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市场调查行业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鸡精行业背景情况
根据调查:在发达国家例如欧美地区鸡精与味精的使用比例为90:10,中国香港地区的比例大约是85:15,即使是在人口不超过6000万的非洲国家纳米比亚地区,其鸡精的销量为8000吨。鸡精行业在中国风行还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它的诞生伴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饮食习惯的形成。
鸡精行业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便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在这些企业中,企业的年平均增长率大部分都超过了50%。根据中国调味网的资料显示:2001年鸡精行业销量的排名如下:
2,在区域市场上,太太乐凭借鸡精市场的第一品牌,迅速占据了华东、华北、东北、西北的市场并具有主导地位;在华中地区则是百家争鸣,有太太乐,百佳味、王牌、南家春等;在西南市场有是豪吉占有主导地位,其他品牌有金宫、太太乐、百信、顶益等;华南由家乐唱主角。
二、区域市场分析
1,针对西部地区的重点市场四川进行市场调查:
在川内市场鸡精的品牌有二百家以上,而本地市场多以作坊模式的居多。真正形成品牌、并且有一定占有率的不过十家左右,主要品牌及占有率、品牌知名度情况如下表所示:
2,渠道建设:目前川内市场豪吉、金宫(百信、、的市场销售网络相对完善。尤其是豪吉,建立起了相对扁平的通路终端,以酒店供应和家庭消费两条渠道为主要渠道,致力于渠道扁平化建设。在各大商场超市、大小干杂店、农贸市场产品的出样率良好,市场价格稳定。其分销深度已经渗透到周边二、三级市场,渠道的宽度与深度都已经健全。
3,江苏以及华东其他地区,鸡精正在成为日益重要的调味品,主要原因来自于太太乐的市场引导。太太乐在渠道建设方面的模式和豪吉鸡精大体相似。但是,在渠道的深度和市场占有率方面,太太乐已经在缺乏竞争的市场建立了强大的品牌忠诚。
三、消费者分析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在吃好的基础上开始追求菜肴的更加鲜美,更富有营养。鸡精以其增鲜,增香不串味,迅速赢得消费者的喜爱。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使用鸡精的消费者越来越多。
探究城市里的鸡精能够迅速普及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发现与餐饮行业的推广有密切的关系。我们曾经与成都市某餐饮企业的经理访谈过:餐饮行业能够生存发展,全靠用味道把客人留住,味道好,一传十,十传百,不用打广告,企业的美名也能远播四方客。这几年,消费者是越来越挑剔了,不仅要求吃好,而且要色、鲜、味具全,刚开始我们怕鸡精会串味,事实证明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现在我们大厨里的每一道菜都离不开鸡精了,而我们的生意也越来越好。在餐饮业的带动下,鸡精迅速普及。这位厨师的说法很有说服力,也充分证明了鸡精在市场教育、消费者引导方面,餐饮行业的推广成为重要的基地。
与此同时,由于消费者长期使用味精调味,再加上第二代味精也具有99%的增鲜功能,仍然有很多的消费者习惯用味精。尤其在比较落后的地方,还不知道鸡精是什么的消费者比比皆是。 看来鸡精完全取代味精还有一定的时间,需要消费者对鸡精的了解,需要更多的鸡精企业参与到市场终端的竞争中去,因此鸡精企业任重道远。
为了了解消费者购买鸡精的原因,我们在成都市对好又多进行了一次调查。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鸡精能在众多调味品中异军突起,与其保鲜,增鲜,具有鸡香味等特点是分不开的。
鸡精企业如果根据当地市场环境,作好充分鸡精的宣传,就能引导消费者消费习惯,多用鸡精,少用味精。
四、竞争对手分析
虽然鸡精行业从整体上讲,还处于一种市场的导入阶段。然而鸡精企业的发展很迅猛。纵观全国市场,根据市场占有率来看,分别是太太乐、豪吉、家乐位于前三位。太太乐以鲜的有一套,让十三亿人都尝到鲜的味道,红遍华东、华北、东北、西北,将中国市场的半壁江山具为己有。在西南市场,豪吉以第一个鸡精品牌,绿色天然雄霸西南市场,而家乐则将华南市场收入囊中。其余品牌则是在各自的企业周边建设渠道,图谋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咖啡大王雀巢通过资本运营,巧妙的收购了中国鸡精的两大巨头太太乐和豪吉,从而轻松占据中国鸡精市场80%的分额。一东一西,遥相辉映,想独霸中国鸡精市场之心显露无遗。这一方面展现了品牌知名度+渠道+资本的强强联合的优势,使得国内鸡精行业的竞争直接演化为巨人与小矮人之间没有悬念的对抗;从另一方面来看,我们发现中国鸡精生产企业无论规模,还是品牌,还是销售模式,都面临着深刻的危机。
五、优势劣势与威胁机会分析
A:鸡精行业作为第三代调味品,具有味精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1,从鸡精行业的外部宏观环境来看,鸡精协会的成立,鸡精成分检测标准的办法的制定,有利于指导和规范目前散乱的市场。为鸡精行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从鸡精的原料上来讲,鸡精由鸡肉和鸡蛋复合而成,将鸡的香味与鸡的鲜味合二为一,相比味精更鲜、更有营养,更受消费者喜欢。
3,从鸡精的化学成分上讲,它是核苷酸与谷氨酸钠复合而成,具有耐高温、不串味、吃了不口干的特性。这是其他调味品无法相比的。
4,鸡精企业从一开始就将鸡精定位成绿色食品,健康无污染的战略,有利于鸡精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健康食品形象。
B:同时,鸡精企业也有它自身的一些劣势:
1,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在市场上保鲜性的味精销量走势强劲。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甚至还有不知道什么是鸡精的消费者比比皆是,因此鸡精企业还要受到味精的威胁。
2,由于一些鸡精企业的急功近利心态,导致鸡精的宣传与消费者接受的信息不对称,使许多消费者认为鸡精具有毒副作用,而放弃使用鸡精的念头。
3,由于鸡精行业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行业标准、成分指标等检测办法还在指定之中,所以目前在市面上许多小品牌在质量方面令人忧虑,市场比较混乱,竞争没有秩序。
C:作为鸡精企业将受到以下威胁:
1,鸡精行业虽然才短短几年,但由于雀巢和太太乐、豪吉的结合,使得鸡精企业之间的竞争迅速从战国时代演化走到强秦一同江湖的局面,当先进的技术,强势的品牌,完善的渠道、雄厚的资本结合在一起时,对鸡精领域的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是一种威胁。
2,行业领域里的假冒伪劣产品是成熟鸡精品牌面临的一大课题。
3,鸡精行业管理标准正在制定之中,成分含量,质量检测标准等游戏规则的制定,直接关系企业的生死存亡。
D:我们的机会:
1,鸡精行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从整体而言,它所处于的阶段仍然是导入期。一个人口不超过6000万的非洲国家纳米比亚地区,其鸡精的销量都是8000吨,而中国去年的总销量才仅仅达到2万吨,其比例为3亿:4万吨;类比中国市场应有17万吨。如此广阔的市场容量,对于鸡精企业来说机会是客观存在的。
2,从鸡精的渠道来看,大品牌如太太乐他的渠道与成熟的家电企业的乡村之路来讲,都是非常短的,其通路的末梢仍然停留在中心城市,二级城市。
3,从鸡精的利润角度来讲,相对于家电行业,鸡精行业的利润还是很高的,对后进入市场者发展空间大。
一、主动投身经济主战场,重庆电视台开发电视台的经济功能。
长期以来,电视台的宣传、传播功能充分被企业所认可。但电视台对所覆盖区域的经济促进作用一直为业界所忽略。重庆卫视首创的“经销商战略联盟”称得上是省级卫星频道对电视台经济功能的首次挖掘和利用。
何谓“经销商战略联盟”?这是重庆电视台从广告主角度出发创新的一种营销服务,是为本地经销商和广告主提供双向服务的战略性组织。说到底是一个客户增值服务体系,通过资源整合、品牌宣传、渠道开通等途径和手段将客户服务做到终端,直接介入企业在当地的地面营销活动、为企业建立并维护通路、以帮助客户达成最终销售作为自己的目标和责任。
重庆电视台“经销商战略联盟”创造“客户、经销商、媒体”三者共赢的新的联盟形态,在省级卫视中开了全国之先河。“经销商战略联盟”联盟成立一周年来,依靠电视台在当地的影响力,为企业顺利进军重庆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成立以来,从产品和竞争品牌的产品研究、广告策略、终端网络、卖场陈列、消费者行为、销售情况等各方面进行对比和分析,通过真实数据和终端;回馈协助客户制定销售建议,进行渠道竞争力的构筑,处理好与终端商、消费者以及其他商业伙伴的关系,甚至包括竞争对手,创造良好的营销关系环境。
竞争是全价值链的竞争,质量、产品、广告、技术。供应链、渠道终端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市场的表现。经销商战略联盟深入市场、触及终端,直接面对作为产品市场终端的消费者,为客户开通重庆本地的销售通路,并通过市场终端调查,对比竞争品牌的终端表现,帮助企业找出终端销售症结,寻找品牌机会点,确定终端营销策略,赢得企业的认可和好评。
重庆电视台主动投身经济主战场,突破了电视台传统的传播功能,为企业提供广告宣传之外的增值服务,通过对企业通路建设进行维护和商业服务,不仅丰富了电视台的功能。开辟了广告收入之外的赢利增长点,更重要的是提升了电视台在企业心目中的地位。
二、经营当地市场,重庆电视台开创了城市台发展的新道路
重庆是国内第四大直辖市,它是省级台编制的城市台,这是它的特色,也是它的“经销商战略联盟”得以开展的前提之一。通过“经销商战略联盟”,重庆电视台可以轻松经营整个重庆市场,不仅为企业提供广告服务,更能创造新平台帮助客户解决通路问题,提高企业的投资回报率;重庆台此举为中国城市台单一依赖广告收入的赢利模式做出了新的探索。
