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第1篇: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而要推动旅游产业升级发展,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是根本。因此,探索新形势下现代旅游业的人才开发,不仅是一种职能性任务,更是一种与产业提升、行业进步、企业创新紧密联系且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的战略。

然而,我国旅游教育明显滞后于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对中高端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旺盛需求与综合性大学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矛盾成为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只有充分认识综合性大学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新形势,才能自觉地按新形势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综合性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面向市场、加强基础、拓宽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

二、我国综合性大学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模式创新趋同化现象严重

关于“趋同’,《辞海》这样解释“亲缘关系较远的异种生物,因所处的生活环境相同,呈现相似的形态特征。”笔者据此对培养模式趋同化做出定义: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所表现出来的相互间平均化或一致化的动态行为过程,以及在形式上表现为越来越相似的现象。具体包括培养理念、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方案等方面出现的雷同化、一致化倾向。从各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较为明显地看出这一趋同现象,在华丽的词藻后面体现的都是所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一旦某个高校有了新的做法,其他高校就会竞相模仿。

(二)某些创新流于形式

培养模式创新的形式主义主要表现在:进行创新时往往彰显形式而遮蔽实质,选择附庸其“貌”而失落其“神”。换句话说,我们更重视的是培养模式在形式上的改革,而忽视培养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其内在的理论支撑;探讨的是‘‘具体该怎么做”,却很不习惯于深究“为什么这么做’、“我们该怎么做”等等m。在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不能从根本上改革传统的范式,只是追求形式上的新颖,而不考虑如何在思想层面形成实质性的突破。

(三)培养模式改革太多受制于行政力量

我国教育目前实行的不是目标管理模式,而是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型的管理体制。大多数资源也控制在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以行政力量对大学教学质量进行监管与评估,依靠行政手段抓质量,通过一些量化指标来衡量,这就使得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受制于行政力量,自主性相对较差,可发展的空间有限。

三、新形势下我国综合性大学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

新形势下旅游管理人才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高素质的技术管理型人才需求剧增,而常规型人才需求不断下降。因此,需要对我国综合性大学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重新进行战略思考。

首先,明确战略目标定位。在新形势下,我国旅游产业对旅游管理人才需求的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有较高知识、技能的高素质管理人才需求高速增长,而这种人才的培养就需要高层次的综合性院校^。综合性大学应根据当前社会对旅游人才新的需求来制定教学计划,同时,还需要增加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培训,以提高其实践技能。因此,在新形势下,旅游管理人才战略应定位于“理论型+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其次,明确“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定位,实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新形势下,培养符合战略目标的高素质旅游人才需要对学校三大培养平台进行整合,即整合课堂教学、实践培训及学校文化活动三大平台。具体表现为:在课堂教育上由‘‘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即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改造实验实训平台,加强校企联合和校企共建,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增强一些具有指向性和定向性的校园文化活动以重构学校的文化平台,培养学生精神、思维、心理等方面的素质,如图1。

三大培养平台的构建过程是高校及旅游院系、社会公众、政府和旅游企业或行业协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高校及旅游院系整合构建课堂教学平台,高校及旅游院系、社会公众、政府和旅游企业或行业协会整合构建实践培训平台和校园文化活动。

总之,综合性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是一个复杂的现实问题,要求高校在对学生自身素质进行合理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教育系统的内外环境和社会需求,合理地确定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同时,高校还要突出旅游管理人才的特色教育,形成个性化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四、新形势下我国综合性大学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构建

在新形势下,怎样构建行之有效的“理论型+应用型+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模式是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首要任务和重要课题。

第培养观念的转变。培养高素质的“理论型+应用型+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高校需要转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树立“理论和应用两条腿走路”的教学理念。这是实施“三位一体”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前提。

第二,深化教学体系改革。构建“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需要对教学体系进行全方位的改革。首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全球市场,确立复合型旅游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一方面,加强综合性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加强综合性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变能力的培养和社会实践经验的培养,使学生能够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和全球性竞争的需求。其次,基于培养目标,构建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在新形势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需要伴随着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构建三级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笔者认为应该变传统的‘‘专业课+公共课”的培养方案为适应社会需要和学生能力构建的多层次教育方案,即为‘‘基础教育课+平台教育课+实践教育课”。基础教育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包括一些公共基础课、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及职业规划的课程;平台教育课是培养学生旅游管理专业素养和融会贯通的创新能力,主要开设一些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学科内跨专业课程;实践教育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实践能力,加强校内实验课建设和校内培训基地的建设,通过专业项目实训、课程设计、专业课程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

第2篇: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一、高职旅游管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施校企合作模式已有相当长的时间,在实践中也形成了多种人才合作培养方式。比如,旅游企业为学校提供技能性强的兼职教师,支持学校教学工作。企业为学校学生实习提供场所,在实习过程中,指派专人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指导。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体系等等。校企合作方式众多,但都不够深入。校企合作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学校在合作中表现的比较积极,但企业参与合作热情不高,大部分合作企业只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没有积极参与到校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中去,也没有深入到旅游管理专业教材编制工作中去,这样,就导致合作不够深入,合作效果不是非常突出。第二,校企合作往往是暂时性的,在某一阶段双方进行合作,合作不能实现常态化,这也导致合作不够深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第三,在合作中,校企双方交流不足,对某些问题在思想认识上不能达成一致,这也影响到合作的质量与水平。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深化策略

(一)政府发挥导向作用

从国际经验来开,要实现校企在育人管理中的深度合作,离不开政府的导向作用。政府要积极支持学校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落实,要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办学中去。政府的引导,必要时给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这是提升企业校企合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作为政府部门,要能够结合高职旅游管理校企合作现状,及旅游教育发展要求,加大对旅游管理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要能够积极完善政府导向机制,利用导向机制,使校企合作能够全面持久地落实下去,促进校企能够深度合作,为旅游管理人才的有效培养提供支持。

(二)建立校企合作双方利润驱动机制

要有效提升校企双方合作育人的积极性,保障校企合作效果的充分发挥,必须要能够找到双方合作的利益结合点,能够建立双方利益驱动机制,这样,才能保障校企合作持久,稳定,有效的落实下去。建立校企合作双方利润驱动机制,首先在政策上政府要给予合作企业以一定的政策倾斜,为合作企业提供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能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为学生实习,培训实践提供人力财力支持。通过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参与办学育人的积极性。其次,要建立企业优先选才制度,每个企业都希望能够选择优秀的员工,学校在校企合作中,要制定企业优先选才的制度,通过这种制度,保障合作企业能够获得优先选择好学生,好人才的权利,以提升企业合作积极性。最后,要建立校企人才共享制度。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支持学校的育人教育工作,指导学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工作,对学生实践实习活动进行指导。另外,学校也需要向企业提供实习人才,促进企业实现利润,学校还需要能够选派优秀教师指导企业发展工作。

