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豕交兽畜范文

豕交兽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豕交兽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豕交兽畜范文

第一位救世主就是:冰神(冰神现在的等级仅有两级,攻击力是:10,防御力是:5)

冰神的家处于北边边界的冰林山,这里一年四季,季季下雪。到处都结了冰。因为邪恶势力的产生,这里逐渐变得干燥,住在冰林山的人可受不了了,都向邪恶势力提出意见,可是邪恶总部却派出人马来镇压人们。

冰神这次的第一个目的就是给人们讨回一个公道。

第2篇:豕交兽畜范文

这时,底下三十多双充满好奇而渴求的眼神正目不转睛地凝视着我。我站在20平米的教室一端,微笑地望着大家,落落大方、口齿伶俐地开始了我的第一堂音乐教学课。从许多学生的表情我已知道,我的开场白非常成功。“下面,”我话锋一转,“请翻到教材第28页,今天我们学习这首《渔光曲》。”接下来,我按照脑子里形成的一贯思路:发声练习 听辨音高 读谱讲解 视唱曲谱 教唱歌词逐一进行。每一个环节我都尽心尽力,认真细致地做好示范,并且针对学生的错误一一纠正。可是渐渐地我的自信和得意却不知不觉地消失贻尽,大部分学生也由热情、兴奋变得冷淡甚至不耐烦。一堂课下来,我累得筋疲力尽,学生也学得垂头丧气。

我的第一堂教学课就这样宣告失败。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我将教与学、主观与客观方面的因素在内心作了深入的分析与比较,也请教了同事和老师。为了更清晰地找出症结所在,我开始向学生做问卷调查。

通过调查,我受到极大启发: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学生们平时接受音乐教育,其实是一种单纯的、机械的学习训练,枯燥的音高背诵,而缺乏对学生聆听、感悟、体会音乐内涵的培养。这种模式使他们丧失了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音乐再也不是陶冶情操的享受,而是成为一种负担,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厌恶情绪或畏惧感。

接下来我便开始绞尽脑汁,认真地分析和思考:怎样让学生通过“聆听”这一简单的方式,从纯知识性、技术性的旧的音乐观念中解脱出来,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课堂。

我尝试着采用了创新式教学法。

选材注重思想艺术性,在审美愉悦中,提高学生思想素养。本着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理念,为使同学们充分体验蕴涵于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并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感染,我决定选择一首教材之外的但广为流传的外国艺术歌曲作为课堂教学曲目。考虑到抒情歌曲更易于激感共鸣,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于是我最终将曲目确定为《乘着歌声的翅膀》,并找出了原声磁带以及相关的背景资料。

聆听和欣赏是学习音乐最重要的手段和途径。音乐教育首先应注重培养学生爱听音乐、会听音乐,养成在聆听中学习音乐的良好习惯。首先我要求大家安静、专心地听第一遍。“人们总是在动人心弦的乐曲中得到同情、启发、希望和温暖。那么在这首乐曲中,我们听到了什么呢?”随后,我按下播放键,旋即教室里回荡起美妙婉转的旋律和艺术大师的歌声。(在听第二遍时,我又特别提示大家要展开联想和想像。)音乐随着时间在流动,我看到同学们安静的脸庞流露出陶醉的神色。他们用心灵去感悟音乐的独特韵律的同时,也在被艺术所熏陶和感染,并产生了共鸣,这才逐步感受到了作品的许多魅力。因此在第二遍结束后很自然地我让部分同学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当一位同学谈到“唱歌应作一定处理才能有一定感染力”时,我趁机借题发挥,让学生分成几组讨论这首歌曲的速度、力度、声音、情感把握等,并作小结归纳。

学生在接触由艺术大师创作、演唱的作品时,从中受到了熏陶和感染,并化为他对艺术作品的热爱,于是渴望通过相当准确的模仿来再现大师们的声音。通过聆听指定曲目的录音,学生们对某些留有深刻印象的有表情的句法和清晰的语言,产生了模仿的意识。于是我让大家在听完两遍的基础上,以字母“a”代替歌词,模仿歌唱家的演唱。为了纠正同学们在个别带装饰音、半音的乐句中的音准偏差,我便通过在钢琴上弹奏这些乐句,来引导他们体会和分析织体中主、属和弦的连接,以及半音的运用所造成的功能色彩与表情。同时配合示范来纠正错误的发声方法(比如歌唱的气息控制和利用),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音色来表达这首艺术作品。然后,在着重强调音乐的处理时,我提醒大家要像作曲家希望的那样,“演唱得十分平静”,情感“自然而直接地流露”。通过模仿歌唱家的音乐处理思维,可以培养同学们良好的音乐鉴赏力。

