用效率还是相当高的。此外,我国股票市场对上市公司配股权的获得规定了年度净资产收益率的下限,这是保证资源优化配置的一项重要制度。

第四,我国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监督非常缺乏,作为大信贷者的国有银行,同样面临委托——的冲突问题,对企业信贷的使用缺乏事后的监督,使资源在企业内部并没有得到最优的配置。将国有企业推向股票市场,建立起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特别是吸纳的法人投资者对国有企业管理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监督。上市公司要定期公布中报、年报和一些重要事项,也就增加了国有企业管理的透明度,便于企业接受外部投资者的监督。对1998年底已在沪深两市交易的174家上市公司的统计显示:1994年至1998年间总经理共发生了65次非正常变更(排除因年龄、生病这两种原因引起的变更),平均每家公司为0.37次。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差、公司发生购并引起股权结构的变动是总经理非正常变更的主要原因。我们的统计表明,在1998年发生的52起实质性资产重组(第一大股东易主)中,总经理全部被更换。通过股票市场,对上市公司管理者内部监督、外部约束的加强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果二:在股票市场的规模指标和流动性指标都进入模型的三个回归方程中,val-ue、valre(-2)和valre(-4)都不再显著地进入回归模型(相应的t检验值都较小)。

这说明在我国股市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的这几年里,股票市场规模的扩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扩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远远大于提高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一结论与莱文和泽尔沃斯(1998)得出的结论差异较大。莱文和泽尔沃斯对42个国家作了跨国分析后认为,提高股票市场的流动性,便利股票的交易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大于扩大股市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此,我们的解释是:提高股票市场的流动性,能够降低投资股票的风险,从而使投资者更愿意投资于高风险、高回报的长期项目。但是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广大投资者对新股的需求远远大于供给,存在着新股的“短缺”现象,这也是我国对新股发行实行配额制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购买新股的热情决不会因为股票市场流动性的降低而减少。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可能是直接融资替代间接融资使资源配置的优化效应大于因股市流动性增加而加强了对企业管理层的监督所实现的优化资源配置的效应。而且,股市规模的扩大便于投资者隐藏私人信息,对私人信息的垄断能使投资者获取更高的交易利润,这就激励投资者花费更高的成本去搜集企业信息。这些信息将随着股票交易逐渐渗入到股票价格中,股票价格对企业信息的反映越是充分,股票市场的价格信号功能和对管理者的监督控制功能就越完善,资源的配资效率就越高。

结果三:换手率指标turnover、turnover(-2)、turnover(-4)都不显著地进入回归模型。而且换手率的偏相关系数相当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度很低。

我国股票市场的换手率极高,1993年至1999年年度平均换手率为5.27,1976—1993年间美国的平均换手率0.493,日本为0.469,泰国为0.739,韩国为0.832财。我国股票市场的换手率不仅高,而且与实质经济发展状况相脱离,由换手率指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关系的非显著性可以看出,我国股票市场的投机性非常强。在一个股机性很强的股票市场中,投资者购买股票是为了在短期内将股票在一个更高的价位上抛售,追求的目标纯粹是资本利得。这种短期行为使投资者更关注股票的技术分析、k线形态、炒作概念,而对上市公司的投资决策、管理效率、经营业绩、行业发展都不会花费足够的精力去调查研究。这样,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就不会面临中小股东的监督压力,而且股票价格中包含的实质信息也会非常少。股票价格与公司实际经营管理状况相脱离,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监督就被削弱了。

结果四:volatility和volatility(-4)都不显著地进入回归模型,volatility(—2)显著地进入回归模型,而且volatility(—2)的偏向关系数是-1.09。

这说明我国股票市场收益率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股票市场总体收益率波动的标准差可以看作是投资股票的市场风险,这种风险是无法用投资组合加以克服的。因此,这种市场风险越大,则风险规避的投资者就越不愿意投资于股市,他们宁愿将钱存在银行里,追求低风险的稳定收益。这势必会影响新股的发行规模、发行市盈率以及已上市公司的配股功能。这从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德龙等人(bradforddelongetal,1989)的观点:股票市场收益率的波动会阻碍投资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结果五:金融深化的指标depth显著地进入所有的回归模型,而且depth的偏回归系数是负的。

