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球变暖的危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球是个晶莹透明的球体,它是人类的母亲,我们生命的摇篮。它有着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绿绿的草地,奔腾的江河,叮咚的泉水,巍峨的群山……这无不展示着地球的纯与美。
自古以来,人类在它博大的胸怀中成长着,享受着地球慷慨提供的一切。可人们不但没有一句感谢的话,反而贪婪地索取,他们乱砍滥伐,捕杀国家保护动物,破坏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无休止的破坏使得地球母亲有些疲惫。
有了好的环境才可以让我们的子孙生活得更好。到目前为止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众多方面。
全球性的变暖使我们的生活的温度变高,环境越来越差。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更为惨烈的是工、农业的发展使的环境中产生大量有毒气体。有毒化学品污染市场上约有7~8万种化学品。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有危害的约有3。5万种。其中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的约500余种。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如今每年又有1000~2000种新的化学品投入市场。由于化学品的广泛使用,全球的大气、水体、土壤乃至生物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毒害,连南极的企鹅也未能幸免。自五十年代以来,涉及有毒有害化学品的污染事件日益增多,如果不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将对人类和动植物造成严重的危害。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关键词:气候变暖;绿色经济;绿色经济思维;生态主义;可持续发展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在其写的《寂静的春天》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个恐怖的幽灵正悄悄向我们袭来,而且这个想象中的悲剧极可能变成我们终将面对的严峻现实。”①这是作者在美国上世纪60年出的关于滥用化学制品对于环境的严重影响,这也是引申出我们今天的人类活动加剧的全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我们正在面临的极其严峻的生态危机。那么如何用绿色经济思维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是我们正在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用绿色经济思维去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将是未来的研究出路之一。
一、全球气候变暖的前因后果
在谈到气候变暖问题的原因之前,有必要了解什么是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大部分是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概念中已经谈到了其产生的一些原因,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和后果产生?
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研究结果证明,1750年人类社会工业化以来,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质,其综合效果导致全球气候系统变暖,20世纪中叶以来进一步加剧,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知道,气候变暖的产生不仅有其自然因素,更有其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有来自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地球轨道参数发生变化等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而引起气候变化异常。人为因素则来自人类通过对地球生物量、地面状况、大气成分所施加的影响造成的下垫面的变化等。②
自从有了气候变暖,它给我们人类社会带来的后果和产生的危害是有目共睹的。它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极地冰冻圈退缩、水循环紊乱(水资源短缺等)、极端事件频发、生物多样性受损、灾害加剧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如干旱、洪水、热带气旋(台风)等,显示了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在气候变化面前的脆弱性。
气候灾害可能加剧一些地区原有的冲突和压力,影响生计(特别是贫困人口),并使一些地区的暴力冲突加剧,从而进一步降低当地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适应能力。气候变暖也给许多病菌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病菌的繁殖率和传播速度将更大更快。气候变暖还会使人的抵抗能力和免疫能力下降,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就会增加瘟疫流行的几率。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热死亡人数也将增加。
气候变暖所产生以及带来的后果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生态循环系统,牵一而发动全身。全球气候变暖所影响的不只是地球的某一个地区,某一个国家,影响的领域也不只是局限于某一个学科,某一个系统,而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扩大到我们的地球。意识到其给我们带来的严重危害,那么我们生存在地球大家庭中的人类社会有必要为此采取措施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二、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所做的努力
直到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尤其是世界上的主要大国为这一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措施。
首先,欧盟和日本率先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行“清洁生产机制”。欧盟和日本凭借其先进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以及雄厚的资金,为解决全球气候变暖而实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在经济发展中回收一些不必要的浪费资源,在生产末期注重清洁排污,尽量减少环境污染。
其次,英国最早提出“低碳”概念并以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暖。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实行工业革命的国家,也曾经深受环境危害而带来的巨大代价,在全球气候变暖中致力于实行“低碳经济”,减少碳的排放量,营造一个空气良好的环境。
再次,中国选择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每年实施一定的减排计划。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十三亿人口的生存我们每年利用大量的能源,也产生大量的环境污染,对全球气候变暖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治理环境的污染中艰难重重。