其实,电视媒体,作为第一影响力媒体,它对经济和产业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潜力。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负责任的电视媒体,在广告经营中有意识地参与并投身于中国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促进了中国企业品牌意识的觉醒和各产业中本土品牌的迅速崛起。对于城市台来说,如果能效法重庆台,通过对当地经销商的组织,以电视台的身份沟通经销商和企业的合作,建立带动终端的深度营销体系,势必会引发一系列的骨牌效应,最终实现企业与媒体――媒体与经销商――企业和经销商的三赢。
“经销商战略联盟”不是一句口号,要做到实处.还需要大量细致艰苦的工作。2004年。重庆经销商战略联盟成功地进行了重庆奶制品、手机。日化等市场的终端调查;并摸索出一套符合重庆市场和媒体自身特点的调查方式。2005年,经销商战略联盟选择日化、食品、医药保健品。通讯、家电,饮料、酒类、汽车,房地产、金融、旅游、服装、教育十三大行业的重点品牌,为其提供消费者调查及零售市场调查,第一手掌握各行业流通及销售环节资讯,建立基础数据的档案,形成周期性的市场调查。同时经销商战略联盟还购买数个行业的零售市场报告,这种权威的行业报告对经销商选择品牌、寻找终端缺陷和对广告客户及时了解市场状况、调整销售策略来说,价值都是不言而喻的。
“经销商战略联盟”不仅要做成企业客户的本地通路顾问,更要做好本地经销商的市场参谋。联盟对企业的好处显而易见,对另一端的经销商而言,公关活动与市场挂钩是另一个法宝。这就是说电视台要以活动带动市场销售,全方位提供公关服务,以活动营销和市场促销两条腿来走路,以公关建立强大的经销商网络,帮助经销商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突出重围。这样,电视台才能从单一的广告服务向多元化的整合营销转变,既为客户服务,也为经销商服务,一面了解市场,做市场的行家、一面坚持活动公关,将促销与公关活动结合起来,不仅推销品牌,还要推销产品。以强势的电视传播打造产品的强势品牌,保证宣传效果落到实处,同时,以强大的公关活动支持市场终端,保证地面推广见到实效。
风险防范为先
虽然钨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作为其主体的民营钨企业普遍存在资产规模小、固定资产少,可用于融资抵押物品以矿产品居多。农行江西省CY县支行正是顺应了这个潮流,组织人员深入企业调研,到工商、税务和行业主管部门走访,全面了解企业的资金实力、生产能力、销售税利及客户信誉度等各方面的情况。通过认真调研分析,在耀升工贸发展有限公司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广钨产品质押贷款业务,并且逐步在全市农行系统得到推广应用,成为一项创新和特色被金融同业采用。
创新必须风险防范第一、安全为先,这是CY支行一班人在钨产品质押贷款业务推出之初的重点考虑的问题,也是该项业务得以蓬勃发展的根本。
支行多次组织贷审会全体成员到企业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增加对钨行业和产品的理性认识,以更好地把握贷款风险点所在。同时,在认真学习《担保法》、信贷有关政策和制度的基础上,就贷款业务操作的每个环节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讨论,最终形成了“钨产品质押贷款业务实施细则”,对该业务的市场调查、客户认定、评级授信和贷款调查、审查、审批以及贷后管理、责任追究等各个环节都制定了具体的操作规范。
虽然钨产品用途很广,又是战略性资源,加上国家的保护性开采措施,决定了钨产品不可能出现破坏性跌价,但由于钨行业具有开采成本差别大、产品价格波动大、流动资金投入大等特点,决定了它既是高利润行业,也是高风险行业。
为此,该行在“实施细则”中明确规定:第一,用于质押的钨产品,质押率一般不超过70;第二,所有用于质押的产品,必须在银行客户经理的监督下,按例(梅花取样法)随机抽样封存后,送交有资质的检验机关检验,并出具正式的检验报告;第三,质押物定价一般参考采购产品发票上的交易价格和有权部门的化验结果确定,质押物定价就低不就高,重点看当时的中等价位;第四,针对钨产品价格波动比较大的情况,每笔贷款均与企业签订“止损协议”,约定当市场的价格下降超过“止损协议”标明价格的20时,银行可以要求企业增加质押物或处置变卖质押物。
与此同时,在强化贷后管理上,该行建立专人管户制。挑选熟悉钨行业的客户经理为管户经理,具体负责该项业务的全程操作与管理。建立价格跟踪制。要求管户客户经理每天通过上网查询等各种渠道了解钨产品市场行情,跟踪钨制品价格变动信息,当钨产品价格下跌时,管户客户经理必须及时向行领导和企业报告预警信号。
实现银企“双赢”
钨产品质押贷款的推出,为破解中小钨企业融资难困局开出了一剂祛病除疴的“新药方”,受到中小钨企业的热捧。此举还推动了县内钨制企业的快速发展,章源钨制品有限公司由20__年名不见经传到目前的全省科技创新重点企业,产业规模也发展到2亿多元,耀升工贸发展有限公司还进入了“20__年中国私营企业纳税100强”名单榜。五年间,农行江西省CY县支行累计发放钨制品质押贷款近3亿元,没有一笔办理展期、收旧贷新和借新还旧,没有一笔形成逾期和不良。
钨产品具有风险低、易保管、耐腐蚀、价值易确认、易变现的特点,与其他动产、不动产抵押相比,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但是,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采用钨产品质押,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一是用于质押的钨产品价格波动大,对市场行情的监测也是银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钨精矿为例,多年来一直在2——3万元/吨徘徊,20__年末是4万多元/吨,到20__年6月是13万元/吨,20__年末为7万多元/吨,目前维持11——12万元/吨。一旦市场价格大幅下跌导致质押物不足值,银行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是对质押物存储企业(或存放地)的选择和审查把关不严。由于没有很好的专业存储企业能提供存储服务,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银行在选择存储地时,有的选择在企业或关联企业作为存储地,采取双方加锁的形式完成质押物的移交,一旦企业不守信或不尽责,容易导致质押权落空;有的就直接存放在银行营业场所,由于大量存放,一方面容易导致房屋受损,另一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三是用于质押的钨产品的价格确定是银企双方分歧较大的一个方面,银行希望价格定得低些,企业则恰好相反,以什么价格作为参考,需要确立一个基本的原则。
不断推进创新
针对钨产品质押贷款存在的风险隐患,我们要进一步完善防范措施,真正实现银企“双赢”:
一是严格市场准入。在客户选择上,要选择有资源优势(有矿山开采权)、产权明晰(属民营企业)、生产规模较大、产品有市场、货款回笼快、管理规范、诚信度高的中小企业。在信贷审查上,严格按照《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的要求,把贷款企业第一还款来源作为授信审核的核心
所谓特殊用地,就是非传统的住宅、商业、工业等单一用途或主要用途的占地项目。即使传统的住宅房地产开发项目,也不可避免留有部分建筑物底层商业、裙楼商业及地下车库等收益性房产,实际变成综合性房地产。更何况互联网浪潮之后,部分人员只需几台电脑、租间住户,即可变身成为创业团队,亦宅亦商。至于工业与商业的混合体,则多在产业型城镇出现,如义乌小商品城、潍坊风筝之乡、白沟箱包城等地,均是“前店后厂”“家庭作坊式”企业,当地土地证书也多用“混合用地”来模糊界限。
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城乡用地共分为2大类、9中类、16小类,虽说涵盖了大多数城乡现存行业,但如创业产业园区、生态停车场、动漫产业园、供应设施用地等名称,均无法与传统的三大类(商业、住宅、工业)相匹配或者修正。而之所以提及传统三大类,即是与各地的基准地价修正体系有关。
二、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
涉及特殊用地的评估业务,一般估价人员第一反应,即是从本地基准地价及修正体系中寻找可参考的用途,能直接匹配最好,不能匹配,也想方设法寻找价值近似的理由加以说明,向预期的标准用途趋同。但是各地基准地价报告,往往无法穷尽各种用途的修正因素或提炼出该类用途的地价标准。这一方面是由政府招标和项目预算决定的,不可能大范围地进行调查并对各类用途的地价及影响因素面面俱到,但另一方面也是便于使用,毕竟将各种用途统一归类到“商住工”三大类,总比细分成十余种地价体系清晰明了。但在实践中发现,往往涉及争议性土地价格时,特殊用地的测算与解释是审核报告的扣分项和技术争端发起的源头,尤其是涉讼司法评估,可能仅仅因为没有二级地类的修正参数,便会拖延案件的审理,及至申请更换评估机构、申请技术裁决等。
早在2008年,沈阳基准地价便有各种用途的二级修正系数,对于估价人员具有极大的参考性和可操作性。自2011年以后,各地的基准地价更新,北京、武汉、海口、广州等基准地价,多数都添加了用途修正参数表,对医疗、科教、仓储、物流、养老、殡葬等特殊用地,均提出适宜本地经济状况的参考用途和修正系数。通过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即可顺利完成特殊用地的评估测算。即使待估宗地所在地的基准地价没有用途修正,也可通过比较城市规模、经济水平等外在型指标,可选用待估宗地所在地临近的、规模近似的不同城镇的用途修正体系进行测算,作为参考。
三、市场比较法及期日修正参数
