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疗救护服务范文

医疗救护服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救护服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疗救护服务

第1篇:医疗救护服务范文

从世界范围来看,信息服务业作为一项以文献、图书、情报等的采集、利用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服务早已存在。但作为新兴的信息产业的支柱组成之一的信息服务产业,其崛起却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信息服务的根本立足点在于实现对信息资源的采集、处理、传输、利用等综合服务内容上的商品化、产业化和手段上的电子化、网络化。上述信息资源,有相当部分来自个人资料。而国际互联网的兴起,为资料的跨国流通与信息服务贸易提供了便利。

资料的跨国流通,英文为TRANSBORDERDATAFLOWS(简称TDF或TBDF),TDF最早在由经合组织赞助的一个关于隐私权保护研讨会上首次使用。经合组织于1980年9月23日通过的《隐私权保护及个人资料跨国流通准则》提到“TDF是指个人资料跨越国境的流通”。该准则指出个人资料是指任何关于一个被识别或可以被识别的自然人(本人)的信息,其形式不仅限于电脑处理的个人资料,还包括以人工处理的个人资料。其流通方式包括国际航空信件、国际电话、电报,无线广播、电视之跨国广播,互联网传播,甚至各种有形资料通过人工携带出境。

TDF最初是围绕个人隐私权保护提出的,然而,随着跨国经济组织的蓬勃发展,TDF的范围已不限于个人资料,而是包括了大量的商业数据、科教文化资料等。本文仅涉及个人资料。信息服务的跨国贸易迅猛发展,要求资讯(包括个人资料)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通,个人资料的安全在贸易自由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如何在贸易自由与保护个人资料之间寻求一个最佳结合点,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二、信息服务贸易与个人资料保护的矛盾及冲突

1.资料与信息

资料(data)一般指关于某一方面事物或人的原始数据,比如个人的身高、体重、肤色等外貌特征。信息(information)是指按照不同目的、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经过特定处理的资料就成为对人们有用的信息。比如通过对特定人群的个人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就可得出他们的消费习惯、消费心理等信息。资料是信息的基本要素,信息由资料处理而来。而资料与信息的区分也不是绝对的,因为信息还可以再加工,对再加工的信息而言,前面的信息也是资料。因此,本文在讨论信息跨国服务时,对二者并没有严格区分。

2.信息服务贸易对个人资料保护的影响

(1)资料成为贸易标的。经合组织最早提出资料跨国流通,是以保护自然人隐私权为出发点的。在上个世纪80年代,国际间对资料跨国流通讨论的重点主要仍在于个人资料的保护上,而随着信息服务业渐次发达,有百分之九十的资料跨国流通是属于非个人资料之传输,因此如何避免各国藉保护个人资料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成为世界贸易组织及各国着力解决的新问题。

以提供信息服务为目的的交易行为,我们称之为信息服务贸易。

对于信息服务的定义,各国法律并无一致规定,我国《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二至第四条规定:本办法所称互联网信息服务,是指通过互联网向上网用户提供信息的服务活动。

根据不同标准,可对信息服务进行不同分类。基于信息产出流程,可将信息服务分为:①信息生成与采集服务。②信息加工筛选与处理服务。③信息传输与利用服务。

信息服务所涉范围较广,本文仅讨论与资料跨国流通有密切联系的利用国际网络提供信息的电信增值网络服务业,即信息传输与利用服务业。

与国际货物买卖相比,信息服务贸易具有以下特征:①交易标的不同。国际货物买卖的标的为实体上的有形物(something),而信息服务贸易则以理念、知识、信息等无形财产权为主要贸易对象。②交易渠道不同。前者运送标的物的渠道有车、船、航空器等传统交通工具,而信息服务则需藉由光纤、卫星、电脑、电话等通信网络来传输信息资料。③交易形式不同。电脑与电信结合之后,信息的内容非同于以往,仅以书籍、纸张等有形物显示,而可改以其他特殊物理形式出现,如电脑荧幕显示的画面、电脑磁盘、无线电波等形式。

(2)信息服务贸易中个人资料本人的权利。信息服务贸易的发展使得我们每个人的资料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他人贸易的标的,对此我们应主张何种权利?如何寻求救济?根据对个人资料的不同保护模式,会得出不同答案。如依据财产权保护模式,则本人可向信息提供者请求返还不当得利;如依据隐私权保护模式,则会主张侵犯隐私权的精神损害赔偿。如上所述,个人资料体现的是某种与特定自然人有特定联系的信息,是自然人身份的标识,与人格利益相关。而信息的价值因人而异,没有一个客观标准,因此,财产保护模式不能很好地救济资料本人所受侵害。至于隐私权保护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但并非所有的个人资料都涉及隐私,商家收集的消费者资料大多与隐私无关,如年龄、性别、收入等。因此,应该采取个人资料自决权保护模式。在信息服务贸易中资料本人的权利应包括:①个人资料公开权。即本人可向信息服务业者提供自己的个人资料。②个人资料更正权。提供给信息服务商的资料如与真实情况有出入,可向其要求更正。③停止侵害与损害赔偿请求权。未经本人同意而将其个人资料加以处理并供他人利用,本人可请求信息服务商停止使用或永久删除其个人资料并给予损害赔偿。基于一般人格权的损害赔偿并没有一个客观标准,可根据对本人精神上的损害程度和信息服务获利情况来决定。

3.个人资料保护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信息服务贸易的发展

各国对信息服务贸易的限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①限制信息产业的外国投资。②施行贸易保护政策。③通过个人资料保护严格控制资料跨国流通。

为保护本国公民的个人资料不被滥用,各国都对TDF采取相应的限制措施。如德国《联邦个人资料保护法》第17条、英国《数据保护法》第3、5、12、37、39条的规定,以及我国香港《个人隐私条例》及台湾《电脑处理个人资料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归纳起来,各国对TDF的限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①内容限制,如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资料不得输出。②程序限制,如需获得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履行相应的审查、登记、备案手续。③法律限制,指资料传输目的国对个人资料有与输出国程度相当的法律保护。

在个人资料保护较为严格的国家,资料的跨国流通受到诸多限制,这就使得相当部分的资料无法作为信息服务的标的,或者要经过繁琐的登记审批程序,影响了信息服务跨国贸易的发展。而贸易自由化是全球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国际社会在信息服务贸易方面出台了一些规范,以促进各国信息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三、国际间关于信息服务贸易的规范

1.经合组织资料跨国流通宣言

经合组织于1985年通过了世界第一份有关资料跨国流通经济性议题的文件,即资料跨国流通宣言,内容如下:

(1)由于信息技术发展,使得各国经济发生结构性变动,各国应认识到建立共识、协调解决方案的重要性。

(2)在尊重各国国内法律的情况下,各会员国政府应尽力促成信息服务业的开放,避免对资料跨国流通产生不公平障碍。要求各国将相关法规透明化,发展并寻求解决资料跨国流通所生问题的方案,考虑他国处理资料跨国流通相关问题的可能措施。

(3)资料跨国流通的三种类型,供各国参考。三种类型的资料跨国流通包括了公司内部资料、从事国际贸易所生资料、信息服务业者提供的资料。

该宣言与上述经合组织的《个人TDF及隐私权保护指导纲领》相同,均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2.WTO服务贸易总协定

针对是否将服务贸易纳入GATT多边贸易体系的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存在较大分歧。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希望自由服务贸易国际规范的制定消除服务贸易障碍,以促使各国开放市场。另一方面,由于发展中国家在服务贸易上多不具优势,故对服务贸易自由化持反对态度。经过若干协商,1986年GATT始将服务贸易列入谈判议程。经过七年谈判,在1993年12月15日达成协议,称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AgreementonTradeinServices),简称GATS。总协定附则3为电信附件,适用于会员国有关公共电信传输网络及服务之接入或使用办法,而不及于电话、电报、传真、电视等基本电信网络的经营。也就是说,附则3是规范电信增值服务业者及其他服务业部门供应者使用电信传输网络及服务问题。服务总协定还确定了服务贸易的渐进式自由化模式。

从上述国际协议的内容可看出,信息服务贸易的开放与个人资料的保护均为今后世界贸易的发展方向。但如何规范信息服务贸易过程中发生的侵权行为,是我们今后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四、我国的应有立场

