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前教育心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途径 体验情感 欣赏
职业中专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有相当部分要在幼儿园任教,而音乐活动在幼儿教学过程中又占较大比重,如:音乐游戏、韵律活动、音乐欣赏活动、歌唱活动、节奏游戏、集体舞、幼儿早操等等,这些活动都与音乐有关,因而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只有懂得欣赏音乐,才能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做到得心应手。欣赏音乐是听众对音乐情感内涵进行体验,也是听众自己的感情与音乐表现的情感相互交融,产生共鸣的过程。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深深地感觉到学前教育学生应当学会把握体验情感的途径,再从生活中体验到的情感用于欣赏音乐,这是欣赏音乐的前题和基础,也是将来从事教学基本功的积累。
一、体验情感的途径
(一)从自己周围生活中获得情感体验。
李白听蜀僧弹琴,能够进入“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的境界;坡听客人吹洞箫,能够听出“如怨如幕,如泣如诉”;白居易听舟中妇人弹琵琶,托尔斯泰听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都听得泪湿青衫。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从社会生活中获得情感体验与音乐发生了共鸣的缘故。古代人尚且知道欣赏音乐与亲身经历有关,现代人一样。当时只有十二岁的钢琴家郎朗在弹奏肖邦的《第二钢琴协奏曲》时,因为太年轻,不能理解这首曲子所表达的情感,于是他父亲对他说:“你弹奏时脑子里就想着你对你妈妈的爱,你把你渴望见到她的心情放到演奏里去就行了。”最终在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生活是艺术的源泉,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丰富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才能为欣赏音乐打下基础,才能让学生体验生活的美妙,体验人间的至善,体验人生的快乐。对音乐的理解和学习过程应该从整体的情绪感受中获得印象后,带着强烈的兴趣和渴望更深入理解、更完美体现的愿望,再进行具体分析和对相关概念、知识和符号的学习。在平时要多积累生活中各种情感体验,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只有这样才会在在欣赏音乐时与自己的情感产生共鸣时,以达到了官能欣赏、情感欣赏的境界。让学生懂得欣赏音乐并不神秘,多让学生感知生活、体验生活,把生活中体验到的情感运用联想、想象、移情等方法进行欣赏音乐。如,在欣赏雷雨声的《春天来了》这首作品时正值春季。上课前,我布置了题目:春天来了,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里想的是什么?为什么喜欢春天?上课时,提问了部分同学,就因为春天就在他们的身边,是可视可听可触摸的真实世界:早上六点多来学校的沿途中看到了小草探出翠绿的头;小树开始发新芽了;校园里迎春花开得鲜艳夺目;看到辛勤的农民伯伯在忙着耕作;还听到小鸟在清新的田野里歌唱;晚自习回去还听到青蛙大合唱,所以才会使学生在欣赏时想象自己变成一只小鸟在浓浓的春意中歌唱、跳跃,所以才有许多同学都发表了很多的见解。这时我故意提问了一个学过小提琴的同学“你如果是音乐家,你怎样用声音来表达热爱春天的感情呢”,他思考了片刻,便欢快地哼唱了起来,同学们便鼓掌起来。就是因为学生对春天有了感性认识,所以这节欣赏课上得较成功。
当欣赏的音乐是学生熟悉的内容时,他们表现出来的那份热情、那份渴望为课堂增添了不少自信,而学生的积极配合,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方面;但也应该看到也有极少数的学生对身边发生的一切视而不见,当然就谈不上自己的情感变化了。这样的学生就很难欣赏音乐,因为对周围的一切无动于衷,他的联想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这些学生一般是内向型的,不容易与外界的人或物进行沟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关注这些学生,要培养学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让他们从自己周围生活中获得情感体验。
(二)从电影、电视中获得情感体验。
欣赏音乐,要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体验,这是学生获得艺术经验的最基本的方式和基础,也只有在体验生活情感的过程中去感触、去探索;体验也是培养兴趣的基础,因为良好的情感体验总会伴随着兴趣的生成,而兴趣好奇心,才是学习的内在要求,是促进学生获得发展的真正动力。如今电影、电视在生活中是如此普遍,从中获得情感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好方法。情感丰富的人在看电影电视的过程中,情绪会随着故事的发展而起伏,为主人公的命运担忧,为剧中人物不幸而流泪,这就说明了剧中人物的形象与我们产生了共鸣。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往往需要借助情境,假如学生看过歌剧《白毛女》,一定会被杨白劳忠厚老实,辛勤劳动而又苍老无力的形象所感动,因为学生从屏幕上感性认识了杨白劳,对他的命运发生变化有了直观的感受,这种感受包括杨白劳的外表、动作、语言、行为、表情有了一个完整的理解,这时他低沉缓慢唱段的音乐语言,就与杨白劳的形象相吻合,此时的视觉形象就转化为听觉形象。音乐教学大纲中两次提到“情感体验”,认为要“在音乐中体验情感”和“在生活中体验到的情感运用到欣赏音乐之中”,而对于十六七岁的职业中专学生来说,我认为后者更为可取。因为他们生活阅力浅,情感体验较浅显,欣赏他们从没感受过情感的音乐很难引起音乐与自己的情感共鸣,没有了共鸣就没了兴趣,而没有了兴趣,欣赏音乐也将成为一句空话。所以说情感生活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再返回来去感受音乐的情绪,也许会产生质的飞跃。在情感生活中除了感受自身生活环境之外,从电影电视中得到情感体验是条较好的途径。
(三)从文学作品中吸取营养,拓展情感体验渠道。
音乐与文学作品虽为不同的艺术形式,但二者同属形象思维的范畴,音乐形象常以模拟象征等手法把人们的生活现象用音响表达出来,在音乐教学领域借助文学作品的表达手段让学生眼观耳闻,产生联想,扩展思维到身临其境般的气氛中,才会更好地理解音乐情感。在欣赏音乐之前,不妨讲个有关音乐内容的故事,让学生把视觉、听觉都调动起来,营造与音乐作品相适应的气氛,对学生的心里及情感产生深刻的影响,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感知、理解音乐作品,激发学习兴趣和欲望。对于当今多媒体高度发达的社会来说,人与媒体的接触越来越多,而往往忽视了情感培养。从文学作品中吸取营养,拓展情感培养不失为一个情感体验的渠道。而散文、诗歌就是极具抒情性的文学作品,它能最真切、细腻地表达人们心中的感情。在欣赏音乐之前,让学生用富有表情的声音朗读与所欣赏的音乐有相似意境的散文、诗歌、这样学生在欣赏乐曲之前,就有了感受音乐的基础,就有了与乐曲产生共鸣的媒介基础。
二、从生活中体验到的情感用于欣赏音乐
从生活中体验到的情感直接用于欣赏音乐,只能是表面性的东西,只是培养学生对音乐兴趣的一种手段。关键是要让学生能运用简单的欣赏音乐的方法――联想、想象。音乐思维主要包括联想和想象,联想是脑海中过去已形成的表象的再现,想象是以记忆原形为线索重新改造组合而创新生的形象。前者由此物达彼物,后者由此物生彼物,它们互相联系,密不可分,从而开阔了欣赏思路。
由于学生各自生活阅历、艺术修养、思维方式的差异,对同一作品允许有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解释,只要情感体验基本一致,就达到了欣赏的目的。音乐欣赏既是轻松愉快的艺术享受,也是苦思冥想的脑力劳动。高尔基说:听音乐要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的积累来补充,可见多听、多想、多看、多分析,并不断总结欣赏经验,认真学习欣赏知识,就会逐渐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我们知道,音乐是用声音塑造形象的听觉艺术,音乐要直接原本地再现现实生活是完全不可能的。于是作曲家在实践过程中不约而同地借助联想,间接地再现现实生活,学生在欣赏音乐时,也同样可运用联想、想象来更深刻地感觉音乐。处于职业中专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思想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在生活中体验到的各种各样的情感、丰富多彩的人物、动物等形象,无不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里,当所欣赏的音乐形象与他们心目中的形象产生吻合时,脸上就会露出会心微笑。如,在欣赏《鱼美人》中的《水草舞》时,因为学生在现实中见过水草在水中摇弋的形象,所以欣赏这段音乐时,有许多同学用手、身体当做水草,柔美地按节奏、律动起来。所以,从生活中体验到的情感用于欣赏音乐是音乐欣赏教学的一种途径。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前儿童启蒙教育影响
学前儿童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学前儿童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儿童将来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对学前儿童发展年龄特征的研究表明,学前教育是人的教育“社会化”的起始阶段,是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基础道德素质、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步形成的最佳时期。抓紧和抓好学前儿童教育工作,夯实学前儿童的知识基础,是造就卓越人才的奠基工程,对儿童的一生将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做好学前儿童教育工作并不是个容易的工作,需要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耐心细致,因材施教,结合学前儿童心理特征,巧妙利用教育技术来做好学前儿童的教育工作。