作为评估方法的鼻祖,市场比较法在特殊用地评估项目中似乎用处不大。原因有三:首先,作为市场比较法的案例来源,选取时要剔除拍卖成交、抵押转让案例以及协议出让的数据,这样既可以排除现场竞价气氛对成交价格的干扰,也避免人情关系对抵押、转让价格的哄抬,更能避免政府招商引资或历史原因对成交价格的不利影响。其次,在土地市场网上关于出让宗地的具体用途,并不像出让合同或产权证书上写的清晰准确,具体开发指标及用途分摊比例也没有可研报告描述的详实确切,只能通过简单的项目开发名称来选取案例,这就进一步缩小了可选案例的范围。最后,即使成交案例的价格可信,那么对于心理预期价位高企的委托方来讲,这个价格已经是“过去时”,而非将要“招拍挂”或者抵押可用的预期价格,不代表估价期日的土地市场地价水平。那么,期日修正不足以修正这个偏差么?
期日修正参数,本身即作为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应用的一个参数,广泛应用于市场比较法与基准地价法的测算过程中,在剩余法(假设开发法)中,也应用于对不动产未来租售价格的动态分析。目前各主要评估机构的及优秀土地评估报告,采用的多为中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网公布的105个城市的地价增长率及地价指数。但在应用中有部分专家指出,该指数是综合该城市不同用途、不同区域的平均性指标,针对各个区的地价变动幅度,是否可以直接使用?如果不可直接使用,又应该参照哪个指标来拆解落实?毕竟待估宗地所在区域的单个地价指标,也仅仅是构成整个城市地价指标的一个权重因子。更何况目前地价指数,测算过程多用当前商品房的租售r格及征地价格来测算,并加入土地市场不同地块的成交价格,自身即带有一定的市场盲目性。
市场比较法在选取特殊用地案例时,可以在有限的可用案例周边,选取相同供需圈、近似规模、可修正容积率及个别因素的传统用途案例,将可用案例与传统用途案例修正到同一条件下进行价格对比,即可推算出该特殊用途地价水平与传统某一用途地价的具体比例。
在实践中,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与市场比较法,是最常使用的两种方法。但是由于城市建设与房地产开发,基准地价级别区域更新速度较快,即使2015年公布实施的基准地价,其测算内容和数据也是采用2012年或者2013年基准期日的市场数据,更新速度远远不及房地产市场现实发展,并且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和〈城镇土地估价规程〉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5〕12号)内容,“基准地价每3年应全面更新一次;超过6年未全面更新的,在土地估价报告中不再使用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大部分城镇的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的适用性较差。因此,收益还原法或剩余法就成为必然的技术方法选择。
四、剩余法和收益还原法
剩余法在测算特殊用地时,有其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毕竟在揣摩委托方心理预期的角度,是从“假设开发”的角度进行项目预期,价格水平和开发成本更贴近市场,可信度高,说服力强。在进行市场调查时,要对待估宗地的用途有针对性地调查。比如教育用地要调查估价项目周边相同类型学校的入学率、住宅小区适龄人口、入学费用标准、附加项目收费标准、防护设施建安成本、相关税费减免政策等指标,养老用地要调查区域内养老院数量、不同档次床位数量及比例、托护收费标准、医务用房建安标准、相关税费减免政策等指标。
相对来说,收益还原法是剩余法的落实。因为毕竟剩余法是“假设开发”,按照预期收益原则来测算,而收益还原法则更多的考虑已建成项目并投入运营的特殊不动产价值。这也是剩余法和收益还原法的原理所在:收益还原法是测算每年毛收入扣除各项费用后的净收益及到期转售收入,用适当还原率折现,并根据剩余年期,直接推算出不动产价值;剩余法则是先假设不动产收入,扣除修建成本和合理利润、利息,得出不动产价值。因此,针对已经运营的不动产抵押或者转让,收益还原法适用性较强;而如果是废弃待拆不动产,或规划出让的空地,则更适用于剩余法。
针对特殊用地采用收益还原法评估,一方面可以索要估价对象运营机构近三年的财务报表以更详实的反应估价不动产的资金流;另一方面也要体现“最高最佳使用”原则,进行区域调查,根据估价对象的特殊用途进行合理预判,既不能完全依赖运营机构给出的财务数据,丧失评估行业独立性,也要保持客观客观公正,对该行业的财务数据和地价水平保持合理警惕性,避免出现价值偏离或技术违规。
五、成本逼近法和建安成本、利润率
作为最体现谨慎原则和严格按照“有法必依”原则来测算各项税费、积算土地价格构成的成本逼近法,其实并不适用于特殊用地的测算,原因就在于一个参数:利润率。
作为评估重要参数的利润率,不光针对剩余法中开发成本起着一定作用,也是成本逼近法中仅次于土地还原率的重要参数。关于利润率的来源,一般来自于估价人员对估价对象从事行业的预判,但是在成本逼近法中没有一个合理有效的依据,这个参数的确定极易招致各级评审专家的责难。有的机构选取近年行业报告,有的机构选取省级行业分析,甚至有的机构就直接照搬委托方提供的可研数据,这都或多或少地偏离了评估行业赖以生存的公平、独立、客观的基本原则。
关于成本逼近法的土地开发利润率,根据《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GB/T 18507-2014)6.4.7的表述:“土地开发总投资应计算合理利润,按照开发性质和各地实际情况,确定开发中各项投资的客观回报率,测算土地开发应取得的开发利润”。而剩余法中利润则表述为:“开发项目客观利润一般以土地或不动产总价值或全部预付资本的一定比例计算。利润率宜采用同一市场上类似土地或不动产开发项目的平均利润率”。
那么,有没有一个既可以满足成本逼近法中关于行业利润率,又可以满足剩余法中关于房地产开发行业利润率的客观、公正性指标呢?有。可以查阅v年国务院国资委财务监督与考核评价局编制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一书。该书既按照工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农林牧副渔等不同划分行业种类,同时在每种行业中有关于利润率的优秀值、良好值、平均值、较低值乃至较差值等不同等级参数,可引为客观公正的评估测算数据来源。
【关键词】国际贸易 就业 人才需求 人才培养
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我国社会普遍的问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也不例外。据《中国就业报》关于国贸毕业生流向调研报道: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从事与国际贸易行业有关的只有20%,约有50%从事与所学专业毫不相关行业。另外,第三方数据机构麦可思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指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成为2014年度本科黄牌专业(需要预警的)。
造成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该专业与经济形势联系紧密,受当今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人才需求相对不旺盛。爆发于2007 年末的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至今仍未消除,加之2010年希腊债务危机引发欧洲债务危机,使欧洲经济大幅衰退,也致使我国对欧贸易严重缩减,加之整个国际经济形势恶化,贸易纠纷不断,对我国外贸行业影响更大。虽然国家早有预案,采取了许多诸如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拉动内需、发展第三产业等多项措施,但终因进出口市场需求下降而影响巨大。与之相对应的是外贸企业在这种恶劣的形势下被迫采取压缩业务、裁减员工、降低工资等措施,使本已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贸易形势趋冷,国际贸易专业就业形势令人堪忧。二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纷纷上马此类专业,难免赶鸭子上架,培养出来的人才特色与针对性不突出,使得人才不能胜任岗位的要求,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行业要求,形成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岗位,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理想合适的人才。
据此高等院校应顺应新的经济形势,适时调整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毕业生的求职技能和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外贸人才市场供需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需求数量呈增长态势
尽管当今经济大环境不景气,但是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世界经济的继续复苏,国内经济回升势头更加巩固,各项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国际贸易的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国际贸易业务也由传统的商品贸易为主转向多元化发展,国际贸易活动范围不断拓展并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我国2014年进出口总额4.16万亿美元,跃居全球第一。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至2014年,我国外贸增长了约82倍。国际贸易量大幅增长,然而进出口业务人员却没有得到增长。据《中国人才蓝皮书(2010)》指出,2010年外贸人才需求总人数达到79.344万人,人才需求量相当大。根据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中国每年高校经济类专业毕业生在13万人左右,即使13万人全部从事外贸工作,也仍然有66万的人才供需缺口。据调查82%的企业表示当前亟需专业知识扎实、工作能力强的外贸专业人才。
