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心理健康调查范文

儿童心理健康调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心理健康调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童心理健康调查

第1篇:儿童心理健康调查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永州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5083

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形成了父母和孩子分居两地的情况,出现了大批留守儿童。导致许多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心理扭曲、人格异化,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成长。

1永州市留守儿童现状

永州市位于湖南省南部,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市。全市下辖两区九县,188个乡镇,5000多个行政村。总人口6277万,乡村人口3687万,占总人数的5874%。留守儿童3012万,约占全市儿童总数的40%。其中江华县留守儿童39万余人,占儿童总数的521%,为全市比例最高;蓝山县留守儿童9960人,占儿童总数的186%,为全市比例最低。全市留守儿童中约有80%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13%是由老师、亲戚、朋友照顾,7%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1]这些留守儿童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会出现许多问题:一是亲情淡薄、感情冷漠;二是缺乏安全感、情绪容易低弱,凡事都比较敏感;三是性格偏执,脾气暴躁,富有攻击性;四是不合群,内心相对封闭;五是学习自觉性比较差。

2永州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测试调研结果

据全国妇联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研报告》显示,相当比例的留守儿童存在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群体心理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对于社会更加深入地了解该群体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1对象

对象为12~14岁的初级中学适龄留守儿童群体,随机从零陵区、江华县、蓝山县抽取300名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2~14岁小组男生157名,女生143名。

22方法

参考王极盛教授编写的《中学生心理诊断量表》和周步成教授修订编制的中学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共有100个项目,由8个分量表组成,分别是:①学习焦虑;②对人焦虑;③孤独倾向;④自责倾向;⑤过敏倾向;⑥身体症状;⑦恐怖倾向;⑧冲动倾向。评分标准:①凡是选“是”得1分;选“否”得0分。②在整个问卷项目中设立10项组成效度量表,如果他们的得分合计起来比较高,则可以认为该受测者是为了获得好成绩而作假,测验结果不可信。10项在7分以上者,可考虑将该份答卷作废。③除去效度量表项目,将余下的全部问卷项目得分累计相加,即可得到全量表分。④各个分量表8分为高分,需要制订特别的个人指导计划;3分为低分,为心理健康水平。测试结果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总计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调查问卷300份,无效问卷7份(10项效度项目得分过高),保留有效问卷293份,有效率为977%。

23结果

初级中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基本状况见下表。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表因 子X―±s学习焦虑752±017对人焦虑652±013孤独倾向739±011自责倾向448±015过敏倾向430±011身体症状1033±016恐怖倾向637±016冲动倾向770±012

通过调查,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检测率为5936%,293名测试者的平均分量表在学习焦虑、孤独倾向、冲动倾向三项都在75分左右,而身体症状则达到了10分以上,远远超出8分的警戒值。由上表可以看出,有相当部分中学留守儿童对考试怀有恐惧心理,性格上孤独、抑郁,不善于与人交往,自我封闭,做事比较冲动,自制力较差,在极度焦虑的时候,甚至会出现呕吐失眠的身体不良反应。

3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其他重要因素

除去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造成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外,还有一些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外部因素。

31电视媒体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

随着电视媒介在农村的全面覆盖,其日益成为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态度及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通过对100名留守儿童调研分析,初步得出儿童对各类大众媒介的接受情况,看电视的人数为56人,上网的人数为7人,看书和报纸的人数为6人,其他31人。将课余时间安排为看电视的留守儿童(56%)比看书和报纸(6%)的比例高很多,过于依赖电视媒介的留守儿童一方面减少了和同龄人之间的交流活动,另一方面还处于成长时期的他们由于监护人自身的忙碌而接触到了许多与之年龄不相符、不符合其健康成长的内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留守青少年暴力倾向和犯罪问题。

32农村中学教学条件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

大部分留守儿童都尝试从教师那里获得从父母那里得不到的关爱,但农村教师并没有时间和精力扮演留守儿童父母缺位时的“替补者”角色。究其根本,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农村教师的教学任务普遍较重,一般班主任都要同时兼任几门课程;二是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颇深,主要精力仍然放在提升学生学习成绩和升学率方面;三是大部分农村学校大多资金不足,供学生的活动设施相当匮乏,无法很好地活动。目前农村中学和农村教师的条件限制让留守儿童既无法从教师那里获得本就缺位的父母亲情和关注,又无法在学校获得家的归属感,从而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消极影响。

4改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未来时间内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还会持续增长,长期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位将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需集结社会各方面力量予以关爱。

第2篇:儿童心理健康调查范文

摘要 目的考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和内外控倾向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学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和《儿童Nowichi-Striekland内外控制量表》对浙江省衢州市的365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筛选出有代表性的留守儿童进行访谈。结果心理健康得分和内外控倾向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留守儿童总的健康水平与非留守儿童差异不大,但在认知、情绪维度上两者差异显著。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内外控倾向问卷的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心理健康水平越好,越倾向于内控,反之则越倾向于外控。留守儿童更倾向于外控。母亲对于孩子的内外控倾向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健康心理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内外控倾向

留守儿童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迁徙过程中衍生的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有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留守”在家接受隔代抚养、单亲抚养或寄养在亲友家庭的孩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速度的加快,留守儿童群体的规模正不断扩大,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及身心发展现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留守儿童是新时期经济文化交织作用下的产物,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目前对留守儿童的研究有不断升温的趋势,领域也越来越广,从人口统计学、教育学到社会学、心理学等都触及了这一研究课题。

然而纵观以往研究,大多集中在留守儿童人口统计特征研究、现状分析、心理发展状况与影响因素研究及很多个案研究。然而却还没有人对留守儿童本身的认知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而这种探讨对认识了解留守儿童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因此此次研究以内外控作为切入点,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内外控之间的关系加以探究,并进行了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比较。着力回答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内外控倾向上存在差异吗?留守会导致孩子的内控或者外控倾向吗?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哪些方面与内外控有关呢?留守中的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孩子的内外控?等相关问题。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第3篇:儿童心理健康调查范文

>>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山东省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青海省化隆县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与思考 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谈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分析 青海省农牧区留守儿童现状探析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与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关于泰顺县九峰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研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策略研究 农村初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相关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等.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5(10)

[3]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4]吴雪琴.四川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成都双流中和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09

