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我启发式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独立学院;信息技术;启发式教育
启发式教学源于古代教育家孔子《论语》中的一句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现代社会对于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新的内涵,即: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思维活动、自学能力和创造力。信息技术是西方发达国家进行教育改革最有力的措施之一,在教学过程尤其是启发式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培养。
当前,云教育理念在美国、法国、日本等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普及,政府和教育部门已实施云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探讨在云教育背景下,将信息技术与启发式教育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与价值。文章通过对重庆市独立学院开展启发式教学的实际调研,以期得到新的视角及观点。
一、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本次调查以重庆市的7所独立学院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随机发放的方式,从教师和学生的层面就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教学的情况进行调研。主要有四个专题内容:(1)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2)独立学院开展信息化教学现状;(3)独立学院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教学的能力;(4)独立学院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教学的效果研究。
本次调查时间从2015年3月至2015年5月,共发放问卷1050 份,回收问卷922份,有效问卷876份(见下表1)。问卷采取无记名回答,题目多数以封闭性为主,所有问题均提供一个或多个可选项。问卷数据分析采用SPSS 和Excel 软件统计分析,问卷有效率为83.43%。本次调查样本针对性强、可信度高,能基本客观反应独立学院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情况。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独立学院信息化教学起步较晚
通过对重庆市7所独立学院的信息化教学建设的情况,就网络接入、校园网建设、信息化设备及数字资源库建设情况进行了初步的了解。
调查发现目前七所独立学院均实现了网络接入,且能够满足日常教室上网需要,有些学校提供了高速的教育网带宽,能充分共享城域网上的教育资源并开展网络教育教学应用。校园网建设已经具有一定的应用规模和水平,能够提供在线课程报名、教育管理、教育资源点播等服务。抽样调查显示,独立学院功能室达标率只有85.14%,与重庆市其他高校相当。但是,独立学院生机比在20:1-26:1 之间,低于其它高校的5:1;师机比在1.5:1 至2:1 之间,低于其它高校的1:1。另外,所拥有的电脑数量、语音室、电子阅览室数量远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独立学院的数字资源库的建设尚在起步阶段,数字资源库建设规模小、种类少,学科针对性不强,与母体学校的合作力度不同,导致其数字资源库的种类与内容差异较大。(见表2)。
通过对以上四组评价指标的分析,不难得出:重庆市独立学院信息化教学的水平相对于市内其它高校要低,在进行信息技术进行启发式教育的时候,难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系统性支持。
2. 独立学院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较弱
调查问卷显示:重庆市独立学院的师资主要是青年教师为主,大部分未经过高校教师入职的专业系统训练,尤其是对于信息化教学能力方面,更没有形成系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路径。当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特别是信息化教学能力良莠不齐,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有偏差。多数受访者(教师)认为教育技术有利于知识的拓展、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教学效率的提高、对提高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然而少部分受访者(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对教学效果影响不大。调查显示:多数独立学院的教师信息素养较低、急需提高。第二,对信息化工具辅助启发式教学的使用率不高。调查表明:多数教师经常使用多功能教室教学,能够熟练使用PowerPoint等进行简单的软件,具有基本的文字处理、课件、交流工具和学术信息检索等工具的应用能力,但是极少数能进行高级应用操作,对于信息化教学设计、精品课程课件、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多元化评价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等能力还较为薄弱,对于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学、媒体资源的收集、处理及应用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3. 独立学院信息化启发式教学的效果有待提升
调查显示:独立学院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对于教师方面,具体表现为:第一,信息化教学手段单一,导致学生的参与度较低,交互性不强。独立学院的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落后与公办院校,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它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设施,在教师的讲授过程中,能够呈现多样化的教学展示。但是现实条件的制约因素是:课堂人数增多,知识基础差异较大导致学习能力各不相同,以至于启发式教学形成了部分学生的“启而不发”。第二,教师课堂管理的能力不一,导致学生对信息化教育的参与度不足。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启发式教学,需要良好的教学环境保证启发式教学的顺利进行。然而,独立学院现阶段完备的信息化教学的物质环境基础尚不完全具备,教师在创建活跃、协作、民主的课堂心理环境的能力也不足够,也影响了启发式教学的效果。
4.独立学院信息化启发式教学的客户满意度低
客户满意度是客户通过对一种产品可感知的效果与其期望值相比较后得出的指数。本次问卷调查中采用了完全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四个选项,对被调查者的使用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对重庆市独立学院信息化教学的客户满意度调查的结果显示:就学校的数字资源的访问、使用的频率来说,师生满意度均不高,教师的一般满意及以上占61%,不满意的占39%,主要原因是相关培训系统、教务系统、科研系统难以满足教师的实际需求。学生的一般满意及以上占53%,不满意的占47%,主要原因是设计不合理、不感兴趣及操作界面无趣等。
调查显示对信息技术应用于启发式教学的满意度评价具体如下:选择完全满意占9.6%,满意占18.5%,一般满意的占43.3%,有28.6%表示不满意。数据说明满意及以上的仅占28.1%,一般满意及以下的占71.9%,客户满意度极低,充分说明现有的信息技术在开展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服务水平低,难以满足师生的教、学需求。
