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水资源利用与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国的城市化也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了50%。城市人口的聚集加大了水资源的需求,同时污染和浪费现象也日益加剧,使其供需矛盾更加尖锐。因此,必须加强水资源,特别是城市水资源的利用管理。
一、城市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水资源高效利用就是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前提下使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在当前水资源短缺严重的情况下,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是解决短缺问题,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 目前城市水资源利用中却存在一系列问题和矛盾, 主要表现在:
供需矛盾日益加剧。中国城市缺水现象始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年扩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缺水愈来愈严重。水利部汪恕诚部长曾指出,中国全国正常年份的缺水近400亿m3。由于严重缺水,“十五”期间, 农田年均受旱3185亿亩,年均减产350亿公斤粮食。全国600多个城市,有400 余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每年影响工业产值约2000亿元。
用水效率不高。工业用水利用效率不高,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约80亿m3,是发达国家的10-20 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75%-85%。此外,城市用水浪费也十分严重。据统计,全国多数城市自来水管网仅跑、冒、滴、漏损失率为15%-20%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城市使用的大量用水器具,其中约25%严重漏水,每年因漏失水量约4 亿m3,相当于7个供水能力达20万m3/d的大型水厂一年供水量的总和。与此同时,对城市污水的处理率低,再生水的利用差。2012年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为75%,其中污水处理厂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特大型、大型城市,许多城市尚无污水处理厂。
水环境恶化。在每年污水排放总量约620亿t,约80%未经任何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江、河、湖、库, 90%以上的城市地表水体,97% 的城市地下含水层受到污染。由于部分地区地下水开采量超过补给量,全国已出现地下水超采区164 片,总面积18万km2, 并引发了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如我国华北地区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下降12cm;北京由于多年来大规模超采地下水,水位以平均1m多的速度迅速下降,严重地区已下降40多m。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面污染下渗,还造成海水入侵,使地下水的矿化度增高,含盐量增加,水质变坏。
在全国缺水城市中,有19个城市的缺水主要是水源污染引起;另有76个城市的缺水虽然原因极其复杂,但都与水源污染有很大关系;目前90% 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污染,约50%的重点城镇集中饮用水水源不符合取水标准,其中水源受到严重污染的城市达98个。在国家环保局污染控制司统计的城市河段中,有87%左右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有16%的城市河段严重污染,有11%的城市河段属重度污染,有15%的城市河段属中度污染,有33%的城市河段属轻度污染,仅有23%的城市河段水质较好。水环境的恶化加剧了城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二、构建城市水资源高效利用机制
构建政府、市场与社会相互协调的制度机制。从对水资源问题的制度根源分析可见, 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不能简单地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都存在一定的有效区域与失灵区域。在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一个有效、一个无效的时候, 要保证在 “市场有效、政府无效”的领域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退出该领域;在“政府有效、市场无效”的领域,要加强政府管理,有效行使政府职能。在“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时,可以通过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的结合寻求出路,也可能需要需求新的制度安排——社会机制的创新。
提高人们的节水观念,强化危机意识。解决水资源问题首先从观念入手,用商品观念和价值观念取代“天赐之水,任我用”的观念,用“水资源危机”观念取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要通过各种媒体开展宣传,形成人人惜水、爱水的社会风尚。
节水意识仅是一种道德约束,并不能很好地约束人们的行为,必须要借助法律、法规和政府相关政策的作用,以此来推动节水工作的开展。经济因素的影响可分为经济规模和经济水平的影响,其中经济规模的扩大,引起水资源需求量的增加,只会加重水资源的短缺情况;经济水平的提高,节水型器具的普及,使得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得到很大的提高,也更有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
改变企业经营模式、降低污染。长期以来的传统经济模式虽然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其发展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导致自然资源短缺与枯竭,严重污染了环境。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打破原有的陈旧经济模式约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控制水价,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水具有商品属性, 供水要体现水的价值规律,通过水价杠杆促进节水和产业结构调整。因此城市水价应体现成本原则和效益原则。
对城市供水价格的控制,其措施有:实行分类水价,根据使用性质分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行政事业用水、经营服务用水、特种用水等五类;明确城市供水价格由供水成本、费用、税金和利润构成,并对成本、费用、税金和利润作出具体规定;制定城市供水价格应遵循的原则: 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把调整水价与改革水价计价方式相结合,逐步实行容量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或阶梯式计量水价;针对不同城市的特点,实行季节性水价;建立和鼓励使用回用水替代自然水源和自来水的价格机制,合理确定回用水价格与自来水的比价关系;建立城市供水价格申报和审批制度,在供水价格的制定或调整过程中引入价格决策听证制度、专家评审制度和公告制度, 积极推行供水成本定期审核制度, 加强对调价收益使用的监管。
另外,污水处理费是城市供水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征收污水处理费,在供水价格的基础上加收污水处理费,逐步建立起激励社会投资、节约用水和防治污染的价格形成机制。
1黑龙江省水资源现状
1.1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年内降水集中,6月—9月降水量约60%~80%。年际间常出现连丰、连枯、丰枯交替趋势。空间上,山丘区耕地占全省面积的20%,但占据了74.5%的地表水资源;剩余80%的平原区耕地仅占25.5%的地表水资源。
1.2水体污染问题严重各种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等点源污染和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的排放逐年增加,多数河段水质超标,有些严重污染河段完全丧失使用功能,或者影响正常供水,造成水质型缺水。
1.3供需矛盾显著如上文所示,黑龙江省人均水资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水需求总量将持续上升,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1.4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较为严重农业灌溉用水输送过程损耗较大,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较低,同时水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缺乏相应法律法规,居民节水意识薄弱[5]。