通过反复聆听熟悉旋律和模仿演唱两个环节后,背景就成为了提高音乐记忆力的有效方法。我以“个人抽唱”的方式,要求同学们背唱这首旋律,目的是想通过培养音乐记忆力来促成乐感的牢固树立,从深层次提高音乐素养。没想到这时也有同学自告奋勇,主动要求表演。我当然毫不吝啬地给予了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同学们相继“表演”完后,我发现被抽唱的同学中有70%的同学能基本完整地对旋律加以重复再现,达到了我的预期效果。于是对于这些同学的表现我当场给予了热情的表扬,这使得他们兴致格外高涨,而对另外的同学我也不失时机的进行了鼓励,相信他们在下一堂课的学习中做得更好,进步得更快。

第3篇:豕交兽畜范文

【关键词】初中英语 教师 词汇教学

在新大纲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旧的教学观念和旧的教学方法已开始得到改变和改革,并出现了诸如情景教学、活动教学和语汇教学等贯彻交际思想的新的教学方法。但教学改革之后,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测量,仍然要借助测试这一手段。从目前的情况看,尽管教学思想、教学大纲和教材已改变了,但英语测试命题中,旧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继续影响着我们,测试的内容和方法上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语言知识为主要测试内容、以笔试为唯一测试方法的现象。这使得作为教育评价手段的英语测试不能与英语教学改革的潮流相适应,对英语教学不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反而有可能拖慢英语教学改革的步伐。因此,初中英语测试改革的重要性已摆到我们的议事日程上来了。英语课堂教学中现存的问题之一是词汇教学。如何更好地教授词汇是英语教师应该研究的一个课题。

1.词汇教学的意义

词汇是语言三大要素之一,它是语言表达的最基本成分。学习任何一种语言,没有一定量的词汇做基础,就无法同他人进行交际。英语教学也是如此,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词汇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2.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部分学校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词汇的处理令人担忧。尽管新大纲和新教材对此提出了要求,但在不少学校的课堂教学中,仍可以看到教师只注意知识的传授,单纯地讲解词汇的读音、词义和拼写。他们无意识地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使词汇学习脱离了生活。学生只是通过硬背孤立地记住几个单词,却无法准确地使用,以至在造句中出现“Open the light.”和“I happy hear the news. ”一类的错句。错误出现在学生身上,问题却存在于我们教学之中。如果这类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无疑会影响中学外语教学的质量。目前,不乏有关词汇的教学方法,如集中识词、构词识词、情景识词等,在教学中都发挥了有效的作用;但这些方法在体现词、句、文三者的内在联系上仍不鲜明,还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教学的需要。词汇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3.词、句、文双向教学方法的原则

词、句、文双向教学方法实际上是指在教学中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教学中要将词汇融合到句子直至语篇中去。词汇只有放到句子或语篇中才会有其实际意义,才能实现其交际功能。词、句、文双向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记住单词的音、形、义,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学会使用这些单词,从而达到教、学、用三者的统一。

4.词、句、文双向教学方法的基本模式

4.1 呈现(从课文中找出含有该词语的句子) 。

一是由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含有该词语的句子,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理解其意义。二是教师也可以直接提供课文中含有该词语的句子,让学生去理解。

4.2 示范与模仿。

由教师口述含有该词语的例句(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学生依次口头重复例句,进行模仿。

4.3 扩展。

教师让学生通过看图、填空、口头英汉互译等形式操练含有该词语的句子;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帮助其总结和认定所学句子的结构。