[5]Liem Nguyen,Mika Toyota& Brenda Yeoh,Report on Impacts

of Migration and The Left-behind in Asia,International Workshop co-organised by Asian MetaCentre for Population and Sustainable Analysis,and Institute for Social Development Studies,Vietnam 2005

[6]王婷、王文忠、刘正奎等.留守儿童社会焦虑及相关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8(17)

[7]周宗奎、孙晓军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第4篇:儿童心理健康调查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3―0028―01

心理问题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是常见的,但是由于它的隐秘性,所以在儿童的日常生活、学习中不易l现,往往被人们忽视,这样必然会对儿童的成长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严重时会直接影响儿童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应当重视对儿童的心理教育,在儿童的生活和学习中,父母和教师应当注重儿童心理健康的培养。儿童第一任启蒙老师就是父母,然后才会进入学校接收集体教育,所以针对儿童的心理问题,应当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出发。

一、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环境是儿童出生后的第一个课堂,所以父母要重视儿童在该环境下的心理教育,从而保证儿童能够健康地成长。

1. 父母文化水平影响儿童心理。在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培养过程中,父母自身的文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据调查,父母文化水平较高的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较少出问题,而父母文化程度较低的儿童,其心理健康问题较多。

2. 父母对幼儿的教育方式不同。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经常采取鼓励方式教育儿童,能够减少儿童心理问题的出现;相反,经常打骂孩子,必然会使儿童产生心理问题。

3. 加强儿童和家长之间的精神交流,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类似于“棍棒下面出孝子”的传统教育方式并不利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培养。一旦孩子考试不理想,或者出现一些小的错误,父母就采取“不打不成材”的教育方式,这样只会使儿童产生敏感、神经质等心理问题。如果这种心理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治疗,那么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甚至会使其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1. 教材的选择本身也是一种社会文化选择的结果。儿童的成长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过程,在这过程中社会文化因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原因是儿童的成长阶段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学校为其选择的教材将直接影响儿童的各个方面。所以在儿童的教育阶段一定要重视教材的选择,教材的内容将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培养。

2. 教师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儿童在学校中接触最多的是教师与同学,所以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一定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在学校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儿童的语言交流,启迪儿童的心灵,使学生意识到生活的美好,丰富儿童的感情生活。教师要培养儿童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使儿童能够自行调节自身的生活状况,降低心理问题出现的概率。

3.学校的显性和隐性环境对儿童心理的影响。在学校中,对于儿童而言,显性环境就是指学校的建筑、风景等,良好的显性环境能够为儿童提供舒适的外部环境,这种显性环境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儿童的第二任老师,教师的作用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这些都将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学校的显性、隐性环境都将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产生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够保证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家庭和学校需要共同发挥作用。

三、改善家庭教育方式,保障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1. 注意培养良好的家庭氛围环境。从大量的研究中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家庭的和睦对于儿童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其原因是良好的家庭氛围能够为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其成长。在调查中,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的儿童要比处于压抑家庭氛围的儿童智商高一些,该项调查体现了家庭环境对于儿童心理健康培养的作用,所以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

2. 要善于采用积极的鼓励教育方式。从实际生活中对儿童的教育可以看出,采用积极的鼓励教育方式能够降低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而消极的教育方式不仅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更重要是它会影响儿童未来的发展状况,所以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为了保证儿童心理健康的培养,在实际的生活中一定要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避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

第5篇:儿童心理健康调查范文

论文摘要: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加快,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这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趋势,由此农村留守儿童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庞大群体。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首先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的农民涌进城市打工,目前我国进城务工人员达到2.3亿,庞大的进城务工人员造成约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乡、由他人照管的正常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思想成熟期,但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严重缺失。从而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都偏离成长发育的轨道,对儿童今后的认识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性格上的缺陷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基本上属于隔代抚养,而隔代抚养中由于长辈精力有限或者处于对孩子的溺爱,对小孩的管教不严,使得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由于缺少父母的爱,孩子感情上缺乏依靠、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具体表现在缺乏自信,过度怕羞,拒绝交朋友。

2.心理上的障碍

亲情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来说至关重要,在父母的关爱下,在家庭温暖的环境中,儿童从小就在心理播下爱的种子。而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在留守儿童身上很难找到这个年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被错误地认为他们懂事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缺少关爱和交流的留守儿童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碍。比如有困难没地方倾诉,有焦虑、孤独倾向等问题。这些心理障碍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经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来学习,经常不能够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甚至不愿意回家。

3.认知行为上的偏差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有疑问都无法得到解答,使得他们不能对事情有个正确的认识,造成认知行为上存在偏差。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呈现出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情绪化。

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1.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是由于家庭的缺失造成的。因此,要重视发挥家长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成长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家长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1)要多跟孩子交流,尽可能地保证每天跟孩子通电话,多跟孩子谈谈心,多跟孩子沟通,对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2)家长要主动跟老师联系,不要等老师来主动联系你,通过跟老师的交谈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同时可以跟老师交流一下怎么教育孩子,以便能够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

2.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尽量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特别是学校,更要高度重视,不歧视老师儿童,平等地对待他们。要特别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多给留守儿童一些热情的帮助,比如城里留守学生之家和心理咨询室,以解答学生成长中的烦恼。村里可以聘请离退休的老师当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员,负责孩子思想、情感辅导。

3.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学校要负起更大的责任,必须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以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笔者认为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成长记录袋,但不能让留守儿童知道,以免刺激孩子。对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活动中的表现及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以实现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道路上监护的缺位。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中,可以通过讲座、“夏令营”之类的活动来进行。同时在“进步之星、三好学生”的评比中向留守儿童倾斜,并且树立标兵,在留守儿童中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教学氛围。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未来建设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绝不能忽视对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是某一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从而构建完善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儿童心理健康调查范文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3-0257-02

【关键词】 精神卫生;监护;人格;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者工作0.5 a以上,由父或母一方、祖辈、亲戚朋友、同辈监护的未成年人。国内学者研究发现,留守现象使儿童产生较多心理健康问题和消极人格特征[1]。亲子分离,父母的家庭教育缺失,可能是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但国内外专家认为亲子分离未必会引起不可挽回的后果,关键问题不在于分离本身,而在于替代父母(即监护人)对儿童的关心程度能否补偿和代替亲生父母[2]。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进行比较,探讨不同监护人家庭教育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同时也为制定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和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湖州市南浔区菱湖一中、长兴县虹星桥中学、温州闹村中学、湖州南浔区练市小学、丽水市缙云长坑小学、温州市洞头县城关二小共6所中小学校,从中抽取800名留守儿童和800名非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 379份,其中留守儿童756名,非留守儿童623名。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281人,隔代监护374人,上代监护49人,同辈监护52人。