三、独立学院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教学的对策选择
1.重视并加大对信息化教育的建设投入
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和建设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信息技术支持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是个长期的且需充足资金支持维系的系统工程。调查显示,重庆市独立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对教学基本设施与实践教学的投入逐年加大,但是对高校信息化平台、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仍处于滞后阶段,为更好的推进信息化教学的进程,独立学院的管理层要重视信息化教育平台的建设。一方面,要对信息化教学的硬环境进行持续的建设,包括媒体设备的购置,还包括为了满足教学需要而进行的系统化集成、设计、规划、实施和维护等。另一方面,不断创新信息化教学的软环境建设。由于信息化教学的教育方法、理念在应用启发式教学的初期, 难以有效的适应教学,因此,需要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不断调整、更新。
2.积极提升教师应用信息化启发式教学的能力
独立学院信息化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能力良莠不齐的现状,可以有以下几种途径予以提升。第一,增强教师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紧迫感,通过宣传让广大教师意识到信息化是大势所趋,让教师通过自我施压、主动调整,实现传统教学思维向信息化教学思维的转变、适应和同化,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创新,增强自身的信息素养及教学能力。
第二,开展多种培训促进教师信息化能力成长。首先,要加大对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投入,引进外部专家进校进行专题培训,使之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知识和能力,鼓励支持走出学校进行各类培训,不断开拓视野,使其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其次,学校应建立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一整套培训的管理体系。在培训内容上,应采用问卷、访谈、观察等各种方式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充分了解当前教师最缺乏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设置培训的课程内容。最后,还应采用分层次的培训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门培训,另外要做好培训的客观评价,保障培训的实施效果。
3.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教学的效果
首先,教师应精心准备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化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模拟情景化教学,实施启发式教学,所以教师应在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过程中,提高信息素养与信息化教学技能,丰富完善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其次,要将信息技术优势和课程特点紧密结合。在实施启发式教育的过程中,技术运用应与教学目标和标准相符,要与课堂与课程相适应,要充分体现课程特色并为之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投入,实现有效学习。最后,教师应具备熟练应该信息化教学的能力。要求教师深刻理解和掌握信息化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内涵,将之与启发式教育相互结合,对它们的适用条件、情境、如何发挥功能、注意问题等要有具体而深刻的认识,从而,才能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灵活运用和调整信息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教学效果上,启发式教学所培养出的学生善于思考和实践、乐于创新创业活动、具有探索精神和创造力。
4.提高信息化启发式教学的客户满意度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重庆市独立学院信息化启发式教学的客户满意度不高,鉴于此,学校应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为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满意度可有如下对策进行选择。在教师层面,学校应加强对信息化教学的统一管理和规划,加大对课程网站资源库、教学素材资源库、教学视频资源等资金投入力度;通过对教师的信息化技能的培训,切实改变技术力量薄弱的现状,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技术水平;通过加大对信息化资源优质课的建设投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在学生层面,可以开展校级信息化教育主题的相关竞赛,吸引学生积极投身其中,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可以间接地控制学生的学习活动,将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组织与指导学生独立学习活动上,以不断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展学生智力。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要通过提出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求知欲,不断激发和强化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四、结语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云教育理念的推广,从客观上要求高校要顺应时展的变革、顺应教育教学发展的大趋势。借助信息化技术开展启发式教育能够显著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调查数据显示,重庆市独立学院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教育,已经取得较大成绩,但仍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从政策、制度等方面不断推进这项事业,从而促进重庆市高教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友梅.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电化教育,2012(4).
[2] 刘雍潜,李龙,谢百治.信息技术环境对“学与教”方式的支持[J]. 中国电化教育,2010(11).
[3] 曹林,韩立新,吴胜利. 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利用有效性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9).
[4] 谢华、苏子正. 深圳市民办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调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与实践,2012(2).
【关键词】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分析探讨
