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景观工程范文

农业景观工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景观工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景观工程

第1篇:农业景观工程范文

关键词: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216-02

一、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源起

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精品资源共享课是指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在“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计划建设5 000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012和2013年分两批开展原有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评审遴选工作。现2 659门国家精品课即使全部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2014和2015年还有近2 500门课程可以跻身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行列,是高等院校精品课建设面临的重大机遇。

目前,黑龙江高校精品课建设在全国仍处于平均线以下水平,现有国家精品课程2 659门中,黑龙江省仅有76门,占全国的3%。特别是在农林经济管理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尚未取得0的突破,农林经济管理类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也处于空白,与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培养优秀农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东北农业大学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农业经济学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其课程体系结构中居于重要地位。其教学效果不仅直接影响到其他专业课的教学,而且关系到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学习热情,对实现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同时,这门课程对其他涉农专业学生的作用也很突出,有利于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目标。但是由于教学计划和学时数的限制,学校只将农业经济学课程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设为必修课,在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工商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专业设为选修课,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开展自主学习模式下“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经济学课程的资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使农业经济学课程完成以教师为服务对象,到以高校学生与教师为服务对象并兼顾社会学习者的转变。不仅可以鼓励学习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还可以借助各方优势,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广泛传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建设丰富多样的网络课程资源,涉农专业学生可以通过点击网络教学资源自主学习农业经济学课程,通过习题训练等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作为社会学习者的农户、农业企业管理者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资源了解一些相关应用知识,如农产品期货买卖、农业合作社等,使课程特色鲜明、实用性更强,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

二、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建设的思考

(一)完善课程全程教学录像资源

全程教学录像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重要指标,教学录像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载体,更新和完善课程教学录像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人才的关键。根据国家教育部文件要求,教学录像要按教学单元录制,声音和画面要同步,字幕要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规范字,采用mp4格式。目前农业经济学18个教学单元,在课程教学录像内容方面,应注重农业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系统化,同时,面向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把农业经济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农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及时加入讲课内容中,增强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教学中增加定量分析和案例分析的内容,尽可能使用实际数据和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如结合黑龙江省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的涉农部分,增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供专业期刊、专业网站,鼓励学生阅读学术专著,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并注意向学生介绍各种不同学术观点以及尚无定论有待探索的问题,特别是具有理论前沿性的观点,以打破学生过去长期形成的唯一标准答案的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敢于批判,善于发现新问题,使其创造性潜能尽量地发挥出来。

(二)修改教材、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辅助材料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对教材的要求是选用国内或国际一流同类院校的经典教材或规划教材,目前,与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教材蓬勃发展的态势相比,作为农业院校经济管理学院最为重要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农业经济学教材建设明显相对滞后。现在使用最多的是中国农业出版社和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的3部教材,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内容更新慢,侧重于某些农业经济问题现象的描述和经验总结,缺乏从经济学视角解释农业经济问题的分析等问题,远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对教材要进行修改完善,在已有规划教材基础上加入两部分内容,使农业经济学授课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为基本理论知识,即用经济学基础知识解释农业经济问题,一部分为介绍国外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最后一部分以专题的形式讨论农业经济基本理论。

教学辅助材料内容涵盖课程的教案、教学日历等教学文件、课程指导、电子教材、作业习题、试题库、典型案例,重点难点、前沿专题等内容,以学生阅读为对象,这些内容具有基础性、系统性、适应性和易用性等特征,结合课程实际教学需要,以服务课程教与学为重点,资源丰富、充分开放共享。

(三)创建网络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网上互动

通过创建农业经济学网络教学资源,实现网络互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将不再局限于某一时间,某一地点,而是以其丰富的网上学习资源、良好的交互、快捷的通信方式,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提供可能。农业经济学网络资源系统应包括以下活动:自主学习、资源共享、师生交流、信息公告,在线批阅、后台管理等功能。主讲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上传、下载教学资源,以达到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多方位资源共享的目的。通过建立教学网络互动动系统,提供了一个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在线向教师提问,把课堂延伸到互动网络平台,教师通过网络向学生答疑。由于交流信息的公开,可以避免问题的重复,节约了教学资源。此外,由于网络的特性,师生不受空间的限制,在时间分配上带来了极大的自由。在农业经济学网站中设置信息公告部分,用于及时向学生传递课程信息,如交作业的时间、考试的时间和地点、课程安排的调整等信息。通过教学网络互动系统,学生可及时地将作业上传,而教师也可以及时进行批阅,及时进行信息反馈,节约师生信息传递的时间。

(四)改革考试考核方式,加强对教学质量的控制和考评

为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引导学生适应课程教学改革,注重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将对教学考核方式进行创新。由现在单一闭卷笔试模式转变为多元化考试模式,分散成绩的构成,将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努力探索口试、案例分析、实践报告、论文、闭卷、开卷、半开卷、问题情境等多种考试形式,既考核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要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综合理解和综合运用的能力,使学生个性、特长和潜能有更大的发挥余地。

三、 结束语

通过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以达到以下目标:一是更新和优化教学资源。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以课程资源的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资源丰富、充分开放共享为基本目标,对能反映现有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进行更新和优化,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和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二是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更新完善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内容,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三是丰富和完善的教学内容。经过建设,形成能够涵盖农业经济学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特点问题等内容,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严格遵守国家安全、保密和法律规定,适合网上公开使用。四是融入最新的实践教学成果。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不断更新,融入最新的教学成果,前沿、热点问题等内容,充分反映课程改革成果,展现课程团队教学风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教高[2011]8号.2011.10.

第2篇:农业景观工程范文

城市景观的各项景观元素在空间结构特征方面都可以归结为斑块—廊道—基质三种结构形式,不同类型的斑块和廊道在不同质地的景观基质中的分布模式共同组成了城市景观的整体结构和布局。将景观生态学理论与城市景观设计实践相结合,根据斑块—廊道—基质三种结构形式,综合分析城市景观元素的属性和空间配置模式,可以为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景观生态学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用于指导帮助园林规划的适宜性评价和园林规划设计生态学后果预测。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多样性原理、异质性原理、景观个性原理、自然优先原理、整体优化原理、生态关系协调性原理等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同样适用。在具体规划设计任务中,需要结合不同规划设计的特殊性要求,有选择、有侧重的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如风景区规划需要重点考虑景观的多样性原理和生态关系协调原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需要特别注意景观的整体优化原理和多样性原理,风景名胜和纪念性园林规划需要优先考虑景观个性原理和自然优先原理。将景观生态学引进园林规划设计中,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开展园林的生态建设,对园林规划设计的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景观生态学在公路视觉景观影响分析中的应用

一般而言,公路的建设都会给沿线景观产生影响,比如增加新的斑块和斑块类型,增加视觉景观类型,改变沿线原有的自然景观。在公路的建设中产生的一些干扰斑块,会影响到景观的空间结构和稳定性,给公路视觉景观带来一定的冲击效应,通过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如恢复植被、绿化边坡等可以有效减少干扰斑块的视觉景观影响。在公路典型路段,建设过程中对视觉景观造成的影响效果,可通过综合分析各个视觉景观单元,找出影响视觉景观质量的主要评价指标和关键因素,为恢复和改善公路视觉景观提供指导建议。

四、景观生态学在水利工程生态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在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评价中应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可以做到从景观视角纵览整体,与生态完整性要求相符合。通过定量测度和分析水利工程建设前后景观优势度和景观稳定性等特征,可以了解工程建设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和建设前后景观格局的变化情况,从而对建设项目的空间布置和辅助工程建设要求提出建议。但是目前景观生态学方法应用时间相对较短,其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仍在不断完善,故景观生态学方法应用到具体工程设计时,仍然需要根据工程要求和周边环境特征具体研究。

五、景观生态学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和设计中的应用

第3篇:农业景观工程范文

关键词:观光农业型园林;规划设计;原则;设计

1 观光农业型园林规划设计原则

1.1 贴近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

在观光农业型园林规划设计中,必须要遵照贴近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力,对园区进行适度开发。在园林建设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应该随坡就势,尽量保持原有的地形地貌,不对原有地形做过多改变;尽量减少人工痕迹,不破坏当地原有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使园林景观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将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尽量选择与当地自然环境、土壤环境、气候环境相适应的乡土树种,保护古树名木,彰显地方特色。

