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政府金融;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国家金融体系是由各个地方金融体系组合而成的,所以想要加强完善国家金融体系建设,首先要从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完善入手。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大量的地方性金融机构迅速出现,在推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我国经济运行的风险,对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建设及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地方性金融管理体制完善成为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体制的完善对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能为我国的发展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是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当前,我国金融管理体系采取的是处置管理的模式,这种模式减少了地方政府对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干涉,对国家宏观调控职能的发挥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这种管理方式的使用为我国金融监管工作和金融机构的平稳运转及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但是这种管理方式也存在一些弊端,离开了地方政府的监督和控制,一些金融违规行为的处置将很难得到落实,金融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不高。再加上我国地域广阔,由于地理位置、发展方向、产业类型等因素的差异,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环境和发展状况存在很大不同,面对这种情况仅仅重视大规模的宏观调控是不够的,还要加强对地方经济管理的力度。但是垂直管理模式对地方经济的管理并不是十分重视,这就造成了管理工作与实际经济运行状况之间存在矛盾,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整体经济的增长。
为保证地方经济发展的可靠性、安全性,提高地方经济发展速度,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管理作用十分重要。地方政府参与到金融管理中来能够有效提高对金融管理的执行能力,大大缓解金融管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保护。地方政府在金融管理过程中能够对基层金融管理和国家宏观调控进行调和,使得国家金融管理部门能够随时对地方金融状况进行了解,有效降低地方金融风险,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建设创造良好的前提。所以,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系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我国金融管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的建议
1.建立金融监管的中央与地方协调机制
一是进一步明确中央与地方金融监管权限。在确保金融市场统一性前提下,依据地方差异性,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科学划分地方金融管理权限,合理引导和调动地方政府,加强金融监管的积极性,赋予地方政府发展地方金融业的权力,赋予地方政府监管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的职能。二是建立“一行三局”同地方政府间稳定的协调机制。明确地方政府在防范和处置地方金融风险中的牵头协调职能,建立地方金融监测体系,适时判断区域金融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等,防止出现监管盲区。
2.加强地方政府金融管理机构的建设
一是整合分散在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职责,明确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的职责,对地方金融实行统一规划、管理、协调、服务。二是建立规范有效的管理、监督体系,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应更多地采用经济、法律和市场化的手段管理地方金融机构,监督其合法经营,防止出现违法经营及其他危害地方金融安全的行为。
3.加强对地方金融机构的指导和管理
加强地方金融机构内控机制的建立和落实,降低不良资产率,化解风险,提高管理水平。一是完善地方金融机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强化约束激励机制,对经营管理决策、执行、监督行为进行全程监控。二是对于各类新型金融机构和准金融机构,不断完善管理细则,通过外部监管规范其经营,关注其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4.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环境是任何事物发展的基础,良好的环境能够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行业的发展以及地方政府金融管理工作来说非常重要。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首先要从政策方面入手,要求地方政府管理部门构建出一个科学的管理体系,同时还要制定一系列关于规范金融机构管理工作的法律规范,用法律的约束能力来对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进行控制;同时,通过健全的法律体制建设对地方所有金融机构执行统一的管理标准。另外,还要增强对金融行业管理工作的监督,严格的管理能够实现对金融环境的净化,通过监督工作,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发现管理过程中的失误和问题,以防止融资不规范以及各类风险问题的产生。想要做到及时解决风险,政府部门应该健全管理预警机制,对金融机构运行和政府管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估,并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做到未雨绸缪,提高地方金融管理效率,实现对整个地方金融环境的优化。
三、结语
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的完善能够增强地方经济运行的规范性,对提高我国地方经济运行质量及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建设和金融行业的发展也有着十分关键的意义。目前,我国的金融管理体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漏洞,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将给我国经济发展运行造成极大的风险,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对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完善的研究,有利于相关工作人员发现当前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便于对管理工作进行改善,从而提高管理质量,以推动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媒体;地方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1
一、新媒体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对于农业发展的作用
相比于传统资源型农业,知识型农业主要依托于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从而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目前,发达国家多数已步入知识型农业发展时期,在知识型农业发展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其重要特征;我国农业还以资源型农业为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要推动新媒体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使其向知识型农业转化。在新媒体环境下,农产品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给我国农业带来了严竣的挑战。在现代地方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新媒体已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新媒体掌握最新的信息,才能在农业生产和交易中掌握主动权。目前,农产品在网上的交易量不断增加,这就说明:谁掌握了先进的新媒体技术,谁就能在农产品竞争中获得优势,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国内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中。