1.国内现行规定

2000年以来,与信息服务相关的《电信服务标准》、《电信管理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附则二对增值电信业务的业务范围作了列举式规定,包括以下九种:(2)电子邮件;(2)语音信箱;(3)在线信息库存储和检索;(4)电子数据交换;(5)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6)增值传真;(7)互联网接入服务;(8)互联网信息服务;(9)可视电话会议服务。

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则对信息服务作了概括式定义,并将其分为经营性与非经营。其第15条、16条、20条对信息服务者提供内容的限制及其法律责任作了规定。

由于该办法属于行政法规,对违反第15条的信息服务商仅规定了其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有待其他法律来确定,而个人资料本人也不能从本法中直接得到救济。并且第15条第八项中的“合法权益”能否包括个人信息自决权还有待进一步解释。

总的来说,我国的信息服务业仍处在起步阶段,而上述立法也比较概括,多为宣言式条文和授权性规范,对信息服务中发生的侵犯个人资料、信息服务业的开放等问题没有具体规定。

2.我国应持逐步开放,兼顾保护的立场

如何平衡贸易自由与个人资料保护的关系,颇费思量。这涉及法律的价值选择问题,即自由与安全的选择。法的价值是有位阶性、冲突性的。当贸易自由与个体权利发生冲突时我们该如何取舍?我们应该鼓励交易还是仅关注个人资料的安全?信息服务业的开放是实现信息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必经之路,而个人资料在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会受到更多侵害。个人资料在本人不知不觉中已成为跨国贸易的标的。资料本人应如何主张、救济自己的权利?个人资料保护在发达国家已有先例可循,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尚属空白。

WTO要求其成员必须在市场经济的共同基础上,实现全球范围的贸易自由化,信息服务贸易是其中的重要组成。而我国电信体制在这一方面却相距甚远,目前尚无完整成文的《电信法》,所以,加入WTO,我国的电信服务业将面临一场严峻的挑战。当然,中国加入WTO后,按《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电信服务协议,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开放过程中可逐步参与,并可以要求有关的电信组织和一些发达国家提供先进的通信技术设备和相应的服务技术帮助我国发展电信业。还可以利用保护幼稚产业、安全例外等条款,保证民族产业的发展。

按照我国加入WTO的有关协议,中国将在两年内取消增值电信服务的地域限制,而外资最高可达50%。基础电信业的开放也将在新一轮的谈判中解决。由此可见,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脚步越来越近,而我国国内相关立法还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就个人资料保护而言,是当前最为迫切的立法要求。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成为历史发展趋势的今天,个人的私权利不得不在相当程度上容忍全球化对其带来的负面影响。自由与安全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在信息时代,如果个人资料得不到有效保护,则会严重挫伤消费者享受信息服务的积极性,从而阻碍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因此,我国的立场应是顺应贸易自由化的国际趋势,逐步开放信息服务业;同时,加快规范信息服务业,以及个人资料保护的立法,以期获得贸易自由与个人资料保护的双赢。

第2篇:医疗救护服务范文

奥运场馆按其性质可分为竞赛场馆、非竞赛场馆和训练场馆三类。

竞赛场馆是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举办比赛活动的场馆。2008年奥运会共有竞赛场馆37,承担28个大项、302个小项的比赛。其中北京地区竞赛场馆31个(新建竞赛场馆12个,改扩建场馆11个,临建场馆8个),京外地区竞赛场馆共6个,分别位于青岛、香港、沈阳、秦皇岛、天津和上海。非竞赛场馆是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不承担竞赛和训练任务,但为赛事提供相关服务并相对独立运行的场馆。2008年奥运会非竞赛场馆共有15个,包括奥运村、媒体村、总部饭店、主新闻中心、主运行中心、安保指挥中心、交通指挥中心、技术指挥中心、奥林匹克公园、青年营,国际转播中心、赞助商接待中心、主物流配送中心、主注册中心和首都机场。训练场馆是在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承担运动员训练任务的场馆。2008年奥运会训练场馆共有86个,其中独立训练场馆58个,附属于竞赛场馆的18个,比赛与训练合用的10个。北京赛区独立训练场馆45个,附属于竞赛场馆的13个,比赛与训练合用的10个,共68个。

上述三类场馆均可根据是否封闭,分为室内和室外场馆。根据属地化管理又可以分为:国家所属、区县所属、院校所属等,这种划分方式便于属地化管理,责权清晰。

2 场馆运行

2008年奥运会场馆运行实行场馆化、属地化管理。场馆化是奥运会组委会根据奥运总体工作计划的安排和实际筹办上作的需要,将奥运会筹办工作重心从以各职能部门运行管理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各场馆运行管理为中心的组织运行演变过程。场馆化是最近几届奥运会赛事组织工作的通行做法,被实践证明是十分有效的方式。在2004年悉尼奥运会赛事组织工作中得以完善。奥运场馆实行属地化管理主要是能够明确责任与分工,场馆的业主是谁,由谁负责,场馆属地化管理也可以说是我国2008年举办奥运会场馆管理上的一个特点。

通常情况下,一个竞赛场馆设一个场馆主任,六个场馆副主任,包括常务副主任、安保副主任、后勤服务副主任、属地关系副主任、媒体服务副主任,主要负责后勤保障、属地关系协调等。场管主任基本上是由场馆所在区县、大学的副职领导来担任。场馆主任下设包括医疗服务、礼宾、语言服务、竞赛组织、场馆设施、注册、交通、安保、技术、物流、服务、餐饮、财务、体育展示、媒体运行、形象景观、环境、票务、志愿者服务等22个功能口。在场馆主任领导下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每个功能口设一个项目经理,共22个。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工作只是22个功能口之一。医疗经理根据奥组委场馆管理部的要求和实际需求组建场馆医疗工作团队。

3 场馆救护

场馆医疗救护是奥运会医疗卫生保障上作的基础,也是决定2008年奥运会医疗服务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奥运会场馆救护是以各场馆内的医疗站为主,实行场馆医疗站主管医生首诊负责制,辅以救护车转运。场馆医疗救护与城市日常医疗工作的关系,概括地讲,在奥运场馆内发生的医疗急救以及VIP的医疗保障工作,均由场馆医疗站负责;而场馆警戒线以外发生的则由城市医疗和急救系统负责。在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因属于政府职能,原则上不论在场馆内外,均由主办城市负责,场馆医疗急救统一由城市医疗应急指挥中心指挥调度,归属于城市应急。

北京奥组委医疗卫生处根据国际奥组委医务部和医务委员会、北京奥组委场馆管理部和各场馆的性质,在竞赛场馆设立不同数量的运动员医疗站、观众医疗站和VIP医疗站;训练场馆只设运动员医疗站;非竞赛场馆除奥运村设综合诊所外,其余场馆为医疗站。奥运场馆医疗站是2008年奥运会医疗卫生服务保障的基础,也是医疗急救工作的重点。2008年奥运会将共计划设立176个医疗站,其中竞赛场馆96个,训练场馆60个,非竞赛场馆20个。96个竞赛场馆医疗站中有55个观众医疗站。每个场馆原则上只设1个运动员医疗站,运动员医疗站设医生工作区和物理治疗两个功能区,医生工作区设1名医生、1名护士、2名医学专业志愿者做医生助理;物理治疗区由2~4名专业物理治疗师和技师为运动员做康复理疗。每个场馆原则上每15000名观众设1个观众医疗站设,每个观众医疗站设1名医生、1名护士、2名医学专业志愿者做医生助理。每个看台设1名观众医疗站志愿者,负责巡视所属看台观众发生的各种意外情况。在所有医疗站均至少配备1辆装备齐全的救护车,负责场馆内患者的转运任务。

3.1场馆救护的基本原则

场馆内运动员发生损伤和疾病时,只有在裁判员、运动队队医、领队同意后方可进行医疗救护。

所有场馆内的人员,在发生比较严重的疾病后,由医疗站负责医治的医师决定是否应转院治疗;

在场馆内的工作人员、观众、官员、新闻人员发生急症或损伤后,医疗站医务人员给予急救处置,现场不能处理的,可以转送到场馆周边指定医院或奥运定点医院进行救治;