苏联心理学家安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法造成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由于学前儿童年龄较小,在课堂上随意性强,自律性较低,所以没有符合学前儿童心里特征的教学手段很难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其造成的结果往往是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学习效果不佳。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等高科技的教学手段正不断的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采用,并不断地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发展。
一、教育技术的发展有利于课堂教学手段的革新
由于广大学前儿童的知识基础浅薄,所以学前儿童教育,属于启蒙教育阶段,其主要目的是让学前儿童明白善与恶,对与错、美与丑等基本道德理念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为学前儿童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打下基础。以前老师们对学前儿童的教学手段主要是通过在课堂上讲一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来将学生的注意力带入课堂,或者通过一些音乐、挂图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学前儿童的智力和见识大为提升,传统的故事、挂图等手段已经吊不起学生的胃口,所以传统的教学手段必须与时俱进,进行革新。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及应用,促进了教育思想的飞跃和教育观念的更新
从信息传播以及教育传播的发展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教育内容的传递要依赖一定的传播技术,而传播技术水平对教育的效率和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教育技术的进步,无疑对教育的发展有着直接正向作用。
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知识的总量也在迅速增加,知识爆炸的出现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要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提高学习效率,只能靠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随着人口的增涨,需要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又适应不了人炸所代来的普及教育和扩大教育规模的要求,因此,必须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达到目的。为了解决传统教学形式和方式存在的比较抽象、受时间空间的局限较大、施教范围小和表现手法少等许多弊端,人们将新技术引进教育领域,研制出新的教学工具。广大教育工作者也不再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和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而是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构建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
随着以通信技术、视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兴起、凝聚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各种现代教学媒体的不断涌现,人们开始借助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等理论来共同探讨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利用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以实现扩大教育规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和促进教育改革为目标。现代教学传播媒体的应用促成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于许多教育教学问题的新思考。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现代教育技术有其自身的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教材具有多媒体的特点:这些教材有幻灯片、投影片、无声电影片等视觉教材;有录音带、唱片、CD片等听觉教材;有电视片、有声电影片、激光视盘、计算机教学软件等视听结合教材。同文字教材相比,这些教材主要是用图像和声音来表现教育教学内容,并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观其形、感之色、闻其声,使教学生动活泼,提高广大学前儿童认识与记忆的效率,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角色的影响
过去,人们对教师的角色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诸如“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科学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传播者”等等,甚至还有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在人们的心目中教师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在传统教学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正如韩愈所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相对学生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也是权威的象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一个优秀的教师常常是学生学习的偶像,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的角色从其特征、职能等方面将发生变化。教师不在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信息源,教师的权威意识也将逐渐失落。教师的职业将变得普通而平凡。教师角色的变化,并不是说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师失去了“主人”的地位致使角色退化,而是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更高了。这个新的角色,使教师的职能更趋向多元化。首先,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以及言传身教、作为学生榜样的角色没有变化,而且应发挥得更好。其次,教师应逐渐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引导者。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知识信息总量的增加,要求学生有更高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逐渐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知识的探索者和能力的进取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判断学生的需要,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因此,教师应该成为教学软件的设计者、制作者,成为教学工作的研究者,成为终身不断学习的学习者。
一、心理学教育的内涵及研究范围
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约2400年前的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在《灵魂论》里对心理现象作了系统的阐述,我国的荀况、王充也有许多杰出的论述,但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要从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算起,至今只有一百多年。心理教育就是以心理知识的传授为契机,以心理能力的培养为目的的教育。它研究的范围很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感觉、知觉、思维、想象);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又包括: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二、心理学教育和教育教学的关系