(二)对旅游业发展的作用
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网络的社会地位逐渐提升,并成为了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对网络传播技术的优势进行充分的利用,来强化苍南的网络建设,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现阶段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背景下,我们就应当以新媒体为基础,来对本地所具有的特色文物与山水风光以及成功经验等进行高质的包装与打造,之后再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多元性与多样性特征,来通过对视频、文字以及图片等各种表现像是,来将本地的特色与亮点更生动的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获得规模轰动效应。比如:在“新媒体看苍南―走进旅游”活动中,组织中央、省、市、县新媒体代表通过宣传策划、动态直播、集中推送等方式,全方位推广苍南旅游,吸引了一大批游客来苍观光,带动旅游产业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三)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
利用新媒体平台,经济管理人员可以实时进行数据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同时动态的对相关数据进行合并整理,提高信息数据的管理效率,节约时间。新媒体平台可以对经济管理中输入输出的数据信息进行及时的处理分析,发现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的结论和建议对于企业的发展和未来企业战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企业管理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对经济活动中的企业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实现科学化管理。可以及时获取并掌握企业的经济经营状况,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的动态化、科学化。在企业管理中运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及时发现企业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企业及时制定问题的应对对策,有效降低企业管理中存在的管理风险,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多一层的防护保障。
二、新媒体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策略
(一)强化地区的网络监督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开始大力推广电子政务,这也就进一步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挑战。现在全国各地都在逐步推广电子政务,这就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就针对于我县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如果想要真正实现资源的整合,并以此来促进互联网效率的提升,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起互连互通机制,既要确保“横向到边”,又要做到“纵向到底”。要求其应当以行政公开透明为基准,来通过运用网络,实现对各类通知与公告的与传达,并实现部门信息的交流与文件的远程管理等,提高工作的规范性与编辑性。此外,还要强化网络的监督作用,强化对网络的利用,来及时的了解与掌握广大网民的心声与需求,以此来对工作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与改进,并确保网民的意见能够转变成我们的无形资产,来促进作用的充分发挥。近年来,苍南县大力推进网络政务平台建设,已完成58家单位入驻苍南新闻APP、97家单位建立了政务微博、53家单位建立政务微信公众号,开通了“我给书记捎句话”、“县长信箱”等栏目就是强化了借“网”捞“舆”听民声解民难的作用,在社会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阅读量和粉丝量也不断攀升。
(二)创新新媒体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农村信息服务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工作难度将越来越大。所以说,我们应当进一步强化对地方农业信息新媒体人才的培养工作,具体包括:第一,要强化对农民的培训与教育,来全面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与信息意识,并引导其中的部分农民来转变成信息新媒体建设的一线信息员;第二,要加强对地方农业信息服务人员的在职培训,积极创造条件,让服务人员尽早、尽多地上机、上网,使其在实践中迅速提高业务素质;三是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素质,这可以通过当前信息管理工作者的再提高、招聘相关专业大学毕业生及向社会公开招聘信息管理者等方式来实现,不断提高政府的信息管理水平。
(三)加强领导与宣传
就针对于苍南县来说,新媒体网络平台的建设起步较晚,并且仍然处于初期阶段,导致人们对其所具有的作用了解的不够深入,也就难以通过运用网络,来创造自身的价值。所以说,县政府应当积极建设完善网络领导小组,并强化指导与监督,来通过运用电视、广播等各项宣传工具,来全面调动起各方力量,强化新媒体网络平台的优化与建设。此外,通过建立一支信息队伍,深人群众中收取信息,要让各种专业户知道有事上网查询。定期将网上信息编辑成册进行宣传,用获得的信息为农、工、商等行业服务。建立有偿服务制度,对一些重要的商业经济信息可以收取一定的费用,以补充网络运行费用。
三、结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我国的地方经济正经历转型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在新媒体的环境背景下,有必要充分了解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借“互联网+”的平台,大力发展信息经济。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促进地方产业链发展的同时,来实现更进一步的价值再创造,确保地方经济模式能够得到及时的创新,地方生产也能够实现持续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张林武.发挥开发性金融优势 助力地方经济发展[J].河北金融,2012,01:3-4.
这篇文章通过对我国几十年经济社会发展历史痕迹的深入研究,围绕科学发展观,立足于橙色GDP存在的基本事实,揭示了事故动力学规律,提出了橙色GDP的指标体系,探讨了橙色GDP的意义和前景。这篇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我国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确定相应的指标体系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正如文章指出,橙色GDP是要强调伤亡事故与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和反馈性调控作用,针对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显示经济发展与安全生产之间的和谐度。它能够作为评价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同时也可以成为监测经济增长过热以及经济社会统筹调控出现问题的预警信号。
从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橙色GDP的应用价值。
一是,有利于引导地方经济健康发展。我国是一个庞大的经济体,按照现行的财政体制,中央和地方之间形成一定的利益机制,往往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较高,各地经济发展的“热效应”通过叠加,显现出宏观经济过热,然后由中央进行调控,自上而下地贯彻落实。尽管通过国家宏观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可以缩短调控时间,但还是会造成一定的损失。如果地方政府自觉引入橙色GDP的概念,应用其指标体系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预警作用,及时进行行政调节和政策引导,不仅促使地方经济健康发展,而且更有利于全国宏观经济
