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调整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

调整心理健康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调整心理健康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调整心理健康的方法

第1篇:调整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

在宏观经济下行的市场竞争中,大部分企业时刻面临着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困境,特别是私营企业,由于工作节奏快,职工的压力较大,因而更具有特殊性。任何一家企业的正常运营都离不开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和团结奋斗,但是私营企业往往无限度的给员工加压,这种压力不仅包括工作环境和工作负担等因素,也包括企业过度忽视员工的工作感受。过度的压力会导致员工工作态度消沉,并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员工生理和心理的不良反应,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重大隐患。

工作不安全感是工作压力的重要来源之一[1]。目前理论界对工作不安全感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Greenhalgh和Rosenblatt认为:“工作不安全感是雇员在一个受到威胁的工作情境中,对于维持所希望的继续性的一种无力感。”[2]强烈的工作不安全感在不同程度上对于组织、家庭、以及个体都会带来很多消极影响,一些可以阻碍和减弱工作不安全感消极后果的缓冲或者调节变量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社会支持。

目前,国内关于员工工作不安全感与心理健康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欠缺,在国内私营企业管理方式还存在很大缺陷的情况下,私企员工工作不安全感总体状况如何?它对私企员工的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吗?社会支持是否能够减弱工作不安全感对员工心理健康的损害呢?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工作不安全感量表、社会支持量表、以及华人心理健康量表对私营企业中工作的员工进行现状调查,并探讨工作不安全感各个维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同时探索社会支持是否在工作不安全感各个维度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调节作用。本文的研究框架如下图1所示: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私企员工工作不安全感与心理健康

随着员工身心健康不断出现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关注工作不安全感对个体身心健康影响的重要性。Sverke等人的元分析表明,工作不安全感对雇员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会形成极大的威胁,但相比之下,工作不安全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程度高于身体健康,这说明工作不安全感对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更大影响[3]。Cheng和其工作伙伴对中国台湾25-65岁之间的8705名男性雇员和5980名女性雇员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工作不安全感在职业人群中的总体流行率达到50%,而且在调整年龄、控制工作内容和要求以及工作中的社会支持以后,雇员的工作不安全感仍旧与较差的健康状况之间仍存在强烈的联系[4]。Strazdins(2004)研究发现,存在工作不安全感的员工通常都有一定的抑郁、焦虑问题[5]。

相比于国外二十多年的研究积累,国内对工作不安全感领域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解决。国内对于这两者之间的研究相对来说还比较少。如冯冬冬等人对广州某中外合资企业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研究,结果发现,工作不安全感对员工的身心健康有非常显著的消极影响;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工作不安全感与身心健康之间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6]。胡三??和李中斌(2010)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中国企业中的工作不安全感由五个维度构成,即工作丧失不安全感、人际关系不安全感、工作执行不安全感、过度竞争不安全感以及薪酬晋升不安全感[7]。

基于以往国内外学者对工作不安全感与心理健康理论及实证研究成果,本研究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2-1:工作不安全感对员工心理健康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H2-1-1:工作丧失不安全感对员工心理健康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H2-1-2:人际关系不安全感对员工心理健康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H2-1-3:工作执行不安全感对员工心理健康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H2-1-4:过度竞争不安全感对员工心理健康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H2-1-5:薪酬晋升不安全感对员工心理健康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二)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

1.私企员工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

已有一些研究指出,社会支持水平对员工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如高校图书馆员工的社会支持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有密切联系[8]。另外龚德英等人(2008)在关于外企员工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中也证实,员工的社会支持对其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9]。

本研究采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量表进行研究,该量表将社会支持分成三个构面,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率,在国内研究中被广泛的使用。研究表明,主观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员工心理健康水平越高[10]。

基于前人的研究,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2-2:员工社会支持对私企员工心理健康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2-2-1:主观支持维度对私企员工心理健康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2-2-2:客观支持维度对私企员工心理健康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2-2-3: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维度对私企员工心理健康有显著正向影响

2.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

Sverke等人在其工作不安全感整合模型中提出,社会支持可能在工作不安感与心理健康之间起到调节作用,并指出未来研究应该检验如何减少工作不安全感的消极影响,特别要检验工作不安全感与结果关系中调节变量的作用。

国内学者如胡三??、佐斌等人对工作不安全感影响的因素及其各种后果变量之间关系的调节变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11]。但国内关于社会支持对工作不安全感和心理健康之间调节作用的相关研究极少,那么,在不同水平的社会支持下,工作不安全感及其各个维度对员工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会如何呢?

基于Sverke(2002)的工作不安全感的调节变量整合模型以及前人的相关研究,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2-3:私企员工社会支持正向调节工作不安全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H2-3-1:私企员工社会支持正向调节工作丧失不安全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H2-3-2:私企员工社会支持正向调节人际关系不安全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H2-3-3:私企员工社会支持正向调节工作执行不安全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H2-3-4:私企员工社会支持正向调节过度竞争不安全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H2-3-5:私企员工社会支持正向调节薪酬晋升不安全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样本

按照随机取样原则,选取绵阳市私营企业中的员工共300人,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来收集数据,数据收集的过程是在被调查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和相关领导的支持配合下完成。

在此次调研中,共发放300份调查问卷,回收了263份有效的问卷,回收率为87.7%。本研究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3-1所示。

(二)变量测量

为确保测量工具的效度及信度,本研究尽量采用现有文献已使用过的量表,再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加以适当修改作为搜集实证资料的工具。

