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范文

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范文

【摘要】通过对重大社会活动所设的现场临时医务室的医疗服务工作的总结,分析现场医务室医疗服务的特点 ,同时分析现场医务室医疗服务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就存在问题进行探讨,使现场医务室能发挥良好作用,为参加重大社会活动中人员的身心健康提供最便捷的医疗服务。

【关键词】重大社会活动现场 医疗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广,各种重大的社会活动也随之增大。以我市为例,钦州市是广西北部湾地区沿海的新型城市,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之一,几年来,重大的社会活动越来越多,如:一年一度的海豚节、观潮节、荔枝节等,还有今年的第十二届广西壮族自治区运动会在我市的举行等等;这些活动都属于重大的社会活动,参加人员之多,场面之广,参加人员所消耗的精力体力都是较多的,很容易出现身心健康的问题;为了给参会人员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政府部门在每次活动现场均设立临时“现场医务室”,现就现场医务室的医疗工作进行探讨。

1 现场医务室要充分做好各项准备

1.1 医护人员准备:重大社会活动场面规模和参加人员数量每次都是不一样的,因此,配备的医护人员需要按实际情况配备一定数量的医护人员,医护人员要求具有较强的应急能力,较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和较强的社交能力。

1.2 医疗器械准备:现场临时医务室是临时组建的场所,一般是提前得到上级的通知,得到通知后按照会议的规模和性质,参加人员的群体特征,现场和医院的距离等因素准备医疗器械;包括简易呼吸器、脊柱固定板、担架等一些急救器材,同时保持通讯工具的正常使用,以便现场简易处置后转运至院内进一步治疗。

1.3 药品的准备:现场临时医务室既承担急救功能同时也承担基本医疗服务,除了急救药品外、还要准备消化道疾病、呼吸道疾病、外伤、过敏性皮炎常见病以及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老年性疾病的常用药;有儿童参加的场合的,准备儿科用药。所有准备用药除急救药物外,一般以OTC药物为主,尽量做到安全、便捷、群众容易接受。

2 现场医务室要注重服务对象的情感交流

2.1 现场医务室的医疗工作要注重语言沟通艺术: 随着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推出, 人类的健康需求不断提高, 护士具有良好的语言交往艺术对提高社区护理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临时现场医务室就相当于一个社区医疗服务点,而在社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比临床变得尤为重要,这里接受医疗救助的对象大多数还没有“病人”角色,在语言交流上应该注重。从实际情况出发,零距离无隔阂真情的交流,根据不同人群心理特征,从语速、语调、语言种类及语言的表达风格上都应该有所不同;对于特殊对象,甚至可以利用肢体语言来表达,举手投足、倾听、注视、帮扶等每一个细节都流露出真情的交流,尽量使服务对象能理解、接纳和依从;顺利完成现场医务室的医疗服务。

2.2 现场医务室的医疗工作要注重行为沟通艺术: 现场医务室的医疗工作过程是完全暴露在群众中的一个过程,要规范医护人员的诊疗行为,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发生。同时规范的诊疗行为,能增加服务对象的理解和信任,使医患双方能更好沟通,促进现场医务室医疗活动的顺利完成。

3 现场医务室要注重流程管理和预案的制定执行现场医务室是临时设置的,担负临时应急医疗急救任务和部分基本医疗服务任务。现场医疗救治任务的不确定性的性质促使现场医务室要注重流程管理和预案的制定执行,要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制定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的工作流程和应急预案。从救治点单元区域,人员、物资的准备、责任管理、卫生消毒、医疗废物的处理等方面考虑制定合理的流程;同时为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也要从可能发生的规模,从上述几方面去准备外,还要考虑大量伤员出现时的转运情况,制定好应急预案;并确定所制定的预案有可操作性,能正常执行,不可单纯停留在制度上。

4 小结

现场医务室是临时设置的,既担负临时应急医疗急救任务又担负部分基本医疗服务任务,也就是说现场医务室既要建成像急诊的救护站又要像社区卫生服务站;如何在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和有限的空间以及短时间的组建过程中做到面面俱到,百无一漏,万无一失是值得担负此任务的医护人员所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第2篇: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丁二烯;职业危害因素;辨识;防范

前言

丁二烯作为橡胶的合成的主要原料,在工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丁苯橡胶、顺丁橡胶、丁腈橡胶、氯丁橡胶等生产中,更是离不开这类元素,丁二烯主要是指1,3-丁二烯。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推动着苯乙烯塑料不断创新与拓展,在生产中,全面应用了苯乙烯与丁二烯形成共聚,生产ABS树脂、SBS树脂、BS树脂、MBS树脂等,这类材料被广泛推广并应用,丁二烯在树脂生产中的地位逐渐显现出来,成为主要的生产型原料。同时,丁二烯也是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在精细化学品生产中也被广泛使用。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对已进行致癌研究的化学物进行的分类,丁二烯为第二级A类(Group 2A)致癌物,即对人类为很可能致癌物,对动物则为确定致癌物。因此对丁二烯及其生产工艺的职业暴露危害不容忽视。

1 理化特性及危害因素辨识

1.1 理化特性

丁二烯为无色气体,有特殊气味;稍溶于水,溶于乙醇、甲醇,易溶于丙酮、乙醚、氯仿等;有麻醉性,特别刺激粘膜,易液化;临界温度161.8℃,临界压力4.26Mpa;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2.16~11.47%(V/V)。

1.2 危害因素辨识

丁二烯以碳四为主要原料,乙腈作为萃取剂,辅以甲苯、亚硝酸钠、对叔丁基邻苯二酚原料,生成丁二烯及副产品丁烷、乙烯及抽余油等。在丁二烯生产过程中可能接触的化学性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乙腈、甲苯、丁二烯、丁烯。

物理危害因素主要为各种泵、风机及蒸汽、气体放空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声。

1.3 健康危害

丁二烯是一种对人体危害较大的原料,对人的呼吸道有强烈的麻醉和刺激作用。在接触人群中容易突发急性中毒的情况,经过呼吸道的传染,轻则使人头痛、头晕、恶心、咽痛、耳鸣或者全身乏力、嗜睡等情况。严重的就会导致类似酒醉的情况、造成人的呼吸非常困难、脉速加快等,严重时,能够进入丧失意识和浑身抽搐的情况,同时,对重度传染都导致烦躁、乱跑等精神上的表现。如果人群在脱离接触这类材料以后,就能快速的恢复正常,但出现头痛和嗜睡的情况,则会恢复的较慢,如果处置不当,有时可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对人群皮肤直接接触丁二烯的情况,则会导致灼伤、冻伤等情况。在生产中,一般是经过保护的,但也会形成慢性影响,多通过皮炎、神经炎等现象呈现出来。

乙腈急性中毒发病较氢氰酸慢,可有数小时潜伏期。急性中毒:潜伏期时长时短,但时间上的长短视主要视接触情况而定,如果量过多,则表现越重,一般情况下,在接触4~12小时时,会导致衰弱、无力、面白、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胸闷、胸痛等,同时还能造成人呼吸系统紊乱等。在生产过程中,由于保护的作用,人群间接会受到感染,受到缓慢的影响较多,主要表现是神经衰弱综合症、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粘膜刺激、视力减退等,这些现象均是初期症状。在皮肤上则出现为脱脂和皮炎等情形。一般对乙腈时间加权时,平均容许浓度为30mg/m3、最大超限倍数为2.0。

甲苯是一种化学物质,通过呼吸道、食道以及皮肤进入人体,特别是对皮肤、粘膜有相当大的刺激,同时,也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麻醉,如果处置不当,发展下去,就会形成肝、肾等症状。对一些出现急性中毒的病人,会伴有咳嗽、流泪、结膜充血等。研究表明,甲苯对血液系统作用没有明显的刺激性破坏。甲苯时间加权一般为平均容许浓度50mg/m3,短时间接触平均容许浓度是100mg/m3。