(二)市场需要“无缝对接”人才
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准职工”和“零适应期”的毕业生是用人单位的理想选择。企业负责人表示大多数新招聘的毕业生存在适应能力弱、上手慢、动手能力差的情况,难以真正为企业解决外贸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毕业后近一年处于学习或实习状态,大多需要半年才能进入工作状态。原因主要是毕业生知识单一,所学内容与实际业务脱节,动手操作能力弱,不能适应工作岗位需要。
(三)“通才”与“专才”结合
因为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行业已不是改革初期的低水平运行状态,对人才的需求也不仅限于外语过关、专业扎实等基本条件,而是反映在对人才素质及知识的全面性等要求上。
根据近两年外贸企业的反馈信息表明涉外律师、商务谈判人才稀缺。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中国成为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灾区”。中国商务部报告说,中国出口商品已连续15年成为世贸组织各成员国的反倾销调点,仅2009年各国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启动的贸易救济调查创历史之最,高达127起。随着中国企业在国际经贸活动中倾销与反倾销诉讼日益频繁,诉讼人才成为竞争的热点,熟知国际法、国际贸易法和WTO规则的律师尤其稀缺。对企业来说,国际商务谈判师是外贸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人物,承担着重大的经济风险,但是业内人士估计,现在中国能熟练运用外语和法律知识与国外客户洽谈业务、签订合同的仅有2000人左右,特别是有执业证书的国际商务谈判人才,在人才市场中往往是“有价无市”。因此要求外贸专业毕业生不仅是合格专才,还要成为全方位的通才。
(四)知识结构欠合理 产业针对性不强
由于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模式单一,长期只注重国际贸易相关理论知识和业务操作知识的培训,而普遍忽视了商品知识的培训,加之严重缺乏“双师型”的教学人才,从而导致学生走向社会后对所经营的商品知识贫乏,难以适应工作的要求。国际贸易专业很多学生的外语、国际贸易的知识水平都较高,但因缺乏商品知识和对商品的认识而不能准确、流利地表述,甚至因翻译不准确而引起客户的误解,闹出笑话。笔者深感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应针对具体产业,增加商品的有关知识,以便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
二、提升国贸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一)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可持续发展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寻求专业课程体系的最优组合或最优结构,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人才的关键。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课程设置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重理论、轻实践的“学科中心型”课程体系,另一种是重实践、轻理论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这两种体系都存在缺陷或局限性,前者虽然完成了现代高等教育学科教育的使命,但是不利于学生就业;后者实现了高等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学生上岗后后劲不足,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我们提出“一根主线”、“两个强调”。所谓“一根主线”就是以国际经贸的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为主线,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两个强调”:一是强调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三大课程模块的结构必须优化,打通三大课程模块的内在联系,突出综合能力培养。二是强调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必须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德、智、体、美、能全面协调发展。
(二)牢固掌握外语,加强基础知识的教育
外语是国际贸易工作的工具,只有牢固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才能具备从事国际贸易的基本条件。据调查69%的外贸企业认为自己所需要的外贸人才要精通外语,尤其是口语要好,要求能直接与外商沟通,进行贸易磋商与签订合同,在写作能力方面要求能无障碍地拟写电文。要求在现有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加强基础英语、商务谈判、外贸函电、制单、报关、报检等专业英语的学习,在听、说、读、写各方面增加教学强度,从而增加外语学习的分量。
(三)培养有产业特色的国际贸易人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新的综合学科、横断学科和边缘学科大量出现,要求学生必须牢固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广泛涉猎其他学科门类。
高校要利用本校的产业基础优势和综合教学条件, 确定两个以上产业方向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开设相关的商品知识选修课,突出产业特色,避免高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高度同质化。高校还可以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选择一个恰当的定位,在特定领域建设专业化的品牌,和相关企业探索校企人才合作模式,诸如为企业“走出去”培养“定制化人才”。 加强校企合作,大力推行“工学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四)重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目前高校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应用,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的问题。各高校在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虽然大都安排有6周时间的毕业实习,也要求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但多数因无稳定的实习基地,无足够实习经费安排,无经验丰富的专门指导老师,无严格具体的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的考核管理办法,使得学生的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流于形式,收效甚微,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普遍较差。这与国际贸易这门学科的特点――务实性和应用性强不一致,更与就业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要求不相符。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可以开设实验室模拟教学、国际商务场景仿真实训、暑期市场调查、毕业社会调查、专业见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科目,努力实现学校教育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五)重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是一种传承式的教育,在当今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应用知识和富有创意成为经济活动的核心。在国家“走出去”的战略方针指导下,更多地中国企业将与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的世界知名企业争夺生存、发展空间,对于处于劣势的中国企业来说,需要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加盟,以增强企业的实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成为一种教育理念渗透于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不能只进行大量验证性的实训和学习,而是要将学生的技能训练、工作实习落实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中,大力提高人才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张莉萍.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10).