员工工作不安全感:采用胡三??与李中斌所编制的25个条目的量表,此量表由员工进行自我评价,示例问题如:“我害怕丢了现在的工作再难以找到与之相当的工作了”、“我害怕自己没有特别努力就会被单位淘汰”。员工基于likert-5点评分方法进行评价(1=非常不符合;2=不符合;3=不确定;4=符合;5=非常符合)。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信度系数为0.809,五个维度的信度系数分别为0.888、0.799、0.768、0.709、0、785,这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员工社会支持:采用肖水源(1994)所编制的10个条目的量表,此量表由员工进行自我评价,示例问题如:“您有多少关系密切,可以得到支持和帮助的朋友?(只选一项)”、“过去,在您遇到急难情况时,曾经得到的安慰和关心的来源有:”。员工进行评价的评分方法为:第1~4,8~10条,每条只选择一项,选择1,2,3,4项分别计1,2,3,4分;第5条分A,B,C,D四项,将四项得分相加得总分,每项从无到全力支持分别计1~4分;第6、7条如果选择“无任何来源”则计0分,若选择“下列来源”,那么有几个来源就计几分。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信度系数为0.659,这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员工心理健康:采用我国杨廷忠教授经过中国大陆适宜性研究后,对台湾学者郑泰安所编制的量表进行调整之后的12个条目的量表,此量表由员工进行自我评价,示例问题如:“请问您最近是不是觉得头痛或是颈部有压迫感?”、“觉得神经兮兮,紧张不安?”。员工基于likert-4点评分方法进行评价(1=比平时严重的多;2=比平时严重些;3=和平时差不多;4=一点也不)。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信度系数为0.807,这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控制变量:以往的研究表明,员工的背景变量(如性别、年龄、工龄、婚姻状况、学历、职位层次、月薪)会影响员工的工作不安全感(胡三??2010),工作不安全感又会影响员工的心理健康。因此,本研究将选取员工的性别、年龄、工龄、婚姻状况作为控制变量处理。

四、数据分析和结果

本章首先检验工作不安全感各个维度对员工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社会支持各个维度对员工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其次,根据调节效应的判定原则,探讨社会支持水平在工作不安全感各个维度和员工心理健康之间关系中起到的交互效应。

(一)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私企员工工作不安全感、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进行考察,从相关系数矩阵表可以发现,各研究变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

私企员工心理健康与工作不安全感各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

(二)假设验证

1.员工工作不安全感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将可能会对心理健康有影响的性别、年龄、工龄、婚姻状况等控制变量进入回归方程的第一层,再将工作不安全感各个维度变量进入回归方程的第二层,结果如表4-2所示。多重共线性的VIF检验值都在允许的范围之内,说明进入模型的各个变量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该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接受。

从表4-2中可以看出,心理健康与工作不安全感的“工作丧失不安全感”维度之间的标准化系数为-0.053,P?0.05,未达到显著,研究假设H2-1-1未得到验证;心理健康与工作不安全感的“人际关系不安全感”维度之间的标准化系数为-0.046,P?0.05,未达到显著,研究假设H2-1-1未得到验证;心理健康与工作不安全感的“工作执行不安全感”维度之间的标准化系数为-0.154,P

2.社会支持对工作不安全感影响心理健康的调节效应检验

(1)社会支持对私企员工心理健康的关系检验

通过上述相关分析,我们了解了社会支持各个维度与员工心理健康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然而通过相关分析只能说明研究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无法说明变量之间具体有怎样的关系,也无法看出研究假设是否支持,因此,此部分将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层次回归的方法来检验各研究变量间的关系及验证相关研究假设。

从表4-3数据运行结果来看,私企员工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主观支持”维度之间的标准化系数为0.292,P

(2)调节效应检验

值得说明的是,工作不安全感共有五个维度,社会支持共三个维度,因此,如果两两维度之间进行交互项讨论的话,就会产生15个交互项。在很多现有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也经常把社会支持作为一个整体构念来进行研究。因此,本研究在接下来的讨论中,会把社会支持视为一个整体概念,检验其在工作不安全感各个维度和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效应。

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方法,检验社会支持在工作不安全感各个维度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作用。具体操作步骤为:第一步,将控制变量放入回归方程;第二步,将自变量放入回归方程;第三步,将调节变量放入回归方程;第四步,放入调节变量与自变量的交互项。如果交互作用显著,则说明存在调节作用。为了避免在进行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分析时回归方程产生多重共线性问题,需对交互项的各变量进行中心化转换。

模型1表示心理健康对控制变量的回归,F值为2.390,P值?0.05,模型不显著,模型1的调整后的R2为0.021,模型解释了员工心理健康2.1%的方差。

模型2表示心理健康对控制变量和自变量(工作不安全感各个维度)的回归,F值为9.547,P值

模型3表示心理健康对控制变量、自变量(工作不安全感各个维度)以及调节变量(社会支持)的回归,F值为11.124,P值

模型4表示心理健康对控制变量、自变量(工作不安全感各个维度)、调节变量(社会支持)、交互项(工作丧失不安全感×社会支持)的回归,F值为10.620,P值

模型6表示心理健康对控制变量、自变量(工作不安全感各个维度)、调节变量(社会支持)、交互项(工作执行不安全感×社会支持)的回归,F值为10.628,P值

为了更加直观形象地表示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绘制社会支持在工作不安全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作用效果图4-1。

从图4-1可以明显看到,工作不安全感高的私企员工在获得较少社会支持的情况下,其心理健康得分尤其高(即其心理健康水平尤其低);而获得较多社会支持的私企员工其心理健康虽然会受工作不安全感的影响,但程度却并不大,即便是体验到高工作不安全感的私企员工在感受到高社会支持的情况下,其心理健康得分也较低(即心理健康水平较高),这一结果再次说明社会支持能够有效缓解私企员工工作不安全感对心理健康的负向影响。