(三)增加校企双方的深度交流

校企只有进行深度的交流沟通,才能增加彼此的信任和了解,才能在合作育人工作中达成共识,提升育人的效果。校企合作,双方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校企双方要能组建交流沟通部门,专门负责校企合作工作。定期,校企之间要对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比如,对旅游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进行分析,对旅游人才培养规划进行设置,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确定等。校企双方定期沟通交流,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达成共识,以实现深度的合作。

(四)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旅游管理课程体系

第3篇: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摘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出的学生能否适应社会人才需求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酒店管理人才需求状况和要求,提出关于酒店管理方向课程体系构建的建议。

关键词 :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1、调查情况及分析

1.1 调查情况

适用人才的培养以及教育与社会的无缝对接,需要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为了更好地培养业界所需的人才,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旅游管理教研室于2014年12月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调查,在问卷网上共收回79份答卷。受访对象的工作单位来自酒店业、旅行社业(包括在线旅游运营商)、旅游业其他部门(旅游局、会展业、现代休闲业等)、其他等,比例分别是65.82%、25.32%、2.53%、6.33%。

1.2 数据分析

1) 本专业人才所需的能力、知识和素养的调查通过深入企业调查,发现旅游企业对员工的实务操作技能、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学习能力、基于口头与书面的沟通技巧要求较高。旅游企业认为学生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类别依次是现代服务创新类、旅游市场营销类、旅游产品开发类、节事活动策划类。对旅游专业人才素养要求为:团队协作>抗压性>吃苦耐劳精神>职业道德。具体情况如图1、图2、图3显示。

2) 本专业主要实践环节的调查

旅游企业十分认可毕业实习、行业技能实训、生产/见习实习、案例分析这几种实践方式在提升实践应用能力方面的作用,并倾向于建立毕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兼职机会、建立技能实训基地、高管进课堂给学生授课等方面的校企合作。具体情况如图4显示。

2、酒店管理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要求2.1 能力要求

酒店认为员工最应该有的能力是:应变能力,组织协调沟通能力,自我完善能力,客房、餐饮、前厅对客服务能力。

2.2 知识要求

酒店认为员工最应该有的知识是:酒店英语,会计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服务理论知识,礼仪知识,菜肴、酒水知识,酒店营销知识,酒店管理知识。

2.3 素养要求

酒店对员工素质的要求是:(1)思想素质,主要是: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精神,具有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工作责任心和工作态度,特别是职业忠诚度。(2)基础文化素质,包括文、史、地、政策法规等。(3)身体、心理素质,一般来说,酒店行业的工作劳动强度大,时间长,既要求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较强健的体魄,能适应紧张高强度的工作;并且要求从业人员有一定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应变、应急技巧。(4)交际礼仪素质,酒店行业综合性、开放性强,是一个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的行业,行业的特点要求从业人员有良好的礼仪素质。(5)职业素质,包括职业意识,职业习惯,职业技能,职业理论。

3、酒店管理方向课程体系的构建

3.1 明确培养目标

现今酒店需要的人才不只是熟练的一线服务人员,而是熟悉酒店业的发展政策与前沿动态,掌握其各个部门的运营知识和业务技能,具备战略规划、组织管理和市场营销的能力。以及拥有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创新与创业意识、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基于口头与书面的沟通技巧等关键能力;具有较强的主动学习、独立工作和综合分析能力,能适应酒店行业发展和工作环境变化所提出的新要求;具备在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环境工作的语言知识、沟通技能和基本素质的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

因此酒店管理方向应培养能在国际高星级酒店和连锁品牌从事酒店产品开发与项目策划、酒店市场调研与营销、酒店企业经营与管理、服务管理等实务性、管理性工作,具有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良好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3.2 构建课程体系

酒店的部门主要包括前厅客房、餐饮休闲、营销公关、人事文秘四个方面,因此,酒店管理方向人才培养要从酒店的四类部门出发,重点培养学生各部门实务工作、经营理念和管理技能。具体见表1。

结合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查结果、酒店管理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要求以及酒店各部门的工作要求,参考厦门艾美酒店、厦门喜来登酒店、厦门威斯汀酒店、厦门日航酒店等5星级酒店的岗位设置,确定酒店管理方向课程组包括基础知识、服务能力、管理能力三大类,如表2所示。

参考文献

[1] 周义龙.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187-189.

[2] 饶雪梅.高职两年制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05):29-30.

[3] 郑红梅,谢玉婧.创新型酒店管理人才培养问题与破解[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05):35.

[4] 段金梅.珠三角地区酒店人才需求现状与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9(09):140.

[5] 朱云洁.中、澳高等院校旅游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比较[J].酒店管理研究,2014(07):140.

[6] 郭心毅,陈萍,刘乔乔.借鉴英国经验的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04):6.

[7] 李力,沈雅雯.我国旅游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解析[J].旅游论坛, 2011(1):123-124.

第4篇: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高尔夫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5?0059?03

随着高尔夫运动在中国的迅速发展,高尔夫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本科层次的高级管理人才的短缺日益显现出来,高质量专业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我国高尔夫运动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天津商业大学密切追踪市场需求,在充分调研和吸取已有高校相关专业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依托商科大学学科优势,于2009年在国家级特色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下开设“高尔夫经营管理方向”,面向行业设置专业,根据行业发展要求来构建知识体系,对接业界对高尔夫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以职业经理人为培养目标,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培养适销对路人才,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