心理学教育和教育教学的关系是密切的。教育教学所面对的是人,所教育的知识都要通过人的内因起作用,而人的学习过程是心理现象的某一心理特征或个性心理的变化。教育教学中的学习、能力、注意力、兴趣、品德等方面都是心理的反映或特征。人一生的学习、接受都是心理变化过程。心理学教育将是带动其它学科的先导学科,这门科学的研究和运用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在美国,心理学被视为科学的七大部类(理化、数学、环境、技术、生命、社会经济和心理学)之一,苏联和其它许多国家中,心理学已作为一门课程在中学开放,我国虽稍稍落后,但也于2001年在广东开展了中学生心理学教育的试点工作。由此可见心理教育定会在未来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三、心理学教育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心理学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可以让学生了解心理现象产生的根源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去调整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有的放矢的发展自己、完善自己。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气质、能力、性格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都有非常大的影响,也难一下子论述清楚,现在就心理学对教育教学中教育者及教法的影响作简单分析。
1.心理学教育对教育者的影响
教育改革取决于教育者的思想和水平。一个真正合格的教育者,必须明了学生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才能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才能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自己先学好心理学,把心理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如果一个教育者要教育学生有高尚的动机,健全的情感,顽强的意志,完美的人格,正确的自我意识,科学的学习方法,那么他先须具有这些品质。否则,他的教育就会流于教条。所以,一个教育者只有认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具备了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理念,具有了心理教育的知识水平,那教育教学工作才起到应有的作用,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否则,素质教育就只能是空想。
2.心理学教育对教法的影响
许多思想家、教育家对教育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有许多精辟的合乎规律的见解。如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孟子反对“揠揠苗助长”;荀子有“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名言。这都是教育教学中心理现象的积极探索。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巴甫洛夫的“观察、观察、再观察”,“不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这些名言不但从心理学角度说明了心理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而且为教育者制定教法和措施起了导向作用。
①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学生的感觉、知觉都有规律,很少有孤立的感知觉。教师在教学中要掌握基本规律,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做好观察准备,提出观察的方法,制定观察计划和做好观察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有良好的观察力。
②让学生有良好的记忆品质,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从事任何活动都要有记忆,如果没有记忆,就不能进行学习和劳动,不能认识环境和事物,生活难以想象。记忆是智力活动的基础,在实践中作用是巨大的。教育者在教学中要了解记忆规律,把无意识记、有意识记、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结合起来,消除影响记忆的因素,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具体实施到学生时,根据中学生特点,要让学生明确识记目的任务,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然后指导学生运用正确识记方法,正确地复习和练习,加深理解,最后培养学生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当然教师要根据学生个别差异,让学生合理使用大脑,做到身心健康。
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学生所学的主要是理性知识,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学习得以成功的得要条件,教育者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思维的技能技巧,让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逻辑性、灵活性和敏捷性得到综合发展。教师要强调启发式的教学法,加强学生的言语训练,注意运用心理定势的积极作用,发展求异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教育者要掌握想象的固有特点,以无意想象为基础,发展学生的有意想象,尤其创造想象。发展学生想象,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获得感性经验,不断丰富表象。其次引导学生思考,再次要让学生学好知识,发展想象力。然后让学生多参加活动,丰富生活经验。此外,还要培养学生大胆幻想和善于幻想的能力,并敢想敢做。
④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人脑兴奋、抑制相互作用的结果,某区域的兴奋与抑制会引起近区域的抑制和兴奋。教师掌握了这一原理,就可以巧炒地运用注意规律,把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结合起来交替使用,创造情境,变换方式,让课堂有紧张、有轻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⑤掌握意志品质的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爱迪生说过:“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无数的事实证明了“有志者,事竟成”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由此可见意志的重要性。教育者必须学好心理学,掌握学生意志品质的特点,如果违反规律进行教育教学,不但会影响教育效果,甚至还可能造成被动局面。例如:初中生自制力有限,欠缺抗拒诱惑能力。控制情绪冲动的能力差,易沾染不良习气,行为固执。精力充沛,毅力较差。承受挫折力差,做事易半途而废。他们幼稚性突出,处处表现自己的独立、能干和勇敢,却又常把鲁莽、冒险、顽皮、顶撞、破坏纪律误为勇敢。易受暗示,模仿他人,自以为是。初中二年级表现尤为突出,这是学生心理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是初二现象的根源。教育者掌握了这一特点,就能引导教育并有效地解决问题,让学生的心理逐步完善,收到良好的效果。
⑥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及心理问题,因材施教
个性心理是非智力因素,但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这需要教育者和学生的沟通了解。教育者如果能让学生发挥出潜能,表现出独特的个性,那就是找到了学生成才的钥匙。
此外,教育者还要了解一些学生心理异常和心理缺陷的原因,找到心结的关键,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个别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真正境界。
总之,心理学揭示了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活动规律及青少年心理活动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是教育理论的基础,任何教育教学研究都不能忽视研究对象的心理活动特点,每个教育者要明确思想,积累经验,完善心理教育,让心理学教育真正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先导,有效的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创新教育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187-01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上,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时代的要求。为了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21世纪创新型人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的顺利开展;注意展现信息技术发展、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应用中蕴藏的人文精神,有意识地设计人文及社会的教育主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以课堂为阵地,以新课标为指导,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即通过学校各种教育途径和形式,培养学生发现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原有知识(事物)的"有中生新"和准备"无中生有"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样,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就成为实施创新教育的先头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区别信息技术课与单纯的计算机课,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课与单纯的计算机课,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上,还是在教学模式上都有一定区别。