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是,有利于转变地方经济增长方式。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决于诸多因素,但当地政府的规划指导和政策引导非常重要。在现行的经济体制和市场机制条件下,安全生产事故易发的高危行业、以损害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产业,往往利润非常丰厚,投入与产出比畸形,企业主为此铤而走险。当地政府往往由于经济效益可观,不能下决心整改,甚至还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如果把橙色GDP的概念应用于对地方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考核评价体系中,同时对产生负效应的事件加大处罚,对容易产生负效应的产业在经济政策上给予必要
的制约,必将促使地方政府和企业整合当地资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
近几年来,我国地方金融发展非常快,不过,地方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给我国进一步加强地方金融管理带来严峻挑战。为了进一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我国实施了多轮政府机关简政放权改革,使得金融管理工作主要由地方承担,但是,由于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金融发展状况不同,导致目前为此依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地方金融管理执行的是“一行三会”管理模式,地方金融管理主体的权责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地方金融管理法律制度还不健全,影响了地方金融管理效率。总而言之,根据我国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缺陷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金融管理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在我国不断推进金融行业改革创新的历史条件下,地方金融机构也应该大胆创新。地方金融行业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创新存在盲目性,地方金融管理体制仍然还存在不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国家与地方金融管理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顺畅,比如地方金融机构中包含大量担保公司与典当公司,国家并没有很好地将其纳入管理范畴,增加了地方金融系统风险;第二,地方金融管理体制不健全,国家很难对地方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监管,甚至出现许多金融机构脱离了国家金融监管范畴,增加了金融风险的发生可能。另外,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不同地方立足于本区域利益,制约了地方金融发挥其合力,不利于地方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地方金融管理主体权责有待强化
各省市建立的地方金融管理主体不尽相同,甚至有些省市没有专门的金融管理部门,成立的金融管理部门名称存在权责不清晰、职能不明确、多头管理等问题。比如有的省市对不同地方金融机构设立不同的管理部门,省金融办、国资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部门负责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信托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多头管理的存在,会导致金融管理机构职能交叉情况的出现,对于充分发挥地方资源的优势是很不利的,也容易引发不同金融管理机构互相推诿扯皮,导致金融管理效益低下。
(三)地方金融监管与地方金融发展不符
当前我国对地方金融机构实施“一行三会”管理模式,对地方金融机构准入严格把关,在抑制地方金融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过,由于不同省市对金融资源需求不一样,中央政府对各省市地方金融采用“一刀切”管理模式,没有考虑到不同省市金融资源需求的差异性,导致有些省市金融资源严重不足,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建议地方金融监管的权力下放到省市,让各省市能够针对本省市需求情况合理配置地方金融资源。
三、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建设的建议
(一)引导建立正确的地方金融发展观
地方政府只有树立正确的地方金融发展观,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现状,切实做好地方金融发展规划。为此,国家应该进一步完善地方金融管理法律法规,对地方金融机构的权责进行规范,中央政府主要对地方金融预算做好管理工作,控制地方金融风险。
(二)对中央与地方金融管理的边界进行明确规定
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优化地方金融管理体制,需要界定中央与地方金融管理的边界。中央对地方金融管理发挥总领作用,引导地方金融管理的良性发展,使得中央和地方金融管理更加协调。中央对地方金融管理领导过程中,要遵循“垂直监管,地方协调”原则,即中央金融机构负责监管工作,地方金融机构负责协调工作。总而言之,地方金融管理体系要秉持中央金融机构监管,地方金融管理机构负总责,理清地方金融管理机构的职责,规范地方金融日常管理制度以及风险处置流程制度,确保地方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
(三)执行统一的监管主体下的分类监管
关键词:高校科技;地方经济;问题存在;对应措施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现如今已经从一开始的信息技术转为知识经济的时代,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高校的知识资源以及科技优势。同时科学技术作为一个地区以及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区以及各国家都纷纷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那么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来讲,应该充分利用高校的知识以及科技资源,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形成一种互相影响的模式以及相互之间的任务,所以加强高校与地方合作,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高校与地方合作的互动效应是高校与地方合作的一个影响方面。首先高校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科技资源以及大量的人才,这是相对发展不足的地方区域所不能比的。高校的科技以及人才库可以促进当地企业的发经济展,同时地方政府与高校的科技以及人才资源进行合作,地方政府通过高校资源获得了经济发展的支持。
1 高校与地方合作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1)通过高科技在地方的示范作用,最先推广使用新技术
新技术的的使用推广能够为地方农业的发展带来发展新机遇,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推广能够为地方农业发展结构带来转变,能够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地区经济的转型。同时新技术的推广需要进行实验以及示范,地方可以给与高校进行新实验提供实验基地,同时高校在获得新技术以及新产品的成功后,与地方政府建立合作关系,地方上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同时现代化的科技程度加深,为农业更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建设
围绕地方支柱产业进行建设,通过高校高科技研究成果,巩固重点产业的发展,同时为支柱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3)引进科技合作,开发高科技成果
主要是通过高校的高新技术,帮助地方发展一批具有前沿性的产业,同时还要提高主要产业的发展水平,加强重点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在比较发达的地区与高校建立合作,利用高校的知名度以及技术水平,形成了具有特色以及影响力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科技园等。同时这些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立还推动了部分就业。生物资源、环保技术等产业也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4)通过科技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我国传统的机械、制造、化工、冶金等都是科技比较落后的产业,这些产业在发展中的阻力较大,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有限的,所以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科技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为设备陈旧、自动化水平较低的产业引进新技术,更好的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以及科技进步。