五、结论

第2篇:调整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

1 体育对保持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可通过学校适当医疗监督、思想教育和有效的家庭教育等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改善和解决。然而,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其他任何方法和手段不能代替和无法比拟的。美国学者R.K.Dishman 于1986年概括了1750名医生的材料,发现从事体育活动对于抑郁症的疗效达85%,对于焦虑症的疗效达60%;还有研究发现大学中的运动员焦虑心理比一般学生明显减少,而且支配性良好,大学体育系的女生同其他专业的女生比较,她们的支配性也更明显,而且更具备有外倾性格,此外,她们具有较高的自主性需求和交际需求。日益增加的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锻炼活动具有平衡效益,可产生“情绪改善”现象,愤怒性和抑郁降低,愉悦性提高,精力比原来充沛;在放松方面,平静性提高;在适当活跃方面,活跃性提高,疲惫性降低;因此体育锻炼活动可作为保持或增进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一个重要的方法。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很好的利用体育这一优势,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

2 对策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从生物遗传因子的作用到个体自我心理冲突,不良人格特征,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问题以及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影响。要让体育运动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中发挥作用,首先我们应在体育教学中了解、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以推动他们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所谓动机是一种有需要所推动的、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因。体育动机是只推动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心理动因。如何培养呢?要在体育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手段去培养他们的体育意识,继而才能在教学中达到改善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要在教学中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需要有利的外部教学条件,更需要学生内部调节所产生的积极主观的努力。个体的目标是一种内部的心理构建,而需要、情感、内驱力等都是和目标构件相联系的有效要素,决定个性对某一活动的喜好,其中只有一些动机所趋向的活动成为行动的目标,一个人尽管从认知上趋向或避免某一结果并准备执行它,但如果没有一种选择性的准备和目标,个体将不会做出趋向某一活动的行为。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首先应当了解学生的个体目标并进行目标引导,而且在实际实施中也要注意考虑到个体目标的实现不能从学生的意图、意愿、期望结果的重要性认识进行简单的逻辑预测,应考虑到个体从各种可能的,有时是相互冲突的方法中所做的选择,即选择一种尝试性的一套方法。如何发挥体育优势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

2.1 在教学中,要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观看比赛,了解一些体育新闻和体育的发展动态以及讲授有关体育的基本理论让学生了解体育,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在此基础上体育教师要针对不同的项目特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他们在体育课中不断获得新的知识、掌握技能,感到学有所得,这样学生的体育兴趣才能形成。

2.2 通过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自我个性的发展。体育课由于以室外身体练习为主,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接触较多。多种组织形式运用,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处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相互帮助,协调配合,无疑会使他们的个性得到良好的锻炼与发展。

2.3 在体育理论课中加入心理健康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的方法。引导学生合理对待自己的需要,学会在必要时及时而适当的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调整。让他们学会在各种挫折面前选择正确的方式去适应防止情绪波动过大。并鼓励学生参加运动,在运动中寻求最佳心境。

2.4 鼓励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体育教师应利用体育活动的特点,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多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活动中互帮互助,让学生体会到和谐融洽的正常交往,能给人带来安全感和愉悦的情感的体验。让学生在体育运动实践中,体会到身体质和技术技能的实践意义:体育活动不仅能扩大社交面,结交新朋友,增强凝聚力,而且对身心健康非常有益从而引起新的学习的需要,提高他们的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5 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到教学目的和教材的特点,诱导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这是因为在练习过程中积极的情感能让他们的神经中枢不断积蓄能量。神经系统的兴奋或抑制,直接影响着机体的工作能力,以一定的方式改变着机体的生理过程,使用手段得当可以提高学生运动积极性与兴趣。通常当练习强度没有超过机体最大的生理负荷量并有练习成功的希望时,常会表现出精神振奋、信心百倍、饱满的增力情感。所以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注意学生情感的倾向性、稳定性、深度、广度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还应该让学生掌握心理自我调控的各种方法,如自我鼓励,自我说服,自我命令以及自我暗示和放松等等,以消除各种不利情绪的影响,动员学生用自己的意志努力克服各种困;教学中要坚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从实际出发,加强正面教育和及时鼓励,使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以激发,意志力得到考验和锻炼。

第3篇:调整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调适;发泄;倾诉;暗示;放松;改变认知

在我国中小学就学人数进入高峰期、升学教育压力大的情况下,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也在不断增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更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教师应该主动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下面谈谈教师在自我调节时经常用到的几种方法:

一、发泄法

合理发泄情绪没有技术要求,每个人都可以凭着自己的经验和借鉴他人的做法来发泄,只要能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恢复对工作、生活都有帮助的积极情绪,就达到了目标。

当你处在愤怒期时,可以通过多种发泄的方法让自己得到放松和释放。在发泄情绪的途径中,有一种是通过消耗体能来释放出体内郁积的不良情绪,比如,可以去打羽毛球、游泳、跑步等。还有就是娱乐方式,例如,唱卡拉OK、打电子游戏、去购物、外出旅游等。

二、倾诉法

倾诉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了维护自身的心理平衡,我们需要去寻找一个信任的朋友、家人或专业心理指导人士细细聊聊,以缓解精神压力,有些事情越隐瞒心情就越差,应学会倾诉烦恼。

与此同时,来自家人、朋友的理解、关怀会成为一种情感上的支持,让人倍感欣慰,看到生活的积极面,以积极的态度面对

人生。

三、暗示法

自我暗示是运用内部语言或书面语言的形式来进行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积极的自我暗示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启动和控制潜意识能量,调动非智力因素,以此来调整心态,补充精神动力,坚定成功的信念,进而自觉地努力,以达到主体追求的效果。而消极的自我暗示会使人陷入低落的情绪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具有很强的示范性,他们良好的心理状态会让学生看到希望,增

强自信。

教师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调整自己

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在工作中要协调各种关系,并成为多种角色的扮演者。这必然会产生多种矛盾冲突,使教师烦恼抑郁、心情沮丧。这就需要教师学会调整自己。当受到他人的流言蜚语时,应暗示自己:谣言止于智者,事实胜于雄辩;当有多项任务造成巨大压力,以至于个人感到无所适从时,可以暗示自己:一步一步去做,事情总会有结果。

