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品设计风险评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出口玩具 检验监管 规范管理
一、我国玩具出口面临的问题
1.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玩具的影响。随着进口国愈来愈注重玩具产品的安全与环保标准,国外门槛不断提高,新标准、新法规层出不穷,国际市场的设限对我国玩具出口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市场监管方面,新指令强调了制造商、进口商、分销商进行产品合格验证的责任,同时增加了成员国市场监管的执法权力和违反指令行为的处罚条款。
新法规新指令的颁布除增加玩具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外,还大幅提高了设计成本、制造成本及管理费用,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细节,企业都要进行相应的管理和测试,进口国的新规则新规定造成很多玩具需经过“重复检测”,增加了玩具顺利进入市场的风险系数,严重影响玩具产品的出口成本和承受能力。
除欧美国家外,其他国家对进口玩具也纷纷打起了安全环保牌,进入该国销售的玩具需经测试和验证后方可上市,这对已处危机困境中的我国玩具出口企业来说,将面临更大的处罚力度和技术压力。玩具安全和环保标准进一步提高,加大了我国玩具的出口风险。
2.缺乏对有关法律法规的了解,对玩具的质量安全缺乏控制手段。有些企业对有关技术法规了解不透,对玩具产品的质量安全要点不够全面,对有关的标准资料也缺乏有效的收集手段,无法对质量安全指标做出正确要求,更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易引发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二、面对现状,玩具生产厂家亟待解决的问题
1.建立出口玩具设计安全审核制度。我国是玩具生产大国,不置可否,但这些玩具基本上是以OEM形式进行生产的,产品设计由外方客户负责,国内生产企业完全按照客户提供的样品进行生产,而部分外方客户对输入国技术法规不够熟悉,国内企业对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国外技术法规也缺乏充分的辨识,在与客户签订合同时大多未对产品设计的符合性提出异议,从而导致了不必要的贸易损失。出口玩具企业应根据进口国的相关标准要求建立出口玩具设计安全审核制度。认真学习相关的标准要求,对外方客户提供的样品在生产前进行设计评审,如不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尽快跟客户沟通,更改设计,避免发生较大的损失。
2.及时收集欧盟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目前一些企业往往疏于对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收集和理解,缺乏对标准的学习和掌握,只按客户要求制作,而不注重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玩具出口企业要跨越日益苛刻的技术壁垒,不仅要高度关注国际技术法规要求变化,更要切实按照新要求对相关产品作相应改进和调整,加强对国际市场的跟踪与对接,从内部生产流程抓起,从原辅材料到加工产品过程中强化质量安全的控制,严格按照输入国技术规范和标准组织生产,以保证出口产品符合各类安全环保法规的要求,避免经济损失。
三、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建议
1.关注中小企业规范管理制度的建立。部分工厂产品的源头管理不到位,对原辅材料的采购和验收缺少安全、环保、卫生指标的检测控制,对供应商的管理缺乏有效的手段,没有对合格供应商的考核、评价等控制手段,缺乏对原辅料有毒有害物质按相应的进出口国技术法规要求的检测控制。企业缺乏对产品设计样的安全性能的评估,无法从前期杜绝产品的安全隐患,缺少关键岗位上资质相关有经验的专业人员。生产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作业文件,缺少关键环节的控制点,无法有效保证产品质量。玩具产品生产企业生产工序繁琐,原辅材料品种繁多,人员流动性大等影响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多,各环节“环环相扣”,需要有健全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来保证。玩具产品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企业最薄弱的一环的管理水平,生产企业在规模、管理意识、人员能力的不同,而造成企业管理水平良莠不齐,一些企业缺乏有效的作业文件,缺少对产品质量和人员执行里监督的有效手段。
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规范管理,对于技术标准、法规的掌握有所欠缺,只以满足客户要求为主要目标,特别是对于客户验货的产品,在思想上认为客户接受即为合格品。对于此类企业应重点关注,加强企业作为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敦促企业建立良好的规范管理制度。针对国外不断更新的技术法规要求,积极向相关企业进行宣传培训,增强企业的学习意识,保出口产品质量安全。
加强企业日常检验监管,必须严格检查企业的生产全过程,特别是原辅材料验收环节、关键工序控制环节、成品质量控制环节。同时加强对企业监管中的盲区的控制监管,对企业进行不定期的突击检查,使检验监管工作,由生产厂向其供应商和客户两端延伸,采取强有力的工作措施,完善了对出口玩具企业的过程监督。
2.建立风险评估长效机制。帮助企业加强出口产品质量的全过程检验控制。结合企业的产品风险和企业的管理能力,对企业严把三道关:(1)进行原料分类管理,高风险的原材料增加相应的检测抽查力度,提高企业对产品安全、卫生、环保的控制能力和监督能力,严把原料关。(2)帮助企业全过程质量跟踪检验,帮助企业建立从原材料生产、产品设计和风险评估、产品工艺、产品检验到成品出厂的控制链条,严把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关。(3)对质量管理良好,产品质量优良并且有较好的实验室基础的企业,鼓励并扶持企业成为CNAS权威机构认可检测机构检实验室,降低产品型式试验检测时间。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风险类别的产品的原材料,不定期的调整检测项目和频次,关键项目不变动,严把检测关。
完善新产品、敏感产品风险评估长效机制。对玩具生产企业的产品加强质量安全性能的评估,从玩具设计上应符合儿童使用的安全性这一根本原则出发,对企业的设计样、生产产品,根据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使用原辅料,进行评估,对评估结果有安全性风险的产品,应针对风险性项目加强检验检测的力度。完善首件样备案制度,对产品进行周期性安全项目的检验。
关键词:产品开发项目;风险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F426.6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30-0141-01
1 产品开发项目流程概述
一般来说,汽车公司产品可以分为两大类即零部件产品和整车产品,其中零部件又有底盘、动力、车身以及电器等几部分构成。而整车则是集成零部件的过程,它涵盖了造型、匹配和总布置等工作。整车产品和零部件产品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部分。但无论是整车产品还是零部件产品,都是以下流程:遵循产品策划产品设计(依次包括:产品总体布置、造型设计、工程设计)设计验证量产。
2 产品开发项目风险管理概述
2.1 产品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
项目风险管理是在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理论科学、以及系统论、概率统计等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它隶属于现代管理科学的一门边缘性学科。产品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利用风险度量和风险识别去甄别产品开发中各种各样的风险,并采用相应的方法、技术和手段对风险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以达到妥善处理问题、有效规避风险、确保项目目标顺利实现的目的。产品开发项目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2.2 产品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的特征
产品开发项目风险管理存在以下主要特征:风险普遍存在,从项目启动的时刻起,就存在风险;必然会发生大量风险、某一风险会偶然发生;风险的变化性强;风险多样且层次不同。
2.3 产品开发项目风险的成因
项目风险是不确定的事件或条件,可能导致项目损失,对项目的进度、质量或成本等产生影响。形成产品开发项目风险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是市场风险,这是由于市场调研和分析出现不准确、市场定位出现偏差所造成的,例如由政策法规变化或者供应商价格变化等而引起的市场风险;②是技术风险,主要表现为技术超前或技术缺乏相应的可行性,例如汽车产品的新技术不能被客户接受或者性能不可靠而引起的风险;③是财务风险,例如资金不足或不能及时到位;④是管理风险,例如项目管理体系不健全或者项目团队成员不足等。
3 某汽车公司概况
某汽车公司是国内企业集团与外资公司的合资企业,主要从事整车和发动机的制造和销售业务,其中商用车销售在行业内遥遥领先,发动机性能水平也属同类产品前列,在中国汽车研发技术和汽车制造业高速发展的推动下,该公司汽车及发动机产品也不断推陈出新。
4 某汽车公司产品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