此外,1972年聯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会议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以鼓舞和指导世界各国人民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此后,联合国和世界各国一道不定期举行会议商讨气候变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联合国在解决全球气候变暖中做出了许多的努力。
由此可见,各国与联合国一道为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所做的努力成效是明显的。从其措施中可以看到绿色经济思维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从经济的发展而引发的环境问题中采取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采取绿色经济思维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将会是今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一个出发点。
三、采取绿色经济思维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普遍开展,绿色经济思维是一个新出现的潮流,对于运用绿色经济思维解决全球气候变暖这一问题,首先要解释绿色经济思维都包含了哪些思想内容,如何运用绿色经济思维去改善具体的经济行为,而且其思想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所起到的正面的积极的作用。
第一,绿色经济倾向于实行经济上的“零增长”,主张将发展重心置于改善结构、提高质量,这对于一些工业化程度高的国家尤其是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有利于提高和改善空气质量。一定程度上改善经济结构向健康合理、清洁能源生产的方向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第二,绿色经济提倡缩小经济规模,反对“恐龙式”的现代化生产体系。因为随着人类活动规模越大,资源消耗越多,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就越多,产生的不利影响就越大。温室气体的排放大部分来自燃烧能源矿产或者城市生产建设、汽车尾气排放等等,与大型的生产建设项目息息相关,那么产生的气候变暖也是全球性的。
第三,绿色经济要求停止无止境的物质追求,改变高消费、高耗电的生活方式。毕竟,奢侈的生活消费需要以牺牲巨大的环境和资源为代价,产生的垃圾和消耗的能量更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全球气候上升。从目前的物质生产发展水平来看,不少国家的人民存在高消费高耗电高污染的生活习惯,引起了社会的反感,但谴责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需要从源头,从根本的意识去树立人们拥有绿色经济的生活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让绿色经济文化根植于每个人的内心。绿色经济不是从来就有,作为生态主义的衍生品在生活中逐渐影响人们的活动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全球气候变暖的改变关键到个人的意识改变,如果每个人内心树立绿色经济意识,改变生活方式,保护生态环境,致力于改善气候变暖,那么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四、中国如何用绿色经济思维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我国是最早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1992)和《京都议定书》(1997)的缔约国和推动者。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把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走新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保护环境的具体行动。
(1)坚持和完善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战略之路。我国已把科学发展观纳入政治思想体系中,成为学习和传承的思想之一,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一直以来所坚持的发展观。因此,在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我们的国家战略已经明显接轨并施行良好。
(2)继续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我国是个拥有13亿人口的人口大国,维持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需要很多资源的支撑,而由此引发的资源浪费也是惊人的,进而引发的全球生态的改变也是潜在的危险因素。我们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也要提高人口质量,具体解决由此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
(3)发展绿色经济,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提倡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排放温室气体。近年来,我国在改善经济结构,提高新能源开发,发展绿色经济上有了许多的成效,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中国在绿色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
(4)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未雨绸缪,投资低碳经济,发展绿色能源、可再生能源,推行循环经济。我国一直以来都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间的各项气候变化大会,探讨气候变化问题,并承诺减排协议,做出实际改变。
综上所述,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解决全球气候变暖中合理运用绿色经济思维,积极针对本国的国情而实事求是提出自己的对策,致力于改善这一全球大问题,是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
《寂静的春天》第十七章中写道:“我们现在正站在两条路的交叉口上,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行驶的那条路看起来是舒适、平坦的高速公路,我们可以加速前进,但路的尽头却有灾难在等着我们。另一条我们很少走的岔路为我们提供了保护地球的最后一个机会。”③归根结底,走哪一条路是我们自己要做的事情。人们始终认为,不断改革和坚持发展绿色经济是解决人类面临的气候变暖问题的途径之一。
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偏见与分歧仍然存在,正义与邪恶也相伴相生,世界各国随着科技和大众知识的影响而存在文化多元化,至于用何种方法和措施,达成何种协议去解决这一问题也将会存在很大的分歧和意见不统一。选择的道路是不言而喻的,真正为了人类能够永续生存和发展下去,必然要解决气候变暖。我相信,只要合理的运用绿色经济思维,科学的系统的提出一套解决思路,人类必定能够重获地球的碧海蓝天。
参考文献:
[1][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3.
[2]刘云、季铸.《绿色经济》[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4.
[3]李培月.《也谈全球气候变暖问题》[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11).
[4][美]亨利·梭罗.《瓦尔登湖》[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11.11.
[5]李正图.《中国发展绿色经济新探索的总体思路》[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4).
[6]曹东、赵学涛、杨威杉.《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和机制政策创新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5).