(5)利用科技成果加强可持续发展
现如今很多地方产业不具备高新技术,还停留在发展的初步阶段,所以在注重效益的同时,可持续发展变得比较困难,但是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地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需要当地政府更加重视。地方通过吸收高校的最新学术成果和高新技术成果,为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提供智力支撑。值得肯定的是,在近年来,很多地方在实施防洪排涝、自然灾害防治的过程中都取得了重大的技术突破。
(6)通过技术合作培养高科技人才
地方高校与地方的合作,培养一批高科技产业研究以及开发等人才,同时鼓励具有技术的高素质大学生到当地就业,给他们提供良好额发展环境,以科技人才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另外还可以引导高校人才到地方进行实践,地方的科技人才到高校进行短期培训教育,形成一种互动影响。
2 高校与地方合作对高校发展的影响
(1)通过与地方合作,有利于提高高校科研水平
高校与地方的合作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地方经济需要不断的发展,所以在发展的同时市场需求也是在不断增加,所以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能够给高校带来新的课题研究,为高校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丰富研究成果以及理论等,提高高校研究的创新能力,扩大高校的研发领域,为高校结合自身人才、学科等选好高层次、高起点的研究,更有利于形成自己的创新研究团队。与此同时,地方能够为高校提供实践平台。
(2)与地方合作,优化了高校教学质量
通过与地方的合作,优化了高校的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点是能够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以往在高校课题研究时涉及到的地方研究可能数量不足,通过与高校合作带动高校研究的新领域,带动新兴学科的发展。第二点是优化高校教学结构。通过地方经济发展得需求,高校根据不同的发展情况,及时制定热门专业,不止于传统专业的教学。第三点是增强高校教学队伍的实际教学能力,促进高校培养更加适用于社会发展的人才。
(3)与地方合作,改善办学条件
通过与地方的合作,高校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高校的办学经费,在高校经费增加以后,同时可以改善高校职工等的待遇,有利于提高高校职工的积极性,从而带动整个高校的各个方面不断发展,不断提高高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加强高校与地方合作。对于地方经济来讲是发展的必然需要,对于高校来讲也是发展的内在需求。
3 加强高校与地方合作的几点建议
随着高校与地方合作关系日渐紧密起来,同时合作方式也开始灵活起来,高校知识科技资源逐渐转化为经济资源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缺乏有效的互动机制,同时合作缺少必要的政策规范等,成果的转化率相对较低,缺少鼓励,停留在了水平比较低的阶段,除此之外,科技成果的实用性较差,配套性也比较差,使得企业对于高校的成果产生了不信任,从而影响了双方之间的合作,也影响了高校与地方合作的积极性。根据以上所述,笔者提出几点合作建议。
(1)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
说到底,地方与高校的合作是一个相互的过程,追根到底是一种产业与人才、科技与经济的双向互动。所以说,地方与高校要建立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就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合作环境,以实现双方的资源互补为原则,促进地方经济以及高校的科研的发展。此外,要将有一个良好的合作环境就要立足于长远发展的目标,制定一个完善以及科学的发展规划, 同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双方各有优势。
(2)建立双方合作管理制度
高校与地方合作互动能否正常开阵并持久深入下去,必须遵循"双向选择、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原则,通过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的形式,对合作范围,合作领域和合作模式加以约定,设立合作协调联络机构和专项经费,建立领导互访和科技干部交流等制度,使合作的管理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使全面长期合作的多边关系得到健康发展。
(3)构建高效与地方合作交流平台
高效与地方的合作,还需要一个良好有效的交流平台,必须构建起人才、技术和信息产业、经济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各类技术交易会,科技招商会,研讨会直接展示和宣传高效先进的实用技术。地方企业通过洽谈或投标就能获得所需的技术和人才,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4 结论
加强高校与地方合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笔者从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分别是是高校与地方合作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及对于高校本身建设的发展出发,在现有基础上提出了高校与地方合作的几点建议。高校与地方合作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高校不断扩展新研究领域,将知识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的良好途径,但是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双方建立在一个科学以及规范化的平台上进行交流,这样才能更好地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1]龙斌,浅析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J].科技创业月刊,2007(03). [2]申亚楠,地方高校校地合作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1).
[3]郝远,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制度选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
关键词:金融地方化;金融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4-0031-03
一、问题的提出
一般而言,地方金融是一个相对于全国性金融的概念,指为了地方或区域的经济发展并为地方居民或地方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从广义看,地方金融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设立的。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金融组织和金融市场。它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指全国性金融机构在一定行政区域范围内设立的分支机构及其融资业务;二是指仅在一定行政区域范围内设立,与地方政府事权相适应的金融机构及金融业务。全国性金融机构为一级法人体制,其分支机构均不具有法人资格,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地方政府可以将这些分支机构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筹资手段来加以利用,但很难将其融合于地方产业之中。狭义的地方金融不包括这类金融组织及其融资业务。仅包括在一定行政区域内设立的,与地方政府职能相适应的金融组织形态。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的经济需要相应层次的金融业服务与之相对应。就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而言,地方性金融具有独特的机能和作用,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是全国性金融所不能简单替代的。地方金融具有连接区域内储蓄和投资的金融中介机能。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角度来看,因为地方性金融机构对于地方企业、地方经济状况、地方个人的信用,都具有一定的信息优势。从而在贷款活动中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并减少由此导致的贷款损失。通俗地说,地方中小银行与地方中小企业及居民处于相同的区域性“信息场”。更易于相互了解和沟通,更易于开展业务活动。