满通需要时汽车发明者的初衷,也是汽车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远远不止是一个交通工具,而成为了气质、身份、财富的载体。其功能被大大拓展。汽车产品开发呈现出以下不同于其他商品的特征:投资特大、风险特高;使用周期长、风险管理跨度大;设计面广、风险管理多维。虽然该公司项目管理体系相对成熟,但鉴于项目的独特性的特点及上述汽车产品开发的风险特征,风险管理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某汽车公司开展产品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形成一套完整的流程和系统进行项目风险管理。
4.1 风险识别
在定量的风险评估之前,组织专业人员通过头脑风暴和风险检查表结合起来对项目的风险进行识别,识别哪些风险可能影响项目。随着项目的实施和进展,可能会产生新的风险,所以风险识别不是一次性的,需要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内多次重复进行。同时识别风险时,为确保风险识别的人员对风险有清晰一致的理解,使用统一的格式对风险进行描述。
4.2 风险评估
产品开发项目的风险评估是在定量或定性的对发生风险的破坏程度和可能性进行衡量,识别哪些风险可能影响项目实施,并根据潜在的危险程度对风险进行评价和优先级排序。
某汽车公司是以下原则的框架下对风险进行评估的,它们分别是;风险回避原则、风险权衡原则、以最小成本处理风险的原则、社会费用最小原则等。
某公司产品开发项目风险评估的方法:
①风险可能性评估标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分为不可能、极少、有时、很可能、频繁等五个等级,并把取值范围界定为1~10之间。风险的可能性等级由专业人员判断后交项目经理审核。②风险的后果评估标准:根据风险对项目目标及项目质量等因素的影响以及组织的承受能力,把风险的严重性分为可忽略的、轻微的、中等的、严重的、灾难性的五个等级,五个等级取值范围界定为1~10之间。后果的严重性级别由专业人士评估后交项目经理审核。②风险紧急程度评估标准:根据风险程度的不同把风险划分为不紧急、一般紧急和紧急三个级别,三个级别取值范围界定为1~6之间。风险紧急程度由专业人员进行判断,由项目经理审核。③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风险进行进一步排序:通过之前的筛选,可以得到一份初步的风险排序清单,之后借助运筹学中的层次分析法对风险进行更加准确的排序,操作程序如下:项目相关人员根据风险的可能性、后果及紧急程度进行打分构建风险判断矩阵确定风险的重要性重新排序,通过层次分析法,对风险重要性进行分类,得出更加优先紧急的关键风险因素。
4.3 风险应对计划
在对风险进行评估之后,紧接着就要计划如何应对风险,某汽车公司产品开发项目风险的应对计划主要考虑风险计划实施的组织和风险计划的决策体系两个方面,前者需要完整的、明确的职责和动态变化的组织;后者需要注意项目总体目标层次、项目保障性层次和项目的具体开展层次。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制定与项目相适应的风险应对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风险设想、风险应对策略的制定、风险应对措施的制定、风险行动计划的制定以及启动风险应对措施时机的确定等,并把应对策略的重点放在风险的预防和减轻措施上。
4.4 风险控制
这个方面由相关负责人进行并由项目经理进行检查,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及实施进度,项目经理定期定向检查项目风险控制状况,确认项目风险管理过程是否有效。某汽车公司采取的风险控制策略主要有:风险监控、风险应对、风险转移、后备措施以及风险自留等,在项目执行控制的过程中坚持跟踪,对其中的偏差进行调整,增加或减少风险项目,并不断动态优化更新风险应对计划。
4.5 风险管理过程记录
项目结束后,对风险管理资料存档并总结经验教训,形成组织过程资产,这往往是容易被忽视的工作。做好这一步,才是完整的风险管理过程,才能更好的给供新项目借鉴,为新项目的风险识别提供重要的参考。
5 结 语
本文在对新产品开发项目风险管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某汽车公司产品开发项目风险管理进行研究,有效进行产品开发项目风险管理,提升产品开发项目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肖光辉.FMEA在TFT LCD研发项目技术风险管理上的研究及实现 [D].
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2013.
[2] 黄强.项目管理在F公司新产品开发中的研究与应用[D].天津:天津大 学,2011.
关键词:金融消费者;信息不对称;风险性
JEL分类号:H0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2)02-0111-02
一、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侵害现状分析
作为以委托模式在金融消费品市场上进行交易的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而言,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缺乏激励约束机制,作为人――金融机构很有可能出于追求利润的目的,损害到金融消费者利益。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很多金融产品在中国出现还不到十年,还有很多产品仅是近几年才开发出来的。相对于金融机构专业的金融知识和较为复杂的产品设计,金融消费者专业知识有限,信息严重不对称,使两者在委托模式中的地位相差较大。因此,从金融消费的各个阶段,了解金融消费者权益实际受到损害的情况十分必要。
金融产品设计阶段。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金融机构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在当前没有有效的监管和消费者保护的情形下,如果隐瞒一些必要信息或者夸大产品本身以吸引更多投资者,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金融机构会呈现较强动机。而且由于在专业知识上有较大差别,金融消费者很难鉴别出金融产品设计上的问题,再加上销售过程中的劝诱,很容易购买不适合自身抗风险能力的金融消费品。以2009年一段时间中6家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为例,在这段时间中有22款产品在到期日取得零收益或负收益。其中零收益产品8款。负收益产品14款。负收益产品占运作失利产品的63.6%,超过了零收益产品的数量。据分析,这些产品零收益率或者负收益率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当时产品设计有明显缺陷。这些产品所处的时间段内,市场环境较差,产品收益率均较低。而对于结构型产品期限而言,在一年或一年以上面临的标的资产价格发生波动均为正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无法完全避免。但流动性风险在产品设计中确被忽略。若产品在每季度设定自动赎回机制。如挂钩股票连续负收益则自动终止产品,投资者的本金也不会浪费一年的时间,流动性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可被化解。
金融产品销售阶段。目前,我国金融产品主要是通过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平台向消费者出售理财产品和基金产品。在法律对于购买基金的金融消费者提供的保护有限的时候,金融机构的理处于无约束的状态,其总是倾向于生产和销售更多的金融产品以谋求利益的最大化,银行和相关金融机构合谋侵害消费者利益的情况时有发生。在金融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各金融消费品的销售平台尤其是理财产品、基金类产品等,都会对购买其产品的客户进行所谓的风险评估的测试。待评估完成后才向客户提供购买建议和推荐适合的产品。这时候,金融机构对消费者是否适合购买某种产品以及消费者是否有能力承担相应的风险并不关心,同时,作为销售人员,为了获得更多的销售佣金,会倾向性地向消费者推销各种其的或佣金率较高的金融产品,而且也不会有激励对消费者进行负责任的风险评估。以前期大量发行的QDII理财类或者基金类产品为例,国内发行的大多数QDII产品主要投资标的为海内外市场的股票基金、债券基金、债券。而国内基金公司并不具备良好的结构性产品设计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照搬境外投资者,产品同质化重,资产配置单一,加上经验不够丰富,投资时间选择不当,导致大量亏损。但是,银行在向消费者披露的信息中。大多是吹嘘产品可观的收益,为吸引金融知识并不丰富的投资者,销售人员并未根据消费者的风险评估测试结果针对消费者的抗风险性推荐产品,而是将其产品背后隐藏的巨大亏损可能性向消费者隐瞒。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按比例收取手续费或托管费。
金融产品售后服务阶段。近年来。金融机构为了吸引更多客户,加大了对消费者的售后服务力度。通过提供定期的净值披露、运行情况报告、申购赎回建议等服务提高自身的售后服务水平。但就目前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售后服务看,很多金融机构的售后服务仅仅是为了进一步扩大销售规模所做的铺垫,一旦消费者透露没有进一步购买金融产品的意向,金融产品售后服务水平将会大打折扣。从产品自身角度看,某些金融产品从设计伊始就利用模糊条款、免责条款等转嫁了自己的风险,免除了自己的售后服务。尤其是保险产品,目前市场上同一类型产品繁多。由于消费者不具有相当的金融专业知识,在购买保险产品前并不了解产品具体的保险范围,在销售人员的劝诱下,购买了不符合自身情况的保险产品。一旦出了问题。保险公司通过较为专业的金融和法律知识免除自身的责任,使金融消费者享受不到应有的售后服务。
从金融消费的整个过程看。不论是新兴的金融产品还是存贷款之类的普通金融产品,只要是消费者权益在交易过程中受到侵害,究其缘由都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金融消费者公平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等权利受到了漠视和损害。
二、建立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的建议