4.4 初步运用。

学生能够初步运用课文中的例词进行口头造句,或自编约四句话的小对话,其内容和意义有一定联系。

4.5 综合运用。

学生能够将课文中学过的例词连贯起来,口、笔头完成4-8句话的小作文(对话)。该作文可分为:a.控制性作文,即由教师事先设制情景,给出图画或中文提示,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条件作文。b.非控制性作文(自由作文),即教师不提供任何条件,学生自行运用课文中所学的例词自由发挥作文。例如:教授There be句型时,可采用如下方法:一是教师给出一组复合幻灯片,第一幅图为:地上有一袋大米,盒子里有一杯桔汁。教师给出There be 句型的单数例句后,请学生重复There''s a bag of rice on the floor.There''s a glass of orangein the box.二是学生理解了There be 的含义和用法后, 根据第二幅图用There be句型模仿造句。如: There is an apple on the table. 学生能够正确运用There is句型后,教师用同样的方式教There are句型的用法。三是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图画或实物,用There be句型造句或编出3-4句话。如:This is our classroom.There''s a black-board on the wall.There''s a book on the teacher''s desk.There''re some desks andchairs in the classroom. 四是不给任何提示,学生自行作文。例如: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处理第二册第20单元重点词汇时, 例如:help sb.do sth.,help sb.with sth.,cook,do the cooking,sth.different(形容词后置用法),like…better,like…best,with。五是学生造句练习。学生自由造句,可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参考一些提示(图片或问题)。教师要求基础好的学生用上所有的新词汇,要求基础较差的学生用上50%的新词汇即可。因课上时间有限,教师无法听到所有学生的口头作文,可让学生课下把口头作文写下来,作为家庭作业。教师可以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更多地发现学生的问题,并予以纠正。学生也会通过由口头到笔头的训练加深对所学词汇的印象。

5.词、句、文双向教学方法的运用范围

该教学方法初中三个年级均可使用,难易程度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教材的要求进行调整,可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分层次教学。三个年级应达到的基本目标分别为:

初一年级:要求能够将课文中学过的词语用到句子中,并能根据图画或词语提示自编小对话或补全对话。

初二年级:要求能够将课文中学过的词语用到句子中,并能根据提示,口、笔头完成3-5句语法正确、意思连贯的话(可以是小对话)。形式可以多样,如:补全对话、看图写话和短文填空等。

初三年级:要求能够用课文中所学的词语口、笔头完成5-8句语法正确、意思连贯的短文。形式可以是短文填空、看图完成对话、补全对话、看图写话和自编短文。

6.词、句、文双向教学方法的实验步骤和检测结果

第4篇:豕交兽畜范文

一、学校体育安全教育的内涵

学校体育的安全教育是指体育课以及开展各项体育活动等方面,包括运动环境和器械的安全、组织安全、野外活动等。安全教育应是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形成自救自护能力,要教育学生遵守体育锻炼规则,做好运动前准备,掌握正确的动作技巧,要有组织和安全措施,要学会自护自救和互助互救。

二、体操运动在安全教育方面的价值

体操运动的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在安全教育方面有着明显的项目优势。通过体操项目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动作技术,更能提高应对安全威胁的保护技能。

1 体操项目本身具有安全教育功能

在学习过程中,对运动损伤预防、安全参与的常识方面都有较明确的要求,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可以达到基本的安全教育目的。

2 体操教学在安全教育方面有着较为显著的实践性

例如,在“前滚翻”教学单元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遇到的突发性事件等相关知识,设计符合情境的教学场景,组织学生模仿练习,引导学习相关的安全保护常识,达成知识、技能、情感等多方面的教学目标。

3 通过体操教学,还可以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掌握情绪的控制方法

如在学生做某一动作怯懦时,教师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及时的帮助,以实现学生良好的情绪控制。如果不及时调整就可能出现过激的行为,合理的运动手段可以达到很好的调节效果。而且某些动作还培养学生的耐受力,还能给学生减轻生活、学习压力,产生积极的情绪,使生理和心理得到全面调节和健康发展。