1.2 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原则

在观光农业型园林规划设计中,既要充分考虑每个景观单元的特色,又要考虑相邻景观单元彼此间的联系和融合,实现园区整体的和谐统一。因此,在规划过程中,要合理构建景观的斑块、廊道、基质的空间结构,使景观单元相互关联、空间结构协调统一。

1.3 自然、社会、经济和谐统一,持续发展的原则

观光农业型园林是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在结构、功能、管理、运行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在观光农业型园林规划设计中,要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建立一个循环的农业自然生态系统;应用高科技生产技术、建设生活基础设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实现观光农业型园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自然、社会和经济在园林的规划、管理和运行中结合起来,实现整个园区系统的稳定持续发展。

1.4 尊重当地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的原则

在规划设计观光农业型园林的过程中,要将自然景观依托在当地人文景观的基础上。因此,在规划设计中,要充分挖掘当地的民族习惯、文化习俗、生活方式、饮食文化等人文因素,将其提炼升华后,融入到自然景观中,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让游人在体验自然景观的同时,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

2 观光农业型园林的规划设计

2.1 农业生产区的设计

农业生产区一方面为当地农民提供经济来源,一方面也是观光型农业园林为游客提供的服务的一部分。农业生产区的设计可以保留其原有的特色,种植适宜当地生长的水果、蔬菜、鲜花等经济作物。如形成植株专类园,如桃园、梨园、郁金香园等。形成不同类型的游客观光项目,既可以增加园区经济效益,又可以提高当地农民收入,还可以丰富园区服务内容。

2.2 农业观光区的设计

农业观光区主要以营造优美绚丽的植被景观为目的,通过植株不同形式的搭配,形成令人心旷神怡的田园风光。例如,通过集中种植花卉苗木,形成一望无垠的花海;利用乔木、灌木、草本按照一定比例和高矮搭配种植,形成错落有致的绿色峰峦;利用草本与花卉相搭配,形成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别致景观等。在农业观光区的规划设计中要注意:控制观赏性植物的生长蔓延,不能影响威胁乡土植物的生长,破坏生态平衡;注意植株配置,根据不同环境形成不同的特色景观。例如,在商务会议区,采用色彩浓烈、枝繁叶茂、数量繁多的植物栽种在一起,形成相对严谨庄重的氛围;对建筑、挡土墙等突出的硬质表面进行立体绿化,栽植攀援植物以及固土能力较强的植物,遮挡的水泥墙壁或人工护坡。

2.3 交通道路的设计

观光农业型园林的道路规划设计,要建立在科学分析、综合协调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尊重和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视觉景观空间;另一方面也要方便游客进出,缩短游客浪费在路上的时间。与此同时,要重视交通要道上的景观规划,让游客将进出园区的过程也当成旅游观光的一部分,给游客留下良好印象。

2.4 给排水工程的设计

完善的灌溉系统和排水系统对农业生产意义重大;方便卫生的生活用水与游客和员工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观光农业型园林的给排水工程的设计可以采取以下方案:通过自然排水系统,让雨水随着自然地势坡度和暗沟排入附近水体;人工给排水系统应埋设暗管,防止破坏生态环境和园林景观;生活污水或者农产品加工厂污水可以通过排放管道就近接入城市排污管道系统,或者经过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排入自然水系。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观光农业型园林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丰富人们的休闲娱乐生活、改善和美化自然环境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坚持观光农业型园林规划设计的原则,提高设计水平,使观光农业型园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4篇:农业景观工程范文

关键词:土地整理;农业景观生态系统;规划设计;空间格局分析

中图分类号: F301.24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6.014

我国耕地人均面积少,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土地整理通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产出率。土地整理是兼容外延扩展和内涵挖潜的保护耕地的有效措施,对实现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缓解人地矛盾有着积极意义,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基础工程。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是指导项目施工的纲领性文件,是实现土地整理价值至关重要的一环。

1 国当前的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

我国当前开展的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以下称为传统规划设计)以增加耕地面积为主要目标,并将新增耕地率作为刚性指标指导规划设计工作,缺乏对自然景观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考虑,产生大肆侵占或改造有利于物种生存、栖息的林、草地和坑塘用地的现象,在工程设计上注重实用主义观念,过分追求道路、沟渠等工程的高品位设计,从而减少了绿地面积和生物栖息的场所,降低景观异质性和生态多样性,使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简单,生态系统脆弱,影响系统中的物种迁移、物质和能量流动以及生态稳定平衡,不利于耕地可持续发展。

2 观生态学与国外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关系

景观生态学是C.Troll在利用航空照片研究东非土地利用问题时提出的。景观生态学将土地景观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能够对土地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从国外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发展历程来看,规划设计的重点目标逐渐向保护自然景观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转变,运用景观生态学指导规划设计的理念在不断加强。

这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土地整理,进行土地整理项目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3 观生态学在我国土地整理项目中的应用

本研究以省级投资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消泗乡等2个乡镇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消泗片)为例,研究土地整理项目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3.1 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消泗乡,以农业为主导产业,采取油—瓜(花生)—豆(棉)高效种植模式,农田呈现四季不空茬,常年不断青的特征。现有主要耕地为青沟泥田和灰烂泥田,耕层熟化程度较高,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有机物含量高。项目区地处江汉平原,水源主要是位于项目区南面的东荆河,水源充足。气候属于北、中亚热带过渡性季风气候。

3.2 项目区传统规划设计

3.2.2 传统规划设计效益 由《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消泗等2个乡镇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文本》得知,通过对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整理后项目区新增耕地面积为13.54 hm2,净增耕地率3.09%。通过土地平整、农田灌溉排水、农田道路、农田防护林等工程设计,提高了耕地质量,亦能实现灌溉、防洪排涝的目标。

3.3 项目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3.3.1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目标 (1)调整各类景观的比例,保护项目区生态功能型景观,合理规划耕地景观,优化项目区农业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2)提高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蔓延度指数,增加生态多样性和景观连接度,提高机械化耕作效率,提高系统的作物生产能力;(3)减少斑块数量,提高平均斑块面积指数和平均斑块分维数,增加系统内物种丰度和物种在斑块间的扩散和迁移;(4)使景观廊道宽度均一化,提高廊道连接度,增加生态型廊道设计,保证系统内物种流、物流、能流的畅通;(5)营造优美的乡间农田景观,提升项目区的美学价值,提高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6)通过格局优化和功能完善,实现项目区综合效益,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

3.3.2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项目区景观生态空间格局分析提出项目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方案。

(1)景观生态格局调整

项目区景观类型布局遵循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对“田、水、路、林”的综合整治,改善农田景观的排灌和交通条件,使项目区达到“田成方,林成行,路成网,灌排分设,旱涝保收”的标准农田景观生态格局。

规划前后项目区土地景观总面积为448.51 hm2。包含10类景观,其中旱地景观282.68 hm2,占总面积的比例为85.32%,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性,为景观基质单元。项目区生态价值高的景观类型有林地景观、坑塘景观和河流景观。

在进行景观生态格局的调整时,首先保留集中连片的生态价值高的景观类型,再将导致景观破碎的零星分布于耕地景观内部其他类型景观调整为耕地景观。在充分利用现有景观廊道的基础上,在耕地景观内部适当增加各类景观廊道。

(2)景观生态斑块规划设计

项目区景观斑块单元主要包括水田、旱地、林地、坑塘、农村居民点和荒草地等面状景观类型。基于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的特征,在进行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时,对保留下来的生态型林地、坑塘、荒草地等景观斑块单元保持原状,不予破坏,对于完全人工化的农村居民点景观斑块单元保持现状,不予改建,重点建设耕地景观斑块。

耕地景观斑块的大小和形状直接影响到景观廊道的布局,并且影响系统内物种数量。在进行项目区耕地景观斑块规划设计时,以现状已形成的棋盘式景观生态格局为基础,根据当地水旱轮作的特征,将耕地景观斑块设计为矩形的水平格田,斑块长度为350~600 m,宽度为200~300 m,平均斑块面积为7~10 hm2。考虑到项目区地势变化和水资源分布特征,耕地景观斑块的布置方向以西北—东南方向为主,以东北—西南方向为辅,以提高对水资源和太阳光辐射能的利用效率。