队医可以参与对本队成员的治疗过程,医疗站提供用药目录和药物。

3.2场馆救护的主要任务

快速、安全地将伤病员转移至安全地点;

迅速对伤病员进行检伤,找出生命受到威胁的危重伤情并对其紧急处置;

保持危重伤病员的气道通畅、供氧、维持血液循环,满足基本生命需要,并快速转运至奥运定点医院。

3.3场馆救护的流程

场馆救护工作流程可参见场馆救护流程图,见图1。

3.4场馆救护伤病员转运基本原则

运动员、教练员、官员发生伤病时,根据场馆医疗站医务人员的初步诊断需要进一步检查、治疗且不需要住院的,转往综合诊所;需要住院治疗的,转往定点医院或定点专科医院。

外国观众根据场馆医疗站医务人员的初步诊断如需要进一步检查、治疗的,分别转往定点医院或定点专科医院。

国内观众和注册的工作人员根据场馆医疗站医务人员的初步诊断,如需要进一步检查、治疗的,轻者转往场馆周边的指定医院,重者转往定点医院或定点专科医院。

3.5场馆救护报告程序

场馆医疗站如需转运伤病员,要在第一时间内上报医疗经理予以确认,医疗经理立即上报场馆主管主任和奥组委医疗指挥中心。

如遇特殊情况或特殊伤病员难以做出决定时,应及时向奥组委医疗指挥中心汇报,根据上级指示精神执行,不得擅自转运;确定处理的病例,在经场馆报告程序逐级报告;

第3篇:医疗救护服务范文

关于申请通过政府采购购买医疗用车一辆的报告

**经济技术**区组宣局:

**区**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急救、教学、预防保健于一体非盈利性公立县级医院,承担着**镇及周边人口约12万人的医疗保健服务。开通120急救电话近6年,每月通过绿色急救通道,平均接送病人160人。医院现有救护车二辆,其中牌号**是XX年购置的**牌救护车,牌号**是**市中医院XX年淘汰下来送给医院后经过修理仍在使用的救护车,救护车因使用年限过长,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自XX年11月医院划入**区,医院承担了**镇群众预防保健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医院需要经常组织人员进行下乡收集资料和疾病防控知识、预防保健知识宣传。为保障绿色通道畅通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正常进行,特向**区组宣局申请通过政府采购购买价格在人民币10万元左右医疗用车一辆,购买资金自筹。请批复为盼!

**经济技术**区**医院

XX年7月13日

第4篇:医疗救护服务范文

为做好“第三届中国农歌会”县卫生监督与医疗救护保障工作,确保来宾饮食安全,随时处理意外伤害及突发疾病,现制订县卫生监督与医疗救护保障方案。

一、成立保障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卫生局局长)

副组长:(卫生局副局长,分管医疗救护工作)

:(卫生局党组成员、工委主任,分管卫生监督工作)

成员:

二、卫生监督工作保障方案

(一)卫生监督责任区域

1、卫生监督一股负责禾富酒店接待人员的饮食饮水安全卫生。

2、卫生监督二股负责笔峰大酒店接待人员的饮食饮水安全卫生。

(二)卫生监督职责及任务

1、所有参加保障工作的人员要将此次保障工作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

2、本着以人为本,对所有来宾身体健康安全负责的态度,确保定点接待餐饮单位不发生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实行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定人、定岗、定职、定责;

4、实行全程跟踪卫生监督,对接待的单位实施食品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检查,重点检查食品原料采购索证情况、餐饮具清洗消毒情况、食品加工制作过程、原料采购到使用时的时间控制及冷藏情况以及卫生设施运行状况、从业人员健康状况、公共用品消毒情况等。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责令立即整改,对未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要依法予以查处,同时建议主办单位取消其接待资格;

5、定点监督人员不得擅自离岗、脱岗;

6、严格监督接待点按照审定的菜谱制作菜肴,不得擅自更改菜谱;

7、监督闲杂人员不得进入操作间及库房;

8、监督接待单位严格执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

9、当发现食品感官检查有问题,可能导致食物中毒事故发生的,应立即采取果断措施,没收、封存可疑食品,并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确保不产生任何后果,不得存有任何侥幸心理;

10、监督员做好每个接待点就餐食品留样工作,并妥善保管至就餐48小时后。

(三)卫生监督日程安排

时间任务责任人

10月19日参加第三届农歌会接待工作动员会苏胜

10月20日召开卫生监督与医疗救治工作会议李成斌、杨阳、张玉红、

谢丛彦、张平、

王勤宽(药监局)、杨庆闩

10月21日制定卫生监督与医疗救治保障方案、卫生应急预案杨庆闩、张玉红、谢丛彦、

王勤宽

10月22日召开卫生监督员会议,确定定点人员名单,明确监管职责所有参加保障的卫生监督员

10月25日对各接待单位进行预查,提出整改意见,做好从业人员体检工作及餐具、客房用品消毒效果监测工作监督一股

监督二股

11月1日各部门联合检查,收集菜谱及接待人员名单,监督整改情况各相关部门

11月4日各部门第二次联合检查,确定菜谱并备案各相关部门

11月5日至11月8日定点人员进驻接待点实施全程跟踪监督,巡查人员进行督查定点人员

11月9日汇总文书、菜谱等资料,并写出总结材料综合股

(四)定点监督人员名单

接待单位定点监督人员及联系电话

大酒店酒店

(五)巡回督查人员

三、医疗救护工作保障方案

(一)设立二个临时医疗服务点

1、禾富酒店医疗服务点由县中医院负责;

2、笔峰大酒店医疗服务点由县医院负责。

临时医疗服务点要确定专职医生、护士,并准备好相关的救治药品,遇到重大事故要及时报告领导小组并妥善处理病人。

(二)驻点人员名单

单位负责医院驻点人员及

联系电话

酒店县中医院

大酒店县医院

医疗救护人员要坚守岗位,不得离岗、脱岗。注意文明服务、优质服务,积极提升的对外形象。

(三)设立一个临时专用120救护车点

11月5日下午至11月8日上午,在笔峰大酒店确定一辆临时专用120救护车一辆,负责应对突发卫生应急事件。

二〇一〇年十月二十一日

附:

接待点卫生要求

1、所有参与接待的餐饮单位必须持有效卫生许可证或餐饮服务许可证;

2、所有从业人员要进行健康检查,包括临时参加和新参加的工作人员,持有健康培训合格证上岗;

3、禁止购买使用《食品安全法》规定的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以及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猪肉,做到采购人员不采购不合格食品,制作人员不使用不合格食品,层层把关,严防不合格食品进入餐桌。

4、当天菜肴当天购买,所有购入的食品、食品原料、调料等要逐一登记,并保留购物单据或小票,便于出现事故时进行追溯;

5、严格按照预排的菜谱上菜,不得擅自更改。禁止使用发芽马玲薯,不得爆炒四季豆。冷盘从制作到就餐不得超过1小时;

6、操作场所要有防蝇、防尘、防鼠等措施,内外环境整洁,上下水通畅,有冰箱、冰柜等冷藏设施(注意生熟分开,使用保鲜膜覆盖,防止堆积),生熟刀板分开,防止原料与成品交叉污染。

7、餐饮具要严格消毒,首选煮沸消毒(100℃10分钟),使用84消毒液等 化学药物消毒时,要注意消毒液浓度和消毒时间,保证达到有效消毒。消毒后的餐饮具放入保洁橱存放,防止二次污染。

8、从业人员要注意个人卫生。经营时穿着清洁、浅色的工作服,上岗前、接触污物后、便后等要洗手。

第5篇:医疗救护服务范文

【关键词】 院前急救;急救护理;问题隐患;对策

院前急救也称为现场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院内急救、重症监护密切相关,其目的是更有效地抢救急、危、重伤员和应对各种灾难性事件[1]。随着我国社会各方面持续发展进步、医疗护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公民自我保健意识与自我维权意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意识到就医过程中院前急救具有重要性、急迫性、技术性与法律性,院前急救作为一门新型边缘学科应运而生,并日益引起医疗护理界和广大患者及其家属的关注[2]。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专业技术水平及服务质量,面临更加严重的考验与挑战,同时也给医疗护理界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和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受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工作流程的惯性影响,部分医务工作者服务意识相对滞后于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院前急救中存在的种种问题[3],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可能导致医疗纠纷与诉讼的问题,不仅可能影响到医务工作者个人的职业形象、职业资格等,而且可能严重影响医院乃至整个医疗护理界的形象与声誉,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系统全面地研究分析院前急救护理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等,不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减少、避免医疗护理纠纷,应当成为广大医疗护理工作者广泛关注的当务之急。