从目前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实际情况看。我国虽然没有建立规范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框架,且没有明确的把金融产品纳入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但是由于目前金融体制改革尚不到位,银行业、保险业的运行并未完全市场化,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消费者有一定程度上的隐性保护,部分利益受损的消费者可以通过以及聚众闹事等手段得到一定的赔偿。但随着网络发展迅速,金融消费者购买金融产品的渠道越来越多,金融消费自主化行为明显,金融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方式越来越广。现有的隐性保护已经无法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框架,约束金融机构的欺诈行为,预防系统性风险迫在眉睫。
一是加快金融改革步伐,进一步强化信息披露制度。目前我国金融机构还未完全实现市场化运作。金融机构所披露的信息并不能反映其实际经营状况,金融消费者不能获得有效的信息来识别金融产品的风险性和流动性。所以对于建立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最基本的要求是加快金融改革步伐,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实现财务硬约束,引导金融机构更规范的经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义务,让消费者全面了解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相关信息,使消费者在购买前充分了解产品的风险,解决部分信息不对称问题。
二是严格界定金融消费者的范畴,促进金融产品多样化。由于我国的金融产品还处于初级阶段,对金融消费者的过度保护可能对金融产品的创新产生抑制作用,为了更好协调金融产品发展以及金融消费者保护之间的关系,应当明确界定金融消费者和金融投资者的范畴,切实保护不具备金融专业知识的金融消费者利益,对高风险的投资产品。特别是投资领域在金融衍生品的金融产品,不纳入金融消费的范畴。在合理的保护框架下促进金融产品的发展。
三是加大金融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金融消费者素养。此次金融危机表明,高素质的金融消费者群体才是化解和抵御金融风险的利器。因此,加大金融知识的宣传力度,对消费者进行金融知识教育。使其了解各种金融产品,不仅能提高消费者的自身素养,对提高市场的有效性和创新性也有积极的意义。
四是提高民众法律意识,引导金融消费者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权益。由于金融消费品的特殊性、专业性,我国现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并不能为金融消费者提供充分的保护。而且由于金融消费者法律意识淡薄,一旦出现利益受损,大多数采用以及聚众闹事等非法律手段维权,很少会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维护其自身利益。当务之急是提高民众法律意识,引导权益受损的消费者利用已有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维护其权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复杂金融产品 设计方法 仿真技术
一、复杂非实体产品的定义
根据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的观点,产品是市场上任何可以让人注意、获取、使用、或能够满足某种消费需求和欲望的东西。它既包括具有物质形态的产品实体,又包括非物质形态的利益。现代市场营销理论认为,产品可分成有形产品(实体产品)和无形产品(非实体产品)两类。
现代产品具有客户需求复杂、产品组成复杂、产品技术复杂、制造过程复杂、项目管理复杂的特性,可称为复杂产品。
现代金融服务业如保险、证券和银行等相关企业提供的产品一般也具有组成复杂、功能复杂和行为复杂的特性,但以服务契约形式而非实体形式,可以定义为复杂非实体产品。
产品设计的最终目标是面对客户的选择性市场需求,将基于市场细分的需求概念转化为高质量或低风险的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持续变化的需求。复杂实体产品的设计要求产品是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要求以最快的上市时间、最好的质量、最低的成本、最好的服务、产品创新和最佳的环境保护。
金融服务产品是非实体产品,其最重要的问题是产品的风险性。与实体产品的质量类似,控制产品的风险也就控制了产品的质量。复杂金融产品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其风险的复杂性,所以其设计和仿真方法也就具有复杂性。
二、金融产品设计涉及的技术和设计过程
1.金融产品设计涉及的技术。在实体产品的设计中,提出了生命周期的概念,其目的是研究产品的市场战略和设计,涉及的内容涵盖市场分析和设计开发。包含从产品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制造、销售、售后服务、直到产品报废回收的全过程。软件产品也不例外,软件生存周期涉及的内容也包括从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编码、调试和维护。
与复杂实体产品类似,复杂非实体产品的生命周期涵盖产品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售前服务、销售、售后服务和产品终止等阶段和相应指标。其管理技术也是为满足产品上述指标发展起来的。
2.设计过程。金融业是百业之首,金融领域的产品涉及到银行、证券和保险等方面。需求分析是复杂金融产品设计的第一步。
(1)需求分析阶段。需求分析阶段要解决的问题,是让用户和金融机构共同明确将要开发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系统,其过程包括:
①详细听取客户的反映,确定产品需求,是需求获取的第一步;
②市场研究,包括市场规模调研,确定市场需求并听取分销渠道的反映;
③相关产品跟踪调查,确定产品的竞争力因素,是需求提炼的过程。
(2)概要设计阶段。需求分析阶段以后,进行产品的概要设计。这一阶段有两项关键活动,即预测产品的风险和全面可行性分析。
风险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金融产品和服务本身所包含的风险,其次为控制和转移风险的方法。前者是从金融产品(服务)的风险需要出发,从产品交易双方进行分析。后者是分析如何控制、转移风险。
(3)详细设计阶段。详细设计是制定完整详细项目计划、细化产品原型、定义产品详细特征、产品对系统和管理的影响以及培训方案。
详细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产品定价。产品定价是概要设计的继续,包括定价原则;定价前提的假设条件和经营管理成本对产品成本的定价三个方面。
(4)销售和售后服务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业务的风险评估和控制。相当于软件生命周期中的维护阶段,其目的是使金融产品在整个生存周期内保证满足用户的需求和延长产品使用寿命。
这一阶段中的业务监管过程是基于事后的经验。将既成事件作为历史或经验数据,建立监管模型,或对原有的模型做出调整,从而达到监管的目的。
3.复杂金融产品设计的仿真技术。目前,仿真科学与技术在经历了上个世纪后50年的飞速发展后,已成功地应用于航空航天、信息、生物、材料、能源、先进制造等高新技术和工业、农业、商业、教育、军事、交通、经济、社会、医学、生命、娱乐、生活服务等众多领域。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科学计算和计算机仿真已经成为科学研究中除理论研究和科学实验以外的第三种方法。现在,建模与仿真技术和高性能计算技术相结合,正成为继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之后的第三种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方法。仿真技术毫无例外地可用于复杂金融产品设计中。
(1)建模:仿真的意义在于模型的有效性,因此用仿真的方法来研究复杂系统,首要问题是对研究的目标对象建立合理的仿真模型,即建模,它是仿真中最基本的工作,数学模型的建立必须有数学知识的支持。将研究对象符号化、公式化,形成理想化的数学方程式或具体的计算公式,然后在数学语言的规范内进行逻辑推导、运算、演算和量的分析,形成数学模型,从而对研究对象形成数学解释和预测。其次,各类仿真算法也需要数学方法作为基础。
因此,仿真科学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数学模型和数学工具,特别是复杂产品的仿真,更依赖于PETRI网络,神经网络,混沌理论,模糊理论等新的数学理论。随着数学的发展,能够更好地为仿真所用,强有力支持仿真科学与技术。
模型的建立还依赖于丰富的数据资源,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DW)的方法就为建模和仿真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环境。我国金融企业经过10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源,基于数据仓库的建模和仿真是一个个值得注意的研究领域。
(2)选择合理的仿真算法:犹如算法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核心一样,仿真算法同样是仿真过程的关键。以金融领域为例,现代金融工程的技术内容主要是基于信息系统的分析和综合对象的建模和仿真分析,其方法在股票、期权、外汇和期货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对非实体产品具有风险的复杂不确定性的特点,用确定性方法给出近似解十分困难。擅长对随机问题进行仿真的MonteCarlo方法,就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种特殊数值方法