1.2 方法 采用自编“农村学生心理发展状况调查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儿童14种人格因素问卷(中国修订本)”(简称CPQ)对被试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农村学生心理发展状况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家庭教育状况(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监护人与儿童沟通交流的状况、监护人的家庭教养方式)。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隔代监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 见表1,2。

2.2 单亲监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 在留守儿童中,属于单亲监护类型的占37.17%,其中由母亲单独监护的留守儿童占77.22%,是父亲单独监护的3倍多。与非留守儿童进行比较,单亲监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只在“躯体化”和“焦虑”2项得分上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t=2.48,2.91,P值均<0.01),其余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儿童14种人格因素问卷中,单亲监护的留守儿童只有“恃强性”的得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t=-2.02,P<0.05),其余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3 上代监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 在抽取到的留守儿童中,属于上代监护类型的比率最低,占6.48%。上代监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与非留守儿童进行比较发现,在症状自评量表中,留守儿童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精神病性”等因子及“总分”、“症状指数”、“痛苦水平”、“阳性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在儿童14种人格因素问卷中,上代监护的留守儿童的各项得分与非留守儿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4 同辈监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 在抽取到的留守儿童中,属于同辈监护类型的占6.88%。同辈监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与非留守儿童进行比较发现,在症状自评量表中,同辈监护留守儿童只在“抑郁”、“恐怖”2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t=2.42,2.05,P值均<0.05)。在儿童14种人格因素问卷中,同辈监护的留守儿童各项得分与非留守儿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调查发现,与非留守儿童相比,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类型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较多,且隔代监护留守儿童有较多的消极人格特征,如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较低,而兴奋性、忧虑性、紧张性、焦虑感、神经过敏感性较高。相比而言,单亲监护和同辈监护类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与非留守儿童差异较小。结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调查结果[4],笔者认为,隔代监护、上代监护类型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其家庭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有关:一是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家庭教育内容狭窄,50.89%的隔代监护和24.49%的上代监护家庭教育只涉及儿童的生活,对儿童的学习和品德等方面较少关心。进一步调查发现,隔代监护人中68.98%是农民,学历层次普遍很低(51.09%为小学学历,35.60%为初中学历),隔代监护人的文化水平很低,不可能对儿童的学习进行指导、督促和管理,又由于年岁较大,力不从心,对儿童的个性、道德品质、行为表现等方面无精力管教。二是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在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方面存在沟通交流不足和对儿童情绪情感接纳不够等问题,如53.35%的隔代监护人和50.00%的上代监护人平时不能倾听儿童的烦恼,导致能主动向监护人倾诉的留守儿童也较少(隔代监护为14.21%,上代监护为14.29%),而19.30%的隔代监护儿童和24.49%的上代监护儿童有了烦恼选择沉默忍受。在与留守儿童的访谈中发现,90%上代监护儿童有寄人篱下的感觉,遇到烦恼容易选择自行解决或压抑的方式。三是2种监护人的家庭教养方式存在问题,如隔代监护人较多采取溺爱、迁就,上代监护人较多采取不管不问的教养方式。

4 参考文献

[1] 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心理科学,2005,28(4):855-858.

[2] 桑标,主编.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94-301.

[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3:31-32.

第7篇:儿童心理健康调查范文

一、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兰州市幼儿园学龄前儿童,年龄3-6岁。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1280份,收回有效问卷1214份,具体情况见表1。

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儿童心理问题调查问卷》,调查时先由调查者向儿童及其家长详细说明、解释各项内容含义、要求,然后由家长根据儿童日常表现和家庭实际情况选择、填写。内容包括三个部分:(1)基本情况;(2)儿童心理状态:按照儿童是否存在心理问题分为三个方面,每个方面包括6-8个心理不良表现供被调查者选择、填写,其中情绪包括紧张、焦虑、恐惧、抑郁、愤怒、对立6种不良情绪;行为包括强迫、偏执、依赖、孤独、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破坏与违纪7种行为问题;人际交往包括敏感、羞怯、冷漠、霸道、任性、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缺乏理解与沟通8个内容。以上心理问题,每选择1项记3分,没有记O分;(3)家庭教养环境:被调查儿童的家庭中父母是否有挑食、偏食、吸烟、酗酒、赌博等不良习惯,父母双方都有不良习惯的记2分,1人有的,记1分,没有记0分。

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均数比较,方差分析。

二、结果

1 家庭教养环境状况。

在被调查的儿童中,家庭没有不良习惯的有791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5.2%,父母双方有1人存在不良习惯的有408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3.6%,父母双方均有不良习惯的为15人,占1.2%。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儿童的家庭中,有1/3的父母存在挑食、偏食、吸烟、酗酒、赌博等不良习惯,说明父母具有不良习惯情况比较普遍。

2 被调查儿童的心理状况。

本次调查中认为自己的孩子存在情绪、行为及人际交往方面心理问题的有925人,占被调查总人数1214人的76.2%,其中存在行为问题的最多,有805人,占总人数的66.3%;其次为人际交往问题,有527人,占43.4%;情绪问题,为475人,占39.1%。从本次调查来看,具有2项心理问题的儿童346人,占28.5%,具有3项心理问题的儿童268人,占22.1%,说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龄前儿童占到了被调查儿童的2/3以上,问题比较严重。

3 具有不同家庭教养环境的儿童心理状况比较。

按照被调查儿童的家庭是否存在不良的教养环境,将被调查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对比,发现具有不良家庭教养环境的423名儿童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有376人,占该组人数的86.8%,父母无不良习惯的家庭中791名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有558人,占70.5%,说明具有不良教养环境的家庭比正常家庭的儿童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对具有不良教养环境家庭的儿童心理状况总分、阳性项目数及各类心理问题的均数±标准差(____x±s)与正常家庭进行均值比较、方差分析,发现教养环境不良的家庭儿童各项指标明显高于正常家庭,且P

三、讨论

第8篇:儿童心理健康调查范文

【关键词】 心理虐待和忽视;心理健康;自尊;情绪稳定性 ;横断面调查

中图分类号:B844.2,R74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9-0705-06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9.015