为了实现机械化耕作,对项目区平面高程变化较大和形状不规整的耕地景观斑块以单元为平整单位,平整时尽量做到单元内挖填方平衡,并采取表土剥离回填的措施以避免平整时对土壤耕作层养分破坏。

(3)景观生态廊道规划设计

项目区廊道类型包括灌排沟渠、农田道路、农田防护林和河流等线状或带状景观。基于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的特征,项目区内的河流廊道属于自然景观范畴,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因作为项目区主要排水承泄区而被纳入整理范围,在规划设计时保持原状,不予破坏。

灌排沟渠廊道。项目区整理前沟渠廊道布局凌乱,宽度不均,连通性低,且淤积严重,导致水循环不畅通,进而导致项目区干旱和洪涝灾害严重。

结合耕地景观斑块单元,在项目区系统内合理规划布置起输水引水作用的沟渠廊道和起灌排田间水作用沟渠廊道,根据沟渠廊道在水循环中的功能不同划分为支、斗、农三个等级。以项目区现状景观生态格局为基础,为节约耕地,支沟(渠)利用现状已有沟渠廊道,对其进行清淤、清障、疏通,保证水资源及溶解在水中的养分能够在灌溉水源区、农田景观、排水承泄区之间畅通流动。将现状支沟(渠)和新规划布置的斗、农沟(渠)廊道连通成网络,提高廊道连接度,保证水资源和溶解于其中的养分等物质在项目区土壤与植物间的交流和循环。

对沟渠进行生态型构造设计,在渠道底部放置一些小石子,形成凹凸状,为物种提供多样化的栖息环境;渠道内每隔50 m铺设一块生态板,生态板设计成阶梯状,每个台阶高2 cm,宽2 cm,方便渠道两侧景观斑块内物种的通行。在排水沟边坡上种植草皮,既起到护坡固土的作用,又能为物种提供绿色的栖息环境。

农田道路廊道布局。项目区现状农田道路廊道布局凌乱,缺乏连通性,且路面标准低,坑洼不平,不利于农业机械通行,严重影响了区内机械化作业水平和物质产品的运输。

为节省投资、节约耕地与方便取土,道路廊道布局与沟渠廊道相适应,统一协调规划,并尽量利用已形成网络的道路廊道系统。提高项目区物质运输能力和物种流、物流和能流的畅通。为保证道路廊道两侧物种通行的畅通,道路廊道都采用碎石铺面,在路基下面每隔100 m设计一个直径20 cm的生态孔,使道路两边的生物能拥有一个便利的交通要道,以避免机械长期碾压阻塞土壤自然呼吸。

农田防护林廊道。项目区现状仅东部水泥路两侧种有意杨防护林廊道,无法满足对整个项目区的有效防护。按照农田防护林的有效防护面积标准,项目区农田防护林廊道与农田道路廊道和沟渠廊道统一协调规划布局,采取单一乔木行道布置模式,在所有田间道和支沟渠两侧均布置农田防护林廊道,当田间道和支沟渠相邻时,防护林布置在路沟外侧,既能够起到护路、护沟、护渠和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又能防止大风对农田景观斑块内作物的影响;树种选取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意杨,株间距设计为2 m。

廊道附属建筑物。为保证系统内物种流、物流和能流的畅通,提高景观廊道的连通性,在沟渠廊道与农田道路廊道交汇处,跨度较大时,布置路上式桥梁生物通道,跨度较小时,布置路下式涵管生物通道,在通过沟渠廊道和农田防护林廊道下田时,布置路上式下田通道。生物通道的设计,首先考虑生物通道在廊道连接中的作用,以及建筑物工程力学结构的要求,还要考虑其作为生物通道的生态学要求。

3.4 预期综合效益估算

4 结论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是景观生态学重要的实践领域,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将其运用到土地整理项目中,比传统规划设计更具优越性,更符合时展的需要。因此,在进行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时,应更多的融入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 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田华文,张亚丽,孟庆香,等.基于梢数耦合技术的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J].河南农业科学,2010(4):53-56.

[4] 鲍海君,吴宇哲,胡昱东.环境伦理型农地整理规划设计与运作模式探讨[J].经济地理,2003,03:346-350.

[5] 于冰心,王向荣.浅析生态主义思想在景观设计中的产生、发展与实践[J].天津农业科学,2008(3):61-63.

[6] 冰沁,王向荣.人类活动对于农业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J].辽宁农业科学,2007(6):31-33.

[7] 布仁仓,胡远满,常禹,等.景观指数之间的相关分析[J].生态学报,2005(10):2764-2774.

[8] 王超,盖艾鸿,刘都雷,等.土地整理前后景观生态效应分析——以山西省泽州县刘轩窑村土地整理项目为例[J].山西农业科学,2010(2):49-52.

[9] 陈文波,肖笃宁,李秀珍.景观空间分析的特征和主要内容[J].生态学报,2002(7):1135-1142.

[10] 谢高地,甄霖,鲁春霞,等.一个基于专家知识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2008(9):911-919.

[11] 杜娟,孙鹏华.土地整理研究概述[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3-87.

[12] 张正峰.国外可持续土地整理的发展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J].生态经济,2007(10):144-147.

[13] 肖笃宁,高峻.农村景观规划与生态建设[J].农村生态环境,2001,17(4):48-51.

[14] 张晓索,王语.对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的思考[J].天津农业科学,2009(2):30-32.

[15] Costanza R, Arge R.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 Nature, 1997, 387:253-260.

第5篇:农业景观工程范文

关键词:观光农业;个性需求;都市化;探讨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PZY2015A081);江苏省林业三新工程LYSX[2015]24;2013年苏州市高职高专优秀新专业观光农业建设项目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22.001

观光农业功能分区通常从观光农业的观赏性、参与性、科普性、体验性、采购性等功能性角度出发,对应分为观赏区、采摘区、认知区、休闲体验区、农产品展销区等等[1]。根据都市人的个性化需求,每个功能区都应该有个性化的设计。

1 观赏区的“都市化需求”个性定位

1.1 与城市景观错位,迎合都市人的视觉审美

田园景观与城市景观的表现形式有差异,田园景观指的是以田园为载体,以生产农业特色产品和农业审美产品为目标,通过农作物与田块、田埂、沟渠、林带、道路和机井、棚架、电网、房屋等生产设施的合理排列、美学组合,形成的田园风光[2]。不能一味用城市园林景观的技法去营造田园景观。而实际应用中往往大多田园景观的设计方案都是以城市园林造景的技法在实施。从都市人的观赏需求出发,来到农村向往的是区别于城市景观的、种类独特的、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体量比较大的植物群体或农业劳作场景。同时,还要强调田园景观的季节性选择,要将观赏季相最好的季节与旅游旺季同步展现。

1.2 体现农业景观的文化内涵,对应都市人的文化品味

田园是多样的,形成的景观也是多样的,可分为单一型田园景观、相间型田园景观、点缀型田园景观、设施型田园景观、林网型田园景观、阶梯型田园景观、文化型田园景观和园林型田园景观[3]。都市人的文化水准相对于农村人要高,单一传统的农业季相不能满足都市人对农业景观的需求,这就要求农业景观中要体现文化性。比如,苏州相城区的荷花主题园设定为“荷塘月色”,这就大大提升了荷花这一农业景观的文化性。再如,苏州凤凰泾观光农业园将稻田主题园设定为“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把原本很单调的水稻种植场景设计成了名著《红楼梦》中的意境。

1.3 观赏内容动静结合,让田园景观和农业劳作过程相映成趣

田园景观的内容除了“静态的农业植物生长形态”还包括“动态农业生产场景”,在旅游旺季的时候为增加旅游场景的动态性不妨让插秧机插起来、撒水车撒起来、收割机割起来,这样的场景更能吸引都市人的眼球。

