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急救相关知识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主动脉夹层(AD)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病死率,位居第二[1];美国心脏协会曾报道每2000名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就有1例AD患者,每年还在递增,年发病率达30/100万;而我国AD的发病率高于西方国家[2]。AD特点是发病急、症状多样复杂、发展快,易漏诊误诊。对于AD患者,若诊治不及时,其急性发病48h内病死率达到68%,即每小时的平均死亡率达到1.4%左右[3]。二级综合医院受医疗条件限制,对AD患者不易确诊,即使确诊也难以及时得到诊治(如介入或手术治疗),而对AD患者来说,及时、准确地诊断,并采取综合、高效的护理措施,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而急诊护士是患者最早接触者、最直接观察者,能够掌握并运用其知识对早诊断、早治疗以及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调查泰州地区二级医院急诊护士对主动脉夹层相关知识的认知状况,并分析研究急诊护士相关知识掌握现状,为AD患者就诊时减少漏诊误诊、降低其死亡率、提高其生存率提供依据。故此,笔者抽取泰州地区部分二级综合医院85名急诊护士对AD的认知现状进行了调查,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两组85例中,男性4人,女性81人,年龄22-45岁,平均31岁;
文化程度:中专6人,大专、本科共79人;职称:护士、护师共18人,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共67人;工作年限5年的25人,工作年限5年的60人。
1.2 方法
对泰州地区二级综合医院急诊护士做AD相关知识调查。问卷由立项小组成员自行设计,并邀请心血管医疗专家和护理专家对问卷内容进行了合理的设置,形成初问卷,经预试验,修订相关题目而成。预调查结果信度数值为0.86。调查表分为两部分:一般资料(性别、文化程度、职称、工作年限等);第二部分为护士对AD的认知情况。
调查数据采用SPSS件进行检验。
2.结果
两组护士的一般资料、对AD的认知情况见表1、2。
调查结果显示:职称高、工作年限长的护士对AD的认知程度高,
相比职称低、工作年限短的护士对AD的认知,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职称=4.57、P
3.讨论
文献报道虽然国内外近年对AD研究日益重视,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结果,但大部分研究主要致力于病因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经验总结等,对护士认知方面没有相关报道。所以急诊护士若能早期识别、并能正确、有效地实施紧急救护,可争取到极宝贵的抢救时间、帮助AD患者早诊断,从而降低其死亡率和伤残率。
本次研究中,接受AD专科培训的培训组护士对AD认知显著高于未接受培训的对照组护士。傅椰〔4〕等报道由护士首先发现或提示夹层扩展的各种并发症占61.5%,从调查结果看出,二级综合医院急诊护士对AD认知中急救及预后较重视,如:β-受体阻滞剂的治疗作用、AD导致高血压原因、AD死亡原因方面,培训组的认知程度相比对照组而言要高得多;而护士对临床表现里出现的上肢假性低血压的认知程度,培训组相比对照组而言也要高。急诊护士应用这些掌握的知识于临床急救中,AD患者的诊断率明显上升,其死亡率、伤残率明显降低,这显示专科培训对二级综合医院急诊护士认知主动脉夹层对临床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更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护士对AD认知中临床表现里出现的上肢假性低血压的认知程度,培训组较对照组而言,虽有明显改善,但培训组仍有护士无相关知识,这为今后加强培训指明了方向;因此,对二级综合医院急诊护士进行AD相关知识的专科培训工作,将是持续不断的……
参考文献:
[1]KREUTZER C.Repair of subdivided left atrium associated with a persistent left superiorvena cava[J].Thorac Cardiovasc Surg,1998,116(5):880.
[2]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52-355.
经过两天的培训,在不同老师从多方面对海淀医院的介绍中,使我感受到医院正规的医疗环境。我更加感到非常荣幸能够到海淀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
迎接我们的教学班老师为人谦和,对于生活起居安排的细心周到,让我们这些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莘莘学子感到非常温暖。我们已经成年,却在人生道路之上处于懵懂和人生经验匮乏时期,有时不免有些心浮气躁,在老师言传身教下,我们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也会开阔自己的视野,而将是对我们一生都非常受用的宝贵财富。
从小父母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带我到北京、上海这种大城市开阔视野,当时并不理解父母这样做的深层含义。以为只是游山玩水,观赏风景,后来却越来越了解父母的苦心。在南昌学习、生活期间,虽然每天都在忙忙碌碌的学习和工作,却有时会感到莫名的空虚。到今天才发现,原来缺少了一种所谓的“外界刺ji”,我已入温水煮青蛙一样在慢慢适应安逸。培训期间所见所闻,对老师来说是平常之事,对我却如惊醒梦中人般恍然大悟。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有无尽的精力和冲力,应当属于追求自己的梦想,而非仅仅满足与现状。追求过,努力过,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日后想起自己不会悔恨曾经虚度光阴。岗前培训带给自己无限的思考,老师可以手把手教授专业知识,但道理却要自己悟才会透彻。
我一直相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人的出生不可以选择,没什么好抱怨和,但人最终的高度却掌握在自己手里。人生好比赛跑,我的起点也许在别人之后,但我可以用更快的加速度来缩短距离。以至于超越。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实习还没开始,但两天带给自己的其实已经引导我开始一段新的道路,相信一年时间的获益会成为22岁道路上的转折点。
医院培训心得体会(2):
我很荣幸来到省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参观学习。通过这为期一天的学习,我觉得我此行收获很大。
对我感触最深的是省人民医院的层级管理,就像一个金塔,层层向下递增。在病房管理中处于金塔尖的是护士长,然后是四个护理组长,最后是护理组长下面的责任护士。除了完成本职护理工作以外,各位护士还负责相应的护理工作的检查如消毒隔离、急救车等。护理组长负责检查相应责任护士各项护理工作完成情况,对各位护士起到直接管理的作用。而护士长通过管理护理组长及抽查进行宏观管理。层级管理可以使护士人尽其才,充分体现自身价值和岗位价值,激发了护士的进取心和成就感,有利于实习护土完成由院校教育向临床实践的过渡,使年资相对较高的护土快速成长,刚毕业的护士夯实专业基础,确保护理质量,使护理管理进一步满足病人对护理服务需求,护士成长与专业发展需求。医护配合与医疗安全需求,促进团队协作,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目标。
其次是省人民医院的“五常法”。在省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五常法”的落实达到一种完美境界。在耳鼻喉科,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个格子盒和抽屉。每个格子盒和抽屉都有相应的标签纸,各种物品的摆放一目了然。不管是治疗室还是护理站,任何物品及资料都定位放置,摆放得整整整齐齐。并且,“五常法”有相应的护士及护理组长负责管理,各位护士严格执行。“五常法”应用于医疗护理工作,有效的提高了医疗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改善了工作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起到了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浪费,改善形象,提高竞争力的效果。也增加员工的自信心和患者的信任感。省人民医院是中国境内开展“五常法”最早的医院之一,的确很值得我们的学习和借鉴。
在耳鼻喉科,她们的健康宣教方面做得挺好的。在每一个病房,都放置了一本健康宣教资料。充分介绍了耳鼻喉科常见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术前术后注意事项。病人入院后,在病房无聊的时候就可以看看与自己相关疾病的知识,既可以打发无聊的时间,又多了一个获得与自己疾病相关知识的机会。再加上护士的健康宣教,可以增强患者的健康行为,从而促使患者疾病的康复。出院宣教方面,她们科室分病种制定了的出院指导方面的健康宣教单,每个病人出院时,责任护士在进行相应的出院指导后会根据患者的疾病发放相应的健康宣教单。这样可以加强患者对出院后注意事项等知识的掌握。可以促使患者出院后采取健康行为,促使疾病的恢复。
在省人民医院参观学习,一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天,但我觉得此行收获还是挺大的。在护理部的安排下,第一次有机会去其它三甲医院参观学习,第一次有机会接触其它医院的护理工作。在护理工作方面,不同的医院有不同的优势和特点,通过这次参观学习,可以学习它们有的而我们没有的、好的方面的护理工作方法。参观学习,是医院与医院之间相互学习、互通有无的有效方法。希望以后护理部可能安排更多的参观学习的机会!