1.5水资源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水资源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优化,“一龙治水、多龙管水、政出多门”等情况依然存在,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统一管理。
2国内外非常规水资源利用
国内外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包括:国外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和国内非常规水资源利用。
2.1国外非常规水资源利用
欧美发达国家于20世纪60年代已经开始雨洪资源利用,雨水资源化技术及程度较高、主要包括雨水资源化技术、制定雨水资源化相关法律法规等措施,形成并完善城市雨水资源化。最为典型的是屋顶蓄水系统和由入渗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等组成的径流回收灌溉系统,收集雨水可用于洗车、冲厕、浇洒庭院、洗衣和地下水回灌等生产生活用水[6]。污水已开辟为城市的第二水源。日本是城市中水利用技术的起源地,于20世纪80年代就已建设中水道系统,用于生活用水或城市景观、消防用水,效果显著。目前,日本新建公共建筑物均设置了中水道。美国《水法》中规定,若无污水回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不能申请联邦城市污水治理项目补助。目前世界海水淡化量约为5000万m3/d。其中,中东地区占55%,美国占15%,欧洲占9%,亚洲占8%,全世界海水冷却水量超过7000亿m3。如日本工业冷却水总用量的60%为海水,每年高达3000亿m3;美国大约25%的工业冷却用水直接取自海水,年用量约1000亿m3。
2.2国内非常规水资源利用
为解决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缺水问题,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雨水利用工程,包括甘肃“121”工程、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水窖节灌工程等,雨水集蓄利用形成区域规模。我国城市污水处理与利用的研究起步于1958年国家科研课题,60年代关注污水灌溉研究;20世纪70年代开展了以污水回用为目标的城市污水深度处理研究;80年代,由于城市水资源匮乏加剧,相继开展了污水回用工程,在公共建筑建设污水回用装置,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存在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的不足以及公众对中水认识的偏见等,给中水开发利用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目前中国海水淡化产水量低于20万m3/d,不到世界总量的3‰。我国海水冷却水年用量仅约330亿m3,远低于发达国家。据统计,我国煤矿每年排水总量达38亿m3,但利用率低于30%。矿坑水仍被当作水害加以防治,导致大量矿井水白白地流失,不仅造成了水资源浪费,也严重污染自然环境。矿坑水资源化利用,是解决矿区水资源紧张的必要途径。
3黑龙江省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思考
黑龙江省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思考的内容有:城市雨洪利用、农业非常规水资源利用、中水回用和管理制度。
3.1城市雨洪利用
城市雨洪利用是指通过利用屋顶、街道、市政管网和绿地等拦蓄、储存、利用城市降水资源,具有节水、保护水资源,缓解城市水土流失和内涝,减少水体污染,改善城市生态与环境,兼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7-8]。哈尔滨是全国十大缺水城市之一,居民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2.5%,为全国人均水平的50%。哈市年降水量在400~600mm,一年中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哈尔滨市有效利用城市雨水,需要做好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1)组织协调规划、环保、建设、水资源管理、供排水集团等相关部门,做好哈市雨水利用的前期调研工作,吸取国内外城市雨水回收的技术经验。2)重点做好大型公用建筑、居住区、建筑群等屋面及地面雨水利用,开展不同用途的雨水处理措施,用于土地入渗补充地下水、景观环境绿化、道路冲洗、冷却水补充、冲厕等其它生活用水,逐步实现城市雨水资源回收利用现代化。3)根据哈市的地理气候特点,开发转雪为水的新型回收技术,可先进行试点后推广。
3.2农业非常规水资源利用
农业非常规水资源可开发利用具有增加灌溉水源,增大灌溉保证率的显著优势,是解决农业水危机的一项重要措施。黑龙江省农业非常规水资源发展较慢,需要加强以下2个方面的研究:3.2.1微咸水的农业利用主要包括微咸水直接灌溉、咸淡水混灌和咸淡水轮灌。微咸水灌溉技术的关键是把握好满足作物对水分的需求与控制盐分危害的关系。3.2.2雨水的农业利用农业雨水集蓄利用是指通过人为工程措施,对降雨径流进行调控,从而增加拦蓄入渗(梯田),或减少蒸发(如覆盖)来利用雨水,或通过雨水集蓄措施将雨水汇集蓄存,在作物需水关键期进行补灌。主要包括:1)旱地微集水利用技术,即蓄水和保水。2)人工汇集雨水利用技术,即要指通过建立雨水集流场和雨水存贮设施,将雨水收集存贮,在需水关键期进行利用。人工汇集雨水利用技术实现了雨水再分配,亦可将其与节水灌溉技术结合,是旱区发展灌溉的“小水利”工程。3.2.3再生水的农业利用主要包括网络混合法、土壤稀释法、轮灌法3种方法,影响灌水方法主要因素有植物种类、土壤类型、气候条件、供水水源和经济状况。
3.3中水回用
2010年全省废污水排放量约22亿t,入河总量为16亿t,排放量较大,不仅浪费水资源也污染了生态环境。据黑龙江省环保局资料,“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重点发展松花江流域污水处理,新增污水处理厂和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十二五”目标为县城均建有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03万t/d,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大庆、哈尔滨市污水处理率达95%,同时提高中水回用规模,推进矿井水利用和缺水地区再生水厂及利用工程建设。目前黑龙江省中水回用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污水处理效率低、污水收集困难、居民利用中水意识有待提高,配套设施建设不足。因此推广中水回用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1)加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设施的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2)优化城镇管网建设,利用废污水收集处理。3)增加中水回用宣传,提高居民意识。4)采用适宜奖励政策,提高中水回用主动性。
3.4管理制度在发展
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技术同时,必须同时加强法律、法规等政策制度的支持,发挥管理优势,实现技术和管理的共赢。
3.4.1加强非常规水资源利用规划结合雨区总体规划,对非常规水资源利用进行统筹规划。积极编制落实城市雨水的综合利用、再生水利用和其它非常规水资源规划,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非常规水源利用的发展目标、重点和区域布局。
3.4.2加强非常规水源关键技术的研究增加科技投入,强化非常规水源利用科技创新能力。例如再生水利用方面重点包括:污水深度处理新技术、污泥处理和无害化处置等。雨洪利用重点包括:雨水利用模式、雨水回灌地下水技术、雨水径流污染控制技术等。
3.4.3加大宣传力度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强化宣传意识,介绍国内外成功案例,传递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消除居民对非常规水利用的顾虑,树立信心。
3.4.4利用适宜政策增加积极性实施差别化的阶梯机制,试点非常规水源的价格激励机制和成本补偿机制,鼓励用户对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采取价格杠杆激励企业的科技研发积极性,同时建立财政补助机制,确保企业的良性运营。增加政府投资力度,采用必要扶持政策给予优惠。
天津市是中国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属于资源型缺水城市,人均水资源量为182m3/a,远小于国际上公认的缺水指标极限500 m3/a;地表水的开发利用率高达76%,远远超过了40%的临界值,用水高度紧张,严重缺水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天津市不仅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也极不均匀,这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局面,一旦遇到特枯年份或连续枯水年,就严重干扰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尤其是城市供水方面多次发生危机。
一、水资源严重短缺。联合国刊印的“全面评价世界淡水资源”报告指出,当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超过40%时属于用水高度紧张的地区,区域内将出现严重的水荒,用水紧张程度分类如下:
缺水习惯上分为资源型缺水、工程型缺水、水质型缺水。根据中国水资源利用的特点,以水资源利用率、人均供水量作为缺水的分类指标定义缺水类型的标准:水资源利用率>40%,人均供水量<500 m3/人的地区资源型缺水地区;水资源利用率<20%,人均供水量<500 m3/人的地区,水资源尚待进一步开发,为工程型缺水地区。非干旱地区人均供水量>500 m3/人(或干旱地区人均供水量>2000m3/人)的地区,总供水量可以基本满足需求,但由于各种原因至使该地区出现暂时性缺水,一般可以通过节水挖潜、资源合理配置等措施解决,称为管理型缺水地区,而由于水质污染造成的缺水,也可称为水质型缺水。
