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声乐教学课程总结范文

声乐教学课程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声乐教学课程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声乐教学课程总结

第1篇:声乐教学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 声乐技能 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22-02

一、前言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最终目标是高技能、高素质的幼儿园一线教师。声乐技能课是学生走上幼教工作岗位不可或缺的主导课程,作为幼教专业的学生,不仅要会唱,而且还要会教。然而,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技能课大多是以教授声乐唱法和技能为主,与音乐教法课程脱节。因此,如何将声乐技能课融会贯通以适应当前幼儿园教学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技能课与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整合性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可行性策略。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技能课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1.声乐教学模式单一及教材体系陈旧

幼教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声乐技能方面的知识,而且要具备设计和组织幼儿园音乐课的综合教学能力。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技能课和音乐教学法脱节,教学多为单纯的技能传授,上课内容多为专业的民族、美声歌曲。教学方式为教师讲授、学生模仿、技能训练,缺乏学生对幼师声乐教学模拟训练,学生学会了怎么唱,却不知道怎么教。这种单一的声乐教学模式不适应幼儿园对一线教师的要求。

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使用的教材内容单一,没有相应的声乐教法课程,内容设置为专业声乐技能知识,缺乏幼儿园声乐教学活动理论知识,练声歌曲缺乏儿童歌曲,导致幼师学生对幼儿园教学歌曲资源储备不足,无法快速适应幼儿园音乐课实际教学岗位。

2.声乐技能课教师缺乏音乐教法素养

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技能课教师对音乐教法课程掌握层次相对薄弱,教学上仅限于发声方法和技能训练,缺乏声乐教学组织方面的引导,难以实现和幼儿园音乐教学工作切合。很多学校尚未开设音乐教学法课程,开设课程的学校也是声乐技能课和音乐教法课程分开教授,技能实践和幼儿园教学没有融合在一起,难以实现“学以致用”。

3.实践技能基础经验欠缺

如何将学到的声乐知识转化成幼儿声乐教学的材料,是从事幼师工作的基础和着重点。但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初中毕业生,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声乐训练,声乐基础相对较差,对音乐教法课程没有实际经验。除此之外,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考试还是沿用音乐学院的考试评价方法,声乐考试仅注重学生的声乐演唱水平,却忽略了学生声乐教学能力的考察,不利于从事幼教工作的能力培养。

三、音乐教学法课程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技能课的重要性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技能课是一个师范课程,师范课程主要特点就是师范性,而音乐教学法课程是实现其师范性的载体。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声乐课程,最终都将作用于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教学中,可见无论你的声乐技能达到了多少级别的水平,要想从事幼儿园的教学工作,都要科学系统的学习相应的音乐教学法课程。

通过音乐教学法课程的运用,将所学习的声乐技能知识通过音乐教学法的设计应用到幼儿园教学中,实现组织音乐活动,编制具体声乐活动教案,并对幼儿的声乐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性的幼儿教师,可见音乐教学法课程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事幼儿园声乐教学活动的基础,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技能课学习中处于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四、声乐技能课与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整合性策略

从当前幼儿园对一线教师的需求角度,社会需要我们培养能够掌握声乐专业知识的幼师教学性人才,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不仅要掌握声乐演唱技能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将声乐技能课程与教法课程有机融合起来,构建以实用性为基准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合策略探讨:

1.转变单一的声乐技能专业教学模式,重建具有幼师特色的声乐教法综合课程。

改革课程体系设置,把幼儿园的实际需要与中职院校声乐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中等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从事幼儿园一线教学的幼儿教师,要求学生在毕业后能胜任幼儿园的日常教学工作。同时,在幼儿园教授声乐课,需要学生能够独立的设计并教授声乐活动课。幼师毕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声乐技能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将声乐技能用音乐教学法展示给幼儿,用科学专业的音乐教学法引导幼儿完成音乐上的感知。

转变目前的声乐技能课程和音乐教法课的单独授课的陈旧课程体系。在声乐技能课中贯穿音乐教法的知识,让学生边学边教,在音乐教法课中以技能教学课为示例,使学生在声乐教学实例中理解音教法专业知识。

2.促进声乐技能教师与音教法教师的学科交流与切磋,加强教师对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培训。

声乐技能课教师与音教法理论课教师在各自专业方面都有独特优势,也有相对的不足,加强技能课与理论课教师间的知识融合,能各自取长补短,促进教学方面的改革创新,有利于学生对技能和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当前的技能课教师多数毕业于专业的音乐师范院校,在声乐技能上具有较高水平,但是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相对薄弱,加强教师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提高教师对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的认识和创新。

3.鼓励一线教师创编声乐校本教材。

幼儿园教学实际决定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特点,不但要突出声乐专业知识,更要侧重如何设计声乐教学,我们当前使用的声乐教材教学内容主要是声乐技能方面知识,缺乏声乐教学方法的应用知识,陈旧的课程体系不适应当前学前教育教学。组织相关专业的行家和从事幼师专业教学的一线专业教师针对学前教育声乐教学实际编写声乐校本教材,从幼儿园对幼师学生的实际教学要求出发,立足本校幼师学生的声乐专业知识水平以及教学能力,注重声乐专业技能课与教法理论课程的交错融合,使学生在声乐技能课中通过课堂声乐教学理解巩固所学的声乐技能知识,促进幼儿园声乐教学能力的提高。

4.改革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考试评价体系。

当前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考试大多沿用音乐学院声乐表演的考试评价体系,侧重学生声乐技能方面的考核,忽略学生对声乐教学方法的教学能力考核,不利于学生毕业后从事幼儿园工作的声乐教学实际。改革当前的声乐考试评价体系,增加学生小组模拟幼儿园声乐授课,通过对声乐教学的展示,增强学生对自己教学能力查缺补漏。同时,声乐考试评价融合音教法课程应用,切实促进学生幼儿园实际教学能力提高。

5.在幼儿园声乐见习、实习中激发学生对声乐技能与音乐教学法的整合意识。

幼儿园的声乐教学能力是检验中职学前教育毕业生合格与否的尺度,声乐技能课和音乐教学法课程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上相互融合,而且要通过声乐教学见习和实习技法,激发学生对技能与理论整合必要性的观念。

通过幼儿园教育声乐见习,观摩幼儿优秀教师教学课堂,用写总结的形式启发学生意识到从事幼儿园声乐教学活动,不仅要掌握专业的声乐技能,而且要学会把声乐专业技能知识通过设计教案、组织教学,认识到音乐教学法在幼儿园声乐教学的重要性,从观念上整合声乐技能课和音乐教学法的整合。

五、总结

声乐教学活动是幼儿园重要的教学内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幼儿园教师的摇篮, 要摒弃落后的不适应幼儿园声乐教学的教学体制,改变教学观念,整合声乐技能课与音乐教法课。本文从幼儿园对一线幼儿教师的实际要求出发,就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技能课与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整合性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可行性策略,旨在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园音乐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袁桂林. 现代教育思想专题[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徐金阳. 加强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师范性”策略[J]. 艺术教育, 2013,(4):6.