1院前急救目前存在的问题隐患与原因分析

1.1 急救信息不准确 120指挥中心急救传真通知单叙述病情简单,未对病情、地址、电话等叙述清楚,因此,经常导致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判断不准。一方面使专科医生常派错,救护车空跑,延误病人的抢救时间;造成医疗成本浪费或增加;另一方面使出诊准备不能到位,影响对急诊患者的有效及时救治,延误病情,容易引起医疗纠纷。

1.2 医院保障不到位 医院有时停电,造成急救传真通知单不能及时到达,延误出诊时间;救护车保养有时不到位,零件常出故障,或者油量不足,在转途中因维修、加油,延长转运时间而耽误对病人的进一步抢救;对救护车驾驶员管理培训不够严格。有些救护车驾驶员驾驶技术欠娴熟,职业道德差,违反交通规则,或睡眠不足,精神欠充沛,轻者驾驶欠稳妥,重者发生交通事故而影响院前急救。

1.3 处置人员职业道德差 (1)接听传真电话不负责。电话来时,有时无人接;有时有人把电话声音调至最小,导致电话来时听不到;有些护士接听电话时不询问清楚病情、发病时间、发病地址、发病人数等,导致严重后果。(2)延误出诊时间。有些医护人员出诊速度慢,特别是三休时间,有些出诊医生和护士接到电话后,拖延耽搁时间,不能按要求在预定时间内到达现场。(3)出诊时携带器械、药品不齐全、不适用, 到达现场才发现抢救物资该带的没有带来,或是急救仪器未处于应急状态,如抢救时人工气囊漏气,吸引器压力不足,呼吸机无氧气等 。也有的不能正确运用抢救器械,均会导致因操作时间过长而影响病情与后续治疗。(4)转运过程中对患者疏忽大意,未随时观察抢救措施进展情况及病人病情变化,以至有的病人液体外渗致肢体肿胀,有的病人呼吸心跳何时停止不清楚,中途发生休克、窒息、心跳呼吸骤停等严重情况时不能及时发现,延误抢救时机;有的护士忙中出错,听不清楚或听错口头医嘱,以致用错药、打错针等。(5)不能很好履行告知义务,讲话随意性大。有些护士在转运之前和途中,未对患者及其家属交待途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或并发症、注意事项,如窒息、休克、血压剧降、呼吸心跳骤停等,以致转运途中患者病情变化时家属不理解或无法接受。也有些医护人员态度生硬,对某些问题解释不当。如此等等,都可能直接导致诊断处理救治不当,影响院前急救的护理质量,造成病人及家属的不满,并引发医疗纠纷。

当然,民众普遍缺乏急救知识,特别是缺乏心肺复苏术(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简称 CPR)知识,发生急诊病例时,现场人员不能及时拨打“120”;有的拨打呼叫电话时就挂断;也有的拨打电话后能够采取适当急救措施却未采取,比如对溺水、窒息、心跳骤停等病人可以当时采取一些措施却只是等待医护人员到来,错过了抢救时机,最终危及病人生命,等等,也是影响院前急救护理质量的外因。

1.4处置人员专业技术不过硬到达现场后应急能力欠佳,无菌观念不强。特别是面对现场杂乱多变的环境,有些护士常由于经验不足,技术操作不过关,动作慌乱,如:静脉穿刺数次未成功或动作慢;心电除颤监护仪、心电图机操作不熟;未认真询问病史、查体;常因现场环境条件差或情况紧急忽视无菌操作要求,增加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等。

2 对策

2.1加强120指挥中心系统的自身建设“120”指挥中心系统应当从树立急救行业的良好公众形象与声誉出发,在全面系统地加强对院前急救人员严格培训和选拔,努力保证所有急诊人员在接到“120”急救电话时,能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并以良好的服务态度正确、规范、及时、有效地实施急救的同时,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指挥人员素质,制定工作职责,并实行责任目标考核,严格规范工作要求,保证指挥人员接到急救电话后问清患者、伤者现况、地点等,并准确及时告知距离最近的医院。

2.2加强医院院前急救制度建设与后勤保障工作 医院应十分重视院前急救工作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保证急救物品充足、性能良好,并设专人管理,实行岗位责任制,使急救工作系统化、规范化;围绕“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导入ISO9001(2000年版)质量认证体系于院前急救管理中,实行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管理。从接到求救电话到现场救护以及途中转运等全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除为急诊科配备有常规心肺复苏急救箱和常用多功能急救箱、急救包、急救药品外,还应增加颅脑损伤急救箱、创伤专用急救箱、烧伤专用急救箱等设备,进一步加强救护车上装备的研究,配备有监护型或急救型救护车;实行责任目标考核;经常组织模拟演练和现场救护,不断提高救护技能,保证救护工作稳妥有序进行,避免各种医疗纠纷及医疗事故的发生,树立和维护医院的良好外部形象。x

【摘要】 通过对院前急救存在问题与隐患的分析,提出了加强120指挥中心系统的自身建设、加强医院院前急救制度建设与后勤保障工作、加强急诊护理人员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护理人员心理素质和法律素养、提高护理人员急救业务技术素养和在全体民众中普及院前急救知识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院前急救;急救护理;问题隐患;对策

院前急救也称为现场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院内急救、重症监护密切相关,其目的是更有效地抢救急、危、重伤员和应对各种灾难性事件[1]。随着我国社会各方面持续发展进步、医疗护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公民自我保健意识与自我维权意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意识到就医过程中院前急救具有重要性、急迫性、技术性与法律性,院前急救作为一门新型边缘学科应运而生,并日益引起医疗护理界和广大患者及其家属的关注[2]。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专业技术水平及服务质量,面临更加严重的考验与挑战,同时也给医疗护理界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和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受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工作流程的惯性影响,部分医务工作者服务意识相对滞后于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院前急救中存在的种种问题[3],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可能导致医疗纠纷与诉讼的问题,不仅可能影响到医务工作者个人的职业形象、职业资格等,而且可能严重影响医院乃至整个医疗护理界的形象与声誉,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系统全面地研究分析院前急救护理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等,不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减少、避免医疗护理纠纷,应当成为广大医疗护理工作者广泛关注的当务之急。

1院前急救目前存在的问题隐患与原因分析

1.1 急救信息不准确 120指挥中心急救传真通知单叙述病情简单,未对病情、地址、电话等叙述清楚,因此,经常导致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判断不准。一方面使专科医生常派错,救护车空跑,延误病人的抢救时间;造成医疗成本浪费或增加;另一方面使出诊准备不能到位,影响对急诊患者的有效及时救治,延误病情,容易引起医疗纠纷。

1.2 医院保障不到位 医院有时停电,造成急救传真通知单不能及时到达,延误出诊时间;救护车保养有时不到位,零件常出故障,或者油量不足,在转途中因维修、加油,延长转运时间而耽误对病人的进一步抢救;对救护车驾驶员管理培训不够严格。有些救护车驾驶员驾驶技术欠娴熟,职业道德差,违反交通规则,或睡眠不足,精神欠充沛,轻者驾驶欠稳妥,重者发生交通事故而影响院前急救。