摘要:在阐述自组织原理的基础上,从自组织原理的四个必要条件出发探讨了气候变暖的原因,指出开放系统和远离平衡态是其前提条件,随机涨落是其诱发因素,非线性相互作用是其驱动力。
关键词:系统;自组织;气候变暖
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它集中探讨了系统的演化问题。气候作为一个系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要素,而如今气候变暖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生产、生活、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以及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这就有必要运用自组织理论研究气候变暖的原因,以便从系统的角度宏观看待导致气候变暖的原因,帮助人们从系统视角制定气候变暖的对策。
一、自组织原理和气候变暖的内涵
(一)自组织原理的内涵
系统的有序结构,是从无序状态中产生的。所谓自组织,就是系统自己从无序走向有序结构的行为,具有这种行为的系统,称作自组织系统。一个系统,它可以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但不需要外界的命令和组织模式,内部要素自动地协调起来,自发地构成某种有序结构。即这种有序结构的形成,完全依赖于内部的要素,系统内部要素的质量、数量、运动量等的变化,都会引起自组织的现象。
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复杂自组织系统(生命系统、社会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即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是如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自组织理论的演化条件为:1.系统必须是开放系统2.系统远离平衡态3.随机涨落4.非线性相互作用。它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
(二)气候变暖内涵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人们焚烧化石矿物生成的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二、气候变暖原因自组织机理
根据自组织原理的四个演化条件探讨气候变暖的原因,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气候变暖的前提条件:开放系统及系统远离平衡态
自组织原理指出:开放系统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只有开放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使系统处于远离平衡的状态,使系统向 减(负 )方向即有序方向演化。
开放的系统和远离平衡态是气候变暖的前提条件,气候作为一个系统,不断和人类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活动及结果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人类实践活动要从自然界获取原材料等资源,以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但是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需求,导致人类无节制的开采利用自然资源,比如人类为获取木材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度放牧等活动。当自然界遭到如此对待和掠夺后,就会出现水土流失、土地出现贫瘠和沙漠化以及土地盐碱化等现象,生态环境失衡。生态环境远离平衡的状态给气候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于是气候变暖的现象出现。同时气候系统是开放性的,就不免要接受人类生产活动产出带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比如: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导致气候变暖。
自组织演化的另一个条件是非平衡态。耗散结构理论表明“非平衡是有序之源”,这里的非平衡是指系统内部微观的差异性、分化性、不均等性等状态。
(二)气候变暖诱发因素:随机涨落
根据自组织理论,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的演变是通过随机涨落实现的。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一个微小的涨落,就会通过相干作用而得到放大,形成宏观整体的“巨涨落”,使系统由不稳定态进入一个新的有序稳定状态。气候变暖的过程中,有很多涨落因素,有的来自内部,有的则来自外部,正是这二者的组合形成“巨涨落”,使气候系统进行演化。
诱发气候变暖的内部因素主要有:①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变动。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形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②全球正在处于温暖期。
诱发气候变暖的外部因素主要有:①人口剧增、大气环境污染。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每年仅人类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②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③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森林资源锐减因素、物种加速灭绝因素。④酸雨危害因素。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
(三)气候变暖的驱动力:非线性相互作用
自组织原理指出:系统在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内部结构出现了个体协作的相干性(协同性),个体间的相互作用,不再是线性相加,而是非线性的协同,从而导致无序到有序的转变。 开放的气候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许多非线性的相互作用,这是气候变暖的驱动力。
气候变暖是不同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不是线性的,而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互动和反馈的结果。气候变暖的过程包括物理过程也包括化学过程,包括人为因素也包括自然界自身因素。它是整个自然界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和相互反馈的结果,说明导致气候变暖原因的复杂多样性。
气候变暖的非线性作用体现在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协同和双方的负反馈上。气候系统和人类两个主体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为媒介达到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这些物质、能量和信息中的负面部分导致气候变暖,而气候变暖又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阻碍甚至破坏作用。在双方的负反馈中,一方面为气候系统创造远离平衡态的演化条件;另一方面使气候系统走向有序结构。
三、结论
运用系统科学方法论中自组织原理分析了气候变暖的原因,以全新的角度阐释气候变暖自组织机理。气候变暖是一个向有序方向演化的自组织过程,是气候系统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气候和人类重新协调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高志亮.系统工程方法论.[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60—71
全球变暖。由于全球变暖,许多地方导致水分供给的巨大变化,淡水的可利用程度将大大改变,冰川也渐渐消融了。据科学家统计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北半球的冰雪解冻期比150年提前了9天,而秋天的霜冻开始的时间却晚了10天左右。在过去的40年里北极冰已经下降了40%!!全球变暖危害着我们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受到了严重的危害。
雾霾。“出门遛狗,狗绳提在手,却不见狗,狗叫我才走。”“受不了每条高速路上雾霾锁住车辆,收油门,摘空档,戴口罩,辨方向,四下里,谁在躲迷藏。”各种对雾霾的评论纷纷在微博以及各种网站上疯狂转发。而pm2.5直线飙升,我们居住的城市也有了雾都的“美誉”,早上出门简直就像是飘在云里,感觉云里雾里的。可你知道吗?雾霾对我们的危害可不小呢。雾气看似温和,里面却含有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细颗粒、有毒物质达20多种,雾霾像个隐形杀手,偷偷悄悄地潜入你的身体,粘附在呼吸道和肺泡中,引起炎和急性支气管炎等病症等等,雾霾不仅影响了我们的身体,还影响了交通,在云里雾里,能不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吗?雾霾的罪行真是怒不可赦啊。
旱灾。是由于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和牧草生长的需要,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产的灾害。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那里的土地四分五裂,好像失去了生命与生机。人们与旱灾搏斗着,受尽了炎炎烈日与饥渴的折磨,在绝望与哭泣之中倒下了。灾难无情,摧毁了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的庄稼,将人们赖以生存的大地放肆地毁坏。河水枯竭,井底早已没有半滴水,在电视里,我看到人们提着空空的水桶,那无助的眼神,深深刺痛了我的心,看看我们,生活在车水马龙的城市,在我们的人生字典里从来没有“珍惜”“节约”二词,渴了,倒杯水,这简直是轻而易举,不想喝了,往水池里一倒,这也是不费吹灰之力。但你有想过吗?旱灾里的人们正受着饥渴的煎熬,水是灾区人们最宝贵的东西,我们却这般浪费,难道不可耻吗?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是谁造成了这一切?是人类!!这真是自作自受,我们一而再再而三的浪费水源,污染环境,把有毒的烟排放到空中,不顾后果的乱砍滥伐......