[3]于洋. 对学前音乐教育研究的探索[J]. 大众文艺, 2011,(2):3.

[4]刘铁男. 学前音乐教育发展误区与完善策略[J]. 时代教育, 2012,(2):5.

[5]黄虹.引入音乐概念学习,建构普通音乐教育课程模式[J]. 中国音乐教育, 2000,(8):10.

[6]刘效东.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J]. 兰州学刊, 2000,(1):50.

[7]刘效东. 尊重游戏活动规律是幼儿全面素质提高的前提[J]. 兰州学刊, 2000,(6):52.

[8]沈雯. 幼儿艺术教学情境主题的类型[J]. 学前教育, 2009, (11):2.

[9]丛立新. 课程改革与课程微观结构研究[J].教育研究,2000,(7):60.

第2篇:声乐教学课程总结范文

普通高校音乐院系声乐教学公开课主要不良现象分析

(一)教学时间紧迫匆忙

由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近年来此类院校的音乐专业不断扩招,大量音乐专业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同时,也为音乐专业声乐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日常教学中,教师只能用一对一的声乐教学模式来进行集体的声乐教学,在公开课教学中,学校制定了统一的公开课授课时间要求,每节公开课严格规定45分钟或50分钟,而教师往往一对七或者八地进行声乐教学。通常情况下,教师多在课堂的前段时间进行集体声乐发声训练,由于集体的声乐训练弊端较多,教师无法分别发现每个学生的具体问题,并加以解决和改进,若进行个别纠正训练,又需耗费过多的教学时间。因此,经常出现教师组织进行完发声训练时,公开课已经临近下课,于是,授课教师只得匆匆进行短暂的声乐作品处理便结束课程,无法达到整个公开课教学的预期目的和效果。

(二)课型模式单一僵化

在实际的声乐公开课教学中,教师为了达到统一的教学要求,往往追求所谓的“现场效果”,刻意追求“完成作品”的“终极目标”,不管有多少学生,教师都按照传统的“先练声后唱歌”的统一模式进行教学,教学内容也没有针对性,实际就是在上集体的个别声乐课。

(三)评价方式过于陈旧

声乐教学是一门突出实践性的技能课程,课堂教学除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分析讲解之外,还必须进行声乐演唱的技能性训练。声乐技能训练的主体就应该是学生,获得直接训练效果和感受的也应该是学生,但是,目前公开课的课堂评价方式始终没有学生的参与,只是老师之间“礼节”性的互相评价甚至是“吹捧”,背离了公开课“以评促教”的最初目标。

普通高校音乐院系声乐教学公开课制度改革探索

该类院系应针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生源质量情况,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专门音乐院校声乐公开课教学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大胆尝试,让声乐教学公开课制度更好的与学科专业建设发展对声乐教学的要求相适应。现笔者特抛砖引玉,提出对声乐教学公开课制度改革的几点浅见。

(一)大胆尝试将声乐教学公开课的授课类型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声乐个别训练课该类公开课的课堂教学,教师只针对一名学生(一般为声乐主修生)组织整个教学过程。课程类型定位为训练课,即属于技能课型。教师整堂课程主要针对学生的发声方法、发声要领进行训练,从声乐演唱技能的气息控制、发声位置、共鸣运用、行腔咬字等方面作具体的要求,并配合示范、讲解和专门训练,力求通过本课堂教学使学生熟悉并掌握声乐的基本发声要领和要求,与此同时,也可由此检验声乐教师对声乐各项技能指标的掌握和规范程度,真正达到声乐教学公开课相互交流和促进的效果。随后,教师在自身知识积累和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对声乐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讲解,并运用声乐发声的相关技术要领来对声乐作品进行准确的处理,可由此观察了解授课教师的综合运用能力。这种类型为声乐教学公开课的一个重要类型。(2)声乐集体练习课该类课程是教师上课可针对十几人甚至几十人的学生群体进行集体授课,该类课程教学对象主要为声乐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的学生群体(普修生),因此,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应力求浅显易懂、简单实用。课程可设计基础的嗓音训练,并通过配以一定的和声声部训练,尝试给学生进行合唱基础练习,让学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建立合唱和声部的意识,在以后的艺术工作中具备实际的合唱组织能力。当然,也可设计其他适合且实用的集体课声乐教学的内容实施教学。(3)声乐理论讲授课该类课程教学则属于理论课型,也属集体授课。教师主要偏重于声乐相关理论知识的讲授。授课时教师可进行声乐发声的基本原理、基本要领、不同语言体系语音训练、语法规范等的系统讲解,并可配合适当的语音训练,以使理论联系实际,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3篇:声乐教学课程总结范文

关 键 词 :声乐有效教学 有效学生 有效教师 有效课程资源

近年来,一些教育教学的浪费已日益引起世人的关注,因此我们要大力倡导有效教学,提高传授知识、促进教学发展的效率。有效教学对于声乐教学来说,就是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寻求课程资源、学生和教师三者之间最佳的组合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的声乐潜能,加大声乐有效教学量,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

一、有效学生是声乐有效教学的前提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处在第一位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是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目的的根本性前提。有人认为会说话的人都可以唱歌,都可以学声乐。其实不然,声乐是以人声为乐器演奏出来的音乐,是说话在音域上的延展和力量上的加强。因此,从基础音乐教育的角度看,只要会说话的人,我们都应培养其歌唱的能力,使其享受歌唱的乐趣。然而,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并不是会说话的人都可以搞声乐专业。因此我们说有效学生是进行声乐有效教学的前提。那么,什么样的学生是有效学生呢?