(3)仿真优化:分析金融产品的数学模型的性质可知,在同一个问题中经常会出现非线性、不确定性和最优化问题。因此,优化的核心问题也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的风险,优化风险结构,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涌现了各类仿真优化理论和算法。例如,模拟自然界进化过程的进化算法、遗传算法和蚁群优化算法都已成为解决复杂优化问题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私募股权;财务风险;内容;管控;措施;研究
一、私募股权投资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一)私募股权投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私募股权投资的重要前期准备工作就是要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但是部分国有企业资产流失严重,估值较低,导致投资收益较差,投资者难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目的;民营企业由于财务制度不透明,财务监督机制缺失,导致企业价值估值工作难以顺利开展,没有充分使用贴现现金流方法的优势,没有对财务指标估值方法和期权期货估值方法进行比较。部分企业没有认识到企业市场股票价值的重要性,没有根据公司股票的净现值或参考市场交易价格综合定价,导致企业的实际市场价值难以得到准确的计量,使得投资者难以辨别优秀企业,投资风险增大。
(二)来自投资者的风险
投资者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投资法人内部的专业人员素质越高,资金网络越完善,投资者在使用私募股权投资方式进行投资时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反之,就会给私募股权投资带来阻碍,降低投资收益,加大私募股权投资中的非系统性风险。投资者可能会给私募股权投资企业的带来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部分企业内部缺乏完整合理的信息支持体系,没有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投资者的资信状况和财务实力进行记录和分析,没有对投资者的资金状况、专业能力、可靠性和诚信程度等进行调查,也没有及时建立投资者实名档案,对投资者的信用状况不了解,给私募股权投资活动带来风险,合约资金无法按时按量到账,呆账坏账问题时常出现。
(三)来自企业运营工作中的风险
私募股权投资是一种复杂的投资方式,需要花费投资者巨大的精力和时间。投资者需要寻找融资企业,并和融资企业进行多方谈判,及时着手准备法律协议,再根据双方的协议来安排资金入账工作,这一过程通常会耗费投资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交易成本较高,需要支付大量的管理费用。同时,投资者还需要对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进行了解,并要及时跟进市场的发展情况,进而权衡项目融资的盈利性、经济性、灵活性和降低风险的好处。在投资项目运营过程中,企业要及时更新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降低由于技术故障引起的风险。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成熟技术还是创新技术,无论是那种技术都要注重风险防控,对项目技术、设备可靠性、生产效率和质量、产品设计和生产标准等因素进行风险评价,识别控制技术风险。
(四)外部环境中的风险
根据公司金融相关理论知识可知,企业开展投资活动会面临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对待不同的风险,企业要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外部环境对私募股权投资企业带来系统性风险,企业内部风险即非系统性风险,非系统性投资者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控或者管理,如果是系统性风险,则只能依靠国家从宏观层面入手,完善金融市场制度,规范金融市场行为等措施来降低,企业投资者往往不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消除系统性风险。外部风险通常有政治风险、利率风险和外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和环境保护风险等等,外汇风险又可以分为不可转移风险或者汇率波动风险。环境保护风险是企业在开展私募股权投资时,部分国家借口资源保护要求企业承担环保成本,进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损失风险。
二、私募股权投资企业开展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做好风险评估工作
私募股权投资企业要开展财务风险管理工作,首先就要对风险进行评估。风险评估是建立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根据项目风险的特点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预测风险的大小和破坏程度。企业要对风险进行评估,将风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根据风险等级来制定风险防控的对策和方案。企业要了解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要明确风险事件发生涉及的范围和危害程度,可以采用敏感性分析和概率性分析方法对财务风险进行评估。企业要做好风险评估工作,首先就要熟悉风险评估的内容,并要根据财务工作业务性质来选取风险评估指标。风险评估指标的选定直接影响到风险评估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选取不同的评估指标将会得出不同的风险系数,因此企业要合理选取风险评估指标,可以运用财务信息建立计量回归模型,采用OLS分析方法来分析各项指标对风险的影响作用,以便的得出有效的规范性分析,为私募股权投资企业风险管控工作提供依据。企业在进行风险评估时要重视风险评估方法的选取,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主观评分法、决策树法、层次分析法等,企业要结合自身的风险管理情况来合理选择。
(二)明确财务风险管理原则和重点
私募股权投资企业开展财务风险管控工作,就要明确财务风险管理原则。财务风险管理原则对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具有约束和导向作用,企业开展风险管理工作要符合企业总目标要求。企业战略目标是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风险管理活动也要符合企业战略目标的要求。企业要在不同的投资项目的风险和收益进行权衡,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来选取最佳的筹资方式,企业要注重优化自身的资本结构,慎重使用财务杠杆,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系数。其次,企业要明确财务风险管理控制的重点,要根据重点防控内容来选取金融工具,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企业的筹资成本。企业的财务风险往往取决于投资的期限、流动性、投资项目的收益、企业资金周转能力和偿债能力等因素,企业在开展风险防控工作时要对不同经营环节中工作重点进行分析,因为企业在不同的环节和阶段有着不同的工作重点。
(三)细分财务风险管理权责,重视合同
私募股权投资企业开展财务风险管控工作,要细分财务风险管理权责,要以风险识别作为风险机制设计的依据,根据风险识别得出的规范性分析来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设计出风险分担结构。企业要重视风险管理工作的分配,可以根据不同的风险管理工作内容将权利和责任进行配比,将项目当事人作为风险分担的主要负责人。其次,企业私募股权风险处理的核心环节之一就是项目风险和项目当事人之间以合同方式形成的额对应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构建风险约束机制,保证投资结构的稳健性。企业可以积极构建风险约束机制,将合同作为风险处理的首要手段和主要形式之一,将风险管理工作具体化,保证合同效力运用的最大化,并以合同的方式明确规定当事人承担多大程度的风险,使私募股权投资企业财务风险得以规避。
(四)对私募股权投资风险进行全程管理,完善内控机制
在不同的阶段,私募股权投资企业开展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手段是不一样的。在风险防控的前期阶段,私募股权投资企业要认真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要了解相关的经济法律和优惠政策,对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进行调研,设定不同的指标对投资环境进行等级评估,以便为企业做出最优的投资决策提供标准。在私募股权投资企业营运阶段,企业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建立市场跟踪机制,及时了解市场发展动向,对风险实行静态和动态的联合管理,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加速企业发展,在市场竞争中成为强者。企业要可以运用合同和保险等方式对风险进行管控,与其他私募股权投资一起分享财务信息,并对风险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并要确保资金的及时供应,创新企业私募股权投资方式。企业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可以上报管理层审核,也可以将风险外部化,实现风险转移。同时,企业要完善内控机制,做好内控工作,财务内控机制直接影响到企业风险系数的大小,内控工作质量高,企业的财务风险就会降低,因此企业要重视内控工作的作用,加强对财务工作的监督控制。
参考文献:
[1]王怡靓.民营企业引入私募股权基金的效应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0(1).
[2]东明、陈浪南:私募股权基金的分阶段投资策略研究[J].经济经纬,2009(3).
