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范文

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

第1篇: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范文

【关键词】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问题呈上升发展趋势,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国内有关机构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所做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有10%-30%的青少年存在着心理问题,例如某一职业学校进行了一次心理测试,受测学生602名,221名存在心理问题,占36.7%,有14.2%的学生有心理障碍倾向。测试表明心理问题中以人际交往困难和强迫症最多,其次为偏执和抑郁,第三是敌对和焦虑。其中二、三年级高于一年级,提示二、三年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更多问题。另有资料表明,在综合性医院住院的躯体病人中,60%-70%的都有心理问题,而医学心理学认为,有50%的疾病,是由精神与心理方面的原因而引起的。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生源素质普遍下降,品德、行为上存在问题的学生成为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构成的主要成份,这也决定了他们心理问题多发,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而作为班级管理者的班主任应给把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堂堂正正的抓起来。

1 当前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1.1 中职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自律意识差,自尊感不强;人际交往能力差;缺乏远大志向和理想,不重视学业;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学习无动力;意志薄弱,承受挫折、困难能力差;心理脆弱,视一点小事为不可逾越的难点;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弱;对人对事漠不关心等。

1.2 影响中职生心理问题的因素

一是,社会环境因素,比如社会生活中各种宣传媒介的不良刺激,如电影、电视、网络游戏中的暴力的夸张性渲染;报纸、书刊、杂志、广告、手机短信上的不良信息的影响;二是,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一个和谐、民主、积极向上的家庭会给青少年良好地影响,有利于其个性、社会化的进程,而问题家庭则易引起品行障碍,甚至会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据资料反映,一个家庭的结构、家庭的氛围、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方式、家长的文化素养和心理素质等,对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来说至关重要。常见问题家庭如:缺陷型家庭,即父母双亡或单亲家庭,不道德和犯罪型家庭,冷暴力型家庭,管教不严型家庭,苛求型家庭,不和睦型家庭,离婚家庭,托管型家庭等,总之,问题家庭很容易导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三是,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校的教育思想方面。如教师教育方法的不当,很容易造成学生紧张的心理, 以致厌学,逃学和对抗情绪,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其次,教师的心理状态也对学生的键康起着重要的影响。如教师将生活中的一些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对学生如果采取讽刺挖苦、简单粗暴的态度,那势必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

2 发挥班主任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班主任因为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因此,应利用班主任的工作优势,肩负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工作,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师。

2.1 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2.1.1 能及时觉察学生心里的需求与困惑

由于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2.1.2 能调动多方力量作用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可协调家庭、学校、社会与学生的矛盾,并调动多方力量共同解决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2.1.3 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辅导

班主任可联合学校、教师、家长,直接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2.2 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2.2.1 协助心理课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课落到实处

据了解目前许多中职学校已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之中,主要是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班主任应和心理课老师就班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沟通交流,这样心理老师在上心理课时就某个学生出现的心理方面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将心理课教学落到实处。

2.2.2 敏锐发现和觉察学生的心理异常,及时进行“心理辅导”

一旦发现学生情绪有问题,就应及时沟通、引导,及时帮学生清除心理障碍,医治“心病”。

2.2.3 家校联手,建立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制度

班主任在学生管理和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班主任在学校扮演者学生家长的作用,学校和家庭是学生进行社会化的两个主要的场所,如果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经常沟通联系,就可以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状况,及时了解子女的思想问题,及时引导子女心理健康的形成。

2.2.4 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如组织学生参加足球、排球、篮球、舞蹈、合唱比赛,卡拉OK大赛,棋、琴、书画大赛等,增强学生的参与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增强其自信心,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个性品质及良好的心理状态。

2.2.5 班主任在平时的生活中应强化学生的耐挫训练,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

挫折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面对困难并战胜挫折。首先,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认识到挫折对个人来说,具有“利”与“弊”两重性,对挫折的全面认识,有利于学生在挫折面前采取理智的、积极的态度。其次,让学生认识到挫折是人生必经的坎,人生如“之”字路,并非一帆风顺。再次,在实践中体验挫折,如有意让学生的愿望不能实现;提高预期让学生体验达不到目的的挫败感;在恶劣环境下求生存的练习等。

第2篇: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范文

一、中学生心理现状及成因

1.中学生心理现状

生活环境的改变和学习方面的压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感到学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存在厌学、逃学现象;一部分学生心里感到自卑,焦虑,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抑郁,情绪波动大;有的学生由于缺少家庭监管,沉迷网络,这些学生人际关系紧张,较少参加课外活动。