1.3 处置人员职业道德差 (1)接听传真电话不负责。电话来时,有时无人接;有时有人把电话声音调至最小,导致电话来时听不到;有些护士接听电话时不询问清楚病情、发病时间、发病地址、发病人数等,导致严重后果。(2)延误出诊时间。有些医护人员出诊速度慢,特别是三休时间,有些出诊医生和护士接到电话后,拖延耽搁时间,不能按要求在预定时间内到达现场。(3)出诊时携带器械、药品不齐全、不适用, 到达现场才发现抢救物资该带的没有带来,或是急救仪器未处于应急状态,如抢救时人工气囊漏气,吸引器压力不足,呼吸机无氧气等 。也有的不能正确运用抢救器械,均会导致因操作时间过长而影响病情与后续治疗。(4)转运过程中对患者疏忽大意,未随时观察抢救措施进展情况及病人病情变化,以至有的病人液体外渗致肢体肿胀,有的病人呼吸心跳何时停止不清楚,中途发生休克、窒息、心跳呼吸骤停等严重情况时不能及时发现,延误抢救时机;有的护士忙中出错,听不清楚或听错口头医嘱,以致用错药、打错针等。(5)不能很好履行告知义务,讲话随意性大。有些护士在转运之前和途中,未对患者及其家属交待途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或并发症、注意事项,如窒息、休克、血压剧降、呼吸心跳骤停等,以致转运途中患者病情变化时家属不理解或无法接受。也有些医护人员态度生硬,对某些问题解释不当。如此等等,都可能直接导致诊断处理救治不当,影响院前急救的护理质量,造成病人及家属的不满,并引发医疗纠纷。

当然,民众普遍缺乏急救知识,特别是缺乏心肺复苏术(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简称 CPR)知识,发生急诊病例时,现场人员不能及时拨打“120”;有的拨打呼叫电话时就挂断;也有的拨打电话后能够采取适当急救措施却未采取,比如对溺水、窒息、心跳骤停等病人可以当时采取一些措施却只是等待医护人员到来,错过了抢救时机,最终危及病人生命,等等,也是影响院前急救护理质量的外因。

1.4处置人员专业技术不过硬到达现场后应急能力欠佳,无菌观念不强。特别是面对现场杂乱多变的环境,有些护士常由于经验不足,技术操作不过关,动作慌乱,如:静脉穿刺数次未成功或动作慢;心电除颤监护仪、心电图机操作不熟;未认真询问病史、查体;常因现场环境条件差或情况紧急忽视无菌操作要求,增加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等。

2 对策

2.1加强120指挥中心系统的自身建设“120”指挥中心系统应当从树立急救行业的良好公众形象与声誉出发,在全面系统地加强对院前急救人员严格培训和选拔,努力保证所有急诊人员在接到“120”急救电话时,能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并以良好的服务态度正确、规范、及时、有效地实施急救的同时,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指挥人员素质,制定工作职责,并实行责任目标考核,严格规范工作要求,保证指挥人员接到急救电话后问清患者、伤者现况、地点等,并准确及时告知距离最近的医院。

2.2加强医院院前急救制度建设与后勤保障工作 医院应十分重视院前急救工作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保证急救物品充足、性能良好,并设专人管理,实行岗位责任制,使急救工作系统化、规范化;围绕“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导入ISO9001(2000年版)质量认证体系于院前急救管理中,实行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管理。从接到求救电话到现场救护以及途中转运等全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除为急诊科配备有常规心肺复苏急救箱和常用多功能急救箱、急救包、急救药品外,还应增加颅脑损伤急救箱、创伤专用急救箱、烧伤专用急救箱等设备,进一步加强救护车上装备的研究,配备有监护型或急救型救护车;实行责任目标考核;经常组织模拟演练和现场救护,不断提高救护技能,保证救护工作稳妥有序进行,避免各种医疗纠纷及医疗事故的发生,树立和维护医院的良好外部形象。

2.3 加强急诊护理人员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和法律素养在医院和有关方面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使有关培训教育到位的情况下,急诊科护理人员自身不应当自暴自弃,而要从职业生存与发展的高度,自觉树立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时刻保持对患者、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4]。要自觉持续学习,不断增强为急救工作献身的精神,不断提高和加强急诊护理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素质,爱岗敬业,时刻保持认真负责、不嫌脏、不怕累的工作热情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对病人富有同情心;对于不幸遭受痛苦的一切病人给予积极的抢救;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保证做到主动接诊、及时处理、及时救治、灵活采取措施、及时运送;在同时救治多个患者时,不消极等待医嘱,不推委病人;对危重患者,只要有1%的抢救希望就应做100%的努力。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要重视团队精神的培养,努力与医生、司机、患者及家属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协作关系,形成同心协力、配合默契、整体互助的群体救助格局。由于院前急救护理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多变性等特点,急救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对治疗的信心。护理人员应当本着对生命热爱和对事业热爱的美好情感,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进行心理锻炼等各种方式,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无论何时,无论何种情况,都能以稳定的情绪、细腻的情感、敏锐的观察力、坚韧的耐受力、良好的自我控制力、恰当处理紧急问题的判断力对待急诊患者,做到灵活运用沟通技巧,帮助病人缓解心理压力,减轻精神痛苦,放松病人心情;妥善安慰家属,使他们有安全感和自信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医疗费用持续高涨,公众的法律意识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医疗纠纷现象和隐患越来越多。急诊护理人员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需要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知识。要通过学习进修,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法律意识,掌握运用法律武器提高护理工作水平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技能。

2.4加强急诊护理人员专业技术素养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急诊护理操作技能,是急救护士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急诊科护理人员应当不断加强业务技术素养的自我进修学习。要从个人发展与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高度,持续不断地学习掌握与急诊护理相关的一切业务技术知识、操作规程与护理技能。(1)对病人进行评估和体检。检查病人意识状态,观察其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是否正常。检查病人有无呼吸困难,其频率、节律、深浅度是否正常及气道是否通畅。扪挠动脉或颈动脉是否有搏动。听诊心脏,注意脉率和脉律。及时测量BP判断病人BP是否正常。测量体温,观察末稍循环情况。检查病人全身情况。在进行评估时,对于极度痛苦或病情危重的病人,询问应简单明了。应根据病情、症状、体征进行具有各种不同侧重点的体检。(2)实施初步救护措施。护士应遵医嘱配合医生对病人实施初步救护措施,包括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心脏电除颤、心电监护、气管内插管、气胸减压、止血及骨折固定等。这些救护措施也可穿插在评估和体检过程中进行。(3) 迅速安全转运现场。在转运途中,要时刻严密观察患者病情,特别要注意有无威胁生命的潜在因素存在,及时向医生汇报病情,及时记录或补记护理记录。要随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途中输注特殊药物,一定要严防甘露醇、升压药等药液外渗,避免给病人带来比疾病本身更严重的后果。在同时救治多个患者时,不应消极等待医嘱,而应主动采取灵活措施,承担一定的抢救任务。(4)确保病人知情权。接诊病人后,在执行医嘱、迅速了解病况、实施体检、救治和转运的过程中,要随时把对病人的初步诊断、可能出现的病情、转归危险等实况向病人或家属解释清楚,保证他们了解真实情况,对可能的危险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防止出现医护纠纷。

2.5在民众中普及院前急救知识通过提高“120”的知名度,提高全民急救意识;通过各种媒体和宣传培训手段,普及急救知识,特别是CPR知识。不间断派出医生、护士与社区护士一起,与居委会、派出所、公安、幼儿园、酒店服务行业等特殊部门取得联系,给他们传授急救技术的操作方法,如对突然意识丧失的病人,目击者首先怎样判断心跳骤停,然后大声呼叫旁人协助 CPR,立即拨打急救电话等。对幼儿园老师和家长宣教的内容有:小儿食物引起急性呼吸道梗阻、小儿高热抽搐等简单急救方法,并通过印发急救知识小册子、电视台等宣传120的呼叫方法,做到老幼皆知。如普及心肺复苏术,使人们在紧急情况下,能做到自救、互救,为抢救伤病员的生命争取时间,为医院的进一步抢救奠定基础,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黄秋莲,李东华,范玉英,等.影响院前急救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11(6):103-104.

[2] 任伟.院前急救的护理[J].吉林医学,2005,26(5):82.