第一届全国急救通讯员培训班于8月7—11日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有机会参加这次培训,我感到非常荣幸。
这次培训宗旨明确,内容丰富,急救行业专家及新闻界知名人士以他们渊博的知识和风趣活泼的讲解向我们介绍了《急救行业新闻宣传的现状及意义》、《急救新闻写作》、《急救新闻摄影讲座》,同时中国急救网专业人员介绍了《网络后台操作》,这次培训不仅为全国急救行业提供了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同时对于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现将参加这次培训的收获与感受总结如下:
一、是这次培训安排周到、细致,给学员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使全体学员有了一个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使大家交流了经验,增进了友谊。
二、是聆听了海南省急救中心主任吕传柱主任介绍了《急救行业新闻宣传的现状与意义》,院前急救是一门新型学科,也是学术含量最高的专业之一,宣传急救、加强学术交流、提高急救新闻报道力度是急救通讯员义不容辞的义务。
三、是聆听了新华通讯社卜云彤教授《急救新闻写作》和中国日报社海南记者站记者黄一鸣主任《急救新闻摄影讲座》,进一步提高了对新闻报道工作认识,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作为一名急救通讯员肩上所负的责任,作为一名急救通讯员要在工作中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广泛了解、巧妙构思,及时发现和总结急救行业出现的典型事迹、新闻事件、管理经验,从而更好地促进急救行业的壮大与发展。
关键词:急诊护理;安全管理护理;
安全管理是任何一家医院的护理工作者非常重视的一个环节。自治区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预防、保健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地处世界屋脊的拉萨市。目前,同国内许多城市的三级甲等医院相同,急诊科在负责院内各项急救的同时还担负着院前突发事件和急救的任务,工作任务繁重、难度大,自然也就成为存在安全隐患最多的科室。现将我科常见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如下:
1急诊科常见护理安全隐患
1.1人员配置因素急救护理人员严重缺编,床位和护理人员比例不协调,且梯队结构不合理。我科护理人员多半是新毕业的低年资护士,由于综合能力及临床经验不足,遇到突发事件时,容易产生“侥幸”心理,按习惯、凭印象草率办事,而不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三查十对”落实不到位,易出现临床护理漏洞,造成不安全的严重隐患。夜间值班人员少,两名当班护士身兼多职(包括普通急诊、留观、抢救、出诊、划价收费、护送危重患者检查和住院等),导致护理人力紧张,抢救护理力不从心,而一个危重病人抢救,床旁至少需要一名护士。如遇病人集中、工作量加大或时,当班护士缺乏应对能力,而短时间内更多医护人员又难以及时到位,难免引起护理服务质量下降,导致诸多护理安全漏洞的存在,造成很大的护理安全隐患。
1.2护理人员技术因素急诊病人病情复杂多变,接诊的患者涉及多科病种,对护士的临床工作经验、相关专业知识、护理急救技能等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个别护理人员知识面欠缺,不能很好的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导致急诊护理工作不能有效地提高,从而影响急诊护理安全。
1.3潜在法律因素随着全社会的发展,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我科个别医护人员跟病人及病人家属的沟通欠佳,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医疗文书及护理文书,院前急救病历的书写不规范,记录时间和实际时间相差甚多,在发生急诊医疗纠纷中提供不了有效的资料,从而自身处于被动地位。
1.4院前急救因素
1.4.1调度员未经过专业培训,急救意识淡薄,接听呼救电话不详;未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居住地址,导致抢救物品准备不齐,救护车空跑;不具备急救专业知识,病人情况紧急时不能及时给予有效的电话指导;或由于驾驶员对行车路线不熟悉或救护车出现行进间爆胎等故障,导致无法在预计的时间内直到呼救现场或把病人耽搁在途中,延误抢救时机。
1.4.2出诊医师人员不固定,大部分为非全科医生,知识不够全面,院前急救经验、急救技能及应变能力不足,出诊医护不及时,到达现场后体格检查不认真,造成对病情评估不准确。若遇出诊护士也缺乏经验,在出诊及转运途中突发病情变化,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极易造成不良后果。院外抢救时执行医生口头医嘱用药后未将空安瓶留,随意丢弃。由于方法和技术不到位,在搬运病人过程中出现摔落等意。
1.4.3救护车内急救物品、仪器设备不完善,或出诊护士对其放置位置不熟悉,或因车辆颠簸造成仪器损坏等耽误抢救;转运途中固定不牢导致病人坠伤;路面颠簸,输液瓶或仪器松脱砸伤病人引起纠纷。
1.4.4在进行病人转运前未提前履行告知义务,没有及时向患者或家属说明转运相关注意事项和有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和潜在的风险,如休克、窒息、血压下降、呼吸心跳骤停等情况,未签定转运同意书,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未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没有做到及时询问患者存在的不适,以致患者液体外渗造成肢体肿胀,导管扭曲、脱落,甚至有的病人呼吸心跳何时停止均不知道,使病人失去抢救机会。
2护理安全管理的对策
2.1强化安全意识,加强护理安全教育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教育和风险防范意识教育,强化安全意识和责任心,建立健全急诊科各项护理安全制度及应急预案,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认真进行各项规章制度,应急预案的学习,讨论和持续改进,做到全员熟练掌握,杜绝发生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2.2确保合理的人力配置,保证护理安全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关系到全体人民的健康水平[3],医院和人事部门要逐步考虑补充护士编制,使其能够达到合理的医护比例,同时医院护理部应根据病人及科室实际情况,合理、机动调控人员,保证临床一线护理工作有序运转,确保护理安全。在急诊科的护理管理中,要适当进行非护理人员的部分配置,以减少急诊科护理人力资源的浪费[4]。会同医院相关部门,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加强科室护理人员梯队建设,合理、弹性排班。根据急诊工作的特殊性,从知识、能力、专业、年龄等多方面考虑,夜班实行双班工作制度,排班时注意新老、强弱搭配、藏汉搭配,实现值班人员最佳组合,在提高了低年资护士技术和能力的同时,也避免了护患之间因语言不通而出现的沟通障碍,大大地减少了护理风险的发生。在急诊病人就诊高峰的时间段,合理安排班次,适时增加护理人员。
2.3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保障护理质量安全制定护理人员分层次培训计划及学习目标,对不同层次不同技术水平的护士进行分类教育,专人负责落实,定期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开展业务学习,重点加强低年资护士的岗位培训和考核,加强对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的护理配合及常见急危重症的护理常规操作,以降低技术性护理风险的发生。定期请医生介绍急诊医学相关知识的新动态及新进展,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工作需要。同时积极为护理人员搭建学习的平台,鼓励、支持护理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参加各种学历教育,提高全体护士整体素质,提升急救护理综合实力。并不断选派护理人员到内地各大医院进修学习和参加各种学习班及学术交流,以求开阔眼界、拓展知识面,提高发展质量,壮大发展实力。
2.4加强急救物品、仪器设备的管理根据医院的要求,做好抢急救物品、仪器设备的管理,确保急救过程安全落实急诊科工作制度,确保抢救室和救护车内所有急救器材、药品齐备完好,性能良好,每班清点交接,严防损坏和遗失,切实做到“四定”(定种类、定位放置、定量保管、定期消毒)、“三无”(无过期、无变质、无失效)、“二及时”(及时检查、及时补充)、“一专”(专人管理)。各种仪器上均附有清晰的操作程序,以便按程序正规操作。抢救物品一般不外借,以保证应急使用。