1高职院校中古代文学课程开展的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是一门探究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的课程,于学生而言其开展大有裨益,进行教学的主要意义在于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能够帮助学生更加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轨迹和文学形式的发展过程,对文学的文体有基本的掌握,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梦里。其次便是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文学作品中真正感受古人的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真正理解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所存在的内在意义。更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开展古代文学教学活动,能够通过作品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学生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之下更具崇高的文学情怀,必要时能够将此运用于工作和学习中,促进我国文学事业的持续性发展。[1]
2高职古代文学教学方法探析
2.1通过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
古代文学课程的开展,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启发来进行循循善诱。启发式教学指的就是教师在践行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人兴趣基础之上,制定相应的教学任务,通过两者融合的方法来激起学生对于古代文学学习的个人兴趣,使学生在整个教学中占有主动地位,教师通过客观合理的引导,能够帮助在学生探寻问题时起到一语拨千斤的效果。启发式教育关键之点就在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强调与引导,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寻文学作品中的相关知识,并结合个人兴趣进行深入研究,从而达到学生思维拓展的成效。甚至可以说,启发式教学就是学生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自发的去开启古代文学的学习之旅。例如老师在讲解曹操的《短歌行》时,教师可以针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句诗进行提问,而对于这句话教师提问的重点并不是在于诗歌字面意思的翻译,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曹操经历的了解于掌握,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几个字去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2]此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带着作者提出的“问题去解读其他内容。通过提问来进行启发教学,从而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学作品的解读方向,把握其文学价值。
2.2借助情景式教学感悟学生
除了启发式教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权健教学来进行课程教学研究。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古代文学课堂上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将作品所蕴含的情景呈现在学生面前,将学习氛围生动化。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准确的体现出学生对于作品的把握程度及理解,同时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心理发展。这种教学方式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文学知识的情感感悟,除此之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陶冶学生情操。例如在学习著名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时,老师可以在朗读之时播放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使学生在进一步感受到诗歌所传递出来的意义,同时通过自我想象在脑海中勾勒相关画面,使学生能够自发的感受当时的情景,加深对于诗歌的理解。再去学习《诗经豳风》中的《东山》一诗时,教师可以从网络上下载相关的视频,在课堂之上播放给学生,或者是制作成有特殊效果的课件,都能够使作者形象和诗歌内容更加直观的呈现给学生,直接提高学生对于文学知识的感知与获取。
2.3利用表演式教学拓展学生
表演法也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表演教学与古代文学课程的融合,能够使学生更进一步的把握文学作品的精髓,并融入自我的情感。谣言法教学的开展就是让学生通过自我的表达方式来表现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借助自身的文学想象将文学作品“生动化”,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创新性[3]。例如教师在讲解关汉卿的《窦娥冤》时,可以根据作品的不同人物形象进行区分,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再通过小组讨论来这角色进行分类表演,让学生自发的去收集相关的表演道具,推敲作品中的台词,在这个文学作品的演绎过程中,学生对于《窦娥冤》自然能够有更加深切的体会,在表演时融入个人想法的展示,更能够体现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理解的独特性与再创造性。
【关键词】 入学教育;大学;新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017-01
新生进入大学,要面临一段艰难的心理适应期。对于缺乏心理准备的大学新生来说,在这个心理转型与重塑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承担起对大学新生的入校教育工作,注重对新生入学后的心理调适,帮助其度过心理失衡期。
1 针对大学新生中心地位的失落,进行角色重新定位的思想教育。
学生进入大学后,常常产生一种失落感。导致这样种心理失衡的因素首先是新生心目中的大学与现实中的大学发生冲突,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环境,尤其是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同的教学模式的不适应,从而产生困惑,导致心理失调。新生对新环境不适应,如不及时调整,会产生诸如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对此,辅导员可以采取做报告、个别谈心式的教育方式,适时解答新生的诸多角色定位问题,明确大学生的求学目标,有利于他们快速地适应新环境。
2 针对大学新生自我意识发展水平低的状况,进行启发式教育。
所谓启发式教育,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能够引导学生思考,也就是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学生在学习时,对某些问题弄不懂,经教师点拨后,豁然贯通。
从自我意识发展上看,大学新生对自我的认识,往往只是通过对他人的认识、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这种认识仅仅停留于表层。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自我认识越客观越好,过高或过低的自我评价均是不合适、不利于个人成长、进步的。作为辅导员,对大学新生的教育管理,要以启发和引导他们通过多角度全面认识自我为切入点,使他们明确差距,树立理想,进而鼓励他们朝着目标去努力、去实现。