朋友,醒醒吧,不要把我们美丽的家园变成地狱,让我们行动起来,节能减排,多
关键词:气候变化;森林灾害;法律防治
中图分类号:F84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2-0051-02
在研究如何应对气候变暖的过程中,森林生态系统起到了不可或缺甚至是中流砥柱的作用,尤其是利用森林碳汇应对气候变暖是一个关键措施。然而,由于森林是一个极易遭受气候变化等自然灾害侵袭和意外事故影响的生态系统,气候变化必将对森林灾害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带来严重的影响。
森林灾害是世界七大自然灾害之一。森林灾害主要是指由于自然变异或者人为因素引发的,并对森林资源的正常发育或者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破坏或者损失,进而给林业产业造成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的自然现象及人类行为。[1]研究已经表明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CO2浓度增加和温度升高的情况下,森林生态系统将受到严重的破坏,系统结构、空间格局、组织成分、分布范围以及系统生产力等都将发生变化。此外,气候变化还会使得部分物种的适生面积扩大,种群迅速扩张,一些生态系统出现干旱的频率加大,荒漠化加重,脆弱性增加等等。[2]森林是对气候变化比较敏感的一类物种,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气候变化将导致森林灾害风险的增加。
一、气候变化现状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今全球普遍关注的国际化问题。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问题就引起了国际各界政府、社会组织和科学机构的高度重视。众所周知,导致气候变暖的关键因素就是大气中CO2浓度的增加。相关研究成果显示,全球大气CO2的浓度已从19世纪60年代以来的280μmol/L增长到了现在的387μmol/L。并且,近十年大气中CO2的浓度仍以4%的速度增长,到2050年以后,大气中CO2的浓度将会是现在的两倍。[3]因此,随着气温升高,温室效应的加剧,气候变暖和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的趋势将会长期存在。
二、气候变化对森林灾害的影响
(一)气候变化对森林生物灾害的影响
森林生物灾害主要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表述,即森林病虫害和森林鼠害。据普查,我国森林年均病虫害发生面积为934万hm2,超过年人工造林面积,直接导致经济损失和生态价值损失达880(亿元/a)。全国森林鼠害的年均面积约为150万hm2,其中以西部地区最为严重。[4]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森林灾害发生面积最大,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在新的气候背景下,气候变暖将进一步加剧森林生物灾害的严峻性。
1.气候变化使有害生物的繁殖速率增加,种群快速增长
温度对生物的繁殖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气候变暖,森林有效积温增加,许多森林害虫的生理过程、发育周期将大大提前,繁殖速率、适应能力和存活率也大大提高,从而导致世代数和群密度增大,种群快速增长。
2.气候变化使病虫害的适生区域扩大,危害程度加重
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病虫害的分布区系和危害范围有着重要的影响。气候变暖使森林害虫的越冬代北移,越冬基地增加,迁徙范围扩大,从而大大的拓宽森林有害生物的适生区域,主要呈现出向高海拔和两极方向扩展,区系分布由南向北变迁的整体趋势。[5]
3.气候变化缩短病虫害的发生周期,增大发生频率
随着气候变暖,森林植被的物候期也在发生着相应的改变。由于有效积温增加,许多昆虫的物候期提前,从而导致世代数目增加,病虫害的发生周期缩短。例如天幕毛虫的发生周期一般为14或15年,但近些年曾于1971年、1985年、1995年在牡丹江,1965年、1974年、1984年、2002年在吉林白城相继爆发;安徽的潜山马尾松毛虫1973年以前爆发周期为10年,1973年以后则为3-5年。[6]由此可见,气候变化使得许多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周期缩短,发生频率加大,进而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严重下降,抗灾能力大幅降低。
4.气候变化使森林鼠害面积明显增加,危害程度严重加剧
我国森林鼠害主要发生在生态脆弱区,以内蒙古林区以及西部干旱地区最为严重,每年发生约66万hm2以上。[7]随着气候变暖,新的环境对老鼠的存活和繁殖提供了更为适宜的条件,活跃期延长,加之当前人们对综合治理鼠害的疏忽,使得老鼠大量繁衍和种群密度急速增加,鼠害的危害程度将远远胜于过去。
(二)气候变化对森林非生物灾害的影响
1.对森林火灾的影响
森林火灾的发生是火源、可燃物、气象等环境因子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气象因素是导致森林火灾发生的关键因子之一。气候变化对自然林火影响的范围、 程度和频率取决于森林经营历史、干旱频率及程度、病虫害爆发以及其他因素等。气候变化对森林火灾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气温升高,降水减少,蒸发加大,地被植物干燥,高温、干旱、大风等极端气候的频率和发生强度加大,从而森林火险等级和森林火灾发生的频率将明显提高;[7]其次,森林植被的种群组成和分布区域改变,使森林火灾的发生与蔓延呈现出一定的时空规律性;再次,气候变化导致病虫害的频发,促进了可燃物条件的形成,加剧了极端高温干旱区火灾频率及特大火灾的可能性;并且,由于火源分布、气象条件和可燃物的分布改变,林火的发生的准周期也将发生明显的波动,并逐渐呈现出缩短的变化。[8]