【关键词】网络舆情监测 现状 发展路径
网络舆情监测业的现状
舆情监测是指整合互联网信息采集技术及信息智能处理技术,通过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聚类、主题检测、专题聚焦,满足用户的网络舆情监测和新闻专题追踪等信息需求,形成简报、报告、图表等分析结果,为客户全面掌握群众思想动态,做出正确舆论引导,提供分析依据。①针对网络舆情监测,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重在强调网络舆情监测软件系统的作用,即网络舆情监测是通过对网络各类信息汇集、分类、整合、筛选等技术处理,再形成对网络热点、动态、网民意见等实时统计报表的软件工具。另一种观点认为网络舆情监测是全部网络舆情服务工作的最基础部分,它是高度人机合一的工作。舆论监测机构以第三方的身份进行观察,将事件各方视为平等媒介主体,通过搭建适当的沟通渠道消除误解、解决问题,同时提供客观、中立的意见,是客户的智囊和顾问。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只是部分反映了网络舆情的现实,是不全面的。因此,本文所讨论的是建立在二者基础上的网络舆情监测及其相关产业。总的来说,国内的网络舆情监测服务机构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由软件公司和传统的市场调查公司联合成立的舆情监测软件企业,以方正电子、拓尔思、军犬为代表,它们的技术实力较为雄厚,抓取网络舆情数据能力较强。
第二类是依托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建立的舆情监测平台,即舆情监测行业的媒体派,如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新华网“舆情在线”。这两个舆情监测系统主要针对社情民意进行监测,对时事热点和受众心理变化的敏感度较高。
第三类由高校或学术机构创办的舆情研究所。如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等。这类机构具有浓厚的学术传统,汇聚了新闻学、传播学专业的各类精英,善于捕捉网络舆情的变化,并将其归纳、梳理,总结规律并且上升到理论研究的高度。
第四类是由舆情监测软件机构和高校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合作成立的舆情实验室,如南京大学—谷尼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实验室、清华—优讯舆情实验室。这一类机构将高校多学科团队的学术优势与先进互联网监控软件的技术优势、市场经验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
这些网络舆情的监测机构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网络舆情监测理论体系、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和应用技术,既可以对传统媒体的网络版,又可以对各大网站的新闻、新闻跟帖、网络论坛、微博、博客、网络时评等进行24小时监测,并进行专业的统计和分析,最终形成监测分析研究报告。但是,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亦很明显:
第一,服务的对象不同。舆情监控系统功能、工作流程大同小异,服务的对象不尽相同,有专攻一个领域的,有做全面监测的。如红麦舆情监测系统重点在做金融行业,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工作流程和方法;新华舆情在线主要是专为中央有关部门服务的。第二,宣传的重点不同。大多数机构强调自己的技术实力,只有部分舆情监测服务机构强调自己的智力和人才资源。如清华优讯,倡导是“中国目前唯一一家可以监测电视、报刊、网站、论坛、博客、微博的全媒体舆情监测服务商。”第三,对新产品开发的重视程度不同。以软件系统著称的技术派在其网站的主页上只有案例库汇集,缺少衍生品的开发,而依托主流媒体或者高校的舆情监测机构非常重视衍生品的开发。
我国舆情监测业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舆情监测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舆情监测机构的专业人员严重缺乏。虽然有许多舆情监测机构在广告中都提出依靠软件系统能解决大部分问题,但是仍然需要舆情分析师结合软件数据,撰写人工分析结论。目前,国内的舆情分析师大多数由传统的新闻宣传工作者转型而来,但是离市场的需求还有相当大的人才缺口。据相关机构调查显示,我国专业舆情人才缺口现已超过120万。②
舆情服务机构的产业链不完善。国内的一些公司如大旗网、蓝色光标等,它们提供的服务比较简单,大都是企业发生危机后进行灭火工作。还有一些舆情监测公司更像是体检中心,不具备预警和危机应对功能,客户在得知自身问题后,也不能采取专业有效的措施去处理危机。从舆情监测的产业链上看,整个行业由舆情监测、分析、应对处理多个环节构成。从用户需求的情况来看,用户需要的是“高质量的监测平台+专业的舆情服务”,而不仅仅是一个监测软件。与此同时,传统媒体作为舆情产业链上的一环,作用虽然非常重要,但从目前来看,它们往往处于产业链的下游,自主性严重不足。
重视对客户的服务,忽视对民意的研究。目前一些网络监测机构只强调对政府和企业的服务,对网上舆论则采取“堵”的解决策略。甚至还有一些专门的“删帖公司”,甚至有一些舆情监测公司就在自己的网页上明确写着可以替客户“删除负面信息”,这种同时兼营网络删帖业务的舆情监测公司在行业内大概占到20%。③还有一些地方与部门不是着眼于研究民意、改进工作,而是想借助舆情监测和监测机构或主流媒体建立联系,以便帮助他们监控和处理负面信息。
舆情监测行业规范尚未建立。由于目前有关管理部门尚未出台严格的行业规范和标准,一些商业网站、广告公司、营销公司、公关公司等,也开始纷纷涉足网络舆情监测业务,不规范的业务运作使得“网络删帖”、“网络水军”等大量出现,严重影响了舆论监测行业的健康发展。截至2012年1月,经过工信部软件司认定登记颁证的“舆情”软件共有约68款,市场上还大量存在未经认证的同类软件。在舆情监测产业壮大的同时,呼吁推动舆情服务业透明化、规范化的呼声也越来越多。
我国舆情监测机构的发展路径
加强专业网络舆情分析师的培养。舆情监测软件和平台提高了效率,但人工分析仍是重点。在舆情分析师这个新职业群体中,虽然不乏搜索引擎专家、网络调查专家、统计高手、图表专家等“高技术”人才,但是分析师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舆情分析师的五大基础技能包括挖掘与收集网络舆情信息、概括剖析网络言论、抽样统计网络舆情数据、撰写舆情分析报告、预测舆情走势。一名合格的网络舆情分析师,除了要有舆论学、传播学、统计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以外,还应具备很强的新闻敏感性、舆情分析研判和危机管理能力,熟悉网络舆情抽样、统计、分析工具和模型,对社会心理与网络语言文化有长期观察研究。作为独立的第三方,舆情分析师树立稳定的价值观至关重要。除此之外,还必须了解突发事件演变规律及舆情分析研判能力。
舆情监测机构与高等院校或科研所或新闻媒体结合,实现业务实践与理论研究、硬技术与软实力双赢。大数据时代舆情监测机构要想谋求很好的发展,必须走强强联合之路。具体来讲,就是高等院校或科研所或新闻媒体相结合,实现业务实践与理论研究、硬技术与软实力双赢,这在舆情监测业界已经有不少的成功案例。如2012年9月,红麦聚信(北京)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与暨南大学成立“暨大—红麦舆情研究实验室”,以红麦舆情监测系统技术平台为基础,收集和处理网络、微博舆情信息数据,提供给实验室作为舆情研究的数据;实验室依据红麦软件提供的网络、数据,制作舆情深度分析报告。
整合资源,开发新产品,构建完整的网络舆情监测产业链。舆情监测机构要选择战略合作伙伴,有效地整合资源才能提供快准全的舆情、竞争情报等业务。如红麦软件与华声财讯成功携手,将技术、服务、业缘关系等优势完美结合。2012年8月,两家签署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协议,携手进军在云计算、大数据背景下的业务情报市场。经过资源整合,促进彼此的发展。总的来说,当前舆情业从监测、处理分析到应对的整个产业链条上都已经有了足够多的竞争者。对于未来,谁能将整个链条打通并有效整合,谁将是未来的最大赢家。④
研究客户需求和网络民意,促进两个舆论场良性互动。研究客户需求,就是针对不同需求的客户,开发出几套特定的监测系统,进行舆情预警、危机指导、危机公关与修复、媒体沟通、法律维权等全方位的服务。研究网络民意,就是对网络上反映的问题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及时处理,变堵为疏,而不是无视民意,任期发酵,让其成为“烂尾”新闻。
“大众麦克风时代”,民心可敬、民意可畏、民气可用,舆情监测机构要本着中央“三贴近”的要求,善于从群众利益角度,触摸民意脉搏,从基本事实的认定到价值判断,乃至话语方式,与网民坦诚交流;同时让党和政府的声音进入网络社区,推动互联网上官民的顺畅沟通和良性互动。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本文系河南省2013年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成果,项目编号:132400411125)
【注释】
①高忠业:“青岛入列首批国家舆情师培训计划”,《青岛财经日报》,2013年5月8日
②李光:“百亿市场前景催生网络舆情监测业”,《凤凰周刊》,2010年7月5日。
在日益壮大的网络游戏产业中,网络游戏媒体广告异军突起,成为不可小觑的新秀。网络游戏媒体广告又称植入式游戏广告,是指以网络游戏为媒介平台,将广告信息植入游戏中传播给受众的广告形式。网络游戏媒体广告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广告主。从传播学角度看,广告信息的传递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传播过程,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是传播过程中的四大传播要素,网络游戏媒体广告的传播也不例外。对于此类传播过程中各个传播要素的分析,有助于了解其区别于其他媒体广告的特点,更好地挖掘其商业价值和潜力。由于传播者――广告主与其他媒体广告的传播者并无明显区别,故本文只对网络游戏媒体广告的其他三大传播要素逐一进行分析。
传播媒介分析
在网络游戏媒体广告的传播过程中,广告者通过网络游戏将广告信息传递给游戏玩家,以实现其广告目的。网络游戏作为广告的平台,其自身已成为传播广告信息的渠道,因此,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其担当的是媒介的角色。独特的传播方式和特点,使具有敏锐眼光的网络广告主纷纷盯紧了这块刚刚开发的领地。
网络游戏媒体作为网络媒体的形态之一,具有网络媒体的基本特征,如个性化、互动性等,但同时又有其独特的方面:
⒈受众集中度高,针对性强 网络游戏的玩家主要是16岁到30岁的年轻人,集中度极高。针对该年龄段玩家的消费心理和特点,通过合适的制作和策划,广告主可以将这类人群热衷消费的商品广告在网络游戏中,如电子数码产品、体育用品、速食产品等,取得在其他媒体上难以达到的精准效果。
⒉地域性强,便于灵活、高效地投放广告 网络游戏一般通过在各地架设服务器进行运营。如由盛大网络公司运营的网络游戏《热血传奇》,服务器遍及全国多个城市。玩家对服务器的选择,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网速、服务器架设时间等。但最新的调查表明,玩家最喜欢选择离自己所处地方最近的服务器,此类玩家占据了46%。因此,通过服务器的选择,游戏玩家被细分,有助于有地域针对性销售计划的广告主在特定的服务器内广告,命中率极高,减少无效宣传,节省广告成本。
⒊到达率高,传播效果较为理想网络游戏媒体的特殊形式使广告的传播也具有多种形式,玩家在从启动游戏到关闭游戏的整个过程中,有多次机会接触到广告信息,并且受到的干扰小。通过反复传播,广告信息将有效地到达受众,加深受众对产品和品牌的印象,甚至激发受众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接受。
⒋便于互动推广营销 玩家对网络游戏的喜爱,会显著增加其对所玩游戏的关注度,包括游戏与其他行业产品的合作。第六届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有近50%的网络游戏玩家接受网络游戏与其他产业产品合作推广活动,并希望在今后能加强此方面的合作。通过网络游戏媒体,商家不仅可以直接将广告传递到受众,而且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营销活动,达到最充分的广告宣传效果,促进产品的销售与品牌知名度的提高。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当属2005年《魔兽世界》游戏与可口可乐的营销合作。《魔兽世界》在中国大陆的付费玩家数量超过150万人,通过线上的广告宣传和线下的捆绑营销活动,可口可乐的人气一路飙升,直接促进了可口可乐的销售量大幅上升。据可口可乐的2005年第二季度业绩显示:可口可乐(中国)净利润比2004年同期增长15%,达到12.9亿美元,第二季度收入也增长了15%,此案例因此入选“2005年十大营销事件”。
传播内容分析
此处的传播内容即指网络游戏广告。在本质上,它与其他媒体广告并无区别,也是广告主为达到品牌宣传和商品销售等目的而的广告。其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它是通过网络游戏这种特殊媒体的,因而在形式上有自己的独特性,并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网络游戏媒体广告主要通过图片、文字、视频、Flash等表现方式植入游戏中,主要有以下形式:游戏前/后视频广告、登录窗口广告、路牌广告、场景广告、道具广告、区域与频道冠名广告、任务定制广告、线上线下互动广告等。各种广告形式都有其优势和特点,如游戏登录窗口广告具有视觉冲击力强、到达率高、时长无上限(游戏更新结束为止)等优势,路牌广告和场景广告则具有加强受众对广告印象的优势。
根据游戏广告与受众之间是否存在互动关系,可以将游戏广告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广告是单向地向受众传递广告信息,受众只能接受到广告信息,却不能与之互动。比如,《街头篮球》中“中国电信”的游戏场景广告,《疯狂赛车》中“麦当劳”的路牌广告,《劲乐团》中“PHILIPS”的Flash登录窗口广告,《万王之王2》中“OPPO”的视频游戏前/后广告等。
另一类则是受众可以与之互动的游戏广告。玩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某些包含广告信息的道具、场景或任务进行游戏。如《疯狂赛车》游戏中,玩家可以选择由NIKE、IBM、李宁等企业冠名的游戏区域进行游戏,而且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的游戏道具,如可以选择POLO赛车和POLO彩装。据统计,《疯狂赛车》与POLO合作推出POLO游戏赛车后,第一天领取量就达近15000台,可见其对品牌知名度提升的显著作用。此类广告中,游戏任务定制广告的互动效果尤其明显,它可以根据产品特性专门定制flash游戏,将产品特点渗透至游戏中,利用游戏载体将产品功能虚拟化,使玩家身临其境体验真实的产品功能,有效调动受众积极性,促进玩家主动关注产品品牌,实现产品与品牌的精准传播。
传播受众分析
在网络游戏媒体广告传播过程中,网络游戏的玩家即广告信息的受众。严格意义上来说,游戏玩家属于网民的一部分。以下通过数据来概述此类受众的基本情况(数据皆源自艾瑞第六届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调查报告):
年龄属性:网络游戏玩家平均年龄为23.6岁,其中19岁至25岁的玩家占50%左右。
性别属性:网络游戏玩家最初是男性玩家占大多数,后来女性玩家逐渐增多,2006年的调查显示,网路游戏玩家的男女比例已接近1:1。
网络游戏玩家每天玩游戏所花费的平均时间为4.1小时,其中,每天花费1小时―3小时的网络游戏玩家占45%。
目前,网络游戏玩家每月的平均游戏费用(含上网费)为205元,其中,每月平均花费在81元―120元的玩家比率相对较高。
国内网络游戏玩家中,在读学生占15.3%,无收入玩家占6%,其余78.7%的有收入玩家的平均个人月收入为1683.7元。
文化程度:各学历阶层的游戏玩家比例差别较小,大学专科及本科学历的玩家稍微突出。
网络游戏玩家成长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外来文化急剧增加、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年代。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物质条件较好。不同的社会、时代环境使他们与父辈们在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追求时尚、个性,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敢于尝试。在消费观念方面,正如著名学者丁家永所言,“独生子女更具有‘享受生活’的观念。上一代人看重的是物质化消费,比如置办‘家庭资产’――大到住房,小到冰箱、彩电等;而子女则强调的是‘感官型消费’――买CD、mp3、上网、互动游戏、旅游、聚会、出国。他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与上一代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突破了传统观念奉行的节俭保守的消费理念,融入了近年来愈加风行的开放式、超前式的消费观念,具有鲜明的自我消费意识的特点。”①
虽然目前他们大多数尚处于无收入阶段或事业的起步阶段,但不可否认他们将是未来的消费主力军。尤其重要的是,这一代年轻人的受教育程度较高,未来的消费能力难以估量。因此,在早期促进他们对品牌的认可和好感,将其作为潜在的消费群进行培养,对一个品牌的长远利益来说是十分关键的。
此外,网络游戏女性玩家的比例大幅上升,目前已经接近“半边天”的程度,女性消费者的独立消费能力不断增强,这其中也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网络游戏媒体广告利用游戏原有的场景、道具等因素进行创意传播,将网络游戏媒体的方寸之地延伸为动态空间,根据产品特性,结合游戏本身,以多种表现形式和互动方式吸引玩家的注意力,提升产品和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从而直接或间接促进产品的销售。网络游戏媒体广告从诞生至今,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从网络游戏媒体广告的传播要素可以看出,它是借助目前最时尚最新型的传播平台,采取多种吸引目标受众的广告形式,向最有消费潜力的受众进行广告传播。虽然目前它只是崭露头角,但无疑它将引领一场新的广告媒介革命。
注释: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创业;支持措施
大学生创业近年来广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目前大学生的创业情况并不理想,教育部的数据显示本科生创业成功率不到1%,大部分大学生创办的公司或卖或并,一半以上的公司由于资金问题根本无法投产[1]。大学生创业比例偏低、成功率不高、科技转化率低等现实状态,说明当前大学生创业还有许多问题和困难。大学生是一个精英群体,但也是一个需要理解与扶持的特殊群体,本文主旨在于探讨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实施者,对于大学生创业应该给予的支持措施。
1高校推动大学生创业的意义
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是大学生通过个人及组织的努力,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才能、技术和所形成的各种能力,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不断成长创造价值的过程。大学生创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高校积极支持和推动大学生创业,有诸多意义: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教育部明确要求高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要求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社会就业市场开拓的需要。以创业带动就业,党在十七大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三中全会又一次提到“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如何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是社会和高校的一个热点问题。民族自强科技创新的需要。目前,国家正竭力打造创新型国家、创业型社会、创新型人才的大环境。创业激发创新,创业离不开创新,新的商业模式、新的技术产品在广大的学生创业项目中涌现,创业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推动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强国民生产力,为民族自强奠定坚实基础。
2大学生创业面临的主要困难
2.1大学生具备的创业素质不足