3 针对大学新生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导致的交际困难,进行合适的思想教育。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新生,有着强烈的自尊、认同和归属的需要,非常渴望从朋友中获得感情的共鸣,但往往由于青春期的闭锁心理,当他们与大学新同学接触时,总习惯拿高中时的好友为标准对其进行比较。相对于中学的人际关系,大学人际关系显得比较复杂。于是,新生中常常会有大部分人由于人际关系复杂,交往受挫而引发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为此,辅导员应定期组织一些新生的主题班会、报告会、讨论会或者大型聚会,增加他们的交往,增进他们的了解,使他们建立起新的友谊。采用因材施教原则,适时引导交往不顺畅的学生,告诉他们与人相处应本着诚实的原则,以自己的诚心换取他人的诚心;要他们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和性格特性,找到相同点,交往起来就较容易;与人交往时,既要自尊,又不要为了交往而有意委屈自己,同时也要尊重别人;在与同学交往时,应讲信用,学会谦让,积极关心别人;对一些不拘小节的人,要学会容忍,不要过于敏感;与同学发生不快和矛盾时,应通过换位思考,冷静处理;关心、热爱集体,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间的关系。
4 针对大学教学模式的改变导致的大学新生厌学现象,进行学习方法的教育。
进入大学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变成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在大学里,师生地位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讲授知识后,学生不仅要消化理解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而且要大量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和文献资料。从旧的学习方法向新的学习方法过渡,这是每个大学新生都必须经历的过程。对此,辅导员可以请来学习成绩比较好的老生,以座谈会的形式,向新生介绍学习方法和专业研究经验。让他们做好思想准备,就能较好地、顺利地度过这一阶段,少走弯路,减少心理暗示,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
关键词:90后大一学生;期望;分析与研究
大学作为一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授课教师的水平和学生对授课教师的认可程度。只有当授课教师的各方面符合学生的期望时,学生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授课教师的教育。究竟什么样的教师才是90后学生心目中的优秀教师呢?本次调查围绕这一系列问题进行,以探究90后大一学生对授课教师的期望,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大学授课教师提出建议与要求,以提高授课教师的整体水平,提升高等教育的实效性。本文的特点在于探究的是90后这个新团体的大一学生,目前的调查研究中还很少涉及他们对授课教师的期望。
一、调查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样本分析
本次调查选取了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几个学院的大一新生进行,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440份,回收率88%;其中有效问卷419份,有效率95%。
1.性别分布。本次的调查对象男女生比例分别为44.63%和 55.37%。
2.学生对就读大学的满意度。60.38%基本满意,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还是比较满意所在的大学的。
3.学生性格类型。性格内外兼具的占60.62%。
4.学生目前大学的基本生活状态。朝气蓬勃、心情舒畅的占42.72%,前途未卜、心情抑郁的占27.68%;在了解他们在大学中展示的风格时,低调做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所占比例最高,为39.62%,其次开心最重要、与世无争、凭感觉走占了27.92%。
(二)调查方法
调查以问卷为主要形式进行,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的个人情况,第二部分是对授课教师的期望,期望部分共有选题16个,主要涉及学生对授课教师外表礼仪、人格形象、综合素质、教学方法、科研竞赛、关爱学生等6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组成。
按随机抽样的方式抽选班级,以抽选的班级为单位,进行统一评测,要求被试者仔细阅读指导语,按要求完成问卷。问卷填写采用无记名方式,要求学生作出真实评价。
调查还以访谈为辅,根据与学生的一对一交流从而得到学生所关注的教师的几个方面来设计问卷。以下探究结果分析以与学生交流后的主要内容来分类。
二、结果分析与探究
(一)大一学生对授课教师的外表礼仪的期望
外表礼仪是授课教师给予学生第一印象的最主要方面,良好的个人魅力有一部分是靠其外表礼仪传达的。在问及学生对授课教师外表礼仪的期望时有礼仪举止、衣着外表2个方面,结果显示,潇洒自然的教师更受学生的喜爱,占48.21%;而谦逊和善的教师居其次,占32.22%;喜欢大方端庄的教师占61.34%;而太过彬彬有礼与浓妆艳抹的教师是学生比较厌烦的一类,由此可见,新一代学生倾向于那些回归自然本色和随意自然的教师。
(二)大一学生对授课教师的人格形象期望
1.在大一学生对授课教师个性期望的调查中,77.8%的学生希望授课教师的个性特征是民主自由的,11.93%的学生选择了随意。
2.大一学生对授课教师人格形象的期望中,22.2%的学生希望教师平易近人,43.44%的学生期望的教师人格形象是风趣幽默的,可见学生普遍希望授课教师能与他们融合在一起,大家平等友好相处,亦师亦友。
(三)大一学生对授课教师综合素质的期望
1.在对授课教师的学历或职称的期望中,学生对教师的学历和职称并不是很看重,其中认为教师只要讲得好就可以(占总人数的76.85%)。
2.在问及对授课教师的知识体系中,学生期望授课教师博学广识(占总人数的52.98%),而仅限于课本知识(占3.34%),可见学生更期望教师能不断拓宽知识面,传授更多的知识,而不是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
3.在问及对授课教师的技能水准时,学生期望教师实践经验丰富(占总人数的68.26%),操作能力强(占总人数的16.71%),从而可以看出学生期望教师拥有实践和操作能力,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学生更看重实践。
(四)大一学生对授课教师教学方法的期望
1.调查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模式中,师生互动频繁、课堂气氛活跃所占比例最大(占总人数的60.38%)。
2.学生希望授课教师对待课后作业的态度,认真批改并及时反馈最受学生期望(占总人数的68.26%)。
3.学生希望授课教师的答疑方式,习题课答疑(占总人数的43.2%),办公室面对面答疑(占总人数的35.8%)。
4.学生希望授课教师的授课方式中,循循善诱(占总人数的48.21%),启发式教育(占总人数的37.95%)。
(五)大一学生对授课教师的科研竞赛方面的期望
大学生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团体,对科研竞赛充满着期待,希望通过科研竞赛来挑战自我,提高自我发展,故授课教师在此方面的能力能给大学生带来一些帮助和指导。
1.学生对授课教师开展科研的要求,学生期望授课教师能够提出有价值、有启发性的学术问题(占总人数的47.97%),教师能和他人共同进行课题调研(占总人数的22.2%),两者超过50%。
2.学生对授课教师指导各类竞赛的看法,希望教师能带有启发式的指导(占总人数的63.01%),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希望的是启发式的教育,而非全程指导。
(六)大一学生对授课教师关爱学生的期望
1.学生期望教师在生活上如何关心学生,关于成长困惑上的指导(占总人数的31.74%),找学生谈心并了解思想动态(占总人数的27.92%),适当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困扰(占总人数的26.97%)。