[3]汪波,马海静,李小敏.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的现状与风险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
一、商业地产开发的风险管理机制
商业地产风险管理的几个重要领域集中在:政策风险、产品设计与建造风险、运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针对商业地产项目开发的几个重要风险动因,与之对应的风险管理将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规避和风险控制。
无论是商业地产,还是住宅地产,政策变化对行业发展的影响都很大。政策影响首先体现在土地政策上。土地政策是影响房地产开发成本最为基础,且比重最高的变动要素。其次,土地政策和规划政策一同从行政的角度规定了相关土地上建筑物的功能及形态,从而对商业地产的规划、建造、出租和出售等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宏观政策还会通过行政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税收政策等直接或间接干预包括商业地产在内的房地产行业。
由于商业地产产品有别于住宅产品,不同业态对商业地产产品的要求存在巨大差异,因此,从设计之初,开发商必须认真调查研究,细致规划,从而确保商业地产项目所开发的产品与其商业经营过程对功能的需求相匹配。基本要求是,所有空间必须符合未来业态经营过程中,自身业务及政府要求的硬件标准。其次,由于商业地产项目的运营周期长,所服务的目标群体可能在时间的流转过程中发生巨大变化,因此,设计阶段必须考虑业态的可能性变化。与之相关,当规划业态与实际需求业态不一致时,同样存在对硬件功能变化的需求。因此,商业地产项目的产品规划设计和建造会严重影响项目的运营灵活性,从而影响项目的最终成败,其蕴藏的风险不可小觑。
商业地产项目的运营风险往往被忽视,其原因是影响商业地产项目成败的因素众多,很难将重大责任直接归因于项目运营,尽管事实并非如此。如前文所述,商业地产一方面需要己聚集人群的支撑,同时,商业地产项目本身也是一个聚集人气的引擎,因此,可以说商业地产项目有发展的自生或内生动力。商业地产运营风险首先体现在项目定位和业态规划方面。这两方面的风险存在于规划过程和执行过程两个阶段。规划是否与市场的实际情况一致?如果规划不一致,依据实际情况的调整是否及时,是否准确?如果规划与市场实际情况一致,那么,运营过程中应该如何处理即期和远期的利益取舍?商业地产项目运营风险既考验着执行力,同时也考验着商业运营的应变能力。
商业地产的性质已经决定,其必须与资本市场对接,唯有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充分利用低成本资金,才能大规模、高质量、有耐心地开发和运营好商业地产项目。虽然住宅市场也同样密切联系着资本市场,然而,住宅产品通过销售环节已经将持有阶段的财务风险完全转嫁给了业主和金融机构,从而锁定了开发商的利益。商业地产项目现金流估算比住宅地产困难很多,尤其是在项目运行的初期,因此,对直接开发且持有商业地产的投资人而言,相应的财务风险也是巨大的。
二、商业地产开发风险管理的细分及执行
为了更好地探究商业地产项目的风险管理,依据以上讨论,以下将分解商业地产项目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从战略规划和执行监督两个层面着手,逐一讨论。
从项目阶段和内容划分,商业地产开发及其风险管理主要涉及五个部分:市场背景与目标客户设定、市场地位、产品设计、招商及运营管理和项目财务方案。
1.市场背景与目标客户设定
城市功能规划、城市产业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和区域商业规划是目标客户设定过程中,宏观分析部分,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内容,因为这些规划会严重影响人群结构、分布、流向和竞争态势。当商业项目选址得以落实,大体的人群已经确定,此时,应以项目所在地为中心,全面而透彻地进行人口分析。人口分析的要点体现在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受教育结构、空间分布、消费能力、消费行为、居住地或工作地到项目所在地的抵达性等。如果此处的人口分析得出人群的整体数量和质量并无多大潜能,那么,相关分析必须回到前一步骤的宏观分析,从而审视选址的正确性。这是风险管理中务必注意的过程管理。
人口分析会将相应人群都贴上识别信号,依据人口分析及其分类,客群细分工作便容易起来。客群细分是依据相关标准,将不同个体进行分组。该分组过程可能需要依据一到三个维度进行。例如,依据年龄结构、空间分布和消费能力这三个维度,分别细分归类。客群细分是确定目标客户非常重要的一步,这关系到未来的业态组合和项目整体定位等。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需对不同细分方法进行敏感性分析,从而确保客群细分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当客群细分完成后,目标客户设定便有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进行目标客户设定前,竞争性分析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分析现有商业地产项目和未来商业地产项目的各项要素,依据项目自身的可能优势,确定应该从竞争中去争取的目标客群,应该提供稀缺产品去满足的补缺市场目标客群以及非目标客群。
目标客户选定过程和结论是商业地产项目风险管理最难把握,却又必须重点把关的环节。风险识别和评估需对相关数据的真实性和敏感性进行考核,同时,需要充分考量各项数据、逻辑和结论的一致性。
2.市场定位
在目标客户选定的基础上,商业地产项目市场定位将指明项目整体的发展方向。市场定位是一个树立项目识别系统的独立部分,同时,市场定位也是一个综合性课题,其中包含如下规划和分析要素:项目差异化策略、业态规划、体量规划、布局规划、商户模拟搭配、开发进度和项目影响等。
差异化策略是项目应对竞争和树立竞争门槛的关键,同时也会为项目带来相应的风险。如果差异化程度过大,正面的效果可能让项目独树一帜,成为市场中耀眼的明星,与之相对,差异化越大意味着与传统市场的偏离也就越大,如果相应的差异化未能形成特别的吸引力,那么,项目便意味着相应的风险。
差异化是市场定位中最为突出的要素之一,它的形成依赖于业态规划、体量规划和布局规划等的落实。差异化是一种战略,实质是一种发展理念的表达;业态规划、体量规划和布局规划将这种理念实质化、可视化。当业态规划、体量规划和布局规划确定并落实后,商业地产项目的功能便得以确立。当这些市场定位、目标客户和市场实际情况一致时,商业地产项目的成功才有了基本的保证,反之,商业地产项目的开发便没有依据。
如前文讨论,商业地产项目自身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因此,过程管理和过程中的修正尤为重要。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项目开发进度十分讲究。不同的开发进度,会影响开发成本和项目运营,因此,过早或过晚都对项目不利。在项目开发进度规划过程中,相关战略规划需考虑项目与周边环境的互动性或项目影响。风险管理是全局的观察者,承担着项目各环节承上启下的见证和
监督任务。
3.产品设计
如果说目标客户选定和市场地位尚属于纸上谈兵,那么,产品设计和建造便是真刀真枪的实战过程。产品设计和建造之所以重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一个简单的常识:结构决定功能。
商业地产是商业和地产的综合体,战略规划侧重于商业分析和规划,那么,商业地产项目产品设计和建造则是真正的地产开发。商业地产项目产品设计和建造的核心内容包含以下板块:土地使用规划、交通动线规划、建筑和机电设备规划、场内人行动线规划,场外人行动线规划,外立面设计、景观设计和物业管理规划等。
商业地产项目开发的产品设计和建造过程,风险动因集中在动线设计和建筑与机电设备两个部分。
动线设计包含交通动线、场外人行动线和场内人行动线三部分。交通动线设计规划过程必须与考虑项目自身可控制区域与不可控的公共区域间的协同,从而增加客户的易达性。如果交通动线设计不合理,很可能造成“隔街遥望是繁华,反观项目独罗雀”的尴尬局面。因此,交通动线是商业地产项目的咽喉,务必保持畅通易达。与之对应,场外人行动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场内人行动线的设计是衡量商业地产项目开发是否专业的重要指标。宜家家居商城的场内人行动线设计闻名遐迩,其流畅性和趣味性既保证了商业地产项目整体的人性化,同时,也大大提升了项目的商业价值。动线的设计规划远远超越了建筑学本身的要求,该过程需要将建筑和商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值得指出的是,这种联系的优化程度是风险管理过程中所应该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
建筑和机电设备的设计决定了整个商业地产项目的功能。商业地产项目是建筑的综合体,不同板块都意味着不同的需求。不同空间要么不存在相互转化的替代性,要么会造成功能不协调所带来的硬件浪费。不同业态对建筑物的大小、位置、承重、层高、水电和排污等要求各异。为了满足各类需求,项目开发的成本大有不同。市场定位过程中的业态规划相当重要,也正因为如此,业界专业人士比较推崇万达地产的订单椟式,希望通过招商在前,设计建造在后来避免此类问题。然而,这种操作思路如果大量采用,也会对项目未来转换带来负担,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非常迅猛,城市人群结构和消费习惯也在同步变化,所以,无论是根据市场定位的业态规划还是预租的业态构成进行设计建造,均需考虑即期和远期间可能的转换,从而确保项目整体的弹性。
4.招商及运营管理
商业地产项目是一个动态的运营过程,拓商、品牌建设、市场推广、主题活动策划和租售价格策略等必须有机结合在一起。
不同类型的租户预示着不同的租金水平和风险。主力店和次主力店招商犹如为一辆汽车装置发动机,是人流和客流的动力因素,然而,他们对租金、建筑和机电设备等大多有特殊要求。因此,主力店和次主力店的体量和招商时点等均会对项目整体收益带来严重影响。当然,主力店和次主力店也是商业地产项目运营的稳定要素,品牌店和特色个体店迁入和撤离的成本相对较低,其流动性的强弱也就意味着项目风险的高低,虽然,品牌店和特色个体店愿意支付的租金较高。