1.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办学趋同现象比较普遍。一是办学定位趋同;二是学科和专业设置趋同;三是人才培养目标、模式趋同[1]。目标大多定位在培养知识型“人才”,过于重视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培养,追求理论的完整,专业知识的传授成为大学最主要的职责,与其相对应的实践环节基本上从课程中剥离出来,设置实验课程、课程实验,但相应的实践环节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却缺少探索性,而校内的实践条件有限,缺乏过程制,缺少具体有效的实施方案,教师也大多是从高校毕业的研究生或博士生,教学过程中往往也是只注重理论的教学研究,没有把案例和实践教学结合到理论课的传授中[2],技能培养少,学生的实习实践只能流于形式。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出现错位,造成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有明显的差距,虽然各用人单位对人才都有大量的需求,但是高校提供的毕业生在整体上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造成的结果:一方面是人才的虚假过剩,就业不充分;另一方面是企业真正所需人才一人难求。这使我们看到了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人才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我们必须从用人单位的需要、发展及责任来审视当前的大学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相应的对策。

2. 改革人才培养思路、理念与模式,适应社会人才需求

在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当今大学生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新的就业形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呢?注重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天津商业大学突破传统办学理念,根据行业发展的要求构建知识体系,强调行业适应性和其特有的个性,在培养学生完整理论知识体系的同时,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适应社会人才需求。一方面在理论上明晰教学目标与职业能力培养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架、确立实践特色鲜明的教育教学体系,以“人人成才”的人才观为指导,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层面探索并建立将行业发展需求、教学内容、学

生日常管理与职业能力培养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强化实践环节,强调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通过真题实训,在实践中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制订并实施解决问题方案,进而验正理论并使其升华,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在旅游管理专业(高尔夫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上作了一些探索与实践,从理论知识和素质的完善到实践能力的强化,达到专业培养目标与行业发展需求、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要求零距离,实现教学和实践活动的密切结合,形成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校企合作共育理论应用型人才

1. 吸收业界高管参与制定培养方案,准确把握市场需求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以行业需求为本位,重视知识的复合性、现时性和应用性,以知识应用、解决问题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培养的是理论应用型人才[3]。为保证专业办学目标的实现,吸收业界高管参与专业培养方案论证会,从业界对高尔夫管理人才的需要出发,研讨高尔夫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可行方案,构建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提高素质为主线,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人才培养和业界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高尔夫经营管理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具有明显的行业指向性。高尔夫行业要求本专业培养具有行业业务操作能力、行业所需知识及能力结构和较高职业素养的应用型、复合型的国际化管理人才。因此,实践性、实用性、专业性是本专业生存的基础。作为本科层次应用人才培养,考虑企业对管理人才要求的特殊性,在旅游管理的背景下,强调厚基础、强能力、广适性的素质教育,加强高尔夫经营管理与整个旅游服务业管理教学的共性设计,使其能够适应不同层面对管理人才的需求特征,具有不同程度的特色适应性。

2. 利用商学优势,制定三个层面的教学计划

在夯实商学素养类课程的基础上,打牢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强化高尔夫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在前两年的课程体系中,注重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法律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商务管理基本原理,把握行业普遍规律。在后两年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在加强旅游业、酒店业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同时,聚焦高尔夫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瞄准高尔夫企业管理特点与发展趋势设计专业教学内容,注重学生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设计仿真实验和真题课程设计,达到实训、实习、实践相互衔接,四年不断线;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利用客座教授优势,大量开设专业前沿问题讲座,其内容是球会管理上的现实问题和解决方法,达到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需求零距离。这样,在旅游管理的背景下,既强化高尔夫经营管理专业的学习,又体现旅游服务业管理教学的共性设计,使本专业学生能够适应高尔夫业、旅游业和接待业三个不同层面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具有不同程度的特色适应性,以满足业界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及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制定四年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规划,并贯穿学生四年学习的始终。在学生四年的学习中,融入职业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通过课堂内外、校内校外的训练和各种活动的参与和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达到职业素质培养的目标。

3. 加强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互动,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以高尔夫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通过课堂内外、校内外的实训、实践和各种活动的参与以及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达到职业素质培养的目标。将仿真实验、真题课程设计纳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从理论学习到实际操作的转化。教学实践是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对高尔夫练习场进行仿真运作,学生在运作中扮演相关的不同角色,对高尔夫练习场的实际运作有更为直接的认识和深刻的体验,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直接感受业界的经验和最新运作模式,检验所制定的战略和策略的实际应用效果,达到专业培养目标与行业发展需求、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的密切结合。

三、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1. 组建“双师资”教学团队,形成“双课堂”教学模式

组建学科门类齐全、高素质、双背景、精干的专业师资队伍,承担专业课程及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专业师资队伍中有旅游管理、市场营销、酒店管理、高尔夫球会管理、草坪管理、高尔夫技术训练等专业人才,涉及高尔夫产业所有相关方向。

聘请业界高管为客座教授。客座教授作为教学团队成员,参加相关的教研和教学活动,承担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开设专业系列讲座,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实践。理论教学以学校师资为主,行业专家参与;实践教学以企业师资讲授案例为主,学校教师助课。客座教授利用球会管理中的实际案例进行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从高尔夫最新发展概况、高尔夫球场建造过程介绍、高尔夫球场工程及材料清单的制作到球场经营管理的共同点、形成球场经营管理差异的主要因素、差异化经营管理原则、差异化应对措施等方面让学生了解最新的信息,为同学们解读球会管理上的具体问题与解决方案。基本达到专业培养目标与行业发展需求、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要求零距离,达到教学、实践活动密切结合,形成学校与业界无缝连接。

“双师资”教学团队,形成了教学上优势互补,客座教授的案例教学,使学生们直接感受到的是业界的经验和最新的运作模式,增强了授课内容的现实性和鲜活性,弥补了学校教师实践知识的不足。

“双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第一课堂在校内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之以实践(验)课程,由专业教师开设;第二课堂以在企业实践为主,从球场实际出发,由专人指导学生100%参与教学实践。在专业实习过程中,球场为实习学生配备以客座教授为主要指导教师的导师组,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践。

2. 构建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行业的需求是高尔夫教育发展的动力,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真正走出象牙塔,与企业建立起紧密的关系,实现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学界与业界的互动。通过加强与高尔夫球场的紧密联系,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开辟学生新的求知渠道,为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动手能力的高尔夫管理人才奠定基础。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负责为企业培养及储备人才,推荐品学兼优的学生到合作企业参加实习、工作,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合作企业作为学校人才培训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训练场地、指导学生训练和提供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机会并配备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对学生实习期间的具体表现做出考核评价。按照学校要求,实习学生必须到球会所有岗位进行轮岗,将已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工作岗位上进一步消化和深化。实习球会成立以客座教授为主要指导教师的导师组,会同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践,最大限度地提高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达到专业培养目标与行业发展需求、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要求零距离。