国外研究显示,儿童期的心理虐待和忽视不但影响着个体的认知功能与个性特征的形成与发展[1-2],而且与成年后的低自尊、人格障碍、抑郁障碍、饮食障碍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等有关[3-5]。国内的研究也表明,儿童心理虐待和忽视与躯体化、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健康指标存在显著相关[6-8]。儿童心理虐待和忽视的阳性组与阴性组大学生之间在情绪稳定性上有差异[9]。

自尊是自我概念的评价性成分,是个体对自我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许多西方学者认为,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核心,高自尊与乐观、成功应对、情绪稳定等合乎社会要求的事物相关[10-11]。在国内,关于自尊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如大学生的自尊与SCL-90的多数因子得分负相关,高自尊的个体有较高的自我和谐水平,自尊与自我接纳密切相关等[12-14]。

情绪稳定性(神经质)是艾森克依据因素分析方法提出的三因素人格模型的因素之一。研究显示其与认知方式相关[15],与互联网社交、娱乐和信息服务偏好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16],对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17-18]。

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统计学的发展,研究者们开始关注中介变量的分析。已有研究显示,自尊在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之间、被接纳感与心理健康之间均起着中介作用[19-20];情绪稳定性在中专生的成就目标与心理健康之间起着中介作用[21]。目前关于高职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相对比较滞后,已有研究表明,高职生在儿童期的心理虐待和忽视发生率要高于一般大学本科生,且心理健康的水平更低[22]。对于因儿童期的心理虐待和忽视导致的心理健康受损,干预重点不可能是去改变过去的不良经历,而应该是寻找可明显改变的中介因子。如果自尊和情绪稳定性在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与成年后的心理健康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则揭示在高职生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可以通过自尊培养、情绪管理等来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此外,还能对当下功能失调家庭给出调整建议。

综合以上,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验证早期的心理虐待和忽视经历是否对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情绪稳定性、自尊有直接影响,情绪稳定性和自尊是否对心理健康有直接影响;其次探讨自尊、情绪稳定性是否在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对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以湖南省某职业技术学院医学专业的2007级新生为调查对象,自愿参与,发放问卷760份,获有效问卷740份,其中男生134人,女生606人,年龄17~24岁,平均(19±1)岁。

1.2 工具

1.2.1 儿童心理虐待和忽视量表(Child Psychological Abuse and Neglect Scale,CPANS)[23]

为自我报告问卷,主要调查个体儿童期(小于18岁)在心理上所受到的家庭虐待和忽视等,可作为回顾性测量工具使用。共31个条目,包括心理虐待和心理忽视2个分量表,每个条目0~4级评分,得分越高,表明个体主观感受到的在儿童期遭受的心理虐待和忽视越多。本研究中该量表总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8。

1.2.2 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24]

共90个条目,分为10个因子。唐秋萍等研究表明,将量表结果作为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参考是可行的,但不适合做出个体间的差异比较[25]。施章清等在研究中指出强迫、抑郁、焦虑与大学生关系最为密切[20]。因此,本研究选择SCL-90中的强迫、抑郁和焦虑3个因子来反映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每个条目1~5级评分,得分越高,心理问题越严重。本研究中3个因子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7。

1.2.3自尊量表(SeIf-Esteem Scale,SES)[26]

共10个条目,包括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2个因子,每个条目1~4级评分,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总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8。

1.2.4 艾森克人格调查问卷-N维度(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neuroticism,EPQ-N)[27]

包含24个条目,要求受试者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1=是”或“2=否”回答,得分越高,情绪稳定性越高。为便于计算,本研究将条目按奇偶数性质打包,得到2个数据包,记为情绪稳定性1和情绪稳定性2。本研究中EPQ-N维度总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1。

1.3统计方法

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进行理论假设的验证分析。用两个假设模型(图1,2)验证自尊和情绪稳定性之间的相关对整个模型拟合程度的影响。

在收齐所有问卷后,使用统一的规则编号、定义变量,使用SPSS 16进行数据录入,计算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情绪稳定性、自尊、儿童心理虐待和忽视变量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为了解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进行了Pearson相关分析。最后,运用AMOS 7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以获得各拟合指标、路径系数、因子载荷。

2 结 果

2.1 高职新生各量表得分之间的相关性

高职新生儿童心理虐待和忽视量表得分与SCL-90分正相关,艾森克人格调查问卷-N维度得分与自尊量表得分正相关,艾森克人格调查问卷-N维度得分、自尊得分与儿童心理虐待和忽视量表得分、SCL-90分负相关(表1)。

2.2 两个假设模型的拟合数据比较

检验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程度的指标有多种,本研究采用传统的模型拟合检验指标(χ2/df

2.3 高职新生各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分析

图3显示了假设模型二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和因子载荷,从图3可以看出,4个变量的因子载荷均>0.5,具有统计学意义(P

采用温忠麟等结合依次检验和Sobel检验所提出的方法[28]进行自尊、情绪稳定性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情绪稳定性在儿童心理虐待和忽视与心理健康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z=25.81,P

3 讨 论

本研究的相关分析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一致,即,儿童期遭受的心理虐待和忽视越多,成年后更容易出现一系列问题,包括低自尊、情绪不稳定、抑郁、焦虑、强迫。自尊和情绪稳定性正向相关,且均与心理健康相关,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自尊越高、情绪越稳定,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本文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对高职生心理健康有直接作用,也就是说,儿童期的心理虐待和忽视会在很长的时间内对个体抑郁、焦虑等心理造成影响。此外,儿童期的心理虐待和忽视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自尊是自我意识的体现,伴随着个体的成长而发展,而儿童期的心理虐待和忽视经历会导致个体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的受挫,最终影响总体自尊;作为心理免疫系统存在的自尊,其受损必定影响到心理健康状况[29-30]。Stein等[31]对流女的调查研究显示,儿童期虐待对低自尊、抑郁和物质滥用等问题的出现有影响,其中低自尊起着中介作用;对拉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调查研究也表明自尊对抑郁症状产生影响的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32]。虽然调查的方法和对象有不同之处,但都表明了自尊在负性经历与负性结果之间起着中介作用。而从另一个角度讲,自尊的提高能促进心理健康,它是心理健康的保护因子。