天津市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82 m3,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15,是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最少的省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利用率到达76%,但远远超过了40%的极限值。根据缺水类型的划分标准,天津市属于资源型缺水城市。地下水的开采程度高,2000年和2002年高达132.4%,地下水严重超采。因此,当地下水资源的开发潜力不大,解决天津市的缺水问题,除了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和节水型城市外,需要从外流域调水来解决。
二、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北部水资源相对多于南部,而蓄水工程的蓄水能力则是北小南大,致使南部地区的一些蓄水工程一般年份无水可蓄,而北部地区丰水年有大量的弃水入海。
三、城市供水水源单一,供水保证率不能满足城市安全用水要求,供水范围受限制。天津市除于桥水库通过引滦工程可提供城市用水外,其它供水工程由于水源没保证且水质差,只能作为农业水源。引滦工程竣工后为天津市城市供水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水源,基本缓解了天津市当时城市供水的压力,保证了天津市近20年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但随着天津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引滦工程目前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天津市城市供水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引滦工程有一较大的缺陷,即供水保证率低,特枯年份供给天津市的水量将减1/3,这样的供水保证率与天津市这样的大城市用水需求极难适应。
四、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造成地面沉降。特别是天津市南部的地下水浅层咸水区,由于地表水资源缺乏,当地人民生活和工业及一部分农业不得不多年超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和严重的地面沉降问题。据统计,从1971~1997年,该地区累计超采深层地下水56亿m3,1995~1998年均超采量达2.5亿m3。超量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的最大深度已达90cm;地面沉降的沉降区范围达7300km2,形成了市区、塘沽、汉沽和大港及海河下游地区等几个沉降中心,其中市区地面自1959年以来的沉降累计最大值达2.83m,塘沽区累计地面沉降最大值达3.11m。虽然自引滦入津以后,市区好塘沽地下水使用量减少,减缓了地面沉降速度,但由于工业布局、结构调整,城郊地区和海河下游工业区等引滦工程供水范围以外地区,尚无替代水源,仍不得不继续超采地下水,地面沉降仍然十分严重。
五、水环境恶化和水污染加剧。由于点污染和面污染加剧及各河流水量逐年减少,水体自净能力降低,各河水体污染严重,水质恶化。经过对全市19条河流水质进行评价,其中绝大部分为Ⅴ类水质或劣于Ⅴ类水质标准,只有北部地区局部河段能达到Ⅳ类水质标准。
六、现状水资源利用效率偏低,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资源浪费现象。一些工业产品的用水定额偏高;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超过国家标准;农业传统的大水漫灌仍为主要灌溉方式,渠系综合利用系数偏低等,还需要进一步加大节水力度。
七、水管理体制不合理,使有限的水资源不能充分有效的利用和保护。目前天津市水事务由五个部门管理,政出多门,不能统一管理,难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
八、水价比价不合理,地表水、地下水资源费与非常规水水价比价失调,不利于节水工作的深入推广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关键词:水资源;利用;问题;管理;对策
夏县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中偏东南部,南接平陆县,北邻闻喜县、垣曲县,西连盐湖区,东隔黄河与河南渑池县相望。根据全省《第二次水资源评价报告》夏县全县水资源总量为13046万方,人均水资源量仅为376.9方;地表水资源总量为9331万方,可开采利用量仅为4945万方/年,人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42.9方。结合现阶段夏县水资源情况来看,如何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确保水资源优化配置,并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当前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1水资源利用存在问题
一是水资源利用有效率低。夏县人均水资源量仅为376.9方,人均用水量较少,且用水存在严重浪费情况,水资源利用率低,公民节约用水及一水多用意识较低,水资源没有发挥最大利用效率。另外,夏县在工业用水上存在水工艺落后、用水效率低、再生利用程度低等问题,导致水源利用效率一直得不到提高[1]。二是水资源配置合理性差。合理的水源配置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保障,但现阶段夏县在水资源管理环节中城市供水、排水、节水以及污水处理与回收利用等环节明显处于相互脱节状态,所以难以形成统一的水资源管理,无法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三是开发利用技术较落后。夏县在针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念的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片面性,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对天然淡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正是因为这种片面性的理解,导致夏县一些地区始终没有重视工农业用水重复利用技术、节水技术以及污水资源化技术等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因此导致了水资源的低效使用与极大浪费。四是水资源污染情况严重。导致夏县存在水资源污染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农业污染、工业污染与生活污染三大类。夏县工业排水中约有40%以上的废水未经过任何处理便直接排放。1吨废水便可以对14吨清洁水造成污染,且一旦被污染后再想消除难度较大。虽然近年来省政府、县政府在水资源污染的治理上投入了较大人力、财力和物力,但水污染治理效率依旧不高。
2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措施
2.1制定制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是提高水资源利于率的有效保障,夏县水利局应针对水资源管理制定有完善的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以此来加强夏县水资源管理水平、提高水资源利用率[1]。基于此,夏县政府及水利局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在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制度的前提条件下,制定有一套水资源管理体系,加强对社会用水情况的管理,同时还应研究制定鼓励科学节水和推进相关技术研发的支持政策,将依靠现代化科学技术治水落到实处,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2.2统一管理并优化水资源配置
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资源优化配置是提高夏县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关键,也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障。首先是必须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制定完善、高效、协调的管理体制,实现水资源全领域、全过程、全方位统一管理。其次是加强立法和执法监督,对采水资源管理过程中相关实施情况进行规范,提高水资源管理行为的规范化、法治化和科学化,促进水资源管理由以往粗犷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转变。最后是确保水价体系制定的科学性,确保水资源费依法征收,加强用水管理,特别是用水大户,要实行计划用水,对超计划用水的则实施超额累计加价制度。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夏县政府须加强本地区水资源宏观调控力度,尽可能提升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2.3重视水资源利用技术的开发
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增强节约用水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含量,把现代新工艺、新设备以及新技术投入到科研开发中,增强相关技术的研发力度,确保科技成果得以实际应用。另外夏县相关职能部门还应当积极推广各种节水型设备与器具,加大水利工程的投资力度,增强当地的蓄水供水能力。第一是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第二是组织发动当地群众做好小水渠工程;第三是积极种草种树,涵养水源;第四是有必要时进行人工降水。