企业作为合作伙伴,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企业奖(助)学金,为学生完成真题课程设计提供经费。天津市高协下属各大球场提供学生专业实习、实训、实践教学基地;同时,为学生提供企业奖(助)学金,为学生完成真题课程设计(举办赛事)提供经费。这些举措不仅拓展和丰富了学校的办学条件,而且使学生真切体验了高尔夫运动的实际运行状况,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进一步回报社会和企业的内在动力。

3. 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鼓励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依据教学安排,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学生以班为单位建立组委会,毕业前策划并组织一场赛事。学生们按照赛事程序,制定赛事方案,联系赛事赞助,组织赛事宣传,提供赛事服务,组织完成比赛。学生们分工合作,在赛事组织过程中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对高尔夫赛事的实际运作有了更为直接的认识和深刻的体验,培养了团队意识,提升了职业素质及能力。该项由学生自己策划并组织的赛事,作为学生真题课程设计,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

组织参加志愿者服务,强化职业能力。为提高学生们的职业能力和素养,组织他们以志愿者身份参加赛事服务(VOLVO中国公开赛、全国高尔夫球会总经理联谊会),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所选择的专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和责任感并理性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

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拓宽应用人才培养渠道。利用教学实践基地,指导学生开展“SRT”项目,通过对高尔夫练习场的营销战略与策略进行研究与制定,消化和进一步深化所学理论知识,并将所制定的战略和策略在实践基地进行实践。实现“学”和“用”的有机结合。

学生通过自己组织赛事和参加志愿者服务,拓宽知识领域,领悟“做事”的规则、方式和方法,培养了团队精神,锻炼了职业能力,提高了职业素质。“天商杯·校友省亲高尔夫邀请赛”目前已成功举办叁次,广受业界好评和校友们的称赞,该项赛事已逐渐成为天津商业大学校友与社会各界人士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高尔夫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经过四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校内培养与社会实践有效衔接的育人特色,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为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 韦巧燕.办学特色:地方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6):60-62.

第5篇: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目前国家旅游局已经明确了将在2020年实现由亚洲旅游大国转变为世界旅游强国的这一宏伟目标,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院校的推动与支持,因而这就需要旅游院校大力改革,推陈出新,以培养出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

人才。

基于此,本文以湖南省高职院校为例,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师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实证进一步研究高职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而提出了创新优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政策建议。

一、湖南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

通过对湖南省五所高职旅游院校调研,客观而全面的探讨了湖南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一)校企合作不深入

针对顶岗实习学生和已毕业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关于“你在就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回答,“所学知识与实际差距太大”成为学生就业的最大困扰,占76.6%,68%的学生认为“缺乏工作经验”,这说明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的需求存在差异,主要原因是校企合作不深入、工学结合不彻底,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轨。

(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在调查问卷中,关于人才培养目标特色的评价,67%的教师和51%的学生认为人才培养目标不鲜明,表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未体现高职教育特色,没有形成院校自身的特色。

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开方性、服务性的特点,这决定了旅游工作人员自身的人文修养、职业道德、心理素质是影响着旅游产品的质量,旅游员工成为旅游服务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

因素。

通过对实习学生“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培养满意度的调查,学生对心理素质培养满意度仅有21%,对人文素质培养满意度才达16%,对职业道德培养满意度仅为8%。由此易知,师生对素养培养的满意度非常低,这表明湖南省高职旅游教育更多的注重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旅游职业道德、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通过上述调查和笔者访谈结果分析来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以下问题:①未体现职业教育特色,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操。②未形成院校自身的特色。③忽视对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重道德知识传授、轻道德情感培养和行为训练。

(三)师资结构不合理

笔者对湖南省五所高职院校的师资年龄、学历、职称、兼职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情况展开调查,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能更好的证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师资结构的不合理。

1.年龄结构不合理。30周岁以下教师占36.9%,50周岁以上教师占33.1%。呈“两头大,中间小”现象,即老年教师和青年教师居多,中年教师偏少。年老教师虽经验丰富,但是知识结构陈旧,且不与时俱进。青年教师,刚刚从学校毕业,教学经验欠缺。

2.教师学历较高,实践经验较少。研究生学历的教师高达76.44%,已经成为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0.56%,具有旅游行业连续工作经验的仅有26.8%,由此可知我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师资普遍学历较高,实际工作经验较少,师资结构不容乐观。

3.职称结构不合理。从调查可知,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的比例分别为1:11.3:28.5:31.7。高级职称比例明显不能达到国家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合格标准要求(合格标准为高级职称比例达到20%);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比例偏高达到83.02%,这说明了教师职称结构严重的不合理。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原来的中专升格而来,在短时间内很容易出现教师学历高、职称评定达不到相应等级等情况。

4.兼职教师比例偏低。在聘请的兼职教师中,40%来源于在读研究生,从企业聘请的教师仅占6%,远未达到教育部在评估中20%~25%的要求。

5.教师培训体系不够健全。调查院校中,已有86%实施教师岗前培训和教育培训,但尚未形成系统的教师培训项目。主要由于部分领导对师资培训的力度重视不够,过于偏重学院的形象工程建设,从而导致对师资培训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致使教师的教育培训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当前旅游高职教育的发展

需要。

(四)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要突出职业定向性,以职业岗位能力作为设置课程的基础,注重理论和实践技能的结合,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

通过对湖南省五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师生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教师对课程体系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学生,多数学生认为课程内容枯燥、滞后、忽视综合素质培养、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尤其是实操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仅10%。可见,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有待进一步优化。

(五)教学方法单一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理论联系实际是旅游教育的基本理念,应用性实践性是旅游学科的基本特点,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来说,这些特点更为突出。

从调查统计结果来看,75%的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法,说明高职旅游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对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使用已经达成共识,59%的教师使用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在课堂中运用较少,仅有35.8%、29%;“满堂灌”教学法的普及率是启发式教学的2.6倍,表明传统的教师讲授法仍主宰着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只能学习一些抽象的、空泛的理论,根本无法感知旅游企业的运作和管理,使教学严重脱离了实际。