1.1在教学内容上,计算机课的教学只局限于理论知识,只注重引导学生熟悉了解相关软件的应用。而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课,它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其中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中去,并在操作中不断发现问题。因此,通过这门学科的学习,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具有较好的作用。
1.2在教学目标上,计算机课侧重于键盘的操作和软件的应用。而信息技术课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按照"信息的获取与评价-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与交流信息的存储与管理"的逻辑线索呈现学习内容。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获取信息、分析鉴别信息、传输处理及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并逐步内化为创新意识。再次,在教学模式上,计算机课以教师为主,忽视学生创新意识。信息技术课则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创新就是要求异,不要雷同。信息技术课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首先要抓住学生对计算机好奇的心理,充分发挥他们的内在动力,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有序地学习相关知识,给他们营造一个能够思考的学习氛围,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2.1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知识的限度,引导学生拓宽思路,使课堂气氛既热烈又严肃。如利用问题法让学生用计算机查一查自己出生那天是星期几?画图时能不能不用"橡皮"把画布擦干净?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新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实践,从而引发了创造思维。实践证明,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也确实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2.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中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生的兴趣浓淡,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高低。教师要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心理感受和需要,给学生创造学习的环境,提供各种运用计算机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接触计算机,运用计算机,力争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发挥才智的环境。
3.采取循循善诱施教,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学生在进入学习情境后,师生间要进行沟通,使学生了解学习的目标和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在任务的学习阶段中,教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多给学生以鼓励,让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去完成任务,教师要走进学生当中,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还要主动地全面观察了解学生、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共性问题,教师要及时提醒和指导。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通过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索问题的最终解决。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告诉学生,应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如向教师同学请教,翻书本、查资料,或在软件中的帮助,还有上网请教等,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建立客观评价体系,巩固学生创新成果
教学是过程,考核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应用的过程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的思想与方法,形成交流与评价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提升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素养,为学生能终生学习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正确的评价体系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总之,创新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下,提出的一种教育模式,信息技术教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互友好,开放的实践环境,有利于组织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在上机实践中主动地探索,积极思考,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身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责无旁贷地承担着探索、改革、创新、为国家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任。只要我们善于做教学研究的有心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天地,鼓励各种思维方法自由发展并加以引导,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实施创新教育,我们一定能够为实现中国梦培养出优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关键字:职业学校;体育;体育教学;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1、 引言
体育教学在职业学校教育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职业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比较传统单调,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的进行体育教学的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体育教学创新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很多专家和教授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对于体育教学创新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体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意义
(1)创新教育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源泉
学生的智力的发展需要体育教学活动的帮助和支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够仅仅让学生只是参与体育活动,还要通过使用创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运动的基本机理和形态结构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创新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在创新教学示范和辅导教学中,要注重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智力,积极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保证学生能够对知识达到感知认识。
(2)创新教育注重多样化教学
教学模式的创新有利于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不同的教学模式能够起到不同的教学效果,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有些教学模式取向于从师生关系进行教学,有些教学模式取向于学生之间关系进行教学,有些教学模式取向于从教学内容进行开展教学,有些教学模式取向于从实践和理论结合方面进行教学的开展,不同的创新教学模式具有不同的出发点,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创新教学内容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多样性以及可接受性方面的要求,逐步提高教学创新能力,保证教学创新过程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增加学生的教学课程的可选择性。(3)创新教育具有模块自主性特点