2.4加强水污染防止和水源保护
首先,要积极调整优化夏县产业结构,推广清洁生产技术,针对污染较大的企业应当设置监测断面,对用水与排污实施合理监控,对于不达标的污水坚决禁止排放,实施污水排放总量的控制。其次,要做好水资源保护工作,让一些已经失去使用功能的水体质量得以优化,如此一来不但保护了生态环境,另外还能够增加可用水量;另外,为了更好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降低农业中各种化学药物对水资源的污染,应尽可能的避免使用化学农药;最后,由于近年来禽畜养殖规模的逐渐扩大让水资源的使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因此必须要对养殖业生产进行规范,控制好禽畜养殖污染,加强水资源保护,避免水源污染。
3结语
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我国在水资源利用管理上起步较迟,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此夏县水利局在管理上应积极吸取其它地区先进的水资源利用管理经验,并充分结合当地水源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本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体系,提高地区水资源利用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鲁洪.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及对策[J].绿色环保建材,2016(10):184.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stormwater, combined with urban stormwater runoff problems existing in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explore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the relevant management plan is proposed, which can bring effectiv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uture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关键词: 城市;雨水径流;资源化;利用
Key words: city;stormwater runoff;resources;utilization
中图分类号:TU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9-0079-02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雨水径流状况随之出现了不少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弘扬生态文明和自然文明的核心价值理念,在整个社会树立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养成热爱、尊重、善待自然的优良气氛,客观地利用城市的雨水,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维护好生态文明,推进时代的进步。随着科技的发展,雨水利用也有了更新和更广泛的含义,城市的雨水资源化利用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的系统工程,因此对城市雨水的科学利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雨水流径的水质特征及当前的使用情况
①雨水和生活污水不同,溶解性COD的浓度较低,SS的浓度较高,水质易变,其与降雨时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雨水会携带沿途的污染物,并被污染;有研究表明,雨水被污染的程度与降雨的历时有着显著的关系,降雨历时越长,雨水的污染程度越小[1]。一般降雨初期的雨水COD高达3000mg/L左右,SS达到1000mg/左右[2]。②雨水是一种最根本、最直接、最经济的水资源,这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和重视[3]。雨水净化处理工艺简单,费用低,具有长期效益,并且这些雨水资源的产出不受其他社会和人为因素影响。对雨水的综合利用能够减少城市街道路面雨水的流量,减轻排水的水压。雨水还可应用到生活和农业生产中,成为城市的新型水源,化解城市发展与水源缺乏的矛盾。
2 我国城市的雨水回收利用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2.1 缺乏雨水利用的标准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导致地面大量被硬化,雨水的渗透性降低,地下水得不到有效的补给,地下水位逐渐下降。很多发达国家,比如德国、美国、日本、丹麦等已建立了有关雨水回收利用的规划、相关技术的规范及规章制度。但由于我国经济水平不够发达,雨水资源化利用的研究与应用起步较晚,全国大多数城市尚未展开此项研究和应用,尚无统一的、切实可行的雨水资源利用的技术标准,导致我国城市在进行雨水的回收利用中缺乏权威性的技术规章,从而在雨水径流的处理过程中的技术方法比较盲目,不能管理、利用好城市的雨水径流。
2.2 雨水径流带来的水文问题 城市化将原有的截水、透水、蓄水的地表大面积硬化,增大了地表的径流系数,降雨不能够顺利地渗透到地下,地表快速形成径流,导致洪水总量增大,洪峰增高和峰现时间提前,极易引起城市内涝,同时硬质地面将雨水补充地下水的途径阻断,城市中过量开采的地下水得不到及时补给,易形成地面下沉,给城市发展带来安全隐患。近年来我国多座大城市相继出现严重的城市内涝。
2.3 城市的雨水资源化的探讨 雨水的资源化就是把雨水转化成可使用的资源的过程,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区域之间降水量分布不均,我们在对其进行转化时,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就目前而言,雨水的资源化可以通过人工转化的方法来完成。城市雨水的利用首先要把不相连的、易变的雨水的资源转化成持续而稳定的雨水资源体系。对雨水的回收利用是一种体系工程,其能够产生很多综合效应,我们只有建立和完善整个城市的蓄水系统、排水系统及水循环系统,增强水库的防渗能力,才能有效地促进我国城市雨水的利用。雨水的利用技术分为雨水蓄积及雨水的渗透两个方面,雨水渗透的过程是运用透水管、透井或者透水砖,让雨水充分渗透到地面下去。
2.4 城市的雨水资源损失较大 我国城市发展比较迅速,城市居民逐渐密集,因此导致不少城市水资源缺乏,具体表现就是地下水位降低、地下水水质变差、海水浸入、河流被污染或持续断流等。同时,城市的雨水是城市的可贵的资源之一,其直接影响到城市的水循环系统及水域环境体系。随着城市的发展,在人类的日常活动中大量的植被遭到破坏,不透水的面积也在日渐增加,出现水土流失和水循环障碍,大量雨水资源白白流失,城市雨水利用率极低,城市发展与水资源缺乏的矛盾仍然突出。
3 我国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发展实践
3.1 城市雨水利用的原则 城市雨水资源利用应遵循“因地制宜,优化选用:将雨水利用与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城市防洪、生态景观改善相结合;技术措施与非技术措施相结合,实行综合整治,突出重点;规划设计应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远近结合,考虑远景”的原则。
3.2 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的控制方案
3.2.1 建立城市雨水资源回收利用的措施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的雨水现状和投资情况中存在着相应的问题,所以,要想大面积推广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我们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最关键的是国家要加大对雨水径流处理技术和管理等相关研究工作的资金投入,开展高校、科研部门与市政单位联合研究,探索出适合当地的雨水利用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结合修建雨水调蓄池以及深隧道工程的措施,来增强雨水资源的经济效益,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水资源供给。
3.2.2 改善城市绿道,促进雨水渗透 城市绿化带是城市绿道唯一的软化地板,不同时间雨水渗透量总是与道路植被量呈正相关。假如降低道路、居住小区、工业企业厂区绿道建设的标高,结合绿道的规划模式,使植被的种植面低于路面,这样不仅会降低资金的投入,又能够使得雨水得到很好地渗透,真正实现节约型城市建设的目的。另外,因地制宜的挑选渗透性较好的材料铺建城市绿道,促进雨水的下渗。在城区的一些地区铺建透水的水地砖、渗井都能够促进地表雨水下渗能力,还能够蓄积大量的雨水,这样就促进了对雨水的回收利用。
3.2.3 建立统一职能管理部门 城市雨水资源利用属于水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范畴,涉及到气象、地质、水利、城市建设等问题,实施时需要协同城市设计、政策管理、建设规划、环境监管等单位一起合作。例如,在各项规划中,要求增加雨水的收集利用规划内容规定在新建小区,包括工业、商业和居住小区的报建,必须要有设计雨水利用设施,否则不予审批同意或征收雨水排放费。北京先后开展城区雨水水资源净化技术和雨洪利用示范工程等研究,由统一的部门系统的管理和规划与雨水相关的事项,建立雨水的资源开发利用和进程有关策略及规章,以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管理部门监管和工程监管这两方面系统的调节,开展监管编制雨水的利用展望和规划,对雨水的项目工程实施有效的监督、讨论、方案审理、工程监督等。全面而系统地管理好雨水的资源利用工程的方案评估、建设计划、监工和验收、进展维护等,以市场贸易为主要进展方式,接受世界的监管。