2.肯定自己

平时不要一味地批评自己,要经常用积极的言语评价自己、

肯定自己,并通过活动正面表现自己,获取社会的正面评价。特别是在遇到困难时,要勇于正视它,善于自我激励:别人能行,我也一定能行;我的优势还有很多;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成功。

四、改变认知法

积极健康的认知是指个体的认识与客观事实相符,不歪曲事实。通过改变认知可以改变我们的消极情绪。教师要想拥有健康的认知,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接受自己、维护自己、提高自己,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积极正确的自我观念,摆正位置,不好高骛远,不给自己提出不现实的目标,而且要正确认识别人。经常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多想别人的长处和优点,避免认知偏差。

五、放松法

第4篇:调整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对大学生的生理健康、环境适应、潜能发挥及全面发展具有着重要影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涉及学习压力、人际关系、情感问题、就业压力等方面。大学生应正确面对学业压力、保持浓厚学习兴趣,主动进行人际交往、保持和谐人际关系,树立正确自我意识、培养良好个性品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多种兴趣爱好,正确面对各种挫折、保持积极乐观情绪,从而不断增进自身心理健康。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成才

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心理健康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性,了解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常见因素,把握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早日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1.心理健康影响着生理健康

健康既包括生理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心理健康常常会对生理健康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常常会影响消化、循环、内分泌、免疫、呼吸等生理系统的活动,从而使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2.心理健康影响着环境适应

在人的一生中,周围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心理健康状况则影响着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健康的心理状况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变化的环境,有助于他们及时调节自己的行为,适应环境要求;有助于大学生承受外界环境造成的压力,促使大学生与环境保持和谐;有助于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更好地主动适应大学及未来生活。

3.心理健康影响着潜能发挥

所谓潜能,是指个人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学习和工作,逐渐形成的能力倾向。人人都有一定的潜能,但并不是所有人的潜能都能得到较好地发挥,心理健康对潜能发挥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往往在学习和其他实践活动中保持着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利于自身潜能的更好发挥。

4.心理健康影响着全面发展

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其全面发展。大学阶段是人生道路各阶段中极其重要的阶段,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新阶段,要面临很多过去从没面临的压力和问题。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压力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之一,由学习产生的学习压力也成了大学生较大的压力源之一。大学的学习具有与中学不同的特点,课余时间很多,自主学习为主。一些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不能很好地及时地适应大学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不知道该如何安排和管理自己的学习。这种改变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无所事事的感觉,容易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虚度时光。这种状况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将会增加大学生在学习上的压力感。对于学习和学习带来的竞争压力,必须及时进行调整,否则容易使人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并导致焦虑失落心理及其他心理问题的出现。

2.人际关系

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其主要活动都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进行与实现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信息交流,为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完善创造条件,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反,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则会阻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大学生活是一种集体生活,需要宽容与合作。但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进入大学后往往不能很快地适应独立的生活。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独立生活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常常会不同程度地存在人际交往困难现象。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不懂交际技巧、人际敏感等原因使一些大学生封闭自我、害怕交往,影响了心理健康。

3.情感问题

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年龄往往在18~25岁之间。他们向往美好的爱情,但由于生理心理还没完全成熟等主客观因素的存在,把爱情简单化、片面化、理想化的倾向在大学生中并不少见,并因此造成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大学生由于年轻,情感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遇到情感方面的挫折,并产生消极情绪和心理。据报道有近35%左右的大学生存在情感方面的困惑,因情感处理不当而引发的案件目前已成为高校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4.就业压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工作强度和生存压力日益增大。伴随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学生从大学一年级起就开始考虑自己的工作出路问题,并不得不因此而放弃很多施展自己个性空间的机会,甚至不得不压抑自己的个性去做自己本不喜欢做的事。比如用很多的时间去背GRE单词,花很多的精力去准备让自己感到非常烦躁的各类证书考试。但这些努力是否能取得预期效果还是个未知数,这使得一些大学生心理上长期处于紧张和压抑状态。严峻的就业压力,容易让人产生紧张、恐惧、焦虑、逃避的心理,就业压力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哲学的有关原理告诉我们:外因只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即使处于同样的社会环境,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一些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同时,另外一些大学生却保持着良好的状态。因此,应采取有效的方法,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增进自身的心理健康,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1.保持浓厚学习兴趣,正确面对学业压力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具有强烈求知欲望和浓厚学习兴趣的大学生,不仅仅局限于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还乐于接受其他学科的新思想、新知识,从而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把被动的学变成主动的学。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学习各种新知识,发展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一名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主动去适应周围的环境和未来的社会,而不应被动地让环境和社会来适应自己。这就要求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树立符合实际的奋斗目标,提前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注重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2.主动进行人际交往,保持和谐人际关系

我国已故著名心理学家丁瓒先生曾经说过:“人类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引发的。”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人际关系与人的心理健康之间具有着密切的联系。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培养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的能力,有助于大学生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有助于大学生群体意识和亲和力的提高,有助于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增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往往乐于与他人交往,并且能在交往中用尊重、理解、宽容、信任的态度与他人和睦相处。大学生应把握人际交往的基本策略和原则,积极健康地进行人际交往。同时大学生还应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念,对情感问题合理认知,在积极健康的交往中不断发展自我、提高自己。

3.树立正确自我意识,培养良好个性品质

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大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来说自我意识包括大学生对自己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大学生若过高评价自己,就可能会自负甚至狂妄自大;而如果过低评价自己,就可能会自卑甚至自暴自弃。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自我意识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之间具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越接近现实,社会适应能力就相对越强。因此,大学生应在积极开放的人际交往中,通过比较鉴别、客观体验等方法,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而大学生的个性心理主要涉及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大学生应培养自身良好的个性品质,积极悦纳自我,不断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完善自我。

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多种兴趣爱好

兴趣是指大学生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大学生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爱好在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大学生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大学生潜能的发挥和身心健康的维护。大学生积极参加校、系、班级组织的艺术、体育、科技、社会实践等活动,既能从中经受环境的锻炼、丰富自身人生经验,也能增进与他人的交流和友谊,更能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能丰富大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间的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有利于大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

第5篇:调整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学生心理健康;保障

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中枢枢纽,是为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的呢?