2.5规范护理文书书写,加强护患沟通加强护理文书书写能力的培训,要求书写护理记录时做到及时、连续认真、内容真实、用词严谨具体、医护一致,准确地记录从患者到达后所有抢救措施、医嘱执行情况、采取的护理措施及详细病情演变过程,遇特殊情况必须有病人或家属的签字,出现纠纷后再对原始记录添、删或修改是违法的。增强护理人员的证据意识,尊重病人的知情同意权,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及可能出现问题承担风险的义务。同时加强急救工作的宣传,取得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与交流,解释急救工作的风险性。
2.6成立安全管理小组,确保安全管理的落实选择思想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理论扎实的护士与护士长组成护理安全质控管理小组,每月按规定进行严格正规的督促检查,利用晨交班、护理查房、业务学习等机会对护理缺陷、差错进行讨论、分析、总结,找出原因,并加以持续改进。特别是节假日、中夜班等容易出现差错的时间段,充分发挥管理小组骨干作用,严把质量。
2.7加强院前急救的管理建立健全院前急救工作制度,制定院前急救预案,完善转运流程,合理配置院前急救人员。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培训并进行考核,对调度员、驾驶员进行相关知识和工作制度培训,增强急救意识和急救能力,提高调度员对病人出现紧急状况时的电话指导能力,要求驾驶员对车辆定期或及时进行保养,适时更换轮胎,提高判断或排除故障的水平,并组织院前急救人员模拟演练。抽查急救车仪器设备、物品、药品的配备情况,确保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完善急危重病人转运交接记录,在转运前,认真评估病人的生命体征及在途中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做好相应的急救准备,合理配置医护人员,同时要求在整个转运途中医护人员必须坐在医疗舱内陪伴病人,有助于降低途中医疗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同时严格履行告知义务,让病人和家属明白要接受医疗服务,就要接受可能的损害风险,使家属有思想准备以建立医患互动、风险共担的新型医患关系,减少医疗护理纠纷。
3小结
综上所述,急诊科面对的是生命垂危的病人和复杂多变的疾病,同时还要面对各种突发的事件,是抢救生命的第一线。病情变化中交织着多种因素,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难度大,决定了急诊护理是一种高风险工作。护理安全是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基础,是护理优质服务的前提,是评价护理工作的重要指标,可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患者的满意度。作为急诊护理管理者,只有加强护理安全管理,采取积极措施避免发生各种护理风险,才能有效控制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从根本上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确保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王芳,叶志弘,葛学娣.护理安全管理研究及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1):1053-1055.
〔2〕张海林.在护理安全管理中引入循证思维的做法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08,8(11):50-51.
〔3〕刘晓荣.线性规划模型在临床护理人员配置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杂志,2003,20(6):69-70.
〔4〕李金娜.急诊科护理人员配置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3,18(8):576-577.
目前,核能和放射性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学和科研等领域。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事故、美国三喱岛核电站核事故、福岛核事故、国际核恐怖组织的出现,防范和处置核或放射事故成为各国政府和公众关注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成为核或放射应急的一个重要内容。核辐射及放射性污染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损害范围广,危害时间长,放射性物质半衰期有的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第二,核化毒物对人体损伤严重,受伤人员伤情严重复杂,救治难度大,死亡率高,愈后不良。[1]第三,防护难度大,核化生物质污染扩散会因人员流动而扩大范围。第四,对公众心理造成巨大的负面冲击,社会影响严重。日本福岛核事故后民众争先恐后囤积碘盐即是一个比较好的佐证。
二、核应急护理救援工作的特点
1、参与救援工作的重要性及紧迫性
近年来,核电设施建设蓬勃发展,截至2010年1月1日,全世界已有437座核动力堆在运行,核电在全球发电量中的份额已达到14%-16%,民用核设施安全问题日益凸显。[2]另外,与医护工作密切相关的放射性医学应用不当造成的超剂量放射事件屡有发生。核安全事故不仅会造成生态环境污染,对人体造成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损害,甚至会严重危害国家的安全、经济、社会和政治的稳定。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对突发核事件和放射事件的应对处理工作,国务院先后了《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等一系列法规、条例。[3]国家及政府对核应急救援工作和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大。核应急工作需要在组织体系、战略管理、人才培养、经费保障等各方面有大的提高。
2、救援任务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核事故发生时,对机体及环境造成的危害是十分复杂的,包括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损伤、非放射性损伤(如烧伤、各种创伤)、增加相关疾病的风险、对环境的长时间污染及对大众造成的心理创伤等等。另外,核应急救援工作的开展及实施受事故源项情况、现场气候、地形、周边自然及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救援工作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
3、救援工作中的心理障碍问题
核应急及辐射事故对广大公众可产生严重的心理影响,这也是核应急救援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历史上几次严重的核事故救援经验证明,核事故造成的不良心理影响和效应,其后续影响甚至大于对身体健康和经济损失造成的损害。如日本广岛、长崎遭原子弹袭击后,一方面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大面积的环境污染,对健康和生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而随着公众对核辐射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对自身保健意识的提高,公众不仅担心核辐射造成的早期物理损伤,还担忧辐射可能诱发白血病、癌症甚至影响后代的遗传效应。这种恐核思想通过各种途径在社会上流传,成为发生核事故时影响公众社会心理反应的关键性因素。
三、核应急救援护理人员的角色适应策略
核应急医疗救援包括事故等级评估、分级响应、现场救援、去污洗消、诊断治疗、后送上级专科医院治疗。而护理人员的工作重心除了现场急救与护理、手术配合、伤员转运、院内后续治疗、重症监护外,还包括心理问题评估及心理危机干预,但这项工作并非每个护士都能胜任。核应急救援要求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在最短时间内尽可能提高伤员抢救成功率,因此现场救援经验十分重要。但是由于核应急事故及放射损伤发生的次数并不多,绝大多数护理人员并没有现场救援经验,对救援的特殊环境和特殊伤情认识不足。如湖南省大部分医院没有处置放射病例的经历,四川省仅3家医院的26名医生参与处置了7例放射损伤病人。所以,救援护理人员的角色适应十分必要。
1、加强核应急护理专业知识教育与培训
在临床工作中,核应急救援对于普通的临床护理人员而言接触较少,护理人员所接触的患者及所获得的培训多为普通、常见病种的护理,核辐射患者的救援和护理经验不足。在应对核应急突发事件时,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心理上,都比较难以马上进入角色。因此,核应急护理教育与培训是护士角色适应良好的基础。从实际工作需要来看,核应急救援与护理除了要应用到原来的护理专业知识外,还需要一些重要的特殊专业技能知识,如流行病学、公共卫生、通讯联络、特殊设备应用及指挥体系等。所以,护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完善课程体系,增加灾难护理以及核应急护理相关知识的教育与培训,同时,加强在职护士的培训与演练。在教学策略上,除了核应急理论知识,还应配合实战情境演练,模拟核应急现场救护情境,落实标准作业流程与常见问题的应对,以提升护理人员临场反应经验与技能,促进护理人员在核应急救援工作中的心理及角色适应。临床护理人员的在职教育则应更加注重实用性,如损伤基本护理技能、特殊医疗问题、大量伤员的检伤分类及现场抢救、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等等。