第6篇:医疗救护服务范文

【关键词】 院前急救; 主要问题; 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34-0157-02

作为一种现场急救,院前急救的迅速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在拯救患者生命及减少治疗前期患者的伤残率与死亡率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是衡量一个国家医疗能力与公共福利的重要指标[1]。它居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首要环节,也是维护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环节,特别当前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深入改革完善,院前急救工作有较大改进,但总体上,仍然处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薄弱环节,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1 院前急救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管理层面

1.1.1 急诊体系不健全,规范性有待加强 由于院前急救工作往往流动性大、随机性强、患者病情危急、病种病因复杂、学科交叉性强,加之急救环境相对较差,对救护人员业务能力要求很高,同时给急救管理工作给来很大难度,造成急诊工作存在诸多不规范现象。其中出诊不及时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目前我国有独立型、联动型、指挥型、依托型及综合型等5种院前急救模式,但均有急诊时间反应过长的问题,难以在抢救黄金时间内抵达现场,贻误重症、猝死患者的抢救时机[2]。

1.1.2 急救指挥中心工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急救反应速度延迟部分程度上与急救指挥中心运转不力有关。这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1)调度不佳,导致出诊不及时。一方面,120热线占线、忙线现象时有发生,浪费居民呼救时间。另一方面拨入调度中心后,有些接线员经验不足,未能详细询问呼救具体地址、联系方式、发病时间、病情病况,导致错派、救护车路向不清。(2)指挥中心工作时间安排不合理,晚班时间过长,无形中增加了调度员的心理压力。

1.1.3 急救医疗资源利用率不高,人力不足 院前急救工作业务范围广、工作环境复杂、待遇与成就感相对较低、从业医护人员面临压力大,临床医护人员多不愿意待在院前,造成急救医护人员资源紧张,急救全科医生缺乏,这也是制约急诊医疗服务发展的主要因素。除了急救人力资源不足,在配置上也有所欠妥,造成医疗资源利用率低下。比如:将受过专业训练的急救人员和设备集中在医院,不能满足现场救护工作的需要;约有20%~30%的出诊并不真正需要进行现场救护;救护车放空率过高,造成医护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紧张,影响其他急诊救护工作。

1.2 社会层面

1.2.1 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公众急救意识不强 院前急救对象的病情一般较为危急,需要尽快得到救治,但由于交通堵塞、出行困难等影响,救护车可能无法在黄金救护时间内到达,此时如果公众了解一定的自救知识,那么无疑能为急诊患者争取更多救护时间[3]。急救知识宣传薄弱、公众急救知识匮乏,导致急救前期护理工作不当,是影响院前急救效果的一大因素。

1.2.2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资金投入较少,医院急救风险增大 急救中心一般隶属于医院,进行前院救治要收取一定费用,经费不足、欠费问题屡见不鲜,影响救护工作正常进行。尤其,近年来虽然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普及,医疗保险比例不断扩大,但目前并未实现完全覆盖,加之我国流动人口数量急剧增长,三无人员增多,病史不清,医疗风险增加,给院前急救工作人员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

1.3 医护层面

1.3.1 急救技术不熟练,没有形成一批专业急救队伍 院前急救一般要求医护人员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强壮的体魄以及丰富的急救知识,以便迅速诊断病情,适应各种突发危急情况。当前我国人口基数大,医疗人员整体不足,专业急救人员尤为紧缺,一些急诊随车医护并不专门从事院前急救工作,而是从各科临时抽调过来的,对某些跨科病情并不能合理处置,延误患者病情。还有一部分医生护士未受过专业急救知识训练,急救技术不熟练,容易出现医疗事故[4]。

1.3.2 急救意识不强,责任意识淡薄 “时间就是生命”正是院前急救的写照,然而有些急救人员思想麻木、漠视生命、未能恪尽职守,出现急诊不主动、抢救药品和设备准备不充分、与中心信息联系不通畅等问题。

1.3.3 医患沟通不畅,纠纷频发 由于患者及其家属没有医学背景,易出现失控、急躁、猜疑等负面情绪,影响救护顺利进行。此时如果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沟通不畅,就可能影响病情诊断的准确性,同时可能会出现医患纠纷问题。

1.4 病患层面

1.4.1 医学常识有限,病情描述不清 在拨打120急救热线时,由于患者及家属医学常识匮乏,在描述病情时含混不清,这给急救中心合理派送医护人员带来很大困难,同时也增加了出诊医生心理负担,使其难以做到心中有数。

1.4.2 自救能力不足,影响急救成功率 随着生活水平提升,人们更加重视生命质量安全,120急救热线广泛深入人心,但由于急救知识不足,人们特别是广大农村居民往往只是被动等待医护人员的到来,没有及时采取合理的自救措施,耽误了诊治时机,致使病情加重。

2 优化对策

2.1 完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规范120急救工作管理

作为当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薄弱环节,院前急救工作的改进对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影响重大。推动院前急救向规范性发展,形成良好的院前急救体系是固本之举。为此,首先要构建科学的院前急救模式,简化中间环节,提高急救反应速度和出诊效率。具体是建立健全院前急救调度中心,通过提高120接线员双向沟通能力以及升级相关硬件设施,确保120急救热线能够及时接通,并能准确及时的传送给最近的急救中心。优化医疗资源利用,按就近原则进行院前急救[5]。其次要加强120急救电话管理,严肃处理各类骚扰电话,使民众认识到120急救热线的重要性,勿事不要随便乱播,以免造成占线,甚至医护资源的浪费,使有限的急救资源用在真正该用的地方。再者要合理分配工作时间,关怀120急救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使其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和心理状态。

2.2 呼吁相关部门重视,加快院前急救事业建设

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健全医疗保险制度是院前急救事业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方面,有关主管部门要加强流动人员管理,并给予其必要帮助,尤其对三无人员群体,更要给予其一定的医疗补贴,减轻该弱势群体的就医压力以及救护人员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医院、社会与政府三方要适当增加投资力度,重视院前急救事业的建设,为后者发展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吸引更多优秀医学人才加入院前急救事业。

2.3 强化急救人员培训工作,组建专业急救队伍

院前急救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急救人员执业能力,做好急救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可谓重中之重,其心理素质、职业技能、新的急救知识与急救技术的掌握与运用能力都应纳入岗位培训的范畴。其一要加强对急救人员的心理督导,提高其抗压能力;加强对急救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敦促其树立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精神;加强对急救人员的法律指导,强化其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其二要优化急救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端正服务态度,富有责任心和同情心,形成团结配合的工作作风、和谐有序的急救氛围,为救护工作创造良好的人为环境。其三要强化急救知识与技术训练,打造一支专业性强、效率高、质量过硬的急救队伍体系,整体提升院前急救水平。在理论学习上,要熟练掌握急救急诊制度、急救流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同时能够积极学习最新急救知识,娴熟应用现代急救设备;在技术训练上,要熟练操作徒手心肺复苏、电击除颤、静脉穿刺等常见急救技术;在实践上,要系统回顾抢救过程,分析不足,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身急救能力。此外,医院在组织急救人员培训时,可选派一批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护士负责培训工作。

2.4 加强急救知识宣传,全民普及急救知识

尽管医院可以不断提高院前急救能力,但仍有一些不可消除的客观因素,比如距离、时间等等不可抗力,这就需要民众具备一定的急救能力,避免发生一些能够避免的悲剧。为此要针对不同群体制定适宜的急救知识宣传策略,在民众间最大程度上普及急救知识。一般,对普通民众,可过举办公益讲座、印制急救手册等途径开展常见急救知识普及和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增强一般民众的自救及互救能力,提高日常防范意识。比如某些慢性疾病患者的家属应该了解相关注意事项,并清楚可能并发症状,在拨打求救热线的同时适当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为急救争取更多时间。对社区门诊或乡镇医院医务人员,应当进行徒手心肺复苏等较高层次的急救培训,形成社区门诊、乡镇医院与120急救系统的良性互动关系,增加急救成功概率[6]。

院前急救作为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与人们的广泛关注。改进当前院前急救工作中存在的诸多不足,加强院前急救质量管理,提高院前急救事业建设水平,形成专业、高效的急救急救队伍对促进整体急救医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丽华,曲俊杰.浅谈基层医院院前急救护理质量管理[J].中国农村卫生,2013,10(9):77-78.

[2]郑进.建立我国院前急救新模式的构想与探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3(3):369-371.

[3]周毕军,张岳.面向公众的院前急救培训课程构建与实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7):139-140.

[4]马艳艳.浅谈院前急救的重要性[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3(7):152.

[5]杨丽娟,鲁玲玲,糜庆.珠海院前急救医务人员服务现状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2,9(8):136-137.

[6]谢萍.无创正压通气在急性左心衰院前急救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3):132.

[7]陈海华,毛观赐,陈子良.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院前急救措施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2):108-109.

[8]鲍俊霞.院前急救工作中造成空车的原因及其防范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8):2405-2407.