4 结束语
城市雨水综合利用是一种新型的多目标综合性技术,在缓解城市水资源紧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承载力及减轻城区防洪压力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是解决我国当前水资源紧缺与城市发展之间矛盾的方法之一,随着人们对雨水利用认识的提高,结合我国雨水资源利用的条件,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规范来促进雨水利用,将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水资源可持续的发展和利用,同时能够加快城市发展。
参考文献:
[1]荣烨,徐向阳,庞爱磊.上海市徐汇区暴雨径流模拟[J].水电能源科学,2012,28(2):10-12.
城市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近年来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居住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但城市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其中城市水利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水资源紧张。由于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总量与日俱增,这给城市资源供给带来巨大压力。为满足大规模的用水需求,部分城市采集地下水,以缓解紧张的用水需求。但长期开采地下水,将给城市造成地面沉陷的风险。而长距离、跨流域调水又会造成环境问题。
2)水污染严重。城市的工业化、现代化发展增加了污水排放量。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进入河道,使现有河流湖泊的污染程度日益加剧。有的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工业污水未经严格处理就进行排放,不仅污染地下水源,也给城市居民的健康带来威胁。被污染的河水再进行农业灌溉,将进一步污染土壤和庄稼,造成恶性循环。
3)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城市水利基础设施关系到排水、防洪的重大问题,2012年北京市及周边地区特大暴雨给人们带来惨痛教训,暴雨来临时,城市水利基础设施并不能达到排水要求,很多工程年久失修,纳洪、蓄水能力不强,根本无法为排水、防洪提供有效的保障。
4)水土流失加剧。城市发展中为解决大量人口居住问题、加强外部景观建设,直接造成建筑物增加。由于城市面积有限,为满足建设需求,原先的植被往往被破坏,河道被堵塞,最终导致地面硬化。泥沙堆积、环境污染、河道堵塞等问题越发严重,城市水土流失也使防洪问题更加严峻。
二、基于生态型城市的水利建设需求
针对当前城市水利的主要问题,基于生态型城市的水利建设不仅是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生态型城市立足长期可持续发展,将资源的合理使用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城市水利建设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不仅要为当代人的生产生活提供支持,更要为子孙后代奠定发展的基础。而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今后城镇化还将继续推进,城市人口的积聚,生活污水的排放,生活和工业用水的需求保障的问题将继续存在。特别是在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城市防洪问题又在面临新的挑战。所以城市水利问题的解决既是复杂的,又是长期性的。只有基于生态型城市的建设要求,将水利建设放置在新的高度,认真审视当前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的建设举措,才能创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从长远解决城市水利存在的核心问题。
三、基于生态型城市的水利建设举措
基于生态型城市的水利建设应着力推进以下举措。
1)树立以人为本的生态型城市水利建设理念。以人为本就是要打造城水相连、绿色掩映、人在景中的生态环境。城市水利建设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生态型城市水利为目标,充分考虑到人对水资源、水环境、水景观的需要,各项水利建设紧密围绕“生态”二字,使水利建设体现出生态文化。
2)统筹规划城市建设与资源利用。按照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指引,生态型城市的水利建设应重视统筹规划,将城市经济发展与水利建设作为有机的整体。经济建设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特别是伴随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土地资源开发深入,经济建设必须同时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实现。城市建设应当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将工程开发与水土保持、水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作为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处理,从而有效保护水土资源,防止掠夺性开发。
3)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生态型城市的水资源利用应以高效、合理、可持续为目标。在城市水资源利用方面,政府部门应完善节水管理机制,对生活用水、工业用水提供科学指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水资源的开采应确保合理,尤其是对地下水的利用、河流资源的开发必须保持谨慎,避免短期效益与长期的生态效益相冲突。沿海城市人口密度大,工业现代化水平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考虑积极发展海水淡化项目,用淡化的海水支持工业生产,并通过深加工缓解紧张的生活用水需求,从而也避免了对地下水资源的无尽开采。
4)加强城市水利防灾治理。生态型城市的水利一方面要确保水资源供给,另一方面还必须重视水利风险问题,加强防灾治理是城市水利的又一重任。城市应构建系统的防洪、排涝系统,通过植树造林、绿地种植、水土保持、蓄栏工程建设使城市分栏截流能力提高。在此基础上,城市应努力提升排涝能力,防止暴雨发生时出现大规模积水。此外,城市还应努力对旧有工程进行施工改造。
5)重视城市污水的综合利用。生态型城市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资源的循环使用,善于变废为宝。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可以通过再利用,来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减轻污水对城市的污染。污水资源化是生态型水利的重要体现,城市应当根据污水的不同情况,分别制定排污控制和综合利用措施,使
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处理方式,实现废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关键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
无锡市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平原腹地,北临长江,南濒太湖,东与苏州接壤,西与常州交界。无锡水资源匮乏且时空分布很不平衡,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仅为17亿m3,已被列为水质缺水地区。虽然区域内水网密布,河流纵横,但无锡的水源大多来自他处,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少。2008年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5.02亿m3,按常住人口464万人计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324m3,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水资源1700m3的警戒线。
无锡市正构建特大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工业、农业、生态用水需求必将大幅增长,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无锡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研究无锡市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保障无锡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健康发展,顺利实现现代化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水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指标建立原则。建立指标体系是评价工作的基础,指标体系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正确性。因此,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遵循科学、系统、灵活的原则。