在本研究中,儿童期的心理虐待和忽视对心理健康的间接影响除了经过自尊的中介作用外,还存在着以情绪稳定性为中介的路径。此外,本研究关于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对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的直接、间接影响比例显示,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通过情绪稳定性间接影响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比例最大(51.25%)。个体的情绪稳定性与后天的成长环境有关。心理虐待和忽视给儿童带来的是不安全的生活环境。缺乏安全感的个体时刻处于一种紧张状态,遇到生活事件时更容易出现焦虑、紧张、易怒等[33-34]。国内关于情绪稳定性的研究很多,目前已开始关注中介作用的探索,如情绪稳定性是个体所受的教养方式影响其产生社交焦虑问题的中介因子[35],情绪稳定性作为中介变量在应对策略和述情障碍之间起作用[36]。虽然关于情绪稳定性本质的界定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是其在改善心理健康的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本研究中两个假设模型的比较结果显示,自尊和情绪稳定性之间的协方差显著影响着模型的拟合程度。由于本研究采用的是方便样本的横断面调查,只适宜于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直接、间接效应分析,在不影响整体结论的情况下没有涉及自尊、情绪稳定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探索,比如是情绪稳定性导致自尊的变化,还是自尊影响着情绪稳定性,抑或二者之间存在着共同的作用变量。此外,在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对高职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过程中,大部分是通过自尊和情绪稳定性的间接作用实现的,在现实生活中是否还存在着其他的中介变量,或者说以别的作用形式存在的变量,比如调节变量。这些问题可考虑通过对更多数量和类别的样本进行纵向研究来解决。

本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本研究建立在回顾性、自我报告问卷的调查基础上,被调查者在回忆某些儿童期的受虐事件时可能会出现因时间和心理原因导致的记忆错误,在今后的研究中最好能从其他渠道(如访谈、日记、家庭成员的回忆等)获得关于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的更多信息。同时,本研究仅对一所高职学校的大一学生进行调查,且只选择了SCL-90中的3个指标(抑郁、焦虑、强迫)代表心理健康,使得结论的推广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Grover KE,Carpenter LL,Price LH,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hood abuse andpersonality disorder symptoms[J].J Pers Disord,2007,21(4):442-447.

[2]Chartier MJ,Walker JR,Naimark B,et al.Childhood abuse,adult health,and health care utilization:results from a representative community sample[J].Am J Epidemiol,2007,165(9):1031-1038.

[3]Choi H,Klein C,Shin MS,et al.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and Disorders of Extreme Stress(DESNOS)symptoms following prostitution and childhood abuse[J].Violence Against Women,2009,15(8):933-951.

[4]Evren C,Evren B,Dalbudak E,et al.Childhood abuse and neglect as a risk factor for alexithymia inmale substance dependent inpatients[J].J Psychoactive Drugs,2009,41(1):85-92.

[5]Johnstone JM,Luty SE,Carter JD,et al.Childhood neglect and abuse as predictors of antidepressant response indepression[J].Depress Anxiety,2009,26(8):711-717.

[6]陈晶琦,廖巍.中专学生童年期羞辱经历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关联[J].中国学校心理卫生,2006,26(5):355-357.

[7]常宪鲁,邓云龙,,等.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在大学生中的应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3):273-275.

[8]杨子尼,丁宗一.儿童虐待与忽视研究的相关问题[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3.14(4):248-250.

[9]常宪鲁,王华云.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与成人心理健康[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1):1239-1241.

[10]Owens TJ.Accentuate the positive and the negative:rethinking the use of self-esteem,self-deprecation and self-confidence[J].Soc Psychol Q,1993,56:288-299.

[11]Tideman E,Ley D,Bjerre I,et al.Longitudinal follow-up of children born preterm:somatic and mental health,self-esteem and quality of life at age 19[J].Early Human Dev,2001,61:97-110.

[12]陈建文,王韬.大学生自尊、自我统合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2):161-164.

[13]胡军生,李长庚,王登峰.师范大学生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6):620-622.

[14]高文风,丛中.医学院新生自尊与自我接纳心理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1,22(1):18-19.

[15]张利燕,郑雪.认知操作、认知方式与神经质人格特质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2):218-221.

[16]雷雳,杨洋,柳铭心.青少年神经质人格、互联网服务偏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6,38(3):375-381.

[17]娄文婧,李义安.人格特点影响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路径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2):137-140.

[18]杨明.221名大学生的EPQ和SCL-90调查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6,17(2):77-78.

[19]张敏,谢威士.提供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J].社会心理科学,2007,22(1-2):63-68.

[20]施章清,应贤慧,叶科.大学生被接纳感与心理健康:自尊的中介功能[J].心理科学,2009,32(2):456-458.

[21]张清霞,王赛男,王鹏,等.中专生人格特征、成就目标与心理健康之间的SEM研究[J].青年心理,2007,01:77-80.

[22]邱开金.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2):444-446.

[23]邓云龙,潘辰,唐秋萍,等.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2):175-177.

[24]陈昌惠.症状自评量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31-36.

[25]唐秋萍,程灶火,袁爱华,等.SCL-90在中国的应用与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7(1):16-20.

[26]季益富,于欣.自尊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 318-320.

[27]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人格特征问卷手册[M].长沙:湖南医学院出版社,1993,(2):31.

[28]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36(5):614-620.

[29]Boden JM,Fergusson DM,Horwood LJ,et al.Does adolescent self-esteem predict later life outcomes? A test of the causal role of self-esteem[J].Dev Psychopathol,2008,20(1):319-339.

[30]Birndorf S,Ryan S,Auringer P,et al.High self-esteem among adolescents:longitudinal trends,sex differences,and protective factors[J].J Adolesc Health,2005,37(3):194-201.

[31]Stein JA,Leslie MB,Nyamathi A.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parent substance use and childhood maltreatment to chronic homelessness,depression,and substance abuse problems among homeless women:mediating roles of self-esteem and abuse in adulthood[J].Child Abuse Neglect,2002,26:1011-1027.

[32]Umana-Taylor AJ,Updegraff KA.Latino adolescents' mental health:Exploring the interrelations among discrimination,ethnic identity,cultural orientation,self-esteem,and depressive symptoms[J].J Adolesc,2007,30:549-567.

[33]Edwards VJ,Holden GW,Felitti VJ,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multiple forms of childhood maltreatment andmental health in community respondents:results from the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study[J].Am J Psychiatry,2003,160(8):1453-1460.

[34]Chartier MJ,Walker JR,Naimark B,et al.Health risk behaviors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s mediator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hood abuse andhealth[J].Am J Public Health,2009,99(5):847-854.