2.学生期望授课教师在学习如何关爱学生,通过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占总人数的45.82%),指导学生如何学好该门课程(占总人数的37.47%)。
(七)交叉分析
1.我们在以性格为自变量,喜欢的授课方式为因变量时我们得到了图2.1中的结论,可以发现不论何种性格的学生都希望教师能循循善诱,以启发式教育为主。
图2.1
2.我们在以性格为自变量,期望教师在学习上如何关爱学生为因变量中,我们得到了图2.2的结论,可以看出任何性格的学生普遍都希望教师能指导学生如何学好该门课程和通过思想鞭策教育学生学习。
图2.2
三、结论与建议
(一)学生的期望结论
1.学生期望的授课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个人魅力,不仅潇洒自然,大方端庄,风趣幽默,民主自由,而且博学广识,实践经验丰富;但是学生对授课教师的职称或学历并没有太高要求,反而觉得只要教师讲得好就可以了。
2.学生期望的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很好地组织教学,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教学,期望能够师生互动频繁,课堂气氛活跃,并且对于作业认真批改,及时反馈,此外能够进行习题课答疑或者办公室答疑,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
3.学生期望的授课教师能够提出有价值、有启发性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并期望教师能给予启发式的竞赛指导。
4.学生期望授课教师以生为本,关心、尊重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鼓励关心学生,激励学生学习。
(二)建议
作为大学授课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个人魅力。具体而言,一个受学生期望的教师应不断提高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1.提高综合素质,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丰富实践经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完成对学生的教育工作,需要个人自身的综合素质,其中最主要的是有吸引人的个人魅力,这包括潇洒自然的性格,风趣幽默的态度,还要兼备博学广识和实践经验。教师的这种个人魅力是一种强烈的精神号召力,能够让学生由衷地为教师所折服,这对于大学教师尤为重要。大学教师要使学生热爱自己的课,首先必须以身传教,为人师表,通过自身的品德和价值取向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喜欢上自己,从而爱上这门课程。
2.在教学过程中开阔学生的眼界,学会启发式教学。目前我们的教育太过注重知识一点一滴的积累,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学生知识太多,而思考太少。现在的大学生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故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良好习惯和科学方法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自己思考,提高学生的素质。此外,教师还要学会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而不仅仅是被动地听课。所以需要教师备课充分,讲解生动,重点、难点突出,组织教学形如流水;教学内容新颖独特,能够吸引学生。既然学生希望教师能在课后认真批改作业,那么教师就应该承担起这份责任,现今的大学教师很少会在课后批改并反馈作业,这需要全体大学教师共同努力来达到这一目标。习题课答疑和课后答疑也是学生所期望的,当然这方面在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做得很好。
3.教学之余给学生一些竞赛上的指导,自己进行一些研究。现今这个时代,大学生参加竞赛的热情日益高涨,但是毕竟缺乏经验,这时如果有教师在旁进行指导,给予学生一些启迪,会让他们如鱼得水,参赛起来会更加自信。所以,大学的授课教师应该多注意给学生竞赛上的启发式指导。现今的大学教师在这一方面做得有些欠缺,应该加强这一方面的做法。同时,学生还期望教师能提出一些创新型的研究,必要时也可以带着学生一起做项目,这不仅有利于教师发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4.以学生为中心,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作为一个教育者,担当着教书育人的责任,那么既要坚持教书,还要注意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在大学里,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故教师在学习和生活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每位教师都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适当地和学生进行聊天,避免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及时纠正学生,引导学生回归正道。教师也应在学习上多鼓励学生,尤其是那些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教师应多给他们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关心,激励他们学习。当然,作为教师,应该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当学生遇到思想困惑和学习困惑时,能够提供帮助。通过与学生的交往和互动,增进师生间的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结束语
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是这个社会的栋梁,而授课教师是培养栋梁的人,所以承担着更大的责任。大一学生对授课教师的期望,正是千千万万的大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因为他们刚踏进校园,正是对大学充满期待的时候,也是想法最简单的时候。90后正在淹没大学校园,大学教师要顺应时代潮流,跟随90后的期望,做学生心目中真正的好教师。
参考文献:
1.陈桂香,《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期望研究——以湖南某高校为例》[J],《文史博览(理论)》,2011.2
2.于海琴、魏琴、周长利、倪永付、孔晔,《大学生对化学教师期望的调查分析与策略研究》[J],《化学教育》,2007.28(5)
作者简介:
吕庆,女,(1991.6-),浙江嘉兴人。本科,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大三学生;
郝闻达,女,(1989.11-),辽宁锦州人。本科,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辅导员老师;
仅是偶尔的一两次活动,一两次集体参观学习,缺乏教育的可持续性,难以拉近学生与博物馆的距离。由于中西方对博物馆的概念理解不同,在西方的museum以muse为词干,强调的是人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2]。在中国,人人常常认为博物馆是以物为中心的,重在说教,大家看过了就忘记了,教育效果不佳。