2.心理成因

(1)社会因素。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环境已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生活。它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都带来了方便,也提高了效率,但是网络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给部分中学生带来了较多的烦恼。尤其是校园周边环境的不协调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一些网吧、电游室经营者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顾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变着法吸引青少年。他们沉浸于虚拟世界、网游中不能自拔。这些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精神萎靡不振,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与行为障碍。(2)学校因素。学生在进入中学后一直处于紧张的(应试)教育环境,很多学校心理健康课和素质教育课过于形式化,因此不能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在我校,由于大班额情况,师生交流较少,过分重视成才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培养。(3)自身因素。初中阶段是学生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理生理开始趋向成熟。青春期的他们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情绪情感,心理活动越发活跃,面临学习压力和生活困境时,容易冲动,逃避,自责,易丧失自信心。尤其是那些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不良环境的影响使他们缺乏自制力,性格上更加叛逆。(4)家庭问题。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对人的成长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家庭环境、教育模式、、家庭的不完整,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子女交给亲人监管,父母与子女之间缺少正常的沟通,造成青少年自私、任性、孤僻专横的性格,因此人际关系更紧张。

二、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我们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利用校园网开设“心理健康知识”栏目对初中生而言,心理健康知识较贫乏。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及不良行为不能正确认识,这种盲目错误的认识就需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而信息技术具有及时性,灵活性,资源共享性和隐蔽性的优势。避免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因此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辅导更具意义。可以为不同的对象提供他们需要的信息.例如:在线论坛、网络课堂等都可为学生提供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包括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常见的心理困扰及其解决方法等。学生对一些敏感问题如与父母沟通的问题,与教师之间的问题,对社会生活的困扰,都可与老师进行在线交流。其次,加强教师专业成长学校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最新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动态,培训信息,为教师创造一个理论学习空间,这样更有利于专业教师的成长,提高课堂效率。

2.加强家庭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完成是不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才是主要的。现在的家长大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身体健康十分关注,却忽视了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加之现在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因此,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家长学校,家长节假日等多种途径,向家长多提建议,指导家长开展中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另外在家庭教育中严格控制学生的上网时间,要求家长监督学生安全上网,屏蔽不良网站。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多让子女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干力所能及家务活,使其身心健康成长。

3.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是一个大教育场地,其环境的改善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社会各方面应重视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加强对其正确的引导,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家庭可与公安、关工委、工商等部门进行密切联系与配合,呼吁他们对不良的娱乐场所、设施,积极查处,禁止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一有发现及时举报。严惩“伤风败俗”的不良现象,为下一代的成长尽心尽力。

4.积极引导,树立理想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自信意志是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广大教师特别是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更应该加强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情操鼓舞人。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板报、演讲等多种方式和途径,让学生从古今中外,身边周围的许多鲜活的事件中感悟到人生的价值和信念的宝贵。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树立远大理想。

第3篇: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范文

[关键词] 师源性心理问题 家源性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一、指导思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及省市有关文件。

二、组织上,成立专门机构,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好,领导重视是重要因素先决因素,最好校长亲自去抓,省去中间环节,大会小会强调一下,创造好的气氛,即领导支持要到位,保证开课和经费,购买一些必要东西。

三、师资建设上,参加专业培训,有专职教师

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需要工作积累性和专业性。专人负责能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和专业性积累。

此外,自身必须善于学习和积累,积累大量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精神病学、哲学等方面知识,特别擅长学习方法,这有利于树立你的权威威信。

四、上好每一节心理课

(一)上课之前

1.上课之前,和同学聊会儿天,拉近与学生情感距离,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你,并且了解学生情况。

2.通过心理测验,心理专职教师、班主任、科任日常观察,不记名纸条调查学生,了解学生情况,(有调查才有发言权)为教学提供第一手材料,才能使教学做到针对性、实际性、实践性。

3.板书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做好准备。

(二)课堂上

重视“快乐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活学活用心理团体训练中的暖身活动,破冰活动,如大风吹、闻鸡起舞等;可以应用电影、唱歌、小品、相声、录像、歌曲等调动气氛,活跃气氛。

(三)上完课后

不断修改教案,根据学生上课情况及反馈情况修改教案(注意有正式教案,不是无案上课)。

五、心理工作对象主要就是教师学生家长

(一)教师

1.教师本身心理健康,避免师源性心理问题。

教师的心理问题传染给学生,学生心理问题是因为教师因素造成的,如人际恐怖恐教师症恐人症、厌学等。

2.教师懂得心理健康常识,识别那些心理异常心理,会用心理学方法辅导学生,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3.心理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相结合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其一言一行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班主任不仅负责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同时也担负起心理辅导者的角色,对班级里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以及对心理异常学生的早期发现和鉴别,为学校专业心理咨询师提供各个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第一手资料。心理班主任的设立可以弥补我国(尤其是我省)学校心理咨询师严重不足的状况,加快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进程,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和模式。因此,心理教育有必要而且也有可能与班主任工作相结合而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一大特色。

(二)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最终要落实在学生身上。

(三)家长: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最重要的老师,深刻影响学生的认知、情绪、性格、人格发展。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往往是家庭教育及家庭的某些不健康的因素造成的,即家源性心理问题,一定要避免家源性心理问题,如“问题家长问题学生”,极端内向传染给学生,情绪情感障碍脾气差传染给学生,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吵架家庭”等。