2 采摘区的“都市化需求”个性定位

2.1 降低采摘难度,提升采摘乐趣

传统的种植往往考虑的是产量,而人为设定一个“合理密度”,在生产中这样的“合理密度”却不能更好地为游客采摘留有舒适的空间,这就给从来没有参与过农事劳作的都市人增加了采摘难度。在设定采摘区时应该降低密度“行间宽度能走人”;降低果树高度“伸手可摘高枝果”;增加土壤疏松度“徒手可挖土中圩”。

2.2 预设采摘专区,提高采摘效率

都市人由于缺乏农产品采收的基本经验,往往不能采摘体型合适及成熟度高的农产品,应该预设专门的采摘区,培育整齐度高、成熟度高的专用采摘品种,便于游客识别及提升采摘效率,增强都市人的采摘信心,同时也增加农业园的收入。

2.3 清除采摘障碍,确保采摘安全

都市人对农业种植区的环境不熟悉,采摘过程中容易遇到因地势不平而扭伤,因杂草过密、树枝过硬而划伤皮肤等危险。应该在设定的采摘区预先做好整平地面、去除杂草、剪掉横枝等工作,减少安全隐患。

3 科普区的“都市化需求”个性定位

3.1 因人而异多层次设定,各取所需

都市人往往一家老小同赴农业园游玩,对于农业科普知识,小孩子只求简单认识常见的品种,如哪种是萝卜、哪种是青菜,成年人则对农产品形成过程相对感兴趣,如板栗在树上的形态、瓜子在向日葵中的形态、萝卜在土中的形态等等。应该根据不同群体的需要设定不同的科普内容各取所需,各得其乐。

3.2 系统排序多类别设定,各尽其效

科普知识在内容设定上不能孤立,要根据都市人的好奇心设定空间和时间上的连续场景加以满足。比如农具的展示应该分设原始农具、传统农具、现代农业机具,在各个时间段上有个延续性展示;再如蚕的展示,应该分设蚕的幼虫形态、蚕蛹的形态、化蝶后的形态,在空间上有个连续性的展示,这样的科普内容设置形象、系统、丰富。

4 休闲体验区“都市化需求”个性定位

4.1 体能消耗要有限度

都市人的体能相对比在农村坚持劳作的农民要弱,在设定休闲活动项目时要充分考虑到休闲时间与体能消耗强度的协调性。

4.2 活动内容要有变化

休闲活动内容不能单一,且不同内容间要有主线串连。

5 农产品展销区的“都市化需求”个性定位

农产品展销区的功能应该充分考虑都市人的生活习性和购买心理,在景区出口处设置一条货架式的“购物廊道”满足都市人需求。购物场景要结合休息的功能,同时做好产品功效讲解、设置食品专柜、配制简易包装、标注产品运输贮藏注意事项等服务。

参考文献

[1]潘贤丽.观光农业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罗凯.田园景观的内涵及其美的形式与特征[J].林业世界,2013,(04).

第6篇:农业景观工程范文

关键词:土壤—水稻系统;重金属空间迁移;农用地景观指数;粮食质量安全

中图分类号: X53;X825 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4.016

Effect of Agricultural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 on the Migration of Heavy Metals in Soil-rice System in Zhangjiagang City

HU Xiao-xiao1,LI Jian-long1, GANG Cheng-cheng1, CHEN Yi-zhao1,PAN Bin2,HE Zheng-yue2

(1.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3, China;2. Agricultural Service Center of Fenghuang Town Zhangjiagang City, Zhangjiagang, Jiangsu 215613, China)

Abstract: The agricultural landscape pattern and the heavy metals spatial migration in soil and grain were researched for evaluating heavy metal distribution of soil-rice system in Zhangjiagang. Landscape index of agricultural land was also furtherly studied by combining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image and the index of PLAND、PD、LPI and ED. Meanwhile, random sampling was used to analyse the heavy metal distribution of soil-rice system in Zhangjiaga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tegrity of agricultural land in Zhangjiagang was well, but the anti-interference ability was weak. In general, soil in agricultural land was good for grain quality security.

Key words: soil-rice system; heavy metal spatial migration; landscape index of agricultural land; grain quality security

伴随着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景观生态学将生物学与地理学相结合,以景观指数作为定量分析指标[1],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城市景观格局演化及城市化进程的生态效应研究中[2-3]。通过分析由多年遥感影像解译得到的景观指数数据,可以明显地反映出土地景观类型种类的变化[4-5]。农业用地作为一种重要景观类型,有着非常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合理的农业用地景观格局分布,对于从面上减少城市地区的农业污染具有重要作用[6]。农业景观具有容易受人类活动干扰的特点,人类活动的变化常常是农业景观波动的主要因素[7-8]。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用地的数量持续下降,在城市中的空间格局分布情况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9]。作为一个生态城市,张家港市的城市规模、城镇、建设用地正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而快速扩张,与此同时,农业生产所必须的土地面积则日趋缩小[10]。农业景观格局的研究,重点关注景观指标对农业景观标度的合理程度及其时空变化特点,为农业生态规划和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11-12]。有学者采用GIS分析技术对土壤重金属浓度进行分析研究,这可以从时间和空间分布的角度反映土壤的污染状况[13-14]。鉴于不同地区的土壤环境、气候、作物品种及周边环境的差异,还需将土壤、作物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多期试验,掌控和探索研究区的重金属沿土壤—作物系统的积累、转移特点[15-16]。学术界对张家港市农业景观格局现状、农区农业重金属的污染情况,及重金属沿土壤—作物系统的积累、转移规律的研究程度尚不够深入,基于土壤—作物系统的重金属污染及粮食安全研究尚有待继续开展。土壤—水稻系统中的重金属污染具有延迟性、隐蔽性、累积性、不可逆转等特点,土壤污染发生后,即便控制住污染源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治理难度大、周期长[17],研究土壤—水稻系统的重金属空间分布特点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土壤—水稻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GIS手段对张家港市重金属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并探索研究重金属的污染趋势及其对粮食质量安全的影响。

本研究参考覆盖张家港全市的TM遥感影像,解译得到土地利用分类图,并在GIS相关分析软件的支持下,对土地利用分类图进行景观格局分析,以揭示张家港市各类型特别是农业用地类型空间格局变化的特征与细节,并探讨其变化的趋势与规律,为进一步对城市化压力下的农业土地格局规划与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采样时间与地点

在2010年12月、2011年10月分别在张家港市采样2次。前次采样共设20个采样点,主要采集土壤样品;后次采样共设15个采样点,采集土壤及水稻籽粒样品。

1.2采样方法与样品分析

在每个采样点先记录坐标,在该处取样并分别向4个不同的方向辐射50 m采样,并混合制成1 kg左右该样点点样。采集的土壤样品为0~20 cm的表层土壤。经过实验室处理风干后,过0.15 mm尼龙网筛并最终称量约200 g土壤粉末,密封保存作为待测样品。2011年采集的水稻籽粒样品也依照上述野外采样流程获取,并经过实验室风干、脱壳后粉碎、烘干保存备用。

样品均送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利用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直读光谱仪(ICP)等仪器,采用标准方法测量样品的重金属含量。2010年测量的重金属元素为Hg、As、Pb、Cu;2011年测量的重金属元素为Cr、Cu、Pb、Zn。

1.3研究方法

1.3.1TM影像与分类选用包含张家港市全域的2010年的TM卫星影像,并结合GIS软件经过训练工作区、几何精校正、典型地物反射波谱分析、图像特征概貌分析、统计特征分析、重点子区处理、图像增强处理与分类(包括非监督分类和监督分类)、区域处理、复合处理等步骤,得到了土地利用分类图。图像按研究需要划分为农业用地、园林用地、建筑用地、道路用地、水域、裸地和其它用地7类,如图1。

1.3.2景观指数的选择本研究所选用的景观指数及其含义如表1所示。

1.3.3反距离权重插值为了便于比较土壤及水稻籽粒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及综合污染状况,在ArcGIS10环境下采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方法进行空间插值。

1.3.4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突出了高浓度污染物的作用,可以用来反映多种污染物的综合污染情况,其计算公式为:PN=[(P 2max+P 2avg)/2]1/2。式中:PN为综合污染指数;Pmax为各单项污染指数的最大值;Pavg为各单项污染指数的平均值。参照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评价标准如表2。