儿童教育是博物馆社会化功能中的重要部分,我国博物馆在儿童教育方面尚处于初级阶段,国内大部分博物馆没有把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分开,混在一起,没有考虑到孩子们的接受能力,也没有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博物馆教育业停留在说教、施教方面,难以让孩子接受。很多博物馆在进行大胆尝试,也有做得成功的例子,比如说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开辟的“南越玩国”,上海的儿童博物馆,等等,这些都是不错的尝试。西方很多国家,关于博物馆的儿童教育这块起步比较早。美国的博物馆把儿童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在19世纪后期,北美地区就兴建了一批儿童博物馆,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安全、多样化的活动空间,旨在开发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孩子独立解决事物的能力。相对来说,国外的一些儿童教育更加成熟,有了一套儿童培养教育的体系。在博物馆的儿童教育方面,有很多值得国内博物馆学习、借鉴之处。
一、建立儿童乐园,先让孩子踏进博物馆大门,为持续化的教育提供场所。
国外有儿童博物馆,有专门为儿童设计的互动教室――workshop,或者是没有专门的儿童室,专门为儿童设计好一个参观线路,国外很多博物馆儿童教育比较成功。在我国,儿童教育处在探索阶段,国内民众对博物馆教育缺乏重视,把孩子的教育一股脑地放在学校教育上,这使得国内博物馆的儿童教育事业一直缺乏前进的动力。我认为,在国内,做好儿童教育的第一步就是在博物馆内建设一个儿童乐园,先让孩子主动踏进博物馆的大门,再搞儿童教育,为儿童的可持续化教育提供一个场地。
需要这样一个儿童乐园,让孩子自由穿梭其中,学习喜欢的东西,在玩乐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以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就是启发式教育。这样的启发式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阶段的孩子接受的启发式教育内容也有所不同,这种教育需要具备可持续性。实现可持续化教育,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固定的玩乐场所,能够为孩子记住,而不是让孩子成为博物馆的匆匆过客。博物馆需要一个儿童乐园,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教育。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的需求,馆舍造型比较生动,色彩亮丽,陈列展览内容多具有趣味性,打造出一个属于孩子的玩乐、学习的天地,实现孩子与博物馆的互动,寓教于乐,为孩子的持续化教育提供场所,提供机会,发挥博物馆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广州南越王博物馆开创全国首个馆内儿童乐园――南越玩国,主要针对4~8岁的小朋友。在南越玩国内,可以模拟考古过程,孩子跳进沙池,用工具挖掘宝藏。再把挖出来的宝藏放置于指定的识别区,电子屏会自动读出宝藏的身份和用途,增强了互动性,让孩子们更易于理解。此外,孩子们可以穿上汉服,攀爬干栏式建筑玩乐……这样的儿童乐园无疑是成功的,考虑到了孩子的年龄与接受能力,也不是生搬硬套的教学模式,易于为孩子所接受。这样的儿童乐园,孩子去过一次还想去第二次。上海儿童博物馆也是国内首个专为儿童设计的博物馆,这个博物馆站在儿童的角度,以儿童的视角看世界,无论是项目的趣味性、真实性还是语言解读方面的生动性,都考虑到了孩子们的心理需求与接受能力设计。
一个孩子学习乐园的建成,不是为了孩子一次两次的参观,而是吸引孩子一到周末、节假日都会主动想到到博物馆的儿童乐园玩,让孩子主动踏进博物馆是展开儿童教育的第一步,最终目的是实现儿童的可持续化教育。
二、家庭宣传是专为家庭参观者设计的。
儿童来博物馆参观游玩,肯定需要有成人的陪同。一种是由学校组织参观,一种是由家庭成员的陪同。更多的情况下,儿童一般由家长陪同。在服务和宣传理念上都要考虑到家庭参观者方面。无论是儿童博物馆还是博物馆内设置的儿童乐园,或者是在做儿童教育这块的博物馆,都要以儿童为主的家庭单位为观众对象,在服务理念上要为家庭观众、儿童观众,提供服务,并以儿童作为服务的中心对象,开展亲情教育、儿童教育的专属博物馆[3]。
大英博物馆专门为家庭参观者设计的参观路线与介绍,Family map family guide,就比较受家庭参观的欢迎。在family guide中考虑比较细致,如果家庭观众时间比较紧,预计要在1小时内参观完,博物馆就会根据1小时的行程推荐观众博物馆必看的藏品;如果观众预计有3小时时间,博物馆就会做出相关推荐。每个周末都有特地为家庭参观者举办的免费活动,把适合儿童参观的一些有趣的藏品挑出来推荐给儿童,还为儿童准备了蜡笔、铅笔、便笺本等美术用品,让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发挥。新南威尔士州艺术馆经常举办以家庭为单位的亲子活动,也是以孩子感兴趣的为主题,比如说学习中国的剪纸艺术,激发了孩子的学习热情,也让孩子在玩乐中达到了一次受教育的目的。华盛顿首都博物馆会为孩子制订一个年度学习计划,专为3~6岁孩子设计的游玩路线图,每个项目都是按照俄勒冈州地区孩子的教学水平设计的。这个游玩计划,能够让孩子们在华盛顿博物馆玩个够。当然也考虑到了一个家庭游玩的所有需求,包括出行计划、坐车、费用等,真正达到了以孩子教育为中心为家庭观众服务。
三、应用多种教育方式,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重要,我们要摒弃传统的说教,更多的思考怎样鼓励孩子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创造,教孩子如何使用,如何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比告诉孩子怎样做更有意义。
1.区分孩子的年龄层次,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设计针对性强的教育活动,使得教育活动达到预期目的,让孩子乐在其中。
新南威尔士州艺术馆主要把孩子分为三个阶段,6岁之前,注重从色彩、动物造型、人物和地点等角度展开教育活动;7~12岁,采取自我导向型学习,前提是博物馆与学校之间存在经常性的联系与沟通。老师提前布置好这次参观展览的任务,学生在博物馆实地学习参观,分组讨论这些艺术品,提出见解与想法。青年阶段,有专门的学习室,并且可以参加馆内定期组织的学术讨论会。
2.以提问的方式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以动手操作、实践的方式发挥孩子的创造力。
6岁之前的孩子是一张白纸,没有被条条框框束缚,处于想象力最丰富的年龄段,好奇心重,要抓住他们的兴趣开展活动。首先,从孩子感兴趣的动物形象入手,挑选出博物馆中含动物形象的藏品作为对象,介绍藏品上的动物是什么,是用什么材质制成的,动物的姿势是什么。进行诱导式提问和启发式思考,让孩子们在参观的同时思考。比如大都会博物馆中的一件藏品名叫a girl with her doves,先整体介绍了这座浮雕上雕的一个少女和手中的一只鸽子、穿着,等等。在了解完这座浮雕的大概后,提出几个问题:对这只鸽子,女孩有怎样的感受?在这个艺术馆中,你能找出另一个与鸟有关的例子吗?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紧扣艺术品本身,而且在诱导孩子发挥想象力。在亚洲,也有一些国家的博物馆在儿童教育上比较成熟,像日本的京都国立博物馆有一个workshop,孩子们在参观完博物馆后,在workshop可以动手绘画,在陶瓷盘上做装饰,这些手绘艺术品主要是日本的和东亚地区的艺术品和工艺品。这是在鼓励孩子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
6~12岁的孩子,开始接受学校正规教育,开始形成知识结构,有自己的想法,有动手操作能力,应该为他们提供一个互动平台,让他们发挥想象力去创作,用自己的理解解决问题。6岁之前是学习的过程,那么6~12岁应该是做的过程,在动手操作的同时深化理解:华盛顿博物馆,在馆内设置卡通制作室,不仅使孩子可以看到荧幕上卡通形象是如何制作的,而且可以动手设计出自己喜爱的形象。沙可乐美术馆为儿童免费安排想象亚洲的活动,使儿童依靠导游图自行参观,制作一件艺术品带回家。迪杨纪念馆配合学校教学计划,展开活动[4]。鼓励和诱导孩子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很重要的,给孩子想象与创作的空间,把孩子完成的优秀作品,放在博物馆的儿童乐园区或者在博物馆的官网上展示,能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参与热情。
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力量,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那么如何使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发挥作用?