我认为应当是智力正常、情绪反应适度、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有自知之明、行为得体、生活态度积极、良好的人际交往。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这样心理健康的学生呢?我认为,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一环。

教师的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育的职业道德水平。教师自身的情感、意志、认知特征、个性特点等心理素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教育着学生。一个心理健康、知识渊博、高尚的教师就容易获得学生的尊重,学生对于他的教育乐意接受,他的心理品质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形成。相反,心理不够健康或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就难以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他的要求和指导即使正确无误也是苍白无力的,严重的还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会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所以,只有尽量堵住污染学生心理健康的源头,让每位教师都担当起学生的心理保健的重任,发挥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的典范作用,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真正把学生从不健康心理的桎梏下解放出来,真正达到师生心理健康的协调。

为了使我们的教师能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需要做好以下方面。

一、要树立新型的教师观

要实现师生之间心理健康的协调,师生之间应该是民主的、平等的、开放的、互动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交流中进行学习,共同提高,师生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看法,教学是师生讨论中最终达成共识的。在这样的教学中,师生教学相长,相互促进,师生双方都是轻松愉快的,变“师道尊严”为现代“良师益友”。

二、正确地评价自我

了解自我,就是要有一个清醒的自我意识,能够正确地评价自我,辩证地看待自身的优缺点。乐观、积极、自尊而不自卑,当教育工作遇到挫折时,一方面能进行反思及自我教育,另一方面又能客观地分析学生、家庭、社会等诸方面的因素,不至于产生明显的挫折感。

三、自我调节

教师这一角色要求教师不能将烦躁、冲动的情绪带入课堂,以免传染给学生,并直接影响师生之间的正常交往。但如果走出课堂,则尽可以暂时去掉“教师”这个标签,让自己的身心很好地放松,一个会休息的人才能更好地工作,之后更有利于精神抖擞地去应付教育教学工作。

四、善于交往,融洽关系

成功的教师往往是乐于和学生及他人交往的。善于和学生交往的教师,能够使课堂气氛活跃,给学生如沐春风之感。教师不仅要善于与校园之外的社会交往,调整自己的社会角色,保持自身与社会的平衡,将自己和谐地融于社会之中,而且还要善于与同事、家长,特别是学生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

五、投身工作,乐于奉献

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志,就是个体能够在工作中不仅尽责尽力,而且全身心地投入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也只有那些热爱教育事业,能够在工作中不断寻找乐趣的人才能保持健康的心理。“干一行,爱一行”,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首先一定要接受自己是教师,也就是心理学常说的进入角色,并且能够在教学、辅导学生中获得乐趣。试想,一个心里厌烦教师工作的人,在天天面对教学工作时,又如何会有一种好的心理状态呢?

六、和睦的家庭生活

工作上尽心尽责,但在家里却时常冲突不断,这种状况的教师总有自己的说法,但其实家庭问题常常是引起教师心理压力的一大根源。上班时带着家庭里的烦恼,肯定是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结果只能是一个恶性循环。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代学生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则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保证。

参考文献:

[1]李冬生,阮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

[2]黄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初探[J].宜春医专学报,2000(S1).

[3]李世芬.试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现代大学教育,1999(6).

[4]张海莹.大学生健康心理养成的途径和方法[J].中国成人教育,2006(2).

[5]李长文,时长江.大学生如何增进心理健康[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4(5).

[6]张小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2(3).

[7]李新红.大学生心理健康之见[J].内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2).

[8]王群健,兰云.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5(4).

[9]王维铭.浅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4(19).

第6篇:调整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自身环境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88-01

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周围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

为了充分发挥学校这一最重要的教育机构在形成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方面发挥相应的作用,本文拟从大学生自身调整和学校外部环境的影响两方面给出相关建议:

1 大学生自身调整方面

1.1养成适合自己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我们在大学期间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2保持乐观情绪

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常见的方法是暗示调节,放松调节和想象调节:

(1)暗示调节。暗示作用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内部语言可以引起或抑制人的心理和行为。自我暗示即通过内部语言来提醒和安慰自己,以此来缓解心理压力,调整不良情绪。

(2)放松调节。大学生还可以学习身体放松的方法来调节情绪引起的紧张不安感。放松调节是通过对身体各部分主要肌肉的系统放松练习,抑制伴随紧张而产生的血压升高、头痛、手脚冒汗、腹泻、睡眠等生理反应,从而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和紧张焦虑情绪。它首先要学会体验肌肉紧张时的感觉,即收缩肌肉群,注意体验其感觉,然后放松肌肉群,注意体会相反的感觉。呼吸调节也是其中一种。通过某种特定的呼吸方法来解除精神紧张、压抑、焦虑、急躁和疲劳。

(3)想象调节。想象调节法指在想象中对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和使自己感到紧张、焦虑的事件的预演,学会在想象的情境中放松自己,并使之迁移,从而达到能在真实的情境和场合下对付各种不良的情绪反应。

2 学校外部环境的影响

2.1打造校园环境

美丽的校园环境可以给人以和谐美,以自然的直观形式,激发人的审美情趣,唤起学生对没得感受,这样可以让师生憧憬美好的未来,他们的个性也可以得到美的熏陶。学校的自然环境包括绿绿葱葱的植物,端庄的教学建筑,清新的空气,安静的环境等。优美安静的学校环境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校园不应建在嘈杂的工厂、热闹的市场及交通频繁周围,因为这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还会造成大脑疲劳,失眠,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因此,学校应打造安静的校园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2.2设立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室