第一,要有健康的声带,声带边缘平滑整齐,能迅速闭合发声,这是进行声乐有效学习的首要物质基础。第二,要有健康的呼吸器官和共鸣器官。呼吸是歌唱不可缺少的动力因素,共鸣使声音扩大并有效传送,因此,健康的呼吸器官和共鸣器官是声乐有效学习的物质保障。第三,要有较高的智商和学习艺术的悟性。声乐是技巧的学习,又是艺术的表现,因此较高的智商和对艺术的敏锐感悟力是不可或缺的智力支持。第四,要有良好的音乐感觉和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力。第五,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声乐技巧的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刻苦锻炼、悉心雕琢的。

二、有效教师是声乐有效教学的保障

有效教师是指那些能够持续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师,一般来说,他们能比别的教师帮助学生学得更多。那么,什么样的声乐教师是有效的声乐教师呢?

第一,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

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有利于声乐教学概念的清晰化、示范的明确化,这是声乐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是声乐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保障,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能促进声乐教学的科学化。有效的实践性知识使教师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法宝。

第二,能够实施有效教学策略。

1.有效教学准备策略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多样化教学。

2.有效教学行为策略

有效声乐教师应用语速适中的普通话进行授课,要给学生一种亲切感、确信感,并且要巧妙地运用非语言表达系统,如手势表达系统、面部表达系统、眼神表达系统、体态表达系统等,注意与学生的交流,多给予学生鼓励,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3.有效教学评价策略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教师了解教学过程、调控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在于诊断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为了促成声乐有效教学,我们应在课堂教学和舞台表演实践中实行多元评价策略。一是学生自评。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优点,并找出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和应对策略。二是学生互评。引导同学客观地评价自我和他人,有利于同学间的取长补短、互助合作,同时激发同学学习声乐的积极性。三是教师评价。教师评价应贯穿学生的声乐学习活动中,以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对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进行宏观指导和调控。

转贴于

三、有效课程资源是声乐有效教学的载体

课程资源是指实现教育目标的各种有利因素。声乐教学的有效课程资源包括两方面:一是课程资源的丰富、实用;二是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运用。

第一,声乐专业教材是声乐最重要的基本课程资源。

教材包括声乐教学所用的对本专业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技能传授和训练用的文字、音像和乐谱材料。文字教材应包括人声发声器官生理解剖、发声原理及嗓音保健、中外古今声乐理论及声乐历史、声乐教学法等。音像教材包括上述文字教材的讲课录像、音像资料、范唱音像等。曲谱教材应包括中国民歌、中外艺术歌曲等。在使用教材时,我们要做到曲目、学生特点、时机三结合。

第二,教学设施是进行声乐教学的保证。

专用教室、钢琴、音像器材是最基本的保证,图书馆和教研室应购置音乐书籍、杂志、音像资料等供教师备课、教师教学研究使用。学校的学生阅览室也应配备音乐读物、杂志和音像资料,供学生收集、查阅资料。

第三,网络资源是声乐教学的一个重要资源。

21世纪信息的最大来源是互联网,我们应培养学生网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文字、音频、视频等信息,为我们目前的声乐有效教学服务,更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服务。

第四,学生和教师本身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和学生的主动精神、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以及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构成课程人力资源。

“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于:一是教师引导、激励和唤醒学生的“主动性”;二是教师通过“主动学习”来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的人格魅力;三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学”“对话教学”来生成智慧资源。

综上所述,学生、教师、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本要素,有效声乐学生、有效声乐教师、有效声乐课程资源是声乐有效教学的基本要素,三者缺一不可。三者的合理搭配、优化结合才能生成推动学生成长的良性循环的声乐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

[1]吕渭源.有效教学草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

[2]周军.教学策略.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美)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石惟正.声乐教学法.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

[5]沈湘. 声乐教学艺术.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第4篇:声乐教学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声乐教学 生态环境 构想

声乐教学质量的优劣与其教学生态环境是否和谐息息相关。高质量的声乐教学离不开和谐、融洽、良好的教学生态环境和氛围,相关院校应大力加强和谐课堂建设、和谐课程建设、和谐科研建设,全面跟进相关配套措施,在硬件资源、软件资源、人力资源各方面优化质量,从多渠道、全方位的视角出发,为构建和谐的声乐教学生态环境提供有力、可靠、坚实的保障。

一、加强现代化声乐教学设施建设――和谐的“有米之炊”

21世纪对教学设施的要求应紧跟时代步伐,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是实现和谐声乐教学生态环境的基本保障。否则,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就缺乏可行性,和谐的声乐教学生态环境也就无从谈起。学校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声乐集体课、小组或个别课的不同要求,根据学生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具体情况,加强教学设施建设,如立式钢琴、三角钢琴、多媒体教室、MIDI教室、音乐厅、书籍音像资料室、录音录像器材设备(有条件可配备专业录音棚)等,充分发挥专用教室、专用器材、设备的作用。比如,教师可通过数码辅助手段,利用电脑强大的多轨录音等功能优化课堂教学,制成的CD、VCD、DVD、MP3等各种音像材料可供学生课后学习,巩固教学质量。

二、加快多渠道声乐课程资源开拓――和谐的教学源泉

为使声乐教学中遇到的技术、艺术、学术上的问题有证可考,有据可依,学校应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各种课程资源(包括信息化课程资源)。比如,声乐教研室应购置音乐书籍、杂志、音像资料等,供教师备课、进修、研究使用。同时,学校应进行校内图书馆建设,如纸质资料的建设(声乐类相关著述、核心期刊、专业期刊等)、电子资料的网络检索系统建设(万方数据资源系统、超星数字图书馆、CNKI期刊网、EBSCO信息数据库等),从而方便师生查找各种资料。另外,教师应广泛利用校外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文联、音协等社会资源,作为校内课程资源的有益补充,形成和谐的校内外课程资源环境,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三、促进合理化声乐相关课程改革――和谐的课程生态圈

声乐课程不是孤立的,和其他课程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生生相息的课程生态圈,相互之间应协调、融洽、和谐。学校应进行必要的声乐相关课程改革,例如,开设跨学科教育类课程(声乐教育学、声乐生理学、声乐心理学等);拓宽基础课程范围(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增加选修课(中国声乐艺术史、外国声乐艺术史、中外艺术歌曲及歌剧赏析等);整合专业课程,加强专业学科之间的联系(如声乐综合课);增加观摩课(声乐类表演、教学、节目编排观摩课等)。通过这一系列合理化的声乐相关课程改革,将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艺术修养、演唱能力。