1.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劳动者为目标,以系统、动态的评价制度综合评价教学效果,以启发式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灵魂,业务素质是核心,文化素质是基础,身体心理素质是前提,使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坚持做到学习理论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作为教育者,必须充分认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主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改革教学模式,努力探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体系,以此为基础,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以培育出适应社会的各类人才。
2.教师要树立勇于创新观念
"创新是一个民族精神不竭的动力源泉",教育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学生是否具有创新知识、创新意向、创新能力,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创造能力。教学要以传授学生知识、培养能力、个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作用,把学生的发展情况,尤其是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准。当前,世界各国在教育普及程度和知识创新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越来越重视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并把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优秀人才放在重要位置加以重视。而造就创新人才的途径是教育,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是教师。教师要以教育思想观念的创新,带动教育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要敢于对现有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进行改革。教师要能够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3.教师要树立终身教育观念
教师要树立以终身教育为信念的价值观,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向学生提供真正理解知识社会的钥匙,引导其学习,促使其终身学习,因此,教师应具备较高的引导水平,并且首先自己要进行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综合素质,使自己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娴熟的教育教学能力、优良的个性品质和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要彻底改变那种"学校几年充电,社会一生放电"的传统教育观念,不仅重视知识的存量,更要把握好知识的增量。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教师应始终处在终身教育的大环境中,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习政治知识、实践知识,以不断丰富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水平。
4.教师要大胆探索教学改革
知识经济时代的迅速来临以及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经济竞争,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握好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的关系;在教学方法上,改变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成人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承担多种社会责任,很多方面都要求自立自主,具有较强的独立人格。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牢记人的个体价值是人成为主体的根本,要想吸引成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就必须尊重成人的生活需要和自我发展需要,以此为出发点,以尊重的方式组织教学。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可以采取讨论式、座谈式、启发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把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搞好、搞活;在教材应用上,教师要加强新建专业和特色学科的教材建设,促使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果活化在新教材中,力争编出高质量的教材。
5.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
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6.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设备条件,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改革创新精神,又要着眼于实际效果。
7.教师要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老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可谓是第一位道德哲学家,他用实践来表征他的人生道德哲学,直至他饮下毒堇汁。“德性即知识”是苏格拉底德性观的核心命题,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德性”(arete)在希腊语中原意指某一事物的特性、品格、功能,即是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德性”不仅指人的优良的品性,也指动物和其他事物的好的特性,所以也可称为美德。人的德性有各种不同的具体表现,而知识就是它们的共同本质。苏格拉底德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人们的德性,也就是增加他们的知识,促进人们去追求真理。
第二,苏格拉底所说的“知识”是指具备了一定的普遍性、一般性的东西。苏格拉底所追求的具有普遍性的知识,是真实世界的理念的知识,善的知识,“自我”的知识,是对“德性”的一种理性的把握。对“自我”的知识不仅是真理,而且是道德,知识与道德在这个意义上统一了起来,达到真与善的统一。
第三,苏格拉底把德性看做就是知识是一种开创性的观点。苏格拉底说“某个人具备了知识”,就是说这个人也会在理性的知识指导下进行实践,把德性现实化。在苏格拉底哲学中,道德哲学是其毕生所研究的,核心就在于认识自己,学习知识,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去行善,这样追求真知也就达到了至善,做到了知识与美德的统一。
二、苏格拉底的德育方法:诘问法
第一,诘问法的提出。苏格拉底以当时的雅典形成的智者风气为背景,作为一只雅典的“牛虻”即公民,他认为自己有必要唤醒人们内心的道德律,不再是像自然哲学家们一样对自然的研究,从天上拉回到人间。那么要怎么唤醒人们心中的知识和道德律呢?苏格拉底通过诘问法来启发人们心中的“善”,让人们认识一个新神,即理智之神,是道德善、智慧真的源泉,而这种至善也只有在人们内心本性中才存在。苏格拉底的德性观是以“德性”为中心概念,永远追求“至善”为目的,有了知识即是有德性。
第二,苏格拉底的诘问法就是一种精神助产术,为人们接生人们自己本身就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知识、真理。苏格拉底不是直接告诉人们知识,而是通过向对方不断提问,使对方自己对自己之前的观点相矛盾,“自知己之无知”,然后反思经验世界,苏格拉底一步一步进行引导,让对方增加知识,也就是增加对德性的认识,并认识自己,唤醒心中的知识和道德律,达到真知与至善的结合,苏格拉底的这种道德教育方法对当代道德教育仍然有重要意义。
三、苏格拉底德性观给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通常我们的道德教育是将美德和善的“知识”直接植入大脑中,但最重要的在于能否在社会实践生活中行善,从实际出发,真正贯彻善的理念,当道德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脱节,道德教育即变成了一种纯理论的东西,失去了德育的真正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回到苏格拉底的德性观,可以得到一下启示:
第一,在内容上,要增加知识,使道德观念内化于心中。加强道德教育首先应当充实知识,包括科学知识、社会知识,特别是伦理道德知识等等,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真正理解知识,把知识内化于自己的心中,把握其中的普遍规律,寻求那种一定普遍性的确定的知识,使我们回到苏格拉底德育的目的,追求真理,去实现善,达到真与善的统一。知识与德性同时得到提高,进而达到统一,通往“至善”,实现德育的真正意义。
此外,还要加强实践,使道德观念外化为行为。苏格拉底的德性是具备了一定的实践性的,社会实践是道德观念的来源,对于现今的道德问题分析,要回到社会生活之中,改变人们道德教育与现实社会生活相脱节的现状,在学习知识增加知识的基础上,重视道德实践。人们通过不断的实践,把内在道德观念向外在的道德行为转化,同时也完善对自己的认识,追求真理,做到知行合一,只有在实践中实现了德性的统一,人们才真正能领悟德性的教化。
第二,在方法上,当代道德教育应借鉴苏格拉底的诘问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平等对话法改变传统的道德教育方法。苏格拉底的诘问法告诉我们应以平等的身份与受教育者交流,在不断的对话中寻找答案。以师生为例,教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由学生自由发表观点,然后在一步步的提问中产生矛盾,教师进行循循善诱,学生自己反思。诘问法使人们化被动为主动,主动追求真知,这样人们内心的知识和道德律就容易被唤醒。
同时,我们拥有的真知也会要求我们去实践,当我们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达到了一种规律性的认识,也会促进我们的道德实践,诘问法就是把知识与实践相联系起来的重要环节。因此,启发式教育教学中应同时注重道德知识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实践,只有将这两者相结合,通过内心的反思和外在的实践提高对真知的认识,真正做到有知识,有德性,才能减少不道德行为的发生,道德教育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改善。
四、结语
潜能为核心。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教育势在必行的首要任务。那么,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实现创新教育呢?