学校应有计划得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专题课程,在学校中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树立自信心,增强抗挫能力。这不仅可以系统全面得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并有助于其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

心理咨询室也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健康辅导老师更像学生的朋友,他们愿意将心理压力和矛盾倾诉出来,将伤心与痛苦的事情诉说出来,学生宣泄,辅导老师通过耐心倾听,可以帮助学生稳定情绪,之后通过共同探讨人生观、价值感以及道德等,运用心理技巧积极暗示进行疏导教育,这样心理咨询室就变成学生的心灵驿站,变成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地方。心理咨询师是协调矛盾的中介,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心理咨询室作为一个中介,没有任何偏袒或立场,可以在他们之间斡旋,防止矛盾激化,缓解矛盾,双方达成谅解,学生也能尽早从矛盾中走出来,投入学习。

2.4加强教师培训

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也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学校应对全体教师进行系统培训,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如干预、支配等落后的教育方法,缩小与学生之间的思想距离,更新教育方法,运用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来教育学生。学校还应对辅导员进行更专业的培训。辅导员是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最频繁接触的对象,辅导员的思想和行为与学生的发展密切相关,他们只有充分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才能真正即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学校可以对辅导员开展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技术、社会心理学以及心理游戏的培训,促使其掌握有关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和技术,能切实将心理学的知识运用到班级及学生的辅导工作中,促进学生顺利安全得走进社会这所大学校。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另外,学校的专业指导和配合则会帮助我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我们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周东滨,试论心理教育的学校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J].赤峰学院学报,2009,2.

第7篇:调整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作用

体育教学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巧和技能,而且能发展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组织性、纪律性。

健康的心理主要包括智力正常、心理特点符合年龄、完整的人格、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等。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胸怀坦荡、举止大方、言行一致;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尊重他人,有礼貌,有修养;尊重别人的意见,但有自己的主见,不盲从,不轻信;正确地对待自己周围各种各样的关系;行为协调、反应适度,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等等。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心理素质发展极为重要的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基础。

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通过运用适当的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基本的运动技术和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这个过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师生活动及人际关系等方面与其他教学过程有着明显的不同。体育教学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运动能力的提高,调节情绪,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培养他们的合作、竞争精神,完善其个性,进一步端正其体育态度,培养运动兴趣,提高其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为今后的社会实践做好心理准备。教师在平时的体育课教学中应对学生各种心理进行分析和引导,减轻并消除学生的运动心理障碍,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不仅学会健身,而且逐步提高健康的心理素质。高职学校学生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体育教师应正确把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关系,抓住契机,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同时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学校体育主要具有生物学、教育学的功能。生物学功能主要指身体机能,强调体质健康,这是体育功能的根本和主体。教育学功能主要是指思想道德,指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的功能。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承担着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重任。

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表现如下。

1.学校体育能促进学生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扎实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特别是以正常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活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2.学校体育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服务。体育在增强学生体质的过程中,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体育是将体格与人格、生理与心理有机融为一体的教育,因此学校体育必须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服务。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体育教学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转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态度、情感、意志,成为推动他们进行各种体育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激发他们自觉进行体育运动和养成终身体育运动的习惯;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帮助学生改善在体育教育中出现的各种不良心理状态,排除心理困扰,纠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品质,确保体育运动的正常、顺利进行。

1.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作用。(1)调查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确定心理教育目标。通过广泛细致深入的心理调查,参照学生生理健康的实际,教师才能有效地确定具体教育目标,有了目标,就能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法,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2)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真诚的关心、爱护、鼓励学生,理解每个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的人格,并以此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师生建立情感相容、友好互谅、亲近依恋的心理关系,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促进心理健康教育。(3)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目标设置法、创设情境法、价值追求法等,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锻炼、健身的动机,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改变或改善学生的体育态度,使其养成体育习惯,产生良性心理定势。(4)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5)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培养他们体育兴趣,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由于青少年活泼好动,喜爱体育活动,因此他们的心理活动、个性、爱好、意志品质等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都能充分表露出来,这样,非但不会影响教学进程,还能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心理健康对体育教学的促进作用。(1)体育运动有助于改善情绪状态,能够使人们转移各种不愉快的情绪、行为和意识,从而使人从烦恼中解脱出来。由于学习或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2)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3)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各种能力,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4)体育运动有助于消除心理疾患。目前为止,虽然人们对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体育锻炼有助于治疗心理疾病的基本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已开始流行。

三、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运用

1.更新体育教育观念,增设心理健康课程。教育者要全面认识体育在当代社会教育中的功能与价值,体育不仅具有增强体质的功能,而且具有完善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培养学生逐步适应社会的功能。学校应在教育理论课中增设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的方法,使其在必要时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

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情绪健康发展。营造一个积极、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和优美的教学环境,可以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消除紧张情绪。

第8篇:调整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高校;优势资源

引言

随着现今社会的发展,让教师职业越来越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之一,而随着社会竞争力的日益激烈,而教师这个职业又是遇到负性事件几率更多的职业。在教师职业中,新教师要急于崭露头角,老教师要维护自己的地位和荣誉等,在这中长期的压力环境中工作难免会出现心理应激问题和心理障碍。教师的心理健康也会间接的影响学生心理和社会风气,教师的心理状况会直接感染学生的心理。保障建设一支心理健康的优秀教师队伍,普通学校利用高校的相关心理学方面优势资源,是一种有效途径用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国内外很多专家都对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相关研究和关注。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报告显示,教师中有近37%的人对个人的身体健康、睡眠质量和工作效率感到不乐观,有近30%的人在情绪、情感以及社会人际方面感到有不适应情况,有近20%的人需要特殊人的帮助,还有30%的人感到极度的不愉快,不易与人相处[1]。