[35]李波,钱铭怡,钟杰.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羞耻感等因素影响模型[J].中国心理卫生,2005,19(5):304-306.

第9篇:儿童心理健康调查范文

课题组胡兴 胡鹏鹏

[课题简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时代的要求。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在我国广大农村,进城打工已成为农民获取经济来源的主要方式,尤其近几年,进城打工的农民数量越来越多,这种“背井离乡寻富路,离田离土求发展”的状况,致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群不能完全享受父母关爱、家庭温暖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据统计,我国1.2亿农民常年外出务工经商,或到外地打工挣钱。由此产生近2000万少年儿童留守家中,其中14周岁以下的占86.5%,按全国3.6亿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而且这个数字逐年在增长。这部分“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家庭教育相对缺失,他们的心理和人格的表现都明显有别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这些孩子有的逃学、旷课、不交作业、说谎,沾染打架等不良习气;还有的孩子因第二监护人管理不当而离家出走,甚至被拐卖。“留守儿童”现象成了一个新的社会话题,特别是能否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心理已成为讨论的热点。

2.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是社会发展必然的趋势。

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缺少家庭温暖,面对复杂的社会,身心健康成长尤其令人担忧。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有心事无处诉说,只能用自己稚嫩的双肩扛下所有问题,很容易形成精神或人格障碍。“留守儿童”就像乡村的小草一样,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生自长着。如何教育好这些“留守儿童”,使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3.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严峻课题。

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教育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健康和谐的优良环境,势必影响他们的每一步成长,只有创造优良的环境,才会让他们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朋友看管,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都带来了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捷。为教育这些“留守儿童”寻求策略措施,我们选出了《盘州市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对应策略》课题。

二、课题立项情况

本课题在2017年3月底选题后,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经过设计论证,先后报层层主管部门审批,于2017年8月中旬得到六盘水市基础教育教学课题评审委员会批准立项。

三、课题组成员详细情况一览表

姓 名

工作单位

职称/职务

承担任务

手机

胡鹏鹏

盘州市英武镇英武中学

中学二级

协助负责人完成开题报告、结题报告、负责留守儿童虚荣心理研究报告

18785845480

向克

盘州市英武镇英武小学

小学高级

负责收集各种研究资料、负责留守儿童孤独心理研究报告

13708588996

胡玮

盘州市英武镇英武中学

中学高级

负责审查、编辑各种研究资料、负责留守儿童学习心理研究报告

13985928316

何梅

盘州市英武镇英武小学

小学高级

负责编辑、装订各种研究资料、负责留守儿童羞怯心理研究报告

15329184370

支成贤

盘州市英武镇中心校

中学一级

负责制定调查问卷、负责留守儿童偏执心理研究报告

13984605706

四、课题研究时间表

序号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阶  段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1

 准备阶段

(2017年3月—7月)

1、申报表的填写;2、制定出具体研究计划,实施方案;3、开题报告

书面材料和电子材料

2

实施阶段(一)(2017年9月--12月)

1、准备阶段工作总结;2、各子课题调查分析报告;3、各调查报告论证

领导和专家评估

3

实施阶段(二)(2018年2月--12月)

1、课题专题研究报告;2、总课题研究推广报告;3、实施阶段工作总结

周边乡镇学校推广结论

4

 结题阶段(2019年1月---4月)

1、课题研究成果实践运用总结;2、讨论结题报告的形成;3、结题阶段工作总结

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

“留守儿童”就是父母长期外出孩子留守在家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的儿童。留守儿童常出现情感缺失、心理偏差、行为失当、学业失控等现象。留守儿童的学习和人格的表现都明显有别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不少人误入歧途,这些孩子逃学、旷课、不交作业。 同时,留守儿童在“家”骗第二监护人,在学校骗老师,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致使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容易走极端。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体贴照顾,出现害羞、内向、孤独的心理倾向。不愿意与别人交往,害怕与人合作交流等。 本课题正是基于此提出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培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健全的人格,以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逐步完善自己的心理健康和能力。教育留守儿童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为此,课题组成员从盘州市一些中小学选取留守学生近400余名,通过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专门研究留守学生的学习、交往、偏执、逆反、虚荣、羞怯等心理问题及生活状况。通过探索研究后,我们建议从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四个方面来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从而使他们的身体和身心健康都得到快乐成长。课题组经过近两年的研究,先后编写了盘州市校本系列教材《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读本》,编印成书作教育系统内部资料赠送盘州市境内学校使用。也写出了各种心理特点的研究报告如:《对留守儿童羞怯心理的研究报告》、《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研究报告》、《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的研究报告》、《对留守儿童的交际心理的研究报告》、《对留守儿童的逆反心理的研究报告》、《对留守儿童的虚荣心理的研究报告》均被我校心理咨询室收存和心理健康教育课培训使用,同时也被一些相关学校引用。

【关键词】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心里现状分析;应对策略

一、 课题研究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走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会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问题会越来越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对于这类问题的研究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还缺乏系统性的内容和可操作性较强的做法,本课题正是基于此,从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出发,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一线教师的亲身经历,全面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挖掘造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制定培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值得推广的行之有效的策略,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试图寻找一个突破口。使留守儿童父母安心务工,还可以积累一些留守儿童的教育经验。同时,通过关心爱护,使其留守儿童能在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好转,表现为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持续好转,心里素质明显增强,学业成绩稳步上升;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力、自理能力都不段增强,身心健康不断发展,综合成绩呈上升趋势。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综述

目前,社会各界人士已对留守儿童作了大量的研究。近年来有关留守儿童研究报告不断出现, 打开电脑搜索“留守儿童”就能搜索很多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和各地出台的有关关心留守儿童的政策。