四、开展多途径声乐课程艺术实践――和谐的“游泳”空间

声乐艺术的本质就是一种实践,声乐教学也是一种艺术实践的教学。因此,要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效率,就应通过多种途径参加实践锻炼,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声乐实践应积极向课外拓宽。比如,举办班级独唱音乐会、个人独唱音乐会、师生独唱音乐会、声乐汇演(如独唱、重唱、联唱、小合唱、大合唱等)、声乐比赛和声乐讲座等。声乐教师应对学生的艺术实践给予积极的指导,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艺术实践。学校应将此项工作计入教师工作量,并在相关设备、经费和场地上予以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五、建立互动式声乐课程科研组织――和谐的学术氛围

声乐教学是技术性、艺术性、学术性的有机统一体。“声乐理论三层面”不仅包括技理、艺理,也包括学理。教研室应注重加强学术研究,建立声乐艺术科研机构,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师生互动,全面营造学术氛围,深入进行学术探讨,广泛开展学术活动。科研小组研究的内容、范围、角度应尽可能地丰富多彩,比如,围绕声乐发声的技术、声乐作品的分析、声乐表演的修养、中外声乐流派风格的发展和对比、跟“学”与“教”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还可以开展地方声乐类课题研究(如常州吟诵、江南民歌),拓宽探索视野。通过一系列的科研活动,一些问题在课后得到了更深刻、更透彻的研究。这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使学生培养了科研精神,强化了科研能力,提高了科研水平,开发了科研潜力。

六、进行全方位声乐教师素质培训――和谐的继续教育环境

第5篇:声乐教学课程总结范文

在国民教育中,音乐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声乐教学,对于丰富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音乐专业优秀人才以及增强国民艺术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目前在高中教育中,声乐教学常常被忽略。因此本文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声乐教学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并对有效性教学的概念以及教学的策略做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高中声乐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有效性教学概述

上个世纪初期,西方国家的教育学者就对科学化教学展开了深入的研究,这引起了各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对教学的早期研究中,只把其当作一种艺术性的行为,并且结合了现实主义哲学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有效应用。由于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的研究理论认为教学应当属于一种科学技术,且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实现。而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适当选择,对教学策略的高效运用,就能达到提升学习水平以及教学质量的目的,这即指有效性教学。

二、高中声乐教学有效性策略

1.正确处理嗓音变声特点。由于大部分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因而他们的心理以及生理等,都在不断的发生剧变。而在高中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声乐非常容易受到声带改变的影响。而教师在展开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要想顺利的完成课堂教学,就必须正确处理学生的嗓音变声的特点,而这也是高中声乐教学有效性提升所面临的一大阻碍。尤其是对于男生来说,高中时期是大部分男生变声的中期,而这一时期的男生声带一直保持在充血状态,且其音域较窄,声带缺乏弹性,若教学的过程中不正确处理,则会非常容易导致声带破裂。而当变声到了后期时,才能逐渐趋向于稳定的声带状态,且控制声带的能力才能获得有效的加强,从而达到改善音质、音域以及音色的目的。而高中时期的女生,大部分都变声结束,但是还需进一步的挖掘起声带的潜力,而开发声音的效果与以后的发展具有非常直接的联系。高中声乐教学的有效性提升,首先就是正确处理高中生嗓音变声的特点,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要将学生变声的具体情况加以认真的分析和考虑。而在实践训练的过程中,为了有效的防止过度训练而伤害到声带,教师还需要合理的控制音域训练的宽度,并且要对音量的训练进行合理的控制,这样才能保护好学生的声带,从而让他们能够将变声期顺利的度过。

2.加强基础训练。与传统的音乐课程教学不同的是,高中声乐教学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以及系统性,且在开展音乐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声乐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课程的起始阶段。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任何事物的学习,最难的就是初始阶段,音乐课程教学也是如此。因此高中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声乐基础加强练习,一般最开始练习的是自然声区,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同时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最安全、最基本的发声方法传授给学生们,这样才能防止他们出现盲目练习,而损伤到声带。并且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发音及时进行修正,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发音正确、吐字清楚。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单一的学习内容,教师还应从多个方面吸纳教学素材,这样才能促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的丰富。另外教师还应选择一些丰富多彩的歌曲进行教学,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对各种音乐都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以便对音乐课程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防止学生们对流行音乐演唱出现单一的、过渡的模仿。

3.深入理解、不断创新。在传统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是教师教授、学生记忆的方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性以及主动性都相对较为缺乏。而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要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须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并且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样才能增强高中声乐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高中声乐教学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们对声乐教学进行深入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不断的进行创新,由于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是为了更好的升学带来的巨大压力,因此为了增强声乐教学的有效性,在制定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才能增强声乐教材的适用性。另外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并通过音乐自己的情感充分的表达出来。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增强其有效性,不仅需要结合高中变声期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教学,同时还要声乐基础加强训练,这样学生才能对声乐教学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达到提高声乐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作者:潘月丽 单位:山东省五莲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赵银婷.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声乐教学有效性探讨[J].基础教育课程,2016,10:19-20.

[2]谭师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声乐教学有效性的探讨[J].音乐时空,2014,01:174.

第6篇:声乐教学课程总结范文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我国大部分高师(含专科)逐步恢复音乐教育专业办学,这一时期都沿用过去音乐学院的课程体系,这个体系的主要特点是声乐、钢琴、器乐等专业技术类课程都采用一对一的“个别课”教学模式。据我分析,音乐专业“个别课”教学模式是扩大办学规模的瓶颈,以我当时就读的贵州师大为例,85级学生25人,86级18人,87级11人,88级32人,1989年在校生86人。这种办学方式与当时中小学音乐专业教师严重奇缺现状不相适应,于是我在1996年第1期《中国音乐教育》发表《走出“师徒式”教学模式》文章,提出音乐师资教育必须走出师徒式“个别课”模式,才能解决中小学音乐教师不足的矛盾。尽管“个别课”是音乐教育的特色,也有许多优点,但它是制约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枷锁,与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高师的音乐教育必须面向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

2000年后,随着国家对师范教育布局的调整,三级师范向二级、一级师范过渡,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音乐学)才面向基础教育扩大招生规模。这一时期,高师得到空前发展,音乐专业持续火爆、不断扩招,如:贵师大2010年招生人数已达400人,在校生1600多人(含成教),是上世纪80年代末的近二十倍。这种持续火爆的发展态势给声乐教学带来巨大挑战,转变观念、改革旧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改革初期的动力与阻力