体育教学的创新不应该只注重于教师和教学方面的创新式发展,还必须要建立自主创新模块,保证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创新式学习,使学生能够具备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方案。从教学整体性出发,联系不同要素的关系,综合进行创新发展,保证学生和教师能够协同参与体育教学活动,传授过程中,教师要调节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知识与身体活动的关系等几种关系。
3、体育教学中的创新
3.1课程资源创新
不断的进行课程资源的创新对于体育教学课程的科学开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结合不同地区的课程资源各自的教育优点,从而能够发挥出体育课程教学的地方特色和地方优势。做好体育教学的基础保障工作,完善学校体育场地以及体育器材设施,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思维出发,创新器材的使用功能,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特点,从根本出发,不断的实现体育教学基础条件的创新发展。除此之外,要不断的进行体育教学资源的创新和优化,实现合理的规划设计,保证学校运动资源的科学多样性,对运动项目实现根本上的创新,丰富体育教学资源,开展新型项目,从而从根本上保证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科学的体育课程资源。
3.2教学内容创新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大纲下,教学内容的单调影响了体育教学的发展。因此,必须要进行体育教学内容的创新才能够满足体育教学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随时根据学校的条件以及学生的需求进行自主的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并且根据外在条件的变化及时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创新,体现出体育教学的自主性和创新性。除此之外,体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创造出适合学生的不同教学内容,例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开展体育游戏活动,结合当地体育特色开展相关联的运动,结合现代体育内容开展特色休闲与娱乐体育活动,保证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够拥有轻松和谐的气氛。由于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能够是学生拥有更高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
3.3教案创新
教案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体育课教学效果,传统体育课教案遵循统一模式、有其固定规格,在一层不变的教案背景下,制约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现阶段,注重教案改革,推崇创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态随时更新教案。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老师制定新颖、科学的教学思想,将教学思路贯穿到具体实施的体育教学教案中,从整体上调节课堂气氛和效果,营造一种即宽松又活泼的范围。教师在编制教案时,需要特别注意学生的需求,把学生作为教学主线是体现课改和课改创新的亮点。
3.4教学方法创新
传统教学方法倡导老师为主体,由老师制定教学计划,学生只负责接收,新的教学方法则是改变传统教学思路,强调方法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的目的是将枯燥的体育项目表现为有乐趣、有活力的项目;将传被动传授教学转变成主动寻求知识教学。方法创新对体育老师要求相对较高,老师应该具有创新意识,能够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创新,平时与学生沟通,有创新的勇气。当然,创新的同时也要将传统教学的优势继承下来,取其补短,不断将教学方法与学生掌握情况对比分析,找到最适合学生接受、学习的新方法。只有创新,才能让体育更具活力,才能发挥体育教学的功能,体现职业学校的体育精神。
4、结语
职业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核心,应该以创新教学为起点,着重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以及理论能力、基本创新操作能力。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应该积极创新体育教学方式和方法,优化体育教学整体架构,针对性的进行体育教学内容的创新,保证体育教学必须要保持创新的活力和动力,从而实现体育教学应有的价值,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饶兴莲.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应用[J].新课程学习(下).2011(01).
[2]张桂新,雷霆,李多多,金晓明.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创新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0(04).
关键词心理健康 语文教育 人格 素质
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是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品格、良好习惯和健康个性等心理品质方面的要求和培养,这种以人为本,追求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自然成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
一、营造和谐氛围,优化心理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这一精辟见解不仅强调了师生交往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师怎样才能善于与学生交往。
1、以朋友的身份走进课堂。试想:一位摆着架子,整天板着脸不与学生沟通的教师,怎能让孩子们没有心理负担地与你接触?又怎会使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呢?小学生心理状态还不成熟,遇事容易受挫折,便会产生心理压力,这时,就更需要教师做他们的知心人,耐心倾听他们倾诉,敞开心扉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减轻压力。那样,他们才能逐渐学会与人沟通,敢于面对挑战,适应社会。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如若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发言必将积极许多,因为他们没有太多顾虑。他们在语文课上回答问题是完全不拘束的,胆子特别大,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没有了心理负担,思考的环境也轻松了,自然,效果也就更好了。
2、以长辈的身份开导学生。教师的身份应是多重的,教师的责任也是多方面的,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让学生有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然而学习上的困难等还会使他们产生忧虑。如有的孩子,父母对其学习的期望值很高,这些学生每次考查前都会忧心忡忡,怕万一“失手”,该如何是好?教师此时就应以长辈的姿态出现,告诉学生成绩并不代表全部,它只是我们平时学习的一次并不全面的检查,况且,语文这门功课不是一个分数或等第所能测量出来的,只要你认真学习,学得能力,学到本领,不要太在乎这一两次成绩,如果我是你的父母,我会理解你的,相信你的父母也会的。细心开导,孩子们逐渐会对此忧虑慢慢减轻。然而,解开了束缚后,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佳。
二、提高自身修养,注重人格的表率作用
教育中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的,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品质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注意利用人格的张力感染和教育学生,去消除学生的心理、情绪和学习障碍,以逐步增强学生对人、对社会、对自然强烈的责任感和建设未来的使命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不仅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更注重提高自身的修养,力求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以作文为渲泄,保持阳光心境
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老师、家长、同学都可以是倾诉的对象。然而这些人不一定就会那么及时地,时地随时随地地倾听你的诉说。从而,作文本便成了学生最忠实的听众。在作文教学中,我经常会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活动的作文题目,例如《老师,我想对您说》、《妈妈,您听我说》、《今天我真高兴》等等。鼓励学生要在作文中讲真话,表真情。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写日记,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受到不良情绪影响和干扰时,及时地在日记中渲泄出来,从而摆脱消极的心理体验,使自己的心境始终保持活泼、开朗、稳定、充满朝气。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适时进行疏导、教育。