2.对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的森林气象灾害主要有冻灾、雪灾、风灾、旱灾、洪涝、雹灾、高温等。其中冰雪、洪涝等灾害又会进一步的引发水土流失、流泥石、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或者火灾的发生。例如2008年,我国南方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导致林木大批折断受损,并且地表可燃物大量增加,平均地表可燃物载量超过50(t/hm2),严重超过高强度大火的标准30(t/hm2)。[9]1987年的大兴安岭森林大火也是由于长期干旱引发的。目前,气候变暖导致的旱灾是我国影响面最广的气象灾害,并且还常出现多种灾害复合叠加的现象。
三、关于森林灾害的法律防治
(一)加快完善森林灾害法律防治体系的必要性
在气候变化凸显的今天,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环境方针为指导,从生态、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加快建立切实可行的森林灾害法律保障制度,完善森林灾害法律防治体系,不仅有利于推动和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对于防止气候变暖也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首先,就环境保护而言,在应对气候变化历程中,森林对减缓气候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森林碳汇功能,是减缓气候变暖的关键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森林资源是主力;其次,就推进经济发展而言,气候变化将增加林业灾害的易发性和频发性,从而增大林业产业的风险,保护森林是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再次,就森林生态系统的自身特点而言,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森林破坏在规模和程度上都会有一定的扩展,然而森林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其恢复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控制森林灾害的发生是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方面;最后,就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体制而言,我国的森林灾害防治法律机制严重滞后,不够完善,在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加快完善森林灾害法律保障机制的步伐,是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关于森林灾害法律防治的几点建议
1.将森林灾害法律防治与应对气候变化有机结合
森林灾害的频发与气候变化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森林灾害法律防治体系应该把灾害防治与气候变化结合起来。一方面,把防治森林灾害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制定森林灾害防治的政策规划和开展的法律活动中,把气候变化因素考虑进去,跳出为防治而防治的定势;另一方面,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防治森林灾害的战略行动,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主动性和紧迫性。其中,减缓和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主要方面,减缓气候变化与森林灾害防治的结合就是: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森林保护法律法规,加大人工造林力度,充分利用森林资源的碳汇功能来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与森林灾害防治的结合就是:在更好的掌握气候变化形势的情况下,制定切实可行的森林灾害防治政策,完善森林灾害防治机构的建设,加强森林灾害应急系统的构建,开展适应气候变化的森林资源培训和宣传工作。
2.完善森林灾害防治法律法规体系
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灾害的发生往往出现新型灾害、复合型灾害、次生灾害或者衍生灾害跨区域发生或一起并发的现象,针对常规森林灾害制定的的单行法现和政策制度已严重滞后。亟需制定综合性的防灾治灾法或以森林保护法为统帅,再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森林灾害制定更加具体、实施性强的单行法规,从灾害的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处置、风险管理、恢复重建、救济救助等各层面都做出具体规范,并在防灾治灾的各个环节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体化要求。
3.健全森林灾害地方管理体制,确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森林灾害管理体制层次比较广泛化,不够具体细致,以致无法应对新的森林灾害防治局面。因此,在各级政府设立由政府统一领导,综合协调政府各相关部门的专门机构,根据灾害发生的等级和特征,形成同一灾害区域多个地方政府参与的联合防控机制,协调建立森林灾害跨区域防治的检测预警系统,实施资源和信息共享、应急响应联动等措施。
4.加强森林灾害的防治能力建设和法律救助机制
以法律手段为保障,高效运行救助机制是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新的森林灾害风险的重要环节。由于森林灾害后果严重,需要建立森林灾害风险分担和转移机制,通过金融、保险等多元化机制实现森林灾害的经济补偿和损失转移分担,如生态补偿政策,森林保险制度和建立专门的森林灾害保障基金等。风险分担机制应与森林救济、产业恢复等减灾和适应手段相结合。此外,还可以进一步探索社会化的捐赠救助基金体制,充分的发挥公益慈善机构在森林灾害保障中的作用,拓宽救助资金的来源和渠道,充分基层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的联合防御、救助发挥的作用,弥补政府救助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魏书精,孙 龙,魏书威,胡海请.气候变化对森林灾害的影响及防控策略[J].灾害学,2013(4):37-38.