第二,评价指标体系。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经济、资源和生态环境诸多方面。本文根据指标体系建立原则和相关文献以及专家的意见,选取了水资源系统发展水平、水资源与社会协调水平、水资源与经济协调水平、水资源与环境协调水平4个准则层和24个指标,具体见表1。
第三,评价指标权重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作为衡量指标权重的基本计算方法。层次分析法(AHP)是处理多目标、多准则、多因素、多层次复杂问题,进行决策分析、综合评价的一种实用而有效的方法,是一种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
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层次排序,可以得到无锡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经一致性检验,各层次排序结果均具满足一致性检验,指标权重W见下表1。
二、无锡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第一,评价体系及数据。收集2005-2009年无锡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所需的指标数据。水资源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各层权重、2005-2009年指标原始数据、指标评价标准如表1所示。
第二,综合指数法计算。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将评价指标的实际值与标准值相比,求得各单项指标的评价指数值Ii,再按权重Wi进行加权求和:j子系统的系统指数值Cj=■IiWi{1};按各子系统的权重Wj进行再次加权求和:综合评价指数ISD=■CjWj{2}
根据公式计算得到无锡市2005-2009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指数以及水资源系统发展水平指数、水资源与社会协调水平指数、水资源与经济协调水平指数、水资源与环境协调水平指数。评价结果如表2和图1所示。
第三,评价结果分析。如图1所示,无锡市水资源利用综合评价指数最小值为2005年的0.7431,最大值为2009年的0.9019,呈不断上升趋势,可见无锡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在不断上升,主要得益于4个准则层水平指数均不断提高。
而水资源系统发展水平指数起点较低,主要由于人均水资源量、人均年供水量与评价标准差距较大,但也保持增长趋势,2005年仅为0.5932,到2009年已增长为0.8457。2005-2009年无锡市人均年供水量在118m3-166m3,远低于评价标准440m3。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水的需求急剧增加,无锡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日益突出。不过,无锡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9年达到153.3%的较高水平。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基本呈逐年提升趋势,2006年和2009年均达到100%。
水资源与社会协调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协调指数介于0.973-0.9821之间,协调水平较高。无锡市城市化水平缓慢增长,2007-2009年基本保持同一水平。无锡市人口自然净增率均控制在目标范围3‰内,且保持较低水平。自来水用水普及率2005年就达到98%,到2009年已达到100%的普及率,可见无锡市的自来水普及率很高。自无锡市2006年正式启动创建节水型城市以来,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节水工作,水资源相关法规健全率、公众节水意识普及率逐年升高。但是,无锡市2005-2009年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基本上都高于评价标准180L/d,2008年达到209L/d,因此仍有较大的节水潜力。总体而言,无锡市水资源系统与社会系统能够和谐发展。
从水资源与经济协调水平来看,其可持续能力也较高,从2005年的0.871持续增长到2009年的0.9282。人均GDP由2005年的51034万元上升到2009年的81146万元,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状态。万元GDP用水量从2006年的12.1m3逐年递减到2009年的10.3m3,说明水资源利用效率逐年提高。2005-2009年水利、环保投资指数均不低于3.5%的评级标准,2009年达到了6.0的高投资指数,说明政府部门对水利、环保事业的重视。但是,第三产业比重均低于50%的评价标准,2005年仅为37.6%逐年增长到2009年的41.3%;人均水费占人均收入比例呈递减趋势,在2.66%-3.4%之间,均高于2%的评价标准,因此产业结构和水价需要进一步调整。总体而言,无锡市水资源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经济系统也保证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资金需求。
水资源与环境协调水平总体而言呈上升趋势,2007年协调水平最低为0.9044,因该年城市地面水质达标率仅为86.1%低于平均水平。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趋于稳定,5年来都保持在97.4%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从67.5%逐步提高到89.7%,达到较高水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均达到40%且逐年增加但尚未达到45%的标准,城市气化率均达标且保持在95%以上的较高水平。无锡市酸雨频率较高但有所好转,2009年酸雨发生频率为50%,比2008年下降了22%。城市水环境受到酸雨的威胁,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程度。
三、对策建议
对于无锡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存在问题,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第一,完善水利工程,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随着无锡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对水资源的需求还在继续增长。必须加强水资源环境工程建设和水资源优化配置,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提供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保障。
第二,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有关供水、用水和节水管理的法规,制定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发展规划,加快转变城市用水管理模式,使节水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强力推进“全面治污,彻底治河”工作,注重从源头解决水质型缺水问题。
第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节水型社会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全民节水意识,推广普及节水器具,节约生活用水。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工业节水管理,根据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努力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方式。努力实践水资源环境占用补偿机制,真正做到“谁排污、谁付费;谁减排、谁受益”。
第四,规范饮用水源管理,保障供水安全。2007年无锡市发生的供水危机,暴露了无锡饮用水源地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必须建立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的有效机制。针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按超前预警、有效处置、确保安全的原则,建立应急管理制度。并通过立法明确水源地的保护范围,建立保护机制,强化保护执法。
四、结束语
本文构建了无锡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将反映无锡水资源利用程度和经济、社会、环境协调水平的指标值转换为统一的综合指数,实现了不同年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的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方法在无锡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分析运用的可行性,为无锡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优化配置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陈莹,赵勇,刘昌明.节水型社会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初探[J].干旱区研究,2004(2).