虽然世界各国地方金融的历史起源不同。但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发展地方金融,形成种类丰富、力量强大的地方金融体系。例如。在拥有大量世界知名跨国银行的美国,同时存在大量的社区银行和各种储蓄贷款机构。德国、日本和韩国都有多样化的地方银行和专业的储蓄和贷款机构。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浪潮中尽管减少了地方中小银行的数量。但对地方中小银行仍实行优惠和扶持政策;日本1996年的金融体系调整中,全国性都市银行进行了大规模合并,但对各类地方银行还是实行了保护措施。与此同时,全世界范围内的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也面临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考验,也存在一个经营机制创新、在发展变化的环境中找到立足之地的问题。
二、我国金融业的地方化发展趋势的特征
我国地方金融的发展与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路径。西方国家的地方金融机构已经经历了广泛发展到整合收缩的过程,而我国的地方金融机构正经历着由边缘化到主体化的过程,在整合发展的过程中,会逐渐壮大。从1985年筹建股份制商业银行。到1995年组建城市商业银行,再到2003年8月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下放农信社管理权限。到今天众多地方性民营银行呼之欲出。我国地方金融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阶段,昭示着金融地方化时代的到来。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作用的提升是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银行“独大”的金融体制和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及其金融服务需求的增加发生矛盾。这一矛盾及其解决,就推动了金融地方化的进程。
1.地方性金融机构管理权限下放。省级政府获得了对农村信用社的行政管理权。信用社成了地方“自己”的金融机构,其经营状况直接关系到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程度,也直接关系到地方财政是否会背上不良资产的包袱。因此,地方政府更关注农信社的发展,农信社也更易于进行制度创新。中小金融机构的当地化,使这些地方性金融机构与地方经济、当地居民和中小企业发生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地方金融机构经历着一个规模重组和整合的过程。如城市商业银行对城市信用社的整合,区域金融中心城市商业银行对周边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的整合。农信社县级法人体制等,通过整合,扩大地方金融机构的经营规模和经营区域,提升其整体实力。此前我国地方金融机构的主要问题,不是机构数量不足,而是缺乏必要的规模和资力,适当的重组和整合,有利于地方金融机构的健康稳定发展。
3.产权创新和组织结构创新。由单一的国有和公有过渡到社会资本参加。甚至在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实现民营资本控股。通过产权制度创新推动治理机制和内控机制的创新:同时在不同地区根据不同情况,农村信用社可以组建成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多元化的产权和治理结构创新。可以适应不同区域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也便于不同改革形式之间的对比和选择,使未来的中小银行更具适应性和竞争力。
三、推动我国金融地方化发展的因素
我国的金融业地方化发展趋势,从根本上说,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到新的阶段,实体经济融资要求、金融业自身发展和金融管理体制之间产生矛盾的背景下出现的,其目标就是化解这些矛盾,实现区域经济和区域金融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地方企业金融服务瓶颈的推动。在我国,地方企业和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我国的全国性金融机构所占比重较大,而这些大的金融机构普遍将大企业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不足。我国的地方金融机构尽管机构数量庞大,但资本金和资产规模偏小,产权结构和经营机制也存在严重缺陷,不良资产比率较高,对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的服务能力有限,也就是说,不论是从规模还是质量而言,地方金融机构发展远不能适应中小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发育不良已成为地方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2.区域经济金融的差异性推动。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各不相同。对地方金融服务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各地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庞大,国家金融管理机构难以对众多中小金融机构实施全面的监督管理。在国家金融监管部门统一的业务监管框架下。将中小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行政管理让位于地方政府,更有利于政府对中小金融机构进行因地制宜的灵活管理。
3.国有商业银行收缩战线,为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发展契机。国有商业银行利用自身资本实力和规模,重点向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倾斜,做批发性和标准化的金融产品交易,并会逐渐涉足资本市场,中小企业贷款和地方金融业务的市场将会大量出让,留出金融服务的空缺,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之一是由
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战略收缩。区域性金融机构的改革发展还没有有效填补这个空缺造成的。大力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可以有效地弥补国有商业银行战线收缩所形成的市场空缺,满足中小企业和三农融资的需要,形成合理的大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互补性的结构。
四、促进我国地方金融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我国,民营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热点和亮点。发展民营经济。已成为中央政府和各省市既定的发展战略。而发展地方金融,对促进地方民营经济的发展、做大做强金融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金融产业做强做大。实现地方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地方金融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
1.将地方金融提升到产业发展层次上来认识。传统上地方政府倾向于将金融业作为为地方经济输送资金血液的载体。尽管地方政府也重视金融业,但更多地将其作为金融资源的承载者被利用,成为地方保护的牺牲品。现在,应将金融业作为一个产业进行扶植和发展。保护和扶植地方金融产业。才可能实现地方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地方不可能以压榨金融资源的形式实现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地方金融业,包括两个方面:让更多的外部金融机构落户本地。大力发展本地金融机构,实现金融业的量的增长;培植良好的经济和政策环境,使资金用在当地,并能产生效益,改革地方金融机构的经营机制和产权结构,使金融业能够实现低风险的平稳成长,并取得好的经营成绩。实现金融业质的提升,
2.积极推动地方金融机构的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地方金融竞争越来越成为制度的竞争。那些适合市场化发展趋向的政策,将会实现本地金融业的发展繁荣。从而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源。形成资金洼地。那些在金融改革和发展上固步自封者将会失去发展机会。浙江对民营经济的扶植,形成此后几年浙江经济发展的强大后劲;对民营金融的扶植,将成为其地方金融发展进而经济发展的又一新的推动力。因此,在地方金融机构产权机制和治理机制的创新方面,地方政府应敢于承担风险,打破地方金融机构“业务扩张一不良资产增加一业务收缩”的怪圈,实现地方金融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3.发展多种类型的地方金融机构。地方性的商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是地方金融机构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我国,地方金融机构的形式过于单一。应大力发展金融租赁机构、信托机构、金融典当机构、地方保险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尤其应注重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为创新企业服务的风险投资等的发展。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发展地方债券市场。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从不同的侧面满足地方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为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另外,应注重发展风险投资机构,以鼓励和扶持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县区级政府;融资平台;投融资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在筹集中长期建设资金方面一直面临着融资渠道单一、间接融资程度低等问题,为此,各地地方政府纷纷创新投融资模式,及时搭建了一批具有经济实力的融资平台,采取股权转让、发债、银行贷款、信托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后,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热情更趋高涨,也使融资平台飞速发展。本文就县区融资平台的发展,存在的风险和隐患及规范促进其发展进行论述。