三、渗透安全教育的体操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众所周知,体操项目具有良好的锻炼价值。在教学中,通过技巧、支撑跳跃、单杠、双杠等技术动作的连贯性和持续的练习,能强化身体各个部分器官系统的有氧锻炼能力,改善机体的柔韧性、协调性、灵敏性,促进骨骼、肌肉、内脏器官、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塑造形体美,适应当代学生的健身要求。体操的许多技能在生活中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尤其是在摔下、跳下、绊倒、跳越障碍、过独木桥、过水沟等紧急危险情况下,利用体操动作进行自我保护或急救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中学开展体操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初中的体操教学对场地和器材有一定的要求,有些动作的难度相对适中,经过练习,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技术动作。例如技巧运动,在场地器材方面由于没有难度动作的涉及,有一定数量的海绵垫就可以了,降低了对器械要求,同时危险程度也大大降低了。由于垫子的保护和教师的帮助,安全性很高,也使学生们能更容易、更有自信地进行身体练习,使其得以在学生运动中广泛开展。

五、影响体操教学的不利因素及改进建议

首先是场地器材缺乏,质量比较差,难以满足课程需要,这对课堂教学有较大的影响。有些体操动作技术有一定的危险性,加上个别教师体操动作技术掌握不够,易出现伤害事故,所以就不上体操内容。其次,大部分学生对体操运动尤其是一些技巧项目的兴趣特别浓厚,而器械体操动作难度较体操垫上运动大而且危险性也大,学生怕受伤。

在教学活动中,改进教学方法,结合教材内容,在体操准备活动中插入一些活泼、新颖的游戏。如在前滚翻、后滚翻教学中的准备部分进行“夹球接力”的游戏,游戏能使学生情绪高涨、兴趣很浓。同时,教师要率先垂范,给学生做出好的示范,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操运动中来。在教学活动中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利用场地器材的变化来创设情景,减少学生的恐惧紧张的心理,使学生体验活动的乐趣同时愉悦身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体操运动的意识,又能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热情,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童昭岗.体操.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5.

[2]戴恩冰.高校体操教师对体操项目态度的调查研究.枣庄学院学报[J].2008(25):2.

[3]程蕾.普通高等学校开设现代艺术体操课程的可行性分析.贵州民族学院学报[J].2010(5):123.

第5篇:豕交兽畜范文

笔者认为,古诗教学之中,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所蕴含的美是整个教学的基础。

一、激情诵读,感受古诗语言的音韵美

古诗与音乐是密不可分的,有很多古诗的诗句就是乐曲的歌词,古人非常善于用吟唱的方式来表达古诗的内容,因此音韵美是古诗的一大特性,它具有很强的节奏性与韵律性。在初中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古诗语言的音乐特性,引导学生在激情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古诗语言的音韵美。

1.感受古诗语言的押韵美。古诗特别强调尾字的押韵,使人读起来有琅琅上口之感。在初中生初读一首古诗时,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找准这一首古诗的韵脚,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其押韵美。如,在教学《迢迢牵牛星》时,在学生初读环节教师要让学生圈出这一首诗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并找出这一些字的相同特点,学生通过读一读、找一找就会发现《迢迢牵牛星》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押韵,因此,在读的时候就非常顺口。

2.感受古诗语言的节奏美。古诗在语言上除了具有押韵的特点之外,还具有很强的节奏性。在引导初中生诵读古诗时,一定要读出古诗的这一种节奏美。还是以《迢迢牵牛星》的教学为例,这一首古诗被称之为五言诗之冠,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可以分为三个节拍,要让学生明确可以用“二二一”或者“二一二”的节奏对这一首诗进行诵读,让他们充分体验到五言诗与《观沧海》等四言诗相比在节奏上更加灵活多变。

韵脚和节奏是古诗语言的两大特点,也是构成古诗韵律美的重要元素。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让他们感受古诗语言的音韵美,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语感。

二、引导想象,感受古诗留白的意境美

古诗篇幅短小,但却意境深远,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这就是古诗的留白艺术,也是古诗最吸引读者的地方。在初中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古诗的空白之处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感受古诗留白之处的意境美。

(一)引导学生想象古诗意象之外的意蕴。意象是构成古诗意境的重要元素,在古诗中,诗人常常在运用意象时存在虚实结合的特点,往往存在古诗意象本身意义之外的意蕴。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古诗中的意象进行解读,挖掘意象之外的留白意蕴。如,在《夜雨寄北》这一首诗中,诗人李商隐运用的意象是“巴山”“夜雨”“涨秋池”,从意象的表面上看,这一首诗写的内容是秋雨,但实际上从这一些意象之中却隐含着诗人对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想念,可是在诗中却一个字都没有提到,这就是这一首诗的意象留白之处。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同学们,这一首诗写了秋雨,你们觉得秋雨会使人产生哪一种情绪?”这个问题很容易让学生联想到“秋雨”能够使人产生思念之情,此时,教师再补充诗人李商隐写这一首诗时的背景材料,学生就能够深入理解这一古诗所蕴含的诗人在绵绵秋雨中对自己妻子无尽的思念之情。