[2] 张文勤,纪成俭,王文烂,等.福建省森林灾害的发生情况与主要成因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1(3):175-178.
[3] 李艳丽.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初探[J].灾害学,2004,19(2):87-91.
[4] 李剑泉,李智勇,易浩若.森林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4):35-38.
[5] 赵铁良,耿海东,张旭东,等.气温变化对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影响[J].中国森林病虫,2003(3):29-32.
[6] 谢 晨,赵 萱,王 赛,袁 梅.气候变化对森林和林业的影响及适应性政策选择——基于全球和我国的相关研究进展[J].林业经济,2010(6)96-102.
蚊子属四害之一。其平均寿命不长,雌性为3-100天,雄性为10-20天。
蚊子有雌雄之分,雄蚊触角呈丝状,触角毛一般比雌蚊浓密。它们的食物都是花蜜和植物汁液。雄蚊口器退化,雌蚊因繁殖需要,在繁殖前雌蚊需要叮咬动物以吸食血液来促进内卵的成熟。
蚊子是在春末夏初的时候出来的。可是,现在才刚刚初春啊,为什么会有成群结队的蚊子呢?
都是全球变暖惹得祸啊!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主要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过多造成。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四次波动,总的看气温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 25%,远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 16 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
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气候变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作为青少年,要树立低碳意识,节能环保,成为低碳生活的倡导者、低碳理念的传播者、低碳生活方式的践行者。
活动方式
谈话法、讨论法。
活动准备
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材料及图片;学生节能环保的手工作品;环保购物袋及活动签名所需的纸张;手绢及双面用的打印纸或草稿纸等。
活动过程
第一环节:低碳生活健康理念
1 视频音乐《地球,你好吗》。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音乐。(播放完毕)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地球,你好吗》,表达了人们对给我们提供资源的地球美好的祝福,希望人们热爱地球,关心地球发展。你们说现在的地球还好吗?(学生回答)如果不好,地球存在什么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和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低碳生活我做主》有什么联系?什么是低碳生活?我们为什么要倡导低碳生活?怎样践行低碳生活理念呢?这是今天主题班会上我们一起学习了解的内容。
2 什么是低碳?(出示幻灯片)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是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如少开私家车,多坐公交车、骑自行车或步行。我们知道,汽车要燃烧汽油,而汽油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燃烧石油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产生了温室效应,使气候变暖。
为什么称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有什么特性呢?(出示幻灯片,讲解)现在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空前增多,什么原因呢?工业革命后,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人类的发展消耗了大量含碳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同时,由于人类的乱砍滥伐行为,导致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所有这一切,使得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二氧化碳有什么特性呢?吸热,它把从太阳吸收来的热量反射到地球上;但是,它也有隔热的特性,它像一层厚厚的玻璃或塑料薄膜,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使地球表面变热。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3 通过几幅图片来认识。(出示图片)这是人类燃烧含碳的石油或煤炭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是牛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据科学研究发现,身呼吸及排泄物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是其他家畜的二三十倍。牛肉的生产、运输、加工也要浪费大量的资源、能源,所以我们应尽量减少牛肉的摄取,提倡素食。