一、政府融资平台成立的必然性
在当前财政金融体制下,发展政府融资平台有其必然性。一是地方政府筹集经济建设资金的最优途径。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地方政府肩负着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这一职能的实现需要大量的资金用于发展地方产业、企业,改善公共领域设施和服务等,而多数地方财政却长期处于赤字状态,且在当前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缺乏相应的负债渠道,当期财政资金难以满足各方面发展需要。尤其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为落实和配合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各级地方政府必须扩大资金来源,弥补巨大的配套建设资金缺口。因此,通过构建各类融资平台,通过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发行集合类理财产品等渠道快速筹集资金,成为地方政府的最优选择。
二是满足银行贷款条件的最佳选择。在当前监管体制下,金融机构为中小民营企业发放贷款一旦出现风险,必须承担全额责任,而为大企业或有政府担保的大项目发放贷款,即使出现风险也往往能够免责。因此,各金融机构在贷款营销和审批过程中,普遍存在“喜大厌小”的情况,对大企业、大项目的贷款营销积极性和审批通过率明显高于中小企业。为通过银行筹集建设资金,各级地方政府必须拥有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大企业,而通过捆绑国有资产组建融资平台,则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将资产规模做大,满足金融机构贷款条件。从银行角度看,在当前条件下政府融资平台是优质的合格贷款人。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经营模式使抵押、担保等风险控制措施得以落实,符合现代银行资产经营和风险控制理念,加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具有融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收益长期稳定的特点,对银行信贷资金吸引力较大,因此,银行对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热情较高,进而对地方政府筹建融资平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县区政府融资平台现状及存在问题
县区级政府融资平台作为最基层的融资平台,通过借助和集中政府信用较好地实现了资金筹措,解决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等问题,在当前地方财力有限、基础设施投资巨大、配套资金不足的背景下,融资平台对于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扩大内需具有现实意义。但是数量众多的县区级政府融资平台,融资规模却相对较小,管理也不够规范,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其自身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困难。
(一)多数融资平台没有独立的运行机构。
多数县区级政府融资平台仅仅成立了公司,没有设立单独的运行机构,法人由行政机关人员担任,日常管理由财政局某个科室负责,未设监事会,导致内部制衡机制、外部监督机制弱化。
(二)融资压力巨大。近几年,各县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日益扩大。由于改善城市面貌既可以满足社会需求,也可以直观体现政府业绩,因此,各级政府在制定中长期工作规划时,大都提出了大规模的城建投资计划,绘制了宏伟的城市建设蓝图。政府投融资平台作为融资和项目实施的主要载体,承载的融资压力巨大。
(三)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由于许多县区级投融资平台净资产规模有限,缺乏良好的财务形象,在与金融机构的融资谈判中没有比较明显的优势,难以开拓出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因此,县区级投融资平台对外融资多以银行的长短期商业贷款等负债方式进行,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比例过低,缺乏持续融资的顺畅通道。在与银行的贷款谈判中,因自身经济实力比较薄弱,也难以取得象市、省级融资平台那样的优惠条件。以烟台为例,市级融资平台谈判贷款利率一般比基准利率下浮10%,且根据用款需要随时提款,但是县区级融资平台自身融资不仅无法取得下浮的比率,还需要一次性提款,使得融资成本可能比市级能高出一倍。这样的负债结构和融资渠道,一方面使得融资成本通常较高,另一方面融资规模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极大,难以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三、县区级政府融资平台发展的探索
为规范县区级政府融资平台运作,促进其充分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充分发挥市级融资平台的作用,在推动市区建设的基础上,以市带县,建立多元化的县区建设投融资机制。
1、取消区级融资平台,由市级融资平台统一为区级政府融资。
(1)市区统一融资的优势。区级融资平台人员不足,管理弱化,在与金融机构的谈判中缺乏取得优惠条件的优势。市区统一融资使得区级政府融资渠道更加顺畅,融资成本极大的降低,又使市级融资平台规模进一步扩大,谈判优惠更加明显,也容易实现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2)具体运作方式。区级政府负责各自区域的项目筛选,并将批准的建设项目于前一年报送市级融资平台,市级融资平台进行项目整合后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贷款核准后,区级政府负责项目实施及管理,每个项目设立独立的建设机构,贷款资金直接由市级融资平台拨付项目建设单位。现在,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一般都是这样的运作模式,但是商业银行的贷款仍然各自为政。从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的运行看来,此种方式操作规范,权责明确,提高了区级政府融资效率,降低了融资成本,非常值得借鉴。
2、县级融资平台整合。充分发挥县政府的信用优势,实行土地储备中心和县城司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建立完善的“借、用、还”一体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土地统一储备、城市统一经营、重大项目统一建设。县级融资平台在业务上受市级融资平台管理和指导,人事财务等由县政府管理。此种整合,壮大了融资平台实力,使资产调拨更加顺畅,还款资金也更有保障。
3、加强融 资平台管理
地方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间的相互关系
地方院校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依附关系。地方院校区别于其他类高校最明显的特色在于地方院校坐落在地方,它依托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如大庆石油学院就是伴随大庆油田的发现而诞生的一所高校。
地方院校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在知识经济凸显的今天,地方本科院校已经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了社会的中心,以主动的姿态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积极探寻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的规律,在社会和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主动占领地方经济的主战场,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猎取自己在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点,培植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共生”的合作基础,实现地方院校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而随着教育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的浪潮,社会经济发展所依托的资源也由物质资本向人力资本转移,而人的素质提高离不开教育尤其是地方高等教育。因此,地方经济社会要想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后劲,与地方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的结合势在必行。