(一)改革的动力

1.回顾历史,中国历次教育改革的目标都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核心。要提高民族的素质,首先要重视教师教育,1993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提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说明国家对教师教育高度重视。1997年10月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组织实施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通知》。《通知》指出:“在教学改革中,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改革重点。”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改革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用现代文化、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容。逐步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提高师范教育专业水平,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和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型师资。”通知精神给高师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是国家对高师的硬性要求,是高师改革潜在动力。

2.高师音乐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国民素质提高的重任。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音乐教育理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传授和训练音乐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而是要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独特的美育功能,进而提高国民素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的责任也就十分明确,就是要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音乐人才。这是来自基础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

3.全国师范院校布局调整后,高师肩负着我国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师资教育历史重任,比如贵州省过去27所师范学校所承担的小学教师任务就落在高师的肩上。如果高师再用过去旧的专业模式培养小学教师,便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不相适应,与新课程标准不相适应。研究多层次的师资教育新格局,探索新模式,构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新型的多层次教育模式。这是来自高师内部自身改革的动力。

4.高师的音乐教育专业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解决中小学音乐师资奇缺的问题,逐渐扩大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迫使高师放弃困扰音乐规模发展的,声乐、钢琴技术类等课程独有的,一对一“师徒式”个别课模式。只有打破制约发展瓶颈,用“小组课”、“集体课”取代“个别课”,才能走规模发展之路。

(二)改革的阻力

1.传统思想就认师徒模式

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乐者,是艺人,他的技艺是从师傅口传心授得来,几千年来中国音乐就是这样传承下来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仍然是众多专业技术实践教学的不二法门,不可取代。其原因我认为专业技术是动态的、变化的、不确定的经验。对这些动态的、变化的、不确定问题的解决,只能凭借经验判断,经验需要积累。徒对师就心生依赖,并希望师傅给出正确的解决方案,从中也积累自身的经验成为师傅。传统思想就认这种师徒模式。

在音乐专业教学领域,钢琴、器乐、声乐(人声)都是一种乐器,要通过一系列技术活动才能表]出来,这些技术能力要经过漫长练习才能形成,对他们的教育也只能在练习的动态中加以指导,也就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模式,逐渐发现并纠正问题。

2.固有的成熟模式排斥改革

钢琴、器乐、声乐的教学方法,从传入中国开始就是一对一的模式。这种模式在近100年的历史中培养了若干音乐人才,他们都活跃在中国音乐表]的舞台上,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是成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保守者坚守这种模式和信念,他们排斥改革,认为小组课和集体课要在短短一节课内解决几个学生的问题,几乎不可能。他们认为声乐教学中,男声、女声,高音、中音没办法一起练声,没办法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这样的改革不可能成功,也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音乐教师。

3.意识形态抵制改革

改革初期,高师的教师都是通过一对一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在他们的意识形态中,音乐人才只能这样教,不能改。在他们看来,高师音乐教育当前模式是从建国到现在探索出来的成功的成熟模式,培养了不少成功音乐教育人才。现在用“小组课”代替“个别课”违背音乐教育规律。在他们的观念形态中抵制改革。

三、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以来的成绩与问题

(一)改革以来取得的成绩

在教育部2005、2006年先后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指导纲要》两个文件指导下,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和音乐理论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结合时代特征和音乐发展的规律,对声乐模式教学进行了大量实践研究和探讨。改革尽管矛盾多多,困难重重,但是还是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1.声乐教学的定位,为转变教学模式指明方向。教育工作者认为,高师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造就一大批合格的音乐师资,而不是专业的音乐表]人员。过去高师是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过分注重技能训练,忽视综合素质教育。这很容易让教师和学生迷失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高师必须转变声乐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未来教师职业角色的实用性、复合性、综合性,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需要。

2.教学模式的转变,为扩大办学带来契机。过去声乐“个别课”个性化较强,学生之间缺乏互相观摩和交流的机会,学生仅仅知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教师应探索个别课、理论课、小组课、集体课并存的教学模式。课型按教学大纲对不同年级学生来划分,课时则在声乐总体课时中灵活分配。通过个别“还课”纠正学生歌唱存在的技术问题,通过集体课学习声乐基础理论和技能技巧课中的共性问题,如观看声乐教学录像、名人名曲欣赏、名家声乐讲座等,省去了教师不断重复的内容,为教学模式改革创造了有效空间。

3.多层次办学,为声乐教学提供全方位探索的舞台。90年代初,为了解决长期以来中小学校音乐师资缺乏的问题,全国各高师音乐系科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办学,这时期专科层次音乐教育专业得到较快发展,只有本科专业的大学也增设二年制或三年制专科,还为解决在职中小学音乐教师学历不达标的问题,增设函授、夜大等成人音乐教育专业、自学考试、电视大学等。声乐教学也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对象的学生进行“小组课”、“集体课”对比、探索、实践,现如今已经总结出声乐“小组课”、“集体课”的诸多成功经验。由于教师们的不断努力,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90年代后,音乐师资缺乏的矛盾逐步得到缓解。

4.扩大招生规模,音乐师资缺乏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2000年后,由于声乐“小组课”得到高师广泛认同和采用,音乐系大量扩招得以实现,因此才给高师音乐教育带来空前发展的机遇。近些年来音乐专业术科考试持续火爆,很多大学的音乐系从在校生人数看,已经成为最大的系。从这种发展趋势看,中小学音乐师资缺乏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

(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音乐教师教育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从恢复办学到升格发展,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取得了辉煌成绩,将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音乐教师奇缺的问题,这是中国音乐教育空前发展的黄金时代。但是,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应该对音乐专业招生持续火爆进行理性分析,冷静思考。

1.扩大办学规模如何掌握一个度的问题。多年来音乐艺术类招生持续火热,因此高师也不断扩招,年年创下新纪录,对音乐教育来说这是件可喜的事,但是如何科学地配置师生比,而不是一味扩招,需要决策者掌握一个度的问题。

2.扩招后的教育质量保证问题。由于扩招,学生人数猛增,给音乐专业声乐教学带来巨大的挑战。如:遵义师范学院在校生743人,声乐教师10人,声乐课从4人增加到8人。贵师大在校生1600多人,声乐教师18人,声乐课从4人跃升至30人的“小班课”。在如此情况下,如何能保证声乐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声乐教学有效性?保证未来音乐教师的素质,是急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3.学生就业问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不断递增,就业压力加大,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继续探索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素质占领就业市场?是改革高师的办学模式多渠道就业?还是控制招生规模减轻就业压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个难题。