只有消除了这些消极的因素,才能使孩子的心理健康正常地成长。父母训练是家庭咨询中一个很好的咨询模式,可以对家庭环境进行净化,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方式,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从而形成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心理和物理空间。

注意:“清官难断家务事”,父母与学生的问题只能由他们自己解决。心理教师不便直接涉入家庭内部,宜采用分别辅导办法。

六、做好心理咨询工作

1.课堂教学与心理咨询相结合,上课适当穿插一些咨询案例,咨询体会感悟。(注意保密性原则,不暴露学生伤害学生,就在身边但你找不到具体是谁)

2.心理教师要无条件的接纳帮助每一个咨询学生,要用无限的爱心耐心去关爱他们,使他们遇到困难“走投无路”的时候想到老师。

七、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主要就是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生活,学会适应,升学与择业,挫折等。

1.中学阶段学习心理指导

学习辅导是学校心理辅导最重要的内容,如成绩不理想、升学受挫等。主要包括培养良好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情绪、学习技能、学习困难、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策略以及应试心理考试焦虑等方面的内容。主要通过讲课,团体讲座,心理测验来完成。

根据学生的不同,开展学习心理辅导。高中生的学习辅导主要是思维能力、学习策略的训练和辅导。

“高峰体验”指的是伴有大量愉快性快乐性体验,大脑运转超快,状态全面提升;学习情绪上越多出现“高峰体验”学习成绩提高,学习进步指日可待。

2.情感教育指导,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指导学生调节、控制不良情绪如愤怒冲动抑郁等。

3.人际关系指导,指导学生掌握交往技能,调整认知结构,适应社会,形成良好人际关系,克服交往恐惧,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不良等。

如何赢得他人尊重,处理人际矛盾,如何说不,如何拒绝他人,如何双赢等。

4.是青春问题指导。由青春期的性成熟而带来的心理问题,如异往过密、早恋,早恋分手原因,性幻想、、与异往的恐惧等。

5.分班,择业问题。如不想念书,人生目标渺茫,对未来社会生活感到茫然,缺乏就业心理准备等。

6.自卑、自恋、自傲、闭锁等不良心理的出现

此外,还有来自挫折、家庭方面以及个人身体的疾患而引起的心理问题。

八、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提高他们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

(二)科学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的科学性。要以科学的、先进的心理卫生知识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对青少年进行令人信服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疏导性原则。

(四)差异性原则。

(五)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六)学生主体性原则助人自助。

(七)整体性原则。

九、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

第4篇: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范文

[关键词] 图书馆;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25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c)-182-01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每个学生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进行专业技能实践操作并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中专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社会阅历的不断丰富和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在各方面遇到了种种心理困惑和问题。图书馆构建适应学校在校生心理健康的服务体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1 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持之以恒、奋斗不息的精神,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维护和促进中专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能主导未来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教育、培养学生的教育机构,校图书馆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建立起适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系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校图书馆的职责。

1.1 为中专生的自我认识提供了资源

青少年心理形成的主要阶段大约是在12~18岁,而中专生正处在这一阶段,他们受到因为学习不好才上中专的社会偏见的影响,形成了消极的自我意识,这种意识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进步和身心健康发展。图书馆为中专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了自我认识资源,图书馆的自主选择书籍、杂志、网上阅览等优势对提高中专生的认识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及自我调适的能力都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由此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心理偏差,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1.2为中专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指导

图书馆的各类文献资料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的资料是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物质基础,可以缓解或消除一些心理疾患,促进身心健康,改善个人行为和人际关系,是自我心理调适的良药。

2 图书馆如何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图书馆是开展教育的重要阵地,校图书馆可以也应当在培养中专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与时俱进地开发并发挥图书馆的心理健康教育职能,是新形势下图书馆面临的新课题,也是图书馆的职责所在。

2.1电子阅览室开设心理健康专栏

图书馆可以通过电子阅览室开设心理健康专栏,面向中专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图书馆网站的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可设置心理常识、心理测试及心理咨询、好书推荐等栏目,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推荐心理健康优秀读物、帮助学生掌握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2.2开设学生心理健康室

在开展心理阅读指导的同时建立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教育与咨询服务,使心理阅读指导与心理矫正相得益彰,及时解答中专生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使中专生掌握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提高踏入社会后的生活适应能力。

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社会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竞争加剧的必然要求。新世纪人才的竞争已经不再只是知识和能力的竞争,更为重要的是心理素质的竞争。要以探索的精神对待心理健康教育,用充满关爱之心对待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千方百计地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更重要的是普遍提高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

第5篇: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范文

正文:

一、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小学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就目前而言,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在长期应试教育的背影下,教学质量是显性的效益,社会对基础教育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是教学质量,对学校评价的衡量尺度依然是升学率,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重智育、轻小学德育教育的现实.近年来,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强调的不少,但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评估与督查体系,督导流于形式,评价缺乏依据.在学校层面,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也普遍缺乏明确的工作的理念、科学的管理机制和有效的人员保障,教育的实效性与学生复杂多元的思想状态和层出不穷的心理问题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因学生个人品德和心理问题所次生的校园安全事件和师生矛盾也比较突出.在独生子女时代,学生心理发展正呈现着一种独特的群体特征,面对当前社会竞争压力增大、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的现状,社会主流价值观得到冲击,如何引导学生培育良好的心态、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必要.