1.3.5数据处理与作图采用Fragstats3.3软件计算景观指数;采用ArcGIS10对土壤—水稻生态系统的重金属含量的分布情况,以及各样点土壤和水稻籽粒综合污染指数计算结果,进行空间插值并进行作图。

2结果与分析

2.12010年农业用地在张家港市景观格局空间分布现状

对2010年的张家港市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分析,反映出张家港市农用地在当前景观空间分布的现状(图2)。

2.1.1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例(PLAND)在所划分的七大类别中,农业用地占比23.172%,园林用地占比3.490 7%,两者合占比26.662 7%,构成了张家港市主要的绿色斑块。建筑用地占比已经超过了农业用地和园林用地的总和。

2.1.2斑块密度(PD)与其它用地类型相比,农业用地的斑块密度值较低,说明农业用地的破碎度较低,更加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抗干扰能力相对较弱。

2.1.3最大斑块占景观面积比例(LPI)农业用地的最大斑块占景观面积比例值相对较低,仅0.16,这可能是因为农田被农用道路分割的结果。

2.1.4边缘密度(ED)农业用地的边缘密度值达到了89.9,说明农业用地的边缘破碎程度较高,农业用地呈较为零碎的分布。

2.1.5斑块凝聚度(CONTAGION)农业用地的斑块凝聚度值高达95.7,目前农业用地的空间连通性程度较高。建筑用地的斑块凝聚度值比农业用地的值略高,说明建筑用地的空间连通度性程度较高,也处于较高水平。

城市建设资金的投入、人口压力和产业结构化调整等外在驱动力推动着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随着城市化的扩张以及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用地特别是靠近道路、接近城镇的部分容易向经济价值更高的城市类用地转化。而这些损失的农业用地往往是比较肥沃、质量较高的土地,城市化对农业用地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的损失,也表现在质量上的降低。从景观分析的结果来看,张家港市农业用地的边缘破碎程度较高,随着城市类用地的扩张,极易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农业用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也有逐渐衰弱的可能。

2.2土壤—水稻系统重金属的时空分布与比较

城市化对农业用地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景观类型向城市类用地转化上,也表现在因为工业渗透导致的工业区与农业区接近甚至混杂的局面。这一现象不可避免地将重金属引入农业用地及土壤—作物系统。

从2010年、2011年的农地土壤Cu、Pb的反距离权重插值结果(图3)来看,2011年土壤的Cu、Pb含量较2010年全面上升。从全局上看,近两年内Cu在研究区南部地区、Pb在南部和东部地区的土壤中含量较低。但仅有这2年的空间插值结果尚未明显反映出研究区Cu、Pb在土壤中的空间演变规律。

比较土壤与水稻籽粒中的Cr、Cu与Zn的插值结果(图4)来看,Cr并未表现出空间分布上的相似性。土壤中较高浓度的Cr在研究区内呈分散分布,而在水稻籽粒中Cr仅在北部地区有明显集中。Cu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土壤和水稻籽粒中都表现为西部、东部浓度较高。在研究区西部,土壤和水稻籽粒中的Zn浓度较低;土壤中的Zn浓度中部地区比东部地区总体略高,且高浓度区分布分散;水稻籽粒中的Zn浓度东部地区比中部地区总体略高,且在中部偏东南区域有一个相对高浓度区的集中。

比较Cr、Zn两种元素在土壤和水稻籽粒的空间插值结果(图4)发现,无论是在土壤还是在水稻籽粒中,Cr与Zn的空间分布情况都十分相似,高浓度区的位置也比较接近。另外,无论是在土壤还是在水稻籽粒中,对各种重金属元素的插值结果都反映出研究区南部地区的浓度普遍较其他地区要低。

2.3张家港市农地土壤与水稻籽粒综合污染指数评价分析

2011年土壤与水稻籽粒的综合污染指数的空间插值结果(图5),直观地反映出研究区的土壤和粮食污染的分布现状。其中,土壤没有显著综合污染指数高值聚集区域,而水稻籽粒除在中东部地区综合污染指数的插值结果略高外,其它地区的结果值也较低。从全局上来看,研究区农地土壤及粮食安全状况比较理想。由于重金属污染物的不可降解性,重金属一旦造成污染将会造成持续性的影响。虽然当前重金属尚未在研究区构成污染,但对于空间上局部化工、钢铁等污染企业集中的区域仍需密切监测,以防止这些区域形成重金属的积累,进而造成污染,危害农地土壤以及粮食作物的质量安全。

3结论与讨论

城市化过程中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张使得农业用地逐年下降。到2010年,农业用地占比为23.172%,低于建筑用地的28.28%;农业用地的斑块密度仅为6.04%,破碎度较低,处于较易受到干扰的状态。

2010年采样点土壤中,Cu的浓度范围为12.5~22.9 mg·kg-1,Pb的浓度范围为11.8~17.8 mg·kg-1;2011年采样点土壤中的Cu的浓度范围为13.8~35.6 mg·kg-1,Pb的浓度范围为14.1~42.8 mg·kg-1。从时间上看,Cu、Pb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范围有向上浮动的倾向。Cu在土壤和水稻籽粒中的插值结果在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Cr、Zn两种元素在土壤和水稻籽粒中的空间分布都十分相似,这两种元素可能有共同的途径进入土壤环境中。研究区南部地区各类重金属的含量普遍较其它地区要低,该区域的综合评价结果也最理想。

研究区土壤和粮食安全综合评价结果理想,土壤环境良好,粮食质量安全可以得到保障。张家港市作为一个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的中小城市,人们对于粮食产品要求的不断提升,水稻生产应逐渐开始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化。鉴于近年来张家港市工业发展迅速,城市扩张导致的潜在污染威胁不断增大,应继续研究当地农业用地景观格局的变化趋势,了解重金属在土壤—作物系统中的迁移规律,从而进一步认识当地农业生态系统的运转规律,以确保当地粮食作物的质量安全。

本研究探索了研究区农业景观格局变化及土壤重金属的时空演变趋势,对维持当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转提供了有益参考,同时为帮助当地生产部门进行科学决策,从绿色、生态农业的角度,以土壤—粮食生态系统为着手点,积极寻求降低重金属污染、保障粮食作物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陈文波,肖笃宁,李秀珍. 景观指数分类、应用及构建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2002,13(1):121-125.

[2] Luck M,Wu J. A gradient analysis of urban landscape pattern: A case study from the Phoenix metropolitan region, Arizona, USA[J]. Landscape Ecology, 2002,17(4): 327-339.

[3] 臧卓,张亚男.不同尺度下城市绿地景观格局与连通性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5):49-55.

[4] 张荣,姚孝友,刘霞,等. 桐柏大别山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动态[J].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2):311-315.

[5] 赵世元,陈济丁,孔亚平,等.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改扩建对景观格局的影响[J]. 公路交通科技,2010,27(12):152-158.

[6] 章家恩,饶卫民,肖红生,等. 基于RS与GIS的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用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26(4):106-109.

[7] 魏建兵,肖笃宁,解伏菊,等. 黑土区县域生态工程建设对农业景观的调控[J]. 农业工程学报,2005,2(8):52-57.

[8] 田莉,丁圣彦.豫东平原1980—2000年农业景观生态系统格局动态[J].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9(1):57-62.

[9] 岳德鹏,王计平,刘永兵,等.京郊西北地区农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时空特征[J]. 农业工程学报,2008,24(6):89-95.

[10] 陈奕兆,黄家生,李建龙,等.利用景观梯度法分析张家港市城市景观变化[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1,27(1):104-108.

[11] Liang G F, Ding S Y. Study on the regional agricultural landscape patterns change along the Yellow River in Henan Province from 1987 to 2002[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5,15(4):415-422.

[12] 程炯,吴志峰,刘平,等. 基于GIS的农业景观格局变化研究——以福建省漳浦县马坪镇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3(4):184-186.

[13] 孙超,陈振楼,毕春娟,等.上海市崇明岛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环境质量评价[J]. 地理学报,2009,64(5):619-628.

[14] 严加永,吕庆田,葛晓立. GIS支持下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预测预警研究[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 37(3):592-596.