噪声对人体的作用可分为特异性作用(对听觉系统)、非特异作用(对其他系统)两类。长期接触噪声可引起头痛、头晕、耳鸣、心悸与睡眠障碍等神经衰弱综合症。在噪声作用下,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发生变化,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增高。噪声还可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状态,表现为胃肠功能紊乱,消化能力减弱,食欲减退等,此外,长期接触噪声还会使人产生厌烦、苦恼、心情烦躁不安等心理异常表现。噪声职业接触限值: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8h,稳态噪声限值为85dB(A),非稳态噪声等效声级的限值为85dB(A);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时间不等于8小时,需计算8小时等效声级,限值为85dB(A);每周工作不是5天,需计算40小时等效声级,限值为85dB(A)。

2 危害防范措施

2.1 工艺防范措施

(1)采用先进可靠的工艺技术和流程实现丁二烯的生产,如采用分散控制系统DCS,提高自动化程度,减少人员对生产工艺原料的接触机会。(2)选择合适的设备和管道材质,防止设备故障及管道缺陷造成泄漏。(3)设置有毒气体、可燃气体监测和报警装置与联锁系统。(4)采用密闭采样,减少接触机会。(5)对高噪声设备采取必要的隔声、吸声、消声和减振措施。

2.2 管理防范措施

(1)建立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及各类应急预案,明确组织机构及职责,并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2)公司成立应急响应团队,并依托有能力的专业救援队伍和医疗救援机构,配备应急救援器材和设施。(3)定期对设备及防护设施进行维护、检修。(4)委托专业检测机构,定期对有毒有害场所进行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建立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和作业人员健康监护制度。

2.3 个人防护措施

(1)在有危害因素的作业场所悬挂明显的警示标识和风向标,

在外操岗位设置气防柜,配备空气呼吸器、半面式防毒面具及便携式气体检测报警仪,在可能发生腐蚀性产品泄漏的场所设置喷淋洗眼器,并配备急救箱,在噪声作业岗位配备护耳器等,并定期检查维护。(2)定期组织员工进行现场救护培训,掌握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佩戴和使用。(3)定期组织全体员工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体检,并做好离职体检,建立健全员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3 结束语

丁二烯装置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较为严重的职业危害因素,但只要保证各种职业危害的防护措施落实到实处,加强职业危害因素的辨识和防范管理,是可以减少或降低职业危害因素的不良反应,从而有效降低职业危害因素对作业人员身体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第3篇: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范文

增加投入,制定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市场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规范市场交易,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到年底前,在我县务必完成将活畜禽经营市场迁出人口密集区的工作,活畜禽经营市场人流量大,活畜禽交易频繁,特别是还存在现场屠宰条件简陋,卫生消毒不彻底等薄弱环节,给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及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很大隐患。因此,要充分认识整顿和规范活畜禽经营市场秩序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作,严格执行“活禽定点屠宰,白条禽上市”的制度,严禁活禽的市场销售和宰杀行为。

二、组织领导,部门分工

整顿和规范活畜禽经营市场秩序工作由县人民政府统一安排部署,县畜牧兽医、卫生、建设、经贸、工商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协作,密切配合,互通信息,实行联防联控,逐步建立活畜禽经营市场秩序监管的长效机制。县畜牧兽医部门负责活畜禽经营市场的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卫生部门负责活畜禽经营市场从业人员公共卫生管理;工商部门负责活畜禽经营市场活畜禽经营行为监管;质检部门负责活畜禽产品食品安全监管;建设部门负责活畜禽市场外经营行为的巡查监管;县经贸部门负责严把活畜禽市场开办条件审批。乡镇场畜牧兽医站负责各自辖区内活畜禽经营市场的动物产品检疫,及时向县畜牧兽医部门上报信息。

三、工作内容和具体措施

(一)加强市场监管,严把活畜禽市场准入关。县乡兽医部门要严把检疫关,规范出证,建立和完善畜禽标识制度,实行凭防疫检疫证明上市销售活畜禽及畜禽产品。

(二)加强市场活禽宰杀管理,提高活禽屠宰加工水平。各级兽医、卫生、商务、工商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市场活禽宰杀行为的指导和监管,督促市场开办单位按照要求,建立健全活禽宰杀管理制度,配备必要的消毒、通风和无害化处理等设施、设备,通过设置围墙等屏障,实行封闭管理,使活禽宰杀区与销售区域隔离。

(三)强化市场卫生管理措施。兽医、卫生、工商、建设等部门要督促活畜禽经营者建立健全卫生、消毒、无害化处理等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各项卫生管理措施。平时要坚持每日消毒,对活禽粪便、污物以及宰杀活禽的废弃物等按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未经消毒的家禽粪便、污物以及宰杀活禽的废弃物进入城镇生活垃圾收集系统。

(四)制订完善监测方案,加强抽样监测工作。县兽医部门务必保持高度警惕,毫不松懈地加强疫情监测,要针对流通环节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制订周密完善的监测方案,定期对活禽及禽类产品、粪便、垫料等进行抽样监测。县卫生部门要制订、完善以活禽经营市场和规模养殖场高暴露人员为重点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监测方案,加强医学监测。监测工作要突出重点,免费开展。兽医、卫生部门要密切配合,定期互相通报监测结果。市场管理和从业人员要积极配合,提供必要便利条件。

(五)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各乡镇场、各有关部门要在当地政府和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应急预案,加强防控物资储备,加强突发疫情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调查、早控制,坚决防止疫情扩散蔓延。兽医部门要加强对市场管理和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活禽经营市场一旦发生禽只异常死亡或出现可疑临床症状时,市场管理和从业人员要及时向当地兽医部门报告。市场管理和从业人员出现发热伴咳嗽、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要立即送医疗机构就诊,并说明其详细情况,卫生部门要及时进行诊治、排查和报告。

(六)加强舆论宣传,正确引导禽类消费。各乡镇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宣传教育,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采取多种形式,普及防治知识和法律知识,使广大从业人员和消费者真正了解禽流感传播特点和预防知识,不宰杀、不买卖、不食用病死禽,理解、支持活禽经营市场休市,提高守法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维护消费安全,促进产业发展。积极倡导食用冷鲜禽肉,引导消费者树立健康安全的消费观念。

(七)强化责任,确保活畜禽经营市场规范有序、安全无疫。整顿和规范活禽经营市场秩序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各级兽医、卫生、建设、商务、工商等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密切配合,互通信息,实行联防联控,建立活禽经营市场监管的长效机制。春节期间,各乡镇场、各有关部门要联合开展一次活禽经营市场秩序专项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依法采取强制措施,确保活禽经营市场规范有序、安全无疫。县人民政府将联合有关部门组织督查,对措施不落实,监管不力,导致重大疫情传播和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事故发生的,将依法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责任。

四、工作安排和步骤

整顿工作分动员准备、组织实施、督促落实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动员准备阶段。主要做好项工作:一是组建工作机构,同时要争取有关部门配合,增强工作力度,形成强有力的领导体系和组织网络;二是组织宣传动员,开展调查摸底。由县畜牧兽医局负责,加强对社会宣传工作,在全县活畜市场、屠宰场和禽类屠宰点进行全面调查摸底,了解和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第4篇: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范文

1 院前急救流程

采用DC护理技术,旨在规范护理流程,缩短急救各个环节的时间,使伤者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确定性治疗,为后续院内救治赢得宝贵时间[2、3]。

1.1 接诊出诊 接到呼救电话后迅速完成对呼救信息的采集与核实[4、5、6],立即通知当班医护人员、救护车司机出诊,带齐相关药械[7], 1-5分钟内出车[5、7、8、9]。以最快速度赶到急救现场。