四、挖掘教材榜样,培养健康人格
新教材极为重视人的发展,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握关键,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得以渗透。教材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它不仅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还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这是一条极其精美、丰富的人物画廊,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五、搞好实践活动,渗透心理教育
【关键词】创新教育;开放式教学;教学评判目标;能动性
一直以来,传统教学赋予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天职,把不断地给学生讲授“是什么?如何做?”作为教师的任务,而较少地研究怎样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精神尤为重要。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按照语言的学习规律真正掌握这门外语?笔者认为:创新教育实施的内容是在课堂教学内努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创造性的源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着眼点就是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结合近年的一些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探索创新教育。
一、建立互动的教学模式,实施开放式教学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为中心的概念。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组织形式都必须向学生的实际需要开放。总之,课堂教学的内容不能僵化,形式要务求多样,一切都应该满足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实际。建立互动式教学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
1、教学内容的开放
现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信息交流便捷快速,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日益广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搜集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有利于个性培养和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内容。比如在讲解大学英语(-)Understanding Science一课时,笔者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分组搜寻一些科技发展中出现的新名词。上课时,每一组都选派一组长用英语来讲解、介绍这些新名词。通过学生自身这种开放式的交流,学生学习起来不仅感觉兴致高涨,而且记得特别快,并且更直观地理解了科学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这种教学内容的开放,可以结合不同的课文,做出相应的调整。既可以是搜罗某类词汇,也可以是查找某一文化概念或历史现象的相关资料,还可以是就某一题材,让学生自行发挥想象,续写或改写课文的故事。比如,在讲解Valentine Story这篇课文时,笔者布置让学生以女主人公的口气来改写这篇故事,并选出个别佳作,让学生表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通过改写,学生对故事叙述视角的转换(shift of narrating perspective)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2、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的开放
所谓教学过程的开放,就是要打破一些课堂教学法的常规,打破传统的质量评价观念。首先,在教学手段上,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进行多手段、多模式的教学。制作PowerPoint课件,有条件的前提下,在语言教学中穿插一些英语原声影音内容,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出良好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鼓励学生的参与。具体的落实,可以小到对单词的讲解,大到对整篇课文的评价,并适时地给予引导。比如:讲解grin(笑)这个词时,笔者先让学生列举出英语中可以表示“笑”这个概念的其他词汇,例如:smile, laugh, giggle, chuckle, smirk,beam等。接着让学生找出这些词汇在意思上的差别,从而让他们理解英语的动词,有些表示的是一些比较宽泛的概念(如上例中的smile),有些则可以细微地描情述状(如grin是表示咧嘴开心地笑)。接下来,让他们思考,汉语中通常是怎么表达动作的细微差别的?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让学生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和掌握,又能启迪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自己总结出语言的规律和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和思考的乐趣。总之,教育的创新根本在于教师的创新,教师的创新意识和观念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方式,让英语教学的课堂成为一个真正的交流的场所和思考的阵地。
二、依据创新教育思想确立全新的课堂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
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决定了其评价体系和质量目标必须进行相应地调整。什么样的教学是高质量的教学?传统的教学质量观是以传授知识量的多少为评判标准,并以学生掌握程度(通常参照笔试成绩)为评估依据。而创新教育,则不以一时的知识点或谓为考核点的掌握为目的,是为培养学习者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服务的,因此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目标应该落实在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开发上。引导学生认清语言学习的规律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比语言点的传授更为重要。与此同时,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也应有相应的变革。新四级考试加大了听力的测试并删除了单纯的语法词汇题,正是对创新教育思想以及确立全新的教学评价体系的体现。笔者认为,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果的测试,仅仅以笔试成绩为依据是不够的,今后应适时引入并加大口试和面试成绩的比重,这样才能更为全面、更为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教学环境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老师依照知识点设计问题,学生的回答只是教学环节中的预设一环,他们的思维活动被限定在既定的框框内,没有创新和独特性。依照创新教育的精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赋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思考、自由交流的机会。反映到语言教学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应以思想和语言交流为根本目的,尽量少作或不作预设的标准答案。事实上,我国最早的教学著作《学记》,已经揭示出了教学必须启发学生思考的道理。《学记》提出:“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其大意是,教师要诱导,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要多鼓励学生,不去压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启发学生的心智,但不要灌输现成的概念或结论。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会和谐融洽,学生才会感到学习是轻松愉快的,才肯积极地思考,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宋代教育家朱熹也阐述了相识的观点。他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做一个引路人:“指引者,师之功也。”尽管教师地位重要,但终究不能代替学生来思考。由此可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至关重要。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有不同意见,让学生多发问,多思考,并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多向思维。例如,笔者在讲解American Dream 一课时,布置给学生的讨论题为:Do you think integrity, hard-working and determination are enough to make one succeed? 结合课文的内容,主人公Tony只身来到美国,白手起家,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似乎是上述观点的最佳佐证。但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很多学生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而且他们的回答确实既有新意,又言之有理。比如,有学生认为,成功需要依靠许多品质,并不仅仅是单凭勤奋、坚持就能够做到的。很多其他的品质,比如乐观、向上以及善于学习的能力更为重要。结合到Tony本人,他不断创造机会并把握机会的能力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成功。从学生众口不一的回答中,我感觉到他们在实实在在的思考。而且,把思考的结果用英语表达出来,既是语言学习的一次实践,又是对学习成果的一次实实在在的检验。