[15] Zhao K L, Zhang W W, Zhou L, et al. Modeling transfer of heavy metals in soil-rice system and their risk assessment in paddy fields[J]. Environ Earth Sci, 2009,59(3):519-527.

第7篇:农业景观工程范文

1.1商老庄乡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自然状况

商老庄乡位于东平县西南部,北濒东平湖,西、南与济宁市梁山县接壤,东接新湖乡,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最后一级提水站所在地。园区所在区域地貌类型主要为平原地貌,地势平坦、低洼。地貌多为藕池、水稻田和鱼塘;园区所在区域属大汶河冲积平原,地面高程在40m以下,多数土层深厚,土壤构型良好,适宜农业种植;园区现状主要植被为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主要有莲藕、水稻、玉米等,均长势良好;园区现状用地类型以鱼塘和一般农田为主,地势平坦,自然条件较好,同时园区用地多以特色的藕池稻田为主,这些对于园区的开发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2商老庄乡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发展机遇

商老庄乡环境优美,物产丰富,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随着南水北调工程和东平湖二期移民规划项目的实施,当地政府抓住机遇,按照农业相关政策进行基地建设,发展旅游业,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为生态农业观光园区的建设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机遇和政策保证。

2建设商老庄乡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可行性分析

2.1选址

商老庄乡生态农业观光园位于东平县西南部商老庄乡境内,东平湖南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最后一级提水站所在地。园区北侧紧邻东平湖,东接安山古镇,南临济宁梁山县,其西为河南省。整个园区在区位上有着很大的优势,客源的范围有条件由县城内,到县城与县城间,扩至整个泰安市、济南市、济宁市乃至周边省区。同时,东平县重要景区(例如腊山国家森林公园、水浒主题文化公园、稻屯洼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等)环绕其东部及北部。此观光园紧邻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东平湖的优势,使其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旅游资源及其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园区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

2.2商老庄乡生态农业观光园的优势分析

定位准确,与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思路紧密结合;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土壤、植物群落生长状况良好;园区紧靠东平湖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运河故道)、八里湾货运码头、大安山码头、水上运动中心、古安山文化街和安山古镇,对园区发展有较大的拉动作用;园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水路、陆路客运发达,适合园区的发展;园区农业、渔业、林业基础好,为园区发展提供较好的条件;园区周边地区尚没有类似园区建设,园区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当地政府重视园区建设,为园区开发建设提供积极的支持和保障。

3规划目标与定位

3.1规划目标

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摆脱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促进和带动本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并结合旅游观光改善当地旅游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物化科技成果,量化建设标准,优化工程结构,强化运作力度,使整个项目建设具备一流的建设质量、一流的科技含量、一流的绿色流量、一流的景观总量、一流的效益增量,把园区建设成为省内一流的,集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科技示范、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具有标志性景观的多功能生态农业观光园。

3.2规划定位

通过现场勘察,收集基础资料,根据商老庄乡生态农业观光园现有状况、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周边环境、特色的自然资源,经过多次比较,最终拟定将商老庄乡生态农业观光园主题定位确定为“梦里水乡”;功能定位为生产、生态、示范;形象定位为示范与观赏兼顾、景观与生态平衡、人文与自然和谐、传统与现代贯通、科学融于生活、技术融于生产。

4商老庄乡生态农业观光园项目内容

为确实提供一个县域尺度内欠发达地区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发展框架,项目分为商老庄乡生态农业观光园总体规划和娱乐休闲区(起步区)详细设计2个层面。

4.1商老庄乡生态农业观光园总体规划

通过商老庄乡生态农业观光园总体发展规划,使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功能布局合理,以生产为主的观光、旅游发展也初具规模,产生较好经济效益,并与周边的大安山码头、水上运动中心、古安山文化街、安山古镇共同构成商老庄乡新的旅游产业格局,促进商老庄乡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和带动本地区农业产业调整,把园区建设成为省内一流的农业旅游观光与农业科技示范、休闲娱乐等为一体,具有标志性景观的多功能休闲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娱乐休闲区、水稻生产区、稻蟹混养区和莲藕种植区4个景区,景区下设10个景点。

4.2娱乐休闲区(起步区)详细设计

娱乐休闲区位于园区的东北部,通湖二路西侧,规划总面积为15.77hm2。该区为整个观光园休闲娱乐的重点景区,满足休闲、娱乐、观光、生产、展示等多方面的要求,根据该景区的总体布局和功能需要,在该区的南部挖湖一处,命名为流花湖,设计湖区水深最深处5m左右,浅水区水深0.8~1.0m。湖中建岛一处,命名荷叶岛。该区主要以流花湖为中心进行景点布置。

4.2.1入口迎宾考虑到进入园区人流的集散需要,方便园区管理,把办公区规划与园区主入口结合,主要用地集中布置。该景点位于娱乐休闲区东南角,紧邻园区通湖二路的主入口,主要由入口广场、停车场、管理房、游客服务中心组成。

(1)游客服务中心。主要指L型的一层的木质茅草房,此建筑为办公接待中心以及农产品展销展卖活动中心,此建筑样式轻巧独特,具有乡土特色。

(2)生态停车场。停车场与入口广场为一体,分布于广场两侧,供车辆停放使用,分别设置大小停车位,采用植草砖铺地,双向停车处中间设置绿化带,种植乔木,达到绿色、生态、涵养水源的目的。

4.2.2欢乐世界位于流花湖南段,入口迎宾的西北侧,集水滨游憩、儿童活动、拓展活动、游泳及动物表演等多项娱乐活动为一体,集中布置游憩设施,营造舒适的游憩活动场所,同时营建丰富的园林景观。

(1)水上乐园。主要是指流花湖南段的水域,即荷叶岛及周边水域。湖面上开展各种水上娱乐设施,主要水上项目有滑索、浮桥、水上吊桥吊板吊网、魔幻水上漂以及划竹筏等。同时在环湖路的两侧集中布置休憩活动场地,布置秋千亭廊等小品设施。增加体验性项目,提高游人游兴。荷叶岛作中间高两边低的微地形处理,荷香亭位于荷叶岛的中部最高处,为重檐四柱攒尖茅草亭,造型古朴典雅。岛外侧位置尚佳的临水处设置亭、水香榭等小品建筑。此处设置一处简易码头,专为划竹筏活动所用。(2)游泳池。位于水上乐园西侧,为游客提供一处舒适的游泳场所,设计一处尺寸为45m×49m的长方形游泳池,分设儿童和成人游泳区,水深分别为0.8m和1.6m,同时配置游泳池管理房,包括更衣室、淋浴、售卖点等项目,沿游泳池周边铺设木栈道及茅草廊等休息设施,简洁自然,为游客提供一定休憩和亲水空间。

(3)拓展训练。位于游泳池南侧,增加一些惊险刺激的拓展活动设施以及娱乐健身运动设施,主要项目有蹦极、攀岩、高空断桥、高空攀爬、梅花桩、荡椅、爬梯、平衡木、秋千等。同时对训练场地进行相应的园林绿化,设计为树阵广场,为游人提供一处生态绿色的活动场所。同时场地的西北角设计一组茅草亭廊,既满足管理服务与游客休憩的需要,又满足景观要求。

(4)儿童乐园。紧邻拓展训练的南侧就是儿童乐园,儿童乐园中设置了旋转木马、美人鱼、海盗船、儿童爬梯、小滚筒、踩滚等近20个儿童娱乐项目,成为儿童尽情嬉戏的好地方,小朋友们还可以在小河里摸鱼、捞鱼、钓鱼、捉泥鳅,享受不一般的、充满乡土气息的乐趣。

(5)农事体验。位于整个休闲娱乐区的西南角,主要项目包括徒手捕蟹、钓龙虾、老式农耕、推石磨、踩水车、压水阀和赶驴车等。让游客真正体验田间耕作的过程,享受其中乐趣。

(6)小动物乐园。位于流花湖的西侧,主要进行动物饲养和动物表演。主要内容有猴岭、鸡舍、羊圈、马棚、鹦鹉园、狗窝、兔窝、宠物猪圈等,在饲养动物的同时增加动物表演项目,增加游览乐趣,形成园区特色游览项目。