(二)引导学生补白古诗留白之外的空间。初中生完整理解一首古诗意境的过程离不开对古诗留白之处的补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能获得古诗意象的美感。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补白古诗留白之外的空间。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这一首古诗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初读找出诗中的九个意象,之后,再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是通过游子的羁旅愁情这一线索把这一些意象串联在一起,并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这样,学生就通过补白使整首诗的意象空间得到扩展,充分感受到这一首古诗如画般的意境美。

可见,在教学中引导初中生对古诗的留白之处进行想象和补白,能够有效地调动他们利用想象思维对静态的古诗文字进行动态的意象解读,从而有效地感受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三、深入挖掘,感受古诗蕴含的情感美

古诗具有很强的抒情性,虽然篇幅短小却情感丰富,情感也是古诗的灵魂,是古诗的生命,古诗语言之外的情感美往往能使读者振奋人心。在初中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古诗的语言和意象进行深入挖掘,从而感受其蕴含的情感美。

(一)利用音乐烘托,感受古诗蕴含的情感美。前面已经提及,在古代诗与曲是合二为一的,在初中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古诗的内容,选取适合古诗情感的乐曲进行烘托,利用乐曲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蕴含的情感深处。如,在教学《观沧海》这一首古诗时,在学生进行诵读与学习时,可以配上《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背景音乐,就能够有效地让学生感受到《观沧海》这一首古诗所蕴含的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并且与之产生共鸣,充分领略这一首古诗情感上的壮美。

(二)利用图片渲染,感受古诗蕴含的情感美。在一首古诗中,诗人往往会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达到借景抒情的目的,从而给读者描绘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利用图片展示对古诗中所描绘的景进行渲染,从而感受古诗蕴含的情感美。如,《天净沙・秋思》这一首古诗,可以说是句句写景,但却又句句含情,在这一首诗中所描绘的九个意象看似写景实为抒情,表达了游子的愁思。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这一首诗描绘的景色,再现诗的画面:在夕阳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融为一体,但却都是围绕“断肠人在天涯”这一情感主题展开,从而把握诗人感伤的情感。

第6篇:豕交兽畜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 电教手段 适度运用

传统的教学手段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求知的兴趣,没有学习的信念,其效果不得而知。在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这一课题——我们有可能不仅仅是耽误了几个班级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甚至会影响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终身发展。

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电教手段进行教学,能够增强直观感受,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增强历史学科的吸引力,节约教学时间,增大课堂容量,降低教学难度,突出教学重点,减轻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效益。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电化教育手段在教学中的优越性,在日常教学中适度运用。

凡事皆有度,万物都可量。笔者结合10余年从事历史教学的经验,提出“适时而用、适量而用、适应而用、适口而用、适当而用”的电教手段运用理念,与广大同仁分享交流。

一、适时而用——选择合适时机

“引入营造氛围”时用。“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引入虽然时间短,但作用不可小觑。运用电化教育手段,能够营造感人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迅速进入历史角色,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第一课时,笔者剪辑了电影《》的部分片段,学生很快沉浸于那段悲痛的历史中,既直观地了解了本单元的主要知识体系,又深刻认识到“贫穷就要受欺,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真谛。

“突破知识难点”时用。由于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建构尚待完善、思维能力尚待提高,加之生活实践少,抽象思维弱,所以使用传统教学方法有时很难突破难点。而使用电教手段(特别是动画设计)可以展示事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能够让学生清楚人物的来龙去脉和事件的前因后果,加强古今联系和中外对比,从而提高历史综合素养。

“课堂巩固练习”时用。此环节采用电教手段,有利于节约板书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增大练习容量,有利于加强课堂反馈,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联系古今中外和构建知识体系,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适量而用——关注思维发展

人的思维发展必然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形象到抽象”的规律。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训练过程,笔者以为应体现以下“适量原则”:

1. 使用总量“先多后少”:初一到初三,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智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使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顺利“过关”;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随着年级的升高,减少学生对电教手段的过分依赖,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 课堂设计“量体裁衣”:对于每节独立的课堂来说,笔者总结出适量使用电教手段的几句话——难点内容必用、重点知识常用、一般环节选用、浅显之处不用——总之,做到“必用则精用,可用可不用则尽量少用,无需用之处(如通过学生实验、操作、观察、讨论等可以完成的)则坚决不用”。

三、适应而用——选择恰当手段

电化教育的媒介有很多种,如录音机、幻灯机、多媒体、投影仪、电视、手机、电影片段、电脑等。选择什么样的电教手段,并以之服务于课堂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紧扣目标任务。目标决定方向,任务影响选择。紧扣目标任务是恰当选择电教手段的第一标准。如在九年级专题复习“评价资产阶级革命家”时,因为涉及克伦威尔、罗伯斯庇尔、拿破仑、华盛顿、林肯等人物,头绪多,线索繁,要想让学生迅速地、全面地、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选择电教手段非常重要。笔者将学生带到微机室,以电脑作为本节课师生共用的电教手段,分组开展小组评价活动(上网搜索指定人物阅读网上相关资料总结评价人物方法全班交流小组互评),学生轻松得出“评价历史人物,就是评价其身份,其功过,其影响,应该一分为二,古为今鉴”的结论。电脑在这节课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其他媒介解决不了教学的需求),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其“知识容量大,搜索功能强,相关资料全”的优势,因而才会“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2. 根据现有配备。这是恰当选择电教手段的基本条件。一些边远农村学校有可能只有录音机、投影仪,那就只能在这个条件下设计使用方案了。如利用录音机播放音乐也可营造氛围,只是比全方位的视听媒质逊色些罢了,而不应该抱怨“用了效果只是好了一点点,但是会麻烦很多,还不如不用”。发达地区的城市学校设备齐,功能多,我们应该做到“物尽其用,用尽其物”,不要弃而不用,要相信“用烂设备总比闲坏设备强”。

四、适口而用——了解班级学情

无论我们怎么样使用电教手段(用早用晚,用多用少,用这用那),都必须关注学生这个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个体的班级发展状况、学科学习情况、个人思维现状等元素,影响着他对电教手段的认同度。对于发展较好的学生,过多使用电教手段只会让他觉得“幼稚可笑,毫无必要”;对于发展较差的学生,过少使用或不当使用电教手段会让他们“眼中漠然,脑中茫然”。因此,教师客观分析班级学情,主动“投其所好”,选择学生喜好的“口味”,方能达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课堂高效”的佳效。

五、适当而用——避免踏入误区。

适当使用电教手段,可以对历史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努力避免踏入以下误区:

误区一:“放幻灯片”式的不加选择,整节课实施“电灌”。一方面久而久之必然造成“形象思维尚可,逻辑思维退化”的局面,甚至可能会“培养”出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思维依赖性。另一方面学生思维快速跟着屏幕跑,不能很好地回归教材,造成“学用分家”——屏幕在时尚有印象,屏幕关时渐无印象。

误区二:电教手段取代板书。现在部分教师上课时,不板书课题、要点和纵横联系点(同时异地,同地异时,同事异质,同质异人),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学生走马观花,只会眼花缭乱,板书未有只字,唯有投影闪烁,课堂兴趣盎然,课后一片茫然。这对学生及时巩固新知、总结学法、构建体系是极其不利的。

误区三:盲目拷贝他人成果,不加预演匆匆“植入课堂”,不研究校情、班情、学情,课堂上经常出现“卡壳”状况——折腾学生,扰乱进程。

误区四:教师操作不熟练、使用不规范,经常出现“影响观看效果,颠倒教学流程”的情况,让学生白白浪费课堂学习时间,降低课堂教学效益。

总之,适度运用电教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成绩,有利于推动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

第7篇:豕交兽畜范文

交通事故责任人是必须要接受处罚的。

【法律依据】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八十八条,对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处罚种类包括:警告、罚款、暂扣或者吊销机动车驾驶证、拘留。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豕交兽畜范文