4.音乐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虽然目前音乐专业招生持续火热,因为就业压力因素能坚持多久?会不会有一天从一个热门专业变为冷门?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此如何保证音乐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四、当前困惑与希望

(一)当前的困惑

1.如何从本质上改革声乐教学模式?当前,声乐教学模式改革没有从本质上突破,能不能突破?我认为是声乐教学模式改革的一大困惑。因为我在教学实践研究中发现,2―4人或4―8人的“小组课”在教学性质、教学程序、教学方法上与“个别课”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缩短了个体教学时间,教学效果也随着时间缩短而降低。因为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没有充分的时间去认识发现和纠正,所以给教师提意见的学生不在少数。“小班课”更是如此,教师没有时间一个个听学生唱,只能十几个学生齐唱,并给予总体指导,就跟排合唱效果一样。如果突破又如何突破呢?留给大家思考。

2.现有的“小组课”有无科学程序和标准?这些探索是否可行?

我们在“小组课”教学中做过这样的探索,根据学生嗓音条件、音色类型、表]类型进行分组,有通俗表]组合、民歌表]组合、美声表]组合等,学生可以自由命名和组合,教学以训练学生组合的综合表]为主线,强调学生声音统一,动作协调,表]完美。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在比赛中找到自我,在失败中找到差距,在获奖中找到自信,最终锻炼他们逐渐成长。实践证明:效果显著,学生喜欢,热情高,动力足。但是否符合国家要求,这种探索是否可行?

3.“集体课”或“小班课”有无固定程序和方法?这个探索能否保证教学质量?

我过去工作过的师范学校,一位老师硬是在47人的中师音乐班,用每周二节声乐集体课排了三年的合唱,最后用一次毕业合唱音乐会,结束三年声乐教学,这种合唱教学形式的声乐“集体课”能否保证教学质量?是否值得探索总结?

(二)改革的希望

1.从硬件投入看,声乐教学模式改革有了物质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近10年国家不断加大对高校投入,再加上国家进行师范布局调整,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一级师范过渡时期,高师音乐系从硬件投入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大规模的硬件投入是对音乐教育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给声乐教学模式改革以物质保障。

2.从科研论文看,声乐教学改革前景光明。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在困惑中探索,在开拓中总结,在矛盾中前进。教师们积极参与改革实验,人人探索总结实践。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索,关于“高师声乐”论文数量,1981―1990年这10年中只有7篇,1991―2000年有178篇,2001―2010年有622篇。从教师们撰写的论文数量可以推论,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改革前景光明,教师们定能探索出音乐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7篇:声乐教学课程总结范文

引言

声乐是一门以人声为载体的抽象性表演艺术,声乐教学主要是训练学生通过掌握科学歌唱发声方法运用人声进行艺术表现的学科,在高校音乐学专业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真正将声乐教学平台打造成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声乐师资基地是声乐教学面临的一项重任,要求声乐教师因材施教,遵循普遍性和一致性的客观规律,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理念,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学新课题和新挑战。

1.声乐教学的基本要求

声乐基础课程作为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基础课,其课程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并熟练运用已掌握的方法努力完成技能技巧训练,具备一定的演唱能力,利用所掌握的声乐作品内容独立分析、处理歌曲,领会到歌剧作品戏剧表现力,且可运用多种语言演唱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中外声乐作品,并可以统筹歌唱语音、声乐名作及演唱赏析、表演常识以及朗诵、正音等选修课知识,将其充分运用于声乐作品中,进一步提高舞台表演能力;同时,还应足以胜任中等学校音乐课教学和课外声乐辅导工作,不断培养既拥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技能,又具备丰富教育技能的应用型教育人才。

2.声乐教学现状

江西科技师范大本文由收集整理学音乐学院已经历了30年的办学历程,在不断完善发展过程中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学改革。为进一步注重教学改革与探索,我校音乐学院通过几年的改革实践,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于人才培养模式、声乐教学设置及艺术实践上进行了综合性配套改革,突破了传统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单向性,并以适应社会应用人才培养需要为前提,在教学计划、课程结构设置及管理机制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多年来,声乐教学都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及方法,且这种方法一直被采纳使用,学生所接受的知识由老师的老师一代一代的传递下来,知识面与变化较为单薄,这种单一、固定的教学方法严重阻碍着新时期声乐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在执教过程中,不难发现,现行高校声乐教学框架已跟不上形势发展变化,教学理念、内容及教学方法等与基础主、声乐教学不相适应,这就要求大学讲师必须掌握多种教学方法,改进声乐教学方法,提高教师声乐教学水平,使高校声乐教学始终走在现代化教育前列,以适应现行阶段教学的多变性与可变性需求。

3.教学方法探讨

声乐是较为复杂的艺术,在教学中应推行“教学—研究—演唱—进修”四位一体的教学方法,打破教学观念与教材选择的局限性,协调学生水平与教材内容,平衡教学时限与教材的使用,既尊重传统声乐教学,又注重开发音乐大视野,培养学生多元化歌唱思维,通过以往的“言传身教”,发挥学生更多的主观能动性,以音乐为中心展现音乐形象并调整发声技巧,拓宽学生对声乐艺术更为广阔的认知,避免声乐教学中“重技轻艺”的传统观念。要求教师在执教过程中,既要保证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进度、教案、授课内容的一致,又遵循教学规律、目的和方法,充分挖掘培养学生歌唱情感,提供富有创意的课堂设计和丰富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采用新时期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养。

3.1 演示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由教师将需要传授的教学内容和技能通过音像制作后进行教学示范。例如,当演示“歌唱技能”训练时,可将与呼吸系统相关生理结构图及理论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屏幕上显示,然后采用动画形式展示歌唱时的呼吸运动图,通过播放几例错误和正确的歌唱呼吸实例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最后再由教师针对演示过程中涉及到的呼吸原理和练习方法作总结分析,在学生中间开展呼吸训练。这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可以达到迅速正确理解歌唱呼吸原理和掌握呼吸系统生理结构,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科学练习法并加深记忆。