二、创新与优化湖南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基于以上调查与实证分析,我们易得知当前湖南省高职旅游人才培养存在校企合作不深入、人才培养目标模糊、教师结构单一、课程设置滞后、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笔者从对接产业需求的角度,提出了创新与优化湖南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一)“淡进旺出、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行业对人才需求的时段性,结合湖南特有的旅游地域性、季节性特点,实行“淡进旺出、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旅游淡季时,安排学生在校学习,考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旅游旺季时安排学生走出校园进入企业,参与经营管理服务实战过程,将课堂教学融入到企业经营过程,进行现场教学,努力探索并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与实践、理论学习与就业平稳过渡的一种培养方式,它以“厚基础、强技能”的特色,解决教学中实践环节学时安排偏低、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增强实践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型旅游管理人才,形成了复合型旅游管理的专业特色。

(二)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关系

以企业为主体嵌入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编写校本教材、共同设置实训项目、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共同评价订单学生”,构建“七共”特色的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关系,强化了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

作用。

成立旅游行业专门指导委员会,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由行业政府部门、旅游行业、旅游企业及相关旅游院校为旅游行业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单位。通过实地调研、企业专家论证、毕业生就业反馈等手段,掌握行业的要求和企业的需求,及时修订和调整专业培养方案。

(三)对接产业需求,确立满足个人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首先,要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市场需求导向性、能力培养为中心、强调综合素质的基本特征。因此,人才培养目标要遵循“校园人―准职业人―职业人”三阶段的渐进式职业人才培养规律,既要重视应用理论、专业理论以及操作技能,也不可忽视拓宽和增强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其次,要形成院校自身的培养特色,如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结合交通行业发展,培养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一线管理人员。同时,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的培养及自我更新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的个人可持续发展,能够适应未来旅游业发展的需求。

(四)优化“四模块”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教学内容要突出实际性、实用性和实践性,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课程体系设计遵循“校园人――准职业人――职业人”三阶段渐进式职业人才成长规律,每个阶段均进行“理论教学+虚拟实训―仿真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生产性实训”安排,将整个教学过程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课程模块。

(五)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高职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更强的实际操作及动手能力,必须强调实践和创新在教与学中的地位。同时,注意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鼓励学生课后就自己关心的旅游问题与教师共同探讨,增强课余互动。

在教学方法上,除常用的讲解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外,还可以运用体验式、案例分析、角色模拟等方法进行教学。着重启发和挖掘学生面对问题和危机的独立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的生动性、直观性,增强教学效果的特点。如景区规划、生态旅游项目设计等。既可以使教学内容生动直观的展现出来,也可以增大课堂的教学信息量,使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六)精心打造师资队伍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引进、培养、考核等环节力求兼顾“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素质标准,引进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同时可以采取师徒制,以老带新的方式,鼓励教师向“双师型”教师的目标迈进。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下列途径引入兼职教师:①聘请旅游企业的知名人士为客座教授,与旅游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②从旅行社、旅游饭店等管理服务第一线引进既有经验,又有高等教育任职能力的人员充实旅游院校的师资队伍;③请兄弟院校选派旅游技术骨干作为专业课或实践课教师来校任教。通过以上途径,力求建立一种校内与校外、长期与短期、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旅游教师队伍。

第6篇: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7009401

作为朝阳产业的中国旅游业,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战略型支柱产业。中国所有的旅游院校每年培养的旅游专业毕业生大约10万人,远远不能满足当前行业发展的需要,旅游专业人才紧缺的问题非常明显。旅游行业的迅速发展和就业市场的人才空缺使得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有着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山东服装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经过11年的专业建设,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在形成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不断进行改革创新,育人质量整体有了大的提升,在2011年被评为“山东省级特色专业”,并被列为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本文以山东服装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背景,针对目前中国旅游市场人才需求的现实,提出了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1中国旅游市场人才需求现状

(1)流失率过高。

旅游职业是一个“看起来很好,干起来很苦;听起来很大,走进去很小”的就业领域。旅游人员尤其是导游岗位和酒店服务岗位,流失严重成为全国旅游企业头痛的问题。

(2)整体素质不高。

现有旅游从业队伍中不少是近年从中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及社会无学历人员,整个旅游从业人员实践经验不足、素质不高等问题突出,同时高素质的中高层管理人才严重匮乏。

(3)专业结构不理想。

多数从业人员非旅游科班出身,而是半路出家,没有受到系统规范的专业教育或培训。笔者对山东省泰安市旅游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的专业进行了调查显示,该市三星级以上的酒店总经理及旅行社的总经理分别仅有20%的人所学专业为旅游类专业。

2高职院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特色,专业同质。

旅游的朝阳性使得各大高职院校先后开设旅游管理等相关专业,尽管规模一直在增长,但办学特色、办学方向、办学理念方面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例如,在人才培养方面定位不够准确;高职实践课程不重视或开设力度不够;对旅游创业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办学缺乏特色,不能很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教学跟实际结合的内容则少,且与社会需求脱节等等问题的存在,使得高职院校难以完成培养高端技能型旅游应用型人才的任务。

(2)不能学以致用。

重理论轻实践一直是困扰我国教育的一大难题,高职教育并未能轻易摆脱这些问题。旅游产业是一种外向型经济形态,对从业人员的实践能力更加注重,而当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实直接增加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难度。

(3)课程体系不合理。

旅游管理是综合性边缘社会科学,专业历史不长,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涵盖了民俗学、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心理学、美学等众多的门类,同时又与旅游实践联系紧密。这些专业特点决定了其课程体系设置在紧密联系实践的同时还要涉及诸多门类,就呈现出“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导致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出现重复,学生和教师无所适从。另外,在专业课内部,由于分化出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餐饮管理等若干专业方向,其专业方向之间的课程设置呈现出“小而全“的特点,即都会包含市场营销、经营管理、人事管理等类似课程,专业分方向但缺乏课程资源整合,导致课程内容的重复。

专业基础课方面,比如旅游学概论、旅游心理学等课程,由于课程建设时间较短,其性质属于旅游学与相关学科交叉而形成的应用性边缘学科,给学生的感觉是“什么都学,什么又都没学透,杂而乱”的感觉,理论性过强,实践较弱。

职业能力课的实践课程流于形式,日常授课的认知实习及技能训练无法达到培养技能的目的,而在毕业顶岗实习中,尽管很多院校实行了“校企合作”,但旅游企业为了降低经营成本,所提供的实习岗位基本上都是一线服务岗位,而且为了节约培训时间,规定在实习期间不能进行岗位调换或者轮岗,学生的管理技能无从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高,使校企合作无法深入开展。