2、强化护士心理护理理论与技能
核应急救援过程中的心理护理不仅仅是普通的关怀体贴、同情、健康宣教等,后期的心理危机评估及干预、救援人员本身可能面对的心理障碍使得心理护理人员必须完全适应于护理职业角色,端正职业心态,具备相应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心理干预技术:系统地掌握临床心理护理的新理论、新技术;能熟练而准确地评定患者心理状态、性质及程度,识别心理护理问题;能科学的提出心理护理对策和方案,因人而异的提供恰当的心理护理及干预;定期的随访,判断干预效果并修正干预方案等等。
在校学习阶段,应加强护生的心理护理理论教育,尤其是核应急等灾难心理护理知识,完善护理课程体系。同时,加强临床护理人员心理救援服务及心理干预技术的学习,积累有关经验。可定期开展针对核应急心理救援及护理方面的短期培训,使护理人员能够快速熟悉相关心理救援及护理的服务项目、核心任务及基本的干预技术。使护理人员在接受核应急救援任务时就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扎实的心理护理知识和技术,在参与救援工作时既能进行自我调适,避免自身心理伤害,尽快适应救援角色;也能为受灾民众解决紧急心理问题,提供心理救援服务,并在灾后建立或参与相关心理卫生服务组织,完善后期心理干预工作。
3、构建区域性核应急护理小组,强化护士角色训练
核应急救援护理工作与日常临床护理工作相比较,其工作环境、护理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等都有明显不同。而且在紧急事件的早期阶段,与组织能力(才能)相比,个人能力(才能)往往更重要,参与灾难救援护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救援的最终效果。因各类突发急救事件决定了急救工作的高强度和高压力性,而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急救工作的质量。根据施素华等研究者的研究结果,构建灾难救援护理人员抽组方案,还可提高救援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提高了伤员的救治成功率。
因此,除了加强护理人员核应急救援知识的普及教育,可建立区域性的核应急护理小组,逐渐建成完善、统一、有力的核应急救援护理体系。小组成员可包括各个医疗保健机构的优秀护士及护理学专业人士,可适当增加高级职称的护理从业人员。对核应急护理小组成员,针对性的设计和推广相关的灾难护理课程,帮助小组成员了解核应急救援网络及自己在网络中的地位和职责,了解与核应急相关的法律和规定,形成包括护理基础教育、核应急救援相关专业知识、灾难护理继续医学教育以及应急模拟演练在内的教育培训体系,使小组成员熟练掌握人员疏散、转移、现场救治、后期转移交接等理论知识。有针对性的定期组织大型救援演习,提高紧急动员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整体协同救援能力,通过不断的学习、训练、考核及演练,提高核应急护理小组的救护水平,建立一专多能的核应急救援护理专业队伍,随时做好应灾、救灾、协助灾后重建的准备。
一)基本原则。坚持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兼顾县乡级政府财力和人力。避免重复建设;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着力提高基层应急队伍的应急能力和社会参与程度;坚持立足实际、按需发展。充分依托现有资源。逐步加强和完善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形成规模适度、管理规范的基层应急队伍体系。
二)建设目标。通过三年左右的努力,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基本建成,重点领域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得到全面加强;乡镇、街道、企业等基层组织和单位应急救援队伍普遍建立,应急志愿服务进一步规范,基本形成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专兼并存、优势互补、保障有力的基层应急队伍体系,应急救援能力基本满足本区域和重点领域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需要,为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二、加强基层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一)全面建设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各县级人民政府要以公安消防队伍及其他优势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依托,建立或确定“一专多能”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相关突发事件发生后,立即开展救援处置工作。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除承担消防工作以外,同时承担综合性应急救援任务,包括地震等自然灾害,建筑施工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空难等生产安全事故,恐怖袭击、群众遇险等社会安全事件的抢险救援任务,同时协助有关专业队伍做好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生物灾害、矿山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水上事故、环境污染、核与辐射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的抢险救援工作。各地要根据本行政区域特点和需要,制订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方案,细化队伍职责,配备必要的物资装备,加强与专业队伍互动演练,提高队伍综合应急能力。
二)深入推进街道、乡镇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街道、乡镇要充分发挥民兵、预备役人员、保安员、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等有相关救援专业知识和经验人员的作用,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水旱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生产安全事故、环境突发事件、等方面发挥就近优势,相关应急指挥机构组织下开展先期处置,组织群众自救互救,参与抢险救灾、人员转移安置、维护社会秩序,配合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做好各项保障,协助有关方面做好善后处置、物资发放等工作。同时发挥信息员作用,发现突发事件苗头及时报告,协助做好预警信息传递、灾情收集上报、灾情评估等工作,参与有关单位组织的隐患排查整改。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要加强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严明组织纪律,经常性地开展应急培训,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应急保障能力。
三、完善基层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各地要在全面加强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同时。
要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农技人员、村民和相关单位人员参加。要组织本村村民和属地相关单位人员参加,一)加强基层防汛抗旱队伍组建工作。水旱灾害常发地区和重点流域的县、乡级人民政府。组建县、乡级防汛抗旱队伍。防汛抗旱重点区域和重要地段的村委会。组建村防汛抗旱队伍。基层防汛抗旱队伍要在当地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的统一组织下,开展有关培训和演练工作,做好汛期巡堤查险和险情处置,做到有旱抗旱,有汛防汛。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合理储备防汛抗旱物资,建立高效便捷的物资、装备调用机制。二)深入推进森林草原消防队伍建设。县乡级人民政府、村委会、国有林(农)场、森工企业、自然保护区和森林草原风景区等,要组织本单位职工、社会相关人员建立森林草原消防队伍。各有关方面要加强森林草原扑火装备配套,开展防扑火技能培训和实战演练。要建立基层森林草原消防队伍与公安消防、当地驻军、预备役部队、武警部队和森林消防力量的联动机制,满足防扑火工作需要。地方政府要对基层森林草原消防队伍装备建设给予补助。三)加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建设。