二、正确把握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孟子说,“心庄则体舒”,“尊德乐义,可以嚣嚣矣”.对青少年学生而言,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才能准确理解、认同品德教育和道德教育,使小学德育教育产生内化功效.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校小学德育教育的目标构成,也是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基础.我们传统的小学德育教育方法以灌输和说教为主,过分强调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的要求,这种方式显然是一厢情愿的,效果并不理想.只有转变小学德育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在品德形成中的主体地位和内化作用,运用心理咨询、角色扮演、沟通分析等心理辅导方法,逐渐改变学生的认知行为,不断了解学生个性发展趋势,因势利导,才会减少思想工作的阻力,增强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效果.小学德育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也具有导向作用.小学德育教育的核心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就必然有什么样的思想和心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态势,学生对主流社会价值观的接受程度、理解程度也存在很大差异.在这种大背景下,一些学生会以心理失衡的状态出现,而这些问题并不能简单归咎于心理问题,它往往与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等问题交织在一起.要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障碍,提高某一方面的心理素质,就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把他们的态度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因此,小学德育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会起到推动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第6篇: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范文

青少年时期指的一个人的少年期(十一二岁--十四五岁)和青年初期,分别相当于目前的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这个阶段担负着对青少年进行高尚道德情操培养的历史重任。传统的德育教育比较空乏,大道理讲的多,而落实到学生心灵深处的少;灌输式多,而成为自觉素养的少。笔者认为,如能从心理品质教育入手来加强中学生品德修养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原因为:

一是中学生的错误言行大多起因于心理因素。朝气蓬勃,乐观开朗,健康向上,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旋律,但由于社会生活的负面影响,青少年自身发展中的矛盾冲突等因素的作用,中学生容易产生偏激、任性、暴躁、嫉妒、自卑、脆弱、孤僻、狭隘、冷漠、懒惰、对立等不健康心理,这些不健康心理不仅容易损害青少年身体健康,不利于智力发展,而且容易形成不良性格和品德。如因嫉妒而导致诬陷、排斥比自己强的人,因任性而造成与家人对立,因暴躁而打人骂人,损毁物品,因孤僻而对集体漠不关心,因懒惰而不思进取。更有甚者,有些青少年还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2000年初,浙江省某市一名高中二年级学生,因心理不健康,承受不了学习名次落后和家长的压力而丧心病狂,竟对含辛茹苦的母亲下了毒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还有前段时间轰动全国的清华大学研究生刘海洋硫酸泼黑熊事件,其本人生活在单亲家庭,所作所为有较深刻的成长心理烙印。

二是心理教育的成果具有持久深远的影响。心理现象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的主观世界。当各种心理品质达到良好状态时,人们就能够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即达到自律的程度。因此,从心理品质教育入手的品德教育更能成为中学生的自觉行为,不仅影响其一时,而且对其一生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要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品德优秀的学生,就要首先增进其心理健康,使其能善于调节情绪,磨砺坚强意志,能够承受挫折,塑造良好性格,增强自尊自信,珍视同学友谊。健康新概念不仅指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健全的心理适应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即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一个具有健康心理的人可以主动调节个人的行为,并能有助于一个人的成功。因此,心理教育的影响是持久和深远的。

三是心理素质教育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独特效果。教师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虽然是一种刻意的行为,但表面看来却是不经意的。它容易在不自觉中被学生自觉地接受。比如,一个懒惰不思进取的学生,我们在排除他的心理障碍的过程中,可以首先在情绪上促其乐观开朗积极向上,再培养其自尊自信的心理品质,对其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在一种非常自然的状态下,他可能已经克服了懒惰的毛病。这就要求我们把懒惰首先当成心理问题来看。对于暴躁爱打架的青少年学生,如能经常引导其寻找快乐,用音乐色彩等安抚其急躁的情绪,教会其用幽默调节情绪,使其寻找恰当正常的方式合理宣泄情绪。在有意无意间,这个学生就会克服暴躁爱打架的缺点。

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方法很重要。

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了解的方法可用心理问卷调查,观察谈心等方法。可以将学生经常遇到的一些事情作为心理试题来考察学生。如“当你和学生闹矛盾时你怎么办?”“当老师批评了你之后,你有什么想法?”“当别人比你强时?你怎么办?”通过类似的问卷调查,就可以准确地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友等各方面的情况。观察法、谈话法和交流法也很有效,通过教师用心观察,和学生推心置腹的谈话来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来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搞清学生的心理问题之后,再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二要创造形式多样的教育氛围。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到各门学科中,各科老师要互通信息,通力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特别是班主任要切实起到桥梁作用,和任课老师要经常在一起研究学生心理状况,商讨教育方法,以免使学生在各科老师那里在接受教育方面形成冲突,以致前功尽弃。任课老师要摒弃学生心理品德教育与我无关的错误认识,认真研究与学科相关的心理品质教育方法。