(4)师资力量不足。

旅游专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专业,其专业师资力量非常薄弱,大多高职的旅游专业教师是从地理、管理、历史等其他专业转行而来的,知识结构、专业系统性差。另外,更多的高职旅游教师缺乏行业实践,“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尚未形成,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5)教材建设落后。

很多旅游专业教师为了评职称热衷于编写教材,但大多质量不高,经典教材很少。体现在:理论内容多、操作性内容少;剪辑性成果多、研究性成果少;传统内容继承的多,创新内容少。且多停留在“纸上谈兵”,与旅游行业需求相隔甚远。教材之间缺乏合理的设计与安排,理论性强,知识重复。

(6)教学方法创新不足。

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实践技能要求高的专业,很多高职院校虽然也强调高职特色,但大多数专业高职院校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惯常形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技能得不到锻炼,对专业的兴趣也越来越缺乏。

3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

(1)专业建设强调特色,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首先,专业建设一定要出特色。通过各地的名校工程、特色专业创

建、技能大赛等形式在人才培养方面培育特色。高职院校只有形成区别于其他院校的专业特色,才能培育社会喜欢的旅游专业人才。

其次,要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不同办学背景的院校在人才的培养上侧重点不同。例如山东服装职业学院服装大背景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服饰博物馆、“华裳天下”服饰表演等校园景区进行实践技能锻炼,也可在素质拓展课程中增加服装概论,突出其服装大背景。同时该院的旅游管理专业隶属于国际贸易系,所以在人才培养时还特别侧重于学生外语能力及经济意识的培养。

(2)专业设置定位。

高职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定位广泛,大同小异,通常表述为:本专业主要培养在旅游服务行业从事旅游接待、导游、计调、酒店服务管理、景区讲解等工作的,具有良好旅游职业道德、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掌握现代旅游管理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旅游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应用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几乎是“万金油”般的旅游通才。但是这种人才定位在旅游企业中往往不受欢迎:做一线服务员,他们不甘心,认为大材小用;做管理人员,他们又难以胜任;谈理论,似懂非懂;谈专业操作技能,一知半解。这也是造成旅游行业服务人员流动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伴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行业内部专业划分更加精细,“大而全”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批量生产的所谓旅游管理的“通才”,往往并不能真正适应和满足社会实际需要。为此须按不同专业方向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和开发,是培养出的人才确实能够为社会所需。

(3)优化课程体系。

以行业标准、旅游企业工作、流程和标准、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为基础,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直接指导下,成立由学校、行业、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共同组成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进行课程体系开发与建设,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4)完善与行业标准接轨的课程标准。

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课程,课程标准是保证课程实施的前提,课程标准是对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学时分配等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做出完备安排的纲领性文件。要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标准的制定一定要科学,执行一定要严格。

(5)强化师资团队建设。

师资的匮乏是目前困扰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专兼结合、提高教学团队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第一,走出去。青年教师到旅行社或高星级酒店顶岗锻炼,在积累实践工作经验的同时服务社会;选派骨干教师及专业带头人参加国内外培训学习,提升专业教师在专业建设、行业影响力等方面的品味。

第二,请进来。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引进一批旅游行业能手,使实践教学有所保证。

(6)注重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首先,校内旅游实训基地是指按照课程的实践要求在校内开设的各种实训室,包括模拟导游实训室、模拟客房、模拟总台、模拟餐厅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最能体现高职特色的实训基地,如学校自办的旅行社、酒店、酒店管理公司等,在满足自身学生实习、顶岗的同时,提升学院综合办学实力。

其次,校外实习基地是指旅游院校通过与旅游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校企合作,由旅游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满足学生顶岗实训需要的同时还要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开发、教师顶岗锻炼等多方面合作的校外教学实训基地。

第7篇: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酒店管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酒店行业所需的管理工作人员,不仅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由于酒店行业的特殊性也要实操能力强。但实际上,对于本科酒店专业的学生来说,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有限,实操能力是他们的短板,与酒店的实际需求有一定差距,因而在就业过程中容易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导致毕业就意味着转行的尴尬。所以想要培养学生成为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又锻炼出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的酒店管理人才,必须在高校培养学生时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起来,建立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从而培养实操能力强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校企合作指的就是将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模式,资源融合,学校按照企业性质的特点与需求,注重学生培养质量,为企业提供人才。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课程知识的过程中,也会安排时间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校企合作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校与企业的有效联系与沟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让学生在学习与工作中实现相互渗透,有效结合,培养成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2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2.1培养与酒店人才需求相符合的高校人才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家教育部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制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要求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加强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勇于创新。酒店管理专业属于旅游管理大类,其培养目标方向一致,要为酒店行业培养高素质、实操能力强并有创新精神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而这一目标学生仅靠高校老师在课堂的理论知识讲授以及简单的实训课程训练是无法达到的。要把学生带到酒店进行实践学习,真实的面对客人,了解市场需求,体会行业竞争压力,让学生把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所以要加强校企合作关系,从而培养出与行业需求相符合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2.2促进高校教师与酒店管理人员教学相长

酒店行业具有让客人体验超前享受的特性,发展日新月异,紧跟时代潮流,设施设备科技含量高,技术发展迅速,服务理念也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改进与完善,而酒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更高,不仅需要掌握高水平的服务技能,培养良好的服务意识,还要能够具备超前的管理经营理念,紧跟时代的发展。通过校企合作,高校教师可以及时掌握最新酒店市场行情、了事行业最新动态等,从而在学校授课环节中适时调整课程大纲与内容,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而酒店管理人员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工作管理水平、综合素质能力等,不断提升自己,更好地做好酒店管理工作。

2.3缩短毕业生在酒店转正所需时间

不管学历的高低,酒店新招员工都需要在基层做起,有6~12个月的见习期,了解工作岗位内容,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而高校如果和酒店建立校企合作,学生在实习期间就可以在酒店不同部门轮岗工作,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在就业过程中有针对性的选择岗位,缩短酒店见习时间,提前转为正式员工。另外,对于酒店来说,通过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表现,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从中选择适合工作需求的毕业生,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酒店工作,无需见习就可以自动转成酒店正式员工,并分配到适合的工作岗位,为学生今后晋职之路减少时间成本。