3.2 赏析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大量投入声乐鉴赏或优秀教学实例欣赏,旨

转贴于

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和意识,提高学生审美观念和科学评价方法,丰富学生音乐内涵及较高的音乐素养。并引导学生在赏析过程中进行少量针对性的发声联系。试图加强演唱歌曲的声乐技巧,全面协调学生生理机能。这种利用赏析、歌曲式的总体反应的万幸心理教学方法,可将歌曲中局部的动作技巧缩减至最小程度,同时开阔了学生视野,启发了学生音乐创新的潜在灵性,从多角度加大了学生阅历和专业修养。

3.3 学生自主学习法

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只需帮助学生分析个人特点、能力及优劣势,为学生提供阅读书单、曲目库等,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每一位学生根据个人特点及爱好积极主动学习,教师在此期间仅以导师身份对学生学习、科研及课外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给予全面指导。

3.4 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学会积极动脑思考,利用丰富多彩的想象帮助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技能。启发式教学法是在学生训练过程中,教师有意创设问题、意境等,由学生自己展开联想去思考、研究、分析等,养成良好的独立思维习惯,在长期思考研究中不断总结适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提高自觉学习、勇于创新的学习精神,这种教学法是在高等师范声乐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需要重视的教学方法。

第8篇:声乐教学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声乐集体课教学 反思改革

引言:学前教育专业是我国近年来新兴起的一门备受关注的专业,在当今国内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的情况下,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也备受重视,对于他们的培养也越来越全面化。然而,众所周知,声乐教学是对于音乐素养的基础培训,无论是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还是对于未来接受学前教育的孩子,声乐专业都是练习乐感与发声的重要课程,然而当前的声乐集体课教学仍然存在问题。下文就从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改革探索两个方向去剖析和解决该问题。

一、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生源差距大

当今的学前教育专业招收人数越来越多,然而扩招对于专业性教学而言弊端仍然是很多的。学生基数大,也就自然引起了生源差距大的问题,在声乐集体课中,学生的基础层次不一样,这就让教师不能用同一种教学方式去对待课堂,这种生源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是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首要需要克服的问题[1]。

(二)不注重教学实践能力

声乐集体课是要求学生不断训练的,学前教育专业更是要求足够的耐心,然而当今的声乐集体课中,教师通常把声乐技巧当作理论知识去授课,忽略了学生对于声乐技巧的训练与实践,这种纸上谈兵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声乐集体课效率,不注重培育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生活运用,不能让学生学会真正的音乐知识。

(三)声乐教材严重缺乏

由于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发展飞快,这种脱节发展催生了声乐教学教材的缺失。无论是教育领域还是专业音乐学校,声乐的教材都是严重缺失的,这也象征了我国声乐教育领域的空白,没有教材就没有授课的根本,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集体课教学举步维艰。

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改革探索

(一)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

学前教育作为国内新兴的最具实际效应的专业,在教学体系上仍然不是非常完善,为了让声乐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中进行更好的发展,首先应该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众所周知,声乐教学的改革是要在完善的体系中完善的,只有在发展它的大环境是完备的,才能考虑提升教学效率,此外,教学内容也要有所调整,当前的声乐教学相对空洞,建立充实且符合实际的教学备案是很有效的声乐集体教学方式。

(二)充分发挥声乐集体课的优势

学前教育提倡的就是全方面发展,声乐教学作为这其中最重要的科目之一,教学方面是有很大优势的[2]。顾名思义,集体课就是众多学生一起接受教育的授课方式,这种方式的声乐课是对于课堂气氛的创建很有利的,所以教师应该学会利用集体课的优势,采用更加活跃的授课方式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完成教学目标,更好的进行声乐教学。

(三)加强多媒体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根据创新理念的应用与以人为本观念的全面普及,现代教学中可以运用很多新奇模式去教学,在学前教育的声乐教学里,教师可以加强多媒体的运用,声乐是音乐学习的基本技巧与素质训练,例如在学习发音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教学音频或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声乐学习的细节,从而在发音方面更加准确,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四)扩大招生力度,提高生源质量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存在生源质量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学校方面应该严格控制招收的目标,扩大招生力度,同时保证生源质量,只有生源质量得到保证,教学才能更加统一和谐的进行,在声乐各个方面的训练都达到统一标准,进而促进声乐集体课的开展。例如在音色区分与练习阶段,有基础或者有乐感的同学就会更加容易起步和接受,没有基础或者天赋的同学就会觉得艰难,所以,生源质量的改善与控制至关重要。

(五)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与提高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输出方向一般都是幼儿教育,这种特殊的行业自然要求具备更多的素质,为了让声乐教学在此专业中更加顺利并且学以致用,教师就应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例如在学习配乐课程时,教师不能只是讲理论课本知识,而是要注重让学生训练,这时教师可以把乐器带到课堂,给学生演示或让学生亲自实践,从而把声乐知识更好的运用。

(六)通过各种比赛加强学校之间互相交流

声乐知识是非常专业的,然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通常都是深爱其本质的,为了让声乐教育更加高效,教师和学校可以组织学校之间的交流,加强专业知识的交流,在比赛与竞技中提升教学效率[3]。

(七)鼓励相关部门加强教材编写

众所周知,无论是什么科目,教材都是授课与复习的根本,根据我国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集体课教学现状,教材的短缺需要尽快解决,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奖励机制,鼓励声乐相关教材的编写,从而让教师更好的进行教学。

结语: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仍然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其中声乐集体教学方面也是有很大提升空间的。上文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学前教育的意义与现状,在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与声乐教学的要素后,总结了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声乐集体课的优势和加强多媒体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等七种教学策略,相信这些思考会为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教学的改革带来很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宋正新.学前教育相关问题的思考[J].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03).