三要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上,学校应与家庭配合默契,协调一致。教师要利用好家长会,家访,家长联系册等与家长接触的机会,有针对换看法,制定目标,分工教育。学校还有必要开办家长学校,使家长了解掌握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培养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对于缺陷家庭的孩子更要注意。

四要设立心理咨询室。有条件的学校,可选聘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设立心理咨询室,采取面谈和书信等方式,同有心理需要的学生建立沟通渠道,使他们可以倾诉心理的苦衷,解除心理负担,释放学习、生活、家庭、社会等诸方面带来的心理压力。心理咨询室可以定期进行一些心理常识的介绍、讲座,讲清心理疾病使一种社会现象,社会文明程度越高,生活节奏越快,学习压力越大,越可能导致自控能力弱的人,产生心理的压力。这种压力不是不可治愈的,而是可以增强心理承受力而加以克服的。使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打消顾虑,勇敢地面对自己心理的压力,健康的成长。

五要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大力推行愉快教育。有人说,用情感衡量人的心理就象用体温计衡量人的身体健康一样准确是有道理的。需要的满足,是产生喜悦的源泉,而喜悦又是产生“心理享受”的重要来源。“笑是嘴边一朵花”“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与痛苦。”积极的情绪往往与人的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会伴随有一种愉悦的情绪体验。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而消极的情绪常常与人的某种需要的不满足或无法满足相联系,总会伴随有一种明显的不愉快的主观体验,会降低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从而有可能使活动不能获得满意结果,甚至带来严重的恶劣后果。

六要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优美整洁的外部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人的心理都有良好影响。因此学校要注意文化环境的营造,师生之间,老师之间,学生之间关系要融洽。还要广泛利用各种途径,如板报,宣传栏,挂图等介绍心理知识,典型人物事迹。比如,在教室、校园里悬挂著名科学家画像以及简介,有激励意义的标语,就是一种有效手段。还有师生联谊会,同学生日聚会等也是好的方法。

第7篇: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范文

中学生由于心身发育尚未成熟,缺乏社会阅历,心理调整能力差使他们对生活、学习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冲突不善处理,面对升学压力、繁重的课业负担、家长盼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就更容易失常。在乡村普通高中,许多问题学生的产生原因不是思想品德不好,而是由于心理问题引起。乡村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远比不上城镇中学,满足心理、侥幸心理、自卑心理、无奈心理都可能致使他们逃学、厌学。各种心理困惑、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患得不到及时地排解、消除与矫治,使得乡村普通高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比例不断变大。他们在人际关系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更需要老师给予指导和帮助,大部分乡村普通高中学生有很强的自卑、苦恼、失望等不良情绪,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影响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健全、适应环境的人格。由此可见,乡村普通高中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

二、乡村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要排解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在认知能力、人格特征、情感意志和人际适应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学校必须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1 建立一支胜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乡村普通高中缺少专业的心理教师,因而必须抓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让在心理辅导方面有丰富经验的兼职教师有机会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同时,为了把师源性的心理行为问题减到最低程度,避免学生受到消极影响,优化学生成长的环境,首先要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重视教师培训。一方面提高每位教师的心育水平。另一方面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全方位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 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和班主任工作中

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过程,也是心理发展的过程。因此,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师责无旁贷,这就要求各学科教师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把心里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充分挖掘教材的心理教育因素,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心理素质的训练,尤其是要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方面的指导,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动机,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成功归因和创造性思维,教会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按照学习的心理规律来提高学习效率。但乡村普通高中的师资现状决定了乡村普通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使学校每一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融心理健康教育于各方面的工作之中,促进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

3 开展点面结合形成多样的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应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在面上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解决学生一般性和共同性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发展性和预防性为目的。以专题报告和实践活动等形式为主。以心理训练与学习方法为主要内容,并定期举行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报告会,例如对新生进行适应新环境的心理辅导讲座,高三年级可进行心理辅导专题报告,以《心理暗示与自我激励》、《如何走出情绪的低谷》、《如何面对困难与挫折》、《考前心理调整》和《考试过程的心理障碍》等为主要内容。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通过与个别学生单独交谈、观察、测量、训练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辅导,启发他们自己能理性地选择和决定,达到心理平衡。

4 学校与家庭相结合。家庭学校二者应相互结合,这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的途径

第8篇: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范文

关键词:校园暴力 现状研究 预防措施 法律约束

一、校园暴力概述

校园暴力是指学生在校园中受到其他同学严重的暴力行为或者严重的威胁等影响学生身体健康或者心理健康的行为总称。校园暴力是国内国外都不可回避的一个十分严峻的现象,具有其自身的广泛特殊性,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校园暴力逐渐演变成不同的形式和特征。校园作为学生成长和学习最重要的场所,作为培养学生世界观、认知观的主阵地,校园暴力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学生心理造成难以估量的深远负面影响。因此研究当前的校园暴力现象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校园暴力应当运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分析,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有效的惩罚制度,以便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安全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对学生心理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价值观、社会认识观的培养形成。