国内的有关组织进行了“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调查中有效回收了8000多位教师的问卷。结果表明这些教师中近80%的人表示压力较大,有近30%的人表现出较重的工作懈怠情绪,有近90%的人表现少许的工作懈怠情绪,有近40%的人表现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有20%的人表现出生理健康状况也十分不好,有大于60%的人表示对工作情况不太满意[2]。

从材料看世界、全国乃至部分区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都比较严重,需要对教师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和有效的预防和危机干预。并建立一套系统有效的针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评估、训练和治疗等方面的帮助服务体系。

二、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优势资源

高校的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等专业人才资源要远远强于普通中小学。随着中国的日益强盛,高校从中获得了很多的好处,国家和社会为高校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吸引了国内外很多的专家学者进入高校,这几十年的发展让高校的人才队伍迅速的发展壮大起来,各种专业化的人才汇聚于此。高校还有很强的人才和学术交流能力,能与国内外的有关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合作和学习,从而提高和吸收所需要的人才和资源。高校(特别是师范类高校)可以发挥自身的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人员齐备的优势,与普通中小学进行合作,为教师心理健康工作提供所需要的专业人才支持。

高校的科研优势也是要远强于普通中小学的。高校的高级专业人员为高校的科研提供了内部保证,高校的现代化科研实施为科研提供了外部保证。而中拥有心理学方向科研能力的高校也不在少数,这些高校一般都有自己擅长的心理方面科研方向,拥有相关的心理学专业的研究资料和专业的心理研究中心,生理、心理实验室等。这些高校每年承担很多的心理与教育方面的国家、省级等课题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科学研究经验。所以高校可以为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工作提高可靠的物质和技术支持。

三、高校资源对教师心理健康的作用方式

(一)高校可以建立教师心理健康的评估导向体系

建立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体系是教师心理健康工作得以真正落实的保证。这套体系要适用于准教师和在职教师多种方面的评估,全面发中加强教师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测试与评估工作。对于现在的准教师的培训考核主要是专业知识、教学能力,考的是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普通话和专业知识,而缺少教师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测评的缺点[3]。而目前我国研究者对教师心理健康的测量大多数采用的工具为各类版本的SCL-90(张积家,陆爱桃,2008)[4],虽然也有研究者自行编制测量工具(边玉芳,腾春燕,2003;张承芬,张景焕,2001),但由于其样本选择的代表性不足,其作为评估基础变量的有效性也会受到质疑[5]。

高校可以利用拥有大量专业从事心理评估的研究人员以及相关的评估方法和设备的优势,制定符合在职教师从业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方面的相关要求,并可纳入教师资格认证系统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估体系要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依据和技术为基础。现代心理学已开发了多种心理测量技术和工具,对人们的情绪情感、社会行为、人格特质及职业心理状况进行测评,有能力的高校科研机构要积极广泛的从社会各方面和各类学校整体情况出发,运用心理学方法和视角,以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实际特点为基础,编制一份既具有国际前沿水平又符合国情和本土文化的教师心理测评标准的教师心理健康评价量表。为教师心理健康的具体评估提供可靠、有效的基础测量工具与方法,通过合理评价确定个体的综合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为教师的选拔、上岗以及日后的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高校对教师提高心理健康的培训方面作用

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培训对象主要是在职教师。学校有责任帮助教师解决心理问题和提高心理素质,更好的适应教学变化和生活适应问题从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6]。高校特别是师范类高校有大量的专业从事教育和心理学方面的专家,他们拥有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知识和相关的研究经验。普通学校可以与高校合作,聘请高校的心理学专家和学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师开展心理健康帮助服务。对在职教师心理问题的预防上要定期对教师心理进行评估,这还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对有心理问题或心理亚健康者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如心理咨询,团体培训等。这里所需要的心理方面专业人员除了直接聘请高校的心理专家,也可以依靠高校心理咨询方面的有关专家和学者为当地学校的心理教师进行指导,提高他们的心理问题诊断和心理问题解决能力。

对在职教师的心理健康培训,要加强教师的心理素质训练。高校需要利于其心理学优势与地方中小学合作研究如何应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技术到教师心理培训中去。例如,什么样的方法可以直接应用,什么方法改进后可以应用到教师心理训练中,教师心理训练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要从不同角度,根据不同的标准为教师和学校提供具有选择性且有效的培训方法。比如加强对教师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培训,团体辅导是预防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7]。而高校具有优秀的专业心理教师与心理咨询师,他们理论基础扎实,对心理团体辅导的方法技术也较熟悉,可以为教师提供科学系统而具体的辅导,也将会有很好的效果。

对在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的培训和帮助,普通中小学校可以尝试引用目前企业中比较先进的EAP技术,因为这种形式很适合高校来帮助普通中小学进行教师心理健康工作的帮助,而且比一般的心理辅导更系统全面。EAP也叫企业员工帮助计划,它为组织中的员工提供的一种系统、长期的援助与福利项目,一般是由心理学相关专家(如管理心理学专家、咨询心理学专家)组成的服务人员,他们进入到所需要的组织,根据组织的具体情况,为管理者、员工和家属提供多种方式的心理健康服务,来帮助其更好的面对个人生活和工作中的遇到的心理方面的问题,提高解适应环境和处理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工作质量的提高,为组织带来更多的好处[8]。学校确实需要类似EAP的心理帮助,但社会上类似的EAP辅导机构有很多,但大多缺失理论支持,技术也不够规范只是流于形式,进行的培训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高校之所以有能力帮助普通中小学开展EAP辅导服务的原因。一是学校组织机构类似于企业中的组织机构,教师这种特殊职的业职业也类似于企业的员工,所以可以引用比较先进的EAP企业员工帮助计划来为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服务。高校中有从事EAP相关研究和服务的专家,只需简单的调整EAP的方法就可以直接应用到学校组织中。二是我国高校具有很多优秀的专业心理学,管理学的学者,他们理论基础扎实,对心理学方法技术也较熟悉,又可以通过合作交流的形式向国内外有丰富EAP研究和服务经验的院校机构得到所需的经验。高校组成的EAP心理服务人员可以为教师提供科学,系统而具体的辅导,更利于中小学教师接受。综合这些优势条件在学校开展EAP服务将会有很好的效果,能帮助教师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发展潜能,创新教学等,从而提高整个学校的教师团队实力和学校竞争力。