一、努力使自己成为创新型教师
在创新教育中,创新型教师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创新教育首先要求具有突出个性的教师,培养有突出个性
的学生。创新型教师独立性强,抱负水准高,适应力强,有革新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创新型人才大多具有突出的独立个性,创新能力实际上依赖于个性的发展。培养具有独立个性的学生,首先要求有独立个性的教师。具有独立个性的教师坚定执著,具有好奇心,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善于独立思考,对事物持有发展的态度,永不满足现状,不断进取,不断创新。
二、教师教学创新要以人为本,实行教学民主,营造和谐氛围
在体育教学中要实施创新教育,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
设一种民主、平等、信任的课堂气氛,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减少对学生思维和行为的无谓限制,不对学生独特的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形成一种鼓励创新、崇尚创新的氛围。只要我们给学生民主、平等、和谐的空间,学生就会展现出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以素质教育为主体的体育课程,不仅将课程的重点
单独放在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或掌握知识技能方面,而且除了上述两个方面外,把人的情绪、态度、意志、理想、兴趣、意识、价值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提倡认知、体力和情感的发展统一。在体育教学中因其开放性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它比较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将每个学生都看成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理解尊重学生,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
三、培养体育创新的思维
要进行创新教育,必不可少的步骤就是要由灌输式
教育转向启发式教育,在课堂上形成以学生为主的探究
一部优秀的动画片不仅能够带给儿童快乐,而且能够发挥儿童的想象力,满足儿童一定的求知欲望,并能培养其审美情感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动画片作为儿童的“小伙伴”,对儿童绘画的启发性更是不容忽视的。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儿童都有一种要画图画的天生欲望,这种练习就可以给他们快乐,他们的想象就可以从这种感觉的双重动作得到激发。”图画是儿童对认知的一种自我表现,是儿童自我情感的一种宣泄,更是富有价值的艺术符号。舞动的线条、绚丽的色彩、多样的画面形式、不同角色的性格设计及故事情节,都是构成动画片的重要元素,同时又是吸引儿童的视觉符号,是对儿童绘画具有启发性的载体。
一、舞动的线条
线条作为一种艺术造型语言,有表现明确、坚强、稳定的直线,还有表现柔软、富有弹性和速度感的曲线等。不同形态的线条塑造出个性鲜明的动画角色,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它们在动画造型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觑。如《大闹天宫》《花木兰》中,那如流水般流畅的线条征服了无数观众的眼球,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27年,法国鲁奎在《某个儿童的素描》一书中,提出了儿童绘画的内在智力模型假说,把儿童绘画分为4个发展阶段:潦草的乱画阶段、残缺的现实阶段、理性的现实阶段、视觉性的写实阶段。从涂鸦到写实都离不开线条。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都不断成熟,从绘画线条中可以寻到他们的成长痕迹。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动画片,其对儿童绘画时的线条运用及其变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美国迪士尼动画中那一个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动画角色,如白雪公主、米老鼠和唐老鸭、花木兰等等。再看国产动画《大闹天宫》《九色鹿》等,一个个用线条画出来的运动、柔美的曲线赋予了角色灵活的生命,带给我们不同的视觉感受。
依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低龄儿童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在观看影片时会对自己感兴趣的角色进行简单的意识性绘画,如圆形的头、半圆形的耳朵、长方形的身体等,这些简单的由线条组成的几何形体,启发儿童自觉地形成概念意识,并能够将自己的认知反映在画面上,即他们的成长痕迹。动画片这一迎合儿童喜好的影视艺术,再加上家长、教师的指导,对于启发儿童对线条绘画的认知以及合理运用,具有直接有效的作用。
二、绚丽的色彩
儿童处于发育阶段,不同性质和程度的刺激对他们思维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动画片作为集视觉、听觉及运动于一体的艺术形式,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儿童的感官进行有效刺激。《喜羊羊与灰太狼》《海底总动员》《天线宝宝》等动画片为什么会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呢?不仅仅是由于简单的线条,有趣的故事情节,其中绚丽的色彩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大胆运用对比色,使动画片色彩丰富,刺激并满足了儿童的感官需求,儿童在观看影片时,不自觉地被其吸引并储存在脑海中,当绘画时会将其提取并运用。现代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恰恰为此提供了便利,当儿童绘画涂色遇到困难时,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影片中的梦幻色彩再结合生活实际的观察,不但启发了儿童如何搭配色彩可以使画面更加绚丽,而且还有利于丰富及强化其知识储备,从而促使他们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三、多样的画面形式
主次、疏密、均衡、精简、呼应等手法对于画面构成的形式美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动画片《三个和尚》,一个和尚为主,两个和尚形成对比,三个和尚形成三角式构图,稳定而呼应。其实形式美法则蕴含在每部影片、每张原画中,近大远小,主次对比,疏密对比等,都是画面形式多样化的体现。教学中注意摘取形式感强的画面并进行讲解,让儿童在观看影片的同时,潜意识地识记画面组成元素及形式,这样当他们进行绘画时,适当地给予提示,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作品。
四、动人的故事情节
如果说流畅的线条、斑斓的色彩塑造了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动画角色,那么动人的故事情节赋予角色的将是生命。动画片是一种寓教于乐的艺术,它能够帮助儿童认识世界、感知世界,从中得到知识,培养情感。
娱乐性的《猫和老鼠》,教育性的《十万个为什么》,英雄模范性的《奥特曼》等,都是让儿童百看不厌的影片。这些影片的故事情节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展,反映在儿童的绘画中,就是令作品的主题性加强,启发儿童给予画面中的角色以一个个不同的身份,加上背景环境,从而形成一幅具有故事情节的完整的图画,有效地提高了儿童的画面情节组织能力及认知反馈能力。
五、结束语
富有弹性的线条、绚丽夺目的色彩、形式多样的画面,再加上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这些动画片的重要组成元素,都对儿童的绘画学习起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动画片以一种愉快而轻松的形式对儿童进行着启发式教育。在当今科技发达、媒体传播形式多样化的社会,我们应依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慎重地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动画片并加以适当的引导,寓教于乐,充分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动画片中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