1.2 现场评估

1.2.1 环境评估 以排除二次事故隐患,迅速将伤员转移到安全地带[4、9]。

1.2.2伤情评估 刘小伶[5]按照D(危险程序)、R(各种反应)、A(呼吸通畅)、B(有无呼吸)、C(循环生命支持)程序检查伤情。刘永明[10]按照A(气道是否通畅)、B(呼吸:呼吸的节律、频率及胸部是否损伤造成的呼吸困难)、C(循环:脉搏、血压、末梢循环、大出血)、D(神经系统:意识、颅脑损伤及脊柱脊髓创伤)、E(肢体活动:骨折、畸形、伤口出血)进行全身情况评估。莫凤珍等[4、11]按照神志―气道―呼吸―循环―运动进行伤情评估,要求充分暴露伤员各部位,以免遗漏危及生命的重要损伤。要求在1min内用“听清、看清、问清”方法评估病情[5]或完成意识状态的判断,及依据足背动脉、桡动脉、股动脉、颈动脉的搏动和张力初步判断血压的大致范围[12]。郑艳玲[9]采取视、触、听的方法迅速预检患者,即观察受伤程度、意识、瞳孔、呼吸、皮肤颜色、表情等;触肢体温湿度、打动脉搏动;听有无声音及声音又无嘶哑。

1.3 检伤分类 检伤分类是提高现场急救成功率的关键[13]。依据伤员伤情的严重程度佩戴伤情卡,红色为立即救治,表示伤员有生命危险需立即进行紧急处理;黄色为紧急救治,表示伤情严重但相对稳定,允许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处理;绿色为延期救治,指轻伤员,不需要紧急处理;黑色指无救治希望者或死亡者[4、14]。

1.4 现场救护 遵循“先救命后治伤、先救重后救轻”[4]或“先重伤后轻伤、先止血后包扎、先复苏后固定、先救治后转运”的原则[5]。

1.4.1 划分收治区域 对群伤者实施划分区域收治,A区收治妇产科伤员;B区收治骨科伤员;C区收治胸外、普外科伤员;D区为ICU;E、F、G区收治尚未分类的伤员,利于伤员的救护及查询[14]。

1.4.2 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 维持心脑肺基本功能,预防多脏器功能衰竭。如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电除颤、开通静脉通道等[4、9]。

1.4.3 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呼吸及充分供氧 及时清理呼吸道,加压给氧,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4、9]。

1.4.4 不同损伤部位的应急处置技术 外伤出血迅速包扎止血;骨折给予固定;颅脑损伤,注意保护头部防止脑疝发生;颈椎损伤立即戴上颈托,避免再次受伤;开放性颅脑、腹部损伤,脑组织或内脏脱出时,不予还纳,应用无菌器皿覆盖包扎;锐器插入腔体或肢体,不易拔出,应妥善固定,急送医院手术取出;开放性胸部伤,立即取半卧位,胸壁伤口封闭包扎,张力性气胸者立即穿刺排气;出现反常呼吸者,立即加压包扎[4、9、10]。

1.4.5 再次进行伤情评估 进一步判断伤情发展情况,预见性采取应急措[4、10]施。

1.4.6 给予保暖,防止体温过低[4]。

1.4.7 心理疏导 稳定伤员情绪,积极配合救治和运送[4、11]。

1.5 安全转运及途中病情监测 按“先重后轻” [15],“轻、稳、快”安全转运[5],途中维持正确,妥善固定各种管道,保持通畅,严密监测病情,确保治疗的连续性[4、7、15]。

1.6 无缝交接 确保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紧密衔接。

1.6.1 及时向接收医院通报伤情,做好救治准备[4、7、15]。

1.6.2 院内快速进行伤情交接[4、7、15]。

2 急诊科救护流程

创伤后60min是“黄金60min”,应遵循“边抢救、边诊断、边治疗”的原则[16]。李水莉等[17]采取“边诊断、边救治,再诊断、再救治”的思路。王力等[18]在严重创伤救护中,复苏、伤情诊断和紧急处理同时进行。林喜爱等[19]对群体创伤者,按创伤评分法分诊,分区域安置,监测生命体征,佩戴伤情卡,实施V(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给氧)I(输液、输血扩充血容量)P(查测心泵功能)C(紧急控制出血)抢救措施,护送检查、入院或手术等流程进行救治。唐群英等[20、21、22]按“初步判断伤情―呼吸管理―循环管理―系统体查―采取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各项护理措施的链式创伤复苏流程。孙激等[23]按快速评估病情―迅速转入抢救区―专科化急救措施―确定性救治方案―全程急救专业监护与救护技术―检查、心理护理等急救流程。以达到快捷、全面发现对生命威胁最大的创伤,快速进行救治,为后续治疗赢得时间的目的。

2.1 快速全面评估伤情 林瑞琼等[24、25、26]按照A(气道是否通畅,有无梗阻及梗阻的性质和原因)、B(呼吸:有无呼吸及呼吸频率和深度)、C(循环:心跳、血压、末梢循环、四肢体表有无明显出血)、D(神经系统、意识状态)、E(肢体活动、有无畸形)或(脊柱、脊髓)流程评估伤情。张晶等[27、28]按A(气道有无堵塞)、B(呼吸动度和频率)、B(出血:体表主要出血部位)、C(循环:脉搏、血压、末梢循环)、S(感知觉:意识、刺激反应状态)程序评估伤情。王力等[18]按①看意识、面色、表情、姿势、呼吸、瞳孔、伤处状况等;②问受伤时、伤后时间、伤员感觉、处理情况;③查摸脉搏和四肢皮肤湿冷度。测血压、脉搏、呼吸等,剪除衣物,全面查体,对严重创伤者采取CRASHPLAN检诊法进行检查,反复检查有无多系统损伤。张建波等[12、22、29]在积极处理的同时,按“C(循环)R(呼吸)A(腹部)S(脊柱)H(头颅)-P(盆腔)L(四肢)A(动脉)N(神经)”顺序检诊。并充分暴露躯干和四肢,以及时发现致命伤[22]。

2.2按伤情分类标记、分区救治 应用可视化方法进行伤情分类,可提高信息传递效率[2,30]。分区管理使危重患者得到及时检查和救治,使不同患者得到相应的诊疗[31]。季萍萍等[32、33]将轻度创伤标记为绿色,伤者病情较轻,意识清醒,对检查积极配合,反应也灵敏,生命体征平稳,一般处理即可,安置在各诊室;中度创伤标记为黄色,伤者只要在短时间内得到及时处理,一般不危及生命,否则伤情很快恶化,安置在抢救室;重度创伤标记为红色,伤者随时有生命危险,安置在抢救室;死亡者标记为黑色,伤者意识丧失、心跳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安置在太平间或闲置角落。郑艳玲等[9、34]将Ⅰ级(危急)伤员安置红区(抢救区),Ⅱ(紧急)伤员安置黄区(清创治疗区),Ⅲ级(普通)伤员安置绿区(普通诊区或急诊大厅)。

2.3准确执行抢救程序

2.3.1 张晶[26]按照V(通气,保持呼吸道通畅)I(输液抗休克,防止休克的恶化)C(紧急控制活动性出血)S(多功能监护)O(手术)程序救护。郑艳玲等[9、35]按照V(保证气道畅通,保持正常通气和给氧)I(输液、输血扩充血容量及细胞外液,防休克或恶化)P(泵功能的监测)C(控制出血及骨折复位固定)程序救护。李水莉等[17]实施气道处理维持呼吸循环处理并控制出血评估神经缺损彻底暴露伤者检查背部及全身AMPLE病史采集护送手术室及住院详细记录的急救流程。温世玲等[36]采取A呼吸道管理;B循环系统、生命体征监护的管理;C静脉通道及抢救用药,配合医师行各项诊疗操作;D各种检查、术前准备、与相关科室联系的抢救程序。