县级气象部门要组织村干部和有经验的相关人员组建气象灾害应急队伍,主要任务是接收和传达预警信息,收集并向相关方面报告灾害性天气实况和灾情,做好台风、强降雨、大风、沙尘暴、冰雹、雷电等极端天气防范的科普知识宣传工作,参与本社区、村镇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制订以及应急处置和调查评估等工作。地质灾害应急队伍的主要任务是参与各类地质灾害的群防群控,开展防范知识宣传,隐患和灾情等信息报告,组织遇险人员转移,参与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和应急处置等工作。容易受气象、地质灾害影响的乡村、企业、学校等基层组织单位,要在气象、地质部门的组织下,明确参与应急队伍的人员及其职责,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培训。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基层应急队伍工作经费,由地方政府给予保障。四)加强矿山、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煤矿和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依法建立由专职或兼职人员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不具备单独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小型企业,除建立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外,还应当与邻近建有专业救援队伍的企业签订救援协议,或者联合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队伍在发生事故时要及时组织开展抢险救援,平时开展或协助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资质认定管理。矿山、危险化学品单位属地县、乡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建立队伍调运机制,组织队伍参加社会化应急救援。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及演练工作经费在企业安全生产费用中列支,矿山、危险化学品工业集中的地方,当地政府可给予适当经费补助。五)推进公用事业保障应急队伍建设。县级以下电力、供水、排水、燃气、供热、交通、市容环境等主管部门和基础设施运营单位,要组织本区域有关企事业单位懂技术和有救援经验的职工,分别组建公用事业保障应急队伍,承担相关领域突发事件应急抢险救援任务。重要基础设施运营单位要组建本单位运营保障应急队伍。要充分发挥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人员在应急抢险中的作用,配备应急抢修的必要机具、运输车辆和抢险救灾物资,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安全防护、应急抢修和交通运输保障能力。六)强化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突发事件类型和特点,依托现有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卫生应急队伍,配备必要的医疗救治和现场处置设备,承担传染病、食物中毒和急性职业中毒、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其他突发事件受伤人员医疗救治及卫生学处理,以及相应的培训、演练任务。城市医疗卫生机构要与县级或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把帮助组建基层应急队伍作为对口支援重要内容。卫生应急队伍的装备配备、培训、演练和卫生应急处置等工作费用由地方政府给予支持。七)加强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队伍建设。县级人民政府建立由当地兽医、卫生、公安、工商、质检和林业行政管理人员,动物防疫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人员,有关专家等组成的动物疫情应急队伍,具体承担家禽和野生动物疫情的监测、控制和扑灭任务。要保持队伍的相对稳定,定期进行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同时加强应急监测和应急处置所需的设施设备建设及疫苗、药品、试剂和防护用品等物资储备,提高队伍应急能力。确定各街道、乡镇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数量和规模。各有关部门要强化支持政策的研究并加强指导。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指导推进基层应急队伍组建工作。
[关键词] 社区居民;急救知识;培训;急危重症;意外伤害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28-0136-03
南通处于长三角区域,被誉为“北上海”,经济发展较快。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各种意外事故及各种危重急症的发生呈明显上升趋势,院前急救显得尤为重要。第一救援者在现场实施的先期处置后急救车辆到达并转运伤病员到医院的这一阶段,统称为“院前急救”[1]。院前急救是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患者抢救成败。因而院前急救也称为现场急救[2],是指急、危、重症伤病员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急救。随着安全事故及各类疾病的上升,建立一整套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是解决各类危及人类生命安全事故的当务之急,只依靠医务工作者进行现场抢救,会严重错失抢救的最佳时机[3],完善的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状况的重要体现,为此,把院前急救工作前置,使社区居民都学会自救、互救知识,参与率更高,采取的现场急救可以防止病情恶化、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和后遗症[4],所以现场急救对于患者的预后意义重大[5]。目前因社区居民普遍对急救知识缺乏、思想不重视等因素,导致院前抢救成功率不理想。2015年4月我中心对市区的三个社区(虹桥社区、百花社区、学田社区)的900名居民进行随C抽样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取随机抽样法对南通市崇川区的虹桥社区、百花社区、学田社区三个社区的900名居民进行现场问卷答题调查,其中男499人(55.4%),女401人(44.6%),男女之比为1.24:1。年龄:12~17岁146人(16.2%),18~30岁352人(39.1%),31~50岁324人(38.0%),51岁以上78人(8.7%);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81人(31.2%);高中及相当学历者362人(40.2%);大专及本科以上学历257人(28.6%)。
1.2 研究方法
问卷题目及格式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居民对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帮助能力及意愿(即当他人发生意外疾病及灾难时是否有意愿和能力进行一系列抢救行为[6,7])及居民对急救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对急救知识的态度和行为情况;我更喜欢何种急救知识普及方式、方法。通过对上述几个方面进调查问卷汇总,结果分别见表1~5。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居民对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
大多数被调查者能知道发生意外及疾病时需要求救120,甚至能正确拨打120电话,但有少数被调查者在有困难时坚持认为应求救于110。被调查者对急救知识、急救技能、心肺复苏要领及保持气道通畅采取的措施掌握的比较少。见表1。
2.2 常见灾害的正确处理情况统计
当发生灾害需要急救处理时,地震发生时的正确率为最高,其次为烧、烫伤及火灾逃生;煤气中毒及溺水处理正确率不是很高;对于颈椎病员的搬运及止血包扎等未能准确掌握,对毒蛇咬伤的正确处理率最低。见表2。
2.3 被调查者对普及急救知识的态度和行为
被调查者对于开展急救知识教育兴趣不大,认为其是与医务人员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所占比例分别为28.6%、28.4%;此外居民对急救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不强。见表3。
2.4帮助意愿及帮助能力调查
在帮助意愿及帮助能力调查中,可以看出,当他人发生意外伤害时,更多的人愿意帮助,苦于没有这个能力或操作不准确等,但愿意帮助他人现场急救或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拨打120等,其所占比例在90%以上。见表4。
2.5居民更喜欢何种急救知识普及方式、方法
调查显示希望得到专业人员讲解演示及实战演习的百分比分别为80.2%及85.0%,印发书刊58.2%,网络讲解及其他方法分别占39.1%及13.8%。可见由专业人员的现场讲解及演习是大多居民能够更好的接受的方法。见表5。