地方院校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利益关系。对区域经济来讲,“高等教育属于第三产业,是一项需求前景广阔,投资收益率高,具有战略性地位的基础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持续的推动作用”。
地方高校“不仅可以带动教育消费,而且可以有效拉动社会投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对地方高校而言,瞄准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顺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适当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有利于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效益是区域经济与地方高校二者利益的统一体,在一定程度上讲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
贵州省地方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现状
目前,贵州省高校共有39所,其中本科院校17所,专科学校22所(包含职业技术学院19所)。综观全省高校的专业设置,理工科专业较弱,教育专业较全但不强。
贵州省历史上就是中国最穷的省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及各届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以及在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另外,贵州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人均财政收入及支出、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国际旅游收入以及海关进出口等都在全国排名倒数的位次。
目前,地方院校人才培养层次不合理,难以承担科技兴省尤其是在工业强省背景下的重任。随着高等教育办学自的扩大,贵州省的地方院校为了追求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普遍存在着培养目标追求高标准化的问题,不论是重点院校,还是普通院校;也不论是本科院校,还是专科院校,都没有太大的差别,差别只在于学制一个多一年,一个少一年,没有体现出面向基层和面向地方服务的特点。
地方院校服务地方基层的意识不强。从我省高等院校的办学定位看,较缺少服务基层意识。虽然,有些院校将办学定位在服务基层上,但在实际的办学过程中,仍然很少坚持为基层培养人才,这点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就可以看出。
贵州省的高等院校(地方院校)在读大学生主要集中于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等学科,各学科尤其是理学及工学开设的专业与本省经济发展的关联度较小,与本省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与本省特色经济,如煤化工、磷化工、电子、绿色农业的要求吻合度不高,不能适应本省经济发展的要求。
地方政府与地方院校的相互依托不够。由于政府相关部门只是按照国家和省的相关文件对地方院校进行管理,没有针对地方经济发展目标进行实事求是的人才需求调查和科学的人才需求预测,所以,难以做出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和宏观的指导,致使部分高等院校沿传统的办学思路进行办学而办学,并未结合地方经济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专业结构调整进行人才培养,从而使这些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失去高等教育有力的科技支持。
贵州省地方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间相互发展对策建议
省政府要加强对我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统筹规划,加强宏观指导和调控,组织有关部门根据我省国民经济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计划,做好未来一定时期内各年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职业结构及人才需求预测,而教育计划部门则要根据预测做好我省高等教育发展计划,确定各阶段、各层次高等教育的规模与结构,并认真加以实施,以避免高等教育的浪费,减少结构性失业及由此造成的就业压力;同时省政府要根据本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解决“三农”问题,围绕本省装备制造、煤化工、磷化工、医药等,组织专家进行论证,确立一批关系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科研项目,利用高等学校的实验设备和科研人才,积聚力量进行集体攻关,使我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协调发展,推进我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构筑产业竞争的新优势。
目前,贵州省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合作刚刚起步,高等学校的科研立项和科研成果在逐年增加,但由于地方院校与地方缺乏合作和交流,这些科研项目与本省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度偏低,科研成果转化困难。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强地方院校与本地区区域经济的合作,与本地区企业的合作,而政府要积极为这种合作牵线搭桥,努力为地方院校与地方的经济合作创造条件,使地方和企业能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的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开展应用研究和应用开发,为本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升级及经济发展服务,也使高等学校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
地方政府应为地方院校科技产业化创造条件。第一,政府要加强地方院校科技发展战略,使其从被动搞科研转为主动搞科研;第二,政府要建立起系统的组织保障体系、政策保障体系、资金投入保障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积极引导和保障地方院校的科技产业为我省的经济发展服务;第三,对发展地方院校科技产业所需的重要人才,要出台切实可行的培养、留住、引进、激励和保护的政策措施,对高等学校的科技产业要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它们的发展;第四,政府要加强高校科技项目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积极为这些项目成果的转化和规模化生产创造条件,协助企业拓宽销售渠道,加速地方院校的科技产业的发展。
人力资本的存量尤其是质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经济建设的步伐。
“十二五”期间,贵州省面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工业强省战略缺乏大批专业人才和熟练劳动者,因此地方院校必须加快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的支持。
关键词:乡镇政府 招商引资 实践困惑 超越策略
一、前言
招商引资对于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许多地方政府已经把招商引资作为政府工作的第一要务,作为发达地区的乡镇政府也是如此。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实践困惑,加快解决招商引资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对于发展地方经济来说至关重要。本文将重点分析乡镇政府当前招商引资过程中的各种实践困惑,并对完善地方政府招商的引资工作提出政策建议。
二、乡镇政府招商引资的实践困惑
(一)过于关注经济效益而忽视负面社会效益