2.3.2启动生命绿色通道,缩短急救时间 取消常规就诊程序的多余环节,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快捷的检查、救治[15、26、31]。批量危急伤员每人指派专职医生护士全程负责检查治疗,并指派高年资医师指导;紧急伤员有专门急救小组负责,急救组有一定数量的医生、护士和搬运人员组成,并有高年资医师指导;普通伤员在普通诊区候诊,预诊护士定时监测生命指征,如有伤情加重及时提高分诊级别[26、37]。

2.3.3做好术前准备 配合医师进行诊断性操作,做好配血、血气分析、备皮、留置导尿管等[26、38]。

2.4 针对性心理护理 多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掌握心理状况,积极主动地获取患者潜在的服务需求信息,以便进行心理支持和预见性护理[17],并做到抢救技术娴熟、沉着冷静、忙而不乱、快捷有序[39]。使之积极配合救治。

2.5 伤员分流 做好转送手术室和病房前准备,提前与接收科室取得联系。转送时危重伤员专人护送,搬动动作轻稳,保持各管道通畅和输液速度。并做好病情、治疗的交接[26]。

综上所述,院前、院内急诊科急救是为后续救治创造基础条件。创伤救护流程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均以缩短抢救时间、抢救半径,利于抢救生命为前提,使伤者在第一时间得以准确的伤情判断及最佳的救治,避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为后续救治赢得了宝贵时间。因此,科学规范的救护流程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然而要使救护流程得到有效的运行,有赖于充足的急救资源、高素质的急救队伍及先进的科学管理做保障。

参考文献

[1]周秀华.急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7.

[2]何发群,孙梅芹,杨晓媛,等.损伤控制在严重地震创伤院前急救护理流程中的应用[J].西南国防医药,2010,20(5):539-541.

[3]张聪介,徐全高,王群英,等.院前急救流程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23(6)(上半月板):6-7.

[4]莫凤珍.严重多发伤规范化院前紧急救护流程的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8):1325-1326.

[5]刘小伶. 急救护理流程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7):1232-1233.

[6]刘晓玉,刘川,陈抗侵,等.群体性突发事故院前、院内急救护理管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9(12):50-53.

[7][张卫青,卢佩,张伟.护理流程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7):63-64.

[8]赵小斐,张红娟,李冬梅,等.急救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5):36-37.

[9]郑艳玲.应急预案急救护理流程在抢救成批车祸伤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2008,14(5):105-106.

[10]刘永明.基层医院急诊外科病员院前急救流程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13(8)83-84.

[11]陈丽芳.成批交通事故创伤的特点及院前院内急救[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1)68-71.

[12]张建波,马俊勋,何忠杰,等.创伤急救白金十分钟―快速判断伤情启动创伤小组[J].中国急救医学,2006,26(5):339-341.

[13]颜明治,程彬,赵兴吉,等.城市突发大型灾害事件的院前急救[J].中华急诊学杂志,2005,14(2):171-172.

[14]丁小萍,于冬梅,李舒玲,等.地震伤员的早期紧急救护[J].护理杂志,2009,26(2):70-71.

[15]刘勇.交通伤院前急救及转运923例临床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9,14(2):144-145.

[16]冯贵新,黄小平,郭迎胜,等.多发伤创伤急诊救治216例[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0(4).

[17]李水莉,李颖,刘慧,等.高级创伤护理在创伤急救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7):23-24.

[18]王力,侯云生,张新亚,等.规范和简化急救流程在严重创伤救护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5,19(8):699-700.

[19]林喜爱,高金姣,杨林霞,等.急救护理流程再造在群体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8,8(8):29-36.

[20]唐群英,刘小伶,乐胜.链式流程管理在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8,22(22):2036-2037.

[21]张燕,张文媛,杨作勤.链式复苏护理流程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1,26(2):20-21.

[22]蓝英,黄柳妮,江汉花,等.优化创伤链式流程在急救护理中的运用[J].当代护士,2009,(7)学术版:55-57.

[2]孙激,屈纪福,文亮,等.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的探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4):444-445.

[24]林瑞琼,张英俭,林小红,等.创伤急救护理程序在严重创伤病人中的应用[J].中原医刊,2006,23(18):49-50.

[25]孙海晨,许宝华,邵旦兵,等,多发伤急救流程的优化[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5):29-30.

[26]任燕,顾艳.严重多发伤急救护理流程的应用体会[J].交通医学,2008,22(5):587-590.

[27]张晶.96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J].医学信息,2011,24(4):2158-2159.

[28] 蔡爱敏,朱燕.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0):1885-1886.

[29]朱晓红.标准化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8):500-501.

[30]王曼,宋雁宾,张红,等.批量伤员医院内急救相关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08,15(9):33-35.

[31]谢仁青.护士首诊责任制在抢救成批病人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3):251-252.

[32]季萍萍,沈秀琴.成批伤员的急救护理[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9):108-109.

[33] 贲艳丽,周萍,摆凤兰.突发事件急诊转运流程的优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8):1226-1227.

[34]顾纪芳,庄则华,钟媛,等.急诊批量伤员接诊流程的优化[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4):308-309.

[35]王艳梅,杨玉梅,王慧,等.应急预案护理流程在颌面外科抢救大批量“7.5”事件伤员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12):1843-1845.

[36]温世玲,刘天惠.严重多发伤急救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09,7(17):142-144.

[37]孙海晨,邵旦兵,王慧娟,等.批量伤员急救流程的优化[J].创伤外科杂志,2009,11(2):104-106.

第5篇: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 系统干预;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感染防护;效果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10(b)-0143-04

Occupational infection protection effect of intervention system on strengthening supply room staff

ZOU Xia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Yunyang County in Chongqing City, Chongqing 4045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occupational infection protection effect of intervention system on strengthening the supply room staff. Methods From March 2011 to February 2013, 48 cases at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Yunyang County supply room work personnel were chosen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working time , the control group was in March 2011 to February 2012 (n = 24), the study group was in March 2012 to February 2013 (n = 24). The control group was not given system intervention in the selected test time, while the study group in the selected intervention time was given the system, including establishing perfect management system, strengthen occupational infection prevention education, to standardize the behavior of each work operation, implement quality control and supervision to promote improvement methods such as system. Intervention time was for half a year. The two groups in the supply room staff work non-standard or unexpected behavior was counted, parallel questionnaire score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study group at the supply room staff in all kinds of non-standard or unexpected behavior proportion reduced more significantly, which were highly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ll P < 0.01). And scores of the supply room acquired infection concept, the concept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and processing methods, clinical supply room of the medical staff occupational infection mainly known risk factors, medical personnel in the process of operation on general protection and special protection requiremen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P < 0.05). Conclusion The system intervention with giving supply room department to establish perfect management system, strengthening occupational infection prevention education, to standardize the behavior of each work operation, implement quality control and supervision to promote improvement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clinical compliance of the supply room staff occupational infection protection and prevention, reduce the supply room staff occupational infection,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System intervention; Supply room staff; Professional infection protection; Effect