第二环节:低碳生活我们共同的选择
1 气候变暖,冬天就不冷了,这是不是好事呢?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呢?我们通过一段短片认识一下。(播放视频)学生回答。
2 气候变暖给我们国家也带来危害。大家看这些图片。(出示幻灯)这是西南三省百年不遇的干旱,土地干裂,人畜饮水困难;而新疆的阿勒泰地区正遭遇百年不遇的暴雪。西南三省的牲畜渴死了,新疆的牲畜却冻死了。从这个侧面是不是也可以看出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呢?(出示幻灯)气候变暖使北极熊栖息地大面积冰盖融化,捕捉食物困难,甚至出现自相残杀现象;印度洋上一个美丽的国家――马尔代夫仅仅高出海平面1.5米,气候变暖将使海平面上升,这个风景秀丽的国家本世纪末将可能淹没于海平面之下,所以现在许多人争相来这里欣赏它留给世界的最后一段时光的美景。
3 可能遭遇灭顶之灾的不仅仅有马尔代夫,还有澳大利亚的大堡礁,这里面临什么问题呢?(播放视频)要保护绚丽多姿的珊瑚虫,除了科学家对它深入的研究,使它适应海水的变化,还需要我们做些什么呢?(学生回答:控制二氧化碳排放。)
第三环节:寻求低碳我们并不孤单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人类能坐以待毙、束手就擒吗?值得庆幸的是,人类已认识到气候变暖带来的危害,并且采取了一些措施。(出示图片)马尔代夫在水下召开内阁会议,呼吁世界各国严格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3月27日晚上8点半到9点半,全球许多国家开展“地球一小时”活动,倡导人们节能环保;发展新型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核能、潮汐能等,有的国家已成功研制出太阳能飞机和汽车。
第四环节:低碳生活我们做得更好
1 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该怎样践行低碳理念呢?(学生回答)教师从衣、食、用、行总结。在总结“用”一环节时,因为提到了“打印用双面”、“少用塑料袋,多用环保袋”、“尽量少用面巾纸,重拾手帕”、“一物多用,废物利用”,所以,教师把学生双面用的作业纸、教师的环保购物袋、手帕、学生事先准备好的手工作品展示出来,号召大家厉行节约,从现在做起。
现象一:
“桑迪”登陆前急转弯
按照美国国家飓风研究中心的信息,“桑迪”向左急转弯后在新泽西州登陆,几乎是头一次。一般飓风会先向北行,然后左转,进入海洋水域。“桑迪”异常转向的原因可能是受到以格陵兰岛为中心的高压系统阻拦。拉特格斯大学学者珍妮弗·弗朗西斯猜测,北极地区气候变化可能增强或延长这一高压系统。
早在8个月前,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气候学者迈克尔·奥本海默就发表过一份报告,警告纽约重大洪灾周期不久将由每百年一次变为每3至20年一次,纽约“如今极易遭遇缘于飓风的极端洪灾”。现在,他先前的预测在“桑迪”肆虐纽约期间成为现实。
就飓风而言,气候变暖的影响首先表现为海平面上升。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学者迈克尔·曼恩说,纽约附近海平面比100年前升高将近30厘米。其次是大西洋温度升高,让飓风威力更强。德克萨斯理工大学学者卡特丽娜·海霍说,大西洋平均温度比一个世纪前高2℃。
现象二:
灾难比过去更频繁
2008年一项研究显示,大西洋飓风季开始时间更早且持续更久,但这与气候变暖没有明显关联。另外,通常大西洋飓风季每年有11个获命名的风暴,而过去两年间分别有19个和18个,今年迄今有19个。
那飓风是否比过去增多了呢?气象学家的统计数据表明,全球飓风的总量并没有任何异常。从历史角度看,北美地区的飓风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每隔40至60年便会出现一个高峰期。美国在上世纪初期有过一个飓风多发期,第二次则是上世纪40至60年代。这次的高峰期大概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预计还将持续10年。因此,一些持怀疑态度的科学家认为北美近期的飓风增多只是自然周期正处于高峰期所造成的。
另有一批科学家认为,全球变暖虽然没有增加飓风的数量,却增加了飓风的强度。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教授凯利·伊曼纽发文称,根据他的计算,北美飓风的强度比上世纪70年代增加了一倍以上,这一变化和海平面温度的上升有直接关联。
可是,另一位美国资深飓风研究专家、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威廉·格雷却对伊曼纽的观点不屑一顾。格雷认为,目前对于飓风风速的测量非常不准确,只能依靠卫星云图,因此得出的结论很不可靠。而且他认为海水温度的上升与全球变暖无关,是一种自然现象。
气候变暖助长疯狂飓风?