第7篇:医疗救护服务范文

目前,我市急救网络不健全,急救工作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医疗保健的需要。因此,尽快健全和完善我市的急救服务网络,已是当务之急。为此,我委组织部分卫生界的委员进行了专题调研。委员们先后到市卫生局、公安局“110”指挥中心、“120”救护站,以及市区11所医院急诊小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并赴__、__等地参观学习,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__、__两地急救网络建设情况

委员们一致认为,__、__两地急救网络建设有以下几个特点,具有很好地借鉴作用。

1、政府重视,合理规划,建设起点高,具有示范作用。__、__急救网络是由一个中心、多个分站、多条绿色通道组成。分站为急救中心派出机构,与医院急诊科共同组成区域救护中心和绿色通道。急救中心、分站、绿色通道密切配合,保证急诊抢救各个环节畅通无阻。急救半径小于5公里,急救反应时间不超过10分钟。

2、政府投入与利用现有卫生资源相结合,少花钱、多办事。在基建方面,__市政府批准急救中心扩建征地5亩,投入资金20__万元,建设总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的急救中心综合楼;__市政府投资2200万元,征地16.5亩,新建总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的急救中心综合楼。在车辆配备方面,两市能按照国家卫生部规定的5万人口配备一辆救护车的要求,配备高档进口救护车各30辆。车载设备有无线通讯、GPS卫星定位发射电台、起搏除颤器、心电图机、心肺复苏器、气管插管、胸穿、供氧等。通讯设备方面,两市均装备了800兆集群通讯指挥系统(美国摩托罗拉产品),该系统实现“120”有线专线计算机联网数据化,并通过卫星完成监控、定位、大屏幕显示,形成以急救中心为主体,急救分站、急救车辆和医院急诊科为网点,覆盖全市的指挥调度系统。在市内设有3个发射基站,信号覆盖率达98以上。急救中心在对分散执行急救任务车辆实施不间断监控指挥的同时,又保持与政府有关部门、各医院间信息传递的畅达。遇有大型事故,可实现通频同播,做到一呼百应。

急救分站建设,两市在设立分站时,都采取依托医院急诊科,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源,投入并补充一定设备的办法实现。__市六个分站只增加20__万元设备投入,就盘活了上亿元资产。六个分站都形成了自己的抢救、监护、手术、辅助检查体系;只增加10万元通讯设备投入,就与13个医院急诊科保持24小时联系,协调指挥400名急诊工作人员参与急救工作。

3、院外与院内分开管理,急救流程一体化。__市将急救中心工作范围界定为院外急救,将各医院急诊科工作范围界定为院内急救。虽然急救分站设在各医院,但院外急救归属于急救中心管理,根据伤病员的病情,由急救中心统一指挥调度就近抢救,并结合各医院的专科特点,合理运送伤病员。医院在接诊、辅助检查、抢救各个环节畅通无阻,避免了相互扯皮的现象,也扼制了不规范的医疗行为,最大限度发挥了各自的工作优势。

4、政府政策倾斜,稳定急救队伍。因急救中心替政府承担了一部分社会救援职能,不是纯医疗机构,所以,__、__两市把急救中心都核定为全额事业单位。__定编80人,__定编120人。医护人员中,有三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占60。凡从事急救工作的医护人员,在职称晋升上给予特殊政策照顾,放宽条件。准予发放急诊补贴:副高300元/月、中级200元/月、初级100元/月。这样,对稳定急救人员队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当前我市急救医疗服务工作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市市区只有一所救护站(即“120”),承担全市的急救工作。多年来,市救护站在市委、市政府及市卫生局的领导下,较好地担负起了院前急救、社会急救、伤病员转运以及重大灾害抢救等任务,为挽救急症患者的生命,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市救护站1963年建站,为科级差额事业单位,现办公地点设在市卫生局一楼,有9间办公及业务用房,6间车库,建筑面积270平方米。现有人员编制4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0人,且学历、技术职称较低,最高学历为大专,最高技术职称为中级;有国产救护车10辆,心电图机3台,简易呼吸机3台,车载氧气瓶10个,2部普通型急救电话。日常实行3台车24小时值班,急救半径平均20公里,反应时间:市区平均10分钟以上,三环路以外平均20分钟左右。1994年4月,与“110”联动,共同组成服务社会化体系。

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多数设有急诊科,医院内基本都能形成急诊小区。急诊工作有组织领导,有相对固定的医护人员。从医疗用房、医疗设备及床位设置来看,三级医院基本上能满足接收大批急诊抢救病人的需要,有的二级医院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接收大批急诊抢救病人的能力较差。各医院均配备急诊救护车,但与“120”救护站,医院之间没有形成统一指挥调度网络。大多数医院救护车基本上作为办公用车使用,有的也用于本院病人接送,出车率不足10,造成人员、车辆闲置。

目前我市遇有突发事故需要急救时,主要由市卫生局临时调度市区“120”救护站和各医院急诊科紧急出动,快速反应能力和现场通讯指挥能力不强。

鉴于我市急救工作的现状,委员们认为:我市急救工作发展缓慢,与同等城市相比差距较大(见附表),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急救需要,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特大城市的要求极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硬件设施落后。市救护站建站已有37年的历史,至今还没有独立的办公用房,而我省其他城市都相继建设了独立的急救中心综合楼。抢救设备陈旧落后,救护车配备与卫生部规定的每5万人口1辆差距较大。通讯设备没有形成指挥网络。

2、急救专业人员结构不合理。市救护站医护人员紧缺,现有编制已不能适应实际工作需要,人员经常超负荷运转。医护人员仅10人,年龄偏大,平均年龄46岁,50岁以上的就有5人,学历、职称偏低(最高学历为大专,最高职称为中级)。

3、没有形成有效的急救网络体系。目前我市急救工作主要依靠救护站,由于急救服务半径太大,反应时间太长,虽然多家医院都有急诊科和救护车,但由于没有统一急救调度指挥 系统,直接影响社会救援伤病员和院前急救的快速应急反应。

4、投入不足,急救经费困难。急救中心应由政府投资建设,但我市一直未能列入市政府财政预算为差额拨款单位。__、__和其他同等城市政府对急救中心都拨出专项建设资金,每年还向急救中心投入200—300万元。由于我市救护站是差额补贴单位,每年的财政拨款和业务收入只能维护一般运转,基本建设、更新车辆、增添设备困难重重。1999年市卫生局向救护站拨事业费51万元,向市财政申请到用于更新车辆、设备的专项拨款48万元,全年拨款总计99万元。

5、“目前,徐州市交通事故抢救中心”设在某一所医院,不符合就近急救的原则,也不利于伤员的及时抢救。

三、建议

市卫生局根据全市区域卫生规划,对我市急救网络提出了规划目标,具体规定了建立有区域特点的市、县、乡三级急救网络和面向淮海经济区的急救网络。在加强急救基础设施建设、配备急救车辆、急救通讯联络系统方面也提出了总体规化。委员们认为,市卫生局的规划目标和总体思路基本上是可行的。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同时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特提出具体建议如下:

1、建立健全全市急救医疗服务网络,形成以急救中心为核心、急救分站为枢纽、网络医院为基础的急救服务网络体系。以市救护站为主体,迁址组建徐州市急救中心,急救中心应为直属市卫生局领导的独立机构,不宜挂靠在某一所医院。为有效缩短急救半径,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根据市行政区域划分,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分别在市区东、南、西、北、中几个方位设立急救分站。急救分站应选择人口密度大,交通便利,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为依托,科学定点,合理布局,减少开资。各分站应为急救中心派出机构,实行垂直管理和运行。我市的厅直、市属、区属、企业医院,以及驻徐部队医院都应纳入急救网络,急救网络医院要突出专科特色。三级医院应为急救网络的主体,指导并直接参与下一级网络医院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网络医院内应形成急诊小区,开通绿色通道。组建县(市)急救站和急救分站,县急救站应设在县(市)人民医院,县急救分站应设在中心乡镇卫生院。市卫生局应对急救分站、急救网络医院进行评估和资格认定,以保证急救医疗技术水平和质量。