校园暴力由于自身具有特殊性,因此对于校园暴力的界定要素不同于一般的暴力行为。校园暴力的第一个要素即为地域性要素,校园暴力行为发生的主要场所应为学校内部或者学校周边地区,例如在校园内部或者放学路上对他人进行的殴打辱骂行为。校园暴力的第二个特殊要素即为侵害对象的特殊性,权利受到侵害的对象不仅仅包括在校的学生,还包括学校里的授课老师和行政教师等其他工作人员,但从近些年频发的校园暴力事件来看,学生是人身权利受到侵害的主要对象。校园暴力的第三个主要要素即为施暴人的主体特殊性,从近几年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来看,施暴人的主体主要为在校学生,且多为被侵害对象的同学,由于施暴人与被侵害对象之间错综复杂的各种因素,加以双方自身身心的不成熟性与不理智性,导致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校园暴力的第四个要素即为侵害后果的特殊性,校园暴力事件的侵害后果多为对他人人身权利造成侵犯,进而对他人的心理造成伤害,致使被侵害对象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影响被侵害对象的身心成长与日常学习和生活。

校园暴力由于不同于一般暴力行为的界定,因而也呈现出了不同于一般暴力行为的特点。从近几年频发的校园暴力事件来看,当前的校园暴力具有年轻化、突发化、报复化、残忍化、团体化等特点。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多为青少年,往往由于小的纠纷矛盾所引起,加之青少年心理成长尚不成熟,极易由于意气行事而受到同伴鼓动,进而形成一个打击报复的小团体,由于某些特定外界因素或者相约共同对被侵害人造成突发的刁难,并辅以十分残暴的手段。更有甚者会引来校外成年人士参与,进而将暴力手段升级或导致危害后果加重,容易被校外人士利用发生威逼利诱、敲诈勒索等更为恶劣的犯罪。以往的校园暴力事件参与者多为男生,而从近几年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情况看,女生参与和遭遇校园暴力事件的比例正在逐渐加大,其中很多男生参与的校园暴力事件更是由于女生的因素主导产生的,这些具有团体性、报复性等特点的校园暴力极易引发恶性循环,这对于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青春期的青少年是极具危害的。

根据校园暴力的不同特点和不同行为方式,可以将校园暴力大致分为语言暴力、行为暴力和心理暴力三种。语言暴力是指施暴者对被侵害人实施言语上的强制命令行为,包括侮辱、嘲笑、谩骂被侵害人和强制使被侵害人接受某种思想或观点等行为,这种行为属于一种软暴力,不会对被侵害人的身体造成直接的损害,但是会对被侵害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行为暴力是指施暴者对被侵害人实施身体上的直接侵害或者强制被侵害人实施某种特定行为,这种行为属于一种硬暴力,会对被侵害人的身心造成极其严重的损害,更为甚者可能会剥夺被侵害人生命。心理暴力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暴力类型,国际劳工组织将心理暴力认定为是暴力行为的组成部分。1例如在施暴者实施暴力行为之前对被侵害人施加警告,给被侵害人造成心理恐慌。这些不同类型的暴力行为在现今愈演愈烈的校园暴力事件中已经屡见不鲜,因此我们必须分析这些校园暴力形成的更深层次的原因,进而提出有效的措施来避免一些悲剧惨剧的发生。

二、校园暴力的成因分析

校园暴力问题不是段时间就形成的,也不是由一种因素独立导致的,而是由多种因素长期交错复杂最终产生的,因此对于校园暴力的成因可以从被侵害人主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以及法律因素等多方面来分析。

(一)学校因素

校园暴力现象愈演愈烈,校园暴力事件越来越频繁,学校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明确规定,为了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促进未成年人的道德培养,学校应当实行预防犯罪教育的法制教育计划。但是在我国当今应试教育体制根深蒂固的现阶段,社会各界都对高分数趋之若鹜,大有一种唯分数论成败的倾向,虽然有些地方已经实行了教育体制改革,但是中考、高考中的高分效应依然没有散去,学校普遍追求高分数和高升学率,加大中高考的文化课程比例,缩短甚至没有法制教育、心理教育、品德教育等多方面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必要的课程。将这些课程留在书面上,挂在口头上,展示在墙面上,但是很少践行到实际上。这种法制、品德、心理等课程的缺失,导致学生在产生矛盾纠纷时不知所措,只能按照从网络上、电影电视中、生活中等所看到的自认为是正确的暴力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学校的这种“重做题轻做人”的教育方式对于青少年的心理教育不能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及时的矫正,学校只注重对于外来人员的排查与控制管理,而忽视了内部的预防和教育,虽然有效减少了校外人员暴力事件的发生,但是s滋生了校内同学的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学校不应该对于内外管理教育厚此薄彼。