3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人才培养定位有待明确

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设计里,在学实习实践环节过程中,一般都是安排学生到酒店的前厅、餐饮和客房实习,从一线基层服务人员做起,这种实习方式,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工作内容没有本质区别。所以在人才培养定位时,除了基础酒店技能学习,还要强调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在酒店实习工作中,完成一线工作之后,可以申请领班岗位实习,或者转向二线管理部门,例如人事部、文秘等岗位进行实习。而学生实习结束返校后,要根据实习工作总结经验,加强继续再教育研究性学习,既注重基础应用性学习,又要提高研究学习的培养。

3.2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三段式”课程模式,也就是“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模式,然后针对酒店管理专业特点,还加入学生实习环节,实习时间为6个月。这种实习,目的性较强,学生为获得实习学分顺利毕业,学校为完成职责工作,与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教学仍有一定差距。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变,由过去的“精英教育”逐渐转型为“大众教育”,没有将应用型教学理念融入进去,导致课程的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实践课程学时所占比重远小于理论课程学时,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行业的真正需要。

3.3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招聘时注重学历学位的要求,大部分的专业都已经开始招聘取得博士学位的老师,对于教师的其他职业技能并没有特殊要求,没有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酒店管理专业由于其特性,实践性很强,需要教师较高的职业技能要求。而从国内酒店管理专业师资来看,有些是从旅游管理专业分出来或者半路从其他专业转向酒店管理研究,整体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教师从学校毕业之后直接应聘到高校担任教师岗位,缺少工作经验,对行业实际发展不能紧密了解,实际操作能力较弱,讲授课程时容易照本宣科,无法将实践有效融入到课程之中,不能培养紧贴行业需求的学生。

3.4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酒店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强,实践性要求很高,而学生实训课程主要是在实习实训基地学习。现阶段,应用型酒店管理本科学校大都建有校内实训基地,但是与高职高专旅游院校相比,实训场地不大,而且很少有校外实训基地。本科院校对于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比较薄弱,主要是因为高校领导对专业不够重视以及经费投入有限,建设的实训基地较为简单,实训设施设备简陋,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只能进行基础的实操技能训练,而且校内实训基地一般都不对外开放,学生练习时没有客人一起进行情景演练,实操学习有限。此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有些学校都没有与酒店签订,而即使有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大部分高校也没有和高星级高水平的酒店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没有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的效果比较差。

4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改进措施

4.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既有扎实理论知识,又有精湛实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继续往“理论知识学习+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增加实习实训学习时间,学制上仍然采用四年制,但实习实训时间由目前大部分高校设置的6个月延长为12个月,学期分配采用“3+1”的培养模式。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要突出校企合作产生的积极作用,并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组织结构,可以设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其成员主要是由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二级院系领导、酒店合作代表以及行业专家等组成,定期召开会议,为专业提供最新的行业信息、市场需求变化等,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指导委员会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也可以提出指导意见,促进校企合作的进展。

4.2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要构建完整知识结构,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结合,而对于专业特性,要以“能力”为核心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强调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等,并采取多方式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在课堂学习中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实践教学环节要重新设计,将基础课程实训、专向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以及顶岗实习四个方面结合起来建立实践教学过程,在校内实训课程中重点在于“练”,熟能生巧,而在校外实习实训过程中则侧重于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而在课程设置也上要注重校企合作,联合知名酒店企业以及高校专业学科带头人共同研讨制定专业课程,注重学生管理知识上的学习,包括英语表达、人际沟通、数据分析研究等能力的培养,形成符合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的课题体系。

4.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来说,在招聘教师时除了考虑老师学历外还应该考虑其实践工作经验,曾在酒店有过工作经历的人员应该优先录取,要注重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专业教师大多属于教学型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实践能力较弱。可以通过教师去酒店挂职锻炼,或者由酒店管理人员组织培训来加强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再由教师在授课环节中将实践知识以及相关信息传达给学生,从而完成酒店行业和学校知识的有效共享。而“双师型”队伍建设除了对现有教师进行培养外,还可以聘请酒店管理人员以及经验丰富的酒店从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将其在实践工作的经验与体验加入到学生实践学习中,进而帮助解决专业教师队伍实践能力弱的不足。

4.4完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包括校内实训场所建设,还包含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操作技能、提高素质基础以及能力创新的主要场所。高校应重视专业发展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与建设校内实训基地。除此以外,也可以引入校外企业来进行投资项目,聘请专业教师与学生来共同管理经营,通过实际工作让学生对客服务,获得更多实践工作经验,对知识的运用与理解有更好的效果。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上,与知名酒店品牌联系合作,以培养管理人才为诉求,建立长期稳定发展的合作关系,共同商讨设计学生实训方案,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申思.“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可行性探索——以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旅游论坛,2011(6).

[2]吴军卫.中外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9).

[3]陈蜀花.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探讨[J].广西教育,2017(15).

[4]苏洁.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以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3).

[5]皮平凡.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探索[J].价值工程,2013(8).

第8篇: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一、概念的界定

产学研融合培养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理论与实践研究,其中产学研融合是指旅游产业、旅游高等院校教学、旅游科研机构等相互配合,达到融合。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是能把旅游管理成熟的技术与理论应用到实际旅游产业各环节复合型技能人才;理论与实践研究是综合探索旅游管理方向教育教学理论并付诸于旅游管理教育教学活动中开拓性创造新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模式的系统研究方法。

二、国内外旅游教育研究与发展概述

(一)国外旅游教育借鉴

国外旅游教育最大亮点是重视应用型,强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相融合,积极发展短期性、应用型、技能型的旅游高等教育,为快速扩展、升级的旅游市场提供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促进工业化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美国旅游院校普遍建立以院校、企业、科研单位三方合作的教学体系,这种教学体系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运转灵活、优势互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建立和健全了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政策法规,形成了鼓励各方联合,规范各方面行为的政策体系,保障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施。

国外人才培养模式与产学研教学体系的构建理论不符合中国国情、政情与学情,与中国旅游经济发展趋势存在迥然差异,我们只能探索适合中国旅游经济发展规律,适应中国旅游市场经济发展实情,适合中国学生身理和心理发展特征的旅游教育模式。

(二)国内旅游教育发展探索

国内学者对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1]的旅游创新人才(林刚,1998);应当创新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王寿鹏、高天好,2007),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融为一体(于洪雁、徐淑梅等,2008);构建复合型旅游人才培养体系(张培茵、渠向国等,2008);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王香茜,2008);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完善教学计划,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李忠学,2008)。针对地方院校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原则提出“最大限度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社会评价作为人才质量的优劣和办学水平高低标准,突出地方性、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合作办学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2]。