3讨论
随着社会现化化程度的加速发展,人们工作、生活的节奏加快,各种急、危、重症及意外事件增加,特别是道路交通事故。2011年,全国共接报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 210812起,共造成62387人死亡[8],南通也不例外。交通事故的发生更加突出了“第一目击者”的作用,“第一目击者”先期急救处置,进行准确有效的自救、互救,可以减少伤残率及死亡率,为进一步的抢救赢得更多时间,因此急救要从现场开始。通过此次对南通市区居民的问卷调查发现社区居民对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的掌握程度比较低,对急救知识的渴望程度比较高,没有系统的急救知识培训学习途径。从全国情况看公众参与的现场急救是国际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我国公民我急救知识的普及率低于国际水平[9,10]。当疾病或者灾害发生后多被动的等待专业人员到来,亦或是缺少专业的急救技能,造成二次伤害。与国外相比,我国社区居民对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的普及率比较低,难以达到“第一目击者”应该发挥的实施救护的作用,以及指导家人,朋友,在更大范围内普及急救相关知识、技能等,起到传播载体的作用[11]。院前急救的质量好坏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大力开展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在社区中的普及。
在长期的急救工作中,社区是急危重症疾病的多发群体,对急救知识的需求显得更为具体且更为迫切,“第一目击者”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从我国现况可知,我国的抢救成功率较国外相对明显偏低,与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的普及率低有关。从表1可知,当疾病或者意外事件发生时,98.7%的居民选择拨打120电话,87.3%的居民也能正确拨打120电话,但是知道急救知识或急救技能的只占45.7%,知道心肺复苏要领的仅13.8%,当发生心跳骤停时心肺复苏术是无可替代的急救术[12]。懂得开放气道方法的只有14.6%;而在发达国家局部地区,如美国的西雅图等,每个家庭就有一个可以完成自救、互救能力[13]。由表2可知,常见意外伤害正确处置率排前三位分别是地震(90.2%),烧、烫伤(80.1%),火灾逃生(75.4%);排后三位分别是搬动颈椎病员(45.8%),止血包扎(42.6%),毒蛇咬伤 (27.3%)。2008年汶川地震震惊全国,各地人防部门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人们亦比较重视如何在地震发生时采取正确的行动;各地火灾事故频发,社区居民能更多的知道火灾逃生的方法。当患者发生交通事故或是坠落伤等意外事件时,因为对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不能很好的掌握,搬动病员时很盲目,对颈椎受损的病员不能采取正确的搬动方法;止血包扎措施实施不到位,出血有动、静脉及毛细血管出血,大多数人只知道局部压迫覆盖毛巾等进行止血,对粗血管破裂、动脉血管破裂出血难以达到止血的目的;毒蛇咬伤因在城市发生人数相对较少,因而易被忽视,所以掌握比例不高。
表3可知,对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不重视及被动参与者分别占42.1%及40.1%;没有兴趣及发生疾病及意外伤害时认为只是医务人员的事,分别占28.6%及28.4%;这可能主要与人们对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关,缺乏全面有效的、系统的普及教育有关,认为医学抢救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理论和实践都比较难以理解,如何让大家能够提高学习兴趣,运用通俗易懂的普及教育技巧也是培训部门在重点研究的课题。人们的帮助意愿和能力调查中,乐于帮助的包括主动拨打电话者占97.6%,愿意主动现场急救占90.1%,而认为自己有能力进行现场急救者占24.2%。乐于助人是中国的传统美德,苦于对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够,加上中国的法律不健全,生怕自己急救能力不能满足实际急救需求,不敢冒昧实施现场急救。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各部门十分重视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进基层、进社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此次普及活动中来,并从被动变为主动参与学习。由表5可以看出,人们更喜欢实战演习及专业人员演示的培训,分别占85.0%及80.2%,以提高真实程度,提高兴趣,贴近现实,突出疾病及意外伤害离我们并不遥远,不需要更多的理论,操作简单实用。印发刊物及网络学习还是受到一部分人的欢迎,分别占58.2%及39.1%,这种方法互动性不足,立体感不强。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直接影响着社区居民接受急救知识及技能的能力,只有加大动手实践的培训,才能更好的提高公民的急救知识及技能的水平[14]。
总之,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在社区居民中还相当薄弱,当疾病及意外伤害发生感觉束手无策,只想着拨打120求救专业人员,没有认识到先期处置的重要性,甚至错失了最佳的抢救时机。在普及教育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重视,从政策层面加以规定,由主要急救部门组织急救人员有计划、有部署、有规划的进行社区及特种人员的培训教育,利用多种形式,形式多样,现场教育培训演示,模拟实战演练,并利用媒体、网络、报刊等加大宣传力度来提高公众急救水平。相信通过不断的深入到基层进行培训,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15],虽然,我们也在进行各类人员的急救知识培训及普及,亦有明显的成绩,下一步对实施效果在社区及各个人群中进行统计调查。
[参考文献]
[1] 刘舒畅,喻风雷. 肋骨损伤院前首诊急救治疗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分析[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7(2):9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关于印发《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10〕13号,2010:22.
[3] 鄢涛,王森,谭鸿,等. 德阳市院前急救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1,8(12):1923-1925,2001.
[4] 汪凤兰,文茂林,龚光梅,等. 基层特殊人群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KPA调查[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9):792-793.
[5] 谢咏湘,胡彦磊,粟枫,等. 急诊患者家属急救知识水平的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4(11):94-97.
[6] 王海华,瞿炬,吕岳娟,等. 萧山区不同行业居民急救意识及培训需求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2010,10(7):910-911.
[7] 李晓南,邵义舜,李小红,等. 我国高校医疗机构院前急救的建立和动作模式[J]. 中国校医,2013,11(4):307-309.
[8] 李红霞,冯占春. 公众现场急救技能培训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 医学与社会,2011,24(1):45-47.
[9] 郑进. 公众现场急救知识培训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85-287.
[10] 黄吕金,吴炜炜,詹敏,等. 福建城乡居民院前急救的知信行现状调查研究[J]. 全科护理,2014,12(1A):1-3.
[11] 李忠浩. 中国心肺复苏医学的创立和进展[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3(1):4-5.
[12] Roppolo LP,Wigsinton JG,Pepe PE. Revolving back to the basics i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 Minerra Anestesiol,2009,75(5):198-199.
[13] 房蔚霞,郑文静,卢月珍. 急诊患者家属院外急救知识调查分析[J]. 护理学杂志,2006,21(3):64-66.
[14] 张艳,张振香,刘腊梅,等. 592名郑州市民现场急救知识现状调查与分析[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158-159.