商业项目运营过程中,另外一个风险因素集中在价格策略方面。由于租赁合同往往是一个较为长期的合同,因此,租金的调整和业态的调整都会受到相应的限制。
商业地产项目运营过程的风险管理实际上是一个在时间序列上对租户类型和数量的管控。此部分风险管理既是对运营风险的识别和管控,也是对项目运营质量的监督和优化。
5.财务方案
商业地产项目是资本密集型项目,始终贯穿着资本的影子。因此,财务管理在商业地产项目中是核心,也是风险管控的重中之重。财务管理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是:融资规划、税务规划、抵押融资、资产证券化、物业出租和出售。
每一轮房地产调控均会伴随着相当的烂尾楼产生,究其原因是现金流出了问题。在所有烂尾楼中,又以商业地产项目的烂尾楼居多。商业地产项目投资巨大,资金回收周期漫长,因此,没有完备的融资方案,商业地产项目的现金流便存在巨大风险。
【关键词】场外期权;风险
一、场外期权交易风险识别
证券公司场外期权交易受标的股票、利率、交易对手等多种因素影响,可能涉及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风险因素。
市场风险指受政治制度、经济政策、行业趋势、公司基本面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标的证券价格剧烈波动使得期权卖方(一般为证券公司)的避险证券组合价值随之产生较大波动,最终无法向期权买方支付行权收益款项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指期权卖方避险持仓组合的流动性风险与业务整体的流动性风险。避险持仓组合的流动性风险指避险持仓品种变现时由于市场流动性缺乏、头寸持有集中度过大等原因导致无法在合理价位成交的风险,如果缺乏静态避险工具,期权卖方将主要依靠动态对冲方式对冲风险,这需要定期调整避险头寸,而在市场波动剧烈时经常会出现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从而造成风险对冲损失,影响期权卖方在行权日的支付。业务整体的流动性风险指当期权业务需支付资金规模大于证券公司可用资金头寸,导致证券公司违约或发生流动性危机的风险。另外,由于期权产品一般存在固定期限,发行期权之后发行人必须投入足够的资金实施对冲直至产品到期,因而可能对发行人正常经营产生资金流动性风险。
信用风险指期权交易对手无法按时支付期权费或股票行权收益而导致的违约风险。作为证券公司期权交易的对手方,投资者违约将给证券公司期权业务带来直接损失。
操作风险指由不完善的内部流程、人为失误、系统故障等原因造成损失的风险,主要包括信息系统故障或差错、人员差错或疏漏等。
二、场外期权交易风险管理措施
针对场外期权交易业务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逐一评估其出现的概率与影响程度,在业务不同环节设计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1、市场风险管理措施
事前:业务开展前证券公司应建立标的股票池,选择经营稳健、流动性充足的股票作为可接受的标的证券;建立公司内部交叉复核机制,由相互独立的部门分别建立相关定价模型、共同确定参数,部门对前台部门的定价模型与参数进行复核与校验,每日采取理论价格的方式对期权和衍生产品评估损益,以准确反映期权交易业务头寸风险。
事中:采取静态避险与动态避险对冲策略控制标的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静态避险指通过反向操作以持有与已出售期权结构相同、但风险收益结构相反的期权或其他避险品种,以对冲期权的市场风险;动态避险策略则包括针对正股股价正常变动的Delta动态避险,针对正股股价异常变动的Gamma风险对冲以及针对正股波动率变动的Vega风险对冲策略,其中最主要的是delta动态避险策略。
事后:建立内部报告制度,定期生成风险评估报表并按流程报告。
2、流动性风险管理措施
事前:制订完备的资金预算,在每个产品设计阶段详细测算所需避险资金量,在大概率内确保资金充分合理使用;在设计期权产品时应选择成交活跃、流动性好的证券作为标的。如因投资者特定需要以至标的股票不符合上述要求,则应确保市场上有流动性良好的其他避险工具,否则应减小发行规模以控制避险头寸流动性风险;如果预估到避险工具可能存在流动性问题,则应在设计期权产品时置入回购或提前终止条款,以便及时购回或终止产品,从而控制流动性风险。
事中:对持有的单一证券多头或空头占其市场流通量的比例设置风险限额,每日进行监控,即将达到限额进行预警提示,如遇突况导致市场流动性不足,须制定临时应对措施;如产品内嵌可赎回条款,则需根据赎回情况提前对避险证券进行平仓;日常资金调度使用和管理由专人负责,以控制资金流动性风险。
3、信用风险管理措施
事前:加强交易对手资质审核及适当性管理,根据交易对手风险等级进行相应等级的产品交易,以降低违约概率;对单一交易对手方、单笔交易、单个标的证券等最高交易额度加以限制,事前控制交易对手方违约可能造成的最大损失。
事中:实时监控对手方资质变化,定期回访。交易存续期间仍应定期搜集对手方财务与信用状况数据、及时掌握其生产经营、重大投资等可能影响其履约资质的一手信息;逐日盯市调节履约保障,随标的资产以及履约担保品价格的变化对双方风险暴露进行定期评估,以此作为调整履约保障安排的依据。
事后:定期编制信用风险报告,按对手方与品种分类统计业务违约情况,计算业务集中度评估违约风险。
4、操作风险管理措施
事前:明确岗位职责与操作权限,建立业务复核机制;建立交易系统紧急故障处理预案,保证系统故障情况下存在另路机制;定期数据备份;加强业务培训、制作操作手册,确保业务执行人员对业务与自身职责有充分了解。
事中:确保信息准确传递、沟通顺畅。产品设计人员在产品价格正式报给销售人员前,应准备产品对冲方案,确保风险参数计算的准确性,并确保产品价格获得交易人员的认可;销售人员向投资者推介产品时,需有书面的产品说明,确保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传达准确,产品推介材料上涉及的数据需要经过产品设计和交易人员的确认;公司后台应保证文档和数据的及时准确、保证产品交割的正确性和及时性。
事后:证券公司内部中后台执行部门定期对业务进行监管和审计,对业务的流程制度完备性、流程是否存在缺陷等进行评估。
三、压力测试机制
证券公司开展场外期权交易业务应建立压力测试机制,对极端情况下的风险进行事前评估、动态监控和处置。压力测试的风险因子包括股票市场价格波动、股票波动率变化、市场利率变化等因素,测试因子和场景应审慎选取。
压力测试分为定期压力测试和不定期压力测试。定期压力测试根据相关业务数据和压力测试模型,评估实际持仓在既定的压力测试场景下可能产生的极端损失;不定期压力测试在市场异动、交易对手资信发生重大变化等情况下,评估实际组合或拟授权规模可能的损失。根据压力测试结果,结合监管指标与财务压力确定潜在风险点和脆弱环节并采取相应改进措施。
四、业务隔离制度
为防止风险的交叉传递与干扰,证券公司开展场外期权交易业务应遵循业务隔离的原则,在机构与人员设置、业务流程设计、资金与账务管理、会计核算等方面独立运作、分开管理,确保场外期权交易业务与证券公司传统业务如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其他自营业务等完全隔离。
机构与人员设置应实现前中后台分离。场外期权交易业务人员不得兼任普通证券自营业务职位,也不得兼任其他可能存在利益冲突的业务职位;公司的前、中、后部门也将各司其职,相互制衡。
[关键词] 巨灾风险,巨灾产品,风险防范
一、对巨灾风险的认识
“巨灾”一词最初是oedc(经合组织)在2003年提出的,其内涵是指某一灾害发生后,发生地已无力控制灾害造成的破坏,必须借助外部力量才能进行处置。例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1998年的特大洪水。自2007年7月1日起施行的《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指引(试行)》规定保险公司应当识别和评估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类主要风险,包括:保险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其中,保险风险是指由于对死亡率、疾病率、赔付率、退保率等判断不正确导致产品定价错误或者准备金提取不足,再保险安排不当,非预期重大理赔等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财产保险是产险的传统业务, 企业 财产险承保的主要是两类风险, 自然 灾害和意外事故,其中自然灾害中的巨灾具有更大的破坏性,对财产和人的生命构成很大威胁。2007年全球人为和自然重大灾害造成的保险损失高达276亿美元,其中自然灾害233亿美元。2005年8月24日的“卡特里娜”飓风造成的保险损失高达380亿美元。2008年1月10日至2月6日发生的冰雪灾害是 中国 自1954年以来最为严重的冰雪灾害天气,中国西部及整个长江流域共计19个省市自治区遭遇了50年难遇的严重冰雪之灾。此次受灾面积之大、受 影响 人数之多、损失之巨,出乎意料,灾害所造成的直接损失达到1516.5亿元人民币;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截至5月27日,汶川地震已造成6.8万人遇难,36.5万人受伤,累计失踪2万多人,损失巨大。自上世纪开始,全球平均温度上升了0.6度,自80年代以来,灾害损失呈增长趋势,我国的巨灾频率和损失程度正在呈不断上升趋势,2008年上半年时间间隔不长的两次巨灾的发生,使个人、家庭、企业和 社会 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社会对巨灾风险的意识势必会有明显的提高,对承保巨灾的保险产品需求也将会有一个显著的增长。1995年日本神户大地震一共摧毁了10万栋房屋,之后日本各地多次发生地震。由于房屋倒塌不仅要负担房屋贷款,还要承担新建房屋的费用,因此引发了居民购买地震险的浪潮,使地震险的普及率由2.9%上升到了20%。保险业应立足于有效的风险管理,通过产品创新来满足被灾害激发的保险消费需求,实现多赢。
二、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