(二)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一个人秉性的养成同他的家庭教育具有很大的关系,家庭会给青少年带来最为直接的影响。随着网络世界的发达和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大,父母同孩子之间进行心与心的沟通逐渐减少,父母关心的重点逐渐变为学习是否进步、音乐体育等课外专项技能是否学习、钱是否足够等物质层面的东西,反而很少关注孩子是否有和别人闹矛盾、是否交到了好朋友等精神层面的交流。而这种现象所形成的对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有不同,其中极易形成专制和放任两个极端,而专制、放任的教养方式最有可能导致学生的不良行为。第一种是接受专制教养的学生,容易成为校园暴力事件里的被侵害人,因为其已经接受了逆来顺受,不敢反抗。第二种是接受放任教养的同学,这些青少年由于父母的溺爱,肆意纵容自己的行为,没有得到父母及时有效的限制,极易形成自负心理,养成一种唯我独尊的意识,容易成为校园暴力事件里的施暴者。

(三)自我因素

多数校园暴力事件的当事人均为青少年,青少年在校期间因为缺乏学校和家庭的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对于外界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在遇到矛盾纠纷时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对突发事件缺乏独立评价能力和法制规范意识,不能正确合理的控制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极具模仿性和盲目性。同时网络世界的发达又给了青少年足够大的舞台表现自己,但同时也使许多青少年沾染了许多社会不良风气,很多校园暴力事件都是通过网络社交平台而为外界所获知,这种引发社会广泛的关注会极大地满足青少年的炫耀心理和“网红”心理,导致青少年对于校园暴力行为乐此不疲,最终害人害己悔之晚矣。

(四)法律因素

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对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但是该部法律关于对预防未成年人教育、监管不力的事后处罚规定十分模糊不清,只是规定了由公安机关对未成年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予以训诫,责令其严加管教,这对于监护人的监督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约束作用。同时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也仅仅规定了学校和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相互配合加以管教,管教无效或者无力管教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送到专门学校继续接受教育,并没有规定更为明确具体的惩戒措施,反而这种规定被当成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护身符。我国《刑法》中也规定十四周岁以下为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只要未成年人不满十四周岁,即使发生严重的校园暴力事件,也难以适用刑法予以惩治。

在我国目前的现状下,学校因素、家庭因素、自身因素和法律因素共同导致了校园暴力现象屡禁不止,各种令人发指的行为手段频频发生在青少年身上,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对其以后的学习生活造成了极大地困扰。因此我们要分析校园暴力现象产生的深层次的原因,并找出合理有效的手段来预防和规制校园暴力行为。

三、校园暴力的应对措施

校园暴力行为在我国频频发生,社会公众对校园暴力行为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如何有效避免校园暴力已经成了亟需解决的问题。采取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不仅可以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更可以有效提高青少年的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有助于提高社会整体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形态。

(一)加强法制教育

当前我国青少年在学校和家庭中缺少必要的法制教育,因此应当首先加强对于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不仅需要在学校里向青少年普及法律常识,配备专业的老师切实开展法制教育,更需要家长和老师以身作则,切实为青少年做好典范,这种潜移默化的法制观念影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校园暴力问题。让青少年了解所有人都要遵守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和法律,一旦违反就要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承担责任。同时社会其他机构、电视、网络媒体也应当各自开展法制教育平台专栏,将法制教育融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让青少年自觉学习并有更多渠道获得法律知识,更好的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和尊重他人。

(二)加强学校管理

学校应当实施科学的学生管理方法,针对每一个学生建立德育法制教育档案,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完善档案内容,做到一人一档,老师和家长针对不同青少年的情况建立不同的法制教育培养模式,类似情况借鉴培养,切实建立科学的、具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法,帮助青少年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价值观,从心理上、人格上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法制思想、道德思想水平。除此之外,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警备系统,在学校的必要位置安放摄像头和安排警卫人员进行校园巡逻,在校园内部设置紧急情况报警设备,做到一有暴力事件发生及时知晓、及时到场、及时处置,尽可能减小校园暴力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处置一体化,综合防治、控制校园暴力行为。

(三)健全法律体系

在立法方面,应当将严重的校园暴力行为写入刑法,对于造成重伤或者死亡结果、团体性暴力行为、持械暴力等严重的校园暴力行为应当由刑法加以规制,追究施暴者的刑事责任,但为了保障未成年的施暴者身心健康发展,应当将其在特殊场所进行服刑。在司法方面,应当对于校园暴力行为采取从重处罚的措施,而不应当只是由家长或学校进行简单的批评教育,应当由司法机关专业人士在特定场所对其进行法制教育,让施暴者自身检讨反思,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以加深青少年对于违法犯罪行为的畏惧心理,使其不敢继续实施校园暴力行为,从而改变以往的形式主义纠正制度。在对校园暴力行为的施暴者进行执行时,应当完善社区矫正制度,从实质上椭未成年施暴者进行监督和帮扶,设立专门的部门和拨付专项经费对校园暴力未成年施暴人进行有计划地帮扶教育。

四、结语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对于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一刻也不能松懈,每一起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都会对当事人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也会造成社会公众的校园暴力恐慌,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团结。因此我们应当结合当今频发的校园暴力行为的特点,弥补我国关于校园暴力的立法缺失,完善司法、执法的法律体系,集合政府机构、学校、家庭以及媒体网络等各种渠道的力量,加强对于青少年法制的教育宣传与引导,切实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梁丽琨.我国中学校园暴力的现状及其预防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15.