4.2.3餐饮休闲为体现园区内餐饮的重要性,在流花湖的主要水面上及周边集中布置餐饮,餐饮的主要菜源均来自此观光园内,绿色餐饮,养生之道,自产自销。同时餐饮区周边进行重点园林绿化,结合滨水景观形成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游客就餐完后可在此休息、漫步、赏景,悠然自得。给游人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此景点主要有生态餐厅、水上船屋、节气广场、欣欣向荣、渔家乐(乡下老家)若干个小景点。

(1)生态餐厅。位于餐饮休闲景点的东南角,餐厅南门与入口的生态长廊相接,北门与北侧的主入口相连,建筑长50m、宽30m。建筑样式简洁、大方,建筑立面变化韵律感强,配上大玻璃窗,形成优美的建筑外观效果。建筑内采用生态化设计,充分利用空间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通过无土栽培和组培育苗,在室内墙壁、房间隔断处种植蔬菜等绿色植物,可随手采摘食用,增加游客的游览兴致,体现园区的生态特色。生态餐厅是景观主题餐厅,景观区占整个餐厅面积的35%左右,是生态餐厅的特色功能区。景观设计与景观植物养护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就餐环境的品位和对顾客的吸引力,是生态餐厅的点睛之笔。生态餐厅采用园林式景观类型,以小桥流水、竹木假山、飞瀑喷泉、亭台楼榭作为景观基调。

(2)水上船屋。位于生态餐厅西侧、流花湖西部水面上的特色农家饭庄,四组仿船型而建的水上船屋与伸入水面的弧形木栈道相接。船形平台尺寸为10m×22m,平台采用混凝土仿木纹色的形式,屋面覆盖茅草,建筑整体自然生态。船屋内提供各种农家特色食品和当地的甲鱼、龙虾、蟹等各种水产品,就餐环境在一片水波荡漾的环境之中,使游人就餐有别样的体验。

(3)节气广场。位于生态餐厅北侧、餐饮休闲景点主入口的迎宾大道上,长方形的绿地上布置24根节气柱,上刻24节气的内容,在24根节气柱中间设24个花钵,与24节气相互映衬,共同营造一处具有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入口空间,增加园区的文化氛围,成为园区主要景点和标志性空间之一。

(4)欣欣向荣。位于此区节气广场正对轴线上的半圆形亲水平台和流花湖中心的喷泉,亲水平台上设计一主景雕塑,与喷泉组合成景,共同作为该景点进入园区主入口的对景,喷泉设计高度24m,寓意一年12个月,一年24个节气,年年风调雨顺,园区发展欣欣向荣,增加园区景观的动态性,与园区静态景观相结合,共同组成流畅的园区景观系统。

(5)渔家乐(乡下老家)。位于流花湖的北侧,是由6组茅草四合院的建筑构成的绿色农家住居。茅草房大宅院、绿色客房,提供标准间、不同规格的套间,整栋建筑面朝湖区,坐落在一片绿色之中。在这里住宿,给人一种异常清静、格外温馨的感觉。同时还可以品农家饭、饮自家酒、尝当地特色美食,使游客真实地体验到融于自然、享受渔家风情的无穷乐趣。

4.2.4开心农场该景点位于餐饮休闲景点北侧,主要为蔬菜种植区,游客在种植区内可以享受自由采摘的乐趣。主要由温室生产和绿野田园组成。

第8篇:农业景观工程范文

关键词:生态景观;环境建设;可持续;美丽乡村

1生态景观建设的内涵

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综合相互作用的关系。景观指的是土地以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变化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生态景观建设是将生态环境学科融入空间规划等的综合学科,创造一个可持续、自然的设计和建设实践的创新方法。生态景观建设的目标是设计出与土地和谐的方案,创造一个环境健康、可持续生产、生活的景观。生态景观建设致力于利用现有的设施和区域,加入生态元素和绿色基础设施,提高生态景观的服务功能。

2美丽乡村生态景观建设相关理论

(1)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是一个区域的生命支撑体系,是自然环境和位于村镇内外绿色、蓝色空间所构成的网络。它提供了多种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绿色基础设施是由公园、广场、河流、行道树、农田、森林和湿地等构成的网络,能够调节大气、改善水土质量,提高环境质量,促使人们身心舒畅。

(2)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益处,包括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和水、净化环境等许多方面。生态系统服务包括了景观的价值,但引入景观概念强调了不同生态系统的相互影响,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总是会产生一些新的特性,提高乡村景观的多功能。在项目实践中,应从生产性土地尺度提升到乡村景观镶嵌体尺度,搞好生态系统的合理布局,重视农业景观层次上的山水林田路形成的景观格局,提高农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生态景观价值。

(3)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活多样性是指包括动植物、微生物在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等不同组件层次上的变异性和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生态服务功能、景观观赏性的重要指标。乡村建设应重视生活生境的修复,建立富含生物的工程系统,也应该从加强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恢复和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4)乡村生态景观的特征。景观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是我们祖辈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生活印记。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自然特征流失,近年来乡村景观受到了严重破坏。乡村景观的特征是地域自然内在要素和当地人改造自然形成的外在特征的综合体。它创造了一种“记得住乡愁”的场所精神,如果失去这些特征,则会出现“千村一面”。

3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景观途径

(1)建构多样的空间异质性景观。增加景观异质性有助于提升乡村景观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永续性。增添树林、自然灌木篱、河岸缓冲带、绿道、公园等景观有助于提升景观异质性,并改善景观基质的质量,维护生物的多样性的水平。因此,在景观尺度上,应充分考虑自然、半自然及人工土地利用的分布格局,分析现有景观要素及相互之间的空间,提出优化方案,在现有景观格局的基础上,加宽景观元素间的连接廊道,引入新的景观斑块,增加景观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为多种生物创造适宜的生存条件,进而达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2)保持自然、半自然的生境。在高度集约化农业生产区乡村生态景观建设中,不仅要求生产效益,也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的农田林网、田中林地及农田边界带增加高自然价值的生态斑块的比例,追求生态效益。例如,在田间地头通过种植豆科植物或设置缓冲带等,为害虫天敌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3)提高农田生物多样性。乡村农田不能单一强调规模作业,应结合土壤质地、肥力、水利、光照等环境条件和农作物生长特性,因地制宜合理分配,开展轮作、间作混种等多种模式,一方面了解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增加景观的多样性。例如,在传统果园中进行苜蓿等豆科植物,不仅抑制害虫,改善了果园小气候,增加了产量,同时也为土壤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4乡村水系生态景观建设

乡村的水系主要包括河道、沟渠池塘、水库、和湿地等具有重要的生态、生产、景观、美学及社会功能。水体生态景观建设要按照生态和人工防护工程相结合的原则,尽量建设生态景观化缓冲带。而滨水缓冲带建设是乡村景观建设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最富有活力的生态与景观地区,可以丰富乡村景观和文化价值,为乡村提供良好的景观开放空间,成为乡村中最具魅力和特色的地区。

5乡村植被生态景观建设

不同类型地带的生态植被建设是实现景观尺度上规划与设计的基础。应充分利用草被植物、绿篱植物和乔、灌、木等乡土植物开展植被工程建设,针对不同的地域及地段条件、功能定位,结合景观整体规划与设计,应用具体生态植被营建模式满足特定功能。乡土植物景观具有体验性和亲和感,能够呈现独特的田园风光,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使人们感受到乡土性,记得住乡愁。

6乡村道路生态景观建设

道路,尤其是硬质道路,对生态环境具有负面影响。道路廊道的增加是造成景观破碎化、生境损失的原因之一,也是形成干扰与隔离效应的动因和前提。为减小道路对生态的消极影响,乡村景观生态道路的建设主要考虑道路建设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发展。美丽乡村道路生态景观设计应该符合地域特征,充分利用乡土植物,设计要充分体现出乡村的独特风情,营造生态环保型的景观道路,保证车辆安全通行,构建开阔化的多样特色空间。