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学生不甚了解的文章书本,要使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无论成功与否,尝试都比不尝试有益得多;其故就是在运用了一番心力,那一番心力是一辈子要运用的。”因此,语言教学中,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体系都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为根本出发点,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而不是单一的受众,也只有如此,大学英语教学才能摆脱应试教学的模式,回归语言教学的本质。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加以贯彻实施。毕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参考文献
[1]牛津应用语言学丛书.《语言教学的基本概念》(英文).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心理健康;作用;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8-0058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中学生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民族的昌盛和社会的进步。真正的健康不仅指生理机能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以“健康第一”为指导的学校体育不但要提高学生生理机能健康,还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有什么作用呢?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呢?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分析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它包括智力发展、情绪稳定、道德高尚、意志坚强、人际关系和谐、年龄心理一致等方面。心理健康的学生能调动自身潜能,迎接生活中的挑战及学习中的压力和挫折,并积极乐观地投入学习和生活。
身为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寻求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笔者查阅有关资料得知,目前大约有32%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学生的心理品质大多存在明显的弱点,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自卑、逆反、意志力差、早恋、人际关系不好、暴力倾向、心龄不一,而且抗挫能力、意志力和团结协作精神较差。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个性发展还不成熟,遇到挫折,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并产生心理障碍。我国的独生子女日益增多,家长溺爱和不良的教育方式也会影响中学生的意志品质。现在农村学校留守学生较多,这些学生的家长为了生计长期在外打工,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代管,或依靠亲戚朋友照顾,还有部分寄宿在学校。留守学生长期缺乏亲情的关爱会产生情绪不稳、焦虑不安、自卑、暴力倾向等不良心理问题。学习压力过大,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非常关注考分,有的中学生一到考试就紧张,听到考试就害怕,唯恐成绩不好,经常自责、自卑,长期以往就会失去自信,造成意志力较弱。
三、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体育教学活动能很好地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从而改善心理健康。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后,如能参加一些轻松的体育活动(如:舞蹈、太极拳、健美操),欢快的情绪会油然而生,达到陶冶情操、振奋精神的效果。其次,体育项目一般都具有一定难度和竞争性,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总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不但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又能培养机智勇敢、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优良品质。还有,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可以用表情、身体动作等方式进行交往,随着活动时间和次数的增多,彼此之间就会增进友谊,消除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同时,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同裁判、观众、同伴相处时增强了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和团体意识,培养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和谐了人际关系。
四、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体育教师要促进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激励学生正确对待不同压力,调整好心态。在体育教学中应多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要鼓励自卑、胆怯的学生,善于发现其闪光点,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进行九年级立定跳远测验时,有一名学生叫王硕,因身体瘦弱、导致成绩不理想,情绪非常低落,笔者了解情况后,多次找该生谈心,并明确地指出他的技术并不比别人差,只是先天素质差造成的成绩不好,要勇敢地面对现实,加强下肢及腰腹肌肉的力量练习,准能取得好成绩。在我的指导和鼓励下,该生经过努力,最终取得了优异成绩,自信的笑容又留在了他的脸上。在体育教学中设置形式多样的集体项目,给学生合作交流机会,优化人际关系。如拔河比赛、长跑比赛、接力赛、球类比赛,齐心协力游戏等,培养同学之间的互助友爱,以及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锻炼个人意志,培养耐挫能力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体育教学中要渗透性教育,引导中学生情感健康发展。在教学中要搞好心理和生理基础知识的教育渗透,科学合理地组织男女同学一起进行体育运动,如太极拳、武术操、舞蹈类等项目。让青春期的中学生在群体活动中更好地展现性别魅力,充分展示出青春健美形体及活力,提高其审美观,在体育活动中分散已萌动的性意识,避免早恋,自然渡过性危险期。
总之,中学体育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还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能很好的消除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信心;有利于情绪的改善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能改善人际关系,使学生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保持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对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以体育教学为载体,利用体育项目多样性的优势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机会,注重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搞好中学生心理和生理知识的教育,避免早恋情况的发生。此外,教师要关爱、激励学生,让他们在兴趣中参与,在快乐中提高,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武汉教育出版社,2002.
[2] 闻 君,金 波.心理医生[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3] 王 冰.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4).