巨灾因其破坏力巨大,导致的直接损失极大,远远超出了商业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和偿付能力。1992年美国东南部发生的andrew飓风造成的承保损失高达164亿美元,就导致了至少10家保险公司破产。从国际经验来看,一般对于巨灾都是由政府主导进行管理。新西兰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地震险作为主要险种列入法定保险的国家,新西兰地震委员会设立地震基金,一旦地震灾害发生,地震委员会负责法定保险的损失赔偿,商业保险公司依据保险合同负责超出法定保险责任部分的损失赔偿。美国加州的地震保险主要是由州地震局提供,墨西哥的地震保险附加于火险保单上,有全额投保、保户负担25%共保、以火险金额的75%投保等可供选择的投保方式。
日本的地震保险体制是以1964年新泻地震灾害为契机,于1966年国会审议通过而建立的。与此同时,日本还颁布了地震保险相关法规和地震再保险特别 会计 法案,以确保地震保险制度的顺利实施。该制度规定以各保险公司出资成立日本地震再保险公司,专门负责地震再保险业务。日本的地震保险制度最终由政府对地震再保险公司进行“再再保险”,以分担保险公司地震保险的风险。投保人可以到属于日本地震再保险公司成员的任何一家普通的保险公司购买地震保险,各保险公司再将本公司卖出的地震保险到日本地震再保险公司全额购买地震再保险(称为“a特别签约”),而地震再保险公司则将所有保险公司购买的地震保险再分成3个部分,一部分向各普通保险公司购买地震再再保险(称为“b特别签约”);一部分向日本政府购买地震再再保险(称为“c特别签约”),最后一部分作为自己承担的份额保留。地震风险由政府、地震再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三方来分担。
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二章第35条规定:“国家 发展 保险事业,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并鼓励单位和公民参加保险”,《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23号)明确指出要“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笔者认为,我国应当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商业保险和再保险为补充的多层级的巨灾风险分担机制。在财政支持下建立地震保险基金,并通过减免税收等方式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办地震保险业务。
三、商业巨灾保险产品的设计及风险管控策略
(一)开发地震附加险产品
面对被巨灾唤起的风险意识和保险需求,保险公司应 研究 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扩大商业保险的覆盖面,这对于扩大承保面,分散风险,提高保险的深度和密度,以及行业可持续的 发展 是极其重要的。例如,对于涉及面很广的家财险,可通过在主险基础之上以扩展地震责任的附加险方式予以承保,且地震附加险保险金额按主险财产保险金额的一定比例确定。由于附加险的承保责任和厘定的费率是基于主险的基础之上,其内部存在风险因子之间的关联性,在定价设计过程中应特别予以注意。
(二)制定行业产品标准
目前 车险、家财险一般是将地震列为除外责任, 企业 财产险需要扩展地震附加条款,而人意险的保险责任一般包含地震责任在内。有关地震风险的保险责任或责任免除在不同类别的产品中的规则各不相同,需要行业根据惯例,制订不同类别产品的行业规范。哪类产品是含地震责任,哪类是可以通过附加险形式扩展承保,哪类是地震免责等等,建议保险行业协会牵头就财产保险的16类产品制定各自的产品规则,包括条款中与巨灾相关的原生灾害、次生灾害、衍生灾害的释义,尤其是责任免除中的重要款项应统一制定行业规范,以避免理赔时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双方发生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产生纠纷,损害保险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和保险关系。与此同时,应加大产品差异性的 社会 宣传力度,以免使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对产品产生认识上的误区,便于在投保时作出合适的选择,在出险时就损失是否属于保险责任作出初步甄别,有利于提高保险交易的效率。此外,需要对巨灾风险制订行业纯损失费率。保险产品定价最重要的是纯损失率的厘定,由于地震保险至今尚无 科学 的精算基础,加之地震发生频率低、烈度高,并且损失还取决于建筑物抗震强度,地震发生的季节、时间段以及消防等诸多因素的 影响 ,损失的预测难度很高。这种地震灾害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难以用常规统计 方法 确定保险费率,对合理厘定地震风险的损失率带来了很大困难。常规险种的核心 问题 是费率客观合理,地震保险的核心问题是基金积累的程度。墨西哥依照地质结构在全国划分7个保险区,每个保险区内又把投保建筑划分为6个等级,这样共有42个基本保费率,范围自0.02%至0.533%,各种修正系数的修正范围则在0.75~1.30之间。再保险公司要求保险公司每年至少提供两次相关地震资讯,以随时修正再保险费率。日本地震再保险公司和相关研究机构,通过对日本的地震发生 规律 和震害特征 分析 研究,对日本各地的地震危险作了评价,并根据地震危险性大小,将日本划分为4个等级,并按此等级确定基本费率。地震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失程度等数值不同于普通灾害或意外事故容易获得并作出有效的统计分析和假设。因此,对灾害损失数据资源的采集、挖掘、开发和 应用 是地震保险产品开发的关键所在。保险行业应加强与国家地震局、中央气象台等专业机构建立技术合作,对于各类 自然 灾害的 历史 数据、近阶段灾害活动趋势分析、巨灾及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损失开展评估,尽可能地了解灾害风险发生的频率和烈度,为厘定保险费率提供可靠的数据。
(三)考虑巨灾产品服务的特殊性
巨灾保险产品有别于常规的商业保险产品,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就应考虑到巨灾发生时的特殊情形,对理赔阶段的被保险人义务等作出具有特殊情形下可操作的条款规定,以便与保险公司的巨灾理赔特殊作业流程相匹配。例如,对于索赔时保险合同无法提供的问题,预付赔款的规定,是否可以不在保险公司认定的 医院 救治等等,在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就考虑到使被保险人或受益人在巨灾发生能够得到快速救治和快速理赔服务的合同规定。家财险中最好能设计房屋被毁坏后,安置居所的每日补贴经费,使产品设计更加人性化。
(四)加强巨灾产品的销售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第四章第99条规定:“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当年自留保险费,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四倍”,《保险法》第四章第100条规定:“保险公司对每一危险单位,即对一次保险事故可能造成的最大损失范围所承担的责任,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百分之十;超过的部分,应当办理再保险”,如果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在既定产品保障范围和费率浮动范围内操作,将使前期的产品设计阶段的风险控制形同虚设,过低的费率将使分保受影响,积聚过高的巨灾风险,对承保公司乃至行业造成威胁。同时,关于巨灾风险在《保险法》第四章第101条规定:“保险公司对危险单位的 计算 办法和巨灾风险安排计划,应当报经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核准。”保险公司应根据保险相关法规,从自身的偿付能力出发,在优化业务结构的过程中,调整产品结构和风险结构,确定年度的风险管理政策,确定对包括巨灾在内的各类风险的容忍度,进而落实在产品策略、销售策略、核保政策之中。同时,应当与专业的巨灾风险咨询公司合作,引入地震巨灾模型,模拟测算不同风险等级所可能导致的最大损失,科学地应用再保技术来锁定自身的巨灾损失,保证整体经营的稳定性,形成连续的风险管控链,确保总体经营风险处于可控制状态。
(五)加强巨灾的防灾防损
在地震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树立和强化“防重于赔”的防灾防损理念,通过改善社会基础管理工作,从根本上降低财产和人身的出险率及损失程度。例如,1995年1月17日发生的日本神户大地震,神户市内超过80%的死者是由于建筑物倒塌。地震后,日本政府先后3次对《建筑基准法》加以修订,大大提高了建筑物抗震设计的级别,从根本上提高了社会抵御巨灾的能力。1998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三章第17条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全社会应重视防灾救灾规划,减轻灾害发生后的损失程度,抗灾防灾规划包括城市生命线规划(水、电、气、 交通 、通讯)以及医院和学校等重点工程。保险公司应加强对保险标的风险评估,对于承保的重点单位、企业的房屋、厂房、库房等定期进行防灾安全检查,向客户提示风险,防患于未然,降低出险率。
(六)完善保险单证的信息要素
【关键词】金融危机背景 银行理财 银行风险管理
全球金融危机下,最突出的体现形式就是大范围的金融风暴,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影响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同时也对国内的金融业的发展影响深重,对于我国而言,其发展正于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过程中,对于商业银行在理财市场上能否度过次贷危机值得深思,这就需要我们从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以及金融风险类的业务中进行资料收集,通过分析找到应对金融危机的风险控制战略,这对于银行的理财管理以及风险管理具有很大的帮助。
一、商业银行理财风险转移分析