这一检验结果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论相似,金融中介的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三、进一步解释

一国的经济增长率由人均资本存量和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决定,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也是通过影响人均资本存量和全要素劳动生产率来实现的。居民的储蓄存款是社会的人力资本投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研究与开发的重要资金来源,而这些方面的投资决定了一国经济增长率的高低。因此,为了进一步检验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1.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与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相关性模型。这一模型的回归结果显示,除了capitalization(-2)和vaule(—2)外,其余衡量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状况的几个指标均不显著地进入回归模型。

capitalization(-2)和vaule(-2)的偏回归系数均为正,这说明股票市场规模的扩大,交易的活跃增加了国有单位固定资产的投资。而且这个效应滞后了半年,说明我国上市公司从资金募集到项目投资的间隔大约为半年左右。同时,股票融资和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也说明股票市场的直接融资和银行的间接融资并不是纯粹的替代交系,企业从股票市场募集资金后确实会减少向银行借款,但是企业募集资金的大部分却是投向一些技术含量较高、投资周期较长的新项目,而这些项目在企业上市之前是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即使能够获得银行贷款,也会因为资金成本过高降低了投资项目的收益率而被企业放弃。如果这些项目获得资本市场的支持,就可以转变成新的生产能力,其收益率是比较高的。从这个角度看,股票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确实加快了企业的技术进步,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了经济增长。研究显示,当期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只是等量的增加了国内生产总值,而投资项目外部性的逐渐溢出则提高了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推动了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增长。鉴于我国季度劳动生产率数据难觅,我们无法对劳动生产率和股票市场发展的相关性进行回归。

2.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与居民银行储蓄的相关性模型。这一模型的回归结果显示:

第9篇:经济常识范文

Feigenbaum&Freund和Sornette等人率先将复杂系统中幂次法则和对数周期性模式的概念应用于金融市场崩盘研究,而Vandewalle等人及Johansen&Sornette进一步说明金融崩盘的现象。Johansen等人提出LPPL(log-periodicpowerlaw)包含两个部分:(1)关键性假定崩盘的形成是因噪声交易者之间局部自我增强模仿所造成的。对于噪声交易者而言,模仿其他交易者而达至特定的点称之为“关键点(criticalpoint)”,此刻所有的交易者在相同的时间采取相同的买卖策略,而产生崩盘。(2)对于交易者而言,因崩盘高风险而要求更高的报酬率作为补偿,故Johansen&Sornette等人强调正向回馈导致的投机性趋势凌驾于基本信念,因此一旦出现外部冲击即产生崩盘。一连串的研究发现通常在投机性崩盘之前有一个主要特性:金融市场价格为对数周期振动且呈现幂次法则加速,也就是说,系统越来越靠近关键点时,会观察到一连串逐渐缩短的振动循环,而这个振动序列会根据等比级数而退化。如Vandewalle等人分析三个不同的道琼工业指数期间,包括1982年1月至1987年8月期间、1992年1月至1997年8月期间及1993年月至1998年8月期间,利用LM(LeyenvergMarquardt)和Monte-Carlo演算法进行配适,包络函数技巧产生对数周期模式,此模式反映出明显的崩盘振动前兆,研究发现,对数周期模式存在于崩盘之前,因此市场应该视为离散的不规则碎片系统(discretefractalsystem)。Drozdz等人验证1998年期间德国金融市场两个崩盘和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发现,崩盘前出现清楚的对数周期结构,另外1998年至1999年期间于美国市场亦发现相同的情形。Johansen&Sornette利用对数周期振动的幂次法则以反泡沫作为衡量基础,在大崩盘的底部浮现时,出现相同的型态。由此可见,对数周期幂律几乎在每个市场都是相同的。