消毒供应室主要负责医院内重复使用医疗器械物品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及其发放。因工作场所及工作内容的特殊性,需要长期在致病菌、锐器等较为危险的环境中暴露,面临着可能受到交叉感染的困境,已成为医院职业感染高危频发的群体[1-3]。为了降低重庆市云阳县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感染的危害发生率,提高其相应的职业感染防护的警惕性,在意识和行为上有所改善,我院消毒供应室在2012年3月通过相关的干预措施,如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加强职业感染的防护教育、规范工作中的各项操作行为、实施质量控制并给予督查促进改进等系统方法,效果较为明显,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2011年3月~2013年2月我院消毒供应室工作的在岗人员48例,男13名,女35名,年龄28~53岁,平均(40.4±13.3)岁;学历:大专22例,中专及以下26例。按照在职工作时间将其分为两组,2011年3月~2012年2月间者为对照组(24名),2012年3月~2013年2月间者为研究组(24名),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在试验所选时间(2011年3月~2012年2月)未进行系统干预,研究组在所选时间(2012年3月~2013年2月)接受系统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进一步明确消毒供应室的管理体制,由护理部直接领导,同时接受医院感染管理科的业务指导及监督。在建立健全岗位职责、操作规程、消毒隔离、质量管理、监测、设备管理、器械管理等制度的同时,根据科室实际完善职业安全防护制度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在职业安全防护方面,科室成立以护士长为组长的管理小组,针对消毒供应室工作特点和职业感染防护的要求,仔细分析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和潜在的职业安全危害因素,制定出具体的防护流程及措施,作为医务人员将职业感染防护知识转化为职业感染防护行为的规范指南和行为要求。①针对职业防护执行中的不足,制定并完善职业暴露处理流程、应急预案及报告制度,比如制订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HIV等的防护措施及应急预案。②针对处理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制定具体的消毒隔离及防护措施。③按规范要求,完善防护用品的储备及供应。如防水围裙、手套、专用鞋、护目镜、面罩、洗眼装置等。④管理小组直接监督日常工作中医务人员的落实情况,对不执行规范流程者予以直接指导干预。⑤针对医务人员出现的锐器刺伤等,指导紧急局部处理、及时上报、预防性用药、追踪随访等。

1.2.2 加强职业感染防护的教育 教育培训对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多样化的职业感染防护至关重要。一方面是理论知识培训,通过组织业务讲座的形式,让消毒供应室的医务人员了解职业感染现状、职业暴露的危害、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一旦发生职业暴露的处置流程等;将重点内容编写于医护人员职业感染防护知识的小册子中,人手一册,提高大家对职业感染防护的认同度及执行力。另一方面是加强日常工作中的现场指导,让理论知识更好地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最后,通过提问、笔试等方法考核学习效果,对于未掌握的人员,督促其再次学习,直到熟练掌握为止。

1.2.3 规范工作中的各项操作行为 消毒供应室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决定了其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感染的潜在危险相对较大,因为在进行回收、清洗、消毒、打包过程中,医务人员是直接接触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器械,所以受到感染的机会明显增加。这就更需要其严格执行一系列的标准操作规范,如原卫生部的“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等。同时,结合科室实际,细化各项操作的具体流程,持续规范工作人员的操作行为,例如在进行手工清洗器械和用具时,要佩戴护目镜,刷洗操作应在水面下进行等等,通过加强各个操作环节的管理,使大家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

1.2.4 实施质量控制并给予督查促进改进 强制性的提升重点部门医务人员职业感染防护意识和防护行为,将此类对象的职业感染防护措施执行情况纳入医院感染管理质控内容,采取系统干预措施,并对干预对象在接受系统干预后的职业感染防护相关知识和职业感染防护行为给予定期监督检查,对于检查不合格者下达整改通知,保证防护措施的正确有效。对于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学习主动性及防护知识的理论水平,有持续的督查、考核及质量改进,切实增强了其职业感染防护意识,职业感染防护行为的依从性明显得到提升。

1.3 干预指标

1.3.1 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工作中不规范或意外行为进行统计 针对消毒供应室制定每周的检查,不定期的抽查以及工作人员的自行上报等方式进行。针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不规范或意外行为进行统计 。

1.3.2 调查问卷 自行设计问卷,对临床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感染防护知识和职业防护行为中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并给予问卷调查和现场抽查。防护知识问卷主要有消毒供应室获得性感染概念、职业暴露的概念和处理方法、临床消毒供应室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熟知程度、医务人员操作过程中的一般防护和特殊防护要求(回收清洗时的有无戴圆帽、口罩、手套、穿防护服和防护鞋、戴防护眼罩,安全处理锐器,锐器及时放置专用锐器盒,脱手套后及时洗手,锐器刺伤及时挤血、冲洗消毒,锐器刺伤上报等)为考核内容,满分以100分计算。各项采用5分制等级评分:1分表示完全做不到或不懂,2分表示偶尔做得到或略懂;3分表示50%的情况下做得到或对相关知识的认知达一半以上;4分表示大部分时间做得到或对知识的了解度较高,偶有不会;5分表示完全做得到或对相关职业感染防护知识完全熟悉。干预时间为半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5.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工作中不规范或意外行为的统计

结果显示,经干预,研究组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在各种不规范或意外行为中所占比例降低较为明显,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 0.01)。见表1。

2.2 两组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感染防护行为评分

结果显示,研究组在消毒供应室获得性感染概念、职业暴露的概念和处理方法、消毒供应室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熟知程度、医务人员操作过程中的一般防护和特殊防护要求等评分上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2。

3 讨论

3.1 医院临床消毒供应室工作的特殊性

消毒供应室主要负责医院内重复使用医疗器械物品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及其发放。因工作场所及工作内容的特殊性,需要长期在致病菌、锐器等较为危险的环境中暴露,面临着可能受到交叉感染的困境,已成为医院职业感染高危频发的群体。由于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每天需接触大量的临床患者的样本,在护理操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均存在接触污染物、吸入气溶胶、被针头刺伤,微生物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损伤或未损伤的皮肤黏膜及眼结膜等进入入体,职业暴露危险性高。据统计,从事该类工作者发生感染的危险性最高,年发病率高达7.1%[4]。因此,提高消毒供应室医务人员职业感染防护的依从性,可预防并减少临床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感染的发生率。

3.2加强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感染防护行为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疾病谱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高发的艾滋病、肝炎、梅毒等传染性疾病,使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染风险率大大增加[5-7]。有学者指出,暴露于含HBV血液、体液中,感染HBV比率为5%~30%,被HI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HIV的比率为0.3%[8]。医院所有的复用器械集中由消毒供应室来进行回收、清洗、打包,增加了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潜在感染危险,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在回收清洗样本的过程中,往往会直接接触到患者污染在物品器械上的血液或体液,其受到感染的机会明显增加,一旦工作中缺乏良好的个人防护的措施,不仅给自身带来不可挽回的伤害,还会成为疾病的传播媒介继续感染其他个体[9-13]。因此,加强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感染防护,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感染防护意识至关重要,务必保证工作人员要按照规定执行职业感染防护规程[14-17],以预防并减少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感染率。

3.3 提高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感染防护知识和防护行为

由于我院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年龄平均偏大,知识水平上层次不齐,总体上学历相对偏低,参与继续教育的主动性明显较低,因此,职业感染防护意识和知识都相对不足,未能形成较为一致的良好的防护习惯。通过本研究系统的干预,给予多种形式的培训与教育,结果显示,研究组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在各种不规范或意外行为中所占比例降低较为明显,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 0.01)。研究组在消毒供应室获得性感染概念、职业暴露的概念和处理方法、临床消毒供应室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熟知程度、医务人员操作过程中的一般防护和特殊防护要求等评分上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提示系统干预能有效提高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学习主动性及防护知识的理论水平;结合科室实际规范各项操作的具体流程,切实增强了其对防护行为的依从性;通过督查、考核及持续的质量改进,强化了工作人员的职业感染防护意识,保障了职业感染防护行为的切实执行。

综上所述,针对消毒供应室的具体特点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加强职业感染的防护教育、规范工作中的各项操作行为、实施质量控制并给予督查促进改进等系统方法,进行个性化教育等综合措施,可有效增强医院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感染防护的依从性,从而达到预防、减少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感染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朱新红.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2012,(z2):468.