那次是上“等比数列的前项和”一课,我是通过求Sn=1+2+22+……+2n-1这一实例,来讲解如何用“错位相减法”推导公比不为1的等比数列前项和的公式。
师:记Sn=1+2+22+……+2n-1①
2Sn=2+2+22+……+2n-1②
②-①得:Sn=2n-1
然后引出一般的公比不为1的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Sn=。这时候一个学生举手提了个问题。
生1:对前面这个实例,我有个更简单的方法,前面加个1,使得:
Sn=1+1+2+22+23+……+2n-1-1
=2+2+22+23+……+2n-1-1
=22+22+23+……+2n-1-1
=23+23+…+2n-1-1=…=2n-1
(众生哗然)
师:这位学生的方法很巧妙。那谁来说说它的特点,能不能也用它来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Sn呢?(于是让学生在下面自由讨论,不一会儿,有学生站了起来)
生2: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加个1后,使得1+a1+a2+an-1(n≥2)
生3:不对。如果这样,对一般的an,加个x后,使得:x+a1+a2+…+an-1=an
即:1+Sn-1=an ①
由①得:x+Sn-1=an+1 ②
②-①,得:an=an+1-an
an+1=2an
所以,这种理解只能适用于q=2的情况。
师:精彩!那么怎么理解才更好呢?
生4:加个1后,使得1+a1+a2+…+an=2(1+a1+a2+…+an-1)(n≥2)这样的话,对一般的an,加个x后,使得:
x+a1+a2+…+an=q(x+a1+a2+…+an-1)(n≥2)
x+a1=qx即x
所以,Sn+a1+a2+…+an-
+a2+…+an-=
师:你们的掌声呢!(众生鼓掌)
师:再请同学们想想,这种方法推导过程中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会有前两项的和正好是第三项?
生5:通分以后正好可以约掉一项。
师:哦,那么我们是不是还可以这样推导……
生6:老师,我知道了:分子分母同乘以q-1,使得:
Sn
(又一次掌声!)
师:很好!下面我把上面这个式子变化一下,把它展开,大家看看又有什么新发现。(师在黑板上板书)a1+a2+…+an
q-1
生7:哦,是等比定理和合比定理!我们由等比数列的定义,得:=…=q
q-1=…=q-1
=q-1
即:Sn
师:Good!等比数列前项和的公式除了书上的方法,同学们又发现了这么多的方法可以推导。只不过,书上的方法在思维特点上更好些,也容易记些,而且也是另一类数列的求和方法。不管如何,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和老师一起创造了一堂高质量的课,谢谢大家!(长时间的掌声)
由这个案例可以看到,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表现,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维推理,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能力,成为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而这其中,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是新课改课堂教学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那么如何引导?以这堂课为例,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
1教师对教材的研究
关注学生怎样思考了,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这需要教师自己首先要掌握教材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以及相关的知识点,这样才能在如何提问、如何讲解、如何激励、如何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上做到张弛有度、得心应手。
我在备这堂课时,就曾思考: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还有其他方法吗?我一边研究,一边查阅资料,并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虚心请教,收集到了五六种不同的方法。我把这些方法吃透,研究他们各自的特点、相互的关系,然后再来上这堂课。所以对学生的提问了然于胸,甚至希望能有学生提出来。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仪要备教材。而且要备课外相关的知识。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整和重组。由于强调开放式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提到了日程,教材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了。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哥找、开发、制怍、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还要学会和用脱代信息技术,以丰富教学内容。
2教师“讲”的艺术
新课程也需要教师“讲”,但要讲究个艺术。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真正把握“要不要讲:”、“说什么”和“怎么讲”这三个问题。
上面这堂深,我的“讲”主要是以引导为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状得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比如,在第一个学生“竹外生枝”的提问后,我首先肯定了他的想法,但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让大家自由讨沦,让学生自已去寻找答案。在学生找到第一种、第二种新方法后,我没有急于表扬总结,而是鼓砌学生去思考问题的实质,从而又得到了新的方法。这样,让学生沉浸在不断获得新知的喜悦中,大火提高了教学效率,对学生的影响应该是深远而积极的。
3教师的提问技能
作为现代教师,在反思自已的教学行为时,应该反复自问:这一节课中哪些提问是有效的?哪些提问是多余的?哪些设问需进一步改进?
这堂课,我所提出的四个问题,每个问题都是承上启下的,都带有启发性质,学生很容易接受并为寻找问题的答案而投入学习。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紧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能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有针对性,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必趣和思考;要便于学生操作、有层次性,以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能提供知识获得的科学途径和策略,有助于学生促进知识间的迁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还要能促使学生有计划地学习,并合理制订自己的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正确评价自已学爿的态度、办法、过程、结果,使学生积累学习的经验,并引导学生纠正自己的不足,促使学生评价和测节自己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教师提问时要注意师生之间多次质疑、交流、评价,时刻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如参与程度、交往环境、思维状态、情绪反映、生成状态等,对于学生对问题思考引发新的有效问题进行及时地再组织利用。
4教师的激励
恰当地使用鼓肋性语言,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是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有效方法。但是课堂上的激励要做到“适时适度”:一是要适时,一堂课只有40分钟,没有那么多时间来让你盲目地激励;二是要适度,“只有能节制的人才会重视实际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课堂教学应陔是师生一段充满真情的生命历程,正确运用肯定和奖励,采川适当的竞争方法,避免过泛的鼓励性语言,慎用批评,才能创造出完美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