回顾当前大部分乡镇政府的招商引资工作,受传统政府主导型招商引资模式的影响,很多地方政府过于关注招商引资的数量,关于关注引资项目的资金额度,而放松了对引进项目社会效益的考虑,比如在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毛肚,经常会出现了引进项目而环境污染、影响本地居民正常生活的问题。国家虽然对地方招商引资的环境保护情况提出了严格的标准和要求,但是部分乡镇政府急功近利,把招商引资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无法有效平衡。另一方面,部分乡镇政府为了实现招商引资目标,无限制的降低进入门槛,为引进项目提供各种经济补贴和优惠措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把这种经济负担转移到当地百姓身上,从而影响本地公共服务的发展。总之,过度关注经济效益的招商引资行为是短期的,是不利于地方经济长久发展的,需要坚持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促进经济效益发展的同时提高其社会效益。
(二)政府职能定位中错位、缺位、越位现象并存
部分乡镇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的职能定位不准,出现了角色定位错位、缺位和越位的现象。乡镇政府作为基础的公共权力部门,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应该承担着为市场经济良好运行提供各种保障的角色,然而在部分乡镇政府的招商引资项目中,其不但承担了市场规则和秩序的维护者,而且成为了招商引资的重要主体,从而出现了角色错位的现象。另一方面,在部分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招商引资项目中,政府作为发包方,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应该成为主要的一方,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确出现了由第三方的缺位现象。最后,乡镇政府对于部分项目也存在着越位的现象,很多招商引资项目本该由企业作为引进主体,而政府只是提供各种政策支持和管理,但实际上仍然存在着政府滥用公共权力的问题。政府职能的错位、缺位、越位等现象的存在,根源在于政府招商引资工作机制不够健全,需要加强制度建设。
(三)地方政府及官员的政绩考核方式不合理
国家对地方政府及其官员的考核方式决定着乡镇政府的基本行为模式,影响其行政工作的实施方向。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中,地方发展的经济绩效是核心内容,占较大的考核比重。地方政府为达到理想的经济绩效目标,主要还是依靠招商引资工作的推动,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政府官员在其任期之内取得较为明显的成绩。所以,乡镇政府会主动组织招商引资活动,通过招商规模为较大、力度会更强,充分利用政府对地方公共资源的支配权力提高招商引资的力度和规模。从而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提高财政收入等主要绩效目标,从而更能为官员的升迁增添筹码。这种现象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或落后地区更为明显,政府官员的动力更为强烈。地方政府官员的绩效考核方式不合理,根源在于不够合理的政绩观,需要从思想根源入手,从体制机制入手,深入推进官员绩效考核的改革。
三、乡镇政府招商引资的超越策略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明确角色定位
乡镇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职能定位模糊,根本原因在于政府角色定位不准,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明确角色定位。首先,乡镇政府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任务是为区域内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对于本区域内的经济运行进行秩序维护和监管。作为招商引资活动的组织部门,为把较好的投资项目引进到本区域而承担项目投资合作的重要主导者。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政府直接参与招商引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政府主导的招商引资活动,有些时候不仅无法发挥充分利用外资发展经济的目的,同时还会加强地方政府财政和地方企业的负担。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是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这就需要乡镇政府注重改善不可移动生产要素的质量,比如要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地方劳动力的知识水平等。只有为招商引资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只有市场环境不断完善,才能把优秀的人才和优质的项目吸引到地方去。
(二)优化引资效益,完善投资结构
新时期的政府招商引资工作,不仅要追求招商引资的数理目标,更要注重引入项目的质量和结构效益。这就要求乡镇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实际,注重优化引资效益,不断完善投资结构。重点要把握好三个基本关系,一是合理把握长期与短期效益的关系,坚决放弃是项目就招来的错误思想,严格把住生态关,注重地区发展的长远利益。二是重点把握引入资本与引智的关系,作为乡镇政府第一层次的需要是引入资本,但是实现本地区的长远可持续发展还是需要依靠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人才资源。三是合理把握引进外资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关系,乡镇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以引进外资为契机,不断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此外,招商引资要坚持双赢原则,以双赢为目标,不断优惠地地区招商引资投资结构。一方面是加强对与农业相关的农产品项目的引入,采取适当的鼓励措施,引入部分农业或农产品加工的项目。另一方面,还可以引入一些服务行业的项目,比如教育、旅游、卫生、服务行业等项目。
(三)加强投资环境建设和对外宣传工作
为提高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工作成效,重点要做好投资环境优化和对外宣传工作。一方面,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为引入外资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和环境。优惠政策也要符合本地区实际,避免非理性的地区竞争行为。同时要保持利用外资有关政策的连续性和公平性,建立良好的政策、法治环境。另一方面,限于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的竞争激烈现状,乡镇政府要加强对本地区招商引资工作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地区知名度。乡镇政府重视招商引资的宣传工作,是改善地区投资环境、营造良好亲商氛围的重要措施。政府通过实施和推进对外宣传,可以向外来投资者和合作者提供及时的、全面的信息服务。此外,还要注重服务招商与环境招商的有机结合,不断增加本区域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坚持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出发,设立部分相关的优惠措施。重点加强对外资优质服务的管理,比如重点加强项目咨询、配套、现场、联络以及生活等服务,为外资的生产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完善地方政府官员绩效的奖惩机制
大多数乡镇政府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作重点,为提高招商引资的实际成效,避免招商引资过程中的权力寻租现象,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建立良好的监督机制。一方面,要构建对地方政府官员长效激励机制,引入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不以短期政绩为工作目标,而且以中长期社会经济发展,群众生活条件改善,收入水平提高为己任。另一方面,要减少过多权力层次,克服因层次过多而导致的信息失真和衰减、执行不力等弊端。要在完善行政绩效合规体系、确立执行绩效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执行绩效评价与管理机制,促进地方政府官员在招商引资中的行为趋于合理、合规。创新绩效考核机制,限制地方政府官员对自身利益的过分追求,促使地方政府改变其绩效函数,在经济活动中注意寻求自身利益与公共利益、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平衡。
四、结语
招商引资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如何使其趋利避害地达成引领地方发展的目标是关键,乡镇政府要潜心研究招商引资的路子。不但要精心包装招商引资项目,积极管理招商引资的事务,确保招商引资工作件件有人管,事事有人抓。同时,招商项目和资金要在本地落户,要形成固定资产,这不但有利于地方税收较快地增长,而且能与区域整体发展相配套,从而达到双赢或多赢,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宝明.地方政府招商引资问题与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