第9篇:声乐教学课程总结范文

关 键 词:高师 声乐教学 教学法

高师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担负着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高素质音乐教师的重任。《声乐》是“音乐教师教育专业”中一门重要课程,是基础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也是高师师生专业技术训练的重点。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始于20世纪初,一直以来都为“西乐”模式。声乐课程的学习,以西洋美声唱法为主,1949年以后又有了“中国民族唱法”,所以一直以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声乐》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美声唱法”和中国“民族唱法”为主,有些学生能够演唱技巧很高的美声、民族声乐作品,而毕业到了小学却唱不好“儿歌”,也不懂怎样进行声乐教学,这不仅对高校音乐教育是一种师资浪费,对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是一种浪费。所以高师在声乐课中应该增设声乐教学法课程,使培养的人才在工作岗位上学为所用,以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

一、声乐教学法课程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开设的必要性

1.对声乐教学法的认识

高师声乐教学法是高师音乐教育的一门重要专业理论课,是对学生声乐学习中的声乐理论知识与声乐表演技能技巧等方面的指导课。它是一门集知识性、技能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声乐教学理论课。它在声乐技能小课的基础上将声乐实践理论化,将声乐训练总结成系统的、较全面的声乐教学方法与研究,以提高学生就业之后的声乐教学水平,使其在基层声乐教学领域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声乐教学法是提高学生歌唱教学能力的基础

声乐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通过嗓音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表现能力,充分发展学生的控制歌唱的心理手段,使发声器官具有适应歌唱时所要求的那种协调与耐力,并改善嗓音,使学生获得歌唱表演的知识。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能力,则首先要对人体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歌唱发声的肌能状态,歌唱的姿势、正确呼吸、共鸣以及歌唱的咬字吐字、声区的划分及其特征等有全面系统的了解认识,并在歌唱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更好的歌唱技能的学习训练。因此,声乐教学法课是培养和指导学生歌唱教学能力的基础,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身歌唱能力的必要环节。

3.声乐教学法是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需要

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而声乐教学又是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就要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仅要有自己“唱”的能力,还要有“教”的能力。而声乐教学法就是解决教师该如何教的问题,因此,声乐教学法课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需要。

二、声乐教学法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

声乐教学法课程开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将来的声乐教学水平,因此,声乐教学法教学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1.声乐基础理论知识模块

首先是弄清人体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认识到儿童与成人在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上并无根本区别,只是器官的大小与成熟度不同,只要采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儿童与成人的声乐学习效果也将是一致的。其次是变声期与嗓音的保护。主要介绍儿童嗓音保护与发声指导,青春期变声的生理卫生知识和嗓音保护方法,以及变声期科学、合理的发声训练与歌唱教学方法。再者是声乐艺术心理学、共鸣的原理、歌唱表演的原理等方面的内容。

2.声乐教学中的歌唱技能、技巧训练模块

一是歌唱基本技能、技巧训练。主要包括:良好的歌唱姿势(站姿、坐姿),正确的呼吸方法,自然圆润科学的发声,清晰的咬字、吐字等。歌唱技能、技巧训练内容一般要通过讲解、发声练习和歌曲演唱实践教学等环节来完成。二是演唱作品的选材。给学生选择能唱好的作品,可以直接引起学生演唱的兴趣,从而使他们主动地去学习,获得有效的音乐表演实践体验。一般要做到:选择音域适中、容易上口、具有情感和美感价值的作品,以及选择学生熟悉的歌曲和唱法。三是清晰的吐字。吐字也称“咬字、吐字”。所谓咬字是指找准声母的着力点,咬准字头。所谓吐字是指将韵母的主要母音引长,然后归韵。在歌唱教学过程中通过歌唱实践运用示范、模仿的方法,借助学生较熟悉的汉语拼音知识进行教学。四是歌曲的处理。歌曲演唱教学主要是指对演唱作品内容的分析和艺术处理。教师要通过范唱,介绍、分析演唱作品的内容和音乐表现手法,启发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引导他们正确地处理和表达作品的情感。

3.课堂歌唱教学方法模块

一是听唱法和视唱法。听唱法是由教师进行范唱,学生进行模唱的学习歌曲方法。学生可以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歌曲的情感和韵味上,直接、简便地学习唱歌。视唱法是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识谱技能,通过看谱学习歌曲的方法。教师应注意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要使用不同的方法。二是新歌教学的方法。教授新歌并无固定的程序和方法。教师应根据当代的课程标准及学校所在地的基础与条件创造性地设计歌曲教唱方法。教师们一般常用的过程是:复习学过的歌曲或发声练习;范唱和导入新歌;教师指导学生用听唱法和视唱法相结合的方法学会新歌;歌曲的艺术处理,使学生有感情地唱歌。三是歌曲教学的穿插与交错。每一堂音乐课中,以学习一首歌曲为主,同时学习或复习另外一两首歌曲,将同期学习的几首歌曲恰当地相互配合。将学习过的歌曲不断进行复习、背唱。

三、声乐教学法课程教学的模式

1.声乐理论集体大课教学模式

声乐理论集体大课一般由20名以上的学生在一起接受一名教师教育的授课形式,一般安排一个年级(同专业)的学生同时上课,并由讲师及其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主要是让学生系统的学习人声发声器官构造,声乐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声乐学习中必须的声乐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科学的声乐训练方法以及相关的人体生理学知识,形成科学、正确的声音概念,从而指导学生的演唱实践,提高演唱技巧,能够独立完成中级以上程度的中外声乐作品,同时逐步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和训练手段,以胜任中小学以及各层次声乐教学的工作。

2.声乐小组实践课教学模式

现代声乐教学理论要求下的声乐小组实践课,要求小组成员应主要由同一年级或同一专业的学生组成(一般5到8人),教师统一讲授基本要求,布置作业,然后一起听、唱、评价。小组课的教学,主要解决同一小组的学生演唱过程中存在的共同问题,统一传授歌曲演唱的知识,以利于同一程度的学生取长补短、展开竞争。小组课的教学任务应当由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选择与学生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小组的成员,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学习一段时间后(一般在期中、期末)及时调整,根据学生嗓音条件和程度重新调整班组。

3.声乐个别课教学模式

沿袭了几百年的传统声乐个别课授课形式,至今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个别课的教学更加细致深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有目的地纠正、解决问题,使其在演唱技术和作品表现力两个层面都得以提高。主要是针对有一定的声音条件,基本功扎实,演唱水平较高的学生。个别课教学一般由高职称教师或是教学效果较好的优秀讲师专门进行辅导、讲授。

4.声乐艺术实践教学模式

声乐艺术实践课教学模式,可以进行声乐观摩,如观看声乐教学录像、名人名曲欣赏、名家声乐讲座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乐演唱的艺术魅力,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丰富学生的声乐理论知识,从而指导他们进行歌唱技能的训练。同时,还要通过舞台艺术实践,获得舞台经验,从而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舞台歌唱的表演能力,逐步掌握教授声乐的基本方法和训练手段。

总之,声乐的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加进声乐教学法课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歌唱能力的基础,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需要。随着我国教育与国际的全面接轨,我们将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改革,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重视教师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为培养能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婉.高师声乐教学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邵祖亮.中学音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

[3]曹理,缪斐言.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陈玉丹.音乐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郁文武,谢嘉幸.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