1.国内研究现状:自20世纪90年代,留守儿童进入大众的视野,其概念随着社会进步而嬗变。留守儿童作为农民工的衍生群体,其关注度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焦点。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留守儿童的心理、体质、学业、社会性等方面展开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成果,但结论大相径庭。留守儿童将长期存在,教育关爱工作任重道远,须避免留守儿童个体标签化,做好顶层设计,整合多方资源,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国外研究现状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范围内受父母移民影响的留守儿童数量巨大。国外留守儿童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留守儿童的规模,以及移民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教育、医疗和健康、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者不仅描述了留守儿童各方面的发展状况,而且对移民影响留守儿童发展的机制和过程也比较感兴趣,提出了一系列中介和调节因素。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外对留守儿童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留守儿童的规模以及移民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教育、医疗和健康、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党和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比较关注,各地纷纷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农村留守儿童一般问题的研究已经启动,中央教科所、江苏、河南,以及重庆市的个别专家学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一般问题进行了研究。王宗飞《任性冷漠内向孤独 “留守孩子”令人担忧》探究了留守儿童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产生消极情绪。黄应圣、刘桂平在2004年的研究中,也认为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迟希新在2006年的研究中也道出了留守儿童在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人格以及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偏差……这些研究,重点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和他们面临的严重困难和问题,在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但这些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其解决的专项研究还远远不够,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他人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目前存在的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有:情绪消极,孤僻任性、自私冷漠、暴躁、极端的性格。等特征,产生了叛逆、厌世情绪。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盘州市“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2、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方面找到一些有效的措施,纠正、排除、防止学校“留守儿童”出现心理、行为的偏差。

3、对盘州市“留守儿童”的各种个性心理品质进行培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

4、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素质,初步培养教师具有从事心理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研究内容

1、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的主要心里现象分析

a、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心理现象

b、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逆反心理现象

c、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交际心理现象

d、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虚荣心理现象

e、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偏执心理现象

f、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羞怯心理现象

g、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孤独心理现象

h、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常见异常行为

2、对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及建议

    (三)研究方法

1、 抽样调查法:采用问卷形式,调查盘州市部分中小学学生主要心里现象。

2、行动研究法:结合盘州市部分中小学教学和发展的需要,根据研究的过程,分阶段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及时调整和完善研究步骤、具体研究策略。

3、 个别谈话法: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访谈,分析存在问题、问题成因和解决方法。

4、 教育文献法:查阅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文献,明确研究的目标,分析研究中涉及的有关变量。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研究的准备阶段(2017年9月——2018年1月)

     完成区域内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象的调查,提取数据,对中小学学生中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象进行分类。做好课题的研究准备工作开展开题论证,设计研究方案以及设计调查问卷等。

(二)研究的实施阶段(2018年3月—2018年12月)

1、 主要按计划、步骤进行课题研究。

2、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盘州市部分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象。

3、 根据调查结果统计,分析盘州市部分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象。

4、 根据留守儿童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个别访谈和社会调查,分析心理问题的成因,研究转变策略。

5、 对存在各种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进行个别辅导,设计合理的教育方案。

(三)研究的总结阶段(2019年2月——2019年4月)

       整理材料,总结经验,推广研究成果,写好课题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成果

(一)调查结果统计

课题组通过对盘州市八个中小学约400余人留守儿童的各种心理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详见各种心理问卷调查统计报告),主要数据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占89%,没有的占11%,其中:

(1)认为交际心理有困难的占20%,一般的占65%,没有困难的占15%;

(2)认为学习心理有困难的占30%,一般的占70%,没有困难的占10%;

 (3)有逆反心理的占40%,一般的占50%,没有的占10%;

(4)有偏执心理的占30%,一般的占60%,没有的占10%;

(5)有羞怯心理的占45%,一般的占40%,没有的占15%;

(7)有虚荣心理的占50%,一般的占30%,没有的占20%;

(8)有常见异常心理行为的占40%,一般的占25%,没有的占35%;

  (二)调查数据分析

从第一个问题可看出:这些留守孩子在交际心理方面有问题的不是很多,一般地占多数,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从第二个问题可看出:这些留守孩子学习心理困难的也不太多,有80%的孩子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还行的。

从第三个问题可看出:由于他们的父母不在家,更不可能时时刻刻在自己身边,很需要帮助和指导他们,以减少出现的逆反心理。

   从第四个问题可看出:留守儿童偏执心理还是较多,很需要我们采取合理措施去调适;

   从第五个问题可看出:这些留守儿童羞怯心理人数不算少,很需要我们采取引导措施;

   从第六个问题可看出:留守儿童虚荣心理还是挺严重的,需要我们下大力气的。

    从第七个问题可看出:有常见异常心理行为的也很多,很需要采取合理措施去调适,

(三)课题研究成果

1、课题组长胡兴担任主编,带领课题组成员经过近六个月的时间,编写了盘县校本系列教材《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读本》,在课题实施学校推广试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赞誉,为我们课题研究成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课题组长胡兴设计制作的课件和撰写的论文《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爱心架起友谊桥-----心理健康教育说课稿》分别获得《中国教育学刊》举办的“全国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评选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及“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征文评比大奖赛二等奖。为课题研究成果得到了推广。

3、自课题实施以来,课题组长胡兴为盘州市英武镇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培训了五期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英武乡中学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二级培训》、《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男女生交往》。

     4、课题组成员何梅所做的课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化分析》、教研论文《浅谈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盘州市红果片区小学得到了推广。

    5、课题组成员对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写出了各类心理问题的研究报告。其中:

(1)课题组组长胡兴做出了中小学留守儿童“偏执心理”、“交际心理”和“常见异常行为”的研究报告。

(2)课题组成员胡玮做出了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心理”的研究报告。

(3)课题组成员胡鹏鹏做出了中小学留守儿童“虚荣心理”的研究报告。

(4)课题组成员支成贤做出了中小学留守儿童“逆反心理”的研究报告。

(5)课题组成员何梅做出了中小学留守儿童“羞怯心理”的研究报告。

(6)课题组成员向克做出了中小学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研究报告。

【实践成效分析】

1.通过农村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了解当前我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

2.通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根据所获数据资料,分析造成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异常的各种因素。

3.通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指出学校、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合理的教育方式。

4.通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探究合适的解决策略。

5.通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进行科学的对比实验和总结。

【研究体会】

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学习及心理健康问题则需要政府、家长、学校及社会人士的共同努力。以下是我们课题组研究实践后的几点总结与建议:

 1、政府方面

就社会政府而言,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高的重视。留守儿童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教育体制不完善,家长收入并不高难以承受高昂的择校费。所以,政府在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上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更多的农民工子弟学校,降低入学门槛,方便家长携带孩子去打工。农民工将子女留守而不选择举家迁移,与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难有直接联系。由于户籍所造成的二元体制,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公办学校入学要缴纳高昂的“借读费”,这成为农民工子女不能随迁的一大障碍。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应当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流入地政府要努力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条件,进一步落实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同时,在公办学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特别要把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好,加大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降低农民工子女上学、受教育的成本,使留守的孩子能够生活在父母身边,共享城市文明。