不仅如此,Drozdz等人亦指出,金融动态的迹象可以透过现象类(phenomenaanalogous)决定,特别是对数周期的概念,该研究在1999年11月至2000年3月期间的“超级泡沫”同样发现对数周期振动的轨迹。Gnacinski&Makowiec以波兰金融市场为例,针对1998年8月的俄罗斯危机和2000年4月的新经济崩盘事件(NewEconomicCrash)进行验证,研究发现,崩盘的关键点始于对数周期振动的起点。Sornette&Zhou证明当美国金融市场发生崩盘时,金融市场呈现出对数周期幂律,而且外资资本流量跟随正向回馈交易。Zhou&Sornette也证明了中国金融市场亦崩盘前具有对数周期幂律现象,有趣的是,中国金融市场比其它成熟市场呈现更明显的对数周期幂律现象,该研究将其归因于该市场短期投资客多于长期投资客所致,因而触发投机从众现象。值得一提的是,对数周期幂律不仅出现在股市泡沫中,在熊市反泡沫亦获得相同的结果。Johansen&Sornette以反泡沫作为衡量基础,在金融市场大崩盘的底部浮现时,出现相同LPPL的型态。

而Zhou&Sornette利用log-periodic分析2000年的全球38个股价指数的反泡沫(anti-bubbles)作为研究对象,并定义“反泡沫”是以自我相似性展延对数周期波动下自我增强的价格趋势,数学上表示为一个熊市的反泡沫具有价格的幂次法则递减和展延对数周期波动的特性;Zhou&Sornette指出,正向回馈交易会产生熊市的反泡沫,即是向下趋势的金融资产价格移动促使价格更向下移动,增加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悲观情绪,38个指数中除了11个指数外,其他皆发现如同S&P500指数相同的对数周期幂律的反泡沫结构,此反泡沫在全球市场几乎于同一时间被发现,显示全球具有全面同步化的情形。基于以上研究,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在探讨金融崩盘事件时普遍发现,崩盘前确实存在对数周期振动加速幂法则,此意味从经济物理学的领域中所衍生出复杂适应系统的特质及他们朝向自我组织关键演化观念说明金融市场崩盘的行为已自许多市场中得到证实。

2国内研究发展

对数周期幂律模型在国外出现较晚,一直处于争议当中。因此,国内在相关方面的研究较少,仅有少数文献涉及相关方面的研究。章晓霞(2007)从金融物理学方法详细分析了股票崩盘的临界时候特征,并利用资本资产混合定价模型将金融资产收益分成资产基本价值带来的基本收益和因市场泡沫而产生的泡沫收益,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基于对数周期指数分布的金融资产累积泡沫收益率模型。并分别对上海证券A股综合指数、深圳证券综合指数、四川长虹和中集集团的股票进行了模型的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提出的模型很好地模拟了我国证券市场在典型泡沫时期临界点或临界区域的特征。方勇(2011)选取中国上海证券A股市场日收益率和日收盘价作为样本数据,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对数周期幂律和自组织临界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LPPL模型较好地拟合出中国金融市场上证指数部分时间段的收盘价时间序列。沿袭金融物理学的研究思路和框架,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继续研究,但是对具体时间序列的分段没有提出合理可靠的依据。郑飞(2012)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对中国金融市场泡沫的崩盘时间进行拟合和预测,结合相关理论基础上经过推导得到预测金融市场崩盘时间的对数周期幂律模型(LPPL),然后对该模型进行一系列简化处理,并应用遗传算法估计模型中的未知参数,进而得到泡沫破灭的预测时间。结论指出股票市场泡沫的破灭时间是可以预测的,前提是泡沫需要呈现出特定性质,即只有在股价走势符合对数周期震荡性质的情况下,利用对数周期幂律模型才能够较好地预测泡沫的破灭时间。谢治博(2012)引入对数周期幂律模型,通过对2006~2007年金融危机前和2009年救市政策出台后的中国金融市场的大崩盘和泡沫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中国资本市场存在非理性泡沫的结论,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一定的政策建议,以期望避免中国金融市场崩盘事件的突发。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