2、王好芳,董增川,左仲国.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其评价[J].水电能源科学,2003(3).
3、李飞,贾屏等.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7(11).
4、董宁,田爱民.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综合评价研究[J].环境工程,2010(28).
5、孙远斌,高怡,石亚东,徐枫.太湖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模糊综合评价[J].水资源保护,2011(1).
6、无锡市统计局.无锡统计年鉴(2005-2009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010.
关键词:德州市;水资源;利用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081-02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地处黄河下游,全市控制土地面积10 356km2,辖11个县(市区),总人口564.2万人。全市当地水资源总量11.53亿m3,人均占有量204m3,仅为全国平均的10%,全省的61%,亩均占有量124m3,仅为全国平均的8%,水资源严重匮乏。
一、水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水资源管理体制须完善
1.水资源一体化管理须加强。德州现行管理体制将源水、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再生水回用等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环节的管理责任划归到不同部门。这种体制不适应节水型社会建设对水资源管理提出的要求,难以对用水的所有环节进行全程式管理,难以协调多个涉水部门或涉水行业之间的关系。因此,尽快解决水资源分条分块管理,推进水资源纵横向一体化管理,是目前水资源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2.节水法规制度须完善。虽然我国《水法》对节水管理进行了原则规定,但全市计划用水管理、用水定额管理、节水“三同时”管理、建设项目节水评估、节水型产品认证机制等,还须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形成与全市水资源条件相适应的机制、法规、制度体系,保证全市水资源与节水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3.水价形成机制不健全。自来水价、水资源费、排污费等均偏低。根据对11个县市区的统计,目前,德州市城市供水中工业用水价格为1.75元/m3,自备井水资源费0.55~0.6元/m3,污水处理费为0.35~0.5元/m3,农业供水水价0.102~0.143元/m3,平均0.13元/m3。全市水价形成不合理,水价值和水价严重倒挂,水价偏低,价格杠杆没有发挥作用,居民生活水费支出不足家庭收入的1%,多数企业用水成本占其生产成本的比重不超过2%,农业不收水资源费,使公众节水行为缺乏利益驱动,远不能引起公众对节水的重视,导致公众节水意识淡薄、水浪费比较普遍。
(二)用水结构不合理
德州市农业、工业和建筑、第三产业及其他的用水结构为83.5:10.1:6.4,而三产增加值结构为17.2:52.5:30.3。农业生产用水占总用水量的83.5%,创造出的产值仅为总产值的17.2%,农业用水效益低下。另外,行业内部用水结构也存在不合理现象。由于自备水源比重过大,致使大量优质的地下水用做水质要求并不严格的工业循环用水,未能实现“分质供水、优水优用”。
(三)节水工程建设与配套技术滞后
1.计量设施安装率较低。目前,德州市水资源监测所采用的技术比较落后。首先,是监测站点偏少,分布不合理,仅在主要的河流10个断面设立监测点,各支流口和主要入河排污口均无监测站点,无法及时获得入河的污染物的信息,只有34个浅层地下水长期观测井点,没有深层地下水长期观测井点。其次,各县(市、区)的化验室设备不齐全,观测井失修现象较严重,由于缺乏必要维护,监测经常受到影响。农业用水现状是:用水计量率较低,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缺乏执行平台,造成大水漫灌,浪费现象普遍;工业用水计量设施不到位,无法进行水平衡测试;城镇生活用水计量没有完全做到一户一表,农村居民计量设施安装率更低。由于缺乏必要的计量设施,造成用水管理混乱,水资源浪费现象较普遍。
2.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及配套滞后。截至2008年底,全市有耕地面积929.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为657.6万亩,共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14万亩,节水灌溉率为17.3%,灌溉水生产效率仅为1.2kg/m3,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51,均低于山东省的平均水平。再加上节水灌溉工程维护不到位,老化、失修现象较突出。
3.城市管网老化。德州市现状是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高达20%,与国家管网漏失率8%的控制标准有一定的差距,跑、冒、滴、漏现象普遍存在。主要原因:一是城市供水管网老化、年久失修;二是管网的管材质量差,管道施工质量低劣;三是管网压力控制不当,管网维护不及时。
(四)非常规水利用水平不高,远未达到“分质供水”
德州市在非常规水的利用方面起步较晚,目前德州市已建成污水处理厂4座,日处理能力达25万吨,现状回用率很低,主要用于农田灌溉。现状微咸水利用率也不高,雨洪利用业刚刚起步,充分利用汛末洪水和非灌溉季节的引黄水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是缓解本市缺水的重要措施。因此,德州市的非常规水利用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在城市中水管道系统开发的力度还不大,没有按照用水户对水质的不同要求而分质供水。
(五)节水激励机制不完善
节水是需要全社会的身体力行,只有动员了全德州的老百姓,才能达到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目的。要做到这一点,光靠政府的宣传教育是不行的,光靠提高水价之类的措施是不够的,还需要鼓励性的激励手段。在德州,最明显的例子是再生水的回用,由于缺乏激励措施,再生水常常弃置不用,造成了似乎合理的浪费。因此,加强激励措施和有关政策的研究出台,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六)节水资金投入不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水资源的商品属性逐渐为社会认识。因此,有必要探讨水权、水市场在德州的适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要深入探讨水权在德州的分配机制和法律保障体系,探讨水权在德州的市场转让机制和监管体系。目前,节水投资体制未理顺,投资量严重不足,从而影响节水工程的建设和节水效益的发挥,节水灌溉发展缓慢,工业节水制度不健全、城市节水器具普及率不高,节水的发展需要形成长效的投资机制。
(七)水环境不断恶化
德州市城区污水收集系统不完善,据估计,目前只有约60%左右的城市污水进入管网。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污水直接进入水体,导致水体严重污染。同时,尽管废污水达标排放率较高,但由于污水处理工程不完善和污水处理深度不够,排放以后仍然对河湖、水库等地表水体造成污染,直接或间接地污染了地下水源。城区水域已成为主要纳污水体,城市供水水源的水质难以达到取水标准,造成水源污染、污染性缺水、水环境恶化。污水处理率低,地面水质不断恶化:工农业、生活排污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态环境的恶化,加速水资源质量变劣,可利用水量锐减。据2000―2008年水质资料综合分析,在评价的10个河段中,除有时部分河干外,各站均为超Ⅴ类水。地下水污染:根据对34个浅层地下水水质监测井的监测结果,浅层地下水污染物总体含量呈上升趋势,污染区主要分布在工业和生活集中取水点。河道断流:河道的干枯断流,致使大面积河床荒芜、沙化,河道淤积。据统计,自2000―2008年全市主要干流河道均未产生径流,河道的干枯断流使水生动植物失去了生存的条件,大量的水生物物种灭绝,同时,破坏了水的自然循环系统,失去了补给地下水、输沙、输盐的作用,丧失了河道景观、航运等功能,河流的稀释自净能力丧失,水污染严重。全市主要干流河道只有引黄时才有水。
二、对策
1.坚持以经济手段为主,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运用经济手段特别是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和节约、利用、保护。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制定水资源费、水利工程供水价格、自来水价格、污水处理费和排污费,调整回用水价格,促进污水处理和回用。
2.坚持以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为核心,促进全社会自觉节水。通过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与管理制度,促使各级政府主动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优化配置水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面、全过程的节水。