第9篇:农业景观工程范文

关键词:生态 土地整理 方式

中图分类号:P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148-02

土地整理作为优化土地利用、补充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正在我国普遍开展,并已逐步被社会所认识。但大多数地区土地整理的主要目标是增加耕地面积,而忽略了对耕地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而引发了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下降等一些生态问题。因此,探讨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文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对土地整理的一般内容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对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生态导向下的土地整理方式进行梳理,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土地整理的一般内容

土地整理的基本内涵是: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1.1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土地平整为土地整理非常关键的环节,为农田水利设施及田间道路建设的重要前提条件,推动耕作田块能够达到相应的农业生产标准,有效开展田间控制,开展机械化操作,保证机械有效利用率,保证机耕水平,另外能够保证灌溉质量,能够达到作物灌水标准。

同时,土地平整工程能够细化成平整田块、土石方开挖、土石方填埋、梯田修筑、废弃坑塘沟渠填埋及废弃建筑物推平等等。经过平整田块田面坡度要能够达到灌水实际标准,田面纵坡方向要和耕作方向保持一致,田块平整能够通过局部平整方式,最大限度实现不同单元平衡,土方运距非常短,功效非常突出。

(1)工程性土地整理。

(2)农田道路工程。

道路工程是指公路工程施工,此工程主要目的是为工农业发展和方便居民出行而建设。可以划分为田间道与生产路,田间道是以农业为主,进行农业生产和农副产品运输,田间道主要为方便农业生产机械和人们生活交通工具的通行而建设。生产路是指市区的道路,一般是方便机动车辆通行而建设。两种道路建设都应当在经批准的路段和时间内施工,路面泥沙,石土等施工材料和施工范围、方向都应按规定施工。

(3)农田防护林工程。

农田防护林体系应当推动田、水、路、林实现完美统一、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的原则开展,根据相应的框架、走向、间距从农田田块附近植树造林,规划林带能够根据田间道、生产路和取土坑附近做出安排,关键功能为调整农田小气候,有效的缓解不同农业自然灾害,营建良好的农业生产氛围,推动农业保持稳产。

1.2 土地产权调整

土地产权调整是指根据需要对项目区内废弃生产、生活设施(建筑物和构筑物)进行的拆迁和搬迁、坟墓迁移和树木移植等。

2 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 土地平整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土地整理中的土地平整工程会对土壤的剖面结构与各种理化性质产生重要影响。张正峰、张野等研究人员表示土地整理项目具体操作环节内调整了整理区土地资源的原始状态,也许导致土壤,调整土壤养分循环,造成了表土层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出现明显调整,同样造成了土壤面蚀及风蚀。徐畅等研究人员借助土地整理过程内各个年限在紫色丘陵区土壤质量进行的分析显示,土地整理实施可以推动土壤理化性状及生物学形状调整,保证土壤综合水平,由于整理年限不断提高,造成了其效果非常的突出。代光银等研究人员在邛崃市不同整理类型土壤肥力保持价值开展系统研究了解到,土壤肥力每公顷保持价值都明显超过了土地整理之前的价值。杨子生经过调查显示石漠化地区土地整理在水土保持方面能够产生非常关键的影响,进行了整理的土地、未经整理的土地及土地侵蚀水平依次为低级的、超高级的和急性的。艾东等通过建立土地整理的“压力—状态—影响—响应(PSIR)”模型探讨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认为合理的土地整理可以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土地整理活动中不合理的土地平整会对土壤环境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如土壤板结、破坏表土熟化层、加速土壤流失速率、影响土壤养分循环等问题。

2.2 农田水利工程时水资源的影响

土地整理的土地平整工程和农田水利工程会对水环境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Sonnenberg表示土地整理除了能够调整道路系统,同时能够调整水资源管理系统和生态环境。Bronstert等明确表示土地整理方法也许能够发挥非常突出的作用,也就是渗透、深渗透及表面径流,也许能够决定地面径流生产环节,从大型河流集水区,农地整理在洪水中作用非常的突出。

罗明、李子田等研究人员表示土地整理能够调整水文框架,给水资源调配造成明显影响,决定水环境质量。张正峰通过调查了解到农田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在水文环境方面发挥的作用,正像水库修建之后能够造成河道流量出现明显的调整,从建设环节之内产生的各种废弃物,非常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现象加剧,或者造成废弃物出现沉积。徐翠兰表示土地整理工程技术措施内在先前河沟开展相应的调整,能够造成河流自然状态出现调整,推动河流流量、流速出现了明显的调整,无法有效维持生物多样性,通过混凝土防渗能够造成渠床及岸坡土壤对水体内污染物的吸附作用降低,渠道水体自净水平不高。

2.3 林网配套工程对植被的影响

土地整理环节之内的各项项目、生物措施能够在地表植被数量、质量造成非常明显的影响。Thomas表示将保证农业生产力及调整生产条件当成关键的衡量标准。Rafael Crecente研究人员借助在西班牙特拉瓦达地区的土地整理开展生态效应评价,通过整理之后,从1957年到1996年中,这个地区的天然林比例减少了大约0.8%。

3 生态导向下的土地整理方式

3.1 农田防护生态工程

从设计过程内借助分析景观不同元素彼此景观连接度水平在农田林网景观开展有效规划。复合农林系统规划,制定合理措施保护对景观连通性存在关键影响的大面积绿地斑块及脚踏石斑块。农田防护生态工程能够细化成农田防护林工程、农田防洪排涝工程、农田护坡工程(沟渠、路护坡、田坎硬化或树篱建设等,对此需要建设树篱、防护林、草皮(带),从坡地梯田营造蓄水埂。

3.2 生物栖息地保护工程

生物栖息地保护工程能够细化成生物廊道建设工程、农田斑块建设工程、湿地保护工程等支路。结合这种情况能够借助砾石或镂空水泥板,田间道路应当特别注重提高其植被覆盖率;渠道和排水沟内设计生态板;设计沟渠的复式断面或将底部设计成有一定起伏变化的沟渠;土壤剖面重建时采用表土整体剥离和几种回填的方式:在田间地头建设生物休憩林、生物廊道。

3.3 自然景观生态工程

土地整理项目区各种各样的廊道在部分小型动物的活动产生明显的阻碍,所以从地势非常平坦的地区,最大限度通过土质路面代替混凝土路面及泥结石道路,从丘陵地区,想要避免水土流失现象恶化,项目区道路普遍为泥结石及混凝土路面,所以要能够在复式断面及把底部规划为存在明显起伏变化的沟渠,能够推动小型植被及动物的停留,从沟渠方面能够按照相应的距离设置生态板及阶梯,保证动物能够顺利通过,同时,能够按照景观不同元素彼此的景观连接度水平从某些重要环节,保护生物自身生境及各个生境地彼此良好的廊道,在呈现了突出的地域特点及关键生态功能的天然林地、草地、水体、裸岩等自然景观要特别关注进行保护。同时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应当营建相应的生态补偿区。

3.4 污染隔离带工程

土地整理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区域开发活动,往往涉及较大的地域和众多人口,对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同时这种区域开发活动又往往会彻底改变原有生态系统的组成与格局,建立起新的地域生态系统。

对此,要防止生态环境破坏、噪声污染的农田边界以外的绿色隔离带建设工程营造产生岸边植被缓冲带,也就是林网带、草地,营造产生包括了散声树木、树丛、小池塘等不同复合框架的带状框架。

4 结语

土地整理具备非常突出的整体观念、全局观念及系统观念。应当系统分析系统内部及外部彼此实际联系,结合相应的区位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伦理学、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借助土地整理,推动区域生态环境水平不断提高,推动生态环境朝好的方向发展,能够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实现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 郑华,欧阳志云,赵同谦,等.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03(1).

[2] 李取生,李秀军,李晓军,等.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治理与利用[J].资源科学,2003(1).

[3] 生物入侵与外来生物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危害[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4).

[4] 叶艳妹,吴次芳.土地整理对土壤性状的影响及其重建技术和工艺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2(3).

[5] 罗明,张惠远.土地整理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综述[J].资源科学,2002(2).

[6] 鹿心社.论中国土地整理的总体方略[J].农业工程学报,2002(1).

[7] 张力小,何英.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草)的政策有效性评析[J].林业科学,2002(1).

[8] 王礼先.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水土保持研究,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