普通学校与高校联合,要有效利用高校的资源优势为提升教师职业的心理健康服务,将会为普通中小学建设一支心理健康,教学质量高,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为学校在未来的竞争中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同时高校也可利用这种机会提升自己的科学实践等方面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方方.教师心理健康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8328

[2]王菲.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特点的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7(5)

[3]刘要悟,彭妙.心理素质测评应纳入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教.教育测量与评价

[4]朱小蔓.谈谈教师专业化成长[J].南通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87~92.

[5]俞国良,金东贤,郑建君.教师心理健康评价量表的编制及现状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3

[6]李建周.教师心理训练.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

第9篇:调整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

答:健康的心理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是人的创造力发挥的基础。心理健康课程面向全体中职生,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并处理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我国现有二千万名左右的中职在校生。中职生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他们虽没有普高学生面临的高考压力,但他们面临的社会压力要比普高学生大,所受的失败与挫折也比普高学生多,情绪两极性的表现也较为明显。他们既要承受社会轻视职校的压力和家长埋怨“不争气”的压力,又要克服自卑的心理障碍。一项对辽宁、山东、江苏、浙江、四川、陕西、甘肃、广东等省市近20个地区50多所学校近万名职校生的调查发现,厌学、学习焦虑、交友困难、挫折感强、就业困惑、社会适应能力差等成为职校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之一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此,教育部于2004年颁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今年初,又颁布了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学大纲》,从政策上为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证。这个《大纲》还是教育部向各级各类学校颁布的第一个心理健康教学大纲。

作为中职学校的一门德育选修课,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传统德育的内容范围,把如何认识自我、处理人际关系、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等个性发展问题,纳入到整个德育大系统中。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观念,保证了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因此说,中职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问:中职心理健康课程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确定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一个方针。我们既考虑到与初中思品课的衔接,又要充分体现出中职特色。《大纲》规定中职心理健康课程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悦纳自我,健康成长”“和谐关系,快乐生活”“学会有效学习”“提升职业心理素质”。五方面内容都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内容要围绕学习环节、活动和体验环节以及实践环节来安排。

问:《大纲》强调心理健康课程的一项重要原则是“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结合,重在体验和调适”,指出要“加强活动和体验的环节”。您怎么看待心理健康课程中的活动?

答: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中心,以各种活动为组织形式,为学生创造一个放松心情的缓冲地带。研究表明,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因为,活动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过程,是充分挖掘学生潜能的过程,是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来解决中职生在成长、生活、学习和求职就业中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的过程。其次,心理健康活动的活动模式是他助、互助、自助。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教育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人际互助过程。只有在活动氛围和交流过程中,每个学生把整个身心都融入活动中,才能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达到自助的目的。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实现有趣、有用、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就必须加强活动环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活动是心理训练,就是通过活动、探究,让学生认识自己的行为、认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到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法。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教学内容,利用校内外资源,在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中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心理行为训练等活动。同时在实习、实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情境模拟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师要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问:根据《大纲》的精神,您对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材编写有何建议?

答:根据《大纲》,心理健康课程总学时为34学时,每周2学时。教学内容可以按大纲的编写次序,也可以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具体情况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在《大纲》规定的范围内适当调整。教材编写,要着力落实《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本着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精神,内容上加强与学生现有的心理实际需求和求职就业的心理素质的联系。特别强调培养和提高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做好面对就业竞争压力的思想准备。中职一年级以心理健康知识、学校环境适应、学习兴趣培养和学习潜能开发为主要内容;中职二年级以成长和生活中的自我意识、职业心理准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容;中职三年级以认识职业和培养职业兴趣、职业选择和社会适应训练为重点,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合作与竞争意识,增强迎接职业挑战的信心。

问: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程有哪些评价方式?

答: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程,要对学生从认知、情感态度观念和运用能力等方面加以评价,特别重视评价学生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解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心理行为问题的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大纲》明确规定:“本课程不允许进行知识性考试”。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程可采用的评价方式有:在教学过程的自然状态下,对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状况的观察;对学生心理品质的语言描述;通过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观察学生反应的情境测验。另外,还有学生自评,同伴、教师及家长参与的多主体评价等。要重视学生自我反思、体验、感悟、收获和成长记录等评价方式。

问: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中职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避免以下几种倾向。

学科化倾向。即把心理健康当作一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程,在课堂上系统讲授心理学概念、理论。我们认为,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是必要的,但反对那种把课程理解为普及心理学知识,甚至安排学生进行心理学知识考试的学科化倾向。因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程根本目标是应用心理健康的有关理论和知识,来解决中职生在成长中所面临的困扰和心理行为问题,使其心理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医学化倾向。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学校的领导、教师有这种看法,会误导学生认为只有患心理疾病时才能去心理咨询室。现在的人都重视保健,不是生病了才去看病,心理健康教育同样是这个道理。据统计,有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的学生不到总数的1%。中职生的心理从总体上来说是健康的,学习、成长、生活、职业等社会适应方面的心理行为问题,只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的一些适应性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预防性和发展性为主要任务。

片面化倾向。在教育对象上,要面向全体学生。大多数人需要的是心理辅导,如果教育对象片面化,就成了针对部分学生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有时候片面地选择一年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但实际上二三年级、特别是即将上岗的学生遇到的问题更多,更需要心理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