由于我国高校大学生成长环境的特定性以及教育过程的格式化,导致目前我国高校培养出的大学生能力复合性不够,而创业却对创业人员的复合性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问题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大学生对创业认识不足。通过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把创业活动理解为“实质性的经营活动”和“一般的社会实践”,缺乏创业需求的市场、营销、财税、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的设立和管理等多个维度知识的了解。二是缺少科学的创业计划。大学生往往在创业前单凭自己的热情,不重视市场调查,缺乏必要的市场分析和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持,把握不够准确,缺乏科学指导。三是创业素质有待加强。刚刚创业的大学生社交能力、团队精神和应变能力相对较弱,掌握的信息资源有限,市场规则意识不足,缺乏足够的勇气和魄力、学习能力不强。
2.2大学生初创资金筹备困难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商务成本较高,房租居高不下,社会关系复杂,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成为大学生创业路上的拦路虎。虽然有国家创业专项资金的扶持与小额贷款等配套政策出台,但尚属于资质,并不能完全解决大学生创业资金难题。因为不同的行业,创业成本不同,如从事软件开发创业就只需要几台计算机、几个人,租一个地点就能开办,该创业启动资金小,产品投放市场周期短,通过小额贷款即可开始。然而从事药物、机电生产等行业的创业者就需要较大的创业启动资金,产品投放市场周期长,要实现创业愿望,得到政府主导的风投的支持就显得非常迫切。
2.3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环境不容乐观
1)大学生创业参与者少,旁观者多。尽管中央和地方的政府机关、税务部门以及各个高校都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给予了诸多优惠条件,但是大学生参与的热情仍不是很高。依据麦可思研究院公布的2010年至2016年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虽然近几年中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相较前几届持续上升,但比例仍然很低。2015届大学生中约有20.4万人选择了创业,自主创业比例仅3.0%,比2014届(2.9%)高出0.1个百分点,比文件之前的2009届(1.2%)高出1.8个百分点。
2)大学生创业多是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传统行业,成功率低。大学生在校参加的自主创业计划大赛中,大多数项目都是有关高新技术,但大多数学生毕业时创业选择了启动资金少,风险相对较小的传统行业,如餐厅、咨询、零售等小而适合自己的行业,技术转化率低。同时,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2012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仅有47.8%的人三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其余的人选择了全职工作或处于无工作状态[2]。
3高校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措施探讨
结合“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浪潮,课题组邀请了重庆邮电大学创业基地孵化园的学生创业团队进行座谈调研,调研结果反馈,创业团队最希望获得的支持为:场地、资金和良好的创业氛围。根据以上一些研究和相关资料的查阅,本文提出一些高校应该实施或者说可以实施的措施供探讨。
3.1开展创业教育
2002年4月教育部开始启动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试点;2003年下半年教育部举办了第一期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之后,创业教育才正式在全国高校逐步展开。创业教育在我国虽走过13年的历程,但仍处于起步阶段[3]。学校要大力开展创业课程,这十几年一些研究者结合国外的经验和国内的探索研究成果编写了多种创业教材,教育主管部门也组织培训了一批师资队伍,对创业知识、创业政策、创业案例等进行详细的理论教学和讲解。目前国内一些高校也逐渐开展一些学生可参与性、分小组模拟创业等带有一定实践性质的课程。通过创业课程的教学来普及创业知识、提升创业意识。同时,要经常性举办创业比赛。如创业计划竞赛于1998年在清华大学率先举行。1999年,由、中国科协、全国学联等几个部门牵头,把大学生创业大赛纳入在高校学生中影响非常大的“挑战杯”的项目范围内。该项赛事在高校学生中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力,社会上一些企业机构也越来越多的开展各种级别的创业大赛,这些创业比赛全面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
3.2搭建创业平台
上海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周哲玮撰文说:“究竟是大学想好了策略去培养创业者,还是当学生有创业欲望时,大学提供全面的支持平台?我更倾向于后者。”[4]由此可见,创业平台的搭建对推动大学生创业至关重要。学校可为创业学生提供创业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场地。场地是实际开展工作的需要,也是创业团队可以用来固化团队精神凝聚力的象征。另外,场地也是创业团队在实际运作中很大项的支出和实际困难。场地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工作开展起来肯定要诸多受制。所以,高校帮助创业团队落实场地非常重要。资质。给学生创业团队登记造册,让创业团队被学校官方认可。创业的学生在目前的环境下,心态会比较微妙复杂,既有期望、憧憬、自豪,又可能有害怕失败的恐惧和因为和其他同学生活轨迹不一致的各种担心和压力,再加上没有名分需要到处求人的各种委屈。学校的正式认可,是对创业团队很好的鼓励和精神支持。创业中心机构的落实以及优惠政策。国家的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减免、培训课程、社保补助、免息贷款,甚至提供场地。但是有几个问题。一是要求创业团队注册微企,二是这些东西普通学生办起来仍然有一定的困难,即使申请能通过,也需要花费很多精力。高校可以把学生创业团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从开始创业到做到一定程度能够申请工商执照前的,这一阶段,学生创业还在发轫阶段,可能还在研发产品,可能还在寻找客户,可能还在招募队员,这个时候需要高校对创业团队进行更多的精神上的鼓励、经验上的指导、信息上的介绍。第二阶段是起步后,创业团队有了一个基本的雏形,甚至有了一定的盈利,可以申请工商执照,成为了公司或者微型企业的。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协助他们落实国家优惠政策。这些工作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机构来落实。
3.3营造创业氛围
良好的创业氛围,将引导更多学生关注关心创业,对大学生创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可以为创业团队之间的交流创造条件,让创业团队精神上互相鼓励,信息上互相分享,工作上互相帮助,人员上能够自由组合;开办创业俱乐部,定期邀请企业人士包括创业人士、人力资源专家、创业专家等来和同学交流,特别是更加注重邀请中小企业老总来做交流,和学生分享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他们的经历和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更能给学生创业团队以启发。高校还应该建立创业网站,让大学生有一个内部交流和对外宣传的平台。此外,学校要鼓励创业团队扩大影响。允许并且帮助创业团队自我宣传、自我营销并不断扩大影响。
3.4制定激励和保障制度
1)学业帮扶和课程协调。很多创业的学生过的是和大部分学生不一样的生活。甚至或多或少要影响学习。在期末考试之前,招聘学习好的同学,通过家教的形式,给创业的同学做一些辅导。辅导费以勤工助学的形式发放给讲课的同学。另外,这些创业同学可能会存在缺课的情况,与其任其逃课,不如正确疏导,高校通过制定一些合规的官方流程,允许创业学生申请自学为主。
2)奖励。每年对好的创业计划、对成功的团队、对哪怕失败了但是确实做出了一定努力和成绩的团队,做一定的奖励,并进行宣传表彰。这样能够在学校起到引导和鼓励的作用。
3)社保。创业大学生毕业后,创业团队的稳定性受到很大影响。大学生创业受四年学制的制约,很难迈过这个坎,但是其实很多项目都需要几年的坚持才可能有所起色。目前重庆市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如果微企招聘应届大学生,第一年的社保可以国家补贴。但是前提是要办有工商执照等。如果学生还没有达到能够办理工商执照的规模,高校可以考虑设立专项经费给创业的应届大学生代缴1~3年的社保,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专心创业。虽然是一笔不小的经费,但是相较一个学生毕业后去工作的工资来说,金额并不算大。既然学生敢于不挣工资而投入最宝贵时间和精力来开创事业,高校为何不也投入一些配套经费作为支持和鼓励。
4)休学和延迟毕业。休学创业不是一个新鲜事,但是很少有同学有这样的勇气和舍得的精神。如果学生没有精力和能力搞好创业和学业之间的平衡,高校就应该考虑实际情况,适当的鼓励学生休学创业。
3.5拓展学生融资渠道
1)学校投资。对于一些好的项目、有公益意义的项目,比如学生打印店、学生快递超市等,或者学生中有市场前景的发明专利等,高校可以设立基金,按照规范和流程进行一些投资,进行参股,甚至获取收益。
2)引进和介绍校外投资人。高校应该主动引进一些校外投资人,让更多的校外投资人了解创业项目并且和校内学生创业团队进行对接。高校对大学生创业进行系统性地支持,包括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设立专门指导创业的部门、举办创业大赛、制定创业支持政策等等,对搞好大学生创业工作来说,都极为重要。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帮助高校思考如何制定有效措施,落实好、促进好大学生的创业工作,真正使大学生能够创立出自己的事业。
参考文献
[1]方伟.中国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体系新探索[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5):60-63.