1、在游戏中,我们可以通过获得三色纸条,使用三色纸条解锁鬼灯水月,幻之试炼中使用鬼灯水月肝宝箱,

2、宝箱中的东西就有鹰水月、鬼鲛、鲛肌融合的鬼鲛,开出鬼鲛还是比较简单的。

3、我们还可以在选择忍者的界面中,选择的顺序从鸣人、佐助、卡卡西、小樱、鸣人,在最后点击出战就会出现。

4、三个拳头,然后我们将三个拳头都点一下就可以直接把鲛肌融合的鬼鮫激活了。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豕交兽畜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首因效应;历史教学

人们在第一次相互交往过程中,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对其以后的活动产生重要影响,这就是首因效应。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上好第一次历史课,利用好首因效应,对学生的历史学习会产生重要影响,也会对历史课的教学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并可为学生今后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历史教师应高度重视首因效应在历史课上的作用,做好第一次历史新课教学,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

一、重视首因效应,教好初中第一堂历史课程

在初中历史课的教学中,运用心理学的首因效应,上好第一堂历史课,会对学生学习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把首因效应与新课的导入结合运用,更能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的热爱。初中一年级的第一次历史课,它产生的首因效应是最明显、最直接的,对学生的历史学习的影响也是最重要的。教师上好第一堂历史课,能营造良好的课程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要重视第一次历史课的教学。首先,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形象。教师在第一次上历史课时,在自己的言行举止、讲课态度和说话方式、穿衣打扮等各个方面,都要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让学生对教师的品德、才能、学识、教学方式等产生良好的首因效应。其次,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课堂秩序。除了教学内容外,第一堂历史课还应在课堂秩序方面为学生树立好的规矩,让学生在每次上历史课时都能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保证历史课教学有序开展。在学生心中,历史课是副科,并不重要,如果不能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作为教学的基础,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将无法得到保障。最后,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历史课的教学意义。第一次上历史课,教师要让学生对历史课学习的重要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思想意识,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历史。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历史课程的方法和要领,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效益。

二、重视新课导入,让每堂课都产生首因效应

在一般初中学校的课程安排中,历史课不同于其他主要课程,上课时间一般会安排在学生非最佳状态内。这样的时间安排容易使学生精力分散不集中、易感到困乏,如果一上课就进入主要内容教学,而不采用课程导入,就很难收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要提高初中历史课的教学质量,就要重视每一次历史课的教学,特别是要重视每一次新课的导入。要通过运用多种导入方式,让学生在每一堂历史课的教学中都能产生首因效应,让学生始终保持对历史课的新鲜感和强烈的探究欲望。

(一)不同年级采用不同的导课内容

教师进行导课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导入内容,这样才能产生不同的首因效应。例如,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刚开始学习历史,导课内容要突出学习兴趣;初二学生历史导课应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初三学生即将中考,历史课的导入应以基本知识的导入为重点。

(二)充分利用教材的导课内容

在我们的初中历史教材中,每一节内容都有导课内容。比如,书本上的许多图片、诗歌民谣、故事等。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对课程导课会产生积极效果。

(三)运用联想回顾法导课

教师可以利用新课与旧课内容的关联性来进行导课,通过让学生回顾与联想以前所学内容来引入新课内容,激发学生探究历史渊源的求知欲望。通过这样的方法能让学生产生良好的首因效应。例如,可以通过“商鞅变法”这一课来导入“秦朝的统一”的内容。因为它们之间联系密切,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各国奠定了强大坚实的基础,故而才有了后来的六国统一。

(四)运用多媒体视频资料导课

通过运用多媒体视频资料进行导课,把抽象枯燥的历史变为看得见的形象的画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良好的首因效应。例如,运用《百家讲坛》《大国崛起》《百年中国》等视频资料进行导课,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直观形象的认识。

(五)联系实际问题导课教

师可以运用社会生活中的事例进行导课,并引导学生进入特定教学内容中,能产生较好的首因效应。例如,可以运用我国历史文物和资料的发现,国宝鼠首、兔首的遗物与回归,导入第二次的历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提高历史课教学的目的性。

三、结语

教师要通过运用多种方式导课,提高历史课教学的首因效应,提高学生对历史课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历史课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韩光辉.首因效应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32):130-131.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