2、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市卫生局规化在市第四人民医院正在建设的门诊大楼西南部分楼层,建4000平方米的急救中心办公楼,并在门诊大楼顶层建直升飞机停机坪。委员们认为,市卫生局的整体规划是可行的,在整体设计时,要有超前意识,急救中心应形成相对独立的单元,并将行政办公、值班、调度指挥、通讯设备、急救培训用房,以及车库、仓库、汽车修理车间一并考虑,使其形成功能完善的急救中心综合楼。

3、完善急救通讯联络系统。建立全市急救微机联网程控系统,市区设急救“120”专线电话并入市话网,装备800兆以上无线网络集群化系统和GPS卫星定位发射电台,此项资金缺口较大,可分步实施,逐步到位。在各分站和救护车上设基地台和车载台,形成以市急救中心为主体,急救分站、救护车和网络医院为网点,覆盖全市的通讯指挥系统。

4、增配急救车辆。根据卫生部按5万人口拥有一辆救护车的规定,目前尚需配备20辆救护车,1辆指挥车,其中需配备2台多功能救护车,一般应选择进口或国内合资生产的车辆。

第8篇:医疗救护服务范文

一、工作目标

按照筹委会的工作要求,切实做好中运会举行期间食品卫生、公共场所、饮用水卫生保障和医疗救护工作,为参加中运会的运动员和工作人员提供优质的卫生安全保障。

二、工作职责和要求

(一)卫生监督工作

由负责日常监管的卫生监督机构对接待供餐单位的食品、饮用水、公共场所提供驻点卫生监督服务,严防食物中毒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二)卫生抽检及传染病防控工作

由负责日常管理的疾控机构做好接待供餐单位的食具、用具、食品、饮用水等的卫生抽检工作和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

(三)医疗救护

中运会举行期间,在比赛场馆和运动员下榻的酒店设置临时医疗点,负责运动员和工作人员的医疗救护工作。

三、工作任务

(一)成立佛山市第二届中学生运动会卫生保障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见附件)。负责中运会期间的卫生保障工作的协调、指导和督促;协调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疗卫生保障工作。

(二)区卫生监督所派出卫生监督员负责中运会举行期间接待供餐单位的食品、饮用水等卫生的驻点卫生监督工作。对各接待酒店和主要供餐场所实施派驻监督员,落实各项食品供餐安全和公共场所管理措施,完成菜谱审查,开展卫生监督监测,对食品原料采购、食品加工、供餐、贮存、留样和食具及公用品消毒等环节实施监管,并做好卫生监督检查工作记录。

(三)区疾控中心负责加强对接待酒店和主要供餐场所的食具、用具、食品、饮用水等的卫生抽检工作,尤其做好蔬菜农药残留量的检验检测和其他食品有毒有害物质的检验检测工作,以及做好相关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

(四)各有关医疗单位负责在比赛场馆和接待酒店设置临时医疗点,落实驻点工作人员,配备相关药品、器械,承担在比赛场馆和在酒店下榻的运动员和工作人员的医疗救护工作。

第9篇:医疗救护服务范文

【关键词】院前医疗急救;合理配置;院前组;抢救成功率

院前医疗急救是亦称院外急救和院前急救,是指遭受各种危及生命的创伤、中毒、急症、灾难事故的患者在受伤现场及转运至医院过程中所接收的抢救、监护和运送等紧急救治,是急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首要环节,能为患者入院后的进一步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1]。在此期间,患者能否得到及时正确的现场急救至关重要。因此及时赶到现场展并展开合理有效的救护是院前医疗急救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提供及时、有效、快速的院前急救,对于维护患者的生命,防止再损伤,降低伤残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院前医疗急救直接体现了医院的服务水平和技术水平,也是衡量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2]。在整个院前急救过程中涉及灭菌物品准备、抢救器械的准备、药品补充、资料维护等诸多过程,其中院前急救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是院前医疗急救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于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共接诊的有完整记录的患者780例,其中男性占480例,女性占300例,年龄3-83岁,平均年龄(43.15±5.78)岁,溺水患者约占5%,中毒患者约7%,突发事件约12%,外伤患者约15.6%,卫生院的病人急救约36.5%,其他23.9%。将我院携带完整的灭菌药品、抢救器械和药品出诊并经过院前医疗急救系统救助的患者共510例设为院前组;不由医院接诊自行寻找交通工具匆忙前往医院的患者,或者由于未携带完整的抢救器械和设备出诊而接回医院后才开始抢救的患者共270例,设为院内组。两组在性别、年龄上差异均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救助方法

1.2.1院前组急救中心接到电话后,院前医疗急救小组立即携带完整的灭菌药品、抢救器械和物品赶赴现场。抢救器械包括急救箱、简易呼吸器,除颤器、气管插管器材、洗胃机、心电监护仪等,必要的物品包括夹板、绷带、棉垫、颈托等。按照院前急救原则:先救后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具体措施,如出血患者进行止血包扎,骨折患者进行包扎固定,高血压患者使用平车搬运,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危重病人,立即实施紧急医疗处置,呼吸困难者进行气管插管术,心跳骤停者进行心肺复苏术,休克患者进行快速补液,升压[4]。院前组的患者均得到了及时而有效的院前救助。

1.2.2院内组自行寻找交通工具匆忙前往医院的患者,或者未携带完整的抢救设备出诊,患者到医院后才开始上述抢救措施。入院前均没有得到有效的院前救助。

1.3观察指标医务人员须认真记录患者的救治情况,并且认真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最后统计死亡数,并且计算抢救的成功率。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率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分析,若P

2结果

两组患者抢救情况分析: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抢救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如表1所示,院前组的抢救成功率较院内组高,P

3讨论

院前急救能够为患者急救赢得宝贵的时间,可明显急危病重患者的病死率,及时有效的院前救助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5]。院前急救系统是社会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社会的安定,担负着突发事件中医疗救助的重要职能。所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院前急救这门医疗学科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我国院前急救资源分布不均,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6]。必须进一步加强院前急救工作的管理建设,增加资金投入,健全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救助器械的管理工作,实现院前急救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这就需要我们相关的管理人员和急救人员坚守工作岗位,随时处于待命状态。首先,及时清点救护车灭菌物品、抢救器械和药品的数量是否充足,检查存放位置是否正确并进行消毒处理[7],同时还要保证抢救器械和设备的性能良好,对救护车进行定期的保养和维修,一定要保证院前医疗急救的所有物品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其次做好救护人员的应急培训工作。院前急救的对象均为急、重、危患者,所以救护人员的业务水平也是保障院前急救工作有效实施的前提。这就要求救护人员责任心要强,知识面要宽广,对各种抢救技术要非常熟练[8]。定期对不同的院前急救突发事件进行模拟训练,提高救护人员的救护技能。通过全面而系统的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每个院前急救系统的救护人员都能熟练掌握各种抢救器械和设备的使用,如洗胃机、呼吸机、除颤仪、心电监护仪等。熟练掌握骨折固定、急救包扎、正确搬运、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术等急救技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医疗救援的能力和院前急救的水平,有效地利用院前医疗急救资源。最后,加大院前医疗急救的资金投入,防止由于急救资源的不到位而延误病情情况的出现,建立完善的现代化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系统,完善管理制度,加强院前急救工作的监管建设[9]。

总之,院前急救事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是急救医学发展的整体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有一支思想素质高、作风硬、业务精的急救队伍[10]。在发展中要加速这支队伍的软、硬件建设,实现院前急救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我们院前急救事业水平的不断提高,让人民群众共享卫生改革发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林荣,王家珍,李希宁.院前救助疾病谱对基层医院医疗救援的意义,2010,22(6):1085-1086.

[2]袁秀英,谭淑琼.院前急救相关因素分析和应对[J].当代护士,2013,(10):5-6.

[3]罗劲,莫超连,谢月霞,等.120救助车药品和物品的规范化管理研究[J].吉林医学,2013,34(10):1951-1952.

[4]张庆军,刘明红,赵艳萍.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65例院前急救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0):1264-1265.

[5]叶静.院前急救护理风险防范[J].护理与康复,2010,9(12):1029-1031.

[6]李金年.对我国急救中心内涵建设转型与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10):636-637.

[7]罗双萍.浅谈医疗优先调度系统在院外调度指挥中的应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1,6(2):148.

[8]赵华强,解炯.上海院前急救分类救护模式探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1,6(5):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