[2]麦可思研究院,王伯庆,郭娇.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3]徐生林.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高教,2013(2):101-103.
[4]周哲玮.大学应激发学生创业潜能[J].教育与职业,2013(22):62.
[5]董金秋,贾志科.大学生选择创业模式的影响因素:基于全国30所高校2827名在校大学生的实证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129-136.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高速发展,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同时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却在降温,其症结在于毕业生就业能力与企业要求脱钩。
一、黑龙江省外贸人才需求分析
1、对俄贸易将长期居主导地位,对俄贸易专门人才需求将继续增长
黑龙江地处东北亚的中心地带,和俄罗斯一江之隔。独特的地缘优势使俄罗斯成为黑龙江省最要重要的贸易伙伴,伴随着中俄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中俄在双边贸易、交通、通讯、旅游、中央银行协作等领域空前发展。据俄罗斯海关统计,中国为俄第五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特别是俄罗斯201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不断兑现入世的承诺,对中俄两国的经贸合作也起到推进作用。2013年上半年,对俄贸易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值的50.4%,其中,对俄出口总值27.4亿美元,增长28%,总值排名全国第三;自俄进口总值75.2亿美元,下降10.3%,总值排名全国第一。可见对俄贸易未来仍将主导黑龙江省对外贸易总体形势,因此对俄贸易专门人才需求呈增长态势。
2、对俄贸易结构变化,复合型外贸人才炙手可热
最新数据表明,2013年上半年黑龙江省对俄罗斯联邦进出口总值102.6亿美元,下降百分之2.5,低于同期全国对俄进出口增速1.3个百分点,但黑龙江省仍占同期全国对俄进出口总值的23.8%,位居榜首。进入2013年以来,俄罗斯经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俄罗斯报摘网站2013年4月12日报道,俄经济发展部将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预测从3.6%下调到2.4%,将2014年GDP增长预测从4.3%下调到3.7%,并表示如不采取措施刺激经济增长,俄经济可能会在2013年秋季进入衰退期,由于对经济的悲观情绪渐浓,俄居民开始谨慎消费,这势必会对黑龙江省扩大出口形成制约。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黑龙江省正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尤其需要提升机电产品及高科技产品在黑龙江省对俄贸易中的比重。既具有外贸专业技能,并在另外领域有特长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市场上最缺乏,而企业又求之若渴的人才类型。市场调查显示,各行业各地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非常强烈,企业偏爱复合型人才,而且“钱景”喜人。
3、中小民营企业仍为就业主要方向,“经验主义”仍支配用人需求
根据麦可思的《2013大学生就业指标》,“民营企业/个体”是2012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用人单位类型,高职高专院校中有61%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个体”。2012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有55%就业于300人以下规模的中小企业。就黑龙江省具体情况来看,民营企业引领出口,占据半壁江山。今年上半年黑龙江省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109.7亿美元,增长27.1%,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值的53.9%。因此中小民营企业仍为未来高职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
然而依据麦可思的另一份调查报告,中小民营企业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满意度的整体评价属于中等偏下,说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企业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中小民营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尤其是职业道德、学习能力、责任心、实际操作能力和执行力。中小民营企业对包括职业道德和责任心等在内的个人管理技能最为重视,这可能与中小民营企业经常被一些高职毕业生当作向大型民营或国有企业跳槽的踏板有关。也正因为此中小民营企业也比较重视高职毕业生是否具备在短时间内胜任岗位要求的学习能力,以及在岗位上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严格执行企业要求的能力。简而言之,中小民营企业更倾向于具备一定经验,可以略去培训环节,节省企业人财物力的人才。即使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忠诚度”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4、职业资格证书就业带动作用弱化,加剧外贸人才竞争
根据海关总署公告2013年第54号(关于2014年起不再组织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的公告)文件精神,国务院简政放权、转变职能进一步减少资质资格类许可和认定的要求,报关从业人员由企业自主聘用,由报关协会自律管理,海关通过指导、督促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实现对报关从业人员的间接管理。而职业资格证书萎缩,也必然会削弱先前双证毕业模式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企业报关员和报检员的准入门槛一经放松,对于准备利用这块敲门砖就业的外贸相关专业毕业生是个不小的打击,必将进一步加剧外贸人才的竞争。
二、高职人才就业能力培养
1、重新理解“以就业为导向”
高职教育既是高等教育范畴,也是职业教育范畴,高职人才培养应建立在就业的基础上,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前提。但“以就业为导向”并不是为就业而就业。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为的是努力提高学生扎实的专业技术、技能。但是素质培养着重于拓展学生的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使学生能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长期受益。
应对黑龙江省中小民营企业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结合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高职院校应深入研究知识、技能加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开展职业教育活动,为企业输送兼具职业道德、学习能力、责任心、实际操作能力和执行力的“全面人才”,让企业放心用人。
2、加强实践环节,突破经验主义瓶颈
中小民营外贸企业的所谓“经验主义”看似是急功近利,追求“多快好省”,但其实背后是有其深层次的原因的。中小民营外贸企业的快速发展,常受到融资难、人才短缺、创新力不强、管理水平落后等因素的制约,因此招聘过程中往往对毕业生提出相对更现实的需求,如需要尽快适应岗位需要、适应艰苦的工作环境和较低的薪资水平等。很多毕业生和企业不能很好地对接,就业难的同时招聘难,人才缺口大,是毕业生对工作待遇的要求与自身能力不符以及企业所能承担的薪资待遇达不到毕业生理想状态导致的。而最深层次的原因是毕业生达不到企业要求的职业能力,企业对人才进行再培训会产生一定的成本。打破这一僵局的唯一方法就是在职业教育活动中尽可能加强实践技能训练,利用实训、定岗实习等平台做到校企接轨。中小民营企业对于人才有很大的依赖性,因此对于掌握核心技术和重要资源的专业人员是格外器重的,因此利用实践环节缩短毕业生就业能力和用人单位要求的差距也会缩小企业培训成本。
3、回归能力培养,合理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随着部分持证上岗的职业资格证书逐步取消,社会上的考证热也在逐渐消退,职业院校需及时调整战略,将证书与课程相结合,突出能力培养。摒弃过去的为证书设置课程的传统模式,逐渐回归到根据能力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内容、再根据课程内容适当选取合适的资格证书作为激励自主学习的媒介。
4、配合政府构建高职毕业生就业保障体系
政府作为人力资源市场的调控者和管理者,会逐步出台更为有效的激励政策鼓励高职生到民营企业就业,制定完善促进高职生就业的地方政策法规体系,如深化劳动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相关制度的改革,高职院校应配合政府,完善就业信息平台建设、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职业发展情况跟踪等,并确保信息及时反馈,做好政府与企业、毕业生与企业、毕业生与政府沟通的桥梁。
参考文献:
[1]乌达巴拉.新形势下黑龙江省外贸人才培养研究[J].商情. 2012年(32) .
[2]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
[3]吴思莹.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环境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