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为我们研究银行理财风险提供了案例,从中不仅能够吸取经验教训,还能够通过分析找出应对银行理财风险的策略。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一方面,理财市场产生的条件就是应该具有一定的资产组合,这样所具有的资产组合不仅能够消除非系统性的风险,同时对于系统性的风险也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建立一个相对较大的货币池,来满足理财产品的运行。另一方面,研究风险控制的专家对于普通的投资者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具有市场价值的金融从表面上来说只是一种体系,因为相关信息费的限制,专家会对私有信息有一定的风险战略指引,通常来说,很多有效的金融市场理论对于银行理财管理来说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从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来看,这些理论性质的金融经验还不足以应对金融危机,相反的还使得理财市场进一步失去了其原有的地位。
当前经济环境下,原有的金融制度与行业发展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许多国家在银行理财市场上对于不同的理财产品的类型具有不同的认识,因此产品种类之间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性,然而从银行的理财产品的运行机制上看,银行作为受托方,其责任就是使得资产最大化,但对于特殊类型的理财产品的资金的筹集不能够仅仅看作是一种负债行为。实际而言,新兴的理财市场所表现出的负面影响是有原因的,因为银行理财产品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时,其发行机构所涉及的隐藏性的风险模式就会开启,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银行并没有对市场风险足够重视,但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那么参与银行理财产品的金融机构或者是国内外的投资者对于这些问题会产生抱怨,这是意料之内的事情。
二、全球金融风暴危机下商业银行理财的风险管理策略
(一)银行理财市场的规范化发展与制度性建设
商业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起始于2004年,近年来,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以商业银行理财市场为最,而对于这种属于金融创新性范畴的现象的发生的解释则众说纷纭,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商业银行的参与者众多,行业规模发展迅速。虽然当前的金融市场上出现的“零收益”的现象仍层出不穷,但是,这也是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人们的理财观念以及学习成本不断发展的结果,规范性的发展是当前金融风暴风险下,商业银行应该遵守的,制度性的建设与金融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则是金融风暴下商业银行做出的应对策略。
(二)做好银行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
金融风暴下,新型的银行理财市场会发生什么样的转变还是未知之数,但是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影响。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下做出的最好的选择就是做好银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工作,以求降低政策性风险。目前,新型理财市场出现的负面影响大多数是由于新的理财产品不能适应复杂的境外市场环境,以至于暴露了理财产品的发行机构在设计模式上隐藏的风险,但是银行并没有针对这种情况做出应对措施。究其原因,我们可以知道,商业银行作为理财产品的发行方在风险管理的技术上还存在不足,而国际投资者对此一定会有抱怨,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常胜,众多的国际知名的金融机构都深陷其中,找不到解决办法。所以,做好银行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已势在必行。
(三)银行理财产品设计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策略
(1)理财产品在设计上实现收益和风险的双赢。根据以往的经验,行业竞争是银行灾区的收益过程中首先考虑的因素,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更多的是对预期收益率的考虑,并没有考虑设计中所涉及到的风险。根据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大约有151款理财产品被卷入了“华尔街危机”中,其中涉及了五大银行已经过期的理财产品仍处于运行当中,这都是银行在设计理财产品中没有实现利益与风险双赢的例子,所以,银行在关注理财产品的收益的同时也应该考虑设计中所遇到的风险。完善理财产品的设计制度,按照客户的要求计算其风险承受能力以及理财产品的最大收益,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设计投资组合形式以及开发理财产品,另外,使用科学的预算方法计算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设置一定的风险检测系数,以便有效的对金融市场风险进行识别、计量和控制,实现理财产品在应得收益的同时避免风险。
(2)关注涉及理财产品的基础性资产的风险。通过以往的经验可以分析得出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础资产次级贷款主体的违约现象,导致衍生出了高杠杆率的金融工具,产生了风险,最终使得次级贷款出现了证券化延伸的情况。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在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过程中首先应该设计基础资产在信用等级上的高要求,同时,涉及到一定的担保或者是保险费用,另外,设计过程中对于基础资产的证券化的链条不宜设计过长,避免出现证券化延伸的现象,从而引发类似金融危机的情况。
(3)银行及时关注理财产品的市场风险。金融市场的复杂多变是由于利率、汇率、股价以及商品市场在运行中都存在风险的原因,而理财产品的设计中时刻受到隐藏在这些风险之下的市场波动的影响,所以,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中应该合理的分散市场风险。具体的做法有:第一,利率风险涉及到的理财产品主要有两个,即:信贷资产类产品和外币理财中的保证收益型的理财产品,因此,在产品设计中不仅要满足理财产品的基础性信贷资产的有限期限,同时也应该根据市场利率对预期收益进行适当的调整,时刻关注市场利率风险的变化。第二,汇率风险涉及的理财产品有两类,一种是结构型的理财产品,以美元为核心,另一类是外币性的理财产品,以人民币为核心,后者受到了投资者的欢迎,但是也产生了一定的汇率风险,他们往往会先把人民币兑换成外币购买的理财产品,随后在理财产品到期后兑换成人民币,通过人民币和外币之间的汇率波动产生了理财产品的汇兑风险。第三,股价风险涉及到两类理财产品,一类是运行情况并不好的QDII型的理财产品,它运行情况往往与海外金融市场的变化有直接关系,另一类是结构型的理财产品与股票、基金等挂钩,同时也与港股和美股的股票走向有一定的关系。第四,商品市场风险主要是结构型的理财产品挂钩黄金、原油等,这些商品主要以美元为计价标准,而商品价格会受到供求关系以及市场汇率市场的影响,是当前金融危机下银行应该着重关注的一类风险。以上这四中关注市场风险的方法应该引起银行的重视。
(四)银行理财产品营销服务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策略
金融风暴影响下,银行理财产品在营销服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有以下几方面:
(1)扩大理财产品的信息透明度。金融危机下,理财产品的信息透明度是合理避免风险的重要手段,银行既要在理财产品的营销服务说明书上告知理财产品的风险,同时将理财产品的运行情况、费用收取标准说明清楚,相应的随着市场的变化进行相关条款的调整,对理财产品在运行期间的重大事项以及产品的净值变化进行充分的披露。
(2)对客户风险的承受力进行评估。金融危机下,银行在做好客户风险偏好的评估的同时也应该建立一定的风险检测指标,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以及技术手段保证投资者具备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另外,对以往客户的风险适应度进行记录,并做出风险评估机制。
(3)关注营销团队的执业资格。银行对于结构型这类的特殊理财产品应注入大量的金融工程技术,这对于一般的营销人员来说并不容易,只有具备专业培训的营销人员才能够为客户讲解清晰,所以,关注营销团队的执业资格,对理财产品的营销人员实行准入资格以及执行认证制度。另外,通过建立银行理财师管理机制,对营销人员进行培训以及跟踪评价、考核等,充分了解从事营销业务的法律法规以及职业操守。
三、结束语
金融危机影响下,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管理需要建立规范化的风险管理制度、做好银行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从银行理财产品设计过程中以及营销服务过程中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只有充分了解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风险,银行才能够对理财产品的风险及时制定预防策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