3.坚持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结合,形成有利于节水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充分体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要求,统筹德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工作,促进水利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4.坚持节约用水与防治水污染同步,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坚持“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的原则,将取水许可制度与水功能区管理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全面落实水功能区、水域纳污总量控制、入河排污口管理等制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不断提高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维护良好的生态和环境系统。
这个课题是我在生活中发现的,对于我们平时使用的淡水资源,我们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水是我们人类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淡水更为珍贵,所以我想出来关于淡水利用率这个我们身边的话题。
二、课题研究意义
淡水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但是由于诸多因素,淡水财富在以很快的速度减少,为了人类的将来,我们就要放眼于现在,把淡水资源在各个方面中各环节的浪费有所减少,或是提高淡水的利用率,从而减少淡水的流失,达到淡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此来引导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方法
首先在网上查找淡水的利率能达到的百分点,浪费能达到多少,查找一些节水,再利用水率高的城市作为例子,借鉴一些好的方法,由于节水日就要到来,所以可以趁此多宣传一下节水知识。
四、课题研究具体内容及研究过程
淡水利用率
之所以取题名为“关于淡水资源利用率的研究”重点其实并不在于研究“利用率”而在于提高“利用率”,“利用率”这一词只为提醒人们要注意用水的作用效果,不要浪费。
以下是黑龙江省“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实例。
黑龙江省是一个水资源总量偏少的省份,人均占水资源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根据水利部预测,从现在(06年)到2040年,我省份年均用水量将以每年4.27%的速度逐年增加。显然,在水资源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降低水消耗,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是满足社会发展最为有效的方法。21日(06年3月),省水利厅副厅长胥信平在接受采访时说,未来几年,我省将在保障经建设的前提下,大力开展农业、工业和城市节水,尽快转变以大量消耗水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并形成有利于建设水型社会的用水体制和机制,农业:潜力巨大的节水大户。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田灌溉用水占社会用水量的70%”,而且前全省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7,因此开展农业节水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和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由于黑龙江省推广了节水灌溉水稻的模式,因此由水稻年均用水量为160~170亿立米,占全省农业用水量93%,在不需花什么钱的情况下减少30%~40%。
此外,以经济手段来促进农业节水也是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黑龙江省除少数试点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农业用水仍沿袭按亩收费的老办法。由于用多用少都要纳税同样的水费,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十分惊人,按照日前0.47的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全省农业生产中每年被浪费掉的水资源就接近100亿立方米。因此开展农业水价改革,变按亩收费为按方收费,在农村实行计量供水,以经济手段促进节水就十分必要而紧迫。
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用水也逐年增加,据了解,目前我省(黑龙江)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只有55%,而在节水措施发达的国家,已经达到90%,此外,我省城市输水配水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失率高达20%,这一低一高两个指标说明我省工业节水空间十分巨大。
以上是黑龙江对“淡水的利用率”,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方法
1结合实际:就是要因地制宜,黑龙江省因为是农业大省,所以在农业浪费水上做出了合理的方案,才有了如年的成绩,因此在提高“水资源利率”的首要方面就是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
2利用各种手段:从黑龙江省队提高“淡水资源利用率”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常见的收费,用经济来控制淡水浪费,这不仅能控制住水的浪费,而且提高经济效应,同时也带动了人民的节水意识。
3引进器材: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我们可以引进先进的器材或是合理节能器材,这样就可以减少淡水的浪费或是再利用。
4树立正确节水意识:怎样做取决人的主观意识,只有树立正确的节水意识,才能积极与“淡水利用率”提高的活动中来。
以上几点是我自爱黑龙江省“淡水资源利用率”中得出的几点结论,下面,我将提供一些从网络中查找出的方案。
Ⅰ要提高用水率和效益,就要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降低单位产生的用水量,通过优化配量水资源,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Ⅱ要建立促进全社会节水的机制,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来规范水资源供需关系变化时的经济利益关系变化,使这种经济利益的变化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通过经济利益的驱动形成节水激励机制,使节水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简单的说,就是要明确水权,培育和发展市场。
A:首先要明晰水权,在市场经济中,水交易实质上是水权的交易,通过市场配置水资源,必须要明晰水权。其次,要加强水权管理,自爱水资源紧缺状态下,取得水权要付出代价,需交纳水资源费并保护水权拥有者的权益,再次,要允许水权交易,培训和发展水市场,必须允许水权拥有者让出水渠并获益。
B:要形成节水机制,就要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推进生产关系的变革。水权管理制度是一种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资源权属管理制度,通过明晰水权确立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水资源决策上平的经济和法律地位,形成政府宏观调控过的决策机制、以价格为主的信息机制、以利益关系为驱动的动力机制和通过市场交易配置资源的机制。
C:除了建立水权制度,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实行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基本管理制度,还须制定一系列经济政策,以经济手段促进节水,通过用水行为产生的利润,引导消费者和生产者调整用水行为,从而引导水资源的重新配制。
通过上述的一些建议,“淡水资源利用率”会有一个新的突破,这不仅能够造福于现在,还可以造福于未来。
水是生命的源头,没有水就是没有生命,珍惜淡水,就是在延长人类的寿命。
五:参考文献
本论文中的资料部分来源于网络,在此特别感谢如下网站的资源及作者。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