[2]姜辰颖.校园暴力现象现状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2016,(09).

[3]严红英,陶志阳.中学校园暴力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6,(08).

[4]赵瑞达.校园暴力的法律解决路径[J].法制博览,2016,(15).

第9篇: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范文

无独有偶,一位母亲则说:“我的孩子上了初中后,简直象变了一个人。平时,我们都忙于工作,上下午和晚上孩子都在学校,只有到周末一家三口才能团团圆圆,但在一起的时候孩子与我们说的话却越来越少。上次孩子过生日,他请了很多同学到家里来,却要我和他爸爸到外面去吃饭。有时,对他的学习、生活多说几句,他就显得十分不耐烦,有时甚至还要和我们顶嘴……我真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

另一位粗心的妈妈还讲了这么一件事:一天,自己正在上初一的女儿放学回到家一改往日要看一会儿电视的习惯,径直到自己的房间睡起觉来。吃饭的时候发现她的神情很沮丧,而且与平日饭桌上谈笑风生也不同,好象有什么心事。问她是不是生病了或是否在学校里受了委曲也总是摇头。过了两天,班主任老师找上门来,说孩子这两天总是沉默少言,郁郁寡欢,上课也明显发现她在走神儿。老师还以为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所以特地来家访。好在这位母亲发现孩子避着自己洗衣服时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一些家庭忽视了子女的心理需要。而另一些家庭则人为地造成了子女的心理负担。一位女生说,她的母亲每到她考试前就说:“你这次如果考不好,看我怎样收拾你。”结果,这位女生从小学开始,如果那回大考(期中或期末考试)没有及格,都会受到妈妈的打骂,上了初中仍然这样。这位女生说,“我怕考试。”“事实上每次我都想考好,而且每次我考差时都希望有人能帮我分析原因。”“考不及格,老师的白眼,同学的讽刺我都可以接受,但没想到生我养我的妈妈也看不起我,我还有什么信心把学习搞好呢?”

更可怕的是,很多家长总是以成人的心态来强迫生理、心理都尚在成长期的子女去做应该成人才能完成的事情,忽略了成长中的子女的学习能力和特殊的心理需要。一次家长会时有一位母亲大倒苦水:“自己的孩子每天回到家里总不愿做作业,不是倒在沙发上看电视,就是躲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听流行歌曲,怎么劝他学习都不听。”其他几位在场的家长也表示自己的孩子也是这样。听完诉说,我们请她谈谈自己工作一天的感受,她说:“每天从单位回到家,觉得全身骨头都快要散架了,只想躺在沙发里舒展舒展,啥事都不想做。看到孩子也在耍,更是火冒三丈。”我们立即反问她,“如果我们用自己工作一天的感受去体会学生学习一天的感受,作换位思考呢?”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教心态可以理解。但事实上很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与学习要求超过了子女的生理和心理承受限度。并且,当孩子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如考试没考好)时,“恨铁不成钢”的父母总是更加责难孩子不认真、不努力,甚至打骂孩子。结果造成的恶果是:子女怕学习、行为习惯也不好;在学校与同学关系不好,对老师的教育反感;在家里与父母的关系更是一团糟。有些学生因此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与家长最初的愿望背道而驰。

如何来观察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心理问题呢?有这样一些表象可供参考:心理健康的孩子性格开朗,活泼主动,好奇心强,跟父母的关系融恰,主动与父母、老师沟通,同学关系好,是非观念强,自觉性强,学习欲望强烈不厌学,面部表情愉悦,精力充沛,善于交友不孤独等。

当然,家庭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不可能简单化,要避免走入以下几个误区:

第一,排斥心理健康教育。表现为没有认识到子女心理健康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愿意接受这方面的宣讲,不相信自己的子女会出现心理障碍,把子女有过失行为、违规行为统统视作对子女管教不严所致。对子女的某些需要不选择地满足或根本不理睬;常常拒绝他人对其子女的心理帮助或象对待感冒病一样轻描淡写地处理子女的心理问题。

第二,把心理健康神秘化。对发生在自己子女身上的心理问题大惊失色,对子女的行为疑神疑鬼,把心理问题框框化,在探寻致障因素时也把主要原因归结在孩子身上,没有也不会从自身、从家庭、从亲子关系去寻求原因,过分地依赖心理辅导教师协助解决子女心理问题,而自己明显地束手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