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鼓励外出务工的农民在家乡创业,在相对落后乡镇、农村发展更多的产业,为农民在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还应加大对弱势群体的财力扶持、制度倾斜、生活保障,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尽量确保“后天平等”。

2、学校方面

学校是“留守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部门。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学校对他们要倍加关注和关心,每一位教师要有一颗爱生如子的爱心,有计划的做好家校联系工作,有针对性的进行家访,让学生从老师那里得到父爱和母爱,得到大家庭的温暖,做到对每一位“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学习情况等方面了如指掌,积极组织他们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有效弥补“留守儿童”的缺失。作为学校和教育部门,关心和教育好“留守儿童”责无旁贷,责任重大。通过课题组的研究实践,现将一些不成熟的经验与大家交流。

一要调查摸底,分类管理。组织全体老师,对留守学生进行全面的家访,作好记录,建立档案,并制定分类辅导关爱的方案,使学校的教育管理有的放矢。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定儿童的家庭主要在以下四种情况:①家庭困难,父母迫于生活双双外出打工;②父母一方不在本地,为团聚而外出务工:③家庭宽裕,父母为生活自由而外出务工;④父母感情不和,一方外出务工。针对这四种种情况,我们对家庭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通过各种渠道在经济上给予帮助,化解他们因家庭困难而引起的自卑和苦闷。对家庭宽裕的家庭的,重点促使其父母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和关爱。对于父母感情不好,性格古怪、脾气暴躁,逆反心强、问题较多的孩子,进行重点跟踪,特别呵护和关爱。

二要制定实施方案,完善工作制度。学校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和学校“留守儿童”实际情况,制定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实施方案,统筹安排各项工作,积极开展有关活动;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定期检查制度、结对帮扶制度、热线交流制度、心理咨询制度等,把关爱工作落到实处,使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经常化、社会化、制度化,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加大“关爱工程”实施检查力度,定期、不定期的对学校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专项检查,促进、推动关爱工程长效、持久深入地开展。

三要搭建交流平台,增强心灵沟通。根据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我校课题组成员则组织本校部分留守儿童与浙江大学“1+1爱心工程”结对子的活动,目的也是为了改善留守儿童“有苦无人诉”的状况。爱心工程以大学生牵手留守儿童为中心,让孩子们找到一名“知心姐姐”或“知心哥哥”。组织留守儿童与大学生志愿者之间以书信进行交流,因为对于老师,孩子们有警戒,有些不大愿意说出心里的真心话,但对于知心哥哥或者姐姐,他们的内心就没有什么顾虑,更加愿意倾诉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这种让社会人士参与到改善留守儿童现状的机制或模式还是很有意义的。如果此类活动得到推广,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问题就可以得到一定程度地解决。

四要加大硬件投入,搞好寄宿制建设。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建好寄宿制学校,优先安排“留守儿童”住宿,加强内部管理,认真安排好“留守儿童”的安全、学习、生活等问题,使其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解决“留守儿童”家庭的后顾之忧。留守儿童在学校寄宿有很多好处,可以促进留守儿童的学习、可以避免留守儿童受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可以促进留守儿童与教师及同龄儿童之间的关系和谐、亲密沟通。

五要关注特殊群体,进行个别辅导。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上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对于个别特殊的留守儿童,在他们身上我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六要经常沟通家长,家校互动。学校可以开辟一个亲情专线或互动专线,虽然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话,但是,家长因为工作问题常常会忘记给家里打电话。所以,学校可以开辟一个亲情专线或互动专线,让留守儿童每周打1~2次电话给家长,同时让老师与家长经常保持联系,汇报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情况。通过交流,努力与他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取得共识,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关心和帮助孩子成长。

七要提高教育人员的素质。除了在教学方面提高要求外,教育工作者在对儿童心理等方面的知识也要尽量充实。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在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中及早发现存在的问题,有效预防留守儿童形成的极端思想或做出的极端行为。

八要学校和班级要经常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各种文艺活动和公益活动的开展,让留守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在活动中忘记的是烦恼,得到的是快乐。通过活动增强与同学相处的感情,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体会助人为乐的幸福,同时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3、家庭方面

就家长而言,在做出外出打工而留下孩子的选择时,应该充分认识其中的利弊。虽然,父母在外地打工距离孩子很远,但是,现在通讯技术越来越发达。家长应该充分利用这些通讯工具及时与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代养人、留守儿童的老师保持联系,更多地与留守儿童深入谈心,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困惑,解决他们心中的困扰,减少隔阂,更好地理解和关心留守儿童。家长绝对不可以因为留守儿童成绩落后而一味指责其不用功学习,而应该尽量帮助他们利用假期及时地弥补空缺、跟上进度。

我们想强调的是,父母不只是孩子衣食住行上的支持者,更是孩子精神上的寄托者。每个孩子都希望在碰到困难的时候可以有母亲温馨的话语来安慰,可以有父亲宽厚的肩膀作为依靠,从而帮自己正确面对并战胜挫折。所以,我们需要为留守儿童的父母敲醒警钟!你们可以少加几个班,可以少赚一点钱,可以不用给孩子买什么高档的礼物,但是,一定要记得经常打电话跟孩子聊聊天,一定要记得在孩子生日的时候,煮一碗面或买一块蛋糕,道一句生日快乐。

4、社会方面

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不只是农村或者农民工的问题了,随着留守儿童数量的扩大,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问题。所以,在这里我们呼吁更多的社会人士伸出热情的双手,形成爱的暖流,温暖每一位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更需要我们呵护的花朵。从以上这些爱心人士的言语中,我们能感受到社会从来不缺少爱心,我们相信,在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下,会有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绽放笑容。

【研究收获】

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课题组成员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理论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并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材料,也比较摸清了盘州市留守儿童的主要心里现象,我们也根据实际情况探索研究了一系列教育措施。对于个别留守儿童的教育,通过我们课题组的努力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农村留守儿童队伍庞大,加上学校各种条件有限,以至于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当然,我们会努力渐渐扩大我们的队伍,更不会因为课题的结束而停止研究。我们将继续关注留守学生的学习、教育问题,真正将对留守学生的教育落到实处。为他们做点什么,给他们关爱,解决他们成长中遇到的困难,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给他们以学习等各方面的指导,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廖继昌、韦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对策及建议》,广西教育,2008年25期 .

[2]李彩娟:《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菏泽学院学报,2008年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