在产学研融合培育人才平台搭建研究上,冯冬明认为“旅游高等院校应该根据旅游业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要培养适应企业需求,有责任意识、有服务意识、有创新意识、有团队精神的学生;通过校企结合强化教师队伍建设”[3]。王?,周江林等主旨“大力推进服务旅游业的教学改革;强化旅游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旅游科研成果转化;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育”。学者们从产学研平台构建的机制、构建的模式、教育教学方式改革、人才适应性、人才创新型、应用型与综合复合型培养目标等维度提出了各自鲜明立论。

国内通过产学研结合实现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论述,大都停留在宏观理论阐述,产学研如何结合、融合途径、融合体制、融合平台搭建、实践性操作细则、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及师资人才队伍建设配套均未从微观层面进行条分缕析的剖析与梳理。旅游教育学发展步履艰难。

三、目前地方高校旅游教育存在的障碍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偏离了我国旅游业发展实际需求,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和我国旅游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教学手段滞后,专业核心课程群设置递进关系与逻辑性存在质疑,普遍重理论轻实践,所有一切矛盾地解决,需要重构以产学研为平台,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旅游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

例如铜仁学院旅游教育的发展是为了贵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需求,培养市场急需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黔东北偏远落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发展规划、旅游管理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人才目标方案要紧密契合本区旅游发展实际,围绕“开拓创新型、实践应用型、民族区域发展人才”指向,展开复合型人才培养途径。

四、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和实践价值

首先从宏观理论、微观操作层面上厘清实践型、创新型、应用型、地域型人才培养模式目标体系;其次再搭建产学研人才培养平台上,探索“教学带科研、科研促教学,产学联动、教学实践并重,以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来检验教学科研成果”[4]的三位一体的专业综合教革战略,为举步维艰旅游教育学发展提供学理与实践案例支撑。

铜仁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将紧密结合贵州旅游经济发展态势,面向黔东北及武陵山区旅游旅游发展实际所需市场,以整合盘活旅游资源为先导,以旅游产业规划发展为关键,以民族文化为核心,以跨区域旅游经济联动为契机,以产学研为平台,培养立体化、系统化、专业技能性全方位应用型人才,为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同时以产学研平台为基地,对外开拓地区旅游培训中心,带来实际经济收益。循环将收益投入高层次平台的搭建,以产反哺科研、教研,创造递进式模式。

五、铜仁学院具体操作策略

第9篇: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是整个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旅游教育要想培养充满激情的、熟悉行业业务的学生,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让学生从学习中体验旅游行业的魅力,储备未来为他人创造精彩体验所要的知识和技能。 旅游院校应该将社会作为大舞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剧场般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因此,建立比较完整、科学的酒店管理实验教学体系是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手段。 通过本文的抛砖引玉,希望能够激起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的共鸣,同时也为我校酒店管理实验教学的优化、提升提供对策和建议。

1酒店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1.1 开展专业认知与应用技术的实验教学。 专业认知与应用技术的实验教学是旅游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 专业认知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旅游企业基本工作项目、环境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基本的职业素养;应用技术实验教学是专业认知实验与相关理论教学课程进行内部纵向综合后, 进一步与实践相接轨的基础性实验教学。该实验教学可以训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基本的科学探究思维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加强学生对旅游企业所需基本操作技能的了解和掌握。 应用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有:中西餐宴席摆台及服务、酒吧服务与调酒、客房综合服务和模拟客房预定及结算系统实验等。 应用技术实验应该在重点、反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基本功的同时,尽可能多地将现代旅游企业中最新的服务模式和产品以实验的形式加以介绍。 实验的方法主要是演示、观察、验证。

1.2 加强探究型综合实验教学。 探究型综合实验教学是酒店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核心。 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旅游管理的基本原理和主要业务流程的基础上, 由教师提供一系列旅游企业运营中比较常见的实例,指导学生进行综合设计,并运用在专业认知实验和应用技术实验中所获得的经验和学识完成相关实验。 探究型综合实验教学应该较多的涉及行业特点,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向纵向综合发展,重点训练学生对解决具体实例的探究能力。 探究型综合实验教学主要内容有:旅游团队接待的综合服务、模拟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实验、中西餐宴席设计及制作、平衡膳食菜单设计及菜品制作、冷餐酒会组织与服务和酒吧主题活动策划与服务等。

1.3 拓展开放型实验教学。 开放型实验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最高级别。 传统的实验方法是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开放型实验教学则是具有验证、综合和研究三个特点。开放型实验教学不仅是实验室、时间、空间和仪器的开放更重要是实验项目的开放,其实验项目应该是教学计划以外的,由教师和学生精心设计的更具开拓性、创新性、应用性和研究性的项目。 在实验项目研究中学生可以观察某种现象或验证某种设想, 也可以能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设计并且实现具有一定科研开发价值的旅游项目。 教师由知识的传输者变为指导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旅游管理开放实验项目有: 餐厅布局与服务动线设计、鸡尾酒调制创新、客房清洁的动作研究与工作效率提高等。

2建立健全开放性的酒店管理实验教学模式

以实验室开放为契机引入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是“酒店管理”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 综合性和设计性应该是开放实验的主要特点。 开放“酒店管理”实验不仅仅是指实验室设备、场地和时间概念上的开放,更是指实验科目、实验项目和研究课题的开放,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宽松的实验和研究的优化环境,通过开放实验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自觉探索专业技能的积极性,为学生真正成为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打下基础。 为此,开放“酒店管理”实验应该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机制:

2.1 教师制定并提供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 专业课教师根据教学培养要求,将所讲授的专业课程中若干章节的内容进行归纳综合,提出一系列明显高于基础实验教学要求的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由学生自由选题,并独立设计实验直至独立操作完成。 这类实验课题一般应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重在与酒店经营管理活动紧密联系,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锻炼其实践动手能力。

2.2 教师团队把关学生自拟的设计性实验。 自拟实验课题的选题范围相对比较广泛,因此必须经有关课程所属教师团队审查认可后才能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活动,且每项设计课题要有明确的研究任务和起止时间,要分阶段提交设计报告、实验准备进度书和实验结果报告,有关课程所属教师团队和实验室要对实验活动进行考查和评定。 这类实验更多的是体现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3将酒店管理实验教学内容与在酒店企业实习进行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