【关键词】大学生;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是指对各种威胁到生命的急危重症、灾害事故、中毒、创伤等患者在医院之外进行现场急救、转运及监护的统称。大力开展院前急救知识的培训,使现场的第一目击者在医务人员未到达之前对伤员进行救治,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大大降低死亡率,在对短时间内提高抢救成功率和减少致残率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强,是院前急救的主力军,首先在大学生中普及急救知识,可以更好地在公众中得到普及。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来分析目前大学生对院前急救知识的掌权程度,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对发展大学生院前急救培训事业有所帮助。
1 大学生院前急救现状
1.1急救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
大学生普遍缺乏院前急救的相关知识,譬如对心肺复苏、烧伤、地震、溺水等情况的处理。很多人不清楚抢救触电者时,首先要做的是切断电源;也有很多人不清楚抢救溺水者时首先应处理口鼻腔的异物。对心肺复苏技能的掌握率很低,对心脏骤停和大血管出血等在生活中不常见的紧急状况的急救甚是贫乏。可见普及院前急救的知识和技能对挽救伤病者的生命是非要重要的。根据此现状,我们提出大学生尚未认识到学习院前急救的紧迫性这一问题。
1.1.2急救知识的需求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院前急救知识培训远远不足。大学生认为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的职责,而目前又缺乏相关急救培训的机构,因此大部分情况下大学生只是在业余时间通过其他途径偶然简单了解院前急救知识。大学生基本能够学习到的是掌握一些基本的外伤处理方法,如溺水,烫伤、中暑等,因为这些事件在生活中出现的频率高。然而对于那些突发的大型事件,他们没有很强的学习动力,因此就产生了对急救知识的技能掌握程度的矛盾,他们尚未认识到面对突发大事件应具备相应的急救能力的重要性。大学生认为政府和学校应提供多种学习院前急救知识的途径,他们愿意参加院前急救的培训班,以提高自身的急救水平。
2 大学生院前急救知识的应对措施
目前在校大学生主要通过阅读急救知识的相关书籍、报刊,观看电视节目、电影等途径获取急救的知识,缺乏对急救知识和技能有一个较为系统的掌握。医务人员也充分认识到院前救护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进一步的救治,如院前急救对于颅脑损伤的患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处理不当会大大降低存活的概率。因此高校应注重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加强对院前急救的培训,例如邀请专家定期开设有关于急救方面的讲座等。
2.2多种途径开展院前急救的培训
2.2.1呼吁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有许多发达国家将急救知识列为常规教学课程,这与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密切相关。国外有规定公民有义务施行院前急救措施。因此我们呼吁政府相关部门立足我国国情,建立健全急救医疗体系,可发放心肺复苏等院前急救的宣传手册,以促进大学生院前急救的施行。
2.2.2在学校中普及院前急救知识
学校医学院有丰厚的教育资源,大学生可利用这一平台学习院前急救知识,扩大急救方面的知识面。学校可开展院前急救的选修课程,让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院前急救的知识和技能。还可通过学校宣传栏、海报、宣传手册等途径对急救各方面的知识做好宣传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学生会,团委可开展急救知识培训班,急救知识竞赛和技能比武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急救培训提高自身素质。
2.2.3加强实践练习
院前急救重在实践操作,大学生更多地希望开设的选修课程是以实践操作为主。根据此现状,应充分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校定期开展院前急救方面的演习,并且可通过护理查房的形式,运用“模拟人”进行现场心肺复苏的操作演练,如演练溺水、骨折等现场急救步骤,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联系中,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效果。学校的社团多举办有关急救的活动,定期播放急救的视频,在学生中开展急救知识竞赛或急救操作比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急救知识等深入人心。
3 结语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必将出现对院前急救知识的需求。高校为大学生提供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有必要进行院前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大学生参加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不仅仅是提高自救和互救的能力,更是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的需要。但是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急救知识仍比较浅薄,我们还需做更多的努力,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思路,从在大学生中普及院前急救知识为切入点,最终促进院前急救知识对公众的普及。
参考文献:
[1] 桂莉,曾友燕,陶红.医学院校大学生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5):331―332.
[2] 黄友华.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推广普及政策[J].临床合理用药,2012,5(8B):173―175.
[3] 游新玲,牟小军,王晓利,陈沁.广州市大学生本科学生院前急救知识认知和需求情况调查[J].护理学报,2007,14(12):15―17.
[4] 曾友燕,桂莉.我国院前急救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护理杂志,2003,20(11):45―47.
[5] 石越,孔庆滨,陈铁梅,马直勉.高校大学生院前急救及应急能力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7):975―976.
作者简介: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常见安全隐患的原因。方法:对2005~2007年我科记录在册有关院前急救纠纷27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院前急救安全隐患主要表现为急救前隐患、现场急救隐患、转运途中安全隐患三个方面。结论: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能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的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杜绝医疗纠纷与事故的发生。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院内急救密切相关。院前急救是伤员未到达医院前实施的现场救治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对于维持患者的生命,防止再损伤,减轻患者痛苦,为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均具有极其重要意义[1]。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人们的维权及法律意识不断增强,院前急救面临严峻考验。由于院前急救大多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医护人员在救护过程中稍有不慎,容易引起医疗纠纷。如何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是每个医护人员必须考虑的问题。
1临床资料
分析总结我科2005~2007年院前急救纠纷27例,其中投诉出诊时间长15例,医护操作不熟悉5例,设备及药物不全4例,患者坠床3例。
2安全隐患
2.1院前急救安全隐患
2.1.1出诊不及时接听120电话时未详细询问地址、联系方式,导致出诊时司机因方位不明走错路,而又无法有效联系患者,使救护车空跑或延时到达。急救人员抢救意识不强,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出诊。司机对道路不熟悉或交通不畅,特别是上下班人流高峰期,影响急救车行使的速度,造成出诊到达现场时间延误。
2.1.2急救反应慢出诊时未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对伤病员评估不足,未能更好地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携带药品及仪器,导致到达现场急救时由于药品及仪器不符合现场使用,再折返车内拿取所需费时,而对伤员延时救治。
2.2现场急救隐患
2.2.1医嘱查对存在安全隐患院前急救时受环境和条件所限,护士都是执行口头医嘱,增加了出差错的几率。现场执行口头医嘱时除“三查七对”外,更强调“三清一复核”即听清、问清、看清和医生复核,保证抢救过程忙而不乱和治疗安全。用药后详细记录用药时间、剂量[2-4]。
2.2.2急救设施、设备、药品存在不安全因素院前急救不仅现场卫生条件差,还受到携带急救药品、设备等限制,客观上为急救工作安全性增加了一定难度。
2.2.3急救技术掌握不熟练在紧急情况下手忙脚乱,未能及时、正确地使用各种急救仪器设备,未能快速、有效地建立静脉通道,保证急救药物的使用。
2.3转运途中安全隐患
转运途中路况不良,车内照明不佳,对患者的病情观察不细致,或者医生坐在副驾驶位置,未与护士一同坐在患者旁边观察患者病情,导致病情变化不能及时抢救。
运送时没有拉起床栏,对不合作的患者没及时使用约束带,致患者摔下车床。
2.4护理文书不规范
不重视院前抢救护理记录,记录不及时、不详细。
3对策
3.1及时出诊
确保在规定时间内(5min)出诊,根据“120”指挥中心发送出车通知单上提供的地址、电话,直接与患者或家属联系,保证出车路线正确,情况许可下,让患者家属于指定位置等候,避免寻找,延误时间。同时由医生了解患者病情,护士及时评估,并根据病情准备急救药品、仪器,使其处于应急状态,保证到达现场可以快速、准确使用,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3.2加强理论技能培训
护士应具备相应的综合医学理论知识和现场救治的基本技能。定期对护士进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人工呼吸、电击除颤、心电监护、穿刺留置输液、处理复合伤等培训和考核,提高现场急救应急能力及服务质量。
3.3加强途中转运护理
3.3.1心理护理患者和家属的感受最为重要,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疏导,保持良好的急救环境,及时、简明、扼要地介绍各种治疗、护理措施是确保急救护理程序顺利进行不可缺少的环节[5]。在转运前应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说明途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合作、谅解,稳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
3.3.2安全护理转运时固定车床,拉起床栏,对不合作患者使用约束带,保持合适安全的转运,意识障碍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3.3.3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注意观察患者意识、呼吸、脉搏、血压、面色,对意识清醒者,定时进行简短对话以判断意识的改变;意识障碍者,随时观察瞳孔的变化。
3.3.4应急处理发现生命体征异常及时处理,保证抢救药品、仪器及时、正确使用。
3.3.5强化风险意识医疗行为本身是一种特殊性质的行为,具有紧急抢救性、高技术性、结果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而院前急救面对的是病情复杂多变、危重、年龄不一、文化层次及社会背景不同的各种疾患人群,其病情变化中交织着多种因素,稍微疏忽,可能会铸成大错[6]。院前急救人员应认识到工作的高度风险性,对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要有预见性。完善急救流程,定期对急诊科医护人员培训《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知识,增强风险意识。
3.3.6加强救护车管理救护车应保持完好的备用状态,物品、仪器、药品准备齐全、充分、完好。每班认真交接,定人、定期检查,排除不安全隐患,确保急救畅通。
3.3.7规范护理文书重视院前急救护理文书的书写,在完成急救任务的基础上,准确、及时地书写院前护理记录,记录出诊到达时间、上车时间、到院时间、抢救措施实施时间、内容,包括:生命体征、病情的变化及执行医嘱的时间,使记录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7]。
3.3.8良好的心理素质院前抢救过程直接受现场人员监督,面对抢救场面要沉着、冷静、稳重、严肃,排除外界各种干扰,做到临危不乱,紧张而有序地开展抢救工作。
[参考文献]
[1]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第2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
[2]赵文静,张巍巍,宋平,等.中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院前救护[J].南方护理学报,1997,4(30):7.