[2] 刘邦霞.供应室护生实习带教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2011,8(11):189-191.

[3] 翟其满.消毒供应室人员职业暴露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z2):277.

[4] 何璐,胡黎明.供应室去污区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探讨[J].中外健康文摘,2009,6(16):149-150.

[5] 何素兰,刘素球,聂平兰,等.改善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感染防护行为的综合干预[J].护理学报,2008,15(2):79-80.

[6] 郭玲格,王培林,王丁,等.消毒供应室如何做好质量管理控制医院感染[J].医学信息,2013,(25):32-33.

[7] 丁小娟,章冬梅.浅谈工勤人员管理在手术室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中的作用[J].医学信息,2013,(25):33.

[8] 丁玉玲.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进展与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13,(z1):101-103.

[9] 石毅,弓艳霞,王希芹,等.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职业暴露现状与安全防护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3):3753-3754.

[10] 赵玉春.医院消毒消毒供应室的管理与感染控制[J].健康之路,2013,(12):543-544.

[11] 王月.消毒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与医院感染控制的关系探讨[J].健康之路,2013,(12):544

[12] 胡静.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教育在医院感控中的重要性[J].北方药学,2014,(5):167.

[13] 陈瑞萍,林志智.不同管理模式对消毒供应室护士防护意识的影响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5):165-166,封3.

[14] 张德秀.医院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措施探讨[J].医学信息,2013,(28):68-69.

[15] 邓凤祥.基层卫生院消毒供应室管理措施分析[J].医学信息,2013,(24):442-443.

[16] 张玮.细节管理在消毒供应室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9):133-135.

第6篇: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范文

【摘要】:目的 为了防控传染病在综合医院内的传播,提高医疗安全质量,探讨减少传染病医院内感染的管理措施。方法 根据近年来传染病流行及暴发的特点,整理和总结医院内传染病防控工作中的做法和体会,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管理措施。结果 通过对传染病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视和各方面的投入,使传染病管理制度和流程不断完善与规范,医院内感染发生明显减少。结论 建立健全医院内传染病的管理部门,加强传染病的预检分诊、疫情监测报告、检查监督和培训指导工作, 是综合医院防控传染病在医院内传播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综合医院;传染病;感染管理

近年来,新型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逐年增多,传染病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综合医院是传染病发现和诊治的首要场所,承担着重要的防控任务[1]。《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医院必须严格执行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2]。本文就如何做好医院内传染病的感染防控工作进行探讨。

1.加强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和疫情监测工作

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是一个重要的防控环节,可将传染病人及时的与普通患者分流隔离,从而防止传染源在医院内的播散。同时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流行趋势及日常的疫情监测报告确定需要重点防控的传染病,有针对性的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和疫情监测工作。我院通过加强门急诊的预检分诊工作,完善流程,规范疫情监测报告制度等措施,传染病发生院内感染的例数明显减少。

2.加强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

卫生部要求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应当设立规范的感染性疾病科,调查结果显示[3],目前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卫生部标准有一定差距,虽然成立了感染性疾病科,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职责,但普遍存在功能分区不明确,人员配置及培训不到位,标准防护措施差等问题。有些医院的感染性疾病科建筑布局和设施不合理,日常不能投入使用,处于应付检查的状态。我院通过完善感染性疾病科的建筑布局和服务流程,增加非手触式洗手设施及消毒防护设施等措施,加强了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和管理,提高了传染病的筛查、预警和防控能力,提高了感染性疾病的诊疗水平,同时建立常态与应急相结合的预防控制体系,实现日常收治普通传染病患者的常态管理和出现重大传染病疫情时的应急管理体系,更好的发挥了综合医院在防控传染病中的作用[4]。

3.加强传染病知识的培训

医务人员是接触传染病患者最早也最密切的人员,因此加强医护人员的传染病知识的培训,提高医院内传染病识别诊断能力和及时报告意识,掌握突发事件应急知识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医院每年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2次以上的传染病相关防治知识的培训,对新上岗、实习、进修的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的岗前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传染病的诊断治疗标准、传染病的疫情报告流程及管理规范、消毒隔离及无菌操作、标准预防和职业暴露防护处理、医疗废物处置等相关知识。

4.控制重点感染环节

4.1管理传染源

对传染病患者及病原携带者给予隔离与治疗,直到不再排出病原体时解除隔离;对传染病接触者,进行检疫和医学观察。对动物源性和作为传染源的公共设备设施或场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隔离、消毒、治疗、杀灭等措施。传染病患者住院期间应严格管理,一切活动尽量在病区内进行,严格探视制度,原则上不设陪护,需要探视的,按照要求做好防护措施。

4.2切断传播途径

①标准预防: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可能含有传染因子的物质,接触时采取有效的隔离防护措施。主要包括:手卫生,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防护服、鞋套,正确使用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安全注射,医疗用品设备或物品的消毒灭菌处理,空气、物体表面、衣物与餐饮具的消毒,患者排泄物、呕吐物的消毒处理,医疗废物及污水的处理等。②基于传播途径的隔离预防:医院内传染病常见的传播途径有空气传播、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同时某些传染病可能有多种传播途径,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传染病患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如条件有限,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

4.3保护易感染人群

①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实施保护性隔离,单间隔离,加强环境清洁消毒,控制人员进入,进入隔离病房的医疗器械及物品须彻底消毒灭菌;可实施预防性免疫注射;与感染病人分开安置,必要时根据不同的感染病人进行分组护理。②医务人员:医务人员每年体检一次,做好相应的预防接种,如接种乙肝疫苗、流感疫苗、卡介苗等,增强免疫力。加强医务人员传染病及有关隔离防护知识的培训,使其正确掌握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隔离方式和隔离防护技术、发生暴露后的紧急处置措施,强化医务人员的传染病防护意识,增强无菌观念,熟练掌握无菌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及手卫生制度,根据不同传染病做好个人防护,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提供专业的咨询、指导和随访。③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是指治疗或护理、探视传染病确诊患者或疑似患者;与患者共同生活;通过其他方式直接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或体液及排泄物等的人员。处理原则是:单独隔离观察或安排集中隔离观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总之,做好综合医院内传染病的防控工作,首先要设立专门的传染病的管理部门,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监测、预警、监督、检查、指导等工作;其次严格执行预检分诊制度,完善传染病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加强医务人员传染病消毒隔离、标准防护等相关知识培训,加强对重点科室、实验室、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医疗废物的管理;最后督导医务人员制度落实及消毒隔离防护的执行情况,以确保制度、技术规范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杨雪松,袁晓宁,张文丽等.综合医院在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1):63-6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传染病防治法[S]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4. 3-15.