难道全球变暖真的是引发飓风的罪魁祸首?事实上,早在1999年,CNN电视台就做过一个综合报道,公开把飓风和全球变暖联系在一起。虽然那次报道采访的气象专家们口气都很谨慎,但CNN却提出了一个非常简单而又可信的论据:飓风之所以只在热带海洋上生成,就是因为高温的海水是飓风能量的源泉。由此推断,海水的温度越高,飓风就越容易生成。
但是,事情并不那么简单。奥本海默等学者也认同,“桑迪”及其破坏力不应该完全归咎于气候变暖,迄今没有确切证据表明单一一场风暴与气候变暖之间的关联。
“这场‘桑迪’风暴的特点似乎表明它有一点受气候变化影响,”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气候学者安德鲁·韦弗说,“只是,整个风暴难以完全以气候变暖加以解释。”
科学家这么说,并不是在说一些模棱两可的废话。因为,气象学家近年的研究发现,飓风的形成起码要满足4个条件,它们分别是:1.海平面以下50米深范围内的海水至少在26.5℃以上,大量的水蒸气是飓风能量的源泉。2.纬度距离赤道至少10度,否则引发飓风旋转的所谓“科氏力”不够强大。3.特定的气流扰动是形成飓风需要的初始力。4.海平面上空的风力和风向均匀,否则产生的“风切”会破坏飓风漩涡。
气象学家还解释,飓风其实就是热带海洋蕴含的巨大能量的一种宣泄方式,属于地球大气层正常的热量交换。这种交换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只不过当上述几个条件(还有一些更加细微的条件)被满足后,便会以飓风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
全球变暖好像已经少有争议,但气温增加是否导致海水温度的增高?目前还没有定论。另外,大多数气象学家都认为,全球变暖更多的是提高了地球两极的温度,因此降低了极地和赤道的温差,减缓了两者之间的能量交换。按照这个说法,全球变暖似乎更应该削弱飓风的威力才对。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如果继续搜索这方面的研究,会得出很多自相矛盾的结果。这确实反映了人类在科学研究中自身的局限性。
无论“桑迪”的表现是否与气候变暖相关,都需要重视应对极端天气的危害。正如这场飓风带来的结果,虽然已经提前进行了诸多准备,但“桑迪”的威力仍然大大超出了纽约人的预期。
安东尼•吉登斯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定价:35元
英国学者吉登斯称得上全球思想界的领军人物。在新著《气候变化的政治》中,吉登斯谈天说地,试图为全球变暖找出政治层面的解决之道。
德国法学家施米特曾言,根本不存在什么“全人类的政治”。如果存在,那么全球变暖问题可能最接近这一概念。而全球变暖问题的最大吊诡在于,谁都知道这样生活下去会发生什么,可谁都还是这么生活下去。正如吉登斯所说:“⋯⋯全球变暖带来的危险尽管看起来很可怕,但它们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不是有形的、直接的、可见的,因此许多人会袖手旁观,不会对它们有任何实际的举动。”
如何走出这一有史以来最大的囚徒困境?吉登斯首先批评了极端自然主义者,认定退回前现代社会根本不可行。相反,穷国只有通过经济发展才能抵抗气候变化的危害。其次,节能技术和新能源开发有望缓解温室气体排放,但前景尚不明朗,它们也有自身的代价和风险。风能供应不稳定,核能价格居高不下,氢燃料用途有限,生物燃料甚至弊大于利。吉登斯看好的对策,在于政治和经济的双重敛合。
吉登斯花费大量篇幅讨论发达国家的对应措施,却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政治着墨甚少。正如哥本哈根会议所展示的,这一问题的囚徒困境很大程度上在于南北国家不能达成合作协议。我的美国朋友约翰是个生活简朴的环保主义者,骑自行车上下班,可他一天也得洗一回热水澡。有一次我问他:“为了防止全球变暖,你能否像中国人那样一周洗两回澡?”约翰想了想,答道“可以!”他也许真能换种生活方式,大多数美国人就不干了。老布什总统曾在里约热内卢峰会上公然宣称:“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不容商量。”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都像美国人那样每天洗一次澡,这澡塘的蒸汽该往哪排呢?
美国政论家扎卡瑞亚(Freed Zakaria)洞悉这一南北矛盾。在华府的一次新书会上,他明确表示解决气候变化的唯一办法就是向中国和印度转移节能技术,“这两个国家不降低排放速度,你开发多少节能车都没用。”姑且不论技术限度,发达国家在政治上并不愿意无偿分享知识产权。尽管吉登斯承认穷国具有发展优先的权利,富国应该向穷国转移技术,但正如他对政治家们的建议――关键不是做什么,而是怎么做。
有鉴于此,中国的气候政策专家们应着力研究三大议题:第一,如何减少排放;第二,如何面对国际社会的减排压力;第三,倘若减排不成,老天爷真变脸了,如何在更暖和的环境里生存下去。
推荐阅读
《看图识字》
陆灏
上海书店出版社
定价:20.00元
陆灏把平时看到的文史掌故加工后,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虽然简短,但读来意味深长。其中,《默存先生》和《北山楼文书拾零》两篇,作者记录了与钱钟书、施蛰存两位文化大家的交往,是相当难得而又极可信赖的追忆文字。
《多难登临录》
张五常
中信出版社
定价:32.00元
这是经济学家张五常最新的手札随笔集,记录了在当今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面临的挑战,如中国新劳动法出台、科技转型等热点话题。张五常的独到见解,为我们提供了最新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借鉴。
《第三帝国的艺术博物馆》
哈恩斯-克里斯蒂安•罗尔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