[3]万伟,杭星.高血压性脑出血院前急救之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153.
[4]郑松枝,魏肖利.急性脑出血病人的院前急救与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2):94,103.
[4]马彦辉,桑梅,牛小秀,等.我院急诊抢救疾病谱特点和构成比的分析[J].现代护理,2007,13(28):2694-2695.
[5]李患礼,陈瑶.急诊与医疗纠纷[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6,3(3):1323-1324.
【关键词】农村;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82—02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0%,因此如何对农村居民进行切实有效的健康教育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1]。本文将对2010年至2012年我地区农村健康教育情况进行研究,从而探讨农村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所得结果探讨相应对策,从而达到提高农村健康教育效果的目的,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随机方式选取我区人民医院2010年至2012年间前来就诊患者进行本次研究,每年均选取100例患者。2010年100例患者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18至81岁,平均年龄(49.28±2.53)岁,疾病类型:内科61例、外科39例;2011年100例患者中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龄20至85岁,平均年龄(49.73±2.61)岁,疾病类型:内科59例、外科41例;2012年100例患者中男性52例、女性48例,年龄19至83岁,平均年龄(49.51±2.59)岁,疾病类型:内科60例、外科40例。2010至2012三年所选取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疾病类型、例数等)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我院2010年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为医护人员日常工作中将相关知识渗入;自2011年始,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健康教育专业知识与方法,并进行集中讨论,反应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出解决对策;2012年,在此基础上指定专人对住院患者进行系统健康教育讲座。对2010至2012三年间我院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并调查患者对我院健康教育工作满意度,将结果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
1.2.2 评价方法 ①健康教育评价。应用自拟健康教育知识评价表对2010至2012三年间所选取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评价,评价表内容包括疾病知识、临床检查知识、手术知识、用药知识、护理知识、饮食知识、睡眠知识、运动知识、心理知识以及急救知识等,用于评价患者健康教育掌握情况,共十小项,每项10分,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则患者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越好,即健康教育效果越明显;②满意度调查。采用自拟满意度调查表评价患者对我院健康教育工作满意度,内容包括医护人员态度、健康教育形式、健康教育内容等,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则患者对我院健康教育工作越满意[2]。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计量资料用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2010至2012年区人民医院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及其对健康教育工作满意度对比分析,具体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2010至2012年,患者对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得分呈显著上升趋势,且其对我院健康教育工作满意度也显著上升,P
3 讨论
3.1 存在问题 农村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包括:①患者及家属对健康教育重视性不足,由于农村地区大多医疗条件及经济条件较差,多数居民具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自我保健意识较为淡薄,不讲究个人卫生;②患者自身具有较低文化程度,接受健康教育知识能力较差[3];③患者由于受到传统观念限制,对医护人员工作内容仅理解为看病就医,不接收医护人员所提供的健康教育内容;④医护人员对健康教育重视性不足,认为健康教育与疾病治疗无相关性;⑤部分农村医疗机构人手不足,医护人员工作负荷较大,无暇进行健康教育工作;⑥农村医疗机构对医护人员要求较低,因此部分工作人员无良好的受教育情况,不能够及时接受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并运用于日常工作中[4];⑦医护人员责任感较差,认为健康教育不属于本职工作,或认为实施健康教育将增加自身工作负担,因此产生排斥心理,不能够将健康教育良好执行;⑧医疗机构对医护人员实施健康教育情况未能够进行有效监督,从而无法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5]。
3.2 对策 根据农村健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①各级部门应提高对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督促相关人员切实执行健康教育工作,并提供相应支持[6];②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并运用于健康教育工作中;③不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集中讨论,反映健康教育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并提出解决方法;④鼓励医护人员进行继续教育,提高自身受教育程度;⑤指定专职人员对各医疗机构健康教育情况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应及时提出并加以解决[7];⑥建立明确的奖罚机制提高医护人员实施健康教育积极性;⑦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健康教育方式,若患者受教育程度较低,应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利用通俗语言讲解相关知识,并列举大量临床案例使患者更容易理解教育内容,若患者年龄较大,记忆力减退,应反复多次讲解相同内容加深记忆,并为家属提供健康教育使其辅助患者接受教育[8]。
综上所述,农村健康教育确实存在多种问题,但若有效实施健康教育将有利于改善农村居民健康保健意识,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因此,各部门应引起足够重视,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持续的开展下去,必然收获丰富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桂鸣. 贫困山区农村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1, 2(20): 215.
[2] 杨会兰. 农村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的难点分析及对策[J]. 基层医学论坛. 2010, 14(27): 839-840.
[3] 刘洪玲. 德州市农村妇女生殖健康状况及健康教育对策[J]. 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3): 335-336.
[4] 董文平,周艳,张敬蕾. 农村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17): 4-6.
[5] 娄芫,何立星,何宝祥. 农村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需求与对策[J]. 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7): 105-106.
[6] 邓亚平. 农村医院患者健康教育低效的原因与对策[J]. 当代护士:专科版(下旬刊). 2011(7): 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