第7篇: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液氨装卸;液氨泄漏;特种设备检验;安全附件;操作规范

液氨是化工业常用原料,液氨泄露事故频发,这种高危化学品一旦泄漏极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液氨是一种巨毒的化学品,平时是液态的,一旦泄漏出来就是变成气态,也就是氨气。氨气极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沸点-33.5度,氨气爆炸极限为15.7~27.4%。氨气主要是经呼吸道吸入人体,短期内吸入一定量的氨气可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可生肺气肿,同时氨气还会对眼角膜造成伤害,严重的时候可以发生角膜穿孔。人接触氨气在533mg/m3浓度时可耐受1.25分钟,在3500―7000mg/m3时立即死亡。氨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15%-28%,遇明火极易燃烧、爆炸。液氨生产、使用单位往往独立,不在同一地区,转运成为必然手段。液氨的转运环节包括生产单位充装,道路运输,使用单位卸车等三个主要步骤。液氨运输的主要工具是液氨槽车,槽车分汽车、火车两种。本文就液氨装卸环节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和建议。

1.特种设备检验因素

(1)罐体超压。安全装置不齐,装设不当或失灵;①液位计失灵造成假液位,导致超装超压;②压力表失灵,指示不准,造成超压。

(2)环境温度突然升高、罐体内液氨由于温度升高而压力增大;

(3)超装。液氨充装量超过储罐容积的85%。

(4)液氨罐体存在缺陷,使承受压力降低。液氨系应力腐蚀敏感介质,液氨引起的应力腐蚀是导致储罐爆炸的主要原因;其次,内外介质腐蚀造成壁厚减薄,外壁受大气腐蚀,内壁受氨气腐蚀,也是造成爆炸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应对措施:①储罐安全附件常检常修,液位计读数时刻注意,发现不正常显示或者怀疑损坏时,应即刻予以维修校验;压力表每半年要校验一次;安全附件问题下文重点分析。②在环境气象不稳定时,尽量不要装卸作业;③充装不要超过出关容积的85/100;④在罐体设计方面,要考虑容器的特点,改进循环,消除液氨滞留的区间,采用双面焊来代替有垫板的单面焊双面成型的节点型式。在材料方面,尽可能采用屈服极限较低的碳钢或低合金钢。在制造方面,要严格控制装配尺寸,防止错边量、棱角度超差等,焊接时严格执行工艺程序,防止线能量过大而导致焊缝及热影响区的晶相组织发生变化,采取适当的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的热处理方式。对罐体的检验要符合TSGR7001-2004规范,年度检验报告应与往年检验报告对比,发现其中的变化,尤其壁厚测定方面,找到壁厚变化的规律和趋势,预测可能的变化,及早作出对策。⑤液氨装卸环境注意防火、防静电、通风;防止氨气泄露,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静电火花,引起火灾、化学爆炸事故。

2.安全附件因素

2.1液相连接导管破裂

很多事故是此种情况,如02年聊城莘县液氨泄露事故,07年四川内江液氨泄露,09年内蒙古赤峰液氨泄露事故。一旦连接导管破裂,往往发生爆破,甚至将整个软管爆断,不可防堵,只有切断泄流阀才可制止外泄。软管的故障原因主要有:

常年使用,管体老化。部分单位或个人为了经济利益最大化,常年使用一根软管,导致软管疲劳断裂。

不注意日常维护。笔者日常检车发现绝大部分软管暴露在风吹日晒之中。

软管质量不过关。使用廉价的、非正规厂家生产的劣质管,给安全生产带来极大隐患。

软管常年一个形状放置,导致个别部位褶皱,造成泄漏爆破;

2.2紧急切断装置失灵

如果单纯软管发生故障,后果一般不会很严重;一旦切断阀故障,尤其是软管爆裂情形下,切断阀故障直接导致整车甚至整个储罐液氨泄漏,后果相当严重。切断阀主要故障有:

2.3安全阀起跳

因超装超压造成安全阀起跳

安全阀起跳压力失效,造成较低压力下起跳

2.4液位计失效

液位计失灵,造成假液位,导致超装超压或者残液过多泄漏

丝堵滑丝或者液位计玻璃板破裂,造成液氨泄漏。

2.5压力表失灵或者泄漏

压力表失灵,指示不准,造成超压充装。

压力表自身泄漏

2.6法兰之间泄漏

法兰损坏、法兰间垫片不合格、法兰安装不合格都能引起液氨泄漏。

应对措施:

(1)购买正规生产厂家生产的优质金属装卸软管,注意日常维护,定期检验,使用过程中,勿使管悬空、褶皱。输氨橡胶软管必须使用具有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的合格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GB/T16591-1996),装、卸前检查软管是否完好。

(2)紧急切断阀装置

失灵,可使罐车上液氨倒流泄漏。

失效原因:①弹簧失效;②管轴弯曲;③液压系统失灵故障。

(3)安全阀定期校验,选型要符合罐车情况,平时使用注意维护,勿撞击、磕碰,周围护栏板不要太薄、太软,安全阀尽量使用内置式,最好里面再加一个缓冲球阀,必要时可以关闭球阀隔断内外通路。

(4)液位计要定期校验,外壳不要让硬物碰撞,出现剧烈震荡时要注意观察是否出现异常。

(5)压力表要定期校验,仪表盒内要整洁,

(6)法兰面泄漏时,应谨慎对待,不要盲目地拧紧螺栓,而应使用法兰堵漏器具进行堵漏。液氨罐车法兰宜选用合适材料铸造,垫片合格,安装要符合要求。

3.安全管理制度和责任制落实方面

(1)制度不完善,制定严谨、科学、合理的操作规范、程序。很多企业领导抱着“重生产经营而忽视安全”的思想,不重视安全生产管理。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时没有把安全生产工作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中,导致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

(2)执行不力,应严格按照工艺规程操作,不能贪图省事省力或者想当然。有的企业没有制定严格的工艺操作规程,仅凭从业人员根据经验操作,这就使得从业人员的操作肯定是会违反严格的工艺操作规程,既然工艺操作规程不正确,那么由于某个操作的错误或疏忽极易导致发生事故。

(3)人员素质,安全教育培训,持证上岗

(4)应急救援方案不完善,平时缺少演练,关键时刻吓懵了,呆了,手足无措了。

(5)防护器材、用具、措施不到位,裸身救险反陷险地。

应对措施:制定严谨、科学的操作规范和工艺程序,操作人员严格执行,实行监督负责制,专人操作,专人监督,作业期间认真负责,不离岗、不离职、不懈怠;相关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安全教育培训,并考核合格,持证上岗,熟悉规范、程序,能处理一般突发事件;液氨企业应有详细、简洁、可行的事故应急预案,并且经过演练切实可行,相关人员应熟悉预案细节,临事能做到冷静、果断处理,防护器材要到位,可用。消防设施应齐全、完好。应配备固定式冷却水喷淋装置、手提式干粉灭火器。

液氨装卸过程事故频发,安全附件故障是主要因素,我们应当对此提高认识,做到足够的重视,操作人员误操作、懈怠、、没按规范操作是重要因素,安全问题关乎个人、国家,本着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以前事为师,为后事之鉴,诚本文旨。

参考文献:

[1]陈慧媛.浅析液氨压力容器应力腐蚀及预防措施,科技信息,2009年第5期。

第8篇: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 公共卫生;管理机制;理性思考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1192-01

我国的社会公共卫生机制是在改革开放后而逐渐形成,在此期间,我国针对卫生与健康相关产品构建了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卫生机构、卫生管理专业人员等,形成了一套与公共卫生相联系的法律体系。在各个地区也建立了各级卫生防疫,这些卫生机构承担着大量的卫生监督工作,为保障人民健康与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公共卫生监督机构也在逐渐的完善,其职能也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而不断完善。因此,随着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其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首先要明确职责,协调管理职责,确保公共卫生管理机构有财政作为保障;其次就是要依据我国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法制化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最后就是要确保长效机制必须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

1 公共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的概念

长效机制就是要通过建立一种机制来发挥其长期效用,机制就是机构和制度,机制构建的目的是要充分利用有限的监管资源,发挥其最大的效用,从而提升监管的效率。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是通过建立卫生管理机构,设置机构中的职责部门,划分机构的权限和隶属关系,从而形成长期有效的制度体系。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其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卫生监督制度,卫生监督制度在较早的时期内就已经实施,卫生监督制度是公共卫生事务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卫生监督制度对于改善我国的卫生状况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流行性传染病的控制,其行使的一切权利都是要依据法律为保障。公共卫生管理是国家管理的范畴,其宗旨是服务于全体国民,坚持宪法原则和宪法精神,以合法的行政管理方式为手段,发挥其行政权利。公共卫生管理以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为行政理念,其为我国国民的身心健康以及维护社会环境的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建立公共卫生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一是构建公共卫生管理机制是为了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公共卫生管理机制是维护我国政治与经济稳定的前提,我国在经历了一场SARS战役中,对公共卫生管理事业更加的重视。可见,公共卫生与国民健康有着很大的联系,而且公共事业的发展必须要与国民经济相适应,与社会发展相协调。随着我国发展进程的加快,各种公共卫生问题也暴露出来,例如我国的打工潮的新起以及旅游事业的国际化,其带来了各地人口的大流动,一些流行性传染病,诸如性病、肠道、呼吸道传染病等,因此,公共卫生管理必须要面向全社会,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完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

二是构建公共卫生管理机制是为了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公共卫生与人们的生命安全有着直接的联系。公共卫生属于国家安全的部分,公共卫生管理机制关系到国家的发展,甚至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可以说,公共卫生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公共卫生的作用是对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处理,主要是疾病爆发流行和突发性事件。为了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就要制定公共卫生法律法规,加强公共卫生管理。

三是公共卫生管理要履行其职能,必须要依靠法律。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建立要依法履行其职能。公共卫生管理依靠法律来协调各种活动,管理的目的是服务于公民利益,保证工作开展具有权威性。建设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以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安全。

3 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公共卫生管理在危机管理机制方面较为缺乏。危机管理的范围主要是预测可能发生的危机,针对自身和外部的环境,危机管理将预测出来危机,制定解决的措施,能够保证管理工作顺利实行。但我国的卫生管理体制比较落后,管理职能不够清晰,加之政府的投入不足,导致资金分配不够合理,趋向于功利性。

二是公共卫生管理未建立应急和预警系统。公共卫生管理属于公共事业,必须要建立常规的预警系统。但公共卫生管理却没有建立这种预警系统,一些部门缺乏危机意识,没有与民众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以致一旦发生危机,各种支援准备力量就会处于缺乏状态。

三是公共卫生管理缺乏危机公关措施。危机公关是为了安抚民众,依据一定的指导原则,运用公关的措施将危机发生的机率降至最低。但这种危机公关措施仍是缺乏,危机事件处理效果不佳。

4 公共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

一是公共卫生管理必须要建立职责明确的管理机构,保证管理工作相互协调。由于公共卫生涉及到的内容很多,包括卫生、财政、医疗、环保、治安等,如果只依靠卫生行政部门的力量来进行管理,其管理力量还是很单薄。因此,公共卫生管理必须有统一的领导,成立各级公共卫生领导、协调委员会。公共卫生管理机构要明确职责,逐步形成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能机构。

二是公共卫生管理要建立完善的预防和应急制度。公共卫生管理要将疾病预防制度落实,预防制度的建立要依据法律,各项制度要依法落实,同时要建立应急处理制度,有效的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制度的建立要先落实指挥体系,其次是应急预案,之后是应急防护措施,加上备齐、应急物资储备,保持畅通的信息沟通。

三是公共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要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确立法制化的机制。

公共卫生的法治机制要先立足于法律。公共卫生法制建设的问题主要是有法不依、执法不力,部分卫生管理人员对法律知识认识的不够深刻,没有认识到卫生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公共卫生管理必须要依据法制化,提升社会卫生法律意识,加强卫生法的宣传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宝瑞.建立长效机制.提高监管水平[J].河北医药,2003,5(25)5:323.

[2] 石玉萍,等.长效管理机制在提高公共卫生质量工作中的应用[J].预防医学文献信,2002,11(8)12:724.

第9篇: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范文

从企业管理角度看,遭遇雾霾等极端天气是否应当放假?员工因极端天气迟到或未能出勤是否要按照违纪处理?公司因极端天气安排员工在家办公可否降低工资?上述问题与员工利益密切相关,从中也可反思极端天气与劳动关系的相互影响,值得深入讨论。

该放“极端天气假”吗

早在2007年6月中国气象局实施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与传播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第二条规定:“本办法所称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是指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向社会公众的预警信息。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上述预警信号中包括了“霾”这一极端天气情况。

《办法》同时规定,霾预警信号分为两级,分别为黄色预警和橙色预警。黄色预警是指“12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3000米的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3000米的霾且可能持续”,而橙色预警是指“6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2000米的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2000米的霾且可能持续” 。上述预警的对应防护措施均包括“因空气质量明显降低,人员需适当防护;呼吸道疾病患者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可带上口罩” 。然而《办法》并未规定企业以休假措施应对雾霾天气,纵观全国所有气象和劳动法规,也尚未出台关于“职工休假”应对雾霾天气的具体规定。

因此,即使政府有关部门发出雾霾“橙色预警信号”,也无法得出用人单位应当安排休假的结论。但是,随着台风、暴雨、雾霾等极端天气频频“光

顾”,劳动者的身心健康需要得到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进一步关注和保障,劳动法规完全有必要规定用人单位在极端天气下的基本义务,如提供防护器具、灵活工作等具体措施,也可以设计“极端天气假期”来避免劳动者身心健康遭受潜在的威胁和伤害,用人单位也可以据此获得明确的操作指引,最终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

可否按旷工违纪处理

提供劳动是劳动者的基本义务之一,但是如果遭遇雾霾等极端天气,劳动者以“天气不利于身体健康”为由拒绝上班,公司可否按违纪处理呢?劳动者又能否以不可抗力为由免除上班义务呢?

根据《民法通则》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所谓不可抗力,是指发生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引起不可抗力的原因有两种:一是自然原因,如洪水、地震、干旱、暴风雪等人类无法控制的大自然力量所引起的灾害事故;二是社会原因,如战争、罢工、政府禁止令等引起的。

虽然雾霾属于极端天气的一种,但劳动者可以采取适当措施(戴口罩等)降低给人体带来的伤害,而且雾霾天气人体暴露时间主要集中在上下班路途时间,尚难以界定为“不可抗力”,因此如果在未经请假获得批准的情况下擅自缺勤且无其他正当理由,用人单位还是可以按旷工处理的,对此劳动者不应心存侥幸。

但是因为雾霾天气导致交通阻塞而上班迟到,此时的“迟到”应该说劳动者的主观过错程度较轻,其并非恶意延迟上班,因此用人单位可以做人性化处理,如按正常出勤或事假处理。但对于特殊群体,如已经怀孕的女职工,或者先前患有严重呼吸道疾病的劳动者,在劳动者申请事假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应当批准事假,以体现对特殊劳动群体的特别保护。

弹性工作是否可行

雾霾天气引发了企业对于广大职工身心健康的关注,据报道,2013年12月6日联合利华上海办公室的近两千名员工都收到了一封让他们雀跃的电子邮件:“除十分必要及紧急的业务,请大家12月9日在家办公。”上述做法大受网友称赞。

应该说,企业在雾霾天气下安排员工或允许员工申请“在家办公”、安排少量天数的“雾霾假”、允许孕妇提前休产假或产前假等特殊福利,将极大地提高劳动者对所在单位的认同感。但是在企业自主推进“雾霾假”等福利措施的同时,应当注意到这种“雾霾”福利不能以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为代价。

其一,企业不得以员工“在家办公”为由执行所谓的短期“不定时工时制”。原劳动部《关于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审批办法》规定,企业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职工,可以实行不定时工作制:

(一)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员、外勤人员、推销人员、部分值班人员和其他因工作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的职工;

(二)企业中的长途运输人员、出租汽车司机和铁路、港口、仓库的部分装卸人员以及因工作性质特殊,需机动作业的职工;

(三)其他因生产特点、工作特殊需要或职责范围的关系,适合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职工。

但是“不定时工时制”应在向劳动行政部门审批后方可执行,由于不定时工时制不存在平时加班和双休日加班费支付,因此企业不能以“弹性工作”冒充“不定时工时制”从而免除加班费支付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